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_朱汉国

2012年9月第5

期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Sep.,2012No.5收稿日期:2012-06-1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史”(10&ZD07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①张静如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社会史研究·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我见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

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变迁三大部分。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目前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仍面临种种难题。当下的首要任务是系

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力图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

来;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注意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社会生活变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深化,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我们从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立项情况也不难看到这一点。如2008年行龙主持的“集体化时代的山西农村社会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0年朱汉国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2年李文主持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被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等。经过学人们的努力,近年来已有一批探讨中国当代社

会史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田居俭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张世飞

:《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姚力

:《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朱佳木:《努力构建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6期;李文:《国史中的社会

史:内容和框架结构

》,《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等等。2011年,学人们在安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还相继召开了“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现状和学科体系”

、“新中国社会变迁与当代社会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观学界有关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学人们在诸多问题上的认识仍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就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

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自上世纪80年代始,学界已有各种表述。有人认为

,“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其研究范围极为广泛”。①有人认为,社会史“不是包罗政治、经

济、文化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现象的历史,而是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①有人认为,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们的群体生活与生活方式”。②还有人认为,“社会史根本不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而是一种运用新方法、从新角度加以解释的新面孔史学”。③概括学人们的观点,我们认为其争议主要有二:其一,社会史究竟是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还是一种史学的研究视角或范式;其二,社会史所要研究的究竟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过程,还是仅限于社会发展本身。上述学术界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争议,迄今仍未达成共识。正在日益展开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也同样凸显着人们对研究对象的不同认识。

张静如是较早倡导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史的学者。他于2004年、2011年相继推出了两卷本的《中国现代社会史》和五卷本的《中国当代社会史》。这两部著作反映了他关于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认知。他认为:“社会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历史学中层次最高部分,立于各类专史之上。”“研究社会,必须考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考察社会组织、社会阶级和阶层、社会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等。总之,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物质和精神生活诸方面。所以研究社会史,也就是研究社会生活诸方面之史的演化和变迁。所以社会史的对象,应该说是社会整体发展的全过程。”④

在此,不妨摘录张静如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的目录。

第一章经济:第一节经济制度/第二节经济体制/第三节工业/第四节农业/第五节商业贸易/第六节财政金融;

第二章政治:第一节国体和政体/第二节国家机构/第三节政党制度/第四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章教育科学文化:第一节教育/第二节科学技术/第三节文化;

第四章外交:第一节外交方针/第二节外交成就;

第五章人口婚姻家庭:第一节人口/第二节婚姻家庭;

第六章阶级阶层:第一节农村阶级阶层/第二节城市阶级阶层/第三节新条件下的分层;

第七章物质生活方式:第一节对社会遗留问题的处理/第二节物质生活方式的变迁;

第八章社会意识:第一节社会心理/第二节社会意识形态。⑤

由此可见,在张静如这里,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以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诸方面的发展过程。但这样的社会史与通史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文在《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也阐述了他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和内容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是作为中国现当代史的一个分支学科出现的,它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具体说来,它是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为主线,以中国当代社会史学科体系构建和专题研究相结合,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全面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包括社会政策、社会变迁、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及社会治理等。”⑥依据这一认识,李文还构建了拟编写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框架结构。他把中国当代社会史的主体内容分为五章:第一章,新中国的人口和民族;第二章,新中国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建设;第三章,新中国的民众日常生活;第四章,新中国的社会文化;第五章,新中国的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⑦

李文的认识,有许多真知灼见。如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是“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

①②③④⑤⑥⑦乔志强主编:《中国近代社会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冯尔康:《开展社会史研究》,《历史研究》,1987年第1期。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呼唤理论》,《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张静如等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张静如主编:《中国当代社会史》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李文:《国史中的社会史:内容和框架结构》,《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期,

及其演化规律”,我极其认同。他阐述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的具体内容,也的确是当代社会史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但问题是,他所构建的中国当代社会史框架及内容,并没有告诉人们为什么只能是这些内容,各部分之间有何内在的逻辑联系。因此,我怀疑,凭其所阐发的框架内容能否揭示“当代社会层面的发展变迁及其演化规律”?

姚力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是一篇有关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力作。她在文中以“国史之分支”来定位当代社会史的学科。她认为“当代社会史是国史的一部分,而国史是通史,不仅要反映影响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还要描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仅要重视上层决策和制度,还要关注基层社会的运行和社会问题的起落;不仅要记录领袖和精英人物的活动,还要呈现无名小卒的喜怒哀乐。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正是国史中的另一个面相,它研究社会结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社会意识的变动过程。……当代社会史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国史分支一起,共同促进对国史系统、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国史真正成为通史,成为人民群众的历史,使国史研究真正成为独立的史学分支学科。”①

姚力关于当代社会史研究对象的论述,反映了与前述张静如明显不同的观点。她关于国史研究对象的论述以及关于当代社会史内容的阐述,我也认同。但她关于当代社会史与国史关系的论述,有欠妥之处。国史作为通史,无疑要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但它不是当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简单的综合。当代社会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应有自身的内涵,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规律。

张世飞在2008年发表了《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他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丰富。在内涵上,中国当代社会史不同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的,不仅仅是时间跨度上的不同,而是比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更为宽泛的内容。在外延上,中国当代社会史所涉及的范围之广,领域之广,行业之多,人员之众,都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所不能比拟的。”②但观其全文,并未见张世飞阐发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具体对象。

