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本公司产品在生产和使用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受到识别、评估,从而制定、实施适应的应对措施,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风险管理过程。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制订一个决策可接受风险的准则,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分配有资格的

人员。

3.2技术部负责策划风险管理过程,并组织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控制等活动。

3.3技术部依据风险可接受准则,最终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并最终形成风险管理报告。4内容

4.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建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由于风险管理贯穿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

程,因此,风险管理小组应该包括医学专家、生产、技术、质检、销售、产品使用

以及能够获得产品使用信息的相关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医学专家。

4.2风险管理流程

4.2.1风险分析

包括预期用途与安全有关的特征的判断和危害的判定。

4.2.2风险评价

包括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度,并对风险可接受性进行判断。

4.2.3风险控制

包括方案分析、控制措施和措施实施效果验证。

4.2.4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包括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和决定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

4.2.5生产后信息

收集、评审生产后信息。

4.3风险管理计划

4.3.1技术部负责编制公司产品的《风险管理计划》,内容应包括:

◆计划范围——判断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医疗器械和寿命周期阶段;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风险可接受准则;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与收集和评审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相关的活动。

如在产品寿命周期内计划有所改变,要保留更改的记录。

4.3.2技术部负责保管风险管理的文档,包括:

◆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风险活动的记录;

◆风险管理所引用的国际标准的相关文件。

4.4风险分析

4.4.1风险分析过程是一个风险信息的收集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级、归纳;4.4.2风险分析必须基于事实、理论。这方面既涉及到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风险控制范围,

也涉及到产品本身的实际特点。因此,提出的损害应该进行分类,并列举出产生这些损害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些数据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生产事故、医疗事故等信息得出的具有依据的结论。各个专业进行的风险分析必须形成记录,引用的文献资料应该能够得到证实;

4.4.3对于分险分析,可以参照YY0316-2008标准附录C提供的参考思路进行分析。但这

只是一个线索参考,针对一个具体的产品,必须十分清楚产品的生产环境、工艺过程、人员素质、使用环境、使用对象的素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4.4.4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各个专业的风险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审定,制定出风险管理需要

解决的风险类型;

4.4.5制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控制水平;

4.4.6根据总的风险分析结果,逐条制定适应的解决措施,并对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风险

的损害程度或者损害发生的概率是否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4.4.7根据上述制定的解决措施,在相应的工艺文件中作为产品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控

制。必要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模拟风险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解决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验证的结果重新对风险分析进行完善补充;

4.4.8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作为法规要求的新产品注册文件资料。

4.5风险控制

4.5.1降低风险

当需要降低风险时,可按本程序中4.5.2~4.5.7条款的内容执行,使每个危害相关的剩余风险被判定为是可接受的。

4.5.2方案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措施可包括: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产品本身或生产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告知安全信息。

4.5.3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对控制措施的实施应进行验证;

◆对选用的控制措施应记录在案。

4.5.4剩余风险评价

◆对采取措施后留的任何剩余风险,都应使用风险管理计划中规定的准则进行评价;

◆如果剩余风险不符合准则要求,应进一步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如果剩余风险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则所有为说明剩余风险所需要的相关信息,都

应写入产品的随附文件中。

4.5.5风险/受益分析

剩余风险是不可接受的,而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又不可行时,应收集和评审预期用途/预期目的的医疗受益资料和文献,与剩余风险进行对比,当受益大于风险,剩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继续执行4.5.6条款。

4.5.6产生的其他危害

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防止引入其他危害,如果引入了危害,则对任何新的或增加的风险应按照4.5.2~4.5.7条款进行管理。

4.5.7风险评价的完整性,是指所有已判定危害的风险均已得到评价。

4.5.8对所有风险控制的内容(4.5.2~4.5.7)应记录在风险分析记录中,作为风险管理报

告的一部分。

4.6综合剩余风险的评价

4.6.1在所有风险控制措施已经实施并验证后进行;

◆评价准则,即风险计划中的准则;

◆评价目的,全部由产品造成的剩余风险都是可接受的。

4.6.2如果全部剩余风险是不可接受的,按4.

5.5条款进行分析;

◆受益超过全部剩余风险,则剩余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全部证据不支持受益超过全部剩余风险,则剩余风险是不可接受的。

4.6.3评价的结果记入风险分析报告中,作为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

4.7风险管理报告

4.7.1风险管理报告即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内容应包括:

◆对每个危害提供的风险分析;

◆对每个危害提供的风险评价;

◆对每个危害提供的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剩余风险的可接受评价。

4.7.2风险管理报告是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可以用纸张和电子媒体存放。

4.8生产后信息的管理

4.8.1技术部负责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4.8.2生产后信息收集的范围和方式有:

◆定期网络上搜索法规和标准的变化;

◆忠告性通知发布和不良事件报告;

◆记录的采购品的质量;

◆生产过程控制情况、不合格情况、关键过程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是否验证、验证

后的监视情况)、工艺更改的验证;

◆产品检验结果(趋势分析);

◆监管部门监督抽查结果;

◆产品储存过程的监视结果(环境、包装完好性、储存寿命);

◆各种方式收集顾客的反馈信息。

上述信息可以从体系记录中得到,另外也应当将最新技术水平因素和对其应用的可行

性考虑在内,不仅应当收集本企业类似产品的相关信息,也应当收集市场上其他类似

产品的公开信息。

4.8.3对收到的上述信息应进行评审和分析,对分析结果可能涉及安全性的信息应评价是

否存在下列情况:

◆是否有先前没有认识的危害出现;

◆是否有危害出现产生的一个或多个不可估计的风险,不再是可接受的。

如果上述任何情况发生,一方面,应对先前实施的风险管理活动的影响进行评价,

作为一项输入反馈到风险管理过程中,并且应对产品的风险管理文档进行评审,如

果评审的结果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剩余风险或其可接受性已经改变,应对先前实施的

风险控制措施的影响进行评价,必要时进一步采取措施以使风险可接受。

4.8.4根据前面分析和评审的结果,寻找产品的改进方向,重复和完善适当的风险管理过

程,修改相应的风险管理文档和风险管理报告。

4.9风险分析再评审

4.9.1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技术/资料/数据应用可能消除或降低某一危害的风险时,由技

术部进行新的风险分析评审。

4.9.2任何风险管理上的变更都可以链接到管理评审程序。

5相关文件

5.1《YY/T 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5.2《文件控制程序》

5.3《记录控制程序》

6相关记录

6.1《风险管理计划》

6.2《风险管理报告》7修订记录

生产过程交叉污染控制程序

文件变更记录页Document Change History

1 目的 搞好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及有害物的管理,防止因交叉污染而造成产品质量问题。 2 范围 适用于产品生产全过程。 3 职责 3.1生产部负责车间的布局工艺流程图的制定。 3.2生产部负责对员工进行规范操作及卫生培训,负责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负责对生产设备进行常规维护与清洗消毒以及维修改造(含HS)。 3.3 品质部负责生产过程中交叉污染的监督检查(含HS)。 4 工作程序 4.1 防止车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污染 4.1.1 控制要求 a)保证车间建筑设施的完好。 b)根据产品加工工艺流程,按照车间布局图、设备布局图做好车间设备 c)按照人流物流图保证人流物流分开,按照车间分区图保证清洁区与其他次清洁区严格分开;保证加工工序相互隔离;保证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在加工储运过程中严格分开(含HS)。 4.1.2 监视要求 a)每班开工前/生产、储存过程中随时监视。 b)班组日常监控,品质部不定期抽查。 4.1.3. 纠正措施 检查中发现问题,由抽查员跟踪解决。存在交叉污染隐患的车间布局或加工流程由生的部重新调整或改造。(含HS) 4.2 防止新员工培训不合格造成的交叉污染(含HS) 4.2.1 控制要求 办公室安排各部门对新进员工进行岗位的HS相关的要求和安全生产操作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4.2.2监视要求 生产车间和部门对新人上岗时检查其有无经过相关培训(含HS)。 4.2.3 纠正措施 没有经过HSF相关培训和安全生产操作培训的员工不得上岗。需接受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上岗。 4.3防止员工行为不当导致的交叉污染(含HS) 4.3.1 控制要求 a)进入生产现场的人员必须穿戴洁净的工作服、鞋、帽,清洁区生产人员不得佩带首饰、手表及化装,不得留长指甲和擦指甲油,不得喷香水,不得在生产场地晾衣服。 b)清洁区生产人员进入和每离开从属区域后必须洗手、更衣、消毒。 c)个人物品和生产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车间。 d)在生产区内,禁止吃东西、吸烟、随地吐痰。 e)各工序人员尽量减少串岗;清洁区在生产期间不得打开未装有窗纱的窗户或门。低清洁区的员工工作服工器具不得流向高清洁区。 f)清洁区员工工作服、帽每天集中送洗衣房清洗消毒。 g)生产车间使用的工器具、清洁工具应分离使用,按不同工序不同用途清洗消毒和存放,禁止混用、混放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程序

1目的 本程序依据YY/0316-2008的要求,规定了与产品安全相关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对医疗器械有效开展风险分析和减低风险措施工作,消除潜在缺陷,促进产品质量提高。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产品实现过程、产品销售服务过程以及产品报废处置过程的风险管理活动。 本程序规定了与本公司产品的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包括与产品相关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其风险。对于已经发布的和在进行临床评估的产品,进行更改时要执行此程序中规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过程。 3职责 3.1 最高管理者 最高管理者作为本公司产品风险的负责人,负责: 制定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针。 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 规定风险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授权综合办确定风险管理小组成员。 主持每年的风险管理活动评审。 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2综合办公室 综合办作为本公司风险管理的主管部门,为确保在计划的规定阶段完成风险管理活动:负责指定各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 负责批准风险管理计划; 负责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活动; 负责跟踪检查风险管理活动实施情况。 3.3项目风险管理负责人 负责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负责组织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负责跟踪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对涉及风险管理活动的内容,必要时执行风险管理活动;对涉及重大风险的,可直接向最高管理者汇报。 负责整理风险管理文档,确保风险管理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4风险管理小组 风险管理小组的构成必须包括熟悉产品原理及功能的成员(如设计工程师),熟悉产品制造的成员,以及熟悉产品的应用的成员(如医师或临床专家),以及法律顾问。需要掌握所应用的风险分析工具。 4工作程序 4.1 建立风险管理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充分评价外部及内部相关信息,制定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针。最高管理者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活动进行评审,必要时可增加评审的次数。最高管理者对新产品上市前的风险管理评审活动形成的结果《风险管理报告》进行审批。 4.2 风险管理过程和程序 风险管理活动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综合剩余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受益分析。应记录风险管理活动结果并纳入相关文档。风险管理过程见图7.1-02-0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风险管理报告 (模版) 编写: 风险管理参加人员: 日期: 年月日 评审: 日期: 年月日 批准: 日期: 年月日 盖章)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 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第一章概述 1. 编制依据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2008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HXXXX-2009 3)其他标准 产品的有关资料 1)使用说明书 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 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 2.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文是对XXXX 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 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 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 适应症: 禁忌症: 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 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

