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

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

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

的应用

摘要:出口梗阻型便秘又被称为直肠型便秘,即排便出口附近组织、器官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者羁留性便秘的一种综合征。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分为三种

类型,即直肠无力型或弛缓型,痉挛型,肠外梗阻型。三种类型可以单独发病,

也可以同时发病。出口梗阻型便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生理健康,

需要及时就医诊断,辨别疾病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盆腔多重造影应用于

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较明显,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盆腔多重造影;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应用

前言:

出口梗阻型便秘常见检查方法有直肠镜检查、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等。

直肠镜检查能够协助判断便秘类型。排粪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排便过程中肛直肠形

态改变、直肠黏膜情况以及功能性改变。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盆腔多重造影

开始兴起,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中。盆腔多重造影应用于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

能够同时观察力排时腹膜腔、膀胱、子宫阴道以及肛直肠形态和位置变化。盆腔

多重造影能够动态观察力排过程中随着直肠和膀胱内造影剂的排出腹膜疝囊以及

膀胱下降过程,能够全面评价膀胱脱垂、子宫以及阴道脱垂、肛直肠有关的功能

性异常等情况。本文则分析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情况,

主要内容见下文:

一出口梗阻型便秘概述

出口梗阻型便秘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由于盆底肌功能紊乱,排便时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导致肛

门口不松弛,从而引起大便无法排出。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分型为:①直肠无力

型或者弛缓型,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

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②痉挛型,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以

及内括约肌失弛缓征等。③肠外梗阻型,比如:子宫后倾、盆腔肿瘤、炎症等。

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表现为:①直肠前突,出口梗阻型便秘最常见的症状则是便秘。便意频繁而且排出难、费力或者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和会阴部坠胀感,

部分患者需要在肛门周围加压帮助排便或者将手指伸入阴道阻挡直肠前臂凸出,

甚至用手指伸入直肠内抠出粪块。少数患者存在便血或者肛门直肠疼痛或者排便

困难。②直肠内脱垂,出口梗阻型便秘主要是排便困难,排便不尽,肛门堵塞感,用力越大阻塞感则越重。排便时下腹和骶部疼痛,偶尔伴随血便或者黏液便。晚

期阴部神经受损,部分存在失禁情况。多数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存在长期便秘史,排便需要数小时。如果没有脱出肛外不容易早期发现,常延误诊断。③盆地痉挛

综合征,主要为排便困难,存在便意和会阴胀满。排便困难,成形软便不容易排出。排便时间长,排便肛痛,常存在肛门张不开感觉。④内括约肌失弛缓症,为

无痛性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出粪便形状细窄、量少,排便时间延长但无法排空。

二盆腔多重造影概念

盆底各器官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结构复杂。单一排粪造影已经不能满足

直肠、盆地功能性疾病的诊治需求。一部分直肠功能性疾病患者手术后会存在排

便困难、便秘症状,排粪造影无法观察盆底解剖形态、轮廓,对盆底病变诊断困难。盆腔多重造影能显示盆腔脏器功能性异常,为一种敏感可靠的方法,能够为

临床诊治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依据。盆腔多重造影主要用于诊断盆底功能性

疾病,比如:直肠腹膜疝、间隔腹膜疝、阴道腹膜疝、肠疝等。这类患者主要症

状有排便困难、便秘、大便不净、粘液血便、肛门坠胀等。

三盆腔多重造影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方法及效果

(1)盆腔多重造影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方法

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女性月经期、痔疮活动性出血者、发热者以及腹

膜炎患者禁止进行检查。患者检查清洁肠道,告知检查注意事项,备好腹腔穿刺包、导尿包。检查前告知患者适当进食,减轻腹腔穿刺引起的不适症状。采用专

门的数字胃肠机。进行盆腔造影,指导患者头高足低倾斜30°到45°,通过右

下腹部穿刺注入碘海醇20毫升到腹膜腔。膀胱造影,常规会阴消毒后,通过尿

道插管内膀胱内注射30%造影剂约200毫升后拔除尿管。阴道造影,阴道内放置

含碘纱条。排粪造影,通过肛门插管注入浓稠钡剂300毫升。患者侧身坐在特制

的排便造影桶上,在电视监测下,观察患者排便和排尿过程中盆腔脏器位置和形

态改变情况,有直肠、膀胱、阴道、子宫等。叮嘱患者稳定情绪,静息、提肛、

力排动作。在电透下分别对静息、提肛、力排以及力排后黏膜像进行点片。

(2)盆腔多重造影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

盆腔多重造影能够全面反映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排便过程中盆腔各器官间相

互支撑或外压作用。特别是盆底腹膜疝、膀胱脱垂以及子宫后倾等隐匿的盆底疾病。诊断阳性率和准确性也更高。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因长期用力排便,导致后

盆腔直肠形态异常,出现直肠前突或者黏膜脱垂,会阴降低,随着时间发展,开

始出现前、中盆腔器官形态、位置改变。这些形态、位置变化反过来又会直接或

者间接作用肛直肠,加重出口梗阻。盆腔多重造影能够全面检查盆底功能性疾病,同时还能提供多维度影响学依据。邓琪[4]等人研究盆腔多重造影在成人出口梗阻

型便秘诊断中应用情况。将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实施盆腔多重造影。结果发现,77例病人同时行盆腔造影、膀胱造影、阴道造影、排粪造影检查;39例病

