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派,滋阴派等历史医学流派的创派大揭秘

扶阳也罢,滋阴也罢,最起码有个依据,对吧?依据是什么呢?中医学分方派吗?医学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扶阳派?为什么会出现滋阴派?冬令喝四逆汤对吗?中医的天人相应观是怎么一回事?我问的这些问题就是找中医的依据。

中医的天人相应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中医基础开篇就强调天地人相应。什么时候人体会出现病变呢?天地人不协调的时候。现在我们不从五行方面说天人相应,往大点说,从阴阳上讲天人的相应问题,我们知道冬天为阴,夏天为阳,一个人如果他的体质是阴偏胜,时空也是阴,那么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身体得令,我们讲过:五行的旺相休囚,得令者旺相,这个人是健康的;反之,如果一个人他的体质是阳偏胜,但时空是阴(冬令),那么这个人的身体就跟时空不相合,就会发病。这是例举了一个人,假如有一群人都是阳盛体质呢,是不是到了冬天这些人就都表现阳虚。如果我们给他扶阳,壮阳,那想想会是什么结果呢?与天地的阴(冬令)作对,试问能成功吗?如果能那就是:人定胜天了。人能胜天吗?回答肯定是:人不能胜天。也就是说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如果医生没有理解天人相应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阳虚了扶阳,阴盛体质的到了夏天出现了阴虚再去滋阴,随着时令的变化不断的对症治疗。那样有头尾吗?那样就永远不能除病根了。相反会越治越重,迁延不愈。讲到这里大家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历史上会出现中医学的各流派了。

当一个初学者接触中医各家的理论时,往往会出现各家之说都有道理的情况,看看这本书讲的挺有道理,看看另一本讲的也对,最后不知信谁的好。在我未遇到丹源群体之前,自己也是没头的苍蝇乱撞,今天看看这本书,讲的真好,明天看看那本书也行,最后自己想想啥也没学到,自己是在乱撞。接触了丹源群体,真正理解了天人相应后,就知道了如何辨别是非了,最起码大方向不能错。上面我说的话如果能潜心去揣摩,我相信大家会有收获的,一旦理解了将会进步神速。

丹源群体所有的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都是紧扣中医基础理论与天人相应的思想,不盲目崇拜某一学派,不故弄玄虚,不搬经弄典,是个学习的理想场所,大家除了要倍加珍惜拥有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外,还要逐步冲破原来固有的、偏颇的思想围墙,抱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重新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这种的学习态度,你一定会进步神速的。

自己不理解可以存疑继续思考,但不要去盲目追崇方派并到处宣讲误导他人。还传统中医本来面貌,让传统中医回归本源,不要陷进对症治疗的现代西式中医和依靠搬套几千年前方子来对证治疗的泥坑。

原创首发:丹源时空医学网(https://www.sodocs.net/doc/6410160479.html,)

详细出处:https://www.sodocs.net/doc/6410160479.html,/forum-258-1.html

扶阳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 扶阳的基本概念 “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从钦安、卢氏其著述的内容来看,以及200余年的大量临床治疗中,他们始终贯穿了这一精神,并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际,确立了一系列原则、方法和具体的方药。如病邪有伤阳之势则以防为急务,而用阻断损阳病机的措施,阳虚者则大剂量温扶其阳,阳郁者则宣散其阳,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则扶阳而使其通达,阳气不达则枢转其阳气以达邪等等,这都是钦安、卢氏扶阳思想的具体体现。 扶阳思想的理论核心-阳主阴从观 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早在《内经》中就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并把阳气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今人通过研究,还观察到全日食中病人产生的症状,都可以阳虚或阳气受到干扰来解释,更说了阳气犹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所比喻的人体内的“一丸红日”,故扶持和保护阳气,应是防治疾病的基本精神。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卢氏的扶阳思想,没有脱离阴阳的学说的基本理论。卢氏认为,中医阴阳学说的核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阳气存之则生,失之则死。早在先秦诸子百家的一些著述中,就可以找到很多重阳的思想基础。如《周易》以阳爻(一)和阴爻(——)代表一切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和相互消长、转化的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发展,然而,《周易》在提示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依存互根和消长转化的运动变化中,始终强调了阳的及其重要性,在《周易.彖传》论述乾元时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天统”,论述“坤元”时则说:“乃顺承天”,《周易》强调了什么呢?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生命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而阴居从属地位。并且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夫有形者生于无形”,这说明了阳气是构成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物质本源。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派”与“滋阴派”理论基础分析与学术思想的对比 扶阳学派鼻祖郑钦安身处清末,乃温病学说最盛行之时。社会上滥用寒凉屡 见不鲜。 《郑钦安医学三书·医理真传·坎卦解》云:“滋阴降火,杀人无算,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郑钦安虽然言辞激烈,但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辨证、重视人体阳气具有纠偏正弊的历史意义。 郑钦安针对当时过分强调局部辨证的流俗,提出: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千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主要观点其实是对阴阳证治的强调。因此扶阳学派强调阴阳证治,主要是针对时弊,力倡整体辨证的一种回归。 扶阳学派起源于四川,继而其学术思想波及全国。然而,作为医学派别中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最年轻的一个学派,扶阳学派自其产生之日起,就因其独特的用药风格,颇受争议。 历代曲折发展中多有矫枉过正之嫌,人们心中仍然有《局方》流行造成后果的阴影。扶阳学派虽应时代需要产生,然而脱离辨证论治、不求经旨、不求甚解 的盲目效仿扶阳之路,势必形成新的用药时弊。 当今社会,扶阳学派临床用药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大剂量辛热药物为主。.并且广用、重用世人畏惧、辛热有毒之附子。 目前接触扶阳理论者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不得其要者,认为扶阳理论偏激、狂妄,必将重蹈历史之覆辙;还有人则视阳理论为至宝,不求甚解地盲目效仿,以附子用量为荣。所以在扶阳思想盛行的今天,有必要研究其理论精髓,使人们正确地看待、使用及继承扶阳理论。 目前扶阳队伍不断壮大、扶阳名家层出不穷,临床用药各有千秋,但总体用药