异物污染控制管理程序

异物污染管理程序 1.0 目的 通过有效的管理防止潜在的异物污染产品,或通过有效的装置将含有异物的产品剔除,以确保产品安全,并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2.0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所有潜在的或已存在的可能会污染到本公司产品的异物的控制;相关职能部门涉及生产部、开发部、品质部及采购部。 3.0 定义 异物指在产品设计开发时没有将其列入产品的一部分却实际含有了的任何物质,甚至包括产品生产时所需要的原物料本身。举例如下:金属、玻璃、石头,甚至原料本身所附有的物质。 4.0 职责 4.1 HACCP小组负责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 4.2 开发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避免异物源的存在,及防止异物污染产品;并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落实。 4.3 品质部负责异物控制相关文件的制定及相关记录存档。 4.4 生产部负责相关异物控制措施的执行。 4.5 开发部对潜在的异物源的评估给予技术上的支持。 4.6 采购部配合品质部实施供应商审核;当异物源涉及供应商时确保供应商及时启动并有效落实纠正措施。 5.0 程序 5.1 异物源的评估、控制 5.1.1 异物源的评估 HACCP小组具体负责异物源的评估;具体执行《危害分析程序》及《关键点判断程序》。 5.1.2 异物源的控制 5.1.2.1 原物料的采购只能从经审核合格的供应商处进行,且现有供应商须定期审核。相关内容参见《采购控制程序》、《合格供应商名录》。 5.1.2.2 生产部在新工艺设施、设备的设计及现有工艺设施、设备的改造、维护过程中应对潜在的

异物源进行评估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避免异物源的存在。某些本身就是异物源的设备应尽量避免使用(例如:玻璃测量仪器,木卡板等等)。 5.1.2.3 工厂/车间环境、人员卫生状况须满足GMP要求。 5.1.2.4 为确保公司产品安全、有效剔除普通异物和金属异物,从源头开始控制,必须在各吹膜机料斗内安装过滤网和专用磁铁,以防止有异物污染产品。 5.1.2.5 公司积极鼓励员工发现异物,对发现异物的员工进行奖励。 5.1.2.6 跟进/纠正措施。 5.1.2.7 当异物被发现时应进行跟进并采取纠正措施 5.1.2.8 生产部执行“开班检查”,发现异物隐患后,及时去除。 5.2 厂内异物控制流程 5.2.1 员工在发现异物后应立即将异物及发现时的详细情况上交/汇报给当班班长 5.2.2 当班班长根据异物性质(危害性、属偶然发生或连续发生及可能来源)作出基本判断并采取相应基本行动(例如:要求属下加大相应注意力、委派专人挑拣等)后应立即汇报当班生产线班长/生产主管及品质部人员。 5.2.3 当班生产线长/生产主管、品质部人员在接到异物及详细情况汇报后应对异物性质及行动计划共同作出进一步的判断与安排。 5.2.4 对于可能危及产品安全、或大量连续发生的异物处在不可控状态时,应立即停止生产、向上级汇报;并由品质部人员在生产线班长/主管的协助下扣留前段时间可能被污染到的产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5 对于不会危及产品安全、或属偶然发生的异物,或虽可能危及产品安全、但经开发部人员确认处于可控状态时,可以连续生产;此时,由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会同开发部人员确保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5.2.6 当班生产线班长/主管、开发部人员(对涉及维修部门的异物,须维修班长或命专人参与)负责组织、实施对可能异物源的排查 5.2.7 在对异物源查明,并彻底排除后,或虽一时不能确认/排除异物来源,但能经有效措施予以预防,避免污染最终成品的情况下,方能恢复正常的生产。 5.2.8 如有必要,品质部负责按《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负责措施验证。 6.0 相关文件

ISO13485-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XXXXXXX有限公司 医疗器械配件 风险管理报告 编制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 版本号:A0

目录 第一章综述 (1)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5) 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7)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8) 附件1 (9) 附件2 (11) 附件3 (12) 附件4 (15)

第一章综述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备注:本公司不承担现有产品“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设计开发,产品规格由客户提供相关的图纸及技术规范,本公司只提供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不进行配套医疗器械的销售,因此配套医疗器械的最终停用及处置由客户负责。 1、产品简介

2、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 于2019年11月开始策划立项。立项的同时。我们针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管理活动、风险管理活动有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在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生产阶段,风险管理小组共进行了一次风险管理评审,形成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文档。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在交付客户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和对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获得方法的评审,证实对医疗器械用塑胶部件、橡胶部件和硅胶部件的风险已进行了有效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医疗器械风险分析报告