人行盆腔造影、阴道造影、排粪造影;19例病人行盆腔造影与排粪造影。结果

135例出口梗阻型便秘病人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盆底功能异常,其中盆底腹膜疝98例,膀胱脱垂59例,阴道脱垂46例,直肠前突伴黏膜脱垂101例,伴内套叠49例,直肠外脱垂8例,乙状结肠下垂62例,会阴下降106例,骶直分离6例和盆底

痉挛综合征13例。盆腔多重造影较全面地反映盆底器官的动态变化,是全面、形象、客观、可靠的诊断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方法。龚文敬[5]等人研究盆腔动态

多重造影和盆腔四重造影检查在功能性排粪障碍诊断中实际情况。结果发现,盆

腔多重造影对盆底腹膜疝诊断率为93.8%,,盆底四重超声造影诊断率为68.8%。盆腔多重造影对盆底腹膜疝诊断率明显更高。盆腔动态多重造影检查在诊断盆底

腹膜疝病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功能性排粪障碍的病因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盆腔多重造影具有创伤性,并且操作较复杂,操作不当或者检查前准备不当容易

引起盆腔多重感染和血管迷走神经症状。除外在盆腔动态多重造影中采取非离子

型造影剂,容易出现和碘有关的血管迷走神经症状,比如:恶心、呕吐、心慌、

出汗等。所以在进行盆腔动态多重造影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做好检查前准备,

多重造影前半小时摄入适量食物,能够减少不适感。临床中应该严格掌握适应症,保证检查准确性。

结言:

综上所述,盆腔多重造影应用于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较明显,能够为临

床医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瑞锋,周方,王欢等.自适应式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口服复方聚乙二醇4000

电解质散治疗儿童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

志,2022,24(04):377-381.

[2]陈虎林,刘杰,吴德卫等.同步化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自适应生物反馈治疗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及其对血清VIP、NO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

报,2021,41(05):754-759.

[3]薛洪峰,吴磊,高兰英等.腹腔镜下盆底抬高及直肠悬吊治疗出口梗阻型便

秘的临床效果[J].临床研究,2021,29(06):16-18.

[4]邓琪,吴宝林,胡金香.盆腔多重造影在成人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价值[J].腹部外科,2018,31(03):182-185+193.

[5]龚文敬,赵美珠,钟恋等.盆腔动态多重造影和盆腔四重造影检查在功能性

排粪障碍诊断中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6,19(03):304-307.

CT检查论文 (67)

出口梗阻性便秘MR排粪造影研究现状 作者:李冠武作者单位: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放射科 【关键词】盆底 盆底是一个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复杂并紧密联系的多层次互相影响的整体,涉及各种机制的协同作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表现为便秘或便失禁等非特异性症状,诊治较困难。便秘分结肠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及混合型便秘[1]。盆底影像学是PFD的重要研究内容,国内主要集中在X线排粪造影、同步联合盆腔器官造影[2]、盆底动态MR上。近来,MR排粪造影已应用于临床,作者就MR排粪造影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综述。 1.MR排粪造影技术 1991年Yang等率先采用MRI快速扫描对PFD的诊断进行了尝试并阐述了静息与盆腔用 力时正常人和PFD患者的盆腔器官位置和运动,表明了动态MRI用于评价PFD的可行性。可喜的是1998年Hilfiker等首先报道了大孔径开放式MR排粪造影,使患者可取直立坐位更接近生理排泄状态。 MR排粪造影时120~300ml超声偶合剂或土豆粉及1.5ml钆喷酸二甲基葡胺(一种顺磁剂)混匀注入直肠,骨盆周围放置定相排列的像圈,患者取仰卧位(封闭式MR)或直立坐位(开放式MR),分别摄取静息、最大用力提肛、排空动作正中矢状位动态实时成像,必要时加冠状位及轴位观察盆底肌及筋膜结构,开放式MR排粪造影加做动态排粪过程成像。封闭式MR成像序列有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single-shot fast spin-echo,SSFSE;GE公司)、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state,True-FISP;Siemens)和半傅立叶采集turbo自旋回波(half Fourier acquisition turbo spin-echo,HASTE; Siemens)等,前两者较常用[3,4]。开放式MR成像序列采用快速梯度回波T1WI序列。 2.MR排粪造影参考线(图1) 耻尾线(pubococcygeal line,PCL)即耻骨联合下缘与骶尾关节的连线,用于评价盆腔器官的位置及运动。肛直角(anorectal angle,ARA)为肛管纵轴与直肠后壁所成的夹角,根据ARA变化判断耻骨直肠肌的功能。提肌板角(levator plate angle,LPA)[4,5]为提肌板与人体纵轴所成夹角,力排时LPA增大>10°提示盆底支持结构薄弱,LPA与肛提肌裂孔两者变化呈正相关性。HMO系统[5,6]也用于定性分析盆底支持结构,H线即耻骨联合下缘到肛直肠连接部(anorectal junction,ARJ)的直肠后壁的距离,代表肛提肌裂孔长度,正常时≤5cm;M线即通过H线末端向PCL所作的垂线,正常时≤2cm。Lienemann等[7]以1995年国际便自控学会制定的临床评价盆底器官脱垂分级系统为金标准,对41例无症状受试者行MR对比研究寻找最合适参考标准线,发现仅用一条参考线并不能全面描述器官下降,PCL更适合用于评价前中隔室异常,矢状面耻骨正中长轴线(midpubic line,MPL)更适用于对后隔室异常的评价,PCL及MPL为骨性标志,不会受体位变化影响,AL(耻骨下缘的水平切线)由于受体位影响较大,临床意义不大。 3. MR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3.1直肠膨出(rectocele,RC) 依据膨出的位置分为直肠前膨出(anterior rectocele,ARC)和直肠后膨出(posterior rectocele,PRC)。ARC是指直肠前壁向前呈囊袋状突出,深度超过预计正常直肠前壁边界以外垂直距离2cm。少数学者以肛管前壁画延长线,直肠膨出部分最远点到此线的距离>2cm 则为ARC。复习文献,笔者认为前者更符合实际。PRC为直肠后壁通过肛提肌缺损部位向

