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上海海事大学行动方案(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的特区,改革优先发展的试验区。上海海事大学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平台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地方、高校配套政策优先支持的前提下,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扶优扶强。鼓励协同创新平台依据国家政策创新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化高校办学模式改革,使之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集聚区。基于此,我校在推进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有效地保障计划的实施[1]。

一、完善组织机构

(一)平台层面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作为依托上海海事大学管理,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实体机构,采用“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协同创新子平台→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体制,同时成立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牵头高校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担任,成员由协同单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审定、配套政策与经费保障,明晰各协同单位责权,统筹协调各方人力资源、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事宜,领导小组一般每年召开2次会议。

2.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成员包括各协同单位派驻人员、专职行政人员、各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管理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业绩奖励措施等。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通过竞争上岗,负责团队组建、人员聘任、目标管理、团队绩效

考核与日常运行管理。

3.指导委员会

指导委员会由交通运输部科技司、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等相关领导组成。

指导委员会职责:站在港口物流行业发展的长远性、全局性视角,以前瞻性、战略性眼光,对不同时期协同创新平台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给予指导,对协同创新平台的工作开展给予政策支持。

4.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组成:由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教育家、管理专家等组成。

学术委员会职责:论证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学术方向、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对协同创新平台的任务设置、人员遴选和考评、自主创新项目审核、创新人才培养、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等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学校层面

成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分管科研、学科、人事、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科技处、科学研究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定期工作协调机制,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改革[2-4]。成立由学界、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的协同创新平台专家委员会,负责校内创新平台建设的学术咨询。组建办公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专职科员2人,负责具体工作。

二、机制体制改革与创新

(一)给予人事改革自主权

协同创新平台是依托高校,并相对独立的管理运行实体,赋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制度改革与管理的自主权,有利于其根据实际发展目标和建设需要,积极探索人才选聘、人事管理以及人员考核等改革,建立各协同单位间的协同机制,增加人员的互聘与流动。

1.岗位设置

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和任务,实行“按需设岗”。

设立全职和兼职两类岗位。全职岗位为协同体单位受聘进入协同创新平台合同签定的人员;兼职岗位指与协同创新平台有明确聘任合同,每年在平台工作3个月以上相应职位,包括协同体单位以外的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等。

2.岗位聘用

定条件,实行“竞争上岗”,面向协同体内外公开招聘。

根据协同创新平台的主要任务和年度计划,明确岗位的研究方向、创新任务、应聘要求等,由工作小组组织初评,确定有效候选人。经过同行评价,由领导小组投票后聘用。

3.薪酬与考核

平台采用“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的薪酬结构。

对新进人员提供有竞争力的年薪。首席科学家(每个子平台原则上有一位)一人一议,特聘教授(PI)50-100万,研究员、教授20-50万,优秀博士、博士后10-15万,一般人员6-10万[5]。

全职聘用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原则上由原人事单位承担,绩效部分由平台提供。

所有受聘人员绩效考核分年度考核、期中考核(2年)、建设期满总考核(4年)。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

按照团队进行考核,实行“优劳优酬”根据研究团队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和业绩贡献大小发放业绩奖励。

为学术型骨干和产业型骨干分别制定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实行“分类考核”。学术人员,主要从科技创新力、科技竞争力、学术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技术人员从工作任务、技术能力、服务质量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发放依据,三年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重要依据。

4.人事关系

学科教师通过重大任务聘入协同创新平台相关岗位,学科归属不变;协同创新平台考核其承担的重大任务完成绩效,学院认可平台考核结果。成果归属方面,教师在平台取得的成果,可以和学院共享[6]。

5.人才计划

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平台人员申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研究群体、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支持平台面向国内外设立相应的中青年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平台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对平台公派留学生、访问学者进行优先支持,扩大平台海外留学人员的招收规模[7]。

(二)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

抓紧完善财务机构建设,优化管理制度,细化操作程序,加大改革力度,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平台的健康发展和取得实效[8-11]。

1.赋予平台一定的财务自主权

设置协同创新平台独立账套,并设置专门窗口,进行独立的科研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设置专项财务主管,服务平台运行

2.经费管理办法

学校财务部门制定专门的“协同创新平台经费管理办法”,对协同创新平台的经费管理给予特殊政策,减少审批环节,以方便协同单位之间经费的横向拨付以及人员薪酬、奖金、津贴等“人头费”的支出,彻底解决经费“使用难”的问题,以保障协同创新工作顺利开展。

(三)科研协同改革与创新

1.科研组织模式

以科技创新目标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和“PI制”相结合的科研组织模式[12],每个协同创新子平台设首席科学家1人,设PI若干名,分别来自学界和业界,每位PI带领一支以博士、博士后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在项目组织管理、岗位设定、人员聘任(用)与考核、薪酬设定、资源管理、任务分工等方面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

