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论地域主义建筑的场所性

摘要: 围绕“场所”这一关键词,针对阿尔瓦?阿尔托和阿尔瓦罗?西扎作品的思想与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同点和差异性,最后对当代现代建筑缺乏“场所精神”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改进的希望。

关键词: 现象学,场所,场所精神,文脉

1 现象学中的场所

诺伯格?舒尔茨在《场所精神:走向日常的建筑学》中对“场所”进行了定义。“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它是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整体,事物的集合决定了“环境特征”。因此“场所”是质量上的“整体”环境,人们不应该将整体场所简化为所谓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各种抽象的分析范畴。

2 阅读阿尔瓦?阿尔托

诺伯格?舒尔茨解释说“场所精神”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提出的“定居”(dwelling)一词,它与“存在的立足点”(existentialfoothold)意义相同。建筑应该有相应的场所文脉依托才能有存在的意义,而对于阿尔托而言,其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就是芬兰所特有的北欧地质与气候条件和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历史文脉。

通过将芬兰传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结合起来,阿尔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浪漫主义风格,这不仅仅是对工业化味道十足的国际式建筑温和而坚定的修正,也是对现代建筑语言的补充和重塑,也构成了阿尔托标志性的建筑语言。

2.1珊纳特塞罗市政厅

1)如画式的构图。因顺应山势的要求,建筑体量被“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内向的院落,散落在高低不同的山地上,形成了如画般自由的构图。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随着自然而变化的。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了统一和弱化(见图1),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发展同时成为可能,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

2)院落化的布局。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一个内向的院落。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同时也呼应着农舍坡度不同的斜顶。

3)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建筑采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手工制的砖和木材,但是用一种现代的手法将其组织在一起,竖向的木制百叶,与周围的树木相呼应,加强了场地竖向的韵律,同时也使建筑横向的形体被削弱了,隐于整个环境之中。

2.2伏克塞涅斯卡教堂

伏克塞涅斯卡教堂(Three Crosses Church,1956年~1959年)是阿尔托最具代表性的有机建筑作品之一,被誉为与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媲美的杰作。建筑对场地进行了完美的回应,从建成环境看,场地由散布的数目和缓坡所共同构成的宁静特质(见图2), 在阿尔托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1)道路的设置。场地中通达教堂的道路既没有采用现代主义所偏爱的几何式构图,也没有设计成主要和次要道路的模式,而是结合场地中已有的树木设计成若干条分散且略带曲折的自由形式。这样设计的结果,一方面,多个入口和分散的小道使得人们可以自由的进出场地,从而有效地消除场地与小镇之间由于明显边界而产生的割裂感;另一方面,曲折的道路顺应了自然的肌理,有利于削弱人工感以保持其自然属性。

2)垂直元素的呼应。场地由于树木和不远处的工业烟囱的围绕而形成了垂直的特性,而高耸的钟塔的设置则是对场地垂直特性的强调。钟塔上大下小的造型是对树木形态的比拟,在成为场地地标的同时,也使建筑具有与场地同样的垂直特性。如何使钟塔具有一定标志性同时又能不突兀,与环境很好相融合,建筑师通过大量的推敲工作才得以确定。

3 阅读阿尔瓦罗?西扎

在对西扎作品的阅读之中,最吸引人的便是他这种对待场所的欣然态度:场所的独特性得到了保留,无论是常态的还是非常态的文脉都被西扎完整的继承下来。

3.1 场所自然因素的影响

西扎早年的作品博阿诺瓦餐厅清晰地展现了他是如何发展出这种建筑思路的。作品表现出与地形紧紧相扣的姿态,建筑物的体量被消解成一些碎石状的几何形状与太平洋海岸上嶙峋的岩石相呼应(见图3)。在形态构成上,西扎的建筑可理解成一种地形的“再生长”,表现了建筑的物质性与场所精神的平衡状态。

建筑物并没有采用现代主义常用的矩形,它的轮廓由一系列微妙的折线围合而出。平面上的折线都来自于对基地地貌的延续,而斜交的墙体则深深的植入岩石层,屋顶也通过倾斜来适应场地特点,这些处理使得建筑物与地面相遇的结果变得更加温和。

种种与场所的联系能够被轻易地读出,因此西扎的建筑往往能与周围的景观和谐共处,而从结果来看,与其说是建筑对于地貌的适应,不如说是建筑元素的形式完全由自然所支配,由自然选择出了西扎的答案。

