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对称信息

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1.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一些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即是道德风险。代理人是指一个为另一个(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委托人是指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些行为的人。

(2)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是工人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诱惑。雇主可以用各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

①更好的监督。雇用保姆的父母在自己家里安装隐蔽录像机,以便在父母外出时录下保姆的行为。其目的是抓住不负责的行为。

②高工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一些雇主会选择向其工人支付高于劳动市场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资。赚到这种高于均衡水平工资的工人不太可能会怠工,因为如果他被抓住并被解雇,他就可能无法再找到另一份高工资工作。

③延期支付。企业会延迟支付工人的部分报酬,因此如果工人被抓住怠工并被解雇,他就会遭受较大的惩罚。延期报酬的一个例子是年终奖金。类似地,一个企业可能会选择在工人生命的后期进行支付。因此,工人的工资随着年龄而增加可能不仅仅反映经验带来的利益,也是对道德风险的一种反映。

2.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1)逆向选择的含义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逆向选择是在卖者对所出售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即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

(2)逆向选择的例子

①逆向选择的经典例子是二手车市场。二手车的卖者知道自己汽车的缺陷,而买者通常并不知道。由于最破旧的二手车的车主比那些拥有最好的二手车的车主更可能出售自己的车,买者就担心得到一个“次品”。结果,许多人都不去二手车市场上买车。这个次品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只使用了几周的二手车比同一种型号的新车卖得低几千美元这个现象。

②逆向选择的第二个例子出现在劳动市场上。根据另一种效率工资理论,工人的能力有差别,而且,他们比雇用自己的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当企业降低其支付的工资时,能力较强的工人就会离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能找到其他更好的工作。因此,企业会选择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以此吸引更好的工人组合。

③逆向选择的第三个例子出现在保险市场上。例如,购买医疗保险的人比保险公司更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有较多隐蔽性健康问题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购买医疗保险,因此,医疗保险的价格反映的是病人的成本而不是普通人的成本。结果,高价格可能会阻止正常、健康的人购买医疗保险。

当市场受逆向选择困扰时,看不见的手就不一定能发挥其魔力。在二手车市场上,好的二手车的车主可能选择留下这些车,而不是以持怀疑态度的买者愿意支付的低价格出售;在劳动市场上,工资会处于使供求平衡的水平之上,这就会引起失业;在保险市场上,低风险的买者可能选择不买保险,因为向他们提供的保险单没有反映他们的真实特征。支持政府提供医疗保险的人有时把逆向选择问题作为不相信私人市场能自行提供合适医疗保险数量的一个原因。

3.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1)发信号的含义

市场以多种方式对不对称信息问题做出反应,发信号就是其中之一。发信号(signaling)是指有信息的一方仅仅为了获得信任而披露自己私人信息所采取的行动。

(2)有效信号的条件

①成本必然是很高昂的。如果信号是免费的,任何人就都可以使用它,它也就传递不了信息。

②对有高质量产品的人来说,信号必须是成本更低或是更有利的。否则,每一个人都有使用信号的同样激励,信号也就不能说明什么了。

(3)广告与教育

广告、教育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有信息的一方(企业、学生)都用信号让无信息的一方(客户、雇主)相信有信息的一方正在提供高质量的东西。

①企业会花钱做广告,向潜在客户发出它们有高质量产品的信号。有好产品的企业从广告中得到了更大的利益,因为尝试过一次这种产品的客户更可能成为经常性客户。因此,有好产品的企业为信号(广告)付费是理性的,而且,客户把信号作为一条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也是理性的。

②学生通过获得大学学历向潜在雇主发出他们能力强的信号。有能力的人会比没有能力的人更容易从学校毕业。因此,有能力的人为信号(教育)付费是理性的,而且,雇主把信号作为一条有关个人能力的信息也是理性的。

4.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筛选(screening)是指无信息的一方采取的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的行动。

