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摘要: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关键词:流动人口预留容量、承受能力、师资水平

目录: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正文: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早在2021年9月,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流入地政府应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2021年3月份,国家又出台规定,从2021年秋季开始,农民工子女入学不再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或要求农民工捐资助学及摊派其他费用。实际中为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政府都对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公办学校资源紧张,而且各地教育局又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加上公办学校的高消费超出农民工家庭的承受能力,城市农民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困难。当前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方式主要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家庭教育。

(一)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现状

目前,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借读,仍须交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这对于广大处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农民工家庭来说,能够承受的不在多数。另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教学环境的改变、使用教材的迥异、课程进度和难度的不同也都会影响其选择借读。同时,农民工身份遭受的社会歧视也会给其子女心理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有些家庭即使具备经济实力,最终还是把孩子送

到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相对低下的农民工子女,除了一部分在公立学校借读外(具体数字不详),很多家庭只好将子女送入外来人开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简易学校就读。这类学校或被称为棚户学校,打工子弟学校。有人认为,它们根本不能被称为是学校,因为多数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具备,充其量只能算作民上自发办学点。但这类学校在城市发展十分迅速,数量增长快,学生人数增加也十分迅速。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特点是投资来源以个人投资办学为主,办学层次以小学教育为主;学校多设立在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广泛聚居的地区;达到正规办学水平标准的寥寥无几,学校收费低廉,教学环境差,办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室、课桌椅、教学用具,更不要提活动场地;学校规模差异也很大,从十几人者到几百人者均有学校的师资水平良芳不齐,许多管理者与教师根本没有教育教学经历,状况令人担忧。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其难。以汉南区为例,九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解决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一)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

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二)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

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三)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四)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

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使他们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无证转为有证,由无序转为有序。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_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篇一: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际现状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实际现状及对策作者:黄敏 来源:《速读·上旬》2019年第06期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角度阐述了当今社会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浅析目前存在的隐患及其对社会和谐稳步发展产生的影响,呼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类大群体的子女教育问题。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describes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oday's society groups,education,risk analysis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harmon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generation,called on the community to focus on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such a large group.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社会隐患;制度壁垒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猛增。然而城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这样一类群体,人们称之为农民工。所谓农民工,就是我们所说农村户口出身的人员进城务工这样的角色。然而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他们的待遇是不容乐观的。其中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实际现状 1.不平等受教育机会 第1 页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儿童青少年性意识状况 1、社会风气、媒体对孩子性意识的影响 A)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 B)社会风气及人们的日常交流,都夹杂着不少的性信息,如性交易、情侣们街头亲热、穿着暴露,甚至粗言秽语都会对孩子的性意识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面对目前不良的性信息传播泛滥吗?”这道调查题,有85.14%的网友认为目前的性信息传播已经到达泛滥的地步。 2、儿童青少年性意识早熟 根据网友问卷调查,有92.15%的网友认为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普遍比较早熟。 A)幼儿期 据科学研究证明,3岁的幼儿已有性别意识,孩子到了3岁,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及同性成年人的生理结构感兴趣,对异性的生理结构也产生好奇等。 同时,幼儿对于自己是如何出生的?”这类问题,都很感兴趣 B)儿童期 6至10岁的儿童,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受社会风气的感染,都接收了不少与性相关的信息,对于这方面有笼统而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候的孩子,总希望自己能赶快长大,成为大人。因此,对于爱情甚至是性行为都自认为有一定的了解,但这往往是很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 C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的认知方面,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的生理结构,对具体性行

