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引8篇)第一篇文章:目前中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深,思索欠谨。审题不细不严,不加思考就下笔开写,致使写作内容最容易偏离了题旨。还有些学生对题目往往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总是想当然或以表面的认识来审题,即使没走题,也得不了高分。审题时,虽然不可能字字斟酌,但也一定得字字细细推敲,并从整体上把握话题的内容指向,这样才能达到审题的目的。

②、沉于想象,个性张扬。写文章固然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但这种联想和想象应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基础上,必须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分析生活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少作文中就多天方夜潭般的故事,如电视电影的情节一样等,甚至写虚拟的生活和无聊的游戏,这类“无根据”文,完全没有现实针对性,躲进小楼,与世隔绝,故事新编,编得完全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文章只配自娱自乐。

③、选材陈旧,积累肤浅。作文代表那些思想积极向上、学识丰富厚实、思维灵活敏捷的学子心声。从作文上看,有很多地方能看出一个学生的涵养,阅读广而体悟深,积累厚重而又充实就是一个重要方面。

可许多作文中,材料过于陈旧,给人积累浅薄的印象。极少数可能由于时间、气氛限制而“灵机应变”,致使材料选择失当。绝大多数学生是不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不注意补充生动鲜活的材料,仅仅记住了有数的几个事例,一用就是一个学期甚至几年。尽管材料取自现实生活,但你用我用他也用,太多太滥,也就不新鲜了,陈旧了,自然打折了。所以,材料的选择就应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让你那特色靓丽的材料,带着早晨晶莹的露珠,映到读者眼中,使之眼前一亮,在疲惫中耸然一振,眼睛顿时睁大,放出异彩:这个学生读书一定多!

④、字数贫血,书写糊涂。中学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600字”,字数不够,是明显没达到起码的要求。所以字数一定要够。字体难看,不易辨别,近似“甲骨文”。更有甚者卷面勾勾抹抹,惨不忍睹.

⑤、转贴抄袭,改头换面。作文的目的之一是考查你独到的认识和感悟,独到的就不能是别人的。有的考生平时不注意积累,临写看几篇范文,下笔时做一番调整或略做改动,就堂而皇之地交了上去。然而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被读者所发现,除了受到更多的嘲笑和打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⑥、内容杂乱,形式哗然。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文章内容是第一位的,而形式是第二位的。

优秀的文章,总是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不少学生不在内容上下功夫,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好比一个女孩背影如何优美,但面容憔悴,尽是麻点,你说能好看吗?形式的新奇也确是创新的一个有效途径,但若一味追求形式新奇而不顾内容,就走进了写作的误区。也还有的同学不顾自身条件,借鉴了别的学科别领域的文体,可由于对别的学科别领域的起码常识都搞不清,容易使得文章不伦不类。

⑦、对象类似,千人一面。“文似看山不喜平”。许多同学面对话题,审题后得出一个写作内容,立即动笔,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他确定的内容许多人都能够想到,写出的文章就如一粒沙落进了沙堆,怎么也寻不见。内容的雷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可以是对象的雷同,认识的雷同,形式的雷同,也可以是题目的雷同。特别是题目,有的同学化用话题或直接用话题文字作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阅卷人如走进同一个模子生产出的器物中,厌倦感自会油然而生。所以,力避雷同,坚决放弃第一个甚至第二个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换用第三甚至第四构思,就显得分外重要了。

⑧、语言平淡,没有波澜。作文是综合考察语文素养的,而语文素养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就看语言的功夫。学习十几年语文,倘语言还是平平板板,像一潭死水,没有一丝的波澜,自然让人难以认可。更何况,读平板的文章,一路坎坷,怎能提起劲头?最低要求是通顺,再往上才是生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生动就是力求语言富于文采,给人强烈的感染。

要有文采,就需注意灵活使用句式手段和修辞手段,让阅读者读来一路畅快甚至大呼痛快。从目前中学生习作来看,语言上最大的毛病就是直来直去,不会含蓄委婉,表意过于直白,一览无余,没了趣味。

要给人深深的感染,文章就需做到叙议结合、景情结合、情理结合。叙述事件后让精当的议论使读者感你之所感,刻画景物后让飘逸的情思拨动读者的心弦,情动后自然地过渡到对事理的阐发上,让读者升华认识。这样,浸在文字中的你的心就连接了读者的心,读者会因“景”而走进情境,因“情”而激荡心扉,因“议”而深有同感,因“理”而回味绵绵。

⑨、情趣低俗,格调降低。中学生除了学习足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该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而不少同学的文章,与这一要求不相吻合甚至背道而驰,虽然可能的确是真情流露,但格调低俗,认识偏颇,让读者深为叹息。

例如《快乐新生活》的内容:

地球转着,周而复始,昨天、今天、明天的太阳,在我们眼里不会有什么异样,可我们的生活,的确是变了啊!这变化那么迅速而又微妙,迅速得令人惊诧,微妙得令人难以体察,可生活的确是变了……

早晨七点,正是同学们入校的高峰。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有的拿着书在记知识,有的在神神秘秘的聊天,有的说说笑笑,在乡间的小路上移动。看着那一张张自信的、稚气未脱的青年人的脸,你会觉得今年的春风也是如此倜傥、潇洒呢!

还是集中目光的焦点来对准我们的女孩子吧!因为我们是对美最敏感的。你笑了,发现了什么了吗?是的,发型。不只是传统的“一分为二”的小刷子了,也不只是世袭的“矛盾统一”的小辫子了。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小辫子。女孩子们乌黑的头发上盛开了典雅的“墨荷”,飞出了活泼的“海燕”,你说,是变了!

上午第一节课是English class。老师教同学们读熟课文后,就请了几个“洋人”到讲台上表演。你看他们那惟妙惟肖的表情,那抑扬顿挫的语调,活生生的就像几个来到陌生国土的老外滑稽的对话,连老师听了也摸着头赞许的笑了……第一节课就这样pass了。

第二堂下课后,同学们马上出去做课间操。在明媚的春光舒服舒服筋骨,抖擞抖数精神,尽情地释放我们一身的朝气,在充溢着力和美的每一个动作中积聚新的能量……

下午今天最后一节课是历史课,讲的内容是《唐朝的建立》。讲到唐高祖李渊的长了李建成时,教室里飞出了笑声,仔细听:“李建成可是我们班李建超前世的拜把兄弟,大家可别惹李建超,不然就没好日子过了。”当讲到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时,教室里又笑了,“武则天算什么,我们班的‘女皇帝’廖红莲可比她好多了,只有廖红莲才能真正算得上是女皇。”于是我们班就出现了两个大人物“李建成”、“武则天”。

放学人群在向前流动着,夹杂着亲热的告别,清脆的笑声……价钱看花了眼吗?你说“是的,他们在我眼里变成了一团流动着的彩色的空气。”一天生活结束了,明天又会变一个样。当然了,要越变越好,越变越新。

第二篇文章:中学生作文不良心理分析

一、认知过程的浅表化、片面化:作文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认知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体验,直接获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一是通过阅读材料,间接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中学生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常常不能透过人、事、物的外部、浅层,深入到内

部、深层,因而,他们常常不能够体验到平凡生活中包含着的特殊的意义。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搜寻到有意义的素材,觉得无人可记,无事可述,无物可写,无话可说。另一方面,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中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去理解,而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局部、片面。在阅读过程中,一旦看到一点触及心灵的东西便不再深入地探究,便以为了解了材料的全部,忽视了材料的整体倾向,结果就犯了理解不准确,甚至完全错误的毛病。阅读理解的偏颇在作文中表现出来,就会出现审题、认识的偏差。中学生认知的缺陷直接地影响了写作;要让他们写好文章,首先就要帮助他们学会深入地观察体验生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审题构思的孤立化、简单化: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即关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杂的世界,只有弄清事物之间的各种各样的关系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思想认识的形成、表述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代表着事物,判断揭示了关系,推理则显示认识的过程。中学生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不善于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常常围绕着一个概念绕圈子,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判断,表现出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思想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或多而杂,或少而空,缺乏一个明确的中心。训练学生作文,一定要使他们拥有联系的观点,形成明确的判断,产生思想认识。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再去演绎、说理、抒情,方能写出很好的文章。他们不是认真地去推敲题意、精心构思,而是根据话题、文题、内容到记忆的仓库中去搜寻范文,然后依据现成的故事、情节、人物甚至语言来套作文章。审题构思的简单化使写作训练成为走过场,写作水平不能真正地提高。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审题构思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题意,学习安排文章的思路,逐步提高作文能力。

三、写作过程的随意性、公式化: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他们在审题构思的过程中常常只是粗略地了解题目的意义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写作方向,并不在文章的整体布局上狠下功夫。结果就是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甚至出现根据字数多少随意添减内容的情况。这种随意的增减必然造成文章思路不顺畅、内容不协调,文章结构不严谨成为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应该让学生养成在写作文章之前先编写好提纲的习惯。先编写一个自己能理会的简易的提纲,明确思路、选用的材料,然后按写作提纲去写作。即使局部需要调整,也可有所依凭,也不会影响全文的布局。