3.2 场所文脉的影响

除了对于自然地貌的尊重,人文精神同样是西扎在场所精神实践中重视的一个环节,对于建筑元素的选取能够唤起人们对文脉的集体记忆。仍然看博阿诺瓦餐厅,他大量使用的红木材质和白色粉墙来源于对当地海岸传统建筑装饰手法的运用,通过深远的出挑来回应当地强烈的日光问题也是传统的设计方式。对照西扎的其他建筑,这个手法的生命力持久悠长。“有些我最近的作品,经过和居民或是未来居民所组织的团体长时间的讨论”,这句话同样来自于西扎对自己设计思路的八条总结。需要强调的是,西扎并不迁就于传统材料的使用模式,在博阿诺瓦餐厅这个案例中,尽管他使用了红木这种传统建材,但从窗户的节点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都被解构成一个个单独的元素,再经由建筑师组合,完美呈现出现代主义风格和地方主义两种特质。西扎的建筑建立在场所的自然环境和文脉之上,他关注建筑与场所相关的基本要素———地形、地貌、时间、空间、材料、氛围、活动、事件等问题,对于建筑的诠释建立在对这些场所元素的延续和重构上,所以西扎的建筑与场地才能够达到微妙的平衡。

4 比较阅读

作为当代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在处理场地与建筑的关系上的手法可以说与阿尔瓦?阿尔托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场所自然因素和文脉的考虑都可以在这两位建筑师的作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关注当地传统材料与建筑建造工艺,并使其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手法相结合,使得这两位建筑师成为地域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代表。

同时两者的建筑语言都采用了基本几何性与有机形态的结合,不同的是,阿尔瓦罗?西扎的作品中,更是从三维的尺度上对这些基本的几何立方体进行加工变形:基本几何体量的切削和增减,白色几何体面的相互连续和嵌套,可塑性不规则的大体积、大体块的组合方式,都使得西扎的建筑在纯粹中蕴含着变化,呈现出拓扑的后立体主义几何学和蕴含的变现主义特征。另外,在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中,体现出的除了民族浪漫主义和人情化的关怀等特征外,还有着多立克主义的理性体现。圆形、弧形、中心空间等古典语言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现。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设计中,扇形平面在建筑群体中的规划的出现并非偶然(见图4),更是出自他对希腊古典精神的追求。类似的语言还出现在罗凡尼米公共图书馆等设计中,反映阿尔托对古代传统的思考和将古典精神与秩序在现代建筑中进行转译的考虑。而在西扎的建筑中,这种古典的秩序似乎更是通过更加纯粹更加雕塑般的建筑形体来表现的,在这里秩序似乎脱离了古典语言的束缚,转化成了一种更现代的表现方式,而其所蕴含的精神却得到了提纯与深化,展现了一种更能打动人的纪念性。建筑,依托于它所生长的土地,表达了建筑师独特的秩序语言与精神诉求。

5 结语

通过阅读阿尔托与西扎,我们能体会到其所代表的一类建筑师为实现民族地域性和现代性相结合所作出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是在现代化建筑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以及其玻璃与钢组成的冷漠的外表中开辟出一条民族地域主义之路来。创造出真正根植于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具有民族特质的建筑。反思现代化改造进程最为迅猛的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建筑师思想的不断植入,从国家大剧院、CCTV到最新的上海中心,中国被当成了外国建筑师的试验田,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杂交,形成了一种千奇百怪的荒谬之态。而本土的建筑师,大多数也未能考虑到中国独特传统的保护,只是浮躁的追求所谓现代化、国际化的当代城市展现出的面貌。这种文化断层做法是极为愚蠢的,“场所”或者是地域性,应该是现代建筑师所应给予深入考

虑的,如何使得现代主义很好的与民族传统联系起来,阿尔托和西扎为代表的地域性现代建

筑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范例,但是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内涵不同,将民族性地

域性现代化的道路仍然是不可预知的,也许需要通过几代甚至更多建筑师的努力才能完成。参考文献:

[1]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肯尼斯?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南,译.北京:三联书店,20 04.

[3]邓燕嫦.解读阿尔瓦?阿尔托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J].广东建材,2009,25(7):215-21 7.