通过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实现由个人兴趣驱动向国家需求导向转变;由单学科分散研究向多学科协同攻关转变;由力量分散各自为战向优势集群整合联动转变。

建立以重大协同创新任务和实际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平台人员工资和绩效奖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激励措施。

2.设立港口物流专项基金

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10-15项港口物流科技创新开放课题,通过发布课题指南、公开招标,吸引海内外港口物流创新团队和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加盟平台开展合作研究[13]。

3.知识产权资本化

实行知识产权资本化,规定70%的成果收益归发明团队所有。协同体享有其余30%的收益,协同体与受聘的教授、科技人员、研究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合同[14]。

4.科技成果转化

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民间资本、金融机构对协同平台进行资源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四)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创新

坚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平台的核心任务与评价重点,大力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能力与水平[15-16]。

1.招生和选拔机制

单列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录取。适当增加平台导师的硕士生、博士生招生指标。博士研究生招生允许导师根据所从事的不同科研方向和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情况跨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充分发挥导师和团队在博士生招生中的作用,提高博士生招生工作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设立“协同创新平台专项奖学金”,在学校原有奖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在平台学习期间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生源报考协同创新平台相关学科。

2.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依托协同体的骨干企业实践环境,以及高水平实验室,实行“高校企业双导师制”,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研究生国际交流

结合港口物流国际化的特点,建立一套满足研究生过程培养的国际化交流体系,增设若干研究生国际化交流项目。

(五)学科建设与发展

以需求凝练方向,引领传统学科跨越式发展,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团队汇聚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相关学科向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水平跨越,形成世界一流物流学科群。

1.筹备物流学科战略咨询会

邀请国际著名物流交通SCI期刊主编和行业专家,共同商讨物流学科的发展方向,使协同创新平台具备一流的行业影响力和学术影响力。

2.整合优化物流学科群

集成协同平台优势学科群资源,结合自身基础和特点,调整学科内部结构,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巩固传统优势学科的领先地位,挖掘新的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构建优势学科群,形成综合性的学科布局,在人事、财务、科研、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保障措施

(一)资金

学校给予协同创新平台300万元的启动经费,并保证每年不低于100万的运行费。另外,各部门必须重点保障用于协同创新平台教学改革、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业的经费[17]。

(二)场地

整合现有的办公和科研空间,优先保障协同创新平台需求,在东校区或者东明路校区提供不低于200平米的办公用房,在临港校区提供不低于5000平米的科研实验办公用房[18-19]。

(三)实验室

整合平台的优质仪器设备资源,划归协同创新平台统一管理,按照“开放共享的原则”向协同单位开放。另外,学校专门投入的实验室建设经费优先向平台倾斜。

(四)人员编制

新增办公室专岗行政编制科员2人,科研教师编制20人。

附录

[1]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教技[2014]2号

[2]浙江工业大学,第六次党代会和中长期规划(2011-2020)均明确提出要主动对接“2011”计划,全力推进协同创新。2012年4月,浙江工业大学专门成立了“2011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分管科研、学科、人事、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计财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定期工作交流机制,推进协同创新的各项改革。

[3]南京大学,党政班子充分认识到协同创新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专门成立了校2011计划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共同牵头,党政班子成员参与,负责2011计划工作的战略性决策。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由常务副校长和分管文理科研的副校长具体牵头,财务、人事、科技、教务等各个职能部门参与。同时成立了由院士、知名学者组成的2011计划专家委员会,负责校内2011计划实施的学术咨询。另外,还由科技处和社科处联合成立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指导和联系工作。这样的机构组织涵盖了2011计划实施从战略部署到具体工作的各个层面,主要领导牵头、多部门协作的模式保障了学校出台的各项措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实施。

[4]天津大学,第一时间成立了“2011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2011计划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2011计划”,形成了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工作小组组织协调、2011计划办公室推进实施、各中心工作小组具体落实的“四级管理框架”。其中,领导小组为学校党委常委会,工作小组负责人为学校主管学科、财务、科技、人事的4位副校长,成员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给予了“2011计划”最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保障。

[5]苏州大学,提供年薪如下:首席科学家一人一议,特聘教授(PI)50-100万,研究员、教授20-50万,访问学者、博士后10-15万,一般人员6-10万。

[6]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关系上,学科教师通过重大任务聘入中心相关岗位,学科归属不变;中心考核其承担的重大任务完成绩效,学院认可中心考核结果。成果归属方面,教师在中心取得的成果,可以和学院共享。

