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导演简介

中国导演简介

中国导演简介
中国导演简介

中国导演简介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特别是后期的《姐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的自然流畅,使得该片在上海新光影院上映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开栏语: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经过几代电影人的百年奋斗,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阵营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作为综合性艺术,电影需要编、导、演、音乐、美工、道具等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其中尤以导演为影片的灵魂。百年传承之中,电影导演被富有中国特色地概括为"六代"群体,他们像接力运动员一样成就了中国电影的辉煌。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诞辰,我们从本周起推出:“百年电影话导演”专栏,对中国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进行回顾和梳理,力图从中透视中国电影百年来的风雨与沉浮。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1888年—1935年),原名郑芳泽,号伯常,笔名药风,广东潮阳人,集编、导、演于一身。张石川(1889年—1953年),原名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他们两人是“心同志合情逾骨肉的朋友”,堪为中国电影史上合作的典范。他们共同编导了40多部作品,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有重要的奠基作用。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自由之花》、《春水情波》、《姊妹花》、《女儿经》等。

相对而言,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难夫难妻》以广东潮州地区的封建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写一对素未谋面的少男少女在人们的摆布下成婚的故事,反映封建制度下婚姻的可笑与可悲。《孤儿救祖记》暴露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掩盖在伦常关系下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张扬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和伦常秩序,体现出中国早期电影明确的社会功利观与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姊妹花》创作视野进一步从家庭扩展到社会,反映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军阀混战的生活现实,故事雅俗共赏,使得

该片创下连映60天的记录,创造了当时中国票房的最高记录。他们的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他一生导演长短故事片近150部。他的影片大部分为社会言情影片,如《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等,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受到市民观众的欢迎。1928年后导演十八集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在上海电影界引起竞拍神怪武侠片的潮流。1931年美国有声影片输入中国后,他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张石川凭着良好的英文功底,专攻西洋影戏的导演技巧,在早期电影艺术上的探索功不可没,如《一夜不安》运用了特写镜头和动画特技,而《横冲直撞》中使用了多机位剪接的手法,更突显了电影的特性。他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

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蔡楚生(1906年—1965年),广东潮阳人,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1933年的《都市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其代表作有:《新女性》、《迷途的羔羊》、《孤岛天堂》、《前程万里》、《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郑君里合导)分别创造了当时国产影片最高上座纪录。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蔡楚生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建国后拍摄的《南海潮》,

曾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

郑君里(1911年—1969年),原籍广东中山,生于上海,演员、导演、电影理论家。1930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曾在《大路》、《迷途的羔羊》等片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后与蔡楚生合导《一江春水向东流》,独立导演《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道路上不懈的进取精神。而《林则徐》、《聂耳》则达到了当时传记片艺术创作的高峰。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1936年出版中国第一部电影史著作《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等,译著有《演讲六技》、《演员自我修养》等。

费穆(1906年—1951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吴县。他擅长以生动的细节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调动电影的各种元素为塑造人物服务。1933年,其导演处女作《城市之夜》公映,轰动上海滩。1935年,与罗明佑联合导演的《天伦》开创中国电影的两项第一:第一部从头至尾配上音乐的影片,第一部采用中国传统古乐和民间音乐的影片。1936年导演的《狼山喋血记》,被认为是国防电影的代表作。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成为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代表作《小城之春》是一部具有高度艺术性和电影化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孙瑜(1900年—1990年),曾留学美国,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教育的电影艺术家。其影片借鉴西方戏剧结构和新颖的电影手法,重视镜头的美感和剪辑的流畅,被尊为“电影诗人”。中国最早使用升降机的导演,中国电影歌曲首创者。孙瑜编导的故事片有:《风流剑客》、《故都春梦》、《小玩意》、《大路》、《长空万里》和《火的洗礼》等;1951年因《武训传》遭到批判,后来又执导了《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和《秦娘美》。著有《孙瑜电影剧本选集》、《银海泛舟》。

汤晓丹(1910年—)出生于福建华安。1932年开始执导影片,是国内最早一批拍有声商业片的导演。《白金龙》让邵氏公司一炮而红,其后的《糊涂外父》也十分卖座。他的商业片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制造出好的喜剧效果。《南征北战》(与成荫联合)、《红日》、《渡江侦察记》等知名主旋律影片是其代表作。1977年后,他又以极大的热情先后导演了《祖国

