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第3卷第7期 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3.No.7 2005年7月 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 VE LOP ME NT JUL.2005法国式半总统制政体政治文化模式溯源

刘 骞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法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法国经济变革、阶级力量变化、法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相结合的结果。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其根本上是由于法兰西特有的政治文化作用的的结果。文章基于对法兰西的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认为造就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及其政治民主制度的政治文化模式的源头在于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半总统制政体;国民精神;国民性格;政治心态

[中图分类号]D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5)07-0026-04

法国半总统制在1958年戴高乐宪法中确立,至今已有近半个世纪。长期实践中的稳健运行,证明这种政治体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法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法国社会的民情的熨帖。就笔者而言,最感兴趣之处莫过于对法国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的分析。通过对法国半总统制特性的考察,本文认为,法国的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特点,其之所以形成迄今较为稳定的半总统制政体,是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小农生产方式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国民性格三方面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法国半总统制基本特征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在具体形态上千差万别,但在对待和处理国家权力及其关系上,也有许多共同点。在国家权力的错综复杂关系中,司法权固然也很重要,相对而言,其中立性和超脱性较强,政治敏感度低,一般不像立法权和行政权那样能够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成广泛而直接的巨大影响力。换句话说,国家权力中最重要的是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的处理的问题,即,国家权力格局中立法权和行政权何者居于中心?

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大致有两种模式:一是以英国的议会内阁制为代表,立法权优先,行政权从属之;另一是以美国的总统制为典型,联邦政府以总统为核心,国家权力在纵向(联邦与各州的层面)和横向(联邦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层面)两个方向上朝行政权集中。

法国的政治体制兼具英美两种模式的特点,既非严格的总统制,又不是完全的议会内阁制,而是处于中间形态,即半总统制。国家元首在法国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主要是解散议会;把法案直接交给公民投票表决;在紧急状态下行使非常权力。同时,宪法规定总统由庞大的选举团间接选举产生(1962年改为总统由公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他有权选择总理,任命总理和政府其他成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宪法极力削弱议会的权力,对立法权及议会的其他权力作了种种限制,使它不能

[收稿日期]2005-06-06

[作者简介]刘骞(1981—),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欧美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

随时进行倒阁。虽然如此,宪法仍然保持内阁对议会负责这个议会制的基本原则,即当议会对政府的施政纲领不支持或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必须辞职;否则,总统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因此,法国总统权力虽大,他要实现自己制定的政策,还要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保证,所以,在法国的总统、总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要受到议会的牵制[1]。

法国为什么能创造出这样一条道路呢?对此,戴高乐曾有所说明:“我完全明白有些爱作解释的人,为不能把宪法放到两个严格模式里而感到不高兴。照他们的看法,法国的政治制度只能有两个概念。他们说,要么是议会制……要么是总统制,……但是,我一点看不到为什么法国的议会制度就一定是不稳定的,一定是议而不决和软弱无力的。法国有什么理由必须采用对北美适用的规则呢?……我可以说,我们的宪法既是议会制的,又是总统制的,我们的平衡和我们的性格特点支配我们这么做。”[2](P102)

由此,可以看出:从法国半总统制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是,消除旧制度的弊病,重建国家权威。具体地说,这一政治体制中要贯彻两个几乎对立的原则:一是设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元首,把权力分开来,国家元首在各方面都是一个仲裁者;二是建立议会制,并使它正常运转。一方面要扩大总统权力,同时要大力削减国民议会的权力,使之具有有限的政治和法律权力,以防其在倒阁问题上兴风作浪。也就是说,法国半总统制的本质是行政集权,表现为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的制度设置:公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公决重大法案);议会权威下降;总统权力集中强大、地位稳定超脱并只对选民负责。而这不仅与卢梭公意思想的三个方面理论:直接民主理论、反代议制思想和英雄史观,具有密切联系[3];也与它在绵延不绝的岁月长河中,通过法兰西民族遗传基因和法国特定环境,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趋向、观念形态代代相传,造就出的民族特有风度和气派,相互联系。它是法兰西式“集体意识”的形成,也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样式走向所规制了的。因此,笔者认为:法国半总统制是深受法国国民精神、国民性格与政治心态的社会人文历史背景制约的外在制度表现。

二、法兰西民族的精神特质

世人一向将英吉利与法兰西视为在精神特质上恰好处于两个极端的民族。为了使法兰西民族精神更加鲜明地得到展现,我们不妨将英吉利的民族精神作个参照。

英国人行动时,心神凝聚于物体,力量倾注于行动,绝少前思后想;而法国人在行动时,却必得先有一个周密计划或者系统理论作依据,以便决定是否行动和怎样行动。对英国人而言,行动就是意见;在法国人看来,行动不过是意见的结果。比如,英国革命中,英国人奋力反抗王权,仅仅为了使他们习惯上所享有的自由与权利,不再受到强力的侵害;法国革命中,法国人勇猛摧毁旧制,不单为了清除政治的腐败,还为了实现启蒙思想家的抽象理论所昭示的理想。另一方面,法国人注重理论,当原则与事实不相吻合,他们必会感觉困惑、彷徨。由于过于偏爱思想,行动不免受到牵制,自然优柔寡断。英国人则不然,遇到理论与实际相左之处,依然一往直前,埋头实干。当原则与事实严重冲突,法国人宁可坚持原则而牺牲实际利益;英国人却会改变原则以增进实利。

