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第四批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甘政发〔2017〕8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甘肃省文化厅确定的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40项),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及时制定规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努力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贡献。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第四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共计140项)

一、民间文学(8项)

二、传统音乐(11项)

三、传统舞蹈(8项)

七、传统美术(21项)

八、传统技艺(49项)

十、民俗(21项)

非遗数据库

非遗数据库 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览 中国篆刻日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10月9日,中国前副总理李岚清篆刻艺术作品展在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拉开帷幕,在未来的4周展期内,巴黎观众可通过“中国印·李岚清篆刻艺术展”,观赏中国篆刻艺术,了解中国文化以及这位前国家领导人的艺术情怀。图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讲解作品。(资料图片) 人民网北京9月13日电(记者文松辉)在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端午节、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中国剪纸、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妈祖信俗、南音、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侗族大歌、粤剧、格萨(斯)尔、热贡艺术、藏戏、玛纳斯、花儿、西安鼓乐、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呼麦等22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上此前已入选的昆曲、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蒙古长调4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该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2009年通过的3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09年通过的22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1、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世界第一中国已有29个项目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中国书法等2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览 ·2、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3、中国书法 ·4、中国剪纸 ·5、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6、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7、端午节 ·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9、《格萨(斯)尔》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 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https://www.sodocs.net/doc/5c12661383.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栏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

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容。具体可参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一、基本信息 二、项目说明

