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一、名词解释

1.流体: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性质则是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

2.内摩擦定律:内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差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成反比

3.牛顿流体:凡是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

4.非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非牛顿流体

5.福劳德数:判别流体流动强度的准则,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的无量纲数

6.雷诺数:将平均流速,管道直径,黏滞系数和密度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断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

7.牵引流:是以一定介质动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

8.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其含有大量沉积物高密度流体

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当沉积介质运动速度和运移能力降低时,他们相应的按照颗粒大小,形态,比重在地表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

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从溶液中沉淀将按溶解度从小到大的先后顺序依次沉积的现象

11.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之比

12.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直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互出现的顺序,与他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

13.沉积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称为相模式

14.沉积盆地: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

15.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16.沉积体系:是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17.垂向加积作用: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从沉积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

18.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营力的作用下沿搬运方向的堆积推移过程,他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列的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

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沉积古地理演化本文以沉积学与古地理学、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实地观测野外露头剖面,整理分析收集的钻井和测井数据,将研究区地层划分进行重新厘定,将研究区划分为龙门山地层小区、川中地层小区和川东地层小区。对四川盆地北部晚侏罗世和白垩纪进行了沉积古地理的研究,编制岩相古地理图。 以沉积学为基础,对研究区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冲积扇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4沉积体系,得出上侏罗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碎屑沉积体系,下白垩统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河湖碎屑沉积体系,上白垩统主要为河湖碎屑沉积体系。利用层序地层学的原理,进一步将研究区的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划分出3个构造层序和10个三级层序,探讨了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特征和盆地的充填演化规律。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成果,结合古构造分析,沉积体系、地层和古水流的研究,运用点(单个剖面或者钻井资料)——线(剖面卡或者钻井的地层连井对比图)——面(古地理图)的编图方法,以构造层序为编图单元编制研究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构造—岩相古地理图。对编图前的设计、准备和编图过程等工作做了详细介绍。 由划分出的3个构造层序,编制了晚侏罗世(SS1)、早白垩世(SS2)和晚白垩世(SS3)3幅岩相古地理图,具有中等比例尺、较为合理的反映了区域性的沉积古地理特征的特点。最后,分析晚侏罗世—白垩统沉积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并与中扬子地区进行对比,得出晚侏罗世和白垩纪,四川盆地北部在挤压应力环境,古地理格局上逐步向西向南萎缩的过程,沉积相带总体呈NE-SW展布,晚白垩世四川盆地北部抬升,遭受剥蚀,沉积范围进一步缩小。

沉积古地理西山实习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实习报 告 2011届地质学(基地班)专业 题目:北京西山实习报告 班号:10011110 学号:1002112103 学生:何晓宇 评阅教师:周洪瑞 2014年4月

1 前言 1.1 地质地理概况 北京西山是北京西部山地的总称,属太行山脉。北以南口附近的关沟为界,南抵房山区拒马河谷,西至市界,东临北京小平原。面积约3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面积的17%。走向北东,长约90公里,宽约60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下降,依次有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百花山----髫髻山----妙峰山;九龙山- ---香峪大梁;大洼尖----猫耳山等4列山脉,永定河横切山体,为泥石流多发区。植被多为次生落叶阔叶林及灌丛,局部地区有人工针叶林,1900米以上出现山地草甸。百花山、东灵山、龙门涧等地已划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 1.2 实习目的 此次实习为沉积古地理学的一次课间实习,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观察背景西山中新元古代——寒武纪末的地层,总结该地区的地质发发展史,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沉积古地理学的知识。 2 观察点描述 实习区地层发育较全,以沉积地层为主,主要发育有新元古界、早古生界、晚古生界及中生界。本次实习主要观察了新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 2.1点1 地点:军庄南1km铁道旁 位置:N 39o59'10.39" E 116o05'25.84"h 127±4m 描述:点1主要出露二叠系红庙岭组的地层,以砂岩为主。 共分为11个旋回: ①底部为红褐色薄层砂岩,顶部为灰黑色粉砂质页岩。 ②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具有大型及小型波状起伏;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 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③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发育大型板状交错层理,说明当时水动力较强;底部为灰黄色中 厚层含砾石英砂岩,顶部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④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顶部 为灰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⑤底部具有冲刷面构造;底部为灰黄色中厚层中粗粒含砾石英砂岩,向上粒度变细,有一 条辉绿玢岩岩脉沿薄弱面插入,风化面为黑灰色,新鲜面为淡绿色,可见长石斑晶,顶