以顾护人体阳气为主。“滋阴派”的一代宗师朱丹溪是著名理学家许谦的高徒,是当地有名的鸿儒,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 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朱氏自创新说,自成一家之言,创立了有名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及“相火论”学说,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传承千年的“滋阴派”。 朱丹溪的医学观点主要体现在《格致余论》中的两篇论文,即“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创立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他的养生思想也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形成的。 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的各种欲望太多,容易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极易导致阴精虚损,因此他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重要摄生原则。《格致余论》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房中补益论”、“养老论”、“慈幼论”等大都从养阴立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明,对于祛病延年确实有效。朱丹溪认为,人的衰老与疾病主要是阴气不足、阳气相对有余造成的,因此,他主张用滋阴降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所创制的大补阴丸一类的名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扶阳与滋阴是临床常用的两种治疗思想,二者理论来源、临床应用特点均有不同,在临床治疗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深入剖析二者理论渊源,对其临床用药特点加以研判。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先生讲解“扶阳学说”的运用 编者的话:读李可先生的讲话稿有几次了,每次都激动不已!今天特地把阿图整理的李老的讲话录音稿按我的思路编缉一下,以供大家看看,也方便大家学习之。-----荣新奇 一、“十大医学难题”的概念与出路 西方医学界在本世纪初提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 医学难题,他们经过100年的奋斗,没有成功,基本失败了。十大医学难题大致有这么几个大类:1、心脏器质性病变,2、癌症,3、脑血管病(包括高血压一系列症状),4、肺结核,5、糖尿病系列病症,6、免疫缺陷病,7、血液病,8、慢性肾衰,9、运动神经元疾病,10、艾滋病。