(1)例一:一个买二手车的人会要求这辆车在出售之前经过汽车技师的检验。拒绝这个要求的卖者披露了他的车是次品的私人信息。买者会决定出一个低价或去寻找另一辆车。

(2)例二:一个出售汽车保险的企业想向安全驾驶的司机收取较低的保险费,而向爱冒险的司机收取较高的保险费。但司机知道他们自己是习惯安全驾驶的还是爱冒险的,但爱冒险的司机不会承认这一点。虽然司机的历史记录是一种(保险公司实际上在使用的)信息,但由于汽车事故固有的随机性,历史记录是预期未来风险的一种不完全的指标。

保险公司通过提供能使他们自行甄别的不同保险单来区分两类司机。一种保单保险费较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 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高,但补偿所发生的任何一次事故的全部费用;另一种保单保险费较低,但要扣除1000美元(就是说,司机要对事故的第一个1000美元负责,而保险公司只补偿剩余的风险)。这样,对于爱冒险的司机,有免赔条款的保单会带来更大的负担,因为他们更可能发生事故。在免赔额足够大时,含有免赔条款的低保险费保单将吸引安全驾驶的司机,而没有免赔条款的高保险费保单将吸引爱冒险的司机。

面对这两种保单,两类司机就会通过选择不同的保险单而披露自己的私人信息。

5.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不对称信息同样会引起市场失灵。当一些人知道的比另一些人多时,市场也不能使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由于买者担心买到次品,那些拥有高质量二手车的人会在卖车时遇到麻烦。由于保险公司把那些很少生病的人与那些有大病(但隐瞒起来了)的人放在一起,前者将很难得到低成本医疗保险。

尽管不对称信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以下三个事实使这个问题复杂化了:

(1)私人市场有时可以用发信号和筛选组合,从而依靠自己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

(2)政府也并不比私人各方有更多信息。即使市场的资源配置不是最优的,但它可能是次优的。这就是说,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决策者会发现这很难改善市场所普遍承认的不完美结果。

(3)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二、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也称为公共选择学科,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如何运作。

1.康多塞投票悖论

(1)投票与政府政策

大多数先进的社会依靠民主原则来决定政府政策。有一种简单的选择方法:多数获胜。但是,对大多数政策问题来说,可能的结果往往会超过两个,民主在试图选出最好的结果时会遇到一些问题。

表22-1 康多塞悖论 类型1 类型2 类型3 选民的百分比(%)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35 A B C 45 B C A 20 C A B 例如,假设某市的投票有三种可能的结果,分别记为A 、B 和C ,而且有三类具有表22-1所示偏好的选民。市长想把这些个人偏好整合为整个社会的偏好。

首先试着用一种两两投票的方式。在B 和C 的选择中,类型1和类型2选民将投B 的票,B 得到了多数票;在A 和B 的选择中,类型1和类型3选民将投A 的票,A 得到了多数票。这样A 击败了B ,B 击败了C 之后,如果偏好具有传递性的话可以得出A 优于C 的结论。 但在A 和C 的选择中,类型2和类型3选民将投C 的票,C 得到多数票。也就是A 击败了B ,B 击败了C ,而C 又击败了A 。

(2)康多塞悖论

康多塞悖论(Condorcet paradox)是指多数原则没有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康多塞悖论的一个含义是,投票的顺序会影响结果。如果市长建议先在A和B中选择,然后将赢家与C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C。但是,如果选民先在B和C之间选择,然后将赢家与A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A。而且,如果选民先在A和C之间选择,然后将赢家与B相比较,该市最终会选择B。

从康多塞悖论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①狭义的结论是,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也就是决定对事项进行投票的顺序)会对民主选举结果有重大影响。

②广义的结论是,多数投票通过本身并没有告诉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2.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1)含义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个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正确的社会偏好。

(2)阿罗投票方案的假定

阿罗假设,社会中的个人对各种可能的结果A、B、C等都有偏好,社会想设计出一种能在这些结果中选出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的结果的投票方案:

①确定性:如果每个人对A的偏好都大于B,那么,A就击败了B。

②传递性:如果A击败了B,B击败了C,那么,A一定击败C 。

③其他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任何两个结果A和B之间的排序不应取决于是否还可以得到某个第三种结果C。

④没有独裁者:无论其他每个人的偏好如何,没有一个人总能获胜。

(3)结论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认为,无论社会在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方案,作为社会选择机制它在某些方面都是有缺陷的。