便秘诊治指南

便秘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便秘(Constipation)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上述症状同时存在2种以上时,可诊断为症状性便秘。通常以排便频率减少为主,一般每2~3天或更长时间排便一次(或每周<3次)即为便秘。对一组健康人调查结果表明,排便习惯多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60%),粪便多为成型或软便;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1日3次(30%),或3天1次(10%),粪便半成型或呈腊肠样硬便。因此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发病原因及分类便秘从病因上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 1.器质性病因 主要包括: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如果便秘无上述等明确病因,称为功能性便秘(chronic functional constipation,CFC)。在有便秘史的人群中,功能性便秘约占50%。 2.功能性病因

便秘病中医临床路径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 一、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便秘病(TCD:BNP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功能性便秘(ICD-10:K59.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 Ⅲ标准及2007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分型诊断 (1)结肠慢传输型 (2)出口梗阻型:包括盆底失弛缓型和盆底松弛型 (3)混合型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临床常见证候: (1)肠胃积热证 (2)肝脾不调证 (3)肺脾气虚证 (4)血热津少证

(5)脾肾两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便秘病协作组临床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便秘病(慢性功能性便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便秘病,且疾病编码为ICD-10:K59.001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 2.除外消化道肿瘤,或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等; 3.除外最近30天内有急性胃肠疾病或外科手术者; 4.除外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和恶性肿瘤者; 5.除外妊娠、哺乳期妇女; 6.除外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 7.参考《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属重度便秘,需要住院治疗: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药或治疗无效。 8.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9.患者同意中医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中西医肛肠病学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作者自序 知识的来源,无外乎师授与自悟。启蒙重师授,日后的提高和发挥则倚仗自悟,亦即自学与体会,医学更莫过于此。纵观古今中外名家,几乎无一不在自学上耗尽心血,终至脱颖而出、傲视同辈。无师自通者大有人在,学而无悟者则如同仓储,难有作为。 《肛肠科医师自修读本》是作者总结长期肛肠病教学、临床工作体会,编集出的一本旨在提高肛肠专科医师理论及临床业务能力的助读工具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该书所采用教材体例,循序渐进,也同样适合医学院校学生和基层医院医生在研学肛肠专科的过程中,启蒙入门,或自学助读。 在编写过程中,对于疾病的定义、发病机理,治疗尽可能规范、公认,书中收入的大量临床文献资料,可供读者在自学时查阅,在每一章节的结尾均附有一定数量的自测题,读者可在阅读之后将所学知识前后连贯、自测自答,强化记忆,书后附有参考答案可资借鉴。 当今,肛肠专科发展突飞猛进,肛肠疾病的治疗已拓展为综合治疗,内容十分丰富,中、西结合,内治法、外治法和手术疗法并举,较之单一的中医或西医疗法,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作者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参照国内外诸多新版书籍,以及中医传统优秀疗法,突出适用性、安全性,便于基层推广,可供肛肠科医师阅读提高。 《肛肠病学讲义》教学计划 概论(3 学时) 熟悉肛管和直肠的大体和局部解剖、生理功能。重点:直肠骶曲和直肠会阴曲,齿线及临床意义,肛隐窝特殊形态和所处特殊位置,肛管直肠环组成和功能,肛管和直肠周围间隙。 熟悉中医对肛肠疾病的认识,风、燥、湿、热以及气虚和血虚致病机理。 熟悉肛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痔(3 学时) 熟悉痔概念。 内痔掌握内痔定义、临床特点、好发部位、分期,熟悉便血的鉴别诊断。了解内痔病因病机(中医)和治疗上的最新进展(手术疗法适应证已大为缩小,治疗方法日趋保守。痔治疗目的:控制或减轻症状,药物、注射治疗己占重要地位)。 思考题:

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

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 的应用 摘要:出口梗阻型便秘又被称为直肠型便秘,即排便出口附近组织、器官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者羁留性便秘的一种综合征。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分为三种 类型,即直肠无力型或弛缓型,痉挛型,肠外梗阻型。三种类型可以单独发病, 也可以同时发病。出口梗阻型便秘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生理健康, 需要及时就医诊断,辨别疾病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盆腔多重造影应用于 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效果较明显,能够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关键词:盆腔多重造影;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应用 前言: 出口梗阻型便秘常见检查方法有直肠镜检查、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等。 直肠镜检查能够协助判断便秘类型。排粪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排便过程中肛直肠形 态改变、直肠黏膜情况以及功能性改变。随着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盆腔多重造影 开始兴起,并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中。盆腔多重造影应用于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 能够同时观察力排时腹膜腔、膀胱、子宫阴道以及肛直肠形态和位置变化。盆腔 多重造影能够动态观察力排过程中随着直肠和膀胱内造影剂的排出腹膜疝囊以及 膀胱下降过程,能够全面评价膀胱脱垂、子宫以及阴道脱垂、肛直肠有关的功能 性异常等情况。本文则分析盆腔多重造影在诊治出口梗阻型便秘中的应用情况, 主要内容见下文: 一出口梗阻型便秘概述 出口梗阻型便秘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由于盆底肌功能紊乱,排便时耻骨直肠肌、肛门外括约肌不仅不能舒张,反而收缩,张力更高,导致肛 门口不松弛,从而引起大便无法排出。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分型为:①直肠无力 型或者弛缓型,包括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便秘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一、概述 1.定义 便秘(Constipation)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表现为:大便量太少、太硬、排出太困难,或合并一些特殊症状,如:长时间用力排便、直肠胀感、排便不尽感,甚至需用手法帮助排便。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d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1]。(1999年5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组的专家们在全国便秘诊治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上对1990年11月制定的《便秘诊治暂行标准》进行了修订,并提出了“在不使用泻剂的情况下,7天内自发性排空粪便不超过2次或长期无便意”的量化概念。) 2.流行病学资料 便秘多发于久坐工作者,或活动受限者,或生活过于紧张者。近年来,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生率不断升高,发病年龄也越来越低,青壮年中长期便秘患者已不在少数。各国关于便秘的调查资料,说法不一。 1)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便秘调查资料显示,便秘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地域、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相关。我国北京、天津和西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便秘比率高达15%-20%。而对北京地区18-70岁成年人进行的一项随机、分层、分级调查表明,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6.07%,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上,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2]。便秘的发病率因地域而异,且城、乡人群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①便秘的年龄分布 研究资料均显示老龄化是便秘的一个高发因素,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多。

刘世信[3]等以天津市两个区年龄≥15岁的人口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随年龄增加便秘患病率明显增加,且60岁以上者明显增多。尉秀清[4]等在广州的调查结果亦显示,便秘患者随年龄增长而明显。 ②便秘的性别分布 大部分流行病学资料认为便秘和性别有密切关系,女性是高危人群。 广州的调查显示男女患病率比为1:1.77[4]。北京成人男女患病率比为1: 4.59[5]。天津市男性患病率为2.61%,女性为5.95%,男女比例为1:2.75[3]。 ③便秘的地区分布 国内调查显示便秘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域性。 全国6个城市老年人便秘调查结果显示[6]:我国北方地区便秘患病率高于南方地区,如北方城市北京患病率为20.3%,西安患病率为12.9%,沈阳为18.5%;南方城市上海患病率为7.0%,广州为9.0%,成都为10.4%。 便秘的患病率还显示出城乡差别,北京的结果显示[7],农村为23.0%,城市为18.2%。全国6个城市结果发现[6],城市患病率为10.9%,农村为12.3%。成都调查结果显[8]示,城市患病率为4.7%,农村为12.6%。 ④其他 有调查结果显示便秘患病率与职业和文化程度相关,但结果不一。 二、便秘的原因 健康人排便习惯多为一日1-2次或1-2日1次排便,粪便多为成形或为软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4型和5型),少数健康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次/日,或3日1次。粪便呈半成形或呈腊肠样硬便(如Bristol类型中的6型和3型)。正常排便需要肠内容物以正常速度通过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门,引起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群协调活动,完成排便。以上任一个环节的故障,均可能引起便秘。 1.病因[2] 慢性便秘有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因。功能性便秘病因不清,器质性病因可以由胃肠道疾病、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神经系统疾病等,许多药物也可以引起便秘,具体如下:

便秘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与粪便排出障碍有关的一组症状。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指由非器质性原因引起的便秘,又称特发性便秘,可分为排空迟缓型、功能性出口梗阻型和合并或混合型。肛管内外括约肌功能障碍、直肠平滑肌动力障碍/直肠感觉功能损害等因素都会造成排便梗阻,导致功能性便秘。长期抑郁和焦虑亦可导致功能性便秘。中西医学对便秘的认识基本一致。 1 诊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便意少,便次减少:此类便秘可见于排空迟缓型和出口梗阻型便秘。前者是由于通过缓慢,使便次和便意均减少,但间隔一定时间仍能出现便意,粪便常干硬,用力排便有助于排出粪便。而后者常常是感觉域值升高,不易引起便意,因而便次减少,而粪便不一定干硬。 排便艰难费力:以出口梗阻型便秘更为多见。这种类型的便次不一定少,但费时费力。慢通过型便秘由于通过缓慢,粪便内水分过多被吸收,粪便干结,可发生粪便嵌塞。 排便不畅:常有肛门直肠内阻塞感,虽频有便意,便次不少,但即使费力也无济于事,难有通畅的排便可伴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如下坠、不适等。 1.1.2 体征体检时,常可在降结肠和乙状结肠部位触及粪块及痉挛的肠段。 1.2 理化检查 1.2.1 胃肠通过试验(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est,GiT)建议在至少停用有关药物48h后服用不透X线标志物20个后,于第48h拍摄腹部x线平片1张(正常时多数标志物已经抵达直肠或已经排出),选择48h摄片的目的是有可能观察到此时的标志物分布,如多数已经集中在乙状结肠和直肠区域之内或尚未到达此区域,则分别提示通过正常或过缓;如在72h再摄片1张,若多数标志物仍未抵达乙状结肠或直肠或仍留在乙状结肠、直肠,则分别提示通过缓慢或出口梗阻型便秘。胃肠通过试验是一种简易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1.2.2 肛门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常用灌注式测压(同食管测压法),分别检测肛门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收缩压和用力排便时的松弛压、直肠内注气后有无肛门直肠抑制反射出现,还可以测定直肠的感知功能和直肠壁的顺应性等,有助于评估肛门括约肌和直肠有无动力感觉障碍。如在用力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出现矛盾性收缩,提示有出口梗阻性便秘;向直肠气囊内注气后,如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缺如,则提示有先天性巨结肠;直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2020年《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与《便秘外科诊 治指南》联合解读(全文) 摘要 《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于2018年3月发布,将其与《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进行联合解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主要包括:(1)对于便秘的概念,两者的阐述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共识"提出了便秘与精神心理障碍的相关性;(2)在便秘的病因、检查方法及评估方面,"共识"未述及病因,检查方法方面两者完全一致,"共识"中增加了精神心理评估的参考标准;(3)对于便秘的诊断,"指南"明确了便秘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仅简单提及便秘的分度,而"共识"就将便秘的三个不同程度加以进一步的细化区分,并着重强调了便秘分度的重要性;(4)在便秘的治疗方面,两者的基本原则相同。在具体治疗方案的描述上,"指南"将便秘的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外科治疗两大类,再着重阐述外科治疗方式的适宜性和具体操作,而"共识"更多着重于针对不同程度便秘的应对策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重点在于直面便秘诊疗行为中不可回避的精神心理障碍问题。由此可见,《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是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的补充和完善,从不同的角度为临床提供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临床参考思路,尤其是在便秘分度标准的量化以后更好辅助临床决策。