面对这十大医学难题,有些西医对我说“你们空谈什么治未病,就像遮羞布,一个挡箭牌,我们束手无策的疾病,你们也没有什么高招。”当然这都是一些属朋友的。我就对他们说:“同志你们错了,因为你们不懂中医三千年的历史,现在所说的十大医学难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自古有之,早在张仲景的时代、孙思邈的时代,对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难题,已经做了比较好的解决,这个距今2000年左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的传承发生了断层。宝贵的医学遗产没有能够继承下来,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医处在四面围剿的困境中,为了寻找出路,最早选择了中西会通,拿我们民族的东西、拿东方的东西向西方靠拢!然后进一步搞科学化、现代化,最后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这些情况大家可以说是有目共睹。这就不必细说了。 那么中医复兴的路在什么地方?我说不是现代,而是2000年前的古代,不是西方,而是东方,中医的生命的灵魂是中华文化智慧的结晶,走《易经》与《内经》结合(而绝对不是中西医结合)。是《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创立六经辨证一整套的理法方药,统病于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论《伤寒论》三阴病之由阴转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可见,阳气的存亡对人体有重要的意义。《伤寒论》通篇体现了“扶阳气”的治疗思想,为后世的扶阳派的创立奠定 了基础。人体是一个相仿于自然界的小宇宙,所谓“重阴必阳”,由于阴阳的互根互用,由阴转阳在有生机的人体身上就可发生。正如柯琴所言:“盖阴阳互为其根,阴中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独阴不生故也。”阴病转阳,阳气来复对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时机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 三阴病由阴转阳的意义 1.1 太阴病之由阴转阳 《伤寒论》第278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条文指出,患太阴病七八日后,脾阳来复,驱邪外出。虽下利日十余行,却伴有暴烦,说明阳气来复,正邪交争剧烈,此时当手足温,精神爽,舌苔渐化。然病人禀赋各异,并非都能达到阳复自愈,这也提示我们在临证时,要审察病机,举一反三,密切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必要时根据时机用药物助正达邪,而非仅仅待其自愈。 187 条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为太阴病阳复太过,转属阳明病的病理特征。而阳复的条件或为湿郁化热,或为过用辛温燥烈之品,或为正邪斗争过程中患者本身阴阳二气的调节转化。此时当因势利导,施下法即可。1.2 少阴病之由阴转阳 315 条后半段“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为服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后的两种转归。若服药后脉象浮大躁动无根,说明阴竭阳绝,而药物加速了阴阳离决的过程;若服药后脉象见缓,渐趋明显,说明阳气在体内逐渐被激发,预后良好,这也是阴病转阳的现象。由此可见,阴病转阳,阳气渐复的关键在于病人的机能状态,而试探用药是判断阳气是否能来复的方法。由阴转阳的内在动力为阳气达到一定的量,如此药物才能发挥激发阳气的作用。 287 条:“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脉紧说明邪气盛实,故推测此下利乃寒邪直中少阴所致,而非从太阴传来,说明病人体质并非阳气极其虚衰。所以正邪交争之时,阳气才能鼓动邪气外出出现“手足反温,脉紧反去”的阴病转阳之征。由阴转阳,并可自愈的机理在于阳气持续和缓的生发。 288,289,292 条中分别指出少阴病阴证转阳,阳气来复的关键在于“手足温”、“时自烦,欲去衣被”和“手足不逆冷,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

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中医学基础练习题

阴阳学说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哪种说法不正确() A.火为阳,水为阴 B.南为阳,北为阴 C.木为阳,土为阴 D.功能为阳,物质为阴 E.动为阳,静为阴 2.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D.后半夜 E.中午 3. 下列哪种情况不宜用阴阳概念来说明() A.昼与夜 B.天与地 C.表与风 D.水与火 E.左与右 4. 不属于阳的症状是() A.声高气粗 B.多言而躁动 C.面色鲜明 D.脉细涩 E.舌苔黄燥 5. 下列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阴”的含义为“阴邪”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盛则阴病 C.阴盛则阳病 D.阴损及阳 E.阳盛格阴 6. 可用阴阳的对立制约来解释的是() A.寒极生热 B.阴损及阳 C.寒者热之 D.重阳必阴 E.阴中求阳 7. 下列哪项不能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可用阴阳学说中哪一个观点来解释()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互损 9. “阴中求阳”是指()A.阴寒证用阳热之药 B.虚热证用滋阴药 C.虚寒证用补阳药 D.在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之品 E.在滋阴时适当配以补阳之品 10. “阳病治阴”的治则是针对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之证 B.阳盛伤阴之证 C.阳虚阴盛之证 D.阳气暴脱之证 E.阴虚阳亢之证 二、填空题 1.“阳胜则热”,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阴胜则寒”,是指致病,所导致的疾病性质是证。 2.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为;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为。 三、名词解释:(可不做解答,下去思考) 1.阴阳 2.互根 3.阳胜则热 4.阳虚则寒 5.阴虚则热 6.阴阳交感 7.阴阳对立制约 8.阴中求阳 9.阳中求阴 10.阴阳互藏 11.阴阳转化 12.阳胜则阴病 13.阴胜则阳病