3.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是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1)中值选民定理的一个含义是,如果两个政党各自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它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两党制下各党是相互类似的,因为它们都向中值选民靠近。

(2)中值选民定理的另一种含义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被过多重视。

4.政治家也是人

当经济学家研究卷入政治活动的人时,他们往往假设政治领导人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即他们的目标是效率与平等的最优结合。这也许是最好的,但并不现实。利已是政治活动者的强大动机,正如它是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动机一样。一些政治家的动机是想再次当选,并在加强他们的选民基础时愿意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些政治家的动机只是贪婪,看看世界上的穷国,在这些国家,政府官员的腐败普遍制约了经济发展。

在考虑经济政策时要记住,这种政策并不是由仁慈的国王制定的,而是由具有所有人类欲望的真实的人所制定的。有时他们的动机是增进国家利益,但有时他们的动机是自己的政

Born to win

经济学考研交流群 <<<点击加入治和金钱野心。

三、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是指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1.人并不总是理性的

(1)在经济学中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作为企业管理者,他们使利润最大化;作为消费者,他们使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在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选一点)。在他们面对的约束为既定时,他们理性地评价所有成本与收益,并总是选择尽可能好的行为过程。

(2)但现实中人仅仅是“接近理性”:他们可能是健忘的、冲动的、困惑的、有感情的和目光短浅的。对人类决策的研究力图查明人们犯下的系统性错误。下面是几个发现:

①人们过分自信。大多数人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②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③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人们倾向于用证据来坚定自己已有的信念。

(3)虽然经济学建立理性人的假设不是完全真实的,也仍然相当接近于真实。例如,当研究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之间的差别时,企业理性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就得出了许多重要而适用的观点。经济学家经常假设理性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经济学家本身也不是理性最大化者。与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过分自信,而且他们也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他们在可供选择的人类行为理论中做出的选择也表现出巨大的惯性。而且经济学家也会满足于并不完美但足够好的理论。理性人模型可能是使社会科学家满意的选择理论。

2.人关注公正

最后通牒游戏:两位志愿者(互不认识)被告知,他们将要去玩游戏并可以赚到100美元。游戏从掷硬币开始,硬币用来确定充当玩家A和玩家B角色的志愿者。玩家A的工作是在他自己和玩家B之间分100美元奖金。在玩家A提出他的建议后,玩家B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他接受了,两个玩家根据这个建议得到钱。如果玩家B拒绝了建议,两家都空手走出去。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游戏都结束了。

传统的经济理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理性的财富最大化者。因此无论A提出什么建议,比如给他1美元,只要能得到点什么,玩家B就应该接受这个建议。此外,由于玩家A知道,接受建议符合玩家B的利益,所以,玩家A就没有理由给他的钱多于1美元。用博弈论的语言说,99-1分配是纳什均衡。

但是,现实的人玩最后通牒游戏时,充当玩家B角色的人通常拒绝只给他1美元或类似的少量钱的建议。由于预料到这一点,扮演玩家A角色的人通常建议给玩家B的钱远远多于1美元。一些人将提出50-50的分法,但更经常的是玩家A建议给玩家B 30或40美元这样的量,并把大部分留给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玩家B通常会接受建议。

这说明人们部分受朴素的公正观念的驱使。99-1的分法在许多人看来如此之不公正,即使自己一无所获也要拒绝。与此相反,70-30的分法虽然仍不公正,但没有不公正到使人们放弃正常的利己。

劳动供求如何决定工资。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应该把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可观察到的公正性也包括在内。因此,当企业某一年获利特别丰厚时,尽管标准的均衡没有表示出,但工人(和玩家B一样)也可以指望得到一份公正的奖金。企业(和玩家 A一样)也会由于担心工人会用降低效率、罢工或恶意破坏来惩罚企业而决定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985/211历年真题解析,答案,核心考点讲义,你想要的都在这→经济学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3.人有时是矛盾的

