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古代纺织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的了解说明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密切相关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一些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和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能力目标: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课中国古代异彩纷呈的纺织业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特征及纺织的主要成就。

难点:古代纺织业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图片展示、知识介绍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符合新课改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要结合本节课图片和资料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资料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最好把本课制成课件来讲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新来的老师胥中华,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东西,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衣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通过古代纺织工具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图片的展示,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述内容:

1、先秦时期

工具:陶纺轮、骨针、骨梭、骨锥等

原料:麻、葛

主要代表:绢片、丝带、丝线等

文字书籍:甲骨文——祭祀残神

《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国有六职是指哪六

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意义: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

2、秦汉时期

工具:纺转

原料:绒毛、丝纱

主要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

文字书籍:《汉书》、《说文解字》

意义: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

工具:绫机

原料:丝麻

主要代表:绫锦

主要成就: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有相当规模。

品种繁多、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4、宋元时期

工具:纺车

原料:棉

主要代表:棉、黄道婆

文字书籍:

《农书》古语有云:“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说明我国开始有棉花的种植,棉花以及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而这一时期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捍、搅、弹、纺、织”之具和错纱配色等织造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步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意义: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5、明清时期

工具:纱绸机

原料:绒毛、丝纱

主要代表:洋务运动、湖北织布局、继昌隆剿丝厂

意义: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五、教案总结

本课总结了我国古代历朝的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及其原料由麻、葛——丝、毛——棉。纺织工具由手工搓合到纺车等纺织工具的出现。经营模式由官营、地主官员私营到农民家庭。发展程度为低级到高级,分布广,分工细,品种多,技艺高的转变。发展趋势是中国最早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课后作业:

材料一锦绣纂组,绮罗绫榖,玄黄衣帛,此非庶人之所服也。

——[三国·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人》材料二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

——[唐]孟郊:《织妇辞》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唐]韦应物:《杂体》

材料三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顶点。

——[古罗马]普林尼:《自然史》问题设计:

(1)材料反映了官营手工业里的丝织业状况,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从材料来看,官营作坊里的丝织品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3)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宋代、元代匠户演变的特点,并说明其社会地位。

(4)查阅学校的相关图片资料,以简图形式概括“丝绸之路”途经的路线。

问题解析:

(1)工官制度下的官营手工业产品质量高,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是商品,增加政府开支;服务对象主要是帝王、贵族,是等级社会的体现。

(2)满足帝王、贵族的需要,出口远销欧洲。

(3)唐代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业作坊定期服役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被官府以强制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户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且世代相袭,承担指定的工役。匠户没有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

(4)当时中外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出玉门关、阳关,经楼兰过葱岭,往西可到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从安息向西,又可到条支(今伊拉克)、大秦(古代罗马帝国)。

七、教学反思

在初次教学活动中,短短的二十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哦具有以下不足与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表情过于单一。

2、粉笔字书写杂乱且功底太差。

3、课前的准备工作不到位,过多依赖教材,知识讲解过于分散。

4、提问方式过于单一,讲解分析问题过于简单。

5、手的摆放不自然,站姿太随意。

6、普通话用语不标准,方言太重。

7、能按自己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进行教学。

改进之处;

