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目录

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

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

国立武汉大学

乐山时期

建国后的武汉大学

新武汉大学

珞珈人(英杰)

筚路蓝缕

力耕三尺

北溟化鹍

珞珈(风)物

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

珞樱流影

珞珈精魂

百年沧桑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

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张之洞的得力助手蔡锡勇为学堂首任总办。此后,张斯枸、钱恂、汪凤瀛、程颂万等先后任总办和提调,姚锡光为总稽察。

蔡锡勇(1847-1898),福建龙溪(今龙海)人,曾先后在广东同文馆、京师同文馆学习,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也是第一位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名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中文速记学的创始人以及第一位将西方复式会计科学引进中国的“计坛先驱”,自强学堂首任总办,去世后两次获得中华民国大总统题匾授勋表彰。

1896年,张之洞对自强学堂进行改革,将算学移归两湖书院。矿务、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后者增加自然、工程教育。方言一门逐步扩大为英语、法语、德语、俄语、东文(日语)5门。

自强学堂推广了新的分科教学模式,培养大量专门人才。1902年,清廷管学大臣张百熙在《奏办京师大学堂疏》中称:“查京外所设学堂,已历数年,办有成效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1902年10月,自强学堂迁往武昌东厂口,改名方言学堂。课程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

1911年3月,湖北提学使王寿彭以经费不足为由,将方言学堂停办。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将方言学堂校舍移作武昌军官学校。

二、从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1913-1927)

1913年7月,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委派贺孝齐以武昌东厂口方言学堂的校舍、图书、师资为基础,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当年11月2日正式开学。初设英语、博物、数学物理、历史地理4部及预科。

1917年5月,学校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数学理化部,历史地理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17和1919年,又于本科四部以外,先后添办了教育补修科和教育专修科。

1922年11月,改4部为8系,即教育哲学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历史社会学系、生物系、地质系。张渲、谈锡恩、张继煦先后为校长。

1923年9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国立武昌师范大学。

1924年9月,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石瑛为校长。

石瑛(1878-1943),字蘅青,湖北阳新人,1924年12月至1925年12月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1928年8月至1930年12月任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工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南京市市长、铨叙部部长、湖北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湖北省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被誉为“湖北圣人”、“民国第一清官”。

1926年10月,北伐军来到武汉,国立武昌大学校务停顿。12月28日,武汉国民政府决定将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省立医科大学、省立法科大学、省立文科大学等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后又接收了中华大学、北京中俄大学、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成立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以邓演达、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徐谦、顾孟余、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9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实行大学委员会制,徐谦、顾孟余、李汉俊、周佛海、章伯钧5人为委员,徐谦为主任委员,下设文科、理科、法科、经济科、医科、预科6科。

1927年11月28日,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中山大学依省份改名,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

三、国立武汉大学(1928-1950)

1928年5月18日,中华民国大学院正式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在此基础上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指派刘树杞、王星拱、李四光、周览(周鲠生)、麦焕章、黄建中、涂允檀、曾昭安、任凯南等9人组成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以刘树杞为主任委员。10月31日,国立武汉大学在武昌东厂口原武昌中山大学校舍正式开学上课,下设文、理、工、法四个学院。

刘树杞(1890-1935),字楚青,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1928年8月至1929年3月任国立武汉大学代理校长。

1928-1949年国立武汉大学主要机构设置及负责人名单

校长(1928)刘树杞(代)-王世杰-王星拱-周鲠生

教务处(1930)王星拱-皮宗石-周鲠生-曾昭安-朱光潜-杨端六-余炽昌

总务处(1939)邵逸周-涂允成-王星拱(兼)-徐贤恭-葛扬焕

训导处(1939)赵师梅-刘廼诚-朱萃濬

文学院(1928)闻一多-陈源-高翰-刘永济

法学院(1928)皮宗石-杨端六-刘秉麟

理学院(1928)王星拱-查谦-王星拱(兼)-曾昭安-桂质廷-叶峤(代)-桂质廷工学院(1929)石瑛-邵逸周-陆凤书(代)-谭声乙-余炽昌-曹诚克

农学院(1936)叶雅各

医学院(1946)周金黄

1928年8月,武汉大学组织建筑设备委员会,并指定李四光为委员长,麦焕章、王星拱、叶雅各、刘树杞等为委员,负责在武昌郊外勘查新校址,建设新校舍。11月28日,国立武汉大学建筑设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以武昌城外、东湖附近落驾山一带地基为新校舍建筑地址。

1929年3月1日,国立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动工,1931年底基本完成。

1932年3月3日,国立武汉大学由武昌东厂口迁入珞珈山新校舍。

王世杰(1891-1981),1929年2月至1933年5月任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

1932年,珞珈山新校舍二期工程开工,至1937年7月,共建成各类校舍78596平方米。

1935年1月,学校成立法科研究所和工科研究所,开始招收研究生。

1936年,农学院正式成立。至此,国立武汉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文、法、理、工、农5大学院,15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

四、乐山时期(1938-1946)

艰苦的乐山学习生活

武汉大学在1938年从武昌珞珈山搬迁到四川乐山,学校师生大多数是从被日寇侵占的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我在1940年秋中学毕业后,考取了武汉大学。从贵州铜仁出发,经重庆沿长江西上,来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报到后,学校安排我们新生住进文庙(校本部所在地)对面的第一学生宿舍。全舍住着大约四百多人,双层木床。由于人多嘈杂,在早晚时间,同学们上下楼梯发出隆隆响声,闹得难以安静。每个房间只有两盏光线昏黄的电灯,没有自习桌,同学们用自备的蜡烛,伏在床头看书。我们在附近的大食堂里吃饭,由于物价飞涨,学校发给的贷金,只够维持每天的二饭一粥,小菜必须自备。我因家乡沦陷,经济来源断绝,无钱买菜,只得买瓶酱油,充当小菜下饭,可以填饱肚子。日子一久,由于长期缺乏营养,两条腿发肿了,心脏也不大好。因为学校医务条件差,缺乏有效治疗,医生叫我用米糠冲开水喝。一个多月后,病情有了好转,勉强可以坚持上课。

在乐山时,我们还常遭受日机空袭。每天课余时间,我常与同学相约去郊外茶馆温习功课。1941年7月的一天,天气晴朗,大家担心会有日机空袭,果然不出所料,警报声阵阵作响。我随着一些同学,躲进文庙后面的防空洞内。洞身狭小,阴暗潮湿。正当我们在洞里闷得难受时,敌机已飞临上空投下炸弹。由于爆炸时产生的强烈气浪,使洞内进行了一次强劲通风,顿时觉得空气清新多了。警报解除后我急忙跑回宿舍。不料宿舍竟被炸毁了。新楼被炸得四面开花,其他的旧楼房也受到损坏,屋上的瓦片全被炸碎。我从瓦砾堆中找到仅存的衣物,除去污泥灰尘,洗涤后继续穿用。轰炸后,我在一处比较完整的房屋走廊里,架了一张木板床,作为栖身之所。这次轰炸比起1939年夏天那次的乐山大轰炸,损失算是很小的了。

被敌机轰炸后,乐山城市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受污染。我和不少同学患上了痢疾,还有一些同学患上了“疤病”,这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怪病。据说是因为当地的井盐中含有氯化钡,人食用后神经中枢中毒,发病很突然,没有预感。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当晚睡觉前还和同学聊天,到了半夜发病时全身瘫痪,不能动弹,不能呼救,等到天亮后被发现时已为时过晚,无法救治了。

乐山的老鼠很多,大得像小猫一样,连大猫都不敢捕捉这些老鼠。在我们宿舍的地板里,老鼠在那里安了家。每天夜里,它们就出来放肆地觅食,弄得我们难以安睡。老鼠还咬坏了我们的衣服与鞋子,真是可恨极了。我们设法用铁笼来捕捉,连续多次捕捉,鼠患大大减少了。

露济寺的殿堂里还保留一些泥塑神像。每天晨昏,尼姑们要在神家前焚香鸣钟,进行膜拜。机械系44级的崔永祥同学,在佛殿后边的一个小房间内自习,与我们的自习桌靠得很近。崔永祥同学爱好拉小提琴,也常在晨昏时练习。有时琴声和尼姑们的钟声齐鸣,发出奇

妙的音乐声,我们就在这“和谐”的环境里,整整生活了三年,直到1944年夏天毕业时才离开露济寺。

潜心研做学问

武大历来以学生读书用功、学校考试严格著称。当时武大、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四所中国一流学府联合招生,武大入学时还要参加甄别考试,不及格者一样被拒之于门外。试题并不简单,有位校友先就读于金陵大学,后再考到武汉大学。他说:“有一门科目我在金陵大学考到99分,来武大参加甄别考试才得70来分,让我大吃一惊。通过了甄别考试还不能放松,本科科目考试把关甚严,2门以下不及格尚可补考,三门则留级;若有一门主课0分,则给予除名。严格的淘汰制使许多学生“出师未捷身先死”。如1938年首次招生481人,但四年后毕业人数只有214人,连一半都不足,其他年份也大致如此。生物系四八级入学时有17人,但到第三学年,仅剩下刘蕙兰一人。当时生物系名家荟萃,有7名教授围着她一人转,无怪乎同学们称之为生物系的“白雪公主”。乐山校友李道伦说:“当时能四年毕业的学生算幸运了,不少人要留级才能毕业。”武大校风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在这样的体制下,学生勤奋学习,自强自爱。校友万泽郁回忆道:“武大迁乐山以后,虽然校舍分散,无人管束,但学习风气浓厚,凡是武大学生居住的地方,处处、时时均可听到琅琅读书声和热烈争论的谈话声,即使在茶馆,或其它娱乐场所,也可见到这般动人的情景。”能在武大毕业的学生都是有真才实学之士,武大的办学质量不仅在国内被广为称道,在国际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1948年牛津大学曾致函国民政府,确认武汉大学文理学士毕业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1942年毕业的土木系学生、现西安交大教授蒋咏秋,在1947年秋用母校的毕业文凭同时申请入美国五所著名大学,五所大学都表示愿意接纳。历史系退休教授马同勋当时的毕业论文在大三第二学期就开始准备,之后每日不是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就是向老师请教。他的毕业论文竟全是用毛笔一笔一画写成的。在一次教授评定会议上,专家们看到这篇半个世纪前的学士论文,仍然盛赞不已。

