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名称:河综合治理工程

1.2 承办单位:市建设委员会

1.3 承办单位负责人:

1.4 承办单位概况

市建设委员会是主管市城镇基础建设的国家执法单位。近年来市建委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征用和各项建设规划管理,严格按《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以及城市规划有关行政法律、规范、规定以法执政,为市的城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5编制依据

(1)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6年9月7日第6号文《市政府第6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

(2)《市政府第21次市长办公会议纪要》

(3)亳政办[2006]53号文《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4)《市河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5)《河截流工程初设技术方案》;

(6)市建委提供的设计基础资料。

1.6 编制范围

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布局、建设条件、工程设计、节

能环保、组织管理、实施计划、投资概算、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等。

1.7项目概况

1.7.1工程选址

市河治理工程选址于河市城区段,其北起涡河,南至南二环路,全长9550米,覆盖范围包括河两岸延伸30米范围。

1.7.2建设内容

项目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河底清淤、截污工程、河坡整治、亮化、河岸绿化、人行休闲道路铺设、节点景观及泵房、配电房辅助设施建设八个方面。

1.7.3建设规模

河底清淤320.88万立方;截污管道铺设23.875km,其中主干管19.1 km,支管4.775km;河坡整治面积191000㎡,二级平台建设面积34380㎡,自由活动大空间平台面积12000㎡;干砌石块和湿砌块石体积19100m3,斜面护坡石块11460 m3、垫层820 m3;路灯、草坪灯、景观射灯等691739个;人行休闲道路铺设57300㎡;节点景观及泵房、配电房共计3000平方米;拆迁还原3000平方米。

1.7.4项目实施进度

本工程预计从2008年7月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至2009年12月底结束。

1.7.5投资估算

工程概算投资为27179万元,所需资金由市地方财政配套3179.37万元,其余2.4亿元申请国建资金解决。

1.7.6项目效益

项目国民经济净现值(ENPV)6262411.13万元;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33.47%,大于社会折现率10%。

1.8项目评价结论

1、恢复主城区河道水环境的意义重大。

因为市区河道既是美丽的自然景观,又是天然排水通道。而整治好城市内河,使其排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城市生命线”安全。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主城面积、人口、城市化程度和排水、排污量等主要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规划、设计赶不上变化,滞后严重,应当重新规划水环境治理与保护,高度重视天然水系和水体在城市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将城区河道水环境摆到与绿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2、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河综合整治工程拉动了建筑建材等行业,激活了相关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同时滨河带土地因综合整治而增值约20亿-30亿元。洪灾损失的免除、污染损失的减少等,隐性经济效益也不可低估。河综合整治工程对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形象,将长期发挥潜在经济效益。

1.9问题与建议

1、由于本地经济发展较为薄弱,项目资金来源上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所选路段较为平坦,坡降较小,但不排除存在部分特殊地段。

2、建议充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切实保证项目资金能按时到位,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做好设计工作,尽可能节

约投资,对路线经过的控制线,要尽可能照顾沿河居民的利益,节约土地。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2.1 项目提出的背景

1、河现状

河是涡河南岸的一条支流,横穿市主城区,北起人民大桥西侧,向南至幸福桥折转向西,经城南关后再转向南至蚂蚱庙,由此沿105国道向西南方向入西淝河,全长45km,其中城区段河防洪闸—凤尾沟口长6.1km。河是市城区的一条主要排水通道,也是谯城区向南引水的主要输水河道。

经过现场细致调查发现,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未治理的河段淤积严重,两岸边坡上垃圾成堆,部分建桥堵坝拆除不彻底,华佗国药厂占据主河道建停车场,影响洪水排泄;

(2)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入河中,河水呈黑色,腥臭难闻,蚊蝇滋生,严重污染了河水及生活环境;

(3)幸福桥—南关桥段两岸民房建至河道边坡,沿河无法通行。

2、项目提出的背景

河是市区内一重要水系,自南而北穿过市区,融入涡河,对城市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河沿岸地段被污染、挤占现象十分严重,河本身功能变成了行洪与排污,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河的去浊返清及周边环境规划成立民众注视的焦点。河沿岸规划和建设工作,强调改善河水系的生态环境,合理配置滨河用地功能,强化沿河道路和绿地建设,为市民提供便利、宜人的休闲游憩环境,构筑市区内纵横的亲水景观带。河的

