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

浅谈新闻摄影技巧(2007年03月23日)

一、新闻图片,除了新闻性、时效性外,其成败还取决于抓拍的技巧。新闻摄影中的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拍摄构图、拍摄用光、拍摄时机、准确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基础和关键。笔者跟据平时业余爱好和近几年的新闻报道实践,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新闻摄影的抓拍: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件适合用摄影表现手法记录和传播的可视形象。它不同于照像馆人像摄影,“以静对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切听众指挥”,而新闻摄影,其基本规律

是“动”,“以动对动”。无论是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商业乃至突发事件的新闻,凡适合用新闻摄影表现的,基本上是“活动”变化的。比如,领导到某一地区视察,深入工厂、农村考察,有时是不停地“运动”,边走边看,边走边问,要想用照相机把领导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真情真实而感人的拍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那就不能“走慢点,等一等”指挥或导演拍摄对象。这就要靠摄影者的抓拍技巧。

(二)拍摄角度对主体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 拍摄角度直接影响着主体,即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突出。无论是在任何环境或条件下,摄影者必须始终注意新闻事件主体(主要人物)的变化,死死盯住不放,在其频繁的变化中掌握运用拍摄高度,抓住拍摄时机,充分利用有效的画面构图和现场有限的光源准确曝光,为一幅完美的新闻图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拍摄高度对主体形象的影响:新闻事件主体与环境、条件的变化,往往因拍摄高度的不同,直接影响主体形象,比如,在众多的反映抗洪救灾勇士的新闻图片中, 摄影者并不是在同一条件、同一高度拍摄的。

(四)抓拍中构图是先决条件:抓拍,这是新闻摄影中最基本的手法。而抓拍中构图,构图中抓拍,又是一幅图片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假若摄影者在新闻事件中从头到尾不注意主体变化,见啥拍啥,主体成了陪体,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体)被排斥在画面之外,或者说不应该突出的反而突出了,应该在画面中占主导位置的反而不见了,其结果是失败的。

光是突出主体的必要条件:事件现场,其光源受环境影响,要么顺光,要么逆光,甚至微弱光源有时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摄影效果。

新闻摄影,必须追随新闻事件的主体,随其变化而变化,摄影者合理运用现场光源,恰到好处进行适度的辅助光,不但能弥补现场光源的不足,还能突出主体。

(五)拍摄时机对主体形态的影响:除了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抢拍中构图,合理运用光源外,拍摄时机对于新闻主体形态影响极大。具体讲,按快门早了不行,晚了也不行,必须选择在新闻事件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融合的最佳时机进行。否则,拍出的图片将是失败之作。

(六)准确的曝光对图片效果的影响:在新闻摄影中,摄影曝光受新闻现场光源、背景制约,尽管目前照相机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功能”更加齐备,但深色背景,浅色背景,逆光、顺光,都有一定的影响,即使使用闪光灯,也会因明暗不同背景使底版曝光过度或不足,直接影响图片的层次。

在新闻摄影过程中,角度不同,高度不同,用光的不同,构图的差

异,拍摄时机的快慢,底片曝光的过度与不足,都会对新闻图片产生不同的效果。

新闻摄影拍摄技巧探讨

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给人以简洁、震撼的效果,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新闻摄影是以附有简短文字说明的新闻照片形式同读者见面的,它不同于电影和电视上的活动形象,而是以静止的形象,即将新闻自身的形象瞬间定格在一幅画面上。蒋齐生先生曾提出:新闻摄影应当“五求”即求新、求真、求活、求情、求意。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必须深入生活,在严格遵守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力求拍摄的新闻照片新闻性与艺术性并存,既有较强的新闻价值,又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新闻摄影要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要运用艺术手法、把握典型瞬间,让形象“说话”。这样才会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才会有更加震撼人心的效果。

新闻图片定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对新闻图片的阐释是:“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

视觉冲击力定义

视觉冲击力是指不需受众想象,直接呈现在受众眼前,并能在受众脑子里留下印象的直观形象的作用力。

使新闻图片具有冲击力的物理拍摄方法

对景物的某个具有特色的地方进行强调,使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所做的只是离被摄物体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远距离拍摄更好的视觉冲击力效果。另外,拍摄点的选取也要不落俗套,摄影语言要简洁明了。使新闻图片具有画面冲击力的方法

善于捕捉信息含量大的瞬间

新闻摄影主要是以瞬间形象来揭示新闻事实、传播新闻信息的。新闻照片所浓缩的信息越多,新闻价值就越大,也必然越有新意。比如在荷兰,当一次车祸发生时,德新社和美联社的两名摄影记者都在场。德新社记者拍摄了一辆汽车撞到墙上,穿楼而出的瞬间。美联社记者拍摄的则是这辆汽车穿出楼后与迎面开来的一辆汽车相撞的瞬间。结果,多数报纸采用了美联社的照片。因为美联社记者的照片不仅反映了汽车撞墙穿楼而出的情节,还交代了穿楼而出后与另一车辆相撞的结局,信息含量更大。

信息含量的两个方面:一是事实信息含量,一是情感信息含量

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新闻照片似乎并没有包含多少信息含量,但同样倍受读者青睐。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新闻照片的信息含量包括两个方面,事实信息含量和情感信息含量。许多新闻照片尽管事实信息含量不大,但情感信息含量大,所以同样受人欢迎。

《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拍摄的《我要上学》系列组照中的一幅大眼睛女孩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幅照片与组照中的另一幅照片《全校师生》相比,其所包含的事实信息含量显然要少得多。在《全校师生》中,乡野背景、大碾盘、穿中式制服的乡村教师和孜孜以求的孩子等影象浓缩了贫困山区儿童学习的种种特定信息。但是,前一幅照片中,却包含有更多的情感信息,小姑娘的美丽与贫困山区险恶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姑娘的大眼睛透露着天真、纯朴、执着和希望,像探照灯一样逼视着受众的良知和灵魂,强烈冲击着受众的心灵,让你无法逃避。正因为如此,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习惯把这幅照片作为整个系列照片的代表作,甚至全国希望工程的组织者也把这幅照片作为活动宣传的标识。

善于捕捉象征性瞬间

它是一种以形象的概括性和寄寓性见长的瞬间,其画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种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着某种画外之间的内涵,更多地渗透着摄影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情感。这种瞬间形象每每不把传递的信息直观地、清楚地表现在画面上,而是在较大程度上依靠调动读者的“再创造”、引起受众深层次的思索补充完成,因此,信息容量更大,新闻价值更高,视觉冲击力更强,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征性瞬间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征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现出来,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因而,为记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拍摄出富有新意的画面,提供了广泛而自由的空间。

世界著名的新闻照片《博帕尔的灾难》([印]帕布劳·巴塞洛缪摄)和《乌干达干旱的恶果》([美]迈克·韦尔斯摄)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两幅报道灾难新闻的照片都没有正面地详细地描述灾难,只是选取灾难中最有象征性的一角来展示灾难,新颖独到,获得了极佳的传播效果。前者选择了掩埋中毒致死孩子的瞬间,突出地表现了受害儿童那双圆睁着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象征着他死不瞑目;微微嚅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后者的画面是白皙宽厚的手掌与一只类似鸡爪的黑人少年的手掌相握的特写镜头,用干枯瘦小的手掌来象征乌干达干旱的恶果。