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确定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呢?我曾经撰文论述过社会史研究的对象问题,③认为社会史研究对象较为适当的表述应包括社会基本构成和社会运行两大部分。

但是,我今天对以往的观点有所修正。我认为随着社会自身的发展,社会史研究的对象不同时段应有所不同。中国当代社会史作为当代中国的一门专史,既是中国古代社会史、近代社会史的接续,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但重点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构成、社会建设和社会变迁三大部分。

社会构成主要包括当代中国的人口、家庭、社区、群体等。社会建设涉及国家和社会力量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国家的社会调控、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社会变迁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建设的结果。社会变迁涉及社会各层面的变化,但其最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社会民众日常生活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上。因此,社会史必然要研究社会变迁,必然要研究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从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自在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个自觉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后,为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建设的内容。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有别于中国以往政府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史发展的一个特点。

因此,我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应以剖析社会结构为基础,以论述社会建设为核心,以揭示社会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①②③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张世飞:《试论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史学月刊》,1998年第3期。

二、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对象决定了研究的内容。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中国当代社会构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的构成状况,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史首先要研究的内容。社会结构包含着一些重要的构成要素,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城乡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中国当代社会史不仅要对当代社会基本构成的各要素进行静态的分析,更要对这些社会构成要素进行动态的考察,考察当代中国60多年来各种社会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自身的变化,并揭示其特点。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经过60多年的变革,呈现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

1.人口数量的剧增与人口结构的渐变。人口多且增长率高,是当代中国人口结构的一大特征。中国人口从1949年的近5亿人,已发展到2011年的13亿多。在人口数量激增的同时,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程度、空间分布等,也在发生渐变。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弱化。随着当代中国城镇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不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强化。但1978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趋势的加剧,城乡二元结构开始弱化。

3.社会单位体制的形成与弱化。“单位”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由极其独特的两层结构所组成的社会:一层是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和政府,另一层则是大量相对分散和相对封闭的一个个的单位组织。尤其是城市社会成员总是隶属于一定的“单位”,如在学校属于学校单位,参加工作属于工作单位,退休以后不仅仍属于原工作单位,同时也属于街道单位。在“单位”里,人们之间彼此相互了解,甚至在日常的生活中朝夕相处,相互影响和依赖。与此同时,由于单位垄断资源分配,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变得异常的紧密。人们从摇篮到墓地,生生死死都离不开单位。1978年以后,单位制虽依然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制度,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单位制基础的变化,中国社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4.阶级和阶层的划分及其演变。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国民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是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呈现的一个特殊现象。从1949年至1978年,阶级型的社会结构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78年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原有的阶级、阶层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的上述特征的形成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变革息息相关。它反映了社会结构在当代中国的变化,又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展开和社会的整体变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构成的各要素,分析当代社会结构主要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无疑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中国当代社会建设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内容与发展过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核心内容。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实际就是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史。

关于社会建设的具体内涵,现在有不同的理解。孙中山1917年发表的《民权初步》曾提出“社会建设”的提法。①不过,孙中山所说的社会建设,实际上是基层社会政治生活建设,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建设差异很大。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较为详尽地阐发了社会建设的内涵。他把社会建设概括为六个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②围绕胡锦涛阐述的社会建设内涵,学人们对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作了不同的解读。陆学艺认为社会建设涉及九个方面的内

①②孙中山:《建国方略》目录,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容:社会结构的调整与构建;社会流动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区建设;社会安全体制建设;社会管理机制建设。①卢卫红认为,社会建设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有效整合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加强社会制度(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②我认为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行,有力地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建设,要重点研究国家和社会力量为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而采取的各种举措,研究这些举措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社会调控机制的变化。社会调控是指国家和社会力量调节社会关系和控制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举措。社会调控体现了国家权力对社会发展的政策关系,也体现着政府驾驭社会经济发展和控制社会矛盾的能力强弱和成熟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社会调控机制是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和制约社会矛盾的重要控制系统,由各种有关的政策和组织结构综合而成。它包括法律制度的理性强制,也包括道德品质的情感调节和社会契约的合理协调等。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党和政府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但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中国当代社会史应重点研究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与问题,尤其侧重于探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3.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基本的医疗保健体系,是社会建设又一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我国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有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如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社会管理体系的筹建和完善。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性变革,中国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体系。

(三)中国当代社会生活变迁研究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随着党和政府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开展,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社会史研究应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所发生的变迁。这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展开:

1.当代社会分工与劳动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新的社会制度重新划分了社会阶层,社会出现了新的分工。不同阶层形成了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劳动生活样式。不同的劳动方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当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研究,必须首先考察当代中国社会分工与各群体劳动方式的变迁及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民众的日常生活变迁。民众的日常生活,主要指人们每天进行的衣食住行用等物质层面上的消费生活。当代中国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最终落实到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人们经历了物质生活匮乏的票证时代,进入到如今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阶段,全中国13亿民众基本摆脱了贫穷,进入了温饱和小康社会。当代社会史研究必须选择若干案例,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当代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变迁过程。

①②陆学艺:《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9年2月。卢卫红:《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科学内涵解读》,《东岳论丛》,第30卷第10期,2009年10月。

