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课程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遵循为行动而学习原则,让行动成为学习的起始点,尽可能地让学习者通过行动来学习。精心设计以生产实践中具体产品的品质检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4、工作过程为中心,推进课程融合

本课程按照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经过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来设计课程体系精心设计每一教学单元,按职业工作过程建立课程内容结构。以情境教学为主,任务驱动,按职业活动顺序的每一个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传授相应的技术知识和完成操作技能训练,实现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机整合。

5、任务驱动,倡导引探教学

本课程倡导基于任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探究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各任务的学习。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6、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完成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教学评价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工作过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过程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从而鼓足前进的勇气,使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达到质的飞跃。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情景化结构,以测定方法为主线,以实训任务为载体,选

取来自行业企业生产实际检测项目,按照具体工作任务设计组织理论教学。

2、由理论知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以及课外学习共同构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七个学习情景。六个学习情景中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掌握层层递进又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

3、教学过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际操作为基础,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逐渐引入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实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4、整个课程以定量分析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规范、整洁、卫生的实训室工作环境和严谨的工作素养,学习分析检验的基本操作知识;再进行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学生在实验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完成各学习情景各项目下的任务学习和实训。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目标是:在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程按照下述指导思想进行改革:不进行传统独立的章节教学,将《分析化学》与《分析化学实验》并行开设,理论围绕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教学,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融“教、学、做”为一体,以模块化内容体系组织教学,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分类目标

(一)基本职业素养目标

1.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环境保护意识。

3. 具有化工生产、一般化学品、产成品的各种危险性(易燃、易爆、剧毒、腐蚀等)及其防治等方面的安全意识。

4.具有全面质量、计量管理及分析标准化管理常识。

(二)知识能力拓展目标

1.基础知识

定量分析的基础理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

2.专业知识

熟悉各化学分析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误差传递、统计和控制的知识;了解各种滴定法的特点和原因,及相关的计算;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

3.玻璃仪器、辅助设备和计量器具知识

熟悉常用玻璃仪器、辅助设备和计量器具的原理、结构、性能、维护、检定要求和方法。

(三)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分析操作能力

熟悉掌握各种样品或产品的容量分析操作、并能根据国家标准的相关资料掌握各种分析技术;对常用的分析仪器能熟练安装、调试、校正、验收及编写使用操作规程。

2.应变与处理事故的能力

能及时判断和解决分析中的疑难问题;能制定分析操作中的安全规程,并能正确处理各类事故。

3.仪器、设备的维修(维护)能力,能发现、判断和排除常用玻璃仪器、辅助设备较复杂的故障。

4.分析计算能力

全面掌握常用分析检测的计算方法

5.管理能力

具备对实验室药品、仪器设备、劳动、安全及产品质量管理的能力,并能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改进分析和各种管理工作。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标准

设置6个教学单元及其内容要求如下表。

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

二、教学建议

课程组教师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

1、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四个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业与产品结合) 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室中进行,而《分析化学实验》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模拟生产现场或仿真实验室,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融合。

2、课堂教学采用学习情景-项目-任务设计模式。把每一种检测方法设计成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由若干个任务完成,突出“懂得”与“会做”。在完成某一项目、某一任务的过程中渗透知识的讲解,使理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并且适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创设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生产操作比较一致的学习情境。模拟生产训练从采样、样品加工、方法选择、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样品分析检测流程与生产单位基本一致,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情境中完成检测学习任务。

4、注重以赛促学模式的运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举办学生技能节及资格证书考评,院级、省级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活动等,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使学生懂得了职业技能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激发了广大同学努力学习、提高实践技能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建议

打破一两次考试定成绩的传统做法,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评价。《分析化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实施办法与成绩构成:

成绩采用百分制,由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和期末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组成。

过程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

过程性考核成绩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学习态度、作业、讨论等)占50%、课程阶段性考核成绩(含学习情景单元考核、期中考核等)占50%。

期末终结性考核:期末学院统一安排的闭卷考试。

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注重实践技能考核,让学生能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渐由被动练习转化为主动参与,由单项训练逐步过渡到综合能力训练,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能力训练的过程、素质提高的过程,使考核真正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措施,真正成为检验学生知识与技术水平的手段。鼓励学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社会的适应性和高技能层次就业的竞争力得到明显增强;毕业时学生获得中级化学检验工证书率达100%。

