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报告

题目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

学生姓名王春楠学号2002150007

专业机械工程院(系)工程技术学院

2015年11月

摘要

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提出到现在各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以及很多人的努力探索。本文从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以及一体化发展的意义出发,从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产业升级转移等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地区分工规划、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等三方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exciting, to the great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dream is a national important development strateg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certain achievements after a long time and a lot of people trying to explo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s put forwar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gration of development, from traffic integration, ecological integration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Finally, from the top design, speed up the region division of labor planning and strengthen to speed up the cultivation and growth in hebei provinc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so on three sides fa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has made the analysi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Integration;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目录

摘要 ............................................................................................................................................... .Ⅰ第1章绪论 (3)

1.1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3)

1.2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 (3)

1.3本章小结 (3)

第2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4)

2.1交通一体化 (4)

2.2生态一体化 (5)

2.3产业升级转移 (6)

2.4本章小结 (9)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10)

3.1加强顶层设计 (10)

3.2加快地区分工规划 (10)

3.3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 (12)

3.4本章小结 (12)

总结 (13)

参考文献 (1414)

第1章绪论

1.1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89年,北京城建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的概念;第二阶段是1990至2003年,全国各地在专注于自身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弱化了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关注;第三阶段是2004至2013年,国家发改委在廊坊召开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战略研讨会,京津冀三地发改委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京津冀发改部门定期协商制度”;第四阶段是2014年2月至今,习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汇报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要求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要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1.2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社会各界对京津冀一体化意义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比如:香港媒体称其为中国经济改革新征程的“一号工程”,国家发改委称其为推进国家经济改革和城镇化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重大国家战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谈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意义时,强调要从战略意义上理解其深远意义:一是集中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矛盾与挑战的战略性调整;二是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华北乃至整个北方腹地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三是我国体制和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支点,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动机;四是解决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首都治理的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也是把首都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地区发展基础良好,如果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合作,协同发展,对加快打造我国大国地位相匹配,与综合国力相适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京津冀城市群,赢得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认为:党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央对我国新阶段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国家全局性长远发展的深谋远虑。自古以来,善谋全局者必先谋一域,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京津冀要成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新的增长极,三地密切合作、协同发展是唯一选择。

1.3本章小结

实现百年大梦,需要竞争、需要速度,更需要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就是要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一个重大使命,即探索一条既能大力发展又能保护环境,既能自我良性发

展又能良性带动周边发展,既能各展其长、实现优势互补,又能责任共担、同兴共赢,走出一条快捷、健康、持续发展经济的新路径去影响和带动全国各大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

第2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

目前来看,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已经迈入了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京津冀三地的地方配套实施意见也陆续出台。2014年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确定的61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都按进度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任务,2015年确定的113项重点任务正在全力推进。

2.1交通一体化

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交通无疑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运输一体、管理协同。”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在一次专题会议上,对京津冀三地交通协同发展提出了上述目标。目前,京津冀三地已陆续进入政策落实阶段,相继表态将争取在交通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北京:“大外环”缓解交通压力。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4-2030年)》,北京将着力打造京津冀“一环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体化体系。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负责人介绍,“一环六放射”具体是指围绕北京的大外环路,和打通“断头路”建成指向六个方向的高速通道。其中大外环路总长度达940公里,目前已经建设450公里,剩余的490公里正在建设或在做前期准备。

据介绍,目前北京是“单中心加放射线路”,导致大量过境的小客车及货车进入市区。未来交通将结合治污、城市发展布局两方面进行规划,使交通方式更为经济、合理,如将公路大部分能源货运调整至铁路。“每天夜间数万辆大货车从市区周边过境,这些货车尾气污染排放非常惊人,如果大外环路建成,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外埠货车过境带来的污染。”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北京与河北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北京与天津有4条高速公路相连,天津与河北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该负责人介绍,北京与河北的高速路边界对接点最多,今年将重点打通“断头路”形成完整的六个方向高速公路网。此外,今年北京、天津、河北准备同期开建京台高速。京石二通道和国道111去往河北丰宁方向,则力争今年内通车。