扶阳学派简介

扶阳学派简介 中国医学之重阳、扶阳思想源自《周易》及《黄帝内经》,并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仲景以降,此一思想虽延绵不绝,然或损或益,或偏于理上一得之解,或限于临证一方之用,终未能成体系之学。及至晚清,邛州郑寿全出,始将此一思想之来龙去脉,临床运用之层层次第,揭露无遗。若于学派言,至此乃得构成。郑氏之学,卢氏等继之,是方有今之扶阳学派云尔。 郑寿全,字钦安,蜀南临邛人。生于1804年(清嘉庆九年),卒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享年97岁。嘉庆末年秀才。师从清代著名通家刘沅(止唐),修习《黄帝内经》、《周易》及仲景《伤寒》之学。于斯沉潜二十余年,始知人身阴阳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始明坎中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治病立法,重在扶阳;处方遣药,善使姜附,遂有“火神”之誉。 同治八年著《医理真传》,同治十三年著《医法圆通》,光绪二十年著《伤寒恒论》。晚岁设席课徒,禹臣铸之为其衣钵弟子。 卢禹臣,字铸之,晚号金寿老人,四川德阳人。生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卒于1963年,享年87岁。清光绪十五年秀才。出生世家,历代业医。少时随姑父颜龙臣习文学医。1890年(光绪十六年)拜于邛州郑寿全门下,随师侍师十一载,直至郑师去世,乃郑师之关门弟子。十一年间,朝夕受教,协助郑师完成《伤寒恒论》,尤于郑师最后七年之学术思想继览无余,乃钦安思想之最重要继承人。 师逝后,尊其所嘱,外出游学,历时三载,足迹遍及二十一省区。其间,或视民风,或观物宜,或察医家之所秉用,兼以师授心法与人疗疾,每每随手奏效。三载归来,遂于师门授受,了然无碍矣。乃于成都政府街开办“养正医馆”。1908年,为绍隆所学,以承师志,特建“扶阳讲坛”,亲自主讲《周易》、《内经》、《伤寒》及郑氏三书。此坛一设,远近闻风,所化者众。 临证讲学之外,悉心课子(卢永定)教孙(卢崇汉),郑氏之脉,卢氏所学,乃得有传焉。铸之秉承师学,参以己慧,扶阳之路,更为精粹,亦有“火神”之称。 卢永定,字云龙,禹臣长子,亦号“火神”。生于1901年,卒于1986年,享年85岁。幼承庭训,刻苦努力,初习外科及太乙神针,16岁即能行针疗疾,后渐习内科,20岁即独立应诊。学术上一承父教,善用辛温扶阳,60余年医道,屡起沉疴大疾,活人无数。临证尤精脉法,断人生死,毫厘不爽,诊时勤于笔录,计医案无数,现尚存者即有30万人次,于钦安卢氏医学之累积整理,其功甚伟。 1950年代末,即于“扶阳讲坛”担任助讲,铸之逝后,乃独立任教,直至1980年代方止。永定一生,心系病众,其于耄耋之际,有“八十舒怀”,于此可观其志也:医之为道,广博精深,历数千年,渊源奥秘,岂乎穷哉!然其旨万理归一,在乎济世活人,强壮民族。虚怀若谷者成,固步自矜者毁。愿诸君光扬医德,恢宏医道,不齿名利,戮力奋进,各展鹏翼,其能恪守,吾愿足矣!

卢崇汉病案(扶阳讲记后附病案)

卢崇汉病案 附录三 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先生门诊处方全纪录 卢崇汉先生2006年6月26日国医堂门诊病历情况,全部病例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为G) 李某女7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个月) 西医诊断:肺癌。 主诉:咳嗽、气喘促症状好转,痰少已无血丝,纳增,精神好转。 四诊:舌微绛,苔白腻罩黄,脉滑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茯苓15法半夏20陈皮15 木蝴蝶20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 瓜蒌壳15苍术15砂仁15炙甘草5 生姜20 黄某某男7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个月)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主诉:晚上未出汗了,胃口正常,二便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 白晒参10黄芪50砂仁15木蝴蝶20 阿胶20肉苁蓉20枸杞20炒麦芽20 路党参30炙甘草5生姜60 郑某某男73岁成都初诊 西医诊断:高血压,小脑萎缩、脑动脉供血不足。 主诉:腿脚无力,无法正常行走,舌僵吐字不清,痰多不利。 四诊:舌质淡淤,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胆南星15石菖蒲15 法半夏20陈皮15明天麻15南山楂20 硃茯神15炙甘草5生姜50 许某某男6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咳嗽减,已无黄痰,膝关节、踝关节肿痛减轻,人已不畏风了。 四诊:舌质暗,苔薄白腻罩黄,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90白术15砂仁15地肤子15 桂枝尖25茯苓20木瓜20淫羊藿25 杜仲20炙甘草10生姜60干姜30

徐某女5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主诉:全身瘙痒明显减轻,大便略干,多喝水后脘腹微胀痛。 四诊:舌质暗红,苔薄白根略腻,脉浮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地肤子15 小茴香20青皮15香白芷15蛇床子15 苍耳子15硃茯神15南山楂20生姜20 炙甘草5 雷某女43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主诉:昨日感冒,今日头微痛,咽痛,口干欲饮。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略紧浮。 处方1:三付,每日一付,先服。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香白芷15 石菖蒲20陈皮15广紫苑15茯苓15 南山楂20生姜25炙甘草5 处方2:三付,每日一付,后服。 路党参30白术15陈皮15砂仁15 秦归身15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 瓜蒌壳15杜仲15炒麦芽15木蝴蝶20 炙甘草5生姜20 岳某女40多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诉:前两天过食生冷后导致腹痛、腹泻,牙龈未出血,皮下无出血点,汗多。四诊: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紧。 处方:三付,每日一付。 路党参30白术15小茴香20吴萸12 南山楂20青皮15法半夏20官桂15 桂枝尖15茯苓15炙甘草5干姜20 崔某某女47岁都江堰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性狼疮。 主诉:已不咳嗽,疲倦乏力,早晨口苦,手心热。 四诊:摄制偏红,苔少,中根部略黄。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茯苓15石菖蒲20 南山楂20白芷15陈皮15法半夏20 广藿香15白寇12炙甘草5生姜15 周某某女54岁武汉复诊(已连续复诊6次)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面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学扶阳医学 循火神之路 中

