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 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2、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3)怎样克服GDP的局限性?

3、分析思路:

上述案例不难看出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GDP指标,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 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资源来获得的。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从GDP的含义到它的计算方法不难看出,GDP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弟罗伯特.肯尼迪说:“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这句话就是他在竞选总统的演说中对GDP这个经济指标的批评。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这段话颇受经济学家的重视。

案例2 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1、背景资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 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

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

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GDP 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10 多万亿人民币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

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未来几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

2、讨论题:

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3、分析思路:

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本国领土上,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合。怎样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把我国GDP 这个蛋糕做大呢?重要的是转变观念。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都要想办法,把企业的价值链做长,把经济的价值链作长,把产品的附加值做大。

怎样理解这句话,举个例子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很低,也就是价值链短。农民吃的东西很少是到市场上买来的。他们吃的粮食、蔬菜、蛋类等都是自己生产的。再看美国的农民,(美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8%)如果他是个农场主,生产出的麦子,自己不磨面、不烤面包。从市场把面包、黄油、蛋类、蔬菜等买回来吃,这样一来,他们的价值链就做长了,GDP的总量就做大了。具体是怎样大的:美国农民是先把小麦送进面粉厂,面粉加工出来又进

面包厂,生产出来的面包又进超市,超市再把它卖出去。光是吃这个链条有多长,在这个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价值都在增殖。而我国农民只做了一道工序,农民把粮食种出来进嘴了。

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家都在设法把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做长做大,这样才会增加我国的GDP。

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自何方

案例1 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

1、背景资料:

据估算,美国的边际消费倾向现在约为0.68,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48。也许这种估算不一定十分准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美国。为什么中美边际消费倾向有这种差别呢?

一些人认为,这种差别在于中美两国的消费观念不同,美国人崇尚享受,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中国人有节俭的传统,一分钱要瓣成两半花。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并

不是最重要的。消费观念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由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消费观来自不同的经济基础。还要用经济与制度因素来解释中美边际消费倾向的这种差别。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而中国的市场经济并不成熟,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2、讨论题:

(1)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你认为中美边际消费倾向差别的原因何在?

(2)如果要提高我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你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3、分析思路: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单位时增加的消费量。中美边际消费倾向之比较说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明显低于美国,其原因在于:

首先来看收入。美国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尽管也经常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但经济总体上是稳定的。经济的稳定决定了收入的稳定性。当收入稳定时,人们就敢于消费,甚至敢于借贷消费了。中国是的市场经济并不是很成熟,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快,但个人收入并不稳定。这样,人们就增加了未来的预期支付,不得不节制当前消费。

其次来看制度。人们敢不敢花钱,还取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性。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覆盖面广而且水平较高。失业有失业津贴,老年人有养老金,低于贫困线有帮助,上大学又可以得到贷款。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美国人无后顾之忧,敢于消费。但中国过去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打破了,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要为未来生病、养老、孩子上学等必需的支出进行储蓄,消费自然少了。

最后边际消费倾向还与收入分配状况相关。在总收入为既定时,收入分配越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越低。这是因为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而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中国目前的收入不平等比美国严重,因此,边际消费倾向低也是正常的。

解决我国边际消费倾向偏低得从以上几方面入手。

案例2 劳动者收入增长最终要依赖生产率提升

1、背景资料:

近期许多省份公布了2015年的企业工资指导线。据观察,与去年相比,各省份的工资指导线均没有上调,涨幅持平或者下降。企业工资指导线由基准线、上线和下线构成,不少省份在最新标准中将上线或者下线进行了下调。

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可以作为企业确定工资增长水平的参考依据,以及职工与企业展开工资集体协商的依据。所以,工资指导线虽然并不直接反映实际工资状况,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在当前经济增长减速、企业经营面临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工资指导线涨幅出现持平或者下降的情况,并不令人奇怪,说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允许劳动者收入出现过快的增长。

其实工资指导线的角色比较尴尬,在全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重要性正在不断降低。对于工资制度灵活的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但对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言,工资指导线仍然是促进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的很有意义的机制,虽然说它确实带有某些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不过,长期以来工资指导线一直奉行“两低于”原则,即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这也不利于劳动者收入占比的提高。

当前中国确实需要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收入所占比例,缩小贫富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部分原因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已经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触发因素。所以,中国应该形成劳动者收入自然稳定增长的机制。但是在经济增长承压时期,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也必须尊重经济现实。

当前企业用人成本在增加,一些地方又出现了用工荒问题,这和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客观上来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的转变,这对于解决普通劳动者报酬偏低问题也有一定积极效果。机遇蕴藏在风险之中,这对于劳资关系的重构有积极意义。当然,从制度上强化劳动者权利保护,减少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的出现,也非常重要。

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者群体庞大但是人力资本质量有限。所以,根本途径是提高生产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通过改革增进企业活力,增进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动力,在此基础上劳动者收入增长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当前经济减速和企业承压是客观形势,也意味着某种必然的调整,会对劳动者的收入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重要的是抓紧时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通过调结构来鼓励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劳动者收入增长培育基础。

当然,分配制度的改革应该同步推进。应该在收入分配方面保证劳动者更大的话语权,推动建设集体工资谈判等现代法治性的工资制度。推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的改

善,改变制度因素人为造成的某些弱势劳动者群体收入过低的现象,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平正义。

2、讨论题:

为什么“目前影响中国劳动者收入提高的主要因素仍然是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试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

3、分析思路:

按照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劳动的边际产量,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告诉我们,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劳动生产率成比例。如果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到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跟着提高。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案例1 从我国近些年的通货膨胀看其成因及治理措施

1、背景资料: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经历了六次通货膨胀,按年限划分为:1980年、1984—1985年、1988年、1993—1997年、2007—2008年。从2009年底以来,CPI呈现一路上升趋势,在2010年5月超过3%,此后出现连续24个月的高于3%的同比增幅,尤其是2011年7月增幅高达6.5%,说明这段时期我国经历着新一轮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讨论题:

请从货币供给的角度谈谈2007—2008年CPI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出现,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3、分析思路:

货币投放过快会使潜在的通胀压力加大。2006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6万亿元,同比增长17.5%,增速比上年高5.7个百分点。2007年3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速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6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3.6万亿元,同比增长20.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7个百分点;9月末,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4.3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6.4个百分点。2007年全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1%,增速比上年高3.5个百分点。

央行采取多种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司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来,频繁运用了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包括

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对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通货膨胀现象的交替出现,我国经济也在冷热交替,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双重目标难以兼顾,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有效性的对策主要有:

(1)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继续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如对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金融机构,采用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对不良贷款比率越低、资本充足率越高的金融机构,采用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2)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通过扩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和加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创新来实现。(3)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案例2 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

1、背景资料:

2010年9月,中国CPI同比上涨3.6%,涨幅创23个月新高。通胀让政府和政府扶持的行业先受益。此轮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中国通货紧缩的忧虑,于是政府4万亿扩大内需,而这4万亿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个人,而是投入到政府所扶持的行业,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

超发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但短期内会拉动经济增长。不论在哪个国家,按照增发货币的模式,新增货币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在中国尤其会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而越先得到超量货币者,越早从通货膨胀中受益;反之,越晚被通胀波及的行业,受损失越大。假如,超量货币最早进入房地产行业,房价率先大幅上涨,此时其他物价尚未被通胀波及,那房地产行业的开发者、和早期进入的购房者,可以坐待通货膨胀的蔓延,收割通胀成果。

2、讨论题:

通胀对富人和穷人带来的经济影响有哪些?谁受到的影响更大?

3、分析思路:

(1)富人抵御通胀能力更强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但对于穷人和富人的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实际上,通货膨胀具有逆向再分配的效应,即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富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但这些财富并不仅仅是银行存款,而是房产、企业等实体,众多的富人是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在通货膨胀下,房产等具有保值作用;而在当下相当于负利率的情况下,贷款者也是通胀的受益者。对穷人而言,拥有的保

值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甚至没有,拥有的或许只是养老、看病用的存款,在通胀下,这些存款也在贬值。

通胀的劫贫济富效应,通过举例更容易理解:通胀前,富人拥有两套各价值100万的房产,穷人拥有50万存款,富人的财富相当于穷人的4倍;通胀时,单套房价涨至150万,那富人的财富变为拥有300万的资产,而穷人依然是50万的存款,富人的财富变为了穷人的6倍,并且穷人以前能买半套房子的钱,现在只能买到三分之一套,购买力在下降。当然,房价的上涨并不完全是通胀因素,这里举例只为说明通胀情况下对富人的不动产和穷人存款的不同影响。

(2)穷人通胀保值权力往往被压制

通胀中,不仅仅是房价上涨,几乎所有的商品都会普遍上涨。但是,因为物价上涨不是同步的,当通胀波及到最为重要的终端消费品——食品时,其他行业早已普遍上涨,通胀已造就了大量的受益者。

而对穷人而言,所从事的行业往往集中于更为基础的行业,如农民的收益与农产品有关,但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往往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先期上涨,如柴油、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此外,农产品价格上涨还受到流通领域的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通胀下的农民所生产农产品的利润率受到两头的挤压,其利润率提升非常有限。此外,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时,通货膨胀也已经到了成熟阶段,政府往往要采取措施干预价格,农副产品的利润率往往被打压。宏观经济学上,对于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认为,第一,通胀有利于债务人,不利于债权人。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富人贷款扩大再生产;穷人存款看病、养老、子女上学,是债权人;第二,通胀有利于利润收入者和浮动收入者,不利于固定收入者;而富人特别是商人,往往是利润收入者,而工薪阶层主要是固定收入者;第三,通胀有利于实物财富所有者,不利于货币财富持有者;富人往往拥有众多的实物财富,而穷人多是存款救急;第四,通胀有利于政府,相当于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不利于普通民众。综合上述四点不难看出,通胀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第5章开放的经济

案例1 一个骗子的故事

1、背景资料:

有一天,某位发明家发现了一种以极低成本炼钢的新方法。但是生产过程是神秘的,而且发明家坚持保密。奇怪的是,发明家并不需要任何工人或铁矿来炼钢。他需要的惟一投入是小麦。

发明家被誉为天才。因为钢铁用于如此多的产品中,这项发明降低了许多产品的成本,并使所有人都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当工厂关门以后那些原先炼钢的工人蒙受了痛苦,但最终他们在其他行业找到了工作。一些人成为农民,而且种植发明家用来变成钢的小麦。另一些人进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新行业。每一个人都懂得,这些工人被代替是进步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几年以后,一位报社记者决定调查这个神秘的炼钢过程。他偷偷地潜入到发明家的工厂,而且了解到了这个发明家是一个骗子。发明家根本没有炼钢。他只是违法地把小麦运到国外并从其他国家进口钢铁。发明家所发现的惟一事情是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当真相最终披露时,政府停止了发明家发明的经营。钢铁价格上升了,工人回到了钢铁厂的工作岗位。人们的生活水平退回到以前的水平。发明家被投入狱中并遭到大家嘲笑。毕竟他不是发明家。他只是一个经济学家。

2、讨论题:

(1)发明家是如何以小麦投入“生产”出钢铁的?

(2)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3、分析思路:

发明家并非真正发明了以小麦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出钢铁的方法。实际上,发明家是以小麦在国际上进行交换,换回了别国生产的钢铁。

启示:分工与交换的重要性,按照比较优势分工然后进行交换,可以使双方获益。

案例2 购买力平价与套利

1、背景资料:

故事发生在美国和墨西哥边界,一个游客在墨西哥一边的小镇上,用0.1比索买了一杯啤酒,他付了1比索,找回0.9比索。当他到美国一边的小镇上,发现美元和比索的汇率是1美元∶0.9比索。他把剩下的0.9比索换了1美元,用0.1美元买了一杯啤酒,找回0.9美元。回到墨西哥的小镇上,他发现比索和美元的汇率是1比索∶0.9美元。于是,他把0.9美元换为1比索,又买啤酒喝,这样在两个小镇上喝来喝去,总还是有1美元或1比索。换言之,他喝到了免费啤酒。

这位游客之所以能在两国不断地喝到免费啤酒,原因在于美元和比索的汇率在两国是不同的,而啤酒价格在美国和墨西哥都是0.1个当地货币单位。在美国,美元与比索的汇率是1∶0.9,在墨西哥,比索与美元的汇率是1∶0.9,这位游客正是靠这两

国汇率的差异,进行套利(arbitrage )活动,喝到了免费啤酒。免费啤酒是指喝酒的人没花钱,但酒店还是得到钱的。谁付了钱呢?如果美国的汇率正确,墨西哥低估了比索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墨西哥出的。如果墨西哥的汇率正确,美国低估了美元的价值,那么啤酒钱是由美国出的。如果两国的汇率都不正确,则钱由双方共同支付的。

当汇率定得不正确时,就会有人从事套利活动,即把一种货币在汇率高估的地方换成另一种货币,再把另一种货币拿到汇率低估的地方换为原来的货币,套汇是市场上套利活动的一种,套利就是在价格低的地方买,在价格高的地方卖,获取其差额。在国家严格控制外汇,并规定汇率,且汇率与货币实际购买力不一致时,必定有套汇出现。旧中国时,四大家族正是通过套汇攫取国家财产的,在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通过套汇赚钱的人也不少。如果只有美墨边界上的游客喝点免费啤酒,损失倒不大。但两国的交易不只一杯啤酒,套汇者也不止一个游客,那损失可就大了。

2、讨论题:

(1)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应是如何确定的?其假设前提是什么?

