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远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对的另外半球被称为月球背面。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它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这种情形称为同步自转或是潮汐锁定。月球直接被太阳照亮,而绕着地球产生的外观变化称为月相。月球为被照亮的部分有时也能看到朦胧的影像,这是地球反照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也会照亮月球的表面。由于月球的轨道有点椭圆并且对黄道平面倾斜著,因此产生天秤动,使得从地球上能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总共达到59%(但在任何一个瞬间能看见的略少于一半)。

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53亿年左右。

碰撞说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空心的太空船一九七〇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 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

当然这个说法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大历中心小学六(1)班执教:王建辉

3-1地球的卫星——月球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教案 教师:邓奋学生:时间:年月日段 课题:第1节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三、授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参考教案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

地球的卫星——月球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远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对的另外半球被称为月球背面。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它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这种情形称为同步自转或是潮汐锁定。月球直接被太阳照亮,而绕着地球产生的外观变化称为月相。月球为被照亮的部分有时也能看到朦胧的影像,这是地球反照的结果。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也会照亮月球的表面。由于月球的轨道有点椭圆并且对黄道平面倾斜著,因此产生天秤动,使得从地球上能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总共达到59%(但在任何一个瞬间能看见的略少于一半)。 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53亿年左右。 碰撞说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空心的太空船一九七〇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 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 当然这个说法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但是,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月亮是卫星还是行星

月亮是卫星还是行星 月亮不是行星月亮是卫星。月亮不能发光,并且体积和质量也不大,因此月亮不是恒星,而月亮围绕地球运行而不是太阳,因此月亮也不是行星。月亮是地球唯一的一个卫星,除了月亮之外,地球目前还被人造卫星环绕。 卫星是指在围绕一颗行星轨道并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 然天体,人造卫星一般亦可称为卫星。人造卫星是由人类建造,以太空飞行载具如火箭、航天飞机等发射到太空中,像天然卫星一样环绕地球或其它行星的装置。往往气体行星的卫星都很多。八大行星共有卫星59个,除水星和金星外,其它行星都有卫星环绕。按卫星多少的排名顺序是土星18个,天王星17个,木星16个,海王星8个,火星2个和地球各1个。不同卫星的体积和质量相差悬殊,半径大于1000km的卫星有7个,月球即为其一。 卫星系的角动量的来源,和行星自转的角动量的来源是一样的,不过,当考虑到卫星的形成问题时,必须像分析行星系的形成过程那样来分析它;首先,行星系的原始星胚在收缩过程中,由于和行星系形成时一样的原因,会形成一个转动的球体,这个球体在向自身的引力中心收缩中,逐渐变成扁平的星云盘,在星云盘的中央部分,形成行星本体,而在星云盘的外围部分,则形成卫星,分两种情况考虑。 地球与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对于地球的绕转运动。然而,通常所说的月球绕地球公转,实

是地球和月球相对于它们的共同质心的公转。由于这种公转,共同质心在地球内部有以地球恒星月为周期的位移。 地月系的形成,多数科学家认为是月球撞击地球的结果。当月球与地球的碰撞进入最大值,相互间的能量也转化到最大值时,这时加上板块,泥土,石沙,海水等回归地球时的反冲力,再加上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使月球脱离地球而去。月球离去,地月系诞生。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地 球的卫星——月球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课堂交流等活动,了解一些月球 的基本知识和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2.能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并按科学探究的 要求进行信息交流、整理。 3.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 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产生浓厚 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了解教参上介绍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2.整理准备提供给学生的月球资料(远古时期、伽利略时期、近现代时期);(附后) 3.录像资料(备课系统:人类在不同时期对月球的探索); 4.月球卡范例(参考教材上的范例)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星是哪一 颗吗?它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有关月球的诗歌、 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说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一听? 2.请几个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歌。 (预设:《静夜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嫦娥奔月》) 3.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古人对月球有哪些认识与疑问?哪些是比较科学的认识,哪些仅仅是想象,缺乏科学的 认识?你根据什么来判断? (预设:认识:月有阴晴圆缺;疑问:明月几时有;想象:月球像地球一样生活着生物) 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 球的呢,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播放录像(或出示课文P38图片),思考:从古至今,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随着 观察工具和手段的变化,人类对月球有哪些新的认识? (梳理板书:肉眼观月地面天文望远镜观月探测器 探测与登月考察) 2.提供老师准备的3份资料,学生阅读并把最感兴