善于捕捉幽默瞬间

在大多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乏幽默瞬间。这是一种表面上似乎与事件的意义,本质无关或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侧面反映事件意义、本质,又能启人心智、令人轻松愉快的瞬间。捕捉这一瞬间需要摄影记者必须具备幽默思维,幽默思维能够使人们扯断事物之间习以为常的联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世界。幽默瞬间画面常常赋予形象以神奇、新颖的意义,采摄这一瞬间是新闻照片拍出新意和有视觉感受的主要途径。

1987年12月7日,美苏关于裁减中程战略核导弹的谈判历时七年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签署了中导协议。美摄影记者蒂姆·克拉里在这一非常程式化和严肃的新闻事件中,采摄到了一个幽默瞬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在签署协议交换文本后,将要握手祝贺而手又未握到一起的瞬间。在拍摄出的照片《成交了》上,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宛如商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终于达成了交易,非常富有新意,视觉上尽管没有太强的冲击力,但却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善于采摄新颖瞬间

即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由于记者特殊的拍摄位置和角度,所采摄到的新闻事件让人耳目一新、与众不同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以画面的新颖、独特见长。

新闻摄影所面临的题材中,有一大部分是那种程式化、很少变化的题材,如体育比赛中的获奖,每年的人代会等等。捕捉新颖瞬间是让自己的照片拍出新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胜人一筹的主要方法。如每年的人代会,主席台都是一样的布置,在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似乎很难拍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好照片。然而,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时,一位摄影记者把照相机绑在自己的手上,把胳膊伸出去,这样,拍摄点就向前移动了几十厘米,拍摄角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因而,他拍出来的会议照片使读者觉得新鲜。

胡越拍摄的《新记录诞生》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国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在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以2.38米的成绩打破了男子跳高世界记录,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中,朱建华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此时许多摄影记者纷纷涌上前,追随拍摄,胡越则冷静地站在看台上,拍摄了《新记录诞生》这幅独具一格的新闻照片——后面是热情激扬的观众和体育记者,前面是朱建华向观众欢呼致意——画面新颖,让人耳目一新。

拍摄出独家照片

富有新意的新闻照片常常是新闻现场的独家照片,必须做好充分的采摄准备,除了必要的采访准备和技术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现场的情况要仔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占坤拍摄的独家新闻照片《9·23北京不眠之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照片内容是当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地为悉尼时,在北京电视台“9·23北京之夜”直播现场人们或惊异、或希望、或迷惑的神情各异的一瞬。这是一张独家照片,其拍摄成功,无疑得益于记者事先的现场观察。在当时的拍摄现场,只有北京电视台的记者可以在会场正面摄像,所有的记者被安排到二楼,只能看到直播大厅众人的背影。刘占坤悄悄地勘察好地形,甚至从哪个门冲到会场正面的距离最短都摸得一清二楚。当牵动亿万人心的一刻来到时,他悄悄迅速地冲下楼,灵活地蹿到会场正面,非常冷静地拍下了这稍纵即逝的一瞬。

仔细观察人物动作

表情、动作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部表露,是揭示人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的关键所在。新闻摄影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和思想感情,必须通过人的动作,动作是新闻摄影用以“说话”的形象最基本的特征,即活动形象,或者是群体活动中的某种情节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用动作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必须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即通过人物在动作中富有特征的表情和姿态显现的情绪,把人物的思想情感展现出来。

适当运用摆拍

对于摆拍现象,中国日报社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学术委员王文澜曾称:“在中国新闻摄影界,抓拍、摆拍的争论是在‘文革’结束,因为那时候对拍摄方法的区别来自于‘文革’很多照片的弄虚作假,持续地引起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从荷赛的照片来看,有很多都是经过摆拍、设计、策划,比如像科技类二等奖的面膜,但是没有丝毫影响照片的真实性和新闻事件的可靠性和可读性,反而通过画面的设计,提高了冲击力。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拍摄,抓拍、摆拍,你要达到画面的效果,应该是你成

败的惟一标准。”

尊重新闻摄影规律,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特点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必须能够充分发挥摄影的长处:即视觉冲击力。考虑策划题材的原则是要具备镜头感。所谓镜头感有三个衡量标准:一是新闻主体能够被画面展现,特别是人物的内心世界;二是新闻背景及其环境能够被画面展现;三是新闻场面具备较强的冲击力,即是否可以通过新闻性和画面构图共同形成使人共鸣的高潮。

新闻图片冲击力与图片大小无关

目前,报纸中出现一种虚“大”现象。即报纸版面,无图不活,但新闻图片编发的“大”与“小”,应有一个“度”。把握这个“度”的命运的尺子,只能是“新闻含量”的“大”与“小”。然而,在某些编辑记者(包括少数总编辑在内)眼里,认为把图片发得越“大”,视觉效果越好,冲击力越强。

于是,图片编发的贪“大”之风似有加剧之势。长而空的文字,常常被读者贬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同样,没有“新闻含量”的大而空的图片,就是一种“泡沫”。这种新闻图片虽然看起来篇幅很“大”,但由于内容平淡,无味,苍白,空洞,不仅没有丝毫的冲击力,只能挤占、浪费甚至污染寸土寸金的版面。

新闻摄影抓拍有感

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是照片成败的关键,这一瞬间的获得非常难。从表面看。“喀嚓”一下,好似很简单、很潇洒,实际上是作者全部学问、功夫、修养、经验的一次总结。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

什么叫好摄影记者?好与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别人没看见的,你能看见;别人没发现的,你能发现;别人发现了但没有抓住的,你能抓住;别人做不出来的照片,你能做出来。自己梦想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与真正在实践里成为一个一流的摄影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布勒松为什么被称为“抓拍大师”,是因为他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总能“抓”出几张绝活儿来。具体讲:

(1)要特别注意抓动作。在形象艺术里,摄影是最不怕动的艺术。没动作的题材,照出来经常是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拍摄对象动得越历害,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动、越活泼、越自然、越真实。加拿大的卡什说,他并不在乎人物是老是小,好看不好看,关键要跳出外形美的束缚,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人物性格的展露往往蕴藏在动作之中。

(2)注意抓住高潮。高潮是某一个事态、某一个动作过程中最饱满,表现力最强的高峰时刻。经验告诉我们,抓取高潮要掌握好按快门的提前量,也就是说在真正高潮出现之前就要按下快门。正如一位摄影家所说: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经看见了这个事物的高潮,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永远失去了这个高潮。这是因为从按下快门到相机快门打开的过程中有一个“时滞”现象。

(3)抓神态。有的拍摄对象没有动作,那么可以注意他的神态。人物的表情神态往往是内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态往往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达。

(4)抓细节。细节能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细节能够增加照片的

趣味性;没有细节往往会导致照片平淡乏味;细节可以进一步深化主题。美国FSA摄影群体的领导人曾说:“你们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义的细节,抓住那些使千百年后的学者们认为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5)抓特点。一个人物、一个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反映事物独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现力增强。