1、多参与此类教学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加强粉笔字和普通话的练习和运用。

3、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是课堂气氛更活跃。

4、要是课前的准备工作更充分。

中国古代纺织品

中国古代纺织品 高汉玉 采用麻、丝、毛、棉的纤维为原料,纺绩(纺沙、辑绩、缫丝)加工成纱线后经编织(挑织)和机织而成的布帛,通常称纺织品。不同时期的纺织品是衡量人类进步和文明发达的尺度之一。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中国古代的丝麻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古罗马帝国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上丝织品的传播,称中国为“丝之国”的。 新石器时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和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商周时代此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丝织品有纱纨(绢)、朱砂涂染的色帛、双经双纬的缣、回纹绮等,殷墟还出有丝绳、丝带等实物。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出土了纬二重组织的山形纹绮残片。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丝织品更是丰富多采,湖南长沙楚墓出土了几何纹锦、对龙对凤锦和填花燕纹锦等,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大批的锦绣品。毛织品则以新疆吐鲁番阿拉沟古墓中出土的数量最多,花色品种和纺织技术比哈密五堡遗址出土的更胜一筹。 汉代汉代纺织品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江陵秦汉墓出土的丝麻纺织品数量最多,花色品种最为齐全,有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耳杯形菱纹花罗、对鸟花卉纹绮、隐花孔雀纹锦、凸花锦和绒圈锦等高级提花丝织品。还有第一次发现的印花敷彩纱和泥金银印花纱等珍贵的印花丝织品。沿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织物更是绚丽璀灿。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遗址东汉墓出土有隶体“万世如意”锦袍、“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手套和袜子等。毛织品有龟甲四瓣纹、人兽葡萄纹、毛罗和地毯等名贵品种。在这里并首次发现蜡染印花棉布及平纹棉织品(见汉代纺织品)。(见彩图[菱纹 罗绮]、[素纱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 人们为了生活,第一要吃饭,第二要穿衣。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之外,几乎所有的衣料都是纺织品。作为一门生产,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还把原料初加工、缫丝、染、整,以至化学纤维生产都包括在内。纺织产品,除了供衣着之外,也供观赏、包装等用。在现代,还用于家庭装饰,工农业生产,医疗、国防等方面。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就是纺织技术。而人们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的体系则构成纺织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是差不多和农业同时开始的。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纺织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纺织科学也是与农学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是主要靠言传身教,文字资料并不很多。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由于诞生得早,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形成文字较早的民族,如中国汉族,可以从词汇的形成过程看出其梗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来源于纺织的词汇。有的起源非常古远,有的几经辗转引伸,粗看已不易发现这种渊源关系,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例如,在殷商甲骨文中,“纟”旁的字有100多个;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收有“纟”旁的字267个,“巾”旁的字75个,“衣”旁的字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有关。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各学科术语,还是日用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至成语,都有许多从纺织术语借用过来的字或词。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梁”,等等。这里,“分析”、“成绩”导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导源于织造;“络”和“绕”导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导源于植物染料染色。?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和经验积累的产物。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开发主要纺织原料及其加工技术,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地中海南岸和东岸首先广泛利用亚麻和羊毛。出土文物表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已经生产各种亚麻织物。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同一时期用于羊毛交易的印记。东部和南部亚洲首先广泛利用丝、麻和棉。中国曾出土公元前2700余年的丝织品。大麻和苎麻也首先在中国广泛种植。南亚次大陆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的棉制品。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今墨西哥和秘鲁地区,在史前时期已开始生产棉织物和毛织物。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中国很早就有“天子躬耕、皇后亲蚕”──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纺织品还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实物贡赋之一。 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从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一个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但纺织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以中国为例,在1980年,纺织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4%,上交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4.8%,不仅保证了全国10亿人民的衣着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纺织原料约有3000万吨,其中棉花和化学纤维大约各占一半。麻、毛、丝所占的份额不大,但是各具特殊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纺织生产能力以占主导地位的棉纺设备为例,已达到1.5亿锭,供应着40多亿人口的衣着和其他各种需要。但是,就纺织科学而言,尽管其历史悠久,还存在一系列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纺织生产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棉纺织业在 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 中国古代丝织业发展的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出现丝织业。 西周:出现平纹织物、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有“丝国”之称。 战国时期:丝织品种多、产量大。 唐代:缂丝技术。 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兴盛;使用花楼机;产品种类繁 多 ~ 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期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出现了出现了纺车,弹弓,织布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弓、织机等工具。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了主要的衣服原料。元朝民间棉纺织能手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人民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很快,松江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中心。江南一批小镇也因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 丝织业发展历程是什么 一、原始社会: 一是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 二是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说明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开始的时间很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丝织业。