月球基本资料

月球基本资料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 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同样是满月,月球距离地球最近比最远时,月亮的视直径大14%,视面积大30%. 绕地球公转时间:27天7小时43分11。6秒,与自转周期相同; 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 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3800万平方千米,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 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 月球质量约等于0。07348×1024公斤,是地球质量的1/81.3; 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赤道上重力加速度:1.618m/s2,是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上的逃逸速度为2。38公里/秒,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表面温度:-120~+150℃。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这叫月相.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7~10%。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月球基本概况

月球基本概况 月球,又称为地球的卫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之一。以下 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概况:,又称为地球的卫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 卫星之一。以下是月球的一些基本概况: - 大小和距离:月球直径约为3474千米,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大小。它距离地球约为38.4万千米。大小和距离:月球直径约为 3474千米,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大小。它距离地球约为38.4万千米。 - 表面特征:月球表面可分为海洋、高地和撞击坑三个主要特征。其中,海洋是由灰色的玄武岩熔岩填充的低洼地区,高地是较 为崎岖的地形,而撞击坑则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圆形坑洞。表面特征:月球表面可分为海洋、高地和撞击坑三个主要特征。其中,海 洋是由灰色的玄武岩熔岩填充的低洼地区,高地是较为崎岖的地形,而撞击坑则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圆形坑洞。 - 重力和大气:月球的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较 地球上小。另外,月球几乎没有大气,无法维持大气层和天气系统。

重力和大气:月球的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较地球上小。另外,月球几乎没有大气,无法维持大气层和天气系统。 - 周期和自转: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个月球周期约为27.3地球日。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每一面始终面对地球,因此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周期和自转:月亮围绕地球运行,一个月球周期约为27.3地球日。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即每一面始终面对地球,因此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 探索和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一直对月球进行探索和研究。最早的人类登月任务是阿波罗计划,自1969年起陆续完成了6次载人登月任务。此外,还有许多探测器和卫星被发送到月球,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性质和形成过程。探索和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一直对月球进行探索和研究。最早的人类登月任务是阿波罗计划,自1969年起陆续完成了6次载人登月任务。此外,还有许多探测器和卫星被发送到月球,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月球的性质和形成过程。 *以上是关于月球基本概况的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详细信息,请参考相关科学资料和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小学科学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 教案名称:小学科学-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1. 了解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关系,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 掌握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和颜色。 3. 观察月亮的变化,了解月相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 标注有月球、地球和太阳的地球仪或图片。 2. 彩色粉笔和黑板。 3. 小组活动用的小眼镜、阴影面具和月相卡片。 4. PPT或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地球仪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探讨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和大气等特征。 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是否有卫星?如果有,那是什么呢? 二、呈现与探究(10分钟) 1.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看到过月亮?月亮是什么?在什么时候能看到它? 2. 引导学生认识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并解释什么是卫星。

3. 以黑板为媒介,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和颜色。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问他们关于月球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对月球的初步认识。 三、实验探究(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把小眼镜和一张阴影面具。让他们在阳光下观察月亮,并观察月亮的形状。 2. 让学生回到教室,分享他们观察到的月亮的形状。引导他们发现月亮的形状在不同的时间内会发生变化,并提问可能的原因。 3. 展示图片或视频,解释月亮的形状变化是由于月球围绕地球的运动造成的。引导学生思考月相的形成原因。 四、辨析与总结(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月相卡片,让他们按照月相的顺序排列并解释月相的形成原因。 2. 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形成是由于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和太阳的光照角度不同导致的。 3. 开展讨论,让学生提出与月球相关的问题,并进行交流和解答。 五、拓展应用(15分钟) 1. 给学生分发绘制月相图的素材,让他们尝试绘制不同月相的形状。 2. 引导学生使用日历或手机应用程序,观察不同日期和时间的月相,并记录下来。 3. 鼓励学生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他们学到的关于月亮和月球的知识。 六、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绘制的月相图,并分享他们对月亮和月球的理解。

