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

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企业战略管理》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吴永林一、考试题目

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考试方式说明

本课程期末考试的形式为论文撰写,每位同学独立完成。

三、具体要求

(1)结合本门课程所学的十个战略管理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融合十个学派的一些要素,在系统

理解“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给出你自己的认识、观点和看法以及论述。

(2)论文字数要求在5000字左右。

(3)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逻辑清楚,论证充分。

(4)在大标题下可以自己拟定小标题或副标题 (可以针对某一理论或学派)。

(5)论文装订要求:试卷(即本页)放在首页,论文(A4纸打印)顺序左侧装订在其后。

(6)论文要A4幅面打印,小4宋体,单倍行距,默认页边距及页面设置。

(7)行文格式、注释及参考文献等,严格遵照《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格式规范。

(8)论文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的截止时间:2012年6月12日中午12点前,地点:四教814;

电子版发至:或者

四、成绩评定

对论文的成绩评定包括九个方面,具体指标及分值的分配如下表。

论文成绩评定表

(本试卷只1页)

论战略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摘要

战略管理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先后产生了多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和分析什么是战略管理,本文以明茨伯格所归结的战略管理理论十大学派为依据,系统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中梳理出了理论发展的大致规律,重点分析了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推动力,本文认为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力量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正是这种需要推动着战略管理理论不断的趋于完善。

关键词:战略管理十大学派推动力量

1 战略概念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四要素(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从企业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计划(Plan);从企业过去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模式(Pattern);从产业层次来看, 企业战略表现为一种定位(Position);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战略又表现为一种观念(Perspective);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企业战略则表现为一种计谋(Ploy)[1]。5P模型从5种不同而又比较重要的角度说明了企业战略的含义与价值。

1962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以《战略与结构》一书揭开了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此后各个理论学派先后出现,新的学派出现以后,原有学派或继续发展,或与新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形态。仅明茨伯格在《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一书中就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比较重要的十大学派,可见战略管理理论的丰富程度,现有的文献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对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力量却很少有人研究,所以本文将主要研究是什么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鉴于现在战略管理理论的纷繁复杂,各位学者对所谓的流派界定也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将主要依据明兹伯格所界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十大学派。

2 理论完善的内在需要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明茨伯格的十大学派主要分两大块——说明性学派和描述性学派,整个理论的发展有两条规律可循,那就是由内容研究到过程研究,由个体研究到集体研究。其中说明性学派主要研究战略的内容,描述性学派主要研究战略的形成过程,学习学派之前的学派侧重于个体对战略的影响,而之后的学派则着重研究集体思维度战略的影响。而理论沿着这两条规律不断自我完善,后面的理论不断弥补前面的不足,发展前面的长处,就推动了整个战略管理理论的向前发展。

设计学派——奠定基础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安德鲁斯在1971发表的经典著作《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公司的战略思想问题,阐明了制订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战略管理模式。安德鲁斯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战略制定的SWTO分析框架。提出了制定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基本战略管理模式,即将战略定义为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2]。设计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企业的经理是企业战略的唯一制定者,其战略制定过程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一次成型过程,成型之后即付诸实施。另外,其认为最佳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制定的SWTO分析框架,虽然只有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两个维度的对比来建立企业的战略,并没有很复杂和精细的分析过程,但是却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研究基础,以后的计划学派,结构学派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从内外部两方面来逐步完善并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由设计学派的核心观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设计学派的理论主要实在说明战略是什么,关注战略的结果而很少关注战略制定的整体过程,并且认为战略的制定是高层的个体行为,并不强调集体行为,这些也都为以后的理论发展打下了基础。

计划学派——关注内部

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中对企业发展的基本原理、理论和程序进行了研究。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即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方面,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两大类,建立了以环境—战略—组织三者为支柱的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分析框架,只有当三大支柱要素协调一致、相互适应时,才能成功地实现企业经营总目标[3]。但是,计划学派强调战略行为是企业对其经营的外部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企业的战略是追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计划学派的核心观点是:战略构造应该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计划的全过程,战略计划的实施则应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进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人员负责。

