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成书于汉代,作者是司马迁。全书共记载了约400余年的历史,共分为130篇,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前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史记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夏朝: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传说黄帝之孙启其为夏朝的首任天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统一王朝。

2.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前的最后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主要记载在《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中。

3.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互相争夺领土和权力。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统一中国后改称秦朝,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5.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6. 胡服骑射:史记中用来形容汉朝初期一些族群的习俗和风俗,指的是这些族群服装和乘马射箭的方式。

7. 耕战俱废:史记中用来形容一些国家政治腐败,统治者不重

视农耕和战争,导致国家衰退。

8. 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位远古时代的帝王,包括黄帝、颛顼、尧、舜、禹。

9. 三皇五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统治者,包括三皇(女娲、伏羲、神农)和五帝(黄帝、颛顼、尧、舜、禹)。

10. 百家争鸣:史记中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繁荣景象,各种学派开始兴起,互相竞争。

11. 兵车行:史记中形容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频繁,兵车行驶的

景象。

12.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重臣,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宰相,

对秦国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六国:战国时期中国的七大国家,包括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之间争夺领土和权力。

14. 陈胜吴广起义:汉初一次农民起义,由陈胜和吴广领导,

后被平定。

15. 兄弟相继戮:史记中记载的一种残酷的兄弟之间互相杀害

的场景。

以上是史记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既是史记中的记载,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史学史名词解释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 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 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 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 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 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 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 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 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与《汉 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与 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

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诵读诗赋,十三岁时得到当时学者王充的赏识,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前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修成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 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杜佑:(735--812),唐中叶宰相,政治家、史学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成书于汉代,作者是司马迁。全书共记载了约400余年的历史,共分为130篇,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前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史记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夏朝: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个王朝,传说黄帝之孙启其为夏朝的首任天子,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统一王朝。 2. 春秋时期:中国古代战国时期前的最后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个时期的中国历史主要记载在《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中。 3.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七个国家,互相争夺领土和权力。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嬴政建立,统一中国后改称秦朝,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5. 汉朝: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封建王朝,由刘邦建立,大约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6. 胡服骑射:史记中用来形容汉朝初期一些族群的习俗和风俗,指的是这些族群服装和乘马射箭的方式。 7. 耕战俱废:史记中用来形容一些国家政治腐败,统治者不重

视农耕和战争,导致国家衰退。 8. 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位远古时代的帝王,包括黄帝、颛顼、尧、舜、禹。 9. 三皇五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统治者,包括三皇(女娲、伏羲、神农)和五帝(黄帝、颛顼、尧、舜、禹)。 10. 百家争鸣:史记中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繁荣景象,各种学派开始兴起,互相竞争。 11. 兵车行:史记中形容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频繁,兵车行驶的 景象。 12. 吕不韦:战国时期秦国重臣,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宰相, 对秦国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 六国:战国时期中国的七大国家,包括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之间争夺领土和权力。 14. 陈胜吴广起义:汉初一次农民起义,由陈胜和吴广领导, 后被平定。 15. 兄弟相继戮:史记中记载的一种残酷的兄弟之间互相杀害 的场景。 以上是史记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这些名词既是史记中的记载,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史书,它共分为纪、志、传、书四个部分。其中,《纪》记载了中国历代各朝王朝的兴衰、统治者 及其功过;《志》则详细描述了各个方面的历史资料,如地理、政治、军事、礼制等;《传》则以人物为中心,记录了历代重要人物的生平 事迹;《书》则是关于古代文学、音乐等方面的记载。接下来,我们 将对史记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君主 《史记》中的君主,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对于君主这 一名词,《史记》中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权力、责任和礼制规定。古代 君主是天地之间的大者,不仅要统治万民,还要使天下太平。同时, 君主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礼制规定,如在祭祀、朝会等方面都有着非常 严格的规定。 二、礼制 上下有别,左右有序,这是“礼”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礼制 是《史记》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名词,它包括了古代各种宗教礼仪、宫 廷礼仪、婚丧嫁娶等各方面的规范。这些礼制规定不仅直接影响着古 代君主和官员的行为,也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