英国人依赖直觉、本能和经验,所以其思维常常停留在一个模糊的轮廓里;法国人注重思想,崇信理论,所以坚决要求思维的明晰性和准确性。法国人遇到一件解释含混之事,必会像生病一样难受。唯理主义的始祖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立志将数学的精确与清晰引入哲学;而英伦出现的更多是经验主义:各种学说、理论只有当它可以被现实经验所证实,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被人接受。英国人认为,那些“天赋的”知识,由于不是人们亲身经历所获得,因而是靠不住的。而法兰西的唯理主义则恰恰相反,它反对将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认为经验多生于感觉,往往因人而异,是混沌的、含糊的、不确定的,因而是不真实的。笛卡尔指出:“我认为应像拒绝‘绝对错误’的东西一样,对于不确定的事物也应加以排斥。”[4](P86)唯理主义认为,实在本身具有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可以通过先验的思维(即理性)得到认识。因而理性可以超越感觉,把握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的真理。只有理性才是真实可靠的知识。这种重理性、轻经验的学说孕育于法国是再自然不过了的。之后的法国理论家们的理论著作都强烈地表现出理性精神。正是这些著作阐发出的原理和法则,精确的定义和科学的分类,运用逻辑演绎的推理方法,组合形成法兰西民族思想的完整系统。德国学者埃里希?卡勒尔作了这样的概括:“理性主义和用理性驾驭自然的愿望是法国哲学的主调,而且我们看到它们影响了法国生活的各个方面。”[5](P252)

三、法兰西民族的精神与法国半总统制的相互联系

由于政体只能是现实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反映,是转化为政治观念的某种政治运行方式的现实记载,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所以,国家政体的产生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需求,要满足当时人们主观上的追求,并符合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就是说,探求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的民族文化背景还必须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基因、国民思想的根源和国民性格的特点三方面入手。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度”产生的民族文化背景包括下述三方面:

首先,从传统的经济与政治基因来看:1789年大革命前身的法国是一个封建农业国,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3/4。当时,绝大多数农民已经摆脱了农奴式的人身依附,他们强烈要求废除封建地租和封建义务,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小土地所有制。但是,小农害怕私有制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失去自己的地位与仅有的财产。由于当时法国尚处在社会分化不明显阶段,任何小生产者均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的财产所有者,尽管机会不多,小农也不愿放弃,所以只反对私有制的负面,而不主张完全平均。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力量日益强大的资产阶级更迫切地要求政治上的权利平等和经济上的自由发展。所以,取消封建特权,为资本主义开辟广阔道路,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农耕文明传统深厚的国家的政治特点表现为轻民主价值的立法协商而重秩序价值的行政集权。法国议会制的发展之所以一波三折、无能低效,最终为具有集权特点的半总统制所取代,其深层原因,即在于深受小农生产方式制约的法国社会的组织和整合机制脆弱。议会不能有效融会和表达民意,因而难孚众望,国家意志不得不更多依赖传统集权政治的整合机制才能够顺达。也正是由此,为什么法国总统由全体公民直接选举,而总统也更多地是在政治纷争中以不偏不倚的仲裁人的角色和作用而自我期许,乃至在党派纷纭不得其果时,总统往往绕开议会直接诉之于体现国民公意的公民投票。

其次,从国民思想的根源发展来看。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由启蒙思想家们充分地表达出来。法国思想家们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批判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挟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清扫封建社会的传统与愚昧,要求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理性的启蒙思想及其宣传,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为向封建统治者夺权、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所进行的舆论准备。法国半总统制的本质是行政集权,表现为有机统一的三个方面的制度设置:公民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公决重大法案);议会权威下降;总统权力集中强大、地位稳定超脱并只对选民负责。而这与卢梭公意思想的三个方面理论:直接民主理论、反代议制思想和英雄史观,具有密切联系。

卢梭认为,国家并不起源于强力,而是起源于社会契约[6](P797)①。当每个订约者将其自身的全部权利毫无保留地转让给整个集体而构成共同体时,社会契约便形成了,人们便从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就在人们结合为共同体的“一瞬间”,出现了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因素。通过社会契约而形成的共同体不是一个松散的组合体,也不是“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而是一个有机的道德共同体,是“公共的大我”,它具有统一性,具有生命和意志,而这种共同体的意志就是公意。

在卢梭看来,公意应具有以下两个特征:首先,公意是永远正确的。因为惟有公意才能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它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它没有也不可能有与构成主权者的个人的利益相冲突的任何利益,它不可能损害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也不可能损害任何个别的人。因而,公意是其他一切意志的惟一规范[6](P714)②。任何意志只有符合公意,才是公正的、道德的。其次,公意是稳固的、不变的。公意不会因个别意志的变化而变化,它一经宣示就成为一种主权行为,就构成法律,作为公意体现的法律不容许有哪怕是细枝末节的修改,一旦法律的尊严受到威胁,政治体制便会走向死亡。

卢梭在用公意衡量其他意志的标准,即判定一个意志是否符合公意时,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进行了具体的论述。他认为,惟一的办法就是召开人民大会,通过投票进行表决,只有如此,才是判断一个意志是否符合公意的最好办法。

公意学说认为,公意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最终应外化为法律,这就需要一个立法者。而人民

①原话为:“社会契约是一切文明社会的基础。”

②原话为:“公意是衡量一切其他意志的标准。”

是不能担当这一神圣使命的,因为作为立法者,应具备以下素质:“有一种能够洞察人类的全部感情而又不受任何感情所支配的最高智慧;它与我们的人性没有任何关系,但又能认识人性的深处;它自身的幸福虽与我们无关,然而它又很愿意关怀我们的幸福;最后,在时世的推移里,它照顾到长远的光荣,能在这个世纪里工作,而在下个世纪里享受。”[7](P25-26)可见,卢梭所需要的立法者,是一个高于群氓的非凡人物,是一个洞察人性的超人,是一个踞于社会之上的“神明”,这个“半神半人”的神秘立法者在社会之外为社会立法,才将人类从野蛮的自然状态转入文明的社会状态。公意学说也由人民主权论走向了英雄史观。

