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天地的元气或者阴阳之气或者说是精气,这样所构成的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天地之元气它是生命的本原,在庄子里面就讲过了通天下一气耳,那么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所以这个在中国的整个的思想里面都认为生命就是一个气的生成,具体的来讲,也就是可以说精气跟浊气相结合,精气构成了人的魂,浊气就是魄,就是思维魂魄,那么就是浊气形成人的形体,精气是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的来源。那么实际上精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指一个人的一种生命力了,所以光有浊气也不行,光有精气也不行,所以又要是形和神相结合,才会有一个生命体。

其实这个话在儒家荀子那儿他也讲过,他讲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世界上的事物可以分成好多种了,从没有生命的一直到有生命的,但是不管是没有生命的还是到有生命的,都是由气构成的,比如它首先讲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是有气但是它没有生命,草木有生而无知,没有知觉,也就是没有精神方面的,那么禽兽呢,禽兽是有知而无义,禽兽是有只觉得,有这种感觉的,但是它没有义,义就是指的伦理关系,道德关系这样一种方面。而人呢,最后就是人了,人是什么?人是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人是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所以从水火又到人都是气是根本,气是本原,气是万物的本原,人也是在有了气以后那么才有生,有知,而且有义,人是万物中间最高的一种形式的东西了。所以他说是最为天下贵,是天下最贵的。

所以气生万物,同时也生人。所以在东汉的时候,也有个着名的哲学家叫做王充了,他也就讲:"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天地阴阳之气,相合所以产生了万物,"夫妇合气,子偶自生",所以人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产物,生命就来源于天地和得气,得天地之气。

所以在中医一部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的素问就讲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也强调了这个,强调了天地之气,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当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生存的、来生活的。所以这个生命它就是离不开气。

所以历来的医学家也好,思想家也好,都强调气的根本性,所以生命如果离开了气,这个生命也就结束了。所以很多的思想家你比如说我这儿举到的董仲舒,汉代的,西汉时期的一个思想家,很有意思的,这个董仲舒是西汉时候主张独尊儒术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汉武帝是接受了他的这样一种意见,所以儒家从汉代开始就处于一个独尊的地位,那么董仲舒主要的代表作品就是《春秋繁露》这本书,《春秋繁露》是来阐发春秋学,但是在这本书里面很多地方可以说都跟医学有密切的相关。

中国的医学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在先秦时期医学就非常的发达,那么我们从史书的记载中间可以看到许多先秦时期就有许多的着名的医生,医术都是非常高明的。但是这个中医的理论的形成,那是到了汉代,汉代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时期,一个全面确立的时期,这个中间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所以有的时候也给它单独来讲素问或者灵枢,都是属于黄帝内经的。

那么这个时候还出现了一个非常着名的医生叫做张仲景,那么他写的书叫做《伤寒论》也是医学里面的一部经典,也可以说以后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的医方都是来源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黄帝内经》里面《素问》主要是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怎么样治病这样一些道理,《灵枢》里面就提出了经络的学说,也就是我们以后很多针灸的,针灸来源于经络,经

络是中医主要的理论之一。在汉代就奠定了中国中医理论的根本的基础,几大经典都是出源于汉代,还有包括《神农本草经》。那么因此汉代的思想可以说跟医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医是治人治病,它跟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在春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说法,叫做上医医国,上医是医国的,其次才是医人的,所以把治国和治人的道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董仲舒的这部着作《春秋繁露》里面有很多其实跟医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说他这儿讲到气的问题,可以说有非常精彩的思想,他认为人都应该循天之道,按照天道来生活着,所以他这里面讲到"民皆知爱其衣食,而不爱其天气"。不爱天气的话,这个天气指的就是禀承着的元气,天气之元气,所以随意地来损害自己的元气,放纵自己,损害自己的元气,"天气之于人,重于衣食。"天气对于人来讲比衣食重要得多,那么衣食如果尽了,就是衣服穿坏了,吃的东西吃光了,这个没有关系,尚犹有闲,可以再想办法给它找回来,气尽而立终,气如果尽了的话,那就马上死了。所以这个气对于生命来讲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张仲景他也讲他说大地万物都是由气化而生成的,所以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因此生者尤乎此,死者亦尤乎此。所以他说这个气不可不宝,宝就是看重它了,保重它了。如果你能够珍惜这个气的话,能宝其气的话,这延年之道也,所以以后的思想家或者医生都强调这个。