生活中人们经常为自己制订计划,但他们并没有遵守计划。即时满足的欲望使他们放弃了自己过去的计划。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储蓄决策是人们总是表现出这种不一致性的重要例子。对许多人来说,支出提供了即时满足。储蓄,要求为遥远未来的报酬而做出现时的牺牲。而且,许多消费者希望自己储蓄得更多。

以上内容为跨考网整理的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答案解析的一部分,限于篇幅原因,如果同学还想获得更多经济学课后习题资料,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平台索要经济学考研资料,你想要的资料都在这儿→jjxkyzs。想了解经济学考研高分的秘密吗?请点击>>>:经济学考研解题技巧

跨考经济学考研辅导提醒您: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就那么几个,加入我们的经济学考研交流群,考研经验交流,规避风险,锁定名校一次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专业化与贸易 经济学是研究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如何进行生产和分配的科学。在全球经济下,人们可以选择自给自足,也可以选择专业化生产,相互之间进行贸易,并导致经济相互依存。国家和个人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解决由于稀缺性引起的问题,并从中获得好处。 每个人都消费本国和世界各国许多其他人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相互依存和贸易之所以合意,是因为它可以使每个人享用更多数量和品种的物品与劳务。 2.比较优势原理 有两种方法比较两个人在生产一种物品时的能力。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绝对优势;如果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则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该物品上有比较优势。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 (1)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生产一种物品需要资源少(比如说劳动时间少)的生产者称为在生产那种物品时具有绝对优势。这就是说,效率最高的生产者(有最高生产率的生产者)有绝对优势。 (2)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比较的是每个生产者的实际成本,而比较优势则是比较每个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生产一种物品机会成本较少的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时有比较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同一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有比较优势,除非两个人有相同的机会成本,因为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另外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的倒数。若一个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比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比较低。 (3)比较优势与贸易 无论绝对优势如何,如果生产者生产每种物品的机会成本不同,每个生产者就应该专门生产其机会成本低的产品。这就是说,每个生产者都应该生产他们有比较优势的物品,然后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课后习题详解】 class=txt>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 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 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 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 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 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 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 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 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 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 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 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 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 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 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 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 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 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 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

微观经济学曼昆第六版课后答案

微观经济学曼昆第六版课后答案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class=txt>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 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 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 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 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 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 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 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 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

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 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 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 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 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 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 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 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 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efficiency) 答:效率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是效益与 成本之比值,如果比值大,效率就高;反之,比值小,效率就低。 效率与产出或者收益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成本或投入成反比,也就 是说,如果想提高效率,必须降低成本或投入,提高收益或产出。 4.平等(equity) 答:平等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 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 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平等是一个 历史范畴,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平等的观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垄断竞争)