为方面也比较了解,但普遍的正确性观念意识没能跟上性行为泛滥的步伐。 3、歪曲的性观念与性犯罪 A)暑期过后——形成“9后”人流热潮 全国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性行为近年来迅速增加,以至有医疗调查机构称,寒暑假成了女孩子的流产假”,过去的五一”、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成为堕胎周”,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性行为较为普遍,趋向低龄化发展,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份报告显示,婚前性行为群体中未成年女性比例较大,这115人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多达61人,占总数的53.04%,其中18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人,最小年龄仅15岁。而在这批调查对象中,未婚先孕的有55人,20岁以下的19人,最小的也是那名15岁女孩。 B)青少年性犯罪数字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青少年性罪错案件比例 增加,年龄趋于低龄化。 法律界人士认为,严重缺乏性知识及性教育的缺失,不良音像制品和色情网络的诱惑是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张晓杰庭长提供的资料表明,有83%的未成年犯罪者经常喜欢看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不良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他说,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外界的诱惑下,很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性冲动,导致性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性心理教育迟缓、性观念相当开放、性道德观念错位、家庭性教育不当、学校性教育薄弱、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国内性教育现状 1、孩子对性”认识有多少 A)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关于目前性知识来源的调查,最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获取性知识成为最主要的渠道,占总票数的32.2%; 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总票数的24.4%。甚至有网友跟帖表示:没有日本的AV(成人视频),中国的性教育将是一片空白。”这一看似激进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支持。 与作为大众娱乐的影视文艺作品相比,网络、色情光盘是私密的,作为传播性知识的渠道,它们更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民工的身影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滞塞造就了大批的城市候鸟,并因着其特殊的工作和生存环境而体味着别样的喜怒哀乐。 城市的第二代移民民工的孩子则因为义务教育体制、户藉制度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尚未完善等原因,求学的问题受到种种障碍和限制。 一、昂贵的借读费让民工的子女望而怯步。 在北京,虽然教育主管部门在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措施比较到位,但由于费用等问题,民工子女在入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取消借读费后,因财政没有补助资金,这一矛盾更显突出。城市学校多以非学区户口和学生容量已满为由拒收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学校较高的收费又使农民工家庭难以承受,致使一些农民工子女失学。 北京市教委和民政局规定,需要父母中有一方持有北京市的正式常住户口,其子女开具《子女关系证明信》后就可免费借读本市中小学,按有本市正式常住户口的学生对待。这样的情况下,外地来京的民工子女要想在北京进入城市学校就读,必需交纳昂贵的借读费。

从秦皇岛来京务工的小张夫妇,七岁的女儿正是入学年龄,按照北京小学生就读的相关政策,夫妻俩既没有北京户口又没有房产证明,不符合北京入学规定的几种情况,被答复为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夫妇俩求熟人帮忙,再三申请为了不让孩子作留守儿童,给孩子一个阳光健康的心态,希望进入所在暂住地相近的小学入学。最后接到答复为可按暂居地相对就近入学,具体向暂居地附近小学或所在区教育局申请,必须交纳借读费一万两千元,即每年两千,一次交清六年费用。 小张夫妇在北京打工,丈夫开车给一家餐馆送货,每月五千元的收入,妻子没有工作,只负责一家人的饮食起居和日常家务。月工资五千元除掉房租每月一千元、生活费及其它各种费用两千多元,实在所剩无几。一万两千元对夫妻俩来说实在不是小数目,而且还是最低的借读费,按学校质量条件等,多的可达三万六千元。 夫妇俩反复合计,为了女儿有个更好的未来,不像父母这样四处漂泊着谋生存,首先要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有句话这样说吗:如果嫌受教育太花钱,那么就尝尝无知的滋味。小张夫妇皆为初中毕业,只能靠简单的技术活和繁重的体力活赚取低廉的生活费,对女儿未来的希望是能像城里人一样,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写写算算,既轻松又体面,别像父母一辈子给人打工,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B7-26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大佘太学校 2014年3月1日

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制度 随着我镇经济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十分重视流动人口子女和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入学问题,严格按照自治区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积极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一、坚持政策,确保做好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 将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我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对所有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采取就近入学的制度,农民工子女到我校就读,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按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就读我校后,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入学手续。我校实行农民工子女登记制度和就学跟踪检查制度(农民工领就业登记证时登记有无适龄子女读书情况),协同劳动就业保障部门、公安部门,建立衔接管理和联系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外来有书读。 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 外来务工子女到我样就读的,要合理安排就读班级,与本地学生同等享受随机分班。