四、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仪器分析的重要内容

2、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能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4、课后习题要多样化,应增加自主实验和创新实验内容

综上,本课程教学建议采用的教材是由高职高专化学教材编写组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三版)》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硬件环境

我院设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校园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校园网的软、硬件条件及规模均良好。

2、网络教学资源

《分析化学》课程2006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在近三年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注重数字化建设,在校园网上己开通《分析化学》精品课程网站,实现网络教学资料的有效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并注意经常更新。与本课程有关的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实践教学资料、参考资料等登录网站即可下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第五部分附录

附录1:主要参考书目

[1] 戴竹青.水分析化学.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2] 王冬梅主编. 分析化学实验.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赵中一等编,分析化学习题详解(高教版《分析公学》(第五版)(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 骆巨新.分析实验室装备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 陈艾霞主编陈斌主审.分析化学实验与实训。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课程标准制订人:黄端华

审核:

制订日期:

基础化学课程标准样本

《基础化学1》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基础化学1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分: 6 计划学时: 96 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方向) 专业 1.前言 1.1 课程定位 基础化学1是高等职业院校药物制剂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在高中化学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本专业必须的基础化学知识。本课程学习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操作技术, 经过课程教学, 可使学生获得化学、化工生产中的基本理论及重要的操作技能。本课程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1.2 设计思路 基于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极其突出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选取了重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分析基本原理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无机、分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知识; 具有规范的、娴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本课程基于三个方向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分别是知识目

标,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2.2 具体目标 2.2.1.知识目标 (1)熟悉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相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熟悉胶体及表面现象, 了解其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4)掌握定量分析基本概念、四大平衡( 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 的原理及其滴定法; 2.2.2.技能目标 (1)能按5S要求规范化学实验室; (2)能规范进行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 (3)能规范洗涤、干燥化学实验常见玻璃器皿; (4)能规范进行加热、干燥和冷却操作; (5)进行常压过滤、减压过滤等固液分离操作; (6)能规范使用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7)能规范进行结晶和重结晶操作。 2.2.3.素质目标 (1)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具有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一丝不苟 的学习与工作态度; 养成良好的自觉遵守仪器操作规程的工作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https://www.sodocs.net/doc/6017427159.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 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考试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化学是在_原子___、__分子____水平上研究物质的___组成____、结构、_性质____及其____应用___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在化学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___化学与环境______、_ __化学与资源_____、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为每一个学生提供__平等____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___化学基础知识______、___技能_______、__ _方法和态度___,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___科学素养___,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4.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__认知性_____学习目标、_技能性____学习目标和__体验性____学习目标。 5.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 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6.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逐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7.要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心理发展水平和全面发展的需求选择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内容,力求反映化学学科的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8.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和19 个二级主题。 9. “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 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10.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11.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对物质组成的微观研究和定量研究使化学逐步成为在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都获得迅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12.科学探究既作为学习的方式,又作为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必须落实在其他各主题的学习中,不宜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对科学探究学习的评价,应侧重考查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实际表现。 13.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14.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__科学素养_________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___基本过程_____和__方法______,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__基础知识_____和___基本技能______。 15.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指的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16.为了使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 动。 17.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编写既可以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还可以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 18.教材编写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 19.评价目标必须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 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20.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本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二、单项选择题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A)性。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2.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认识几种化学反应”这个二级主题的标准的是(B) A.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B.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 D.知道利用化学变化可以获得新物质,以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3.在下列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中,按水平从低到高排列的是(C) A.说明了解记住 B.体会感受增强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农林技术系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等相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是培养上述专业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继化学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课堂讲授,并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去解决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查阅和自学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正确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正确判断、表达分析测试结果的能力,为解决工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物质结构 初步了解原子能级、波粒二象性、原子轨道(波函数)和电子云等原子核电子运动的近代概念,熟悉四个量子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掌握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规律及主族元素、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会从原子半径、电子层构型和有效核电荷来了解元素的性质,熟悉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从价键理论理解化学键的形成、特性(方向性、饱和性)和类型(σ键、π键)。熟悉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dsp2、d2sp3、sp3d2)与分子或离子构型的关系,了解分子轨