八年炼狱

月薪不够买一斗米

乐山毕竟是座小城,武大师生潮涌而至,城里用房顿时十分紧张。虽然当地老百姓竭力相助,将闲置的厂房和庙宇都交给武大使用,但无奈空缺太大,因而学生只能挤在鸽子笼似的寝室里艰难度日。我们参观了保留较好的龙神祠,即以前的二宿舍。全部是木结构——木梁、木墙、木门、木梯、木地板,上面是厚厚的沉沉的青瓦,重重地压在脆弱的木结构上,一个人在二楼轻轻一跳,整座楼仿佛都要晃几晃。看着昏暗的里面,想到以前这里挤满了武大学生,不由喟然。

当时除了六宿舍是武大自己兴建的以外,其它都是乐山原有的房子。杨端六、邵逸周多方奔忙求助,也只能把房子草草修茸。武大校舍遍布整个乐山城,其中理工学院还远至城外。

教师住房自行解决。当时整个乐山,城里城外,山上山下,到处都有教师的居所。有的甚至远至岷江对岸的任家坝,每天都要乘船来校上课。

在西迁初期,由于乐山地处川西,受战乱影响较小。丰裕的薪金、安定的环境和完备的教学科研设备吸引了许多名学者前来执教。

但随着战事的深入,乐山渐渐无法“绝世而独立”了。教授们的薪金渐渐减少,加之物价飞涨,货币一贬再贬,教授们日渐窘迫,“普遍地泛在脸上的红润没有了,代替那种美丽底颜色的是一种苍白。”(《一个大学校长》)中文系"五老八中”之首刘永济教授也被迫在一家裱画铺里挂牌代客写字。他在一首《浣溪沙》描述了当时的凄凉窘迫:煮字难充众口饥,牵萝何补破残衣,接天兵侵欲无辞。一自权衡资大盗,坐收赢利有伧儿,一家欢笑万家啼。

“八·一九大轰炸”中,整个乐山城被炸掉了三分之二,几乎成了一堆废墟,学校和许多师生的财物被炸毁或被烧光。武大师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杨端六、叶圣陶等30多位教授的家当就被全然炸毁烧毁,在亲朋的接济下才得以渡过难关。

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钱歌川在《巴山随笔》叙述说:月薪不够买一斗米,非举债无以为生;因为无力支付学费,教书匠儿女也不得不辍学。

许多乐山时期的学生仍然记得,在城外有一间茅屋;屋里除了几件简单的家具别无长物,屋前是一小片菜地,门口常停着一辆黄包车。这就是王星拱校长的居所。一袭布衣,一双破鞋,王校长的穿著十分简朴。乐山老校友黄模回忆说:“那时王校长穿的裤字的裤管烂了,出须须了,他还是继续穿。”作为国民政府部级官员,王星拱校长也不得不让儿子王焕昕(现为安徽大学退休教授)到工厂做工,他的女儿虽然能在大学读书,但也要到一家私立小学兼课,自己养活自己。

校长如此,教授更是如此。为节省雇请工人的开支,许多教授不得不亲自操劳家庭细务。年老体迈的土木系老教授丁人鲲也要自己劈柴,学生们看到了无不潸然。连家境较好的杨端六教授(其妻袁昌英为外文系教授,一家有两份工资)也不得不自己提着菜篮上街买菜。

救命圈

迫于生计,许多教授不得不另谋兼职。武大附中成立后,许多名教授如刘博平、黄焯、张远达、周大璞前来兼课,以接济生活。有些更是远至其它中学兼课,吴熙载教授在《兼课记》中回忆说:“解放前我在武大工作的八年中,差不多有七年的时间,都过着在中学兼课

的生活。每个星期都必须来回奔走于乐山县城和牟子场之间。一到县中,便连珠炮似的上课,二十节课连续在三天全部讲完,晚上是备课和看学生作业的时间。三天之后,又仆仆风尘赶回武大准备试验、写讲义和上堂讲课。”

家属也不得安逸,会做汤圆的卖汤圆,会包饺子的卖饺子。有教授半夜在家里自制糖球,白天叫小儿到街上叫卖。还有一位教授,家中实在没有值钱的东西可以变卖了,就将破布鞋和自家种的白菜也摆在家门口叫卖。

在小城街头,忽然有一天师生们看到一位白种妇人在卖油炸面圈圈。当时在乐山外国人不过几人,外国人卖油炸面圈圈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怪事。这个妇人就是黄炎培之子黄方刚教授的外籍夫人。自从黄方刚因贫病逝世后,其夫人无以为生,只好做油炸面圈圈出售以谋生计,学生们看到无不心酸。钱歌川称这种油炸面圈圈为“救命圈”。

连年战乱,百业凋零,惟独寄卖一行反而生意兴隆。人不敷出,谋生无路,使武大师生不得不变卖旧物,大至赖以保暖的衣物,小至读书人视为生命的书籍,能卖即卖。有人就曾见过王星拱也出售自家的花瓶和毛毯以接济生活。校长尚是如此,其他教师和学生自不待言。因而一时间寄卖行业生意兴旺。

教师尚且如此,学生自然不在话下,尤其是来自战区的学生,大多是食不裹腹,衣不遮体,终年靠贷金度日。伙食十分粗糙,早餐只有半碟咸菜,校友回忆说:“若是有些许花生米,那就是最大的享受了。”

“八宝饭”对于那时的学生来说可能是最熟悉不过了,这种饭里面满是沙子、稗子、老鼠屎等“佐料”,故被学生黑色幽默为“八宝饭”。午晚两餐是八人共一钵有盐无味的老青菜,但有些同学却连这些老菜也消费不起,终年以豆腐乳度日。有的学生甚至连袜子也穿不起,光着脚穿鞋。冬天鞋子冰冷如铁,无奈之下唯有用报纸垫鞋底,聊以保暖。

教授应该死在讲堂

虽然生活十分艰辛,但师生们始终恪守职责,自强不息,体现了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历史系吴其昌教授系梁启超和王国维两位大师的高足,一身学问,深受学生欢迎。但是身患严重肺病,却无钱医治。迫于无奈,他不顾被嗤之为丢格,以堂堂大学教授身份参加嘉峨师管区主办的“中国之命运读书心得”征文比赛,以求薄酬。此中委屈,令人心酸。

若在文学院听到一阵阵嘶哑的咳嗽声,大半是吴其昌在给学生上课。虽然贫病交加,他仍始终坚持工作,朋友们劝他注意身体,他却一如既往,被逼急了他就说:“战士应该死在沙场,教授应该死在讲堂。”他还说:“我勤奋工作,一天顶两天用,活四十岁等于人家活八十岁。”课堂上他咳嗽咳出血来,学生实在不忍,纷纷请他回去休息,但他说“没关系,过会就好”,就继续上课。

法学系教授孙芳更是凄苦。八·一九日机轰炸乐山时,他的家人全部遇难。此后他变得沉郁多病,加之收入微薄,生活十分潦倒困苦。有学生曾见他中午下课之后不回家,随便买一些青菜,径直到开水房烫一烫就吃,聊以充饥。他不顾劳苦在外兼职律师,所获薪金却全然用来出版其呕心之作《民法概论》。由于长期贫病交集,在复员时孙芳教授客死异乡,最终未能返回珞珈山,而成为了最后一位住进“第八宿舍”(即武大公墓)的人。

Honour System

迫于生计,学生大多在外兼有差事,在老校友中流传着一个感人故事:有一对恋人,在武大求学时双方生活均是十分拮据,第一年一方休学赚钱供另一方读书,第二年则“换班”,原来读书的就休学赚钱,原来休学的就回校读书,就这样二人相濡以沫,终于在八年之后双双毕业。求学之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西南师范大学孙法理校友回忆当年的兼职生活时,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那时孙法理在城外小学兼课,由于路程远,每次不得不在下课前十分钟“开溜”,这让任课老师高尚荫察觉了。一次课后遇见时,高老师问他:“是不是在外面兼课?”言语间满怀关切,毫无责备之意。孙法理说:“这说明当时老师对学生是充满同情和信任的。”

困苦让学生难以专心学习,但却磨练了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行。虽然在外兼职,但学生仍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老校友们回忆当年的求学生活,无不为那时浓郁的学习氛围称道。几百人的宿舍,除晚饭时间外,平时都很安静,“连上楼梯都是轻手轻脚”。留在宿舍的同学们都认真学习,由于宿舍狭窄,无法安置桌椅,学生就将被子叠起来放书。家境较好的买张竹桌放在床上,也足以让同学艳羡不已。

由于自习教室很少,大多学生都跑到茶馆学习。一碗茶,几本书,一坐就是一整天。有些学生为求安静,甚至渡江登山,到大渡河对面的大佛寺和乌尤寺学习,与里面的和尚一起晨钟暮鼓。

