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柏林墙建于1961年11月20日。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牴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著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围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围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围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围墙倒塌”后的最高潮。

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二班 n111002227 许恒玮摘要: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The Berlin wall, the official name for the anti fascist protective wall, is the system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establishedin its territory around WestBerlinborder, to free personnelexchanges between stop GermanDemocraticRepublicand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f West Berlin. 关键词:柏林墙(The Berlin wall)二战(World War II)明主德国(The main German) 今天城市法律法规这门课上,我们观看了“柏林墙的倒塌”这一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记录了柏林墙的由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以及后来在东德西德的同胞们不懈的努力到最后柏林墙的倒塌这一过程。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1]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

里根柏林墙英文演讲稿

篇一:追忆柏林墙 追忆柏林墙 肯尼迪在柏林墙边的演说: kennedy 二千年以前,最自豪的夸耀是civitas romanus sum,今天,自由世界最自豪的夸耀是ich bin ein berliner。 世界上有许多人确实不懂,或者说他们不明白什么是自由世界和共产主义世界的根本分歧。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共产主义是未来的潮流。让他们来柏林吧。有些人说,我们能在欧洲或其他地方与共产党人合作。让他们来柏林吧。甚至有那么几个人说,共产主义确是一种邪恶的制度,但它可以使我们取得经济发展。“lasst sie nach berlin kommen.”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我愿意我的同胞们——他们与你们远隔千里住在大西洋彼岸——说,他们为能在远方与你们共有过去十八年的经历感到莫大的骄傲。我不知道还有哪一个城镇或都市被围困十八年仍葆有西柏林的这种生机、力量、希望和决心。全世界都看到,柏林墙最生动最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失败。但我们对此并不感到称心如意,因为柏林墙既是对历史也是对人性的冒犯,它拆散家庭,造成妻离子散骨肉分离,把希冀统一的一个民族分成两半。 这个城市的事实也用于整个德国——只要四个德国人中有一个被剥夺了自由人的基本权利,即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欧洲真正持久的和平便绝无可能实现。经过保持和平与善意的十八年,这一代德国人终于赢得自由的权利,包括在持久和平中善所有的人民,实现家庭团聚和民族统一的权利。你们住在受到保护的一座自由之岛上,但你们的生活是大海的一部分。因此让我在结束讲话时请求你们抬起目光,超越今日的危险看到明天的希望;超越这道墙看到正义的生平来临的一天;超越你们自己和我们自己看到全人类。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当所有的人都自由了,那时我们便能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在和平与希望的光辉中这座城市获得统一,这个国家获得统一,欧洲大陆获得统一。当这一天最终来临——它必将来临——时,西柏林人民将能对这一点感到欣慰:几乎二十年时间里他们站在第一线。 一切自由人,不论他们住在何方,皆是柏林市民,所以作为一个自由人,我为“ich bin ein berliner”这句话感到自豪。 历史见证:越过柏林墙,寻求自由 柏林墙由12公里长的水泥墙和137公里长的铁丝网组成,包括有116个观望台,随后经过了四次改建和加固。柏林墙一共截断了192条街道(97条在柏林内,95条为柏林通向东德的道路),32条铁路线,8条轻轨和4条地铁以及3条高速公路。边界上的河流、湖泊也被禁止通航,并加以监视。西柏林变成了一座孤岛。谁想在西柏林与西德之间旅行,则必须通过边境的严格检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4个区域,分别由法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接管,后来前三方合并,而苏联接管的地区变得更加孤立。这条1953年拉起的钢丝围栏把很多德国朋友分开了。 随着苏联和西方国家紧张局势的加剧,不同地区间的通道逐渐缩小。1961年,这条边界被正式化地变成了一堵砖墙,照片中东德士兵和工人正在给柏林墙增加高度。柏林墙把千千万万的德国家庭分隔开来,许多居住在东部的德国人无法再去西部上班。沿墙而行的街道也都被割裂开来,许多交通工具无法再在那里行驶。 多年来很多东德人试图逃到西边去。图为1961年一名17岁的东德男孩翻越柏林墙,两名西德警察正在帮助他安全地下来。 柏林墙建成后,西柏林变成了一片孤独的、被敌视和被包围的土地。