[7]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教技[2014]2号)第六条,人才计划向中心倾斜支持。

[8]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财务特区,设置了协同创新中心独立账套,并设置专门窗口,进行独立的科研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设置专项财务主管,服务中心运行,并逐步在协同体其他高校建立独立分账套。

[9]武汉大学,以转变经费支持方式为核心,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一是采取多元化的经费支持。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来源包括国家拨款、学校资助、依托单位支持、项目经费、平台自筹等。其中,学校资助经费所占比例及额度,由学校根据平台年度目标和近期目标协商确定。学校经费主要用于人员薪酬的补充和平台基地条件建设,不得作为研究经费。学校鼓励平台积极与地方部门合作、参与国际合作、与国家大型企业合作,争取经费支持。如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与武汉市联合共建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获得武汉市政府2亿元经费支持;与泰国政府合作,建立泰国减灾应急系统;与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二是改变人员经费构成模式。将现有人员经费全部由学校承担的单一模式改为三个1/3的构成模式,即国家或省级部门拨款、学校拨款、科研经费中用于人员薪酬的部分各占1/3。三是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在不违背国家有关经费使用办法的前提下,按最高标准确定平台科研经费用于人员薪酬的比例。

[10]中国政法大学,赋予协创中心一定的财务自主权。主要包括:1.“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由协同创新中心统一支配,专款专用,接受学校和教育部监管;2.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资金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负责。资金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和项目管理费等;3.使用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须纳入学校或主管部门统一管理;4.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实行使用情况公示制度;5.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会同审计部门定期对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6.学校财务部门制定专门的“2011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经费管理给予特殊政策,减少审批环节,以方便协同单位之间经费的横向拨付以及人员薪酬、奖金、津贴等“人头费”的支出。给予特殊政策,彻底解决经费“使用难”的问题,以保障协同创新工作顺利开展。[11]河南农业大学对中心财务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中心财务在河南农业大学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户管理、独立核算,并接受牵头高校及上级机关的财务审计与监督管理。

[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针对重大航天科技任务计划性强、多学科、多团队、系统集成的特点,采用“两总”制进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由集团公司选派总指挥,高校选派总设计师。针对宇航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采用“PI”制进行科研项目的组织管理,由PI负责团队组建,任务组织实施,鼓励自由探索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两种模式之间互为上下游关系,相互支撑,PI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推动航天重大任务的实施,“两总”团队承担的重大工程任务牵引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开展。

[13]河南农业大学,每年列支500万元专项经费,设立10-15项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开放课题,

通过发布课题指南、公开招标,吸引海内外优秀粮食作物科技创新团队和和青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加盟中心开展合作研究。

[14]苏州大学,成果转化收益80%归发明团队,2012年转让专利15项,收益210万元(到账183万元),146.4万元归发明者

[15]河南农业大学招收“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对高考成绩超过一本分数线80分以上、50-79分和30-49分的学生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和2万元,并对录取到“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学生全程免除学费,按月发放助学金。[16]哈尔滨工业大学,单列研究生招生计划,单独录取,适当增加中心导师的博士生招生指标。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以推荐免试方式为主,统一招考为辅。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度,并允许导师根据所从事的不同科研方向和承担的各类科研任务情况跨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设立“2011专项奖学金”,在学校原有奖学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在中心学习期间的待遇,吸引最优秀生源报考协同创新中心相关学科。设立博士生短期访学计划,资助博士研究生到国外本学科领域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短期研究和访问,利用国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完成高水平博士学位论文,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促进导师与国外高水平学者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开展更紧密的合作。设立优秀博士生国际会议资助计划,资助博士生参加境外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与境外一所或多所著名大学共同举办双边或多边的博士生学术论坛,扩大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为优秀博士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减轻导师和博士生在交流经费方面的负担。

[17]南京大学给予每个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200-1000万元不等的运行启动费。

[18]南京大学在仙林校区新建6万平方米的化学楼,规划作为生命的化学基础协同创新中心的主楼,即将开工建设的6万平米的镇江楼,已规划作为人工微结构与量子调控协同创新中心未来的总部。另外,学校还划拨专门的住房作为协同创新人才公寓,为来校的协同人员提供保障。

