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分钟》公开课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2015年9月21日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本篇课文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如何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正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文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情境,在读中感悟,从中体会元元的焦急与尴尬,也使这件事成为宝贵的教训,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加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的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初步了解“一分钟”,珍惜“一分钟”、科学利用“一分钟”。

教学目标:

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会认“钟、零”等9个字,会写“叹、迟”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轻声、停顿给朗读带来的美感。

3、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画面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识字与朗读。

2、感受时间的宝贵,并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我和你们的数学老师吵架了!是这样的,我做了一道数学题,可是你们的数学老师说我做得不对,于是我们就吵起来了。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我看一下,究竟是我对,还是你们的汪老师对。(板书:1 = 20)我的这道数学题对不对呀?

师:啊?为什么不对?谁能说说。

师:大家都认为朱老师的这道算式是错的,不过我相信学了今天这篇课文,会有很多小朋友认同朱老师的说法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读课题,师板书,重点讲解“钟”字的写法。

2、生初读课文。

3、好了,现在,认为1等于20的小朋友请举手。那现在谁能告诉大家,这里的“1”指的是什么?20指的是什么?(生回答,师相机板书,构成:1分钟=20分钟。)

4、师在“一分钟”上面板书“多睡”,引导学生在“20分钟”上写“迟到”,重点讲解“迟”字的写法。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精读第一自然段

1、早晨闹钟响时,元元是怎么做的?自由朗读。

2、学生演示打哈欠,理解意思。

3、重点研读“再睡一分钟,就一分钟”,感受元元没睡够,体会元元的不在乎。

过渡:可是,事情真的像元元想的那样吗?他发生了什么事?

(二)精读第五、第六自然段

1、出示图片:红着脸,低着头的元元。说说元元此刻的心理。

2、学生扮演元元迟到的场景,体会元元的尴尬。

过渡:元元明明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再读课文,看看他把时间丢在哪儿了?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带着自己的理解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重点读“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体会元元后悔的心情。

2、开火车读“很快地”。

过渡:错过了绿灯,元元还会遇到什么状况呢?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又叹了口气”,读出了什么(感觉更后悔了)。

2、其实一个红绿灯交替少数是一分钟,大多数都是半分钟。可是为什么半分钟元元却觉得好一会呢?(生再读这一句,体会元元着急的心理。)

3出示图片:元元看到公交车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他是怎么跑?怎么喊的(演一演)。

4、即便再怎么追赶,汽车还是开走了,此刻元元心情怎样?读出他的心情。

过渡:没赶上公共汽车,元元会怎么做呢?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体会“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这句话里元元焦急的心情。

2、学生扮演背书包走路的元元,体会元元步行的辛苦。

3、元元最终明白了什么?

四、总结拓展,联系生活

1、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 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

2、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续编故事《元元的明天》,说一说。

六、板书设计

7. 一分钟

多睡迟到

1分钟 = 20分钟

教学反思: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懂的时间的宝贵,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就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首先,激趣导入。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疑问,带着疑问进入课文,形成初步的感受。

其次,读课文。《一分钟》课文后的“读一读”提出的要求是“朗读课文”。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间的重要,体会时间的宝贵。为此,教学中我以“元元把时间浪费在哪了”为线索,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语言。

再次,结合学生的表演,入情入境,体会元元的焦急、悔恨。

最后,巩固与拓展。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时间的宝贵。并把“续编故事《元元的明天》”作为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

整节课下来,我特别感谢二(1)班的汪美玲老师,在上这节公开课之前,我曾借她的班级试上,是她帮我听课,给了我许多很好的提议,真心感谢她。

但是由于自己以前一直教的是初中英语,缺乏上小学语文的经验,本来很完整的教学流程,结果漏洞百出,留下了很多遗憾。特别是引导学生的有感情朗读中,本来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但实际教学中仍没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激发起来,因此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中,整个课堂氛围不是很好,学生不够投入,显得有点乏味。所以这堂课的效果远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完美。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确定了以后要努力的方向:多听课,多向老教师请教,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用心教育,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体育优质课教案模板格式