最后,法兰西民族性格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和统一、冲突和平衡,在政治文化领域当然也不例外。虽然法国人的个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并非自我的无限扩张。对国家和集体组织的依赖并不会因为他们的个性需求而有任何减弱。因此,法国人随时都在国家和个人之间权衡徘徊。自我的个性与国家的组织性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过于强调某一方面,就会破坏这种感性与理性所建立的难能可贵的平衡与融洽。因此,节制个性,把过分的感性理性化,就成为一种十分高明的生存之智。这种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和统一、冲突和平衡,在政治制度层面,表现为国家元首与议会(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对立与统一、冲突与平衡,而法国的政体在第五共和国之前一直处于动荡就是缺少充当这种“感性与理性”即国家元首与议会的平衡器。

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度”的表现尤为突出。法国人好幻想,热中抽象理念,追求完美理想的实现,于是非常情绪化,冲动、狂热,不安现状,求新求变,但又缺乏实干才能,往往热闹一阵之后见无实效,很快便茫然不知所为,转而又寻求权威以建立新的秩序。戴高乐正是顺应了这个特殊民族在特殊时代环境下的心理要求。

因此“半总统半议会制度”诞生的条件非常有利:一方面,它依然受到人民对法国第四共和国政体不满发出的那种鼓舞人心的改革激情的滋润;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第二、第三与第四共和国的多次失败尝试之后,法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所做的正确选择,某种意义上也即法兰西民族感性与理性精神的结晶。

四、小 结

综观世界政治文化的历史,任何一国的政治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环境,从而形成风格迥异的政治文化。对法兰西这样一个既闪耀着理性光辉,又充满着感性激情的民族来说,其政治文化正充当了一个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进行协调的平衡器[8]。在充分体现了其民族精神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度”中政治文化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法国特有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即小农经济的顽固性)为它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而启蒙运动和卢梭的公意思想观念原则则是其指导思想。如果说法是民族精神的表现物,来自法国国民性格方面的作用无疑是把“半总统半议会制度”放到了法兰西民族精神的结晶和法兰西民族文化中瑰宝的位置。

随着社会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法国各政党性质的改变,以及法国社会基础的扩大,法国的资产阶级统治者们在现实中求同存异,竞相改革,将法国政治经济改革推向高潮,使法国成为“现代国家中最具效能的政治实体之一”。而法国政治民主制度的这一切发展与变化与法国特有的法兰西式的传统集权政治基因(即小农经济的顽固性)和卢梭的公意思想,以及来自法国“在感性与理性徘徊”对立又统一、冲突又平衡的国民精神与国民性格是分不开的。它们为法国式政治民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乃至法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最广大的社会基础、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有效的民主监督。

[参考文献]

[1]张忠,陈应珍.法国政党制度与政体演变的关

系[J].襄樊学院学报,2004,(5).

[2]许崇德.宪法学(外国部分)[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1996.

[3]汪栋,刘毅.卢梭思想与法国半总统制[J].前

沿,2004,(9).

[4][美]亨利?托马斯.大哲学家[M].北京:农

村读物出版社,1990.

[5][德]埃里希?卡勒尔.德意志人[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6][法]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797.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82.

[8]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

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雷猛发]

英国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英国文化知识竞赛试题 2.骑士传奇:是一种叙事诗,主要内容是写骑士为获得荣誉、保护宗教或为了赢得贵夫人的爱情而到处冒险,同妖魔鬼怪或异教徒 斗争。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一是不列颠系统;二是拜占庭系统;三是古代系统,即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亚瑟与圆 桌骑士是骑士传奇最常见的题材。 4.“温柔的新体”:温柔的新体诗是对普罗旺斯抒情诗、西西里爱情诗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它抒发了对崇高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 人爱恋的女子的热烈赞美。《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 主要创作成果。 5.《神曲》:采用中世纪文学特有的幻游形式,但丁以自己为主人公,假象他作为一名活人对冥府一死人的王国进行了一次幻游。 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原名《喜剧》,薄伽丘 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中译本通称《神曲》。 6.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他的抒情诗集《歌集》,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 采用十四行诗体,并使这种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用意大利语写作,使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些新特点对后世欧洲诗歌的形式及内容 产生了很大影响。 8.流浪汉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以主人公的活动为线索,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 主人公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各种恶作剧,表达了作者的消极反抗情绪。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9.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打着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进行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 代表人物彼特拉克、拉伯雷、薄伽丘。

法国政体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法国政体的特点 新课教学: (一)、民主共和制的形成和主要权力机关 1、民主共和制 (1)、形成——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法国是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今日法国政体的形成始于1789年法国大革命,历经二百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 相关链接: 1789年,法国爆发了震撼欧洲的资产阶级大革命。列宁说:“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这次革命比较彻底地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 (2)、发展历程: 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具体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等。依据法国现行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法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人们根据它的政体特征,又把“半总统半议会制”国家。 2、主要权力机关——总统、政府、议会 (1)、总统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及任期: 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法国不设副总统,一旦总统不能履行职务,由参议院议长代理总统。 ②主要职权: 法国总统的主要职权: ◇任命总理,并根据总理提名,任命其他政府成员; ◇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有权解散议会; ◇拥有外交权(与总理分享,但总统权力更大); ◇可将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决。 (2)、政府首脑(总理)及其主要职权: ①地位、产生方式: 总理是政府首脑,由总统任命。