三、爱心帮扶,农民工子女入学享受同等待遇。 为帮助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凡满足三个条件(有暂住证、法定监护人的劳动关系证明、计划生育证明),其入学的缴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更不得摊派其他费用。对不完全满足三个条件的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我校尽可能地满足其入学要求,实事求是地减免相关费用,通过寄宿生生活补贴等方式,切实帮助他们就学。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到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我们将加强对农民工小中学的学生安置工作,确保所有学生在秋学期能顺利入学,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确保所有外来务工子女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大佘太学校 2014年3月1日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我认为语文老师最好能多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在参与中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学生的组织成果给予肯定,这样能和学生 更好地融合。多主动同学生谈心,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鸿沟,促进教育、教学更好地展开。 调查时间:2020年1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木耳镇位于卓尼县东南部,全镇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8941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7%以上。目前,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3所,村级教学点2所,中心小学现 有在校学生586人。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限制五花八门的幼儿园搞乱幼教圣地,教育主管部门要 尽快把幼儿园统管起来。首先,要明确幼儿园由教育部门来管理;其次,对每一所幼儿园 重新进行清理,凡是不够条件的进行压缩,对条件具备的进行注册登记。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提高兴趣了他们才有可能很快地 提高成绩。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 与中意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性。上课时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有个直 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枯燥理解。对知识的解析要深入浅出,例子最好能贴近生活,最好是当下发生的,人们关注的事情,这样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使学生兴 趣更进一步。 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 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 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 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 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 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 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湖南工程学院“志愿星期天”的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的与湘潭市大桥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帮一活动的35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范文最新推荐------------------------------------------------------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 调查地点:鞍山市 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 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 1 / 19

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户很小,光线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摊着书本,看得出姐弟俩正在学习。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出去做活了。这姐弟俩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他们的父母是从浙江过来的,主要靠纤裤角维持生活,家里有三个孩子。王丽丽,13岁,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丽阳,12岁)都读四年级。(妈妈为了方便,就让丽丽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学。)弟弟王世杰今年10岁,排行老三,读二年级。丽丽虽然只有13岁,却非常懂事。有空就帮爸爸妈妈做些家务,照顾弟弟妹妹。她的学习成绩不错,曾是班级的学习委员。她喜欢演讲,说起话来口齿清楚,表达流利。问及家里的情况,她说爸爸妈妈挺不容易的。我们三个这学期的学费就是爸爸妈妈从外面借的。 唐堂,一个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小学二年级的学生。10岁的她,个头不高,一双聪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嘴角永远挂着一丝笑意,甜甜的很讨人喜欢。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

20xx新编中国基层教师子女教育调查报告简易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20xx新编中国基层教师子女教育调查报告简易版

20xx新编中国基层教师子女教育调 查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这是一份由在校大学生完成的暑期社会实 践调研报告。7位有教育学、统计学、心理学等 学科背景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XX年暑期以江 西新建县乡村教师为样本,对乡村教师对子女 的教育观、外部环境对其教育观的冲击以及代 际群体价值观的差异等做了调研。 不同代际乡村教师子女教育观念的差异 调研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乡村教师子 女教育观念逐渐丰富、多元。而不同代际乡村 教师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和培养意识也存在差 异。

具体来说,50后、60后的乡村教师在子女教育方面主要关注子女的温饱和基本的健康。70后的乡村教师主要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能力发展等。80后的乡村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子女的行为习惯、才艺特长、兴趣爱好和子女的快乐等。90后父母甚至在孕期就对子女进行胎教。 “我们教育就是让孩子凭自己的努力能达到目标,必须要努力读,要有一技之长,将来自己要能赚到吃饭这个碗,拿我们农村的话来讲,就是要有饭碗。我会跟他们说,你爸爸不是本地人,你外婆家也没背景、没有靠山,你们只能靠自己。你们靠自己的努力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是最好的。” 一位60后受访老师谈到对子女的教育观。

塔西河学校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制度

塔西河学校流动人员(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平等就学制度 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党的根本任务决定的,农民工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坚持城乡劳动者子女平等入学,坚持公平对待农民工子女,加快推动九年义务教育均等化,平等享受教育;坚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平等对待农民工子女,是彻底改善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教育的根本措施。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正确引导,改善条件,提高质量,强化服务,规范管理”的发展思路,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推进全市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根据法律规定,我国适龄儿童均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及全体员工(包括学校食堂员工)要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向流动人员子女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严禁对流动人员子女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 3.为保障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根据规定,学生因户籍变更或其他原因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需要转学的,转出和转入的,学校应当及时予以办理有关手续,不得拒转、拒收或者附设其他条件。学校对符合条件需要转出和转入的全部在第一时间进行办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 4.我校根据本地务工农民工的实际情况,保证无条件接受我校入学就读。一律按当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杂