因为有了太多的责任和抱负,学生们都十分自爱,赵师梅考试时,把题目抄在黑板上,然后挥笔写上"HonourSystem”就头也不回地离开。没有人监考,学生们一样遵守考场纪律。

一次,吴其昌出了一道很难的考试题,学生中无人能答,全都情愿交白卷也不愿作弊。结果那次考试全都0分,全部要重修。在当时那么严格的淘汰制度下,学生们仍能坚持原则,不可不谓教育之成功。难怪许多老校友们说武大给予他们的,首先是德,其次才是知识。

永远的武大

暑假期间,有幸到了50余年前抗日时期武大内迁乐山时的遗址,此情此景,感触颇多。——题记

站在狮子山顶老图书馆前,竟穿越时空想起乐山那座孤寂的文庙——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通向文庙的路旁,池塘浮萍碧绿,紫萝兰开得正浓。几十年前这里曾承载了一所大学的一切,一大批巨擘大师、热血青年聚集于此,潜心学术,救国救民,民主自由之风构建起一所真正的大学。驻步王星拱、周鲠生校长的画像前,上了年纪的老校友忘不了他们的一点一滴,更忘不了当年武大的欣欣向荣,严谨的学风,踏实的作风,自由的校风。历史留下来的仅仅是这些,后人拼命拾取有时也只是前人的一个灵感。正像我们寻着武大的足迹,一路历史却挥洒着现代的气息。

乐山,古称嘉州,珞珈与乐嘉,冥冥中就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系。用手抚摸文庙深红色的古墙,竟然心头一颤,这就是历史的质感吗?冰凉的冷静,那一刻我有些颤抖,现在想来有些惭愧。我没有搞懂那段历史,更没有了解那一代人。50年前的武大人站在50年后的武大人面前,半个世纪,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产生了这两代人,恍如隔世。听着那些历史的声音,我们的内心再也平静不下。那个时代有太多的东西要我们去捉摸,那似乎是一扇门,通向过去却又预示着未来,尽管谈话者是那么的平静,像个世纪老人,平静而闲适的武大人,惊天动地的背后仍只是浮云淡淡,平凡的背后更是少有的平静。

似乎看到两位一袭长衫的智者,一左一右,谈笑风生,便将抗战八年的武大深深地写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永远镌刻在乐山人民的心中。过去的礼堂如今已是荒凉一片,如同隔着五十多年看博物馆里的历史。想用手去触摸,只留下一丝红色,这仅仅是历史的颜色,还是后人的猜测。从文庙走到这里要爬一段阶梯,但心情是急切的,精神与肉体在这时总不会达到统一,就如同我第一次爬上老图书馆,与历史接触是需要力量与胆识的。耳边一片安静,文庙全景尽收眼底,在那个“读书清高”的年代,再也没有哪儿比这里更适合办学了。多少饱学之士曾激情飞扬,让青年学子欣羡不已,每一点滴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智者的一句句妙语,智者与凡人的不同就在于,智者从平常中发现激情,而凡人在平常中迷失自我。大学就需要这种智者。王星拱,朱光潜,周鲠生……无一例外。

当我们背负历史的沉重走出文庙,离开武大的另一个家,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满怀敬意与好奇而来,其实我们又能带走些什么,我们什么也没有带走,如果说有的话只有对历史的误解。武大永远是武大,不管在乐山还是在珞珈山,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抗战时期,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后人有一天也会像我们一样去追寻我们的这个时代,多少年后发出历史声音的也许就会是我们,因为我们也同样代表着武大的历史。

想看看文庙时期的武大,不必跋山涉水,只要爬到狮子山顶老图书馆前静静地坐一会儿,最好闭上眼睛,那种感觉就是武大的精神,不论是在珞珈还是在乐山。

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从四川乐山复员到武昌珞珈山;同年,恢复抗战期间被撤消的农学院。

1947年,又增设医学院,至此,国立武汉大学最终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目标。

1945和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两次致函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确认包括国立武汉大学在内的中国七所高校文、理学士毕业成绩平均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大学之“高级生资格”。

周鲠生(1889-1971),字荫松,湖南长沙人,1945年7月至1949年8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国际法》、《近代欧洲外交史》、《近代欧洲政治史》、《不平等条约十讲》、《国际政治概论》等。

五、建国后武汉大学(1949-2000)

1949年5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昌。6月,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

国立武汉大学。8月24日,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取代学校原有的校长制,成为全校最高领导机构。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国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武汉大学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院系调整。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水利系;医学院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即后来之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水利系合并成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农学院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即后来之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即后来之中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

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即后来之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954年,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即后来之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经过这次院系调整后的武汉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下设

中国语言文学、俄文、历史、法律、政治经济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系以及图书馆学专修科。学校的实力大大的削弱了。武汉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李达(1890-1966),1953年2月至1966年8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1956年,恢复哲学系。

1958年,恢复外文系。

1960年10月,武汉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学校。

从1953年到1965年,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学科分布渐趋合理,专业内涵在逐步延伸,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始形成。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这场十年浩劫之中,李达校长以及一批德高望重的教授被迫害致死,学校的各项事业也遭受了巨大的挫折。

改革开放以后,学校事业迅速走上正轨,整体实力显著上升,并在国内高校中率先推行了一系列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的改革措施,包括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转学制、导师制、插班生制、学术假制、贷学金制、研究生中期分流制度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武汉大学也由此被誉为“全国高校中的深圳”和“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三个新系,即计算机科学系、空间物理学系、病毒学及分子生物学系。

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成立研究生院的院校之一。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学院。

1986年,经济与管理学院分为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成立法学院。

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建筑学系。

1990年,成立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1992年,成立政治与行政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1993年,武汉大学举行百年校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哈佛大学校长在贺信中称赞武汉大学办学成就斐然,是一所“世界级的大学”。

1994年,空间物理学系与无线电信息工程学系合并,成立电子信息学学院。

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成立新闻学院。

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1996年,成立旅游学院、律师进修学院、哲学学院。

1997年,成立文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化学学院。

1998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

1999年,院系重组,由16个学院、3个直属系改组为9大学院,即:人文科学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众传播与知识信息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科学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六、新武汉大学(2000-)

2000 年8月2日,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四校合并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原湖北医科大学(1943-2000)

原湖北医科大学的前身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6年在武昌昙华林创办的湖北陆军军医学堂,1909年停办;1913年复建湖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不久后再次停办;1921年由湖北陆军军医学堂毕业生、留德医学博士陈雨苍再次续办,1924年更名为湖北省立医科大学,并于1927年并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设有医科医学系和药学系。1927年底,武昌中山大学停办。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组建后,停办医科,原省立医科大学师生分别转入国立同济大学及国立中山大学医科;原实习医院扩充后成立湖北省立医院。

抗战爆发后,湖北医药人才严重缺乏,形势迫切需要恢复高等医学教育,以便为流亡学生提供继续就学的机会,为战后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1941年冬,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博士、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湖北宜都人朱裕璧先生,应湖北省民政厅热心于医学教育人士的诚聘,在留德同学及原省立医科大学一批校友的支持下,回湖北筹建医学院。

朱裕璧(1903-1986),字楚珍,湖北宜都人,湖北省立医学院的创始人暨首任院长。

1943年5月14日,湖北省立医学院在战时省会恩施土桥坝沙湾(现为恩施州畜牧局所在地)宣告成立,朱裕璧为首任院长。10月12日,举行开学典礼。

抗战结束后,学校于1946年初迁往武汉。1949年11月,湖北省立医学院更名为湖北省医学院。1953年4月,学校由教育部主管改为卫生部主管,9月12日,中南卫生部宣布湖北省医学院更名为湖北医学院。

1954年7月,学校从两湖书院旧址迁至武昌千家街。1957年8月,学校又从武昌千家街迁至武昌马王店、高家湾一带(武汉大学医学部现址)。

1993年1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医科大学,1996年,湖北医科大学校名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54-2000)

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原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0年开始,湖南大学水利方面的专业调入武汉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将广西大学、南昌大学、湖南农学院、江西农学院、武昌中华大学等院校的水利学科、师生、设备先后调入武汉大学。紧接着又有华南工学院水利专业并入。1952年秋成立武汉大学水利学院,院长由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张瑞瑾兼任。

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于1954年12月1日批准成立武汉水利学院。任命张如屏为院长,张瑞瑾为副院长。1955年1月23日,武汉水利学院成立典礼大会在武汉大学宋卿体育馆举行。1955年8月,天津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河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等四校的水利土壤改良专业及华东水利学院水利土壤改良专修科调至武汉水利学院。

为适应我国水利电力事业的需要,1958年12月15日水利电力部批准学院改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1960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被列为64所全国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高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993年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经国家教委批准,从1993年1月15日开始,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更名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6年11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的立项审核通过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研究报告》,1999年完成在国家计委的立项工作。

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1956-2000)

1955年初,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夏坚白等人向高教部建议,集中我国已发展起来的测绘专业师资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创建我国第一所民用测绘高等学校。

1955年6月,国务院决定对全国高等学校的分布和发展适当地重新调整(第二次院系调整),并决定在内地新建一批高等院校,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是其中之一。同月,高教部在北京召开了武汉测量制图学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唐守愚为主任委员,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任副主任委员。

夏坚白(1903-1977),江苏常熟人,我国测绘学的奠基者之一,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11月至1970年10月任武汉测绘学院副院长、院长。

1955年6月,陈永龄、刘宿贤等筹备工作人员选定珞珈山南麓天门山、栗子园一带为校址。10月20日,基建各项工程正式动工。1956年9月1日,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按计划如期开学。11月16日,国务院任命夏坚白、金通尹、陈永龄、刘宿贤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副院长,由夏坚白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1958年8月,学校由教育部划归国家测绘总局领导;12月,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