第16章垄断竞争 16.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垄断竞争 (1)概述 垄断竞争指既有某些竞争特点,又有某些垄断特点的一种市场结构。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 ①许多卖者:有许多企业争夺相同的顾客群体; ②产品差别:每个企业生产的一种产品至少与其他企业生产的这种产品略有不同; ③自由进入:企业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或退出)一个市场。 (2)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由于垄断竞争厂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产品价格,垄断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市场中的竞争因素又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较大的弹性。因此,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3)垄断竞争企业遵循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规律:它选择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的产量,然后用其需求曲线找出与这种产量相一致的价格。 2.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1)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在短期内,垄断竞争厂商是在现有的生产规模下,通过对产量和价格的同时调整来实现MR=SMC的均衡条件的。短期均衡时,垄断竞争性厂商可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可能利润为零,也可能蒙受最小损失。 (2)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垄断竞争企业厂商的长期均衡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①与垄断一样,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因为利润最大化要求:MC MR 。而且,因为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MR曲线在需求曲线下方。 ②与竞争一样,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因此经济利润等于零。经济利润为零是因为垄断竞争市场与垄断不同,垄断竞争厂商可以自由进入。 3.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下长期均衡在两个方面不同于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均衡: (1)过剩的生产能力 垄断竞争企业在其平均成本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生产的产量小于在企业的有效规模(ATC最低)时能生产的产量。在长期均衡时,垄断竞争企业的产量与完全竞争企业产量之间的差额被称为过剩的生产能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22章微观经济学前沿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对称信息 获得相关知识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1.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1)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是指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代理人代表委托人完成一些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即是道德风险。代理人是指一个为另一个(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委托人是指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些行为的人。 (2)道德风险问题的解决措施 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是工人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诱惑。雇主可以用各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 ①更好的监督。雇用保姆的父母在自己家里安装隐蔽录像机,以便在父母外出时录下保姆的行为。其目的是抓住不负责的行为。 ②高工资。根据效率工资理论,一些雇主会选择向其工人支付高于劳动市场供求均衡水平的工资。赚到这种高于均衡水平工资的工人不太可能会怠工,因为如果他被抓住并被解雇,他就可能无法再找到另一份高工资工作。 ③延期支付。企业会延迟支付工人的部分报酬,因此如果工人被抓住怠工并被解雇,他就会遭受较大的惩罚。延期报酬的一个例子是年终奖金。类似地,一个企业可能会选择在工人生命的后期进行支付。因此,工人的工资随着年龄而增加可能不仅仅反映经验带来的利益,也是对道德风险的一种反映。 2.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1)逆向选择的含义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是指从无信息一方的角度看,无法观察到的特征组合变为不合意的倾向。逆向选择是在卖者对所出售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即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 (2)逆向选择的例子 ①逆向选择的经典例子是二手车市场。二手车的卖者知道自己汽车的缺陷,而买者通常并不知道。由于最破旧的二手车的车主比那些拥有最好的二手车的车主更可能出售自己的车,买者就担心得到一个“次品”。结果,许多人都不去二手车市场上买车。这个次品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只使用了几周的二手车比同一种型号的新车卖得低几千美元这个现象。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第6篇劳动市场经济学 第18章生产要素市场 18.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劳动的需求 (1)竞争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 劳动的价格即工资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从劳动的需求取决于企业在另一个市场上供给产品的意义上说,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考察劳动需求要作出关于企业的两个假设: ①企业在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上都是竞争的; ②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生产函数与劳动的边际产量 生产函数表示生产中所有的投入量与生产的产量之间的关系。理性决策者考虑边际量,可以从生产函数中得出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量。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即随着一种投入量的增加,该投入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 (3)边际产量值和劳动需求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值就是该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一个竞争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这条边际产量值曲线也是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企业选择劳动量的决策原则是使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 (4)影响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①产品价格。产品价格上升增加边际产量值,所以劳动需求向右移动。 ②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所以劳动需求向右移动。技术变革也可能减少劳动的需求,使劳动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这种情况称之为节约劳动的技术变革。 ③其他要素的供给。生产中与劳动同时使用的要素供给的增加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劳动需求向右移动。 2.劳动的供给 (1)劳动供给曲线 劳动供给曲线反映了工人如何根据机会成本的变动做出劳动—闲暇权衡取舍的决策。向右上方倾斜的劳动供给曲线意味着,工资上升使工人增加他们供给的劳动量。但是,劳动供给曲线并不一定向右上方倾斜。本节不考虑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可能性,并假设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劳动供给曲线移动 影响劳动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①嗜好变动;②可供选择的机会改变;③移民。 3.劳动市场的均衡 (1)劳动的价格(工资)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劳动市场均衡时有:①工资调整使劳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5章弹性及其应用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3篇市场和福利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8章应用:税收的代价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9章应用:国际贸易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4篇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10章外部性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1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12章税制的设计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第5篇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13章生产成本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13.3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篇市场和福利 第7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消费者剩余 (1)消费者剩余等于买者对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为此所支付的量。 每一个买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称为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它衡量买者对物品的评价。每个买者都希望以低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商品,并拒绝以高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而且,对于正好等于自己支付意愿的价格购买商品持无所谓的态度。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所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2)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与一种物品的需求曲线密切相关,通过求出需求曲线以下和价格以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消费者剩余。 (3)价格下降可以增加消费者剩余 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剩余因两个原因而增加:①原有消费者可以为要购买的量少支付而得到了更多的剩余;②新的买者由于现在价格低于他们的支付意愿而进入市场,新的消费者剩余出现。 (4)消费者剩余衡量买者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买者的经济福利 由于需求曲线是用支付意愿衡量的买者对一种物品的评价,所以,消费者剩余衡量“作为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因此,如果政策制定者尊重买者的偏好,消费者剩余就是对买者利益的一种恰当衡量。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除了吸毒等例外情况,买者都是理性的。而且,买者的偏好应该受到尊重。 2.生产者剩余 (1)生产者剩余等于卖者出售其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它们的生产成本 市场上每一个潜在卖者都有某种生产成本。这种成本是生产者为了生产一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一切东西的价值,并应该解释为生产者生产的机会成本——钱包里的实际支出加生产者时间的价值。生产成本是卖者为了生产物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值,生产者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就是生产者剩余。 (2)用供给曲线衡量生产者剩余 通过求出价格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可以来计算生产者剩余。 (3)价格上升可以增加生产者剩余 这种生产者剩余的增加由两部分构成:①原有卖者可以为要出卖的量而得到了更多的利益;②一些新卖者进入市场,新的生产者剩余出现。 (4)生产者剩余衡量卖者从参与市场中得到的利益,反映了卖者的经济福利。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6版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答案p92-p94

