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和她的制作者

陆扬

无论是新出墓志,还是唐代文豪张说为上官婉儿诗集撰写的序以及神道碑铭,我们固然应该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来了解上官婉儿的生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该通过它们对她的型塑去理解唐前期政治和文化的理念与实践,或者反过来把握她在唐代历史中的意义。

近期上官婉儿墓及墓志的发现同时受到了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但经过大众媒体的渲染,墓志的内容和价值普遍得到误解。好在学界反应迅速,李明和耿庆刚两位学者刊布的录文和初步笺注使我们能获知墓志的具体文字,而仇鹿鸣等多位学者也根据墓志对上官婉儿生平及其相关问题做了细致而给人以启发的讨论。不过到目前为止,我所见的讨论主要还是从墓志提供的信息出发,环绕几个政治制度史的问题展开,比如上官婉儿的身份究竟是嫔妃还是宫中女官,她和韦后集团、太平公主以及李隆基等的关系有哪些变化,她在唐代宫廷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对于包括唐代墓志在内的中古墓志,我曾提出我们不能满足于从中找寻历史信息并加以考释,还应将墓志的书写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这样方能更精确地把握墓志的史学利用价值。上官婉儿墓志的讨论,这一方面的工作仍有待重视。关于上官婉儿生平的重要文献,无论是新出墓志,还是唐代文豪张说为她诗集撰写的序以及神道碑铭,或者稍后出现的武平一的《景龙文馆记》的记载,都具有多重的研究意义。我们固然应该通过对它们的解读来了解上官婉儿的生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应该通过它们对她的型塑去理解唐前期政治和文化的理念与实践,或者反过来把握她在唐代历史中的意义。这篇小文的主要目的是想对这些方面稍加分析,以便让一般读者了解唐代书写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

需要先提一下的是,墓志发现前一年,史语所的郑雅如女史就发表了论文《重探上官婉儿的死亡、平反与当代评价》(《早期中国史研究》第四卷第一期,2012年),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迄今关于上官婉儿最具学术价值的文章。不少重要的问题,郑文均有涉及,一些主要结论未因墓志的发现而动摇,这也提醒我们不能迷信新出土文献的作用。可惜这篇文章的贡献在目前的讨论中未能获得更多的重视。所以这里先简单介绍下郑文的主要看法。文章指出唐隆政变前夕上官婉儿并不支持韦后集团,她的死不像是政敌周密计划的结果,而是李隆基出于自身立场临场制造的“事故”。李隆基的宫廷政变不仅以铲除韦氏集团为目的,也是针对武后、中宗以来女性参政的一场革命,试图通过暴力来铲除这一模式;其次,太平公主是推动为她昭雪的关键力量。但睿宗即位后给婉儿作出的平反,也不只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婉儿是则天朝以来“文治”的有力推动者,与朝臣特别是文官词臣互动良好,所以这一举措有客观的舆论基础。除此之外,文章还讨论了为何历代史传会重复上官婉儿集由唐玄宗下令编纂这一错误记载,从中体现出怎样的文化场景。这些观点虽然也着眼于政治史的问题,但在分析上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框架。本文的努力则是要结合新出墓志和张说等人的文字,从书写的角度来重

新评估当时人对上官婉儿形象的塑造。并以此来对唐代政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观察。

首先谈一下我对上官婉儿墓志的印象。若熟悉唐代墓志的书写,那么不难发现这篇墓志的文笔,包括谋篇、用典、遣词等等,都相当平庸。有些字句近于粗鄙,比如写上官仪被贬是“近辞金阙之前,远窜石门之外”,哀叹上官婉儿之死是“龟龙八卦,与红颜而并消;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等等。若换成别的书写对象,那么这种平庸在更多程式化的唐代前期墓志里未必值得惊讶。但这种情况出现在当日文坛女主和有昭容身份的婉儿墓志里,就令人费解,至少说明撰写者不大可能是文章名手。对于该墓志未署撰者名这一现象,不少学者已经指出不署撰者名是唐代前期墓志的常态。其实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前期墓志不署撰者名诚然很普遍,但有几种例外。一是如果书写对象是重要皇族成员,一般会署上撰者名。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撰写者是文学重臣,那么往往也会署上名字。前一种情况的例子,就高宗武后时代以来而言,有太宗之女临川长公主、西平大长公主、永泰公主、太平公主第二女万泉县主薛氏、章怀太子等等。后者的例子更多,有许敬宗、上官仪、崔行功、韦承庆、岑羲、狄仁杰、刘宪、李峤、崔融、郑愔、卢藏用等等。新近发现的武则天堂兄武思元的墓志,就赫然列了撰写者珠英学士韦元旦的名字。以上官昭容之身份和文名,墓志却不署撰者,加上不出色的文笔,使我们可以推断这篇墓志撰写者绝无可能是当时的高层文士。

不过文笔平庸并不表示这篇文字就缺乏意旨。墓志和张说等关于上官婉儿的撰作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墓志虽也赞扬婉儿的文学之才,说“婕妤懿淑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捃拾得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却丝毫未提到她的这种才华在政治中的运用及其重大影响。通篇表彰的口径与当时赞扬一般命妇在性质上差别不大。单就对婉儿生平的了解而言,这篇文字提供的信息其实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史家已有的认识。但就婉儿在宫廷日常政治中的形象而言,墓志的确描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情状。特别是下面一段,说中宗神龙元年上官婉儿被册为昭容之后:

韦氏侮弄国权,摇动皇极。贼臣递构,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降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擿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衂;下之,请饮鸩而死,几至颠坠。

这段用罕见的“上之”、“中之”、“次之”、“下之”这种奇特句式来表述的确显得突兀。内容是将婉儿纯然描绘成一位彰显后妃之德的典型。上官婉儿看上去像被动、哀婉而深明大义的烈妇,步步抗争,却又只能步步退让。这段描写究竟含有多少真实性当然无法确知。宫闱政治往往瞬息万变,学者若根据零碎的资料去揣测无异缘木求鱼。不过文献的蛛丝马迹告诉我们,这样的细节或不至于完全空穴来风。《唐大诏令集》中有《起复上官氏为婕妤制》,是上官婉儿守丧之后,中宗在

景龙三年(709)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复她时下的制书。里面说她“谠议日闻,屡援楚笔;忠规岁纳,方轻汉辇”。这类字句出现在很程式化而又字句斟酌的嫔妃起复诏书里,或有所指涉。而上段文字刻意强调上官婉儿不惜以死抗争的核心问题在于中宗听信了韦后和“贼臣”的进言,要立爱女安乐公主为储(史书记载的所谓皇太女)。婉儿劝中宗及早下制书(“纶言”)消除隐患。问题是怎样的制书才能消除隐患呢?比较大的可能就是作者暗示神龙三年李重俊政变失败之后,上官婉儿曾劝说中宗宣布立后来成为睿宗的相王为储或由相王辅政。事实上这样的制书并未出现,那么为何这里要强调这一点。我认为关键在于上官婉儿固然自武则天时代就以在宫内处理文书的方式参与机要,但只有到了中宗即位后才真正以在内廷草诏的方式掌控政事,而且明确如《唐会要》卷五七翰林院条记载:“上官昭容在中宗朝,独任其事”(《旧唐书后妃传》中的《上官昭容传》等记载也说她在中宗时“专掌制命”),这在当时应是公开的事实。草诏权的垄断使上官婉儿实际上成了中宗的喉舌,或者在部分公众的印象里也早已是韦后的喉舌。假若真有拨乱反正的“纶言”,也多半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虽然中宗死后,在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默契之下,婉儿在中宗遗诏中加入了相王辅政的字句,但中宗生前迟迟未出现这种情况,难免会让人猜疑上官婉儿的立场。因此墓志必须以如此色彩强烈的叙述为婉儿开脱,说她从请求中宗制止韦后、安乐公主等的阴谋开始,到要求辞去专掌制命的责任,到要求出家。在这些努力都失败之后,她只得饮鸩明志。总之将责任都推给中宗。郑雅如指出神龙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政变虽失败,却使武氏势力遭到重创,从而导致上官婉儿与韦后集团渐行渐远,而太子之位的悬而未决,加剧了朝堂权力的竞逐。在与本人的讨论中,孙英刚也指出,神龙三年政变导致许多人暗中改换政治面目,向力量强大的相王和太平公主集团靠拢。这些意见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也就是上官婉儿有很大的主动性,但墓志对她的处境做了纯然被动的描写。

