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85)。

2.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p.91)。

3.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p.104)

4.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5.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偏差):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6.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7.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8.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9.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

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10.任务定向:是指强调纵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心理定向。

它有助于内部动机的维持与提高。

11.自我定向:是指强调横向的自己与他人相比、注重社会参照,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它对内部动

机有损害作用。

12.应激: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

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13.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

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4.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

变化三种成分。

15.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16.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17.运动知觉: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18.专门化知觉: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

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如水、空气)做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19.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

现象叫热身损耗。

20.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运动动作在时间、空

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

21.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

22.心理技能训练也称“心理训练”,

广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过程。

23.比赛心理定向:指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焦点。(p.431)

24.战术思维:是指解决战术问题的思维,包括了解对方和同伴情况、推测对方和同伴作战意图、选择和确定

战术方针等。

25.主场效应:也称主场优势,指与比赛地点和比赛胜负有关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主场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

胜的比例。

26.心理不应期: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短,则第二个反

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

27.智力技能(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8.习得性无助: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

二.简答题

1.简述知觉的选择性及其在竞赛中的意义?

答: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把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将其余的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反映比较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选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觉就是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过程。

在竞赛中的意义:1.是人类信息加工的入口;2.是运动技战术掌握和运用的心理学基础;3.是运动员一切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2.简述表象训练的符号学习理论。

答:符号学习理论是解释表象训练作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表象训练之所以有助于提高运动技能,是因为人在进行运动表象时对某任务各动作序列进行了符号练习。在练习中,可以排除错误动作,熟悉动作的时间空间特征,预见到动作的结果。

3.简述多维焦虑理论。

答: 1982年,马腾斯等人提出可将竞赛焦虑分为,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三个维度。认知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主观上认知到某种危险或威胁情景时的担忧。

躯体状态焦虑: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状态自信心: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运动员对自己的运动行为所抱有的能否取得成功的信念。

多维焦虑理论提示,认知焦虑和躯体焦虑可能会对运动成绩产生不同影响,教练员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分析,运动员也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加以应对。特别是认知焦虑,由于它与运动成绩呈现负相关,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尽量降低认知焦虑。

4.简述注意方式理论。

答:该理论由奈德弗提出的有关注意结构、个体差异与操作成绩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注意的结构包括两个维度,即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方向。

注意的范围:是指在瞬间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由非常狭窄到非常广阔。广阔的注意可同时获得多种信息,狭窄的注意则滤掉很多信息。

注意的方向:是指人正在关注外部的环境信息(如对手的移动、教练的手势)还是内部的身心情况(如自己的心跳、情绪)。

5.简述目标设置中应解决好哪几方面的关系?

答: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

(一)长期的目标与短期的目标

长期目标指拟定在若干年之后实现的目标;短期目标指拟定在一周或几个月内实现的目标。

(二)具体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

具体的目标是指明确、具体、可进行数量分析的精确目标,反之则为模糊的目标。

(三)现实的目标和不现实的目标

现实的目标是指通过艰苦努力仍可以达到的目标;不现实的目标是指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6.简述特质焦虑与状态焦虑的区别?

答: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状态焦虑: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7.简述知觉的选择性和理解性。

答: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把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将其余的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反映比较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主体力图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8.简述热身损耗的含义及对运动员的启示。

答:热身损耗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现象叫热身损耗。

它提示运动员(1)上场前的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特征应尽量与所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相似;

(2)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需要放松休息,可利用非利手、非利脚在临赛前做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3)当对方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打乱对方的定势,如要求暂停,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

9.简述比赛心理定向的原则。

答:比赛心理定向指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焦点。

(1) 过程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

(2) 当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

(3) 主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指向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天气、裁判、比赛规则等难以控制的因素的认识倾向。

10.简述知觉的四大基本特征。

答:知觉的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把它们知觉得格外清楚,而将其余的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反映比较模糊,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主体力图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系统能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认识,而不随知觉条件或感觉映像模式的改变而改变,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

11.简述表象训练的心理神经肌肉理论。

答: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在大脑运动中枢和骨骼肌之间存在着双向神经联系,人们可以主动地去想象做某一运动动作,从而引起有关的运动中枢兴奋,兴奋经传出神经传至有关肌肉,往往会引起难以觉察的运动动作。这种神经─肌肉运动模式与实际做动作时的神经─肌肉运动模式相似,这就使得通过念动练习来改善运动技能成为可能。

12.介绍比赛情绪调节的三种方法。

答: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为了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可根据具体情境和个人情况从三方面进行情绪调节,即身体调节、认知调节和环境调节。

情绪的身体调节:指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调节情绪,包括表情调节、呼吸调节、活动调节和饮食调节等;

情绪的认知调节:指通过改变认识来控制情绪,包括表象调节、暗示调节、宣泄调节、情志转移、激化调节等;