(2)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的汇率是名义汇率还是实际汇率?这两个汇率有什么不同?

3、分析思路:

购买平价理论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按照绝对购买力

平价理论,两国汇率水平等于两国物价水平之比,用公式表示为:*/t t e P P =。按照相

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汇率变化与两国价格水平的变化保持一致,用公式表示为:.

.*t t e P P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假设前提是“一价定律”,即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在不同的地点应该卖同样的价格。

这个汇率是名义汇率。名义汇率是两国的通货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是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

第六章 失业

案例1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背景资料:

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截止到8月底,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中,有近

八成是没有工作的,只有一成左右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想跳槽。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现在每年新增两千万劳动力,就业压力依然严峻。田成平称:“2004-2008这五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5100万人,年均超过1000万人,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04万人,就城镇而言,每年在城镇要求就业的有2400万。但是,每年只能提供城镇就业岗位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约有800万人,这也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意味着每年新增2000万劳动力面临就业问题。

2、讨论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3、分析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生就业制度。当前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在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对毕业生实行宏观调控,在就业方式上实行完全自主择业,培养、发展和健全人才劳动市场,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原因:(1)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

(2)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找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3)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发现,61.91%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70.64%的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这说明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

(5)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

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6)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大学生处于从依赖向独立、从学生向社会角色过渡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在这种氛围下,大学生择业的心态趋于“现实化”,这种“现实化”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优势、潜力等自身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这必将影响到大学生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为此,大学生应在学习之余,主动学习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过程,调查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哪些变化,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从个人素质条件进行重点培养,以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同时根据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扬其长、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决策,顺利就业,或根据自身能力及兴趣、爱好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自主创业。

案例2 民工荒的真正原因

1、背景资料:

2004年,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据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数据显示,当年全省52个市、县区劳动力缺口为29万多人,而浙江每年900万劳动力主要靠江西、安徽等附近省份输入。随着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搬迁,江西、安徽、湖南等省份的民工荒现象也陆续出现。民工荒在各地频繁出现,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由于数量丰富而使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头疼问题,这些年甚至出现了困惑全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讨论题:

世界第一人口和劳动力大国出现所谓的民工荒是否有点滑稽?

3、分析思路:

看到民工荒这个词,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工这个词消失了,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如果城镇每雇佣一个农村劳动力,立即就使他或她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的所有待遇和城镇就业者的同等待遇,那么,那些目前发愁雇不到农民工的企业还会雇不到员工吗?

此外,发生“民工荒”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不再拥有人口红利,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出现了萎缩,与此同时,企业的用工需求却在持续增长。2004年企业雇佣的农民工

人数比2003年增加13%,而劳动力仅增加5%。而农业税全面取消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家乡或转入第三产业,更拉大了制造业的劳动力缺口。

第7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案例1 经济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超7%

1、背景资料: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十二五”规划曾提出7%的增长率预期目标,实际年均增长率为7.8%。“十三五”时期潜在增长率要低于“十二五”时期,但也在7%以上,实际增长率可能在7.5%左右。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今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不一定就是6%、7%。现在很多分析都没有把周期性的因素考虑进去,产能过剩这些都是周期性因素,把它当作长期的趋势来看是错误的分析,调整时期过了之后就会恢复到正常水平。“我个人的看法是会高于7%,至少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高于7%。”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中国还处于比较高的增长区间,2023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是7%,甚至略高一点。三大战略的推进,深化改革带来的改革红利,再加上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本身的推动,将保证中国经济在这个阶段保持健康的增长速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转型再平衡,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新旧增长动力交替尚未完成,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金融风险面临诸多挑战。同时也要看到,积极因素正在积累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就业和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微观经济活力继续提升。只要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创新,积极作为,我国经济就能实现7%左右中高速增长,并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为实现“两个百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但同样的,也有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过去依赖人口红利和投资、出口带动的高速经济增长将告一段落。

“十三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0.92%资金研报]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说,“从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速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潜在增速大概率会回落到6.5%附近。”

据巴曙松分析,从影响潜在增速的几大要素看,资本方面,随着政绩考核机制的变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硬化,地方政府推动的投资大幅减少;劳动力方面,劳动人口年龄绝对水平在2010年已达到高峰,进入减少阶段,且随着教育年限的延长,整体劳动参与率在下降;技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1万国际元,“从低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过程”中的追赶效应在减弱。当然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如在政府简政放权改革、移动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等因素推动下,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将在不少行业被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步酝酿中,外部环境也在逐步趋于改善。

实际上,“十三五”规划设立的经济增长目标在现阶段更多的是一个参考性指标。当前,中国正积极进行经济转型,走向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发展应当更多依靠内需驱动,借助创新力量,而不能继续过度依赖投资驱动。因此“十三五”期间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深度转变都更为重要。

2、讨论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按照索洛模型,经济增长取决于哪些因素?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吗?

3、分析思路: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被一般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表示为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描述。按照索洛模型,产出取决于资本、劳动和技术水平,但经济最终会走向稳态,在稳态时,总产出取决于劳动的增长及技术的进步,人均产出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不是一回事。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案例2 专家称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增长要素

1、背景资料:

2014年10月13日,世界国际商会围绕公司治理问题在北京举行了金融服务和保险委员会圆桌会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在会议上表示,国民高储蓄率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

李剑阁认为,目前中国有非常高的国民储蓄率,这是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的国民储蓄率已达到40%,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美国和新西兰的居民储蓄率只在16%,日本达到了31%,其国民高储蓄率曾经支持了日本经济长期高速的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国民高储蓄率是有相当紧密的关系。

他说,“中国的居民储蓄在去年已有11万亿元,与去年国家的GDP的增长在同一水平,经过计算2003年的城乡居民存款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保持在1.9%-2%,即GDP增加1元,居民存款增加2元。”