(6)抓悬念。英国的悬念大师希区柯克有一句名言:悬念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许多成功的作品里都有悬念,因为它们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关注将要发生的事情。

(7)抓特写。特写是特别细腻的描写。由于繁杂、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很难站下脚来仔细观察一个事物,所以如果把取景的范围推向极端,近到无法再近,少到无法再少,画面精练至极,就会得到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特写的表现力不可忽视。

(8)抓矛盾。有矛盾就有问题,有问题,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寻味。矛盾也是一种对比,艺术创作如果不能有意识地运用对比,那么艺术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对比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对比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对比的因素越丰富多样,照片的味道就越浓厚。

(9)抓极端。许多摄影者不善于把握事物的极端发展和变化,极端化的表现会使作品更加强烈、刺激。

(10)抓本质。事物的本质经常隐藏在纷纭复杂的外表之下,这就要求摄影要培养特别敏锐的感觉、特别深刻的眼光,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在人人看得见的地方,看出人们看不见的东西”,“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没有意义的事物拍得有意义”。

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时候,应该记住:摄影,并不仅仅是看见,更重要的是要有所发现。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浅谈对摄影的认识 一段文字可以记录一个故事,一段声音可以讲述一个故事,而一张孤零零的图片却只是故事里某个瞬间的再现,这样的瞬间呈现叫做摄影。摄影一词是源于希腊,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摄影是指使用某种专门设备进行影像记录的过程。有时摄影也会被称为照相,也就是通过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使感光介质曝光的过程。 有人说,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是的,摄影既能真实纪录客观世界一切事物,也能完成人类想象中最具有创意的表现。 摄影师能够还原瞬间真实的再现。严格意义上的摄影无疑是真实的,由于摄影师心中的悸动而促使他把眼中的真实保留下来,这个过程是去功利化的。而且作为第三只眼睛的镜头是没有丝毫偏颇的。就算拍出的照片有优劣之分,那也是当时的光线、景物、角度等因素造成的结果。摄影是一种瞬间的真实,它反映的不是一个准确无误的故事,而只是故事中的一个场景。这样的真实有无限多个过去,有无限多个未来,当它孤零零地摆在那里,很少有人能猜出整个故事的全面真实。然而这样的真实性还是拥有巨大的魅力的,一方面观者希望看见这种真实,这也就是为什么电视这种视听媒介比报纸、广播更大众化的原因,因为它对真实的还原度更大,至少看起来是这样的。另一方面,使摄影更迷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它本身的不完整性吧!这种片面的真实往往是一种悬念、一种诱惑,引起人们无限的猜测和向往。

摄影是一种向善的诉求。美学中有移情之说,摄影中同样有移情的存在。事实上,摄影大部分时间是在把他者“我化”,当你看到小路旁一朵漂亮的花儿,当你看到夕阳下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当你看到草坪上亲密无间的母女…如果你手中刚好有摄影设备,你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把她们拍下来装进永恒。摄影是人性之善的外现,是一种美的冲动。再或者,当你看到满目苍夷的灾难现场,当你看到悲伤失望、充满不安的人群,当你看到残暴血腥、不忍一睹的场景,你会因为心中悲伤而举起相机,对这样的瞬间的凝固,是你对镜头里“他者”产生悲悯之情的体现。同样的,一张引起轰动的摄影作品,之所以引起观者的共鸣,必定是因为它从正面或反面提出了向善的诉求。人无法对不能引起自身情感触动的事物产生关注,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让他打开镜头凝固眼前的事物必定需要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就是把他者“我”化过程中的触动,而这种触动,触及的是主体一条向善的神经。 摄影也会造成美的假象。摄影追求的是一种瞬间的永恒与不朽,正如世间万物没有不消逝的一样。这种永恒和不朽理所当然的是一种假象。没有不凋谢的花朵,没有不老去的美人,摄影却妄想把种种的美种植到相框里。当人们沉浸在这种永恒的美的假象里时,作品的现实里的主体已经不见了,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在这个过程中,能指与所指已经严重脱离互不相干,摄影之初震撼摄影师的那种真实之美已经被一种假象之美所代替。这种假象之美是经过了观者的注视和理解、经过了时间的流逝、经过了空间的变迁之后所产生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作品折射出的情感意向早已被观者的主观倾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 新闻摄影基本技巧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新闻摄影基本技巧教学》的内容,具体内容: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 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媒介,把人与世界有效连接并整合起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1:提升篇1、找角度,选择新颖的角度。 2、找前景,注意哪个部分该虚哪个部分该实,虚化不重要的前景,更好的突出主题。 3、找反光,倒影。学会利用玻璃、镜子、水等折射作用。 4、虚实处理,主要是运用光圈的大小,焦距的大小,慢门、变焦摄影、追随等方法来实现的。 5、抓细节,找趣味点,新闻点。 6、使用剪影和影子。 7、注意光线,注意把握光线的方向和光比大小。 8、观察细致,抓住瞬间,抓住神态。 9、适当的题材,画面可以一定量的倾斜。 10、组照要兼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增加版面意识和编辑意识。 11、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在保证画面主次分明的前提下多摄入信息量。 12、对拍摄主题要有一定了解,如盲人用手辨认钱。 13、熟练使用闪光灯,慢速同步、反射闪光灯、平衡光比等。 PS:拍照的时候要先看看画面周围,再详细观察画面中的趣味点。

2:拍摄模式的设定白天在室外拍摄时,由于不同环境明暗差别较大,通常使用光圈优先模式拍摄(新闻摄影师或许会选择自动曝光模式)。在非逆光情况下,用评价测光即能获得不错的曝光效果,逆光情况则可以使用点测光。对焦点可以视情况选择单点对焦或单点扩展对焦。 室内环境通常光线较为统一,可使用M 模式拍摄。镜头若有全时手动对焦功能,还可在对焦完成后微调,使对焦更精确。 长焦镜头适合在距离被摄对象较远的地方进行拍摄。 远距离抓拍能获得自然的画面。 3:选择适合的白平衡在白天室外拍摄的情况下,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喜欢更温暖的色调,则可以选用阴天白平衡。 室内拍摄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室内光源若为色温很低、光线偏暖的白炽灯,若想保留温暖的光线环境,使用自动白平衡即可;若想削弱这种黄色,可以选用白炽灯模式,稍微修正灯光的效果。室内光源若为色温很高、光线偏冷的萤光灯,但校正相对容易,通常使用自动白平衡或萤光灯白平衡 即能获得不错效果。 自订白平衡是最准确的方法。准备一张白纸(或灰卡),将白纸填满画面拍摄一张照片,在机身功能表内注册白平衡资讯,相机会记录现场光环境下的色温资料。这时将白平衡模式调至"自订白平衡",就可以完全校正现场色温。 当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RAW 档拍摄,可以不用考虑色温问题,在后制时重新指定就能得到最佳色温还原。 云南,香格里拉。15mm 定焦镜头的超广视角,将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和头顶的蓝天白云一同收入画面之中,产生了强烈的画面冲击力。 4:抓拍,捕捉瞬间情感温度使用长焦镜头在远处抓拍是许多摄影爱好者常用的做法,可以在离被摄体极远的地方,在被摄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由于长焦镜头虚化能力极强,可以滤掉与主题无关的视觉干扰,使主体更突出。不过空间压