医疗器械风险分析报告 1、范围 Xxxx是在中外经络治疗方法、传统和现代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集微电脑模拟控制、治疗电极于一体。本产品适用于乳腺疾病的镇痛治疗和消炎。 本风险管理计划主要是对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设计开发、产品实现、最终停用和处置阶 段)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 2、职责与权限 本风险活动参加人员及职责见下表:

3.1生产部、质检部、市场部负责配合技术部对经风险分析判断出的危害进行发 生概率与损害严重度的分析,最后根据本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保存好评价记录。 3.2以下是为本次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其中损害的严重度采用定性 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采用半定量分析,风险可接受性准则以4×6三分区矩阵图表示。 3.2.1损害的严重度水平 3.2.2损害发生的概率等级 3.2.3风险评价准则

说明:A:可接受的风险;R:合理可行降低(ALARP)的风险;U:不经过风险/收益分析即判定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3.3在经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判断出的产品所有的风险均应采取合理可 行的措施降至可接受区,当风险被判断为不可接受时,应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对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风险还是可接受的,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设计应放弃。 3.4对损害概率不能加以估计的危害处境,应编写一个危害的可能后果清单以用 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采取合理可行降低法将风险降低到合理可行的最低水平,对于无法降低的风险进行风险/受益分析,如果受益大于风险,则该危害可接受,如果风险大于受益,则风险不可接受。 3.5在可接受区,风险是很低的,但是还应主动采取降低风险的控制措施。 3.6受益必须大于风险才能判断为可接受。 4、风险控制 4.1对于经判断为可接受的风险还应当采取可行的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4.2对于经判断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各部门应配合技术部在设计开发阶段从以下 几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方案分析,识别一个或多个风险控制措施,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消除特定的危害; --降低损害的发生概率;

QC080000程序文件--P31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程序

生产过程污染控制程序 1目的范围 1.1目的: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防止非环保物质混入产生污染,确保产品符合RoHS指令要求。 1.2范围:适用于公司环保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包括领发料、生产、检验、入库过程。2职责 2.1研发部门负责环保作业指导书的编制,环保作业过程的工艺纪律的检查。 2.2材料仓库负责环保材料的发放。 2.3成品仓库负责环保成品的入库接收和存放。 2.4生产部门负责环保产品生产计划的下达、按技术文件及环保作业指导书的要求组织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环保材料的领用及暂存、环保作业区域划分、环保工具的日常保养和维护。 2.5品管部负责环保产品生产现场的质量监督、检查。 2.5 设备工装部门负责环保产品专用设备、工具的提供和管理。 3管理内容和方法 3.1领料: 3.1.1生产部门根据经评审的环保产品客户订单中出货时间要求,制定生产计划,安排环保产品的生产周期进度; 3.1.2车间材料员根据环保产品生产计划,开具《领料单》(注明环保材料),经车间主管签名确认后,方可到仓库领用绿色环保物料; 3.1.3仓库根据《领料单》发放相应绿色环保物料,仓管员在发放环保材料时需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 并将供货商代码、材料批号记录在领料单上,并登记在环保材料领用台帐上。3.1.4材料员应一次性当面点清,实物与《领料单》开具的物料和数量相符才能接收,若发现少料、混料、型号不符或环保标识不齐的情况应拒收该材料,待仓库把不符合项目消除后再进行确认接收; 3.1.5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绿色环保物料不够需补料时,领用手续与正式领料手续一样。3.1.6生产车间应保留好《领料单》自存联单据,以方便日后追溯。 3.2生产制作: 3.2.1环保物料发放:从仓库领出来的绿色环保物料,由车间材料员根据生产计划,按生产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

风险管理文档产品名称:

目录 风险管理计划 (1) 1范围 (1) 2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1) 3风险分析 (1) 4风险评价(含有可接受性准则) (2) 5风险控制 (3) 6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3) 7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 (3) 8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4) 9风险管理报告 (4) 10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活动 (5) 风险分析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风险分析人员 (1) 4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断 (1) 5危害的判定 (7) 风险评价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步骤 (1) 3.1损害发生概率的分析 (1)

3.2损害发生严重度的分析 (1) 3.3风险可接受性判断 (1) 风险控制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步骤 (1) 3.1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1) 3.1.1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1) 3.1.2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1) 3.1.3安全性信息。 (1) 3.2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FMEA、FMECA,对于与产品安全性相关的失效模式,按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以下是FMEA、FMECA 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 (1) 3.3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 (1) 3.4风险/受益分析 (1) 3.5风险控制的完整性 (1)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记录 (1) 1产品描述 (1) 2概述 (1) 3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 (1) 4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 (1) 风险管理报告 (1) 第一章综述 (1) 1产品简介 (1) 2风险管理计划和实施情况简述 (1)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1)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模版) 风险管理报告(模版)编写:风险管理参加人员:日期:年月日评审:日期:年月日批准:日期:年月日(盖章)目录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风险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分工 第三章风险可接受准则 第四章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的特征的判定 第五章判定可预见的危害、危害分析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 第六章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风险控制措施验证 第七章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第八章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第九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第一章概述 1、编制依据 1、1相关标准(按企业所生产产品的类型列举相关标准,以下标准为举例)1)YY0316-xx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注册产品标准(XXXX YZB/国XXXX-xx)3)其他标准 1、2产品的有关资料1)使用说明书2)医院使用情况、维修记录、顾客投诉、意外事故记录等3)专业文献中的文章和其他信息