2017年体育优质课 水平二小足球——脚内侧踢球教案 授课教师:杨晨 单位:王褚中心小学

教师简介:杨晨,男,中共党员,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硕士学历。2015年8月参加工作,中小学二级教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 011年版)》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对足球运动喜爱与拓展的需求,从水平二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生理发育成长规律出发,在尊重足球项目运动规律的前提下,结合简中、高效、有趣的“花头精”游戏来提高足球课上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足球技能。在教学中,力求营造学生自我体验、自我学练、合作学练、创新学练的良好氛围,并通过新颖的“花色球托”教学器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开放的环境下进仃学列、锻炼和思维开发。在游戏中去体验锻炼的价值,享受足球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师用书《体育与健康》三至四年级小足球单元的第一课时脚内侧踢球。脚内侧踢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足球技术,它的技术特点是脚与球的接触面积大,出球平稳而且准确,是众多足球技术中最常用,

也最易掌握的一种踢球方法。通过小足球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奔跑、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反应等能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建立自尊与自信,促进心里健康。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水平二年龄段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学生思维敏捷,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逐渐成熟,竞争意识也逐渐增姒,同时在体能方面也处于一个上升期。学习“脚山侧踢球”,对只有浅显足球经验的水平二学生来说会山面临相当大的难度,最主要是来自于踢球时的脚型控制、触球部位是否准确以及支撑脚的站位等等。综上所述,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球,熟悉球性,且提供简单易行活泼有趣的课堂组织形式,再结合教师设计的“花头精’课堂理念和游戏竞赛的方式,更好地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使之能在不知不觉中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领会教学法、谈话启发法、分层递进法、游戏竞赛法等教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部位踢球。 教学难点:踢球动作的连贯协调。

微课——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官寨乡中心小学校张正武 【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数学90页、9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知道1小时=60分钟。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体验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长短,初步建立一小时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 教师出示课件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请知道这个谜底的小朋友举起你们的小手,我看哪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好,(知道谜底的小朋友真多,你们真棒)请你们用响亮的声音告诉老师这个谜底是什么? 生:钟表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生:时间 师:你们真聪明!我们每天起床、上课、下课,都有铃声提示我们。这都是钟表的功劳。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想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出示情景图,请小朋友们认真的观察,图上的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呢? 生:他们在上课。 师:你知道图上的小朋友是什么时候上课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是早上的8:05上课,我是从图上的钟表时间知道的。 生:是8:01分 师:有同学说是8:01,也有同学说是8:05,那么到底是几点呢,老师先不告诉大家,相信通过后面的学习,你肯定会知道的。 师:课件出示各式各样的钟表,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钟表你见过吗?把你见过的钟表和老师说一说。(真好,你们的钟都很漂亮),请小朋友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哪个小朋友能告诉教师,你发现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发现了钟面上有数字、刻度、两根指针。 师:你真会认真观察。那个小朋友的小手举得最标准,请你说说你还发现什么呢? 生:钟面上的两根指针一根长,一根短。 师:你的小眼睛真的了不起,这都被你发现了。小朋友们想想长的指针表示什么?短的指针又表示呢? 生:因为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完整版)《“的、地、得”的区分与运用》语文微课教案

《“的、地、得”的区分与运用》语文微课教案 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语文组金颖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你们好!我是来自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的语文老师金颖,以下是我的微课作品《“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问题与疑惑 1、重要性 同学们,汉字中的“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经测算,每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四次。可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却经常出错!你瞧! 2、错误使用案例的纠正 (1)使用错误: 因为我地表现好,老师高兴得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地更好! 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2)纠正错误:

因为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 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找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吧!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搭配及用法却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3、区分的方式与方法:小儿歌小结: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三)巩固操练 1、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 “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2、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我从书包里拿出书交给她们,她们高兴得围着我跳起舞来。(出自二年级上册《日记两则》)

Excel公开课教案(表格式)