甘肃定西拍摄非遗图片四千余幅拯救失传的民间艺术

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图为活动当日,民间老艺人表演.丁思摄 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图为展出地手工技艺类,吸引民众驻足观看.丁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新网兰州月日电(记者丁思)甘肃省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主任杜建君日介绍,截至目前,该市已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条,开展涉及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人生礼俗、岁时节令等项目调查项,拍摄各类照片多幅,征集实物多件,文字记录万字,录音小时,摄像小时,以保护当地逐渐失传地民间艺术瑰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月日,在第九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甘肃省定西市在该市安定区立交桥广场举办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定西市首届非遗摄影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此次活动是甘肃定西市首届非遗大型摄影展,共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戏曲、民间曲艺、民间杂技、陇中民俗、民间医药等个单元,展出摄影共余张,分别从不同地视角对全市非遗项目地存续、传承、保护、成果等方面地情况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和展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说,相对于其它文化,因为传承地特殊,保护地不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魁宝正面临着严峻地生存考验;特别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地农耕文化大背景,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地今天,与之相对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逝或者走出民众地视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介绍,为了搜集非遗,活动主办单位组织新闻媒体和该市摄影家协会相关人员先后次深入各县区和一些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现场开展了为期个月地采风采访活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杜建君说,希望通过此次举办非遗摄影展,提高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意识,存续全市文化多样性,维护文化安全,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文化遗产,让更多地人一起来了解和关注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现状与未来,唤醒民众地文化自觉和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定西市自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建立了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案》,组织开展了全市性地非遗普查,收集整理了一大批、文字、视频和图谱资料,奠定了全市非遗保护工作地基础.自年开始,该市先后公布了批项市级非遗名录,名民间艺人成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同时,该市共有项非遗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人成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项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花儿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有多项非遗进入市、县级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构建起了较为完整地名录保护体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本次摄影展活动由定西市委宣传部、定西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定西市文联主办,定西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定西市摄影家协会承办,定西市志峰商贸有限协办.本次活动结束后,主办单位还将择期组织摄影展进学校、进军营、进农村进行巡回展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据悉,月日,甘肃省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培训会暨文化资源普查平台上线仪式在兰州举行.甘肃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和分类分级评估工作,全面盘清甘肃文化资源家底,准确掌握甘肃文化资源状况,建立《甘肃省文化资源名录》和《甘肃省文化资源分类分级名录》,进一步做好甘肃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展示、传承创新和合理开发、科学利用,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定义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族民间口述身授、世代相传的无形文化遗产。这种无形文化遗产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历史文化,因此它代表着民族普遍的文化认同和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由于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交通愈加便捷、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等多种因素,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遗产面临更严峻的破坏。为了保存这些文化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合作,在2001年开始了“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请。当年,包括中国昆曲艺术在内的19个代表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定。这种申报工作其后每两年进行一次。截至2018年,中国入选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40项,其中最早入选的几批包括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族乌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木卡姆”是伊斯兰音乐中的一个特有名称,含有“曲”、“调”、“古典音乐”之意。木卡姆的分布地区很广,种类繁多。在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地区都有木卡姆。相传维吾尔族祖先从渔猎、畜牧时期就创作了在旷野、山涧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后来不断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组曲──木卡姆。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能完整演唱新疆十二木卡姆的艺人已经屈指可数。1950年代和1970年代之后,新疆自治区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几次大规模收集、整理木卡姆。现在,对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保护更加强了。 蒙古族长调同样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在花香风甜的季节里,蒙古牧民骑上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放牧。举目遥望,碧草连天,闲云自飘、牛羊盖野。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充分享受心灵的自由,牧民们的歌声悠长舒缓。有人说蒙古族长调的最大魅力在于它是离自然最近的一种音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到2013年为止,中国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如《格萨尔》史诗;表演艺术,如昆曲、古琴;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如端午节;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如中医针灸;传统手工艺,如剪纸;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或时间等。 中国政府于2006年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518项保护对象。政府也在逐步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保护”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它包括深入民间进行田野考察和清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和评定、通过建立数据库等方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和保存、对传承人的扶植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弘扬,以及做好传承工作等。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浅析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邵冬梅B090902023 在这学期的课程中,我学习了非遗保护技术这一对于我的专业最重要一门专业课。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换了许多人,而且上课的内容也形式不一。但所有老师都围绕了关于非遗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发掘区保护的主题。作为一名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既然要在期末结束之际交一篇论文,那么我就说说我的家乡(黑龙江)的非遗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永恒的,对它的研究和保护也将是永远的。随着黑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诞生,从政府部门到普通百姓,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据“突出黑龙江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具有代表性及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80年以上的传承史,传承谱系清晰,传承人具有代表性,项目处于濒危状况”等标准,最终确定了“宁古塔民间文学”、“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古驿道站丁习俗”、“秋林里道斯红肠制作技艺”、“海伦剪纸”、“望奎皮影戏”、“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黑龙江传统魔术”、“罕伯岱达尔斡尔族民歌”、“鞑子秧歌”、“满族萨满家祭”和“蒙古族草原赛马”等13个类别的49个项目。其中,涉及七个少数民族的26个项目,满族8项,鄂伦春族7项、赫哲族5项、蒙古族3项,达尔斡尔族、鄂温克族、朝鲜族各1项。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目前,黑龙江省的“二人转”、“东北大鼓”、“桦皮工艺”、“鱼皮工艺”及一些少数民族的说唱、舞蹈和民俗等9个项目已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保护名录。 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几个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起源、特色。 1、“满族珍珠球”像篮球的运动项目 据五常当地人介绍,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分布于五常拉林镇及周边区域,其他满族聚集区也能见到。满族珍珠球历史悠久,最初源于满族人采集珍珠的劳动。努尔哈赤时代居住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与风浪搏斗,蛤蚌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被夺走。至此,一种攻守兼备的满族球类竞技项目诞生。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这对“珍珠球”的发展、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孙主任透露,下一步保护的措施,除了采取通过信息、图像、

非遗申报范本

附件1:申报项目代码:03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民间美术技艺 申报项目名称:面塑 申报地:大善台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 年月日

注意事项及填表说明 一、注意事项 (一)封面及表格中“申报项目代码”按以下标准填写 数字代码: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02),民间美术(03),民间音乐(04), 民间舞蹈(05),戏曲(06),曲艺(07),民间杂技(08),民间手工技艺(09),生产商贸习俗(10),消费习俗(11),人生礼俗(12),岁时节令(13),民间信仰(14),民间知识(15),传统体育竞技(16),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7)。 (二)此申报书可在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5c12661383.html,)“社文处长专栏”下载,表格各项栏目可根据内容自由扩展版面。 (三)凡在各项栏目中没有纳入的其它重要内容,可在“备注”一栏中说明。 (四)表格一律用电脑填写,准确无误,不得弄虚作假。凡填写内容不实、有虚假成分者,一经发现,取消其申报资格。 二、填表说明 (一)第二项“项目说明”的“基本内容”栏目中,包括: 1、项目基本情况; 2、具体表现形态;