当中国统治世界读后感

中国不会统治世界 ——读《当中国统治世界》有感《当中国统治世界》是一部震惊了西方世界的书:书稿还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引起了西方媒体的一片沸腾,它们都在关心--究竟中国能不能统治世界?中国统治世界的力量是什么?这更是一部震惊了中国的书:在英文版出版后,作者马丁·雅克在中国的旋风之旅已然在各大媒体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赞美、反思甚至大加挞伐之声不绝于耳。孰是孰非,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二十年前,当柏林墙倒塌的时候,西方一些人欣喜若狂,以为“历史终结了”,西方可以“稳坐天下”了,全世界都得按照“华盛顿共识”办。然而,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与他们所预言的不一样,中国就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 “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西方制造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西方”概念等同于“现代”概念的时代里。马丁·雅克,一位学贯东西的全球顶级学者以深邃的目光透视了中国发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根本异同。他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纪,随着非西方国家力量的迅速兴起,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也将多种多样。在这个充满“现代竞争性”的新时代里,中国将成为全球竞技场上的核心角色。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为国际社

会津津乐道,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止这些:中国的崛起标志着西方民族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同时也表明一个运用多种不同方式塑造的新型世界的崛起。 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曾被看成是“中国威胁论”的代言人。他预测中国经济不会崩溃,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中国军事实力会非常强大。因此,他说未来是属于中国的。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它的地缘局势会得到改善。但不要忘记,美国和中国的邻国也会处心积虑地遏制中国的实力发展,这一点会让中国的影响力受到限制。中国还没强大到可以掌握主动的地步。 无论他们的立场如何,他们都认为中国必将崛起,这是毫无争议的,百家争鸣的不过是中国崛起之后的世界将是怎样的,在我以一个中国人的视角看来,中国不会统治世界。 当雅克在极力批判西方人狂妄自大和自以为是的同时,自己却掉人了同样的逻辑怪圈。因为他认为,中国的崛起会像西方曾经的崛起那样在全世界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中国模式。但这一论点恰恰是违背中国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的。中国从不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中国的体系始终是开放的,讲究包容性,这与西方体系的排他性不可同日而语。 尽管雅克犯下了一些历史性的常识错误。而且在论证上也缺乏逻辑的严密性,但不可否认,他确实为人们写就了一本极其生动,却又充满大胆言论的书。事实上,当他在谈到中国崛起后,不同现代性展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战争与和平期末试题

战争与和平期末试题 高二历史选修3:战争与与平考试题 一、选择题(50分) 1、“20世纪初,帝国主义得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导致这种“过时”得主要原因就是: A、资本主义经济得发展 B、民族解放运动得兴起 C、列强力量对比得变化 D、局部战争得不断变化 2、下列事件发生得先后顺序就是: ①三国同盟正式形成②英俄签订协约③英法签订协约④萨拉热窝事件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在一战期间科技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以下哪一场战役中,英军首次使用了坦克: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俄国得夏季攻势 4、巴黎与会上,美国铩羽而归得主要原因就是 A.威尔逊国际外交经验不足B.美国综合国力不如英法 C.美国不愿意插手欧洲事务D.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面临日本得挑战 5、1936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该国以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反对,25票 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这一事实: ①表明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得本质特点 ③表明英、法、美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于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 6、德国外长斯特莱斯曼与法国外长白里安共同获得1926年诺贝尔与平奖,与之相关得条约就 是: A.国联盟约B.《拉巴洛条约》C.《洛迦诺公约》D.《非战公约》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得根源就是: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得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得矛盾 C生产得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得矛盾 D生产与销售得矛盾 8、下列有关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得表述,正确得就是: ①苏德战争得爆发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得形成 ②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③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逐渐改变了以往得“中立”态度 ④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⑦④ 9、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各个战场中,反法西斯力量最先转入战略进攻得就是: A、苏德战场B.太平洋战场C.北非战场D.西欧战场 1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反意大利法西斯得重大事件不包括: A、发动阿拉曼战役 B、召开德黑兰会议 C、发表《大西洋宪章》 D、登陆西西里岛 11、2005年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下列关于二战得影响,正确得就是①战争教

纪念柏林墙倒塌(英语版)