情绪的环境调节:指通过改变环境来控制情绪,包括音乐调节、颜色调节和气味调节等。

13.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

答: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运动技能的形成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对其特点的分析是评价个人技能水平的重要方法。运动技能的形成划分为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动作联结阶段、协调完善阶段。

14.简述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

答:前苏联学者汉宁在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后对状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

主要观点: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

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强调个体差异。

15.什么是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团体成员对团体所感受到的吸引力,从而自愿参与团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团体对其成员所具有的吸引力,从而把团体成员积极地组织到团体活动中去。

主要特征包括(影响团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目标整合性、志趣一致性、心理相容性、成员互补性、外界压力、内部竞争、团体规模大小、团体稳定性等。

16.简述内驱力理论。(p55)

答: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的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是内驱力状态(D)与习惯强度(H)的乘积。即:P = D H

公式P = D H意味着,在D (内驱力或者唤醒水平)提高时,P (操作成绩)是提高还是下降,取决于H。如果H为正(习惯是正确的),则P提高;如果H为负(习惯是错误的),则P下降。

17.简述自我效能理论

答: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相信自己具备完成一项指定任务、达到一个预设目标或克服一个前方障碍的潜力或能力。

班都拉提出关于自我效能影响因素和重要作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的形成受4种信息影响,即成败经验(直接经验)、替代经验(间接经验)、言语与社会劝导和生理状态,这4种信息影响人的效能期望,效能期望进而影响人的认识、情绪和行为。

三.论述题

1.论述什么是热身损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比赛中如何减少或避免?

答:热身损耗:是指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现象叫热身损耗。

产生的原因:热身损耗是遗忘的一种表现,即休息期间,发生了原技能的遗忘过程。另一种解释是定势假说,该假说认为技能水平下降是由某种暂时性的内部状态或定势受损受阻引起的。

如何减少和避免:(1)上场前的准备活动,必须认真做,且准备活动的动作结构、频率等特征应尽量与所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相似;

(2)在比赛间歇过程中,如果利手、利脚需要放松休息,可利用非利手、非利脚在临赛前做热身活动,以保持利手、利脚的技能定势;

(3)当对方竞技状态极佳,势不可挡时,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打乱对方的定势,如要求暂停,故意拍球以推迟发球时间等。结合实际。

2.论述调节情绪有哪些方法?结合运动经历谈谈如何在比赛中调节情绪?

答: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为了使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在最佳水平,可根据具体情境和个人情况从三方面进行情绪调节,即身体调节、认知调节和环境调节。

情绪的身体调节:指通过改变身体状态调节情绪,包括表情调节、呼吸调节、活动调节和饮食调节等;

情绪的认知调节:指通过改变认识来控制情绪,包括表象调节、暗示调节、宣泄调节、情志转移、激化调节等;

情绪的环境调节:指通过改变环境来控制情绪,包括音乐调节、颜色调节和气味调节等。结合实际。

3.论述专门化知觉的含义、特点以及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答:专门化知觉: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如水、空气)做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特点:专门化知觉具有综合性,往往依赖多种分析器的同时活动。(例如游泳运动员的水感,包括对水的触觉、温度觉、对环境的视觉、对自身运动的动觉以及速度知觉等);

专门化知觉具有专项性,不同的分析器依专项特点而在不同的专门化知觉中起不同作用。(平衡觉在跳水、体操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射击、射箭就不那么重要);

在所有运动项目中(不含棋类),动觉是专门化知觉的主要因素。(冰上运动项目的“冰感”,球类项目的“球感”,各种使用专门器械的运动项目的种种“器械感”,射击、射箭、跳水等项目运动员的“动作感”等等,都以高度发展的动觉为基础);

专门化知觉的测量,采用多种方法比采用单一性方法更为可靠和有效,并且要注意运动员知觉特征的个体差异。结合实际。

4.假如你是运动员,如何做好比赛心理定向?

答:一.参赛角色的合理定位;

第一,无论即将开始的比赛对手是谁,赛前都应对自己或全队的参赛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第二,随着比赛进行中双方成绩的变化,运动员应本着必须“冲击”对手的原则及时调整比赛角色。

第三,明确比赛过程的关键性指标,并对这些过程指标坚定必胜信心。

第四,无论比赛结果如何,赛后均应对自我和全队进行重新定位。

二.赛前心理准备、制定比赛方案;

1.比赛技术准备方案;

2.比赛新闻采访准备方案

三.遵循三个原则;

1.过程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

2.当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

3.主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指向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天气、裁判、比赛规则等难以控制的因素的认识倾向。结合实际。

5.论述运动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影响研究方向的因素?

答:性质:阐明体育运动的心理学基础、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应用科学。

任务: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影响因素:第一,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第二,运动项目的性质(心理因素中的作用,往往技能性项目比在体能性项目更更明显和突出p17);第三,进行实验控制的难易程度(静态运动项目更好实验)。结合实

际。

6.结合实际,比较操作思维和创造思维与运动的关系?