小学科学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地球的卫星——月球 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卫星——月球。通过互动教学和实 践活动,学生们将学到月球的特点、起源、表面特征以及对地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其特点和形成的原因。 2. 探索月球表面的特征,如山脉、峡谷和撞击坑。 3. 了解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引潮力和日食现象。 4. 增强学生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二、教学准备: 1. 显示屏或黑板 2. PPT或教学素材 3. 实物模型或图片素材 4. 实验器材:点燃烛芯、玻璃棒等 三、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主题(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精美的月球图片或模型,然后提问学生:月球是什么?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回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并提出相关问题,引起学生们对月球的思考。 步骤二:月球的特点和形成(20分钟)

通过PPT或教学素材,教师向学生们介绍月球的特点和形成过程。教师可以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来讲解。为了增强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展示月球的不同面貌,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月球的表面特征。 步骤三:实验探索月球表面特征(30分钟)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和物品,如点燃烛芯和玻璃棒。教师模拟小行星撞击月球的 过程,引导学生们观察实验结果。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们一起讨论撞击坑的形成和月球表面的特征。 步骤四:月球对地球的影响(20分钟) 教师使用PPT或教学素材,向学生们介绍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引潮力和日食现象。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们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和过程。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们回答。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们思考月球的未来探索和研究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延伸: 为了加深对月球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们用不同 的方式制作月球模型,如泥土模型、纸板模型或一些创意手工品。学生们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了解更多关于月球的知识,然后展示他们的成果。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模型和最有创意的作品,以激发学生们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 五、教学评价: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及反思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学目标】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4.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2.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教学准备】 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 2.教师: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球——地球的卫星》。(板书课题)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月球,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课件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指名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观察照片后回答。 (3)教师进一步展示月球资料卡,学生学习记录后,自主完成随堂学部分的习题,教师巡视检查后视完成情况再次补充月球知识。

2.模拟制造环形山。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2)教师明确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思考: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月球上的哪些环境?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3)学生根据课本P52与课件展示的制作过程,分小组合作制作“环形山”。 (4)完成模拟实验后,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环形山资料图,在随堂学习题中画出简图并简要地用几个关键词写出特征。 (5)教师评价学生造好的“环形山”,主要从相似性方面评价。(说明:学生模拟实验的环形山应体现出和图片中的环形山类似的特点: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等。) 3.比较月球与太阳的特征。 (1)教师课件出示太阳和月球表面的图片,学生观察后在维恩图中填写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指名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填写的维恩图,教师适当改正补充。 4.教师:关于月球,你们关心什么问题?把它们写下来,课后查阅资料。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总结月球的特征。 1.教师指名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月球特征。 2.教师汇总后修改补充。提问:根据我们现在对月球的了解,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设计】 月球—地球的卫星 1.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2.成因:撞击说(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环节上,在了解月球科学知识的同时,我更加着重于对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比较整理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课前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了解了许多知识,但还有很多知识我们没了解到,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观察月球并且有计划的记录,多查阅课外资料。

1地球的卫星月球

1、地球的卫星——月球 第三单元宇宙 1、地球的卫星——月球李二敏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在发展理念上,一是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学习目标上,不仅要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还要促进学生发展性目标(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情感体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的形成;表现在教学过程上,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二是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评价对教师教学进行问题诊断,调整教学方案,改进教学思路,优化教学策略。 导学案要求】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

