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

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

发刊词|半秒洞察本质的人,注定拥有开挂的人生

看透复杂世界,破解决策难题。

我是一名商业咨询顾问,给企业的现状把脉,然后绘制未来的战略地图是我的工作。现在,我想把自己的看家手艺,传授给你,让你和一名真正的商业顾问一样拥有直击本质的洞察力。

洞察力是一种什么能力?

什么是洞察力,这种能力到底有什么用?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消费者希望房间便宜,酒店却想卖得更贵,交易总是达不成。于是,一边是消费者没地方住,一边是酒店空着房间卖不出去。

怎么办?用“逆向拍卖”改变交易模型:

1)消费者出价;

2)酒店用临近午夜即将浪费的房间竞标。这样,消费者享受了低价,酒店消化了库存。用这个模型创立的Priceline公司,今天市值超过800亿美元。员工想轻轻松松工作,老板却希望你加班卖命。于是,老板做经理的事,经理做员工的事,员工在谈天下大事。

怎么办?用“运营合伙人”改变管理模型:

1)基本利润归公司;

2)超额利润60%归员工。

用这个模型,永辉超市的员工收入上涨14%,公司收入上涨15%。

[更多免费资源尽在https://www.sodocs.net/doc/5c432156.html,]

孩子一写作文就头疼,家长恩威并施都没用。

怎么办?

我为10岁的儿子设计了这样一条写作的“增强回路”:

1)帮他开通公众号;

2)帮他开启高阅读量、高留言数,和打赏的正反馈。正反馈让他有兴趣更好地写作,更好的写作得到更多的正反馈。现在小家伙开始主动和我切磋写作技巧。

你一定看出来了,所谓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经典电影《教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花半秒钟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注定拥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看到本质还不够,洞察力还可以帮你找出复杂问题的简单解。解决问题的办法有1000种,但最有效的那一个,一定是用洞察力改变模型。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所以,我希望你拥有的洞察力,是看透本质,改变模型的能力。

洞察力能后天学习吗?

那么,洞察力,是一种天赋吗?

并不是。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后天习得的能力。

这种“科学的方法”,就叫做“系统动力学”。

哇,还“系统”,还“动力”,还“学”。

听上去立刻高大上了。你就说人话,这个什么“学”到底什么意思?

大部分人之所以无法“洞察本质”,是因为所谓的“本质”,被封闭在了一个又一个的“黑盒子”里。你能看到有东西进入盒子,有东西出来,你不知道这些充满神秘感的黑盒子里装了什么。

那这个黑盒子里,到底有什么?

第一,系统,比如手表里,无数紧紧咬合的精密齿轮;

第二,动力,比如发条、电池、太阳能、温差,或者人体动能。

系统,找到动力,你就能够洞察万物,然后根据动力的方向,预测未来。1956年,“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诞生。1972年,系统动力学最有影响力的开山之作,《增长的极限》诞生,成为20世纪,改变世界最大的几本书之一。

1990年,彼得·圣吉(Peter Senge)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商业和管理,出版了享誉世界的《第五项修炼》,把这门被誉为“上帝之眼”的学科,带进了管理学界。

如今,系统动力学,已经从工业界,到社会学界,又到商业界,成为每行每业洞察本质的“上帝之眼”。

为什么我能教给你洞察力?

你可能会问,这么有用的学问,我以前怎么就没学过呢?

这不怪你。这要怪系统动力学这门课,虽然非常有用,但是太难学。我在大学时学习的系统动力学,大概是长这样的:

这种像几千个麻花拧在一起,要依靠图论、计算机软件才能掌握的系统动力学,吓退了很多人。

但我要声明的是,这门学问的根本逻辑其实并不复杂,反而是直击本质的简单。这也是它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商业领域的原因。

我是一名商业顾问。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家、创业者和管理者,看透他们正身处其中的“系统”,看清“动力”推演的走向,并作出改变。我是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等机构的战略顾问。在他们各自的领域,他们都是比我厉害100倍的专家,那我凭什么给他们做顾问?