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和建议

学习新闻摄影的感受和建议 一、禽习新闻银影的嚴爰 新闻摄影课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如今已将接近尾声,如果说大学里的很多课程以后可能都会忘记,但是这门课在我脑海里一定会有一个较为长久的印象,主要是给我的“冲击力”比较大,这个“冲击力”就是一种对摄影兴趣的勾起,让我很想拿着相机去拍一些东西,去记住一些东西。 摄影这门课,其实从大二上的时候就开始给我们开了,但是那个时候对摄影这种东西,心里有点畏惧,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做好它,记得摄影技术笫一堂课的时候,潘扬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各种各样的相机,还劝说我们最好侮一个人买一个,而且从他的水平高度讲了很多知识,那些当时听着就跟天书似的。后来郑辉老师给我们也讲了一些摄影方面的技巧,不能说老师讲的不好,可能跟他上课的形式也有关系,他上课既不板书也没有PPT演示,就是他自己在上面讲,我们当时还在院办实验室,好儿个人挤在一台电脑前面,上课的效果,说实在话,的确不怎么样,现在我能记得就是相机上的P档和Auto自动挡,其他的都没有什么印象了。 后来就是实践课,自己到院里借相机出去拍,到期末的时候交30张人物照和30张景物照,本来对摄影的那种惧怕感就变成了对自己没信心,觉得自己不适合摄影,因为有这种心理的存在,自然不可能有多大的兴趣,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很多都是随手而拍,没什么特别大的收获,唯一的收获就是会简单地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所以,摄影对我来说一直都是一个比较纠结的事情,想做感觉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也没什么兴趣。 上学期选课的时候发现有新闻摄影这门专业选修课,虽然大家都选了,但是吐槽的人还是蛮多的,觉得院里的课程安排的不太合理,课程有重复的嫌疑,而且还在周六,我在上这门课之前心里没什么特别大的好感。 后来通过这么长时间学习,的确给我很大的震撼,我每次上课都会感慨“我们摄影技术就应该让这个老师给我们上!”如果当初老师能这么给我们上课,我也许就不会对摄影有那么大的畏惧感,一个学期的课程过去了,新闻摄影课让我明口一件事情:其实只要你对摄影有兴趣,坚持去拍,哪怕开始的时候拍出来的照片不是很好,

谈谈对纪实摄影的认识

我眼中的纪实摄影 所谓的纪实摄影,就是指真实地记录现实的摄影类型,摄影术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具有记实的特性,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因此,记实性可以说是摄影的天然的属性。在拍摄此类摄影的过程中,需要摄影人带着职业作风、甚至不怕牺牲的精神进行创作,因此纪实摄影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摄影确切纪实地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乃是它的一个根本长处,在其发展的早期,这一根本长处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甚至是摄影家自身的正确评价。事实上,只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社会上需要一些形象性的报道、各种画报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摄影纪录真实生活的能力。在我理解,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摄影从此有了它独特的特征: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系统性。因此纪实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它的价值不在于照片所给人的直观感受,而是取决于照片自身的信息价值,用事实说话,照片所讲述的内容胜于千言万语。纪实摄影一般包括图片故事、图片系列、图片短评等类别,图片故事一般指对某人,某事件进行具体的描绘,注重情节和连续性。图片系列是指相同的主题,相互关连的成组照片,静态纪实,没有时间的限制和变化。图片短评指对某事、某群体的认识,每幅作品具有独立性,有评论,无互相承接关系。纪实作品之所以泛起朴素的光芒,很大程度上与它多关注的普通或特殊群体有关,这些群体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他们朴素的情操核对生活自然的态度,他们单纯的表示昭示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七情六欲都反映在脸上以及所涉及的环境上。 纪实摄影”给了惰性十足的摄影人一个充分的不思想台阶,有了台阶就好轻松下台,就好自然而然地为自己的无新闻性作品找一个归宿。河南一位资深画家也是一位老报人马国强先生曾说过一段让人感悟颇深的话:“摄影,真正的意义是新闻摄影,除此之外的艺术摄影、纪实摄影永远无法与绘画相比,只有新闻摄影的瞬间和历史性才是绘画无法抗衡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从“纪实摄影”的误区回归到“报道摄影”所代表的新闻摄影的本体上来,应该是摄影记者从观念和思想认识上的转变。那就是重视新闻摄影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直观纪录性价值,那就是抬起勤奋的腿去跑,开启智慧的大脑去思索,睁开调查新闻的眼睛去观察。因为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受众的受信息容受度以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但是,这个任务由谁来承担?这就需要一批具有超前思维能力,对新闻摄影理念认识充足,又有十分活力的年轻人来带动。柴继军先生,他对新闻的准确把握和认识水平是一般刚走出大学校门没多久的人中所少见的一位。也许就是这种人民大学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奠定了他对新闻摄影超前、准确的把握能力。从去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摄影作品年赛中他荣获的二等奖图片《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和他荣获第九届全国新闻摄影赛三等奖的图片《目击乡村直选》,都可以看出他在新闻摄影本体上的超前认识和把握能力。且不论照片的质量,但就这两个获奖图片中对事件的超前认识水平,就很值得学习。当我们还在琢磨上网如何用Email传输图片这些初级电脑技能的时候,他已经是半个电脑专家了,新技术的运用已驾轻就熟,因此,《2000年中国网络经济的春夏秋冬》获奖就顺理成章了。他的新闻价值是运用摄影家的头脑和眼光而去定格的。摄影家们如何向摄影报道靠得最近,做得最精到,这是个思维定位问题。只有在创造中去完成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才能使新闻摄影的视觉冲击力,有更强大的市场和读者。因此,把握好新闻摄影本体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真正从新闻摄影本身的道路走,这个本身的道路也就是典型瞬间的报道之路。谁抓得牢,谁

新闻摄影(实验报告模版)(2班)

实验项目一:新闻摄影中光位应用训练 实验时间:2013-5-18 5-8节 实验目的 本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光位的现场新闻人物采访拍摄技术。 实验内容 在室内或现场光条件下拍摄训练。 实验器材 相机、电脑, 实验步骤 1、准备好拍摄前期工作,分配好景物拍摄工作和数据记录工作。 2、选择在一个晴天的天气,以人物上半身为拍摄对象,分别从不同光向对同一个人进行拍摄。 3、首先对人物拍正面光(即顺光),让拍摄对象站在一个定点处,当太阳的光线正对着被摄对象,使被摄对象的承光面为100%时,调节好光圈、快门速度使曝光正确并在调好焦距的情况按下快门拍摄。 4、同理,对同一人物进行前侧光、侧光、后侧光和逆光的光向拍摄。拍摄时,拍摄者分别站在45°、90°方位的正面侧光,45°方位的逆光方向、被摄体的正后方进行拍摄。每次拍摄需在曝光组合正确,达到预期效果时按下快门。 5、每次拍摄2张。 实验结论及总结