2、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文是对XXXX进行风险管理的报告,报告中对XXXX产品在上市后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总体评价,所有的可能危害以及每一个危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度和危害的发生概率进行了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采取了降低见的控制措施,同时,对采取风险措施后的剩余风险进行了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报告适用于……产品,该产品处于批量生产阶段。 3、产品描述本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如能加入照片或图片最好),产品概述、机理、用途适应症:禁忌症:设备由以下部分组成:(文字描述或示意图) 4、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指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风险管理活动范围、参加人员及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基于制造商决定可接受风险方针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在损害发生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的准则、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等内容。X XXX产品于20XX年开始批量生产,未发生设计、材料、工艺等方面的变更(或者发生了XXXX方面的变更,公司已针对变更情况制订了风险管理计划并实施了风险评估及纠正)。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文档模板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风险管理文档 产品名称:

目录 风险管理计划 (1) 1 范围 (1) 2 职责与权限的分配 (1) 3 风险分析 (1) 4 风险评价(含有可接受性准则) (2) 5 风险控制 (5) 6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6) 7 风险管理活动评审的要求 (6) 8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7) 9 风险管理报告 (8) 10 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收集和评审活动 (8) 风险分析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风险分析人员 (1) 4 医疗器械预期用途和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判断 (1) 5 危害的判定 (14) 风险评价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步骤 (1) 3.1 损害发生概率的分析 (1) 3.2 损害发生严重度的分析 (1) 3.3 风险可接受性判断 (2) 风险控制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步骤 (1)

3.1 风险控制方案分析 (1) 3.1.1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1) 3.1.2 在医疗器械本身或在制造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1) 3.1.3 安全性信息。 (1) 3.2 设计开发过程中,运用FMEA、FMECA,对于与产品安全性 相关的失效模式,按风险管理流程,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 风险控制,以下是FMEA、FMECA技术应用于产品制造过程的记录:1 3.3 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的验证 (2) 3.4 风险/受益分析 (2) 3.5 风险控制的完整性 (2)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记录 (1) 1 产品描述 (1) 2 概述 (1) 3 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 (1)

有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有源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报告 (XXX型XX诊断仪) 目录 第一章综述 (3)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4) 第三章风险管理评审 (5) 第四章风险管理评审结论 (7) 附录1 (8) 附录2 (9) 附录3 (13) 附录4 (16)

第一章综述 1产品简介 XXX型XX诊断仪其工作原理、产品组成、产品功能……。 (产品外形示意图) 2风险管理计划及实施情况简述 XXX型XX诊断仪于20XX年开始策划立项。立项同时,我们就针对该产品进行了风险管理活动的策划,制定了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该风险管理计划确定了XXX型XX诊断仪的风险可接受性准则,对产品设计开发阶段(包括试生产阶段)的风险管理活动以及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的获得方法的评审要求进行了安排。 公司组成了风险管理小组,确定了该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确保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活动按照风险管理计划有效的执行。 3此次风险管理评审目的 本次风险管理的评审目的是通过对XXX型XX诊断仪产品在上市前各阶段风险管理活动进行总体评价,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经圆满地完成,并且通过对该产品的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证实对产品的风险已进行了管理,并且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风险管理评审小组成员及其职责

第二章风险管理评审输入 1 风险可接受准则 见附件1 2 风险管理文档 风险管理计划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XXX型XX诊断仪安全性特征问题清单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初始危害判断及初始风险控制方案分析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风险评价表、风险控制措施记录表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 3 相关法规 …… 关于执行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有关事项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008]314号) …… 4相关标准 GB 9706.1-2007 GB 9706.15-1999 YY 0505-2005 …… 5相关文件和记录 风险管理控制程序文件编号:XXXX 版本号XX 产品设计开发文档(主要包括设计图纸、工艺、DFMEA表XXXXX、PFMEA表XXXXX等)……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总结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学习后的一些认识医疗器械是与人的生命安全健康密切相关的特殊产品。 医疗器械风险是指医疗器械损害发生概率与医疗器械损害严重程度的结合。医疗器械的风险可能引发对人体的伤害甚至死亡的损害,或对社会财产和环境造成损坏,因此必须对医疗器械实施风险管理,将医疗器械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世界各国政府制定法规采取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很多国家政府已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标准做了强制性要求贯彻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十分注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4月25日发布行业标准YY/T 0316-2008《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2009年6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规定了风险管理的要求,阐明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明确了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范围涉及医疗器械的科研,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领域,强调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包括设计开发,生产,安装,使用直至停用和报废处置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的全部过程。 2014年12月29日发布的《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对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第四条企业应当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应当与产品存在的风险相适应。 下面就培训后所掌握的对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和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流程做一简单总结。 首先说明一下风险管理和质量管理价体系的关系,风险管理可以单独建立质量体系,也可以将风险管理体系融入到质量管理体系中,这样做的效率会更高,一个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