京津冀高铁线路正在快速发展,未来京津、京石、津唐、津秦、津沧等主要城市间,均能实现一小时左右直达,形成京津冀地区一小时城市圈。在航空与铁路联运的规划方面,天津机场和京津城际将实现互联,石家庄机场和京石高速实现互联。今后还将建设两条客专—京九和廊涿,以连通北京新机场。此外,北京第五次交通调查9月已经启动,调查问题包括出行目的、时间、距离、交通方式、路线、交通费用等相关信息。据了解,北京市在1986年开展了第一次交通综合调查,从2000年开始,交通综合调查每5年开展一次,是对城市交通的全面、综合“体检”。2014年,恰逢“十三五”规划筹备和启动,同时也面临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背景,所以提前一年启动调查。

天津:优化与周边港口功能分工。

天津市将从统筹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相联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承接首都功能疏解、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优先领域,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把主要功夫下在联动上,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在基础设施方面,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通盘考虑、统筹

规划,以加快建设快速轨道交通为重点,积极打通跨省市“断头路”,优化与周边港口的功能分工,充分发挥天津机场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系统。规划建设天津至石家庄城际铁路、津承铁路、环渤海铁路,推进京唐客运专线、蓟港快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同时,加快施工,确保京津城际延伸线201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机场引入线2016年完成主体工程。积极推进G104、G205、G112等国省干线的提级改造,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推进京秦、塘承二期、唐廊、唐津改扩建等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其中,在深化港口合作发展方面,天津港强化综合性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地位,加快航运要素聚集;河北港口着力建设国际能源大港,大力拓展临港工业、现代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利用津冀港口各自航线优势,开展货物中转联运,双方建立集装箱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航运公司在两地港口直靠直装。共同推进津冀港口海事监管模式的体制创新。共同推进津冀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

河北:打造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综合规划处副处级调研员邓伟介绍,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河北省谋划了“二环八通四连八港八枢纽”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其中“二环”分别指北京大外环通道和京津冀区域环线通道。“八通”和“四连”分别指京石、沿海、京津、京(北京新机场)衡4条纵向和张京唐秦、涿(北京新机场)廊津、保津、石衡沧4条横向及承唐、石津、邢临、邯济4条重要复合型综合运输通道,建立完善“东出西联”、“疏内通外”的省际、区际乃至国际运输大通道。

目前,在河北省与京津之间,还存在不少“断头路”、“瓶颈路”。邓伟介绍,打通这些断头路,也有了时间表,京冀双方正在加快京昆高速、国道G111建设进度,力争今年建成通车;京津冀共同加快京台高速建设进度,其中河北段、天津段确保今年建成通车,北京方面加快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河北加快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段)改扩建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年底建成通车。邓伟说,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

6月初,河北省国资委与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签订《河北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协议书》,河北机场集团正式纳入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管理,从而实现京津冀三地主要机场统一管理、一体化运营。同时,北京新机场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表示,目前的重点是要加大对京津冀三地机场一体化运行的政策扶持,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定位明确、协同运营、互利共赢、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多机场系统。李家祥表示,京津冀三地机场协同发展,将会改变“首都吃不了、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的局面,老百姓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2.2生态一体化

京津冀地区生态脆弱性十分突出,环境问题由城市演变为区域性难题。

水资源成为京津冀地区最核心的生态性问题。

当前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超过警戒线,对于工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风险比以往更加突出。京津冀大部分位于海河流域,该地区近50年来由于农业发展、城镇发展、兴修大型水库蓄水、气候变化等原因大量开采地下水和截蓄地表水,致使该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河流干涸、断流,地表湖泊不断退化萎缩。受自然气候条件变化和区域水资源消耗,区域的水资源量已由1950年代末的280-290亿立方米减少到21世纪初的140-150亿立方米,区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同时由于过度的超采浅层、深层地下水,最近10年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从11.9米下降到24.9米,年均下降1.1米。如中国北方最大的浅碟式淡水湖泊白洋淀已经出现退化趋势并出现干淀危机,上游补给的唐河等河道已经多年断水。水系对区域生态的调解能力大为下降,并造成土地沙化现象、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频发。而同时随着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逐步扩大,