实验时间:2013-5-24 5-8节 实验目的掌握摄影位置、用光对照片的影响 实验内容通过拍摄距离、拍摄方位、拍摄高度的变化练习构图。 实验器材数码照相机(1个)、U盘(1个) 实验步骤 1、本次采用数码相机拍摄,拍摄前期需对数码相机充足电,然后分配好景物拍摄工作和数据记录工作。 2、拍摄距离的变化 通过改变数码相机的摄距和镜头焦距来拍摄五种不同的摄距的景别,构图形式主要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3、拍摄方位的变化 通过把数码相机在水平面上围绕被摄物体的变化,来拍摄同一物体的不同方向的景别。分别从正面方向、斜侧方向、正侧方向、背面方向四个方向来构图。 4、拍摄高度的变化 通过把数码相机高于、低于和等同于主体的水平高度来进行拍摄,分别从“平拍”、“仰拍”、“俯拍”三个高度来构图。 5、把拍摄好的图片上传到电脑上,再拷贝存在U盘保存起来。 实验结论及总结

浅谈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

浅谈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 王迪08广电200840112052 摘要: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片在宣传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摄影图片的需求越来越大,摄影图片的社会作用越发明显,我们的摄影记者必须提高自己的能力,拍摄出更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充分发挥新闻摄影的作用。本文即从新闻摄影的社会作用和摄影记者能力要求两方面做出阐释。 关键字:新闻摄影社会作用记者能力 正文: 一、新闻摄影是一种新闻报道的手段,实际上它是以可视形象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样式。关于新闻摄影的概念,盛希贵在《新闻摄影教程》(第二版)中给“新闻摄影”所下的定义比较清晰:“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第二章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照片是一种对新闻事实的视觉报告,具有极强的视觉优势,和一种确凿在场的见证性。 新闻摄影图片可以从侧面印证新闻的可信度,证明历史和远方的事物的确凿性。语言文字往往在实证作用方面不如图片。基于这点特征,新闻摄影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二、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 作为大众媒介上的一种常用表现手段,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其实可以看做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的体现和延伸。 具体来说,新闻摄影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一)、作为一种新闻形式,新闻摄影具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这是新闻摄影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其存在的主要依据。新闻摄影是新闻事业中“最机敏、最敏捷的视觉神经”,也是“交流各种信息最通俗、最迅速、最直观的工具之一”。 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的区别之处在于其直观形象性,具有强烈的现场感,与文字报道结合,增加可信度。如汶川地中中拍摄的新闻图片,直观的将灾区的情况传播给受众,比文字描述更具感染力。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 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 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 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 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 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 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 东西。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 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程摄影的 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

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 人。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 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 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 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 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 到 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在摄像活动之前, 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 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 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 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 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 值得宣传的东西的。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 条件多么艰苦, 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 通途。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 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 道理。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人的精神和状态,这 样画面才有灵气,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然后要将工程置身与大环境中去思考, 去除施工工地的局限性。需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利用现场因素拍出现场感。画面 有规则的地方,要找出破规则点;无规则的地方,要寻找有规则点。在画面的构 成上要下功夫,在画面的背后要挖掘新闻价值。

新闻摄影技巧

如何给领导和嘉宾摄影 一、给领导摄影基本原则 要带单反相机,显示出尊重对方领导;拍摄时要落落大方;胆子要大,学会调动气氛,在适当的时候邀约双方领导合影;多拍几张照片,选取一张最优的。 二、会议拍摄 熟悉会议的整个流程,在每个环节之前做好拍摄准备。把整个会议过程中的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片段拍下来。 如:会议开幕式、领导讲话、会议中心议题、典范代表讲话、颁奖仪式、闭幕仪式等。1、全景照的拍摄 注意画面充实,使照片隆重生动有立体感。做到三位一体:会议横标、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调换一下角度以便避开会场过道。2、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 尽可能靠前接近主要领导,选择好时机进行连拍;拍摄角度为45度,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特别注意主席台的背景画面,切勿使领导的头部与背景的一些不和谐的画面重叠; 注意避免出现构图错误。 3、拍摄听众 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 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不可以拍摄,否则将会成为会议拍摄的败笔。4、拍摄颁奖、领奖

等动态照片一定要用闪光灯,否则容易使画面虚掉;注意闪光灯的角度; 抓拍会议休场时的讨论画面和会议开始、结束时的握手画面。 三、餐桌拍摄 选取领导祝酒举杯、交谈时进行拍摄; 不要拍摄领导的吃相; 用餐时不要拍太多张,避免让领导用餐感觉不惬意。 四、视察拍摄 双方领导走动视察时,在领导前方一定距离进行拍摄;要尽量调动自己的位置拍摄到双方领导的正脸为准;选取双方领导神态举止都比较合适的时机拍摄。 会议中给领导和嘉宾拍照片注意事项 1、最好不用闪光灯,如果一定要用,请记得带套,别误 会,遮光套,这样,光线就不会直接打在领导的眼睛上。 2、注意会议背景板、演讲嘉宾的一致性,不然照片所提供的信息太少,别人不知道是哪里照的。 3、大型会场,一定要用中长焦镜头,我一般是用55~250mm 佳能单反镜头,一般400人会场,完全可以。否则,每次领导讲话,你都要跑到最前面,恨不得趴到他脸上去照相,这是最愚蠢的,一是自己累,二是影响别人听讲。 4、拍照时,不要穿鲜艳的衣服,你不是会议的主角,你只是来拍照的。

新闻摄影作品构图特点分析

新闻摄影作品构图特点分析 10新闻2班王傲然201002030223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影响造形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内容。而新闻摄影构图是指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将取景框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等待典型性瞬间的来临,使其更具表现力。以下我将从构图方法,主陪体,画幅虚实,景别大小,拍摄角度,前背景,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对一些图片进行具体分析。 图一:6月11日,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冠军争夺战在昨晚因雨中断后今日续战,西班牙天王纳达尔凭借重新开场后收获的关键破发,最终一鼓作气拿下第四盘击败德约科维奇。纳达尔第七次在罗兰加洛斯红土场上捧起火枪手杯,并成为公开赛时代夺得法网男单冠军次数最多的选手。 1、照片采用了三分法的构图,单一主体,主体是网球队员,在画面右侧的三分之一处,这种构图方法是新闻摄影作品中最常用的方法,给人平稳的感觉,符合视觉习惯,让主体处在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是新闻事件的“新闻点”位子。 2、图片是近景构图,这样可以着力表现出主体人物在比赛时的挥拍击球的肢体动作以及用力击球时的面目专注和纠结的表情,又是正面拍摄,增大了信息量,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水平拍摄,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有写实作用。 3、背景是裁判席,比较杂乱,摄影师采用增大光圈的方法使背景虚化,图中的网球和球拍都是陪体,调慢快门速度跟拍运动的网球和拍的方法,使陪体虚化,完成画面的定格。这样利用景深的原理就形成了鲜明的虚实结合,突出主体人物的活动,使读者更关注新闻主体,同时也加强了空间感,使在赛场上的网球手与裁判席形成一定的空间距离。而陪体的虚化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表现出球的运动,形具有现场感,也显示了比赛的激烈。 4、另外,主体人物的红色服装和网球的黄色都是暖色调,与背景的绿色、裁判深色西装的冷色形成冷暖对比,也可以表现选手和裁判在比赛时不同的心理状态。