四、写作活动的盲目性、神秘化:文章是写给人看的,目的是叙述事情,表现自己的思想;针对现实,阐明自己的观点;写景状物,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传递思想、观点、情感给人以启迪,使人得教益。但是,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写作却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这样的盲目写作是难以写出有思想、有

见解、有情感的文章。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有了思想的照耀,一切都会闪光”。文章要“闪光”就要有思想,而思想来自于明确的针对性。我们应该先让学生弄清为何而写,只有这样方可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激情有见解有思想,方可写成照耀人心的文章。

中学生常常将写作活动神秘化,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使得他们以为作文就该篇篇精彩,句句经典,有的指导老师也有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高标准就使得原本写作能力不佳的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而且,逐步成熟的中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渐渐的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不愿说真话实话,不愿抒真情实感,害怕说错话,害怕人笑话。畏首畏尾,写不出美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其实,指导中学生写作,理应鼓励他们放开手脚,大胆作文。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即使多一点废话也没关系。先把文章拉开,写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收缩,写好写巧写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别过分计较他们观点、看法的正误,甚至可以容忍他们胡说乱说。等到他们思想成熟了,自然就能纠正错误的东西。

第三篇文章:关于作文中的“学生腔”

一、“学生腔”的表现特征

1.思想上的幼稚。这种思想上的幼稚常表现在低能力的叙述上。如在高中生的作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在我很小的时候,……”“小时候,我问祖母……”“从出生开始,我就在爱的包围中长大。”这种低能力的叙述当然和审题有关,但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他们语文素养和作文功底的薄弱,且已经到了幼稚的地步,集中表现就是中学生作文“学生腔”。

2.内容上的空洞。这种内容上的空洞常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的浮华。此类中学生作文大多句式整齐,语言华丽,只可惜他们太注重文章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请看,以“感悟春节”为话题,一学生写自己在乡下过春节之景:“循着新年的气息,祝福问候欢声笑。开门问声‘新年好’,一年到头心情好;打开贺卡,字里行间,洋洋洒洒,泛起幸福的颤动,飘着祝福的馨香;电话铃响,祝福的歌声在春光里飘荡,句句深情的问候令人脸泛微笑;翻开短信,沐浴和煦的暖风,品位浓浓的情意;呵,山村人们无不自豪今天中国的时代,无不赞叹今天党的富民政策。”

这段作文的外在形式,语言是很华美,但内在核心内容却很空洞,文中很难让人看到乡村春节的特色在哪里?不排除这类语言会被部分教师和学生欣赏,但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达意”,说的话即使很有文采,也无异于空话、

套话、假话。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同时他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作文语言水平的高低不应该以是否华美为标准,而应以运用是否恰当为标准。因为不恰当的华美语言,实质是语言风格上的浮华,且容易导致作文内容上的空洞。

3.构思上的模仿。这种构思上的刻意模仿常被称之为“套板反应”。“这种反应具体表现在写作上就是,只要看到一个题目,立即会联想到他人在这方面写过的精彩文章,回忆联想之后,根据题目要求,不是想方设法避开它们,而是采用它们的主题、思路、材料、结构或语言进行写作。其写作的实质,是把以往阅读和背记过的文章根据作文试题的要求重新拼装起来,是运用别人的语言表达别人笔下表达过的东西。”首先,“套作”所用的材料常被“批量”地“公用”,容易千人一面。其次,“套作”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僵硬的模式,在表情达意上都无真情实感。所以,其结果是相当多的中学生作文虽然主题正确、材料典型、语言流畅,但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是早已被前人证明了的永远是真理的废话。

4.语言上的新潮。这种语言上的新潮常表现在对“时尚”流行语、汉外文混用和网络语言的追逐,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渴望着时尚、新潮和与众不同,这种心理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是追求新潮。请看,中学生作文中常见的语句:(1)“哇噻,你可真了不起!”

(2)“我们班长真是酷毙了。”

有些新潮语言能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简单新颖、幽默调侃的感觉,运用恰当能增添中学生作文的表现力。但笔者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片面追求新潮,明明有现成的词语却不用,让人不知所云,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对中学生作文的新潮语言区别对待,正确引导,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二、“学生腔”的原因探析

造成中学生作文“学生腔”的原因很多,本文只分析其中三个主要的人为原因。

1、作文写作缺乏观察和思考。

作文写作时,由于缺乏观察思考,很多学生把事情看在眼里,却没有想在心里,表达时就容易像记“流水账”。写作学告诉我们,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生活内化的过程,需要先观察生活,再思考生活,然后才能描摹和表现生活。没有对生活本质的思考,文章就容易老生常谈;只有独特切实地思考,文章才能有个性,有创新。其实,观察是有三个层次的。第一步,是摄取对象;第二步,是比较差异;第三步,是抓住特征。翻开中学生的作文,我们不难发现,部分中学生只做到了第一步,这时,他们的作文大多是表象的东西。但表象是个别的、杂乱的、

暂时存在的,如果观察事物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浅薄的、偏颇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现象的罗列,缺乏理性的思考,就只能看到生活的表象,而发现不了立体丰富的生活,也写不出复杂丰富的内心真情,这样极易造成作文的思想幼稚,内容空洞和缺乏真情实感。因为观察第一步所得到的材料离开了第二步、第三步的思考,只是一种词语的集合或事例的堆砌,只有经过对原材料的思考加工,原材料才能成为各具特色的优秀作品。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文学缘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的起源,写作时,应该重视生活的原始化。我国古代文学的“感物说”、“诗言志”、“诗缘情”就充分肯定了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不可分割关系。但“文学毕竟不是生活原生态,它高于生活,它是要探索生活的奥秘和揭示人生价值的。”作文的真实应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人而为一个,”讲“神似”。中学生作文的不成熟之一就是不知处理写实与写虚的关系,写学习永远是上课下课;写春天永远是草绿花红;写坏人永远是尖嘴猴腮……干巴巴,脸谱化,没有艺术性。所以要倡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要有意识地认真思考生活,这样才能捕捉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丢掉“学生腔”,写出佳作美文。

2、作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作文就是书面语言。但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现状,缺的就是这种转化训练。部分教师在对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训练时,“常常只知道把‘明白如话’、‘生动含蓄’之类的审美标准作为现成的标签贴到现成的语言作品上去,却不善于引导学生将粗俗的口语加工成‘明白如话’的美言。所以,教师提倡‘明白如话’,学生便口语入文;教师提倡‘生动含蓄’,学生便堆砌辞藻。”由于作文教学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使得“语文教学就长期忽视了学生作文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与艺术语言的转换生成过程的引导,学生作文要么以纯口语入文,要么生搬硬套优美语句,以致于作文语言重复、繁琐、堆砌、僵硬,词不达意,毫无艺术张力。”

3、语文教学“文道结合”的异化

一个作文标题出来了,有的学生第一感觉是没有东西可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觉得所知道的能与这个标题挂上钩的东西不值得写,没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或“教育意义”,于是就胡编乱造,东拼西凑。这个责任就在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文道结合”被异化。“文道结合”本来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应试的需要却导致“文道结合”的变形化操作,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学生往往只知道什么样的思想正确,什么样的形象伟大,却找不到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在各类考试中,思想标准被作为作文评判的重要指标,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作文得

个好分数,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想方设法“渗透”思想教育,于是,语文教学中为了突出某一方面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人物形象、思想意义加以随意发挥,人为拔高,削足适履。这种看似十分有效的“文道结合”,实则是先把语言作品中的“文”与“道”拆分开来,然后再为某种功利的需要而牵强拼凑在一起。其结果往往是客观地扭曲了学生思想,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行为品德的健康发展。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都是大道理、大思想、大抱负,却无法与他们极其狭窄的生活视野中的形象和事实相吻合。写起作文来只能照老师所说的正确思路胡编乱套,本来是生动鲜活的具体生活事件的叙述,硬是要套上一些自己没有切身体验的“高尚”情感,在具体的叙述描写后,硬要套上一两段空洞的抒情或表示一些假、大、空的决心与誓言。久而久之,作文中的真情实感只能为假话、大话、空话所湮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事物,但不能对学生的思想感情“一刀切”。

原因找到了,丢掉中学生作文“学生腔”也就有了办法。

三、怎样丢掉“学生腔”

“学生腔”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不成熟阶段,以下五种建议将有利于尽早丢掉“学生腔”,缩短这一不成熟的阶段历程。

(一)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果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写作上也难以取得很好的成绩。所以,激发中学生写作兴趣是丢掉“学生腔”的一个有效措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需要激活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需要是兴趣的激活因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与否是能否产生兴趣的动力。如果学生家中遭受灾难,无力支付学费,班主任告诉他写份申请,可以减免学费,那么这份申请的写作就是一种“需要”,他感到非写不可,他一定能写好,绝不会离题。因此,教师每次作文命题是不是学生的“需要”,也就成了激活学生写作兴趣的“牛鼻子”了。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选好话题,把题目真正出到学生的心坎里,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2.用成功提高兴趣。兴趣和成功总是连在一起的,人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对于形成、巩固和发展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比如经常举办征文比赛、成立文学社、编辑出版墙报、黑板报、校园文学刊物,课堂上可以尝试即兴演讲,影视欣赏后写影评等方式,把优秀作文结集,把优秀稿件推荐给报刊杂志发表等

