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评杨小凯、林毅夫之争3

苏 振 华

内容摘要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关于经济增长与宪政的关系的争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目标,社会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自由的实质性保障,基于此,宪政的建设是必要的。仅仅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并寄希望于经济的增长内生出宪政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宪政 经济决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1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就他们发表的公开文献来看,二者的基本学术主张相左之处甚多,有此一场争论实属正常。这场争论涉及的命题非常宽泛,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本身的视野,那么,将这场争论置于目前中国学界这一大环境之下来

看,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思潮之争,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之争。由此上溯,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自由右派”、“新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展开。须立基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是,“主义”之争是价值观层面的分野,但更重要的是“主义”的有效性、可行性须置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予以考量,否则,争论只不过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无疑,今天中国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显然还包括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市民社会的兴起等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透过争论所折射出的分歧,本文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增长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吗?二,宪政与达致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回顾一下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就林毅夫所转述的杨小凯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倾向于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这样后发国家虽然可以获得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由此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杨小凯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完成对先发国家的制度模仿之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关于宪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杨小凯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而俄国固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比中国失败,但由于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则在长期内俄国的成就会超过中国。进而,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均应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07

3杨小凯先生的学术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淡,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与自由精神必定永存。谨以此文纪念杨小凯教授。

实行英、美的宪政体制。

林毅夫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优势”是确实存在的。(2)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也不具备短期内建成的可行性。(3)宪政体制不必然是最优的制度,也不是日本、苏联等国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4)充分利用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决定发展战略,是落后国家实现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

可以简单地将杨小凯的观点总结为:没有宪政对政府机会主义的约束,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林毅夫的观点则是:宪政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具体到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创新而得以实现,而经济增长自然可以内生出宪政。

对于杨小凯的论证逻辑,就其文章自身的表述而言,可以从两个截然相反的方法论角度予以理解:(1)归纳逻辑。从历史经验中归纳出一般原理,由于英国实行了共和宪政,于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与之相反的是法国。(2)演绎逻辑。杨小凯试图从英国宪政与其资本主义之间抽象出一般规律,这不是归纳逻辑,而是理论演绎。对于林毅夫的论证逻辑,也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法论角度予以理解。(1)演绎逻辑。林毅夫试图论证,通过技术模仿带来的经济进步可以自然地导致宪政转轨,这与哈耶克的演进理性倒是一致的,但是,他没有给予充分的论证,或者说,这一认识流于猜测。(2)证伪主义。林毅夫的方法是举反例证其伪,如印度很早就实行了共和宪政制度,但至今其经济发展绩效并不好,由此宪政体制不是经济长期发展成功的充分条件;而新加坡没有实行共和宪政制度,但其经济发展的良好绩效无可否认,因此宪政体制也不是经济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此,从“他者”对二者论证方法的不同体认可以看出双方均存在简约主义的取向。本文的猜度是,双方的分歧所在并不仅限于学理层面的紧张,更多的是基于所谓的信仰的不同,而对于信仰,与每人的人生感悟与知识过程密切相关,又如何可以完全在逻辑上予以论证呢?所以,我们愿意相信,无论持何种方法论均不可避免逻辑上的谬误,但更重要的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由此判定双方论争的焦点所在。双方争论的焦点实质上是对宪政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不同体认。林毅夫的看法是,经济增长与宪政之间无任何因果关系,甚至,经济增长可以内生出宪政。杨小凯的看法是,经济要取得长期增长,非宪政不可以遏制政府的机会主义倾向。

2

在现代中国“现代化”的语境之下,经济增长几乎是确之无疑的目标。同样,技术性地看,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对于“百年中国”所面对的“千年未有之变局”而言,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救亡图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由此甚至可以上溯到清末的洋务运动、民国的实业救国以及晚近以来的改革开放中的技术引进,无不是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目标的。在此背景下,综合国力、经济增长成为民族主义孜孜以求的目标,甚至可以说,经济增长就是最终的价值取向。在这一层面,林毅夫先生当然是一位令人尊重的民族主义者。

然而,仅有技术进步必然会带来经济增长么?或者说,与本论题有关的问题是,技术进步、宪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当然,就林毅夫的证伪而言,如果我们同样认可新加坡和印度的例子,林毅夫的证伪是成立的。只是,关于何谓因果关系,在科学哲学领域是存在争议的,可以说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回答,甚至真实世界里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都被存疑,这当然是不可知论的观点。但是,对于因果关系的各种定义,都明显不同于简单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关系。

悬置很难厘清的逻辑上的分歧,需要强调的是,在杨小凯对宪政的诉求中,政府机会主义存在是一个必要的前提。政府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吗?在林毅夫的论述中,并没有直面这一问题。有必要回顾“机会主义”的定义,威廉姆森认为,理性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会采取非常微妙和隐蔽的手段,会耍弄狡诈的伎俩,如说谎、欺骗、盗窃和毁约等。回到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理论,认为政府官员仍然不过是经济人而已,每一个具体的政府官员的行为目标依然是追求自身利益(如升职、提高自身威望等)的最大化,绝非抱有服务于社会的崇高目标,由于政府的工作的垄断性,官僚主17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义行为通常是给政府官员带来个人利益的最佳方式,常常表现为政府官员往往倾向于提供超过公众所需要的公正服务,造成对社会财富的浪费,使社会支付的服务费用超出社会本应支付的限度。那么具体到中国,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性垄断是人所共知的现象,而对经济效率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判断,在今天的中国,政府机会主义是存在的,而且非常严重。