建校之初,学校设3个系、4个本科专业,到1965年底发展为5个系,8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事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1966-1973年,学校停止招生8年。1970年,学校被撤销,师资队伍被迫遣散,仪器设备严重流失。

197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建武汉测绘学院,实行湖北省和国家测绘总局双重领导。1974年,学校开始招生,1976年恢复对外交流。

“文革”结束后,学校迅速走上正轨。1978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10月,经国家测绘局批准,学校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

鉴于学校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地位,特别是由于学校在推动现代测绘学科发展、促进我国测绘产业科技进步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6年9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底,学校通过了“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论证。

新武汉大学的合并组建,顺“天时”,拥“地利”,占“人和”,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而且办学规模更加宏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学科优势更加明显,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术影响更加深远,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珞珈英杰

一、筚路蓝缕

口噙桂香,可曾嗅出栽种人的的耕耘的汗水;徜徉珞珈,你可曾遵循着愚公笃实的足迹;眼擢樱影,你可曾看到历史深沉的皱痕;侧目低首,珞珈

的新主人啊,去看看前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

张之洞—自强学堂创始人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人物,曾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代)、大学士、军机大臣兼学部大臣等职.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王世杰,字雪艇,1891年生于湖北崇阳。他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采矿学系。武昌起义爆发后,他辍学南归,返回武汉任都督府秘书。1913年去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后转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1920年底,王世杰应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之邀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法律系主任。其间积极辅佐蔡元培革新校政,在学术上亦是成就斐然。1924年,他参与筹建了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1927年,他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法制委员会首任立法委员,随后又担任国民政府法制局局长兼海牙国际仲裁所判制官。国民政府在成立初期所颁布的所有条例法规,几乎都出自王世杰之手。

1929年5月21日,王世杰来到武汉,就任武大校长,乃前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校长、武大珞珈山新校舍的奠基人。他认为:“经深思熟虑后,认为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武汉市处九省之中央,相当于美国的芝加哥大都市。应当办一所有六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规模宏大的大学。十年之后,学生可达万人。”在王世杰任校长的四年里,武汉大学发展很快,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他被喻为武汉大学之父。

王星拱

王星拱,字抚五,安徽省怀宁县高河埠王家大屋(今高河镇凌桥村)人,著名教育家、化学家、哲学家。早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科学技术学院,在英国留学期间,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进步运动,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欧洲支部。1916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迷信。1925年"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主张"科学万能"。1929年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后又与王世杰、李四光等一起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任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首任系主任。1933年5月至1945年9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期间他励精图治,为国立武汉大学在全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基础。1949年病逝后曾被上海市长只喻为“一代完人”。

李达

李达(1890-1966),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和教育家,1927年任教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53年2月至1966年8月任武汉大学校长。

刘道玉

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81年至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二、力耕三尺

他们,以笔为犁,耕耘在三尺方地;他们爱生如子,諄諄于四海荟萃;他们宵衣

旰食,疾行于学术殿堂。他们或低吟浅唱,奏响了时代的音律;或长啸狂歌,彰

扬着着自我的个性。学术硕果累累,他们是师之大方之家,桃李满园芬芳,他们

是师之荦荦尊者……

闻一多--武汉大学之文学泰斗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1928年9月至1930年6月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在武大的两年间,闻一多迅速开始了从诗人到学者的转变,他从整理文化典籍和考证作家作品入手,独立地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系统研究,渐渐从杜甫深入到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周易》、《管子》、《庄子》、乐府、古文字学(甲骨文和钟鼎文)、古音韵学等诸多领域,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举世公认的著名学者。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乃武汉大学不可否认的文学泰斗。

哈佛三剑客

韩德培—武汉大学之法学奠基人

韩德培是中国国际私法学泰斗,先后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和多伦多大学。1942年转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以“特别研究生”的身份继续从事法学研究。1945年底,他拒绝了刚刚成立的联合国的工作邀请,于1946年,应周鲠生“有约在先”之聘,回国到武大任教。历任武大法律系主任、武大教授会主席以、武大校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由于他的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效,使得武大法律系成为院系调整中全国仅有的三个被破例保留的综合性大学法律系之一。

吴于廑—武汉大学之史学大家

吴于廑是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毕业于私立东吴大学历史系。1941年4月以“特优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在哈佛大学先后获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吴于廑先生应周鲠生的邀请,回国到武大任教。历任武大历史系主任、武大副校长。

1950年,他在全校抗美援朝参军参干动员大会上,以“学大汉武立国”(把“国立武汉大学”牌楼按由左至右顺序来读)为题,作精彩讲演。1960年代,与周一良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大型世界通史教材,正式建立起中国的世界史学科。1970年代以来,他的一系列宏篇巨论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兴起”。他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共列举的八位中国的世界历史学家之一。1993年4月9日,他以抱病之身又去主持与齐世荣先生共同主编的新的世界史教材的编务会议,在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一年后,唐长孺去世,武大历史系的“吴唐时代”从此结束。

张培刚—武汉大学之发展经济学开拓者

张培刚是世界公认的发展经济学创始人,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1941年4月,张培刚与吴于廑同榜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生,成为武大考上清华庚款公费留美的第一人。在哈佛大学先后获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5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问世,翌年获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荣誉奖“大卫·威尔士奖金”,他也是荣获此奖的“东方第一人”。这篇论文后来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而张培刚本人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1946年8月,来到武大任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1月,又应聘担任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顾问及研究员。1949年2月,辞去联合国优厚的职务和待遇回母校续任前职。1949年起,任武大校委会常委兼总务长,代理法学院院长兼经济系主任,1952年底随院系调整调华中工学院任建校规划办公室主任和基建办公室主任。

曾昭安—武汉大学之数学名流

曾昭安(1892年4月24日-1978年)乃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史和历算专家,中国数学会的创建人之一。曾先后任武昌大学数学系教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教务委员会主席,武汉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

1930年代至40年代,曾昭安主要研究代数理论和函数论,先后写了《代数方程式之葛洛华氏理论》、《黎曼积分法理论》等专著。 1940年代后,曾昭安的主要研究方向转到了中外数学史,于1946年出版《学术历》。1950年代,他出版了专著《中外数学史》。同时开始了对天文学的研究,编写讲义《天文学通论》。其研究专著《中国天文学的成就》被高教部列为1956年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数学和天文学的科普性文章,能背诵圆周率两百多位数。还有《世界上最古的几何学》、《人造月亮》、《武大杂记》等著作。曾昭安是武汉大学数学的奠基者。

张瑞谨—武汉大学之工学骨干

张瑞瑾( 1917 ~ 1998 )水利科学家和教育家,湖北巴东人。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45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回国后,曾任中央水利实验处javascript:;研究员、武汉大学副教授。建国后,历任武汉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工学院副院长、水利学院院长,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水电部高等学校水利水电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水利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主编《水力学》、《河流动力学》。

张瑞瑾在高等教育中,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本科专业。他长期致力于河流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和实际工程应用的研究,70 年代,在长江葛洲坝设计中,提出了解决船闸上、下游引航道泥沙淤积的基本途径; 80 年代曾担任三峡工程泥沙研究协调组组长,为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解决做出贡献。

叶雅各—武汉大学之农学脊梁

叶雅各(1894-1967),广东番禺人,林学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1918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森林系科学学士学位,1921年获耶鲁大学森林学硕士学位;1921年回国,任金陵大学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兼秘书、理学院教授,参与选定珞珈山校址、制定校园总体规划并负责造林绿化工作;1933年筹建武大农学院,1936年农学院成立后任院长,1946年继任武汉大学农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湖北省农林厅技术室主任、副厅长,湖北省林业局局长,湖北省林业厅副厅长;著有《女子与森林》、《杉木是强阳性树种》等书。

朱裕璧—武汉大学之医学创始人

朱裕璧乃湖北省宜都人。18岁那年他考入上海同德医学专门学校,1929年由国民革命军少校军医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前方医院院长。同年年底自费赴德哥廷根大学外科学院攻读外科学,1934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被德国外科学会接纳为会员,出席了德国外科学会年会,从而在德国医学外科学史册上第一次载入了中国人的名字。1934年底,朱裕璧回到祖国并应聘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任副教授,两年后获得美国洛氏基金会特别奖金,经教育部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3年湖北医学院正式成立并招生,教育部任命去其为院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朱裕璧与员工几经周折,将医院迁回武汉,建起了一个较为像样的附属医院。这个附属医院在

解放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解放后随着医学院规模扩大,又在东湖之滨接收了中南疗养院,扩建为附属第二医院,即现在的武大中南医院。

珞珈三女杰

1932年珞珈山武大新校舍建成后,当时在珞珈山上有3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女作家,她们就是武大外文系教授袁昌英、中文系教授苏雪林和文学院长陈源的夫人凌叔华女士,人们尊称为“珞珈三女杰”。

武大世家

桂质廷(父),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许海兰(母),北省侨联副主席,湖北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会长。九三学社社员。1979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长期从事英语语音研究与教学桂希恩(子)(1937年-),医学部传染病学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医生,中国艾滋病防治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国艾滋病高发区的最早发现者。贝利马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唯一得主,2004年度中国中央电视台十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李国平(父)(1910-1996),著名数学家,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教授,1980-1984年任武汉大学副校长,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我国数学物理与系统科学的主要倡导者与领导者之一。

李工真,(子),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德国现代化问题,并作出突出贡献,李工真教授曾多次荣获国家及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中央电视台在制作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时吸收了他的研究成果,请他担任其中有关德国历史的第六集《帝国春秋》以及“大国系列丛书”中《德国》一册的学术指导,并在片中对李教授做特别采访。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栏目邀请他作特邀嘉宾。同时,李工真教授因学识渊博而被称为“武大活字典”,是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他的讲座场场爆满。

三、北溟化鹍

或文或武,尽显珞珈气魄;或农或商,皆是东湖豪情;或激扬文

字,书写着武大人的涵养;或挥斥政坛,呐喊着武大人的自信。煮酒论英雄,且

看我珞珈学子如何扶摇腾空;历数风流,还看我武大人彬彬气贯长虹!