等。因材施教,给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功目标,只要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就认为是成功之作,就给予肯定或表扬。让每位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刺激他们的兴奋神经,学生心情舒畅了,潜能就容易发挥,兴趣就更容易形成、巩固和发展。

3.用知识发展兴趣。知识是力量的源泉,也是写作的动力,对于需要综合知识的写作活动来讲,中学生在教材中所获得的知识,很难满足写作的需要,大量的知识需要到第二课堂去获得。如果没有大量新鲜知识不断为大脑“充电”,写作的热情就不会持久,写作兴趣也不可能巩固和发展。可以提倡中学生多看一些信息量大,知识性强,有趣味的电视节目和课外书籍。也可以在班级开展“新闻三十分”活动,让学生交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搜集到的最新信息、见闻、读书心得等写作素材,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样就会有利于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旺盛的写作热情和浓厚的写作兴趣,并使他们的作文写作得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老舍先生在《怎样丢掉学生腔》一文中指出:“我们要写想透了的话。写文章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的事,而是千锤百炼的事,由矿石里提出金子来。”怎样才能使学生想的有广度、深度和有条理性呢?在教学中,可以训练学生以下几种思维方法。

1 .联系的思维观。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恩格斯说:“辨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掌握联系的思维观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一把钥匙。常见的方法有因果联系、互动联系、发展联系等。因果联系就是通过对与某一事物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由因求果或由果溯因,从而正确地对客观事物作出评价判断。善于运用这种联系来认识事物,往往能使人快速、准确地从细微或复杂的矛盾中发现主要矛盾,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互动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网,使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转化。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评价客观事物时,就不会孤立、静止地就事论事。发展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评价人物时,不仅要联系它的现在,还要联系它的过去和将来,否则就不能揭示它的内在客观规律。

2 .比较的思维观。在评论某一客观事物时,我们要把此一事物与跟它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双方的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所论事物作出评价和判断,从而确定对事物某种属性的认识。或者从事物自身某些因素之间进行比较,找出相同或相异进而对此事物的本质作出准确的评价。常见的方法有求同法和求异法。

3 .逆向的思维观。逆向思维观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发现思考的新角度,丰富、深化思考的内容,增加作文的新颖度。逆向思维观不仅有利于克服作文的千人一面、老套雷同,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其独立思考,求新求变的创新能力。

上述三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以便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尽早丢掉中学生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过度模仿的“学生腔”,尤其应该大力倡导上述三种思维观。

(三)作文写作应始于模仿,终于创新

作文要求中明确提出:“不要套作。”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这个特点要求作者写文章既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根据写作的这个特性,必须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了这种意识,过度模仿的“套板反应”就会化为乌有;没有这种意识,学生写作只能像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修葺一样??“修旧如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始于模仿”只是步入写作之门的先导,而模仿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各具形态、各具特色的创新。因为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回顾古今写作史,“始于模仿,终于创新”的例子不胜枚举。晋代陶渊明模仿《古诗十九首》而作《拟古九首》;唐代王勃模仿北朝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写出了《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句;唐代李白模仿汉乐府《长歌行》中“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而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同名小说。古往今来,模仿他人者不计其数,但惟有那些“始于模仿,终于创新”者能名闻天下。这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四)作文写作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

写文章首先要考虑写给谁看,文章怎么样才能在对象身上发挥作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作文教学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如日本就有学者把使用语言表达的目的分为五项:

1.报告(通知,给予知识情报);

2.说服(激发理智使之理解);

3.感动(诉诸感情引起反应);

4.导致行动(使之能够具体行动);

5.娱乐(使之感兴趣)。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的第一项就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朱自清先生曾指出:“写作训练是为了应用,其实就是应用于这种假想的读者。”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是尽早丢掉千人一面“学生腔”的有效措施。

张颍东教授曾提出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应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六个问题:

1.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明确作文的目的,文章是给读者实用价值还是审美感受?

2.在文章中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应使读者明了。

3.谁在写这篇文章?即明确作者的地位、知道自己以何身份向读者说话。

4.在什么地方做这篇文章?即思考作文的应用环境,以求判定向读者说的话是否适应特殊的场合。

5.什么时候写的这篇文章?思考的是作文的时代观念,以避免对读者说出不合时宜的话。

6.怎样写这篇文章?探求的是作文的方法,以确定如何表达易为读者所接受。

作文写作时,认真思考以上六个问题,明确写作目的,确立“读者意识”,有利于尽早丢掉中学生作文思想幼稚、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的“学生腔”。

第四篇文章:如何看待中学生作文“记流水帐”现象

在中小学孩子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一种“记流水帐”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在接受写作任务后,大脑中没有进行立意、选材、结构等组织材料和谋篇布局的方法或思维程序,写出的作文没有明确的中心思想,常常只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从头到尾记叙事情过程。犯有这种毛病的孩子在作文时不会对材料加以取舍,也不会做详略处理,说许多与主题无关的废话,甚至造成作文“离题”现象,他们大脑中尚未形成围绕中心思想组织材料的思维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某种知识,即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老师告诉他们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材料,他们是不是立刻就会写作文了呢?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没有哪位老师不会告诉学生如何立意、选材、组织作文的方法的,可是到头来他们还是不会作文。

既然老师给他们输入了这种知识,他们不再缺少这种知识了,就应该有这种能力了。可是,为什么他们在获得相应知识以后却表现不出相应的能力呢?原因

是他们缺少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能够轻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而是一种不容易用语言阐明的知识,被称作“隐性知识”或“缄默的知识”、“未明言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有一种制约孩子某种能力的知识,它是默会的,不容易用语言表述,不容易由外部直接传授或通过培训获得,它影响、制约着孩子的能力。而且这种知识在本质上是程序性知识,是怎么办的知识。

老师在每堂课开始的时候,都会介绍与新知识有关的某种旧知识,以便引出学习新知识的话题,为新知识介绍有关背景知识,然后概要介绍新知识,为学习作铺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行组织者”。因为它仅仅为本课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提供固定知识点,这些固定知识点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从一个角度、一种特征和一个方面对各种类型的知识学习起组织作用。

在孩子文科能力强弱原因的分析方法与教育对策的制定上,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能力发展观点,认为像中小学生作文“记流水账”之类现象的实质,是由于孩子缺少写作的材料取舍能力。而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其大脑中一定缺少某种必需的专门知识及其结构。例如,在以往学习训练中没能形成关于怎样立意和选材的知识经验与结构。

传统的作文能力训练教学之所以不明显,其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只有在大量练习之后才可以获得能力,而少量练习则不能。不少人常常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越练大脑皱褶越深”,所以要多练。现代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孩子在多练过程中,头脑获得了书本上没有,而实践中又需要的某种概括化经验或未明言的知识。

关于写作中这种概括化经验或知识的功能与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就像词作为概念的载体一样,概括性知识作为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种种知识经验的载体,便于写作思维时在短时记忆中组织操作,从而使思维变得简捷、深刻和灵活。

第二,孩子在练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总是带有个别性,如果及时与一个人为设计或选择的适当概括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组块,那么这个在练习中获得的感性经验便升华为更一般化的,更概括化的知识经验结构,它远比在练习中获得的具体的知识经验更为完善和深刻。这样一来孩子便在这个作文问题上具有了抽象、概括思维的知识结构。而这一知识结构具有更为广泛的迁移性,更容易在下一次作文思维过程中被激活和运用。

第三,总有一部分在作文练习过程中不善于独立概括的孩子以及不知道应该概括什么和不应该概括什么的孩子,在大量的作文练习中很难自发形成某些恰当

的概括化经验。因此,仅仅是让孩子“多练”而不及时提供概括性的知识或经验,也是造成作文思维能力增长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抽象、概括性知识的设计和呈现,是先行组织者辅导策略的第一个关键性特点。其实,为了获得一种特殊能力而掌握一两个设计的好的、读起来流利上口的抽象的命题句子,并不会给孩子增加多少负担。

在先行组织者策略辅导中,这种知识或经验必须尽早呈现。只有先行的概括性知识,才能更好地统摄、概括后来讲授与练习中获得的种种具体知识和感性经验。这既是先行组织者之所以被称为先行组织者的原因,也是先行组织者辅导策略之所以能够更有效培养孩子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把每个先行组织者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归纳获得,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将先行组织者与辅导和练习过程中的一个个的具体问题情境、问题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等建立条件化联系的机会。因为当“后行组织者”被获得时,就要下课了;而先行组织者知识则在几乎整整一堂课的教学或练习过程中,数次、数十次地被用到。

例如在呈现先行组织者后,可以多次用语言、图形、线段、手势或口气等有意暗示或明确示意孩子,注意概括性知识命题与具体事件实例、程序性知识点等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是有意地促使一种一般、抽象与具体知识之间的条件化结构联系的建立。这对于孩子获得那种具有作文能力效应的知识结构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细节。

在先行组织者呈现完成之后的教学中,所有扩展性练习的目的,一是使孩子获得更多的具体实例(或问题情境)、具体方法(或程序性知识);二是获得这些具体实例、具体方法与抽象概括知识命题之间的条件化结构联系形成。一个抽象概括知识命题是否具有实际能力效应,关键在于它能否与众多具体的实例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程序性知识等之间建立起条件性的和网络化的结构联系。知识之间的这种网络化的联系,就是使孩子在写作或解决问题时,其大脑中的一般的、抽象的、概括性的知识与具体实例、方法等同步浮现出来。