如果说中国存在政府机会主义是一个可以成立的命题,那么如何遏制机会主义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双方是没有分歧的,林毅夫也同样认可宪政是遏制政府机会主义的有效途径。所谓宪政,简言之就是“有限政府”。它指称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宪政关涉到两种关系:(1)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换一种概念表述,即权力与自由(权利)的关系;(2)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政府组织间不同性质的权力及其运用。前一种关系是一对主要矛盾,对它的不同理解构成的对抗和平衡是宪法不朽的主题。宪政主义意味着在政府和公民的关系中对政府进行法律限制,在被统治者的权利与自由和政府的有效运作之间谋求平衡。因此,宪法政治的实质就是对通过种种制度性手段和技术性手段对政府实施制约与监督。若说,民主并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制度应该是一个人人均有同等话事权的制度,但是民主却是最不坏的制度,而宪法政治的有效性基本上是得到实践检验的。

如果确认宪政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按照林毅夫所认可的“路径”———经济增长将内生出宪政的实现,本文可以遵循林毅夫先生自己的逻辑对其予以证伪。诚如林毅夫先生所言,印度很早就实行了共和宪政制度,但至今其经济发展绩效并不好,我们当然认为,林毅夫先生所隐含的题中之意是认可印度的宪政是英美意义上的宪政,是“真正”的宪政,那么,如何解释印度的宪政并不是从经济增长中生发出来的呢?同样的追问,为什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没有生发出宪政。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经济增长既非宪政得以实现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当然,这一“证伪”没什么意义,本文所要强调的是,宪政固然是社会演化的结果,但是,“人”为某一目标所进行理性奋斗仍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其中,知识分子对宪政的呼吁、对宪政知识的普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一定是宪政得以实现的关键性因素。

3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五大报告)、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十六大报告),但法治的核心是“宪法之治”,法治的实质是“良法之治”,并不仅仅是“依法治国”,而所谓“政治文明”,如果离开了现代意义的宪政体制,也无从谈起。

宪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或者抽象地说,宪政很重要,对此,杨、林均予以认同。由此,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在今天的中国推动宪政的实现,对此杨小凯的文章没有作出回答,因为杨小凯论述的重点不在这里。林毅夫所持的看法是“制度内生说”或“宪政内生说”:“所谓宪政体制改革,不仅是立一部宪法,必须要执行者愿意执行、老百姓愿意遵守,法才是有效的。”“制度是重要的,但是一个最优的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内生的,与发展阶段及历史、文化有关系。比如要形成相互制衡的共和宪政体制,就必须有好几个在政治和经济力量上大约相等的集团。如果没有这样的集团,即使通过宪法,只不过是让在政治上有垄断权力的人来利用这部宪法,固化他的垄断权。”对此,本文持有所保留的赞同态度。宪政要真正发挥作用,仅有写在纸上的宪法是没有意义的,世界各国谁无宪法?宪政的可实现性,须使有关宪法的知识进入每个人的知识传统,须化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当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本文认为,这并不构成对杨小凯的批判,有必要申明的一个立场是,如陈寅恪先生指出,所谓知识分子当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汪丁丁先生指出,知识分子应站在疏远于主流的边缘立场上,对主流意识形态予以批评,唯其如此知识分子方可谓保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宪政、民主政治或者说政治文明,是中国追求的目标,但是要使这一目标真正成为现实可欲的目标,在市民社会这一层面,显然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呼吁。文明的进步是曲折的,知识分子的批评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杨小凯先生的呼吁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的体现。

在宪政的内生演化这一问题上,林毅夫先生显然是一个哈耶克主义者,但是我们素知,林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彻底的哈耶克主义者。众所周知,哈耶克对计划经济、对政府干预经济的批评是颠覆性27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杨小凯周年祭

的,是不留余地的,然而,在林先生的文论中,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他一以贯之的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宽容甚至是赞赏,为什么在宪政这一问题上林先生走进了哈耶克传统呢?这是令人费解的。

在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理论中,如汪丁丁指出,哈耶克的“扩展秩序”概念有两个重要的内容:(1)这个秩序必须是“自发的”,非人为设计的。(2)除了市场那样的“产权分立”之外,这个秩序必须是能够“不断扩展”的,从家庭内部的分工,扩展到部落之间的分工,再扩展到国际分工,……直到全人类都被纳入到这个合作的秩序内。哈耶克所相信的秩序扩展是基于传统的扩展,传统是一个前提,但哈耶克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决定论者,也并不否认理性的作用,哈耶克所反对的,只是对理性的过度迷信。在开放社会里———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包括经济的开放、思想的开放、制度建设的开放,社会的进步必定会形成一个厚实的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当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政治诉求,由此形成对政府的制衡力量,当可以生发出宪政这一秩序,这当然是社会进步内生的结果。但是在宪政制度的建设和设计层面上,理性仍然是最有力的工具。因为,在最抽象的层面,或者说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最遥远的那部分制度,是完全可以靠理性进行设计的,并且,其施行也许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困难,重要的是,我们心中须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并为之理性地奋斗,否则,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封闭的中国即使是再发展几千年也产生不了资本主义。有论者指出(陈永苗,2002),宪政没有纳入理性的视野之内,而是置于希望的未来,是极度危险的。林先生的立场不过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罢了。

4 民族主义进入中国话语是近代以来的事情。19世纪以前的中国是无所谓“民族主义”的,

晚清以前,大多数国人心中,以为中华帝国为万方之首,其余不过“化外寡民”

