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50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分析

50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分析

50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分析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革兰

氏阳性杆菌,被广泛认为是引起严峻感染的致病菌之一。本探究

旨在对50例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以深度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诊断与治疗策略,为临

床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一、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1.1 年龄和性别分布:

探究发现,50例患者的年龄范围从2个月到84岁不等,其

中以老年人居多,占56%。性别上,男女比例靠近1:1。

1.2 主要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腹泻等,其中

发热是最常见且严峻的症状,占84%。体征方面,脑膜刺激征和

腹部压痛较常见。

1.3 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

探究显示,多数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其中包括肿瘤、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占78%。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长期应用抗生素、

免疫抑止剂和器官移植等。

二、病原学特点分析:

2.1 血培育结果:

50例患者中,45例(90%)血培育结果呈阳性,其中40例

为单纯感染,5例为混合感染。

2.2 菌株特点:

经细菌学鉴定,探究发现79%的菌株属于4b型,其次是1/2a (13%),其他型别占比较小。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多

数菌株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利福对等药物敏感。

三、诊断与治疗策略分析:

3.1 诊断依据:

诊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主要依据是病原学检测,

如血培育、脑脊液培育等。

3.2 初步治疗:

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依据菌株敏感性试验结果,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利福对等。

3.3 综合治疗:

针对患者特定状况,综合治疗方案可包括:对症治疗、抗感

染治疗、免疫调整治疗等。重症患者还需加强监护和支持治疗。

3.4 随访与预防:

对出院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了解病情进步和恢复状况。同时,加强食品安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宣扬,有助于预防产单核

细胞李斯特菌感染。

结论: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临床症状与其他感染相似,但

本病对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致病性。早期

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此外,在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预防措施也是重要的防范手段

综合上述探究结果和治疗策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在病原学检测方面主要依据血培育和脑脊液培育,而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依据菌株敏感性试验结果,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利福对等。综合治疗方案可包括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免疫调整治疗等。随访和预防包括对出院患者长期随访以了解病情进步和恢复状况,并加强食品安全、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宣扬以预防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有较大风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病死率。综上所述,在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预防措施也是分外重要的防范手段

微生物检

名词解释 1、消毒(disinfection):去除或杀灭大多数微生物的过程。灭菌(sterilization):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去除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2、条件致病菌:又称机会致病菌,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可致病的细菌。当人体的正常菌群其集聚部位改变、机体抵抗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则可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引起机会感染或二重感染。 3、外-斐反应:变形杆菌X19、X2、XK的O抗原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成分,可发生交叉反应,提取上述类型变形杆菌的O抗原代替立克次体的抗原,与疑为立克次体病患者的血清进行凝集反试验,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为外-斐反应。 4、卡介苗属于毒力变异:是指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甘油、胆汁和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变异株。 5、二相型真菌(dimorphic fungus):这些真菌在体内或在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时呈酵母型(组织相);而在自然界环境中或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呈真菌型(菌丝相)。均为自然界的腐生菌,是原发性真菌病病原体。 6、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湿润的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生长,在琼脂表面形成一层薄膜,称为。 7、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生长中需要X、V因子,当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起培养时,可见到靠近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而远离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小的现象。 8、神奈川现象: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大多能在含高盐(7%)的人O型血或兔血及以甘露醇为碳源的我妻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β溶血现象9、线索细胞: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少量脓细胞及无数成簇的小杆菌群集或吸附于上皮细胞表面,致使细胞边缘晦暗,呈锯齿形,即为线索细胞。 10、汹涌发酵现象:产气荚膜梭菌在庖肉培养基中产生气体,在牛乳培养基能分解乳糖产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成蜂窝状,并将液面的凡土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气势凶猛,称为“汹涌发酵”(stormy fermentation)现象。 6、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湿润的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生长,在琼脂表面形成一层薄膜。11、cytopathic effect(CPE):标本接种后溶细胞型病毒可致细胞病变效应,可表现为细胞内颗粒增多、聚集成团或融合,有的可形成包涵体,最后出现细胞溶解、脱落、死亡等。 12、Dane颗粒:大球形颗粒,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双层衣壳。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与蛋白质组成,镶嵌有HbsAg和少量前S抗原。病毒内衣壳是直径为27nm的核心结构,其表面是HbcAg,核心内部含有DNA以及DNA聚合酶。用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HbeAg。血清中此颗粒的检出是肝内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13、Negri內基小体: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形成胞质内嗜酸性包涵体,具有诊断价值。 14、朊粒(prion)是一种蛋白性感染颗粒,是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的病原体。 15、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NI)医疗机构相关感染 HAI,指在医院中获得的感染。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 16、肥达反应(Widal test):用已知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体的半定量凝集试验。 17、串珠试验:接种于含青霉素(0.05~0.5U/ml)的肉汤中,35℃ 6h,大而均匀成串的圆球状菌体与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有关-类炭疽杆菌无此现象 18、青霉素抑制试验:接种于含青霉素5、10、100U/ml琼脂平板,35℃24h 生长(5)、受抑制不生长(10、100U/ml)19.乳光反应:生长迅速,培养3h后,虽看不到菌落,但该菌可分解卵磷脂而形成白色的混浊环,称乳光反应或卵黄反应20、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上呈高度多形性,可以通过一般的除菌滤器,是目前所知能独立生活,自行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致病的主要为肺炎支、人型支、生殖器支、穿通支和溶脲脲原体。 21、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人类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以间质性肺炎为主,又称之为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典型的“油煎蛋”样菌落 22.衣原体: 革兰氏阴性病原体,在自然界中传播广泛;能通过细胞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23、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据统计,90%以上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由该类病毒引起。 填空 1、常见医院感染: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外科伤口感染;血流感染 2、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1).早期采集2).无菌采集3).根据目的菌的特性用不同的方法采集4).采集适量标本5).安全采集 3、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应35℃保温并立即送检。衣原体、支原体等培养无法及时送检时应4℃保存。 4、采血培养应该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进行,在1h内采集2~3次做血培养。 5、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总结 青霉素类 1.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效,对G+、厌氧菌无效) 2. 抗肠杆菌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G+:链球菌、肺炎球菌、粪肠球菌;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无效;G-、厌氧菌作用极弱;铜绿耐药) 3. 铜绿敏感:哌拉西林、美唑西林(对铜绿等G-作用强,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等无效) 4. 梅毒首选青霉素,金葡最怕是苯氯,氨苄可杀李斯特,哌拉美唑爱铜绿。 5. 青霉素适用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等。 6.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链球菌、A组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头孢菌素类 1. 一代:头孢唑林、头孢硫脒; 二代: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 三代: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 2. 头孢唑林和头孢呋辛主要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对于盆腹腔感染需与抗厌氧菌药物合用。 3. 头孢哌酮在胆道浓度高,与维生素K合用可预防出血。 4. 肠球菌对头孢天然耐药; 5. 经过肾脏代谢的药物,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调整用药;肝功能不全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适量调整剂量。 6. 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强。 7. 头孢呋辛可透过炎性脑膜致脑脊液中,是一二代中血脑屏障通过性较高的药物。