The fall of the Wall Today we celebrate the bi-decennial of the demolition of the Berlin Wall - the concrete barrier erected by the then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 (East Germany) that completely encircled the city of West Berlin, separating it from East Germany, including East Berlin. The Wall included guard towers placed along large concrete walls, which circumscribed a wide area (later known as the "death strip") that contained anti-vehicle trenches, "fakir beds" and other defenses. The separate and much longer inner German Border (the IGB) demarcated the bor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Germany. Both borders came to symbolize the Iron Curtain between Western Europe and the Eastern Bloc. Prior to the Wall's erection, 3.5 million East Germans had avoided Eastern Bloc emigration restrictions and escaped into West Germany, many over the border between East and West Berlin. During its existence from 1961 to 1989, the Wall stopped almost all such emigration and separated the GDR from West Berlin for more than a quarter of a century.[1] After its erection, around 5,000 people attempted to escape over the wall, with estimates of the resulting death toll varying between around 100 and 200. During a revolutionary wave sweeping across the Eastern Bloc, the East German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November 9, 1989, after several weeks of civil unrest, that all GDR citizens could visit West Germany and West Berlin. Crowds of East Germans climbed onto and

《柏林墙消失》阅读训练及答案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的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硕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幽幽然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边在西柏林境内,但河却属于东柏林所有。任何人如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的“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但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总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于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跳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阴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做海关也许叫做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

柏林墙倒塌事件 在“柏林墙”的两侧

1986年秋季的一天,刚刚运行了一个半月的中美合资企业——“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有限公司”(BB&W)的部分工人干部,举行了罢工。这是中外合资企业中第一次发生的罢工。起因是抗议“洋经理”的一项车间调整计划和中方经理的“卖国”行径。 这以后,这家由中美双方共同投资1200万美元的大型生产型合资企业,又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发人深省的事情。目前这家企业已经走上了生产经营的正常轨道,但它的经历也许会给处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中国青年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矛盾究竟在哪里? ————从干活尿湿裤子谈起 BB&W是由原北京锅炉厂与美国B&W公司合资组建的。签订合约的中方负责人决定,从北京锅炉厂中抽调一批精干的工人和技术干部队伍进入合资企业,剩余人员则继续留在南面的老厂。于是,一道高墙将原北京锅炉厂划分为南北两方。北厂即合资的BB&W公司,南厂即分出去的老厂。人们管这堵墙叫“柏林墙”。 这消息在工人中沸沸扬扬,大伙都想入选合资厂。道理不言自明,到那里可以多挣钱,下力气他们是舍得的。有个工人说得形象极了“要是给我八级工的工

资,我准拼命干,干活的时候不离开一步,有尿就撒到裤子里!”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合资以后,他的工资倒是达到了八级工的水平,干活却还是依旧。要不是定额压着,他还会同过去一样吊儿郎当,当然更不会因干活尿湿裤子了。 这样的情况似乎还不止他一个人。合资后不久的一天,一位中方经理陪一位美国经理到车间察看生产,恰好看到一个工人睡大觉,还舒舒服服地枕了枕头。这位美国人大光其火,要求开除这名工人。当然他的要求没有被同意——中国工人端的是铁饭碗。 BB&W公司的总经理黑格斯不知从哪里听说中国的企业里普遍有奖金制度,他就想试验一下。他做了一种“奖条”,每天到车间里巡视时看到哪个工人干得出色就发给他一张。凭此“奖条”可以领10元奖金。他满以为这样可以激发起工人的积极性,谁知有人很快拿出了“对策”平时不好好干,黑格斯一来就拼命干起来。有一次,一个全厂最懒的工人因上班迟到,没有完成定额,只好下班后加班。黑格斯正好来巡视,遇上了这个“加班加点努力工作”的工人,便奖给他一个“奖条”。此事一时间被人们传为笑料。 西方人的高工资、高效益,怎么到了中国人身上就不灵了呢?我们的工人吃大锅饭吃了几十年。懒和散几乎已经成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岂能靠高工资一下子转变得了?如果事情仅此而已也就罢了,更糟糕的是因为大锅饭是洋人打破的,所以很多磨擦常常搀入了民族情绪和工人阶级与资本家誓不两立的传统心理,使矛盾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了。