3.民众的文化生活变迁。在当代中国,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内容既包括日常的文化生活、娱乐生活,也包括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态度和生活价值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60余年来,党和政府极其重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从1950年代的群众性文化运动的开展,到19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精神文明建设运动的开展,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丰富。当代社会史研究必须兼顾城乡差别,关照东西部各地区的差异,全面地论述当代中国民众文化生活的变迁。

4.社会习俗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的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移风易俗”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生活变革的重要政策,也是导致民众的日常生活习俗变化的强力因素。当代社会史必须系统地研究“移风易俗”政策对破除社会陋俗的实效及“破四旧”的失误,以期对移风易俗及其功用进行科学评估,探索民俗变迁的内在规律。

三、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难点及建议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学人的努力,当代国史研究和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些都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对于草创期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而言,仍面临许多难题。

1.研究资料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对于当代社会史研究来说,不是缺乏史料,而是缺乏现成的史料。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可以说浩如烟海,但它仍藏于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仍藏于我们身边的某一角落,甚至藏于我们每个人的胸中。因此,我们首要的任务即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有关当代社会史的研究资料。

如何收集和整理当代社会史资料?我认为,基本途径有三。

第一,深入档案馆、图书馆等,作系统而全面的文本调研。我们的档案馆不仅藏有大量的有关政治、经济等的资料,而且藏有大量的有关社会生活的资料。如北京市档案馆所藏的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总工会等单位的档案中,包括涉及北京工人生活的档案2000余卷。①前几年,我在研究“当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变迁”课题时,②曾深入北京市各区县档案馆,发现各档案馆均藏有涉及北京居民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工人工资问题、农民生活问题等问题的材料。此外,图书馆收藏的各类报刊,也刊有涉及民众生活状况的材料,如报纸的社会版、杂志中学者们的各类社会调查报告等。所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去收集和整理。

第二,深入乡村、社区、厂矿、企业等,收集各基层组织所藏的有关本单位人员的生活的资料。在这方面,一些学者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如山西大学行龙等人,近十年来坚持不懈地走向农村,搜集了一百多个村庄的上千万件原始档案资料,拟编辑《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档案资料选编》丛书公开出版。南开大学的张思也多年致力于农村社队记账簿的收集。

第三,深入到城乡居民身边,收集口述史资料。反映最基层民众日常生活状况,是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内容之一。但对于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文献资料中记录甚少。这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中间,观察记录他们的生活实态。一些社会学者为我们做了一些示范性工作。如社会学者陆艺等人主持的“中国百村调查”,选择了中国100个村庄,通过对这些村的农户调查,较具体地反映了这些村1949年以来农家生活的变迁。③再如社会学者萧楼用了近10年时间,对浙江一个名为“夏村”的村庄进行了调查,写成了《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一书,④较详尽地反映了1976年以来夏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他写作的依据主要是自己对夏村村民生活的观察和了解,包括大量口述资料。

2.研究内容面广、量大。中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多地广,东部、西部之间,南方、北方之间,城

①②③④

朱云河:《北京产业工业工人生活研究(1956-1966)》,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第13页。朱汉国、张太原:《当代北京市居民的消费生活方式(1956-1998)》,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百村调查丛书》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萧楼:《夏村社会:中国“江南”农村的日常生活》,三联书店2010年版。

市、乡村之间,港澳台、内地之间,以及各民族之间,生活水平和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处理中国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问题,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难点之一。对此,我们在研究中务必注意两点:

第一,把个案研究与社会的整体研究结合起来。在现已发表的有关社会史研究论著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一些问题的论述过于宽泛。如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无视城乡间、群体间的差异,把一些类似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出现的现象推及到全国,把一些青年群体中的生活现象推及到全民;二是限于一些个案的探讨,过于琐碎。要全面地反映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全貌,必须点面结合,把个案研究与社会整体研究结合起来。

第二,把静态分析与动态研究结合起来。人们的生活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即使较落后地区的社会生活也是处于变动过程中。因此,我们面对反映各地区、各群体生活状况的数据,一定要历史地分析,考察其演变的过程,以全面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规律。

3.当代社会史研究所涉问题深受政治变动影响,如何处理中国当代社会史与政治史的关系,把握社会史自身发展脉络,既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当代社会生活与以往社会生活不同的一个显著特征,即是社会生活变革深受政治变动的影响。政治思想和政治运动主导着社会建设和社会变革,政治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如何估量政治变动对社会建设、社会变迁的影响?如何审视政治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如何看待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化倾向?这是富于挑战性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社会史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关于当代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关系之研究,大体上有两种视角:其一是把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并列论述;其二是将社会生活变革置于政治变革之中。我认为这两种研究视角都有欠缺之处。如把社会生活变革与政治变动并列论述,就无法透视社会变革与政治变动的互动关系。如把社会生活变革置于政治变革之中,就无法总结当代社会史自身的发展脉络与特征。我认为,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应以当代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为主线,应围绕当代社会基本问题而展开,应以探究当代社会生活变迁及其规律为目标。

责任编辑:吴彤孙久龙

O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

ZHU Han-guo

(School of Histor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nvolves every aspect of Chinese society,but the social structure,soci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life chang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re three important parts.In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to analysis social structure is the foundation,to discuss social construction is the core,to reveal social life change and its rule is the target.At present,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history is still faced with all kinds of problems.Now the priority is 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the research data systematically.It's necessary for us to integrate case study and study of society as a whole;to unite static analysis and dynamic study;to pay attention to intera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social life change and political change.