8. 头孢哌酮在CNS浓度低,不用于中枢感染(包括复方)。 9. 尿排除由高到低: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前两个用于尿路感染佳,肾功能损害调整剂量。 10. 头孢哌酮用于腹腔胆道感染佳,对凝血功能有影响(可补充维生素K)。 11. 头孢曲松蛋白结合率90%,半衰期8.5h,可一天一次给药。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 他唑巴坦:抗菌弱抑酶强; 舒巴坦:抗菌强抑酶弱; 克拉维酸:抗菌弱抑酶强。 2. 头孢哌酮舒巴坦:流血嗜血杆菌、克雷伯、不动杆菌、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始单胞菌(耐药较高)。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铜绿假单胞菌、流血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链球菌、MSSA、流血嗜血杆菌。 氨苄西林舒巴坦:肠球菌。 3. 酶抑制剂本身可覆盖厌氧菌,一般不需要联合用药。 4. 他唑巴坦、舒巴坦可进入脑脊液中,克拉维酸不能进入脑脊液,因此不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 舒巴坦本身对不动杆菌有抗菌活性;舒巴坦规定每日不超过4g的用量(鲍曼不动杆菌除外,可以用到6g)。 大环内酯类 1. 阿奇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作用强,对肺炎支原体在大环内酯类中最强。 2. 克林霉素在该类中对G+作用最强,对幽门螺杆菌作用强。 3. 该类药物血药浓度低,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4. 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和非典型病原体(支原体、衣

早产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早产儿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断 脓毒症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存活者可能导致严重不良结局,因此无论出生体重或胎龄如何,医护人员都应高度警惕,对所有疑诊脓毒症的早产儿进行评估和治疗。 定义 ●新生儿脓毒症,是指发生于新生儿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感染的全身性征象 和/或从血流中分离出细菌性病原体。 早产儿脓毒症的分类 ●早发型脓毒症:出生后数日内出现症状的脓毒症。对发病时间的定义各不相同,有 些专家将早发型脓毒症定义为在出生后不超过72小时发生的血流感染,而其他专家则将早发型脓毒症定义为出生后7日内出现症状的感染。 ●晚发型脓毒症:出生数日之后出现症状的脓毒症。和早发型脓毒症相似,其定义并 不统一,起病时间的范围从出生72小时之后到出生7日之后。 发病机制 早发型脓毒症:多为垂直传播,可由受污染羊水上行引起,或是在阴道分娩过程中由其母亲下生殖道定植或感染的细菌引起。 因此,母亲患绒毛膜羊膜炎时,新生儿发生脓毒症的风险从1%升高至4%。母亲本次妊娠中出现GBS菌尿、既往分娩的婴儿有GBS病,以及母亲有GBS定植,均为早发型GBS脓毒症的危险因素。 晚发型脓毒症:晚发型感染可由以下两种机制引起: ●母亲垂直传播,导致首先出现新生儿细菌定植,演变为后期的感染。 ●水平传播,与医护人员或环境中感染源直接接触所致。 晚发型脓毒症很少与母亲产科并发症有关。侵入性操作(例如,血管内插管)可导致婴儿完好的皮肤或黏膜受到破坏,增加晚发型感染的风险。分娩过程中使用产钳或放置电极进行宫内监护,会破坏新生儿皮肤和黏膜的上皮防护屏障。代谢因素包括缺氧、酸中毒、低体温,以及遗传性代谢异常(如半乳糖血症)可能促进新生儿发生脓毒症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因为这些因素会破坏新生儿的宿主防御。 流行病学 ●新生儿脓毒症的总发病率范围为每1000活产儿中1-5例。早产儿发生脓毒症的风险较 高。 ●早发型脓毒症的发病率已下降,主要原因是采取产时抗生素预防减少了GBS感染。 病原体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尽管是早发型脓毒症的明确致病菌,但其仅引起罕见、 散发的新生儿脓毒症病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新生儿脓毒症的新兴病原体。 足月儿发生葡萄球菌菌血症时,通常有皮肤、骨或关节部位的受累。