三次柏林危机催生柏林墙

三次柏林危机催生柏林墙 2010年10月11日19:32 1961年8月13日凌晨2点30分,东柏林黑暗无人的大街上警笛狂鸣,矮墩墩的T-34和T-54型坦克带领着满载德国军队的卡车直奔东西柏林之间25英里长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卡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拒马、铁丝网、水泥桩柱、石块、镐头、铁锹。4小时后日出之时,柏林墙的墙基已经形成了。 随后,柏林墙被完全修建起来,当时仍然留在东柏林的绝大多数德国人便从此被禁锢,直至1989年11月9日。 看上去一夜而立的柏林墙,实际上是冷战的产物和德国分裂的具象表现,它的背后有多少故事? 本报连续专题报道将带您重温这段苦涩而又值得深思的历史。 “数字”柏林墙 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其中包括水泥板墙104.5公里、水泥墙10公里、铁丝网55公里。墙高约3.6米。沿墙修建了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此外,还有一接触便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19.5公里和供边防军士兵巡逻用的巡逻道119.5公里。柏林墙设有7个过境站,供墙两边的人员来往之用。 早在柏林墙竖立之前,被冷战双方阵营分治的柏林就已经经历了三次危机。正是这些危机与其背后的政治斗争暗流“添砖加瓦”,使得日后的柏林墙一夜建成“顺理成章”。 三次柏林危机中,第一次发生于1948年,又称“柏林封锁”,是冷战开始后其中一个最早发生的危机,其导火线为1948年6月24日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至1949年5月11日苏联宣布解除封锁,停止行动之后,危机缓和。第二次发生于1958年,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后来以苏联让步完结。第三次发生于1961年,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事件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美苏关系以苏联冻结柏林问题而得以缓和。 第一次柏林危机: 德国彻底分裂为东西德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战败的德国不仅丧失了战前和战争期间吞并的别国领土,而且根据1945年美、英、苏三国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东普鲁士和奥得河-尼斯河以东的约11.4万平方公里的德国领土分别割让给了苏联和波兰,其余的德国领土和首都大柏林市则由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建立4个占领区,并由4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的最高权力。 随着德国战后重建的开始,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划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为了

柏林墙是如何被推倒的

柏林墙是如何被推倒的 关于柏林墙的推倒,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当日,东柏林总理在电视上接受采访,当被问到“东西德何时合并”的问题时,他答到:“快了,也许就是今天”。喜欢较真的东德群众一听,就立即高兴地往柏林墙跑。这时在墙的对面响起了喇叭声,科尔开着大广播说:东德人民你们过来吧,只要过到西德,每人立即发给一百元西德马克,大家可以拿去买巧克力!这一来,包括守墙的士兵、警察、群众都激动起来,一起推呀推,终于在墙上推开了一个大缺口。于是,柏林墙就被巧克力颠覆了。 欧洲最著名的冷战产物莫过于柏林墙。柏林墙的象征意义,或者说它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阻隔远甚于咫尺之遥的物理距离。柏林墙的屹立,意味着德国分裂和冷战的继续。世界的冷战还在继续,各国之间的冷战和热战层出不穷。有这些物理的、心理的『柏林墙』存在,为了追求自由和民主,人们通常都选择用脚投票。

1961年8月,一道40公里长的铁丝网隔开了柏林,后来,铁丝网又改成了更为坚固耐用的砖墙。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柏林墙。东德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实是为了隔绝东德人民与西德的接触与投敌,沿着边界在己方的领土上建立围墙,将整个西柏林包围起来。二战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分成四个区分别占领,而整个西柏林都在苏联占领区。苏联为了使美英法国放弃西柏林,就对西柏林进行断水断粮等封锁。在1950年代,苏联逐步加强了控制民众流动,限制移民的举动,尤其是包括东德在内的大部分东欧国家。但是对于那些经济比苏联发达,政治比苏联要民主的东欧国家来讲,移民和人员流动都显得平常,特别是对原来就没有边界的东西德,因此他们对这条禁令显得不知所措。在柏林墙建立之前,柏林市民是能够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1952年4月1日,东德领袖进莫斯科会见斯大林,随后与苏联外长讨论东德问题。针对越境问题,苏联外长建议『引入一套西柏林人进入东柏林参观体制,以防止西德的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

柏林墙射手案审判启示 时间:2015-10-20 10:53 点击:157次 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 1990年,东西两德统一,于德国而言,恢复了完整的国家主权,是为盛事,但是也存留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问题,法律问题。其中法律问题的突出点在于柏林墙射手案,如何审判守墙士兵击杀越墙青年的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在柏林墙射手案审判过程当中,延续了纽伦堡审判的僵局,即士兵依照长官的命令与国家的法律所进行的“违法行为”完全是有法可依,是正当的,那么士兵是有罪抑或无罪。这也使人们思考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即遵守恶法是否是正当的,更进一步而言,恶法是否是法。 1991年,柏林墙倒塌后,守墙士兵因格·亨里奇受到了审判。在柏林墙屹立期间,该士兵射杀了企图翻墙而过的青年克里斯·格夫洛伊,其律师辩解,士兵开枪杀人是在执行命令,他别无选择,是无罪的。但