明代有一位也是个大儒者叫做陈继儒的,他写过一部着作叫做《养生肤语》,在这部书里他就讲到,他说天地以气生人,故人一日一时未尝能离乎气,所以对于人来讲,一天也好,一个时刻也好,都不能够离开这个气。

那么明代还有一位着名的学者或者是思想家,叫做袁黄,也就是我们常常

讲我过去也提到过袁黄,就是袁了凡,我们现在经常很多地方可以看到《了凡四训》,《了凡四训》里面第一篇是讲命的问题,那么其中也有讲到养生的问题,他还写过一部书叫做《摄生三要》,就是怎么样养生,摄生就是养生,养生三要里面,养生三要里面他讲到怎么样养气的问题,养神的问题,养精的问题,讲到气的问题,他说人是得天地之气生的,这个天地之气就是指的元气,也就是先天之气。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生下来之前那么到生下来他都要禀承天地之气,元气,包括在母亲的胎里面他也是要禀承天地之气,先天之气,这个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那么生下来之后,他又有后天之气,所谓后天之气,我们每个人都在呼吸,每天时时刻刻不停地都在呼吸,呼吸就是在吸气,所以我们在呼吸往来运行充满了全身,我们如果一刻停止了呼吸,也就是人死了。那么所以人就是这样一种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不断地在补充先天之气,这样生命才能够维持、才能够继续下去。

所以中医对于生命的这样一种认识,是由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一种结合,一种生命,所以气盛,生命才能够旺盛,气衰,生命也同样就衰了,身体也就衰弱了。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所以所有讲养生的都强调这个东西,气也可以说是一个基础,中医里面吸收了道家的思想,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那么这个人身三宝里面气是基础,但是这个神,神它是统帅这个气的,没有这个气不可能有这个神,但是没有神这个统帅,气就会散乱,甚至于还可以或者说过了或者是不及了,气如果过了的话,不管是你内在的气,还是外在的气,中医讲外在天有六气,六气如果过了的话,都会引起人的疾病,就是外看,你内在的东西如果过了的话也会招致疾病,所以内外交攻的话,那

这个人就麻烦了。所以这个气是根本,神又是一个统帅的,他是一个可以说是主宰的,所以人要生命健康强壮,那就必须要精、气、神。

三、中医的理论

(一)阴阳理论

1、阴阳理论在中医里的运用

所以气分阴阳,阴阳的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原因,所以阴阳如果失调的话就会使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这个阴阳理论可以说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它在中医里面怎么样来运用呢?这个素问刚才讲《黄帝内经》的素问,素问就是用阴阳的道理来阐明天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相一致的、相吻合的。所以它拿这个阴阳来分析人的各种各样的生理上面的、疾病上面的问题。

(1)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

比如说它首先拿阴阳这个道理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这个脏腑也是中医非常基本的一个理论,它把人的内脏,身体内的东西,内部的东西分成脏和腑,首先分成这两大类,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一般的是讲五脏,腑是指六腑,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脏和腑的区分,脏是指胸腔、腹腔中间那些内部组织比较充实的,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就叫做脏,我们看心肝脾肺肾它都是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比较充实,并且具有储存和分泌功能的这样一些器官。而腑,腑主要是指腹腔中间那些中间空的、有管道的这样一些器官,胃、大肠、小肠、膀胱等等,它有一个传导和化解,化解各种各样的吸收进来的东西的这样一种功能,比如说喝水、吃东西具有这样一种传导和化解、吸收这样一些功能的这

些器官,基本上分成这两大类,五脏六腑我们通常讲是五脏六腑。那么五脏六腑它就有阴阳不同的属性了,五脏是阴,六腑是阳,那么所以五脏跟六腑是互相可以说也是阴阳配合的,这是拿五脏六腑,因为五脏六腑它互相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阴阳这样一种关系,它用在这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种生理的现象。

(2)分析人的病理变化

那么另一方面它又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比如说他认为如果阴太盛的话,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阴就要病了,阳盛它表现为一种热,阴盛它表现为一种寒,所以用这个东西来分析病理的变化。