授课教案

教学过程主要内容及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在输入公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2、求和函数和求平均函数是怎样表示的? 温故知新,为本课的学习准备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课件(学生成绩表和教师工资表)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Excel中数据的输入和计算,这些数据在表格中是按输入顺序排列的,也是没有 规律的,那么怎样从众多的数据中快速的找到我们需要的 数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了本课题。 讲授新课 一、数据排序 (一) 单列数据排序: 1、方法 把光标移到要排序数据列任意单元格,单击常用工具栏中 的“升序”按钮或“降序”按钮即可. 2、举列操作演示 成绩表中分别按“性别”升序、“语文”降序、“机械基础” 升序、“总分”降序单列排序 3、提示:注意观察每次排列后数据的顺序变化 【提问:当总分相同时我们怎么办呢?】 (二)多列同时排序 1、方法 (1)单击【数据】|【排序】弹出如下“排序”对话框 这里的“关键字”就是排序的条件依据。 (2)按要求从“主要关键字”下拉列表中选择排序的主要依 强调两按钮 的记忆方法 承上启下, 引入新知识 重点之一, 结合图示讲 解更直观

讲授新课 二、筛选 (一)筛选的定义 Excel中的筛选是指让某些满足条件的数据行显示出来,而 暂时隐藏不满足条件的数据,以便更清楚地显示需要的数据 (二)筛选的分类 筛选分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两类 1、自动筛选 (1)单击数据区域中的任意单元格 (2)执行【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 (3)表格数据直接进入筛选状态,每个列标题右边均出现 一个筛选箭头。 (4)单击需要对之进行筛选的列标题右侧的筛选箭头按 要求进行筛选,也可以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对话框中 进行筛选条件的设置。 (5)取消筛选: 再次选择【数据】|【筛选】|【自动筛选】命令,就可以去 掉命令前面的”√”符号,退出筛选状态,数据恢复。 (6)举例演示: (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观察) A、筛选出成绩表中总分前10名的学生 重点之二 讲练结合 本课难点 详写 典型案例 知识点一网 打尽

(精品)微课教案

微课知识点名称:解方程(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以及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解 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能较熟练地运用等式性质正确地求出方程的解,学会代入法检验 方程的解。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x+3=9,借助天平的动态演示,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掌握运用等式的性质求方程的解的方法和一般步骤。 2、进行小结。(1)建立3个概念:①方程的解。②解方程。③方程的检验。(2)归纳方法:①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性质。②验证方程解 的过程是代入法。(3)解方程的步骤。①先写“解字和冒号”。②运用等式性质逐步求解,要求等号对齐。③进行检验。 3、解方程3x=18。再次借助天平数形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解 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4、进行总结和鼓励。 教学反思: 1、遵循新课标理念,落实新课标的4个基本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作用,关注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渗透,注重观察、比较、

操作、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的学习指导 2、注重数形结合,动态演示,将枯燥的等式性质进行生动演绎,帮 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依据;注重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解方程的步骤,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微课知识点名称:《长方体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学习目标: (1)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面、棱、顶点,掌握其特征。 (2)通过观看微课视频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掌握其特征。 (3)通过观看微课视频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资源与环境:ppt课件,录屏工具。 教学过程: 一、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指明两个面相交的边叫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指明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 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二、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认识长方体。 (1)长方体面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的、地、得”的用法》语文微课教案 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白勺“的”的结构是用“形容词或名词或代词+的+名词”来表示,而我们最常见,用得最多的还是“形容词+的+名词”的结构。 而土也“地”的用法可以用“形容词+地+动词”的结构来表示。 双人“得”是用“动词+得+形容词”的结构来表示 3、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静静(地)写字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满意(地)点头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体育公开课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体育课教案 教材内容:1、技巧:前滚翻。2、游戏:快快跳起来。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能说出游戏的方法、名称及要求。2、技能目标:90%的学生学会前滚翻。95%的学生能熟练地游戏。 3、体能目标:发展灵敏、协调、柔韧等身体素质。发展学生反应、快速跳跃能力。 4、情 感目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小干部整队,汇报人数,师生问好。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服装鞋子情况。 3、宣布新课内容、要求。①技巧:前滚翻。 ②游戏:快快跳起来。 二、准备部分: 1、螺旋形慢跑。 2、拍手操一套。 ①伸展运动②体转运动③扩胸运动④体侧运动⑤踢腿运动⑥腹背运动⑦跳跃运 动 3、专项准备活动。①抱腿深蹲团身练习②颈、踝、腕关节运动 三、基本部分: 1、技巧:前滚翻: 重点:团身滚动。难点:两臂撑地力量均匀,用头后着地。 技术要求: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前滚。 动作技术过程:蹲撑,提臀,两脚稍蹬地,两腿蹬直,获得向前翻转的动力,同时屈臂,低头、含胸、用头的后部、颈、肩、背、腰、臂依次着垫前滚。当背腰着垫时,两手迅速抱腿,缩短身体的翻转半径,上体紧跟大腿成蹲立。 教法:(1)教师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情景导入。(问:小偷腿摔断了,而警察为什么完好无损。) (2)学生分组结合图片及动作要领自主体会尝试练习。 (3)集合队伍教师了解学生尝试掌握情况。 (4)教师给予评价激励并利用正方体与圆球的滚动让学生领悟团身紧的重要性。 (5)学生分组练习。相互评价。①做前滚翻成并腿坐,体会腱的伸直过程。②团身滚动练习。③胸前夹手绢练习。④完整前滚翻练习。(6)集合队伍学生到光荣垫示范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2、游戏:快快跳起来。要求:反应灵敏、快快跳起。