[19]天津大学在基础设施方面,学校在新校区预留了建设用地,将很好地支撑协同创新中心的未来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拟投入4.1亿元,预计2015年底将完成6.9万平米的建筑;与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署协议共建滨海工业研究院,占地450亩,计划建设30万平米,拥有足够的空间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支撑。其中一期建设7.8万平米,燃料中心8500平米,精馏中心1.4万平米已投入使用。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某某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某某市的决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增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某某市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拟整合国内外相关的科技资源,建设某某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一)某某市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建设创新某某市的需要。近几年,我们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如研发了某某市科技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网上登记系统、专家数据库等,实现了某某市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的网上申报及评审等;开通了烟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但是,目前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规划,因此,充分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一个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多功能的“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臵和综合利用,提某某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某某市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创新主体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目前某某市中小企业规模和实力还不够强,存在着信息渠道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因此,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系统集成、便利服务,积极为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促进自主创新的有力措施,是全面提某某市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三)从政府部门自身建设看,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阳光政府”的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建设创新某某市,根本的要求是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既能规范、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又使科技管理、服务更加公开、公正、公平,有利于改善创新环境,对于构建“阳光政府”、建设服务型机关,促进政府管理科学化、服务高效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某某市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充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整合和优某某市科技资源,搭建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业化网络载体,某某市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公司

XXXXXXXX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 甲方:XXXXXXXX大学 乙方:XXXXXXXX公司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面向XXXXX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推进协同创新,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服务XXXXX科学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生产技术进步,更好地利用高等学校和企业在人才资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XXXXXXXX大学(以下简称甲方)与XXXXXXXX公司(以下简称乙方)本着“真诚合作,讲究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双方友好协商,决定成立“XXXXXXXX 协同创新中心”,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等校企产学研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校企合作,联合攻关 1、甲方针对乙方在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攻关项目,积极向乙方推荐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科技成果(可优惠转让或联合开发);乙方积极组织、努力推

广甲方的技术成果,使其成为甲方的中试基地之一。 2、根据乙方所提出的需甲方参与合作研究的科研课题,经双方协商,可成立甲、乙双方联合攻关小组或由甲方单独成立课题小组。 3、乙方负责提供科研经费,课题组在经费支出方面应有明细表,乙方有权随时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 4、由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科研成果、工艺及产品等皆为双方机密,不得泄漏,不得转让第三方。 5、为发挥双方在生产和科研中的联合科技优势,双方应积极组织、协调双方力量组成科研生产联合体,对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项目、重大科技项目和高技术产品进行联合投标、联合申报、联合攻关与联合开发。 6、双方应加强相互的信息沟通和有效合作,乙方在制定中长期科技、产业发展规划时,根据需要优先邀请甲方有关专家参加,并向甲方通报企业生产中的有关信息和存在问题(需要保密的除外);甲方尽可能及时向乙方传递有关部门最新信息和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交流和学术活动的有关信息。甲、乙双方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不断提高并改进研究水平,并努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二、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1、甲方自行开发的科技成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转让给乙方。 2、甲、乙双方应根据国家相关知识产权转让的法规、政策办理有关转让手续。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通知各区

关于组织申报2017年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的通知 各区(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局,有关企业: 为全力推进我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发挥大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建立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体系,根据《青岛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推进方案(2016-2018)》和《青岛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组织开展2017年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主体 在我市登记注册,符合我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设要求和新旧动能转换发展领域方向的我市大企业或其控股公司(大企业指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企业〔2016〕194号>大企业划型标准的企业)。 二、申报条件

(一)已经初步具备创业创新要素汇聚、资源整合服务能力,能够为同行业小微企业提供信息、技术、人才、检验检测、投融资、市场开拓、创业创新等3种以上服务。 (二)建设项目有明确的建设实施方案和投资计划,投资不低于800万元,包括平台场所建设、装修改造(或场所租赁),相关设备设施和平台系统软硬件系统开发、购置、运营、维护、升级以及市场开拓、推广等支出。 (三)已经为10家以上产业链或其他行业的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 (四)具有5人以上的创业创新服务人员。 (五)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六)承诺对报送材料真实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并遵守有关财政资金管理规定。

三、支持项目建设目标 支持2018年9月底前建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大企业“双创”和小微企业“双创”双动力优势,鼓励行业内大企业利用互联网手段,采取“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创新生态+专业服务”等形式向社会开放资源,打造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一)建立实体(众创空间)和网上服务平台。实体平台要建设与服务规模、服务功能相适应的服务场所,配备先进齐全的行业性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公共服务设施及创业创新服务环境,能够开展各类创业创新服务活动。网上服务平台要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方便对接和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实现服务效果跟踪、统计和分析,建设2个与本产业相关的协同创新网络服务分平台,以众创、众包、众筹、投资等方式稳定集聚30家以上创业创新小微企业。 (二)集聚整合开放服务资源形成创业创新服务生态圈。发挥产业链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自身的采购、研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资金、渠道等优势资源,同时整合集聚各类社会资源50家以上,利用线上线下等手段,向社会开放服务,服务功能达到5种以上,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创新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