(3)诊断病症的属性

那么又用这个东西来诊断病症的属性,你属于阴症还是阳症,所以首先辩症施治的话,首先要辩这个症,症状,所谓症就是症状,辩症这个症就是指症,看你是什么样的症状。而这个症状首先要分阴阳,那么诊断了病症以后又要来进行治疗,治疗也首先要分清阴阳,确定这个治疗的方向,你如果是寒,那当然就要给你用热来加以补充的,寒就是阴寒了,阴寒就用阳来补,那么你如果是你热呢,热病呢,就要用阴来补,所以是这样的。所以总的来讲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所以用这种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应用事物之间的一种对立统一相辅相成,这样一种方法来判断和分析人的生理的状况,病理的状况,症状,以及治疗等等各个方面,都要先辩阴阳,这样也就是说看到这个事物之间实际上都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地方过了那个地方就衰弱了,所以这个整个的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在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辩明阴阳的消长,什么原因造成了阳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了阴的衰弱,或者反过来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盛,什么原因又造成阳的衰弱,所以阴阳的理论实际上就是说运用

在中医的可以说方方面面,从分析器官到分析生理的状态,分析病理的状态,一直到治疗的方向。

2、阴阳平衡

而这个呢,也恰恰就是说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间的一个最基本的,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庸中,我讲过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中就是度的问题。所谓中庸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讲庸中,中国古训一直就是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为什么用其中呢,因为中是维持事物的平衡,事物失去了平衡,那么就要产生偏差,所以平衡就是一个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我们吃东西吃得过饱了就有问题,吃得不够,那也有问题,不管是过饱也好饥饿也好,都会使得体身体不适,所以阴阳平衡可以说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原则,所以中医也可以说,它并不是说意义上面只是说是中国的医学,中医中医者是中道之医,讲究这个中道,中道就是平衡,所以这个中医就是为什么要讲阴阳。

一切的病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调,也就是说来源于不平衡。其实我们的社会道理也是一样的。贫富悬殊太大了,这个社会就要出问题,就是所谓的贫富悬殊,就是社会的失衡了。如果说富是阳,贫是阴的话,那么贫富差距太大了,这个阴阳失衡了,一个社会也只有达到一个平衡这个社会才能够稳定,所以为什么说医人和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治身和治国的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它的根本的原则,就在于怎么样能够使这个矛盾达到对立的统一,而这所谓矛盾的对立统一就是维持它的一种平衡。

所以中医就是吸纳了这样一个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的。所以我觉得很奇怪我们说中医不科学,它这个理论基础我想就是最科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就拿我们现在的辩证法来讲对立统一的原则来讲,它也是符合我们现在

的辩证法的原则,对立统一,当然对立统一这个统一不断地被打破,我们讲哲学的时候也会讲因为这个平衡总是暂时的,不平衡可以说是一个恒常的,总是会不平衡的,但是我们要使得这个不平衡不断地要把它变成平衡,这样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也才有一个健康的社会,如果我们说只要是不平衡,那这个身体也好国家也好永远在混乱中间,所以我想首先这个阴阳的理论从理论上来讲应该说是完全符合这个辩证的思维,不管是朴素的辩证思维也好,一直到我们现在所谓的科学的辩证思维也好,我想是一样的。

为什么说建立在这样一个理论基础上面的医学倒反而会被认为是不科学的呢?我觉得不好理解这个问题,这个也许受到好像辩证法讲对一统一里面既要讲平衡,讲统一,又要讲矛盾、斗争,那本来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我们所以要平衡就是因为这个有冲突,阴阳如果没有冲突我们还为什么要讲到平衡呢,就没有必要讲平衡。而这个冲突呢,它是带来破坏性的,带来一种灾难的,所以我们作为医来讲其实国家也是这样的,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治理国家,也就是不断要把这种不平衡把它调整为平衡,平衡了就健康了,但是这个不是永远的。它过一段时间它又会不平衡,又需要我们去调整,这个我们从国家的道理讲是这样的。那么作为一个人的身体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取得平衡了,它健康了,但是由于内伤和外感这个阴阳也就不断地在不平衡,有些外感你是无法避免的,气候的变化。那么所以我们要注意来调整,调整我们的生活,调整我们对外界的适应,这些变化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并不是说用这个平衡来否定了这个矛盾的冲突和变化,而是讲明这样一个矛盾的变化冲突使这个事物失衡平衡,就会使这个事物处于一种不健康的状况,那么我们的不管是医国的人也好或者医人的也好就是想一定的办法使得它平衡,维持它的健康。