计划学派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建立了环境—战略—组织的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其实还是设计学派内外部分析的基础上的发展,因为它认为外部环境时不变的,企业的内部组织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环境,所谓的战略就是组织如何适应环境。但是在与设计学派不同的是,计划学派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内部能够做的。计划学派关注的也是战略形成的结果,即战略是一个计划,对战略形成的过程较少的研究,认为战略的形成过程是高层的作用。计划学派进一步回答了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重点关注了企业内部,但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对企业外部环境和战略形成过程还较少,这也就产生了理论完善的内在需要。

定位学派——关注外部

定位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迈克尔·波特,他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一

书,正式奠定了定位学派的基础,而随后在1985年他的另一本著作《竞争优势》的问世,也把定位学派引向了发展的高潮。在这两本著作中,全面阐明了其战略管理思想和分析框架。其理论建立在产业经济学的 SCP 范式上,即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内的竞争状况,并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及其战略,从而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绩效。最引人注目的是波特的竞争分析模型,通用战略的设定及他的价值链观点。波特认为一个产业的吸引力、潜在利润是由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以及客户和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压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认为企业制定战略的关键就在于透过表面现象正确分析竞争压力的来源,并通过对表象之下压力来源的认识使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充分暴露出来。通过竞争战略的实施,企业可以对五个方面竞争力量产生影响,并影响行业(市场)结构,甚至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从而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自己的营利能力[4]。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赢得竞争优势的三种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并对企业实施这三种基本战略的基本组织要求和所需的基本技术与资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波特还提出了价值链分析理论来对企业内部环境来进行分析,价值链把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了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每项活动都是价值链的一环,相互之间要配合好,才能产生竞争优势。

定位学派继承了计划学派的内外部分析的理论框架,在外部环境的分析上着重分析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认为行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定位学派过分看重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认为企业的战略就是选择企业在产业中所处的地位,这实际上也是回答了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对战略产生的过程,定位学派也并没有给予关注。定位学派同样认为战略制定是由高级管理人员完成,是以正式分析为基础的,通过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完成的。

从以上三个学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设计学派建立了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来分析战略形成的基本框架,之后的计划学派则重点关注了企业的内部环境,他们认为企业外部的环境相对稳定,战略就是调整企业内部资源以适应环境,后来的定位学派则重点关注了企业外部环境,尤其是产业环境,认为战略就是分析环境并选择位置,虽然后来定位学派也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弥补了自身在内部环境分析上的不足,但地位学派的核心观点依然是建立在关注外部环境基础上。这三个学派沿着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这一条思路,回答了战略是什么这个问题,所以明茨伯格把他们归结为说明性学派,说明性学派的特点是注重内容而不注重过程。这也就为将来的从战略形成过程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或者说产生了需求,而这种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也一直是推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力量。

在说明性学派之后,明茨伯格又归结出了六个学派,他们是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利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这六个学派从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思考,他们侧重于描述战略的实际制定和实际执行过程。战略管理理论就这样从内容的研究转到了对过程的研究,而这种转变的动力就是理论自我完善的内在需要。

企业家学派——远见是战略形成过程的关键

企业家学派认为,具有战略洞察力远见的企业家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许多成功企业没有系统的、成文的战略,但它们同样经营得很好,这与管理者对企业基本价值以及存在原因的信念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家学派的最大特征在于强调领导的积极性和战略直觉

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将战略制定归功于个人直觉;另一方面认为不存在规范的战略制定过程[5]。能使一个企业在某个环境中获得成功的领导,并不一定在另一个企业和另一个环境中也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如果一个企业遇到了经营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换一个新的具有直觉力的领导。