是法官西奥多·赛德尔却不赞同:“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这个世界,在法律之外还有…良知?。当法律和良知冲突之时,良知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最终,士兵因格·亨里奇被判有罪,且不予假释。 这一段话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无可否认,这段话为法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研究柏林墙类似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在柏林墙存立的几十年间,先后有300多人在守墙士兵的枪口下丧生,两德统一后,联邦对柏林墙枪击事件进行了6500次调查,5900人被判无罪,100人被定罪。柏林射手案是最具代表性的一起。这起案件经过了四级诉讼,直至2001年在欧洲人权法院终审判决。1992-1996年,柏林地区法院、德国司法法院和联邦宪法法院在裁决中都运用了拉德布鲁赫公式,其中德国联邦司法法院则是直接适用。 何谓拉德布鲁赫公式? 拉德布鲁赫公式是拉德布鲁赫在《法律的不法与超越法律的法》一文中提出的,主要内容是: 首先,所有的实在法都应当体现法的安定性,不能够随意否定其效力;

翻越柏林墙 冷战趣闻

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出台 冷战结束:1991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1日,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会晤,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和《关于武装力量的议定书》等文件,并确定以下内容: 1、确认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3国签署的独立国家国家联合体的宗旨和原则。 2、宣布联合体成员国将通过协调机构进行平等合作,保留军事战略力量的统一指挥和以核武器进行统一监督。 3、各成员国将在形成和发展共同经济区域方面进行合作。 4、宣布随着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苏联将停止存在。 5、独立国家联合体对承认其宗旨和原则的前苏联成员国或其他国家开放,经成员国一致同意均可加入独立国家联合体。 柏林墙在1961年8月13日开始建造,一开始只是铁丝网,后来被大量换成真正的墙。东德称此围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但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建围墙的真正目的是不让东德人逃入西柏林。柏林墙有7个过境通道,其中有1个专门为盟军、外交官和外国记者所用。 柏林墙有超过155公里长,约3~4米高,主要可分为: 第零层防线:302座瞭望台 第一层防线:约3.5米高、光滑、淡色的水泥墙,有的地方附铁丝围拦和警报器 第二层防线:钢制拒马 第三层防线:2米高的铁丝围拦 第四层防线:音响警报缆 第五层防线:通电的铁丝网 第六层防线:共22个碉堡 第七层防线:用来引导(滑)警犬的缆线(共600只警犬) 第八层防线:6~15米宽的无草皮空地,可以留下逃亡者的脚印,埋有地雷第九层防线:3~5米深的反车辆壕沟 第十层防线:5米高的路灯 第十一层防线:武装警卫(共14000人) 第十二层防线:2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附警报器 第十三层防线:空地 第十四层防线:第二道水泥墙,高3.5~4.2米、厚15厘米,可以抵挡装甲车辆的撞击 第十五层防线:有些地方需要游过施普雷河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在地,但是他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下)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 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 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2.下图为“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内容是赫鲁晓夫(牙医)对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病人)说:我比你更觉得疼。这幅漫画反映了 A.柏林危机B.马歇尔计划 C.苏联导弹击落美国U-2飞机D.古巴导弹危机 3.1958年, 围绕西方驻军在西柏林的去留问题,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爆发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双方针锋相对, 宣布战争动员,进行军事演习,甚至扬言使用核武器,摆出了一幅鱼死网破的架势。双方的最真实目的是 A.显示各自阵营的团结 B.准备可能爆发的战争 C.遏制欧洲国家的联合 D.获得政治外交的主动 4.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 亿计或许是全人类中最有才能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他的主旨是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5.有学者认为:“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6.美苏争霸不同于英德争霸和英美争霸的特点是 ①争夺全世界的霸主地位②以核武器为争霸的威慑 ③以军事集团作为基础④本质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美国前国务卿贝克曾说:“苏联的崩溃产生了一个世纪才有一次的机会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念。”这反映了 A.苏联解体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达到最高峰 C.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D.当今世界已形成了美国领导的世界单极格局 8.“1961年,柏林墙建立;1989年,柏林墙倒塌。28年间,柏林墙隔绝了东西柏林,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柏林墙倒塌已经20年,但一切反思,也许才刚刚开始。”下列与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柏林墙建立和倒塌的原因 柏林墙建于1961年11月20日。二次大战以后,德国和柏林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分成四区。1949年,苏联占领区包括东柏林在内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首都定在东柏林,而美英法占领区则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或联邦德国),首都设在波恩,一直到两德统一为止。美英法苏的占领协定保证西德和西柏林之间的空中走廊。西柏林在西德法律和西柏林基本法都规定是西德的领土,由于西柏林的领土完全在东德境内,苏联为迫使西德放弃西柏林,强迫西柏林断水断粮,此举让西方国家团结一致,每日有多班飞机把物资由西德运到西柏林,1949年4月更成立北约,而苏联于1949年5月解除封锁。然而,美英法三国认为规定和现状相牴触而推迟实施,所以西柏林一直都不是西德的领土,直至冷战结束、两德统一。最初柏林市民是能在各区之间自由活动的,但随著冷战紧张气氛的提升,为了防止东德人逃到西德,造成东德严重缺少工人,1952年东西柏林的边界开始关闭。1949年到1961年大约有250万东德人冒著被东德边防射杀的危险逃入西柏林。 1989年11月9日,新东德政府开始计划放松对东德人民的旅游限制,但由于当时东德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对上级命令的误解,错误地宣布柏林围墙即将开放,导致数以万计的市民走上街头,拆毁存在28年零3个月的柏林墙推倒,整个德国陷入极度兴奋状态。此事件也称为“柏林围墙倒塌”,虽然围墙不是自己倒塌,而是被人为拆除。当时的柏林人爬上柏林围墙,并且在上面涂鸦,拆下建材当成纪念品。11个月后,两德终于统一,成为“柏林围墙倒塌”后的最高潮。