所以这个素问里面就讲到这个问题了,就是说怎么样使我们能够获得这样一个平衡,我们才能够获得一个健康,健康的身体。他说上古圣人来教导大家了,都是告诉大家,对于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我们对于外界的各种各样气候的变化,我们要怎么样去更好地适应它,对于吹来的冷风或者说是阴风或者说是热风,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去防止它,也就是说避之有时了,要防止它。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因为这些风吹在身上它就会引起你体内的阴阳的失调,可是我们现在有的时候是自己不仅仅去避之有时,甚至于是积极招来让它来侵害自己,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特别是老年人很多的病都来自于什么?夏天来自于空调,特别是老年人,我知道的我们前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他后来一进医院就再没有能够出来,因为好几年都在医院里面,得病的缘由就来源于有一次他到香港去以后夏天的空调给他吹坏了,空调我认为就是一种贼风,一种虚邪的贼风,内经里面跟其他的医书里面都讲到,热你可以到阴凉的地方去,是可以的,但是不必要拿那些风来给你拼命地吹,所以这是一个。

然后呢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你如果能够保持一种恬淡和虚无的话,这个真气就能够保持,这个真气就是元气了。精神内守的话病安从来啊,如果能够精神内守的话,那么病哪儿来呢。所以都是强调能够不要去破坏这样一种平衡,出现了这种不平衡的各种因素,怎么样想办法使得它平衡,所以强调人在生活中间要顺从四时阴阳的变化,所以春夏要养阳,秋冬要养阴,要跟万物一起来适应这样一个自然。所以用阴阳这样一个可以说最概括的这样一种分析的方法来调适身体。

所以内经这个素问里面特别讲到一开始开篇第一章就提出来上古之人,它

的年龄都可以活到100岁以上,而且还动作很灵活,身体很好了,他说为什么现在的人这个皇帝因为内径里面讲皇帝跟他的一个国师岐伯的对话来谈这个问题的。所以我们现在中医有时候也称为岐黄之学,就是因为皇帝跟岐伯的对话,所以皇帝首先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的人活到100岁他身体还是动作非常敏捷的,可现在的人年龄刚刚半百的时候,他的动作就不灵活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岐伯就要告诉他,他说为什么那样子,他说上古之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三句话是最重要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能够懂得这个天道,懂得人应该应从这个天道,那么具体得来讲就应该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要有节,所谓要有节,要有节制,这个节制不是说的不吃,而是要适当,这个节讲的就是适当,恰如其分,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一饥饿,饿到动都动不了,这个就是饮事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不是随需应变地胡乱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这样。上古之人正因为这样,所以他形神都是非常完备的,而且能够终其天年。

而现在的人呢?他说现在的人就不能够保持这样一种有节制的、平静的生活。所以他现在今时之人不然也,他们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这个是相对的。以酒为浆,就是饮食没有节了,拼命地喝酒。然后以妄为常,就是胡来,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的就是这个样子,醉以入房,主要是喝醉了以后入房,这个房是指房事,房事的活动。所以这样人结果就是竭其精,散其真,半百了他就衰弱了,才50岁他就非常地衰弱了。所以这里面就是讲的这个人他必须要懂得这样一个根本的道理,就是保持这样一种平衡,都是由有节有常,也就是保持一个恰如其分,所谓有节有常,就是一个度,把握一个度,所以我

想阴阳理论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它的核心就在于维持人的各个方面的这样一种平衡。

(二)五行学说

1、五大类相生相克

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他的五行,五行也是中国文化中间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就是把天地万事万物归纳成五大类,也就是所谓的木、火、土、金、水,把它分成五大类,在先秦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学说,五行学说,就是指五大类的,而且认为世界的万物都是由这五行生成的,都是这五种物质或者是五种性能所组成的。木、火、土、金、水,这个五大类。