应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二、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因而,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如: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而在周代,周礼中记载中的“国有六职”中,包括纺织生产。 三、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其表现有二: 一是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即所谓的素纱单衣,和起戎棉。这充分说明了在汉代,丝织业所拥有的高超的技术。 素纱襌衣: 关于素纱襌衣的特点,可以如下之概括: 一是轻:重量仅为49克,如果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二是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第二件事,是在汉代,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充分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影响波及海外。 四、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五、宋代:棉纺织业的兴起。

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纺织业发展趋势分析 在《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关键词——“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孙淮滨这样阐释这一概念:“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是纺织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区域互补优化产业结构 孙淮滨表示,纺织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诱因是沿海产业的成本升高,包括原料、能源、用工、环保压力等等,但“转移并不意味着放弃”,大部分企业把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了中西部,而在东部转做高端产品。在“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大政策背景下,中西部也正在建设纺织业的工业园区,在投资政策、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 孙淮滨特别强调了“梯度”二字,转移是出于比较成本优势的考虑,并不是生产能力的简单迁移,而是“升级型”的转移。他对记者说,梯度转移的目的,就是在东部和中西部形成“区域互补”优势,实现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东部沿海地区纺织工业聚集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竞争优势明显,在“十一五”期间是产业提升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区域。要跟踪国际最新技术、产品、消费潮流,形成沿海国际高新纺织工业设计、开发、生产、经营、贸易区。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多、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纺织产业和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土地、环保、税收及产业政策等多种手段,限制和淘汰低水平初加工能力,减轻东部地区土地、环境、资源、能源与社会压力。 中部地区目前成为承接东部纺织业转移的重点区域。国家提倡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形成产业链结构,发挥资源优势,稳定棉花种植,发展麻类等其它天然纤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西部地区可以突出发挥天然纤维、石油等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纺织要素市场,融入东中部纺织产业链体系,建设特色纺织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天然纤维加工业,如棉花、羊毛、羊绒、蚕丝、驼绒等特色型纺织产品加工,营造西部绿色纺织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为西部开发发挥积极作用。 多管齐下建设庞大工程 “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目前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还有待开发。”孙淮滨表示,产业转移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纺织工业协会将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服务,其中包括信息服务,即为企业提供投资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即帮助企业完成设备更新甚至包括上下游的设备配套;另外,协会告诉企业,在建设加工基地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当地的资源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参加2011中国国际棉花会议,并就刚才主持人所提出的主题给大家做一些情况的介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我想侧重从两个方面给大家谈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十一五”纺织业的基本情况。这个发展时段我想大家都清楚,我们有两个非常关键性的或者说是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一个就是所谓的后配额时代,一个就是金融危机。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首先我们是迎来了所谓的配额取消贸易自由化。大家知道我们在研究入世的时候,国人包括世人对中国纺织业是普遍看好的,认为中国入世纺织业将是最大的赢家。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在05年配额全面取消之后,我们虽然迎来了出口短期的高速增长,但是好景不长,一些主要的原先设置配额的国家,又重新对我们进行配额设置,使我们原先感到如此美妙的贸易自由化显得非常的短暂。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中国纺织业就加大了结构调整,我们越来越多的把我们国内市场作为我们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支撑点。在这样一个驱动力下,纺织工业经历了可以说调整转型的06、07年。 到了08年,我们又遭遇了先是次贷危机然后又是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纺织业是受这个危机影响比较早的行业。早在08年一季度,当时我们到地方企业进行调研,已经感触到我们的出口在减速,也就是说,次贷危机已经开始对我们产生了影响。08年整个可以说减速的速度在不断的加快,乃至于到09年的一季度我们的出口增长到了谷底。以后,随着整个经济包括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拳的出台,我们开始逐步恢复,但是09年全年可以说我们出现了纺织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出口负增长,就是负的9.6%。这就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但是好在我