答:操作思维:是反映肌肉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思维活动,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参与,有过去的知识经验作为中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的作用。

创造思维:是独特的、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即在大量已知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不同方向和范围的、不因循守旧的变化的独特的新产品的思维。

关系:操作思维与运动操作类型有明显关系。从事同场对抗项目的运动员(篮球)比非对抗项目的运动员要

好(体操、游泳、中长跑)。创造思维的形成主要来自于竞争压力,竞争意味着创造,竞争越激烈,创造越频繁。(竞技运动领域的创造活动主要表现在技战术、理论、教学训练手段、器材设备、测试方法、营养药物7

个方面)。结合实际。

7.论述什么是运动表象?结合实际谈谈对运动的重要性?

答: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运动动作在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以及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对运动活动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结合实际。

8.论述运动员的比赛心理定向?

答:比赛心理定向指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焦点。(定义)

对运动员产生三个方面的影响:具体目标制定、比赛方案的制订、比赛心理准备;

(1) 过程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比赛过程要素而不是比赛最终结果的认识倾向。

(2) 当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的方向定位在当前任务而不是过去的结局和将来的结果的认识倾向。

(3) 主位定向:指比赛时将注意指向自己的思维活动,而不是天气、裁判、比赛规则等难以控制的因素的认识倾向。(三个原则)

积极的心理定向才有助于运动员的发挥。结合实际。

9.论述什么是问题解决?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具体过程?

答:问题解决,是“人在没有明显的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将给定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加工过程。

具体过程:提出假设;提出问题;检验假设。结合实际。

10.论述什么是心理技能训练?结合实际,在训练中可采用哪些心理技能训练?(p233)

答:心理技能训练也称“心理训练”,

广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过程。

包括:目标设置训练、放松训练(自生放松、渐进放松)、表象训练、注意训练、暗示训练、模拟训练;

目标设置训练:是根据有效推动行为的原则设置合理目标的过程。分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具体目标和模糊目标、现实目标和不现实目标、任务定向目标和自我定向目标;

放松训练:是以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过程。分为自生放松、渐进放松;

(自生放松特点是通过暗示语使身体各部位直接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方法。自生放松强调的是呼吸调节、温暖感和沉重感。

渐进放松特点是通过暗示语使身体各部位先紧张再放松,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方法。渐进放松强调的是对肌肉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放松的准确体验。)

作用: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疲劳的恢复;为进行其他心理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表象训练: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过程;

注意训练:指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抗干扰性或提高注意集中程度的过程,(一般、专项);

暗示训练:是利用言语等刺激物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

模拟训练: (模拟训练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是针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模拟实战的反复练习过程,目的是适应各种比赛条件,保证技术战术在变化的情境中也能得到正常发挥。结合实际。

11.论述如何归因才有利于训练和比赛?

答: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要向内控方向改变(从自身内部找原因);

2.维护运动员自尊心(运动员的自尊心与他对今后成绩的期望有直接联系)。

结合实际。

12.假如你是教练员,如何培养和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动机?

答: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满足运动员追求乐趣的需要;满足运动员归属集体的需要;满足运动员展示自我的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积极强化,出现特定行为时就给予奖励。消极强化,通过撤除消极的结果来鼓励特定的行为。

进行强化时应注意5条原则:明确奖励的标准;进行没有规律的奖励;鼓励运动员间的相互强化;奖励不能过量;奖励不是最终目的。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依从方法;认同方法;内化方法;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结合实际。

13.论述认知运动心理学对战术的研究思路?

答: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按照一定的战术目的,正确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主动、自觉的心理活动,突出地表现为在紧张、激烈、复杂的比赛中迅速选择战术和合理运用技术的瞬间决策能力。