学扶阳医学,循火神之路(中)(接上篇) 三、医易互通学张景岳在《类经附翼》中指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岂非医易互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从中可知,医易是互通的,从《内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是如何应用易医互通经典的着作,从《内经》降世以来,除《伤寒论》曾经融汇了易医互通为一体之外,后世的医着虽然大量的谈到了医易互通之理,但在用的方面,却缺乏行之有效的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的“道”与“术”无法紧密地结合起来,更无法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就连张景岳这样的临床大家,也无法完成这一系列的临床应用思路,后世医家虽然探索者不乏名仁志士,但多数医易互通结合者多处于水火难于交融汇合一起,仅仅是在理论上说说而已,而在用上更是无从下手,也不谈不上结合与系统的临床运用。在前面我们讲过,扶阳医学在她一开始的时候,就是站在道术合一、医易互通的支点上,指导着扶阳医学道术合一的学术思想体系,即医易互通方面理论与应用实践,并形成独特的脉法药三位一体治病风格,且回归到了仲景时代思维思想的原点。这我们从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就能知道了,其首篇文章就指出“乾坤大旨”,告诉我们扶阳医学是一门医易互通的应用实践学,把道与术紧密结合起来的一门扶阳医学,即医易互通学。扶阳医学是怎样医易互通的呢?这我们要从中华文化哲学思想探求天地人自然观点上,认识我们人类自身上开始。我们来看看郑钦安始祖《医理真传》卷一的坎离卦解,就可以清楚的认识这种思路。郑钦安认为:“人秉在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极也”(《医理真传·乾坤大旨》)。他的这些观念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他的老师刘沅刘芷唐的槐轩学说,因为“乾为性,坤为命,得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 贴)(2011-01-24 17:30:55) 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 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 1附子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

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素问病机原病式》 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丹溪心法》 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汤液本草》 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证治要诀》 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医学正传》 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本草经疏》 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

颠脚跟-穷人补肾扶阳

颠脚跟——穷人补肾扶阳第一妙法 肾气虚,百病欺,因此肾气的强弱对人的健康与否至关重要,补肾方法很多,但许多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大部分补肾方法价格不菲,穷人难以长期消费,有没有一种不用花钱也能补肾方法呢? 有一种不用花半分钱就能补足肾气的健身法,而且简单实用,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同时又能取得良好的健身、治病、防病效果,这种方法是什么呢?它就是敦踵,什么是敦踵呢?就是踮脚跟,颠脚跟,(张居士提示:诸位网友千万不要因为这个方法很简单平实而忽视,对于养生治病来说,好的东西都是简单实用的,不归于简单,不落于实用,绝不是好东西,简单到极处就是绝招,关于好东西都是简单的,张居士计划专文写一遍来详谈,旨在让一些热爱中医与养生的人走出学医的误区),其实敦踵法,在古代就早已被运用,新出土的西汉初期的《引书》中就有“敦踵以利胸中”和“敦踵,一敦左,一敦右,三百而已”的记载。《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中亦有“握固不息,敦踵三还”的功法。“敦”亦作“顿”,即顿足跟,也就是我们说的颠脚跟,有利于排泄胸中的积闷之气。如果一个人胸有闷气、怨气,只要颠颠脚跟,心情就会在这一起一落中变得平和了。具有800年悠久历史的导引养生术八段锦,其最后一势动作名为“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个动作也正是通过颠脚跟的方式,刺激肾经系统,诱发全身震荡,柔和地按摩五脏六腑,从而起到消除百病的神奇功效。学过中医的网友都知道,四逆汤是三阴通用的方子,是一个温里之方、壮火之方,也是一个回阳救逆之方。而这个小小的颠脚跟,只要方法正确,它的功效完全可以抵得上服四逆汤。敦踵,踮脚跟,颠脚跟为什么能够补肾壮阳呢?因为脚跟与人体的肾经关系密切,而颠脚跟实际上是刺激了肾经穴位。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沿足跟部上行,最终属肾络膀胱。男人过了30岁,肾气变得虚弱,肾阳也不再充足,往往有怕冷畏寒、足跟冷痛、下肢浮肿等症状,颠脚跟就可以补助肾气,以促进肾气的通阳气化作用。如果你坚持敦踵三月以上,你会发现,脚真是男人的宝贝,在颠脚跟的同时,再踮一踮脚尖,踮脚尖时要稍微高一些,(方法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然后放松)。这样不仅可以补助肾气,还可以益肾壮阳,明显改善男人的性功能。如果能在一天内做上五六次这样的踮脚尖运动,常年坚持便能达到很好的益肾作用。在寒冷的冬天里,经常颠颠脚跟,就是非常好的固阳壮阳扶阳大法,另外经常经常颠颠脚跟还具有以下功效: 1、防治中风 别以为中风都是老年人的事儿,现在中青年中风的也不在少数。男人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处处赶时间,人人拼工作,哪个不是虚火上炎,哪个不是阳气上浮,这样的男人最容易中风。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桂枝法大起底(五)