3、子项目说明; (二)第四项“项目管理”的“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栏 目中,应包括:为防止滥用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为保护技艺传承人而采取的法律或其他措施等等。 (三)在第五项“保护计划”的“保护内容”栏目中,保护计划应包括确认、建档、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研究等内容。具体可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_邓爱东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 遗产数据库建设调研* 邓爱东 【摘 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目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够重视、数字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数据库 Abstract:With the globalization trend,the culture ecology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heritage is impacted more and more.Many traditional crafts are on the edge of disappearance.At present,many public libraries have carried out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more or less,thereexisted some problems,including insufficient emphasis on it,low level of digitalization and lack ofspecialists.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atabase 1 我国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现状 《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对公共图书馆有明确的表述: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是,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对艺术科技成就与创新的鉴赏力;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支持口述传统文化。而且2009年7月文化部社会司在关于开展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中,把公共图书馆是否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式建设(包括:主办、协办、参与举办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活动)已作为其中之一的评估标准。所以,作为具备公共服务知识机构、制度性质的公共图书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共享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必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保存,为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弘扬、展示和传播提供广阔平台。 笔者于2009年8月通过互联网,以国家图书馆主页上“专题导航”栏目“公共图书馆”链接中的46个公共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或自建馆藏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为对象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各级公共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统计表 类型数量建立非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数据库 地方文献 资源数据库 链接地方文化信息资源 共享工程网站 省图书馆20 11 20 20直辖市馆4 2 4 4单列市馆22 13 22 20合计46 26 46 44所占比例57%100%96% *本文为广东省文化厅基金研究项目“图书馆服务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号GDTK0933)成果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姓名:谢奎 年级、专业:13级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指导教师:符昌忠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研究生处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与对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黄梅戏为例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话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异彩纷呈,其中湖北的黄梅戏作为南方戏曲种之一极具代表性。黄梅戏原称黄梅调,又叫采茶调,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这两者作为现存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性,决定了其包含的“文化记忆”更容易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被人们忽略或忘却。因此,保护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保护因其本身存在形态限制而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冲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已成为国际间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黄梅戏的艺术性与价值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黄梅戏文化,即指发生于历史上的皖、鄂、赣以及由此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黄梅戏来源于该区域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方式,如此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定:其一,黄梅戏文化是指历史上该地区范围内的文化。其地理区域范围包括安徽、湖北和江西界线上的相关区域。其二,黄梅戏文化约有两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其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息息相关。严格意义上来讲,黄梅戏文化在建国后达到了鼎盛,因此有“梅开二度”一说,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其三,黄梅戏文化不仅仅是该地区的一种盛行文化,她更有徽州人带向外省,从而辐射于外,影响于外的文化。黄梅戏文化经过两三百年的发展演变,日渐成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讲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体系及中外视角 马迎胜 (2011年11月5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科学定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下主要有以下三种定位: 1.人类文明成果的一部分; 2.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3.现实社会构成的一部分。 这三种定位都有其合理性,只因其所站角度有所不同,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其一: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其第一条“本公约的宗旨”中,站在保护人类文明成果的世界视角,表述了订立公约的宗旨。一是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一个部分;二是强调了各相关群体、团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和相互欣赏,体现的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和普适性要求。 其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视角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明确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其三: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视角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历史的一部分,又是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共时发展的特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当今的社会体系,既是促进其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措施,又是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 综上所述,立足于当今世界和中国本土的现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必须综合考虑文化、民族、现实等各种因素,应当在坚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和研究的科学定位,构建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科体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涉及的学科 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对研究对象的现实存在有深度的认识,才能构建学科的自足性和合理性,也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范畴,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与以往的学科研究关涉度高,完全可以在以往的学科体系基础上组合、生成。所以,我们的研究切入点,应当重在从已有的学科体系出发,将其研究范畴相重合的部分加以清理,从而构建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学科体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文化部组织编写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普查手册》的有关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如下表: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 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甘肃甘南 甘肃花儿 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类—— 第一批扩展项目: 13 Ⅰ-13 宝卷河西宝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肃州区 第二批: 555 Ⅰ-68 米拉尕黑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类—— 第一批: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51 Ⅱ-20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二郎山花儿会) 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 68 Ⅱ-37 唢呐艺术甘肃省庆阳市 第二批: 614 Ⅱ-115 藏族民歌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歌637 Ⅱ-138 佛教音乐拉卜楞寺甘肃省夏河县 638 Ⅱ-139 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甘肃省清水县 民间舞蹈类—— 第一批: 118 Ⅲ-15 兰州太平鼓甘肃省兰州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110 Ⅲ-7 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甘肃省文县、永靖县 第二批: 639 Ⅲ-42 鼓舞凉州攻鼓子 武山旋鼓舞甘肃省武威市、武山县 687 Ⅲ-90 多地舞甘肃省舟曲县 688 Ⅲ-91 巴郎鼓舞甘肃省卓尼县 传统戏剧类—— 第一批: 213 Ⅳ-69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甘肃省敦煌市、华亭县215 Ⅳ-71 道情戏陇剧甘肃省 235 Ⅳ-91 皮影戏甘肃省环县 第二批: 735 Ⅳ-134 武都高山戏甘肃省陇南市 曲艺类—— 第一批: 255 Ⅴ-19 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甘肃省武威市、临夏市260 Ⅴ-24 兰州鼓子甘肃省兰州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 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第二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