上官婉儿墓志的这种书写策略导致了与其他现存唐代文献中她的形象的大相径庭。比照张说撰写的《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和《中宗上官昭容集序》,这一差别尤其突出。《中宗上官昭容集序》对上官婉儿的赞誉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点稍后讨论。上官婉儿的神道碑是张说和崔日用合作而成,崔写序文部分,张说写铭文。张说的铭文在对婉儿的评价上和上官昭容集的序如出一辙,比如说她“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乃生灵媛,祚我圣君。精微其道,焕炳其文。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外图邦政,内谂天子,忧在进贤,思求多士。忠孝心感,天焉报之”。也就是强调上官婉儿通过文来参与大政,天地之气相合而产生安邦治国的效应。文中用的字句如“三光错行,昭容纲纪。百揆繁会,昭容条理”等等,若把其中“昭容”两字替换掉,几乎是唐人书写中用来形容宰相的口吻。崔日用所撰的序文已经佚失,无法了解内容,但口径必然和铭文一致,因此难以想象墓志和张说的两篇文字是同时完成的。即便《昭容上官氏(神道)碑铭》和《中宗上官昭容集序》未必一定在同一时段内完成,至少也应是在同一种舆论氛围中产生,和墓志体现的氛围有很大距离。

根据墓志,上官婉儿下葬时间为景云元年(710)八月二十四日,即在她死后两个月。墓志提到下葬时睿宗有下诏赠官,墓志盖上的昭容称谓应该是赠官的结果。一种意见认为这一赠官来得稍晚,下葬前未及写入墓志,但后来做志盖时得以加上,而这一赠官和史传提到的“惠文”的谥号都应该是在下葬不久同时颁布。这一看法的主要根据是《唐会要》和《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唐会要》卷八十提到“惠文,赠昭容上官氏。景云二年追赠”。《通鉴》卷二一〇也说:“(景云二年)秋,七月,癸巳,追复上官昭容,谥曰惠文。”这里《通鉴》胡三省注理解为“追复其昭容之职,而加之以谥”。根据墓志和上述记载,仇鹿鸣在《上官婉儿之死及平反》(《上海书评》2013年9月22日)中提出《唐会要》《通鉴》中景云二年(711)当为景云元年之误记。我认为《唐会要》和《通鉴》关于景云二年加谥号的记载大体应是可靠的。关键在于景云二年七月才有癸巳日,景云元年七月则没有。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景云二年七月癸巳宣布的是给上官婉儿赠“惠文”的谥号,而昭容之位则早已在景云元年七八月间追赠。仇鹿鸣还根据《旧唐书·崔日用传》等记载提出景云二年七月崔日用已不在长安,所以没有可能撰写神道碑序文。目前的资料无法让我们掌握崔日用离开长安的确切时间,但若神道碑是在景云二年前期撰写,则崔日用很有可能仍在雍州长史任上。即便不在长安,也不能据此断定崔日用一定无撰写的机会。

好在学界反应迅速,李明和耿庆刚两位学者刊布的录文和初步笺注使我们能获知墓志的具体文字,而仇鹿鸣等多位学者也根据墓志对上官婉儿生平及其相关问题做了细致而给人以启发。

上官诗集的编纂应该是在加谥前后进行。新近出版的《张说集校注》中,熊飞对这两篇文字的撰写时间做了进一步说明,认为这两篇文字均作于景云二年七月至十月间,即从上官婉儿获得谥号到张说罢相为止。这一看法固然有道理,但张说的两篇文字撰写于上官昭容获得谥号之前也不是没有可能。无论如何,这都应当是发生在景云二年元月张说担任宰相之后。以上官婉儿的地位和文名,由具有文坛宗主和朝臣领袖双重身份、并曾受到上官婉儿惠泽的张说来撰写,的确是最符合当时惯例的安排。郑雅如、仇鹿鸣等学者都认为太平公主是这一系列为上官婉儿昭雪举措的最为积极和有力的推动者,而加谥和编纂集子使这一过程达到高潮。这些举措并不纯粹出于太平公主对上官昭容的旧谊,也是向对手李隆基示威的政治安排。我基本赞同这些分析。需要补充的是,景云二年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权力之争加剧的时期,但表面上仍是互有进退。景云二年二月,李隆基以太子身份监国,随后太平公主被调离长安,到蒲州安置。但四月间形势出现微妙变化。可能迫于太平公主的压力,李隆基不得不以急于从师问道为借口要求“让政事”,竟获得睿宗准许(见《唐大诏令集》卷三十《允皇太子奏让政事诏》,此条与《通鉴》卷二一〇载睿宗景云二年四月戊子日颁布的“凡政事皆取太子处分”的制书有所矛盾,说明当时情势的错综),于是五月太平公主便被召回长安。至少在表面上,支持她的集团又显得更为强势。在此当口她再度推动为上官婉儿昭雪,应该有重要的个人和政治目的。不过这可以解释为何有

加谥和编集等等的安排,却不能充分说明张说在他的两篇作品中选择的书写策略。这是此文接下来要略加分析的。

张说的官僚生涯贯穿武后到玄宗四朝。一般都强调他是玄宗开元之际振衰起敝,使政治和文化风尚翕然一变的“大手笔”。但这一认识并不全面。张说可以说是武则天创建的新文治模式最直接的产物和最典型的代表,仿佛男性的上官婉儿。武则天在她正式以皇帝身份统治中华帝国的载初元年(即天授元年,690),亲临殿试。张说的策文虽名义上为第二等,实际是拔得头筹(关于张说制科登第的时间,此处参照《登科记考补正》上,徐松撰,孟二冬补正,燕山出版社,第115-116页)。这一事件的意义《大唐新语·文章第十八》说得最清楚:

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张说对策,为天下第一。则天以近古以来未有甲科,乃屈居第二等。

张说的生涯不仅肇始于武曌称帝,而且和武曌以“文”为手段来推行新政治模式密不可分。圣历二年(699),武则天下令召集大批文儒之臣编撰《三教珠英》,是张说生涯中第二个与武周文治宣传相关联的里程碑。他和徐坚为完成该项著作出力最多。因此《三教珠英》修撰完毕后不久,张说便以右史内供奉知考功贡举,并迁凤阁舍人,与另一位大手笔崔融同掌纶诰,进一步加强了他在以科举和文章为核心的新体制中的地位。张说为上官昭容诗集撰写的序实际是借对上官婉儿的赞颂来阐扬他本人崇尚并且实践的“文”的理念。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将他对婉儿的描述单纯视为对后者的才华和曾经拥有的政治能量的宣扬,而是应留意张说对上官婉儿的定位和他个人的取向之间的关联。

据成书于唐末的《北户录》“鹤子草”条崔龟图的注,上官昭容集二十卷,收入的是诗歌。但张说的序则是针对广义的“文章”而发。我近期曾撰文讨论唐代词臣现象在唐代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上官昭容集序的写作采用的修辞正是唐人为著名词臣文集撰写的序的那种手法,差别只是加入了一些具有性别特征的语词和典故。这篇序体现出唐人对词臣在政治文化中的角色的想象。这种想象将文学(特别是文章)神圣化,视之为经纬天下、调燮阴阳的最重要的工具,将掌握这种文的人视为天生异禀之人,非一般人苦学可至,所以著名词臣诞生时往往伴有种种神异。同时也强调这种才能的“血缘”传承。这些特点序文都具备了。文章开宗明义便强调“文”之作用和意义,所谓“气有抑郁,非巧辞莫得通;形有万变,非共文莫之与”。这并非一般的藻饰之文,而是“先王以是经天地,究人神,闻寂寞,鉴幽昧”之沟通之文,在唐代的语境中指的主要是代圣朝立言的廊庙之文。接下来便渲染她的出身神异。说她母亲怀她时“梦巨人俾之大秤曰,以是秤量天下”,“既而昭容生。弥月,夫人弄之曰:秤量天下,其在子乎?孩遂哑哑应之曰是。生而能言,盖为灵也”。这则神异即便不是张说本人的创造,在序中提到也是有深意的,勾勒出一个相侔于杰出文学之臣的神圣化的形象。文章将久视到景龙年间的武则天和中宗时代描绘成一个“六合清谧”、“野无遗才”、