李健章,193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著名文学史专家,武大中文系“五老八中”之一。端木正,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政治系,著名法学家,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胡代光,194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

方成,原名孙顺潮,194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著名漫画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

欧阳予,194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机系,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耀东,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曾任台湾经济部部长、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

珞珈景

历史的见证

一组70年前建造的老房子,一卷卷尘封已久的档案及老照片,而一代一代的武大人却被大气壮美的建筑群及里面所蕴涵的丰富历史信息、动人故事所深深震撼着。

山水之秀在于神奇,草木之美在于相依。正是在风水宝地珞珈山开始了化荒芜为奇迹进程。1928年8月6日,国民政府大学院聘任李四光、王星拱、张难先、石瑛、叶雅各、麦焕章为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委员长李四光是地质学家、秘书叶雅各是林学家,对武昌郊外的地理环境比较熟悉。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舍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选址理念。李四光和叶雅各推荐开尔斯(F.H.Kales)担任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并赴上海邀请来开尔斯。开尔斯实地考察后,认为这一带山丘坡缓且水源充足,山石、泉水、湖水均可利用,各项建筑依山而建可节省地基及石料,遂赞同以罗家山为校址,后闻一多将其改名为“珞珈山”。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定址之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建工作。1929年3月,由于珞珈山及其附近都是荒山田野和羊肠小径。经学校函请湖北省建设厅,开始修筑连接街道口的专用公路,但因修路迁坟触犯了一些坟主的孝亲观念,他们便联合起来向湖北省政府请愿,要求其出面制止。于是,省政府以武大新校舍占用民地过多为由,要武大停止建设,另寻新校址。同月,代理校长刘树杞因事务繁忙而辞职。于是教育部任命王世杰为武大首任校长。5月上任伊始,他便致力于珞珈山新校址的圈定、勘测、规划以及新校舍的建设工作。与叶雅各先生一道,率数十名民工于一夜之间将所有挡路坟墓全部挖掉,造成了不可变更的既成事实。坟主们虽将此事闹到了中央,但也于事无补,这段宽10米、全长1.5公里的公路最终还是按照原定路线完成,于1930年2月通车,命名为大学路。他还特邀省府有关人员亲赴珞珈山现场考察,一致认为此地风景优美,有山有水,在此建校,启发文化,对武汉居民特别有利。

与此同时,3月18日开始勘测规划,主轴线为李四光勘测所定。8月,省政府公布校园红线,东以东湖滨、西以茶叶港、北以郭郑湖为界,南面自东湖滨切至茶叶港桥头,总计面积三千余亩。学校用七块银元一亩水田、五块银元一亩山地的价格买下校舍用地。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曾昭安按王世杰的示意,组织教授会向教育部力争“像珞珈山这样的好地方,应该建校,无论哪个总统、主席也阻止不了”,结果获准。石瑛也积极支持王世杰,以“建校乃千年大计,不要迷信风水”严厉地驳复了反对迁坟者。

1929年10月,建筑设备委员会正式聘开尔斯为新校舍建筑工程师,同时通过总设计图,此外还聘有阿伯拉罕·列文斯比尔(A.Leverspiel)和石格斯(R.Sachse)为助手。另聘开尔斯在哈佛大学的同窗好友缪恩钊为新校舍监造工程师、工程处负责人,负责施工技术监督及部分结构、水暖设计。在他严格认真的技术监督下,保证了这些工程的施工质量,主体结构至今仍坚固如初。工程分别由汉协盛、袁瑞泰、永茂隆等营造厂及上海六合公司承建。1930年3月新校舍工程开工。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坚信“质量就是根本”,要求武大工程均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进料选优质材料,处处严格检验把关,即使在他遭到双目失明的沉重打击后,仍坚持主张双方均派工程师及监工随时监督检查质量。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

开尔斯的设计按照建筑设备委员会“实用、坚固、经济、美观、中国民族传统式外形”的要求,贯穿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思想,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对环境的深刻理解,对地形的巧妙利用。采中西建筑形式之长,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开当时建筑风格之先。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当时大量西方建筑界都还处在探索阶段之中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被成功地运用在武大早期建筑的设计施工上,并且深刻影响到中国后来的建筑,在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校园中心区由2条南北轴线和2条东西轴线相交汇形成两大组建筑群,总体规划因山就势,利用东、南、北三面环山,西侧为低洼地的区域规划校园中心区,低洼地作运动场,看台依坡而筑。建筑群沿看台外面凹形校前大道上侧布置。南山(火石山)建工学院,北山(小龟山)建理学院,东侧山脊规划了大礼堂。形成以运动场为中心,大礼堂为主体的一组建筑群。工学院、理学院分别在运动场中线400米的南北端,为大礼堂的左右翼。大礼堂和体育馆在运动场东西轴线上下端正。运动场西向山起箕(东西长500米,南北宽200多米)地势骤降,为校区下沉式中心园林地。体育馆在其下方。于是形成贯穿工学院、理学院的南北轴线,及由大礼堂延伸至体育场以西的体育馆的东西轴线,空间呼应,地形错落,章法井然却又十分生动而切合地形。中心区西北侧的狮子山从东、北两个方向可远眺东湖,从东湖亦可见狮子山山顶轮廓,形成以图书馆为主体的另一组建筑群,在北山丘陵地带的狮子山,坐南朝北。图书馆居山顶中央突出;东、西两翼为文学院、法学院,相对矗立;南面学生宿舍抱坡而建。飞檐碧瓦掩映在绿树丛中,使山体显得更加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武大校舍建设的总体统一,又有群组、单体建筑的特色。冬季阳光充足,夏季南风吹拂,并配合和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

1932年5月26日,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讲:“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最后指出:“本校的工程,尚只完成一半,此后需要中央及地方的指导与帮助正切。我们的建设不仅是物质的建设,还有最大的精神建设,无论在学术建设方面或文化事业方面,我们都在

武大辩论史

武大辩论史 Dean 1前传(1997年9月前) 武大的全校性新加坡式辩论赛不知道究竟起于何时。但是蔚为风气,想来也与国内各大高校类似,始于93年复旦的狮城舌战之后。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武大的全校辩论赛,本科生与研究生是分开举行的。本科生的比赛并非象现在是金秋艺术节的板块之一,而是独立安排在每年晚春(也就是学年的下学期),与写作比赛,数学竞赛等学术科研比赛在同一时间段举行(这说明在那个时候,校方对辩论的定位与现在是有些区别的)。而研究生的比赛,时间上倒是与现在的差不多,这从该项赛事的传统名字上就可以看出:“红枫杯”——当然,这也与当时所有的研究生都集中在枫园住宿有关。 97年以前的校赛,是如何的一番景致,笔者无缘得见。只能引述thomasz的文字聊胜于无——可惜他也是道听途说的——“那时武大院系众多,一次辩论赛经常历时一个月之久,1996年图院(图书情报学院)打了7场才打进决赛。这个时期的辩论由于各院系专业背景不同形成了及其不同的辩风,当时的强队包括外语学院、经济学院、图院、政院、法学院等等……但是每个院队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精神,不管输赢一般大哭一场、大搓一顿的传统也在此时形成。总之在这样的半自发状态下武大辩论发展着”。当时本科生校赛还有一个与今天截然不同的特色:各队主力,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这也是校赛安排在下学期的好处所在)。1996年的校赛决赛,新闻学院战胜图院获得冠军。两队的领军人物,都是96级的学生。一个是图院的王海宁(他后来成了笔者所在的武大校队的第一任队长),另一个则是新闻的余晓莉(她一直在辩坛上活跃到今天,真是长青树级的人物)。在同一年,一大批后来成为各个学院辩论队传说中的大哥大,大姐大级别的人物进入武大,踏上辩论之路,其中法学院的余磊,生科院的鲍红波,管理学院的牛慕红、施文,都是个中翘楚。武大辩论的盛唐气象已初见端倪。 同样是在这一时间前后,武大开始了参加全国性辩论赛事的最初尝试。可惜外战的战绩却难以让人满意。1995年冬,上海教育电视台开创了一个延续至今的辩论品牌赛事“中国名校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武大应邀出战(当时参赛的大学还有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首轮即负于中国科技大学。这次参赛的武大选手有国际金融的唐涯,法律的李刚,世界经济的黄河和外语的向开,其中唐涯获得了优秀辩手的荣誉。1997年晚春,武大再次出赛首届电脑杯,但万没想到在华中赛区即惨遭淘汰,而且是被华工斩落马下(其实想想也不冤,当年华工拿了这个比赛的全国冠军)。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当时在现场观战的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树祥。在胡书记的推动下,武汉大学校方开始重视辩论这项活动。而在中国——幸或不幸的——校方的积极参与,往往就是学生活动迅猛发展的火箭动力。 转眼间,97年9月到了,又有一批新鲜血液注入武汉大学,其中就包括了笔者。 2积蓄期(1997年9月——1999年8月)1997年,由教育部指派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输给了马来亚大学,直接导致了辩论热潮在中国大陆跌入谷底。然而在武大校园里,辩论仍然方兴未艾。97 年10月新学年开学伊始,在几个热爱辩论的学长的策划下,武大历史上第一个辩论社团宣告成立。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社团及其后继者未能在武大担当起规化、组织、联络校内各院系辩论活动的重任——时至今日,依然如此——但是它的成立以及随后在由它在大