抗生素考试参考答案汇总

?(1) 下列关于咪唑类抗真菌药说法正确的是(单选题(A1)) ? A.咪唑类抗真菌药包括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主要是局部用药 ? B.咪康唑口服不吸收,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及五官、阴道、皮肤等部位真菌感染也有效 ? C.克霉唑属广谱抗真菌药,对肝肾功能影响小,轻中度肝肾功能不全无需调整剂量 ? D.酮康唑具有肝毒性较小,口服可致血清转氨酶升高,但可逆,轻中度肝损害无需调整剂量 ?(2) 妇幼保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单选题(A1)) ? A.40种 ? B.35种 ? C.25种 ? D.10种 ?(3) 下列哪种药物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单选题(A1)) ? A.昏迷 ? B.中毒 ? C.上呼吸道感染 ? D.剖宫产手术 ?(4) 关于万古霉素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1)) ? A.对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分支杆菌属、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或真菌无效

? B.口服吸收不良,静脉给药分布广,在心包、胸膜、腹膜、滑膜液中可达有效抗菌浓度 ? C.本品可透过胎盘,脑膜发炎时可渗入脑脊液并达到有效抗菌浓度 ? D.输入过快或剂量过大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由以上肢为甚 ? E.万古霉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不良反应也无明显增加 ?(5) 青霉素类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应立即肌肉或皮下注射(单选题(A1)) ? A.0.1%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 ? B.0.1%肾上腺素注射液 ? C.苯海拉明注射液 ? D.异丙嗪注射液 ?(6) 下列哪种药物可能引起肌腱炎或肌腱断裂?(单选题(A1)) ? A.头孢曲松 ? B.阿莫西林 ? C.阿奇霉素 ? D.左氧氟沙星 ?(7) 下列关于呋喃类抗菌药说法错误的是(单选题(A1)) ? A.国内临床应用的呋喃类药物包括呋喃妥因,呋喃唑酮和呋喃西林 ? B.呋喃妥因可用于大肠埃希菌、腐生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及克雷伯菌属等细菌敏感株所致急性单纯性膀胱炎亦可用于预防尿路感染

血培养的污染问题及其鉴别——检验科日常培训

血培养的污染问题及其鉴别 要求:为了将血培养污染最小化,每个实验室必须具有以下措施: a 注重血培养标本采集技术的培训提高,减少污染的发生 b 采集合适的血培养套数以便有效检出病原微生物,并能正确区分血培养污染; c 结合医院血培养开展状况,建立能客观、准确评估血培养阳性菌株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的标准化程序。 血培养污染的鉴别: 1.48小时内仅有这一瓶血培养,则实验室人员需调取患者资料并与临床医生讨论可能的临床价值:病原菌/污染菌/不能确定。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2.48小时内还有另一套或另一瓶血培养,但结果为阴性,则作为污染菌通知临床,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3.48小时内还有另一套或另一瓶血培养,结果为阳性,如果鉴定结果均为草绿色链球菌,则认为是病原菌,做药敏试验并将结果报告临床;如果鉴定结果均为同一种其他潜在污染菌,则其临床意义不能确定,需与临床医生讨论其可能的临床价值:病原菌/污染菌/不能确定。除非临床要求,不做药敏试验。 说明:污染导致的血培养假阳性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即使采用最好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也很难将污染率降至2%以下。血培养假阳性结果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负担和细菌耐药性的选择性压力。准确辨别污染能极大减少相应的花费,并有利于降低以后的污染率。但就目前来说,判断血培养污染的金标准并不存在,比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既是最常见的污染菌,也是现在常见的菌血症病原菌之一,其临床意义的判定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相互沟通,综合分析。血培养污染的鉴别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微生物鉴定、阳性检出时间、重复培养结果以及临床特征等。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继续教育考试题答案