,彼时的中国是无所谓民族的。及至西洋的坚船利炮扣开国门,国人方知中国不仅不是唯一的大国,而且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洋诸国。此时,近代中国的灾难才刚刚开始。1880年始,先知先觉的文化人开始自觉宣扬“国家”的概念,由此派生出“国民”、“国族”的概念,“民族”的概念才第一次进入国人的话语,所以,“民族”从一开始就被打上救亡图存的烙印,洋务运动、民主革命、抗日、解放战争,均无不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时至今日,民族主义仍然是号召社会力量最为重要的意识形态工具,中国的青年,对于近代中国的这段屈辱史,怎么也不会忘记,而救亡图存情结,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所谓救亡图存,第一步要考虑的就是经济的发展,①这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民族主义必定

与经济增长紧紧缠绕在一起,因为这是一个民族求生存的问题,这是始于洋务运动这一代中兴精英以来的有政治担当的知识分子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标,对此,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加以指责的,发展是硬道理啊。然而,对“经济增长”这一抽象的目标予以必要的考量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否则,我们将陷入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不及其余,或者说是一种“经济发展拜物教”,其实质依然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是“体用”论的当代翻版。

我们仍然要追问的是,经济发展是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吗?如果增长是最终目标,那么在极权政府统治下总量的增长是不是也成其为可接受的方式?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宪政,那么是不是除了经济增长,宪政就没有了其他的意义?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追问,即使是在帕累托意义上的增长,贫富差距加大导致社会不公程度的加深是不是我们所要的发展?

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当然是极为重要的,经济维度是现代社会的主要层面,而且是社会所欲的目标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种———但并不是全部。时下须警惕的一种论调是将单纯的经济发展的作用人为地提高,以至于增长几乎成为现代社会的世俗宗教。当民族主义者致力于解决民生苦难,建立一个每个人都感幸福的局面,在这种蛊惑人心的乌托邦期待成为社会共识时,设计社会的幽灵必定随之出现,而种种专断、暴力和独裁复又如影随形,这些不都是不绝于史书么?

民族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无疑在当代中国是极有市场的。在此要强调的是所谓经济增长仍然只是工具性的目标,在单纯的增长之外,可资借鉴的根本性的可欲的目标是阿马蒂亚?森在他的近著《以自由看待发展》(D evelop m ent A s F reedo m )中所指出的“将自由视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森的看法是,将发展简单地等同为效率是片面的,自由就是发展本身,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37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经济发展就本质而言是自由的增长,诸如G DP增长固然也是追求的目标,但这都只是实现自由的技术性手段和工具性范畴,是为人的发展、人的福利服务的。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

在讨论“将自由视为发展的首要目标”时,须立基的基础是,以自由看待发展固然是一种价值观,但必须也是在“技术”上能够带来切切实实的经济增长的“科学的发展观”。当然,在今天再去讨论经济自由、市场机制在效率上的意义几乎已成陈词滥调,更重要的是将规范性命题“自由是最高的价值观”中的“自由”予以实质性地界定。伯林区分了两种自由概念: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自由”二字的任何诠释,不论多么特殊,都必定包含最低限度的“消极”自由,即一个人必须拥有一个不受人干涉的领域;而“积极”自由的概念,是源自个人想要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期望,是“去做……的自由”。伯林认为,积极自由有时只不过是残酷暴政的华丽伪装而已。当代自由主义集大成者哈耶克显然是在“消极自由”的层面上定义自由的,“自由预设了个人具有某种确获保障的私欲(s ome assured p rivate s phere),亦预设了他的生活环境中存在一系列情势时他人所不能干涉的”②。森显然是一个伯林和哈耶克意义上的更“积极”的“消极自由”主义者③,他的“积极”在于他在“域”的前提下界定了自由的“实质性”内容。

森认为,实质性的自由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④。在森的语境中,实质性自由是一种能力和权利的体现。为了确保权利和能力的实现、确保“自由域”之可欲,森明确了几项“工具性自由”。“工具性自由”包括: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如果说,关于实质性自由的界定还是一种学理上的讨论,那么“工具性”自由的提出和界定则是基于现实层面的讨论———我们说,自由不应该是乌托邦,而应该是实实在在可感知的存在,从这一角度而言“工具性自由”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我们确知,所谓工具性自由要得以真正实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须得到制度性的保障,迄今为止,舍却宪政并无第二条路好走,而事实上,保障权利和自由也正是宪政的根本要义所在。由此,毋宁说我们固然不反对林毅夫意义上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如说我们就是杨小凯意义上的经济自由主义者———这或许依然是基于对“根本问题”的不同信仰使然了,当然,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就是两个截然对立的范畴。

注释:

① 在此,“发展”与“增长”是被混用的概念。当然,在

《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固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

涵,但“发展”与“增长”是有所区分的,但是在本

文的论题中,混用这一概念并无妨。

②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文版),三联书店,1997

年版,第6页。

③ 毋庸讳言的是,将森的理论与伯林的理论相勾连是一种

简约主义倾向的体现。

④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文版),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参考文献

杨小凯:《后发劣势》,htt p://www1sinoliberal1com/,2002年。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htt p://ccer1pku1edu1cn/cn/,2002年。

伯林,1995:《两种自由概念》,载于《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中文版),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社会选择、市场经济与自由》,载于汪丁丁文集《走向边缘》,三联书店,2000年版。

汪丁丁:《哈耶克“扩展秩序”思想研究》(上篇),《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6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 华