学习武汉大学校史的感悟

校史感悟 2013年9月1日上午,在经济与管理学院报告厅,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给我们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场武汉大学校史的精彩讲座。李教授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讲到了2013年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的武汉大学,讲事实、摆依据,结合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详细地讲解了武大的前世今生,其历史知识的丰富、旁征博引的博学、以及对当今社会发展在教育方面日益突出的问题的看法,都赢得了同学们此起彼伏的掌声。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全体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对李教授的演讲表示赞赏。这一方面得益于李教授对武汉大学校史研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李教授有着大学教授特有的铮铮铁骨,敢于讲真话,敢于对当今社会的问题提出批判,使得大家能够在枯燥的校史讲解中也能听得如痴如醉。 通过对李教授校史讲座的聆听,我加深了对武汉大学历史和现状的认识,也让我对武汉大学有了更强的归属感,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够,对未来三年在武大经管院的学习生活充满期待。同时我对怎样的大学才是真正优秀的大学,在大学里如何学习,如何生活等有了新的感悟: 第一,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大也,而非高楼之大也。武汉大学源于1893年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在那个年代,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侵略之苦,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

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他试图通过培养新式的专门人才来兴办中国近代工业、商业,所以说,自强学堂从开始创办时就有着救亡图存的意味,有着不一般的历史使命。在四川乐山时期,武汉大学借用当地的庙宇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却有着号称乐山108将的大批大师级学者,使得武汉大学成为首屈一指的重点大学。一所真正优秀的大学,并一定规模有多大,但是其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必须要大。 第二,大学的学习要广泛涉猎,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领域。由于学科的综合性,我们很难孤立的学习一门单独的学科。现在国家的应试教育模式,文理分科,使得很多理科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越来越差,甚至提笔忘字;而文科生在逻辑思维方面也是不尽人意。然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更多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在某个领域很专业,而且还要在很多领域都很了解。武汉大学在迁往四川乐山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武大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代,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各学科的学者集中,思维的碰撞,各位大师对中西学的融会贯通。而现在我们选择来读MBA的同学,行业背景非常多样,很多是有着理工科背景的行业精英,再进行工商管理的学习,更能够成为21世纪社会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大学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更是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独立思考的殿堂。大

最新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典藏中华建筑史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资料图片 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的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其校舍建筑华丽,远看如仙山琼阁,近看似楼台宫殿,校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2001年国务院确定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疑,武汉大学的魅力和秘密,都写在那一座座历尽沧桑的建筑之上,探寻这些“凝固的音乐”正是解读武汉大学文脉厚重的关键词。 堪称大学校园建筑的典范之作的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亲自选址与规划,聘请美国建筑师凯尔斯设计,从1929年3月破土动建,到1936年竣工,这座占地面积200多公顷(3000余亩)、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主要建筑包括文、法、理、工学院大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华中水工试验所、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半山庐,以及街道口牌楼和后来建设的六一纪念亭、李达故

居共15处26栋早期建筑。在3条南北轴线与2条东西轴线相交会的网络上,形成以图书馆、理学院、工学院为主体的三个建筑群组,三条南北轴线为:中心花园(小操场)至图书馆;理学院至工学院和水工试验所;理工二院至大礼堂(今为人文科学馆)和办公厅(今为电讯学院楼)。二条东西轴线为:学生俱乐部至图书馆和理学院;体育馆至中心花园和大操场、大礼堂。构成轴线分明、变化有序的整体之美。在建筑整体上,遵循了“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在建筑单体造型上,更是形式各异,互不雷同。是我国近现代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02年更名为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以方言学堂为基础,于1913年11月2日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又更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6年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大学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组建国立武昌中山大学。1928年7月,国民政府改组武昌中山大学,10月31日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原校址在武昌东厂口,1932年迁珞珈山,是近代中国第一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 化院2009301040062 陈潇濛 摘要:武汉大学的创立、成长、发展的历史,直接地反映着中国高等教育创建与成长、发展的历史。1893年11月,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设自强学堂,本着“讲求时务,融贯中西,研精器数”之精神,设立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个专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书院谈经论道的办学模式。之后,国民政府为了在国内重点兴办一些大学,决定改组武昌中山大学,组建国立武汉大学。 经百年风雨苍桑,辉煌是无法抹去的,虽然昔日武大的教授很多都转到其他名校,但是“一个教授成就一个系”的曾经却时常被提起。昔日在武大求学的学生,现在很多都是社会翘楚。这些年,武汉大学阅历履历了校长纳贿事件,老教授有病不被垂问事件等等,很多人在说武大在走滑坡路,也许是武汉这座都市在新时代的大潮中缓缓变了,但是曾经民国时期的武汉大学,仍然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 1931年建成的国立武汉大学校门牌坊,位于武昌街道口大学路的出发点处,面朝武珞公路,背对珞珈山,与珞珈山校园相距约一公里;该牌坊由沈中清、缪恩钊计划,仿南方牌坊式样。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式木组织,硫璃瓦顶,略施斗拱,油漆彩绘甚是别致。怅然在之后被微风吹跨。 武汉大学的前身是二十年代全国六大学区最高学府——中国早期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武汉第二中山大学。后来直至1928年5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建立国立武汉大学。7月24日,原武昌中大改建为国立武大。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1929年上任的王世杰校长认为,国立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以及“规模宏大”的万人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为武大新校址,并在此建造新校舍。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35年6月7日,国立武汉大学发布法、工两研究所的"研究生招考规则"、"研究生研究工作规则"和"研究生招生简章"。1935年9月,方宗岱、邓先仁2人正式成为武汉大学的首届研究生,石瑛、李四光的理想和愿望得以实现,武汉大学从此进入研究生培养教育的新阶段。从1935年至1949年的14年中,共培养研究生77人。虽然规模不大,但成效显著。77名研究生之中,涌现出陈荣悌院士、方宗岱、邓先仁、余长河、刘涤源、甘士杰、曾启贤、万典武、文浩然、王名扬、缪琨、李格非、谭英华、郭守田、林应茂、焦庚辛、李培森、王焕葆、王燊等知名学科专家。 民国时期有几位著名的校长,对国立武汉大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王世杰校长。王校长认为,武汉大学就是要但其文化中枢的责任。 王世杰在1928-1933年任武汉大学校长,在此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的办学思想和高等教学理念。1929年5月,在他就任武大校长的集会上讲:“我不是来维持武汉大学的,此行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新的武汉大学。”王世杰的讲话,不仅向人们表露了其打算和气魄,也给武大师生以鼓舞。而且,王世杰把“巨大的新校舍”是为办好武大的条件之一。给师生们带来了便利和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 2、王星拱校长。此位王校长的目标是努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作为化学家的王星拱1933年5月至1945年7月认武汉大学校长。他早在1929年就提出,我们要

武汉大学培养方案 世界史专业(已查找)

历史学院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60102 专业名称:世界历史(试验班)World History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世界历史专业(试验班)是武汉大学“国家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共同开办的教学改革试验班。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和德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修满154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学科平台课:《中国通史(一)、(二)》、《世界通史(一)》 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 七、双语课程 1、《世界通史(二)(三)》《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2、《英国史专题》《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ain》 3、《法国史专题》《Histoire de La France》 4、《亚太地区史专题》《The Special Subject of the History of Asia-Pacific Region》 5、《美国社会文化》《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1、建筑红线放线概念及工作主要内容

1、建筑红线放线概念及工作主要内容 建筑红线是指经规划确定的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建筑红线放线是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部f-Htk准 的规划建筑红线图或规划总平面图上给定的放线建筑物与周围道路规划红线、用地红线等各类规划线以及 与指定建筑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所放线建筑物进行定位,并将主轴线交点测设到地面上的一种测量工作。测设的结果作为基础放样和细部放样的依据。建筑红线放线的工作内容包括相关资料收集、控制测量、条 件点测量、建(构)筑物定位、实地钉桩与校核测量、成果归档与提交。 1.1 实施建筑红线放线应具备的图件 ①经规划管理部门门批准的规划建筑红线图或规划总平面图; ② 经规划管理部门核准的各规划控制线纸质图件及电子文件;城市规划中的控制七线:“红线”指城 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绿线” 指城市规划区内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蓝线”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 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黑线”指划定 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施工市政管网的用地范围控制。“橙线”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 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黄线”对城市发 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③用地界线;用地界线的依据可以是规划管理部门批准的规划用地(选址)红线图,土地管理部门批准 的用地(选址)红线图,或者土地管理部门制发的土地使用证。如果有附带电子文件,应一并收集。当土地 管理部门的用地界线图与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界线图不一致时,应以规划界线图为准。当土地管理部门制 发的土地使用证与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界线图不一致时,应以土地管理部门制发的土地使用证为准。 ④拟放线建筑的施工平面图及电子文件。有地下室的应同时收集地下室建施图。 2、建筑物定位 2.1 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建筑红线图或总平图中拟建建筑物的位置关系,通常有拟建建筑物与规划控制 线的退距,拟建建筑物与现状地物的位置关系,拟建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如果存在拟建建筑与现状地 物的位置关系,则应先安排外业测量条件点,再进行拟建建筑的定位,定位之后再提取角点坐标使用测量 仪器进行现场放桩。用地红线应具体依据用地红线图或土地证上的红线是否与现状地物重合来决定使用理 论线或是现状地物分界线。除了使用理论控制线的其他条件点,均需要现场测量。 2.2 建筑物定位内业处理.我们选择AutoCAD制图软件来进行建筑物的定位工作。使用AutoCAD来进 行建筑红线放线工作的内业处理的优势归结为以下几点: A、强大的图形绘制功能。①精确快速的获得建筑轮廓。由于建筑施工图绝大多数使用AutoCAD设计,因此,可以直接打开建筑施工图电子图跟踪提取建筑轮廓,获得精确的建筑尺寸和建筑细节的同时,还可 以进行同一座建筑不同层数不同轮廓的平面叠加。在没有建筑施工图电子图的情况下,也可以依据建筑施 工纸图使用AutoCAD本身强大的绘图功能绘制建筑轮廓。② 根据坐标展绘图形。 B、数据交换和数据共享。很多其他格式的文件均可转换为基本的CAD格式。不同CAD文件的数据可 以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或者通过做块,插入块等形式加以利用。可以在新的文件中准确无误的添加坐 标系内的地形、规划控制线,也可以添加非坐标系内的,从别的文件中提取图形数据,如:建筑轮廓。 C、强大的图形编辑功能。在AutoCAD环境下可以方便快捷的对图形进行移动、复制、旋转、阵列、 拉伸、延长、修剪、缩放等。通过对建筑图形的编辑,使建筑尽可能的满足建筑红线图中的指标要求。 D、通过几何计算获得精确坐标及图形信息,可视性好,免去了繁琐的数学公式计算,消除了因人工 计算产生错误及误差的可能性。 2.3 建筑物定位的步骤.①新建一CAD 文件,模拟坐标系以“米”为单位;调入建筑红线图中要求的 各相关规划控制线、用地红线。在没有电子资料的情况下,应按照纸质规划图件图解坐标,展绘于 CAD 模拟坐标系下。另存为“某项目放线.dwg”。②在建筑施工图电子图中,提取建筑外轮廓。若不同层(ig