②总理的主要职权: 总理的主要职权: ◇领导政府活动,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向总统建议任免政府各部部长和国务秘书; ◇除宪法规定的例外情况,副署总统的文件、法令和命令; ◇对国家防务负有责任; ◇可代替总统主持内阁会议、最高国防会议和国防委员会。 (3)、议会的构成及各自的职权——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参议院两院组成。 ①国民议会 A、国民议会成员的任期和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由577名议员组成,议员任期五年,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B、国民议会的主要职权: a、立法权。 议会的立法权集中在公民权利与义务、婚姻与继承、税收与货币制度、公共机构的设立等领域。 b、财政权 议会有权对政府的财政法案和经济计划大纲进行审议、辩论和表决。法国国民议会召开会议 c、监督权 议会的监督权包括对政府的法律监督和活动监督。其中,弹劾是国民议会对政府监督最严厉的手段。 ②参议院成员 A、参议院成员的产生方式: 参议院共321个议席,由国民议会议员、省议会议员、市议会议员组成的选举团选举产生。参议院保证共和国各地方单位的代表性,居住在国外的法国人在参议院中应有代表。 B、参议院的主要职权: 在行使立法权方面,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有同等的权力。 专家点评: 从原则上说,法国两院在立法权方面有同等权力,但在实际立法过程中,国民议会的地位要优于参议院。两院议员均有权提出法案,但财政法案必须首先提交国民议会。如果两院对议案发生分歧,经协调仍达不成一致时,政府可以要求国民议会作出最后裁决。在监督权方面,国民议会拥有主要权力。国民议会可以使用弹劾手段对政府进行监督。

浅析英国爱丁堡文化创意节对我国的启示阅读报告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学士学位论文阅读报告论文方向:浅析“爱丁堡艺术节”成功之道阅读报告 一、“爱丁堡文化艺术节”和英国文化创意产业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通过姚东旭所著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及其意义》中引出下文,文章通过对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更为清晰的界定指出,正是创意的巨大潜在经济价值吸引了人们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各国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列举本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例如英国定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包括广告业、设计业、电影、表演艺术、出版业等10余种产业。北京市统计局划定的北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包括9大类。 (二)爱丁堡文化艺术节 在百度百科中提到,爱丁堡文化艺术节,创立于1947年,世界历史上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艺术节,所邀请的参展对象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各领域中的顶尖人士以及深具潜力的新秀,也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艺术节之一,对推动全球剧场艺术蓬勃发展功不可没。并且一年一度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为爱丁堡市带来了2000多万英镑的经济收益,并且创造了4000多个工作机会。如此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文化水平的艺术节成就,的确可供其他各国在文化、旅游政策上的参考 吴小英、夏扬在《爱丁堡国际文艺术界影响研究》中从“爱丁堡文化艺术节”1947年,欧洲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存活下来的人们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重新燃起对思想文化的追求,并对世界对战争对人生都有了新的理解与探求。这样的文化背景,使世界文化在这里汇集,成就了爱丁堡的开放式文化,并且爱丁堡成为新兴艺术家的天堂。“爱丁堡文化艺术节”在二次大战期间,欧陆艺术家面临空前浩劫,经3年筹划,于1947年举办了第一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选择爱丁堡,除因未受战争破坏,也因该城素有北方雅典的美名。爱丁堡不仅是苏格兰的文化中心,还是政治中心。这也造就了像加强欧盟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的安定发展,加强居民福利,成为城市名片,代表城市形象的政治影响。本文还通过“爱丁堡文化艺术节”的资金来源,以图表的形式,分析了其对旅游与经济的巨大影响。 新华网发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经济账》文中通过具体的数据统计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为苏格兰地区经济创出高额产值。艺术节仅在8月就吸引游客超过60万人次——几乎和爱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

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媒介文化观差异之比较 一、两个学派媒介文化观相同之处 1、属于广义的批判学派 众所周知,经验学派(emperical school)和批判学派(criticle school)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学者李彬认为,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正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学术基础,人本主义和终极价值也正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思想根基。[1] 毫无疑问,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都属于批判学派,他们关注的都是媒介存在的意义.前者注重的是“对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病理学的宏大批判”(理查德?约翰生语)[2] ,后者关注的则是媒介文本意义产生的要素及其受众对媒介文本的能动解读能力。他们的媒介文化研究都是与美国传统的传播学研究大异其趣的。这也是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宏观研究上的相同之处。笔者认为,两个学派在媒介文化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注焦点,那就是“媒介权力”。“权力”一词的本意是做某事的能力,往深处想来,权力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纽带,权力的深层总是包含着某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两个学派的学者都认为媒介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比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揭示统治阶级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压迫、愚弄民众的真相,无情地鞭挞作为虚假意识形态帮凶的大众传媒,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滥用媒介权力的批判。马尔库塞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导致了一种单向度文化的产生,这种媒介文化像巫术一样被硬塞进人们的头脑中,造成的却是民众精神的压抑。哈贝马斯把大众传播媒介看作为一种公共领域,但是这个理应发挥公共性功能的领域却被国家主义和资本势力所盘踞,于是,大众传媒具有了双重身份,既是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又是文化产业,其造成的只能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和公共性的瓦解。英国文化研究视野中的媒介权力,则变成了一种意义和快感的经济学。霍尔指出,媒介文化并不像法兰克福学派所认为的那样是铁板一块的,也不否认它是欺骗群众的意识形态工具,他的理论兴趣点更侧重认为媒介是一个“场”,里面存在着差异和斗争,是统治阶级为获得文化领导权的努力与被统治阶级对领导权的抵抗共同组成的。霍尔的三种解读媒介文本的方式就是一个鲜明的理论证明。其后的费斯克更是把大众对媒介权力的抵制行为揭示得淋漓尽致,甚至提出了民众进行微观政治实践的潜能。在费斯克看来,社会权力和符号权力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民众虽然对社会权力束手无策,但是民众可以充分利用符号权力,通过对抗性的解码实践颠覆统治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进而达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这种曲折达到目标的方式无论如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总体而言,虽然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在具体的批评方法上差别很大,甚至大相径庭,但是他们都是围绕着媒介权力展开批判的。 2、作为一种参与政治的方式 文化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它的政治参与方式,他们都通过一种学术研究的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或者解读某种文化现象的方法。他们都以一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都有着强烈的直接干预公共政策的理论冲动。法兰克福学派把媒介文化和文化工业放在政治语境当中,“将其作为把工人阶级整合进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手段来研究”,同时,他们还揭露大众传播媒介是如何作为帮凶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的。于是在其理论中,他们努力寻求政治改革的新策略(如阿多诺的回归批判性)、政治改革的新机构(如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自由主义阶段公共领域的回乡渴望)、政治改革的新模式(即他们所努力鼓吹一种新的文化革命的可能性等)。就媒介文化的视角来看,他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