“雅颂与三代同风”的人文黄金时代,而上官婉儿处于这个时代的中心。专美两朝诏敕的她,凭借“窈窕柔曼”、“一日万机”和“应接如响”的文辞能力,“独使温柔之教,渐于生人;风雅之声,流于来叶”,成为疏通帝王与臣民的津梁。张说将上官氏和班昭、左芬等历史上同样以文著称并服务于宫廷的女性做了区分,强调她和她们“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

关于上官婉儿何时开始以草拟文书的方式参预国政,唐代史乘中有万岁通天(696-697)、圣历(698-699)和久视(700)等不同记载。这些武周年号前后相继,其实都未必是精确的记录,因为这一时期内廷的这种工作并未真正制度化,加上上官婉儿这方面的影响力在前期不太可能那么突出。但张说在序文中特别以久视年作为这一黄金时代的开始则应该是基于他的个人经验。他参加《三教珠英》的编撰虽然是从圣历开始,但主要工作的进行应该是在久视年间。这一年中他和朝廷文士俊髦“日夕谈论,饮酒赋诗”,恐怕是他早期生涯中最为美好的岁月。序文说在这个黄金时代,朝廷“内俊图书之府,外辟修文之馆”。“内俊图书之府”正是指编撰《三教珠英》这类活动,而“外辟修文之馆”则指中宗时立修文馆,以朝廷重要文学官僚为学士的故实。张说本人那时也以高级官僚身份任修文馆学士。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经验投射到对上官婉儿的赞誉上。序文完全不涉及上官婉儿曾面临的政治阴影,也仿佛超越了日常政治的考量,笔调充满自信。附带提一句,上官婉儿集的编纂在传统时代始终被误认为是玄宗下令的结果,除了学者指出的可能原因之外,我猜测这种长期的误解恐怕也和张说文中的这种“盛世”笔调有点关系。

从上官婉儿墓志到张说等撰写的《中宗上官昭容集序》,中间相隔不过一年,上官婉儿在官方舆论中的形象就出现如此显著的变化。解释此种现象不能只从日常政坛斗争这一角度找原因,还应在这一时期统治理念的蜕变中找到语境。可以确定的是,墓志提供的形象纵然不完全是掩饰,也是非常片面的。造成这一形象的原因不难解释。当时上官婉儿名誉的恢复,虽有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之间的政治妥协等因素,也和睿宗登基后平抚朝野的动机有关。比如依附韦氏的重臣韦巨源和上官婉儿情形就有些类似。韦巨源也是在唐隆政变中为乱兵所杀。关于他谥号的争议亦发生在景云元年(《唐会要》卷七九谥法上)。当时主持谥法的太常寺要给韦巨源“昭”这一谥号。在唐朝礼制中,“昭”意味“圣文周达”和“明德有功”,是很高的评价。这一建议遭到户部员外郎李邕的强烈反对。李邕反对的依据就是韦巨源和韦氏集团的密切关系。有意思的是,李邕在驳议中特别说韦巨源依附韦氏,罪行确凿而严重,幸亏“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给草遗诏”,相王也就是此刻的睿宗才得以辅政(《册府元龟掌礼部谥法一》)。尽管李邕的驳议赢得舆论支持,韦巨源依然获得“昭”的谥号,可见睿宗急于寻求政治稳定的意图。上官婉儿在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前获得的追赠也应有这种背景。此时尚处于情势稳定之初,而韦后、安乐公主之后女性政治的问题仍显得敏感,因此墓志的撰者选择了一种低调而稳妥的宣传模式,即将婉儿形容成一

位有先见之德却又只能被动接受政治命运的无辜者。从当时的政治伦理的角度,这恰属于“政治正确”的书写策略,既能博取朝野的同情,又能将婉儿从女性参政的恶名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这是再造她形象的初步努力。

这种低调的处理不久就开始被高调的宣扬所取代。李邕驳议中提到上官昭容草中宗遗诏,说明这一功绩已经进入了当时朝野的舆论,成为不能否认的事实。这应该也是太平公主能为她说话的一个关键的公开理由。但这并非使上官氏的身影重新变得高大的唯一原因。“惠文”这一谥号不仅仅是对婉儿最为突出的成就的一种肯定,还是对她的形象的一种大幅度提升。张说的文章是这种提升更具体的表现。郑雅如在评介这种对上官婉儿的褒扬的影响时说:

由于文学与文治不论是作为政治的妆点或核心价值,自唐代以降持续为统治阶层所重视,上官婉儿辅政推进文学与政治的结合,符合后世价值趋向。因此婉儿不似韦后或太平公主徒留负面评价或被历史遗忘,其身影甚至超过男性,成为象征国家文风兴扬、优礼词臣的文化符号。(《重探上官婉儿的死亡、平反与当代评价》,第143页)

张说的序正是将上官婉儿变成“象征国家文风兴扬、优礼词臣的文化符号”的重要工作。但这项工作目的并不只是为了上官婉儿,也是为倡导以“文”为核心的新统治理念所作的整体努力的一个部分。就在他撰写这篇序文前不久,也就是景云元年,张说为政坛盟友和重要文臣卢藏用写了《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神道)碑铭并序》。卢藏用是隋代文坛宗主卢思道的玄孙。在这篇神道碑中,张说明确指出像卢思道那种“精微入虚无,变化合动飞”的文才“非学徒竭才仰钻之所逮”,讲述卢思道如何凭借他的学养和文辞成为“纪述事业,润色王道,发挥圣门”的“文伯”。这和对上官婉儿才能和贡献的定位是一致的。该文当然是借颂扬卢思道来恭维卢藏用承载的“斯文”传统和“一家垂范”的文脉,卢思道之于卢藏用正如上官仪之于婉儿,但也是在对“文”的谱系作出新的评估。

这种评估还出现在张说撰写的《洛州张司马集序》文中。据熊飞的考证,这篇为张希元文集写的序也应是景云年间的作品。这三篇文字在同一阶段出现固然有其偶然性,但就其中关于“文”对政治的特殊意义的阐释和弘扬而言,它们强调了相同的理念,这就不是偶然的了。所以要把握《中宗上官昭容集序》的主旨,就应该注意张说同时期撰写的这些文章,同时也要对唐代对文学的社会想象的特征有所把握。这些文字是在具瞻之地的张说对文的传统和武后时代的政治文化馈赠作出的评估,和对这一模式的未来寄托希望。虽然要到开元中期张说才能将这些理想真正转化为行动,但在睿宗时代,他已经是无可争辩的文士的代言人了。卢藏用估计在这方面有着和张说相似的理念,但很有意思的是,他将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看作“风雅之道扫地尽矣”的罪魁,而将“天下翕然,质文一变”的功劳归于登高一呼的陈子昂(《陈氏集序》,收入《文苑英华》卷七〇〇)。

上官婉儿墓志的出土,无意间为我们更细致地观察唐朝以“文”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大潮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参照点。对于上官婉儿的形象而言,墓志的建构对后来对上官婉儿的认识可以说没有影响,反而是个被历史湮没的小插曲。而张说的序文等则对确立上官婉儿在唐代“文”的传统中的地位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以后的史乘虽然在对婉儿的政治评价上有所不同,在对她通过“文”来发挥政治影响这点上并无二致。比如武平一作于开元时期的《景龙文馆记》中有关于上官氏生平的描述,此处无法具体展开讨论,但从文字来看,我认为就是根据张说的序文甚至佚失的崔日用的神道碑序等文献抄撮改写而成。