古陆_古隆与古地理

第30卷第3期2010年9月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Sed i m enta ry G eo l ogy and T ethyan G eo logy V o.l 30N o .3 Sept .2010 文章编号:1009 3850(2010)03 0001 10 古陆、古隆与古地理 许效松,门玉澎,张海全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81) 收稿日期:2010 06 21;改回日期:2010 08 10 摘要:地质历史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陆源区:一是格林威尔期或更早期的构造事件,导致陆块拼合、固结、基底克拉通化,在边缘形成古老剥蚀区,称之为古陆;二是震旦纪至显生宙期间,由于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事件,原沉积盆地反转成隆起,形成新的物源区,称之为隆起,可分为克拉通边缘隆起和克拉通内隆起。克拉通内隆起具穿时性,制约下伏盆地沉积物进积和上覆晚古生代海侵上超边界。穿时的界面在三维空间上即是沉积和层控矿床的储集空间,也是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克拉通边缘隆起则具有构造障壁的作用。关 键 词:古陆;古隆;古地理中图分类号:P 512.2 文献标识码:A 1 绪言 古地理研究有两个目的:从全球而言在古纬度上恢复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洋、陆格局以及大洋和大陆边缘的性质;从区际级和区域性的古地理研究来看,在现今纬度上恢复陆块上海陆分布以及海域中岩相特征。对于后者,岩相古地理学者不仅对特定地质历史中的海陆分布、沉积相展布进行研究,而且还探讨形成盆地的地球动力机制、盆地与造山带耦合关系,在盆山转换过程中对盆内充填物的控制因素和沉积相带的配置,即刘宝珺院士倡导的 山控盆、盆控相 的指导思路。 在区域性上,现今仍以研究新元古代末至显生宙的古地理为目标。在古地理图面上,有两个重要的单元:一是古陆,即陆源区,严格来说,还应划分出古地貌单元,如山地、高地、平原等;二是岩相展布和沉积环境,包括陆地沉积区和海域沉积区两大部分。 实践中,对地质历史中的无沉积区,在古地理研究和表示的形式上,统常以古陆称之,并赋以相应的符号。无论这个古陆是前寒武系基底岩石组成的古老造山带,还是古生代后洋陆碰撞过程中的岛弧、前 陆隆起等转为构造上的高隆的地貌,或是中新生代的山脉,如均以古陆称之,则忽略了导致形成 无沉 积区 的构造含义及对新盆地性质和对充填物的制约关系。因此,古地理研究可理解为对某一特定地质历史内地壳表层的山、盆关系的研究,应不仅分析盆地中的充填物的岩性相,而且还要分析无沉积区的形成机制以及地质效应,即山、盆两个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为此,笔者强调在古地理分析上,不仅要研究海域和陆地上的沉积相;还应转变对沉积区和无沉积区的认识,研究某一地质时期内存在的山、盆耦合,对山盆转换做动态分析。为此,对无沉积区要做构造解译,分出古陆和古隆起两类陆地的构造单元。 古陆的含义,限定在由前寒武纪或前震旦纪造山运动拼合成统一陆块的褶皱基底和造山带。造山隆起的无沉积区或物源区,制约了显生宙沉积盆地的性质、沉积体类型和展布规律。 古隆起,指显生宙后由构造运动导致盆山转换,由原盆地中的沉积体反转隆升造山、造陆,转为新的剥蚀区和物源区,古隆起控制上覆盆地的超覆和岩相展布。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1张勇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I 张勇 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基地班,010101--35 2012-02-24 一.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 地史学定义: 地史学(Historical Geology ,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间耦合关系。因此是地球科学范围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 总的说来,地史学的研究中心都与时间有联系,可归纳为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运动史。

沉积发展史: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第 3 章 地层学 构造运动史:第 4 章 历史大地构造学 生物演化史:第 5-6 章 前寒武纪的地史 第 7 章 早古生代的地史 第 8 章 晚古生代的地史 第 9 章 中生代的地史 第 10 章 新生代的地史 课程性质和目的 地史学是一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和高度综合的地质学基础课程,对学生整体、全面、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地史学课程宜在普通地质学等室内教学和必要的野外地质实习之后进行。 《地史学》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全面介绍地球的生物进化史、沉积发展史和构造演化史及其耦合关系以及全球性有机界和无机界重大事件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概况,使学生掌握地球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 2 章 沉积古地理学