生态基础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不足,特大城市地区又面临较为严重的内涝问题。区域性缺水和城镇地区水害相并存的怪相困扰该区发展。

土地利用粗放现象突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严重。

根据国土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天津、河北的人均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超过160平方米。农村建设用地拓展趋于无序,占用大量耕地与林地。北京2003-2011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增长280平方公里;而同期农村集体用地由840平方公里增加到1540平方公里。北京农村集体用地不仅总量超过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速也是城镇建设用地增速的一倍。目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道绿隔已基本消失,第二绿隔中已被各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占用过半。而河北省沿主要交通走廊地区的农村工业化造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极大地加重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负担。目前北京周边120公里范围内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与首尔、东京相比森林覆盖率、林木蓄量指标严重偏低。

环境治理问题演变为区域性难题,京津冀是我国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城镇密集地区。京津冀地区是世界性雾霾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区域的工业化、城镇化、机动化与华北地区大气环境变化相关联,形成了燃煤-机动车-工业废气排放多种污染物共生局面。目前华北地区大气污染沿太行山前地带呈现面域扩展、转移和复合加重态势。国家为了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台一系列鼓励产业项目投资的刺激政策,而河北省及其周边省份不顾生态环境监管大规模上马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对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质量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基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完整一年的全国945个监测站发布的PM2.5监测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超标频度全国最高,其中污染最集中的地区在邯郸、邢台等地。同时该区域也是我国水环境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特大城市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环境污染问题与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密切相关。根据河北省社科院的研究指出,河北省农村地区广泛且密集分布的乡镇或村办工厂,包括小水泥、小冶金、小造纸等“十五小”、“新六小”企业对于区域性雾霾的贡献不容忽视。

按照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计划,到2017年三地PM2.5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5%。为实现这一目标,北京不惜投入7600亿元人民币,用重金买蓝天;而天津则采取大幅度提高排污罚款,计划从2014年7月1日起,对重点排污单位,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倍罚款,对违反环保法者将采取超过反腐的大力度,苍蝇、老虎一起打。河北更是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围绕“从根本上减污”加快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①削减6000万吨钢铁产量;②削减6000万吨水泥产量;③削减4000万吨标准煤产量;④削减3000万吨平板玻璃产量。这些都是耗煤大户、排污大户。北京年耗煤2200万吨,天津年耗煤7000万吨,河北年耗煤高达3亿吨,仅唐山市年耗煤就超过9700万吨,石家庄年耗煤6000万吨,接近三个北京市的耗煤量。所以说,河北对京津冀大气污染威胁最大。与此同时,三地环保部门还就查处污染达成共识,采取大力度“三不”和“三直”措施,“三不”是: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三直”是:直奔现场、直接查处、直接曝光,并采用高科技先进设备对污染地区、污染企业、污染源头直接取证,即:首先采用最先进的环保监测卫星搜索、查找,确定污染地区,然后派出无人飞机直奔污染区进行航拍、录像、拍照,让超标污染单位在铁证面前心服口服、认罚认改。

2.3产业升级转移

以往,京津冀三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过多地关注了竞争。尽管地区之间的竞争对经济发展不无刺激作用,但其两面性终究会表现出来。比如,对一个好项目、一个好产品,大家就会一窝蜂地一拥而上,这必然造成各地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雷同,到后来的结果就是,市场饱和了、产品过剩了、无利可图了,大家一起停产,从而导致各地经济远离和背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各地发展既要快又要好,既要迈大步又要走得远,怎么办?是竞争发展