我是怎样跟师学习扶阳医学的——桂枝法大起底(五) @火神门按:扶阳流进你的心田,温暖留在我们心间。今天是个伟大的日子,摘下星星送给你,拽下月亮送给你,桂枝法大起底(五)送给你,让月亮每天为你升起,让我们每天为你加油。 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乐团圆。从本次月圆时开始,火神门人将好事不断!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有一种幸福和期盼凝在月光中,待我们十月十日弟子班相聚时一同守望。明月本无价,人间皆有情,愿你的生活就像中秋的月亮,团团圆圆!愿您和您的家人健康永远!彭重善临证心法之桂枝法系列 15、治湿疹皮疹之法 【组成】: 桂枝、茅术、小茴香、甘草、生姜。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苍耳子、陈艾)。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未用淫羊藿),加蛇床子、地肤子、香白芷、花椒、茯神。 蛇床子气平味辛,引血润燥,清肌腠中之燥湿,解皮肤之风

痒。地肤子化皮肤中之垢浊,消肌腠中之凝瘀,开太阳、阳明通达之路。白芷辛香之品,入肺络而通皮毛,化清中之浊,清阴中之秽,凡气血中有留污,瘀积肌表肌腠之滞,皆可化之。三者联袂而用,开太阳阳明之道路,皮肤肌腠鬼门皆开,瘀滞肌表肌腠之邪浊污秽,随太阳而化之汗,随阳明大肠降为便而出;借花椒之开通阴阳之性,但凡内外纤维之空穴之处,其邪气污浊均经其内服外洗而消之。更借茯神宁心神而导湿浊分化,一切皮肤肌腠非常人之物皆能随阴阳运行,渐渐化为乌有矣。 【应用要点】: 此法指皮疹、白屑风、湿疹及皮肤上生籽籽(痤疮),周身发痒之病。病重者,或服数剂未愈者。可加用陈艾、苍耳子。苍耳子不用多服,易令人呕吐或不适。甘草宜生用。 16、去湿通经治痹法 【组成】: 桂枝、茅术、小茴香、炙甘草、生姜、(淫羊藿)。威灵仙、羌活、松节、茯苓、全葱。 【方解】: 本法在桂枝基本法二(即疏肝醒脾法)基础上,加灵仙根、松节、羌活、茯苓、全葱。 威灵仙以根最佳,微苦微辛,擅于通行十二经络。与松节同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卢崇汉验案三则- 天地斯人的日志- 网易博客中医药导报2008年第9期 卢崇汉验案三则 马宇 (北京同仁堂成都高升桥店,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分析卢崇汉先生三则病案的立方用药之妙,阐述扶阳的临床特点。 [关键词]火神;用药特色;主体思想 卢崇汉先生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师承祖父卢铸之,他17岁悬壶蓉城,19岁已有名气,临床善用姜桂附。如今年过6旬,是四川扶阳派领军人物,有“火神”之称,现举其医案三则,以供同仁窥其一斑。 案一:黄XX男74岁成都人 2006/6/26(录自《扶阳讲记》)[1]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主诉:动则自汗,不欲饮食,二便不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制附片75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白晒参10g、黄芪50g、砂仁15g、木蝴蝶20g、阿胶20g、肉苁蓉20g、枸杞20g、炒麦芽20g、潞党参30g、炙甘草5g、生姜60g,6付水煎,每日1付。 (按):卢师辨证为脾阳不振,方中重用附片、白术、砂仁、麦芽、生姜扶萎顿之脾阳;晒参、黄芪、党参益气;阿胶补血;苁蓉、巴戟、枸杞、菟丝子滋阴强肾;木蝴蝶是卢师常用之药,疏肝解郁、兼有升血的功。大剂量附片扶阳,通行十二经,以散寒凝、温阴血。 复诊:面色白光白,脉仍沉缓。宗上方加减:去麦芽,加山茱萸15g。6付水煎。 再诊:服上方,觉体力佳,自买上方3周付数,自汗止,胃口正常,二便转好,但乃失眠、多痰。 2006/11/27诊:西医检查血色素上升至11.7g/dL。 处方:潞党参30g、生白术15g、杭巴戟25g、菟丝子20g、黄芪50g、山茱萸20g、生晒参10g、东阿胶20g、春砂仁15g、生龙骨牡蛎各30g、杞果20g、炙甘草5g,12付,每日1付。 2007/01/09诊:身体佳,去外地旅游,归来后,失眠、大便不畅。