教学设计公开课(24)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五册《海滨小城》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练习积累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刚刚告别《美丽的小兴安岭》,今天老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海滨小城。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读、轻声读、大

声读,读完之后,再说说海滨小城到底什么样?(板书:美丽、整洁) 2、课文通过哪几处景物来写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 板书:大海、沙滩、庭院、公园、街道 3、这五处景物,哪些内容是写海滨的;哪些内容是写小城的? 三、导游介绍,导学“海滨” 1、提出自学要求: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这部分描写的景物。 B作者在描写景物时,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检查自学情况。(汇报自己的学习方式及收获) 3、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体会海滨的美。(配乐) 4、风采展现: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当一回小导游。(同桌先互相练习说一说) 5、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探究写作方法 屏显:A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B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C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2)分组讨论,互相评议 (3)汇报讨论情况。 6、小结:正是由于作者站在小城的心头,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色彩进行描写,所以海滨的美丽才给我们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我们要注意学习作者这种观察、描写的方法。(屏显学法指导:观察、描写一处景物要注意“三要”:要确定观察点;要按一定顺序;要抓景物特点) 四、游客拍照,导学“小城” 1、自读课文后四个自然段,找出概括海滨小城景物特点的一句话。(学生读书、勾画、交流) 2、抓拍你认为最美的景物介绍给大家。 3、学生自由汇报。(屏显小城美景图) 4、自由朗读后四个自然段,体会小城的美丽、整洁(音乐) 五、质疑、释疑,深化理解。 1、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如:课文中说:“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那贝壳怎么能寂寞呢?)(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见解,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欣赏体会

《金色的草地》微课教案

第一单元:金色的草地 ——身在其间,乐在其中 一、微课目标:多角度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由衷喜爱和自己的快乐之情。 二、微课内容 (一)微课导入: (点击呈现)幻灯片1:金色的草地——身在其间,乐在其中 同学们,《金色的草地》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草地、对蒲公英的喜爱和自己的快乐之情。 (点击呈现)幻灯片2:作者喜爱这片草地,这片草地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金色的蒲公英花开放了,草地变成了漂亮的“金色的草地”,怎能不让人喜欢?这片金色的草地带给了作者哪些快乐呢?咱们一起欣赏这美丽的金色的草地,感受作者的快乐! (二)微课过程 1.玩耍之乐。 (点击呈现)幻灯片3:“谢廖沙!”我一本正经地喊。等他回过头来,我便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脸上。他假装打呵欠似的也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 (点击呈现)游戏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蒲公英给孩子带来的快乐,洋溢在孩子的神态、语言和动作上。——课文先写了兄弟俩置身于住处前面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情景,写出了小小的蒲公英,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满了童真童趣,两个孩子,也成了草地上美丽的风景。 2.发现之乐。 (点击呈现)幻灯片4:那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快到中午,当我返回家时,整个草地又都变成了金色。可是,傍晚我经过草地,草地又变绿了。 (点击呈现)金色的草地,带给了我玩耍的快乐,我自然对金色的草地“关心”备至。——这片带给了作者无限快乐的草地,自然是作者心里挂着的地方,心里想着,眼睛看着,就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也就有了发现的快乐。 3.探究之乐。 (点击呈现)幻灯片5:于是,我走进草地,仔细观察,原来,傍晚时蒲公英的花