企业家学派所认为的战略形成不是一个完全有意识的思维过程,战略形成是深深植根于企业领导人的经验和直觉中的。企业家学派的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没有具体战略的企业同样经营的很好,虽然没有具体解释企业领导人是如何通过远见来制定战略,但是却弥补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不足。

认识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认识的过程

认识学派最早起源于Simon等的研究,形成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他们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理过程,而且是发生在战略家心里的认识过程,而不是集体过程,他们侧重于研究人们如何处理环境输入信息的方法——概念,计划,刚要和框架[6]。作为概念的战略在初始形成过程时比较困难,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偏重实用性而不是最优化,当战略不可再行时,也很难改变。

认识学派的观点从人类心理认知的过程这个角度解释了战略在战略家心里的形成

过程,并且这种认知在不同的战略家身上会存在差异,这会对战略家追求的战略产生影响。认识学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补充了企业家学派中的对企业家如何产生远见的研究的不足,但是他们还把战略的形成仅仅归结为领导人的作用,没有看到这个过程中的集体的作用。

学习学派——组织学习形成战略

学习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派,主要以奎因和明茨伯格为代表,以奎因1980年出版的《应急战略:逻辑渐进主义》为新起点,逐渐汇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学习学派认为组织环境具有的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特性,经常伴随着对战略而言不可或缺的知识库的传播,战略的制定不仅仅是一个计划的正式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战略规定和执行的界限变的不可辨别。这种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是集体学习,所以战略可以属于任何有能力和条件去学习的人,战略可以在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出现,只是一些战略可能不受重视,自生自灭,而另一些战略被领导人采纳,在组织中推广,正式成为一些深思熟虑的战略,因而,领导的作用变得不是预想深思熟虑的战略,而是管理战略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新的战略[7]。

学习学派不再像以前的说明性学派一样认为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而是认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战略的制定也不应该依靠静态的程序和方法,而是应该依靠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来形成适应环境的战略。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领导不再扮演战略制定这角色,战略出自组织学习,可以是任何地方。可以看出,学习学派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解释了战略形成的过程,而这只是战略形成过程的一方面,所以战略管理理论依然有完善的需求。

权利学派——权利博弈形成战略

权利学派认为如果战略制定是一个计划于分析,学习与认识相关的过程的话,那么它也可能是一个在相互冲突的个人,集团以及联盟之间讨价还价的和这种妥协过程。要想系统地阐述最佳战略是不可能的,个人及联盟的竞争目标使人相信,任何拟议中的战略在前进的道路上的每一步都会受到干扰和歪曲。组织内成员在价值观,信仰,信息,利益以及现实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持久的差异,而稀有资源和持久差异的冲突使权利成了最重要的资源。而在组织外部,组织也会采取控制或与其他组织合作的方法,通过战略操纵及各种网络和联盟中的集体战略,促进其自身福利[8]。

权利学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将权利和政治的研究融入了战略制定过程,使战略形成具体化,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协商的过程。强调在战略形成过程中,必须考虑权利,即政治方面的因素。该学派扩大了管理人员的视角:在外部,注意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在内部,要注意战略制定与实施受内部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牵制干扰。

文化学派——战略形成植根于文化之上

文化学派认为战略形成是社会交互的过程,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信念和理解的基础之上。个人通过文化适应过程或社会化过程来获得这些信念,这个过程大多数为潜移默化而非语言文字的,虽然有时也通过较为正式的教导来强化。因此,组织成员只能部分地描述巩固着他们文化的信念,而文化的来源和解释可能依然模糊。结果,战略首先采取了观念而非立场的形式。观念植根于集体意向之中,并在深藏着资源或潜能的组织模式中反映出来,受到保护并且用作竞争优势。文化,尤其是观念体系不鼓励战略改变,以便现有战略永存,他们往往至多在组织的整体战略观念之内做一些立场的改变[9]。

文化学派强调集体思维过程,认为企业的战略形成植根于企业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影响着组织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流行的思维方式,,也就影响着战略的形成过程。