便秘的发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复杂性疾病,常需多学科的协作诊治。2017年,全国便秘联谊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在参考《中国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2013年)》[1]、《便秘外科诊治专家共识》(2010年)[2]、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3]、《世界胃肠组织便秘全球指南》(2010年)[4]、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5],在复习"罗马Ⅳ"有关便秘的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讨论制定了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最终形成《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6]。 这是国内外首个关于便秘的分度与治疗的专家共识,也是首次由多学科专家及不同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并形成的共识,它的提出有利于促进临床工作中客观地诊断便秘,并进一步规范化治疗。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2016版《便秘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也曾指出,便秘常由初诊医生和消化科医生进行治疗,结直肠外科医生则通常处理较复杂的病例,多学科的合作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7]。参与形成共识的专家中,除了有医学专家外,还有很多非医学类的专家,他们的参与都各有重要的意义。有一种观点认为,慢性便秘甚至比直肠癌难治十倍,而便秘患者"十个便秘九个疯,还有一个想腾空"。因此,媒体记者的参与不仅加强了对便秘知识普及推广的力度,唤醒社会对便秘患者的关注,尤其是慢性顽固性便秘的患者普遍存在精神心理障碍,是一个容易引起医疗纠纷风险的群体;而且更加有利于社会对医学行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17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8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规范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便秘基础和临床研究水平的提高,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 (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3]。(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 (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11];局部排便感受器缺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激动剂[3]。(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迟缓、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肌肥厚、皮肌炎等[12]。(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化病等[13]。(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6]。(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3.结直肠内因素: (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14,15]。(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16,17]。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症状及病程、饮食和排便习惯、胃肠道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便秘有关症状包括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有无排不尽、肛门坠胀及粪便形状;注意询问有无肿瘤的预警症状,如便血、黑便、腹痛、贫血、消瘦、发热等。 2.一般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能了解直肠有无粪便滞留及形状,肛管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况,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和占位病变,有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垂;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血常规、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标签: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进展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其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根据其病理特点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为盆底松弛综合征,包括直肠膨出、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内套叠、会阴下降、肠疝、骶直分离、内脏下垂等;第二类为盆底痉挛综合征,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等。关于OOC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其近年来中西医诊治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1 诊断 诊断方法已由早期的病史采集、肛门指诊发展到结肠传输试验检查、排粪造影、肛肠测压、肌电图检查,甚至盆腔MRI等客观检查,使得OOC的诊断更加规范,并能了解肛管直肠动力及形态的改变,为下一步临床治疗作指导。 1.1 结肠传输试验 清晨与试餐同时吞服不透X线标志物——10 mm×1 mm×1 mm钡条20根,72 h摄X线立位腹平片1张,根据钡条在腹平片上的分布情况判定便秘类型。若腹平片上显示存留钡条少于4根,即72 h内钡条排出率>80%(16根)为正常。若腹平片上显示存留钡条为4根及以上,即72 h钡条排出率≤20%,提示全胃肠道通过时间延长;根据钡条在腹平片上的分布情况判定便秘类型,以第五腰椎棘突下缘与左髂嵴连线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的分界线,同时以第五腰椎棘突下缘与骨盆入口右切缘做一连线,若残留钡条均分布在此区域,即为出口梗阻型便秘;若残留钡条超过4根,但都未到达此区域,即为慢传输型便秘;若此区域内外均有钡条存留,即为混合型便秘。 1.2 排粪造影 通过向直肠内注入阳性造影剂,模拟正常生理排便活动,动态观察直肠肛管在整个排便过程中的形态功能变化,从而对直肠的形态变化、有无解剖结构异常、直肠前突及肛门部位的病变和功能变化进行直观的了解[2]。赵文召等认为引起OOC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肛门直肠方面的因素:直肠肛门解剖结构异常导致的直肠内外括约肌失协调及排便动力障碍,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肥厚症、直肠内套叠等。第二、盆腔其他脏器和盆底形态的因素,其中以直肠前突和趾骨直肠肌肥厚为多见[3]。通过排粪造影检查可了解OOC患者是否存在直肠肛管解剖结构的异常,从而筛选并指导病人下一步是否需行手术治疗,并评估手术方案。 1.3 肛管直肠测压