道的概念,并用以说明一些物质的稳定性及磁性。 从自由电子概念理解金属键的形成和特性(无方向性、无饱和性)。用金属键说明金属的共性(光泽、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 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熟悉三种典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理解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熔点、硬度的影响。 了解分子间力、氢键、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熟悉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2.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 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会用Δf G mΘ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2)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3)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能用平衡常数(KΘ)计算平衡的组成。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及其共轭关系、酸碱强弱及其衡量、K aΘ与K bΘ的关系、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离解平衡(含分级的离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解离度、稀释定律、同离子效应及盐效应)。了解活度与离子强度,理解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分布及平衡组成计算(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熟悉质子条件,能计算一元弱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体系的pH值。掌握缓冲溶液的基本原理,理解缓冲能力及缓冲溶液选择。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新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 三、设计思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图1所示。 1.依据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提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如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四、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

《标准》对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从“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两个维度对学习内容加以说明。 “标准”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所列举的活动不要求全盘照搬,在教材编写或教学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应用,也可以增补更适当的探究活动。其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去完成;综合性较强的探究活动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同工作能力。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 一、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分析化学包括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本课程以成分分析为基本内容。成分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在临床医学检验的常规分析中,分析试样来源和主要成分已经明确,因此在该课程中主要讨论定量分析的各种方法。 本课程的总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讲授、讨论、实验、演示、练习及自学辅导,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 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初步掌握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奠定必需的基础。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的特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的出版面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改革工作中的一件大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地位;指明了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标准”的内容概述 “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4 个部分组成。其课程内容包括必修课程(含两个课程模块) 和选修课程(含6 个课程模块) 两部分,计8 个课程模块。 “标准”规定,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必修课程;课程实行学分管理,每个模块2 学分;学生要达到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毕业要求,最少要修满6 个学分,即必须完成必修课程和任一选修模块的学习。 “标准”指出,化学课程标准是普通高校招生化学科考试的命题依据。必修课程是高考化学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高考化学的考试内容对报考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报考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 个模块;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 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 个模块。 “标准”建议,学生在修满6 学分后,鼓励学生尤其是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可选学更多的模块,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化学素养。 “标准”的第三部分即内容标准有25 个一级主题,相当于25 个知识单元;在135 个二级主题中,则详细说明了具体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在每一个二级主题的教学要求上,又给出了可供采用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计161 项。 二、“标准”的特点 1. 课程目标的全面性 为体现国家对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课程的总目标明确指出: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标准”开宗明义地说明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在课程实施时必须牢记的。科学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 、科学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课程总目标的这一规定,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强调学习化学的兴趣是探究化学科学、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前提。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精细化工应用化工煤化工生物化工食品工程 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计划学时:66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物理化学》是化工、食品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它运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方法,研究化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pVT 变化中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为后面的专业课程和实践课提供更直接的理论基础。它也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修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等 后续课:《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学》、《反应工程》、《化工生产技术》、《化工工艺设计》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原则。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意发展学生专业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理化学》课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教育理念,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教学中要力求以经典理论为主线,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体现理论与实践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容的项目化、模块化。 一、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和总体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物理化学的重要概念及基本原理,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使学生进一步具备根据具体条件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 3.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独立学习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与人效、沟通及合作等方面的态度和能力。 二、职业能力目标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标准 课程代码: 31020202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itical chemistry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 0 学分:3 适用对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分析化学》是化学类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主要内容分为六大部分:定量分析基本知识、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分光光度法、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根据岗位需求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整个课程分为5 大模块。《分析化学》课程作为理论课,是紧紧围绕《分析化学实验》实践课的模块开展,以实验技能训练为主,学习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可作为化学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勤加思考,对将来在岗位上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方法上的创新起到关键作用。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参加实际工作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以学生为本,注重素质教育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专业技术知识,还要使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素质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参与性与创造性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的合作精神,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的素质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依据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仪器分析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根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心理顺序,建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教学活动过程,不断地、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工作能力,使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3、行动导向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无机与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二、课程性质和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与检测方向)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高中化学课程,具备了基本的化学元素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食品检测、食品营养分析与评价、食品品质管理工作岗位,培养食品检测等专业素质,具备基本的化学操作技能,为后续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仪器分析、食品营养、食品微生物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定位 表2 课程定位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容 (一)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针对食品检测专业学生要掌握的无机及分析化学知道进行讲解,如化学平衡、元素结构知识、四大滴定的原理及应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介绍,重点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通过基本原理的学习,让学生获得与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备合理利用专业知识技能独立解决复杂工作情境中综合问题的专业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表3 课程教学目标 (三)课程容及要求 表4 课程教学安排