战术思维:是指解决战术问题的思维,包括了解对方和同伴情况、推测对方和同伴作战意图、选择和确定战术方针等。

特点:第一,强调分解。即把一个综合的、宏大的问题(如战术意识和战术思维)降解为更小的、可以操作性测量的心理学构念(如注意)。

第二,强调实验。即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而不是思辨的方法进行探索。

第三,强调情境。即在具体运动情境中(如预测冰球射门落点)而不是一般情境中进行探索。

结合实际。

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选择和填空 1、1925年,格里菲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运动员的注意品质主要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5、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对象的特点、对活动的态度、主体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主体的意志力。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对原来活动的注意紧张程度、新对象的吸引程度、个体的神经类型和已有习惯、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7、运动知觉是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8、专门化知觉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作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9、影响运动记忆效果的因素: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不同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大脑的功能状态。 10、特质焦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特质焦虑高的人,几乎在他们所面临的许多情况下都表现出焦虑,无论是在训练场、比赛场、参加社交活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为遇到的许多事情担忧或有一种模糊的心神不定之感。 11、状态焦虑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 12、坚强意志的基本品质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13、“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个性具有稳定性。 14、“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个性的独特性。 15、气质与性格相比较,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 16、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和快些。 17、运动动机是指激发一个人从事运动活动的内在动力。 18、动机的功能有三类:(1)是激发功能(2)是指向功能(3)是维持和调节功能 19、反复地练习与实践是技能形成的条件,操作或智力活动达到自动化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志。 20、打太极、舞蹈、游泳、滑冰、短跑等都属于连续性运动技能。 21、拳击、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项目所运用的技能,都是典型的开放式运动技能。 22、自动化阶段的特点: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加强,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动作的错误。 23、动觉反馈:在形成运动技能以后,动觉反馈是运动程序的控制器,保证着运动技能的顺利进行。 24、人为性反馈:观看录像等向学习者提供投篮动作信息的过程,属于人为性反馈。 25、同时反馈:学习者一边看镜子一边修正自己的动作属于同时反馈。 26、身体活动产生的良好的情绪体验:1.最佳表现。2.流畅体验。3.高峰体验。4.跑步者高潮。 27、最佳表现是指一个人在某项活动中的行为超越了其自身正常水平的现象。 28、锻炼迷瘾是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法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29、什么是团队凝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心理结合力的总体 30、自然实验法:这是在日常的生活、教学、训练、比赛等活动情况下,对某些条件加以必要的控制盒改变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1、实验室实验法:这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运用各种特殊的仪器并严格控制外部条件和相应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自变量是指呈现给被试的某种形式的刺激;是因果关系中作为原因的那个方面。 因变量是指被试做出的反应,即因果关系中作为结果的哪个方面。 33、效度——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量出所测特性或功能的真实性程度。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血液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1.红细胞压积P6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内环境P56: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 3.渗透压P58: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 4.溶血P58 :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 5.碱储备P59: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通常以每100毫升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贮备量。 6.等渗溶液:正常人体温在37。C时,血液渗透压约在5800mmHg,以血浆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近似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6.运动性贫血P62: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简答题 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P55;P56 答:血液的组成:血液是一种粘滞的液体,有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也称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是血细胞以外的液体部分,血浆除含有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化学物质、抗体和激素等。 血液的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 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二)运输作用

体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运动心理学: 人本主义: 反应时: 运动兴趣: 运动动机: 目标定向: 归因: 习得性无助感: 态度: 注意: 锻炼成瘾: 焦虑: 唤醒: 心境状态: 表象训练: 迁移: 运动损伤: 团体凝聚力: 敌意性攻击: 应激: 单项选择题 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是三门学科。( C ) A. 相同的 B. 认知的 C.不同的 D. 基础的 2.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提出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科学。() A、华生 B、马斯洛·罗杰斯 C、考夫卡 D、魏特墨 3.在中国,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B) A. 吴文忠 B. 马约翰 C.肖国忠 D. 马启伟 4.运动兴趣的直接影响到运动兴趣的性质。() A. 广泛性 B.有效性 C.倾向性 D.稳定性 5.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具有特定的内容,趋向一定的活动目标。这是运动动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行为所发挥的功能。() A. 发动 B. 选择 C. 强化 D. 维持 6.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论属于_____________理论。()

A 动机理论 B 归因理论 C 本能理论 D 认知理论 7.当前归因研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的归因理论。()A.Weiner B.Heider C.Jones D.Kelley 8.唯心论对身心关系的看法是。() A.重视大脑的存在而忽视精神的作用 B.精神控制了大脑 C.精神与大脑产生交互作用 D.重视精神的存在而忽视大脑 9.近年来研究运动损伤的主要心理因素不包括下面哪一项。(D) A 人格因素 B 应对资源 C 应激源史 D 兴奋剂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信息的。() A.指向 B.集中 C.意志努力 D.指向和集中 11.在完成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 A. 比较高 B. 非常高 C. 比较低 D. 非常低 12.下列哪种训练属于自生训练。() A. 放松训练 B. 系统脱敏训练 C. 肢体发暖训练 D.生物反馈训练 13.是指以内心体验的形式,表象自己正在完成各种动作。() A. 视觉表象 B. 动觉表象 C. 内部表象 D. 外部表象 14.心境状态是一种。() A. 认知过程 B. 情绪状态 C. 注意状态 D. 意志过程 15.注意对运动表现的主要作用是。() A.选择信息 B.加工信息 C.激活 D.唤醒 16.下面哪一选项不属于运动损伤的心理反应阶段。(D) A 否认 B愤怒 C 抑郁 D兴奋 17.归因理论是对进行认知分析的理论。() A.行为 B.自我效能C.动机 D.成就感 18.学习目标定向是_____________。() A 适应性的 B 主观的 C 非适应性的 D 非主观的 19.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于年完成的。() A. 1901 B. 1896 C.1905 D. 1898