[4]司徒娅.自然化倾向的三种维度———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解读[J].安徽建筑,200 6,13(1):26-28.

[5]拉斐尔?莫内欧.八位当代建筑师———作品的理论焦虑及设计策略[Z].林慧芳,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专业有限公司,2010.

[6]蔡凯臻.建筑的场所精神———西扎建筑的诠释[J].时代建筑,2002(4):5-14.

[7]黄周.解析阿尔瓦罗?西扎[J].建筑与规划,2008,22(2):191-193.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对中国建筑实践影响研究 【摘要】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那就是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本文在研究该理论的基础上,期望可以总结出一些该理论对中国地域建筑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中国实践 0引言 怎么样才能够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一直是中国建筑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时候,外国很多建筑师在我国特有文化背景以及建筑氛围下如何进行建筑设计的问题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当这些问题还没有被弄清楚之前,能源短缺和经济危机就来了,建筑师又把视角转移到了能源节约和塑造更好的环境等方面上。如何既能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创造和表达我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特征,又能解决现代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就成为了当代建筑师必须的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得研究地域主义建筑理论有了意义。 建筑应该满足的人们需求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但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追求的形式追随功能的设计方法侧重的只是人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种建筑设计的方法对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够重视,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国际式风格建筑得不到多数建筑师的认同。这里说的精神需求不是指建筑的形式美,给人的视觉和感觉上的美。而是指设计以人为本,考虑到人的不同各个方面的精神需求,重视人在建筑中的存在感、场所感和建筑的历史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这么多的建筑思想中,有一种充满理性而又富有人情味的思想潮流,很多的建筑师都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这种思潮中。这就是根据当地地区的历史文化、气候环境、人的审美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思潮。它的出现能够弥补了现代建筑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它不再追求纯粹的美学做法;另一方面,它也不再追求后现代思潮中的形而上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使建筑变成一种只有形式而没有内涵的物品。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有利于推进建筑文化在特殊性的发展和多样性的发展,有利于自然建筑人文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当受到建筑界的重视。 可以看出,批判性地域主义慢慢的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一种趋势,这也是本文要研究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原因。

建筑设计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建筑设计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摘要:建筑设计对建筑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设计中不仅要对建筑的功能、 交通流线、外观进行设计,更要注重建筑的经济性。要设计出经济的建筑,需要 建筑师在设计阶段充分的对建设场地进行合理利用,有效的平衡功能性、安全性 以及形式美之间的关系,考虑建筑设计的适用及多变,以期建筑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经济性;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设计对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作用。建筑设计效果,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使用期间的安全性、耐久性与使用效率。因而,现阶段要加强对设计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设计水平,对设计方案进 行比选与优化,进而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与质量。 1建筑设计的概述 对整体建筑设计进行完善的优化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方面以及经 验方面。设计师通过对优化方法的学习,并且将其作为在实际的优化工程中的理 论基础,使得整体建筑得到优化,并且进一步完善建筑的细部设计。在进行实际 的建筑设计优化过程中,应该以更加重视的态度进行实际的工作,并且需要抓住 整个建筑设计中的重点,对其重要的环节进行控制。以一个设计优化的例子来说明,在进行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需重视建筑整体设计,在设计建筑图时,尽量使 得其平面布置更加规整,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所有合格的建筑都应该尽可能的满 足这些要求。同时,为了使整个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同时在进行实际的建筑设计 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其经济 性的考虑。因此为了使整个建筑的经济性得到保证,使整个建筑的变形协调一致。2建筑设计与建筑经济的关系 建筑的经济性是指建筑从决策、设计、施工到建设完成,以及后期投入使用 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建筑的一些附加价值如旅游价值等一系列过程中 各个因素对建筑经济的影响。具体包括建造、改建或扩建的总投资;建筑的造价、工期、材料的消耗所产生的费用;建筑的经济技术指标;建筑使用过程中生产经营,以及各种设备维护等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等等。建筑设计与建筑经济之间存 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建筑的投资成本制约着建筑设计方案的生成,建筑方案影 响着建筑的经济性。一个经济性的建筑设计方案包括合理的体系以减少材料的浪费;合理的功能布局以有效地利用空间;合理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减少对空调、 暖气等机械设备的依赖等。这些都是建筑设计中主要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 建筑的经济性。 3建筑设计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分析 3.1建筑场地设计对建筑经济性的影响 场地设计包涵建设区域内建筑的红线范围、建筑朝向及排列方式、建设区域 内的交通流线等多个方面的设计,是对建筑用地的总体性把握。合理的场地设计 能够充分地利用建设用地并有效的提高建筑的容积率。容积率是衡量建筑建设用 地使用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容积率越低,建筑环境的舒适性也就越高。在我国,良好的建筑环境往往与一些商业地产的利益相冲突。但是,过高的容积率会对建 筑外环境、道路交通、设备设施等造成影响,增加能源的消耗,直接损害社会和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地域主义