环境学派——战略形成是一个不断应对环境变化的过程

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的过程。环境学派强调的是企业组织在其所处的环境里如何获得生存和发展,其所起的作用起到了让人们关注环境因素。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向组织展现自身,是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组织必须适应这些环境力量,否则会被“淘汰”领导由此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因素,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适应。组织结束群集在原来所处的独特的生态型小环境和位置中,直至资源变得稀少或者条件变得恶化对,然后组织消失灭亡[10]。

环境学派重点关注了组织环境对战略形成过程的影响,是描述性学派中唯一关注环境的学派,但是环境的概念太过抽象,限制了环境学派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以上的这六个学派从不同的方面描述了战略形成的过程,因此叫做描述性学派,他们在前面说明性学派基础上研究了战略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因为关注点的不同,而形成了多个学派,每个学派都不能完全描述战略的形成过程,因而后来出现了集大成的结构学派。由以上的这些学派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战略管理理论由说明性学派发展到描述性学派,由单一的关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个体到关注集体思维过程。理论在不

断的趋于完善,学者们也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能够完整解释战略管理的理论,这些都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不断向前发展。

3 结论

战略管理理论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早起的理论主要是回答了一个什么是战略的问题,以明茨伯格所总结的前三大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为主,这三个学派从内外两方面分析了什么是战略,其中设计学派奠定了分析的基本框架,后两个学派分别侧重了内部和外部,在弄清楚战略是什么后,后面的六个学派主要回答了战略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六个学派分别侧重了六个不同的方面。战略管理理论从开始发展到现在一直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最完美的答案,可惜到现在并没有一个理论能完全解释什么是战略管理,所以这种自我完善的力量也一直推动着理论不断向前,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以后的战略管理理论还会出现更多的学派和理论,不断的来弥补这前人理论的不足,直到战略管理理论能完美的指导实践为止。

参考文献

[1] 冯雪.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新趋势[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0).

[2]徐景明, 林旭.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J]. 华东经济管理, 2001.

[3] 肖小勇, 肖洪广.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动力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

[4] 张杰藐, 张阳.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学派梳理[J]. 中国经贸导刊, 2009.

[5] 倪义芳, 吴晓波. 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 J]. 经济管理, 2001( 6).

[6] 徐二明, 王智慧.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J]. 首都经济贸易报, 2001( 10).

[7] 苑琦.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述评[J]. 特区经济, 2005.

[8] 亨利·明茨伯格, 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 刘瑞红. 战略历程: 纵览战略管理学派[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9] 张向前. 西方企业战略管理学派评析[J]. 商业时代, 2007.

[10] 李家龙, 李家齐. 对于战略理论学派的综述[J]. 特区经济, 2006.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2)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3)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4)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简述与评价 (2)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简述与评价 1998年,明茨伯格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企业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十大学派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以及对前面九个学派进行组合的构造学派。十大战略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各执一词,难以统一起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战略学派也曾盛极一时,成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是主流:80年代到90年代初,定位学派是主流。在达到声誉的顶峰之后,这些学派又逐渐走下坡路。而除构造学派的后面六个学派从8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其可操作性低,仍无法成为主流。这种“各领风骚若干年”的现象其实也不奇怪,它说明三点;(1)战略的形成很复杂,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2)人们对战略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即使是现在,这个认识过程也还远远没有结束:(3)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可能超出了战略学派的适用范围,因而某些学派可能会显得过时。 (1)设计学派 设计学派是典型的深思熟虑型战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环境稳定,目标明确。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兹尼克、安德鲁斯和纽曼,认为制定战略就是确定其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匹配,基本模型是SWOT,即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前提条件是:(I)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II)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III)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战略家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战略后交给其他人去执行;(IV)战略形成的模式应保持简单。该学派没有明确的学科基础,但类似于建筑学。 比较机器隐喻的特征可以认为,设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机器隐喻,战略家把组织当成机器,其战略思维具有机器隐喻的特征。采用设计学派的组织往往是比较正规化的机构,这一点与机器隐喻也相吻合。 不足:该学派没考虑何时制订、如何制订、何时停止战略,该学派将战略贯彻与执行分离。这一阶段既没有“学习”的过程(比如从错误中学习),也没有反馈的过程(因为战略由CEO制订,然后交付执行者实施),优势与弱点在未经试验、实践之前就无法明确获得。 贡献:该学派的“报信观点”和著名的“SWOT”分析法作出了巨大贡献,意义深远。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