费,不得用各种理由收额外费用,并在教育管理、评优奖励、入队等方面做到与本校学生一视同仁。 5.针对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大的特征,对在流入地入学或完成义务教育并达到结业、毕业标准的,学校建立义务教育学籍或发放相应的毕业、结业证书。 6.中途转学或借读的,及时为其办理相关手续,安排就读,并在学生入学时对学生情况进行详细登记,每学期开学后定期统计,及时掌握流入就学情况,从而促进农民工子女顺利就学,学籍管理按照学校的规定来走。 7.对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缓收、减收或免收课本费、作业本费;充分发挥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社会各界作用,积极开展助学活动。 8.加强师资培训。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培训,增强教师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关爱意识,不歧视流动人员子女,增强对流动人员子女的关怀,及时为他们解决生活或者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严禁对流动人员子女体罚,或者各种变异惩罚。 玛纳斯县塔西河乡学校 巴合提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城市里的“农民工”。许多年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也随其父母进入城市沿海和地区。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

目录 1.引言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引言: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本文拟以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背景,探讨当前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问题。 2.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随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然而,这些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却不容乐观,他们始终和父母一样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十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3、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经济社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1.教育机会不公平,异地入学困难。由于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尽管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仍不能有效的解决,城市中的公办中小学仍以各种理由拒收农民工子女。 2.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质量堪忧。尽管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要求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名额限制,费用较高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工为其子女选择学费低廉,对籍、户口要求不严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和普通的公立学校相比,子弟学校大多受办学经费的限制,办学条件较差,校园设备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教师专业化和经验略显不足,教学质量普遍不高,严重影响了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缺失,失学问题严重。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 在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上过学者所占比例为 4.0%,上过学后又辍学的比例为 0.8%。二者相加,全国适龄流动儿童中未按要求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为 4.8%,高于全国儿童的相应比例(3.3% )。另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中国儿童中心单位对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九个大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情况的调查;流动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达到 9.3%,近 2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还有近 50%的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已经入学儿童有

20%因家庭经济困难,难以维持学业。同时,由于父母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子女学习散漫,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较差。 4.缺乏交流,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城乡差别,使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同时他们缺乏跟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很容易产生孤独、封闭、心理不平衡、戒备心较强、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此外,由于其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大,导致他们经常缺课,因此大多成绩不理想,使他们普遍感到自卑、自闭、对自我的评价偏低。 二、建议 教育是民生之基。未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阶段对教育的投资上,教育是支撑未来发展的保障。如果不能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未来必将产生大批低技能劳动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及制约经济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体系。国家应从法律的角度,尽快明确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他们的平等教育权。使各级政府、教育等机构在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时,可以有法可依;农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也可以有明确的法律凭证。 2.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加大对子弟学校的投资力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环境。