三、将领 将领是指征战沙场、领兵作战的武将。在《史记》中,众多将领的事 迹广泛记载,例如韩信、白起、李牧等著名的将领。这些将领的背景、成就以及战争经历成为了历史上的传奇,也是战争史中的珍贵史料。 四、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指历代古书中所收录的经、史、子、集部分的内容。《老子》、《论语》、《庄子》等成为了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它们对 中国的哲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史记》是对历史事件的主要资 料来源,并被视作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巨著。 五、黄帝、尧、舜 黄帝、尧、舜都是中国古代非常著名的神话人物,他们的事迹广泛流 传于中国各地。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非 常有道德与智慧的君主,他们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也在 《史记》中被广泛记载。 在史记中,这些重要的名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等,都对中 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这些名词的深入了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改变世界的事件,这些事件 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在这些历史文献中,诸如《资治 通鉴》、《史记》、《左传》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文选。在 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些文选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 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一、《资治通鉴》 1. 朝代:指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的时期,主要分为上古时期、夏商周、秦汉至五代、宋元明清四大朝代等。 2. 相国:指历史上的一种官名,意为国家的第一位辅助官员,主要负 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 3. 巨吏:指历史上的一种官名,意为官职高,才干出众的官员。 4. 政治体制:指政治的组织形式、制度和程序,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制 度的基本构成部分。 5. 逆贼:指反对君权、进行反叛和叛乱的人。 二、《史记》 1. 太康之书:《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太康之后的历史事件,被认为是《史记》作者司马迁自己的代表作。

2. 三统历:指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历法,主要根据天文观测结果制定。 3. 天官:指历史上负责天文学和历法制定的官员。 4. 君主:指国家的最高领导人,通常是国家的创立者或家族的首领。 5. 大司马:历史上的一种重要官职,负责众多军队的指挥和管理。 三、《左传》 1. 周天子:指周朝的天子,作为守护中华文化的王朝,周天子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2. 邨:指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区划单位,通常由3到5个村庄组成。 3. 大夫:指历史上的重要官员,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外交和军事事务等。 4. 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主要由封建王朝、封建贵族和农民组成,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核心。 5. 礼仪:指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和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婚姻、葬礼、祭祀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总之,中国历史中的经典文选,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窗口。在这些经典文选中,出现的重要名词和概念,对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很大的帮助。希望本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纪传体史书,由司马迁撰写。全书共分为十二本,包括太史公自撰的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部分,内容丰富全面,记载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元狩年间的历史,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等多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书之一。 史记的名词解释: 1. 本纪:史记的第一部分,共十表,按照君主的先后顺序,依次记载了封建帝王的生平事迹,如《五帝本纪》、《夏本纪》、《商本纪》、《周本纪》等,每本纪都以纪事的年代为起点,详细记叙了君主的生平、政绩和治理国家的方法。 2. 表:史记的第二部分,共十表,每表以史事的年代为顺序,列举了各种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三代世表》、《秦汉世表》等。 3. 书:史记的第三部分,共八十一篇,是关于历代诸侯国的介绍,每篇以一个国家的名称为标题,介绍了该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等情况,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吕不韦列传》等。 4. 世家:史记的第四部分,共三十篇,记载了中国三千年封建社会的各个王朝的历史,每篇以统治者的姓氏为标题,介绍了该王朝的兴衰、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风俗等,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

5. 列传:史记的第五部分,共七十篇,主要以评论、传记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上的名人、英雄人物以及一些重大事件,如《司马相如列传》、《平原君虞卿列传》等。 6. 儒家思想:是史记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司马迁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他在史记中宣扬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如忠孝、人伦、天命等,同时也批判了一些儒家的错误观念。 7. 皇帝制度:史记中以秦始皇为代表的封建帝制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讴歌。司马迁认为,封建帝制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君主以君道治国,依靠宰相等贤臣来管理国家,以权谋才智御人,形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传统。 8. 英雄人物:史记中不仅记载了许多历史上的君主和政治家,还记载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刘邦、项羽、韩信等,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 9. 战争策略:史记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军事方面的策略和战争技巧,如孙子兵法、韩非子等,这些策略和技巧对后世的军事战略和战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 文化风俗:史记中还记载了许多古代的文化风俗,如服饰、礼教、音乐、书画等,通过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

《史记》 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共有一百三十篇,以“五经”、“七国”的历史为主线,之后又涵盖了周朝、秦朝、汉朝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叙事简明明了,涵盖面广,影响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同时,《史记》也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涉及了极多的历史名词、人物、地理、军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史记》的名词进行解释。 一、“五经” “五经”是《史记》中的一个重要历史概念,它是指古代讲学中的五部书,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和《春秋》。这五部书都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献,它们集中了古代文明的精华,在人文、哲学、历史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太史公” “太史公”是指司马迁,因其父司马谷担任太史令一职,故称“太史公”。在《史记》中,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以独到的视角、深邃的分析与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代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记录和分析,被誉为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的“史家之宗”。 三、“黄帝”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发祥祖先,也是中国的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史记》中称其为“黄帝”,是由于后人根据其名字“少典”、“黄帝”的音近而使用的尊称。《史记》中记载了黄帝的生平事迹和其所创立的文化、制度、民族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的中国文化、哲学、历史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夏商周”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开端与中古时期的标志性朝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和有明确史实记载的朝代,商朝则是商业发达时期的代表,周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也是古代文化的高峰期之一。《史记》详细记录了这三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制度、思想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使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有了重要的基础。 五、“三纪” “三纪”是指《史记》中记录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上、中、下三纪”。其中,“上纪”主要是讲述中国古代东方黄河流域的历史,包括部分神话传说、三皇五帝时期、夏朝、商朝等内容;“中纪”主要是讲述春秋战国时期和部分封建王朝的历史;“下纪”主要是记录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关于史记的名词解释

