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导语: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文章,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内容编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

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内容、地位、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1、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发展社会主义科学事业。3、发展卫生事业和体育事业。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4、发展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1、普及理想教育,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2、普及道德教育,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3、在人民中进行以共产主

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4、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它的腐朽思想。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提出一个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和目的统一起来的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搞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十分重要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1、社会主义的本质有其理论与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他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高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过去由于缺乏对社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 1、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 2、原因: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应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决定的,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解放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是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落后于或超越于生产力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突出强调发展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邓小平指出,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他认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滞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都是有利的。中国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必须要有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2)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a.坚持自主创新,注重协同创新。 b.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c.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 d.建立国家荣誉制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 e.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诚信与和谐 内容摘要:诚信,是立国之本;诚信,是社会的基石;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道德核心;诚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的需要;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诚信,是个人或企业进入社会或市场的通行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资本。社会和谐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执政党等和谐基础上的,这些关系都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就是诚信。 关键词:社会发展诚信和谐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等。这些重大决策是我

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我们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最终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一伟大工程建设中,我认为社会诚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和谐与诚信 和谐,意味着和睦相处,谐平共生,“和”与“谐”二字看似有共义,实则有分义。“和”有“和面”之义,意即“面对面”商讨、议事、谈判;而“谐”具有“糅合”之义,意即“谐调”、“统一”、“共处”。《说文解字》中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所以,从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和谐思想。因此,和谐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即和谐必定是不同要素的协同互济,而不是简单的同一,要素的多样性是形成和谐的前提,“他平他谓之和”。二是关系的协调:表现为比例恰当,各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比例搭配适度;各得其所,各种要素于相杂和在一起时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三是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单选题 1、“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 B.社会主义性质 C.公民的德性和品格 D.人民群众 2、()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A.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C.全面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 D.全面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 3、()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5、(),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富强、和谐、自由、敬业” 6、()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7、()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8、社会公德的内容不包括()。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邻里团结 D.遵纪守法 9、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包括()。 A.爱岗敬业 B.服务群众 C.奉献社会 D.保护环境 10、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德交付、呈现,即不求回报地付出。()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A.奉献精神 B.友爱精神 C.互助精神 D.进步精神 11、()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 A.广大党员干部 B.青年 C.共青团员 D.社会知名人士 12、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项目之一是,每年的(),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A.-3月15日 B.-4月8日 C.-3月5日 D.-4月5日 13、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①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②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①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②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③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②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全党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①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②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①新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 导语: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文章,仅供参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基本目标 培养“四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是提高人的素质,是引导人们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自觉地进行改造,从而提高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归宿。“新人”的标准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思想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具体化。“四有”是一个完整概念,包括了人的素质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四有”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是理想和文化,可以说理想是根本,文化是基础。这四个方面有机的结合,培养起一代四有新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一个民族的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

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内容编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要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

从身边的变化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与进程

从身边的变化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与进程 从近年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利用本次暑期对家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进行了调查分析。 调查的时间:2010-8-10~~2010-8-20 调查的地点:宁陵县赵村乡刘窑村委 对象和范围:所调查的农户及商户 调查的方式:访谈 调查的内容及过程: 在此期间,我利用空余时间对十余户农民及商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从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建设及住房、农民消费水平几物价等一些方面进行。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 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速发展和推进,成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保证,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 2.城乡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 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医疗支出对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减轻,很多人医疗保障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 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农民已经摆脱了以前的生病完全自理的看病模式。医疗费用报销率一达75%以上。 4.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保障。 二、住房的变化 杨绍荣站在他的砖房门口,指着上(两)关(坝)公路沿线说:“你看嘛!那些靠近公路两边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全都是这几年修起来的。原来我们这里的七八十座土坯房、瓦房都变成了砖房、平房,老“三间”变为了几室几间;沼气进了厨房、电话进了客厅、太阳能进了浴室。” “在我们村,原来的石板房已经被替代为崭新的砖瓦房了,村民的房屋质量也普遍高了,家家户户的房子也变多了、变大了。”在临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说起农村居民家庭住房结构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现在农村的砖混结构住房已呈主流趋势,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大幅上升,95% 的农村家庭住房面积比过去增加一倍以上。 村民许明周说,“现在建的住房从外墙贴瓷砖到内壁刷墙漆;室内从铺瓷地板到安装套装门、卷帘门,都要具有超前意识,我们的住房也可以和城里的媲美了。”说到此,老许更加感叹:“这都是改革开放的成功啊!因为,老百姓从中真正得到了好处,老百姓的房子真的大了起来、好了起来!” 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我们也应看到,今年以来,由于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蛋类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类价格持续攀升,与去年相比上涨幅度较大,使居民用于购买食品支出的增长幅度大大加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受到了抑制。 品名目前价格去年同期上涨幅度% 鸡蛋 3.45 2.97 16.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学习心得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学习心得 2015年1月7日 陈建华 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民族富强,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工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GDP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处打上了“MADE IN CHINA”的印记。但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远远滞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旅游景点里中国人的形象在暗淡,这就是放纵意识形态无序发展造成的精神文明缺失。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但实际中我们一只手中的物质文明已经太重,不得不放下精神文明的那只手,而让两只手共同去抓住物质文明。当我们两只手轻松地提起了沉重的物质文明前行时,却发现迷失了方向,没有了目标、没有了价值标准、没有了是非观念,环境被破坏、矿产被过度开发等等,让我们成为地球上最孤独的一群生物。 在经历了大跃进式的经济发展后,在无序的物质尘埃中,精神文明建设被重新重视起来,当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响亮提出时,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了物质文明带来的快感,而对精神文明呲之以鼻,是否还继续放纵我们自私自利、目中无人、我行我素呢?屋