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新闻照片的真实性 【摘要】“报纸进入了读图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新闻图片不仅仅具有美化版面的作用,而且是同行业进行争夺受众的一种手段。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摄影记者在进行新闻图片的拍摄,编辑在选择、编辑新闻图片等方面更应用心去做。如何确保新闻图片的真实性,确保真实性与新闻性并存,确保真实性与美感性并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考验。 【关键词】新闻图片;新闻真实;图片造假;职业道德 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有其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优势,为我们编辑修改照片提供了方便。但是,对于新闻摄影记者和编辑人员来说,如果运用的不恰当则会造成及其恶劣的新闻图片造假事件。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新闻图片。新闻图片的定义有很多,在此来看两个比较权威的新闻照片定义。 (1)摄影家胡柏洲在1936年提出了最早的新闻照片的定义:“凡时事性质的照片,或与时事有关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报或杂志上者,是为新闻图片。” (2)1993年5月出版的《新闻学大辞典》说:“新闻照片,又称新闻图片,是新闻摄影的物质形式。其要求是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有新闻价值,并有鲜明的视觉形象。”[1] 我们仔细看一下这两个定义,便不难发现,它们有着鲜明的共性,第一必须是事实,其次必须具有新闻性,再次要有形象。那么我们稍微细化解释一下就是具有新闻特有的真实性、新闻性和审美性。 当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出现问题时,症结的根源往往存在于此。不是为了让新闻图片具有新闻性而去虚构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新闻事件的新闻照片,就是为了让原始新闻照片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去刻意进行后期的加工制作、移花接木。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都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为无论对于传者还是受众,新闻图片不仅仅是美化版面的一种手段、作为文章的附庸,更是担负起传递信息、传播观点的功能。而违背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则是对传者和受众的一种亵渎。 真实性是新闻照片区别于其他照片的根本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照片的生命,同时也是新闻照片的价值和力量所在。新闻照片的真实性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照片形象必须真实;第二,所附文字说明必须真实;第三新闻照片还应做到本质真实。前两点不必赘述,关于第三点则是对编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图片编辑,应该具有宏观意识,把握照片题材、内容的典型性,不要以偏概全,以偶然事件来代替一般事件。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谈谈我对摄影的初步认识 本人己到不惑之年,虽生理年龄己不惑,但自认为心理年龄还很年轻。爱好不算太多,也不算太少。2010年开始接触摄影(照像)在这之前从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单反相机。卡片机也只是随手咔咔的瞎按快门。通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想谈一些我对摄影方面粗浅的体会。 一、器材:通过接触单反相机以后才发现,器材确实很重要,以前在没有玩相机之前如果有谁对我说这个镜头一万多块,那个镜头几千块。我肯定会撇撇嘴。值吗?有病吧?花那么多钱买镜头?现在看来我必须承认,它确实值。但是器材真的重要到一定程度了吗?一般普通百姓有多少人会买价值几万元的牛头呢?所以我的体会对于器材应该量力而行。尽量购买自己能承受的器材。(因人而异) 二、即然我们己经买了自己的相机和镜头了,我想就应该把它们用到极致,发恽出它们最大的潜能。不要总说自己的镜头、机子这不行那不行的。正确掌握摄影的基本常识以及了解自己器材的性能是必须的。三、同样的机子,我拍出来的片子为什么就发灰呢?而别人的就很通透漂亮,一个是跟天气有关系,天气不好,拍出的片子肯定质量不高,只有对片子进行大规模PS。再有一个就是要对相机进行一些常规设置,新机一般都是默认设置的。通过自己设置模式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本设置方法根据机器不同可以百度一下。(百度是个好老师)还有个小问题,我们由于是新购买的单反相机,心情总是激动的。所以可

能在初次或一段时间内由于激动在取景时手会微微的发抖(高兴的),造成拍出来的片子对焦不实,别急,用一段时间,等心情趋于平缓了就正常了,手也不抖了,心也不慌了,对焦自然也就实了。(反正我是这样的) 四、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我想这是提高摄影技术的的关键,因此常去一些摄影论坛逛逛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是看看人家是如何拍摄的,二是欣赏一下高手们的作品。欣赏之余看看人家是如何构图的,这些对于我们新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三是论坛里经常会有一些摄影方面的知识介绍,正好可以学习一下基础知识。何乐而不为呢?四是要多拍多练,然后对自己的片子进行仔细的观察,看看存在哪些问题,对比一下高手的片子,看看构图、角度、取景方面都存在哪些不足,久而久之就会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摄影技术。五、善于观察生活,我们国家名胜风景地很多,但我们生活的圈子却很小,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到徐霞客式的生活,没有过多的时间或者也没有机会去领略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精美的风景。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身边的生活事物进行很好的观察。其实美有时就是自己身边,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六、要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指望自己的片子是什么大片、精品。我们拍完之后在电脑上回放时要认真的对比总结,有时会想到,我为什么没这样拍呢?为什么没变个角度呢?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你量变的的过程。等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质变的。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案例十二 新闻摄影解析案例 一、荐语 新闻摄影的内容繁多,其中,最常见的有会议摄影、领导活动摄影和活动摄影。本讲将采取实例解析的方法,谈谈这三类最常见的新闻摄影。 一、会议摄影 【图1】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一:一维会场 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会议问题照片,整个会场缺乏空间感,似乎在一个平面上,所以我们称之为“一维会场”。

【图2】解决方案:更上层楼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更上层楼”,到高处俯拍。必要时,脱掉鞋子,站在会议代表坐的板凳上去拍。 【图3】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二:曝光不均

这是在会场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图片,让编辑很为难。即使要后期花气力调整,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 【图4】解决方案:慎用闪光 解决方法有二:一是传统相机选用快速胶片或将数码相机调到感光度范围中的最高档;二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必须用闪光灯时,尽可能采用多个闪光灯同步闪光的方法。

【图5】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三:难识庐山 这是会议人物拍摄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人物低着头,真可谓‘难’识庐山真面目。 【图6】解决方案:耐心等待 耐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良方。往往发言者开头时、问题间和结尾处机会最多。

【图7】会议摄影常见问题之四:记录不全 本来可能是幅完整的图片,但由于会议横幅中缺少了两个字,而留下遗憾。 【图8】解决方案:找准角度 解决这类问题,只要心中有整体,后退一步、登高一点、左右挪一挪就成。