武汉大学_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攻读硕士培养方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决拥护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学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学风端正。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进展与动态,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高新技术及数据获取原理等,能独立承担本专业科研和教学任务,具备组织科研项目或工程生产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利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 主要研究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和软件开发方法等,多维动态地理信息的数据管理和应用方法、动态地理信息系统的模拟和可视化等,移动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数据传输技术、自适应性可视化技术等。 2.地理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主要研究地理信息的动态可视化方法和模型、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数据模型、数据结构、数据传输方法、快速浏览方法等。 3.地图认知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多尺度表达方法、地图认知理论和方法、地图空间认知模型及计算方法、基于地图模型的可视化地学分析方法等。 4.时空数据建模与分析 利用时空相关和时空逼近等理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地图、遥感影像和地理空间数据中时空数据结构化建摸、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方法,支持地理信息智能服务的建立。 5.数字(智慧)城市技术方法

武大建筑风格

精心整理 目录 一序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武大早起建筑群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1概述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2总体规划布局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3早期建筑群设计图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4代表性建筑物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 3.2 3.2.4生命科学大楼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5人文科学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总结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武汉大学大学物理B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B》(上)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教学范围从第1章至第12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 《大学物理B》(下) 教学内容(54学时) 教材:《大学基础物理》(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教学范围从第13章至第26章,有下划线部分为教学内容) 第1章质点运动学 1.1质点运动的描述 1.1.1 参考系坐标系质点 1.1.2 位置矢量运动表达式 1.1.3 位移速度 1.1.4加速度 1.1.5两类基本问题 1.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1.2.1 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1.2.2 圆周运动的角量表示 1.2.3 角量与线量的关系 1.3 相对运动(不单独命题,掌握简单应用)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2章牛顿运动定律 2.1 牛顿运动定律 2.1.1 牛顿第一定律 2.1.2牛顿第二定律 2.1.3牛顿第三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建议自学) 2.2.1国际单位制 2.2.2量纲 2.3 常见力与基本力 2.3.1 基本力 2.3.2 常见力 2.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4.1第一类典型问题 (积分类型) 2.4.2第二类典型问题 (求导类型) 2.5 非惯性系惯性力

2.5.1非惯性系 2.5.2平动惯性力和离心惯性力**2.5.3科里奥利力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3章运动的守恒定律 3.1 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3.1.1冲量动量质点动量定理 3.1.2 质点系动量定理 3.1.3 动量守恒定律3.2质心质心运动定理(只讲不考) 3.2.1质心 3.2.2质心运动定理 3.3 角动量角动量定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3.3.1 质点的角动量 3.3.2 质点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3.3.3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及角动量守恒定律 3.4 功质点动能定理 3.4.1 功 3.4.2 功率 3.4.3质点动能定理 3.5 保守力势能 3.5.1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5.2常见保守力的功及其势能形式 3.5.3 势能曲线3.6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3.6.1质点系动能定理 3.6.2 功能原理 3.6.3机械能守恒定律 3.7碰撞 3.7.1 恢复系数 3.7.2 完全弹性碰撞 3.7.3完全非弹性碰撞 3.8 能量守恒定律*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3.8.1能量守恒定律*3.8.2对称性与守恒定律 思考题习题思考与探索 第4章刚体力学 4.1 刚体的基本运动 4.1.1 平动 4.1.2 转动 4.2 刚体定轴转动的描述 4.2.1 刚体转动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4.2.2 匀变速转动的公式 4.3 力矩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4.3.1 力矩 4.3.2 转动定律 4.3.3 转动惯量**4.3.4平行轴定理正交轴定理

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GIS考研题库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 注:本题库后注释的考过的题仅代表遥感院考过。资源环境学院的试题本人没有看过,没有标注。 “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数据库有什么异同?与地理信息的关系是什么? 2.地理信息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3.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都包含哪些? 4.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有哪些?基本功能与应用功能是根据什么来区分的? 5.与其他信息系统相比,地理信息系统的哪些功能是比较独特的? 6.地理信息系统的科学理论基础有哪些?是否可以称地理信息系统为一门科学? 7.试举例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2005年复试时考过,大题25分) 8.GIS近代发展有什么特点? (2005年复试时考过) 9.城市发展规划中应用GIS的意义有哪些? 10.城市公用事业管理中应用GIS的迫切性有哪些? 11.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最重要的几个应用领域是什么?给出一些项目例子。 12.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吗?请举例说明。 13.你认为地理信息系统在政府决策中应该起什么作用?GIS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14.地籍GIS有些什么特点?GIS功能应如何扩展? 第二章空间数据结构 1.GIS的对象是什么? 地理实体有什么特点? (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 2.地理实体数据的特征是什么?请列举出某些类型的空间数据.(2004年时考过名词解释)3.空间数据的结构与其它非空间数据的结构有什么特殊之处?试给出几种空间数据的结构描述。 4.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九几年时考过,忘了哪一年了) 5.矢量数据在结构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武汉大学近代史整理

1. 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 1926年前后,以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主要标志,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成熟。 (以上为PPT上的,以下为网上找到资料) 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 毛泽东思想萌芽(1921-1927共产党创建&国民革命)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实行土地革命思想的提出 代表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反对大资产阶级,支持民族资产阶级)毛泽东于1927年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 告》,在报告中,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建立农民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村各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指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这些观点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民问题的重要理论成果。 人民的内部矛盾是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毛泽东则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创造性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买办阶级和中产阶级,提出买办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中产阶级主要指民族资产阶

武汉大学历史相关资料(超详细)

目录 前言 (2) 珞珈百年 3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 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 国立武汉大学 乐山时期 建国后的武汉大学 新武汉大学 珞珈人(英杰) 筚路蓝缕 力耕三尺 北溟化鹍 珞珈(风)物 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 珞樱流影 珞珈精魂 铭 神 忆 情 百年沧桑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

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自强学堂位于湖北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之初,设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门。由此揭开了近代湖北高等教育的序幕。张之洞的得力助手蔡锡勇为学堂首任总办。此后,张斯枸、钱恂、汪凤瀛、程颂万等先后任总办和提调,姚锡光为总稽察。

武汉大学C2016大学物理C期末试卷(A)

武汉大学2015—2016学年下学期 大学物理C 期末试卷(A 卷) 命题人:黄慧明 审题人:沈黄晋,艾志伟 姓名 学号 班号 成绩 .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一质点的运动表达式为2()8m 4r t ti t j ,该质点在任意时刻t 的速度为 ,加速度为 。 2.质量2m kg 的质点沿x 轴运动,其加速度为22(53)m/s a x i 。如果该质点在0x 处时速度00 v ,则它运动到4m x 处时速度的大小为 。 3.一质点在力(32)F t i N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在03 秒内,力的冲量为 。 4.(理工专业学生做)如图所示,一长为l 质量为m 的匀质细杆OA 可绕通过其一端O 且与杆垂直的水平光滑固定轴转动。将 细杆从与水平方向成o 60的位置无初转速地将其释放,则当杆转至水平位置时的角加速度为 ,此时A 端的线加速度为 。(细杆对轴的转动惯量为2 13 I ml ) 4 .(医学药学专业学生做)某近视眼的远点在眼前0.5m 处,欲 使他能看清远物,应配屈光度为 的 (凸或凹透镜)。 5.如图所示,电场强度为E 的均匀电场与半径为a 的半球面的轴线平行,则通过此半球面的电通量为: 。 6.一根无限长的载流导线被弯曲成如图所示形状,其中bc 段是半径为R 的半圆弧,cd 段与ab 段垂直,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 ,则半圆弧圆心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 7.如图所示,把一半径为R 的半圆形导线ab 置于磁感强度为B 的均匀磁场中,当导线以速率v 水平向右平动时,导线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为 , 端电势较高。 a b a E