子里太沉闷,于是打开窗户透进了新鲜的空气,但是空气中的灰尘也飘落在了窗前的茶几上。我们要做的不是关上窗户发一通牢骚,而是应该用抹布擦拭上面的灰尘。改革就好比推开窗户,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是落在茶几上的灰尘需要我们用精神文明去擦拭,然而现在我们除了看到那些到处发牢骚的人,却看不到身体力行的人。在那些人眼里,只要是中国的都是不好的,只要是外国的都是至宝,这就是精神文明缺失,是我们丢失了衡量价值的标准。 企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员工无形之中被指向业绩为王的道路。只要签单我们甚至可以忽略掉他身上的任何缺点,还要大为表扬、树立典型。这是畸形的价值观,是有碍于社会发展,更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思维方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企业有责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职责。目前公司组织学习精神文明建设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而且还要长期持续下去。有人觉得这年头学这些没用,觉得这些都是政治洗脑,有这类思想的人还是很多的,越是这样就更需要我们加强精神文明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公司、部门、同事去帮助他、影响他。只要当世界上还有国家存在,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政治。况且,公司下发的精神文明基础知识无关乎政治,是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素养。 当然这些精神文明基础知识仅仅是理论,是对日常行为的文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中的地位不亚于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 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的国有企业改 革不再限于经营权的调整,而是深入到产权制度层面,它的主流是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司制度建设。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 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 对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了解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理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内涵,掌握“两大战略”的实质。 教学重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步骤;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新型工业化道路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战略 授课时数:4学时 导入新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分析了国内形势,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还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表明了对反动派的极大蔑视。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核心。打仗的时候,我们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和平建设年代,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要从整体战略上布局,从局部战术上设计。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一个较长时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它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措施,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点。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战略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目标,也是一个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二)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0年到1990年,用十年的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于到2000 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出与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主观世界方面所取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历史上的精神文明既有历史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它的发展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中共中央曾多次郑重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 最早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1979年9月2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讨论的叶剑英准备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叶剑英在这个讲话中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0年12月20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邓小平在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所谓

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归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要点之一,并第一次把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1982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作了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同年7月,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同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上的报告中,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论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并指出,是否坚持这样的方针,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报告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也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共产党的思想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又把在全社会形成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状态,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毛概习题)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A.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人民当家作主,成为社会的主人 C.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有科学水平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邓小平关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论断 A.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C 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D概括了社会主义的特征 5、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 A.实行公有制 B 实行按劳分配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D 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 B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 解放、发展生产力 D消灭贫富差距 7、邓小平首次提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A.1982年党的十二大 B1987年党的十三大 C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 D1997年党的十五大 8、发展之所以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党的性质、地位和前途,归根到底要看 A.党在推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C.党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和表现 D.党在政治稳定中的作用 9、邓小平南方谈话关于发展问题的著名的观点是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 考纲要求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理解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考纲分析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它同第三章一起,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怎样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关系到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问题。为此,应围绕什幺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掌握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掌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1)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2)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基于上述两点,社会主义本质论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任务和发展目标之间内在一致性及其辩证关系。第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的特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新概括,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它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又概括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2)它突出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相统一;(3)它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是一个过程。第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的重大意义。(1)它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2)它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正确道路,具有重大实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最佳答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等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

采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首先是因为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其次,就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而言,也都不是孤立的,全社会思想道德的普遍进步,离不开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坚持把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主人翁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不仅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保证其发展方向。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甚至有使已经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付诸东流的危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理想有社会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理想。现阶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体地说,到本世纪末,要使中国的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无产阶级的最高理

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首先,这一概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发展生产力,是人类一切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后,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发展社会生产,“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一条,长期以来,经常被人们排斥在社会主义本质之外,一讲社会主义,只讲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则重视不够,甚至被“四人帮”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批判。针对以往脱离发展生产力来讲“巩固”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他深刻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社会主义不但应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而且应当继承先前社会的生产力成就,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从而建立起真正够格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 其次,这一概括还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解放生产力,是指在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乃至上层建筑阻碍时,以革命或改革的形式,消除这些束缚,使生产力获得解放,以其自身规律向前运动发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根据多年的实践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这一基本矛盾尽管在总体上是适应的,但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并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因此,“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江泽民同志再一次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的统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都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有着极其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不过由于他们在批判资本主义、论证社会主义时,是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又预计革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它既要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达到富强的目标;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发展高尚的、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达到文明的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的三个重要方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实现富强,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实现民主和文明的物质基础;实现民主,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它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实现文明,既为物质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又为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条件。 (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多选)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经过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原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 (三)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多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的"新三步走"战略。"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指: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3年第27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多选题)。第三步,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本世纪头20年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建设与改革的目标。以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为基础,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具有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扫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是: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民利益。 、处在我国经济工作首位的是:农业。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速度、比例、效益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三个重要因素,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效益。 、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是指:运用市场机制管理。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多项选择题 、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保持高速度增长;.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邓小平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工业;.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第三产业 、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要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国民经济持 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调整加上工业,振兴支柱产业 .把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 .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实行集约型经济增长 、地区经济布局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利益兼顾、共同发展 .发挥优势、自成体系;.相互照顾、均衡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包括() .战略准备;.战略条件;.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到年() .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年翻一番;.人口控制在亿以内 .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发展同() .人口的关系;.市场的关系;.资源的关系;.速度的关系;.生态环境的关系 、当前我国要振兴的支柱产业有() .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建筑业;.加工业 、实现“九五”和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 .企业从国有国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农业从家庭承包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