英国史中文参考书目(2009)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非必读书目,同学可根据自己的背景和兴趣选择。推荐目的,是试图通过这些书籍,使阅读者循着基本史事-宏观叙事-学术介绍-学术研究-专题研究的路线,逐步深入到英国史的世界中去。) 《周末读完英国史》,丹尼尔著,侯艳、劳佳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英文版,外研社,2007。 《斑斓阅读》(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中英对照)相关书目:盎格鲁-撒克逊简史;中世纪英国;18世纪英国;19世纪英国;20世纪英国)外研社,2007-2009. 《牛津英国通史》, (英)摩根(Morgan, K.O.)主编;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英国封建社会研究》,马克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钱乘旦, 陈晓律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英国政治制度史》,程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英国早期历史中的三次危机》,亚历山大著,林达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诺曼征服时期的国王与领主》,弗莱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英国封建王权论稿:从诺曼征服到大宪章》,孟广林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以下书目供同学选择阅读及做学术史参考,且并不意味着本人已经阅读甚至见过所有的它们。各专题按出版时间降序排列) 一、史料: 《贝奥武甫》,译林出版社,1999. 《英吉利教会史》,(英)比德,商务印书馆,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寿纪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亨莱的田庄管理》,Cunningham,商务印书馆,1995. 《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奈特编;田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辜燮高,商务印书馆,1997. 《一八一五~一八七○年的英国》,张芝联,商务印书馆,1987. 《一八七○~一九一四年的英国》,刘克华,商务印书馆,1987. 二、通史: 1、综合: 《英国历史地图》(第3版),马丁吉尔伯特著,王玉菡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英國史》(上下),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英语民族史》(全四册),(英)丘吉尔,南方出版社,2007。 《吴于廑文选》,吴于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强国兴衰史丛书》,刘成,三秦出版社,2005. 《英国史》,阎照祥著,人民出版社,2003. 《英国通史》,钱乘旦, 许洁明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从《天生一对》看英美文化差异

[摘要] 外语电影是了解外语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资源。《天生一对》以温情浪漫的喜剧方式,使观众得以鲜明直观地对比两个最重要的英语国家——美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对比影片中两国语言上的差异、国民性格的差异以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来揭示背后的国家文化差异,以期使读者及观众对美语和英语有正确的认识。对两国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从而能有效帮助解决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关键词] 英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 一、故事梗概 该片于1998年7月上映,中译名《天生一对》,以现代手法重拍了20世纪60年代经典同名作品,故事内容改编自德国小说Das Doppelte Lottchen。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花荷莉和安妮。她们的父母尼克和伊丽莎白在一次航海旅行中在“伊丽莎白二世”号上相遇并在旅途中结为夫妇,可后来婚姻破裂。尼克独自在自己的纳帕山谷葡萄园里抚养荷莉,而安妮则与当婚纱设计师的妈妈伊丽莎白一起生活在伦敦;直到她们在夏令营相遇以前,两人彼此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孪生姐妹。不过11年之后,命运却巧妙地让她们在缅因州一个夏令营的活动中相遇。尽管她们的外貌惊人的相似,但是两人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却大相径庭,从而引得两人冲突不断。很快她们发现原来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为了更多地了懈她们的父母,她们两人决定交换身份,来到她们各自从未谋面的父亲或母亲身边。她们本打算一直这样装下去,直到尼克宣布他要再婚,两姐妹决定帮助她们的父母破镜重圆。虽然尼克那富有魅力但却让人讨厌的未婚妻给她们的计划带来很大麻烦,但姐妹俩合力设计痛整并气走了她。最终在两个女儿的安排下,二人重拾旧爱,一家人开始了新的幸福生活。影片充满情趣,两个小姐妹交换身份闹出不少笑话,搞笑情节层出不穷,而片中也穿插着温情情绪,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感到温暖而又愉悦。 二、影片中的美英文化差异 由于本片两个小主人公分别生长于美国和英国,两个社会文化明显差异的家庭背景,因而片中从多个视角呈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为片中的喜剧元素增色不少。 (一)两国文化在语言上的差异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语言折射出这个民族纷繁多彩的文化形态。英语通过其漫长的发展与完善,最终形成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主流形式。两者在语音和表达习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这势必会给非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带来难,给中外交流造成障碍。而这些差异在影片台词中可见一斑。 1.语音差异 首先,英式英语讲究抑扬顿挫,语调变化大,且发音短促,重读音较多,给人以严肃刻板之感;而美式英语讲究发音圆润饱满,连音略音较多,则更显自然随意。以夏令营场景之一为例:当荷莉堵在安妮的宿舍门口以阻止训导员发现她对安妮等的整蛊行为时说,“I、can't let,-.,yougo,.-,in there.She一's、highly contagious.”句中只两处重读,语调平稳没有起伏,倒是有三处连读和cani(t)词尾省音。而随后安妮为了揭发荷莉说道,“、Actually,We Kre、^all、quite、fine in、here unless、荷莉Parker knows、something We、don't、know.”很明显,她的伦敦口音在一句话中多处重读,而只有一处连读且无省音,整句呈现出很强的节奏感。其次,美英两种英语在很多单词的发音习惯上有很大差异。在英国英语中,字母?r只在元音之前才发音,其余位置不发音。但在美国英语中,不管“r”在词中任何位置都要发音,听起来读音大不相同,这也就是美语中有名的卷舌音(r化音)。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扑克牌“poker”。伦敦管家马丁拿出牌时的读音为,’pouko。而当荷莉在询问同伴是否会玩时的读音为,’p;ukzr/。片中此类 词语不胜枚举。另外,还有一些个别情况,如荷莉在问伙伴会否打牌时说“Either of you,by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2000年9月2000年 第5期 外国文学 Foreig n Literatures Sep.,2000 N o.5,2000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 赵国新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述英国文化研究的4部奠基之作入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文化论”阶段的重要贡献。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在继承和批判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文化的定义,规定了文化分析的任务;《漫长的革命》具体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手段;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为具有英国特色的阶级文化研究提供了范例;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发掘出底层民众的政治文化,它对工人阶级主体经验的重视和正视社会现实给予早期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 关键词:文化研究;全部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工人阶级文化;文化论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_5529(2000)05_0055_06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文学科当中就一直存在着文化批评的传统,即雷蒙·威廉斯所揭示的“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它的核心思想是,工业革命之前还存在的和谐、有机的文化受到了人为的工业文明的侵蚀,导致当代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发现和扩大有机的社群(community)和文化价值。这种文化危机感绝非英国一家独有,只不过它并没有像面临相同困境的德国和法国那样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经典社会学,以解释现代社会中萌生的崩溃感,提出恢复社会和谐的对策;思想贫瘠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土壤是养育不出强劲有力、气度恢宏、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哲学和社会学传统的,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诸如马修·阿诺德、塞缪尔·科尔律治、T.S.艾略特、F.R.利维斯等文学批评家的肩上。而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以一切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英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批评家所苦心经营的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继续,只不过它是在战后新的社会背景下探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认真的、批判的学术工作中,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性。”①英国文化研究没有确定的开始日期,但是,诸多论述文化研究的著述一般都认为它成形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1958)和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的出版为标志。它直接脱胎于艾略特和利维斯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批评,就其早期实践而言,它既是对他们的保守的文化观念的反拨,又是对他们宣扬的细读式文学分析方法的秉承。 ①Stuart Hall,“Cultu ral Studies:Tw o Paradigms”,见Jessica M unns&Cita Raj an(eds.),A Cu ltural Studies Reader:History,Theory,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5).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附答案与解析)