尽管武则天以来的政治斗争剧烈而错综,其间的代表人物,无论是武后,还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看中“文”的政治力量这点上恐怕都是一致的,也就是无论谁主宰政权,都有可能通过制度和用人在弘扬以“文”为核心的新统治模式上走得更远。当然这是一种以宫廷为核心的文化政治模式。在张说这样的统治精英眼里,这种模式只有通过与帝王的直接联系才能有正当性和产生最大效应。正因如此,上官婉儿家庭的遭遇能在《中宗上官昭容集序》里被解读成“天实启之,故毁家而资国”的命运安排。根据现存记载,上官婉儿确实是武后奠定的以“文”为核心的政治文化的重要实践者甚至化身,这给包括张说在内的文学官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官婉儿代表的这种统治模式到了开元时期便以更为制度化的方式积淀下来并逐渐转型,从而产生出既依赖于皇权又相对独立的政治文化精英。张说恰恰是那个转型阶段的关键人物。

若从日常政治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则当时并非每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都认同这种模式。张说虽然被现代史家视为李隆基集团的主要成员,但在姚崇等人眼里,他始终是个圆滑的政坛可疑分子。陈寅恪先生的高足汪籛早在《唐玄宗时期的吏治和文学之争》里已经阐明,玄宗朝初期姚崇和张说的矛盾表面看是日常权力之争,实际涉及统治理念的差别。所以李隆基登基后,张说虽曾贵为中书令,却并没有立刻成为秉持国政的人物,不久还遭到贬谪。直到开元九年(721)九月姚崇去世才得以重回权力的巅峰。不过日后在张说等人努力推动的新文治传统的展开过程中,再也没有一位女性扮演过类似于上官婉儿这样的角色。然而就像波考克(J. G. A. Pocock)指出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过一个“马基雅维利的时刻”(The Machiavellian Moment),在构建唐代政治中的“斯文”传统过程里,也曾经有过那么一个“上官婉儿的时刻”。

上官婉儿最经典的诗《彩书怨》赏析

上官婉儿最经典的诗《彩书怨》赏析 上官婉儿最经典的诗《彩书怨》赏析孔小河 上官婉儿,唐朝女子,久居宫廷,擅长诗文。 上官婉儿写过一首诗,叫做《彩书怨》,是这么念的: “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 【怨】 诗里面有一个类别,叫做“闺怨诗”。钱钟书在《诗可以怨》里面写到: “一个人失意不遇,全靠‘诗可以怨’,获得了排遣、慰藉或补偿。大家都熟知弗洛伊德的有名理论:在实际生活里不能满足欲望的人,死了心作退一步想,创造出文艺来,起一种替代品的功用,借幻想来过瘾。” 与其说思妇思念丈夫,更不如说是女人作为天生的感情动物,在闺怨诗里得到了一种爱情,仿佛一种相信。而在琼瑶的小说世界里,没有爱情的女性,生命基本凋零。上官婉儿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中宗的妃子。封建后宫的寂寞、残酷的生活土壤,是难有爱情的。 【时空】 一句『叶下洞庭初』,很好地化用了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道出了季节。“初”字给人的感觉总是新鲜的、好奇的、值得作回忆的,初心、初恋、初见,在这里则指向时间,是初开始落叶的时候。 上官婉儿诗里的“我”在洞庭湖边,“你”在天津蓟县,一南一北『相隔万里馀』。“馀”,还有多的,地理空间的延伸,思念的蔓延,总是会多一些。我想起几年前读高中,听收音机里唱歌:“……我想说我会爱你多一点点/一直就在你的耳边……” 【感觉】 『露浓香被冷』加深了秋凉的感触。浓浓秋夜,露水湿重,被子给肌肤传递着厚厚的冷,怎么睡呢,一个人。 『月落锦屏虚』是更为凄清的观照。月亮落下去了,这一夜失眠而过,房中仅有织锦屏风,没有丈夫,心里空虚,想来不忍惆怅。 “锦屏”“香被”,宫廷居所可算华丽,但宫廷生活却是“空虚寂寞冷”。这种物质与情感的巨大反差,恐怕是包括上官婉儿在内的所有后宫妃子都无法逃脱的命运。 【欲念】 “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这便是《江南曲》。它描写了采莲时观赏鱼戏莲叶的情景,暗喻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

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_白玉婕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 论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 白玉婕 (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楚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文人诗文学习借鉴《楚辞》者颇多。在初唐的女性诗人中,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诗歌尤其引人注目,她的诗歌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意象、典故等方面均对《楚辞》有不同程度的借鉴。 关键词:上官婉儿;诗歌;楚辞;典故;艺术形式;意象;接受 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26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26-02 《楚辞》和《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辞》以其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的心灵。《文心雕龙·辨骚篇》撮其要曰:  “故才高者苑其鸿才,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重蒙者拾其香草。”[1]颇为精辟的概括了后世文学对于《楚辞》的借鉴与吸收。 初唐时期,“宫体诗”仍然主导者诗坛,然而楚辞深受这一时期的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对唐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男性诗作受楚辞影响较大的有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时下女性诗人本来有限,加之女性诗作流传下来的甚少,故受《楚辞》影响者较少。据《全唐诗》记载,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女诗人主要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文德皇后、徐贤妃、韦氏、薛瑶。这些女诗人中,出现了一些专职诗人,她们在在皇帝游宴时赋诗,奉制唱和,诗作大多清雅精致。这一群诗人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是上官婉儿。《全唐诗》录其诗32首。纵观婉儿的诗歌,发现在初唐女性诗人中,她的诗作受楚辞的影响较大。本文试从上官婉儿的诗歌形式和内容出发,分析其诗歌对楚辞的接受。 一、上官婉儿诗歌中直接化用了楚辞典故 上官婉儿(664-710),初唐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诗人、诗歌评论家。初唐著名诗人、西台侍郎上官仪的孙女。张说作《昭容文集序》云:  “昭容两朝专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响……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嘉献令范,代罕得闻,庶姬后学,呜呼何抑”。[2]上官婉儿作为武则天的贴身女官,她不仅参与朝政,起草制诰,并且由于卓越的诗歌才华,奉旨品评诗歌,奖掖后进,奉和应制,对唐朝的统治、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官婉儿诗歌对楚辞的接受首先表现为她对楚辞典故的化用。用典不仅能够营造相似的意象,而且能在一句之中精炼的概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据《上官婉儿诗歌中的楚辞典故》一文统计,其中5处化用了《楚辞》典故,[3]引用《楚辞》典故的频率较高。以下本文在时作的基础上对此五处做更为详尽的分析与讨论,上官婉儿的诗歌流传下的共32首,其中仅有一首是抒情怀人之作,即《彩书怨》,其曰: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4] 其中“叶下洞庭初”一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此处是明用。这一句为全诗铺垫了一幅深秋凄景图,给人一种凄凉惨淡感,这与《九歌·湘夫人》中开篇的布景相吻合。其次,这首诗的主旨是思念远方的爱人,这与湘夫人思念湘君的主旨又相吻合。不仅深化了典故中原有情感,还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情真意切之功效。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六中“莫怪留步,因攀桂松”,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援桂枝兮聊淹留”。此处是明用。《招隐士》为淮南小山所作,主要描写王孙为了观赏象征美德的桂枝,久留环境险恶的深山幽壑不肯归来,朋友焦虑不安,表达了希望王孙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上官婉儿这首诗继承了楚辞的气势磅礴、意境阔大的传统,化用了因为追慕山中芬芳的桂枝而不肯归来的典故,用典精切,对仗极为精工。 《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其十一中“人将薜作衣”一句出自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此处是明用。《九歌·山鬼》主要描写了一位多情而又美丽的山鬼在山中采灵芝以及和恋人约会,其中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和人物衣着的描写十分夸张,山鬼出行“乘赤豹兮从文狸”,令人怵目惊心。然而山鬼“既含睇兮又遗笑”,“被石兰兮带杜衡”,香洁而美丽,全然没有恐怖的感觉。《楚辞补注》对“薜荔”一词的解释是 *收稿日期:2011-12-28 作者简介:白玉婕(1986-),女,甘肃金昌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中国历史故事-关于上官婉儿的轶事典故 上官婉儿的历史评价