武大地理信息系统笔记(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笔记(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武测地理信息系统笔记 制作:武汉大学教学队伍: 胡鹏程雄李建松吴艳兰郭庆胜杜清运游涟 第一章绪论 §1-1 GIS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 1)定义: 信息是现实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以文字、数据、符号、声音、图象等形式记录下来,进行传递和处理,为人们的生产,建设,管理等提供依据。 2)信息的特性: A、客观性:任何信息都是与客观事实相联系的,这是信息的正确性和精确度的保证。 B、适用性:问题不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的信息种类是不同的。信息系统将地理空间的巨大数据流收集,组织和管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和分析变为对生产、管理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有用信息,这是由建立信息系统的明确目的性所决定的。 如股市信息,对于不会炒股的人来说,毫无用处,而股民们会根据它进行股票的购进或抛出,以达到股票增值的目的。 C、传输性:信息可在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传输信息的传输网络,被形象地称为“信息高速公路”。 D、共享性:信息与实物不同,信息可传输给多个用户,为用户共享,而其本身并无损失,这为信息的并发应用提供可能性。 2、数据 指输入到计算机并能被计算机进行处理的数字、文字、\符号、声音、图象等符号。 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的表示,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的格式往往和具体的计算机系统有关,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3、两者关系(有人认为,输入的都叫数据,输出的都叫信息,其实不然)。 数据是信息的表达、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只有数据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才成为信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成为信息。 例如“1、”“0”独立的1、0均无意义。 当它表示某实体在某个地域内存在与否,它就提供了“有”“无”信息,当用它来标识某种实体的类别时,它就提供了特征码信息。 二、地理信息与地学信息 1、地理信息 1)定义:指与研究对象的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理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图、文、声、像等的总称。 2)特点: A、地域性:(是地理信息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的最显著标志)。 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位置的识别与数据相联系,它的这种定位特征是通过公共的地理基础来体现的。 B、多维结构: 指在同一位置上可有多种专题的信息结构。如某一位置上的地理信息包括(例图) C、时序特征: 时空的动态变化引起地理信息的属性数据或空间数据的变化。因此,一实时的GIS系统要求能及时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使得地理信息具有现势性。以免过时的信息造成决策的失误或因为缺少可靠的动态数据,不能对变化中的地理事件或现象作出合理的预测预报和科学论证。例如98年龙王庙特大洪水险情正是武汉勘测设计院利用先进的摇感、GPS技术测得实时数据为抗洪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显然,如果用过时数据,这将造成多大的损失,这就是地理信息的时序特征。 2、地学信息 与人类居住的地球有关的信息都是地学信息。 3、两者信息源不同 地理信息的信息源是地球表面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活动等; 地学信息所表示的信息范围更广泛,不仅来自地表,还包括地下、大气层甚至宇宙空间。它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适度开发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和保证。 四、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 Information System ,IS )

中国著名大学的优势学科之武汉大学

中国著名大学的优势学科之武汉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拥有三名院士的武汉大学的测绘学院由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发展而来,在夏坚白、陈永龄等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辛勤建设下,代表了全国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准,领先其他高校甚多。 水利工程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前身即湖北水利电力大学,在三峡、葛洲坝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三位院士以及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公共管理 在教育部的排名中,武汉大学在该学科与复旦大学并列第一,甚至强于清华、北大。其在社会保障领域之实力在全国数一数二。虽然排名每年都会有变化,但武汉大学在该学科实力之强由此可见。 法学 武汉大学法学院在全国享有盛名,其实力当在五强之列。武汉大学两任校长、著名法学家王世杰、周鲠生先生曾兼任或专任院长。著名法学家韩德培教授、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知名民商法专家马俊驹教授、知名国际法专家余劲松教授、曾令良教授曾先后出任负责人、系主任和院长,现任院长是知名国际法专家肖永平教授。 经济学

由自强学堂“商务门”发展而来的武汉大学经济学实力雄厚,无论理论经济学还是应用经济学水准均在全国名列前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经济学基地班是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哲学 在朱光潜、萧萐父等众多哲学大师的代代熏陶下,珞珈山上弥漫着浓厚的哲学文化,其历史之悠久、实力之雄厚俱在全国一流之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数一数二。 新闻传播学 在浓厚的文化传统的熏陶下,武汉大学的新闻传播自然也实力非凡。虽然与复旦等尚有差距,但和清华、北大等已能不相上下,当在全国五强之列。 汉语言文学 珞珈山从来文采斐然,东湖畔自古诗意勃发。辜鸿铭、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从文、林语堂、朱东润、冯沅君、叶圣陶、朱光潜,不需别的,单单这些名字便足以振聋发聩。虽然近年来武汉大学文学院略有式微,然而其实力与声誉依然稳居全国一流之林。 历史学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李剑农、谭戒甫、吴其昌、杨人楩、唐长孺等史学名家先后在这里执教,严耕望、陈仲安、高敏、张泽咸、陈国灿、谢桂华、彭泽周(伊原泽周)等知名学者在这里毕业。

新编大学物理_桑建平_丁么明_丁世学_武汉大学出版社_习题解答[1]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一、选择题 题1.1 : 答案:[B] 提示:明确?r 与r ?的区别 题1.2: 答案:[A] 题1.3:答案:[D]提示:A 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的加速运动, B 切向加速度, C 明确标、矢量的关系,加速度是 d dt v 题1.4: 答案:[C]提示: 2 1 r r r ?= -,12 ,R R r j r i ==-,21v v v ?=-,12,v v v i v j =-=- 题1.5: 答案:[D] 提示:t=0时,x=5;t=3时,x=2得位移为-3m ; 仅从式x=t 2-4t+5=(t-2)2 +1,抛物线的对称轴为2,质点有往返 题1.6: 答案:[D]提示:a=2t=d dt v ,2224t v tdt t ==-?,02 t x x vdt -=?,即可得D 项 题1.7: 答案:[D] 北 v 风 v 车1v 车2 提示: 21=2v v 车车,理清=+v v v 绝相对牵的关系 二、填空题 题1.8: 答案: 匀速(直线),匀速率 题1.9: 答案:2 915t t -,0.6 提示: 2915dx v t t dt ==-,t=0.6时,v=0 题1.10: 答案:(1)21192 y x =-

(2)24t -i j 4-j (3)411+i j 26-i j 3S 提示: (1) 联立2 2192x t y t =??=-?,消去t 得:21192y x =-,dx dy dt dt =+v i j (2) t=1s 时,24t =-v i j ,4d dt = =-v a j (3) t=2s 时,代入22(192)x y t t =+=+-r i j i j 中得411+i j t=1s 到t=2s ,同样代入()t =r r 可求得26r ?=-i j , r 和v 垂直,即0?=r v ,得t=3s 题1.11: 答案:2 12/m s 提示:2(2)2412(/)dv d x a v x m s dt dt ===== 题1.12: 答案:1/m s 提示: 200 t dv v v dt t dt =+=?,11/t v m s ==,20 1332t v dt t R θπ===? ,r π?== 题1.13: 答案:2 015()2 t v t gt -+- i j 提示: 先对2 0(/2)v t g t =-r j 求导得,0()y v gt =-v j 与5=v i 合成得05()v g t =- +-v i j 合 2 01=5()2 t v t gt -+-∴?r v i j t 合 合dt= 题1.14: 答案:8, 2 64t 提示:8dQ v R Rt dt τ==,88a R τ==,2 264n dQ a R t dt ?? == ??? 三、计算题 题1.15: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

同类项目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 班级:环艺062班姓名:易钊学号06407120230 园林景观不仅代表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对本校校园景观作了仔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在校园园林景观分析后得到园林景观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模型,进而分析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理念。 1.中国高校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1.1高校校园绿化的特点和要求 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高校校园是学生上课、锻炼等话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需要有适含较人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因此高等学校园林绿化也要适应这一特点留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的空间。校园里可植草坪或建造小游园{在其中设置圆桌、圆凳等)。 2.高校景点必须体现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师生一般具有高等学历和丰富的知识。因而高校设置的景点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口常的体息、娱乐中得到丰富的知识阳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高校景点必须结合自身专业进行设置 针对木校设置的专业建造一此有意义的景观既可以利用这类景点启发、教育学生又可以给学平常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场所。 3.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校园地图:

4. 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 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选址使洛咖校园依山傍水,素以风景之秀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精美、文化之浓郁而享誉海内外。校区环拥洛咖山,凭临东湖水,碧波万顷,登楼远眺满目苍翠。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灸,是至20世纪四十年代惟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佳作与典范。其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 1930年3月动工,1936年全部竣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楼、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地3200余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珞珈校园于1950年被划为武昌东湖风景区范围,1982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10个游览区之一。2001年6月25日,武大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大新校址,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新校址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建筑师凯尔斯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珞珈山的校园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化有序,做到“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祟楼”,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因此,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山水赋予园林景观的人文特色 ?一、山水骨架构筑校园景观不同的界面 ?校园景观空间的界面是校园景观空间界定的元素,可以是建筑实体的外墙,屋顶平台、一段防护栏、一排柱廊,也可以是自然的一排行道树、一段缓坡、一座山头、 一汪水面。景观空间的界面有虚实、刚柔之分。由柱廊、植被界定的户外空间的界 面是柔的、虚的,而由实体的建筑外墙围合的界面是刚的、实的。山水环境条件下 地势的起伏、地形的多变、植被的多样,促成了许多天然的“不烦人事之工”的围合 空间界面,如倾斜的草地,植被良好的山丘,具有多方向、多层次的立体感。不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