47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4期?杨小凯周年祭

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回应 杨小凯 首先林毅夫指称,我们的《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下称《宪政》)一文认为后发国家应由难而易,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我们的文章并不讨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只是分析为什么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在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发生,在台湾地区、韩国发生(这两个地区小,对国际竞争压力敏感,没有中国那样的自我中心包袱),为什么在!"世纪#"年代的俄国发生(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的潜力已耗尽),而为什么不在清朝和当前的中国发生(还有技术模仿和工业化模仿的潜力,自我中心,骄傲自大的包袱太重,对国际竞争压力相对不敏感)。 我们一直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宪政转型与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一个成功的震荡疗法(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实行了政党自由、议会自由选举,以及不搞国有企业)。而日本二战中侵略中国及以后的问题,都与宪政改革不彻底,留下一些官商勾结,财阀制度有关。 我们并不同意林毅夫用资源和投资解释经济增长的投资和资源决定论。 最近的大量经验研究($%&’()*+,-)*,.##/&,.##/0 )已证明,经济发展绩效与投资率没有单调正关系。大量经验研究也证明,各国贸易模式只有大约 /"1与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致(2’)3()’,.##/,.##4 )。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劳动分工的演进,这一演进是由交易效率决定,而宪政制度是减少国家机会主义造成的内生交易费用的关键。 林文强调渐进经济改革的好处,我们认为,一个独立的学者应该研究渐进改革中的两难冲突。在《宪政》一文中我们指出渐进改革有赎买特权阶层减少推动改革阻力的好处,但是也有将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及造成不公,增加社会下层人民反对改革的阻力的坏处。独立的学者不但要研究没有宪政转型的经济改革的长处,也要研究它的教训。例如伊朗巴列维改革,!"世纪初俄国斯托雷平改革,清末洋务运动的经济表现都不见得比中国今天的某些经济改革差,但这些改革都因为宪政改革的滞后造成社会不公,激起下层人民的革命。如果中国的经济学者不全面总结渐进改革的经验教训,而只是一味鼓吹渐进改革的好处,在独立的国际学术界眼中,他们就会被视为当政者政第!卷第5期!""6年7月经济学(季刊)$%8-&9:,-,;8:<=&’>)’(?@,(A !,B ,A 5 +=(?,! !!!!!!!!!!!!!!!!!!!!!!!!!!!!!!!!!!!!!!!!!!!!!!""6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概论》课程期中作业 专业社会学1301班学号_U201316931_____________ 姓名__张晏郡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 反思与批判: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理论为国家干预主义、新自由主义和中间道路,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在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责任与权力中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从“新自由主义”中汲取精华,批判继承其精髓与内涵。反思并批判的探索新自由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大而独特的价值意义与启示。 –关键词 新自由主义社会保障反思与批判社会福利市场自由放任 –正文 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后在反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坚持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当代西方经济学说。新自由主义的重心在于“自由放任”,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积极作用,但其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不但奉行古典主义中的绝对自由,而且过分夸大了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新自由主义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虽然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缺陷,但是市场仍然可以依靠自身平稳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经济绝对自由。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对当时盛行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能够尽快解决经济危机,使经济快速恢复平稳运行,各个流派的经济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观点。其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在当时最具代表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被凯恩斯主义所取代。然而,仍有少数经济学家坚持自由主义经济的信条,同凯恩斯主义对抗,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到了70年代,特别是在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出现了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陷于重重矛盾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经济学家纷纷回过头,将目光重新放在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上,希望可以从中找到解决方法。于是,继承并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再次盛行,并获得了众多经济学家的推崇。 古典自由主义中,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可以很好地促进商品经济的平稳发展,在引导人们追求自己的利益目标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相对的,国家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则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并不直接干预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经济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自发秩序思想的演进

经济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自发秩序思想的 演进 导读:本文经济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自发秩序思想的演进,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发展中的两个对立传统 在很多人看来,经济自由主义意味着不要政府或自由放任,甚至等同于无政府主义。这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误读,并且常常在实践上导致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滥用或否定。在一些研究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史的学者那里,整部西方经济学史就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两种思潮消长、替代的历史。事实上,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各个经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中,可以看出整个西方经济思潮也是一部自由主义的兴起、发展的历史。即使是国家干预思潮(个别除外),也遵循了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对坚持私有财产制度,强调经济个人主义和自由企业制度,追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均衡或和谐。我们认为,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两种对立的传统:一种为建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政府有意识地控制和指导是个人经济自由的保证,自由放任会导致自由的丧失,人类所有的制度都是人们有意识地设计或发明的产物,强调要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另一种则是演进理性主义,或自发秩序传统,认为在恰当的法律规则约束下,每个人自发的经济活动,追求自身利益,便可促成社会制度和经

济秩序的生成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增进,强调要限制政府的干预。这两种传统的差异根源于对理性的作用的认识不同。建构论传统假定,人生来具有智识的和道德的秉赋,认为理性具有至上的地位,因此凭借理性,个人足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型构社会制度所需要的境况的所有细节,这使人能根据审慎思考而型构社会经济制度,在哈耶克看来,这是一种“知识的自命不凡”(pretenseofknowledge);而演进论者对人的理性之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理性的滥用。他们认为,只有在累积性进化的框架内,个人的理性才能得到发展并成功地发挥作用,即个人理性受制于特定的社会生活进程。在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发展的谱系中,前者有李斯特、凯恩斯、托宾和斯蒂格里茨等代表人物。所谓的自发秩序传统,则认为包括惯例、规则和制度在内的人类秩序,都并非是由于人们理性地预见到其利益而谨慎设计的,而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在追求各自的目标时不经意的结果,用18世纪苏格兰哲学家弗格森的话来说,是“人类行为的后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它在过去的3个世纪里分别有3个重要的代表人物:18世纪的斯密、19世纪的门格尔和20世纪的哈耶克。 二、自发秩序传统的早期源流 经济自由主义中的自发秩序传统,至少可追溯到曼德维尔、休谟和弗格森等苏格兰道德哲学家。作为对笛卡尔建构理性主义的反应,这些道德哲学家对自发秩序进行过深入思考,并有许多精彩的论述。尽管人们认为自发秩序传统的思想源流在16世纪经院哲学派的经济