再是风险管理的通用要求,这些通用要求非常重要,主要是针对医疗器制造商提出的,其他相关机构,部门和单位熟悉这些通用要求也是必要的。风险管理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通用要求: 1、首先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要求,制造商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建立、形成文件和保持一个持续的过程,用以判定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危害、估计和评价相关的风险,控制这些风险并监视上述控制的有效性。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要素: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与生产和生产后的信息。不同的医疗器械生命周期阶段,风险管理要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有些风险管理活动可能还需要重复的执行。 2、对“最高管理者”的要求,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资源,包括设施,设备和技术等,有必要时需要提供相关的培训。最高管理者应为风险管理分配可以胜任的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而且要规定一个如何决策风险可接受性的方针,并形成文件,适时地对风险管理过程的结果进行评审,以了解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必要时及时做出改进决策。 3、对“风险管理人员资格”的要求,执行风险管理任务的人员,应具有赋与他们的任务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适当时,应包括特定医疗器械及其使用的知识和经验、有关的技术或风险管理技术,并保持适当的资格鉴定记录。 4、对“风险管理计划”的要求,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生产企业应对每一类型或型号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进行精心组织和策划,建立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计划应是风险管理文档的一部分。此计划至少要包括: a.策划的风险管理活动范围, b,职责和权限分配;

工作环境和污染控制控制程序

1目的 产品形成过程中,为确保洁净区的洁净度,对进入洁净区的过程设备、所建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环境中的人员等进行控制,尽量采用使污染降至最低限的生产技术控制微生物或微粒的污染,确保洁净区环境符合规定要求。 2范围 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过程及生产环境的控制。 3职责 3.1生产部负责洁净区消毒管理,组织操作人员做好洁净区的环境、器具等清洁工作,工艺纪律的检查及工作环境的管理,生产设备管理及设备的维护、保养,洁净区人员的卫生管理工作,组织各项工艺卫生管理规定的实施。 3.2采购部负责生产设备、器具、测量装置的采购。 3.3 质量部负责生产环境监测和监视,以及测量装置的管理。 3.4 行政人事部负责人员培训与评估,环境的监测与监视的评估。 4程序 4.1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健康要求 4.1.1应当制定人员健康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 4.1.2洁净区的生产、管理人员必须无传染病、皮肤病、结核病等疾病,公司每年组织一次对在洁净区工作人员的体格检查,符合健康规定方可进入洁净区工作。 4.1.3行政人事部负责组织人员体检,并将所有体检表收入健康档案。 4.1.4 对于新入职的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应先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方可入职。 4.2 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与物品的清洁要求 4.2.1 对于进入洁净区的人员、物料、工装器具、设备等应有清洁或净化要求,并形成文件。文件应包括人员与物品的清洁程序与要求。 4.2.2裸手接触产品的操作人员应当定期对手再次进行消毒。裸手消毒剂的种类应当定期更换。消毒剂的种类、使用、配置、要求应形成文件。 4.3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对于需要进入洁净区的人员着装要求 4.3.1 关于着装的具体要求应形成相关文件。 4.3.2应当明确人员服装要求,制定工作服的管理规定。工作服及其质量应当与生产操作的要求及操作区的洁净度级别相适应,其式样和穿着方式应当能够满足保护产品和人员的要求。洁净工作服和无菌工作服不得脱落纤维和颗粒性物质,无菌工作服应当能够包盖全部头发、胡须及脚部,并能阻留人体脱落物。 4.3.3人员进入洁净室(区)应当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净化,并穿戴工作帽、口罩、洁净工作服、工作鞋。 4.4在产品实现中洁净区的环境要求与监测 4.4.1 洁净区的空气洁净度级别各项指标要求如下表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编制: 审核: 批准: 实施日期: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制度 1 目的 规定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方针、风险可接收准则和风险管理过程要求,规范公司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活动,确保医疗器械产品使用安全。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医疗器械的风险管理(以下简称:风险管理)。 3 职责 3.1 公司总经理 a) 制定公司风险管理方针; b)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 c)主持公司风险管理评审,评价公司风险管理活动的适宜性,以确保风险管理过 程持续有效; d)对公司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管理者代表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e)对分厂成立的新产品开发项目组,授权分厂技术厂长批准《风险管理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 a) 确保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和保持; b)对公司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督导; 3.3 公司质量部 a) 编制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b)通过内审、日常检查等形式,对公司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4 分厂技术厂长 a) 对本单位风险管理过程的实施和效果进行监督; b)主持评审产品的风险管理过程; c)批准风险管理计划; d)批准产品风险管理报告。 3.5 分厂技术质量部 a) 指定各项目的风险管理负责人。 b)组织协调风险管理活动; c)跟踪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效果。