还是合作发展?是互为对手处处防范,还是互为帮手抱团取暖?30多年京津冀一体化只议论无进展的事实说明,各地区站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打算盘是算不出科学、持续和共同发展美好前景的。要有效地减压,必须建立京津冀经济共同体,真诚合作,才能达到一加一加一大于三的共赢效果。

在产业转移方面,北京市设定的目标是:到2017年,北京全市将完成1200家污染企业调整退出任务。而在今年,北京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目标是,关停退出300家制造、锻造、小家具等领域的污染企业,逐步清退镇村工业大院,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

怎么转移?往哪儿转移?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北京方迪智库首席专家赵弘表示,北京市产业转移的一个地理方向是河北,具体方式也未必是完全搬迁,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

北京的选择

今年,北京计划重点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据赵弘称,这些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为主,位置主要位于北京的中心城区,并非非常大型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并不是完全搬迁,而是采取调整转移的思路,“一些污染较严重的企业可能就地淘汰,一些具有技术升级前景、附加价值较高、拥有转移价值的企业,需要加快向津冀地区转移。”

按北京当地媒体的报道,在调整退出300家污染企业的过程中,北京还将加快推进北京现代四工厂、奔驰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的落地建设;协调推动金隅、星海钢琴、日化二厂等一批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优化产业布局。北京万生药业、精雕科技等数十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型建材、新能源、石化等领域的“明星”企业,计划在今年启动或完成京津冀产业协同对接。它们纷纷将生产性研发、产业配套和制造环节向河北、天津主动迁移,总部研发中心则继续在北京聚集。

赵弘分析,产业转移的基本思路是完善产业集聚,享受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应。同类的产业有特定的产业发展平台需求和服务需求,在环境处理、公共平台建设、基础条件完善等多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特别是交通一体化的建设,以及国家一些特殊政策的出台,都将促成北京的一些产业就近转移,就近落地。河北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河北地区已有很好的产业基础,通过产业集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水平,补充产业集群的‘短板’。”赵弘说。比如,电子信息产业河北廊坊有较好的对接基础,而装备制造业在河北固安市有较好的发展,保定有新能源(特别是太阳能、电力装备等)的优势,曹妃甸地区则有化工重工的集群。

河北的要求

一边是产业转移,一边是产业接收。于河北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接纳北京的淘汰产业。以保定为例,河北保定人大城乡建设环境资源委员会主任凌霄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保定市本身有发展规划,具体到部门仍有土地利用规划,拥有土地以后是否还符合城市规划等等,这一系列要求都符合,才能考虑到项目落地的问题,因此目前谈及企业落实之事为时尚早。

京企向河北迁移一事,仍处于顶层设计往下延伸的状态,还未开始具体落实到操作层面,目前仍处于协商洽谈的状态。对于迁入企业而言,符合本地产业规划要求至关重要。比如保定,主要接收新能源、高科技、生物制药、高端装备等科技企业,对于高污染企业仍需要通过升级改造才能落地。央企自然更受欢迎。近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毅及87家央企一把手赴保定市参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央企进河北”活动。保定市政府现场与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中国广核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政策是有的。凌霄透露,河北相关政府部门将为迁入企业提供场地、租金、税收等的产业扶持政策,未来还会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台一份框架性文件以扶植企业搬迁。

在国家层面,2015年6月24日,财政部官网已经公布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纵观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历程,首先是从江浙企业向上海跨区域发展、上海向江浙输出技术的途径启动并逐步深化实现的,实践证明,只有企业主动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才是区域振兴的根本。京津冀企业跨区域发展还处于低水平,包括环绕京津地区的市县,互设总部和营销、研发、生产部门的企业较少,京津向河北跨区域发展企业也不多,而且行业布局较为分散,未形成企业跨区域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和规模优势。