中国历史故事-关于上官婉儿的轶事典故上官婉儿的历史评价 传说在上官婉儿出生之前,她的母亲郑氏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境里,郑氏见到一个巨人,巨人没有伤害她,而是交给她一杆秤,对她说:“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醒来以后回味这个梦,她想着,既然是能称量天下士人的人,那她怀的这胎孩子必定是个男孩! 不久之后,郑氏就生产了,不过这个孩子并不如她预料的那样,反而是个长得精致可爱的女孩儿。郑氏心里的失落感蹭蹭蹭的往上飙,然而等待着她的还有更惨的,她的公公上官仪是当朝宰相,可是却因为替高宗起草了废后诏书而被武则天记恨,最后全家遭殃,上官仪和其子上官廷芝皆被武则天所杀,郑氏和襁褓中的上官婉儿也被没入掖庭为奴。 郑氏抱着上官婉儿:“你真的能称量天下士吗?”上官婉儿随即咿咿呀呀的附和,好像在认真回答郑氏的话一样。 就算成为了宫中奴婢,郑氏也依然坚持精心培养上官婉儿,她不希望上官婉儿长大以后成为无知的人。上官婉儿聪明异常,郑氏教什么她都一学就会,到了十四岁时,上官婉儿的才名甚至惊动了武则天。 武则天召见上官婉儿,并出题考验她,上官婉儿应对自如,一口气就写出一篇上佳的文章,令武则天惊叹不已。武则天惜才,免去了上官婉儿的奴婢身份,从此将宫中诏命一事交付于上官婉儿,称“内舍人”。武则天准许上官婉儿参与政事,大多的诏书也交给上官婉儿起草,让其处理百司奏表,上官婉儿因此权势日盛,有“巾帼宰相”之称。 神龙政变以后,唐中宗复位,中宗喜爱上官婉儿,将其封为昭容,十分宠爱和信任她。 上官婉儿经常劝说中宗大量设置昭文馆学士,组织宴会让朝中善作诗词的人参加游乐,让他们作诗作词。等他们作好诗词以后,中宗就令上官婉儿品评,但凡是上官婉儿选出来的第一名,往往有重金和官爵相赐。如此一来,许多求取功名利禄之人便纷纷吟诗作赋,在全国刮起一股作诗风潮。 另外,上官婉儿还酷爱收藏名书典籍,据说她曾藏书上万卷,所有藏书全都

唐朝文学史学习笔记

唐朝文学史 1.唐诗的四个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一,历史学家通常以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社会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然而,一方面,唐诗的发展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相平衡;另一方面,唐诗作为展现唐代诗人心灵奥秘和唐代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发展又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的盛衰有着不相一致的地方,故而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的特殊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这四个时期。例句 “故凡所作效古而自汩其体者,引喻凡猥者,辞繁而芜句佻且稚者,记、序、书、说、杂文皆有之,不独碑、志仍六朝、初唐余习也。”——清?方苞《书柳文后》 “即其比兴一端,能使汉、魏、六朝、初唐骚人墨客,勃郁幽芬于情文缭绕之间。”——清?魏源《〈诗比兴笺〉序》 2.泛指唐代初期,可参见词条唐朝。如:他专门研究初唐的政治经济状况。 初唐的诗歌 创作取向 初唐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和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可以把初唐诗人分为二类:一类是围绕在唐太宗和唐高宗、武则天身边的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飘游在山野之中的诗人。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他们诗歌创作的取向和诗歌风格的形成。 上官体 宫廷诗人诗歌的戏乐取向为内容上歌功颂德、应制唱和,形式上讲究声律对偶、雕琢辞藻。代表为“上官体”,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多写丽景艳情;二是善于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三是属对精雅。宫廷诗人虽然对近体诗体式的定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思想内容、诗歌风格上,他们的诗歌并不能将唐诗创作引上康庄的大道。 四杰 “四杰”的诗学主张集中体现在杨炯的《王勃集序》、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启》、卢照邻《南阳公集序》等文章中,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第二,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第三,注意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第四,注意诗文的社会作用。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了自己的诗学主张,归纳起来有如下五点:一是倡导“汉魏风骨”和“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二是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三是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注重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四是强调诗歌应该“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五是主张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遣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这五点相互联系和制约,相辅相成,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也是对先唐诗学成果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理论总结。这样,陈子昂便给唐代诗人指出了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

上官婉儿历史简介 _1500字

上官婉儿历史简介_1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上官婉儿,664年生,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三门峡)人,唐高宗时宰相上官仪孙女。664 年(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因母亲郑氏是太常少卿郑休远之姊,母女才得免死,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被发配入内庭为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677年(仪凤二年),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在宫中召见,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片刻而成,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并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犯下死罪,但武则天爱惜她的文才而特赦,只是处以黥

面而已。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 从696年(通天元年)(《旧唐书》为圣历年)开始,武则天又让她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705年(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706年(神龙二年),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和他私通,并在她所起草的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非常恼怒。 707年(景龙元年七月),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假传圣诏调拨羽林军三百余人,奔赴武三思、武崇训的府第,将他们杀死,并诛其亲党十余人,然后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情急之下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就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集在太极殿前,闭门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A.《易经》 B.《诗经》 C.《楚辞》 D.《乐府诗集》 正确答案:《诗经》 2.【单选题】《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国风() A.秦风 B.郑风 C.豳风 D.齐风 正确答案:秦风 3.【单选题】下列诗句中出自《蒹葭》的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C.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D.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正确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单选题】《诗经》中的国风共包括多少() A. 60 篇 B.140 篇

C.160 篇 D.305 篇 正确答案: 160 篇 5. 【判断题】根据音乐的不同,我们把《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 , 创造并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的是( ) A.宋玉 B.屈原 C.唐勒 D.贾谊 正确答案:屈原 2.【单选题】《哀郢》选自( ) A.《楚辞·九章》 B.《楚辞·九歌》 C.《楚辞·天问》 D.《古诗源》 3. 【单选题】楚辞体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 讲究格律

正确答案:楚辞·九章》 3. 【单选题】楚辞体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征是 ( ) A. 讲究格律

B.注重对偶 C.好用“兮”字 D.以四言为主 正确答案:好用“兮”字 4.【单选题】屈原生活的时代是()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汉 D.东汉 正确答案:战国时期 5.【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屈原作品的是() A.橘颂 B.天问 C.九思 D.离骚 正确答案:九思 对应章节第三章 1.【单选题】李白“谪仙人”的称号出自() A.《本事诗》 B.《唐才子传》 C.《唐诗纪事》 D.《蜀道难》

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如宫斗剧 经历堪比武则天

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公布如宫斗剧经历堪比武则天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在香消玉殒千余年后,去年9月,其墓现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备受关注。而完好的墓志,982个字的志文,究竟给我们还原怎样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7日,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披露或者颠覆了很多史书记载的内容,墓志记载的情节,堪比今天的古装剧。记者采访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出土于甬道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北。其中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 记者发现,志文主要记载了其家族的来历,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昭容祖父三代,其祖父上官仪的官职就罗列有10多个。而对上官婉儿的经历描述则颇为简略,主要记载了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唐朝嫔妃等级,相当五品官。后提到的婕妤、昭容、昭仪均高于才人),神龙元年(705年)42岁册为昭容,之后请求皇帝贬自己为婕妤(jiy),唐隆政变(710年)被杀,死时47岁。 五大揭秘 墓志内容远超此前考古专家所说“没有什么爆炸性内容”,虽然不足千字,多位专家却从中解读出诸多历史颠覆: 揭秘一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后又有分支 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guī)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 该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楚怀王之子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官职为姓,这也是上官姓氏的来历。而子兰也就是历史上谗言陷害屈原的人。 为何上官仪是河南三门峡人,而婉儿却是甘肃人呢?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狄仁杰真相”讲座主讲人于赓哲解释说,汉代,上官家族从南方的楚国迁徙到甘肃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门峡,上官仪就是三门峡人,这与婉儿墓志所说的祖籍甘肃并不矛盾。 揭秘二 先后嫁父子两皇帝经历堪比武则天