区域位置非常重要,建成后将极大的改善城市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最终将与涡河景观绿地系统连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系统主框架,成为生态、文化,功能相互交融的城市景观主轴,形成市的主要亮点。

为建立和谐社会,维护人民利益,市政府已把河城区段治理工程作为2008年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下决心对河城区段进行全面治理改造。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2.2.1对河和万人坑进行污水治理, 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拯救母亲河,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的需要。

河流是城市文明诞生的摇篮。在全世界城市中,有半数以上依河而筑。河流为城市提供饮用水源和舟棹交通之利,对城市形态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河网水系对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河流孕育了城市。丰富的水面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相映衬,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没有城市水系的点缀,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不会充分展现。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作为城市赖以生存的母亲河,却成为城市的排污管道,遭到日益严重的污染,危及人类的健康。严酷的事实,终于唤醒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从60年代起,西方国家分别对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流进行防治,并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虽较滞后,但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城市河流的污染已严重到刻不容缓进行治理的地步。

是千年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

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城区主要河流河曾经养育出:商朝开国圣君成汤,道家始祖老子、庄子,外科鼻祖华佗,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诗人曹植等等。对河进行污水治理, 既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拯救母亲河,继承和发展城市文化的需要。

2.2.2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强烈

在城市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最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在近代工业化阶段,城市河流对城市的作用更加重要,成为水源地、动力源、交通通道、污染净化场所;在现代,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河网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水,才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林立,才有城市的经济繁荣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可以说,河流是城市发展的灵魂。

河是涡河的支流,是市城区的主要排水通道,河也是谯城区向南引水的主要输水河道。由于长期的排污,河水污染变质,河水腥臭刺鼻,蚊虫大量孽生,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安全、良好的环境正在成为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强烈。尽快改善河河水环境质量,是市政府的既定方针,更是沿河群众的迫切要求。

2.2.3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污染的根本措施。

近几年来,沿河两岸工厂企业和居住人口大量出现,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中。原本清澈见底的河逐渐变成河水浑浊、污染严重的臭河,令人不堪忍受。据调查河污水小洋桥至

药都大道段约6公里,沿岸157个排污口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发挥河城市河流的生态功能,进行污水截流,控制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是减轻河流污染的根本措施。

2.2.4是美化城市,建设城市滨水环境的需要

城市滨水空间往往是一个城市能见水、近水、亲水的特色景观环境,也是一个城市建设和开发的热点。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是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空间、景观、环境、设施等各方面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其目的在于创造生动、优美、富于特色的城市水空间形象。

自6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综合利用,使其原有的码头、工业区等逐渐变为公共活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开敞区。通览世界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与建设活动,清醒地告诉人们:恢复城市水空间,还其优美、宜人、充满生机的原貌,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发展的一大潮流趋势,也是是美化,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三章治理规划与工程建设规模

3.1 河综合治理工程规划

3.1.1市河污染的演变历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流水面被人为侵占或缩窄,导致城市水面积急剧减少。在城市建设中,

为了多争一块土地,许多单位和个人盲目填河,将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将软排水改为硬排水,城市排水管网与城市河道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协调。同时当城市河道水质污染严重,恶臭难忍时,人们往往迁怒于河,干脆“活埋”了事,或以此作为与河争地的借口。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土地开发利用,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严重污染,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河流污染使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导致城市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3.1.2市河污染治理规划目标

河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城市排污口截流、河道排水清淤、边坡护砌及两岸绿化美化等。

河城区段9.55km的水体要全部予以置换。防洪闸(0+000)—凤尾沟口(6+100)段河道断面按十年一遇除涝标准疏浚,疏浚河线基本上沿原河道中心线布置,局部弯道沿原河道中心线向滩地较宽一侧开挖,以满足十年一遇除涝要求。河防洪闸(0+000)—幸福桥(1+400)段两岸边坡已进行硬化处理,其余河段边坡垃圾成堆,须进行清基削坡处理。

根据本河段河道特性、地质条件及现有河道边坡情况,防洪闸(0+000)—凤尾沟口(6+100)段按拟定的设计除涝流量、除涝水位及设计河底高程,初步确定河城区段河道疏浚的横断面