中医学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 一、填空题 1、我国现存最早得医学巨著就是。 6、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 11、中医把人体瞧成一个以为主 宰, 为中心得整体;同时认为人与以及有密切联系,也就是一个不可分割得整体。 12、人体自身生理上得整体性,主要体现 于、两大方面。 13、人身之“三宝”中, 精为 ,气为 ,神 为。 二、判断题 3、个人社会地位得改变对健康造成得影响也属于整体观念得范畴。 ( ) 4、中医在认识疾病得过程中,首先着眼于整 体。(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 神。 ( ) 三、名词术语解释 1、中医学 2、整体观念9、五脏一体观10、形神一体 四、简答题 5、简述形与神各自得含义及二者得关系。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如何? 五、论述题 1、如何理解中医学得整体观念?有何指导意义? 答案 一、填空题 1、《黄帝内经》 6、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11、心五脏自然界社会环境 12、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13.基础动力主宰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三、名词术词解释 1.中医学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影响下所形成得,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得诊断治疗,以及养生康复得一门自然科学。 2、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9、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

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10、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神必依附于形而存在。 四、简答题 5、形体,就是指构成人体得脏腑、经络、五体与官窍及运行或贮藏于其中得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得神,就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得总体现或主宰者;狭义得神,就是指人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与神得关系表现为:形与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离得。形就是神得藏舍之处,神就是形得生命体现。神不能离开形体而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形健则神旺。而神一旦产生,就对形体起着主宰作用。形神统一就是生命存在得保证。 9、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得影响主要体现为:①人体得生理活动随季节气候得规律性变化可出现相应得适应性调节;②昼夜晨昏变化,对人体生理也有不同影响,而人体也要与之相适应;③地域气候得差异,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得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得生理活动与脏腑机能,进而影响体质得形成;④人对生存环境得适应就是积极得、主动得,人类自身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美化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五、论述题 1、整体就就是统一性与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观,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与防治等各个方面,就是构筑中医学思想体系得主导思想,为中医学得基本特点之一。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体就是有机得整体:构成人体得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相互资助、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五脏一体观与形神一体观两大方面;病理上相互影响、互相传变,局部得病变往往就是整体得反映;治疗上则根据个体形神得不同,即使就是局部得病变,也必须从整体考虑。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①人与自然环境得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息息相应。自然界存在着人类生存得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得过程中,本身具备了自我调节能力,维持着机体得正常生命活动。若自然环境得变化超越了人类自身得调节能力,则会产生病理反应,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得发生。②人与社会密切相关:人就是社会得组成部分,人能影响社会,社会得变动对人也发生影响。其中,社会得进步,社会得治或乱及个人得社会地位改变对人影响最大。所以在治疗上必须结合发病季节、地域环境因时、因地防治。 以上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内外环境统一性得思想,即中医学得整体观念。 41、中医学得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7.人身之“三宝”即精、气、神。 ( ) 51、人与环境得密切联系表现在( )与( )两个方面。 1、答:阴阳得消长平衡指二者不就是静止不变得,而就是在一定限度内不断地彼此消长,保持着事物得动态平衡。这一过程包括了相互消长与协调平衡两个方面。就相互消长而言,又有对立制约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长与此长彼消过程,也有互根互用关系中得消长,即此消彼消与此长彼长过程。事物得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运动中趋于协调平衡 人体之气得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得依据就是五行得特性,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天人一体观: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得必要条件。自然环境得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得生命活动。这种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得认识,即就是“天人一体观”得整体观。中医养生中天人相应顺乎自然、身心合一形神共养得养生原则。、五脏一体观,即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得五个生理系统,就是完整统一得整体。 形神一体观,又称“形与神俱”。指形体与精神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