管理学十大效应

管理学十大效应 1、蝴蝶效应: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就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就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管理启示今天的企业,其命运同样受“蝴蝶效应”的影响。消费者越来越相信感觉,所以品牌消费、购物环境、服务态度……这些无形的价值都会成为她们选择的因素。所以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瞧到,一些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公司在她们的公司理念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在您的统计中,对待100名客户里,只有一位不满意,因此您可骄称只有1%的不合格,但对于该客户而言,她得到的却就是100%的不满意。” “您一朝对客户不善,公司就需要10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去补救。” “在客户眼里,您代表公司”。 今天,能够让企业命运发生改变的“蝴蝶”已远不止“计划之手”,随着中国联通加入电信竞争,私营企业承包铁路专列、南京市外资企业参与公交车竞争等新闻的出现,企业坐而无忧的垄断地位日渐势微,开放式的竞争让企业不得不考虑各种影响发展的潜在因素。 精简机构、官员下岗、取消福利房等措施,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传统的保障,随之而来的就是依靠自己来决定命运。而组织与个人自由组合的结果就就是:谁能捕捉到对生命有益的“蝴蝶”,谁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2、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就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就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就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的组织与社会生存的主要威胁,并非来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就是由缓慢渐进而无法察觉的过程形成。人们目光短浅,只瞧到局部,而无法纵观全局,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可以从容面对,对于悄悄发生的大的变化,而无法察觉,最终会带给我们更加严重的危害! 启示之二就是:青蛙,就好象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我们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与“当一天与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就是非常可悲的! 启示之三就是:当今的社会,就是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所以我们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现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被时代所淘汰,也会有面临失业的危险! 启示之四就是:我们不要单纯的,只能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而忽视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因为,那种缓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险,才就是最可怕的! 3、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就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您的脚,如果您用手去试图挣脱您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您的脚与手。您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您的脚,您唯一的办法就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就是:当您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就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同理,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一团与气”的集体不一定就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

十佳管理类书籍推荐

十佳管理类书籍推荐 十佳管理类书籍推荐 1 《营销管理》(第10版) 推荐理由: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营销提升竞争力,中国经理人需要通过营销大师科特勒的这本经典教材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读者点评: 一部营销领域的圣经,一版再版,被全球高等商学院普遍采用,拥有无数光环和美誉,但这些都不足以表明,它对于投身市场经济不久、面临全球竞争挑战的中国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中国进入了买方市场和微利时代,外国企业乘WTO长驱直入,高新技术变换了传统的营销模式,而国内企业不但要强化本土优势、还要扬鞭域外进军500强,刀光剑影中其拼杀的首要利器自然是"市场营销"。然而,在茫茫商海中苦苦摸索的中国企业历经了品牌战、广告战、价格战甚至唇枪舌战,却未能成就几个国际大牌的赢家。狂热中的冷醒,知识时代的我们到底有多少营销知识和经验? 所幸的是科特勒已将市场营销提升为一门科学,我们大可不必在