61. A B C D 61.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A.24h B.36h C.48h D.72h 62. A B C D 62.败血症应首选: A.利福平 B.苯唑西林 C.万古霉素 D.头孢氨苄 63. A B C D 63.关于肠球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肠球菌为革兰阴性球菌 B.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5℃ C.无芽孢和荚膜,个别菌种有稀疏鞭毛 D.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呈球杆状 64. A B C D 64.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喉炎,应选用: A.阿莫西林 B.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C.第1代头孢菌素 D.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 65. A B C D 65.对于肺真菌病,试验性治疗一般应用几天,若不见效,应停止试验治疗: A.3~5天 B.5~10天 C.10~15天 D.15~20天 66. A B C D 66.盆腔感染或盆腔炎症性疾病最常见的是: A.输卵管炎 B.子宫内膜炎 C.输卵管卵巢脓肿 D.盆腔腹膜炎 67. A B C D 67.以下属于盆腔感染的宜选药物的是: A.阿莫西林+多西环素 B.头孢噻肟+多西环素

C.克拉维酸+多西环素 D.氟喹诺酮类+甲硝唑 68. A B C D 68.对轻、中度脱水病人,ORS 用量在最初6h ,成人每小时: A.500ml B.750ml C.1000ml D.1250ml 69. A B C D 69.艾滋病患者发生弓形体感染首选的治疗方案为: A.克林霉素+复方磺胺甲 唑 B.克林霉素+磺胺嘧啶 C. 复方磺胺甲 唑+磺胺嘧啶 D. 乙胺嘧啶+磺胺嘧啶 70. A B C D 70.最有效的杀阿米巴包囊的药物是: A.双碘喹啉 B.二氯尼特 C.氯喹 D.吐根碱 71.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较高,我国的耐药率高达: A.50% B.60% C.70% D.80% 72. A B C D 72.沙门菌属O 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什么为主: A.IgG B.IgA C.IgD D.IgM 73. A B C D 73.军团菌属临床首选治疗药物为: A.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B.SMZ-FMP 和多西环素 C.氨基糖苷类和青霉素类 D.氟喹诺酮类 74. A B C D 74.1987年问世的第1个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 A.扎西他滨 B.拉米夫定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1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专业实践能力-1-1 (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总题数:50,分数:50.00) 1.革兰染色结果判断:革兰阳性菌体染成 ?A.红色 ?B.紫色 ?C.蓝色 ?D.黄色 ?E.白色 (分数:1.00) A. B. √ C. D. E. 解析:[解析]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很重要的鉴别染色法,因为通过此法染色,可将细菌鉴别为革兰阳性菌(G+)和革兰阴性菌(G-)两大类。前者菌体为紫色,后者为红色。 2.血液、骨髓标本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首先应考虑排除 ?A.大肠埃希菌 ?B.变形杆菌 ?C.铜绿假单胞菌 ?D.沙门菌 ?E.霍乱弧菌 (分数:1.00) A. B. C. D. √ E. 解析:[解析] 本题要点沙门菌致病机制,伤寒沙门菌经口入肠道黏膜组织,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经淋巴管入淋巴结,大量繁殖后经胸导管入血引起首次菌血症,其后随血流播散进入肝脾骨髓等实质器官,继续大量繁殖,再次入血引起二次菌血症;此外,猪霍乱沙门菌感染人体也常常导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此,在血液、骨髓标本中检出革兰阴性杆菌,首先应考虑排除沙门菌感染。 3.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肾小球肾炎