那么这五大类按照这个说法,这五大类之间有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那么比如说刚才讲到的木、火、土、金、水,其实这个顺序讲五行的这个顺序,常常有的讲这个木、火、土、金、水,那我们有的时候可能顺口常常也会金、木、水、火、土,这个顺序是有不同的说法,但是这个顺序刚才念的这个顺序,木、火、土、金、水这个顺序,它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就是说彼相生、间相克,就是相邻近的两个是相生的关系,隔一个就是相克的关系,彼相生、间相克,也就是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彼相生的关系,相邻的两个,彼邻彼邻,相邻的两个是相生的关系。那么相间隔的两个是相克的,木克土,火克金,那么土克水,金克木,相隔一个是相克的关系,相克也就是相胜,它能够战胜它,胜过它,相胜相克它是一个意思,相生,生就是生出来,有一个生的关系,有了这个就可以有那个,相生,生就是成出来的生,还有一个胜,胜利就是胜,胜利就是克,相胜就是相克的意思。那么五行有这样一个关系,一个是把所有的世界的物质后来其实包括事情在内,也都可以归纳成五大类,木火

土金水五大类,而这五大类又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2、五行学说在中医中的运用

那么中医呢,也运用了这样一个理论去分析人的脏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个病理上面的关系,以及治疗的时候,运用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确定从那个方向入手,所以这个在运用中间应该说有非常特色的地方,也就是说它并不是这个就事论事,比如说脾是属于土,肺是属于金,脾和肺之间又有一个滋生的关系,就是土生金,而这个肺又能够制约肝,因为肺是金,肝是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里面实际上形成的这样一个循环关系,肝能够制约脾,脾又能够滋生肺,又能够制约肝,这样一个循环的关系。

那么运用的这样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循环关系,那么在治疗肝、脾、胃上面的病的时候,它要根据这样的制约关系,比如你肺有病,他不一定直接治肺,他如果能够把脾胃调好的话,肺病自然也会好,所以这个也可以说是从根源上的,你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也可以说是万病之根,万病的源都可以来源于脾胃。所以为什么提出饮食有节,饮食是直接影响到脾胃的,而脾胃又可以说是我们许许多多的病的根源都是来源于脾胃不调。所以这样一种五行的关系里面有相生相克,还有相乘相侮的关系。所以相乘相侮的关系呢,乘是有乘虚侵入的意思,相乘就是乘虚侵入,也就是说相克的过分在中医里面就成为相乘的关系,相克的过分。相侮,侮是有这样一个意思,就是恃强凌弱的意思。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常常看到你这个病究竟是什么?所以治病的时候就是要看是不是因为它母病,然后累积了它的子,比如说我们在五行关系里面讲到木生火,肝是母,心是子,那么我们可能在辩症的时候看到这个人心火非常之盛,就是烦燥不安,心火盛就是我们平时表现的这个人烦燥不安,心神不宁,就是

心火上升了,为什么心火上升?有很多原因,仔细一辨认这就有可能是因为他的肝不好,肝不好所以才能够造成它心火的旺盛,这种关系就叫做母病及子,你肝有病累积它的儿子了,因为肝是木,心是火,木生火,所以木是母,是根本,心是子,是母病累积了它的儿子,所以这个时候你看看心火很旺,该治什么,不是治心,治他的肝,五行具体的应用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里面体现了这个五行的思想体现了什么?体现了一个整体,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相关联的,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所以为什么叫辩症来施治,辩症首先看它的表现,症状表现在外头,我们还要它的根,真正的病因在什么地方,表现在你的心脏不安宁的情况下面,它的根并不在于心脏,根在他的肝上,所以这个时候治就要治肝,不是治他的心。

那么另外也还有一种这个是母病及子,但是也有反过来的,子病累及母亲了,也有这样的情况。所以比如说脾和肺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那么这个时候如果当肺气非常虚弱,也就是他的肺非常虚弱,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他就会影响脾的运化的功能,那么这个就是说按照关系来讲,脾是土,肺是金,应该是土生金,那么也就是说脾是母,肺是子,可是当你子的病,就是你的肺虚达到一定的程度,非常厉害的时候,他就会影响到你的脾的功能,这就是子病累及母,所以刚才讲的肝跟心的关系是母病累及子,这个又子病累及母,你看这个里面是不是非常整体的辩证的一种思维。

所以我们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所以这个中医的中这个中也就体现在治人,而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所以他不是病,病是病再一个地方,病是一个局部,人是一个整体,中医之中,也就是治人的中医,也就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理的,而不是仅仅治它局部的病,既然是整体的,那么我们就要