头破血流之后发现商战中一星一点的火花。这盏神灯能够指引我们---真正地认识营销、甚至企业的价值,理性地分析市场信息,审慎地进行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与定位,形成高瞻远瞩的市场营销战略;以及制定立体的营销决策,通过整合企业内外的全部资源,成就"营销创造价值"的伟业。 本书涵盖了营销人士所必备的全部知识,也对其它任一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士有所启迪。 我曾经建立顾客数据库,并通过E-mail等方式与顾客进行大量立体的信息沟通,从而在公司与产品形象、市场地位、服务水平等方面影响了许多人,其中一些成为我们忠实的用户,而其他人都对公司保持着良好印象!此举即领悟于书中新经济条件下电子商务、信息传播方面的操作指导。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定能集结整体的力量、运筹帷幄、决胜市场! 面对"顾客永远不会满意"的挑战,中国企业将挺身而出,敢于回答:"营销就是创造顾客满意!"(马广华SAP中国公司咨询顾问) 2 《竞争战略》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管理学十大经典定理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学十大经典理论 管理能力 在影响管理行为的管理要素中,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客观条件相近的两个组织中,决定管理工作好的关键因素就是管理者。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效能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就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追求效率,因此,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组织效率的能力。管理者若要准确地把握组织的效率,需具备下列三种管理能力: —、管理者应能全面而准确地制定效率的标准的能力 管理者如果要提高组织的效率,首先要有具体的效率标准作为衡量的依据。标准是用以比较将来、当前和过去行动的准则。确定标准的方法有很多种,管理者可以把组织的许多特征作为效率衡量的标准,包括量的、质的等依据。例如人均产值,产品平均成本以及各种物品购销售价格等等。 表面看来,制定效率标准并非难事,写在纸上似乎就够了。其实不然,制定一个科学的能够体现效率原则的标准并非易事。管理者必须进行深入调查,透过眼前的、明显的事实找出能了解、反映眼前问题的充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正确估计到他负责监管的所有设备和人员的最大能量,从而制定出符合效率原则的标准。 二、管理者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的能力 实际工作与标准比较总有一定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就不需要管理。正因为有偏差存在,才需要我们去做工作。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当能够及时了解目前工作的进展,必须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效率标准的差距,以便在它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寻找实际工作与标准之间的偏差,若工作有数字标准,找出并确定偏差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如产量、利润,但若对一些技术性较少的工作,工作标准不但难以量化,甚至连评定的内容都很难确定,管理者有时就不得不凭直觉和经验来判断,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职工的精神面貌等。一名精明而有远见的主管,有时能够预见到脱离标准的偏差。缺乏这种能力的,则无论如何也应该尽早认识偏差。如果标准制定适当,又有明确地评定下属人员工作的手段,则对实际业绩或预期业绩的评价就相当容易了,就很容易确定偏差的存在与否。另外,管理者通过制定科学的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如果目前工作明显地偏离原定的各项效率标准,那说明一定有什么问题或哪儿需要改进。管理者应当敏锐地察觉目前工作水平同具体标准的差距,在把握工作时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困难和问题,还应当注意那些较深远、较不明显但今后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症状,以便其在发展成危机前得到改进。 三、管理者应有纠正偏差的能力

管理学中的十大管理理念

管理学中的十大管理理念 一、素养 * 兰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到。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兰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响的很早,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发过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 鲦鱼效应: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您 *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 沟通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完整版)古典战略管理十大流派分析及评价