第二篇市场如何运作 第四章供应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复习题 1.什么是竞争市场?简单描绘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之外的市场类型。 答:竞争市场是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致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之外,还有垄断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他决定价格。这个卖者被称为垄断者。还有寡头市场,在这个市场上有几个并不总是主动竞争的卖者,他们提供相似或一样的产品。通常情况下,寡头们会尽力结合起来,防止剧烈的竞争,收取较高的市场价格。还有垄断竞争市场,这是一个有许多提供相似但不一样产品的企业的市场构造。由于各自提供的产品不同,每个企业对产品的价格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2.什么是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它们如何相关联?为什么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答:需求表是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需求曲线是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需求曲线将需求表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需求表是需求曲线上假设干个点的坐标的数字表格排列。 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价格上 升,需求量会减少。 3.消费者嗜好的变化引起了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还是需求曲线的挪动,价格的变化引起了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还是需求曲线的挪动? 答:消费者嗜好的变化引起了需求曲线的挪动,价格的变化引起了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4.Popeye的收入减少了,结果他买了更多的菠菜。菠菜是低档物品,还是正常物品? Popeye菠菜的需求曲线是什么样的? 答:菠菜对波匹来说是低档物品。因为Popeye的收入减少了,他对菠菜的需求量反而增大。波匹菠菜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5.什么是供应表和供应曲线,它们如何关联?为什么供应曲线向石上方倾斜? 答:供应表是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应量之间关系的表格,供应曲线是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应量之间关系的图形。供应曲线是供应表的图形表示,供应表是供应曲线上点的坐标的数字排列。 因为在其他因素不变时,价格上升,供应量上升,所以供应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6.消费者技术的变动引起了沿着供应曲线的变动,还是供应曲线的挪动?价格的变化引起了沿着供应曲线的变动,还是供应曲线的挪动? 答:消费者技术的变动引起了供应曲线的挪动,价格变化引起了沿着供应曲线的变动。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 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 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

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 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 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 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 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11.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即价格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有效运作的情况。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有:①外部性;②公共物品;③交易成本非零;④市场特权;⑤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社会目标问题;⑥非对称信息。 12.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有影响时的情况,亦可理解为市场交易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造成的影响.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和 负的外部性(外部不经济)。 13.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经济活动者显著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14.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的数量. 15.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含重点图表)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含重点图表)

《曼昆—微观经济学》重点总结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人们如何相互交易;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当且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种行动。 在经济学中,激励起着中心作用。 价格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产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 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市场势力。 生产率取决于设备,劳动者的技能以及可用的技术。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生产不同物品之间的权衡取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权衡取舍可以改变。 ·大多数经济学家一致同意的十个主张 第3章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当每个人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 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它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 第2篇市场如何运行 第4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两个特征: 1.可供销售的物品时完全相同的; 2.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影响买者的变量:价格、收入、相关物品的价格、嗜好、预期、买者的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 其它都是影响需求的因素,其变动使需求曲线移动。 ·影响卖者的变量:价格、投入品价格、技术、预期、卖者的数量。 商品本身的价格,变动表现为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 其他变量的变动将使供给曲线移动。 ·分析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1.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移动还是使需求曲线移动(还是使两者都移动)。 2.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用供求图说明这种移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当供给或需求变动时,价格和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动 供给未变供给增加供给减少 需求未变 价格相同 数量相同价格下降 数量增加 价格上升 数量减少