第三部分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及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饶的国家,且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这就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必然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若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合理可持续的传承及保护利用,就必然要以全方位把握其特性特征为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来自于其局部商品化和完全商品化存在的问题和相互矛盾。如果保护和利用不当,那些有珍贵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可能就被逐渐的弱化甚至消失。回顾过去这几年,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整个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何留住这些人类历史的记忆、如何才能可持续的保护和发展成为我们需要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近年来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全国各地举 办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展览、学术活动等,还将每一年六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以向民众宣传和展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还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陌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和涉及范围,最大程度地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全力在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舆论氛围。(一)利用互联网全方位宣传,加快完善数据库建设 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可以通过网 络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变成全球变化发展的趋势。因而,我们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环境下,将对其的利用和传播冲破传统的空间与时间的制约,实现了全社会的资源共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序进行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在网络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许多新形式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我们可以 充分利用网络中多样的技术进行相关宣传推广工作,为我国非遗的世代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如我们可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宣传视频或网页,并链接到国内较为知名的网站和点击率高的新闻中,使普通民众在平时的上网过程中就能够随时点击欣赏各种美轮美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优美的舞蹈、惊险的杂技、精彩的民间故事等,这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服务娱乐大众的好方式。 同时,可以在在网络上制造各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题和活动,通过 多方的相互讨论进行深度的了解,从而进一步达到全方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最终吸引更多的人来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最直接有效的渠道即是构建资 39 还有可以通过电视这种传统却又有效的宣传传播方式,一方面各地方或中 央台可以通过制作各种高质量的公益片、宣传片等向大众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我国各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去年火遍全国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就是由中央电视台这个渠道展示出来的。人们通过观看制作精良的电视节目,通过更多方面了解传统中华美食,从食物的角度展现出中国人生活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另一方面,各单位可以邀请不同传承人走进电视台等媒体,通过访谈等方式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进一步起到宣传效果。如中央电视台著名智慧型文化栏目《谢天谢地,你来啦》在2013年9 月份的一期中就曾关注非物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标准