?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 ?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 ?定位学派(The Positioning School) ?创业学派(The Entrepreneurial School) ?认识学派(The Cognitive School) ?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 ?权力学派(The Power School) ?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 ?环境学派(The Environmental School) ?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设计学派(The Design School)(195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菲利浦·塞兹尼克《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1957); ?阿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1962); ?肯尼斯·安德鲁斯《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1965) 设计学派的观点 战略是对公司内部实力和外部机遇的匹配,是首席执行官有意识的但非正式的构想过程。该学派建立了著名的SWOT模型,该模型考察了企业面临的威胁和机会以及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制定战略的重要性。战略产生于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过程,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战略形成的模式必须保持简单和非正式,战略应该是明确简单的,是个性化设计的最佳成果之一。 对设计学派的评价 设计学派提出了战略管理中的一些重要的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说明性学派基础的观点。但是该学派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优势劣势的评估问题、战略和结构的问题、战略的明确性和灵活性问题以及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实施问题。 (2)计划学派(The Planning School)(196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 ?H·伊格尔·安索夫《公司战略》(1965) ?申德尔和霍夫《战略管理》(1979) 计划学派的观点 同设计学派相似,计划学派也把市场环境、定位和内部资源能力视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但它认为企业战略的制定过程应该是一个正规、受控的计划过程,该过程被分解成清晰的步骤,并有分析技术来支持,战略应当明确制定出来,以便于通过细致的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经营计划来得到贯彻。基于这样的理念,计划学派引进了许多数学、决策科学的方法,提出了许多复杂的战略计划模型。 对计划学派的评价

(完整版)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 Mingt zberg )、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 )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 )等,将战略 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 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 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r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 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 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 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 P. Selznick ) 1957年岀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 弗雷德?钱德勒(A. Chandler ) 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 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岀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岀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 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 ) 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 (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 Steiner )、艾考夫(Ackoff )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 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 ) ( 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 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 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岀,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 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

管理学十大效应与十大原理

管理学十大效应 0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系统放大,则对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02-青蛙现象 青蛙现象: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就会迅速跳出锅外。如果把一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的最终结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跳出锅外了。 青蛙现象告诉我们,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03-鳄鱼法则 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04-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05-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 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所谓的“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战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可用于国家,小可用于个人。系统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已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也”。外国人翻译成“战略是国家大事”。而战略的概念在用于企业后,便成为指导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确定经营目标、分配关键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变。 战略思想10大流派是战略管理上十分著名的思想。由明茨伯格、阿尔斯塔兰德和兰佩尔等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及结构学派等十大流派。但是只有把这几个学派整体来看,才是完全的理解战略管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0大学派的优缺点。 一、设计学派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设计学派是一个精确定义的过程。主张的是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代表人物:安得鲁斯(哈佛商学院教授)1971年《公司战略概论》 主要观点:战略规划是有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上佳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主要贡献:SWOT分析模型(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设计学派的优点:将战略当成概念化(conception)的过程,强有力的CEO在该学派论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设计学派在可操作性强,或稳定性强(不确定性小)的条件下比较适用。 设计学派的缺点:第一,优势与弱点的评估。设计学派将战略制订者(CEO)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解读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 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决定战略的选择及行动;战略制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寻找新的机遇。该学派不仅将战略形成过程集中在一个领导身上,而且强调领导人与生俱来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强调战略远见、个性化领导能力、前摄等概念。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作有:富兰克·奈特(Frank Hyneman Knight)的《企业家精神:处理不确定性》(1967年)、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柯林斯和摩尔(Colllins,Moore)撰写的《组织的缔造者》。 五、认知学派(Cognitive School) 认知学派把战略形成看成一个心智过程,其实是将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心理学的理论解释战略家的思想。认知学派认为,如果想要了解战略的形成,最好同时了解人类的心理和大脑。该学派注重战略形成过程的特殊阶段,特别是战略初始概念形成阶段。认知学派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倾向实证主义,将知识的处理和构建看成是试图勾画客观世界的结果;另一分支则认为,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主观的,战