微课设计方案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地、得的用法电子教案

微课设计方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 对号入座 ——的、地、得的用法 陈瑶教学内容:助词“的”、“地”、“得”的用法。 教学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明白助词“的”、“地”、“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会在写话的时候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教学思路: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写句子或写日记的时候,常常用错“的”、“地”、“得”,虽然老师多次告知用法,多次纠正,但还是有不少孩子在用时出错,有的孩子为避免出错,干脆用拼音代替。看似简单的语文知识,一年级的孩子掌握起来确实有难度。如何让他们学会呢?微课可以反复观看的特点,的确可以满足不同程度孩子学习需求。但是怎样的微课才能吸引一年级的孩子,还能达到学习目标呢?仅仅是清晰简单的告知知识,这对自主学习能力还比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仍然达不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地”、“得”的目的。怎么办呢?只有精心设计。 首先,这节微课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鲜艳的图画,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亲切而富于变化的教学语言等等因素都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产生兴趣,

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学习,不把孩子当成知识地容器。 这节微课,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自主学习的地位,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告知学生,而是通过精心设计,运用一些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比较、去发现知识。 第三,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孩子知道知识,但是不会用,如何帮助他们达到会用的最终目的呢?微课采用了学练结合的方式。 在开头,根据孩子们平常学习中常出现的困难设计了一道任务题,有利于孩子自我了解学习水平,调动孩子主动认真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孩子进一步明确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在结尾,孩子可以完成任务题(自测题)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从而决定是否再次学习微课。这些练习虽然占用了较多时间,但是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很有必要,因为知识化为能力,必要的练习不可少,在有陪伴的练习下,孩子不仅清楚地知道了知识而且会用,最终达到在写话中正确使用的目标。所以把练习设计得与学习知识一样重要,孩子就能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化为己有。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公开课1

《台阶》教学设计 吴冬梅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2.学习本文抓住一个有象征意味的特定物品展开情节的特点。 3. 品味作者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关键语句,学会给课文做批注。 4. 体味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感恩父亲。教学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李森祥的资料,有关台阶的文化。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台阶,总是冥冥中给人一种向上的感觉,台阶能使人登高望远,开阔眼界。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我们人生的道路上也有许多的台阶要走,在走上台阶的每一步我们都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想要成功的信念。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老一辈的人们是想要登上较高的台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今天我们学习李森祥笔下的《台阶》,了解父亲的台阶。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进门测 1、读拼音写词语或读生字注音。 凹()凼()硌()黏()撬() 门槛()xian()水chou()划尴()尬()、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言外之意:尴尬: 低眉顺眼:揩: 大庭广众:若有所失: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简单地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简要说一下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仔细品读,体会父亲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做批注,表达自己的感悟,回答下面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你怎样理解父亲的这种心态?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文中详细描写了父亲洗脚的情形,这是要表现什么? 4、为了建造高台阶新屋,父亲付出了哪些辛劳? 5、概括父亲有什么形象特点? 六、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

微课教案,

微课视频教学设计 ---《认识平角和周角》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陈艳红 教学内容及背景: 这节微课展现的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线与角》中第四课时《旋转与角》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本课从旋转活动角(纸条)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 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认识平角和周角》是《旋转与角》中的重点内容,我 紧紧抓住旋转这个主要活动,通过视频展示角的旋转过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平角和周 角的形成过程。视频教学中我将直观的课件和精炼的讲解恰 当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直观地让学 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在主讲 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和 掌握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3.通过转一转、量一量、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平角和周角并掌握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方法: 通过视频引导学生跟随主讲老师动手操作,开动脑筋,积极热情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锐角、直角、和钝角,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两种特殊的角。 二、复习过渡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活动角的旋转过程(将角的一边固定,另一边进行旋转),带领学生旋转自制的活动角,进一步熟识锐角、直角和钝角。 三、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的特征。