为:设计河底高程为31.0m。因天然河道宽窄不一,设计底宽定为10—15m,两岸堤顶宽客留出3.0m,其中靠近河沿1.5m为绿化带,靠近城区的1.5m为12 cm厚的C20混凝土人行休闲便道;沿河每隔500m设置混凝土踏步,踏步宽2.0m,共计20道。

3.1.3规划实施要求

工程施工的主要特点是战线长、项目多,同时也受城市污水排放、布置场地狭小及进场交通困难等因素制约。为减少相互干扰及交通影响,需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安排,工程安排在枯水期施工,2008年8月底前完成施工任务。工期较紧张,施工强度和机械化程度均较高,施工交通应结合河道疏浚、岸坡修整和护砌及临时弃土区围堰合理布置;因土方工程量较大,需要优化土方平衡调配方案、施工方法和程序形成合理流程;尽可能减少施工进度和布置上的矛盾,工程实施分段应与之相适应,以利于工程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

3.2 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工程内容主要包括:河底清淤、截污工程、河坡整治、亮化、河岸绿化、人行休闲道路铺设、节点景观及泵房、配电房辅助设施建设八个方面。

3.3 建设规模

河底清淤320.88万立方;截污管道铺设23.875km,其中主干管19.1 km,支管4.775km;河坡整治面积191000㎡,二级平台建设面积34380㎡,自由活动大空间平台面积12000㎡;干砌石块和湿砌块石体积19100m3,斜面护坡石块11460 m3、垫

层820 m3;路灯、草坪灯、景观射灯等691739个;人行休闲道路铺设57300㎡;节点景观及泵房、配电房共计3000平方米,详见表3-1。

第四章初步技术方案

4.1项目整体规划

4.1.1项目位置

市河治理工程选址于河市城区段,其北起涡河,南至南二环路,全长9550米,覆盖范围包括河两岸延伸30米范围。

4.1.2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公共空间资源共享性缺失

在规划的用地范围内,目前只有规划区南段部分用地条件稍好。其余地段,污染严重,视觉混乱,缺乏可驻留场所,缺乏休闲交往及观景空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资源的共享,无法发挥公共空间的绝大部分功能,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2、河道破碎化、片段化现象严重

河道淤积严重,两岸边坡上垃圾成堆,部分建桥堵坝拆除不彻底,肠梗阻严重,河道景观破碎化:幸福桥——南关桥段两岸民房建至边坡,河道景观破碎化片段化。

3、水质污染严重

水面水质极差,严重影响居民生活,河道自净能力丧失,水质问题限制了相关的一些水上活动。

4、缺失规划

周边环境景观较差,新建筑物、绿地、街头雕塑小品等各类标志、导示系统不能形成统一的视觉语言。周边的基础设施缺乏,用地格局混乱,没有一种历史文化、旅游氛围。

4.1.3规划依据、目标、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管理法》

5、《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6、《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

7、规划用地地形图

8、市河景观规划技术要求

二、规划目标

通过对基地的环境分析及城市战略地位的综合考虑,依据规划指导思想,确立以生态性、自然性、亲水性、休闲性为基本,达到和谐性、整体性、环保性、经济性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治理环境,规划应能反映时代精神,融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为一体,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营造滨水特色,体现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区域。作为市区内的景观长廊,应体现不同地段的城市形态与形象。精心塑造城市空间,创造关心人、方便人、以人为本的宜人环境。一个良好的规划设计方案,需根植于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需协调好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景观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实现“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规划目标。

为达到上述目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合理利用土地,多功能综合开发。

——创造连续的滨水公共空间。

——进行“视线走廊”控制,建设项目避免阻挡通向水边的视觉走廊。

——滨水地段优先布置公共性强,使用者众多的项目。

——混合建设应考虑使滨水区24小时充满活力。

4.1.4 总体布局

一、布局结构

规划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营造城市河流绿色景观廊道,紧扣“生态、人文、功能、城市”这一主体思想,对地域风貌、历史文脉及现代性、未来发展主题等内容的关照,融入设计理念

及构思过程之中,规划运用生态设计手法,强调空间与地域性文化的互融,力图创造一个人、文化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景观走廊,实现“一河清水、两岸绿色、城景交融、人水和谐”的目标。

规划在解题过程中紧紧抓住以下核心要点,即:

一个主题:“生态、人文、功能、城市”;