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相变和相律、现实主义原理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沉积环境的主要识别标志;物理标志、化学标志及生物标志。主要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冰川环境、河流环境、湖泊环境;三角洲环境、滨海环境、浅海环境、次深海和深海环境。古地理、古海洋和古气候分析的基本概念。纵向堆积作用、横向堆积作用和生物筑积作用,旋回沉积作用和非旋回沉积作用,旋回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及其组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沉积相:反映沉积记录成因(环境、条件和沉积作用)的原生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 瓦尔特相(定)律亦称相对比原理(J Walther,1894) :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相互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biologic indicates/生物标志 physic indicators/物理标志 相标志(Sed. facies indicators)chemic indicators/化学标志 integrated indicators/综合标志 生物标志:实体化石,遗迹化石。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doc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

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专论: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编者按 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快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关系我国未来综合实力的一件大事。21世纪技术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任何一个学科都将面临如何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内涵的新问题,都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创新,以使本学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区域发展服务。为促进地理学工作者系统理解技术创新,并把技术创新广泛地应用于学科实践,本刊从2000年第4期开始,将陆续刊登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方面的专论,殷切希望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关心技术创新,关注 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 专论栏目,并踊跃参加。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0)04 0001 05 试论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与创新 张占仓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从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与基本走势分析入手,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的成绩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要进一步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发展思想,并认为观念创新、能力创新、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研究领域创新及组织管理创新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重点。 关 键 词:技术创新;经济地理学;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 08 12;修订日期:2000 10 16 作者简介:张占仓(1958 ),男,河南偃师人,研究员,学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研究。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1],8月23~26日召开了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 。这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如何全面系统地理解技术创新的内涵,贯彻落实技术创新的精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地理学未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1 技术创新的概念及其意义 1.1 创新理论 1912年,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理论[2]。按照熊彼特提出的观点, 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从 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狭义的技术创新主要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广义的技术创新还包括与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相适应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创新等。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显然,我们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所提出的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 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认为, 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OECD 报告认为,技术创新是 把一种想法(设想)变成一种投放到市场上的新的或改进的产品的转变过程;把一种想法转变成用于工业中的新的或改进的工艺(操作过程)的过程;或是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变过程。 中共中央中发?1999%14号文件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 第19卷 第4期2000年 1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 RCH AN D DEVELOP M EN T V ol.19 N o.4Dec.2000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第十章 沉积盆地及古地理分析 塔里木沉积盆地

沉积盆地:地球表面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的场所。 沉积盆地分析:运用多学科(沉积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知识,采用多种方法(钻孔、露头观察、地球物理)对沉积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古地理演化

和地球动力学进行综合研究的过程。 古地理学:研究地史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海陆分布、海平面变化、沉积介质性质、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物分布等)特征及其发展历史的学科。 古地理分析:通过沉积学、古生态、古构造、地球化学等方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中的自然地理景观的过程,也就是再造沉积区和侵蚀区的古景观的过程。古地理研究包括: (1)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2)生物古地理:通过生物相、生物分区研究,确定古代环境(海陆,水深)的分布及其对古板块构造的指示意义。 (3)构造古地理:着眼于构造地貌标志,表示各种沉积类型、组合的分布,表示构造—地貌单元,如大陆边缘、岛弧、边缘海、裂陷槽等。

古地理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侵蚀区位置、盆地边界、古地貌、母岩性质、介质类型、水动力条件、化学性质、古气候等。 古地理分析不仅可以确定当时的自然地理景观,还可查明沉积矿产生成与分布规律,阐明沉积作用与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作出矿产的预测。 一、陆源区的分析 1.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2. 查明古地形的起伏特征 3. 物源区母岩性质的确定

(1) 砾岩的成分; (2) 砂岩的成分; (3) 碎屑重矿物组合 判断古陆或侵蚀区的存在 古陆或侵蚀区的概念:侵蚀区相对于沉积 区,在一定时期内,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的地 区。如在一定时期内堆积了沉积物,则可以认 为是沉积区。 侵蚀区是向沉积区供给陆源碎屑的剥蚀区。 判断侵蚀区存在的6个标志: (1)地层的缺与失,某些地层可能是在沉积之 后被侵蚀掉的。 (2)地层的尖灭和较新地层的超覆。 (3)地层顶部有古风化壳存在,不整合接触。 地层的缺和失 (4) 根据沉积相变化: 从侵蚀区到沉积区的相变化有规律,海 侵相序或海退相序。