最新曼昆微观经济学笔记整理(纯手打-禁二传)

菲利普斯曲线 循环流量图 重要概念区分 实证表述/规范表述 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正常物品/低档物品 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公共资源/俱乐部物品定额税/累进税/累退税 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 企业短期停止营业/企业退出 竞争/垄断/垄断竞争

功利主义/自由主义/自由至上主义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原理: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人们如何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市场失灵的两个可能原因:外部性;市场势力 (联系第7章市场效率+第10章外部性) 名解: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某个经济活动小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一部分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复习笔记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自从莱昂内尔·罗宾斯于1936年对经济学下了上述定义以来,这个定义就一直在英美等国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劳务。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就导致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 2.关于个人做出决策的基本结论

由于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研究就应该从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开始: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一件喜爱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求人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在很多情况下,某种行动的成本并不像乍看时那么明显。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人是理性的。在机会成本为既定的条件下,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许多决策涉及到对现有行动计划进行微小增量的调整,经济学家把这些调整称为边际变动。只有当一种行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奖励的预期。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收益变动时,他们的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曼昆经济学原理-重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1.稀缺:①指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来讲,物品是希少短缺的 ②稀缺性:是经济物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并不意味着希少,而指不可以免费得到;要得到经济物品必须有其他经济物品交换 ③稀缺规律:商品普通是稀缺的,只能得到有限供应,必须通过价格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分配 ④稀缺原因:一定时期内〔大前提〕,物品本身是有限的;利用物品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2.选择的机会成本: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后,所抛却的其他用途的最大利益 注:理论上讲是资源改做他用的各种可能中最优的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彻底只能是其它使用中能获得的比较满意的选择 3.经济学十大原理: ①人们面临选择〔人们为得到一样东西,就不得不抛却另一样东西〕〔效率是社会从稀缺性资源中获得的最多的东西,平等是把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给社会成员〕 ②机会成本〔由于稀缺性,人们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③边际量〔人们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编辑成本而做出抉择〕 ④激励〔理性决策者会做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决策〕 ⑤贸易会是每一个人的状况越来越好〔贸易可以使人们做最擅长的事〕 ⑥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家庭和企业→合意的市场结果;价格指引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⑦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市场失灵时即市场本身不能进行资源配置时,政府干预经济, 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影响〕 ⑧一国的生产水平取决于他的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生活水平的不同由于生产率不同〕 ⑨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水平上升 ⑩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短期失业之间的权衡〔↓↑〕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 1.需求〔人们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①需求表 ②需求曲线 注:当供=需时,有均衡价格 ③需求定理:需求量与价格呈反向变化 ④影响需求的因素a 商品本身价格;相关商品价格b 消费者的收入与社会的公平程度;的偏好;的对未来的期望. 的数量与结构c 政府的消费政策 ⑤需求函数:需求量Qd=a –b P ⑥需求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 需求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 引起需求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 2.供给〔一定时期内,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量〕 ①供给曲线 ②供给定理: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 ③影响供给的因素: a 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b 厂商的目标;对未来的期望c 生产价格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变动 d 政府的政策 ④供给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不变,其他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曲线的位移〕〔技术引起〕供给量的变化:商品本身价格变化,引起供给曲线的变化〔点的挪移〕〔价格引起〕 3.供求