便秘参考文献

便秘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主要是指排便次数减少、粪便量减少、粪便干结、排便费力等。必须结合粪便的性状、本人平时排便习惯和排便有无困难作出有无便秘的判断。如超过6个月即为慢性便秘。 病因 1.器质性 (1)肠管器质性病变肿瘤、炎症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肠腔狭窄或梗阻。 (2)直肠、肛门病变直肠内脱垂、痔疮、直肠前膨出、耻骨直肠肌肥厚、耻直分离、盆底病等。 (3)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疾病等。 (4)系统性疾病硬皮病、红斑狼疮等。 (5)神经系统疾病中枢性脑部疾患、脑卒中、多发硬化、脊髓损伤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等。 (6)肠管平滑肌或神经源性病变。 (7)结肠神经肌肉病变假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巨直肠等。 (8)神经心理障碍。 (9)药物性因素铁剂、阿片类药、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钙通道拮抗剂、利尿剂以及抗组胺药等。

2.功能性 功能性便秘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1)进食量少或食物缺乏纤维素或水分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 (2)因工作紧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性质和时间变化、精神因素等干扰了正常的排便习惯。 (3)结肠运动功能紊乱所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系由结肠及乙状结肠痉挛引起,除便秘外同时具有腹痛或腹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便秘与腹泻交替。 (4)腹肌及盆腔肌张力不足,排便推动力不足,难于将粪便排出体外。 (5)滥用泻药,形成药物依赖,造成便秘。 (6)老年体弱、活动过少、肠痉挛导致排便困难,或由于结肠冗长所致。 检查 1、粪便检查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

便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便秘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一、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粪便停留于结肠的时间超过正常排出时间,使大便于结,导致48小时以上不排便;或主观感觉排便困难或有解不净的感觉的症状。便秘常影响食欲及肠道营养物质的吸收,使体内有毒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延长,而被大量吸收,引起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 主要表现为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口苦、精神萎糜、头晕乏力、全身酸痛、部分人有贫血、营养不良. 二、便秘的种类: 1、无张力便秘:(弛缓性便秘或无紧张性便秘)因大肠肌肉失去原有敏感性或紧张力,致使推动粪便的蠕动缓慢,使粪便通过大肠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以致水分被吸收掉而大便变硬、变粗,造成排便困难。此型多见于年老体弱、多次妊娠、营养不良、肥胖以及运动过少者;此外,还见于无定时排便习惯者。食物质地过细、纤维索过少及饮食中缺乏糖类、脂肪、水分、B族维生素等也可引起。 2、痉挛性便秘:因肠道神经末梢刺激过度,使大肠以及结肠的肠壁肌肉过度紧张或痉挛收缩,引起大便成为小粒状或像铅笔那样的细条状(粪便通过痉挛部位时,有疼痛感觉),这种便秘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腹泻,可发生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常见的原因有患胃肠道疾病或某种神经失调,食用过于粗糙的食物,及使用泻药过量过久。 3、阻塞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因大肠病变引起肠的一部分变细,或因肿瘤压迫肠道而引起肠道狭窄而阻碍大便的通过。如粪便过度臃塞于直肠、乙状结肠.可出现左下腹胀和压痛,并有欲便不畅感。 4、伴随性便秘是因药物的副作用(如止痛药、抑制胃肠运动的药、止咳药、麻药、安眠药等都可引起便秘)和妊娠产生的下腹部压迫等原因所伴随出现的便秘。 三、引发便秘的原因: (一)原发性因素 1、饮食因素一些人饮食过少,食品过精过细,食物中的纤维素和水份不足,对肠道不能形成一定量的刺激,肠蠕动缓慢,不能及时将食物残渣推向直肠,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水份过多吸收而使粪便干燥。进入直肠后的粪便残渣因为量少,不能形成足够的压力去刺激神经感受细胞产生排便反射而引起便秘. 2、排便动力不足排便时不仅需要肛门括约肌的舒张、提肛肌向上向外牵拉,而且还需要膈肌下降、腹肌收缩、屏气用力来推动粪便排出。年老体弱、久病卧床、产后等,可因膈肌、腹肌、肛门括约肌收缩力减弱,腹压降低而使排便动力不足,使粪便排不干净,粪块残留,发生便秘.所以老年人多出现便秘。 3、拖延大便时间一些人把大便当作无关紧要,可早可迟的事,忽视定时排便的习惯;或因工作过忙、情绪紧张、旅行生活等,拖延了大便时间,使已到了直肠的粪便返回到结肠;或

外科治疗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42例疗效观察

外科治疗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42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斌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要] 目的对外科治疗42例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结肠传输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的患者均进行了结肠次全切手术,对所有并发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前期的手术治疗做分析探讨。结果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3w所有患者肠蠕动基本已恢复。结论在手术实施前掌握好手术指征是结肠慢性传输功能障碍的手术治疗重要理念,且结肠次全切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 [关键词] 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外科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2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0-02 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CSTC)亦成为慢通过性便秘,多由结肠慢性传输功能障碍造成肠内容物通过缓慢,从而导致便秘[1],此种疾病病因难明、症状顽固,故利用保守治疗获得的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对我院42例结肠慢传输功能障碍患者的外科治疗疗效进行分析,现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结肠传输功能障碍患者中,男12例,女30例,平均年龄(38.5±3.6)岁,平均病程(14.8± 2.9)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明显减少,部分患者有失眠、腹胀、食欲不佳等情况存在,极少数患者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本组患者中,所有的患者皆有服用蒽醌类刺激性泻药史,药史长导致耐受性增高使药物失效。 1.2 外科治疗方法经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发现,本组患者有8例为轻、中度直肠前突,3例患者伴有耻骨直肠肌痉挛。经传输试验检查:结肠乙状结肠25例,升结肠慢传输4例,横结肠6例,全结肠7例。所有患者内科治疗3年以上无效,对于并发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早期则进行直肠前突修补术、耻骨直肠肌切断术等治疗。全部患者进行结肠次全切手术治疗,在此中回肠乙状结肠吻合术治疗25例,8例患者进行盲肠乙状结肠吻合术,9例患者进行直肠吻合术。 2 结果