体育公开课教案_体育教案模板

体育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四(1)班(水平二)授课人:王志强课型:新授课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主要教材是“立定跳远”和游戏“青蛙障碍跳”。课的设计为: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课的目标为:1.学习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培养学生对跳跃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2.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立定跳远是一种非常单调,枯燥的项目,所以学生比较喜欢选择跑或者投掷类的体育课,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发现其他的老师总是采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教师先示范讲解,然后全体学生听教师口令集体学习,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整堂课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的动作变形,有的学生还坐在地上偷懒,而且学生每次测验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现在,体育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主体性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羁绊,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乐学,会学,善学,从而保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达到最佳的发挥和发展,所以,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我对突出“主体性教学”的方法做了一些尝试,主教材的部分采用了分组教学法—情景讨论法--游戏教学法。 分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也避免了少数学生厌学当观众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形

成的素质优生与素质差生的两极分化的弊病,利用团队的力量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与学生相互指导,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加深了学生们的友谊,提高了学习效果。 学生通过分组协作游戏,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和组员之间的凝聚力,从学生的练习程度上不难看出,学生对分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教学游戏比赛既是素质,技术,战术的较量,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勇敢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分组比赛对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功效。自从经历了将近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让我认识了教学的意义,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能是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出现问题时,实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活动各环节的拟订,要淡化教师说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力求展现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突出主体,突出个性,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 通过此次公开课,我发现自己有以下几项须改进之处: 1、体育教师的声音应该更洪亮一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听到老师的声音。 2、教师在讲解时应该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明白。 3、教师在示范时应多做几次,使学生能够看清楚。 4、“兔子舞”游戏的导入很不错,但要掌握好音乐的节奏。 5、教师不必要急于授教,要做好安全教育。 6、结尾的放松过于仓促,学生的身心得不到充分的放松。 总之,这堂课虽有中心校领导、校领导和学校同事的肯定,但我自己感觉上的不够理想,也许有点紧张和准备的不够,不过,通过这次公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有很大地收

教学设计公开课(29)

九年级英语写作专题指导-----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九年级249班授课教师:杨全武 导语:1.中国少年说刘萱诺:真正的强者是微笑面对苦难的人2.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Listeningskills(听)、Speakingskills(说)、Readingskills(读)、Writingskills(写)四种技能。 一、写作目的 《标准(2021年版)》对五级写的具体要求: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图示或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二、考查内容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阶段书面表达要求学生围绕所给的文字信息、大意和要求,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进行表达。所写内容要切中题意、文理通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段落清晰、题材正确、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拼写和语法正确、大小写和标点无误、词数符合要求。

三、常用的五种基本时态 1.一般现在时:SallystudiesEnglisheveryday. 2.一般过去时:SallystudiedEnglishlastnight. 3.一般将来时:SallywillstudyEnglishtomorrow. 4.现在进行时:SallyisstudyingEnglishnow. 5.现在完成时:SallyhasstudiedEnglishfor10years. 四、常用的五种简单句型 1.主语+系动词+表语: Thedayisgettinglongerandlonger. 2.主语+不及物动词 Mywatchhasalreadystopped. 3.主语+及物动词+宾语 SheteachesEnglish. 4.主语+及物动词+间宾+直宾Theoldladyoftentellsusinterestingstories. 5.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宾补IhearedTomsinginginthenextroomyesterday. 五、技巧盘点 1.审题:关键词、体裁、时态、人称 2.提纲:文章结构、词汇、句型