Key words:social structure;social construction;social life change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

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史论战算起,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了。这七十多年的社会史研究,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解放前是一个阶段,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一个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1926—1928年北伐战争时期,我十六七岁,已稍稍懂事。这是一次革命高潮,在革命高潮中,处处可以感觉到马克思主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是这次革命高潮的灵魂。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我是这些书的贪婪的读者。随后在思想界出现三次论争:当代社会性质的讨论;当代农村社会性质的争论;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我兴趣不大,很少接触。对社会史论战,我兴趣很高,各派的文章我读过很多。当时神州国光出版社把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文章集结起来,先后出版了几大厚册,大都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骂别人为非马克思、反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20—30年代之交出现的这三次论战,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高潮,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解放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每个人的政治任务,这是思想改造的大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是从苏联进来的,教条主义也跟着进来。在史学界,范老(文澜)的西周封建说正独步天下,郭老(沫若)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也有很多人支持。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口号的感召下,我也大胆的写了《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注:何兹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6年8月。),提出“东汉以来,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和封建社会的成立”。文化大革命后期,郭老的春秋战国之际封建说代替了范老的西周封建说,成为中国社会史分期的主流。当然,残酷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谈不到学术文化的,更没有什么历史、社会史分期问题了。粉碎“四人帮”后,学术再次解放。1978年,在长春召开了中国社会史分期讨论会。当时分期说的主流是郭老的春秋战国封建说,但西周封建说又东山再起,魏晋封建说也卷土重来。我在会上也作了“汉魏之际封建说”的发言(注:何兹全:《汉魏之际封建说》,《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改革开放以来,大气候在变化,西方科学技术涌向中国来,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也涌向中国来。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子,一向生活在闭塞圈子里,忽然门窗大开,看到外部世界,什么都是新鲜的,贪婪地吸收学习。我理解这情况大约和七十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时我们那一代人的境遇一样,看见新东西贪婪地学习。中国社会史研究复兴了,但方向大有改变。辩证唯物史观少了,不见了,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兴起了。社会史研究的内容,已不是社会结构、社会形态,而是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家庭、宗教等。内容、理论和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社会史研究已是两代了。思想理论转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也传入中国。新思想、新理论总是有吸引力的。大家争相接受新思想理论;二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某些共产党员的贪污腐败,伤害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感情,也就伤害了对辩证唯物史观的感情;三是教条主义伤害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性和发展性,它以它的狭隘、专横代替了辩证唯物史观的宽容和发展。此三者,促使中国社会史研究离开了辩证唯物史观,离开了社会结构、社会形态的研究。如果我说的这三种原因不差,就可以看出,这种转化主要是学术外的原因而非学术本身。我认为辩证唯物史观仍是研究中国社会史、认识社会实际的最先进的方法。辩证唯物史观并没有落后。这问题且待后面分解。 二、《食货》半月刊的应运而生《食货》半月刊是1934年12月创刊的,主编陶希圣。《食货》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这个“运”,就是中国社会史论战陷入理论之争,参加争论的人中国书读的不多,争论半天也争不出个结果。读书、搜集材料成为需要。《食货》应运而生。我现在回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战士,真正研究中国史的人很少,大都是些理论家,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因此,论战虽然很热烈,但争来争去多半是些理论问题,很少真正涉及中国历史的实质。可以肯定,很少人读过二十四史,遇到问题临时查查《文献通考》之类的书就写文章。因此,争来争去,也没有争出个名堂。“临渊

对油田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油田公司全面深化改 革的几点建议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对油田公司全面深化改革的几点建议“凛冬降至”本轮油价低迷短期内很难结束,目前,石油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压力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冷静面对低油价带来的行业调整,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低油价时代实现稳健发展。 企业要生存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以适应当前的严峻形势。纵观历史,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国有经过改革脱困、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等一系列积极探索,国有经济呈现出较强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如今,在严酷形势下的油田公司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摆脱当前的困境,顺利度过石油行业的“寒冬期”。我认为,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往的制度在实施的时候,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重复、冗余的现象,很多机关、部门交叉的管理往往造成了管理周期延长,使部分方案得不到落实。施行简政放权,将权力逐级下放到基层单位,充分发挥基层的管理者作用,依靠基层干部员工开展好各项工作。机关、部门多从服务、监督、指导的角度工作。让改革渗透到到每隔工作细节、每个工作流程,这样的改革才能深入、这样的改革才能有效。 二、放弃一些大项目,减少或者暂缓高投入、高风险的勘探投资,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企业基础设施的改造上来,立足于现有资

源,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以降低原油生产成本为目标,实现企业亏损最小化。 三、保障一线员工的收入,严格实施按劳分配。纵观企业发展的历史无一不告诫我们,基层员工是企业基石。一线员工数量多,在创造价值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稳定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前提。企业是员工依托。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则员工衰。我们广大油田公司员工应该始终把企业的命运与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作为公司,要保证一线员工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才能做到员工与企业同艰辛、共患难,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四、把成本管控作为最主要经营内容。生产企业的最终目标永远是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油价低迷的时期,我们更要把效益作为主题,紧紧围绕企业效益这个中心思想,大力开展单井生产成本核算工作,确定单井效益最大化的临界值,低产单井关井,保障潜力井的投资,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确保企业效益。 五、放眼于未来,着手于现在,积极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发挥内部员工的巨大潜力,科学的推行劳务输出制度,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在同行业中树立自身的形象。 从油气市场发展的历史看,油价波动是常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当前虽然国际油价低迷,但油价反弹的可能性并非没有。如果我们能够在油价反弹之前深化改革,将公司的油气发展机制理顺,待他日油价上扬,届时国内强大的油气供应能力发挥作用了,公司