河南省开封市2018届高三10月定位考试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B.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官府操纵商品价格D.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3.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 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 4.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B.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 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D.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6.20世纪30年代,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有利于动员全民抗日B.全面抗战路线的确定 C.妥协退让的对日态度D.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7.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

英国的文化产业

经典案例:英国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管理) 一英国是世界上创意产业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 二英国是第一个提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定义的国家 三英国政府与首相对于英国文化产业发展功不可没 四英国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值得借鉴 欧洲文化产业制胜秘诀:文化政策 1英国的创意产业2法国的艺术文化产业 3德国的文化产业4瑞士的观光产业 英国的创意产业如何被催生? 1传统工业日趋萎缩直至没落2英国工业投资水平低、投资环境差3英国国内政局动荡4英国文化保守、陈旧 英国政府怎么做? 1990-1992年,英国政府委托英国文化委员会等部门完成“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 1993年以“创意性的未来”为题公开发布国家文化政策。1994年,布莱尔任工党领袖后提出了“新工党、新英国”的口号,拉开了“新英国运动”的序幕。 1997年,布莱尔就任英国首相,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解决就业问题,为振兴低迷的英国经济,下决心发展知识经济。当年

7月成立了文化媒体体育部。 1998年,文化媒体体育部成立“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Industry T ask Force)”,并由布莱尔本人担任主席一职,试图把以创意活动为主的文化产业作为全面振兴英国经济的突破口,把推广创意产业作为拯救英国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小组发布《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报告,出台创意产业定义。 强调:“创意产业”本质 1强调个人创造力2受知识产权保护3具有文化内涵4具有巨大的财富创造能力5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英国政府确认:十三个创意产业领域!!! 1广告2建筑3艺术和文物交易4工艺品5设计6时装设计7电影8互动休闲软件9音乐10表演艺术11出版12软件13广播电视 1英国广告:以创新力与原创性享誉全球 英国广告以创意为中心,细腻、含蓄、精巧、幽默。欧洲最重要的广告中心,与美国争逐世界领导地位。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广告公司,都以伦敦作为欧洲总部的据点。境内有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读后感

《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读后感 记得以前在政治书上看到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从那以后一直牢记在心,印象深刻到像刀刻火烧过一般,不过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宗教就是鸦片?在我们这个孔老夫子都“敬鬼神而远之”的国度里,历代以来毁神灭佛都很常见,人们不断地建立起来自己的信仰,然后再不断的毁灭。后果就是对待神灵我们都是真诚的机会主义者,也就是所谓的“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我们平日里对待神灵都是采取”视而不见”的策略,但是一旦我们处在危难之中,恐怕就是最虔诚的犹太教徒,也比我们要逊色很多。 其实不但是对待神仙上,所谓天地君亲师大概是中国人一生中的最大者了,但是我们一样可以在窦娥那里指天骂地——“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妄做天”,君王者庄子早说过他们不过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大盗而已,既然有尧舜就会有桀纣,在乱世时都是“彼可取而代也”的蠢货,亲者“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而哪吒却偏要杀父,在洋人弗洛伊德那里就认为是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师者则被带上臭老九的新社会挂冠,十年的炼狱萃取炼的比孙猴子还火眼金睛察言观色拍马帮闲。 其实,天地之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成为我们奉之为“神圣”的东西,一个充满实用主义和投机智慧的民族,在童年时代就看破红尘的民族,他们自始至终只崇拜一种东西就是现世的权力,那就是有枪就是草头王,枪杆子里出政权之类。可惜自以为聪明无双的我们,在古代一直居于人类文明顶峰的我们,在近代和现代在被崇信宗教鸦片的蛮夷打上门来,赔款割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之后,才眼红的发现这些往昔我们眼中的野人和蛮子——现在的洋人们,居然有那么多科学、民主、法律和制度从物质到精神的一系列文明瑰宝!那原因在马克斯韦伯的那本《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这样解释,恰恰是宗教使人们是为了上帝而工作,为信仰而工作,从这里产生勤奋刻苦的新教徒,从而产生了资本主义。那么我们国人在《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总结到,欧洲正因为信教,所以才有了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对抗,才没有了世俗政权的千秋万载一统江湖——统驭不但遍布人们的床头和饭桌而且要统驭深入到每个人的肉体和灵魂,才没有了现实中只对手握屠刀权力的跪拜和投降,信仰上帝的人们相信真理和永恒,有了神圣永恒的指引所以才不惧怕现实的黑暗惨刻,而英国独特的社会结构更产生了贵族与君主的斗争,