中国服装详细演变历史

中国服装演变历史 原始社会服饰起源 原始人的衣服 材料:兽皮 装饰:兽齿、鱼骨、石珠、海贝 旧石器时代 采用兽皮、植物等天然材料, 发明了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 新石器时代 创造了纺纱织布的工具,利用植物纤维编织成衣料,为制作成型的服装创造了条件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我国古代服饰制度的建立时期,也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下身穿的裳实际是裙,而 不是裤。 右衽窄袖 周代始创深衣制 上衣下裳分开剪裁再在腰部缝合的长袍,称深衣制袍服。 根据衣襟的曲直,有曲裾袍喝直裾袍之分。通常作为礼服 穿着。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时期 中国 印花 技术 发明

于战国。 战国楚简上出现 了“绮”字。尔 后各朝都有织 造,规格和花样 愈益丰富。锦绮,向被视作高级织品,不少朝代对 服用对象作了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有菱花织锦、深棕地红黄菱纹锦、朱 条间花对龙对凤纹等。 战国曲裾深衣 直裾单衣 出现上衣下裳缝制在一起的袍(深衣:1后 领下凹,前为三角交领。2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 筒。3长垂袖,袖摆宽大。)纹样以:菱形,方棋 纹,几何,草龙草凤纹为主,礼服用色以:青, 赤,黄,白,黑为正色(象征高贵)。平民服装 以浅色系为间色。秦以玄(黑)色为主正色,并 制做了冕(政物礼服)。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 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 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 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 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 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 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魏晋南北盛行蜡染印花绵布。 帔 始于晋朝,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垂下 裤褶 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骑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裤为主,即上身着褶,下身着裤。史称“裤褶服”。 其服式如汉族长袄,对襟或左衽,腰间系革带,也被汉族军队所用,在裤管处膝盖下紧紧系扎,史称“缚裤”,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隋唐时期 出现了衮冕(短于深衣式的冕)。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多穿着宴服的演变团(圆)领袍 衫,领袖襟处略有装饰,左右开叉,文官衣长,武官略短,平常戴软帽或扎头巾脑后两飘带。女子主要披帛(纱),多穿低胸裙套半臂衫饰飘带,并配

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中国古代纺织品

夏商周:纺织品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夏商时期纺织原料主要是以丝麻为主。商周时期,纺织品逐渐开始被赋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会意义,彰显严格的等级制度,冠服制度开始确立,奠定了丝织品在中国纺织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从夏代起,纺织品已经成为交易物品,出现了纺织生产发达的中心城镇,形成了以纺织生产为业的专业氏族。束丝(绕成大绞的丝)成了规格化的流通物品。丝绸贸易也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商代丝织物的品种有所增加,绢、组、绣、罗、印绘等种类的织物都有出土记载。商周时期,在一些大型贵族墓葬中还出土了为数不少的玉蚕等实物,也证实了当时的丝织业开始受到人们信仰和原始宗教的影响。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纺织机械,如缫车、纺车、织机等就已经相继出现。还出现了专织绞经织物的罗机。此外,这一时期的染色技术不断提高,“青、黄、赤、白、黑”五种主要颜色已经出现,并用不同颜色的丝帛服装来区分身份等级。 先秦两汉:初具规模纹样多变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黄河流域、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三大丝织业中心。其中以黄河流域最为重要。政府专门设立了专为皇室各种场合生产锦、绣、纨、绮等高档织物的机构——御府尚方织室。而黄河下游的齐鲁之地也成为丝绸织绣的生产重地。 自战国时期起,巴蜀地区以成都为主,蚕织事业已初具规模。主要以织锦而著称。蜀锦的织造有着独特的整经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品种和色彩纹样。 自秦以来,麻布的精粗程度开始以升来表示。周代的麻织技术与丝织技术不相上下。秦汉以来,大麻布和一般苎麻布都是老百姓的日常衣料。 战国到汉代时期丝织物主要分布在当时的楚地——两湖地区,织绣种类达到几十种之多,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织绣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丝织工艺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品纹样上的演变,主要从纱、绫、罗、绮、锦等几种代表织物中表现出来,其中尤其以锦最为华丽和突出。战国的织锦纹样多以矩形、菱形等几何纹为主,龙凤、麒麟、人物线条贯穿其中,颜色以棕、灰绿、朱红为主,缤纷华丽,生动反映了楚文化的神奇浪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汉代的织锦纹样是以花卉、飞禽走兽为主题,配以几何纹、水波纹等。 隋唐:品种丰富用途广泛 隋唐时期是蚕桑生产技术全面发展的阶段,除了单项技术有许多发明创造之外,还形成了以整套养蚕的高产、稳产技术。在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后,又形成了一套适合南方自然条件的栽桑养蚕技术。同时,由于提花机的完善,以及唐代大提花机的出现,图案自由循环和大幅织物已经可以实现了。 唐代官营丝绸生产达到了极盛。长安城内常设了布、绢、纱、绫等织造作坊,青、绛、黄、白、皂、紫的炼染作坊。织造规模空前庞大,是古代官营丝绸作坊中最为完善的体系。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对于这门课程,在进入贸易的学习前,我们必须先对中国纺织行业有所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究竟如何呢?它的现状与特征又是怎样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以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求比较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因素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的变化。纺织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发展的任务更显得紧迫和艰巨。全行业必须正确的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新的发展。 新常态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此我认为认识和把握纺织经济发 展新常态,可以从整个行业与外部环境形势和自身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上去研究 和探讨。从外部形势看,纺织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的趋势。 一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作 为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 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按照 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的内需潜力随 着国民经济发展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 促进市场机遇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行业重要发展任务。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 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而且供给端,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 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 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我国纺织行业 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 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以及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 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 场份额。 三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 变,使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 不负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 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 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造成世界经济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 经济危机所引起的就业压力、流动性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等, 使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这轮危机中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据海关统计,2008 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幅度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出口1670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0.1%。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碳排放指标成为欧美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现状,问题,策略;转型和升级 I

