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粤

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节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

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教学过程】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但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三、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

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思维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静电喷涂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绘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

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

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五、课堂小结:老师问学生,我们这一堂课讲了哪些内容,由学生总结,老师做补充。

六、布置作业:课后自我评价与练习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粤沪版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沪粤版《尝试科学探究》教学设计作者:牛集镇安溜中学陈福来指导教师:梁万明 【教学内容】:《尝试科学探究》沪科粤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第4课(2课时)【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希望你喜爱物理》和《动手做实验》之后,在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一、认识 电是什么 [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正负电荷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 电的过程叫起电 2、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 4、摩擦起电注意事项 5.教师讲解:科学家做 了大量的实验认定自然 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 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 规定为正电荷;一种跟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 所带的电荷相同,规定 为负电荷.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 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 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 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 荷. 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 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 吸引轻小的物体 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1.学生获得感性知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3.实验器材、多媒体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2] 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 制度计划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交流合作总结结论 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 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 材,如玻璃棒、橡胶棒、 丝绸、毛皮、细线、铁 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 实验. 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 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 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 是否相同? 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 13-4设计探究实验的 过程. 1.教师演示实验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 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 能力 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 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 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的能力 2.实验器材,做实验 3.学生小组讨论,并 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 成探究

[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 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 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 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 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 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 到了什么现象? 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 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 课文,回答问题: (1)闪电是怎样产生 的? (2)什么叫尖端放电? (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 象? 1.学生阅读第45页信 息浏览模块. 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 回答上述问题. (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 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 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 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 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 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 做尖端放电. (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 当补充,如:冬天穿衣 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 花产生. 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 究的严谨和艰辛 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 习态度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 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 造 (1)当带电体接触不带 电 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 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呢?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是什么? 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 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 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 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 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 多.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实际中的问题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沪粤八下《7.3 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教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 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讲授法。 【教具】 斜面,小车,长木板,毛巾,棉布,气垫导轨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知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提问:如果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情况将会怎样? (二)新课教学 1.让同学们猜想然后做实验:装置如图9-19所示 注意:(1)用同一小车做三次实验,每次都使小车从静止开始由同一斜面的顶端下滑,保持小车滑到三种水平表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告诉学生由于水平表面的材料不同,小车沿水平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沿毛巾表面运动受到的阻力最大,沿水平木板运动受到阻力最小。

演示结果:在第一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毛巾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最大,滑行的距离最短,运动的时间也最短,显然速度减小得最快。在第二次实验中,小车沿垫着棉布的水平表面滑行,阻力f比第一次实验小了,滑行的距离和运动时间也都延长了。第三次实验中,小车阻力最小,车滑行的距离和运动的时间都最长,小车速度减小得最慢。可见,实验证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长,运动的时间也越长,其速度减小得越慢。 2. 科学的推论:300年前,伽利略在类似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阻力等于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不停息地运动下去。科学家笛卡尔补充了伽利略的结论:如果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讲到这里,教师可补充气垫导轨实验,这是一个可将摩擦力减到最小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运动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定律的前半句为定律成立的条件,“不受外力”;后半句是定律的结论,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的是:当物体不受外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化。牛顿第一定律是阐述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定律说明运动不是靠力来维持的,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应明确指出,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不可能给物体创造一个不受外力的条件,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但是这个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和某些间接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推理概括出来的,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三)巩固新课 课下阅读课文,记住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问学生,当堂复述。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实验 2. 科学的推论 (1)伽利略的推论:运动物体若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尔的补充推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的大小不变,运动的方向也不变化。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 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 二、教学过程 探究点1电是什么 [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 [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 [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创造了电荷 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 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 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 [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所以本题选B。 [答案] B 探究点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课本]P44~4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思考]1.让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闪电的产生;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搞笑的猫咪。把学生带入“电”的课堂,并投影的有关电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 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 活动: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梳子(或铅珠笔)、纸屑等,做演示实验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材料,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正电荷?(2)什么是负电荷? 学生归纳总结:自然界只存在二种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荷。 教师:运用flash动画展示,让学生明白“电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的物体带正电,有的物体带负电?” 归纳总结: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种物质,原子核对电子束缚本领强弱不同造成的。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教师: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板书) 通过练习,巩固教学重点: 练习: 1、甲、乙、丙三个带电物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甲物体带_____电。 2、如图,将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用细线悬挂着的通草小球。若小球被吸引,那么小球带______电或__________;若小球被排斥,那么小球带______电。 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 (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②什么叫尖端放电? 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 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 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 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②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现象。 ③如:穿衣脱衣时的电火花。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得出:方法一、看能否吸引轻小物体。(板书) 方法二、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最快的信使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最快的信使教学设计粤 沪版教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第十九章电磁波与信息时代 1、最快的“信使” ★知识点(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万里长城上的烽火台。 一、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传递官文的驿马。 莫尔斯发明的电报机。 贝尔制作的早期电话。 二、最快的信使——电磁波 波速(V):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光速 三、电磁波的三个因素频率(f ):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C(V)=λ 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1/T)四、电磁波谱 Y 射线-----X射线------紫外辐射------可见光------红外辐射------无线电波大频率小 短波长长 注:①、各电磁波的速度相同 ②、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 预言者:麦克斯韦(19世纪英国物理学家) 五、电磁波的发现验证者:赫兹(德国物理学家1887年) 最早应用者:马可尼(1898年) 六、电磁波产生的条件:电路中有迅速变化的或。 组成:金属盆、碳粒、碳精薄片