扶阳派主要药方

扶阳派主要药方 四逆汤 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五钱甘草二两炙 辛甘化阳,纯阳无阴,乃回阳之方。主治纯阴之病。 古人云:“热不过附子”,可知附子是一团烈火也。凡人一身,全赖一团真火,真火欲绝,故病见纯阴。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白通汤附子一枚(生),干姜一两葱白四根 白通汤一方,乃回阳之方,亦交水火之方也。夫生附子大热纯阳,补先天之火种,佐干姜以温中焦之土气,而调和上下。葱白一物,能引离中之阴,下交于肾,生附子又能启水中之阳,上交于心。阴阳交媾,而水火互根矣。 白通汤虽能宣通上下之阳,但必须加猪胆汁或童便乃能入阴。 潜阳丹西砂一两姜汁炒附子八钱龟板二钱甘草五钱 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

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 附子、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龟板得水之精气而生,至阴之物,有通阴助阳之力,能引阳入阴,与童便、猪胆汁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髓丹黄柏一两,砂仁七钱,炙甘草三钱。 封髓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亦上、中、下并补之方也。夫黄柏味苦入心,禀天冬寒水之气而入肾,色黄而入脾,脾也者,调和水火之枢也,独此一味,三才之义已具。况西砂辛温,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调和上下,又能伏火,真火伏藏,则人身之根蒂永固,故曰封髓。其中更有至妙者,黄柏之苦,合甘草之甘,苦甘能化阴。西砂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能化阳。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而三才之道,其在斯矣。 故整个方子的格局是交通阴阳,引阳入阴,纳气归肾。 潜阳丹有附子之燥烈,封髓丹有黄柏之苦寒,一潜一封,真阳难飞,交替服用,既无附子之燥烈,又无黄柏之苦寒,岂不妙哉! 桂枝汤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 桂枝之辛,合甘草之甘,辛甘化阳。芍药之苦平,合甘草之甘平,苦与甘合,苦甘化阴。阴阳合化,协于中和,二气流通.

扶阳八大穴位

扶阳八大穴位 人体除了十二正经外,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大药库。有人会说,这么多脉络,怎么找到它呢,其实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留下一首诗“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呲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把句话讲了八个穴,疾病与奇经八脉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是我们身体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如光照耀着整个身体。 公孙穴——摆平痛经和脾胃疾患的第一温阳大穴 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八脉交会穴之一,通冲脉。经常按摩此穴克缓解痛经、对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疾患有辅助疗效。适合痛经的的女性,经常有不明的腹痛、心痛、胃痛、胸痛的人。 此穴是脾经的络穴,与冲脉相通。脾主土,在人体的正中央,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是人的后天之本,公孙是脾经的络穴,入属脾脏,联络胃腑,又和位于胸腹部的冲脉直接相通,所以它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冲脉有五脏六腑之海之称,《灵枢经》说“冲脉乃十二经之海”,是人体的“血海”。 痛经是妇科疾病发病率较高的病种,这种病大多为后天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造成的,痛经目前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治疗,只能靠一些止痛药来缓解,不仅不能根治疾病,还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伤害。如果在年轻时得不到很好的调养,那么很有可能对怀孕生子带来一个很大的隐患。道家医学认为,治疗一切妇科疾病首先从脾胃入手,尤其是月经不调,更是应该首先调理脾胃,脾统血,主运化,痛经时血色发暗,并伴有血块,两三天血块排出后,疼痛的症状就会减轻,但每月都会复发,小腹受凉或贪吃冷饮导致脾胃虚寒,不能运化水湿,脾胃的运化不良就会导致痛经,有时还会伴有呕吐、恶心、头痛等症状。 为什么按摩公孙穴有神奇的功效呢?公孙穴通冲脉,督脉、任脉、冲脉三脉起于胞宫,其中冲任二脉与女子月经、生育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因冲脉具有含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调理公孙穴,等于是对十二经的气血进行一次全面的疏导,具有行淤止痛之功。建议有痛经的女性,多点揉公孙穴,再喝一点女儿红(红糖5克、姜粉5克、胡椒粉2克,泡温开水喝酒可以,主治小腹发凉、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型痛经)。 内关穴——打开心结,养颜、养心的美丽穴位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有益心安神、和胃降逆、宽胸理气、镇定止痛的功效。适合渴望延缓衰老的女性、中老年朋友、心情抑郁、烦躁、紧张的朋友、冠心病等急性心脏病患者。按揉此穴克缓解打嗝、手心发热、皱襞疼痛腋下红肿等现象,主治孕吐、晕车、腹泻;对治疗心脏病、肺脏疾病乳腺疾病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很多女性在40到50岁之间,经常容易产生心慌、气短、出虚汗等不适症状,在医院检查时,各项指标又基本正常,查不出什么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