Abstract In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ausing the world economic downturn, the external market demand weak, the economic crisis caused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lack of liquidit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fell, so that our textile industry in this round of crisis was faced with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ot only fully exposed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ve long relied on low-cost expansion of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 but also to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s brought new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customs statistics,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exports in 2008 over the previous year rate down 10.7 percentage points. 2009 China's export 167 billion U.S. dollars, down 10.1% over the previous yea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or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o seize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new provides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With the climate conference held in Copenhagen,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carbon emissions targets or restrict China's textile exports to Europe and America to become another excus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must restructur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speed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Post-crisis era; Status of th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problems, strateg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I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 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靠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 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 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张之洞较李鸿章的熟悉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注: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辑下册,第907-908页。)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3.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

古代纺织工具

古代纺织工具 名称:轧绵子机 材质:木 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海南省通什地区江苏省 特点:脚踏轧花机。机身上半部的曲柄与圆木棍相连,另有一根铁棍与木架相连。 机身的下半部为外撇的三脚架,三脚之 间的横木上安踏板。脚踏板可带动铁棍 转动,与手柄转动的木棍互相倾轧,即 可将棉花中的棉子除去。 名称:足踏纺车 材质:木 尺寸:长114厘米,高76厘米,宽57厘米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 特点:脚踏纺车,是元代著名的纺织家黄道婆改进并创造的较为先进的纺车。纺车由纺轮、车身踏板和纡子组成。纺轮较大,轮幅呈葫芦形,车身的上

名称:纺车 材质:木、竹 年代:民国 地点:江苏省南通市 特点:此纺车纺轮大而纤 细,用竹篾圈成,轮轴与 柄相连,车身为方形框架。 可能市纺纬的工具,即将 绕在管子上的纱或丝,经 纺纬车张在细竹管上,作 名称:纺车与络车 材质:木 年代:清代 地点:江苏省 特点:纺车和络车 是卷纬的工具,络车上的 纱或丝,经过纺车而卷在 小竹管上。该小竹管上的 纬丝可放入梭床之中,用 以织布或织绸。绕纱或丝