二、领导活动摄影 【图9】领导活动摄影常见问题之一:形象走偏 这是我们常见的领导活动的图片,看似领导在很显著的位置,但他却常常给拍摄者小半个脸,甚至是后脑勺。

新闻摄影技巧报告

新闻摄影技巧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 的镜头。 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执相机的方式进行室内拍摄,这就要求快门速度不低于最低限度。如使用17-35mm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要控制在1/15-1/30秒左右;使用28-70mm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应控制在1/30-1/60秒左右。 我们这里所说的闪光灯是指外置闪光灯,其闪光头可以随意调整角度。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经验,闪光灯直打被摄主体容易造成曝光过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把闪光头调整到一定的角度,伸出反光板,光源通过反光板和天花板进行反射。这样操作可以消除被摄主体的投影,改善光照不均造成的影响;如果会议现场空间狭小,被摄主体距镜头相对较近,可以将闪光灯调整到90度,通过天花板和周围的墙壁反光,打亮被摄的主体。 在日常的新闻摄影实战中,我们可以多尝试不同的闪光方式,不断积累闪光灯的使用经验。在拍摄领导人讲话,或者转瞬即逝场景的

浅谈新闻摄影的美感与真实

论新闻的美在于真实 ——新闻摄影的美与真实新闻摄影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是运用摄影技术、技巧对正在发生的事实 进行的报道。有人认为,新闻摄影的主要特征讲究的是新闻性,因而不属于艺术范 畴,可以不要美,或者说新闻摄影不以反映美为目的,只是一种机械的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新闻摄影中既然有美的出现,那也是偶然所得;还有人认为,新闻摄影也属于摄影艺术,既然是艺术,必须强调摄影的艺术美感。对于上面几种看法,笔者以为都是不对的。 一、新闻摄影的美感 新闻摄影是一种具体可感形态和现实生活现象,所以,新闻摄影存在美,从而 具有其美的特征和规律。但是,作为每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都应该明白一个概念,那就是新闻摄影是新闻而不是艺术,新闻摄影的性质在于它的新闻性和真实性,它的主要任务是借助图片来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摄影的画面和文字说明,拥有新闻报道所应有的五个要素。但是,新闻摄影又是运用摄影艺术,借助镜头前的人和物体的影象,形象地表现社会、表现人类。因此,又要求图片尽可能地在光线、构图上求得更加完善,给读者以美感。可以说,新闻摄影是在坚持新闻和真实的基础上讲究一定艺术性的。当然,艺术性是为真实服务的,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才能讲究艺术。不真实的新闻,艺术性再高,也毫无新闻价值。 二、新闻摄影美感的把握 1、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审美效果 生活的真实决定新闻摄影的真实,因此,真实性是新闻摄影美的基础。新闻摄影构图的所有目的,是为了既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和意义,又创造性地提高新闻照片画面的表现力和审美效果,实现整体上的完美和谐,真实与美的统一。 (1)画面要有明确的视觉印象 一幅新闻照片,必须开门见山,让人在较短的时间里看懂照片画面所表现的事情内容,领会作者的意图。但是,由于摄影具有瞬间形象的特征,很难完整交代事物的全过程,所以,就必须采取典型化的方法,以一当十地通过取景去选择概括出一个有明确内容意义的瞬间形象,以此去展示整个新闻事实的内容和意义。如果这个瞬间形象中的各个构图因素形不成一个明确的结构整体,那么这张照片就不能准确充分地表达新闻事件的内容和意义,甚至会使读者在视觉上产生错觉。 (2)画面结构要简洁明了 为了使新闻照片具有表现力,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在构图结构、光线和明暗对比上处理得相当简洁,这样才能使主体形象在画面结构中显得鲜明突出。例如袁学军拍摄的《在繁荣的农贸市场上》,作者没有用全景式来反映整个集贸市场,而是拍摄一位农民老大爷脸部的特写,以老大爷合不拢嘴的喜悦之情和戴的茶色眼镜的反光,反映出集市的兴旺景象。整个画面既简练又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心得体会 篇一:摄影摄像学习心得 摄 影 摄 像 心 得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二班乔宝瑞 201124910208 参加摄影摄像培训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最初只是希望学点摄像技巧,可以在闲暇时拍点美图自娱自乐一下。如今,上了七天的课对摄影摄像的认识已不同往日了,一个星期以来都在赶落下的工作,总没时间把心得体会写下来,在我心里积压许久,现在终于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了。首先,这次学习是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聚集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进步,这种可比较学习成果的方式,本身就是一个促进,一个激励。审美是个宽广的主题,不一样的眼睛发现不一样的美,每个人可能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方向中吸取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感谢来自湖北省摄影协会、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总公司宣传部、中国铁道建筑报等单位的资深摄影记者为我开启了摄影摄像学习的大门。 我基础较差,认知有限,主要谈一下学习新闻摄影摄像和重大工

程摄影的心得。 新闻照片是摄影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独特兵种,真实、形象的记录历史是新闻照片的最大功能。新闻照片的作者被称为摄影记者,也被称为记录历史的人。如今在各种传播媒体中,新闻照片举足轻重,它真实、生动的记录历史瞬间,是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这种稍纵即逝的片段决定了新闻摄影以瞬间见长,以细节取胜,它的画面可能不美,但却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表现的价值不仅仅是已展现出的画面因素,更是照片背后折射出的新闻信息。从对摄像知识的不熟悉到爱上了摄像活动,这是我经过摄像实验课后最大的体会。在摄像活动之前,老师曾把摄像机拿到教室让我们观摩,接触,但由于人数过多,那时并不能满足每位同学都可以实际地操作一下,其中也包括我。对一个从未碰过摄像机的人,像我,非常了解自己的摄像水平,所以在实验课之前,我很详细地看了教材中有关的摄像技术讲解,希望到时能在实践中快速地学习与掌握。 以前由于思维方式的局限,使我看不到新闻摄影和自己有什么联系,其实身边是有很多值得记录、值得宣传的东西的。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不管是围岩渗水还是高原冻土,统统难不住我们,只要在我们手中天堑就能变成通途。所以要勇于、勤于、善于拿起相机拍摄瞬间,宣传我们的工人,宣传我们的生活,宣传我们的作品,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企业。 这样就不得不说到重点工程的拍摄了,摄影老师强调了几点,我觉得很有道理。首先,和所有的摄影一样,对象要以人为主,要反映

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新闻摄影》结课论文《浅析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学校:衡水学院 系别:文学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班级:2008级 姓名:郝盼盼 学号:200840112041

浅析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媒介,把人与世界有效连接并整合起来。信息化社会来临以后,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多维的和复杂的传播领域,新闻媒体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新闻摄影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媒介竞争力成为突出问题。同时,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研究已经进入到文化研究阶段,扩展到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反观新闻摄影,其自身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混淆、忽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偷拍摆拍等等。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细节真实性形象性隐私权 混淆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 作为真实记录客观世界的手段,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新闻摄影完全不等同于纪实摄影。但是在如今摄影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即使是摄影爱好者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也很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有不少人坚持新闻摄影应该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观点把纪实摄影当作新闻摄影的一部分。 在中国,纪实摄影一方面要应对门类内部因不同价值尺度而提出的各种思潮;另一方面,新闻摄影行业最近出现了不少违背自身原则比如真实性、时效性的现象,记者故意混淆概念为自己的作品新闻性的缺失找借口,硬生生将出了摆拍或者已经失去时效性不具备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讲成纪实摄影作品。 从两者的特点来说,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均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所作的真实的形象记录。真实性和形象性是两者的根本特性。但是不同的是,新闻摄影主要用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标题、文字说明进行报道。新闻摄影的价值, 是对现实事实进行记录。所以新闻摄影除了真实形象性以外最重要的特性是要具有时效性。时效性, 强调新近发生。作为新闻表达方式的新闻摄影, 当然也要遵守时效性这一原则。 反观纪实摄影,从“纪实”两字我们可以看出纪实摄影的本意是在报告事实时不掺入任何虚构的因素,它应当指一种起到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历史性。纪实摄影作品记录的历史越久它的价值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