【冲刺卷】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一次模拟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1972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说:“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宣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力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材料说明() A.日本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B.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C.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日本与美国关系比较紧张 2.如图照片名为“跃入自由”。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首都柏林被一分为二。1961年8月15日,19岁的东柏林边防警卫汉斯康拉德舒曼,跳过了边界的铁丝网,奔向西柏林。舒曼飞跃柏林墙后,却有始终无法逾越的心结。直到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后,舒曼才高兴地说,这时他才真正感到自由。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国合并等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治体制的根本性变化B.版图的根本性变化 C.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D.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3.如图漫画反映了冷战期间美国提出的欧洲复兴计划,其目的是 A.控制欧洲,称霸世界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4.“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引文中的会议是指 A.华盛顿会议B.巴黎和会C.雅尔塔会议D.万隆会议 5.“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6.“它是由亚非国家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会议的成就表明亚非国家已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引文中的会议是指 A.日内瓦会议

李思雯 20153400188

《再见,列宁》观后感 姓名李思雯 学号20153400188 专业工程造价 指导教师杨天通

自由与解放 在一个1985年的秋天。柏林墙的东德和西德,游行及示威,自由和解放。 八个月,阿历克斯的母亲,一直,在沉睡。 在柏林墙倒塌的时候,德国重新统一。母亲醒来,所信仰的东德,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已经消亡。为不让她受到打击,为维持母亲伟大的信仰,阿历克斯需要隐 瞒真相。于是,他在一间79平方米的房子里复制了东德以往的原貌。从房子格局 到腌南瓜,从录制新闻到生日欢住,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母亲气息。 在这个79平方米的房子里,有的母亲惯有的生活姿态。 在这个79平方米的房子里,蓬勃着对母亲炽热的爱。 和政治无关,与革命无关,更跟历史变迁毫无关联。这是一份坚持,是对秘密的包裹,是对母亲那种本能的爱。 当她知道一切后,只是静静地看着为之奔波的阿历克斯。眼神中怀着微笑,白 莲花一样,安详,动人。 国家剧变,人如此渺小。 母子之间的秘密,在79平方米房子的宫殿里,闪烁着光。从几万英里之外的 浩瀚宇宙,到撒满母亲骨灰的东德城市上空,这秘密,烟花一样美丽。 影片《再见列宁》恰如其分地燃放了这一朵烟花。尽管它是一部政治片,题材 敏感又直击要害,但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却平静、从容、沉着地把一个时代的变革 与一个家庭的温情融合在一起。 少了严肃的批判,多了温馨的感动。 其实,人的一生,也就在这短暂的烟花中得到璀璨,漫漫岁月只不过是一道悬挂的 帷布。 民主德国在78平米房间中的延续 作为获得了2003欧州最佳的电影,《再见,列宁》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它用温暖的剧情,独特的叙事视角,明快的镜头剪辑,冷郁的配乐征服了不仅仅德国的,乃至整个欧洲的,整个世界的电影观众。 本部电影一反其它反映民主德国的电影,而是从一个更为客观,更为人本的角度去思考东德与西德的种种差异,同时也是对如今德国社会产生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比较隐晦的映射与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影片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位有一儿一女的母亲因为丈夫的叛逃西德,成为了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奉献自己于国家的建设中,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然而89年她的儿子因为参加抗议游行示威被警察逮捕,她心脏病发作之后晕倒,昏迷不醒。等她再次醒来,外面的世界已经是90年的夏天,而她也不记得自己为何晕倒,更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的医生叮嘱他的儿子:你的母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了,否则必死无疑。幸运的是她的母亲只能卧床,于是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在房间中延续民主德国的大行动开始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本片另外一个译名叫做《民主德国在78平米房间中的延续》。 I