通过这个病来看这个病它的根源在什么地方,也就是它病表现在这个地方,但是它的根源可能不是这个上面,而在别的地方,那么这个理论也就说明人体一个相关的整体,它母病会累及子,子病也会累及母,所以你看到子病了,你是不是要考虑考虑,是不是因为他母病了,所以你治应该去治他的母,母病治愈了,子病自然就好了。那么也有刚才讲的子病累及母,你看到是母病了,我脾胃消化不好,整天的难受,那么你是不是就是治脾胃呢,不是,你如果把他的肺病治好了,肺气虚治好了,他的脾胃自然就好了。

这个地方我讲中医的观念,可以说体现在方方面面,现在其实我们在很多方面已经用了这样一种部分里面,其实它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状态,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是在相当广泛的领域里边来使用了。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应用的比如说足疗,现在非常风行,足疗是运用什么呢?实际上就是一个脚底,这个脚底它就能够反映出全身的状况来,所以用足疗可以来医治各方面的病。同样我们过去现在也有啊,耳针,为什么?因为这个耳朵里面它有反应,它联络了全身,它在一个耳朵里面可以是一个全身的,各个部位的变化,都可以在他耳朵里面各个不同的部位反应出来。同样的,指头,每一个指头,手掌的每一个部分,甚至于就在大拇指这个地方,它就会有集中的反应了全身的各个情况的变化,反映都在这个地方。所以中医它是强调就是这样一种全体和部分的关系,或者整体跟部分的关系,它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这个整体的每个部分之间它也是息息相关的。

(三)中医理论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所以这个五行的思想,阴阳的思想是反应的平衡,五行是反映整体是相关的。那么这些都是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最根本的理念。可以说

是宇宙的那种规律性的,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性的道理。我们现在辩证法也是讲的普遍联系,也是讲的部分不能脱离全体,全体都在通过部分里面才能反映出来,我们现在的辩证法也不过讲的这样的道理。所以我说中医最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中国整体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中医就是运用了这样一种精神来构建它的理论体系的。所以我们如果认为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根本就是不科学的,是模糊的,是不可实证的,那么把这个理论彻底否定了,我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的理论也给否定掉了。所以我想这两个东西可以说也是生死相关,中医理论的存亡实际上也涉及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的存亡。反过来我想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中医,把中医的理论重新给它确立起来,让大家认识到中医的理论它是合理的,它虽然不一定符合现在我们所谓的科学的概念,但是它本身是科学的。如果如果恢复到这样,我觉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念也可以恢复起来,也可以确立起来,所以我为什么要讲这样的题目,也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让人家去读四书五经,去给他讲这样一些阴阳五行的道理,他没有体会,他受到的都是这种西方的现在的所谓分析的理论,看不到这种我们归类的,实际上阴阳五行我觉得是我们对于世间万物它们之间关系的一种归类分析方法,他不能认同,因为他认同的现在就是一种非常清晰的,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是你,你不是我,这样一种观念,而不能够认同你是我,我是我,但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也是你,你也是我,这样一种观点,我们认同。但是通过中医如果我们中医大家认同了中医的这样一个理论的话,我想他一定能够认同中国传统文化那样的理念和思维的方式。而应该说中医可以说现在其实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应该说是越来越被人们来认同,所以我觉得通过复兴中医也是复兴中华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四、中医的养生

(一)中医养生的根本理念

那么中医这样一些理论,其实我认为它通过这样一些理论,根据中国的整个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特点来讲,刚才讲的它并不是要落实到治病这一点上面,治病是下医,他是要落实到中医,中医治人,这个中医上面去,落实这个上面去,所以他并不是这一套理论最后落实到治病这个上面去,而是落实到治人这个上面去,所以中医的理论不把治病看作是首要的,而把治人看作是首要的,怎么样才能治人,用中医的理念来讲就是养生,所以我说中医的理论是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需要落实到养生这个理念上来。

素问里面就讲到凡人之病,不病于已病而病于未病。在于他的未病,所以要落实到养生这个方面,所以他讲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注意这个里面有素,素就是素问的素。

这个素问的素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素问这个素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有一个解释是非常好的,他说素者,本也,根本的本,素就是本,素就是他原来的状况,我们讲素就是本的意思,我们讲素就是本的意思,本既有根本的意思,也是指它的本来状况,素就是素服,不假渲染的,本来面貌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所以这个素是本,本这个我想是包含这两个意思,一个就是它本来的面貌,一个就是它的根本。所以素问素问有一个解释,素是本。问是什么意思?问就是指的黄帝问岐伯,因为整个素问就是一个对话,问是皇帝问岐伯,素是本。所以他说整个这一本书他是讲的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素问素问者,他就是讲的性情之源和五行之本,所以叫做素问。