《新唐书·陈子昂传》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举进士。 时高宗崩于东都,将迁梓宫长安。于是,关中无岁,子昂盛言东都胜垲,亦可营山陵。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太学,即上言:“臣愿陛下为唐恢万世之业,相国南郊,建明堂。乃月孟春,躬藉田、亲蚕以劝农桑,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明讼恤狱以息淫刑,修文德以止干戈,察孝廉以除贪吏。”又言:“‘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 后召见,赐笔札中书省,令条上利害。子昂对三事。其一言:昔尧舜不下席而化天下,盖黜陟幽明。陛下知难得人,则不如少出使。其二言:国家兴衰,在县令也。今吏部调县令如补一尉,但计资考,不求贤良。故庸人皆任县令,教化之陵迟,顾不甚哉!其三言:宜脩文德,去刑罚,劝农桑,以息疲民。蛮夷知中国有圣王,必累译至矣。 于时,吐蕃、九姓叛。子昂上疏曰:“盗兴则安北不全,甘、凉以往,跷以待陷,后为边患,祸未可量。此国家大机,不可失也。”其后吐蕃果入寇,终后世为边患最甚。后复召见,使论为政之要,适时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子昂乃奏八科:一措刑,二官人,三知贤,四去疑,五招谏,六劝赏,七息兵,八安宗子。俄迁右卫胄曹参军。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圣历初,以父老,表解官归侍,诏以官供养。会父丧,庐冢次,每哀恸,闻者为涕。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欲害子昂,家人纳钱二十万缗。简薄其赂,捕送狱中。子昂之见捕,自筮,卦成,惊曰:“天命不佑,吾殆死乎!”果死狱中,年四十三。 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所论著,当世以为法。大历中,东川节度使李叔明为立旌德碑于梓州,而学堂至今犹存。(节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改动)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大学/ B.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大学/ C.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大学/ D.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擢麟台正字/拱初/诏问群臣/调元气当以何道/子昂因是劝后兴明堂/大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陵”都具有“高大、雄伟、永久”之义,君主之墓被喻为“山陵”,天子去世被称为“山陵崩”。而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 B.“三老五更”,为乡官之名,由年老致仕而有经验之乡间耆老担任,掌管教化,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皇帝向三老五更示敬时,行跪拜之礼。 C.“蛮夷”是我国古代对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泛称,包括南蛮和东夷;近代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的“夷”则是指西洋人。 D.“表”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种文体;“表”还可做动词,是“以表上奏”的意思。

论《三国演义》_700字

论《三国演义》_700字 依我个人的思想主义,我并不爱看《三国演义》。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那令人叫好的三足鼎立之场面,远不如太平公主的帝位争夺战更有看头。 令人尊敬的一代女皇——武则天,她的睿智无人能比,非于常人的政治能力更是令天下人所折服。她的女儿太平公主继承了她的优点,在于众多的有野心的女人中脱颖而出,之前所做的计划也使她事半功倍。 而《三国演义》中的部分情节并不真实,为罗贯中所编。著名的三顾茅庐便是如此,为使众人更相信刘备的为人,把请诸葛亮出山的次数填上了几笔。虽然这使读者更鲜明地看到刘备的形象,但改历史典故我还是有些无法接受。典故毕竟还是越真实越好,要不把那些错误给留到现在,谁真谁假也辨不清了。 其次便是《三国演义》中的诸多打斗,如大名鼎鼎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虽说这些战争都改变了历史,但出于女生的性格,那打打杀杀的场面实在过于详细,不免有些厌恶。不管那些战略使如何周密,结局又是多么尽人意,却使人(起码我)感到书中的主角有点嗜杀的感觉了。 紧随其后的便是这个“义”字,不少人都被此字所诱,但我现在却有个不同的观点。古代的两大名著《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义”一字就概括了全书,这也使我反感,就因为这个“义”字难倒了太多英雄好汉:关羽就因为义在华容道放了曹操,梁山好汉一齐去救吟反诗的宋江……说实在的,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为义而拼杀的场面,什么“大义灭亲”的,义有时常与“孝”、“忠”两字背道相驰,那不是与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相反了吗? 既便如此,《三国演义》也是众多学者的爱物,因为这本名著还是记载了不少《史记》上所看不到的典故。但依个人观点,倒是更喜欢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历经那么多的事,料理好一切才登上王位的。爱屋及乌,她的女儿我也很欣赏,太平能力不凡,在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中占了上风,虽然最后还是失败了,但太平公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武则天第二”实在能当之无愧地受人尊敬。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唐上官婉儿墓志》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唐上官婉儿墓志》 夫道之妙者,乾坤得之而为形质。气之精者,造化取之而为识用。挺直胸铸,合散消息,不可备之于人。备之于人矣,则光前绝后,千载其一。婕妤姓上官,陇西上邦人也,其先高阳氏之后子,为楚上官大夫,因生得姓之相继。女为汉昭帝皇后,富贵勋庸之不绝。曾相弘,随藤王府记事参军,襄州总管府属,华洲长史,会稽郡赞特,尚书比部郎中。与谷城公吐万绪平江南,授通义大夫。学富五车。文穷三变,曳据入侍,载清长坂之衣冠,仗剑出征,一扫平江之氛侵。祖仪、皇朝禁府参军、东阁祭酒、弘文馆学士、给事中、太子冼马、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银青光禄大夫、行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赠中书令、泰州都督、上柱国、楚国公、食邑三千户。波涛海运,崖岸山高,为木则揉作良公,为铁则厉成利剑,采樜惮于糟粕。一令典籍困穷,错综极于烟霞,载使文章全盛。至于跨蹑簪伆,谋酋庙堂,以石投水而高视,以梅和羹而独步,官僚辅佐,问望相趋,麟阁龙楼,辉光递裘。富不期奢,贵不易交。生有令名,天书满于华屋,没有遗爱,望诰及于穷泉。父庭芝。左千户,周王府属,人物本源,士流冠冕。宸极以侍奉为重,道在腹心;王庭以吐纳为先,事资喉舌。落落万寻之树,方振国风。昂昂千里之驹,始光人望。属楚国公数奇运否,解印寒裳,近辞金阙之前,

远串石门之外,井从流进。同以优卒。赠黄门侍郎,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访以荒诹,无复藤城之榇;藏之秘府,空馀竹筒之书,婕妤,懿澎天资,贤明神助,诗书为苑囿,裙拾德其菁华;翰墨为机杼,组织成其锦绣。年十三为才人,该通备于龙蛇,应卒逾于星火。 先皇拨乱反正,除旧布新,救人疾苦,诏天明命。神龙元年,册为昭容,以韦氏侮弄皇权,摇动皇基,贼臣递乱,欲立爱女为储;爱女潜谋,欲以贼臣为党。昭容泣血极谏,扣心竭诚,乞将纶言,将除蔓草。先帝自存宽厚,为掩瑕疵。昭容觉事不行,计无所出,上之,请樜伏而理,言且莫从;中之,请辞位而退,制未之许;次之,请落发而出,卒为挫衅;下之,请饮鸠而死,几至颠坠。先帝惜其才用,懿以坚贞,广求入腠之医,才救悬丝之命,屡移胐魄,始就痊平。表请退为婕妤,再三方许,暨公车晏驾,土字衔哀。政出后宫,思屠害黎蜀。事连外戚,欲倾覆宗社。皇太子冲规参圣,上智伐谋,既先天不讳,亦后天斯应,拯皇基于倾覆,安帝道于艰虞。昭容居危以安,处险而泰,且陪清禁,委运于乾坤之间,攄冒铦峰,亡身于仓卒之际。时春秋四十七。皇鉴昭临,圣词胗悼,爱适制命,礼葬僧官。太平公主哀伤,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以大唐景云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窆于雍州咸阳县茂道乡洪渎原,礼也。鬼龙八卦与红颜而并销,金石五声随白骨而俱葬,其词曰: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择题知识点