管理学十大定律

管理学十大定律 一、素养 蓝斯登原则: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 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6、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7、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8、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 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人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 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四、协调 氨基酸组合效应: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一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战略管理的十大流派 2013年10月24日 14:27 来源:企业管理网作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明茨伯格(H.Mingt zberg)、阿尔斯特朗(BruceAhl strand)和拉蒙珀(Joseph Lampel)等, 将战略管理的各种理论梳理成十大学派,即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各学派的代表人物都从不同视角,对战略管理提出了各自的主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明茨伯格认为,战略管理的真谛其实就象一头大象,十大流派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大象的局部,只有综合集成各派的观点,才能对大象有整体的认识和体悟。 一、设计学派(Design School) 设计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主观概念作用的过程,主张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传达,便于执行、检验和不断改进。事实上,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斯(K.Andrews)提出的著名SWOT战略分析模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要求。设计学派强调,战略管 理者应当是整个战略计划的顶层设计者,应切实地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但不必承担具体战略计划的制定工作。设计学派的代表作包括菲利浦?塞兹尼克(P.Selznick)1957年出版的《经营管理中的领导力》、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Chandler)1962年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以及肯尼斯?安德鲁斯1965出版的《经营策略:内容与案例》和1972年出版的《公司战略概念》。 二、计划学派(Planning School) 计划学派认为,战略的形成应当是一个受到控制的、有意识的、详细具体而正规化的过程。原则上,决策者对整个过程承担责任,并尽可能详尽清楚地阐明这一过程形成的战略,以便具体地落实战略目标、预算程序和各种运作计划。计划学派继承了设计学派SWOT分析的思想,但克服了设计学派过于主观的 分析方法,引进了以决策科学为代表的数量分析方法,提出了许多制定企业战略的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工具。计划学派代表人物安索夫(Ansoff)1965年出版的《企业战略》堪称经典,申德尔和霍夫的《战略管理》(1979)亦是重要文献。此外,在斯坦纳(Steiner)、艾考夫(Ackoff)等人的推动下,计划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如经验曲线、增长-份额矩阵、市场份额与获利能力关系PIMS(Prof it impacton market share)(PIMS)等概念和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战略管理理论。 三、定位学派(Positioning School) 波特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以及随后于1985年、1990年分别出版的《竞争优势》(和 《国家竞争优势》,不仅使他本人声名远播,赢得了定位学派掌门人和“竞争战略之父”的美誉,同时也正是由于波特的这“三部曲”,确立了定位学派在整个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占优地位。定位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强调外部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波特指出,企业在考虑竞争战略时,必须将企业与所处的环境相联系;行业是企业经营的最直接的环境;行业的结构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范围,从而决定了企业的潜在利润水平。波特将战略分析的重点由企业转向行业,构造了产业结构分析的“五力竞争”模型,提出了诸如公司地位、行业吸引力矩阵、价值链分析等极为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企业家学派(Entrepreneur School) 企业家学派把战略形成看作是一个预测的过程,一个构筑愿景的过程;是企业家对企业未来图景的洞察过程。企业家学派认为,战略是企业家个人价值观念的体现,企业家通过发挥自己个人的影响力和能力,

管理学十大定律

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 十大经典管理学定律1、彼得原理每个组织都是由各种不同的职位、等级或阶层的排列所组成,每个人都隶属于其中的某个等级。彼得原理是美国学者劳伦斯·彼得在对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研究后,得出一个结 论: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的原理。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2、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组织里,几乎都存在几个难弄的人物,他们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们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那惊人的破坏力。一个正直能干的人进入一个混乱的部门可能会被吞没,而一个无德无才者能很快将一个高效的部门变成一盘散沙。组织系统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协和容忍的基础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坏者能力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日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你应该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无力这样做,就应该把它拴起来。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这完全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水桶定律与酒与污水定律不同,后者讨论的是组织中的破坏力量,最短的木板却是组织中有用的一个部分,只不过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们当成烂苹果扔掉。强弱只是相对而言的,无法消除,问题在于你容忍这种弱点到什么程度,如果严重到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你就不得不有所动作。 4、马太效应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对企业经营发展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头羊时,即便投资回报率相同,你也能更轻易地获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没有实力迅速在某个领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寻找新的发展领域,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回报。 5、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是指一项游戏中,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为零,零和游戏原理之所以广受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发现与零和游戏类似的局面,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 20世纪,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一体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已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面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合作者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