所以这个素字,养之不素则病生,治之不素则病成,这个素什么意思,就

是本的意思。你养啊,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养生养生,养生如果不从根本上来养,也就是不按照这个自然的规律来养的话,那就有病了。那治之不素则病成,你治它不从根本上面去治它,不从它自然的状况去治它,也就是说不根据性情之源,五行之本去治它的话,病就反而成了,反而使它成病了。

所以中医的养生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就是首先治愈未病,治愈未病就是要让他不生病,就是要养之要有素,养之不素的话就不会生病,养之有素的话就不会成病了,治之有素不一定要吃药的。我们现在的理念你怎么样治好他的病就是吃药,中医的理论不是,吃药并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吃药。

所以我刚才讲到汉代,汉代是中医理论形成的一个时代,所以在《汉书·艺文志》里面记载了关于医的问题,医在古代称为方术,它是属于方术这一类的,所以在《汉书·艺文志》里面方技略里面记载了许多的医书,这个里面它讲到医方,这个医方,医的经方它都是为了根据不同的药物的性能来治理各种各样的病,但是这个是怎么样来治呢,他说通过这些药物根据草木的寒温,根据病的深浅,借助于这个药物的滋养的力量使得人的气感调适,所以他根本的问题是什么?"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所以吃药或者什么,那根本不是说针对某一点的病,而是通过达到水火的齐就是平衡了。水火之齐就是水火平衡,如果拿这个来附会到易经里面去,因为中国古代也讲易医相通的,医术,中医理论跟易经的道理,水火在易经里面在八卦里面是哪两个卦,坎、离,所以道家非常强调坎、离,坎、离是水火,所以说这个治病也是治水火之齐,达到水火的平衡,水火平衡的以后怎么样,通闭解结,所有的病用中医的理论来讲就是哪儿闭塞了,气不通了。闭塞,闭就是闭塞的闭,通闭,解结,解开,解什么,

结,打了结了就是闭塞了,不通了,中医根本的方法是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让它达到平衡,反之于平。

所以如果你不能够这样的话,你给他吃药吃错的,失其宜了,那么以热增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这样就麻烦了。《汉书·艺文志》讲到经方这个地方,根本目的是达到致水火之齐,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这是根本的原则。如果你弄不好,那结果就更不好了。所以这个《汉书·艺文志》经方底下来了一句话,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常是经常的常,得到的得,也就是得到了中医的精神了,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那么清代有一个学者做了一个汉书辩疑,对这句话他做了一个注解,他说今吴人犹云,他说现在在吴这个地方的人还这么讲,吴是现在江苏苏州这一带地方,吴,口天吴,今吴人有语,到现在吴这个地方的人还这么讲,怎么讲,不服药为中医,所以这个话很有意思。

那么这个话我们看在内经里边记载这样一个事情,黄帝问岐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说我听说古之治病,古人治病,余闻古人治病怎么治啊,唯其移精变气,他说古人治病,只有做一件事情,移精变气,移动的移,移动它的精,精神的精,变,变化,变化他的气,就是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他做这样一件事情,怎么样移精变气,当然根本就不吃药,调理了,调理他的精神气脉,所以可祝由而已,祝由,可祝由而已,这个祝由我不知道在座的人知道不知道,我年轻的时候我小的时候,我知道我那时候在上海住,上海常常有穿街走巷的郎中,这些郎中做什么事情,我们常常叫做这些都是祝由科,祝就是祝福的祝,祝贺的祝,由头的由,那时候我们叫这些大夫就叫走街穿帮的,神神叨叨的,巫医结合的,称他们为祝由科,叫他祝由科的大夫。在这个地方有一个解释所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