一般而言,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产业并使其成功商业化应当有以下四个步骤:1)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下受众的吸引点2)建立合作机制和氛围,利用各种传播媒体的支持利用最先进时尚的技术3)使民俗艺术创意和全球化语境中最先进的技术联系4)建立完善的民俗艺术产业机制。但从我们的市场调研和其他的资料,事实中可以分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可一概而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道路都有其独特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可以随便套用的。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非物质文化进行了分类,并逐一分析。 根据国家的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戏剧,传统美术,民俗,传统音乐,曲艺,传统技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这11类。我们又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了五个小类。 1.非遗民间文学 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文学既有白蛇转传说、梁祝传说这类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也有其他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作品。针对这些民间文学的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的商业化运作方式是以它们为基础拍摄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像上面说的白蛇传、梁祝等民间文学就是很成功的例子。除了这些已开发的作品之外,还有很多非遗民间文学适合改编为剧本,如青海的拉仁布与吉门索所描述的凄美爱情,新疆的江格尔书写的英雄史诗,都是很好的题材。挖掘这些有潜力的民间文学,将它们加以改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并搬上荧幕,不仅可以使这些精彩的民间文学被大众所知晓,又能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可谓是一石三鸟。 2.民俗 民俗,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民间的习俗。民俗所包含的项目有各种传统节日、具有民族特色的祭奠以及各类典礼、服饰和特殊习俗。在这些传统节日和各种典礼中,除去春节、清明等五个中央级别的民俗是全国人民共同欢度的节日外,其他都是具有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适宜由当地的政府以及相关组织对它们进行包装与宣传,作为当地旅游资源。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又可以保留这些珍贵的民族、地区特色。服饰也可以作为当地的旅游特色,作为土产出售。民俗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就是那些特殊习俗,日常生活中已找不到它们的踪影,作为旅游资源又略显枯燥,想将其完全的商业化似乎有些困难,由政府或个人出资为其设立半商业的展馆更为可行。 3.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曲艺,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这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有1)大都需要团体表演,需要的继承人较多。2)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学习3)受众群较小4)基本都面临断代和失传的危机的特点。因此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来分析其商业化的可行性。随着社会的变化,年轻人的价值取向转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它们的传承发展也就遇到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玉雕专题片解说词 一、概况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这里物产富饶、人口稠密、文风昌盛,民生富足、丘陵地貌,蕴含多种矿体,还探明富含石墨、明矾、花岗石、铁、铜、金等多种金属矿并富有稀土等珍稀资源。用土面积1644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6.7万亩,人口78万,是省级合肥经济圈和承接长江经济产业转移的重要城市,有省级民营经济开发区一个,这座享有盛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可谓江淮沿江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孕育着玉雕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桐城玉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代有传人,声名远播,自夏、商、周承袭扬州玉雕血脉以来,绵延不绝,历数代艺人的不懈努力,薪火相传,博采众长,纳宇内各派玉雕工艺之长,融为一炉,形成迄今相对完整配套的玉雕工艺体系,由昔日的家族式作坊,零散式创制与经营,过渡到今天实现4万众从业人员,20多亿固定资产,历经文化传人一脉相承与发展的跨越,已经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玉雕产业体系和工艺竞技之地,成为桐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受“桐城派”、“黄梅戏故里”的文化滋润浸滢而生发出新一轮的创造活力和发展规模。它必将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元素,成为弘扬桐城文化的新亮点。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桐城大栗树村民组发掘战国时期古墓葬出土的玉器工艺品以来,玉雕业在桐城的发展与兴盛,伴随朝代更迭,国运昌盛走向今天继往开来的康庄大道,沉淀着桐城玉雕人一千余年不懈的心血,历史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工艺大师;尤在明清时期,王小溪、李文甫、贺四、姚宗仁等功不可没,奠定了桐城玉雕业的坚实地位,而一代“玉圣”胡正文正是受惠桐城玉雕工艺之营养修成的一代大家,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威望;后起之秀勃发英姿,层出不穷,仰前人之恩泽,发后人之壮志,造世纪之辉煌,革故鼎新,自重修养,提升玉雕工艺品质,闯荡国内外市场。加工、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将现代设备和传统工艺融为一体,以师徒传授技艺和现代工艺大师的优秀杰作为参照,重实践、求提高,形成自己以玉佩、玉把件、玉摆件、玉琮、玉璋、玉环等白玉小件为主要工艺品加工的全国重要产业基地;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色和拳头产品,及有地域特色的一个产业群,以和田玉、俄罗斯玉、青海玉等高品质玉材为依托,加工成一件件艺术精品,远销海内外,传播中华文明,提振现代人文精神! 二、重要价值 艺术价值:玉雕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的重要品类,其以玉石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珠联璧合,互为载体,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给拥有者带来健康向上、磊落光明的生命活力与远大追求。 收藏价值:玉雕工艺品流向市场,广为中外各民族所喜爱,既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播的最好的载体,又是提升人类自我修养的宝贵之物,可以因时间、地理环境的变迁而传之久远,并伴随时代变迁而产生高回报的附加值,可以增强收藏人的历史知识和人文见识。 经济价值:玉雕工艺品因玉雕工艺的高下而产生不同的市场前景,可以促进就业,丰富流通,便于贸易,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营者收入,活跃玉材市场,有无可估量的价值。三、濒危状况 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桐城玉雕历经千年的沧桑岁月,实属不易。这一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目前面临诸多危机:由于玉雕是采用单一的手传师承方式,工艺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目前父子相传,师徒相承的技术传承关系很难适应规模化的生产,对不可再生的玉石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2011.12底前项目中期检查,需要完成: 1.图书目录,1500条 2.研究文献题录,1500条 3.图片资料,500幅 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500部(幅) 甘肃特色非物质国家级有50项,平均到每一项需完成的任务为: 1.图书目录,30条 2.研究文献题录,30条 3.图片资料,10幅 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10部(幅) 计划使用5个助馆,每人分10项,每人需完成: 1.图书目录,300条 2.研究文献题录,300条 3.图片资料,100幅 4.现场采集、搜集收藏资料,100部(幅) 在一个月内完成。 表1 甘肃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第一批 项目编号序号名称类别申报地区或单位 1 Ⅰ-13 13 宝卷(河西宝卷)民间文学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酒泉市 肃州区 2 Ⅰ—27 27 格萨(斯)尔民间文学甘肃省 3 Ⅱ—19 50 裕固族民歌民间音乐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4 Ⅱ-20 51 花儿(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 会、二郎山花儿会)民间音乐甘肃省康乐县、甘肃省和政县、 甘肃省岷县 5 Ⅱ-37 68 唢呐艺术民间音乐甘肃省庆阳市 6 Ⅲ—9 112 高跷(苦水高高跷)民间舞蹈甘肃省永登县 7 Ⅲ-15 118 兰州太平鼓民间舞蹈甘肃省兰州市 8 Ⅳ-69 213 曲子戏(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传统戏剧甘肃省敦煌市、甘肃省华亭县 9 Ⅳ-71 215 道情戏(陇剧)传统戏剧甘肃省 10 Ⅳ-91 235 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戏)传统戏剧甘肃省环县