第五篇文章:中学生作文的常见问题谈片

一、占有材料不足。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不充实,干瘪枯燥,活像一个瘦弱贫血的病人。究其原因,第一,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平时不爱看书看报,不爱读别人的文章,不注重了解方方面面的信息。临到写作时,搜肠刮肚,言无所出。读书未破数卷,如何下笔有神?第二,只作泛泛了解,不求准确记忆。有的同学虽然平时也喜欢看书看报,但对精美文句、重要人物和典型事例,不求准确记忆,也不抄录积累,看过则丢,看过则忘。即使偶有记忆,也常常是一片模糊。临到

用时,因记忆不准,或者张冠李戴,或者面目全非。谨慎点的,只好东翻西找,费时费事,还往往收效甚微。第三,对生活观察少,体验少,感悟少。文章要写出真情实感,要体现时代意义,必须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从另一个角度讲,写作本身就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写作之源。古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人情”就是现实生活,这“洞明”、“练达”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思考。如果我们只注重了有字的小书,也忽略了无字的大书,我们的写作就失去了一个更重要的“源”。

二、不善于对各类知识进行有效链接。以为学语文只须学语文书,学作文只须看作文书,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误解。语文学习是一个大课堂,任何有文字的地方,任何有语言的地方,任何有思想的地方,任何有情绪体验和时代信息的地方都可以学语文。尤其作文,是与必要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及科技知识、时事、俚俗、风土人情等密切相关的。任何一个写作者都不应该忽略对这些东西的了解、掌握和有效链接。

三、不善于选择材料,提炼中心。占有了大量材料,却不知道如何选取,裁剪,于是造成了要么中心不突出、要么材料太杂乱的为材料而材料的随意堆砌的局面。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动笔前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目的,对写什么样的人,叙什么样的事,抒什么样的情,表明什么样的观点、态度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依据这个写作的中心意图,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究,选准角度和层面,求实,求精,求新。

四、语言不灵活、生动、深刻,缺少必要的文采。语言是衡量写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要求中,除了在能力标准中对语言、文采有明确要求外,基础等级里也强调一类卷必须语言流畅。因此,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综合训练和专门训练是必要的。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都过不了语言关。表意不明确、不准确,表达不灵活、不生动、语意不深刻等就是常见毛病。其实,这不单是一个思维的问题,也不完全依赖于平时“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艰苦训练,更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把平时看来的、听来的精美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抄录下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参悟,在不断地积累和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五、不善于审时度势,准确定位立意方向。客观上,任何一个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和社会人士,其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不主要依靠在校期间语文老师的手把手的写作指导和不间断的作文评改。说到底,还是靠自己自觉的和有目的地通过不断的写作实践训练的结果。而现代中学生要应付高考,要在高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上乘作文,除了必要的写作基本功之外,还必须把握好立意的方向

性。自然,这个方向性也主要取决于平时的观察、思考和在写作实践中的认知和把握。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著文批判新时代的“文以载道”,认为这是“伪圣化”、“伪崇高”,力倡“以我笔写我心”的纯自由化创作,但无论如何,谁也不能从根本上否定社会教育的目标性和德育目标的先导性。我们所谓的“多元化”人才归根到底也只是就劳动技能方面而言的,它并不否定人的道德准则。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更是证明了这一点。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和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命题就很好地体现了新时期对日渐丧失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肯定和呼唤。可以这样推测,越是人类精神世界极宝贵的东西,越是人类生存的社会规则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越要离我们远去,我们就越需要挽留、培养和发扬光大,这似乎成了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主题走向,它在客观上要求考生不能与这个潜在的立意方向背道而驰。我以为,这种立意要求既不反科学,也不反人性,它是社会教育目的性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审时度势,观察体验生活,感知人性的真善美,并赋予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热忱。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自觉地把握较高的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增添更多成功的因素。

六、书写问题。近年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特别强调书写,把“字体美观”列入一类卷写作要求。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我们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反复强调学生在作文时要一字一格,字迹工整,但极少进行必要的书法指导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练习书法的时间。因此,直到高考,诸多考生的书写仍是一沓糊涂。不是字不成体,就是潦草难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失分机会。因此,语文老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绝不能轻视和放弃对学生书写练习的指导,使他们能在高考场上为阅卷教师呈现一张清爽悦目的作文答卷。

第六篇文章:例谈中学生作文中的三种通病

在当前中学生作文中,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阅读量不够,反映在作文上就是语言贫乏,语句不畅;由于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反映在作文上就是结构松散,缺少技巧。写作课上,看到的是满面愁容,听到的是唉声叹气,写出的文章也绝少可观者。下面是初三年级作文训练中的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习作,现以此文为例,谈一谈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三种通病。

母亲与儿子

①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人,儿媳嫌婆婆老了,眼睛又不好,不中用了,就让丈夫把他母亲送出去。第二天一早,儿子对母亲说:“妈,我背您出去走走。” 儿子背着母亲走进了一片大森林里,走啊走啊,眼看快晌午了。

儿子把母亲放到一棵大树旁边,说:“妈,您先坐会,我一会就回来。”说完,就要走。

②这时,母亲说:“儿啊,我知道你想做什么。但这大森林里你很难走出去的,所以我在沿路上折了树枝作为记号,回去的时候看着别走丢了。”

③这就是母爱,如论你做了什么,都能宽容地原谅你的人。

④妈妈前几天去医院了,不是她自己生病了,而是为我治病。我的体质不好,经常肠胃不适,吃了很多药也无济于事。母亲从亲戚那里得知,无花果可以治肠胃病。母亲于是到医院花园里去摘无花果给我熬汤喝。我每天饭前都会盛一碗汤,喝着甜丝丝的。

⑤前天晚上,我感冒了。鼻塞咽痛,食欲不振,无心学习。晚上放学回家,我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走过来,坐在沙发上,从果盘中拿了个香蕉递给我说:“明天是集,你想吃啥肉?”“都不想吃。”“那咱就吃鱼,鱼有营养,有益健康。”“行。”我正在看电视,不经意的就作出了回答。

⑥今天又起晚了,起床时已经打过了起床铃。我慌慌张张地就奔向教室,开始早自习,吃完早饭,又开始上午的课程。上午的课程都是正课,而且都是讲新课。我努力克制自己不走神,可是鼻涕总是“捣乱”,让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一上午我都遨游在书海之中,被繁重的课程和复杂的习题压得不得不低头学习。下午刮起了西北风,气温一下子下降了七、八度。

⑦晚自习放学回家,妈妈端上了红烧鱼。我吃过饭回到卧室,发现妈妈给我换了新铺盖,铺了电热毯,可暖和了。

⑧母爱难道不是伟大的吗?她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着儿女着想。摘无花果是爱的表现,熬鱼汤也是爱的表现,这只是生活中最普通的的事情了。还有,在汶川地震中,用血液喂养婴儿的母亲;在沙漠缺水地区,忍受皮鞭的抽打也要给小牛犊要水的母牛;在某城市,靠买血液供养儿子上大学的母亲:她们都是伟大的。

⑨这就是母亲与儿子。

通病一:文体不分。

虽然现在大都是话题作文,文体不限,但并不是不要文体。有的学生就不考虑文体规范了,也有的根本就文体不分。一篇文章的文体是由运用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决定的。记叙文以运用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为主,说明文以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议论文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有的同学文体概念不清,就是因为搞不清记叙、议论、说明、抒情和描写这几种表达方式,也不知道哪一种

文体以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以至于在记叙文中议论太多,在议论文中记叙、描写过多,结果文体不清,写成了“四不像”。

就例文来说,这是一篇记叙文,应该以记叙、描写为主。但是,第⑧、⑨段的议论、抒情有点多,应该简略些。还有一个问题,也是中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的情况:在写记叙文时,部分同学就全文或者大段的引用《读者》、《格言》、《意林》或者其它报刊杂志里的一篇和话题相关的文章,最后加上自己的议论,就算是一篇记叙文了。要知道,中考作文是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审题的准确性、构思的巧妙性、选材的典型性、语言的丰富性、情感的真挚性、形式的创新性、表达的综合性、书写的审美性等等。大段的引用现成的材料,个人的这些方面的能力就无法考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明目张胆地抄袭。就算在议论文中,引用材料也应该是概括的叙述,不能整篇或者大段引用。这样一种写作思路应该坚决杜绝。就例文来说,第①——③段是引用,在记叙文中,是不允许的,要删去。

通病二:详略不当。

出现这种毛病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凑够字数,有意写成流水账;二是在选材上没有详略得当的意识,不知道哪个材料要详写,哪个材料要略写。对于第一种情况,要端正学生的思想,在人事物的描写上加以指导;第二种情况才是最为严重的,让学生明确一个标准:凡是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能够深刻地突出、揭示中心的材料,就要详写,否则就要略写。就文体来说,记叙文中,能突出中心的人事物要详写;铺垫的材料,议论、抒情的语言要略写。说明文中,介绍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语言要详写,其余的略写。议论文中,分析、议论的语言要详写;引用的事例,语言要概括,要略写。