体育心理学题库(与课本配套复习资料)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着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

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

最新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是 A 人脑的机能 B 心脏的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 D 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高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 3、B 4、A 三、多项选择题 1、AB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1)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内容和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答:人的心理与体育运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概括起来包括以下两点: (1)心理活动与体育运动 (2)心理活动对掌握运动技能、进行训练或比赛起调节作用 第二章认知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适应 5、注意 6、无意注意 7、有意注意 8、记忆 9、思维 10、想象 11、创造想象 12、运动知觉 13、空间知觉 14、时间知觉 15、表象 16、运动表象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这一心理现象是 A 感觉 B 记忆 C 知觉 D 表象 ()2、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的关系都是 A 正比 B 前者是正比,后者是反比 C 反比 D 后者是正比,前者是反比 ()3、我们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的能力,这是我们的 A 绝对感受性 B 差别感觉阈限

北京体育大学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空间知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自生放松方法和渐进放松方法的差异。 3、简述教练员的强制影响力和自然影响力。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认知评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试论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采恩斯社会促进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8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运动知觉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简述警觉和警戒的差异。 3、简述伯克维茨的修正的挫折——攻击理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主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在北京奥运会中的意义。 2、试论自我效能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试论焦虑方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2009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互关系。 2、“大赛之前逛公园”使用的是哪种类型的比赛情绪调节方法?请简要介绍另外两种同类型的调节方式。 3、简述多维焦虑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启示。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模拟训练的核心思想、主要作用和具体做法。 2、试论身体活动产生积极心理效益的原因。 3、试论团体凝聚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2010年北体考博运动心理学试题 一、简答题(任选 2 题,每题 10 分,共 20 分) 1、简述动机的目标定向理论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与作用。 2、简述躯体焦虑与认知焦虑的区别及这种分类方法的作用。 3、简述解释表象训练机制的符号学习理论,并指出其不足之处。 二、论述题(任选 2 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述请依照费德勒关于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谈谈如何做好一个球队的主教练。

运动心理学第4章复习题.循环机能

第四章循环机能 名词解释:自动节律性: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在不受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的产生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指一次心搏,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左、右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P83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P83 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P83 心力贮备:又称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心力贮备可用最大心输出量与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之差值表示。健康成年人安静时输出量为~5升,剧烈运动时最大心输出量25~35升,即心力贮备为20~30升。心力贮备包括心率贮备和每搏输出量贮备。) 血压: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P90 心电图:用导引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P86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舒张或收缩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减压反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传入冲动分别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后,一方面使心迷走中枢的活动加强,另一方面又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这些中枢通过改变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兴奋性来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其总的效果是使心脏的活动不至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减压反射。P99 思考题: 1.各种因素是如何影响心输出量的P84 PPT: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心率加快和每搏输出量增多都会使心输出量增加。 但心率超过140-150次/分时,因心室充盈不足,而心输出量下降。

《运动心理学》试卷习题2.doc

习题三 %1.运动技术训练中心因素及心理定向的意义 1.知识点内容: (1)运动技术训练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2.习题 1 ?是非判断题 (1)运动技术训练,从心理学角度來说,就是在人脑皮层上建立起合理的动力 定型 结构,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自动化的过程 (2)运动员运动水平包括技术水平、战术水平和身体索质情况,其中身体索质是第一位的 (3)运动员掌握以力量和高度对抗为主的篮球技术,除具备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夕卜,还需具备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 (4)运动技术系指充分发挥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2.单项选择题 (1)运动技术训练,从心理学角度來说,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是有意识地使动作获得()的过程 A整体化B连贯化 C 一体化D自动化 (二)知识点内容(2) 心理定向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1.选择填空题 (1)()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过程屮把注意力全部放在用力的意向上 (2)()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最人限度地发挥速度上_ (3)()的心理定向是运动员在练习屮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发挥速度和用力上A速度型B力量型C混合型D空间型 2.是非判断题 (1)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和完成动作过程屮心理的准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2)在速度力量练习中,混合型的心理定向冇助于形成冇效的动作定向结构 (3)田径的跳跃技术有吋变得不合理是因为运动员的力量型心理定向所致的 %1.运动知觉及其在运动技术训练中的作用 知识点内容:(1)运动知觉概述 1.是非判断题 (D排球运动员对对手发球的抛球动作、击球动作以及球的飞行路线的知觉被称Z为主体运动知觉 (2)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事物和人B身运动状态的反映 (3)人对口身运动的主体知觉,是以机体的骨骼和肌肉活动所引起的动作为对彖的(4)体操运动员的躯体知觉属于运动形态知觉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一、名次解释 1.应激:在出乎意料紧张请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2.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应。 3.心理健康:即人对内部有安定感和自信心,对外能以社会上工人的形式进行反映。 4.感觉:在事物的直接影响下,脑对于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5.心理技能训练训练:训练运动员为完成专项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因素得到稳定地加强和提高,并学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以便在训练和比赛中促进身体和技战术水平得到正常或超常地发挥。 6.表象:是人脑对过去感知的事情形象的反映。 7.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动机:使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9.归因:是人们对于已发生事物结果原因解释。 10.自我效能感: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人物所持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11.应激:在出乎意料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1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应。 13.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部分属性的反应。 14.心理健康: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和自信心,对外部环境能从社会上公认的形式进行反应,对不正确的能进行积极的反抗。 15.心理技能训练:有生的,有计划地对训练有素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使训练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 二、填空题 1.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体系包括心理、体能、技术、战术。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1879 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的心理实验室。 3.传统的四分法把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5.情绪的两极性是指增力性,和减力性。 6.注意是指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7.行为主义学习观代表人物桑代克的核心理论是联结。 1.19世纪末,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2.联结主义学习论的代表人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个规律: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4.根据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和强弱程度,一般把它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5.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概括性。 6.观察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 7.动机产生的条件是:需要、诱因。 8.人的心理实质是脑的机能和客观现实的反映。 9.技能形成的途径是通过练习获得的。 10.人的动力调节系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以个人的需要为基础,由动机、兴趣、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