(四)课程学时分配 表5 课程学时分配表 (五)实践课程安排 表6 实训教学安排表

四、课程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考核类型:闭卷 该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方式,成绩综合核算按结果性考核占40%和过程性考核成绩占60%。考试时间100分种。 期未考试(结果性考核)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综合计算题等。 过程性考核:课堂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单元测试等。 五、教学条件要求 (一)校实训室 表7 校实训室表 表8 校实训室表

(完整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人教版)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三、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如下图所示: 1.依据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以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标准》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化学课程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据此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3.《标准》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对各主题

化学课程标准

化学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化学教学指导文件。分科课程标准之一。1923年中国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刊布《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初中有自然课程标准纲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物理、化学等科内容;高中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纲要。1929年,中国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暂行课程标准,初中既有混合制自然课程标准一种,又有分科制植物、动物及理化课程标准各一种,供各校选用;高中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1932年教育部颁布正式课程标准,初中取消了混合制自然课,单独设立化学课,制定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高中仍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1936年和1941年颁布修正、重新修正两个课程标准,其中初中、高中均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1948年颁布的二次修订课程标准,将初中化学和物理合并为理化,制订理化课程标准;高中有单独的化学课程标准。化学课程标准内容一般包括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实施方法概要四大项。以1936年的为例,初中目标为:"(1)引起学生对于自然现象有浓厚之兴趣,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自然现象之良好习惯。(2)训练学生观察、考查、思想尤其实际应用之能力;使受科学陶冶;能领会精勤、诚实、敏捷、组织等美德。(3)使知化学与衣、食、住、行及国防之关系。"高中为:"(l)使学生得知化学之根本知识;对于化学有明确之观念。(2)养成学生敏锐之观察力与精确之思考力。(3)阐明化学与国防、工业、农业、医学、卫生、家庭等之关系,以及利用自然之方法,并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之养成。"规定在初高中各讲习一学年,重视实验。教材大纲规定讲授和实验的具体内容。实施方法概要对教学方法提出原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改称"化学教学大纲"。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基本理念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比较 化学教学大纲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对中学化学教学的统一要求和规范,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要以它为主要依据,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要以它为标准。颁布教学大纲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对课程进行管理的一种形式。研究和比较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适应新的形势,搞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培养合格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目标的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标的内容差异 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为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的宗旨。 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更全面地阐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 2 关于目标要求,二者有不同的分类和表述 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共六个层次,而课程标准则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共8个层次,并且在叙述方面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