协同创新平台文化建设方案 目录 一、当前学术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3 (一)学术文化意识淡薄:本真主义缺失,功利主义盛行 (3) (二)学术风气有待加强:学术道德失范,学术监督缺位?4 (三)学术权力失位严重:行政权力膨胀,学术权力势微 (4) 二、学术文化建设的方法与途径 (4) (一)继承与发展学术文化,积极营造学术至上的良好氛围?4 1.必须把学术文化建设作为协同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好 (4) 2.协同创新必须树立学术至上的价值观念?5 (二)弘扬和培养学术道德,建立健全学术监督的体制机制 (5) 1.建立学术信用档案?5 2.建立协同创新的学术规章制度 (6) (三)尊重和用好学术权力,构建助推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6 1.树立学术权威?6 2.建立学术权力运行机制 (7) 三、学术风气营造方法?8 (一)成立学术风气建设专门委员会 (8) 四、构建协同创新的平台模式?9 (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平台模式 ............................................. 9 (二)面向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的平台模式 ............................................. 10(三)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四)面向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的平台模式? 10 11 五、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11 11 (二)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 (三)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1 (四)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12) (五)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12 (六)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 (12) (七)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 12 (八)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 12 六、创新文化创建理念和体系................................................................................................... 14 14 (一)确立创新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二)凝练创新文化建设目标............................................................................................... 14 14 (三)规范创新文化建设原则? (四)明确创新文化的内容?15 1、精神层面?15 2、制度层面?15 15 3、可视层面? (五)建立创新文化建设的体系?15 16 七、创新文化建设三阶段?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企业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省委“八八战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高我省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浙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就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省形成了一批产业和区域明显的化纤及面料、皮革及制品、五金制品、品牌服装、化学原料药、高低压电器、电子材料、氟化工、汽摩零部件等特色产业,构成了制造业基地的产业基础,但这些产业大都是传统产业,产业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同时,我省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这一特点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急需开展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提升我省产业水平。 (二)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浙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面对当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增强的局面,我省低、小、散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与此同时,我省人多地少,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很高,要素缺口对经济影响日益增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容量对经济发展已构成硬约束。这些矛盾和现实严重阻碍了企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有依靠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企业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企业主体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重点突破和一般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科技工作者和技术中介机构等构成,以促进产业升级、产品结

2018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答案

? 1.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缺乏好的创意和科技能力 o B.创新的过程存在问题 o C.缺乏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o D.重视程度不够 ?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协同创新管理的困难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价值观的统一 o B.文化的冲突 o C.地域整合 o D.利益的统一 ? 3.大学和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o B.降低科研风险,实现风险分担 o C.获得经济收益,促进组织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o D.实现共同利益,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4.产学研三方从各自的组织特性与目标来看,存在着很强的创新互补性。其中,研究机构主要以()为主,注重知识的技术化。(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现知识、培养人才 o B.应用研究 o C.基础研究 o D.开发研究 ? 5.协同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o B.建立健全鼓励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法律制度 o C.加强协同创新的外在环境建设,努力建设一种公平、公正的创新合作环境 o D.克服协同创新系统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协同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 6.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0 o B.2025.0 o C.2030.0 o D.2035.0 ?7.创新的主体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个人 o B.企业 o C.高等院校 o D.科研机构 ?8.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创新等级排名上,我国被列为()。(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o B.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C.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D.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长春市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长春市供应链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修订版) 长春市商务局

目录 一、总体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好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二)物流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逐步推向深入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我市物流标准化目前尚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____________ 4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三、主要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推广物流标准化,促进供应链上下游相衔接____________ 6(二)以供应链平台建设为核心,完善流通领域供应链体系____ 8 四、组织实施路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五、资金管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六、项目管理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七、进度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一)启动阶段(2017年8月-1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2

(二)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9月6月)_______________15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9年7月-8月)__________________16 八、保障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一)建立组织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二)建立工作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三)健全管理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四)做好试点企业及试点项目选定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18 (五)加强资金管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六)做好绩效评估及验收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七)做好培训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 2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考题及答案

协同创新考试答案 1.提升协同创新的基本方针是增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深度,号召跨国界、跨区域、跨学科的协同合作,努力实现构建成(C)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3.0分) A.跨国界、跨学科、跨地区 B.多学科、多功能、高级别 C.大开放、大合作、大协同 D.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 2.协同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是(D)。( 3.0分) A.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B.建立健全鼓励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法律制度 C.加强协同创新的外在环境建设,努力建设一种公平、公正的创新合作环境 D.克服协同创新系统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协同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3.创新的主体是(B)。(3.0分) A.个人 B.企业 C.高等院校 D.科研机构 4.大学和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是(D)。(3.0分) A.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B.降低科研风险,实现风险分担 C.获得经济收益,促进组织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D.实现共同利益,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产学研三方从各自的组织特性与目标来看,存在着很强的创新互补性。其中,研究机构主要以(B)为主,注重知识的技术化。(3.0分) A.发现知识、培养人才 B.应用研究 C.基础研究 D.开发研究 6.MIT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进过程是(B )。(3.0分)