名称:织机 材质:木 年代:清代 地点:上海市松江 县 特点:作为民间织 布机,此机较宽大,织出不的门幅较宽,一般约有一尺左右,明清时期松江 的棉纺织业狠发达,几乎 名称:络车 材质:木、竹 尺寸:长65厘米,高105厘米,宽63厘米 年代:清代

水转大纺车 水轮是以流水为动力旋转的动力装置,又称“水车”。早在公元前1世纪,东西方几乎同时发明了水轮。 14世纪初,中国发明了由水轮、大绳轮和纺纱机构成的水力大纺车。该纺车有32个纱绽,24小时可纺麻百斤以上,在当时工效较高,是中国古代纺织机械方面的一个重大成就。唐宋时期利用水车驱动灌溉机械更为普遍,先后发明了水转筒车、水转龙骨水车等。该展品通过可动模型向游客展示南宋后期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纱机械----水转大纺车的工作原理。

北京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十一五”时期北京服装纺织产业发展科技需求调研报告1、研究背景 1.1我国纺织服装发展状况 中国服装纺织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看,其工业化初期均将纺织行业作为先导型产业,在提供就业、出口创汇等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但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如对美国、日本、韩国多年来GDP与纺织工业相关性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业步入衰退期判断至少会到2020年。 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全球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一体化趋势要求各类资源在全球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资金、技术的快速流动已体现了这种趋势。但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由于多种原因却难以快速流动,因此,以物流代替劳动力流动的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而吸附劳动力较多、便于运输的纺织品贸易更得到快速发展。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全球纺织品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全球出口贸易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2004年全球纤维、织物、服装、家庭布置等的贸易总额达到了3800亿美元。 从长远发展看,服装纺织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服装纺织业只能以不断的增

长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服装纺织行业并非夕阳产业而是永恒的产业。 国际贸易促进了全球服装纺织产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调整。目前西欧、北美和日本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主要消费市场,而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则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制造中心。 自1991年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9.9%,略高于同期GDP 9.3%的增长速度。纺织行业全面步入快速成长期始自1998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扭亏解困的政策,加之社会资本对2005年取消配额的良好预期,从而导致纺织行业投资额大幅增长。 1.1.1产业优势突出 服装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低耗能、高就业、与农业密切相关、出口创汇等特征符合中国国情。同时,纺织服装行业的内生性增长强劲,中国企业消化和传递成本的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失业率高,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少,能源短缺;“三农”问题严重;高科技领域落后,需要大量进口先进技术和装备支撑现代化发展,即需要充足的外汇储备。而纺织服装行业的特点是: ▲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每亿元固定资产吸纳就业人数:纺织业1876人,服装业4464人,是全国工业平均数932人的2.01倍和4.79倍。发展纺织服装业符合劳动力过剩这一国情。

纺织业发展史教案

第一课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对古代纺织业的主要经营形态的了解说明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形态密切相关的,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知识的了解,以及一些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掌握纺织业的相关知识和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 (二)能力目标: 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概括阐释情境再现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课中国古代异彩纷呈的纺织业的了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特征及纺织的主要成就。 难点:古代纺织业的演变过程。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谈话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图片展示、知识介绍等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不仅符合新课改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要结合本节课图片和资料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和资料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最好把本课制成课件来讲述,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和多媒体手段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新来的老师胥中华,今天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在上新课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点东西,我们都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永恒的主题,大家知道为什么衣要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为它与人类生存质量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通过古代纺织工具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图片的展示,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述内容: 1、先秦时期 工具:陶纺轮、骨针、骨梭、骨锥等 原料:麻、葛 主要代表:绢片、丝带、丝线等 文字书籍:甲骨文——祭祀残神 《周礼—考工记》国有六职(国有六职是指哪六 职?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意义: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 2、秦汉时期