新闻摄影实战技巧 2009-08-31 本刊编辑部 本期嘉宾:《金融时报》首席摄影记者燕平 主办部门:集团品牌管理部 培训对象:各公司市场部及负责企业内刊的相关员工 培训目的: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新闻摄影能力与水平,更好地传播方正品牌 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新闻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的呈现形式直观、形象而真实,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思想性和导向性功能。目前,主流都市日报将新闻图片大量运用于版面之中,力图透过新闻图片体现新闻内涵。对于我们各公司市场部及负责企业内刊的同事而言,新闻摄影同样重要,掌握一定的新闻摄影技巧对传播公司品牌和提升刊物质量大有裨益。下面让我们共同探讨新闻摄影的实战技巧。 新闻摄影的准备工作 如今,新闻摄影从业者普遍使用数码单反相机进行拍照。在新闻摄影实战中,不同焦段的镜头、外置闪光灯、备用存储卡、备用电池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摄影采访中,我一般配备三支镜头,它们的焦段分别为17-35mm,28-70mm,以及70-200mm,根据不同的拍摄素材选取相应的镜头。在无目的采访时,我大多只携带一支17-35mm的镜头。 采访中,摄影记者很多时候不仅要承担摄影的任务,还要负责文字记录。因此,录音笔、笔记本,以及无线网卡等也是我们需要常备的设备。如果拍摄的场景选在音乐厅、体育场,或者大型会场,还需配备独脚架等装备,以便在灯光较暗或者不允许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在接到采访任务后,我们要争取提前到达采访区域,全面了解采访区域的环境设施和光照条件,并且最好能够拿到此次会议或活动的议程,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如何利用好现场光 在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摄影记者要熟悉各种题材的常规表现方法,充分了解各类活动的议程,观察现场的地形,以便选取最佳的拍摄角度。此外,我们还要考虑室外光对活动现场的影响,室内灯光照度是否合适,如何设置闪光灯等问题。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分别在不同设置模式下进行拍摄,以保万无一失;在室外拍摄中,要考虑到阳光对拍摄的影响,必要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 通常情况下,公司会议和大型活动都是在弱光的氛围中进行,这就给我们的摄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借助现场光摄影的情况有以下三种:一、新闻现场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调高相机的感光度,增加快门速度,保证拍摄的成像质量;二、拍摄的场面太大或被摄主体远离拍摄地点;三、摄影记者要在画面中突出现场气氛。 利用现场光进行摄影时,我们应尽量选择大口径的镜头,如70-210mm/F2.8,28-70mm/F2.8等镜头。这类镜头光圈较大,可以确保一定的快门速度,因此成像质量会比较好。一般来说,我们大多采用手

新闻摄影作品构图特点分析

摄影构图就是指运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影响造形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内容。而新闻摄影构图是指新闻摄影工作者面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将取景框中的人、景、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和取舍,等待典型性瞬间的来临,使其更具表现力。以下我将从构图方法,主陪体,画幅虚实,景别大小,拍摄角度,前背景,线条,光线,色彩等方面对一些图片进行具体分析。 图一:6月11日,201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冠军争夺战在昨晚因雨中断后今日续战,西班牙天王纳达尔凭借重新开场后收获的关键破发,最终一鼓作气拿下第四盘击败德约科维奇。纳达尔第七次在罗兰加洛斯红土场上捧起火枪手杯,并成为公开赛时代夺得法网男单冠军次数最多的选手。 1、照片采用了三分法的构图,单一主体,主体是网球队员,在画面右侧的三分之一处,这种构图方法是新闻摄影作品中最常用的方法,给人平稳的感觉,符合视觉习惯,让主体处在最能引起读者关注的地方,是新闻事件的“新闻点”位子。 2、图片是近景构图,这样可以着力表现出主体人物在比赛时的挥拍击球的肢体动作以及用力击球时的面目专注和纠结的表情,又是正面拍摄,增大了信息量,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水平拍摄,使得画面更加真实,有写实作用。 3、背景是裁判席,比较杂乱,摄影师采用增大光圈的方法使背景虚化,图中的网球和球拍都是陪体,调慢快门速度跟拍运动的网球和拍的方法,使陪体虚化,完成画面的定格。这样利用景深的原理就形成了鲜明的虚实结合,突出主体人物的活动,使读者更关注新闻主体,同时也加强了空间感,使在赛场上的网球手与裁判席形成一定的空间距离。而陪体的虚化又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表现出球的运动,形具有现场感,也显示了比赛的激烈。 4、另外,主体人物的红色服装和网球的黄色都是暖色调,与背景的绿色、裁判深色西装的冷色形成冷暖对比,也可以表现选手和裁判在比赛时不同的心理状态。 图二:当地时间2012年5月31日,印度新德里,人们设法避暑消夏。热浪持续袭击印度首都, 最高气温达到45摄氏度。 1、图片采用了九宫格的构图方法,主体在右上方的焦点处,是以跳跃的人为主体的单一主体作品。景别为全景,这种景别视觉空间大,可以显示出被摄主体的整体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此图中就可以看出,主体人物因天气炎热是要跳进河里去避暑。而且可以完整的看到主体跳跃的动作,表现出主体人物此时欢快的心情。 2、图片采用了仰拍的角度,使地平线压得很低,天空会占据画面的一部分,将杂乱的背景遮挡了一部分,从而使画面简洁,主体人物更加突出显眼。仰拍使得人物的跳跃动作夸张化,跳跃者向上腾跃的气势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增加了主体人物跳时的高度。同时也极具明显的感情色彩,是整个画面显得很活跃,表现出在炎热的天气下,主体人物在看到河水时欢快的戏水心情,仿佛这一跳就脱离了炎热的烦躁感,进入了清凉的世界中了。 3、这张照片最突出的就是它在光线上的运用,采用了逆光拍摄的手法,极具感染力,全图均是暗色。对不同质感的物体有不同效果,对于不透明的主体来说,勾勒出了主体的轮廓,使得主题跳跃时的动作线条清晰明了,增强运动感,突出主体,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对于透明的河水来说,产生了波光粼粼的效果,增强了氛围的渲染性,营造出炎热天气下河水清凉的感觉。 4,此外,图片上方借助树干轮廓的遮挡,以及逆光的效果,是画面有了空间感,产生了纵深感,表现出人物正在空中腾空,已经脱离了岸边,将要进入水中的瞬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