基本概念 1. 广义地域主义 “广义地域主义”之于建筑理论,又包括“乡土主义”、“当代乡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所谓“新地域主义”,顾名思义,是对“传统地域主义”的反思和改良,是“传统地域主义”进化到“批判的地域主义”之间的折中,往往是利用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融会当代建筑创作原则,针对特定地理和气候条件而设计的、带有某些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由于这种建筑能够在一些相类似的地区使用和推广,相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有更大的适应性,因而我们可以统称为“广义地域主义”建筑。 2.批判的地域主义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机械性地域主义”的狭隘性和“民族主义”倾向并试图改变这种局面,于是“新地域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红旗漫卷”。“新地域主义”对“机械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尝试进行改良,这就使其更加理智和具有“批判性”——直至“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形成。“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具有相同的传统和强调地方性。区别在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绝对的“历史主义”的一厢情愿,反对“机械性地域主义”的小妇人般的浪漫和惟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技巧性。“批判的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选择性的和“批判性”的。 3.批判的地域主义不是乡土建筑 批判的地域主义并不是用来描述“民居”或乡土建筑的。因为乡土建筑是通过气候、文化、社会和手工艺的结合自发产生的。批判的地域主义是用来描述和识别近来出现的不同地区的“学派”。这些学派的目的是以批判的态度表达和服务于它们赖以存在和立足的有限的区域和民众。这种地区主义依靠地区社会和政治上的自主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与建筑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批判的地域主义的出现有赖于一种强烈的对自主性认同的追求,一种强烈的对个性的认同,一种对文化、伦理和政治独立的渴望。哲学家保罗·里克尔(Paul Ricoeur)认为仅有通过当地文化与大同文化之间的互相滋润,杂交的“世界文化”才能出现。他暗示这要看地区文化是否具有重新创造一种能够存在并作为今后发展基础的传统[6]。 地域主义理论 A·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L·勒费夫尔(Liane Lefaivre)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今天需要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中认为:在批判的地域主义这个术语出现以来的过去十年中,它已经成为替代明显衰老的现代主义,以及替代后现代主义未老先衰的兄弟——“解构主义”的一种理论和实践。虽然人们意识到后现代正在消退,意识到解构根本不能代替后现代的位置,但有些人仍然不相信批判的地域主义,因为他们怀疑在一个经济技术上互相依赖,日趋大同化的世界中,如何能够成为并保持地域主义。也就是说,当根据种族决定的社会和文化在我们面前快速消失时,人们如何成为地域主义?人们如何能够既持有批判性,又是地域主义的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经常遇到自己所熟悉的地方和环境不复存在的现实,这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是一种文化的、政治的、种族的失落,也是一种文明丧失了其具有独特识别性的区域、集体的社会结构和集体的表现的现象。这会使许多人具有一种失落感,为一种社团和地区的消失和不复存在而叹息。地区性的丧失除了使地域主义建筑师怀旧和向往过去的时光外,还能做些什么呢?一些建筑师仅仅采用最低级的手法,就是选择地区建筑十分典型的片段或符号,将其重新组装、拼贴起来,做成一种虚假和俗套的形式而用在商业建筑,如餐厅和旅馆上。但是这并不是地方建筑在今日的发展方向,真正有生命力的地方建筑实践则是采用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所进行的建筑实践。 弗兰普顿对于地域主义的看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把地域文化看作为一种不是给定的、相对固定的事物,而恰好相反,是必须自我培植的。”1983年弗兰姆普顿在他的《走向批判的地域主义》一文和《批判的地域主义面面观》一文,以及在1985年版的《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正式将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明确和清晰的建筑思维来讨论。当然,弗兰姆普顿并没有发明批判的地域主义,他仅仅是识别和辨认出这种已经存在相当时间的建筑世界