中国史-河南师范大学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200) 一、培养目标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高级人才的重任。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广博的通用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够达到基本交流的能力,能够阅读一般史学文献和写作专业论文摘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进行专业服务;掌握基本的统计技能并能够运用基本的统计软件;初步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档案文献系统从事相关研究和资料的处理工作。必须具备哲学、文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必须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根据专业需要,初步掌握与其学科方向相关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相关研究技能。 中国史硕士生要对中国史专业核心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把握。初步掌握中国史文献资料相关文本知识的核心知识范畴,初步或部分具备中国史学的各种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熟悉来自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史各个研究方向中的很多分支学科中的中国史文献资料所揭示的理论知识。 2、具备良好的学术素质和高尚的学术道德 中国史硕士生要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素质、现代意识;初步具有科学的研究精神与推理能力,其中必须具备科学精神;初步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历史研究实际工作,初步具备独立进行历史研究的能力。要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视抄袭为可耻行为。 3、具备基本学术能力 中国史硕士生要初步具备获取中国史学科知识的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成果与档案资料初步判断的能力,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在各种学术会议上介绍相关学术项目和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或其他外语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初步具备提出新问题、获得新史料、采用新方法、引用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获得新

中国近代社会史

1、宗族:宗族组织是为了生存和安全的目的,由几个核心家庭(总人数一般不超过30~50人)松散地组成后发展成为以血缘关系和地饶关系为纽带而联系起来的同性聚落体,在汉族居住的地方人民普遍聚族而居,或一姓一村,或几姓一村等。清代宗族组织发展极为兴盛,宗族组织日益发展,宗族观念深入人心。 2、士绅:“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包括士族代表的:门第、衣冠、世族、势族等。和乡绅代表的乡绅阶层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 3、以太说:中国近代以“以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一种哲学理论。“以太”概念大约在19世纪末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一起传入中国,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曾从西学中吸取了“以太”概念,并把它看作宇宙万物的原始,用以表述自己的宇宙观。 4、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指两代人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是夫妻两人及其未婚孩子。一切家庭是不是都有一种特殊的集团?核心家庭之所以被称作核心,是因为在社会中,这种家庭结构最为普遍,它们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5、晚晴科举制度的废除及其社会影响。 废除:近代由于民族危机严重,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封建文化和稳固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且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到了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各项措施的次第推行,废除科举提到日程之上。1901,刘坤一、张之洞联名会奏,要求逐渐废除科举制度。在形势逼迫和社会舆论压力下,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影响:(1):使新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制度在中国得以建立起来。 (2):促进了留学运动和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潮。 (3):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和社会风气的转变。 (4):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简介的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5):科举制度的废除,造成了其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选官制度的紊乱和社会的道德风气的败坏。 (6):科举制的废除,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末民初平衡状态不复存在,政局动荡。(7):科举制的废除还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信力、控制力。 6、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发展及其主要研究领域。 (1)学科复兴阶段(1986年——1990年):1986年10月第一节中国社会史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宣告中国社会史学科的诞生,主要成就在与对“社会史学科对象及其研究范围”取得了共识。 (2)体系构建阶段(1991——2000)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史发展迅速,专题性的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颇多,也出现了对学科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史学科体系研究成果。 (3)稳步发展阶段(2001年后)学术界更加的几种在专题社会史方面,区域社会史研究工作展开,最后有历史人类学的兴起。 研究的领域:社会变迁(变迁的形势内容)社会结构(人口、家庭、宗族、社区、民族、阶级和阶层)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控制)。 7、试评析三本近年来有影响的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的书籍。说明作者主要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关于公司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市场拓展生产经营关爱员工等建议及意见

关于公司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市场拓展、生产经营、 关爱员工等建议及意见 2014年以来,面对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和市场需求不旺、通信行业价格下降的严峻考验,公司领导团结带领广大员工,坚持稳健经营的战略思路,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着力强 化内部管理,切实改善民生,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保持 了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一、全面加强内部管控,化解经营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2014年国内经济形势低迷,各行各业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在经济严冬面前,在2015年建议压缩管理岗位和工勤人员, 严格控制各项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细化成本管理和成本考核,有力地促进各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充分发挥公司优势大力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途径,对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和全年各项工作重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大局上来。特别在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各部门员工客观讲形势、重点讲责任、关键讲措施,鼓舞广大员工敢于直面挑战,积极应对困难形势。 三、安全思想教育扎实有效,常抓不懈。公司各部门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安全第一、效益第二、生产第三”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以强化员工安全