结肠传输试验

结肠传输试验 一、定义:通过口服的方法向胃肠道中投入标志物,然后定时观察和计算标志物在结肠中运行、分布的情况,借以观察结肠的传输情况,则称为结肠传输试验。 二、历史回顾:1969年Hinton首先使用不透X线标志物测定结肠传输时间,利用不透X线标志物在腹平片的消失情况进行观察、计算。1978年Martelli提出了正常人大肠运动的一些参数,指出5天排出标志物小于80%为结肠传输异常。1981年Arhan提出了结肠分段通过时间的测量方法。尽管前人对胃肠通过时间的测定方法很多,但效果不理想,仍以Hinton法测定结肠传输时间、Arhan法测定结肠分段通过时间简单易行,被广泛应用。 三、检查前准备:大多数文献中提到检查前48h-72小时内不得行钡剂或碘剂胃肠道造影,也不得服用其他重金属药物。凡近期曾服用上述药物者,必须经摄片证实确已全部排空方能开始结 肠运输试验。不使用任何影响消化功能及胃肠道动力的药物、泻剂、润肠剂,不清洁灌肠,直至检查结束。检查期间要求受式者保持正常的起居和生活规律,膳食合理,情绪稳定。外地患者应缓行结肠运输试验,避免因“水土不服”影响检查结果。 在汪志杰的《结肠运输试验应用常规》一文中提到除上述检查前的准备外,还要求受检者做到以下几点:

1、饮食要求: (1)保证每日摄入主食量不少于200g,应适当摄入麦片、黑面包等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及玉米、小米、薯类、南瓜等杂粮。(2)保证每日摄入各类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不少于500g,不过量摄入水果。 (3)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水分(包括牛奶、豆浆、汤等),总量不少于2000ml,其中包括晨起后即饮温热淡盐水500ml。 2、运动和保健要求: (1)保证每天适当体育活动,或大步快走不少于30min,至少要微微出汗。 (2)保证每日早晚各按摩腹部1次,每次10分钟,逆时针方向。 按上述这些要求,对便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指导,可使相当一部分便秘患者恢复正常排便,排除了那些由于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精神情绪以及滥用泻剂引起的对药物的依赖性导致的便秘,可以更准确的筛查出真正存在结肠运输缓慢及出口梗阻的患者。 四、检查方法: 结肠传输试验的检查方法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各地区、各医院所应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仍然为Hinton法,现介绍如下: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肛肠动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肛肠动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标签: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中西医治疗;综述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Functional outlet obstructiveconstipation FOOC)是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的排便困难,患者常主诉排便费力、肛门下坠感、排便量少、质地较硬或成形软便。其发生机制认为与肛门括约肌功能协调异常或直肠对排便反射阈值异常有关,因此,肛管直肠测压对其诊断及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对FOOC患者进行肛管直肠测压可了解排便时肛管直肠压力的变化,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因此,对于FOOC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目前常用的肛肠测压方法是导管灌注法和气囊法。 1肛管直肠测压应用概述 肛门、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控制正常排便和保持排便节制,正常排便大致分两个过程:①粪便向直肠推进:当肠内容物迅速进入直肠,扩张并刺激直肠粘膜,引起便意;②直肠的排空:产生便意之后,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将肠内容物推进肛门管,若条件允许,则松弛肛门外括约肌,同时放松耻骨直肠肌,并在腹肌、膈肌及肛提肌的协同作用下将粪便排出体外。若条件不允许,则依靠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强有力收缩闭锁肛门管,并将肠内容物推回直肠,此过程称为排便节制[1]。肛管直肠测压(anorectal manometryARM)是通过测压的方法,了解、量化评估肛门管、直肠的排便以及维持排便节制的运动功能,为某些肛管、直肠疾病和排便异常提供病理生理基础,是诊断肛肠疾病,特别是功能性肛肠疾病,如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大便失禁、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和进行人工肛门设计、评价肛肠手术效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客观指标。常用检测指标有:①肛门内括约肌静息压:静息状态下距肛门缘2~3cm所测得的压力,可评估肛门内括约肌功能和肛门自制维持能力;②肛门外括约肌静息压,位于肛门缘处的静息状态下压力,用于评估肛门外括约肌及盆底肌群的功能;③最大缩榨压;受检者用力缩榨肛门并持续至少60s肛管压力变化,用于评估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等肌力;④直肠感知阈值:受检者感知直肠被扩张的最小充气’量,用于评估直肠壁对扩张的敏感性;⑤直肠最大耐受量:引起受检查产生最大便意或疼痛的最大充气量,可了解直肠壁对扩张的敏感性;⑥引起直肠、肛门抑制反射的直肠扩张最小充气量,用于评估排便神经反射的敏感性和完整性;⑦肛管括约肌功能长度,将导管以0.5cm/s速度缓慢外拉,在压力曲线上出现一高压带,计算起点至导管牵出肛管时曲线回到基线的距离,可反应排便节制功能。 2FOOC患者肛肠测压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认为FOOC的发病基础是直肠对容量刺激的低敏感度和高耐受,静息状态下肛管压力升高,排便时肛门括约肌松弛不良或反常收缩以及直肠肛管压力差减小。FOOC患者肛肠动力的异常主要表现在:(1)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功能减退:粪便进入直肠,直肠粘膜对粪便的容量刺激的感觉功能减退,缺乏便意,不能正常发动排便反射,此点已为国内外研究广泛证实。王学勤等[2]对40