经济地理学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 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 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全球古地理演化

全球古地理演化 根据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推测中、新元古代超级大陆的变迁 11~12亿年前(元古宙中元古代晚期),太阳系位于远银心点附近,地球自转有加快的趋势,超级大陆块更偏于北极,中国、北美阿拉斯加、西伯利亚、波罗的可能曾进入北极圈,右图应是10亿年前的情景。 10~8.5亿年前(中元古代末到新元古代早期),太阳系在近银心点附近运行,地球自转变慢,中国-澳大利亚-南极陆块与劳伦大陆(南美、北美)之间的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开裂但尚位于北半球,劳伦至波罗的系列陆块旋移至环赤道位置。中国可能曾位于北极而非洲可能位于南极,推测约9.5亿前左右也曾有过大冰期,但具体情况不明,塔里木古陆北侧和扬子古陆南缘的贝义西期冰碛层可能是这一期的冰碛物。 8~7.5亿年前(新元古代早期至早震旦世),太阳系向远银心点运行,劳伦大陆向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漂移,中国、澳大利亚、南极洲地块则向北极漂移,约在7.5亿年前冰川覆盖极地,中国的扬子、塔里木地块被冰盖覆盖(海冰),形成南沱组冰碛层。 6.5~5.9亿年前(晚震旦世),太阳系向近银心点运行,劳伦大陆进入南极圈被冰盖覆盖,非洲(刚果Congo地盾)、南极洲、澳大利亚、中国等形成以赤道为中心近南北向的联合大陆块,中国的华北和塔里木地块位于北极地区被冰川覆盖,形成罗圈组冰碛层,华夏陆块则可能位于低纬或赤道地带。 650MaB.P(距今百万年,下同)前寒武纪晚期的超大陆与“冰室”的世界 形成于11亿年前的超大陆“罗迪尼亚(Rodinia)”在前寒武纪晚期(元古宙中元古代末期至新元古代)开始分裂,此时的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 由于缺少具有硬壳的化石以及可信的古地磁资料,使得我们要重建前寒武纪时期的古地理图非常地困难,依据我们所能获得的资料,这张六亿五千万年前的古地理图是我们所能描绘出最古老的时期了。 然而在前寒武纪末期(新元古代震旦纪)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年代,因为所有的大陆互相碰撞,形成了超大陆“罗迪尼亚”,同时地球的气候是属于一个大冰期的年代。

第3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3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 理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幻灯片1 第三章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作用、古地理 第一节沉积古地理学的概念和定律 一、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 二、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及古生物特征的综合。或者说,相是形成特定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岩石和生物特征的组合。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横向的变化。 幻灯片2 三、相变: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在空间(横向)上的变化。 Sandstone facies Shale & coal facies Carbonate facies Shale facies Facies changes 幻灯片3 四、相分析(facies analysis):综合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推断其成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相分析三要素 1、基本素材M a t e r i a l 2、基本原理P r i n c i p l e s 3、模式M e t h o d o l o g y M u d c r a c k s+R a i n d r o p s 幻灯片4

Induction(归纳), Deduction(演绎) 幻灯片5 五、相对比定律:19世纪末期由德国学者瓦尔特 (J.Walther,1894)提出,“只有 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 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 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 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 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 称瓦尔特定律 即在垂向上整合叠置的相是在侧向上相邻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 幻灯片6 相对比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并进一步研究认为:岩相类型在时、空分布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变)。相对比定律又称瓦尔特定律

储层沉积学讲稿(80)

储层沉积学 (试用教材) 罗静兰主编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程,80学时) 2003年1月

