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历史悠久,但是随着中国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也越发表现出担忧和不 信任。 以经济利益为实质的南海问题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频频对中国加以指责,并试图在海上挑起事端,将南海问题复杂化、 国际化,“中国威胁论” 成为了某些国家宣泄国内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的手段。本文就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 领海资源争端以及倡导民族主义和西化理念的非政府组织等问题对中国与东南亚双边关系做出浅析。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 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与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为推动双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此而产生的地缘政治和利益冲突也日益加深,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也越发表现出担忧和不信任,南海争端进一步加剧,军备逐步升级,双边关系中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日益增多,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维持了从 1997 年金融危机到2012年这十几年的平和关系之后,双方就再次因南海、资源问题而卷入纠纷, 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简单地说,双边关系的发展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其中更是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历史文化联系、 领海资源争端以及倡导民族主义和西化理念的非政府组织等因素为主导。
一:在汉文化影响下的文化压抑中寻求的心理慰藉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 经济往来历史悠久,史料记载说早在两汉时期就有汉人往来于东南亚各国之间,在繁盛开明的大唐王朝,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更是建立了宗主从属的政治关系;进而在两宋时期,中国则成为东南亚各国的贸易中心, 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发展到了顶峰。然而大宋皇室政权在维持了与东南亚各国繁盛的货物贸易外, 逐渐失去了对国家宗主从属的政治管理权威, 东南亚各国也因此在政治上变得更为独立。 时至今日, 中国历史上对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上的影响也逐渐发展成为东南亚排华的潜在因素之一,以受中国文化薰陶最深的日本为例,由于历史上一直生活在中国文化影响下,民族文化的缺失成为日本近现代文化去中国化的最主要动力。由此,长期处于从属国地位的东南亚国家也必然会因为自身在文化上的压抑而产生对中国文化上的抵制情绪, 这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心理,却近乎贯穿于近现代东南亚对华关系中。近些年来,中国的迅速崛起牵动了东南亚国家的神经,他们也在不同场合鼓吹着“中国威胁论” 。事实上,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不断制造领土争端也正是

源自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对中国南海资源的垂涎。
二:在南海资源争端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从1990 年到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在这时期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从这一阶段起, 中国展开了与东盟各国的贸易经济对话, 也由此展开与东南亚次区域合作。从事实上看,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各国一度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 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政局的动荡,东南亚各国总体实力受损明显,在这一时期选择发展与包括中国在内的邻边关系成为必然,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中国与东南亚的双边关系是一种折中后的选择。但不得不说,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得到了深远发展,也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的自由贸易协定奠定了合作基础。1997 年 12 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了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 21 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并由此奠定了双方面向 21 世纪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的准则和目标,标志着双方的合作关系上升到制度化和长期化。 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此后的中国—东南亚双边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02 年中国与东盟在金边签署了 《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 标志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正式启动,随后双方又多次签订合作协议。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建成后是一个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双边关系得以蓬勃发展。 然而中国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国力空前, GDP 在 人均总和、综合国力等方面都超越了东盟,东南亚国家在贸易、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都感受到所谓的“中国威胁” ,由此双边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矛盾纠纷也愈演愈烈,其中“南海争端”更是双边摩擦的焦点。 所谓“南海争端” ,就是指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各岛礁沙滩的归属以及海域划分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与争端。上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海洋地质学家发表的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的油气资源勘探报告认为, 南中国海具有亚洲最大的油气储备藏量,此外南沙海域有着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由于南海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加之该地区极其复杂的地形海势以及联合国对该地区模糊的海域划分,导致东南亚各国一直对该地区虎视眈眈,甚至有些国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直接出兵控制了我国南沙的部分岛屿,并一度形成了岛礁五国六方(中国、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中国台湾) 、海域六国七方(中国、越

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所控制的混乱局面。2002 年底,中国与东盟十国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正式生效,到 2009 年为止的七年来,各方都自我克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然而 2009 年起,菲律宾率先以法案的形式强占我国南沙诸岛,进而挑起新一轮各方南海争端;随后印尼、越南等国纷纷效仿,都试图在南海资源争端中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或立法或军备,使南海争端步步升级,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也一度陷入紧张,至此, 因南海丰富资源和中国地区实力的迅速增长而导致的双方冲突正式埋下引火索。
三:狭隘民族主义的盛行和非政府组织的深度介入 除了上述的资源与领海问题外,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受到来自宗教、民族主义和国际犯罪组织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加入 WTO 以来,就一直面临着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冲击,但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低收入国家之间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也空前加强。作为中国近邻的东南亚国家,也是中国次区域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 中国因加入WTO而获得的更多的市场准入,在极大削减进出口中间品的成本的同时也极大削减了东南亚国家此前制造部门的国际竞争优势。 为此,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潜在排华情绪开始蔓延在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与国民之间, 而东南亚各国国内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又加速了这一不正常情绪的扩散。事实上,不论是此前的中越、中菲之间的海上船只冲突,抑或是近期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的持续对峙,其事件核心就在于东南亚国家民众内心潜在的排华情绪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蔓延。 不可否认,中国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同时, 也在能源、资源与就业上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轻微的负面影响,但这些都不足以形成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东南亚的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政客是别有用心、试图为转移国内社会矛盾而寻找借口。 当然,民族主义盛行并不是双边关系的全部,80 年代在东南亚国家涌现的非政府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涉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外交。有数据表明, 随着东南亚各国的日益开放和外国势力的不断渗透, 国内各种非政府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甚至于在各国的政治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这些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对外政治外交上表现出极为强烈的本国主义思想, 而这些信奉西方价值观的政治势力的深度介入,也就必然会制约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外交活动。他们

不断负面宣传中国的政治外交政策, 甚至使用 “新 殖民主义”“中国威胁”等极富有舆论导向性的词汇,试图达到恶化双边关系的目的。同时,动荡的国家政权也为这些西化组织提供了极好的生存土壤,他们借助所控制的舆论资源,与多方政治势力相互勾结形成利益网络,打着“人权” 、领土等旗号公然挑衅中国, 这点在近几年来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展望中国与东南亚未来的双边关系,就中国目前与东盟的关系而言, 双方既是潜在的竞争对手又是时下及将来都不可分割的贸易合作伙伴,和则两利、战则两伤,双方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求一种能够妥善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 以切实有效的行动推进双边关系的正常化和地区经济发展。 同时, 中国对南海享有的绝对主权不容置疑和挑衅, 如何切实有效解决该区域争端将直接推动中国大海洋战略的实现,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至此我的演讲结束,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