话筒 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原理:声音------振动------变化的电流 组成:永磁体、螺线管、薄铁片 七、电话机听筒 原理:变化的电流-----振动------声音原理:声音振动变化的电流振动声音 发明电话和第一个用电话讲话的人是: 定义: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 八、振幅 符号和单位:A(m)。 ★教学目标(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电磁波,知道电磁波是谁发现的,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以及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认识描述电磁波的波形图. (3)了解电磁波的‘家族成员”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电磁波产生的实验活动过程,学习应用类比方法认识电磁波的存在. (2)经历用电磁波的波速、波长与频率三者之间的关系式,来检验收音机表盘上刻度的活动过程,确认三者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电磁波家族成员的广泛应用中,感悟电磁波发现的意义和价值 ★感悟中考(化州市播扬二中教师:宏道者)

最新沪粤版初中物理9上精品教案

沪粤版(2013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全册精品教案 第十一章探究简单电路 11.1 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闪电是怎样产生的; 3.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4.了解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公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教学设计: 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雷声。 师:一道道闪电,像一把把利剑,划破寂静的长空,催动着滚滚雷声……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将开始学习有关电学的简单知识。(板书课题:11.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 一、电是什么?(板书) 活动探究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多媒体视频展示: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观察,并注意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朔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等轻小物体。教师小结: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板书:1、摩擦起电) 2、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板书)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3、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多媒体视频,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正电荷? (2)(2)什么是负电荷? (3)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 带电体不但能吸引轻小物体,而且两个带电体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利用多媒体视频展示:同种电荷之间、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板书) 多媒体视频展示:上海科技馆的有趣现象。引导学生解释其原因。活动与探究3,多媒体视频展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①闪电是怎样产生的?②什么叫尖端放电?③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学生阅读完毕后,回答上述问题。上述问题的说明: ①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之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这时物体带静电。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 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4)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 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5)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静电喷涂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绘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 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五、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 4验电器 5、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六、布置作业与课后练习 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是()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 C、用干燥的塑料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很多尘土 D、磁铁能够吸引小铁钉 2、摩擦起电是() A、正电荷转移的过程 B、正、负电荷同时移动的过程 C、创造电荷的过程 D、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3、能够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7)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8)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9)通过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向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做好静电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铁架台,起电机、泡 沫小球、验电器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与交流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巩固总结、 分组实验法、演示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取一个吹足的气球,用毛皮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并用多媒体展示闪电的图片。然后提问: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实验,逐步揭开电的面纱。(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 (二)新课讲授: 1 、电是什么(板书):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怎样认识力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6.1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用具:磁铁、铁钉、弹簧秤、钩码、三角板(教师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常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力的现象相当多,打过篮球吗?提过水吗?举过哑铃吗?帮人推过车吗?……都干过,这些事情通俗的话就是出点力(气),可在物理学里力是一个什么概念?产生力的条件又是什么?本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力的概念 板书: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学生实验:①磁铁吸引铁钉 ②用手拉弹簧秤的挂钩 引导回答出:磁铁对铁钉施加了力,同时,铁钉也在吸引磁铁;用手拉弹簧时,手也被弹簧所拉。 (2)事例分析 引导学生回答: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强调: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力不能脱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在研究一个物体受力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且能找到。 2、力的大小和方向 实验:(1)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轻轻地拉一下弹簧的挂钩,测一下拉力的大小。