意识为根本,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为重点,以构建特色班组安全文化为核心,将安全思想教育渗透到员工日常行为和活动之中,实现了安全思想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 四、抓创新,求突破,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领导任期制、聘任制和公推直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此外,各单部门“提效增能”为目标,在初级管理岗位竞聘和中层领导分流调整机制创新,减轻企业运营成本,也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和谐企业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知行合一,企业文化日臻完善。广泛开展“四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广大员工增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的意识。优推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促进员工思想升华,调动员工积极性。 强化载体创新,群团工作日益活跃。广泛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六、要以良好精神状态推进企业健康发展。多年来,我们经历市场拓展低谷的考验,在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我们有能力、有办法应对各项困难和挑战;信心源自于员工队伍的过硬。在“创业、创新、创优”精神的指引和熏陶下,培养造就了一支精诚团结、能打硬仗、作风顽强的员工队伍,这是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最根本的法宝。

结合企业实际,你对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认识、想法或建议

结合企业实际,你对当前深化企业改革的认识、想法或建议——锐意改革,积极进取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国有企业的发展问题也日益凸现,如何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与发展,成为今天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组织学习股份公司《李长进董事长、戴和根总裁在股份公司经济活动分析暨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和精神,电务公司积极查找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努力发现企业存在的缺陷和问题,通过讨论认为电务公司在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和标准化管理方面还有些力不从心;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面前,公司的营销能力也面临着巨大考验;安全质量控制和企业风险控制方面依旧存在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都是阻碍企业做优做强的绊脚石,要想踢开这些绊脚石,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改革。纵观企业企业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改革始终伴随和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特别是当前的严峻形势下,改革是更是唯一出路,深化企业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改革的探索没有止境。深化企业改革,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正确的任务和目标是国有企业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可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所在。我们国有企业改革在进入第三阶段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阶段,才从单纯的扩权让利转变为制度创新,才有可能实现改革的目标。而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又都是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前提的。 二、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功能和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完成国家计划的基层组织,因此它的经营内容和经营范围几乎是无所不包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有企业则是政府用以弥补市场缺陷、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的手段。这就决定国有企业成功必须处理好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功能、地位和作用,也就要把国有经济原来在国民经济中

城市社会学复习

第一章 1、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城市发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城市生态与生态城市研究、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化研究、城市文化研究、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管理研究 2、城市社会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占有主导地位的理论流派:人类生态学派、社区学派。 3、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三个层次:一是城市社会学方法论;二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与技术;三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第二章 1、定义城市的不同学派有:防御说、私有制说、集市说、地利学说。 2、中世纪东西方城市发展有哪些不同点?答:a、从城市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城市持续发展,而欧洲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衰亡到复兴的历史。B、从城市的地位与作用来看,中国城市是政治中心,主要承担军事、行政职能,而欧洲的城市主要承担经济职能。C、城市内部矛盾不同,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内部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西欧的城市内部矛盾则是工商业者、自由民与封建主之间的矛盾。D、城乡关系不同,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特点不同。欧洲中世纪的城市是通过垄断价格、商品交换不等价实现对农村的剥削;中国城市是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不仅在经济上剥削农村,而且在政治上控制农村。 第三章 1、试模仿沃思论述的“城市人格”及其成因方法,分析“乡村人格”及其成因。答:第一个因素:人口规模。农村人口减少,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机会减少。随着农村人口减少,原先的竞争、理性的关系被初级程度降低,社会互动呈现实名制的特点。第二个因素:人口密度。一方面,密度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压力变小,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变得友善;另一方面,密度减少导致城乡之间的距离缩小。第三个要素:人口同质性。同质性构成了阶段和种族的界限。同质性越高,社会分化减弱。公共生活实名性和个人性程度提高。 2、根据新城市主义的观点,空间尺度与社会交往是怎样的关系? 答:新城市主义是建筑与规划之间中主张复兴传统社区空间格局的运动。 城市环境的设计要满足一下要求:a、尺度要小,所有场所都可步行抵达;b、要有适当尺度的公共场所,以便人们有机会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公共性活动或表达和维护他们的社群利益;c、社区的格局是混合型的,以便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学习、交往、接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需要;d、居民与工作机会应该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愿意工作的居民可得到的工作岗位在比例上是平衡的;e、创造有利于人们直接交往的人文环境;f、要有鲜明的街区建筑。所有的设计理念都指向促进日常际遇、人际交往、社群互动的目标,指向有助于培育和发挥社会沟通网络和社区归属感。 第四章 1、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配置,是城市功能地域结构的表现。 2、城市区位优势指:a、交通的便利性b、经济腹地c、沿海通商条件d、原料产地 3、工业布局理论奠基人是韦伯 4、库利在货运中转理论中发现,城市可以成为服务周围地区的中心集散点。 5、传统的城市地域结构理论: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城市域模型。 6、都市带指有许多都市区连绵而成的巨大的、多核心的城市密集地域结构系统,它是城市发展经历了以集聚为主的城市化和聚集与扩散并行的两阶段之后形成的一种布局,是伴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在地域形态上的反映。 7、城市地域运动的两个特性:结节性和均质性,从而呈现两种地域运动:结节运动和均质运动。 8、简述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的异同。 答:它们是传统城市地域结构理论。 同心圆理论: 是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分异的五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心型离心。城市内部各个功能区是按同心圆状配置的,围绕城市中心,形成许多环带。这些环带是:中心商业区,位于城市中y,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是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集中点,是城市的中枢;过渡带,围绕城市商业区形成城市的过渡带;工人住宅区,居住环境优于第二层中产阶级住宅带,居住环境十分优越,具有一流的旅馆和公寓,并且出现地方性的商业中心;通勤带,沿高速交通线路建设的高级住宅区。 扇形理论: 是美国社会学家霍伊特与1939年提出的是以房租指标研究城市地域运动,交通干线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功能地域沿交通路线扩展,是城市呈扇形向外发展。 该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强调交通线路作用,因此可以说是同心圆模式的变种。 多核心模式: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多核心模式与同心圆模式和扇形模式相比,多核心模式不仅强调城市地域分化到一定程度之后会产生离心作用,城市的生长是围绕多个核心进行的;多核心模型强调郊区的存在;强调生态环境对城市地域分化的重要影响,强调交通条件对城市地域分化的影响,最开始是分割继而导致离心化。 9、简述地域分化的结果。