1、“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2、“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3、“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4、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 5、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就是《淮南子》 6、《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就是舞容 7、《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就是《野有蔓草》 8、下列《诗经》作品中,不属于婚恋题材的有《桑柔》 9、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 10、“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11、《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12、《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13、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就是《穆天子传》 14、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就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1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1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就是墨家 1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就是孟子 1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就是庄子 19、曾游学稷下的学者就是荀子 20、晚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就是荀子 21、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就是《荀子》 22、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就是《成相》 23、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24、“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25、“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 26、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27、下列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汉大赋特征的就是比喻象征 28、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就是董仲舒 29、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就是司马相如 30、扬雄指责汉武帝“游观侈糜,穷妙极丽”的作品就是《羽猎赋》 31、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32、西汉时被认为作赋就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就是扬雄 33、下列抒情小赋的先驱就是《归田赋》 34、与《服鸟赋》同属一个作者的作品就是《治安策》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在香消玉殒千余年后,去年9月,其墓现身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备受关注。而完好的墓志,982个字的志文,究竟给我们还原怎样一个真实的上官婉儿,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7日,上官婉儿墓志全文在最新一期的《考古与文物》期刊发表,披露或者颠覆了很多史书记载的内容,墓志记载的情节,堪比今天的古装剧。记者采访多位唐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还原历史上真实的上官婉儿。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明说,上官婉儿墓志,青石质,正方形。出土于甬道正中,出土时志盖覆于志石之上,上首皆朝北。其中志石长宽均为74厘米,厚15.5厘米。划细线棋格,阴刻正书32行,总共有982字。 记者发现,志文主要记载了其家族的来历,用了近一半的篇幅叙述上官昭容祖父三代,其祖父上官仪的官职就罗列有10多个。而对上官婉儿的经历描述则颇为简略,主要记载了上官婉儿年十三为才人(唐朝嫔妃等级,相当五品官。后提到的婕妤、昭容、昭仪均高于才人),神龙元年(705年)42岁册为昭容,之后请求皇帝贬自己为婕妤(jiy),唐隆政变(710年)被杀,死时47岁。 五大揭秘 墓志内容远超此前考古专家所说“没有什么爆炸性内容”,虽然不足千字,多位专家却从中解读出诸多历史颠覆: 揭秘一 祖籍:家族从南方迁到甘肃后又有分支 长期以来,由于婉儿祖父上官仪的墓志明确记载为唐朝陕县(今河南三门峡)人,上官婉儿也就是三门峡人。但是在墓志上,则说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邽(guī)人也(今甘肃天水一带)”。 该墓志追溯上官家族的祖先出自颛顼(zhuānxū)高阳氏(五帝之一),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楚怀王之子子兰被封为上官大夫,以官职为姓,这也是上官姓氏的来历。而子兰也就是历史上谗言陷害屈原的人。 为何上官仪是河南三门峡人,而婉儿却是甘肃人呢?陕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狄仁杰真相”讲座主讲人于赓哲解释说,汉代,上官家族从南方的楚国迁徙到甘肃天水,之后上官家族又有了分支,其中有的到了河南三门峡,上官仪就是三门峡人,这与婉儿墓志所说的祖籍甘肃并不矛盾。 揭秘二 先后嫁父子两皇帝经历堪比武则天 上官仪在唐高宗(李治)时位居宰相,上官仪因“离间二圣、无人臣礼”的罪名被杀,且

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秘书--以上官婉儿为例-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女性秘书--以上官婉儿为例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秘书职业遍布各行各业之中,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中,还是国家机关里,秘书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岗位,其作用性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中,秘书这一职业往往都由很多女性来承担,如何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做好秘书的各项工作,发挥秘书的职能,服务自己的单位,促进自我职业的发展,是我们秘书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问题和课题,本文对古代女性秘书这一职业进行浅谈,并以上官婉儿为例,具体分析了这位在秘书职业发展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秘书,同时,结合上官婉儿在秘书行业的成功,具体归纳总结出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秘书这一职业,把握秘书工作,做好秘书的岗位本职,不断的提升自我,为自我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等都将发挥一定参考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古代女性秘书、上官婉儿、研究

目录 一、古代秘书的发展历史 (3) 二、古代秘书的职能 (3) (一)服务职能 (3) (二)文书职能 (4) (三)管理执行职能 (4) 三、古代女性秘书——以上官婉儿为例 (4) (一)上官婉儿概述 (4) (二)中国古代女性秘书——上官婉儿 (4) 1.天生慧智 (4) 2.善于发挥自己的闪光点 (5) 3.永远忠诚 (5) 四、古代女性秘书上官婉儿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 (5) (一)作为秘书角色定位要正确,不能错位 (5) (二)适时变换角色 (6) (三)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源泉 (6) (四)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6) (五)要提高自我的心理抗压力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7)

秘书是什么岗位,其实到目前为止是很难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与定义的,因为秘书人员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组织中,工作的职责与工作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秘书主要负责文件的起早、编写等文字工作;有的秘书主要就是对领导负责,帮助协助领导工作;有的秘书主要负责后勤的一些工作等等,但是不管秘书人员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我们都可以看到秘书人员的共同性,那就是秘书人员就是领导身边的“服务人员”,帮助、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在现代社会中,秘书这一职业往往都是由很多女性来承担,如何做好秘书工作,是现代很多女性秘书所要思考的话题。本文对古代女性秘书进行浅谈,并以上官婉儿为例,对于现代女性秘书如何做好秘书工作将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古代秘书的发展历史 秘书一职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商周时便出现了太史寮。周代时趋于完备,“五史”分工,各司其职。初创了一些秘书工作制度,主要有公文制作制度(如《论语·宪问》记郑国文书制作就经由草创、讨论、修饰和润色等环节)、文书签名及正副本制度、官文书归档贮存制度、“泥封”加印等保密制度、“采风”观政和调查的制度。 秦朝统一六国后,秘书工作制度日益完备,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御史大夫“受公卿奏章,掌天下文书”。汉承秦制。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秦汉建立了秘书官员分工责任制度、文书工作制度、参谋谏言制度、文档图书管理制度等,尤以文书工作制度为突出。如规定了策书、制书、诏书和戒潄为御用文书(下行文),章、表、奏和驳议为官僚奏疏(上行文)。确立公文运行传递制度,如逐级行文、邮传和行书记录与回文制度(记录公文传送行程、时间及收发文登记)等。 唐五代公文拟写普遍采用“一文一事”制,并建立公文移交制度,“引黄贴黄”制度(“贴黄”,在公文有误之处贴黄纸予以改写;“引黄”,把来文摘要写在黄纸上贴于来文之前)。《唐律疏议》有近三十条关于文书制度的条款。信访工作由检察御史专管。至宋代“一文一事”的行文规则已制度化。元代文书档案已采用“一案一卷制”。明代建立了票拟(条旨)制度,清代设立“军机处”等等。 在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秘书的从业者其选拔主要通过科举考试完成,一般产生学士型秘书。建立秘书工作责任制度,如:唐有“四禁”:“一曰漏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忘误。”(《旧唐书·职官志》,因此,从秘书发展的历史来看,虽然在今天秘书工作往往由女性来承担,但在我国古代,女性担任秘书的情况十分却少见。 二、古代秘书的职能 古代秘书与现代秘书从职能上而言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基本的职能主要归根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务职能 古代的秘书和现代的秘书行业其基本的职能之一就是服务领导者。因为不管是端茶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一首《彩书怨》让我们记住了那为爵比公主,权比宰相的初唐才女——上官婉儿。上官婉儿,不知何时见过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纵千年过后,她那顾盼神飞、文采风流的妩媚娇俏形象还在尘世中流传飞旋、不灭不息。上官婉儿,男性化复姓的上官,和柔媚的女性化的婉儿的组合,不只是个符号,几乎“昭示”了名字主人的传奇一生。她,在政治上巾帼不让须眉;在感情上温婉,和顺,多愁善感。她,集聪慧与美貌于一身——因为聪慧,连毁容的酷刑都只在她额上留了一朵艳丽无比的朱红梅花,成为后人们争相仿效的“梅花妆”;因为美丽,连她为了遮挡疤痕而独创的发髻,都被冠上她的名头之后,成为当时风行的时尚发型……关于她的传说,都是那么美好,所以,这位生活在1000多年前的奇女子虽然没有画像传世,但是在我们心目中,她的风华绝代却毫无争议。对于《彩书怨》,有人认为这是婉儿与某皇太子间感情缠绵的流露;也有说她这是在作秀,故做甜纯之相。然而,我们如果抛开这些内容上的猜测考究,可能唯有从此诗中,读者才会感受到一种原本罪奴之女才有的那种真实而纯洁的情感流露。 在初唐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上官婉儿几乎控制了整个大唐王朝。其实,婉儿的一生可以用很多词语来形容,坚忍,聪慧过人,甚至可以用权倾朝野。在婉儿很小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小女孩今后会秉国权衡,成为武皇的心腹。因为婉儿是一个罪臣之女,她的祖父上官仪因草拟废后诏书而被满门抄斩。从此,婉儿便和她的母亲开始了在掖廷宫的生活。婉儿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学会了读书、做文。