A.产业咨询融入学术系统-利用知识创建新的公司-大学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 B.产业咨询融入学术系统-大学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利用知识创建新的公司 C.大学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产业咨询融入学术系统-利用知识创建新的公司 D.大学技术转让与专利许可-利用知识创建新的公司-产业咨询融入学术系统 7.11115444(3.0分)B A.456789.0 B.789797.0 8.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协同创新管理的困难的是(D)。(3.0分) A.价值观的统一 B.文化的冲突 C.地域整合 D.利益的统一 9.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A)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3.0分) A.2020.0 B.2025.0 C.2030.0 D.2035.0 10.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创新等级排名上,我国被列为(A)。(3.0分) A.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B.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C.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D.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包含(ABCD)。(4.0分) A.财政政策 B.税收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2.产学研合作发展态势是(BCD)。(4.0分) A.由紧密型向松散型过渡,即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附件1 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和基本条件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是以支撑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通过有效整合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骨干企业等优势单位资源,面向企业技术创新共性需求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系统。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和基本条件: (一)主要功能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应具有开放性、服务性、稳定性等三大基本特征,具备条件保障、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四大服务功能。 --条件资源服务。系统集成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优质资源,面向企业提供检测、设计、信息、标准、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 --技术研发服务。产学研联合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前瞻性技术的预研;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与咨询诊断。 --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对己有成熟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和工程化;向中小企业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新产品。 --产业技术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整合优势设备资源和教学条件,为企业开展多种形势的人才培养与培训;为各类创新载体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双向交流提供支撑。 (二)基本条件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应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准,能够提供区域性服务,具体应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资源整合 --平台有效联合了行业内、部门或地方内多个产学研的资源优势单位。参建单位与被服务对象在生产经营上没有竞争关系。 --平台所集聚产业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规模占行业、部门或地方相应资源总量的较大部分。资源质量应具备国家或行业所认定的资格或资质。 --平台拥有多家产业领域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与服务载体。

--具有技术创新资源持续积累的措施,能够不断扩大技术创新新资源整合覆盖 面。 2.开放服务 --面对全社会开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服务模式与服务内容,具备覆盖若干产业集聚地的服务网络,在相关产业领域内具有较大规模的用户群。 --能够针对产业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共性需求,提供设备条件、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服务,支撑产业链上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对于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的平台,只有当服务内容为企业急需且其服务能力与水平确属国内领先的,才予支持。 --对外稳定服务一年以上,年均服务企业100家以上,整体服务效果明显,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3.运行机制 --平台制定有明确的章程,具有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组织机构和权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 --具有适应市场规律的运行服务机制,在经费投入、利益分配、服务规范和绩效评估等方面,形成保障平台良好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4.技术创新服务与支撑能力 --具备开展公共技术服务所需的服务场所和先进、完备的技术服务与开发的条件设施,拥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技术研发队伍和管理人才队伍。 --具备支撑企业技术创新和行业技术升级的研发能力。平台主要建设单位在行 业内居于技术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技术成果储备。 --平台主要建设单位经济效益较好,研发经费投入能力强,近两年每年各单位涉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合同额总和在2000万元以上。

协同创新中心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类型: XXXX协同创新中心 实施方案(试行) 主管部门(公章): 牵头单位(公章): 联系人: 联系电话:

传真: 二O一年月日

信息表

概述(2000字内) 1.建设背景 2.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3.前期培育组建情况 4.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5.预期成效与社会贡献 一、建设依据、背景与意义 1.1协同创新方向选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2该方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3我国在该方向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机制体制问题 1.4开展协同创新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二、总体目标与重点任务 2.1近中期发展目标 2.2整体发展思路 2.3重点建设任务 三、申报基础与培育组建情况 3.1牵头和主要参与单位的已有基础与影响力 注:在人才、学科、科研等方面的基础和代表性工作 3.2协同创新体的基本形式、主要构成与任务分工 3.3已开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和主要措施 3.4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3.5创新要素的汇聚情况