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关于自由主义的阐述 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一、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 (一)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专制,争取个人的政治权利,争取民主权利和宪政政府,所以,自由主义最早具备的内涵是政治自由主义。 2、发展过程: 17世纪,洛克(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其著作《政府论》《论宗教宽容》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的政治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公民天赋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人民尽可以自由行动。国家的建立基于社会契约,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18世纪,欧洲自由主义的大本营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如孟德斯鸠、贡斯当和托克维尔,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洛克的自由主义思想。 3、内涵: 第一,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第二,有限政府论。政府只是保护个人自由权利和利益的工具。 第三,实行分权制度。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对外权,有不同的机构行使。 4、理论影响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主张人生而平等、自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关系; 主张人具有生命、财产、自由权,反对封建神权和王权的残暴统治;主张社会契约论,反对君权神授,唤起了民众的自我意识; (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自由主义 1、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随着自由主义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不断巩固,它的原则也日益扩大到经济领域,关注政府应以何种方式介入经济,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开始形成。 2、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内涵 亚当·斯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的奠基者)经济自由主义,即国家对私人经济活动不加干预,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政府的职能仅在于提供必要的保障,使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有可靠的外部环境。 杰瑞米·边沁、大卫·李嘉图、詹姆斯·密尔等同样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提出国家应奉行放任主义,赋予个人更大的自由活动余地。经济自由主义的核心内涵是对经济与财产权利的强调。它的基石是私有财产、市场经济和国家较少的干预。 3、影响 经济自由主义理论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需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经过工业革命,生产技术优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这时的工业资产阶级,在经济上不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工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垄断还没有形成,因此,

5.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评价

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第五部分教案 负责成员:张丽、吕黎 一、教学目标 课题: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特征 (一)知识目标:1,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2,认识到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 3,明确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性质、本质,即它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一,本质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服务的。 (二)能力目标:能够用联系的观点去看待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优劣之处,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性质及本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利弊之处,明晰它只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之一而非万能手段,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危机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爆发的必然结果这一信念,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积极影响与局限性,新经济自由主义的性质及本质。(二)教学难点: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适时讨论; 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教学过程,以板书强化教学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回顾关于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内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流派、理论前提以及核心理念,使学生在接下的评价中能够容易接受。 板书: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流派、理论前提以及核心理念 (二)新课教学:正式进入“对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评价”这一课程的学习 Ppt展示:新经济自由主义的积极影响 1,经济体制方面:强调消除经济体制中的各种扭曲,建立完善的、充分有弹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着启示作用; 2,政府作用方面:强调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压缩政府开支、提高政府效率,对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有着积极影响; 3,经济全球化方面:提倡清除国际产品和要素流动的障碍,有利于加快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局限性 1,过分热衷于私有化,把手段当作目的,结果迷失了方向; 2,将开放经济、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强调到一种不适当的位置,结果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 3,对关系到广大人民利益的经济问题漠不关心,导致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失衡; 4,新自由主义最终被美国当局意识形态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1]

杨小凯边际与超边际分析模型 基本思想:经济全局均衡(这是杨一直强调的一般均衡的意义,这也是其坚持经济一定存在收敛的原因,从而也是其否定后发优势的理论基础,与林毅夫的争论是集中体现),局部不均衡(这是杨模型具备动力学的基本前提,其主要体现就是比较优势与比较价格的不对等), 严格说来,杨的模型并没有突破新古典的框架,但是由于抓住了斯密的分工与市场的相互决定的观点,其在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是比较强的,特别是其解释宏观经济增长时候,将Kugman 的规模经济报酬递增与Romer 的两部门扭曲导致创新资源的存在形式化有着突出意义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古典的微观与宏观的假设前提相冲突(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无限论)的情况。 但是其数学要求是比较高的,跟着做的人并不是太多。 1)假设 1,同质性假设,无论对于任何行为主体,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在研究对象上分布相同,为β形式(同质性假设);可以展开异质的假设(i β). 2,总合的假设,效用采用紧致形式,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采用紧致形式表示效用,劳动力资源(即总量为1的假设). 3,存在交易费用,这种交易费用采用交易效率k 表示,交易效率为外生参数可设定(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 2)模型 1,约束目标: 研究对象的效用最大化,采用直积形式如下: 11,,,1,2,,(),1.j j j j d s i i i j n j n j j d i i j j j x x x j n x kx i MaxU ββ======+=∑∏ 或者改写为劳动力分工形式如下(规划的变量不同): 1 1,,,1,2,,(),1.j j jd i i j ix j n j n j jd i i j j j x x l j n x kx i MaxU ββ======+=∑∏ 其中: j i x 为单位(国家或者个人) i 消费自我生产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d i x 为i 通过贸易购入 消费的产品j x 的数目. j ix l 为i 生产商品j x 的专业化水平,i 为国家或者个人标号,而j 为 产品标号。(注意:这里有个假设,对于不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会导致整体效用为0,因为处理这种情况是采用缩小产品集合的作法,而不是直接加入一个为0的乘子)。. 2,约束条件: 约束1,.产出约束: 生产者-消费者复合体的生产函数为: ,1,2,,j j j p j js i i i ix ix x x x a l j n ≡+==