他表示,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投资增长速度过高,而在于投资效益过低的问题,效益低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是有关联的。不良贷款出现的恶性循环使中国的银行陷入了困境,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中国的宏观调控不应放在控制增长速度上,而应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再则,宏观调控要少用行政措施多用经济手段。

“只要通过市场化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投资效益和解决经济过热问题,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10-20年内,居民高储蓄率保持在一定的增长速度上,中国经济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他说。

李剑阁透露,目前资本项目间的管理正在逐步改善,今后的发展方向将是让资金向最有利的方向靠拢,争取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遵循效益的原则。

2、讨论题:

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3、分析思路:见教材175-176页。

第八章经济增长2

案例1 索洛模型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背景资料:

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每轮经济周期的平均长度为5.2 年,最长的波长也是9 年,最短的波长为4 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同比增长7.4%。一至四季度同比增速依次为7.4%、7.5%、7.3%和7.3%。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迎来“增速下台阶、质量上台阶”的新常态。

这其中,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1%,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1%。近

年来受制造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等影响,“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引擎动力减弱,下一步稳住投资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实际增速比此前一年回落0.6%。在经济增长动力中,消费被寄予厚望。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进出口额2643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较7.5%左右的年度目标差距较大,但增速仍快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市场份额稳中有升。

2、讨论题:

(1)上面的资料对理解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意义何在?

(2)如果要保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你认为需要注重那些方面?

3、分析思路:

(1)索洛增长模型是从集约化形式的生产函数推导而来,这说明一个社会中的人均储蓄量有两个用途,一部分用于人均资本拥有量的增加,也叫资本的深化;另一部分用于为每一新增人口提供的平均资本装备nk,也叫资本的广化。以上资料显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关键,说明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例是越高,则依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越显著;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1970 年~1973 年,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9.1%,而资本的增长贡献度也高达5.6%-6.7%之间。由“资本高速增长的原因是由高速增长的设备投资来支撑的”可以看出,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资本深化程度很高。资本深化体现在资本与劳动的密切结合之中,而这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技术进步能使劳动者使用大量先进机器设备,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2)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统计,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但是,在我国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缺乏效率,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很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粗放式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要想克服这种状况,首先,就要提高投资的效率,加强计划指导和监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克服各地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的现象。其次,重视人力资本的投

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得依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而这归根又取决于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此,应加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不断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再次,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全面提高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目前,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和由此导致的社会冲突已经切实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要进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缩小贫富差距,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案例2 中国经济出现了超周期的高速增长

1、背景资料:

国内的各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高于改革前,关键在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大幅度提高。根据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为:

?劳动力保持2.6%的均衡增长;

?资本存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9.3%,低于1952-1978年期间11.5%的增长率;

?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

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上述计算结果与国际上的主要研究结论比较接近。

2、讨论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

(2)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分析思路: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案例中所提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会出现经济高增长,并不是由于资本增长明显上升(因为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本增长率低于改革开放之前2.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由负变正作出重要贡献,相对改革前提高了5.2-6.5个百分点。

第十三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

案例1:菲利普斯曲线在美国的运用

1、背景资料:

20 世纪70 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1979 年夏,通货膨胀率高达14﹪,失业率高达6﹪,经济增长率不到1.5﹪。在这种形势下,沃尔克被卡特任命为美联储主席。沃尔克上台后把自己的中心任务定为反通货膨胀。他把贴现率提高到12﹪,货币量减少,但到1980年2 月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4.9﹪。与此同时,失业率高达10﹪。沃尔克顶住各方面压力,继续实施这种紧缩政策,终于1984 年使通货膨胀率降至4﹪,开始了20 世纪80 年代的繁荣。

沃尔克反通货膨胀的最终胜利是以高失业为代价的。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率减少了1﹪的过程中每年国内生产总值减少的百分比称为牺牲率。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必然引起失业加剧。这充分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实现低通货膨胀在一定时期内以高失业为代价。

经济学家把牺牲率确定为5﹪,即通货膨胀每年降1﹪,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5﹪,沃尔克把1980 年10﹪的通货膨胀率降低至1984 年的4﹪,按此推理,每年减少的国内生产总值应为30﹪。实际上,国内生产总值的降低并没有这么严重。其原因在于沃尔克坚定不移的反通货膨胀决心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低,从而菲力普斯曲线向下移动。这样,反通货膨胀的代价就小了。但代价仍然是有的,美国这一时期经历了自20 世纪30 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失业率达到10﹪。

反通货膨胀付出的代价证明了短期菲力普斯曲线的存在,也说明维持物价稳定的重要性。

2、讨论题:

(1)试阐述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

(2)联系实际说明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应用。

3、分析思路:

(1)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会导致工资提高,工资提高会引起物价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显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反相关关系,即如果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会较高;如果通货膨胀率较低,失业率就会较高。因此,一个国家要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就必须接受较低的经济增长率。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付出高通货膨胀的代价。

(2)因此了解菲利普斯曲线对观察和发现许多经济事件中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趋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会经常需要考虑并利用到这种交替关系。因为在短期决策中政府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支出量、税收量和货币的发行量来影响经济发展中的通货膨胀与失业量的结合时期。

案例2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失灵

1、背景资料:

50多年前,菲利普斯曲线折射了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并成为宏观调控者进行抉择的重要依据。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却似乎失灵了——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尤其是三季度到四季度,GDP增速放缓的同时,物价增幅处于较低水平,而就业却保持了较高增长。数字显示,2012年9月-12月,CPI数字分别为1.9%、1.7%、2.0%和2.5%,处于较低水平;同时,就业却保持了较快增长,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均超额完成年初的预定目标。“较低的物价”和“较高的就业”,这两个在经济学和经济社会中似乎不可兼得的目标正在中国成为现实。

这难道是一种中国奇迹吗?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菲利普斯曲线为何在中国失灵?现在理论界似乎没有定论。有经济学家说,菲利普斯曲线的假设条件在中国不存在了;也有说,菲利普斯曲线适用于一个经济周期,而中国目前正处于过渡期,所以不太适用;还有说,西方的经济学模型大多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国情差距太多。这些似乎都有道理,而这种“失灵”是否正常?“失灵”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警示?