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精选教学文档

我国古代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作者:童心 黄道婆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女纺织革新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人。元至元三年(1337)为她立祠院,1957年又在上海为她建墓园并立纪念碑。 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她早年的遭遇和对纺织技术的贡献,在劳动人民长期流传。据传说,她小时候给人家当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她勇敢地逃出了家门,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今海口市)。从此,她在海南岛居住了30多年。她在海南崖州期间,虚心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不仅全部掌握了先进技术,还把崖州黎族使用的纺织工具带回家乡,并以她的聪明才智,逐步加以改进和革新,使家乡以至江南地区的纺织水平有所提高。经过她改进推广的"擀(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在当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棉籽粘生于棉桃内部,很不好剥。13世纪后期以前,脱棉籽有的地方用手推"铁筋"碾去,有的地方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当低,以致原棉常常积压在脱棉籽这道工序上。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 在弹棉设备方面,黄道婆之前江南虽已有弹棉弓,但很小,只有1尺5寸长,效率很低。黄道婆推广了4尺长、装绳的大弹弓,使弹棉的速度加快了。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莩车演变而成的。黄道婆推广了3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在王祯<农书>里可以看到这类棉纺车的图像,它是用脚踏发动的。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绪,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极高的水平了。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在这方面的成就之不易得了。 此外,黄道婆还推广和传授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之法,后来松江一带织工发展了这种技术且更加精益求精。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黄道婆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杰出贡献,而被载入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史册,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 第 1 页

纺织纤维发展历史

纺织纤维发展历史 2013141504005 张国航 1.天然纤维的发展历史: 天然纤维是自然界原有的或经人工培植的植物上、人工饲养的动物上直接取得的纺织纤维,是纺织工业的重要材料来源。——《百度知道》 人类使用天然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兽皮、树皮和草叶:5-10万年前,随着体毛的退化,人类开始用兽皮、树皮和草叶等天然衣料遮体保温。以后,人类掌握了将植物纤维进行分离精制的技术。 亚麻:亚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在中欧使用。棉在印度的历史之久犹如欧洲使用亚麻。 蚕丝:蚕丝公元前2640年就已在我国被发现,商朝的出土文物证明,当时高度发达的织造技术中已经使用了多种真丝。 羊毛:羊毛也已在新石器时代末在中亚细亚开始使用。——《化学纤维的发展历史》百度文库。 棉花: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000--4000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棉花的历史》作者单位:保定市纤维检验所 据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我国于4000-5000年前已出现蚕丝及麻类织物,3000年前出现毛布,2000年前出现棉类织物。因此可以说,现在作为天然纤维广泛使用的麻、棉、丝、毛等,在公元前就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应用。——《纺织材料的发展历史》百度文库 2.化学纤维的发展历史: 定义: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化学纤维又分为两大类:①人造纤维,以天然高分化学纤维纺丝子化合物(如纤维素)为原料制成的化学纤维,如粘胶纤维、醋酯纤维。②合成纤维,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制成的化学纤维,如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聚丙烯腈纤维。——《化学与生活》 出现原因: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需求的增加,棉、毛、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的产量的需求,特别是近代纺织工业化生产迅速扩大,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纺织原料。 概括:1664年,英国人R.胡克在他所著的《微晶图案》一书中,首次提到人类蚕吐的丝而用人工方法生产纺织纤维。经过200多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在1 8 9 1年首次用人工的方法工业生产了化学纤维,由此开始了化学纤维工业的历史。 1905年黏胶纤维问世,它因原料(纤维素)来源充分、辅助材料价廉、穿着性能优良而发展成为人造纤维的最主要品种。继黏胶纤维之后,又实现了醋酯纤维(1 9 1 6)、再生蛋白质纤维(1 9 3 3)等人造纤维的工业生产。由于人造纤维原料受自然条的限制,人们试图以合成聚合物为原料,经过化学和机械加工,制得性能更好的纤维。1 9 3 9年杜邦公司首先在美国特拉华州的锡福德实现了聚酰-66纤维(见聚酰胺纤维)的工业化生产。2 O 世纪6 O年代,石油化工的发展,促进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合成纤维产量于1 9 6 2年超过羊毛产量,1 9 6 7年又超过人造纤维,在化学纤维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仅次于棉的主要纺织原料。 详细历史:Hook 在1664 年于“Micrographia”一书中已经就提出化学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