注:包括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平台、基地整合,现有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基础条件 3.6已获得的相关支持情况 3.7前期培育取得的其他主要成效 四、下阶段计划开展的重点工作 4.1新的机制体制改革计划与措施 4.2拟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安排 4.3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计划 4.4新的资源汇聚计划与措施 4.5实施周期与年度计划安排 五、中心组织管理保障与政策支持 5.1组织机构与职责 5.2管理运行方式 5.3骨干人员介绍 六、政策支持与保障 6.1已建立和落实的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注:包括部门、行业、地方、高校等已给予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各类国家级基地和教育部平台等 6.2希望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 七、经费需求与筹措方案 7.1总体经费需求与测算依据 7.2经费筹措及落实情况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科园发〔2019〕42号) 各有关单位: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我委2019年第9次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2019年9月18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加快发展高精尖产业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示区组发〔2018〕4号),加快支持高精尖产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中关村示范区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创新平台旨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中关村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前沿颠覆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成果共享、标准创制、构建专利池、市场应用推广、产业生态建设等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联合创新,解决中关村示范区重点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和技术短板,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紧密协作、互利共赢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联动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重点产业发展发挥重大带动作用。 第三条按照“统筹布局、聚焦重点、创新引领、产业协同”的原则,结合中

关村示范区各分园产业定位,聚焦重点特色产业园区与细分产业重点环节,统筹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创新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高效、协同的运行机制,充分集聚人才、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资源要素,进一步提升前沿技术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对一区多园产业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二章统筹布局 第四条产业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中关村示范区重点发展产业,聚焦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关键环节,在以下细分技术领域布局建设创新平台: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重点支持建设人工智能底层开源软件和核心算法平台、新一代操作系统研发应用平台、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及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创新应用平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测试及创新应用平台、重点行业大数据开放应用平台、自动驾驶技术开源开放与测试应用平台、导航与位置运营服务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应用平台等。 (二)生物健康。聚焦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成果转化、研发生产、注册上市、市场销售等环节的共性需求,重点支持建设千升以上规模的生物药中试服务平台、高端制剂平台、医药合同研发机构、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服务机构、代工生产服务平台、医疗器械工程化平台等符合国际标准的研发生产服务平台,以及推进临床科研成果转化的中关村医学成果转化中心。 (三)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围绕机器人、精密机床、无人机、增材制造(3D 打印)、微纳制造、柔性制造、轨道交通、商用航天等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的共性需求,重点支持建设自动化工业设计与仿真服务平台、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应用平台、精密机床高端数控系统、无人机共性技术及应用平台、商用航天关键技术与核心组件研发商用化平台、增材制造材料设备和工艺研发平台、微纳制造研发应用平台等。 (四)新材料。围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前沿材料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心得体会:努力建好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最新) 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是高职学校对接科技发展趋势、支撑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高职学校补齐科技创新短板、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内在要求。高职学校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切实提高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突出“双导向”,找准平台建设定位 需求和应用是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逻辑起点。 突出需求和应用“双导向”,就是要坚持“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根据国家需要以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需求,以解决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转型、行业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人才培养为根本,校企双方在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上全方位合作,建设由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

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使高水平高职学校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策源地和集聚地。 深化“三融入”,明晰平台建设路径 高职学校建设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产业需求是“原动力”,行业企业需要是“立足点”,人才培养是“基本点”。 一是融入产业发展。当前,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产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高职学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配,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建设科技攻关协同创新平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推动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品牌智库平台;服务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以专业群为依托,建设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建设创新创业平台。高职学校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的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更加注重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联动,以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加快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用中国方案解决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陈年难题”。 二是融入行业企业发展。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促使行业企业不断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

协同创新平台行动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上海海事大学行动方案(建议)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创新平台”)是学校的特区,改革优先发展的试验区。上海海事大学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从平台协同创新和机制体制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地方、高校配套政策优先支持的前提下,给予协同创新平台更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扶优扶强。鼓励协同创新平台依据国家政策创新学生招录与选拔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师遴选、考核与评价制度,深化高校办学模式改革,使之成为高校综合改革的集聚区。基于此,我校在推进协同创新平台的过程中,需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举措,有效地保障计划的实施[1]。 一、完善组织机构 (一)平台层面 “智能港口物流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作为依托上海海事大学管理,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实体机构,采用“领导小组→管理小组→协同创新子平台→创新团队”的四级组织管理体制,同时成立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发挥其决策咨询功能。 1.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由牵头高校上海海事大学校长担任,成员由协同单位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等主要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同创新平台发展规划审定、配套政策与经费保障,明晰各协同单位责权,统筹协调各方人力资源、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大事宜,领导小组一般每年召开2次会议。 2.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全面负责平台的运行管理,成员包括各协同单位派驻人员、专职行政人员、各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管理小组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制定协同创新平台的目标任务、考核办法、业绩奖励措施等。协同创新子平台负责人(首席科学家)通过竞争上岗,负责团队组建、人员聘任、目标管理、团队绩效