2、讨论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3、分析思路: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失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近年来我国的就业指标虽然比较乐观,但须看到,就业指标在宏观经济各项指标中是一项滞后指标。如果经济增长的速度持续放缓,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逐显。显然,这种“低通胀、高就业”能否持续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其次,我国的就业受国情影响显著。我国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市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从2003年到2007年间,我国保持了经济的“高增长”,同时是“低物价”、“高就业”。这种与菲利普斯曲线的“低物价、高失业”的背离,反映了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就业所带来的利好,而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没有的国情和机遇。

最后,从经济发展的周期看,中国超高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目前虽仍处在较高速的发展阶段,但这种增长还能否持续?还能持续多久?另一个问题,当前,我们的劳动力市场更多呈现出结构性的过剩与短缺,比如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这种就业结构的失衡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教育结构、人力资源结构的深层次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稳定匹配”需要新的改革和创新。

我们期待“低通胀”和“高就业”的并存,但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失灵究竟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尚且难以断言。“失灵”不光是“利好”,更是“警示”。“较低通胀”和“较高就业”,“鱼”与“熊掌”的兼得表面上看是好事,但其中也深藏着隐患。特殊国情和结构调整带来的利好若想可持续,还有待于各项改革的深化,有待于政策在多目标的博弈中寻找到新的平衡。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课程序号: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学院:专业: 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提交时间:2015年1月6日 成绩:

一案例描述 201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国际财经的头条发布了一条令全球震动的新闻,美国商务部周二公布美国第三季度GDP终值为年化增长率5%,远超此前市场所做的3.9%的二次估值,成为自2003年以来经济增速最快的一个季度。此前,美国第二季度GDP增长4.6%,结合今次5%的增长率,美国季度GDP增长已连续两季度突破4%,创11年来最好纪录。 二原理描述和分析 GDP是什么?为什么它的变化能够震动全球?GDP的英文全称翻译成中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而这个词语代表着什么呢?书上说,它是在某一既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通俗点说,就是指就是服务和商品的总值。我们举个例子,A卖了一辆车给B,B付出了10万元人民币,然后B转手卖给了C,C付出了11万人民币,此时车从不怎么需要的B手里到了迫切需要它的C手里,虽然车还是那辆车,但是车的价值增加了1万元,这是我们就有理由认为GDP增加了1万元,所以,GDP的原理是交换产生财富,财富的增加导致GDP的增加。 而一个国家的GDP到底是要如何计算的呢?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即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总产品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增加值。用这种方法计算GDP所要用到的公式为: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而它所需的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三个部分。这种方法所运用到的公式是我们最为熟悉的: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在这三种方法里最常用的的是最后一种方法:支出法。也就是我们从书上学到的那个公式:GDP=C+I+G-NX。 三案例分析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了解了GDP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计算得出的,那么,问题来了,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国防支出与经济 数的作用。80年代前期里根执政开始,美国国防开支急剧扩张,国防预算从1979年的2710亿美元飞速增长到2010年的636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国防建设对经济增长起了很强的刺激作用,帮助经济走出了1981—982年的衰退,并且推动了80年代中期经济景气的形成。从1990年开始,美国加快了对国防开支的削减。到90年代中期,国防开支已经被削减到低于GDP的5%的水平。这时乘数的作用就相反了,削减国防开支导致90年代初产出增长缓慢,从飞机制造业来说,从1990年到1993年,至少损失掉170000个工作机会。 问题: 1、解释什么是政府购买乘数,并写出政府购买乘数的表达式。 2、说明乘数发生作用的机制。 案例二:货币的需求动机 业,骆明进了某国家机关,待遇很是不错,每个月可以拿7500元左右工资,可惜,遇到住房政策的改革,不能分到房子了,这是美中不足。而小欣进了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对外贸易工作,它的工资和奖金加在一起,每个月大概有10000元。看来这对情侣的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前几天,他们为了将来存钱的问题着实大吵了一架。 骆明以为现在他们刚刚大学毕业,虽然单位都不错,工资也不低,但将来用钱的地方还很多,所以要从毕业开始,除了留下平常必需的花费以及预防发生意外事件的钱外,剩下的钱要定期存入银行,不能动用,这样可以获得稳定的利息收入,又没有损失的风险。而小欣大概是受在外企的工作环境的影响,她以为,上学苦了这么多年,一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现在终于自己挣钱了,考虑那么多将来干什么,更何况银行利率那么低。她说发下工资以后,先要买几件名贵服装,再美美地吃上几顿,然后她还想留下一部分钱用来炒股票,等着股市形势一好,立即进入。大学时看着别人炒股票她一直很羡慕,这次自己也要试试。但骆明却认为中国股市行情太不稳定,运行不规范,所以最好不进入股市,如果一定要做,那也只能投入很少的钱。 问题: 1、根据上面两个人的争论,说明有哪些货币需求动机。 2、分析上述动机导致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并给出货币的总需求函数。 案例三:蜜蜂的寓言 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000多万人失业,三分之一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一则古老的寓言中得到了启示。这则寓言说:从前有一群蜜蜂,他们在一个蜂王的领导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 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案例内容: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

降。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日本为摆脱经济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 案例评析: 案例3:石油危机与滞胀。(利用总供给与供给冲击、滞胀的原理) 案例内容: 中东盛产石油,却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地区之一。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虽中东用至全世界石油储量排在前两位的国家。依据《油气杂志》2001年的统计,沙特的石油储量占整个世界石油储量的35%,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则为151.11亿吨,超过了美国、独联体国家和欧洲的总和。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里,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一直被美孚、埃克森、壳牌等人称“七姊妹”的西方七大石油公司所垄断。从1945年起,中东各国逐渐掌握了本国的石油资源,各国经济也依靠石油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中东国家也开始利用西方对石油的依赖,将石油作为意识形态武器来使用。