就例文来说,本文的中心是歌颂母爱,能够体现母爱的材料就是和中心思想密切相关的材料,应该详写,如第④段的摘无花果,第⑦段的熬鱼汤、整理床铺最能体现母爱,应该浓墨重彩加以描绘,但是作者却轻描淡写,泛泛而谈,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而第⑥段叙述的是自己整天的经历,也很真实,但是和母爱关系不大,最多算是一种铺垫,应该一笔带过,作者却写了将近150字。在中考作文中,要惜墨如金,以一当十,每一个字,都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这样才能在一定的篇幅内,收到更大的成效。

通病三:内容空泛。

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概念可知,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可为文章搭起骨架,但好文章应该‘有骨而丰腴’,把记叙与描写融合在一起,就可做到事实俱在,形象可感。”(戴苏伟语)只有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才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就例文来说,第④段和第⑦段可以增加一些描写的语言,比如母亲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以及“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在摘无花果的时候,还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通过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营造氛围,烘托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更真切的表现母爱。相信有了这些描写性的语言,内容有血有肉,就会丰满起来,生动起来。

这篇文章除了上面说的三种通病外,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段与段之间缺少过渡语言,语言不够流畅,没有写作上的技巧等等。

下面是一位同学经指导后写成的文章:

温暖的港湾

母爱是甘霖,滋养我干渴的心田;母爱是雨伞,遮挡我四季的风霜;母爱是明灯,点亮我前进的方向。

甜甜的无花果

乌云愈来愈低,愈来愈浓,西北风像醉了酒的莽汉,东一头,西一头的乱窜,真有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阵势。因为我肠胃不好,消化不良。妈妈听说喝无花果汤能调节肠胃,就经常去南岗摘野生的无花果。今天是不是又去南岗了呢?我真为妈妈担心。

突然,一个霹雳,好像要把天劈开两半,紧接着豆大的雨点漫天遍野地洒落。风雨中,一个瘦小的身影踉踉跄跄的走来,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我赶紧拿过一个干毛巾,递给妈妈。妈妈对我笑了笑,擦了一把脸,转身进了厨房。我看着母亲的背影,眼前浮现出母亲艰难采摘无花果的的情景。一会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无花果汤,放在了我的面前。我喝了一口,甜甜的。

暖暖的被窝

这鬼天气,真要命。晚自习后,我跑步回到家,推开卧室的门,眼前的一切令我惊呆了:书桌收拾得整整齐齐;枕巾换成了新的,两个被子平铺在席梦思上。我跳上床,暖暖的,妈妈早已给我打开了电热毯。

我妈妈是小学教师,是个工作狂,整天没日没夜的批改作业。我进入初中以来,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就要求说,不需要妈妈照顾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妈妈什么时候减少了对我的关爱呢?在她心目中,我永远是一只需要她张开羽翼呵护的雏鸡!

静静的仙人掌

月考失败了,我心情沮丧,晚饭也无心吃。

妈妈走进我的卧室,抚摸着我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意志消沉,事先努力争取,事后坦然面对,你的洒脱乐观哪去了?也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苔花如米小,也作牡丹开’ 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你看这盆仙人掌。”

我这才注意到,我的书桌上不知何时多了一盆仙人掌,手掌型的枝杈上顶着一朵娇艳欲滴的粉红花朵。母亲说:“坚持不懈是仙人掌的精神,它坚强地忍受着阳光的暴晒,最终开出美丽的花儿。”

我看着这盆仙人掌,体会出了妈妈的良苦用心;看着这娇艳的花朵,又引发了另一层思考:仙人掌外表是丑陋的,针刺遍布,畏畏缩缩地呆立在沙土中,不管气候多么严酷、干旱,她都竭尽全力把水分供应给花朵。这不正是母爱的体现吗?妈妈就像那静静的仙人掌,我就是开在妈妈心头的花朵!

母爱是温暖的港湾,我是泊在港湾里的小小海鸟。

简评: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开头段运用比喻和排比,富有文学色彩;结构上运用小标题,省去了过渡语,完整严谨;正文增加一个事例,既有生活上的关心,也有思想上的引导,内容更全面。虽然还有些方面有待提高,但和原作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倘若归结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我认为只有两种:一是语言;二是文字。这两种工具当然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还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这个不是现在我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从以上的角度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就是:一教会学生说话即语言能力;二教会学生写作即文字表达能力。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了语言和作文的重要性,意思就是说:有所思,有所感,只说不写,就不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所思,有所感,说了写了,就能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东西,以适应社会发展。因此,语言重要,文字或者说是作文更重要。

第七篇文章:堆砌词藻华而不实病剖析

我们写文章,用词要讲究准确。如果不准确,即使选用的词语再美,所表达的也不是你原来想说的那个内容;严重的还会出现文句不通,甚至把话说反了。这种以辞害意的毛病,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可不少。下面是我在2008年阅卷现场辑录的一些考生作文中的句子,下面我们一起来共同分析:

■是丰富的精神食粮陶冶了我。作为朋友,虽然不能为你承担困惑和苦恼,毕竟还可以提出一点点没有价值的意见供你参考。

■我们处在人生收获的季节里,耕耘在辛勤的果园。

■但作为你的一个朋友——我来说,势必向你倾吐一下我的见解。

■希望你对各门功课要普遍开花,重点结果。

■不知何人说,中华民族是沉睡的雄狮,甚至有人引以为荣。我却不赞同。“沉睡中的雄狮”,为何不是“腾飞的雄狮”,睡熟的雄狮再雄却不知醒来觅食,要它何用。

■本来你暗暗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准备今年红榜得中某大学历史系。

这些词语,“精神食粮”啦,“陶冶”啦,“倾吐”啦,确实很美,很文雅,常常被人使用。但是,别人用得好,不等于我们也用得好。

第(1)句,“精神食粮”是个比喻的说法,作文中是用来比喻文化知识的,那么,后面使用的动词就应该兼顾到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双方,意义上、用法上应该与双方都能配搭。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有一句话:“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就兼顾了月色和流水双方的特点,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月光的特点。而“陶冶”一词不能与“精神食粮”配搭,用错了。至于“没有价值”一语,用在这里也是不妥的。该同学大约是想表示谦虚一下吧,但联系上下文来看,拿“没有价值”的意见来供别人“参考”,岂不有嘲弄别人的意味?

第(2)句,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第(3)句,“倾吐”一词比“说”要文雅多了,可惜“见解”不好倾吐。

由此看来,滥用词语的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是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结果空话一堆,让人费解,像例(2);有的是不理解词语的意义,盲目使用,结果前后矛盾,甚至走向反面,像例(5)、例(6);有的是不懂得词语的用法,不知道它与哪些词语可以搭配,结果是漏洞百出,语句不通,像例(1)、例(3)、例(4)。

于艳省论文浅谈初中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doc

浅谈初中作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可以说占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 但是我们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提起笔就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字来,因此学生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呢?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他们很努力的讲解,但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特别是作文的批改工作,更是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师生们都感到无奈和烦恼。于是乎, 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学生对作文畏惧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我认为主要得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而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 作文与说话并非互不相干,在U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 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可以让学生稍加思考后发言,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

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议,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作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乐趣。 2、将写作训练融入鉴赏训练中 作文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 吕叔湘老先生在谈作文教学问题时,说过:“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内容空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读写,题中应有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 ---------老师点拨 ------ 学生再创”的形 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视野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学生进行思维迁移,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较易产生写作灵感,增强写作兴趣。 3、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及调查说明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写”就是写文章,也就是“作文”。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中的最高层次,它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表现。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大多数学生最怕作文,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上冥思苦想,却提不起精神,许多人往往抱着应付老师的态度去写作。造成学生怕作文的问题症结究竟在哪儿?笔者带着这一疑问,采用了问卷调查、抽样测评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初三两个班共6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是从中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写作的主要目的、写作的素材和作文的评改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中学生作文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具体情况如下: 表一:你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丰富吗 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8.1 %的中学生写作时感到生活素材很贫乏,有37.5%的中学生认为生活素材要根据情况而定,感到生活素材较丰富和很丰富的学生仅占34.4%,多数同学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词汇贫乏,不会开头、结尾,感到头痛难写。”许多学生囿于生活经历、经验积累不多,往往无法根据题意广泛联想,去回顾和选取平时生活中的材料,从而感到自己想写却苦于言之无物,难以广泛联想,于是感到害怕,激不起作文兴趣。其实,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表二:你写作的主要目的:表一调查数据显示,有20.3%的中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有21.9%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写作,可见,有五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抱着应付和应试的态度去写作,缺乏写作的兴趣,只有31.3%学生是为了提高写作技巧而写作,有26.6%的学生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我们对本班学生写作中面临的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也反映了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认为对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刘瑞马世伟执笔 10月7日至10日我课研组在九年级学生中做了俩个调查,老师们获益匪浅。 课题研究学生作文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分析调查表(学生、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害怕、厌恶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更具调查知: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她们不得不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

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没有素材,篇幅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仿佛一幅画,只有轮廓,没有血肉,因此总也丰满不起来。 二、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仿佛只是一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妈妈真伟大!我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总觉得有些空洞和高调。 三、表示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她用拼音代替,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示。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白蜡,索然无味。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原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