中小微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中小微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目录 一、引言 (1) 二、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概述 (1) 三、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价值分析 (3) (一)源于需求方价值 (3) (二)源于供求方价值 (4) 四、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6) (一)缺乏资金 (6) (二)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 (6) (三)创新信息分散 (6) 五、提高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价值的对策建议 (7) (一)政府激励 (7) (二)协助产品创新 (7) (三)提供技术指导 (7) (四)整合资源,共享信息 (8) 六、结语 (8)

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价值分析 黄志威指导教师:龙镇辉 摘要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是国家近年大力发展的项目,了解其价值内涵,利于中小微企业间资源共享,增加行业内的创新能力等,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本文首先对我国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进行简单概述,了解各学者的研究综述;再指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价值源于需求方与供给方的价值;最后提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存在问题,针对问题所在提出政府激励、协助产品创新、提供技术指导、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价值。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价值分析 一、引言 随着现代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政府、学术界和产业界都一致认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各界都在以创新为出发点谋求成长。中小微企业一样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争取创新,从而就有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合这一平台,这是促进中小微企业的进一步科学迅速发展的大好途径。我国中小微企业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要从以往大部分依靠政策优惠向依靠自主创新转型,另外还必须加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只有不停地提高协同创新平台的质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中小微企业才能获得无限的能量,拥有美好的未来。因此,通过分析协同创新平台的价值,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的运作核心与运作方式。不断优化完善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挖掘它其他潜在的价值,充分展现它的作用,令中小微企业更加蓬勃壮大。

科技创新平台精选版

科技创新平台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创建独立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转变步伐,是现代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市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制约,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势在必行,加强我市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状 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为代表的综合类创新平台;二是以嘉兴毛衫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嘉兴市皮毛和制鞋工业科学研究所、杭白菊规范化生产技术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行业类创新平台;三是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为代表的企业类技术创新平台。 (一)综合类创新平台——桐乡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 综合类创新平台主要是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同时为企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开展法律、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咨询和代理服务,提供保障条件,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和培育高科技人才,转移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我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 于2004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5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市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的一个重要载体。截止目前,中心孵化面积1.7万平方米,产业化用房2.6万平方米(包括开发区参股的一幢标准厂房和租用的二幢标准厂房共14800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54家,企业产品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工、机电一体化、网络与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电子电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在孵企业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供应链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提示: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

(一)企业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 企业名称:某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址: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注册时间: 注册资金: 登记注册类型:股份制 经济规模:公司于1995年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是当时同行业国内第三某某省内第一家生产铝塑复合幕墙材料的生产厂家。1997年为保持同行业技术生产水平与产品质量的权威性,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得单线设备生产率提高了50%,位列全国同行业之首。现年产达120万平方米,年销售收入达1.3亿元,自1997年至今累计实现利税8000多万元。2003年集团发展需要,在高新某某区投资1.2亿元兴建了泓泰高新工业园,为泓泰集团打造国际一流企业、一流品牌创建了新的基础。 人才资源:公司现有人员198人(不含销售人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80人,占总数40%,本科以上学历19人。主要管理人员26人,技术开发人员8人,生产人员102人,分别占企业人员总数的13%、4%、51.5%,平均年龄28.96岁。 企业负责人:法人代表陈猛先生,现43岁,某某省某

某县人,管理类大专学历,经济师,历任某某省供销社农业物资总公司总经理助理、总经理、江西泓泰建材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江西泓泰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是中国建材工业协会铝塑复合材料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某某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理事、某某省建材工业协会常务理事。 企业荣誉:企业的主导品牌“雅丽泰”铝塑复合幕墙系列产品先后获得“某某省名牌产品”、“国家建设部推荐产品”、“国家权威检测达标产品”、“某某省重点保护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建材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品”、“奥运会建筑材料推荐产品”等数十项荣誉证书,成为全国复合幕墙材料行业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之一。 泓泰集团公司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先进技术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特级纳税信誉等级企业”、“维护消费者权益先进单位”、“南昌重点工业企业”、“南某某区工业销售30强企业”、“AAA级信用企业”等荣誉。短短几年泓泰集团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我国重点工程如昆明至大理高速公路、芜湖长江大桥等某某省标志性工程如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北京中级人民法院、大连国际网球中心、南昌红谷滩会展中心、南昌某某区智能大厦等都留下了“雅丽泰”的身姿,工商银行等多家银行、连锁店、江铃等都指定使用“雅丽泰”产品。同时,集团通过边贸将产品销往中某某区,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家重点场馆建设中树立了中国产品新形象。 2、信息化工作小组 2002年11月1日,经总栽办公室会议讨论,决定组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