绪论 一、储层沉积学基本涵义 沉积学(Sedimentology)是本世纪30年代由沃尔德(Wadell,1932)提出的一个术语,它主要是由沉积岩石学(Sedimentary Petrology)中沉积岩的形成作用中的基础理论部分扩大和发展起来的。而储层沉积学(Reservoir Sedimentology)又是以实用角度从沉积学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油气储层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1SA,1990)正式应用该术语并引入文献,表明沉积学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在阐明生、储、盖层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沉积学和储层沉积学的基本涵义及主要研究内容是: 1.沉积学是研究沉积物(岩)和沉积作用的科学。包括研究未曾成岩和已经成岩的天然沉积物(岩),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机理(Reeding,1978)。沉积学作为地质科学中的一个分科,它与流体力学和地层古生物学密切相关,与物理学、化学、海洋学、气象学、水文学和土壤学等也有重要联系。由于有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通过对现代沉积物的研究(陆上和水下)和实验模拟,逐渐使沉积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矿产资源,特别是燃料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勘探开发事业的巨大发展,使沉积学从以理论研究为主,逐渐成为一门具有较强应用基础性质的学科。 2.储层沉积学主要是研究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分布及其基本特征(成分、结构、构造等)的一门科学,是沉积学理论与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密切结合的结果。一般来讲,石油和天然气生于沉积岩中,也主要储集在沉积岩中,从沉积岩石学、沉积学以及岩相古地理学深化对各类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因此,储层沉积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中国油气储集层及其分布概况 我国油气资源丰富,生储类型多样,含油气层系时代分布广,其中又以中-新生代(晚海西~印支阶段、早燕山阶段、晚燕山阶段和喜山阶段)陆相碎屑岩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独具特色,而且形成了—套完整的陆相石油地质学、岩相古地理学、储层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含油气层系广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北部的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吐哈盆地、二连盆地、酒西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华北盆地;西南、东南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江汉盆地、苏北盆地、北色盆地、南襄盆地;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诸盆地等。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陆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已经较高,而现在已有的几个大油气田(区),诸如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已进入了高含水阶段,稳产难度越来越大,开发成本越来越高。面临这样严峻的形势,确定新的战略接替区和层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国外相比,我国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在今后5—15年内必须在海相地层的油气勘探上有重大突破,才有可能增储上产,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除面向国内、同时也面向国外的战略方针,从两方面来看都须要加强海相石油地质学、储层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本教材除阐述中一新生代陆相碎屑岩储层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内容外,并适当加强了海相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和特殊岩类储层的形成、分布、评价和预测等基础理论教学内容。

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

第23卷 第5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ol.23 No.52008年10月(页码:1431~1436) PROGR ESS IN GEOPH YSICS Oct. 2008 对古地理再造中古地磁方法的回顾与探讨 朱利东1, 阚瑷珂2,3, 王绪本3, 罗 虹1, 张 岩1, 龚建辉4, 王成善5 (1.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 2.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南充637002; 3.成都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都610059; 4.四川省遥感信息测绘院,成都610100; 5.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摘 要 古地磁数据的获取和应用是进行古地理再造的重要基础.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GIS 技术的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古地理再造方法的革新,为古地理再造提供了更加方便、高效的软件辅助平台.本文主要围绕古地磁数据资料、应用方法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对其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作一详细的回顾与探讨.关键词 古地理再造,古地磁,欧拉极,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 P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2903(2008)0521431206 Review and discussion of the paleomagnetic method in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 ZH U Li 2dong 1, KAN Ai 2ke 2,3, WANG Xu 2ben 3, LUO H ong 1, ZH ANG Yan 1 , GONG Jian 2hui 4 , WANG Cheng 2shan 5 (1.I nstitute of Sed imentar y Geolog y ,Cheng du University of T ech nology ,Cheng du 610059,China; 2.Colleg e of Land Resour ces ,China W est N ormal Univer sity ,N anch ong 637002,China; 3.College of I nf or mation Eng ineering ,Cheng d u Univer sity of Technolog y ,Chengd u 610059,China; 4.Sichuan Sur veying and Map p ing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I nf ormation ,Chengd u 610100,China; 5.School of the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 sity of Geolog y ,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 act Paleomagnetic data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are the impor tant basis for palaeogeogr aphic re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 he popular izat ion of GIS gr eat ly promote the innovat ion of pa laeogeo 2graphic reconstruction,which provide a mor e convenient and efficient software platform.This paper r eview and dis 2cuss the histor y and cur rent st at us of palaeogeogr aphic r econstr uction focused on the paleomagnetic dat a,application method and softwar e development. Keywords pala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pa leomagnetic,Euler pole,softwar e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 2007212215; 修回日期 2008203225.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6CB701401)、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063110)和同济大学 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朱利东,男,1965年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和沉积学研究.(E 2mail:zhuld33@https://www.sodocs.net/doc/5b16280817.html,) 0 引 言 古地理/古大陆再造是全球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地理系列图是对地球板块构造演化史的重现方式,它们以/时间切片0(Time Slices)的形式描绘了现今各个大陆或地块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相对位置和海陆关系. 古地理再造依靠多学科、理论的综合研究,其 中,古地磁成果的应用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提供了定量描述信息 [1~3]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古 地磁学的发展以及板块学说的兴起,古地理再造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均取得了重大进展[4],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可以提供两个方面的资料:第一,用来确定大陆或地块的古纬度和古方位;第二,如果两个大陆(或地块)的极移曲线都比较完善,则可以利用极移曲线的拟合确定大陆(或地块)之间的相对位置[5].