电影中的柏林墙

电影中的柏林墙:自由与信仰的两难 2009-02-13 14:24:44来自: 萤火虫 Good Bye Lenin! / 再见列宁的评论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这段著名的演讲,出自1963年的约翰·肯尼迪。他的这篇《我是一个柏林人》,在30年后已经被引为冷战时期的经典记忆之一。 1989年11月9日,接替昂纳克出任民主德国最高领导人的克伦茨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个决定:凿开柏林墙,开放东西德分界线。当天,就有1%的东德公民涌入西柏林,和1961年关闭边境以来被迫分离的亲友们团聚。原本被两种意识形态分开的一个民族,一下子陷入不真实的通宵狂欢中,在尘土飞扬中高喊“我们是一个人”。 今天,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这个历史悠久、善于思考的城市,正承受着高失业率和高财政赤字的沉重负担,东西德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统一之后的平衡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经有不少的东德人开始怀念过去的不愁吃穿,尽管要以思想自由为代价。 正是因为生活正脱去它温情的面纱,德国本土电影人开始反思制度和人性,但一直到2001年以后,才开始有真正刺痛伤疤的独立电影诞生。从开始的纯粹西方视角(《逃出柏林》),到宽容超脱地探讨柏林墙背后的疾病(《再见列宁》),德国电影人对柏林墙的反省和审视,同样呈现出一个成长的过程。 电影背后的故事 柏林弗雷德里希大街上,有一座柏林墙纪念馆,它的旁边就是游人如织的C点边检站(Checkpoint Charlie)。馆里记载了许许多多的逃亡故事,它们都属于正史上也许永远不会出现的小人物。德国人在纪念馆的主页上,把柏林墙叫做“中国长城第二”。 自1961年建成到1989年化为乌有,数十年间几乎只能见到东德人逃往西德。有的人直接开车撞破水泥墙,有的人挖了上百米长的地道,还有的人则跳楼、游泳,甚至藏在前往西柏林演出的交响乐团的手提箱里。5043人成功逃脱了共产主义,3221人被逮捕,239人悲惨地死去,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曙光,还有260人受伤。 事实上,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故事,都在安静的纪念馆里等着后人去瞻仰。有个手巧的人竟自制成功单人螺旋桨飞机,还有几个胆子足够大的,做出来一台高压线滑轮车,在暴风雨之夜滑行了六个多小时,从一个电线杆到下一个电线杆,最终到达象征自由的彼岸。但更多的十字架,矗立在纪念馆外的繁华大街两侧,等不到柏林墙倒塌的一天。 如今还残留的最完整的一段柏林墙,位于当年盖世太保的监狱总部上方。虽然监狱的地上部分早于上个世纪50年代被拆除,但地下刑室是在1986年才被发现的。当时附近正进行地产开发,无意中挖掘出盖世太保的地下秘密。西德人蜂拥来这里参观,久而久之,这里也成为公开纪念被纳粹屠杀的死者的场所,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勃兰登堡门边防检查站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民主德国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2]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3]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柏林墙被迫开放(1989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