建筑设计的经济性

建筑设计的经济的统一性 专业:建筑学 班级:1012 学号:1020101207 姓名:周佳卿 摘要:建筑的设计从来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经济性是任何一个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管理上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建筑设计的经济性问题,本文通过一些已有的设案例和自己这几年的设计作业简单谈谈在设计的各个层面应如何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如何将经济条件一定程度上变为设计的突破口与动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经济性、方案构思 1.引言: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以及资源的日益短缺,任何一项投资都必须重视其里里外外的经济效益。而建筑作为社会的巨型产物,更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之上的。经济性,一方面常常作为一个限制因素对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如果将能将经济条件的限制作为建筑设计的突破口,那么他反而又成了促进建筑的因素。 本文通过真实案例以及自己四年来的建筑设计经历分别从总平面布局,平面布局,材料选择以及造型结构几个方面来阐述经济条件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成就精彩的建筑方案。 2.相关研究综述: (1)“少费多用(more with less)”是由美国建筑师、工程师 富勒提出的一个建筑设计的经济性理念。这一理念旨在借助有效的手段,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资源消耗来取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效益。并且尽可能不让建筑一步到头,而是有二次开发的余地。 (2)根据对房地产项目工程造价的统计,在我国,设计阶段对整个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为75%,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影响程度为25%一30%,而真正施工阶段的影响程度为只有5%一10%。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控制项目投入,前期的设计是关键。 (3)根据美国能源机构不完全统计,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近40%的能源是在建筑中消耗的。而经过粗略的估算,其中的1/2到2/3的能耗是可以通过正确的、理想的建筑设计以及施工措施节省下来的。这也告诉我们——经济条件和建筑设计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3.正文部分: (1):总平面布局的经济性 建筑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搭建起来的,绝不可能与周围环境孤立开来。因此,做任何建筑设计时,我们总是会从总平面布局(即场地设计)开始。在对建设用地的各种因素进

地域性建筑美学

地域性建筑与其美学特征 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程文 学号:201110501006 指导老师:李仁伟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地域”是指一个有同质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特征的区域。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似的气候、雨量、地形、土质及野生动植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包括同样或相似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地域不同于自然区域,也有别于行政区域。而地域性建筑则是指与地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有特定逻辑关系的建筑。 建筑,作为造型艺术,同样遵循着美的规律,反映着美的思想,展现着美的形态,体现着美的价值。建筑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建筑的意义是人类为自己在自然中的生存而寻找和建构一个立足点 世界如此之大,建筑的美各有千秋。建筑的美往往随着不同地点而呈现不同的风格,在极小的聚居地里面,建筑美反而有往往出现同种风格的情况。这是因为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的地域性首先和自然环境有关。寻求宜人的内部气候环境是建造房屋的原始意义与动机之一,所以说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比如说常降雨的地方,房顶设计普遍较为尖突,而不常降雨的地方,常常是平顶房等等。其次决定建筑风格的还有当地的地形有关。地形比较陡峭的环境,往往建筑风格偏向简化、依地而建。建筑作为物质的存在,离不开物质构成。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另外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他们是造就地域建筑风格的重要物质因素。 融合于自然界中的地域性建筑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享受到建筑带来的愉悦,反映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了自然美的形态。不但体现了建筑的美学价值,而且也体现了时间与空间结合的建筑的自然属性,让身处其中的人们感受明显的归属感,体现了建筑的意义。 建筑的地域性其次还和风俗文化有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不同的文化赋于建筑不同的内涵,不同的建筑形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包涵了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 社会的组织结构是一种综合性的基础因素,它反映出地域社会的整体结构和特征,是影响地域建筑形态的一种基本力量,尤其是聚落的整体形态,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外,不论是原始的巢居、穴居的居住模式,还是现代健康的居住模式,无不是由当时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在建筑的发展史中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宗教只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的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系统影响、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后,传统民俗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观念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基本文化因素。

最新外国建筑史模拟试题(三)