11 Ⅴ-19 255 贤孝(凉州贤孝、河州贤孝)曲艺甘肃省武威市、甘肃省临夏市 12 Ⅴ-24 260 兰州鼓子曲艺甘肃省兰州市 13 Ⅶ-26 325 庆阳香包绣制民间美术甘肃省庆阳市 14 Ⅶ-31 330 夜光杯雕民间美术甘肃省酒泉市 15 Ⅶ-38 337 临夏砖雕民间美术甘肃省临夏县 16 Ⅷ-42 392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积石山县 17 Ⅷ-48 398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兰州市 18 Ⅹ—37 485 太昊伏羲祭典民俗甘肃省天水市 第一批扩展 1 Ⅰ-13 13 宝卷(河西宝卷)民间文学甘肃省张掖市 2 Ⅲ-7 110 傩舞(文县池哥昼、永靖七月跳会)民间舞蹈甘肃省文县、永靖县 3 Ⅳ-16 160 秦腔传统戏剧甘肃省秦剧团 4 Ⅴ-4 5 281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曲艺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 族自治县 5 Ⅶ-14 313 藏族唐卡(甘南藏族唐卡)民间美术甘肃省夏河县 6 Ⅶ-16 315 剪纸(庆阳剪纸)民间美术甘肃省镇原县 7 Ⅷ-50 400 雕漆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 8 Ⅸ-9 448 藏医药(甘南藏医药)传统医药甘肃省碌曲县 9 Ⅹ-4 452 七夕节(乞巧节)民俗甘肃省西和县 第二批 1 Ⅰ-68555米拉尕黑民间文学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2 Ⅱ-115 614 藏族民歌(川西藏族山歌、玛达咪山 歌、华锐藏族民歌、甘南藏族民歌、 玉树民歌)传统音乐(民间 音乐)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 3 Ⅱ-138 637 佛教音乐(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传统音乐(民间 音乐) 甘肃省夏河县 4 Ⅱ-139 638 道教音乐(清水道教音乐)传统音乐(民间 音乐) 甘肃省清水县 5 Ⅲ-42 639 鼓舞(凉州攻鼓子、武山旋鼓舞)传统舞蹈(民间 舞蹈) 甘肃省武威市、武山县6 Ⅲ-90 687 多地舞传统舞蹈(民间 舞蹈) 甘肃省舟曲县 7 Ⅲ-91 688 巴郎鼓舞传统舞蹈(民间 舞蹈) 甘肃省卓尼县 8 Ⅳ-134 735 武都高山戏传统戏剧甘肃省陇南市 9 Ⅴ-72 765 秦安小曲曲艺甘肃省秦安县 10 Ⅷ-101 884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东乡族擀毡技艺)传统技艺(传统 手工技艺)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11 Ⅷ-133 916 砚台制作技艺(洮砚制作技艺)传统技艺(传统 手工技艺) 甘肃省卓尼县、岷县12 Ⅷ-180 963窑洞营造技艺传统技艺(传统 手工技艺) 甘肃省庆阳市 13 Ⅹ-71 978元宵节(永昌县卍字灯俗)民俗甘肃省永昌县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