中学生常见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 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初中600字作文大全【优秀作文】七篇

一篇初中600字作文大全_奋斗 有人会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说:是目标。有了目标,那下一步会是什么,是:奋斗。不奋斗,你人生中最重要的目标又将如何完成? 想不付出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张海迪 在我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最崇拜的有三种人:一种是能够给我带来照顾、关心、教育、引导的人,例如爸爸、妈妈、老师等;一种是爱国、为国捐躯的人,例如戚继光、黄继光等;还有一种就是像竺可桢爷爷那样一生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其实,我也说不清竺可桢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可是,自从我阅读了《学到终生》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明白了。 读了《学到终生》这篇文章以后,我的心不禁一颤。二月十日,0-1℃,偏北风3-4级,森林防火5级。请明天准时收听。收音机里传来一位阿姨清脆、婉转的声音。唉,还是亲自体验比较有真实感,都怪我生了病,而下不了床忽然病房里传来埋怨自己、责备自己的声音。哦,原来是着名的气象学家、物候学家、自然地理学家,曾经还担任过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的竺可桢爷爷。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为竺可桢爷爷,为理想而奋斗,为学到终生的精神。 其实,像竺可桢爷爷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又何止他一个呢?陆游、王冕、鲁迅、蔡元培、马寅初等,他们都是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学到终生的了不起的人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 二篇初中600字作文大全_秋天 夏爷爷走了,秋姑娘慢慢飞来。看!树叶在秋风中舞蹈——有的成蝴蝶在翩翩起舞;有点成仙鹤盘旋在这山林之中;有的成蜜蜂群朝人们涌来,为我们报来了秋风的喜讯 秋,它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到来,它化作仙子,带着她的魔棒,给大家送来了礼物。瞧!她先给苹果的脸蛋儿上扑上了红粉,好像一个红似火的灯笼;她又给香橙穿上了金灿灿的衣服,看上去光彩夺目,美不胜收;她再给香蕉披上特制的外套,看上去让人口水都掉了三里地。她给长松换上新装,看上去更苍翠、跟英俊了;她为银杏翠绿的头发染你一个新颜色,看上去真时髦;她还给柳树梳理了一下,给她扎上两个常常的小辫儿,看上去就想一个清秀的小姑娘 秋,它来了,带着它无穷的魔力,为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听!成熟的瓜果笑哈哈的,有的也含羞带笑等待着人们的到来。看吧!黄澄澄的柿子总是躲在青红色的叶子后面;有的则憨态可掬,如大大肚皮的南瓜,毫无隐藏地躺在大地上;有的哈哈大笑,如串串大红色的辣椒,稀疏的几片叶子似乎以挡不住它们的火辣 隐约中,天空中下起你渺渺细雨。秋雨那变化多端的表情,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它多愁善感,似乎是在低声的呜咽,为草木发出声声叹息;似乎是在愉快地工作,为收获的大地清扫;

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

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 一、立意 首先,表现为审题不清。许多中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不能做到看清题意、咬文嚼字,看到题目就不加思索,急忙下笔,加上平时的积累少,语文素养低,因而行文时不能紧扣题意,或偏题或甚至与作文要求背道而驰。 其次,立意欠深刻新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如何立意,立何意,至关重要。可是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急于完成作文,匆忙审题,轻视题干,或经验主义,审题浮光掠影,自然难深刻,四平八稳,老生常谈,这些都会造成立意平淡、雷同。 再次,重点不突出。缺少全盘把握的能力,抓住一点,不顾其他;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 那么,如何解决立意上存在的问题呢?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作文题,一般都包含两部分:题干和要求,所以审题可分两步走:审题干和审要求。 题干的内容是作文题的核心,行文前应逐字逐句的看清楚,真正做到咬文嚼字,弄明白写作的中心、材料的范围等问题。例如:《我终于笑了》,在审题时就要注意:“我”表明只能写我的事,以第一人称写作;“终于”表明经历了一番努力之后;“笑”指经历这件事后很高兴;“了”表明这件事已经发生。只有这样,才可能既审题准确,又能出新意。 另外,作文题一般都有几点具体的要求,这是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为的是让考生在具体的构思过程中少走弯路。所以一定要利用好这些要求。 比如下题:作家刘心武在《为你自己高兴》一文的最后写道:“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 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相信你也有作家笔下所写的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你还有作家没写到的高兴事,那么,请拿起你的笔,以“我真为自己高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把你自己高兴的事写出来。基本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结构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校名。(3)600——800字。 这道作文题分两部分。引题部分引用了一段话,这段话绝不能忽视,因为它提出了值得高兴的几个方面,对考生选材有很大的启发。正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提醒考生不要受引题几个方面的限制;二是写什么,这最核心——写自己的高兴事。就这一句话,就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写自己,不能写别人;要写的必须是件事,而且是值得高兴的事。不符合这两个要求,就会偏题。再看“基本要求”。第一点三层意思个个重要:既是写事,内容就得具体,前因后果必须交代清楚;既是写自己的事,就必须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没有感情谈何高兴;既是作文,就应该有作文的规矩,结构完整是最基本的要求。 这就是审题。 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 (1)立意要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那些健康的思想、全新的思想,才会把人引领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刘瑞马世伟执笔 10月7日至10日我课研组在九年级学生中做了俩个调查,老师们获益匪浅。 课题研究学生作文水平差的主要原因分析调查表(学生、教师) 主要因素 百分比 对象 素材语言积累少训练次数少方法技巧指导 老师认为(平均)70%10%20% 学生认为 (平均) 80%6%14% 课题研究前学生作文情况调查表(学生) 项目对象 素材占有情况拟题能力结构安排语言驾驭足够 多 严重不足还行不行有能 力 随意还行不行 学生比例6%94%20%80%10%90%4%96%《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 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 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 事物。“课标”对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实际的作文教学状况,却始终不尽如人意。作文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害怕、厌恶写作文”是学生的普遍心理现象。更具调查知:对学生而言,写作文是件苦差事,为了交差,他们不得不 绞尽脑汁,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定式,从一开始就制约了学 生的思维,因而作文的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必 定不佳。经统计分析,学生的作文问题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种: 一、没有素材,篇幅短小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瘳瘳数语,几行字就是一篇作文。意思虽然说清了,语句也通顺,但不能抓住事物的细节作细致地描绘。就好像一幅画,只有轮廓,

没有血肉,所以总也丰满不起来。 二、缺乏真情实感 有的学生景物也描绘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写得很清楚,但读起来干巴巴的,缺乏情感的滋润。也不能在作文中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主观立场,好像只是一 个事不关己的看客。这样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学生虽然也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妈妈真伟大!我的老师是世界上最好 的老师!等等,但由于在行文中缺乏情感渗透,读起这样本该情感充沛的句子, 总觉得有些空洞和高调。 三、表达不准确 有些学生要么重复罗嗦,要么词不达意,这样的作文让作者和读者的交流受阻。本班就有几个这样的同学,作文通篇都是口语,有的字甚至从字典中都找不到,他用拼音代替,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书面语来表达。看这样的文章,如同嚼 白蜡,索然无味。 四、作文模式化,缺乏个性 作文本来是个性化的活动。所谓个性化,就是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全班学 生的作文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体现出每个儿童不同的心声和不同的水平。可是平时一说写作文,学生就搬出作文书,套用模仿,有的甚至是全盘接收;或是老师念一篇例文,有一半学生都成了例文的作者,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更无个性可言。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制学生失去作文兴趣,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作 文能力的提高呢?归结为以下几点: 1、学生的第二课堂严重溃乏 除了读读教材中的文章,抄抄书本上老师指定的词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第二 课堂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他们的语言积累很是缺乏。心 中无货,当然下笔无墨了。作文时冥思苦想,也不过瘳瘳数语而已。 再者,家长在这方面的引导和交流也非常有限,我曾经做过调查,在家里过 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能主动予以引导的不足10%。(当然这并不能怪我们的家长们,他们要么农活太忙,无暇顾及;要么知识底子不够,有心而力不足;要么根 本就没有这个意识。)

初中作文辅导全套讲义

初中作文辅导讲义 第一章审清题意的能力 【能力定位〕 审题,就是仔细辨认、审查、分析、研究题目的意义和要求,确定文体和写作的范围、角度、重点等。有人说,为文审题是前提,立意是关键,表达是重点,可谓切中肯綮。确实,要写好一篇文章,必须首先把好审题这一关,否则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文不对题,文不对“体”。即使文字功底很好,也难免“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在平时训练、测试甚至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中,这样的例子都不鲜见。 【要点阐释】 审清题意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揣摩命题意图的能力 每道优秀的命题都包含着命题者的意图。揣摩命题意图,就是分析命题者“为什么命这个文题”,探究命题的依据和出发点。善于揣摩命题意图,写作时才能深谙“行情”,投命题者“所好”。命题的依据有: (一)联系学生的阅读实际命题。特别是课文阅读,它是语文学习之“本”。有联系课文思想内容的,如《不要畏惧困难》,审题时可联系《愚公移山》揣摩命题意图。有联系课文写作特点的,如《我最敬佩的人》,审题时可联系《谁是最可爱的人》揣摩命题意图。 (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命题。学生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