关于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又称《太史公书》,是中国古代史书的代表作,由司马迁所著。这部巨 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1. 史记的背景与意义 史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9年的汉朝,当时司马迁被刘邦任命为史官,负责编纂国家史书,并开始着手创作这部史记。这个时期正值秦朝覆灭,汉朝建立,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司马迁意识到历史记载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写作史书来记录下当时的历史事件,同时也希望通过史书的记载来教育后人。 史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之作,更在于它的广泛影响。史记 采用纪传体,既记述了历代君臣、王侯将相的事迹,又记载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和原因,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还以其优秀的文学艺术表达形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 史记的体例与内容 史记采用“纪传体”,以“纪”和“传”两种形式来叙述历史事件。其中,“纪”是按 照时间顺序罗列重大事件的记载,“传”则是对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详细叙述。史记遵循了“实录实称”的原则,即尽可能准确地记述历史事件,并使用人物的真实姓名。 史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它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的神话传说、上古时期的 政治制度、以及各个朝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等。在人物传记上,史记塑造了一大批历史人物的形象,如伏羲、黄帝、舜、禹、周文王、孔子等,使这些历史人物深入人心,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 3. 史记的影响与批评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奉为古代历史学的典范。史记还为后世的历史著述提供了范本,成为历史学、文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史记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方面,史记对于秦朝的评价比较负面,认为秦朝是霸权主义的代表,对人民实行苛政。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于秦朝的评价。另一方面,史记的史料收集和整理方法也受到一些批评。由于当时史官的记载并不完全准确,史记中的一些史料可能存在错误或偏差。 然而,尽管史记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仍然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史记中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为我们赋予了许多历史智慧和启示。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读史记,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塑造真正的历史意识。

太史公书名词解释(一)

太史公书名词解释(一) 太史公书名词解释 1. 太史公 •解释:太史公是指司马迁的字。司马迁(前145年-前86年),西汉人,字子长,汉代重要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示例:太史公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才能和深入的历史研究而被后人称为太史公。 2. 史记 •解释:史记是由太史公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包括了上古到西汉初年的历史,共分为十二本纪和三十个世家。史记是中国 古代历史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被后人誉为史家之宗、 国朝之绳墨。 •示例: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广泛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3. 纪传体 •解释: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写作体裁,通过纪事和传记来叙述历史。纪事是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传记是对历史人物的介绍。纪传

体常用于史书的编写,以散文形式叙述历史,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 •示例:太史公在《史记》中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式,既记录了历史事件,又展示了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使得史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4. 本纪 •解释:本纪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共分为十二篇,用于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所做所为。本纪主要通过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事迹,以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示例:《史记》中的本纪部分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进行了详细记载,具体描述了他们的政绩、政治措施以及对国家的影响,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5. 世家 •解释:世家是《史记》中的一部分,共分为三十篇,用于记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家族和其世袭的功绩。世家是通过对家族的描写来展示历史时期的风貌和社会制度。 •示例:《史记》中的世家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家族及其世袭的事迹,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制度和家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书》、《南唐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些史书是中国历代朝廷官方编纂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它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包括了夏、商、周以及西汉前期的历史。 《汉书》是西汉初年编纂的一部正史,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撰写。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 《晋书》是南北朝时期的正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在历史记述和文字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隋书》是隋朝的正史,主要记载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和《新唐书》是唐代的两部正史,详细记录了唐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新唐书》较为完整,更具有历史价值。 《辽史》、《金史》和《元史》是中国历史上三个由契丹、女真和蒙古三个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正史。它们分别记载了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明史》是明朝的正史,主要记录了明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后一部官修正史。 二十四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内容详实,篇幅较大,包括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研读二十四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化传承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四史名词解释