我们社会实践小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收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 1.调查对象男女比例 2. 调查对象性别比例 (1)统计结果:本次调查对象男性占42.86%,女性占57.14%,被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相当,这对于本次调查排除了一些客观因素,让本次的调查更真实准确。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由图可见,有78.57%的人是不太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只有14.29%,是比较了解,没有人是非常了解的。 (2)统计结论:可见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非常清楚,这也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逐渐消失的现象。 4. 对相关法律的了解程度 (1)统计结果:在对于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甄别与保护的相关法律工作上有超过一半的人非常了解,。 (2)统计结论:由此可见,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知识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视的,这也体现出法律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传承人文化权利的实现,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完整地传承和发展。 5.对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灶头画,您了解多少?

(1)统计结果: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重点调查的是嘉兴的灶头画,数据显示:14.29%的人表示比较了解灶头画,28.57%则表示不太了解,而绝大部分的人完全不了解灶头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2)统计结论:灶头画做为嘉兴的一种民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对他的认识度偏低,政府需重视这一现象,采取一定措施,保护灶头画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6.对灶头画的了解是通过什么途径 (1)统计结果:对灶头画的了解可以通过很多的方式,在本次调查中,14.29% 的人是因为在家中使用过灶头画,所以才会对灶头画有一定的了解,与

甘肃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开发研究

甘肃西和乞巧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承及开发研究 侯莉萍 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人文教育3班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作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西和县,地处甘肃东南部,西汉水上游。其乞巧风俗由来已久,是目前国内唯一流传完整的民间乞巧民俗。但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乞巧民俗文化逐渐流失。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对其科学、有效的传承与保护已刻不容缓,进行适度创新与深度开发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和;乞巧节;民俗文化;传承开发 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吸收,筛选,沉淀,从而凝聚在人们心理的文化现象。乞巧节,民间又称“七夕节”。因参加活动的多是未婚女子,故称“女儿节”。这是一种流传较为久远的节日风俗,在全国部分地区均有存在的迹象。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其渊源之久,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保存之完整,特色之鲜明,在全国范围内实属罕见,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西和县已在2006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近年来,已成功举办四届乞巧文化旅游节,作为展示西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新名片”。目前,西和县政府在努力打造乞巧民俗基础上的“文化西和”形象。而要让人们深入了解乞巧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必须探究乞巧民俗的历史渊源。 一、乞巧风俗的起源与演变 西和乞巧民俗的起源与远古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秦人祭祖习俗有着密切联系。东汉时期,乞巧风俗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时得以发展,而唐宋达到极致。 (一)乞巧风俗的起源探究 1.天象崇拜 远古先民善于观察天象,尤其重视日向变化。依据月亮周期性变化,编制夏

关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关于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数据库应具备的功能和类型,并针对建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了相关的思考与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 貴阳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43%,全市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布依族为主体,主要分布在全市18个民族乡。由于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创造性,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异常丰富,并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些民族文化既是原生态的,又是极具深厚内涵和神韵的,其原创性、唯一性、多样性的特质,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贵阳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多姿,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展示着各民族的迁徙史、发展史以及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当前,随着贵阳市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数据产业、互联网技术革命、民族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产业等如火如荼的进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大规模的现代化造城运动、方兴未艾的各类型工业园区、四通八达的交通干线建设等时刻冲击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环境和传承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项目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亟待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数据库是记载知识的载体,也是传播知识的媒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整详细记录非遗信息,借助GIS技术在地图上展现非遗点及分布信息,建立贵阳市非遗数字地图及数据可视化平台,助力实现非遗资源的科学保存、再现、传播和开发。 一、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意义 首先,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储。应用各种IT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以非遗为资源来进行生产,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使非遗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非遗的研究、传播和展示,能有效体现非遗的历史价值、体现当代人对遗产的守望、体现未来人拥有遗产的权利。通过技术规划,确立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