《外国古建筑史》模拟试题(二)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建筑最著名的作品是: B A、美国国会大厅 B、英国国会大厦 C、柏林宫廷剧院 D、巴黎歌剧院 2、凯旋门的主要建造于罗马的哪个时期: C A、氏族部落时期 B、民主共和时期 C、帝制时期 D、衰落时期 3、根据雅典的宗教仪式,雅典卫城平面布局中,帕提农神庙的入口朝向(即雅典娜女神面对的方向): C A、朝西 B、朝北 C、正对山门 D、背对山门 4、以下哪个柱式较好的反映了男性的雄浑有力 A A、多立克柱式 B、爱奥尼克柱式 C、科林斯柱式 D、组合柱式 5、柯布西耶的著作《 B 》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宣言; A、我的奋斗 B、走向新建筑 C、建筑四书 D、我的萨伏依 6、比萨斜塔是哪一种建筑风格的作品?( A ) A、罗马风 B、哥特 C、文艺复兴 D、拜占庭 7、 ( B )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师伯拉孟特设计的。 A 美帝奇府邸 B 坦比哀多 C 圣彼得大教堂 D 圆厅别墅 8、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教堂是哪一座?( C) A、巴黎圣母教堂 B、科隆主教堂 C、米兰大教堂 D、亚眠主教堂 9、《建筑十书》的作者是:(A ) A、维持鲁威 B、帕拉第奥 C、维尼奥拉 D、阿尔伯蒂 10 、“住房是居住的机器”是谁说的?( C ) A、贝伦斯 B、格罗皮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密斯 11、19世纪末提出“田园城市”规划方案并对后人的卫星城镇产生直接影响的是( B ) A〃贝瑞 B 霍华德 C 奥斯曼 D T〃嘎涅 12、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 C ) A 罗马万神庙 B 巴黎恩瓦立德教堂 C 巴黎万神庙 D 卢浮宫东立面 13 下面拱顶结构中哪一种是哥特建筑特有的(C)。 A 叉拱 B 筒形拱 C 四分尖券肋骨拱 D 四分肋骨拱 14、下列哪个广场属罗马共和时期的广场( C )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编者按: 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 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 ■徐千里 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 “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 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 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 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 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 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 论的。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 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有关。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 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 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 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 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对此,人们采取的 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 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 的趋势和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 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 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 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 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地域性与全球 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任何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 展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 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 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 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 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 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 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 是想象了①。”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 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 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这些最草根 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 是本土性的体现者。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 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 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 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这种交融对一个正 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 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 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我非常赞同这 一观点。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 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也许比之建筑,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比如吃饭,中餐和西 餐。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 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 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这 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 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 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 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 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 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 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所 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一般认 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 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 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 球性的既同又不同。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 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总之,全球 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在全球化过程中, 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 成文化融合。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 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这种倾向借口 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 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 6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

中国大陆地区地域辽阔,所跨纬度较大,造成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气候的不同就要求人居住的房屋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的特征,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不同的样式。人类发展进化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自然条件的差异,对于不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华北地区的建筑特征 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2、华东地区的建筑特征 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浅述 摘要: 本文是对肯尼·弗兰普顿《批判的地域主义:现代建筑与文化认同》一文的阅读延伸,在今天,现代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语言,在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进步面前,许多前所未有的矛盾出现了。由于现代建筑的国际化神话并不扎根于所有土壤中,在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一场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的反思开始了,肯尼·弗兰普顿在文章中所论述的并不是狭窄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有活力的地域形式,建筑语言并不是封闭的,而是通过在文化和文明两个层次上吸收外来的影响,与其它的文化一同构成“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关键词: 普世性现象批判的地域主义对立交融边缘性的实践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LanPuDu Kenny put the critical regionalism: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read article outspread, today,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has become a global language, in such an unprecedented before human progress, many unprecedented contradiction appeared. Because the moder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myth is not rooted in all the soil,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five, in the s, a modernist architecture for international type of reflection began, Kenny frye, LanPuDu in the article expounds and no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but a vibrant regional form,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not closed, but rather through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two levels of absorbing foreign influence, and other cultural together form part of the “world culture”. Key words: Universality phenomenon critical regionalism blend the practice of opposites marginal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地域主义

建筑流派课程作业 读第六章第四节新地域主义有感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的内容,我有了深刻的认识。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遍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而不是那种可以列出一系列标志性建筑活动与代表性人物的建筑和活动或建筑思潮。这些实践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努力目标,那就是建筑总是联系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与地域特征,应该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现代建筑的无尽蔓延。 地域主义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无论什么时代的建筑,都有着融合地方特征的建筑现象存在,构成没一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景观。随着世界各个地区与国家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关于建筑地域性问题的讨论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地域主义可以是集体努力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个有才能的个人专心致志于体现特定地方文化的产物。 这一节有下列著名的建筑师及其代表作品: 50年代末 柯里亚印度 代表作: 斋普尔市博物馆(1990) 杨经文马来西亚