国内外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述评

中华民族曾经饱受外来侵略之苦,深知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 万分珍惜和平的可贵。中华民族决不愿再回到过去那样的屈辱地位,也决不愿把任何其他民族置于我们过去那样的可悲 境地。“和平崛起”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世界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不称霸的国际战略选择。历史将会证明这一点:“中国 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12]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在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02-04-11.[2]赵海月.国际战略思想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柏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5]金德湘.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与西方的“黄祸论”[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11):12-16. [6]乔纳森?阿德尔曼等.象征性战争:1840-1980年中国使用的武力[M].台北:台北国际关系研究所,1993.[7]陈建远.中国社会———原型与演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8]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9]霍英东.中国的现代化与香港“九七”[J ].新华文摘,1996,(1): 11-15. [10]阎学通.冷战后中国的对外安全战略[J ].现代国际关系, 1995,(8):23-28.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赵海月.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Analysis of N ational T raditional Characters of China ’s Peaceful Rising ZH AO Hai -yu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 S ONG X iao -yu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3 China ) Abstract The Chinese people ’s traditional characters is trained by its traditional way of living and w orking.Calm ,harm ony ,kind ,feeling at ease ,tolerance ,m oderation and generosity ar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s.It is well -known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always keep 2ing the virtues of behaving himself ,accomm odating ,generosity ,loving peace when they contact with foreigners in foreign affairs.Long and vivid Chinese civilization contains the spirit of cosm opolitanism and pursing peace.China ’s peaceful rising ,in accordanve with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comm on interests of the w orld ,is China ’s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choice of never taking hegem ony.The history will testify that China becomes m ore powerful ,the w orld peace will be m ore guaranteed. K ey Words China ’s peaceful rising ; national traditional character ; analysis ; China opposing hegem onies forever ?学术广角? 国内外关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述评 周湘莲、梁建新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其全球实践之间形成的悖论使之遭到了众多的批判,西方左翼从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发展历程、当代霸权及其与全球化、第三条道路的关系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探讨了超越新自由主义的相关路径。西方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视角众多,辞锋犀利,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他们研究和批判的着眼点仍然是出于对资本主义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是以批判性话语为资本主义克服危机出谋划策,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民族与国家利益的考虑,打上了其自身的阶级、经历的烙印。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社会主义的立场,从我国的实际国情与国家利益的角度去批判新自由主义。更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左翼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意识形态的批判暗含着潜在的危险。 中国学者在借鉴新自由主义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对新自由主义批判集中在3个维度上展开:一是对新自由主义理论本身的误区与局限性的批判;二是对新自由主义在拉美、俄罗斯等地的实践所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批判;三是对于新自由主义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导作用进行批判。但是,中国学者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还很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批判靶子不准,缺乏深刻而系统的意识形态批判。国内外学者对新自由主义批判性研究既为进一步认识新自由主义提供宝贵的思想养料,又留下了继续耕耘的空间。 ?宣 文? 48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5年(第7卷) 第3期 社科经纬J 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Sep.2005,vol.7,No.3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共性与区别

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的共性与区别 在西方数百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有两大相互对立的经济理论思潮或学说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们象天平两端的法码一样左右摇摆、此起彼伏、明争暗斗、相互角逐,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封建专制政府或资产阶级政府选择和制定经济政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重大影响,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什么是国家干预主义? 国家干预主义,主要是指反对自由放任,主张扩大政府机能,限制私人经济,由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控制,并直接从事大量经济活动的那样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干预主义最初集中表现为欧洲封建社会晚期的重商主义,在当代则集中表现为凯恩斯主义。 什么是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反对人为干涉经济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最初作为一种口号由法国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达让逊提出,后来魁奈等人确认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秩序支配着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宣扬“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对经济自由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自由经济”思想是斯密整个经济学说的中心,李嘉图也阐明过同样的思想。经济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是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张。 相同之处: 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均发端于欧洲中世纪末期以反对神权、反对封建割据、反对蒙昧、倡导个性解放、复兴古希腊、罗马优秀传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15_16世纪),都以表达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维护其阶级利益为己任,但在具体阐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国家作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上,二者却遵循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表达出截然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政策主张。 不同 侧重点(政策主张)不同: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历来是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中两大相互矛盾的思想倾向。自由主义从微观经济入手,认为市场能够依靠自身的运作机制实现经济的协调与平衡,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国家的介入;干预主义则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市场机制因其固有缺陷而不可避免会产生诸如公共产品、外部性、收入分配不公等经济问题,只有依靠国家之手对经济进行调节才能解决。 产生不同: 国家干预的思想由来已久,自国家诞生之日,国家就被赋予了管理经济的职能。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质疑。在经济学还没有脱离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时代,先哲们贡献了许多旨在富国强民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但这些思想还没有系统化,因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干预主义。在西方,国家干预主义最早的萌芽是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经济要求。它源于欧洲各国的政治家、商人、牧师和哲学家各自对商业实践的观察与思考,大多是一些基于经验主义的政策主张。尽管这些政策主张建立在重商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但是,这些理论体系