区域一体化理论认为,产业同构并存在合理梯度,有利于在区域内部形成产业转移,发挥辐射带动效应;而产业异构且存在产业链纽带关系,有利于形成水平一体化分工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京津冀区域呈现产业异构和转移两种趋势。一方面,产业异构明显,但未能建立紧密的内在联系。北京经济服务化、高端化趋势明显,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9.5%、7.7%和12.6%;天津加强高端化、高新化产业,航空航天、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纺织等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河北优势产业中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居多,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1.8%。但产业异构未能依托企业建立紧密的产业链联系,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产业分工体系。

图1京津冀产业异构态势

另一方面,京津出现了产业转移趋势。产业转移也是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产业升级的过程。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下降,表明京津产业正在逐步转移。根据2005-2008年资料测算,30个主要制造业行业中,京津转移而河北有效承接的仅有11个行业,且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行业;有14个行业京津比重下降的同时河北也在下降,表明河北未能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这些转移的行业,更未能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带动发展模式转型。

图2京津产业转移及河北承接情况

2.4本章小结

本章从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产业升级专业等三方面介绍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让我们看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3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促进京津冀三地合作,从而提高其整体协同发展进程,进而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是将京津冀展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的必经过程。

3.1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顶层设计,从发展规划层面将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地区属性分开。

为了更好地推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必须将北京的首都属性与地区属性分开。第一,从国家层面出台规划,将北京的发展与首都的发展分开。首都属性为北京发展所提供的利益是难以估量的,寄希望于北京在发展过程中主动放弃首都属性所带来的好处很不现实,因而须从国家层面出台规划,对北京的发展进行规划。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促进区域合作所设立的区域管理机构一般有两种形式: 地方自动组织的联合管理机构与中央政府立法成立

的中央区域管理机构。前者低级的组织形式,而后者是高级的规范组织形式,前者必须向后者过渡。过去,京津冀各地的政府成立京津冀都市圈省市长联席会、京津冀都市圈发改委主任联席会,这些组织都只是区域管理机构的初级形式。为了规范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应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国务院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这表明京津冀区域的管理机构已经明确,未来评估这一机构工作成效的关键是要考察京津冀是否协调发展乃至是否最终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第二,北京市应主动转变其发展思路。京津冀地区目前的发展困境要求北京必须改变对首都属性的过度依赖,这种改变不能等到国家出台相关规定后再进行,北京应主动正视自身的问题,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总体要求,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定位。

京津冀一体化在推进初期,依靠简单的市场行为并不能有效推进,必须要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若干基础工作的率先开展。首先,就是要打破三地一体化实施的根本障碍——行政体制障碍,设置协同发展的领导小组,从顶层设计高度进行引导。其次,要推进基础服务一体化,优先加强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交通等基础服务领域的连通和共享,使得区域内资源配置达到平衡,为产业和人口的自由流动提供保障。再次,要根据各城市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区域内产业布局,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针对性调整,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最后,人才的转移和导入是城市房地产发展的根本活力,因此要给予转移人才在个人税收、住房补贴、户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人才入住落户。

3.2加快地区分工规划

合理的分工体系是区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域合作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虽然京津冀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现象,但就总体而言,三地自身条件所暗含的产业发展差异仍极为明显,北京今后的发展定位应在于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弱化其经济中心的职能。必须强调,经济中心职能的弱化并非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下降。天津的工业实力较强,应将产业重点定位于高端制造业。河北普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目前看不现实,根据实际情况,发展现代农业、与天津高端制造业相配套的制造业以及与北京高端服务业相配套的中低端服务业应成为河北迅速实现起飞的抓手。当然,河北一些创新条件较好的城市很有可能在一些具有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从而在高新产业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京津冀区域分工规划研究对整个区域乃至北方经济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深远影响。无论是从适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问题考虑, 都要求京津冀地区必须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担当起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重任。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金融