就是因为我从“系统动力学”中习得的洞察力。这是一名优秀的商业顾问,最最核心的竞争力,甚至是商业机密。

系统动力学,是金字塔尖的学问。今天,我把这颗明珠摘下来,送到你手边。洞察力,是优秀商业顾问的秘密。今天,我要用最容易理解的语言,与你分享这个秘密。

课程设计:

我的这门课程由五大模块组成。

我会在第一个模块为你“搭建模型”,让你明白,一个事物再复杂,也不过是那几个固定要素组成的。在这个模块,你会掌握系统动力学的整个基础理论概念,学会透视和抽象这个复杂的商业世界。

除了“复杂”这个刻板印象之外,系统动力学总是被人们当做屠龙之术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够实用。所以这一次,我会通过实际商业案例来还原世界,并且给到你具体的操作方法。

学完第一模块的理论之后,接下来的四个模块,我们从系统动力学出发,戴上洞察力的眼镜,去四个训练场实操练习。

第一个训练场是“解决难题”。我会把自己多年来,作为商业顾问最常遇到的5大问题,一一拆解分析,为你展示我解决这些难题时的思考路径,让你和商业顾问一样深入思考。

第二个训练场是“看透人心”。个体、群体、集体的管理千差万别,但是把它们视作一个个不同级别、体量的系统,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会在这个模块带你重新理解管理难题。

第三个训练场是“预测未来”。商业咨询顾问的一大任务就是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我会再给你解释一下系统动力学中,用来绘制“未来曲线”的四大模型组,让你像商业顾问一样看得更远。

第四个训练场是“终身练习”。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我会破除你顽固的三大思想误区,给你终身修炼的秘笈,然后目送你下山。

这四个训练场,“解决难题”、“看透人心”、“预测未来”、“终身练习”其实对应解决的,分别是你的:商业经营难题、管理难题、时间难题和思维难题。我把破解这些难题的思路,都封装进了这四个训练场中。

祝你看透这个复杂的世界,做自己公司的商业顾问,做自己人生的战略顾问。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欢迎你的加入!

01|系统:我们说洞察力时,到底在说什么?

这一模块,我们学习洞察力的基本功:搭建模型。

这一讲,我们从一个支撑起整门课程的基石概念开始:系统(System)。什么叫“系统”?

我们内心深处,相信“人”的无穷力量。遇到困难时,我们期待力挽狂澜的卓越领导;遇到灾难时,我们渴望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我们相信:“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某互联网公司创始人甚至说过: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给你讲个故事。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今天已经不被允许,也不可重复的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津巴多找了24名生理、心理都很健康的志愿者,把他们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囚犯,一组扮演狱卒,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的地下室,体验“监狱生活”。

一开始,“囚犯们”感觉挺好,觉得是种少有的体验;狱卒们也感觉挺好,觉得自己一定是知情达理的狱卒。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不一样的“人”。

但第二天,事情就开始失控了。

囚犯有些受不了监狱的环境,发起了一场小小的“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狱卒。狱卒觉得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控制局面,“镇压”了这场暴动,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东西,并让他们空手洗马桶。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场面几乎完全失控,狱卒拼命虐待囚犯,有些囚犯失声痛哭,并出现了心理疾病的症状。第六天,实验被叫停。

这个实验震惊了整个心理学界。

明明是随机的两组人,但只要把其中一组“人”放在狱卒的位置上,不管他们具体是谁、受过什么教育、有什么信仰,他们就会去虐待囚犯。这些“人”是谁似乎不重要,因为有一股你看不见的、远大于这些“人”的力量,牢牢握住了他们的双手,左右他们的行为。

这种远大于“人”的力量,就是:系统。

什么是系统?

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1)要素;2)连接关系。

比如,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这24名志愿者,就是“要素”;而“狱卒和囚犯”就是他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斯坦福监狱实验告诉我们,要素其实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的行为。

但是,把要素和连接关系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整个“系统”,是“系统”决定了个体要素的行为。

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系统动力学家德内拉·梅多斯,在她的成名作《增长的极限》里说:

“真正深刻且不同寻常的洞察力,来自观察‘系统’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

到底什么是洞察力?所谓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而我要做的就是帮你戴上这副“洞察力眼镜”,一眼就能看到事物的本质。

你可能还会问,我拥有了透视“要素”和“连接关系”的洞察力眼镜,有什么用?

我要告诉你,所有你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因为你看不清。

因为要“真正解决问题”,通常不是改变要素,而是改变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洞察力就是帮你找出连接关系,然后改变它。

我举个例子。

你在某海边旅游城市的一家海鲜餐馆吃饭,看见鱼缸里有一条从没见过的鱼,于是问老板:老板,这是什么鱼啊?没见过哎。

你猜,这时老板会做什么?