案例分析资料2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案例分析资料]2 林毅夫: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2016-09-25 近日,两位顶尖经济学者林毅夫和张维迎围绕我国产业政策爆发了激烈争论。8月25日,张维迎在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发表演讲,主张废除一切形式的产业政策。9月13日,林毅夫教授发表文章,观点鲜明地针锋相对。中秋节期间,张维迎又对此作出了回应。随后,针对张的批评,林毅夫进行了逐条反驳。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是一场在学术界纷扰良久的争议,双方都在为自己坚持的立场而正名。回到本质,这是一个关乎市场与政府的命题。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争鸣,最起码说明经济学的圈子不至于死水一潭。 林毅夫与张维迎之争,不仅是一场学术之争,更是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方向和方式的争论。最终,哪一种观点占上风,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取舍和走向,所以必须看起来! 下文为近期林毅夫回应张维迎的文章主要内容,标题:《我和张维迎在争论什么》 在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进行了35年、成绩斐然但问题同样尖锐的当下。维迎和我的发言及相互评论在媒体上广受关注,并连带地追述到1995年我和张维迎有关国企改革以及2002年我跟杨小凯有关“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 为了使这场争论能够达到“认真思考和探讨一下中国经济学科未来发展道路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问题”,我想对照中国和其他转型中国家的实践,再次回顾二十年前的国企改革、十二年前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的争论,并就中国经验和回归斯密等争论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国企改革的争论 1995年我和维迎就国企改革问题的辩论,被媒体称为“北大交火事件”,那次争论媒体进行了许多报道,其后我和蔡昉、李周合作出版了《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其他文章,维迎也有系列论著,系统阐述各自的观点。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大卫·科兹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 作者:蔡万焕来源:《红旗文稿》2015年第14期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蔓延导致的后果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无遗。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流派的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简称SSA),对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刻反思。近期,SSA的代表人物大卫·科兹出版了新著《新自由主义的兴衰》,对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兴起、付诸实践后造成的后果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和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自由主义与结构性危机 理论界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由理论转变为国家政策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为何凯恩斯主义被新自由主义取代?滞胀危机在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变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基于SSA理论体系,科兹在这些问题上提出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见解。 1、新自由主义是什么 佩里·安德森将新自由主义视为崇拜市场万能的、迄今最为成功的意识形态,福山则将其视为“新保守主义”意识形态。还有学者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更多学者将其定义为一种特定经济理论范式或政策框架,如强调经济政策稳定性的货币主义及其相关理论,或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政策。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科兹将其拓展为资本主义特定的制度模式,包含与之相联系的主导思想,其中最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发生在全球经济、政府在经济中的地位、劳资关系及公司部门等四个方面。 科兹认为,新自由主义理论无法解释这一时期经济、政治的重大变化,只是为这些变化提供辩护。如无视市场失灵而一味主张市场化、宣扬市场万能等等,因此其理论难免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科兹对新自由主义辩护性本质的认识与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的批判类似,它们都将某一特定制度视作永恒的、不变的,而非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辩证认识。 2、新自由主义为何兴起:调节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 理论界关于新自由主义兴起原因主要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仅限制了个人自由,还影响了经济绩效。因此,当民众意识到数十年来国家主义造成的危害,自由市场思想和制度就重新出现。第二种“金融主导理论”的解释,这种理论认为,作为调节资本主义期间大企业的附属部门,金融部门于20世纪70年代危机后占据主导,导致调节资本主义向新自由主义转变。第三种解释是“技术决定论”,这种理论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变革理论基础上尝试从技术变革角度给出解释,认为新技术特别是信息与通讯技术,瓦解了集中化生产和决策制定的基础,同时降低了由市场关系协调的分散化生产体系的成本,从而使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旨的新自由主义兴起。 科兹认为,新自由主义理论的解释歪曲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增长的黄金时期正是在国家主义下取得的成绩这样一个事实;“金融主导理论”忽视了新自由主义是得到了非金融资本家的支持才得以发展的事实;而新技术通过收集大量信息降低中央决策的成本,有可能形成一个更加集中的经济,更富效率且对未预见的事件反应更灵活。 根据SSA理论,调节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积累结构,并提出用结构性危机这样一个系统性概念来解释不同社会积累结构之间的转换。结构性危机,就是除非进行重大制度性重构否则就无法解决的危机。科兹认为,资本主义历史上每个连贯的制度结构,即每个SSA,均以推动利润获取和稳定的资本积累过程为核心。经过十年或数十年,每个SSA都会从推动利润获取和资本积累的结构转变为其障碍,并进入结构性危机时期。危机时期将持续直至新的SSA构建完成。 因此,作为不同社会积累结构间转换的过渡阶段,结构性危机持续时间或久或短,最终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_评杨小凯_林毅夫之争