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完整word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讲解学习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义 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在其融入医学后发展引申。不同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 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发展起药膳。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其本源,则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医学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中医的发展问题,确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中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一)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就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但随着西医药的发展并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受到极大地影响和冲击,中医药理论、中医医疗模式、中医药灵验秘方及相关成果、中医药人才等面临严重挑战,特别是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中医教育、科研、医疗模式、宏观管理等关键因素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 1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失去了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医药传承的根本。中医药理论是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探索,系统总结而形成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完整医学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脱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谈中医药继承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基础。目前,全国有3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药学校1],为国家培养约27万中医人才2],为传承与发展中医药发挥了先导和基地作用。但是,近些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受西医教育思想、模式的影响,基础教育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教育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据了解,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思想、教学总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越来越趋同于西医院校,削减传统文化课程的比重,弱化中医经典内容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等已成为一种趋势。院校教育普遍重视外语、计算机、植物化学、解剖等课

程的教学。基础课程设置理化知识与西医理论比例越来越大,古汉语、中医传统理论(中医经典着作)等越来越少,要求越来越低,并且将中医、中药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割裂了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中医院校这种不重视传统文化的改革实践,违背了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培养不出热爱中医事业、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人才,其结果只能造成中医药院校毕业的学生不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诊治疾病,看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着作,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硬工夫更无从谈起。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中医药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中医院校教育严重西化。 2研究思路和方法背离了中医药科研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是我国原创性医学,历经数千年临床实践的验证,其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科学。中医药历来重视通过科学的方法探索理论发展的未知领域,解决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疗效,完善和发展理论体系。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理论反而受到质疑、创新性成果越来越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医药科研思路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近代科学在确立其主导和统治地位过程中,方法论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是各自文化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医讲整体观、辨证论治,西医讲病因、病理、病位;中药讲性味归经,西药讲杀毒灭菌。中医药科研应按中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思维方式,确定正确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揉和了儒、道、释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中,道家文化一直被学界公认为与中医学的渊源最为密切,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中医养生一词,最早由道家提出,后世一直沿用摄生和养生两词。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这种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因此,道教思想和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祛病延年、全命保生的根本目标。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精神契合无间。 许多著名的道医在道教理论及养生学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历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养生学著作也大多为道教徒所著。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名道医,他不仅精通医术,也崇尚老庄,尤其将道教的服食方法引入中医养生领域,倡导药食两攻,为中医养生食疗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2.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代表。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通过养性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儒家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达到整体和谐的完美。儒家文化不走极端,温良平和的特点对养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中医养生倡导阴阳调和的真谛相似。可见,儒家的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还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不少具体方法。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反对饮食不节,而且要求除定时定量地进餐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若饮食不节,则必发病而伤身。这种食无求饱的说法,与现代养生学的观点是相一致。劳动和体育锻炼是重要的长寿之道,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运动亦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中医养生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 3.佛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补充作用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之宗教,但其传入后很快被中国化,原有的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佛学思想自东汉以后开始便盛行于中国,然而其在养生方面的见解易受到忽视。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佛家思想也对中医养生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容。 佛教讲求禅定,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和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影响进而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学的养心异曲同工。 佛教戒律是修行僧尼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要求修行者务必使自己的言语、意念、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做到要乐施行善利众,也就是养德。佛教五戒如素食主张,就对中医的食养、食疗思想的形成有不同程度影响。佛教中一些理论的精髓,与东方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相吻合的。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之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重视养生,各家思想都反映了对中医养生学的理性认识,三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相互补充。养生学集道、儒、佛家思想的精髓,兼收并蓄并相得益彰。从养生角度而言,这三者的思想精髓实际上亦趋于一致,加上旁涉其它各家的精要,再与医家丰富的医疗卫生经验血肉交融,故而逐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思想体系。

中医文化意义及现状

中医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

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感谢武老师一个学期的教学与细致的解答为我构建了中医的一个大概框架,从生活小事到疑难杂症无处不见中医的智慧,从养生健体到修炼修身处处体现中医的奇妙。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颈寻列缺”,看不到摸不着的脉络如神奇的星海云图遍布身体联系着气血起伏,而针灸这种奇特的国学医术在穴位上下针调动人体自身的能量来治疗疾病的过程相比西医的繁复简直如艺术一般。 龟甲,龟板,穿山甲,熊胆,陈皮,丹道医学炼化自然万物,土石虫豸草木血肉毛皮甚至露水四时之气皆可入药,取自然之精华克病邪养气血,人与自然有机互补。以至于古代大贤炼丹食丹不避寒暑者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A.恐胜喜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养生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据古代文献,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共气,禀之自然,非绩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于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摘自岱康《岱中散集》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 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 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 并通过自己的劳动, 努力创造条件, 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 人们吃熟食, 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 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 (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