mba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材料1 我国国有企业的2010年上半年的经营效益继续保持增长,据财政部企业财务快报初步统计:1-6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83723.4亿元,同比增长20.9%;实现利润7535亿元,同比增长31.5%;上缴税金7769.4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中央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1244.3亿元,同比增长20.2%;实现利润5418.3亿元,同比增长29.6%;上缴税金5587.6亿元,同比增长26%。地方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2479.2亿元,同比增长22.1%;实现利润2116.7亿元,同比增长36.5%;上缴税金2181.8亿元,同比增长18.9%。 同时,国有企业盈利水平和资本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1-6月,国有企业销售利润率为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9.9%,同比上升0.7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7%,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资产运营质量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存货周转率为2.8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1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为6.1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3次。资产负债率为55.6%,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行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增幅较高。从实现利润看,钢铁、石化、机械、化工、电力等行业实现利润增幅超过50%,分别为116%、95%、73.6%、63.7%、59.4%。国有煤炭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8%,国有汽车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5.6%,国有石油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0.7%。从上缴税金看,钢铁、石化、汽车、建材、有色等行业上缴税金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3.4%、43%、35.4%、35.3%、34.2%。 在效益和质量保持同步提高的同时,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成本费用增长过快,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等。1-6月,全国国有企业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分别增长23%、16.1%、15.5%、16.9%;存货增长18.7%,其中,国有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存货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4.9%、22.4%、15.9%、15.1%。 材料2 “蒜你狠”“豆你玩”又杀回马枪 重罚一月后绿豆价格强劲反弹:2010年以来的绿豆价格异常波动,引起各方关注:先是持续高涨,至5月中下旬达到高点,在国家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后,绿豆价格应声下跌。然而,这一行情仅仅稳定了一个月,进入7月后即出现强劲反弹。 涨势看不懂部分农产品价格再现过山车:大蒜从去年开始涨价,绿豆价格从4月开始飙升,这两种农产品价格在短暂的回落后再度“起势”,让坊间戏称的“蒜你狠”和“豆你玩”又一次被提上台面。 发改委重拳出击“豆你玩”“蒜你狠”照涨不误:发改委拟对牟取暴利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处罚最高200万元的罚款。这无疑是又一次重拳出击。记者走访菜市场、超市等大蒜、绿豆的零售商了解到,与上周相比,才两三天的时间绿豆、大蒜的价格涨两到三成,“大蒜两天前还是7元一斤,今天就要9元一斤。”一位在福今肉菜市场买菜的阿婆表示。“过几天还要涨呢。” 蒜价重现高位:尽管正处于新蒜大量上市的时节,蒜价却如坐上“过山车”,连连冲新高。超市和农贸市场目前在售的几乎全是新蒜,价格却已从一周前的7元涨到10元一斤。 豆来蒜去先得认识市场的基本面:几乎在重拳打击串通涨价的同时,大蒜价格却再度飙升。治什么,涨什么。这当然不能怨职能部门的初衷有了问题,但毋庸讳言,在这一轮又一轮炒作性价格反弹中,已然隐喻着治理能力与效果的某种定论。 价格监管体系应是长期机制:专家表示,真正要使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还需要国家从宏观经济调控入手,从根本上遏制流动性泛滥,以防止一些产品的市场价格再次出现大跌大涨。(材料来源于法制网:财经时评/经济https://www.sodocs.net/doc/6614249182.html,/economical/content/) 据凤凰网7月1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市场价格异常波动时期价格违法行为处罚的特别规定(征求意见稿)》答记者问,制定本特别规定的原因是:一是处罚力度不足以教育和惩戒违法经营者。二是执法程序不适应价格异常波动时期监管工作的需要。三是处罚对象局限于经营者,不利于强化对其他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四是对哄抬价格等行为的界定也需要进一步作出细化;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了惩治力度:首先,《特别规定》对各种违法行为提高了罚款数额。其次,重申了从重处罚原则。第三,

宏观经济学案例集锦

《宏观经济学》案例 导论 案例1:绿色GDP 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 绿色GDP 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素那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 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财富总量。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门户网问题:1.什么是GDP?什么是绿色GDP? 2.绿色GDP如何核算? 3.GDP指标存在哪些缺陷? 案例2:缘何中国高增长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百分之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而中国从一九七八年开始,也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到现在却只达到了小康初级阶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国家统计局某权威人士(2004)认为:首先,经济结构、运行模式、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优胜劣汰机制没有建立,大量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支配。其次,企业追求自我循环,消耗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低。再次,经济增长速度高,库存也很高。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里,未转化为实际财富。 中国经济发展中有以下一些偏向需要纠正: ——为了追求增量财富,破坏大量存量财富。一个典型的个案是大量拆除旧城区,创造新城区。今年挖,明天填;明天填,后天挖。创造百分之一的GDP,却消耗了百分之二的存量财富。 ——未明确创造财富的主体是政府,还是民间。过去过多地看重政府、国有经济,没有运用市场、民间的力量,效率较低。例如,国有金融一统天下,未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只注重财富创造,未注重财富分配。分配关系未理顺,市场体系下的分配方式不尽合理,严重挫伤了各方的积极性。从二000年起,中国的基尼系数开始超过零点四的国际警戒线。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 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 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 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

宏观经济学案例

宏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 两辆汽车相撞,一辆需要大修,一辆全毁,需要重买,保险公司也只好理赔。正当三方都很沮丧的时候,一个经济学家对他们说,感谢你们又为汽车修理业、汽车制造业、汽车销售业创造了几十万元的GDP。 这就是GDP。 案例二: 几个骗子拿着一些写着面值一元的纸片对一群傻瓜说,我们这里有一些神奇的纸片,它们代表一座不断长高的金山,可以不断升值。你们看,现在这些纸片就已经升值了,我们可以把它们一张卖10元钱。于是傻瓜们蜂拥而上,花10元一张买了那些纸片。后来没有买到的傻瓜就以20元、30元甚至100多元的价格从前面的傻瓜手里买那些纸片,并且给那些骗子交手续费。而且每个傻瓜都认为还会有更大的傻瓜以更高的价格买那些纸片。直到有一天,傻瓜们发现那些纸片其实连一元钱也不值,于是最后以最高价格买到那些纸片的傻瓜就成了最大的傻瓜。 这就是股市。 案例三: 有一片土地,农民们有的在上面种地,有的在上面放牧牛羊。来了几个骗字,对放牧牛羊的农民说,我们把你们的牛羊全买了,你们到城里去卖牛羊肉吧。于是被骗的农民没有了牛羊,就把土地交给了那些骗子。骗子们在那些土地上面盖了很多房子卖掉,赚了很多钱。很多疯子看到可以赚很多钱,就蜂拥而来,从银行借了很多钱,买农民的土地。对农民说种地多苦呀,你们也去城里吧。于是农民拿着卖地的钱去了城里,发现那些钱连一套普通的住房都买不起,他们只能住在贫民窟里做苦工。而那些疯子买到土地也盖了很多房子,发现已经没有人买了,只好闲置在那里任其倒塌,欠的债也还不起,于是跑掉的跑掉,跳楼的跳楼,把银行也拖垮了。城里的农民活不下去,纷纷跑回来,把荒废的房子拆掉,该种地种地,该放羊放羊,只留了少部分养鸡喂猪。 这就是房地产。 案例四: 猪通过勤劳致富有5元钱存在老鼠开的钱庄里。猪打算拿这5元钱建一个小窝,大概要花2元买地,花3元搭窝。王八是搞工程的,他想在猪身上挣更多的钱,于是找来当投资顾问的狐狸想办法,狐狸说:这好办。于是找来管地盘的狼,开钱庄的老鼠一起来商议,结果王八从老鼠那里借来200元,用100元卖了狼的地,花了3元把猪窝盖好,花了50元给了狐狸咨询服务费,猪没有地,只好求王八把窝卖给它,王八要价500元,老猪说只有5元买不起,这时候狐狸说服猪去向老鼠借钱,老鼠答应借500给猪,前提是要他连本带利还600元,可以分10年还清,并且产权证拿来抵押。结果成交。猪到最后花了600元买来了猪窝,比他原来的计划高了11倍,猪努力了十年去挣钱还贷。在这场交易里面,狼,老鼠,狐狸还有王八都挣了钱。以后他们就如法炮制。更多的猪去贷款买房子了,这时候,当商人的驴看到有机可乘,到老鼠那里贷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 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重点案例研究 宏观经济学案例1:我国居民旅游消费10年来快速增长 旅游消费是居民消费的组成部分。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加。从国内旅游消费看,国内旅游规模从1994年的5.24亿人次增加到2004年的11.0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长8.0%,由此带来的旅游收入从1023.5亿元增长到4710.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7.3%。从1994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长期保持在13%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也从90年代中期的5%上升至21世纪初的10%左右。2006年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15.0%、17.9%,出境旅游消费日益成为新亮点,中国出境旅游总人数从1995年的452万人次增征到2003年的2022万人次,年均增长超过20%,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更超过28%以上。虽然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但仍有2298万人次因私出境,比2003年增长了55%。2004年以来,中国旅游目的地开放工作全面推进,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出境游发展更快。2006年出境游人数同比增长11.3%,较2005年增速上升了3.8个百分点。其中,因私出境仍为出境游的主体(2006年占比为83.4%,较2005年上升2.4个百分点),2006年同比增长14.6%,增速仍高于出境游总体增速。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旅游消费渐趋个性化,“红色旅游”、“民俗游”、“农家乐”等成为新近的旅游消费热点,相关的旅游产品生产