三条主轴线:终极的生态理念、互补的文化理念、核心的功能理念;

“植物”、“水体”、“地形”、“建筑”四个景观元素的构建;

体现四个景观绿化区特色:古韵风华区、邻里休闲区、绿廊新韵区和生态公园;

规划、建筑、景观、给排水、电气、技术经济六个专业综合;

形成中心河道开放空间、绿带开放空间、功能组群开放空间三个层次,以构筑复合式,具有生态人文的新型中心城市环境风貌空间。

二、功能分区

(一)古韵风华区

该地段位置位于幸福桥至南关桥之间,属于老城区,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故事。尊重历史,强化文脉、普及和提升谯城文化的历史作用,把绿色生态理念融入现实生活,通过绿色、历史、功能塑造记忆的场所。我们规划设计时,除了表达了这片土地固有的文化记忆外,还适当加以加深和补充、借题发挥,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绿色的环境里讲述历史的故事。通过环境景观的建设完善,扩大城市栖息地的外延,将城市机能产生的不和谐因素予以消解,同时缝合城市机理中的块面碎片,缝合内部景观,建筑

元素的冲突。通过不同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组织,将建筑群体环境,水体,驳岸,广场,绿化景观等多重内容有机组合,形成多变的城市复合环境空间的城市景观。

主要景点:古井流芳、紫苔唯迹、亳韵风华等。该地段通过生态设计,融入人文元素,塑造一座天然“氧吧”,每当晨昏时分,供人们翩翩起舞。由多个圆形和方形树池和众多具有保健作用的乔灌木与健身场地相互穿插,形成游憩共享绿色空间。植物景观创造便于活动散步、游憩的环境,所以以大片草地衬底,组成孤植园景观、遮荫树、疏林草地及缀花草地:以落叶乔木遮荫效果为主,夏日遮荫,冬日采光。卵石铺砌的地面,能有效地防滑和进行足部保健;树池同时作为辅助的休息设施。

(二)邻里休闲区

该地段位置位于南关桥至光明路之间,周围居民较多,该地段应该注重人本思想的升华,注重市民的参与性、文化性、休闲性、亲水性、亲绿性,满足各个阶层,各个年龄层市民及游客的需求,全方位塑造人行的场所。

规划布置了:咫水烟波、丹枫流碧、绿琴音阶、九龙广场、晨练广场等内容。以植物群落组成垂直结构。以提高单位面积绿量,使之具有最高生态效益,既赏心悦目,又减少对园区的噪音干扰。以无毒、无刺的大乔木形成树下各类活动场地的遮荫空间,配置宿根、球根花卉,辅以上层开花木本花卉做到四季开花,并结合微地形、小睡眠、草地、花架等园林组成要素,围合与区隔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区。

(三)绿廊新韵区

该地段位置位于光明路至药都大道之间,属于城市新城老城

过渡地段,城市主要绿色廊道,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在新城河边营造出城市森林的景观,为人们提供植物种类丰富的绿色空间,建立起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形成水与绿、蓝与绿相互交融,人与自然相互和谐共存的绿色通道。同时,营造楔形绿廊,将绿色与生态引入都市中的行政、教育体育、商业开发、居住、文化交流等各个空间,营造出城市绿肺。根据区段的不同,在新城河景观绿化设计中用各种不同的色彩喻示了不同的含义。

生态绿化体系的构建是通过整体河滨绿化结合城市绿线控制,形成具有体系化特色的城市生态绿化局部网络。在有序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功能分区及城市设计形态改造,插入不同大小的片区绿化,形成具有收放的流畅、完善的整体绿化空间序列。主要景点:虹舞乐章、翠黛霓林、晨琳阕翠、疏翠幽致、芍菊飘香、绿廊新韵、南菡馨香等。将节点融入绿色环境中,充分应用景观植物资源,增大色叶,彩叶植物的应用。

(四)生态公园

该地段北接药都大道,南临长江路(规划),西接为汤王大道(规划)。充分应用景观植物资源,丰富景观结构,尊重地方特色以及环境特色,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公园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汇集的水面及鱼塘等现状环境资源、塑造地形,设置种类众多的植物空间,合理组织游览线路,安排各种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从根本上治理环境,使之真正成为一个环境优美,风格独具,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生态功能场所。点亮新区,带动新老城区的整体环境的发展。