语文微课教案

语文微课教案《“的、地、得”的区分与运用》一、教学背景 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 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怎么样的什么、怎么样地干什么、干得怎么样”三种固定搭配。 2、掌握“的、地、得”的区别与联系。 3、运用小儿歌“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的口诀帮助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教学重难点 1、知道“的、地、得”的区别。 2、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的、地、得” 五、教学时间 8分钟微课堂 六、教学适用对象 义务教育九年制内的学生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屏软件 八、教学设计与过程 开场白: 你们好!我是来自文一街小学文一校区的语文老师金颖,以下是我的微课作品《“的、地、得”的区分与使用》 (一)问题与疑惑 1、重要性 同学们,汉字中的“的地得”作为一级字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常用字,经测算,每100个汉字中就会出现四次。可是,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却经常出错!你瞧! 2、错误使用案例的纠正 (1)使用错误: 因为我地表现好,老师高兴得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地更好! 疑问:这个句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2)纠正错误: 因为我的表现好,老师高兴地奖励我一颗星,相信我会表现得更好! 释疑:原来正确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3、过渡质疑: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区分“的、地、得”呢?赶紧来找找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吧! (二)区别与联系 1、相同之处:原来它们都是念轻声“DE”,都是结构助词,起连接作用。 2、不同之处:但是它们的搭配及用法却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 (2)怎样样地干什么 (3)干得怎么样 3、区分的方式与方法:小儿歌小结:动前土,名前白,行动后面双人来 (三)巩固操练 1、练习巩固 (1)形近区分 静静的()河面 静静地()写字 欢乐的()山谷 欢乐地()歌唱 满意地()点头 满意的()作品 (2)类别区分 1)跑得飞快 飞快地跑 2)愉快的旅行 旅行得愉快 3)强烈的渴望 强烈地渴望 (3)综合杂糅 小雏鹰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 “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 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 2、特殊情况 质疑:假如遇到特殊情况怎么办呢?

20XX年屈老师的公开课教案

20XX年屈老师的公开课教案 篇一:20XX-20XX年年第二学期公开课教案格式 课题: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授课课程 :数学授课教师:陆华勇指导老师:郑毓明 篇二: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汇编)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精选汇编) 设计意图: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以活动为特征的课程组织,强调活动的价值,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以改变幼儿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活动取材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临近毕业,孩子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小书包、在书包的选择上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款式、名牌、色彩、功用等,而忽视书包肩带的宽窄,忽略小书包对自己身体的保护作用。因此,教学活动--背背小书包,从幼儿身体的自我保护入手,与科学小知识:压力不变,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相结合,重在幼儿的体验探究过程,将科学知识浅显、易懂的传递给幼儿,并能在生活中去有效运用,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2、积极探索,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重点: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难点:发现宽肩带比窄肩带的书包背起来更轻松的小秘密。 活动准备: 材料:不同肩带的书包若干、图书若干、小实验:两块海绵和小椅子活动过程: 一、不一样的小书包--发现不同,引出话题1、这些都是小学生的书包,它们一样吗? 2、说说它们哪里不一样? 3、小结:小小书包,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一定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小书包。 二、背背小书包--体验感受,发现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背背小书包 1、刚才,你们发现了书包的肩带有的宽,有的细窄,如果在这两个书包里放入一样多的图书,背在我们的肩上,哪个会更舒服、更轻松呢? 2、请你们2人合作,一起完成一个任务。 小提示:2人合作--在书包中分别放入5本图书--两人轮流背背小书包,慢慢绕走一大圈。 3、幼儿合作探索,相互交流。 4、交流分享?说说感受,哪个书包背起来更舒服? 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微课教案《桥》

微课教案:五年级下册《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老支书的感人形象,体会他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维持求生的秩序、坚持求生的顺序,将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3.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共产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拘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2、理解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唯一求生之路──“窄窄的木桥”;“生命桥”;“党群桥”。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导入新课 1、(播放洪水画面)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桥》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桥),理解了生字新词,了解到在黎明的时候,一个村庄被迅猛的洪水淹没了,此时村民们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板书:生死存亡),为了逃生,一百多号村民惊慌失措地涌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窄木桥。(板书:唯一逃生) 2、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谁出现在大家的面前?(老汉)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呢?