四史名词解释 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四部大型纪传体史书,分别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它们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 典巨著。这四部史书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09年到公元五世纪,具体时 间跨度长达700多年,记录了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风云变化。 首先是《史记》,它是中国史书中稳居第一的典范之作,书中共 分为十二本,记录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提供了非常 详实的资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太公典》、《滑稽列传》、《司马 相如列传》等。这些传记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历史资料,描写了那 个时代最杰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另外,《史记》在历史研究上 具有重大意义,它创立了史传体,即把历史人物的事迹和传记结合起来。 其次是《汉书》,它的作者是班固,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由西汉到 东汉的历史,全书21卷,共计388万字。《汉书》中,作者对汉朝建 立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还对西汉以后的汉武帝和汉宣帝 的治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特别是对于太史公的传记《五行志》、《太史公自述传》等,都是《汉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部是《三国志》,全书内容较为简略,但文字简练、形式简单,被后世称为“无字长卷”。《三国志》主要记载了三国时期三个 国家的历史,书中记载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曹操、孔明、

刘备、吕布等。尤其是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生动活泼的笔法,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是《后汉书》,该书是由范晔编著,共120卷。它详细记述 了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历史,以及官僚文化的演变。《后汉书》大 体上继承了《汉书》的体例和风格,但在史料筛选和编排方面有所创新。范晔在写作时注重官僚文化的描写与反思,对当时朝中的官吏们 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分析,为研究官制和官僚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总之,四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内容详实、形式生 动而备受后人推崇。这些史书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内容,也 为后人研究历史和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当今社会,继 承和弘扬四史文化,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识,激 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名词解释史记

名词解释史记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事体编年史书,记述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被誉为古代史学的宝库。其全名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史记》共分类为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全书共130篇。其中,纪为本书的核心部分,用统治者年号编年纪事,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主要历史事件;表为年表,用表格形式呈现各朝的年号和历史事件;书为记载总体历史事件的篇章;世家为记载各诸侯国的篇章;列传为记载著名人物事迹的篇章。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成书于公元前91年 至前86年之间,是秦美人韩嫣协助史官重新绘修的,故称司 马迁为“太史公”。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广泛收集、整理 前人历史文献和史料,以及亲自考证,力求真实性和客观性。《史记》首次将历史分为“纪”、“表”、“书”、“世家”和“列传” 五个不同的篇章,各篇之间可以自成一体,也可以互相参照,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记载。全书语言简练、文字流畅,叙述生动,富有感情、思想深度。 《史记》在中国古代历史学、文学、哲学以及修辞学等多个方面有很深的影响,对后世历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首先,《史记》在历史学方面探索了历史的写作方法和意义,强调了史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有很大影响;其次,《史记》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其书写风格简洁明快,叙事生动,为后世史传文学提供了范例;再次,《史记》中揭示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人

性、道德、政治等问题,涉及了哲学、伦理方面的思考,对古代文化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最后,《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被后世文人所推崇和学习,对雕塑人物形象的艺术表现和修辞手法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 总之,《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记载,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的名词解释 史记,是中国古代一部传世的史学著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也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创始之作”,全书共五十二篇。内容涉及历史、宗教、政治、外交、文学、思想、法律、经济等多个方面,承袭了中 国古代文化在编年体史学上的优良传统,把中国古代自汉朝到春秋战 国时期的历史书写得栩栩如生。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史学家司马迁,他勤奋好学,在开篇就 特别强调说:“君子学于史,而治其国”,全书也以“史书”为核心,集中表现了从汉室到西汉末年的历史,显示出司马迁对历史的运用与 理解,赞美和责备的批判性态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正史体文学的巅 峰之作。 史记以司马迁为主要撰稿者,但并不是完全由司马迁一人创作的,它涉及的重大事件的有关记录,也可能是他所拥有的各种历史文献的 摘录和整理。例如《本纪》是由司马迁自己记述汉朝历史,而《列传》则是出自各种历史资料的整理和编辑。司马迁在选材时,大多采用历 史经文的比较,是集大成者,也是创始者。 史记的格式为编年史,以汉朝的历史事件为纲,以汉朝的时间序 列为框架,内容涵盖了汉朝以前的历史,也包含部分汉朝以后的历史,主要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分为“本纪”、“列传”和“编年” 三部分。《本纪》以汉朝开国元勋高祖刘邦为主线,纪录了汉朝几个 开国功臣的传奇事迹,展示了汉朝政治、军事、经济等多领域的生动 历史;《列传》共12篇,主要以汉朝历代帝王、大臣、一般名人以及 外国名人的传记为主;《编年》记载了汉朝自刘邦到司马迁逝世的历史,到处透露着司马迁的政治内容和思想概念。 史记对确立古代宗教价值观、文化传统和思想派别的影响甚大, 促进了历史观的发展,在史学史籍的评价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史记的 记载,也弥补了经考古历史考古留下的空白,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记 载研究的基础。