?B.风湿病 ?C.过敏性休克 ?D.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E.接触性皮炎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常见的Ⅰ型超敏疾病有过敏性休克,因药物、食物、花粉、冷热刺激所引起的皮肤过敏反应,过敏性哮喘以及肠道的过敏症状。它由IgE介导,发生快消退也快,一般不会造成器官的实质性损害。A、B属于Ⅲ型超敏反应,D属于Ⅱ型超敏反应,E属于Ⅳ型超敏反应。 4.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诊断标准的是 ?A.D-二聚体阳性 ?B.无明显的出血表现 ?C.实验室检查Fg≤1.5g/L ?D.F1+2、TAT、FPA明显升高 ?E.FDP降低 (分数:1.00) A. B. C. √ D. E. 解析:[解析]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的诊断标准:实验室检查Fg≤1.5g/L;无F1+2、TAT、FPA指标改变,FDP 升高,D-二聚体阴性。 5.可在4℃生长进行冷增菌的是 ?A.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B.不动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肺炎链球菌 ?E.流感嗜血杆菌 (分数:1.00) A. √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包含:①急性细菌性脑膜炎;②结核性脑膜炎;③真菌性脑膜炎 一、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为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5/10万。迄今细菌性脑膜炎仍为成人及儿童中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尽管目前已有众多有效的抗菌药物用于临床,但据报道其病死率仍可达25%~30%。因此早期诊断,正确的抗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诊断及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需根据流行季节、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诱发因素与脑脊液检查结果。凡患有肺炎、中耳炎、发生颅脑外伤或者进行颅脑手术者,同时出现发热、头痛、神志改变、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者, 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可基本确立。 各类病原菌所致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因此在未获病原菌前,需全面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根据流行病学、诱发因素等推测可能的病原菌。起病于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寒战、头痛,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者,需考虑脑膜炎奈瑟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继发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者以肺炎球菌脑膜炎多见。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鼻窦炎,特别体弱儿童,需高度怀疑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各类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与颅脑手术后行脑室引流者,较可能发生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沙雷菌属或者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耐药葡萄球菌属,特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或者表葡菌(MRSE)也并很多见。 (一)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脑脊液检查由于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尽快检出病原菌是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务必立即进行脑脊液与皮肤瘀点的涂片革兰染色与血培养,同时尚需进行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同时结合病史与体检资料、患者年龄、伴发疾病等开始经验治疗,获阳性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选用杀菌剂中枢神经系统为人体防御免疫功能的薄弱区域,白细胞数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且缺乏特异抗体,因此应使用杀菌剂。氯霉素虽为抑菌剂,但脂溶性强,脑膜渗透好,高浓度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具杀菌作用,故可用于上述细菌所致的脑膜炎,但对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仅能起抑菌作用,因此不宜用氯霉素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选用有效敏感的抗菌药物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起病急,病情危重,在未获知细菌药敏结果前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场所、特别本地区或者本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选用有效抗菌药物。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我国上述细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故青霉素或者氨苄西林仍可作为首选。近年来流感嗜血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明显增多,可选用头孢噻肟或者头孢曲松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颅内感染的金葡菌多发生在医院内,多数为甲氧西林耐药株,应选用去甲万古霉素或者万古霉素。抗菌药物均应静脉内给药。 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除取决于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外,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及其在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抗菌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与药物的本身特性如脂溶

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案例分析题_10

预防疾控微生物检验技术-案例分析题 1、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可随粪便排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肠外感染。大肠埃希菌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轻微腹泻至霍乱样严重腹泻,并能引起致死性并发症。大肠埃希菌的致病机制不包括() A.大肠埃希菌的K抗原 B.大肠埃希菌的菌毛 C.内毒素 D.大肠埃希菌的Vi抗原 E.肠毒素 2、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后数小时就进入肠道,并终生伴随。可随粪便排出,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肠外感染。大肠埃希菌中的致病菌株能引起轻微腹泻至霍乱样严重腹泻,并能引起致死性并发症。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是() A.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B.产生拓扑异构酶 C.产生了一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 D.产生诱导酶

E.产生氨基糖苷修饰酶 3、人类是奈瑟菌属细菌的自然宿主,对人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除淋病奈瑟菌寄居于泌尿生殖道黏膜外,其他奈瑟菌均存在于鼻咽腔黏膜。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肠毒素 B.内毒素 C.肾毒素 D.神经毒素 E.细胞毒素 4、人类是奈瑟菌属细菌的自然宿主,对人致病的只有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除淋病奈瑟菌寄居于泌尿生殖道黏膜外,其他奈瑟菌均存在于鼻咽腔黏膜。以下不属于奈瑟菌鉴定特征的是() A.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或豆形,在临床标本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B.专性需氧生长,初次分离培养时须供给5%CO C.营养要求高,需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35~36℃,培养48h后,形成凸起、圆形、光滑、透明的小菌落 D.易产生自溶酶,人工培养物如不及时转种,细菌常自溶死亡。氧化酶阳性,能分解葡萄糖 E.在血平板上,有些细菌可产生溶血环

检验类考试试题及答案6篇

检验类考试试题及答案6篇 检验类考试试题及答案6篇第1篇 阻塞性黄疸时,重氮反应为A.直接反应阴性B.直接反应阳性C.直接反应阴性,间接反应强阳性D.双相反应阴性E.双相反应阳性 答案:B解析:结合胆红素可与重氮试剂作用迅速产生颜色反应,称直接反应阳性。阻塞性黄疸时因结合胆红素增加,故直接反应阳性。 磺基水杨酸法测定尿蛋白,错误的说法是A、高浓度尿酸可导致假阳性B、有机碘造影剂可导致假阳性C、灵敏度高D、结果显示快E、高浓度尿酸或尿酸盐可致假阴性 答案:E解析:尿内含尿酸或尿酸盐过多,可出现假阳性,但反应较为缓慢,15秒后出现混浊,由弱渐强。 直接法荧光抗体技术的缺点是A:简便易行B:特异性高C:检测抗原D:每检查一种抗原需要制备相应的荧光抗体E:非特异荧光染色少 答案:D解析:直接法荧光抗体技术的缺点是敏感度偏低,每检查一种抗原需要制备相应的荧光抗体。 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A.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B.加强性卫生知识等教育C.接种DNA疫苗D.接种亚单位疫苗E.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