地理学习体会

地理学习心得体会 经过一个学期对自然地理的学习之后,了解了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知识。之前还没有接触 这门课程的时候,还以为自然地理知识单纯的讲地理知识,因为自己以前地理方面比较薄弱, 所以会觉得这会是门枯燥的课程。 其实不以为然,在老师的讲课过程中通常会穿插许多的相关知识,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学 到的东西也就更多了,并不是局限。特别是做了地理这个网络小组的组员之后,因为平时偶 尔整理下交流论坛,逛多了这个网站的论坛之后,对这门课的有了明显的知识拓展。大家有 心搜集回来的资料,可是十分珍贵的,能被自己吸收可以说是件好事。 学期快结束了,回想起来,我这个学期到底学了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具有一定厚度的圈层,即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的一个特殊圈层。它是在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和生物能作用 下形成的,比地球的其他圈层的特征要复杂得多。在这里各种固体、液体、气体状态的物质 同时稳定地存在并且相互渗透。只有在地球的这一部分才具有生物产生和繁衍的条件,并成 为生物圈进一步发展的强大因素。人类出现后,又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环境。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但主要还是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的 特征、结构、成因、动态和发展规律; 研究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与转化的动态过程;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各个区域的部门自然地理和综合自然地理特征,并 进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受人类干扰、控制的人为 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利用的途径和整治措施。 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以及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按研究 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的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学科。综合性的分支学科有综合 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和历史自然地理学等。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 然地理环境整体的综合特征的学科。区域自然地理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 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区域地理学的分支学 科。古地理学是研究和重建地质时期地球表面自然地理现象的学科。历史自然地理学是研究 近一万年来人类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学科,也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另外,有普通自然地理学,它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结构特征形成和变化规 律的学科,也有人认为它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 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冰川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在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成分为研究对象, 研究其组成、结构、动态及分布等特征和规律。它们的形成与某些自然科学有关,是自然地 理学与相邻的其他科学的边缘学科。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 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特征、形 成、分布和演变规律,以及气候与其他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 大气科学的边缘学科。水文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性质、形态特征变化与时程分 配,以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水文学的边缘学科。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空间分布 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璋表面的分布 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动物学的边缘学科。以独特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 地理环境的某一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有:冰川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冰体的形成、 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科。冻土学是研究冻土的形成、特征、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学 科。化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化学组成和化学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规律的学科,是自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沉积学及古地理学教程 一、名词解释 1.流体:流动的物质为流体,从力学性质则是一种受任何微剪切力都能连续变形的物质 2.内摩擦定律:内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和相对速度差成正比,而与垂直距离成反比 3.牛顿流体:凡是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牛顿流体 4.非牛顿流体:把不服从内摩擦定律的流体称作非牛顿流体 5.福劳德数:判别流体流动强度的准则,是一个无量纲数,是用于流体在明渠条件下的流动体制的无量纲数 6.雷诺数:将平均流速,管道直径,黏滞系数和密度归纳为一个无量纲数,称为雷诺数,表示流体的流动状态的无量纲数,是判断层流和紊流的定量准则 7.牵引流:是以一定介质动力导致流体运动并带动碎屑颗粒迁移的流体 8.重力流:是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流体,其含有大量沉积物高密度流体 9.机械沉积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化的碎屑物质和黏土物质在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当沉积介质运动速度和运移能力降低时,他们相应的按照颗粒大小,形态,比重在地表发生分异并依次沉积 10.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物质因其本身的化学性质的差异,从溶液中沉淀将按溶解度从小到大的先后顺序依次沉积的现象 11.波痕指数:波长与波高之比 12.瓦尔特相律:在连续的地层剖面中垂直向上几种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互出现的顺序,与他们在横向上所出现的相带毗邻顺序是一致的 13.沉积模式:对沉积环境的沉积特征,发展演化及其空间组合形式的全面概括,是以图形或文字方式表现的一种理想的,概括的沉积相格局称为相模式 14.沉积盆地:指岩石圈表面在三度空间内,容纳沉积物堆积和叠置的场所,其边界为各种不同性质构造活动带和自然地理障壁 15.沉积古地理:反映海陆分布,各种古环境及沉积产物 16.沉积体系:是与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有成因联系的三维岩相组合 17.垂向加积作用: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作用下从沉积介质中自上而下的堆积过程 18.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营力的作用下沿搬运方向的堆积推移过程,他所形成的原始沉积层是斜列的