支持基础雄厚的特点,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向产业链条下游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个京津冀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改造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建材、有色冶金、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014年3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全省11个设区市的功能定位,其中确定保定将承接北京部分行政功能。与此同时,北京、天津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计划,亦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

张家口承德秦皇岛

现状:目前北京正与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规划:发挥张家口、承德、秦皇岛的生态优势和滨海资源优势,打造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保定

现状: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与京津合作紧密。目前301医院已在涿州开建保障基地。动物园批发市场外迁,保定下辖的白沟是主要意向地之一。

规划:利用地缘优势,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做强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着力做优城市环境,按照国际化标准抓好城市建设管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驻京外迁企事业单位的吸引力。

石家庄

现状:目前已经成长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流通中心,同时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具备北连京津、辐射中原的区位优势。

规划:建成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副中心城市,加强与京津功能分工和配套协作,带动冀中南地区发展。

邢台衡水

规划:增强邢台、衡水规模实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邯郸

规划:极化邯郸在晋冀鲁豫接壤地区中心城市地位。

廊坊

现状:区位优势明显,与京津两地协同发展亦起步较早。上世纪末,东方大学城在此开工建设,吸引多所北京高校入驻,目前拥有各类学生5万余人。下辖的燕郊开发区已成北京周边著名“睡城”,10多年来吸引了30多万在北京工作的人入住。目前北京公交线路已基本覆盖廊坊所辖的大部分县、市、区。

规划:抓住京冀共建北京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的有利时机,以生态、智能、休闲、商务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北京关联度高的产业,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成为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沧州

规划:提升其沿海港城作用,支持建设北汽黄骅汽车产业园,争取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落户沧州。

唐山

现状:在京冀合作中,首钢外迁唐山是一个重头项目。2005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并同意在唐山地区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搬迁的载体。2010年底,以首钢北京石景山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曹妃甸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一期第二步工程投产为标志,首钢搬迁调整的历史性任务基本完成。

只有出台了合理的地区分工规划,各地方才能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才能更迅速、更高效地进行。

3.3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

北京的首都属性是京津冀地区在如此长的时间内难以协同发展的关键原因,但河北自身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导致其在与北京的谈判、合作、协调发展中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和地位,这同样是京津冀地区无法协同发展并一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区域合作中如果一方实力过于弱小,那么很容易出现在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实力较强的区域侵占实力较弱区域的利益而最终导致区域一体化发展无法实现的情况。因此在京津冀地区真正开始形成一体化发展趋势之前,河北应大力培育和壮大自身发展能力,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争取后来居上。

3.4本章小结

本章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地区分工规划、加快培育和壮大河北省发展能力等三方面阐述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中央统筹决策完善,地方积极响应配合,才能又快又好地建设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任重而道远,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时间和具体实行上一定存在很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思路、深入推进,最终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京津冀一体化是激扬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只要沿着党中央关于“京津冀一体化”的路径勇往直前,就能最大化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整个区域的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协调拓展和充分利用。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大城市发展瓶颈,创出一条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打造世界首都经济圈良性发展新辉煌,为顺利实现百年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1]汪波;于丹丹,东京地铁运营组织分析,[J],都市快轨交通;2012年01期

[2]程海燕;北京地铁9号线二期与昌平线的衔接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3]颜廷标;京津冀一体化与河北的选择[J];决策咨询通讯;2014年05期

[4]王增利;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关键是要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J];领导之友;2014年04期

[5]吕薇;刘小丽;京津冀联合发展以应对外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2期

[6] 张可云;蔡之兵;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程、制约因素及未来方向[J];河北学刊;2014年06期

[7] 李国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对策[J]前线;2014年08期

[8]吴群刚;杨开忠;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0年01期

[9] 孙久文,叶振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合作途径探讨[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报;2008年10期

[10] 陈永国;技术转移与京津冀产业分工协作[J];经济与管理;2010年10期

[11]李永志;周云波;基于政府适应市场化的京津冀一体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12] 杨明;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分析[J];特区经济;2014年1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