不同的表述方式,避免过于简单化。 二内容的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还体现在课程标准本身的内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有很大的不同。 ①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在阐述了课程性质的同时,具体地提出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并对课程标准中所涉及到的目标要求作了说明。而教学大纲在这一部分仅对课程的性质作了简单的说明,并将目标要求的说明作为大纲的附录在最后简要列出。 ②在课程目标部分,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建构目标体系,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充分吸取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前瞻性。而教学大纲只是比较笼统地提出了四条教学目的。 ③在内容标准部分,教学大纲突出地强调了学科知识体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虽经多次修改,仍有繁、难、窄、旧的倾向和痕迹。课程标准则不仅对内容进行了整合,而且四个学习主题淡化了学科体系,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现实性、活动性和针对性,重视了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出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课程标准不仅对具体的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而且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具有可操作性。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课时安排:136教时 课程性质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一门研究物质化学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重要课程,担负着鉴定物质组成成分、测定其相对含量的两个任务。一.设计思路及目标:以掌握分析基本类型及操作为目标,以分析操作过程的学习为主线。 1.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 2.准确树立“量”的概念。 3.学会对各种物质的测定方法。 4.正确掌握化学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5.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序号工作任 务模块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 理论参考 课时 实验参考 课时 1 绪论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 作用 2.分析化学的分类 3.分析化学的进展概 况 4.分析化学课程要求 和学习方法简介 1.了解分析化学的对象、 任务及它所包括的重要 分支,明确其重要性。 2.了解分析化学的分类、 联系和区别 3.对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有概括性的了解 理论:2教 时 2 定量分 析概述 1.误差及其表示方法 2.误差产生的原因及 其分类 3.减少误差提高分析 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4.分析数据的处理 1.了解误差的概念、误差 来源及消除方法 2.运用误差理论对分析结 果进行处理 3.明确有效数字的定义及 运算规则 理论:6教 时 实验:4教 时 1.天平的 使用2教时 2.移液 管、

5.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4.掌握天平的使用滴定管校 正。2学时 3 滴定分 析概述 1.滴定分析的过程 2.滴定分析方法的分 类 3.标准溶液的配制及 标定 4.标准溶液浓度的表 示方法 5.滴定分析计算 1.了解滴定分析法的过 程、分类 2.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和 浓度标定的各种方法及 有关计算 3.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 算方法 理论:8教 时 实验:6学 时 标淮溶液 的配制 1.直接法 2 2.间接法 2 3.标定2 4 水溶液 中的酸 碱平衡 1.温度和湿度系数的 概念 2.酸碱质子理论 3.酸碱平衡有关浓度 的计算 4.缓冲溶液 1.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的概 念 2.掌握酸碱平衡体系中 PH值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验掌握缓冲溶液 的作用原理、配制方法 及其应用 理论:8教 时 实验:6学 时 1.缓冲液 配制。 2.常见指 示剂、辅助 溶液的配 制及计算。 5 酸碱滴 定法 1.酸碱指示剂 2.酸碱滴定法的基本 原理 3.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分析结果的计算 1.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原理、变色范围及其应 用 2.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酸 碱滴定过程中的PH值 变化规律,滴定曲线的 绘制及有关问题 3.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方法 4.熟悉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和测定结果的有关计算 理论:10 教时 实验:14 学 时。 1.盐酸标 液的制备。 2.氢氧化 钠标液制 备。 3.工业硫 酸化验。(4 学时) 4.混合碱 化验(4学 时) 5.食醋中 总酸含量 的测定。2 学时

(完整word版)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

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 五、化学与社会发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化学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 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课程性质 1、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 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分析》课程标准

《化学分析》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化学分析》是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的一门重要职业基础课。该课程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三门课程有机整合,打破了化学类课程原有的各自为政的格局,以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起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化学分析为后续《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等课程作支撑,也是企业分析检验岗位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根据高职教育培养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就业岗位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化学产品的分析、检测与管理人员; (2)化学产品生产与管理人员; (3)生产技术人员等。 同时,与该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岗位有:《化学分析工》、《化学检验工》、《水环境监测工》、《食品检验工》、《药品检验工》等。学生在校完成学业后除可以得到毕业证书之外,还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相关工作岗位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 该课程的设置以专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应用性强,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能在今后工作中不断深入学习,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与素质。 2.工作任务与课程目标 2.1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见表1) 2.2课程目标 通过对课程合理设计,采用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立足于中学化学基础,按照“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使环境类专业的学生适应由高中到大学的化学学习模式的转变,掌握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形成初步实践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后继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的专业发展铺路搭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分析在环境学科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成为岗位适应性较强的专门人材。通过过程学习,学生还可以开发自己的创造力,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与人沟通等方面的社会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 使学生体会并熟悉分析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使学生掌握溶液及胶体、四大平衡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3) 使学生掌握无机及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要领,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 (4)使学生掌握环境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掌握萃取、蒸馏、回流、溶沸点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等基本操作技能。 (5) 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发展动态,关注绿色化学、自觉为绿色环保作贡献。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