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在对国民从出生到死亡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实属三足鼎立。作为教育源头的家庭教育更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迅猛发展。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家庭教育的对象、环境、内涵正发生着显著变化。然而,在独生子女背景的当下,我国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挑战、新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阐述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意义现状对策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的一切必然将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反映到家庭中来,从而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既是基础教育的场所,又是终身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并且关系到学校、社会,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 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然而这又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 1.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社会细胞中,少年儿童无时无处不在受着家长的影响,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孩子也在这有形与无形之中接受着教育,由于各家庭在政治、经济、物质、文化教育手段和态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的层次,少年儿童在道德、品质、思想意识、情感性格、意志气质方面千差万别。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也是其精神世界的开拓者。 2.家庭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及社会文明程度影响深远。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功能对促进民族优化、社会进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是人实现社会化的起始和基础,亦是实现社会化的通道和桥梁,它为人指引基本的人生之路,为人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政府重视例如 谋市政府出台新规,要求各级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来京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使他们享有与首都儿童少年同等的受教育条件和机会。近日,有近20万流动儿童走进了公立学校或经政府批准的民办中小学,其中80%以上为农民工子女。 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为谋市农民工子女终于能与本地的城里孩子平等地入学读书感到高兴之余,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遇到的一个社会课题。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多年,舆论长期呼吁,人大代表也出谋划策,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原因出在哪里?其实,并非教育部门将农民工子女一概拒之门外。相反,在很多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反复要求辖区内的中小学校,要对外地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门开了,按理农民工子女上学不成问题了。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都是由所属市、区政府财政支撑,且大多数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对学生的接纳能力没有太多的富余。外地学生进入,必然要占用学校资源,增加学校的开资。这笔资金从何而来?当前学校普遍的做法是:向外来生收取“择校费”和“赞助费”。这些费用即使是本市学生从户口地的学校迁到市区其他学校读书,都必不可少,更何况户口在外地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要上学,“择校费”、“赞助费”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动辄成千上万,高得令农民工望而生畏。外出谋生的农民工从事的本来就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低等活”,收入低不说,还常常被拖欠,哪里交得起这个费那个费呢?而学校有自己的难处,增加了教学任务和成本,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此却没有更多的作为,学校不找学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长沙市马王堆等中学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展开了问卷调查,学生年龄段为13—16岁。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作文园地 求职简历 党团工会 演讲致辞 领导讲话 总结报告 文秘知识 合同范本 法律文书 节日庆典 中考作文 高考作文 个人简历 入团申请 入党申请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文书写作总结报告调查报告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情况调查报告是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平方根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查字典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调查时间:20XX年XX月调查地点:鞍山市调查内容: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方式:走访调查潘友竹(团市委希望办主任):在双山某街道的楼群里,一片低矮的小房,推开已快散落的门,在阴暗的小屋里见到了关世成母子。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摆设显示出他们家的光景不是很好。这是我们第一个走访对象。关世成,12岁,五年级,他还有一个上初二的姐姐。世成的父母从台安农村过来已经10多年了。平时,他的父母主要以卖水果为生,去年父亲因肺癌去世后,全家生活就靠母亲卖水果维持。当我们寻问其家里的情况时,她母亲忍不住落了泪:“唉!原来我们两个人一起忙活,日子还可以。自从孩子他爹去世以后,这日子就紧巴巴的。我们没有特困证,学费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初中时,还要交1200元的借读费,后来学校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就给免了。一到交学费时,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让孩子上学啊。”他妈妈说话期间,世成一直低头沉默不语,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临走时他告诉我们,他会帮妈妈卖水果,还想学会更多的本事,帮妈妈多做点事。走进第二家时,在外面玩了半天,刚被姥姥找回来的13岁关怀正趴在桌上无所事事。去年9月刚上初中不到两个星期,就因为交不起学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被迫退学。关怀全家从凤城过来有好多年了。母亲患有肺结核,姥姥有严重的风湿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去劳务市场找点零活及姥姥和妈妈捡点破烂勉强度日,有时吃饭都成问题。关怀的妈妈说起孩子辍学的事,眼圈就红了。关怀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泪:“这孩子天天想学校,总到学校去……” 田皓元(团市委希望办工作人员):王丽丽的家在立山桥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洼洼的土路,让我们觉得仿佛到了农村。丽丽和弟弟在家,10多平的小屋里就是全家五口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家庭教育 | 时间: 2010-05-27 | 文章来源: 中国家庭教育 第一章前言 1-1. 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泛指对0—6岁儿童实行的保育和教育,也称婴幼儿早期教育。在我国的学制体系中,学前教育主要是指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因此,3—6岁儿童的学前教育也称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是我国学制中的基础环节,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早期教育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主要是指对0—6岁婴幼儿实行的保育和教育。良好的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获得幸福、快乐的童年,为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早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掌握早期教育的现状和家长需求,配合政府推进

早期教育工作,促进将早期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以调研工作为宣传平台,提高社会对早期教育的关注,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中国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类对象开展:0-6岁(侧重0-3岁)儿童的家长,包括法定监护人和实际监护人,部分妇联系统自办和社会力量办的托幼机构和早期教育机构,部分城市早期教育工作的政府主管负责人和早期教育专家。调查的托幼机构包含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为0-6岁儿童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机构,其中包括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和私人举办的托幼园所以及学前班。早期教育机构包括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社区开办的亲子班,以及专业化的早教中心等。 调查采用定性深访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抽样方法,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总体,以样本总体的情况推估和描述全国总体情况。在操作阶段,将能够反映儿童早期教育市场现状及消费者需求的问题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在封闭式问卷中,作为数据采集的工具。在执行阶段,采用街头拦访与网络在线调查相结合的方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极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

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xx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提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 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