老板会一把捞出这条鱼摔死,说:这是什么什么鱼,300块一斤,一共20多斤,6000块。

这种“花式宰客”的“表象”,在旅游城市屡禁不止。为什么?因为餐馆老板这个“要素”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并不是。是因为店主和你之间的“连接关系”不对。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辈子可能只会去这个城市旅游1~2次。只去1~2次,到同一家海鲜餐馆吃饭的概率,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对这家海鲜餐馆来说,几乎每个进店的客人,这辈子只会来一次。如果你是这家海鲜餐馆的老板,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宰死他为止啊,反正不会来第二次!你如果是他,你也未必比他好到哪里去。“花式宰客”的行为,不是由餐馆老板这个“要素”决定的,而是你们之间单次博弈的“连接关系”决定的。

那怎样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不要期望改变“要素”,比如教育餐馆老板“你要善良”,而要改变“连接关系”。

比如,我们现在都会用“大众点评”先判断一家店是不是靠谱,因为线上累积的评价,形成了口碑,实现了餐馆与顾客的重复博弈。我再举一个国外的例子。

麦当劳的顾客反映,他们在高速公路上的加盟店,食品和服务都很差。为什么?

这是因为“要素”,也就是店长们的能力比较差吗?

并不是。这是因为高速公路上的顾客,都是过路客,他们和麦当劳的关系,也是“单次博弈”。服务得不好,会伤害麦当劳的品牌,对加盟店的收入却几乎没影响。

怎么办?

麦当劳决定改变“连接关系”,把高速公路加盟店收回为“直营”。这时,麦当劳和店长们的关系,就变为了长期雇佣的“重复博弈”关系。高速公路店的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

我再举个例子。

我们都听说过和尚分粥的故事。两个和尚分粥,负责分粥的和尚,当然想给自己多分一些。而另一个人当然不答应。

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改变“要素”吗?教育他们:出家人,要以少吃一点为怀?可是出家人也不想饿死啊。

那怎么办?

改变“连接关系”。让一个和尚分粥;另一个和尚选粥。选粥的和尚,当然会挑多的那碗。这样,为了不吃亏,分粥的和尚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两碗粥分得尽量一样多。

通过改变“连接关系”,而不是“要素”,两个和尚获得了他们都认可的公平。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这句话对吗?人当然很重要,但是人从来无法单独决定行不行。人这个“要素”,和它周围比人更强大的“连接关系”,共同决定着“行与不行”。

真正有洞察力的人从来不说: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真正有洞察力的人喜欢说: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要点总结:

这一讲,是《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的第一讲,我们学习了“系统”这个基石概念。

什么是系统?

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这个定义里有两个关键词:1)要素;2)连接关系。我们很容易看到眼前的“要素”,但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那什么是洞察力?

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

[更多免费资源尽在https://www.sodocs.net/doc/5c432156.html,]

普通的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会观察,优秀的人能洞察。

下一讲开始,我要带你仔细拆解要素,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思考题:为什么大文豪托尔斯泰,在他的巨著《战争与和平》里说:历史学家总是不能解释历史。你觉得他为什么这么说?你同意他的说法吗?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02|结构模块:是什么,导致了大不列颠的强盛?

上一讲,你知道了要素再重要,也没有系统重要,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洞察力,就是透视其中“要素”和“连接关系”的能力。

那么,到底什么是“要素”?

把要素连接在一起的“关系”又有哪些?

这一讲,我就为你揭秘系统,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能拆解所有系统的“庖丁”。

“现实”世界中的系统变化万千,错综复杂,商业系统、组织系统、软件系统、生态系统等等。

但是,如果砍掉一切细枝末节,去掉所有干扰选项,“抽象”来看,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构建于其固有的简单性。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其实很简单,所有的系统,抽象来看,除了“要素”,就是“要素”之间的四种“连接关系”: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

而“要素”在这4种连接关系的作用下,也会持续变化,这时就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叫:变量。

1变量(要素)

2因果链(连接关系)

3增强回路(连接关系)

4调节回路(连接关系)

5滞后效应(连接关系)

是的。就是这5个简单的,像乐高积木一样的“结构模块”,搭建了一切你见到的复杂系统。

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

我会用下面的8讲内容,帮你戴上“洞察力眼镜”,透彻理解这5个抽象的“结构模块”,获得深入思考的能力。

这一讲,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一个系统动力学家,丹尼斯·舍伍德在畅销书《系统思考》里讲的故事。

18世纪中叶,一个欧洲小国,土地肥沃,城市热闹,国富民强。现在,国王想做件大事,让经济空前繁荣,立一世功名。

做什么大事?大臣们,给了她四个提议:

A)向邻国发动战争;

B)请亚当·斯密来尝试他的经济理论;

C)引领一种喝早茶、下午茶的风俗;

D)给多生孩子的家庭,提供补贴。

怎么选?