渔销售也获得快速发展。以“红色旅游”为例,据专家估计,各类“红色旅游”接待点数以万计,每个景点接待规模差距较大,小的数以千计,中型的以万人计,大型的几乎就是一个城市全部接待的人数,如延安、井冈山等,如果遇到大的纪念周年,接待人数可能达到数百万。在2005年春节旅游黄金周的七天中,中共一大会址接待游客3336人次,井冈山每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延安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达11万人次。 居民旅游消费增长的原因之一在于收入的增长,从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时,一般会出现“排浪式”的旅游消费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达到8%以上,2003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6年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这期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了较大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国内游兴旺的临界点。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欲望强烈。伴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居民出游欲望十分强烈,尤其是农村居民,随着其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有效激发其旅游需求,农村居民国内游市场得到启动。2006年全国出游率为106%,其中农村居民出游率达到110%,高出城镇居民10个百分点。未来我国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出游率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居民国内旅游人均花费缓慢增长。2006年国内旅游人均花费达到446.9元,同比增长2.5%,其中,城镇居民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同比下降2.5%。预计2007-2008年国内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未来出境游将继续加速增长。首先,部分区域人均GDP已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 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1

一、案例原文引用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GDP 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 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 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 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 的一部分; 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 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宏观经济学分析、案例题

已经给出答题要点,要分析清楚 关于国民收入的衡量: 假设一个妇女嫁给了她的男仆。在他们结婚后,她的丈夫继续像以前一样照顾她,而且她也继续像以前一样养活他(但是作为丈夫而不是雇员)。结婚如何影响GDP? GDP将下降 GDP并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它没有包括所有的商品和服务 结婚之前、结婚以后对GDP计量的不同 将下列交易归入美国四个支出部分之一: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 (1)波音公司向本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2)波音公司向法国空军出售一架飞机。 (3)波音公司向本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4)波音公司向法国航空公司出售一架飞机。 (5)波音公司向阿米拉·艾尔哈特(美国最早的飞行员)出售一架飞机。 (6)波音公司制造了一架下一年出售的飞机。 (1)政府购买;(2)净出口;(3)投资;(4)净出口;(5)消费;(6)投资。 在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1968年竞选总统时的一篇演讲中,他对GDP讲了以下一段话: (GDP)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洁。它既没有衡量出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出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有关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作为美国人而骄傲。 肯尼迪的话对吗?如果对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关注GDP? 对于经济发达国家而言,他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统计指标,它忽略了很多对社会福利水平相关的因素,比如环境污染、居民健康、家计劳务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因素对人们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他们的GDP已经足够大,更有理由来考虑如何改善其他指标的问题。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即提高GDP。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社会财富来进一步考虑社会福利水平问题。 经济增长: 1983年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将有助于迅速恢复生产率增长,并提高生活水平。”你同意这种主张吗?请解释。 不同意。根据索洛模型可以知道,这样的结论不一定成立。 把较大比例的国民产出用于投资,会在短期内提高人均资本,从而提高人均产出增长率,即生产率的增长。当经济达到稳定状态之后,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与投资率有无关系。 生活水平是指人均消费水平,投资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消费就高,要看人均资本处在什么样的水平。当人均资本高于黄金规则水平时,在人均资本低于黄金水平时,人均消费水平如何。 所以,上述结论是不一定成立的。 经济的初始稳态资本存量高于黄金率水平,政策制定者要达到黄金率水平该如何调整?这种调整会对投资、消费、稳态产出产生什么影响?