史记名词解释

史记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著。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它囊括了从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上下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评价:“史家之绝唱” 1、朴素的唯物思想的实录精神①事件真实性②尊重历史 2、无畏的批判精神 3进步的历史观:以人物为中心 “无韵之离骚” 1、作品中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2、司马迁用写诗笔法叙述历史 艺术成就 1开创史传文学的先河①以人物为中心②有历史深度

2、开创史传文学描写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①寓褒贬于叙事、强烈的抒情性②戏剧性情节和场面描写③采用“互见法”④故事化的手法 3、高超的语言艺术①大量收集民谣、谚语及方言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鲁迅说《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否担得上中国史学界“史家之绝唱”,我不敢妄言,但单说它“无韵之离骚”,我却还觉得不足以概括它整体的文学水准。岂止是文笔好,凭讲故事的能力,古往今来的小说家能胜过司马迁的,怕也并不多见。 这其中我却最喜爱《刺客列传》这部分篇章。《刺客列传》讲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个关于刺客的故事。主角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虽然名皆称刺客,但其实身份各不相同。 比如有豫让,他是智襄子的家臣。荆轲没有从政,但也不是一般的底层人,”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有点像纵横家一流的人物。一个人甘冒生命危险去做一件行刺的事,他的动机是什么?这在《刺客列传》里都不尽相同。 动机最单纯的是专诸。公子光“善客待之“的原因就是要他去刺杀吴王僚,职业杀手“得人钱财,与人消灾”,时机一到,就要舍身赴死,用生命去换取成功。专诸身上最突出的品质是忠诚与勇气,但是却缺乏了一些士的精神,单单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为人所用。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 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裴氏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注。裴注重点不在训诂名物,而在史料的补缺与纠谬,引用的书达200多种,搜集资料十分广博,其注文近于原著数倍。裴注被誉为南北朝三大名注之一。 (6)《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7)《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8)“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五代史志”共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中国历史文选名词解释 一、经部文献 (一)《周易》 相传是周人所作。 “易”,学者认为有变易、不易、简易之义。《周易》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的内容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卦画、卦名、卦辞、爻(yáo)辞四部分。传是经的最古解释,共七种(10篇),汉代人称为“十翼”,意为《易经》之羽翼。今文学家认为“十翼”出自孔子之手。今天看来,传的成文约在战国时期或更晚至秦汉。 朱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庵,别号考亭、紫阳。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术史上标志人物。在经学方面,除了有《周易本义》外,有影响的还有《四书集注》等。 前,《周易》的经、传各自单行,后来经、传合一而编。但宋代经学家吕祖谦和朱熹却认为应该恢复《周易》本来面目,即经、传分编。朱熹解《易》,最重要的是有两点:一是强调《周易》“本为卜筮而作”;二是把经、传分开,要让学人在读“经”时不要为《易传》所束缚。《周易本义》旨在解说卦爻辞中的义理,故名“本义”。朱熹易学不排除象数。 (二)《尚书》 中期的秦穆公。多数篇章重在记言,记述君主训誓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词,另有少数叙事之篇。《尚书》分四个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周书》部分大都是当时作品;《商书》部分,有不少篇章应是后世拟作;《虞书》和《夏书》都是成文于后世,尤其像其中的《禹贡》,可能晚至秦

朝。《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诰(gào)、誓、命。 汉初伏胜所传尚书,共28篇。传抄过程中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传写。汉代中期用战国文字的尚书出土后,伏胜所传尚书被称为《今文尚书》。 书是用当时隶书写成的,汉代中期不断有由六国文字写成的尚书出土,为以示区别,称《古文尚书》。 伪古文尚书》即今传尚书。这种尚书是东晋初年由梅赜(zé)献给朝廷而流传开来的。共58篇,加上孔安国的序,共59篇。宋朝已有学者怀疑“古文尚书”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阎若璩撰写《尚书古文疏证》,列出一百二十八条证据,标出“古文有,今文无”的25篇为伪作;另有33篇“今古文皆有”的,是由伏胜所传《今文尚书》拆成,非真古文尚书。 文尚书》,内有孔安国作的注,称“孔传”,宋朝开始就有人怀疑其真实性,清代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证实非孔安国所注。因此孔传为伪作成为定论。 者原有的著作基础上编成。(“疏”是南北朝发展起来的一种注解体例。) 孔颖达:字冲远(亦作仲达),唐代经学家(学者),主持编写《五经正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 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 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 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 的境界和形象。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 《盘庚》 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 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 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 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如《散氏盘铭》 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 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 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 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 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春秋内传》 1、即《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