代表作: 双顶屋(1984) B.V.多西印度 代表作: 桑伽的设计事务所(1981)侯赛因-多西画廊(1995)60年代 A.西扎葡萄牙 代表作: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1993) A.阿尔伯兹/M.凡.胡特荷兰 代表作: NMB银行总部(1984) 70年代 A.卡尔米及其兄弟以色列 代表作: 以色列高等法院(1992) L.巴拉干墨西哥 代表作: 艾格斯托姆住宅(1967-1968)迈耶住宅(1978-1981)80年代 J.R.莫奈奥西班牙 代表作:

马德里银行大楼(1976)国家罗马艺术博物馆(1980-1986)林少伟新加坡 代表作: 吉隆坡中心广场(1990) C.佩里阿根廷裔美国人 代表作: 吉隆坡双塔大厦(1998) R.皮亚诺意大利 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半岛上的艺术文化中心(1995-1998) 普雷多克美国 代表作: 奈尔森美术中心(1989)威南迪住宅(1991) 新地域主义是关注于那些试图从场地、气候、自然条件以及传统习俗和都市文脉中去思考当代建筑的生成条件与设计原则,使建筑重新获得场所感与归属感。 弗兰普顿这样总结了批判地域主义的七个特征:1.在坚持批判态度的同时并不拒绝现代建筑带来的进步,但其片段性和边缘性特征已经远离早期现代建筑规范化的理想与幼稚的乌托邦色彩;2.这种倾向关注“场所——形式”的关联性认识到一种有边界的建筑,即建筑总是生成于特定的环境;3.建筑设计注重“建构的事实”,而非将建筑沦为舞台布景;4.关注建筑如何回应特地场地的因素,如地形、气候与光的特征,反对存在着一种“普世文明”的趋向;5.关注视觉之外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吴宇亭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是固定不动的,而建筑设计现在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缺少了自我的个性,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 Abstract:The local culture i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not stationary, but now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industrialization,lack of self-person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fewer and fewer local culture. Keywords:regional,cultural,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同一个建筑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特色,总会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建筑越来越失去了它本来的特色,越来越不能够表现当地建筑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了他固有的文化形态。 一、.地域性文化的回归 1、文化与建筑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 建筑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人们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所创建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状态以及社会风气。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永久的标志性。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看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

?从中西方地域文化中分析建筑文化的区别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中西方著名建筑风格的对比,阐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其建筑风俗和风格也不一样。不同建筑形式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中国,西方,地域,建筑,文化 1、引言 到世界各地走走,最先引起游人注意的当首先是当地的建筑。国度不同,地域不同,其建筑风格也不行同。这种建筑风格的不同,透射出各地的文化与自然条件的不同。当然,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了,比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不同种族的生活习惯等;自然条件包括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等。虽然建筑风格不同,但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都散发着各自的建筑之美。 2、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国度,其丰富的内涵是很难用几句简单词汇能描述的。要看中国建筑之美,就要从保存下来的或资料记载的著名古建筑中去体现。 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其选址、设计到施工都很有讲究的。古代建筑讲究风水,其实我想讲风水并不是封建迷信,而是讲究建筑所在地的小气候。从北京故宫的气势宏伟的建筑布局,到名寺古刹的玲珑剔透,都透露着风水这个含义。古代的皇家建筑,包括皇宫、行宫、皇家寺院都透露出皇家