体育运动心理学练习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0.5分) 1.体育的产生是一个长期孕育演变的过程,其发展更是一个长期()、()、()、()、()和()的过程。 2.1913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在《》一书中论述了体育运动中的美学问题。3.1925年,美国运动心理学之父的()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运动心理学诞生了。 4.1926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专家马约翰先生撰写的《》一文是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最早的专论。5.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更多地是依靠“软件”系统的能力,而不是“硬件”的生理功能。 6.本体运动感知觉包括()、()、()、()、()。 7.表象运动技能练习的优点是()、()。 8.表象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9.运动表象包括()、()()和()。 10.体育运动中的动作记忆的特点有()、()()。 11.我国学者许尚侠对动作操作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2.心理敏捷性涉及以下各因素()、()、()()和()。 13.体育运动中所要求的智力为()、()、()、()()和()。14.奈德弗对体育中的注意进行研究时将注意力分解为()和()两个纬度。 15.根据奈德弗注意方式理论将注意方式分为()、()()和()。 16.在体育运动中,时常会产生特殊的感受,主要有()()和()。 17.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和()。 18.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包括()、()、()()和()的成分。19.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和()。 20.体育活动动机产生的条件()和()。 21.对于所有的体育运动参加来说,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可概括为()、()、()、()()和()。 22.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的各种原因的解释分析可归纳为()、()、()和()。23.目标设置可从()、()、()和()四个方面影响练习者的心理。24.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 25.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发动、选择、()和()的功能。 26.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和社会性动机。 27. 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运动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和动物的心理现象(主要是人类心理现象),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以及能力和人格(个性心理特征)三大方面,及其对行为之影响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对象: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3)意志过程:控制行为、克服困难的过程 2.个性差异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理想和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稳定性:能力、气质和性格 3)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觉知与体察:自我认识、体验、控制 ●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活动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运动心理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的心理过程及人的个性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研究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 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竞技运动领域:心理评定,心理选材,心理训练 2.体育教育领域:掌握运动技能,增进心理健康 3.大众健身领域:体育锻炼动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动机作用: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起动、调节、维持和制止的作用。1.选择行为的定向功 能2.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3.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4.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动机理论: 1.认知评价理论:每一事件均具有两种功能,即与自我决策感相关的控制功能和与能力感 相关的信息功能。 2.自我效能理论: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 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3.目标定向理论:分为任务定向和自我定向。前者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后者关注自 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 ●运动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满足运动员的各种需要 二、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三、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直接激发动机 四、变化训练比赛环境,间接激发动机 五、给予自主权,培养责任心 六、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唤醒: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 ●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 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成分:生理唤醒;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担忧的认知表征 原因:三不知,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不知道别人期望自己做什么,不知道最好的行动方针是什么 分类: 状态焦虑: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的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焦虑的生理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焦虑的认知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研究生课程《运动心理学》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段卫杰 单位:中牟县第四高级中学专业:体育教育 考试科目:运动心理学 考试分数: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运动心理学试卷 试题一:什么是健康?心理健康及标准(20分) 1 健康、心理健康概念各(5分) 答:健康定义之一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 心理健康是指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多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心理健康标准(10分) 答: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映,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4)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相一致,符合常规 (5)正常健康的交往 (6)统一的人格,心理保存延续性 试题二:什么是紧张焦虑情绪?特点、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20分) 1 紧张焦虑情绪概念(5分) 答:焦虑是指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威胁时,体验到身体 和心理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伴有恐怖的情趣 状态。 2 紧张焦虑情绪特点(5分) 答:包括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的感受以及自主恐怖的情趣状态 3 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10分) 答:产生原因有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对伤病的恐惧及 对社会反映的恐惧