战争可以抢夺短期财富,但让青壮年大量减少,经济可能一蹶不振;

亚当·斯密是很有名,但另一位“经济专家”约翰·劳,刚刚“成功”摧毁了法国经济;

茶文化太不靠谱,奢靡亡国,提这个建议的大臣,该杀。

最后,这位睿智的国王,选择了D:补贴生育。

财富,是由人创造的。生育越积极,经济越繁荣。

然后,你猜结果怎么样?

这位国王耐心地等待了20年,也没有等来期待中的经济繁荣。她很苦恼。与此同时,一个和印度群岛有贸易的小海港,经济却高速增长。他来到这个海港视察,市长给她端上来一杯茶……

合乎逻辑的“补贴生育”,没有效果;毫无道理的“茶文化”,却带来了经济繁荣。这还有天理吗?

到底为什么?现在,我们戴上“洞察力眼镜”,透视“茶文化带来经济繁荣”这个表象下,“系统”这个黑盒子里,有哪些“结构模块”。

1)变量

“经济繁荣”程度,和“城市人口”数量,是国王最关心的两个要素,也就是变量。但是,还有哪些变量与之相关呢?

“城市移民”,与“经济繁荣”相关;“城市人口”,还与“出生人数”、“死亡人数”相关;出生死亡,又与“出生率”、“死亡率”相关;城市人口,还与之伴生“过度拥挤”、“疾病蔓延”。

这些,都是国王应该关心的“变量”。

2)因果链

这么多“变量”,一团乱麻。别急,用“因果链”,把它们连接起来。

出生人数,带来城市人口增加,连起来;死亡人数,带来城市人口减少,连起来。这些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繁荣,带来城市移民增加,连起来;城市人口,带来生活空间减少,接着又导致了疾病蔓延,连起来。这些关系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洞察力可以帮你把它们找出来,理清楚。

3)增强回路

我们要开始问:什么是经济繁荣的关键?

如果你想不清楚,那么在因果链的图示上找关键节点,一定没错!

观察因果链,你就会得出结论是:城市人口。

城市人口增加,更多人创造财富,促进经济繁荣;经济繁荣,带来城市移民;城市移民,又增加城市人口,然后再创造财富。这种“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循环,就是“增强回路”。

也就是因为看到这条“增强回路”中“城市人口”的关键作用,国王选择“补贴生育”。

4)调节回路

那么,有什么变量,抑制着城市人口,或者经济繁荣的关键吗?

观察因果链,你就会得出结论:疾病蔓延。

城市人口,导致过度拥挤;过度拥挤,导致疾病蔓延;疾病蔓延,降低了出生率,增加了死亡率,又反过来减少了城市人口。这种“因增强果,果抑制因”的循环,就是“调节回路”。

我们似乎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补贴生育”刺激人口增长;“疾病蔓延”抑制人口增长。国王因为忽视了“疾病蔓延”带来的2条调节回路,白白浪费了20年的努力。

20年,这么漫长的时间,国王就没一点感觉吗?

这就要谈到第5个结构模块:滞后效应。看看因果之间到底隔着什么?5)滞后效应

孩子出生,20年后才能再生孩子,这叫滞后;新增人口,几十年后才会死亡,也是滞后;拥挤的加重,疾病的蔓延,都有滞后。

因果之间,相差几十年,导致无数漫长的因果链交织在一起,让迷失在现象中的国王,难以作出准确判断。只好从因等到果。但等到果时,已经晚了。

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茶文化”这个听上去不靠谱的选项,能带来小海港的经济繁荣呢?

因为在18世纪的欧洲,还没有“公众卫生”的概念,排污系统也很落后,市民喝的生水其实都很不卫生。而喝茶,首先要把水烧开,这个步骤就杀死了很多传播病菌的微生物。同时,茶里的单宁酸,有杀菌作用。单宁酸,虽然

不算药品,但却扮演了抑制“疾病蔓延”的作用,让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导致繁荣。

“茶文化”,并没有直接带来“经济繁荣”。它只是“无意中”改变了“系统”的一个变量,然后,系统带来了轰轰烈烈的繁荣。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这个小国大力推广“茶文化”,成就一番伟业。这个“小国”,就是18世纪的大不列颠,也就是后来的“日不落帝国”,英国。要点总结:

这一讲,我们用一个治理国家的真实故事,第一次打开“系统”这个黑盒子,认识了里面5个最基本的“结构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