宏观经济学案例整理

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案例1 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1、背景资料: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非常著名的学者,对GDP衡量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了怀疑。斯蒂格利茨曾经指出,如果一对夫妇留在家中打扫卫生和做饭,这将不会被列入GDP 的统计之内,假如这对夫妇外出工作,另外雇人做清洁和烹饪工作,那么这对夫妇和佣人的经济活动都会被计入GDP。说得更明白一些,如果一名男士雇佣一名保姆,保姆的工资也将计入GDP。如果这位男士与保姆结婚,不给保姆发工资了,则GDP会减少。 德国学者厄恩斯特和美国学者洛文斯在他们合著的《四倍跃进》中对GDP在衡量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更是提出了诘难,他们生动地写道:“乡间小路上,两辆汽车静静驶过,一切平安无事,它们对GDP的贡献几乎为零。但是,其中一个司机由于疏忽,突然将车开向路的另一侧,连同到达的第三辆汽车,造成了一起恶性交通事故。‘好极了’,GDP说。因为,随之而来的是:救护车、医生、护士,意外事故服务中心、汽车修理或买新车、法律诉讼、亲属探视伤者、损失赔偿、保险代理、新闻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被看做是正式的职业行为,都是有偿服务。即使任何参与方都没有因此而提高生活水平,甚至有些还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我们的‘财富’——所谓的GDP 依然在增加。”再比如,1998年湖北发了大水,遭了大灾,湖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却提高到了13%。基于以上的分析,三位学者深刻地指出:“平心而论,GDP并没有定义成度量财富或福利的指标,而只是用来衡量那些易于度量的经济活动的营业额。”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所包括的外资企业虽然在我们境内从统计学的意义上给我们创造了GDP,但利润却是汇回他们自己国家的。一句话,他们把GDP留给了我们,把利润转回了自己的国家,这就如同在天津打工的安徽民工把GDP留给了天津,把挣的钱汇回了安徽一样。看来GDP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撑GDP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中,都可以增加GDP。 尽管GDP存在着种种缺陷,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正因为有这些作用,所以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2、讨论题: (1)GDP 有哪些局限性? (2)为什么说GDP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案例1: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GDP 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我们就无法知道我国的GDP 总量排在全世界的第4 位,低于美国的5 倍多,没有GDP 我们也无法知道我国人均GDP 在2005 年已超过1300 美元,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5 多倍。没有GDP 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GDP 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GDP 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 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小时工赚了10 元,而你支出了10 元。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 都增加了10 元。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题: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 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 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 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案例2:从GDP 看我国的差距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汇率法计算了179 个国家和地区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2005 年GDP 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数据同时显示,2005 年世界179 个国家排名,中国人均GDP 为1352 美元,位居世界第112 位,仍属中下收入国家行列。尽管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数字还相当小,但中国人均GDP 突破一千美元,表明中国跨过一个“门槛”。2005 年人均GDP 位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卢森堡、挪威、瑞士、爱尔兰、丹麦、冰岛、美国、瑞典、英国和日本。中国香港居世界第23 位;中国台湾居世界第36 位。从上述数字看出,在2005 年我国的GDP 总量已超过了10 万亿人民币,我国的经济增 长速度是9.2%,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在各国经济衰退的宏观形势下,但是多万亿人民币10 的总量来看,如果我们把这GDP 我们和发达国家比差距还是很大的,从 比做一个蛋糕,那么美国就6 个蛋糕,从人均GDP 看差距就更大了,美国6 个蛋糕除以3 亿人,我们一个蛋糕除以13 亿人,美国的人均GDP 高出我们35 倍之多。中外很多经济学家估计照这样的速度增长我国GDP 总量有望在2015 年赶上美国,但人均量赶上美国还任重道远。讨论题: 1.我国与发达国家在GDP 上的差距说明了什么? 2.怎样才能增加我国的GDP 总量和人均GDP 量? 案例3:GDP 不是万能的,但没有GDP 是万万不能的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大全

宏观经济学案例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 案例适合 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念和核算方式。 案例内容 表1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GDP比较(单位:10亿本币) 表2 部分国家1980-1995年间的人均GDP比较(单位:美元)

案例分析 作为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内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发明之一”,是对一个领土面积内的经济产出总量和国民收入水平的度量。它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里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力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计算得到:分别为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在核算期内新创造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总和,也即国民经济各行业增加值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如下:行业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GDP=Σ各行业增加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按照这种计算方法,GDP由全国各行业汇总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利息、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利息和租金以及其他财产收入。 支出法也称使用法,顾名思义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去向。按照支出法,GDP由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以及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五项组成。计算公式为:GDP=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GDP最常见的计算公式: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得到的GDP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核算。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如此,因为资料来源的不同以及基础数据质量上的差异,三种方法计算的GDP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计算误差。我国目前以生产法作为核算GDP的基准。 由于GDP涵盖了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所以其计算是建立在专业统计及部门统计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的。在统计局内部,GDP核算的资料来源于统计局内部各专业司常规计报表、全国普查资料及各种抽样调查资料。在统计局外部,则需要财政、税务、金融、保险等各相关部门的统计及财务资料。除此以外,对于未能纳入常规统计报表和不易取得的资料,还要到相关的系统、行业处搜集替代指标进行补算和估算。由此可见,GDP核算是一个各方面数据全方位相互印证、相互平衡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技术性,是一个国家在核算期内总体经济活动成果的综合反映。 我国的官方统计机构对GDP核算实行分级核算制,国家和地区各自核算本辖区范围内的数据。即全国的GDP由国家统计局负责核算,地区GDP则由各省、市统计局负

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篇

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篇 为了帮助报考经济学的同学复习备考,凯程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9经济学考研中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方便大家理解和记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财政政策的实践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总统采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使财政政策成为美国对付衰退和通货膨胀的主要武器之一。肯尼迪总统提出削减税收来帮助经济走出低谷。这些措施实施以后,美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但是,减税再加上1965—966年在越战中财政扩张的影响,又使得产出增长过快,超过了潜在水平,于是通货膨胀开始升温。为了对付不断上升的通货膨胀,并抵消越战所增开支的影响,1968年国会批准开征了一项临时性收入附加税。不过,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项税收增加的政策力度太小、也太迟了一些。 80年代美国是另一个典型例子。1981年国会通过了里根总统提出的一揽子财政政策计划,包括大幅度降低税收,大力扩张军费开支而同时并不削减民用项目。这些措施将美国经济从1981—1982年的严重衰退中拯救出来,并进入1983—1985年的高速扩张。 克林顿总统一上台,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高赤字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另一方面经济不景气且失业率高得难以接受。总统必须决定财政政策应从何处着手,是应该先处理赤字,通过增加税收、降低支出来增加公共储蓄,进而靠储蓄水平提高来带动国民投资的增长呢?还是应该关注财政紧缩会减少并排挤投资,而税收增加和的减少又会降低产出?最后,总统还是决定优先考虑削减财政赤字。1993年预算法案决定,在其后5年中落实减少赤字1500亿美元的财政举措。 (资料来源: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问题: 1、什么是财政政策? 2、根据上面的资料,说明利用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手段有哪些? 3、财政政策实施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答案要点: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2、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对政府财政收支的调节,影响经济中的总需求,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政府调整财政收支的手段主要有三个:一是增加政府购买水平;二是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三是调低税率。三种手段不仅可以单独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而且也可以共同发生作用,实践中三种手段往往搭配使用。 3、财政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 (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产生政策滞后问题。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也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