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科技生活、想像生活等。面对此类文题,学生应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联系当前的社会背景去审视题目。比如:“每位同学自身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如胆怯、自卑、惰性、娇气……请结合你的实际选择一个方面,把题目‘我终于战胜了_’填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这个命题既切合学生自身实际,又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个热门话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分辨表达体裁的能力 如果命题已对文体有明确要求,就务必要按要求作文。如果命题对文体无明确要求,就要从下面几方面人手辨明表达体裁。 (一)注意文题中表明文体的标志词语。 题中含“记”“忆”“访”“传”“纪事”“巡礼”“见闻”“赞”“颂”“歌”“抒怀”“畅想”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如《童年纪事》、《琐忆》、《内蒙访古》、《武夷游》等; 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析”“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 题中含“用途”“功能”“介绍”“说明”“解说”“性质”“怎样”“制作”“方法”“技巧”“(某物)自述”等,即写说明文。 (二)遇到没有标志词的文题,可以通过试加标志词的办法辨明文体,也可以从文题的含义发现它对文体的要求。 一般来说,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题的,要写记叙文,如《最难忘的一天》、《校园见闻》、《我和同桌》、《抉择》等; 要求阐发某种主张、论述某个道理的题目,要写议论文,如《机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作文800字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作文800字 中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观念的转变,个人消费也逐步增加,虽然中学生还属于无收入阶层,但在有些地方已成为消费领域的强势群体。那么我们的同学消费观念如何?消费状况到底怎样?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潜伏着哪些值得深思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的调查问卷表,对本校同学做一次调查,共发放110份调查问卷,收回100份,整个调查过程得到同学们的支持与配合,进展顺利,本文摘取几方面作重点报告。 零用钱的来源 从来自100份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98%的中学生零用钱都来自父母,基本是父母或其他长辈主动给予,很多家长可能有“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念头,对子女的消费要求都尽量满足,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有的家庭。在调查中,约有28%的同学表明假期有参加打工赚钱,但那远不能用来交学费及平时的日常花销,长期的开支主要是依赖父母,对于月零用钱,50%的中学生零用钱的数额每月在职10-50元;有42%的中学生表明够用;30%的中学生认为“还可以”,只有28%的中学生认为“不够用”。由此可看出,大部份的家庭给孩子的零用钱的数目还是足够,认为不够手的可能是花销太

大或家庭困难及家长有意限制。 关于假期打工,50%的中学生有这种想法,30%的中学生打工过,其实只要去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子劳力,所获得的报酬都是会欣喜且倍受鼓舞的。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不光彩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一个将要面对社会种种挑战和考验的人,树立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的观念,对于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无裨益。 零用钱的流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生主要消费有两大去向:一是买零食占42%,充分体现了少年嘴馋的天性;二是买学习用品占37%,说明这些同学在享受口福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自己添置些课外学习资料和文具用品。此外,衣着消费也占了总消费的一定比例,尽管调查中发现相当部份中学生在购买衣服,鞋等日常生活用品时选择普通标准,但由于“更新换代”频繁,毕竟也是一项不小的开支。玩方面的消费,在当前的中学生消费中不容忽视,占7%。虽然是农村中学生, 但有的同学追潮流,赶时髦,随身佩带手机、CD、MD等;有的同学迷恋网吧,把所有的零用钱都花在上网;调查中还发现人情交往也是学生中一笔不少的开支,如交朋友,生日派对,封建节日相互宴请,甚至过早地涉入爱河。人情交往太多、太频,既耗费钱财,也影响学习。作为中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过早和过多地涉及人情世故方

新课改下再谈初中英语有效写作

新课改下再谈初中英语有效写作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写作写作训练师生互动 一、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英语老师为了批改一个班的学生作文一坐就是一两节课的时间,可见老师批改英语作文是何等的辛苦。从学生方面看,有许多学生对英语作文望而生畏,无从下笔;写作内容贫乏,句式错误,语法不通,信息不全,结构紊乱,缺乏逻辑,用汉语思维造句,常常出现中文式英语。因此,尽管经过多次作文练习,但许多学生的作文成绩仍然不理想,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害怕写作文的现象。据一份中考调查显示,英语书面表达是所有大题中得分率最低的一个题型。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为什么作文教学的效果却如此低下呢?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英语写作教学长期以来都重复着同一种模式:老师布置写作内容――学生完成后上交――老师批改――返还给学生,老师在学生作文本上密密麻麻的修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如何改正,渐渐对英语写作失去兴趣,甚至对英语写作产生了厌烦,恐惧的情绪。为了适应新课改,改变这种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英语写作现状,我们尝试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引进有效性写作教学。

二、有效性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 有效性教学就是利用科学方法和手段,有效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在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1. 发挥五个基本句型的运用,进行句子训练 英语属于结构语言,它有自己的基本句型、固定搭配等。一般来说,英语有以下五个基本句型:(1)S+V;(2)S+V+O;(3)S+V+P;(4)S+V+IO+DO;(5)S+V+O+C。无论语言多么丰富多彩,从“句子结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英语句子都属于这五个基本句型,都是五种句型的扩展、延伸或变化。因此,训练学生写作时,可以掌握这五种基本句型,让学生以这五种句型来规范句子结构,反复练习和实践,确保写出的句子成分完整,避免出现句子成分缺失的错误,比如,漏写“主系表”结构中的系动词等。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人或事物,再要求学生用各种时态来写句子,如:Mike ofen reads books. Mike is reading books. Mike read books last night. Mike has read the book....

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现状调查情况报告.pdf

当今社会,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 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另外,写作教学的功利化、速成化的趋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写作教 学的可持续发展。重操作技巧传授、轻写作素养养成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然充斥着中学写作课 堂,直接导致学生习作的套路化、浅薄化。 因此,我们课题组针对初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理解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以期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探索并掌握在写作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一、调查目的 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初中教育中的现状,弘扬传统文化,测试当今初中学生对中国传统和文 化认识程度,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和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的态度,从而引发思考,是传统文化得以受到更多的重视,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 二、调查对象: 我校七、八、九年级三个班共60人。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进行了调查,完 全能够保证调查结果的科学性,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判断,保证研究的有效性。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对象是七、八、九年级6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60份,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100%。 四、调查时间: 2018年12月3日2018年12月12日 五、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本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共设置了11个问题,其中单项选择10个,主观题1个。 六、调查研究的方法: 问卷法,统计法,分析法 七、问卷调查的结果 1.我国的三大国粹是() A.儒学、国画和针灸 B.儒学、瓷器和武术 C.瓷器、书法和儒学 D.国画、京剧和中医

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6.3学校西安市第中学 调查报告名称关于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内容简述 本次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在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学生展开,通过相关有代表性的问题,了解发现中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希望对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教师的日常教学都有所借鉴,完成本次课题研究,最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调查目的 掌握学生阅读现状,及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调查范围西安市第十九中学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类型掌握学生阅读现状,调整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与表达能力 调查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共分三组,每组15人,指定一名学生为 组长,负责调查问卷的收集,和与学生及教师的沟通。 调查结果小结 目前中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阅读目的性太强,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阅读,希望家长、社会、学校能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阅读工作。

阅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中学生阅读不仅能提高阅读水平,培养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熏陶心灵,提升个人素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当今的社会,信息来源渠道很多,各种各样的电子阅读产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多中学生阅读时不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只是应付考试,目的性较强,或者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受社会大环境和学习压力等影响,学生中真正的精读者很少,学生静心阅读越来越困难,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掌握了目前阅读存在的问题,对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及我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这次调查,以西安市第十九中初中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为期一周。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展开。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5张,收回132张,涉及阅读时间,阅读途径,课外阅读,家长态度等几方面,以问题方式呈现。(附问卷表) 问卷调查(七年级、八年级) (1)你们每天阅读吗,如果阅读,大概每天阅读多长时间?(2)你平时的阅读以纸质书为主还是电子书为主?说说理由。(3)你能坚持课外阅读吗?平时阅读主要的书目来源是什么?