第四章教育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

教育研究方法 主讲:宋学红 第四章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概述 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问卷调查法 第一节调查研究法概述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二、调查的类型 一、调查研究法特点 调查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方法。 1、适用性广调查研究是以间接的方式研究客观现象,而不是直接研 究对象行为本身。如父母的教育观念、家长的教育儿童的方法,只能通过向家长调查间接了解。 2、效率高、范围广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条件 限制,研究涉及范围广,收集资料速度快,效率高。 3、形式灵活,手段多样调查研究既可通过访问、座谈、问卷 等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第三者或当事人了解情况,又可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了解情况,从而掌握研究对象的现状和发展趋向。 4、自然真实、简便易行调查研究在自然进程中收集资料,有 利于了解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同时它主要是通过考察现状而不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研究的,因而不需要像实验法那样控制实验的对象,比较简便易行。 调查研究的不足:

调查研究旨在考察现状,是在自然进程中收集材料,而不是通过实验,主动操纵和改变现象与变量,因此它不能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依赖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与实事求是精神,常常可能出现主观偏差,而研究者往往难以控制这一点。由于调查是向别人间接了解情况,被调查者所反映的现象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决定了调查所收集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出于种种原因,有时被调查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想或偏见,而调查者却难以了解这种主观加入的程度,从而影响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二、调查的类型 调查的方法 第二节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抽样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三、概率抽样的方法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基本原则 调查对象的选取应视对象总体的数量大小和课题要求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所选的调查研究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 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抽样,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总体的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为了使统计推断正确可靠,抽取的样本对于总体来说必须具有代表性。 抽样方法基本分两大类: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 遵循随机化原则的抽样称为概率抽样。不是按照随机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中国社会史》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 总学时:60 学分:4 理论学时:60 讨论学时:无 开课学院:社会学院适用专业:社会学 大纲执笔人:庄华峰、马陵合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赵怀娟教学院长审定:周晓光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社会史是社会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系统讲授使学 生掌握中国社会史的理论体系和只是框架,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历史上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群 体现象,析其源、辨其流、叙其程、述其果,进而讲述社会生活方式的嬗变与民众传承的互动关系,考察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和行为论理的形成演变过程。社会史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与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具有重要联系。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结构与日常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打破教师一言堂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留出

一定空间,精选出带有典型意义、学生能力可及的论题在学生中开展课堂讨论,以发挥和激活学生的学术思维。通过互联网跟踪国内外高校社会史课程的教学动态,并引出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技艺,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以减少课堂内容的枯燥性,增强课堂内容抽象表述的直观性和简洁性,从而把中国社会史课程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学术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提高课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本科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社会史相关理论、社会史研究方法;婚姻生活;信仰习俗;灾害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史;近代社会转型与社会生活的过渡性特征等。 难点:社会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尤其是社会学与社会史的嫁接)、社会史资料的整理和挖掘、社会变迁、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 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含数量) 中国古代社会史部分