尊贵气派。庄重的红色高墙、金黄色的琉璃瓦、宽阔的院落、高大宏伟的大殿等都散发着皇权的霸气与神圣。皇家建筑独特色调民间是不得采用的,但民间的建筑也是讲究风水学。且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北方和南方不同,东部和西部不同。比如山西乔家大院就和苏州园林建筑有很大的不同。乔家大院显得私密而厚重,这跟当地的气候和社会风情有关。苏州园林建筑就显得小巧玲珑,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无处不体现着和谐之美。宜居、宜游、宜玩、宜赏。所以江南园林建筑更能体现古代建筑之美。东部建筑讲究实用,比较简单古朴。而西部建筑,比如西藏,就有很浓厚的佛教色彩。最典型的是那依山而建的宏伟的布达拉宫,高大,雄伟而神圣。 建筑之美是建立在丰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保存下来的著名古建筑不是皇家御建,就是富贾高官所为。这些著名建筑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之美。如果到民间去细细观察体味,普通民众的建筑也有其独到之美的。这些可以从各家门洞装饰、屋檐装饰、影壁装饰可以看得出来。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建筑的艺术之博大精深令世人叹服。中国的古建筑大都是四方布局,且大部分有围墙,有威仪四方之意。建筑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其中砖瓦运用并不多,并主要用于基础和顶部防水,而木料的应用却淋漓尽致。雕梁画栋,飞檐走壁。其顶部飞檐都有凌空欲飞的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 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 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 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这样的窗户缺

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当然全家人进出的房门也是在外屋,处于房子的正中间位置。 ②蒙古包和毡房: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63003120.html, 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类型学设计研究 作者:王沙莉 来源:《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年第05期 摘要:文章基于类型学理论对当代新客家建筑空间的分析研究,对传统客家民居空间在空间形态、空间布局及空间组织中提取“原型”,再结合功能和场景转换为新的形式,推导了餐饮空间、酒店空间和展示空间的类型设计,对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建筑空间类型设计进行了图示分析,希望对新客家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新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类型学;新客家建筑;空间 检索:https://www.sodocs.net/doc/663003120.html, 中圈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068-04 一、引言 客家民居无疑是客家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生土、石材等地方材料与木结构相结合,在不同区域的客家地区有方楼、圆楼、围龙屋、四角楼等多种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随着中国近些年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复兴发展,各个客家地区纷纷投身文化建设,挖掘当地客家文化资源,尤其在对传统客家民居的修复改造和新式建筑的建设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当地传统文脉的传承意义,令其特有的文化得到重生和传播,因此当代客家建筑空间的创作受到关注和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各地的传统民居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模式的巨大转变大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传统客家民居也不例外。很多民居因为人去楼空而被废弃,即使还在使用的民居也往往只有寥寥几户人家居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基于宗族聚居和防御需要的传统民居在使用空间上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居住空间阴暗狭小、采光通风不好、卫生条件恶劣、私密性差等;其次,无法匹配当今时代发展的技术需求,比如原建筑结构不适合现代厨房、卫浴设备的安装;再次,当代大众审美也影响着人们对空间形态和风格装饰的追求……这些都表明了客家传统民居在居住功能方面的衰退,但是如果他们只为观赏保存价值而存在,那客家建筑文化仅停滞在“标本”阶段,然而其不能仅止于此,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和艺术价值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仍有很多启示,如何更好地传承延续客家建筑文化,可以借鉴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新客家建筑的构造机制及转换与生成方式。 二、类型学与“新客家建筑”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浅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达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理论、实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建筑设计应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时,关注建筑的地域要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间特色。最后试图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现状,总结出建筑创作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全球化;地域文化 建筑是与人类文明史紧密相连的,并形象而具体地反映着人类的文明,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建筑,实际上也表达了时代精神。人们正是通过建筑这面镜子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及其深层所蕴藏的内涵。着名的芬兰建筑师与规划学家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rinen)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全球信息、物流迅速发达的今天;在世界民族文化日益频繁交流的情况下,建筑师如何整合自然环境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反映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建筑尤为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对地域文化与建筑的解读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特殊性,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每个地区是通过建筑艺术来表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民族风情、价值取向和对建筑审美的追求。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这道门槛作为文明的标志比任何其他标志都鲜明,尤其象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大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深厚的文化。不同的地域风格,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历史传统,熔铸出不同品格的地域文化。如:位于我国西部的贵州省,除汉族外,世居的少数民族有15个,人口约12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贵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就表现为多元、多样、多层次的特点,这种多元、多样、多层次的跨文化特征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文化对抗与文化交流形成复杂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复杂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然有别于“草原文化”、“雪域文化”之类。 地域文化从整体上决定一个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导向作用。而人们的精神除了受到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社会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其主要还受地域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影响地域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个地域的建筑,优秀的建筑可以代表一个地域的精神面貌,反映地域人群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审美情趣以及价值取向等,是地域的灵魂,也是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