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优质教案月球——地球的卫星

第5课月球——地球的卫星 (教材P51~5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设计意图】“秘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可以了解学生对月球的前认知,帮助老师及时调整教学。 探索与研讨探索一:借助照片,观察月球 1.过渡:由于观察条件有限,这节课我们就通过三种学习方式来探索月球的秘密吧!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月球正面和背面的高清照片。)借助照片,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月球。比一比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发现了什么?(预设:月球正面有大面积黑色的区域,背面的黑色区域很少;月球背面有很多坑坑洼洼,而正面较少。) 3.讲解:月球上亮的区域是月陆,暗的区域是月海;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地形是环形山。 4.追问:我们平时肉眼观察到的都是月球的正面,而月球的背面一直看不到,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预设:学生基本上不了解,只有个别学生知道。) 5.讲解:(教学提示:播放视频。)月球自转一周与环绕地球运动一周的时间相等,两种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一致,所以月球一直都是以正面对着地球,月球的背面我们就看不到了。 【设计意图】借助照片,观察月球,让学生对月球表面有一个完整认识。探索二:阅读资料,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1.过渡:我们通过观察月球正面和背面的照片,了解了月球表面的特征,月球还有哪些秘密等待着我们探索呢? 2.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月球情报”资料,并整理月球小档案。

【设计意图】提供资料并引导学生阅读,能拓展学生的天文知识,同时能提高他们整理信息的能力。 探索三:模拟制造环形山 1.提问:我们看到在月球表面有许多环形山,这些环形山是怎么来的呢?(预设:陨石撞击形成的;火山爆发形成的。) 2.过渡:陨石撞击说是目前公认的环形山的成因,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模拟陨石撞击形成环形山。 3.追问:向学生展示模拟实验的材料(托盘、细沙、大小不同的球)。这些材料在实验中分别模拟哪些物体?(预设:用铺了细沙的托盘模拟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球模拟陨石。) 4.布置任务:现在请大家分组进行模拟制造环形山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设计意图】实验前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材料在实验中的作用,使学生对整个实验有完整的认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实验结果,能培养学生的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 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 ◆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 ◆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 ◆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 【交流】 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 补充 了解人类探索月 球的过程,懂得 科学永无止境的 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 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 明确: 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2、在月球上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是因为() A.月球上没有空气 B.月球上没有水 C.月球上昼夜温差大 3、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宇航员是() A、嫦娥 B、阿波罗 C、阿姆斯特朗 五、作业布置 1.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月球的知识。 2.注意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工作。制作卡片 探究 独立完成 学以致用 完成达标测评 巩固课堂知识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并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与整理, 了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 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知道科学 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讲课目的】 科学见解: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色等诸多方面同 地球不一样样。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采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依据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信息沟通、讨论,而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感情、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试一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 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研究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研究的兴趣。 【讲课要点】采集整理月球的资料,依据资料的特色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讲课难点】依据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信息沟通、讨论和整理。 【讲课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本等 学生准备:课前采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讲课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研究历程 1、讲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近来的星球是哪一颗吗? (学生思虑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近来的星球,它不断地环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很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许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 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妙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参军行》(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讲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终归有哪些奇特,人们又是如何去研究认识月球的呢,今日我们 就一同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谈谈在研究月球的历程中,人类察看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察看——天文望远镜——探测遨游器——登月察看)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增补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关于月球的认识是如何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愈来愈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探愈来愈精准;人类对月球奇妙的认识愈来愈多;人类对月球的迷惑也愈来愈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关于月亮的资料

关于月亮的资料 月球概况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¼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公里,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满月时亮度平均为-12.7等。 月球的表面是由平原、山峰和山谷组成的荒漠.还有许多由于太空物体高速撞击月球表面而形成的陨石坑.月球上没有供人类呼吸的空气,但是可能有供饮用的水.最近在月球阴面的一个很深的陨石坑底发现了冰.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冰可能是某次与月球相撞的彗星带来的.彗星的冰没有融化,因为月球的背阴面温度非常低。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月球轨道(白道)对地球轨道(黄道)的平均倾角为5°09′。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

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朔望月29.53059日;恒星月27.32166日。 月球地形 月面上山岭起伏,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种名称。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环形山是碗状凹坑结构。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有33000多个。许多环形山的中央有中央峰或峰群。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是广阔的平原。月海有22个。最大的是风暴洋,面积500万平方千米。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在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环形山、月海、月陆和山脉、月面辐射纹、月谷(月隙)。 月球的成因有三种假说: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月食 月食的原理。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