历史学核心期刊

历史学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河南社会科学 85.内蒙古社会科学 86.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7.甘肃社会科学 88.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9.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0.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91.晋阳学刊 92.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4.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5.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6.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7.贵州社会科学 98.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99.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历史学科期刊一览 类别:A类 刊名Issn号 1、中国社会科学1002-4921 2、历史研究0459-1909 3、中国史研究1001-9685 4、文史0511-4721 5、国学研究1001-6422 6、中华文史论丛1002-0039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对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与探究 摘要纵观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两点启示: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引擎,综合应用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理论创新的途径。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城市社会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城市社会学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日益成为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社会学思想在欧洲诞生以来,出现了多种流派和理论,形成了多种研究范式,每种研究范式都规划出不同的学科框架,但是统一的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境下,我国的城市社会学究竟怎样建设和发展,是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学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可以为我国城市社会学学科建设乃至城市建设提供启示。城市社会主体是由男人与女人共同构成的。城市发展与女性解放密不可分,同时,女性赋权的增加也可以极大地推动城市的合理发展;城市中的女性空间研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时代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女性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将为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城市社会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城市社会学发展轨迹城市问题城市建设城市气质女性视角 正文 一、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轨迹 1.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的引擎 欧洲社会学家关注城市社会问题是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开端。19世纪的工业革命加快了德、法等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速度,大量农村人涌人城市。伴随着城市人数激增,许多城市失业问题突出,食物、住房、医疗卫生设施严重短缺,进而引起疾病流行,犯罪率上升,城市秩序混乱,城市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这些问题引起了滕尼斯、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等社会学家的关注,他们开始研究城市。滕尼斯比较了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阐发了城市生活的特性;齐美尔从城市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了城市的高节奏和理智化的精神生活特征;迪尔凯姆发现城市社会是典型的有机团结,存在着非人格性、异质化和竞争等问题;韦伯建构了城市理想模型,把中世纪城市看作历史上唯一的完全城市社区。指出现代城市因过分理智和重视利润而衰落。虽然这些社会学家没有提出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具体方案,但是他们采用乡村与城市相对照的模式来研究和揭示城市的特性,发掘当时城市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以理论方式对当时城市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 美国城市社会问题触发了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研究。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城市社会过渡,大量农民和移民涌进城市。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与城市容量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社会失序程度相当严重。在工业发展迅速的芝加哥市,“举目皆是移民和季节工”。庞大的城市贫民队伍使城市更加混乱不堪。“几乎所有都市都存在大面积的贫民窟。贫民窟中恶劣的生存环境,又反过来造成这里人口教育水平低下、道德水准滑坡、暴力、犯罪、种族冲突盛行。”城市几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人类生态学理论的创始人帕克在做新闻记者期间,广泛地观察和接触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解的越多,他的困惑就越多。“几乎可以肯定,帕克在面对这些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的时候,缺少一种思维和分析的武器,不能解决他自己的困惑。”这些困惑驱使帕克转入社会学研究来寻找解答,于是帕克带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对芝加哥市展开大规模研究,旨在发现城市人口和社会机构组织而成的特定秩序及其影响因素,解除当时出现的城市失序状态。 英国城市住房问题是新城市社会学的缘起。20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体系涉及医疗保健、住房改革、城镇规划、教育等方面,试图逐步用社会化的消费方式解决市场模式存在的问题。雷克斯和帕尔等社会学家关注这一问题,孕育了新韦伯主义城市社会学理论。 欧洲的城市社会危机引发了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研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城

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2017秋17春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等属于地方分权的政治结构 A. 中国 B. 日本 C. 俄罗斯 D. 澳大利亚 正确答案: 2. ()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 A. 教育 B. 文化 C. 课程 D. 认知 正确答案: 3.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正确答案: 5.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6.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7. ()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 A. 按控制的层次分 B. 按控制的手段分 C. 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 D. 按控制方式分 正确答案: 8.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9.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正确答案: 10.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正确答案: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正确答案: 12.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正确答案: 13.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 再出发 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 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1985年,《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在天津召开“中外封建社会劳动者生产生活状况比较研究讨论会”,将“生活状况”纳入史学研究视野。当时就有学者提出,应从流行半个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足鼎立的史著框架中解脱出来,从事各式各样的专史和专题研究,比如撰写一部尽收衣食住行、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风俗礼仪于笔端的著作。 此后,生活史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重视,成为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标志,涌现出不少成果。断代性的如宋德金的《金代的社会生活》(1988)、冯尔康、常建华的《清人社会生活》(1990)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断代史丛书10卷,1994年以来陆续出版了6卷。近现代方面,有严昌洪的《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2007)、李长莉的《中国人的

纪委深化改革的成效、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纪委深化改革的成效、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 议 纪委深化改革的成效、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和意见建议 今年以来,X区纪委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化改革,立足“三转”,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探索有效管用的方式方法,切实转变作风,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真正使纪检监察工作体现纪律特色,把纪律管到位、严到份,彰显从严治党要求。 一、深化改革的成效、亮点 厘清职责定位,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X区纪委进一步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找准职责定位,回归党章要求,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认清“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本质内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坚持用好纪律和规矩这把尺子。一是编印并发放《党纪处分条例》、《廉洁从政规定摘编》“口袋书”、《学思践悟汇编》等XXXX余本,全面唤醒全体党员的党章党规党纪意识,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自觉;二是注重以案说纪,对XXX名新任、交流的干部进行集中廉政谈话,组织领导干部传阅《忏悔录》,到自治区廉政警示教育中心、X 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增强党纪党规震慑力;三是开通“X区廉政在线”微信公众平台,将党纪廉政知识传播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党员干部群众的生活之中,倡导良好社会新风。四是“咬耳朵扯袖子”强化节日纪律教育,开启正风肃纪“节点模式”。X区纪委在重大节假日前和中考、高考时段下发提醒通知,并发送廉政短信万余条,亮明纪律要求,为党员干部“提个醒”,防止犯错,周期性传递遵守纪律的信号,推动党员干部绷紧纪律这根弦。 创新监督方式,遏制腐败蔓延势头。X区纪委畅通信访监督举报渠道,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布下天罗地网,使那些无视纪律要求,不收手不收敛的党员干部无处遁形。一是建立“四风”问题“随手拍”平台,群众通过点击微信公众号上的投诉举报菜单,即可随时随地对身边的“四风”问题录音、拍照、录像,进行投诉举报,后台维护人员接到投诉后快查快办,严肃问责。平台建立以来已答复办理群众投诉举报XX件。二是建立公务车辆信息档案,联合交警部门,借助公安智能监控、智能交通系统科学监控,不定时对节假日期间我区各部门、单位公车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三是进一步促进社会监督,借助公众舆论平台,对作风问题严格问责问效问速,让作风得到转变,为群众切实解决问题,办好实事。今年以来,X区纪委开播“X政情民意直通车”电视问政节目三期,用电视问政栏目带出干部队伍求真务实、言出必践的良好作风。 强化执纪刚性,让法规制度落地生根。一是转变执纪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