古地理名词解释(历史地理类)

【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或中央朝廷。如《中庸》中有“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庄子》中有“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华夏族居四方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州名说法不一,《书?禹贡》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原为泛指之词,九州之外即为“四海”,又因古代人以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故称中国为“海内”,外国为“海外”,“四海”则指天下。另外“四海”也指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域。《论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六合】指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天下。如《过秦论》中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海内南经》中有“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诗品》中有“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杜甫《寄韩谏议注》“美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以区别于边疆地区。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在中原人看来,长江以南地区为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有“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淮左】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古函谷关在今天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函谷关在今天河南新安东)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杜甫《兵车行》“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关中】不同朝代所指范围有所不同,秦时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后泛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末期秦国故地。杜甫《佳人》“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岩相古地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蒋维红1 董春梅1 闫家宁2 (11中国石油大学,山东东营257061;21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辽宁盘锦124000) 摘 要 古地理学的理论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进步为推动中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表明,岩相古地理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组合和油气资源的分布,地层和岩性圈闭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古地理条件的改变。目前,岩相古地理学在向着定量化、精细化、综合化方向长足发展的同时,仍然面临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技术问题。阐述了岩相古地理学发展的现状,认为多信息、多尺度、多元化和数字化的古地理研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学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学 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岩相古地理研究是重建地质历史中海陆分布、构造背景、盆地配置和沉积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重塑盆地在全球古地理中的具体位置、恢复沉积作用与成矿过程的关系,对于资源远景预测评价和勘探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1 岩相古地理学新进展 111 定量岩相古地理学 岩相古地理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是当前该学科的重要发展趋势。我国古地理学研究的3个学派中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的岩相古地理学派最为活跃,这一学派又可分2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传统的沉积岩石学理论为指导,其图件也大都是小比例尺、定性的或示意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以新的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出现新型的中比例尺乃至大比例尺定量化岩相古地理图[1-2]。 石油大学(北京)冯增昭教授提出了“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方法”,而后发展为“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这一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认为单因素能独立反映一个地区在某地质时期或某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因素,其存在与否、含量多少均可独立反映该地区、该层段沉积环境的某些特征。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可分为3个步骤:第一,对各剖面尤其是各基干剖面进行认真的地层学和定量岩石学研究,取得较为详尽的定性和定量资料,了解各剖面各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特征;第二,在已取得的各剖面的定量资料中,选择能独立反映沉积环境特征的因素,即单因素将全区各剖面各作图单位的各种单因素的百分含量都统计出来,然后做出各种相应的单因素图(主要是等值线图),这些单因素图可从不同侧面定量地反映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沉积环境,这就是单因素分析;第三,把这些定量的单因素图叠加起来,结合该地区该沉积层段的其他定量和定性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即可编制出所需要的定量岩相古地理图,这就是多因素综合作图。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出的岩相古地理图的最大特色是定量,即以各剖面的定量单因素资料为基础,从各单因素图的分析入手,再通过各单因素图的叠加和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做出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图[3-4]。 112 等时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 以层序体系域或层序界面以及相关界面为编图单元,编制不同层序内的各体系域或有关界面沉积时的古地理图的岩相古地理图,即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可以满足等时的要求。这种新的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更接近盆地沉积演化的真实性,可 1 断块油气田 第14卷第3期 F AULT2BLOCK O I L&G AS F I ELD 2007年5月 3收稿日期:2006-09-27。 作者简介:蒋维红,男,1978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在读硕 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藏描述与开发地质。E-mail: j0401006@1261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