法国政体的演变

在法国,总统和议会都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理一职由议会的多数派出任。由于过去实行的是总统7年制、议会5年制,不同的选举时间,总统和议会多数派就可能不是来自同一阵营,因而造成总统和总理二人一个来自左派,一个来自右派,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这也是法国政坛独特的现象。 半议会半总统制 在1946~1958年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的政体是议会制,即全民选举国民议会议员,由国民议会中占席位最多的党派出面组阁。那时候总理大权在握,总统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任何实权。由于议会内党派众多,而且议会有弹劾政府的权力,因此一不小心,多数派联盟便会分裂,造成政府倒台。在第四共和国存在的短短12年间,共更换了20届内阁!政府的频繁更迭造成政局不稳,国家动荡。 1958年,曾因反对议会制而退出政坛的戴高乐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重返政坛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改宪法,制定总统制。出于稳定政局的目的,他继承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总统任期7年的传统。他一方面削弱了议会的权利,剥夺了议会任命总理和批准政府组成的大权;另一方面大大增强了总统的职权,甚至赋予总统在“非常时期”可以解散议会、进行全民公决等权利。1962年他宣布法国总统应由全民直选产生,并于1965年当选为第五共和国第一位直接选举出来的总统。 然而,第五共和国的政体并非绝对的总统制,议会对总统仍有制约,主要是:议会可以弹劾政府,迫使其下台;对议会通过的法律,总统须在15天内签署,最多只能让议会复议一次;总统不得在一年之内两次解散议会。 “左右共治” 在这样的政体下,总统只有得到议会多数派支持时,才能充分行使权利,反之,只能与反对派分享权利,把总理一职和组阁权交给政治对手。 实行半议会半总统制政体的初期,反对党势单力薄,总统的执政地位稳定,长达7年的总统任期又使其能够充分施展手脚,总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活跃在法国政坛上的主要政党是右翼的保卫共和联盟和法国民主联盟以及左翼的社会 党和共产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法国左翼力量迅速上升,形成左右两大派旗鼓相当的局面。此时,一个新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总统和议会任期不一致,因此无论是总统选举还是议会选举后,都有可能出现总统与议会的多数派分属不同派别。 1986年,前总统、来自左翼社会党的密特朗执政时,由议会多数派产生的政府属于右翼阵营,法国从此出现了“左右共治”的局面。自1997年以来,国民议会一直被若斯潘总理所属的左翼势力所控制,而希拉克总统则属于右翼政党保卫共和联盟。 总统任期改革 自1986年以来,法国已历经3次“共治”。“共治”期间总理、总统相互牵制,难以放手施政,严重影响效率。2000年6月,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通过政府提出的关于“总统任期5年”的修宪法案。同年9月举行的全民公决中,赞成票占了73.2%。呼吁多年的法总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解析版)

单元检测(三)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 1.《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 开启了英国权力中心在议会的政治格局 B.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 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英国率先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和所学史实说明光荣革命改变的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答案为A。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是责任内阁的成立,B错误。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而形成,C错误。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D错误。 2.有学者认为,1688年“光荣革命”开辟了一条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其基本含义是( ) A. 资本主义发展导致政治制度变革 B. 保留国王但是实现了民主 C. 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 D. 议会成为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 【答案】C 【解析】 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次政治妥协,是一次各阶层沟通妥协最终实现制度变更的典范,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光荣革命”是各阶层沟通妥协导致了政治制度变革,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D均未体现英国式的发展道路和“光荣革命”的基本含义,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1832年6月,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的方案得到国王的批准,其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英国的这次议会改革

高中历史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自治区宝昌一中模拟)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由此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A.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 B.总统的权力大于参众两院 C.总统有权单独制定或废除法律 D.参众两院具有同等的权力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2.内容 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立法权议会 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 (1)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行政权总统 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2)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3)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3.影响: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国家关键职位,共和政体确立,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易错提醒] 法国共和政体正式确立的标志不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而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它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 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单、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一无序言,二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 B.法国人高效务实的风格 C.民众毫无任何民主权利 D.法国政治环境的特殊性 “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法国1875年宪法的这一条款仅以一票之多获得通过;1877年,共和派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法国共和政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 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 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 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 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 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 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1793年初宣判国王路易十六死刑,不久将其推上断头台。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中间经过吉伦特派掌权、雅各宾派专政和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④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实行资产阶级的帝制。拿破仑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内革新政治,发展经济,颁布系列法典,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法律体系,对外发动多次征服战争,沉重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令人烦恼的法国共和政体