上官家高贵的血统,与生俱来的聪慧和美丽,对知识的渴望,让上官婉儿成了整个掖庭出类拔萃的女儿,成为了集才情,美貌,气质于一身的女孩。鸡窝里关不住金凤凰,终于,在婉儿14岁时,被武后看中,开始掌管诰命。婉儿便从此踏上了一条到处充满了荆棘的政治之路,这条路终究是不平坦的,婉儿注定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将这条路走完。据史料记载,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复位后,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因为十分信任她,唐中宗不久后又封她为昭容,使得上官婉儿的权势地位比武则天时期更为强盛。但帝王情终归是无情,纵有无尽才华,比不过时光与权势的摧残。 在我看来婉儿是大度的。她能容忍武皇诛灭了她的全家,能容忍武皇在她美丽的额头上留下耻辱的印迹,依然效忠了她27年。婉儿是善良的,她没有效仿武则天,虽然她也有治国之才,也有这个能力。关于上官婉儿私通武三思、崔湜,最早出于五代时期刘昫的《旧唐书》,在唐代当时的文献中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相关记载,《景龙文馆记》中倒有一句“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这个“通”字可以是私通,也可以是交接往来,并不能断定婉儿与其有染。由此不得不猜测刘昫仅仅是把一件可能存在的事当成了言之凿凿的史实。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一般都以正史而论,但可以肯定上官婉儿在当世的评价远高于后代史书中,这种差异可能在于后代史官对女性参与政事的抨击。 几天前无意中输入“上官婉儿”,随即在网上看到了关于她的文章,有赞赏也有褒贬。后人对她的了解无非是文献资料的记载。有谁能真正了解她的思想,就盲目的给她冠上淫乱、放荡等污秽的字眼。后人的妄加猜测,是对她的不敬,没有事实的论证是对她的污辱,所以我不暂成他们的观点。每个人的生存方法不同,没有身临其境又如何会懂得她的苦衷与无奈,所以即使没有赞赏也不要随便污辱她,一个苦命的女人。我更欣赏的是她的学识与文采。上官婉儿设立修文馆,广召当朝词学之臣,大力开展文化活动。婉儿在这期间主持风雅,与学士争务华藻,写诗赛

国内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综述

国内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综述 摘要:唐代是墓志发展的高峰期,但已有研究成果大部分集中在史学方面。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新世纪以来从文学角度研究的墓志论文仅有62篇,多为硕士论文与期刊,包含10篇博士论文,这些成果又多集中于唐代。从文学角度论述的唐代墓志主要是名人、家族和女性文学。本文在已有研究综述基础上,对唐代墓志中名人墓志与女性研究以及家族文学进一步尝试论述与归纳。 关键词:名人墓志女性家族文学 Absrtact: Tang Dynasty is the peak of the development of Epitaph, but most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focused on historiography. According to the data collected at present, there are only 62 epitaph papers studied in literature from the new century, many of them are Master's theses and periodicals, including 10 doctoral theses, and these achievement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epitaph of Tang Dynasty from literature is mainly celebrities, family and feminine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and summarize the study of the epitaph and the female in the epitaph of Tang Dynasty and the family literature. Key words: Celebrity epitaph female family literature 近年来墓志在文学方面的研究有明显的增加。关于唐代墓志综述,刘成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三期发表了题为《国内近十五年来唐代墓志研究的综述》的文章,该论文从墓志大家韩愈出发,指出墓志在文学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可深入开拓的领域做了探讨。胡可先在2015年辑刊中也从唐诗研究的角度出发,发表了题为《21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的论述,从唐诗角度论述了21世纪新出土文献的意义。2007年胡可先在唐代文学研究中发表了《薛元超墓志与初唐宫廷文学述论》,2011年梁尔涛发表了《唐代家族与文学研究》,2013年胡可先发表了《文学自传与文学家传:新出土唐代墓志文体的家族因素》,2014年胡可先发表了《出土墓志与唐代河东薛氏文学家族考论》、《上官氏家族与初唐文学—兼论新出土上官婉儿墓志的文学价值》,李杨硕士毕业论文发表《新出唐代韦氏墓志研究》,期刊发表《洛阳新出的李毅墓志与李氏家族文学》、《温庭筠撰杨辇墓志及其文学史料价值》等文章,2010年郭丽在期刊发表《唐代女性文学教育的文化环境述论—以墓志为中心》。这些论文主要分为三个方向:名人论述、女性研究以及家族文学。从总体趋势来看,胡可先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较多。 一、名人墓志 赵超先生在《古代墓志通论》中谈到:“隋唐墓志是中国古代石刻材料中保存数量比较大的一个部分,除未发表者外,现在可以收集到拓片的材料即可达5000件以上。隋唐墓志的数量十分庞大,使用墓志的人物又大多是各级官员及其家属。这些墓志在记录墓主履历时,也涉及了墓主所经历的当时各种历史事件。”唐代墓志不仅数量多,范围也有很大程度扩大。新世纪以来唐代墓志在文学方面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上层名人,名人墓志或以当时墓志研究大家为对象,或以当时名人官员为论述内容,不同程度论述了与唐代有关的一些文化现象。2002年戴伟华发表《从贞元、元和墓志谈韩愈研究中的三个问题》,墓志研究大家韩愈在刘成先生发表的研究中已有详细介绍,胡可先先生透过薛元超墓志论述初唐宫廷文学,对上层文学研究较为独特,其次研究较多的是韦氏墓志,但此类墓志研究更为侧重史学方面。其他名人墓志研究,多是透过名人墓志解释唐代某种文化意义。随后此类论文不断增多。这些墓志是新视角唐代文学研究的成果。

唐诗经典与中国文化传统答案

1 占据唐代文学三分之一的是 ? ? ? ? 我的答案:A 2 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是在 ? ? ? ? 我的答案:C 3 现存唐诗的数量,今天知名的有多少人? ? ? ? ? 我的答案:B 4 在唐时代的东亚,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是 ? ? ?

? 我的答案:D 5 诗发展到唐诗为现代诗歌之最盛 我的答案:√ 错 6 中国古典诗歌从《诗经》开始生根发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二)已完成1 执政指的是 ? ? ? ? 我的答案:B 2 宋代人特别讲究()之辩。 ? ? ? ? 我的答案:D

3 唐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哪个政策不是唐诗繁荣的重要原因 ? ? ? ? 我的答案:A 4 唐代的文化是比较开放的 我的答案:√ 5 唐代是627年开国 我的答案:×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三)已完成1 唐代人的诗歌里面涉及到的女人的身材是以()为美的。 ? ? ? ? 我的答案:C 2

什么时候,佛教开始全面走向中国化 ? ? ? ? 我的答案:A 3 在唐朝,诗歌从宫廷和贵族的垄断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哪里 ? ? ? ? 我的答案:D 4 在唐代,国家开科考试共设立了几科 ? ? ? ? 我的答案:B 5 佛教是从汉朝末年来到中国 我的答案:√ 6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文化

我的答案:√ 错 唐诗的繁盛与唐代文化关系(四)已完成 1 古典诗歌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发展期 ? ? ? ? 我的答案:C 2 明代高棅将唐诗划分为几个时期 ? ? ? ? 我的答案:A 3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唐诗的繁荣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怎样的结果 ? ? ? ? 我的答案:C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