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答案:E解析:目前预防艾滋病病毒( HIV)感染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与血源管理,取缔娼妓及杜绝吸毒等切断传播途径的综合措施。 患者男性,62岁010天前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现在最有可能还是异常的血清酶是A:ASTB:CKC:CK-IBD:ALTE:LD 答案:E解析:LD半寿期较长,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6~10天才恢复正常。AST、CK和CK-MB在3、4天内即恢复正常,ALT不是心肌损伤标志物。 对人和动物均致病的是A:伊氏李斯特菌B:无害李斯特菌C: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D:格氏李斯特菌E:斯氏李斯特菌 答案:C解析:本题要点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临床意义,李斯特菌属中只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对人和动物致病。 可引起恶病质的细胞因子是A.TNF-αB.IL-5C.IL-10D.IFN-αE.IL-18 答案:A解析:TNF-α又称恶病质素,是引起恶病质的主要细胞因子。IL-10为负性免疫调节因子,可抑制IL-2合成。IL-5不仅能刺激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分化,而且对嗜酸性粒细胞有趋化作用。IFN-α,具有抗病毒作用,目前临床常用于HBV等病毒感染的治疗。 A.免疫层析试验 B.放射免疫分析法 C.Dot-ELISA D.ELISPOT E.IBT常用于检测排卵的是

最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最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专 家共识(2023年版) 血液病患者因原发病和(或)治疗相关原因等,免疫功能低下,感染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血液病患者感染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感染病原谱广,传统微生物学检测阳性率低、耗时长。因此,病原诊断是优化抗感染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是一项覆盖病原谱广且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已在临床感染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血液病患者感染病原诊断方面,mNGS检测具有阳性率高、受到抗菌药物干扰小、覆盖病原广的优势。然而,目前尚无mNGS在血液病感染病原诊断中应用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为优化血液病患者病原mNGS 检测适应证及规范报告解读,在参考血液病领域感染诊治及病原mNGS 相关指南等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特邀请血液学、病原mNGS检测等领域专家共同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血液病患者感染临床送检mNGS适应证 共识1: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当疑似感染发生时,应首先选择传统微生物学检测,仅在特殊情境下谨慎选择病原mNGS检测。 (一)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 共识2:低危且无明显感染灶的患者,如经验抗菌药物治疗≥7 d未明显好

转可考虑在送检血培养的同时送检外周血标本mNGS;高危患者初始经验性治疗72~96 h无效时,推荐送检传统微生物学检测的同时送检血液mNGS。 多项研究显示:在粒缺伴发热患者感染中mNGS检测灵敏度高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尤其对于已经接受经验性治疗的患者,传统微生物学检测可因抗菌药物使用灵敏度明显降低,而mNGS受影响程度小于传统微生物学检测;与此同时,mNGS对于识别病毒、真菌以及多种微生物混合感染具有优势。 (二)血流感染(BSI) 共识3:疑似BSI患者,在留取血培养标本的同时留取血浆样本,于-80 ℃暂存;如72 h内血培养阴性且抗感染治疗无改善的患者,推荐将留存样本进行mNGS。疑似脓毒症的重症患者,建议送检血培养同时送检血mNGS。 多项研究显示:联合mNGS与血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病原检出率,同时增加混合感染病原的检出;与此同时,研究表明在已明确病原的BSI中,病原的持续检出可与BSI严重程度及控制不佳有关。在导管相关BSI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是常见的感染病原,因其也是皮肤定植菌,mNGS检出时难以区分定植与感染。因此,不常规推荐mNGS作为疑似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1例报道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1例报道 戚丽敏;崔屹;刘根焰 【摘要】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常引起新生儿、孕产妇、老年人和免疫抑制者患菌血症和脑膜炎.其血流感染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病原学诊断复杂.本文报道1例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确诊的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以提高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对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认识. 【期刊名称】《微生物与感染》 【年(卷),期】2009(004)004 【总页数】4页(P228-230,240) 【关键词】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血流感染;聚合酶链反应 【作者】戚丽敏;崔屹;刘根焰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南京,210029;睢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睢宁,221200;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南京,210029;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21000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南京,21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血流感染发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且经常因为食品污染而导致局部暴发流行。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是及时治疗李斯特菌病的关键,血培养加快速鉴定是病原学诊断的最佳方案。本文报道通过血