(1)努力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2)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当 (3)提高学生的运动自信心,及对教师的信任 (4)使学生或运动员学会做好每次比赛的心理准备 (5)使学生降低对比赛胜负的意识 (6)教会学生心理自我调节的技能 试题三:什么是运动技能?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20分) 1 运动技能概念(5分) 答:运动技能也叫操作技能,例如写字、骑车、打球、体操、等,这些都是由相应 的神经系统支配相应的骨骼肌运动实现一系列外显动作,这些动作协调的组成 一定的动作方式就形成运动技能。 2初步掌握运动技能阶段的心理学分析(15分) (1)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泛化时期,动作不协调,僵硬,并 感知不到错误动作 (2)动作学习认知活动特点:此阶段以视觉感知动作信息来控制和调节 动作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动作示范要正确、全面、协调、自如。 学生动觉感知能力差,对动作完成的调控能力不强。难以发现自身动作 的错误。 (3)学生的情绪和能量消耗特点, 此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情绪的紧张度 较高,大脑皮质兴奋性也高,学生对动作外部特点进行认知加工和记忆 储存,使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学生易出现心理疲劳。 试题四:论述新科学观产生条件及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20分) 1 新科学观产生条件(6分) 人的心理现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人的行为、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 结果,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对人的心理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加以研究。在心理 学的先驱者冯特那里,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这两种研究定向本来是并举的,然 而,近代以来对科学理性的崇拜,使唯科学主义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在这种时 代精神的感召下,科学取向的心理学逐渐占据霸主的地位,成为主流的心理学。 于是,心理学试图仅仅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和理解人的心理的全部,这显 然是行不通的。心理学一味地想挤进自然科学的大门,其结果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由此看来,心理学的困境与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它所持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 观造成的。因此,心理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所持的科学观,有必要建立一 个适合自身发展的新的科学观。 2 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观点(各7分) 答:在研究对象上,心理学应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的整 体研究。既要研究一般的心理过程,又要把人性、人格、价值、潜能和自我实

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复习过程

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 题

第一章人的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 )2、人的心理现象分为 A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B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C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带有喜,怒,哀,乐, 爱,恶的色彩,这些心理现象是属于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C心理过程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 )4、心理是 A人脑的机能心脏的机能 C脑与心脏协同的过程D意识的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 )1、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是人脑和心脏共同活动的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机械的反映,而是积极能动的。 ()3、反射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方式。 ()4、狼孩和猪孩的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的心理。 ()5、人的心理最咼级水平是意识。 ()6、社会实践是感受性不断提高的根本条件,每个人的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包括认识过 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A

运动心理学全部复习题

第一章人得心理与体育活动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研究得对象就是 A 心理过程 B 思维过程 C 心理活动 D 认识活动 ()2、人得心理现象分为 A 认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C 认识过程 D 认识活动 ()3、人对事物得认识总就是带有喜,怒,哀,乐,爱,恶得色彩,这些心理现象就是属于 A 认识过程 B 情感过程 C 心理过程 D 个性特征与心理活动 ()4、心理就是 A 人脑得机能 B 心脏得机能 C 脑与心脏协同得过程 D 意识得功能 三、多项选择题 ()1、心理过程包括() A 认识过程 B 意志过程 C 想象过程 D 情感过程 E 思维过程 四、判断题 ()1、人得心理现象其实就是人脑与心脏共同活动得结果。 ()2、人对客观事物得反映不就是机械得反映,而就是积极能动得。 ()3、反射就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得方式。 ()4、狼孩与猪孩得实例表明,一个正常人如果离开了正常得社会生活环境也不能形成正常得心理。 ()5、人得心理最高级水平就是意识。 ()6、社会实践就是感受性不断提高得根本条件,每个人得各种分析器都有很大得发展潜力。 五、简答题 1、怎样理解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得反映? 2、体育运动对人得心理有什么影响? 第二部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就是指心理活动从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得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答:个性心理就是一个人得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得各种心理特征得总与。个性就是一个整体结构,它包括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 二、单项选择题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学前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第六章 幼儿运动发展