3.6 项目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人 a) 制定《医疗器械风险管理计划》(以下简称:风险管理计划); b)组织风险管理小组实施风险管理活动; c)跟踪相关活动,包括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d)对涉及重大风险的评价和措施,可直接向分厂技术负责人汇报; e)组织风险管理过程评审,编写风险管理报告; f)整理风险管理文档,确保风险管理文档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6 风险管理小组 所有新产品设计开发项目都应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管理小组以设计开发项目组成员为基础,根据需要可邀请制造、检验、服务和临床人员参加。 a) 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b)分析、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c)实施、记录和验证风险控制措施; d)对剩余风险、是否产生新的风险、风险控制的完整性以及综合剩余风险的可 接受性进行评价; e)建立和保存必要的风险管理文档; f)参与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价。 3.7 产品负责人 对已上市产品,分厂应指定一名技术人员,负责产品的风险管理(简称“产品负责人”),其职责如下: a) 收集产品生产和生产后信息; b)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价,对与安全性相关的信息评价是否有新的或不可接受的风险出现; c)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d)更新风险管理报告。 4 管理要求 4.1 公司风险管理方针 a)对所有医疗器械进行风险管理,只有全部剩余风险和综合剩余风险符合公司可 接受性准则(4.2),并未产生新的危害;或产生新的危害通过进一步采取控制措施又符合可接收准则的产品,才可接受;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1. 目的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满足化妆品的生 产质量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 适用范围 适应于各车间生产工序的工艺参数、材料、设备、人员和测试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阶段。 3. 职责 3.1 计划:负责制订《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调度。 3.2 生产部:负责生产动力设施及时供给合格的水、蒸压缩空气、空气、电力等资源;编制设备的操作规 程,设备维护保养; 负责按生产指令单,在规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下,组织安排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 制。 3.3仓库:负责按照生产派工单所开具的领料单进行原辅材料发放接收对各车间退回的物料做入库工作。 3.4技术研发部: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及半成品标准制定。在首次生产时进行指导。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工 序。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5质保部: 负责所有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按品质标准进行检验 负责安排现场巡检员对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督。 4. 内容 4.1 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4.1.1生产计划指令和准备 1)计划调度员考虑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经经理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采购和生产依据。 2)在确保每个生产订单所有原物料配套齐全后下达,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前由车间负责人下达批生产指令,包含批号、批生产量、执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等信息。 3)生产部根据周计划编制《车间每日作业计划》,车间主管/班长把计划分解到各小组或生产线直至各岗位,并对每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4)各车间均须严格按确定的日生产计划安排工作,一切有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或异常现象产生,车间主管需做有效的记录,每周统一汇总,报备生产部。 4.1.2资源供给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本公司产品在生产和使用全过程中,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受到识别、评估,从而制定、实施适应的应对措施,并监控风险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降低风险损害发生的概率。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风险管理过程。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制订一个决策可接受风险的准则,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分配有资格的 人员。 3.2技术部负责策划风险管理过程,并组织对产品进行风险分析、评价、控制等活动。 3.3技术部依据风险可接受准则,最终确定风险是否可接受,并最终形成风险管理报告。4内容 4.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 建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管理小组,由于风险管理贯穿产品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 程,因此,风险管理小组应该包括医学专家、生产、技术、质检、销售、产品使用 以及能够获得产品使用信息的相关人员。其中至少有一名医学专家。 4.2风险管理流程 4.2.1风险分析 包括预期用途与安全有关的特征的判断和危害的判定。 4.2.2风险评价 包括分析损害发生的概率和严重度,并对风险可接受性进行判断。 4.2.3风险控制 包括方案分析、控制措施和措施实施效果验证。 4.2.4综合剩余风险评价 包括综合剩余风险评价和决定需公开的剩余风险信息。 4.2.5生产后信息 收集、评审生产后信息。 4.3风险管理计划 4.3.1技术部负责编制公司产品的《风险管理计划》,内容应包括: ◆计划范围——判断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医疗器械和寿命周期阶段;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风险可接受准则; ◆风险控制; ◆风险管理活动的验证要求;

◆综合剩余风险分析; ◆与收集和评审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相关的活动。 如在产品寿命周期内计划有所改变,要保留更改的记录。 4.3.2技术部负责保管风险管理的文档,包括: ◆公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风险活动的记录; ◆风险管理所引用的国际标准的相关文件。 4.4风险分析 4.4.1风险分析过程是一个风险信息的收集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分级、归纳;4.4.2风险分析必须基于事实、理论。这方面既涉及到法规已经明确规定的风险控制范围, 也涉及到产品本身的实际特点。因此,提出的损害应该进行分类,并列举出产生这些损害的原因有哪些,这些损害的严重程度以及可能发生的概率。这些数据决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生产事故、医疗事故等信息得出的具有依据的结论。各个专业进行的风险分析必须形成记录,引用的文献资料应该能够得到证实; 4.4.3对于分险分析,可以参照YY0316-2008标准附录C提供的参考思路进行分析。但这 只是一个线索参考,针对一个具体的产品,必须十分清楚产品的生产环境、工艺过程、人员素质、使用环境、使用对象的素质等等多方面的因素; 4.4.4风险管理小组根据各个专业的风险分析结果进行分类、审定,制定出风险管理需要 解决的风险类型; 4.4.5制定可以接受的风险控制水平; 4.4.6根据总的风险分析结果,逐条制定适应的解决措施,并对采取了这些措施后,风险 的损害程度或者损害发生的概率是否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4.4.7根据上述制定的解决措施,在相应的工艺文件中作为产品风险控制的关键点进行控 制。必要时,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模拟风险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解决措施的实际效果,根据验证的结果重新对风险分析进行完善补充; 4.4.8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作为法规要求的新产品注册文件资料。 4.5风险控制 4.5.1降低风险 当需要降低风险时,可按本程序中4.5.2~4.5.7条款的内容执行,使每个危害相关的剩余风险被判定为是可接受的。 4.5.2方案分析,确定控制措施,措施可包括: ◆用设计方法取得固有安全性; ◆产品本身或生产过程中的防护措施; ◆告知安全信息。