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 ———评杨小凯、林毅夫之争3 苏 振 华 内容摘要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之间关于经济增长与宪政的关系的争论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的看法是,经济增长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全部目标,社会发展更重要的目标是实现对自由的实质性保障,基于此,宪政的建设是必要的。仅仅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经济增长,并寄希望于经济的增长内生出宪政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体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宪政 经济决定论 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 1 杨小凯教授和林毅夫教授是华人经济学家中的翘楚,就他们发表的公开文献来看,二者的基本学术主张相左之处甚多,有此一场争论实属正常。这场争论涉及的命题非常宽泛,远远超出了“经济学”本身的视野,那么,将这场争论置于目前中国学界这一大环境之下来 看,可以说是代表了两种思潮之争,这就是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民族主义之争。由此上溯,是近年来国内学界的“自由右派”、“新左派”之争在经济学领域内的展开。须立基的一个认识论前提是,“主义”之争是价值观层面的分野,但更重要的是“主义”的有效性、可行性须置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下予以考量,否则,争论只不过仅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无疑,今天中国面对的根本性问题仍然是“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我们说,经济增长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现代化的全部,现代化显然还包括民主政治、社会正义、市民社会的兴起等更丰富的内涵。由此,在“现代性”这一前提下,透过争论所折射出的分歧,本文的讨论在两个方面展开:一,经济增长是我们的全部目的吗?二,宪政与达致经济的长期增长之间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回顾一下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是必要的。就林毅夫所转述的杨小凯的基本观点是:(1)后发国家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后发国家倾向于模仿先发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先发国家的制度,这样后发国家虽然可以获得短期内经济快速增长,但由此却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变为不可能。因此,后发国家有“后发劣势”,杨小凯主张后发国家应该由难而易,在进行较易的技术模仿前,要先完成较难的制度模仿,才能克服“后发劣势”,并认为后发国家在完成对先发国家的制度模仿之前是没有资格讲“制度创新”的。 (2)关于宪政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杨小凯指出最好的制度是英国和美国的共和宪政体制,具体到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尽管现在改革很成功,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而俄国固然现在看起来似乎比中国失败,但由于进行了根本的宪政体制变革,则在长期内俄国的成就会超过中国。进而,法国为何在19世纪时落后于英国,苏联为何在1930、1940年代经济发展快后来发展慢,日本为何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现在出现金融危机等,均应归咎于法、俄、日等没有或没有完全07 3杨小凯先生的学术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归于平淡,但他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的伟大人格与自由精神必定永存。谨以此文纪念杨小凯教授。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的兴衰 新自由主义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成为西方经济的主导思想,而这三十年来,从最初的繁荣、盛行,经历了中期的备受质疑,和现今的摇摇欲坠、走向衰亡,一直伴随它的是批判和被批判的声音,这也似乎是每种经济理论发展的共性:伴随着一场经济危机诞生,扮演了救世主的形象,得到如潮的拥护;然后经历风风雨雨走向另一场经济危机,在一片批判声中销声匿迹。新自由主义的兴衰究竟是怎样的,它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评价? 一、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背景 1.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败和理论缺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胀”,即高通胀和经济增长停滞并存,而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一直站在凯恩斯主义对立面的新自由主义在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提出解决经济“滞胀”的对策,影响不断扩大。 2.全球化的机遇 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大公司和大银行所而对的竞争压力,因为竞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主导关系。它们所而临的竞争压力使它们急功近利,这促使它们支持任何减轻税负、放松管制、使其能够自由地与全球对手进行有效竞争的措施。虽然管制主义国家看起来符合大企业的利益,即它从长远来看更能有效地促进资本积累,但高度竞争的环境使大企业不能支持管制主义国家。1所以,全球化进程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扩张拓展到了全球范围,资本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能使它迫切需要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消除全球扩张中的国家主权、国家体制、民族等的障碍。新自由主义在国际问题上主张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在1990 年“华盛顿共识”出笼后,新自由主义更加成为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进行扩张及其制度安排的理论依据。所以,新自由主义的勃兴正是因为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二、新自由主义的特征 1.国内外市场上对商业和金融解除管制,资本自由流动; 2.以前由政府机构从事的服务业开始私有化; 3.政府不再积极管制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证低通胀而非低失业率; 4.社会性支付锐减; 5.下调商业税、削减富人税; 6.工商业和政府攻击工会,结果是资本完全统治劳动; 7.劳动市场上,短期契约和兼职工作合同逐渐取代长期契约; 8.公司内部引入市场化原则,以前从老员工内部选择CEO现在从外部CEO市场选择2 三、前期的辉煌 1大卫·科茨.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3,(9):9 2徐鹏庆.从本次金融危机看新自由资本主义危机[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49-50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演进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姓名:刘旭蕊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经济思想史 指导教师:蒋智华 2011-05

摘要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但是从学术层面上讲它是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理论。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的近300年的时间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包含科学的成份,值得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借鉴。因此,这一经济思想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得到了传播和发展。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典经济学以前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第二个阶段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自由经济思想;第三个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第四阶段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自兴起以来,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这是本文以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选题的依据。 本文通过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和我国发展脉络的梳理,及该经济思想对发达国家(美国)、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中国)和经济转型国家(俄罗斯)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经济思想,后来逐渐嬗变为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理论范式。发展中国家,尤其我国在借鉴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要防范其意识形态对我国经济的侵害。通过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研究分析,新自由主义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深刻的。新自由主义本身具有理论缺陷,加上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新自由主义指导下的金融市场很容易产生危机。我们应该从其他国家的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进行金融政策的调整。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最后分析指出我国理论界应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态度。综上所述,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结构大概为:第一章为绪论部分,论述该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阐述其演变的历程,研究各个阶段出现的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主张。第三章论述述新自由主义蓬勃兴起的

1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第一部分教案 负责成员:陈祠辉、丁小琴 课题: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了解于掌握新经济自由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结合当时实际情况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定义与流派; 教学重点:理解新经济自由主义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的演变过程及各流派代表思想; 教学难点:梳理知识脉络,重点区分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的区别与联系,以及新经济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结合PPT教案与讲稿,结合历史事实及现实影响进行讲课学习: (一)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大爆发宣告自由放任主义的破产,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使得自由主义经济学者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经济自由主义。 2.思想基础: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想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和“看不见的手”思想 “经济人”思想的内涵: A.“经济人”是自利的(利己、利他和交换、均衡) B.“经济人”是理性的 C.“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政策主张: 赋予个人以充分的经济自由权,包括择业自由、土地买卖自由和贸易自由等; 最小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它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无权干涉个人经济自由。 托马斯·潘恩曾经说过:“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本身不拥有权利,只负责义务”。 3.理论渊源: A.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理论 自然秩序: ①“自然秩序”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②重农学派提出:人类社会和物质世界一样,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他们所说的“自然秩序”。 ③自然秩序是上帝为人类社会幸福安排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既支配自然界,又支配人类社会。 魁奈认为“自然秩序”是“一切实际事件的运行规则”和“一切人类行为的规律”。 B.新古典经济学———最重要的思想来源 新经济自由主义不但继承了古典经济理论鼓吹市场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经济自由主义基本思想,而且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无限夸大,因而被称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原教旨主义”。 C.新奥地利学派的经济思想 新奥地利学派强调建立在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反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二)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理论发展与实践): 创立时期:(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A.这一时期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这既是对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