通过具体的设计把人情、人性、生活品质和时尚融入整体构想,创造具有良好归宿感,明确向心力,舒展明朗的场所精神,

创造出富有凝聚力的个性。使每一个到生态公园的人都能感觉到“绿”的清香,都闻到水的清新,都能触摸到水的荡漾。对我们生态公园和河的水环境和生活有一个新的体验。以绿色植物细胞结构抽象,组织路线(胞间连丝)公园通过各功能区的互相联系、互相呼应形成了“一点、一环、三心、八区”的功能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

“一点”即位于公园中央的“序”广场(细胞核),也是公园的视线控制点。

“一环”即贯穿整个公园的游览主干道将整个公园的景点景区进行了有机的联系,浑然成为一体。

“三心”即“序”广场中心、北主入口广场中心、中心水体景观中心。

“八区”为水上活动景区、儿童游戏景区、“序”广场景区、植物观赏景区、入口广场景区、老年活动景区、青少年活动景区、综合服务景区等。

设立入口广场、停车场、七彩链、碧潭风影、厕所、管理用房、“序”广场、风华正茂、滩沙嘻水、湖风亭、银盘托月、映月水榭、卧虹桥、夕阳幽篁。

充分体验生态植物景观特嗲吗,在此区域以自然形式成片种植带有显著季相特征的复合式混交林群落。构成“霜林尽然水流丹”的秋色倒影线,并使其成为“形象”景观。中心广场绿地可广植夏末秋初开花繁茂的植物:如桂花、金叶栾树、紫薇等。栽植成片的碧桃和樱花,形成色彩鲜明的视觉通道,组合种植阔叶常绿、落叶树,形成一定规模的林下广场空间,以保证盛夏纳凉与冬季采光的要求,同时辅以花坛、树等,地被植物可种植宿根花

卉,形成宜人的生态场所。配合缓坡地形构成疏林草地,提供交流学习的场所和审美情趣的植物景观场景。周边绿地植物景观以桃李和桂花为主景,具有特定的景观寓意。上层乔木可选择樱花、樱桃、稠李等小乔木,点缀松竹梅。儿童活动区植物景观以植物群落组成垂直结构,以无毒、无刺的乔木形成树下各类活动场地的遮荫空间,并结合微地形、小水面、草地、花架等园林组成要素,围合与区隔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区。

公园中心水体,以曲代直,布局自然,形成以生态公园的重要节点,各功能区组团式布局的规划结构。这些功能分区自成子系统,每一分区均有外直接出入口。沿着游览路线在适当的分段区域布置商店、便利店、游览服务站点、公厕,满足各种功能需要。

组团式布局:(1)使各功能区与自然环境均能融为一体;(2)使各功能区功能明确,便于游线的组织,并能根据总体要求及各自的自然条件,考虑土地利用及相应的公共设施。

到高的从湖面——草地岸坡——低矮灌木——树林——地层建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的空间效果。

三、植物配备规划

植物是生态河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河道生态系统的整体,也是河道景观构成的最基本元素。河道的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观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一)规划原则

1、选择骨干树种,形成公园植物景观基调

为了使河道的植物构景风格统一,在植物配植中,钻则适合河道气氛和主题的植物:广玉兰、榆树、柏树类、柳树、桂花作

为基调树。基调树在廊道中的比例大,用以协调各类植物景观,使河道景观取得一个和谐一致的形象。

2、采用生态式种植,形成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绿化

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自然界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丰富的生态群落景观。

3、配合各功能区及景区选择不同植物,突出各区特色

结合各功能区及景区的不同特征,选择适合表达这些特征的植物进行配植,使各区特色更为突出。

4、植物配置突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近似自然风光,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及其变化,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按季节变化选择树种有: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榆叶梅、连翘、丁香等;晚春开花的蔷薇、玫瑰、棣棠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三角枫、银杏和观果的海棠、山里红等;冬季翠绿的油松、桧柏、龙柏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即所谓“春季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苍翠不萧条“的设计原则。

5、合理配置速生和慢生树种,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植物生长发育是一个需要时间过程的,欲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形成的艺术效果,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科生长规律,速生树种欲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增强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

(二)规划内容

1、公园周边地带为生态林区,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力求通过植物材料的形态、体色、香味、比例、季相变化等特征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