(2)测钩码的重力的大小 引导得出: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提问:在初中学习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回答:竖直向上 老师归纳:所以力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板书: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方向由具体的作用去定。 3、力的图示 提问:力的三要素是什么?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引导回答: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教师总结归纳引入:力的三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可以形象准确地表示出力的三要素,方法:就是力的图示。 (1)教师板演: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向右的100N的力F,如何表示这个力呢? 首先选一标度(比如1cm长表示20N的大小)。 其次,从力的作用点向右画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度要是标度的5倍,表示100N,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学生:根据过程总结什么是力的图示。 板书:力的图示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2)力的示意图。 在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只需要在图中画出力的方向,不画大小,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了力。 【例1】作出A受到一个与水平面成300角的斜向右上方500N的拉力力的图示。 说明:对“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要求的差别 4、力的种类: 提问:同学总结一下学过什么名称的力 学生答:拉力、支持力、压力、重力、动力、阻力…… 教师分析:象拉力、支持力、压力、动力、阻力一听名称,同学够知道力的作用形式及效果,这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类的。但这些力产生的条件及性质不一定是一样的。比如:象重力、拉力是不同性质的力,但都可以作为动力或阻力;而性质相同的力,又可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支持力、压力是同种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却不同。所以力的分类按效果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摩擦起电现象,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5)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6)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7)通过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9)通过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向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产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做好静电实验也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具准备:气球,塑料梳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铁架台,起电 机、泡沫小球、验电器等。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与交流方法、观察与实验、归纳、巩固总结、分组实验法、演示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取一个吹足的气球,用毛皮在气球上摩擦后,将硬纸板放在气球上方,气球竟不会掉下来,它紧紧跟着硬纸片移动,像被粘住似的,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用一句话过渡:“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并用多媒体展示闪电的图片。然后提问: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实验,逐步揭开电的面纱。(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

粤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最新版粤沪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 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等 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11.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教具(教学)准备:

11.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⑶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⑷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 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具(教学)准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方法(策略):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尺、碎纸屑、验电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 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 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上。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 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问学生:为什么用丝 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老师补充: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 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 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 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但 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用同样的方法可以 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 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 成静电实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 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 吗?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 ⑴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 什么现象? ⑵将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 什么现象? ⑶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被毛皮摩擦过 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把实验结果填在下表中: 注:表中“玻璃棒”是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橡胶棒”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⑷分析表中的现象,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学生实验后,把他们的实验记录结果投在大屏 幕上,给学生留出观察、思考、充分交流的时 间。学生经过讨论,一般能得出如下结论:“被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同种 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时教师说明: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 各样的物质带电,人们运用上述方法做了大量 的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叫正电荷;另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 玻璃棒橡胶棒 玻璃棒 橡胶棒 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进行 实验 这样处理学生对两种电荷 认识要好一些! 对于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我将实验作了改进,效果非 常好。 可推广 象 现 体 电 带 体 电 带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课题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 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光、电、磁、声等现象的科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力与机械能。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电学部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而人类第一次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3-1,图中给出了闪电这种在夏天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解释闪电产生的原因,以及“电”这种物理学新现象。 二、新课学习 1.电是什么?

【过渡】我们要研究电就必须建立起对带电过程的深刻认识,而生活中最重要的电现象即是摩擦起电。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我们来看图13-2,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提问】从图13-2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 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生电。 【提问】我们知道了摩擦可以生电,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了图13-2的吸引作用吗? 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 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 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 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 (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 请同学们看图13-4,图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a 中我们发现悬挂的玻璃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图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b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橡胶棒,这说明负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再看图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从图c中我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粤沪版教案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 计粤沪版教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第六课时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⑸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⑺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 (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器材准备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电器,然后列举自己家里有哪些电器,再想一想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意识到电的重要性。电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已离不开电。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电的王国,探究电的奥秘。 2、多媒体展示闪电图片,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电是什么 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 (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 (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 (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 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 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 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 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 所带的电是不同的; 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