令人烦恼的法国共和政体 [ 2012-2-15 7:33:00 | By: 陈登鹏的博客] 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议会制还是总统制的争论较多,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对此知识点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有教材采模糊说,只说是共和政体,不再细分,比如人教版和人民版。有明确指出是议会制共和政体,比如岳麓版必修一《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一课,对于第三共和国政体这样叙述:“按照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大象版也认为应是议会制。该教材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但在《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的“学术窗口”介绍第五共和国的半总统制时写道:“后来,法国的政治制度又有新的发展,1958年建立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确立的政治制度,既不是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国,也不是原来的法兰西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时期的议会制共和国,而是介于总统制和议会制之间的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有人也称它为半议会制半总统制。”从这段叙述来看,该教材实际上对第三共和国持议会制政体的观点。不过,在目前的四种版本教材中尚未见到持总统制共和政体的观点,但一些辅导资料却别出心裁,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明确表述为总统制,比如笔者手中的一本复习资料就是如此。所以,尽管已有论者对此做过探讨和阐述,鉴于仍然存在错误认识,笔者认为还有进一步讨论和梳理的必要。 一、政体和政体的类型划分 1、政体是什么 政体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以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统治。在我国,人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即采取什么样的政权组织形式来行使国家权力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一般认为,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的政体基本表现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包括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共和政体,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应当属于共和政体。 2、现代国家政体的类型 现代国家政体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曰君主立宪制,一曰民主共和制。在君主立宪制下又可分为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立宪制。教材中的德国和英国正好是这两种类型的代表。在民主共和制下根据权力中心的不同,又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比如二战后的德国和意大利实行的就是议会制共和政体,而美国自1787年宪法生效以来实行的一直都是总统制共和政体。 议会共和制的特征在于,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政府由获得议会下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议会可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政府辞职,政府也可以解散议会。在这些实行议会制的国家,尽管也存在总统,但总统不兼政府首脑。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总统负责。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更多的是作一些礼仪性、程序性的工作,具有“虚位元首”的性质。因此这些国家的总统在国际舞台上参与活动较少,影响不大。

法国政体的更替

法国政体的更替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法国的政体出现了多次的改变,反反复复,令人眼花缭乱,在大革命爆发之前,是封建性的绝对君主制,革命考试后,先是在1789年建立的君主立宪制,1792年的共和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9年,雾月政变后,共和制名存实亡,波拿巴将军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实行的是军事独裁体制,1804年拿破仑正式该制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国垮台后,1814 1815年两次复辟才得以稳住的波旁王朝重建了王国,1830年复辟的王朝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资产阶级再次执掌了政权,奥尔良王朝,作为金融贵族的王朝统治法国达18年之久。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寿命很短,1848年二月成立,12月总统选举时,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以超过其余四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和的绝对票数当选为总统,此人一心想继承其伯父的皇统,重建波拿巴王朝,显然,总统本身就是共和制度的隐患,另外,在议会选举中,有各类君主派组成的秩序党占用了优势,这也是对共和制的严重威胁,1851年波拿巴政变后,共和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一年后,波拿巴称帝,共和国变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国维持了18年,与1870年9月在普法战争中被巴黎人民革命推翻,随后建立的政体在形式上是共和主义,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规定。1875年宪法勉强定下了共和政体,总算是有了官方结论。但是不久共和制又发生了危机,秩序党曾猖狂一时。直到1879年共和制才真正稳定地确立下来。此后又有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那已是现代史的事情了。 在这个政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看似混乱,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789到1830年是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制度,1830到187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问题,共和运动的兴起,1848年二月革命都是实力强大的现实,共和派在第二共和国又承袭了18世纪大革命的传统,一味的坚持单独掌权,结果是政局大乱,这才造成了不得不以第二帝国的独裁统治的形式来稳定局势,并用强制的办法进行某些改革,是工业革命得以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了第三发展阶段,即1870年以后的时期,此时要解决的是按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自由主义的方法治国,就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所以共和制度得以确立,一系列政治民主的决策颁布起来,诸如保障人权,新闻自由,政教分离,结社自由,政党政治,更加健全的议会民主制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法国政体的演变,正好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有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状况。这是历史的辩证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9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经反复后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有关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了解,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期间民主与专制屡经反复,血与火的斗争时有发生;但共和制的最终确立表明政治民主化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也说明历史的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由此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斗争 三、教学难点:共和制确立的必然性;法国共和制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然而大革命只是给君主专制统治沉重一击,并没有斩草除根,即没有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此后资产阶级几经拼搏,历尽艰难,才最终确立确立了法国的共和制。 (二)讲授新课 一: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覆亡:(1799~1815年)(略)(资产阶级的独裁君主专制) 它说明了当时欧洲的封建势力比资本主义势力强大(专制力量大于民主力量)。 二:波旁王朝的复辟与灭亡――光荣的三日 1、波旁王朝的复辟: (1)时间:1815年 (2)统治:政治上走向反动。①路易十八颁布《宪章》,保留了一会,但极力恢复君主、贵族和教会的政治特权。②保王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进行反攻倒算(《悲惨世界》反映这一情况)③继任的查里十世是极端的保王党首领,对立宪制深恶痛绝。④政治体制:君主制 (3)认识:不足:复辟是历史的倒退,极力恢复君主、贵族和教会的政治特权,逆民主的发展潮流。积极:结束了混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2、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的结束——光荣三日(七月革命) (1)原因 ①复辟的波旁王朝力图恢复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政治上日趋反动 ②1830年,资产阶级代表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上风 ③7月,查理十世签署4道敕令,企图取消选举结果 ④主要原因:此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与专制的矛盾)(2)导火线:《七月敕令》的发布 (3)时间:1830年7月27日-7月29日 (4)过程:7月27日,巴黎人民爆发起义,占领市政厅;7月29日起义军占领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波旁王朝倒台。这场起义时间共3天,被称为“光荣的三日”。这场革命被称为“七月革命”。 (5)意义:①革命后,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浦推上王位。新王朝被称为“七月王朝”。②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推动了法国的民主进程。 三:七月王朝的建立与统治:(1830年7月~1848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