防止生产过程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管理规程

防止生产过程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管理规程 2011-07-28 18:12:56| 分类:工作【GMP知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 目的:建立防止生产过程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管理规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 染、交叉污染的风险。 2 范围:适用于防止生产区、化验区与仓贮区在生产过程污染和交叉污染的管理。 3 职责:生产区、化验区与仓贮区人员负责实施,QA检查员及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监督执行。 4 内容 4.1 定义 4.1.1 污染:在生产、取样、包装或重新包装、贮存或运输等操作过程中,原辅料、中间产品、 待包装产品、成品受到具有化学或微生物特性的杂质或异物的不利影响。 4.1.2 交叉污染:不同原料、辅料及产品之间发生的相互污染。 4.2 防止人员污染和交叉污染: 4.2.1 所有人员都应当接受卫生要求的培训,人员操作严格执行《人员卫生操作规程》,最大 限度地降低人员对药品生产造成污染的风险。 4.2.2 各级管理人员严格监控防止体表有伤口、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 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生产。可能患有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必须积极主动地配合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4.2.3 控制进入洁净区的人和物的数量。执行《参观人员进出生产区的管理规程》。 4.2.4 进入洁净区的人和物严格执行《人员进出洁净区的净化程序》和《物料、容器、工具 进出洁净区的净化程序》。 4.2.5 进入洁净区的操作人员不得随意离开自己的工作区域(需对岗位培训)而进入其它操 作间,确需进入时,应再次执行《人员进出洁净区净化程序》后方可进入。 4.2.6 工作人员在需要进出公共区时,不能同时进出,防止交叉污染。 4.3 防尘措施:生产中对洁净区产尘操作区域进行控制,采取以下方法防止粉尘扩散、避免 交叉污染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防止尘埃产生和扩散的有效措施。 4.3.1 工艺过程产生粉尘的工序的操作应在负压称量室进行,负压称量室设置独立的除尘系 统。 4.3.2 洁净室密闭,不使外界未经净化的空气进入洁净厂房,必须定期检查送风口、灯罩、安全 门等是否有泄漏点。 4.3.3 洁净室的地面,墙壁和顶棚等要保持无尘、光滑、无静电,并能经得起清洁、消毒,一旦发 生涂层脱落应及时修补。 4.3.4 洁净室内的设备安装在近送风口处,产尘设备有吸尘装置。 4.3.5 按不同生产需要,房间与走廊必须保持正常的压差,工作间房门必须经常关闭,以保持压 差梯度。 4.3.6 员工操作时对于易产尘的物料要轻拿轻放,尽量避免产生粉尘。 4.3.7 洁净级别较高的A、B级设置专门的房间或区域并采用单向气流保护操作面。 4.4 防止厂房设施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4.4.1 厂房的选址、设计、布局、建造、改造和维护必须符合药品生产要求,应当能够最大 限度地避免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便于清洁、操作和维护。厂房地理需要控制的原则性要求,进行风险防范,避免周围环境的影响,远离污染源。例如:铁路、码头、机场、火电厂、垃圾处理场等等。另外,需要考虑其厂区地理位置的常年主导风向,是否处于污染源的上风向侧,避免受到污染的风险发生。 4.4.2 厂房建筑布局应考虑风向的影响,动物房、锅炉房、产尘车间等潜在污染源应位于下风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程序

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程序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目的 本程序依据ISO14971:2007对医疗器械产品的要求,规定了与我公司产品安全相关的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和方法,使其降低到患者或使用者可接受水平。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所有医疗器械产品的产品实现过程、产品销售服务过程以及产品过期报废处置过程的风险管理活动。 本程序规定了与本公司产品的安全相关的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包括与产品相关危害的识别,评价和控制其风险。对于已生产的和在进行临床试验的产品,进行更改时要执行此程序中规定的相关风险管理过程。 3. 职责 总经理负责制定本公司的风险管理方针,为风险管理活动配备充分的资源和有资格能胜任的人员。评审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宜性,以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持续有效性,对风险管理报告进行审批。 由各相关部门组成风险管理小组,完成风险分析、评价、控制和售后信息的收集;售后信息由销售部收集相关客户反馈的信息,以质保部为主编制风险管理报告和整理风险管理报告,并监控实施的有效性。 4. 工作程序 人员资格 风险管理工作的执行者由技术部、生产部和质保部的负责人担任,必要时可增加车间的相关生产人员以及销售部的相关销售人员。 风险管理计划 4.2.1风险管理小组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该项计划应包括: 计划的范围,判定和描述适用于计划的医疗器械和寿命周期阶段; 职责和权限的分配; 风险管理活动的评审要求; 风险的可接受性准则,包括危害概率不能估计时的可接受风险准则; 验证活动; 有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收集和评审的活动。 见《产品风险管理计划》 4.2.2如果在产品的寿命周期内计划有更改,更改的记录应保持在相应的风险管理文件中。 风险管理档案 4.3.1质保部针对每一个医疗器械建立和保持完整的风险管理档案。风险管理档案提供每一个判定危害的追溯性信息,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和验证、任何剩余风险可接受性的估计。 4.3.2风险管理档案包括所有与风险管理各阶段有关的文件和记录。更新的文件和记录依照《文件和记录控制程序》办理相关事宜。定期查看风险管理档案检查其符合性。 风险分析 4.4.1风险管理小组负责对产品寿命周期所存在的风险及其水平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