培养加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方法快速诊断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LM血流感染的死亡病例。 1 病例资料 临床资料:患者,女,54岁,汉族。确诊SLE 9年。2009年5月27日下午3时左右因突发高热,就诊于当地。用药不详,神志不清,呼之不应,气促及烦躁,病情无好转即入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入院检查与经过:体温40 ℃;血气分析:pH 7.598,PCO2 17.8, PO2 58,BE - 4.0;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7.3×109/L, 血小板88×109/L; 尿常规:蛋白+++,隐血+++;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正常,胸 部CT示两下肺部感染;入院诊断SLE合并肺部感染。为了系统治疗,于2009年5月29日转入风湿免疫病区。体温:38.2 ℃,心率 122次/min,呼吸25次 /min,血压 153/104 mmHg。诊断为SLE合并肺部感染,并请呼吸科会诊,医 嘱血培养检查,同时给予头孢吡肟联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2009年5月30日19时死亡,死亡诊断:败血症、肺部感染和Ⅰ型呼吸衰竭。 微生物学检查:2009年5月29日,血液标本接种于BACTEC plus Aerobic/F 培养瓶,置BACTEC 9240血培养仪检测, 培养16.7 h后仪器报警阳性;培养物转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过夜培养,同时革兰染色结果为革兰阳性小杆菌(图1C),电 话报告病区医生初步涂片结果;2009年5月31日,观察转种结果,血平板上出 现狭窄的β溶血细小菌落(图1B、C),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初步怀疑为李斯特菌属,并与临床医生电话沟通,被告知患者死亡。实验室继续进行菌株快速鉴定和传统的生化鉴定加药物敏感试验。快速鉴定采用PCR扩增LM毒力调控基因prfA,上、下游引物序列为FP 5′-AACCAATGGGATCCACAAG-3′, RP 5′-ATTCTGCTAACAGCTGAGC-3′。扩增条件:95 ℃ 预变性 5 min;95 ℃ 1 min,

败血症诊治进展

败血症诊治进展 刘自贵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3(039)003 【总页数】4页(P230-233) 【作者】刘自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5.3 败血症(septicemia)是病原菌侵入血循环快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的全身感染综合征,也可称为血流感染(BSI)。细菌入血未引起明显 毒血症称为菌血症(bacteriemia)。败血症也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重要 组成部分。病原菌多为细菌,或真菌、分枝杆菌等。病原菌首先侵入人体皮肤或黏膜等引起局部炎症称为原发感染。病程中炎症介质激活与释放,引起寒战、高热、皮疹、肝脾肿大及白细胞升高等临床表现。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病灶,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pyemia)。伴感染性休克引起一个或以上 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severe septicemia)。严重败血症可因并发ARDS、DIC、MODS、感染心内膜炎(SIE)等而预后极差。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感染也可有败血症过程,某些传染病病程中也可有败血症期或型,但不包括在败血症之内,因已习用其病名,如鼠疫、炭疽、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1.1 病原学特点 1.1.1 病原体种类多详见表1。 1.1.1.1 革兰阳性球菌(GPC) 主要是葡萄球菌,或肠球菌、链球菌。以金葡菌最常见,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治疗较难。肺炎链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及老年败血症,B组溶血链球菌可致婴幼儿败血症。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SP)、耐万古霉菌肠球菌(VRE)败血症报道呈逐年增高趋势。1.1.1.2 革兰阴性杆菌(GNB) 肠杆菌科细菌常见,以埃希菌属、肠杆菌属等为主,大肠埃希菌可占41%[1];其次为NFGNB,如PA、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产染色体编码的AmpCβ内酰胺酶(头孢菌素AmpC酶)的GNB,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或同时产ESBL和AmpC 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细菌,对3种或以上作用机理不同的抗菌药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MDR)或对临床常用药物基本耐药的泛耐药(PDR)菌,如MDR铜绿假单胞菌(MDR-PA)、PDR鲍曼不动杆菌(PDR-AB)等败血症呈增多趋势[2],也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气单胞菌败血症报道[3]。“超级细菌(superbug)”,即产碳青霉烯酶-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的GNB,如EC、KP、阴沟肠杆菌等所致败血症治疗困难。 1.1.1.3 厌氧菌常为脆弱类杆菌、梭状芽胞杆菌属,及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等。 1.1.1.4 真菌白色念珠菌为主,热念珠菌、毛霉菌等均可引起败血症。肝肾等器官移植后及肿瘤患者也可发生曲菌或马尔尼非青霉菌败血症。 免疫低下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腐生葡萄球菌等致病力低的细菌可引起败血症,或发生无毒的白喉棒状杆菌血流感染[4]。艾滋病偶可发生分枝杆菌败血症。 1.1.2 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的复数菌败血症逐年增加。在同一血标本或3日内从同一病人不同血标本培养分离出两种或两种以上致病菌称为复数菌败血症。 1.2 败血症临床特征