第六章幼儿运动发展 一、填空题 1、运动技能有时也称_________、动作技能,是由有组织的、协调而统一的构成的,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 2、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划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4、根据_________的不同,可以将运动技能划分为徒手型运动技能和器械型运动技能。 5、幼儿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_________的发展,为幼儿从事各种活动、发展心理机能提供了保证。 6、幼儿期的运动技能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手部的精细运动技能,另一是_________。 7、对于幼儿来讲,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要经过模仿、_________和熟练四个阶段。 8、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采用、练习、_________等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9、外反馈是指由_________、_________等提供的反馈,如教师或其他幼儿的评价,内反馈指由_________或_________提供的动觉反馈,是幼儿动作的自然结果。 二、名词解释 1. 运动技能 2. 动觉 3. 整合 4.体育 三、选择题 1、下列对运动技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一般的随意作出的动作也包含着运动技能 B、运动技能称为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是在不断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 D、支持技能使动作表现出精确性、协调性、稳定性等特点 2、在操场上跑步属于( ) A、间断型运动技能 B、粗放型运动技能 C、开放型运动技能 D、器械型运动技能 3、在幼儿运动技能的发展中,对4—5岁的幼儿在跑的要求是( ) A、上体稍前倾,两手半握拳,两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 B、用前脚掌着地,重心手稳的跑。 C、上体正直,两臂曲肘放在体侧,自然迈开步子跑。 D、跑步时上下肢互相配合,摆臂、协调、轻松的跑。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要求4—5岁的幼儿能用均匀的步伐有节奏的行走。 B、要求3—4岁的幼儿两脚单脚跳着走 C、要求4—5岁的幼儿两脚能换着轻轻地跳着走 D、要求3—4岁的幼儿能从30CM的高处跳下来。 5、对幼儿来说,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经过一定的阶段,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这几个阶段依次是( ) A、定向、整合、模仿、熟练 B、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C、模仿、定向、整合、熟练 D、整合、定向、模信、熟练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感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85)。 2.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p.91)。 3.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p.104) 4.动机: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 5.归因: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偏差):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6.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7.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8.人格: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9.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 务所具备的潜能的认识。 10.任务定向:是指强调纵向的自己与自己相比,注重个人努力,以掌握技能、完成任务为目标的心理定向。 它有助于内部动机的维持与提高。 11.自我定向:是指强调横向的自己与他人相比、注重社会参照,以超过他人为目标的心理定向。它对内部动 机有损害作用。 12.应激: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干扰自己平衡状态或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 或非特定的反应过程。包含应激刺激、对威胁的知觉评价和应激反应三种主要成分。 13.焦虑: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 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14.竞赛焦虑: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威胁的竞赛情境产生的担忧,它包含情绪体验、认知表征和生理 变化三种成分。 15.躯体状态焦虑:是指在竞赛时或竞赛前后即刻存在的对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或唤醒状态的情绪体验。 16.特质焦虑:是一种人格特征,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17.运动知觉:对外界物体运动和机体自身运动的反映,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协同活动而实现。 18.专门化知觉:是专项运动对运动员心理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运动员在运动实践中经长期专项训练所 形成的一种精细的综合性知觉,能对自身运动和环境线索(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如水、空气)做出敏锐和精确的识别和觉察。 19.热身损耗: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在间歇后不能立刻回复到原有表现水平的现象,这种特殊的运动成绩下降 现象叫热身损耗。 20.运动表象: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大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运动动作在时间、空 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如对身体的位置、动作的幅度、方向、速度的表象。 21.运动直觉: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 22.心理技能训练也称“心理训练”, 广义: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 狭义: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过程。 23.比赛心理定向:指运动员赛前和赛中的注意焦点。(p.431) 24.战术思维:是指解决战术问题的思维,包括了解对方和同伴情况、推测对方和同伴作战意图、选择和确定 战术方针等。 25.主场效应:也称主场优势,指与比赛地点和比赛胜负有关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主场取胜的比例大于客场取 胜的比例。 26.心理不应期:相继给予两个刺激并对两个刺激分别产生反应时,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短,则第二个反 应的时间就延长,这种推迟的时间叫做心理不应期。 27.智力技能(智力):是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28.习得性无助:由于无法控制某事件的出现或消除而感到无能为力,是后天形成的。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运动心理学复习题

绪论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科学理论。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3·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成为兴奋性。 4·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5·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是特殊性称为应激性。 6·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 7·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集体的内环境。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8·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0·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 11·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12·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1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4·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的收缩只是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的收缩。 16·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思考题: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l 2.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有什么生理学特点? (一)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 (二)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对其长度不变 (三)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 (四)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l 3.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 ①是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地引起收缩。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强烈收缩。 ②是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 l 4.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 (一)按颜色肌纤维红色的为红肌,象长途飞行的鸽子胸肌是红肌,家鸡的胸肌呈白色的为白肌。这种红白肌 之分,主要和肌纤维内肌红蛋白含量的多少相关。 (二)按肌肉收缩的速度不同的肌纤维类型,按其收缩快慢不同,可划分为慢肌和快肌两种类型 (三)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慢、氧化型(SO),快、糖酵解型(FG)和快、氧化、糖酵解型(FOG)三种类型。 (四)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快白、快红和慢红三种类型。 (五)布茹克司Ⅰ型和Ⅱ型;Ⅱ型中又根据对NADH(四唑)还原酶的显色反应不同分为Ⅱa、Ⅱb和Ⅱc三个亚型。 1)不同肌纤维形态特征:①快肌纤维直径大于慢肌纤维②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网多于快肌纤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