二、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老汉光辉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一)、自读课文第7~23自然段,从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感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请同学们用心读第7—2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汉的语句,并在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写写批注、感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写感受。) (二)、讨论交流: 1、镇定的老汉。 过渡:同学们,你们几处描写老汉的句子?从那些句子中,你认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下,随着洪水的变化老汉有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请看大屏幕! (1)、轻轻地读,用心体会,通过“拥戴”一词,可以让我们知道老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威望很高) (2)、从“盯”字,你可以读懂老汉的心吗?“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在想什么?(相机板书:有序) (3)、理解“他像一座山”。“山”给人怎样的感觉?(伟岸、高大、稳重……)老汉没有伟岸的身材,他的什么给人山一般的感觉?(相机板书:镇定) 多么沉稳的老汉啊!面对着死亡的逼近,——(生齐读)

22-教学设计公开课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是一样的,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份直尺不同颜色粉笔 教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再对问题的解决组织讨论加以解释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方法,养成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前谈话——情境: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在体育、艺术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老师想问问大家在课余时间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学生畅所欲言) 2、我们以前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有关分数乘除法的知识。这节课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板书:分数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整数四则混合运——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复习,引起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积极回忆,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来,打牢基础,以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学中切实地复习那些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能提供帮助的旧知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呈现情境图,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数学书上主题图 师:这是笑笑班上本期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况,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航模小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重复问题后,要求学生: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微课教案: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学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8加几的进位加法 2、难点:运用“凑十法”来进行8加几的进位加法。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 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运用“凑十法”来进行9加几的计算。 2、复习数的组成,特别是十的组成。 10 10 10 ∕\∕\∕\ 1 9 2 8 3 7 二、新授课程 1、教学例1:有8个孩子在玩飞镖,又跑来了5个。 逐一提问: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板书:8+5) (3)8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8加5表示什么? (4)一共有13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没有图,看着算式直接算8加5,你会吗?请思考一下。(这里可以提示用凑十法) 方法一: 把8看做10,10+5=15,15-2=13 方法二: 想:8和2凑成10 分: 5 ∕\ 2 3 算:8+2=10 10+3=13 练习题:8+3 8+4 8+6 2、教学例2: (1)你看见什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4+8) (2)集体讨论:怎样算4+8? 方法一:想8+4=12 算4+8=12 方法二: 4 + 8 = 12 ∕\| 2 2 ——| 10

(3)出示算一算:8+8= 6+8=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现在这里有几盆花?(8盆)小明已经拿走了几盆?(7盆)求原来有多少盆花怎么列式?(8+7) (2)学生计算8+7 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课堂活动 课时作业设计 8+2= 8+3= 8+3= 8+6= 8+8= 8+9=

《只有一个地球》微课教案

(Ppt首页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微课目标 结合《只有一个地球》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微课内容 导入: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这样,才不会使读者对所说明的规律,证明的事理,反映的客观事物产生误解,也便于领会。下面我们就结合《只有一个地球》来体会一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Ppt1内容)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解说词)“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是可以再生的,同时也准确地点明了这些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突出了地球的不可再生性,结合上一个自然段中对“矿物资源”的描述,再一次证实了自然资源的有限和它们所面临的危机,从而给读者以警示、提醒。去掉“本来”一词,就无法表达出这样的意思了。从这个词中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Ppt2内容)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解说词)这句话引用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40万亿千米”直观地表明了范围之大,大到人类根本无法到达。“至少”是“最少”的意思,这个词在强调了现在的研究成果还只限于这个范围,“40万亿千米”以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进一步说明了距离的遥远,从而简洁有力地证实:现在还找不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这样说既准确科学,又让人信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 (Ppt3内容)1.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2.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解说词)“同茫茫宇宙相比”是在界定一个比较的对象,宇宙空间是无边无际的,地球在其间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星球。但抛开茫茫宇宙这个范围,单单从人本身来说,用渺小来形容地球就不切实际了。在介绍地球半径的时候,作者运用了一个概数“6300多”,这样说是不是不准确了呢?我们参看这样一组数据: (Ppt4内容)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不是一个规则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椭圆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解说词)看了这组数据,你是不是明白作者为什么用了“6300多”这样一个概数了呢!因为地球的形状特点,造成了不同的地方测量地球的半径是有差异的,用这样一个大概的数字更显得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一定要精确,你明白了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