微生物标本临床意义

微生物标本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一、呼吸道标本 1、常见病原菌 人体的上呼吸道有常居的细菌群,下呼吸道是无菌的,但下呼吸道分泌物经上呼吸道排出时通常受到正常菌群的污染,故从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上呼吸道的正常细菌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存在由该细菌引起的感染。上呼吸道的常居菌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奈瑟菌、微球菌与口腔厌氧菌等,低齡儿童的咽部还可携带肺炎链球菌或嗜血杆菌。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因感染部位而有所差异。咽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A群链球菌:喉炎的病原菌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中耳炎常见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口腔厌氧菌:游泳后中耳炎的病原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孢菌: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卡他莫拉菌、化脓性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嗜肺军团菌、诺卡菌、多杀巴斯德菌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社区获得性、进行性、坏死性肺部病变。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于呼吸道插管患者,病原菌大多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孢菌、嗜麦芽窄食单孢菌、不动杆菌等)。具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黏液型铜绿假单孢菌。粒细胞减少患者不仅对细菌感染而且对真菌感染的危险性增加。丝状真菌、肺孢子菌及诺卡菌是器官移植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激素的患者容易受到侵袭性真菌感染。 2、涂片检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的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的研究进展 吴玉红;邵宗鸿 【摘要】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感染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免疫妥协状态与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免疫妥协状态不同,其导致的感染也有所不同.长期粒细胞减少是发生侵袭性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的最大危险因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能明显提高生存率,粒细胞减少期间的支持治疗可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曲霉菌属、假丝酵母菌属、接合菌属和镰刀菌属.合并细菌感染的致病菌包括:革兰阳性菌如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梭状芽胞杆菌、微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胞杆菌;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杆菌、沙门菌、脆弱拟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亲水性气单胞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合并病毒感染相对少见,但可出现疱疹病毒科、社区获得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和甲型、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 【期刊名称】《天津医药》 【年(卷),期】2018(046)012 【总页数】5页(P1342-1346) 【关键词】贫血,再生障碍性;感染;综述 【作者】吴玉红;邵宗鸿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 300052;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30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56.5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外周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免疫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损伤是发病机制的主要环节,免疫异常导致的造血微环境改变和遗传易感性也发挥重要作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病情危重,如不及时治疗,患者会很快死亡。再障患者 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感染的概率,主要是细菌和真菌感染。再障患者常伴有严重和持久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1-2]。本文对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or therapy,IST)AA患者常合并的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细菌感染、病原体、寄生虫和病毒感染的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AA是一种少见病,我国发病率为0.76/10万,西方国家为0.2/10万。SAA需要 符合至少两项血液学标准:(1)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2)网织红细胞绝对值<60×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某些药物、化学试剂、毒素和某些病毒感染可能与AA有关。但大多数AA的病因不明[3]。 2 病理生理和治疗 AA分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再障常见于儿童,多伴有特征性的身体发育异常,但并不是所有患儿都存在。绝大多数再障为获得性,发病有20岁之前和60岁以 后2个高峰。再障的骨髓衰竭是自身反应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造血功能 免疫破环的结果。部分SAA患者出现端粒缩短和端粒修复复合物基因突变。近期 研究发现,部分AA患者存在克隆性造血[4]。

最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原发性血流感染

最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原发性血流感染 原发性和血管内导管相关的血源性感染(CA-BSIs)是重症监护室(ICU)中的重要临床疾病,与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相关。本综述的目的是在ICU 特定背景下,研究最近发表的CA-BSI和其他原发性血流感染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管理数据。 最新发现 在危重病人中,现代研究的综合患病率表明,原发性血源性感染(primary)和CA-BSI的患病率分别为19.7%-40.7%和26.4%-37.3%。未能实现源控制(即在CA-BSI中拆除导管)与死亡率升高相关。高严重程度评分和ICU住院时间和导管置入时间是CA-BSI的已知危险因素。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时使用预防集束化管理可将CA-BSI发病率从每1000中心静脉导管日的4个减少到1.6个。配对血培养阳性时间的差异可能有助于CA-BSI 的诊断。 总结 ICU中常见原发性BSI,且对预后影响不佳。对ICU入院患者进行BSI监测对于提供医疗服务、设计预防措施、跟踪耐药性和检测新出现的病原体至关重要。

介绍 血流感染(BSI)与严重的患病和死亡率有关。虽然新的分子技术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病原体,但至少需要在一个或多个血培养标本中生长微生物才能诊断BSI。索引培养(index culture)是每例患者每一病期的第一个阳性培养物。院内发病的BSI是指索引血液培养在入院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后发生的情况。社区发作BSI是指在门诊患者中发生的或在入院后<48 h首次发现的BSI,在有显著医疗接触史的患者中可进一步分类为医疗相关BSI,否则为社区相关BSI。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病的BSI是指BSI 索引在入住ICU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被确认的院内发病的特殊情况。 尽管微生物可以从不同的通道侵入血液循环,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认为是与其他身体部位感染相关的继发性感染。然而,无法确定原发病灶的原发性BSI同样频繁发生。一些研究也将静脉内导管相关的BSI(CABSI)归类为原发性。被归类为原发性病例的比例取决于这种区分和临床评估的彻底性,随着更广泛的临床和诊断探索,具有明显继发病灶的比例会增加。 原发性BSI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一个重要临床类别。导管相关性BSI是重症监护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为减少其发生率和相关疾病负担,需要进行广泛的监测和预防。然而,与血管内导管无关的原发性BSI较少受到关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许多例子(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奈瑟氏脑膜炎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表明,未能确定感染源是导致死亡的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