微观经济学(曼昆)知识点梳理

1.经济学十大原理 1.1.在效率(efficiency)和公平(equality)之间权衡和取舍 1.2.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1.3.理性人(rational people)考虑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 1.4.激励(incentive) 1.5.贸易 1.6.市场能够很好地组织经济活动 1.7.市场需要产权(property rights),政府有时可以促进效率和平等,但也可能因为市场权力或外部性造成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1.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即生产率(productivity),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1.9.通货膨胀(inflation) 1.10.在经济周期中,人们需要平衡通货膨胀和失业 2.经济思维 2.1.科学的方法 2.2.假设思维 2.3.经济模型 2.4.循环流量图(circular-flow diagram) 2.5.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2.6.微观(microeconomics)与宏观(macroeconomics) 2.7.实证表述(positive statements)与规范表述(normative statements) 3.贸易 4.供给与需求 4.1.市场:某服务或物品的买者和卖者组成的群体。 4.2.需求量(quantity demand):买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量。其他条件不变,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此为需求定理(law of demand) 5.弹性(elasticity) 5.1.弹性是数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替代品(substitutes)、奢侈品往往富有弹性,互补品(complements)、必需品往往缺乏弹性;广义的市场缺乏弹性(inelastic),狭义的市场富有弹性;长期比短期市场更富有弹性。5.2.使用中点法计算弹性往往更加稳定。 .3.需求缺乏弹性时,价格的上升(幅度大于需求减少的幅度)引起总收益PQ的增加;富有弹性时,价格的上升引起总收益PQ的减少。 5.4.需求收入弹性:低档/正常/奢侈物品 5.5.需求交叉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5.6.供给价格弹性 6.供给、需求和政策 6.1.限制性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引起物品短缺,如租金控制;限制性价格下限(price floor)引起物品过剩,如最低工资带来的失业等。 6.2.无论想买者还是卖者征税,税收的最终归宿是二者承担,且缺乏弹性的一方往往承担了更多的税收。 7.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7.1.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曼昆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1)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的两大假设:资源稀缺与理性经纪人假设。 经济人(合乎理性人)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抽象。 经济人(合乎理性人)假设的目的: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资源的稀缺性是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是稀缺的,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机会成本 4.原理三理性人在边际上决策 5.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6.原理五贸易会使双方状况变好 7.原理六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的方法(“看不见的手”) 8.原理七政府能够改善市场运行的结果 9.原理八生活水平取决于一国产出水平 10.原理九政府发行过多货币会导致价格水平上升 11.原理十社会在短期内面临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The circular-flow model(循环流量模型)is a simple way to visually show the economic transactions that occur between households and firms in the economy. 2.The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生产可能性边界)is a graph showing the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output that the economy can possibly produce given the availabl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六版中文答案 【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课后习题详解】 class=txt>第34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流动性偏好理论(theory of liquidity preference) 该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了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p也是固定的,所以实际货币余额供给固定。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因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较少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较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会调整到使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水平。 2.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是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

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 答:乘数效应指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这种倍数放大作用。例如,如果政府支出的每1美元可以增加的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大于1美元,就可以说政府购 买对总需求有一种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它的前提假设:①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②投资和储蓄的决定相互独立。 ③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它的内容:假如一国增加(或减小)一笔投资(以?i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y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y?ki?i,其中ki称为投资乘数。 其原因是,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乘数效应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4.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北京工业大学2008研;深圳大学2010研)答:挤出指政府借款引起的投资减少。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的下降,产生的这种效应称为挤出效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笔记(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第20章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复习与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不平等的衡量 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这个人劳动的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又取决于天赋、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和歧视等。决定工资的因素也就是决定经济中总收入如何在各社会成员间分配的主要因素。

1.解决衡量不平等的四个问题 (1)社会中的不平等程度。 (2)贫困人数。 (3)衡量不平等程度时引出的问题。 (4)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 2.贫困率 (1)贫困率与贫困线的含义 贫困率(poverty rate)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个称为贫困线的绝对水平的人口百分比。贫困率常用量作为收入分配的判断标准。 贫困线是由政府根据每个家庭规模确定的一种收入绝对水平,低于这一水平的家庭被认为处于贫困状态。在美国,贫困线是联邦政府按提供充足食物成本的大约三倍的标准确定的。贫困线根据价格水平的变动每年进行调整。 (2)贫困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贫困是一种影响所有人口群体的经济病症,但对各群体影响的大小并不同: ①贫困与种族相关。据统计,黑人和西班牙裔人生活在贫困中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三倍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