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在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在便秘患者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在便秘患者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72 例便秘患者进行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中69例有异常X线表现,仅3例未见异常,其中直肠前突32例,直肠黏膜脱垂、内套叠63例,会阴下降18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2例,内脏下垂11例(其中2例横结肠下垂),乙状结肠疝1例,乙状结肠冗长4例。其中多种异常表现并存50例。结论:排粪造影结合钡灌肠检查对便秘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标签:排粪造影;钡灌肠;便秘 排粪造影是指利用造影剂模拟粪便,在患者排粪时对直肠肛门部进行动静态的观察,以达到诊断目的一种检查方法,它能显示直肠及肛管的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是功能性出口梗阻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1]。对于出口梗阻性便秘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灌肠和内窥镜检查[2]。由于便秘通常是由出口梗阻和结肠无力引起的[3],且两者常常伴发,所以在做便秘患者影像学检查时本院把排粪造影和钡灌肠检查相结合,全面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5-2013年72例排便障碍患者,男6例,女66例,年龄30~85岁,病程1个月~40年。主要临床表现:便秘、排便困难、排便不尽、疼痛、肛门部坠胀不适等症状。排粪造影示69例有异常X线征象,3例X线未见明显异常。检查设备为东芝数字胃肠机。 1.2 方法术前准备:造影前清洁肠道。检查时常规准备,将Ⅰ型硫酸钡+Ⅱ型混悬硫酸钡调制的硫酸钡悬液约1200 mL注入直结肠内。先在诊断床上透视下观察整个肠道情况,如有可疑病变,即摄片留下图像,立位时再观察一下横结肠的位置变化。然后令患者侧坐于坐便器上进行排钡动态观察,同时摄静态相、力排相、黏膜相、提肛相,力排时以3帧/s的采集速度摄取图像。摄片范围要包括骶尾骨、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肛门,以利于划线测量。排粪造影完成后再观察一下整个结肠黏膜相,如发现异常,加摄图像。 1.3 测量测量工具选择普通圆规及约10 cm半圆量角器各一个。测量项目:(1)肛直角:是指近似于直肠轴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测量时量角器零度线平行对准肛管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平行对应的一条角度线所形成的夹角即为肛直角的角度值。正常值为静息(101.9±16.4)°,力排(120.2±16.7)°[4]。(2)肛上距:是肛管、直肠结合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即为耻尾线)。肛上距≤31 mm,经产妇≤35 mm为正常值[5]。(3)肠耻距:为充盈钡剂的乙状结肠及小肠最下缘与耻尾线的垂直距离。测量时用量角器零度线一侧与耻尾线平行对齐,用圆规跨点小肠或乙状结肠最低点至耻尾线之间的距离,然后与参照标尺得出数值。最低点位于耻尾线以上为负值,为正常情况。最

2022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2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摘要 近年来,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等我国多个学会陆续发布了便秘相关 的多个诊治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我国慢性便秘外科诊治的规范化开展起到 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功能性便秘最常见亚型的出口梗阻型便秘( OOC), 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盆底解剖复杂,还涉及到功能和心理等多个方面,其诊断和治疗仍然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尚缺乏金标准与高级别的临 床研究证据。为了规范我国OOC的诊治流程,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治疗 并发症,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及其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牵头,中 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中华便秘医学会等共同发起,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组织召集国内 本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针对OOC的诊断、OOC的分类和检查 及评估、治疗包括培养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药物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功能训练、心理干预、中医中药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在检索相关文献 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投票表决,达成了《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旨在帮助肛肠外科医生做出临床决策,规范诊疗流程,减 少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是功能性便

秘最常见的亚型, 国外文献也称排粪梗阻综合征( obstructive defecation syndrome,ODS)[1 - 3],约占慢性便秘的60%[4 - 5] 。由于OOC临床症状多样、盆底解剖复杂,还涉及肛门功能和患者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争议。为了规范我国OOC的诊治流程,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治疗并发症,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及其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牵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和中华便秘医学会等共同发起,由《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组织召集国内本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工作团队,在检索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经验进行共识的撰写,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投票表决,达成了《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本共识投票结果评价等级如下:a.完全赞成(必不可少);b.部分赞成,但有一定保留;c.赞成,但有较大保留;d.不赞成,但有一定保留;e.完全不赞成。本共识意见中的推荐等级根据投票结果分为:A级指标(强烈推荐), 即a得票比例≥80%;B级指标(推荐),即a和b得票比例相加≥80%; C级指标(建议),即a、b和c得票比例相加≥80%;未达C级指标则删除。最终由专家审阅定稿形成本共识意见。根据证据级别高低和专家投票结果,本共识将推荐等级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建议”3个等级。 一、OOC的诊断 推荐意见1:OOC的诊断为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IV诊断标准,病程至少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