中学生作文常见问题分析及指导

中学生作文在文采方面的不足主要有:由于中学生词语蕴藏量小,所以运用时不够准确,表达模糊、僵硬;词语过于枯燥、单调,缺典雅,少韵味;通篇自说自话,少修辞。 在作文时,我们怎样才能裨补缺漏呢? 1.语言上注意辞藻的堆砌——恰当使用修饰语(形容词或副词)。一些修饰语的使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仅能够很好的刻画出人物当时的心情、性格特点或思想感情,还能增添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例如:“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一句中的“面色凝重”就很好的表现了老师的严肃,同时营造出一种紧张、严肃的氛围,如果去掉该词,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百草园景色的语句“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中的“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这些词语从颜色形状等不同的方面对景物进行修饰,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使事物更具体可感,也使文章更饱满、生动。 2.用词力求准确传神。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该满足于差不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应养成推敲词语的习惯。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的“排”和“摸”,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动词同是写孔乙己拿钱时的动作,却准确形象地表现了孔乙己前后不同的生活境况。 3.巧用修辞。一篇文章从头到尾自说自话,没有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就会使文章有呆板、单调之感,削弱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依据行文要求巧用修辞,不但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还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使读者爱读、乐读。比如《安塞腰鼓》一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这些句子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读之让人为之亢奋不已。 4.引用古代诗词句或运用名言警句。在文章中恰当引用或改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就好比借用他人现成的丽装来装扮自己,不费太多的精力,但只要选择得当,照样能使自己光彩照人。例如冰心在《观舞记》中,就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卡拉玛姐妹舞姿的优美。做文时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确实能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增添情趣。 5.巧用长短句。长短句结合能避免语言的呆板单调,使文章富有跌宕变化之美。许多学生写作文时多用长句,殊不知短句能使文章显得干脆利落。两者结合起来,文章会增色不少。例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中长短句夹杂,一气呵成,语言凝练、生动,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 四、表现形式 这类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题目欠新颖。表现为拟题用语干巴巴的,缺少修饰性语言;缺乏拟题的技巧、手段;开头平淡。老生常谈、司空见惯地平铺直叙,缺少方法;结尾平淡。与开头平淡情况一样;格式单一,不能

实用的调查报告作文集锦10篇

最新-实用的调查报告作文集锦10篇 实用的调查报告作文集锦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本人精心整理的调查报告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调查报告作文篇1 五朵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南阳市南召县四棵树乡西部,北距南召县城40公里,东南距南阳市75公里。 五朵山是文献记载的历史明山,久负胜名。《山海经》称其帝山,《明嘉靖南阳府志》说:“此山五峰并峙,圣女朵、禅庵朵、摩云朵、娇女朵、哑女朵并肩而立,故名五朵山。” 五朵山又称歪五朵。关于歪五朵,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祖师爷要到五朵山修行,走到山根有点累就坐下休息。当时正是正午,骄阳似火,山神与土地爷为了让祖师爷有个荫凉就让五朵山向东以歪,结果祖师爷一看要倒,吓得起来就跑,这一跑就跑到了武山,在这里修成正果,因此就有了五朵山,这两地都成为人们敬仰真武大帝的名胜之地。不过,当地居民说这里才是祖师爷开始修成正果的地方,有灵气,因为这里的山神与土地爷。真正的帮助了他。 现在的五朵山上修建了许多庙宇,每当初一与十五成群结队的香客就在这里虔诚叩拜。暴瀑峡的峡谷,风景如画,美如仙境,潺潺流水一路欢歌奔腾着,五座吊桥高悬于流淌不息的溪水之上,走上去晃晃悠悠的,如腾云驾雾。五朵山风景区常常让人们流连忘返。调查报告作文篇2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一个问题!所以,我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知道小学生的阅读情况,特地做了这次的调查问卷。 第一,我调查了一下,同学们都会在家里阅读图书,并不会去图书馆看,更不会出现不看书的现象。 第二,同学们看书时间有长有短,会有一半以上的人看书会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过,也有百分之四十几的同学,看书的时间会在一个小时以上,其实

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49063511.html, 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作者:周振芳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16期 摘要:中学生写作文的动机就是中学生写作文的出发点。由于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 写作能力,能够把自己所见所闻的客观事实或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大多数学生 还是感觉比较困难,不知道怎样下手,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对作文的担忧、恐惧的心理。天长日久,对写作文的兴趣也就淡化了,不能展开篇幅,渐渐对作文开始推诿,敷衍,甚至抄袭 等恶性循环。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03-01 学生中真正喜欢写作文的很少,普遍存在着不爱上作文课,不爱写作文,厌烦作文,写不好作文。。然而,写作文却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最能展示学生思想深度、情感厚度、人文关怀的平台。很难说一个不会写作文,写不出好作文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往往注重外在课程资源,向外去寻找、去追求,殊不知学生内在经验中存在着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它需要我们去开垦。我们说学生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意味着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把这些资源有效的利用起来,对课程教学的实施无疑能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 一、在写作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1.不知道作文该写什么。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面对文题,往往迟迟不能下笔,总是觉得没有什么话可说?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大多是初中生平时不注意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这就要求初中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多注意积累?教师则应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分析事物,怎样提炼观点,如何搜集和运用材料。 2.作文的“假、大、空”在学生作文中充满了“假、大、空”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学生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质,这样就导致了学生把自己“伪装”得很“高尚”,不敢说真话。其次,优秀的范文导致学生说假话,学生为写出好作文,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语句,发一些故作深沉而的感悟,排列几句名人名言或诗词典故,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样子。为扭转这种现象,教师要在观念和实践方面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树立说真话,抒真情,讲真事的良好文风。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浅谈初中作文教学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可以说占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但是我们学生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提起笔就搜肠刮肚半天写不出一字来,因此学生一见作文心就烦。老师呢?也害怕作文教学,因为尽管他们很努力的讲解,但学生仍无所适从,一筹莫展。特别是作文的批改工作,更是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师生们都感到无奈和烦恼。 具体情况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几组作文例子,我在初二的一节作文课上要求学生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文章,结果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同学开头这样写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母,老母是我们最亲的人,从小到大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经常就吴得闲,但她对我却很严厉。”下面就写了母亲如何督促他做作业的往事,最后以“老母是伟大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报答老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的回报。”整篇文章不够300百字,都是流水帐且白话连篇。 同学开头这样写道:“当我七八岁时,因为我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所以母亲经常带我去看病”接着第二段就写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自己发高烧了了,母亲就背着自己去看病,在路上母亲把雨伞都移到自己身上,结果母亲浑身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自己很感动。最后一段以“我很感谢我的母亲。”结束全文。 C同学就写的比较好,开头是这样写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劳

动妇女,却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十五个春夏秋冬,数不尽的艰难困苦,是您,母亲,总是不辞劳苦、毫无怨言的陪我走过。”接着以下几段详细写了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母亲如何教导自己,使自己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比如第一次写作文,由于经验不足,不懂文法,结果交了白卷,回到家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便牺牲休息的时间,教导她写作的技巧,帮助她寻找写作的灵感、纠正错别字,直到深夜。第二天把作文交给老师,老师表扬了她作文写的不错,她从心底感激母亲。十三岁,懵懂成长,总觉得母亲的苦口婆心的叮咛是唠叨,与母亲发生争执,后来无意间看见母亲在灯光下流泪,那时终于读懂了母亲的心。最后一段以“如果说我能取得好成绩,懂得做人的道理,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结束全文。整篇文章文笔流畅,详略得当,写的还可以。 从以上的这些作文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是参差不齐,不尽人意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学生阅读量太少,导致词语积累少,词不达意。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近年来随着考试指挥棒的魔力不断增大,学生整天沉浸在“题海战术”里,注意考试技巧和能力,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再加上现在的中学生看电视剧多,打游戏机、上网、QQ多,平时读报看散文少,看文学名著就更少。因此,平时缺少积累词语的习惯,导致学生知识贫乏,书面表达不出来,白话连篇、词不达意、口语化加强,甚至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他自己知道,别人是很难看懂的。例如A同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报告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中小学生而言,阅读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积累语言,提高语文成绩,而且能够丰富心灵,扩展视野,有助于独立人格的养成。不良糟粕的文化会阻碍人们的发展,尤其是中学生,不论是在心理或生理上都还未成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所以中学生阅读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于是,“群文阅读”课题组进行了对本校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希望能对中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帮助,能对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 一、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围绕课外阅读设计相关的问题,挑选6个班级,三级每级两个班分发问卷,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问卷,然后进行统计,归纳并简单分析。 2、个别访问 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随机抽取30个学生做个别谈话,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的类型及阅读的各种情况,以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 二、问卷整理 本次调查问卷在郾城实验中学七八九年级展开,一共发出180张问卷,收回178张,回收率为99%。本次调查只在小范围内进行,因此只能掌握大概的情况。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结果简析 1、你认为中学生应该阅读吗? A、应该(84%) B、不应该(1%) C、随便(15%)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很注重阅读的,在参与调查的100名学生中高达84%的学生认为中学生应该阅读。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最佳途径。 2、你喜欢课外阅读吗? A、喜欢(64%) B、不喜欢(7%) C、一般(29%) 中学生对于课外阅读还是很有兴趣的,大多数人都喜欢阅读,只有少数人不喜欢,而且都是成绩较差,喜欢玩的学生,当然,还有一些学生的态度很随便,只是凭一时的兴趣决定。 3、你是否经常看课外书? A、是(58%) B、否(42%) 虽然喜欢课外的学生较多,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并没有经常看课外书,学校和家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帮助他们增加阅读。 4、一周内共看几小时课外书? A、两小时以下(44%) B、三小时(29%) C、四小时以上(27%) 现在的中学生阅读的时间极少,即使学校每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还是有44%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只在两小时一下,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的阅读量就特别高,一般都超过4小时。 5、你经常看什么类型的书? A、小说 B、散文 C、传记 D、漫画 E、报纸、杂志对中学生来说,漫画和小说是最受欢迎的。报纸、杂志等比较比较时尚的书也较受欢迎,男生则较喜欢漫画。但散文、传记等文学性较强的书籍就比较冷门,只有少数喜欢文学的学生喜欢看。 6、你经常去书店吗? A、是(36%) B、否(64%) 虽然有较多的人喜欢阅读,但是大部分的人还是不经常去书店,很多学生喜欢看别人推荐的书籍,可以减少寻找的时间。 7、你一般多久去一次书店? A、一周一次(16%) B、两周一次(2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