啊,母亲》、《南昌起义》、《廖仲恺》等片,充分显示了他把握历史、处理大事件、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功力。他的影片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故事性强,符合广大观众的审美观。2004年,他获得第2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生成就奖,是第二代导演中惟一健在的导演。

吴永刚(1907年—1982年),生于江苏吴县。1932年后参加影片《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的拍摄工作。1934年编导处女作《神女》,一举成名。他一生共拍摄了27部影片,有《忠义之家》、《终身大事》、《迎春曲》等。1936年的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使他成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导演。解放后,他导演了新中国第一部表现土地改革的影片《辽远的乡村》。1961年,他接连拍摄了戏曲片《碧玉簪》和《尤三姐》,堪称戏曲电影的精品。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的《巴山夜雨》是他艺术创作的高峰之作。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素以“艺贵真实”律己。在导演艺术上讲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不管是进步电影还是回避政治的商业片,都空前繁荣,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使上海变成了东方好莱坞。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

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谢晋(1923年—)是第三代导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他执导了36部影片,先后获得国内大奖23次,国际大奖10余次,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他举办过个人电影回顾展。谢晋1947年开始电影导演生涯,代表作品有:《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啊!摇篮》、《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鸦片战争》、《女足九号茧自缚》。其中《女篮五号》(1957年,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1997 年导演的《鸦片战争》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历史题材影片。谢晋导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他也被海外影评家誉为“当今国际影坛最有名望的中国人”。谢晋不但有艺术上的创新精神,更具有社会责任感,致力于创作出真正具有精神价值、人文关怀,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作品。谢晋共6次获得“百花奖”,这在中国电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凌子风(1917年—1999年)原名凌颂强,生于北京,1948年开始执导影片,主要作品:《中华儿女》(与翟强合作)、《光荣人家》、《陕北牧歌》、《春风吹到诺敏河》、《母亲》、《深山里的菊花》、《红旗谱》、《春雷》、《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中华儿女》展示了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抗日热情,是新中国最早得到国际荣誉的影片之一。1960年执导影片《红旗谱》,在处理革命历史题材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经验。文革结束后,凌子风艺术创作也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把自己的创作视角集中到对现代文学名著的改编上,将老舍、沈从文、许地山、李劫人的作品接连推上银幕。《骆驼祥子》、《边城》、《春桃》和《狂》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构成了凌子风的创作特色。

谢铁骊(1925年—)江苏淮阴人,从影五十余载,编导影片二十余部。代表作品:《暴风骤雨》、《红楼梦》(系列片,共六部)、《海霞》、《早春二月》、《清水湾,淡水湾》、《知音》、《大河奔流》、《包氏父子》、《月落玉长河》。其中,《暴风骤雨》、《早春二月》堪为新中

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上世纪八十年代,谢铁骊把鸿篇巨制《红楼梦》分为六部搬上了银幕,以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段再现了封建制度的挽歌。上世纪九十年代,先后导演了《月落玉长河》、《天网》等优秀影片,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谢铁骊的导演艺术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颖脱俗的艺术魅力,能将深刻的思想内容、缜密的情节结构、精细的人物刻画融会在一起。

崔嵬(1912年—1979年)原名崔景文,主演过《宋景诗》、《海魂》、《老兵新传》、《红旗谱》等影片。导演作品有《青春之歌》、《北大荒人》、《小兵张嘎》、《天山上的红花》等。《小兵张嘎》最具特色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运用,当时西方的长镜头理论还没有传到中国,这种探索显得十分可贵。《青春之歌》像一首优美而激昂的长诗,在新中国电影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美学思想上,崔嵬追求电影的群众化、民族化,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崔嵬还先后导演了《杨门女将》、《野猪林》等戏曲艺术片。他在传统的戏剧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对角色的体验因素,大大增加了原戏的感染力。

成荫(1917年—1984年)原名成蕴保,出生于山东曹县。一生共编导20余部影片,以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影片著称。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拔哥的故事》(上下集)、《西安事变》等。《西安事变》标志着成荫导演艺术的高峰。成荫影片的显著特点是:着力于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把历史真实、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结合起来,把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始终不渝地坚持革命现实主义道路。

水华(1916年—1997年),早在30年代便投身左翼戏剧运动,1949年后转入电影界任导演,共拍了7部故事片———《白毛女》、《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鸡毛信》、《伤逝》、《蓝色的花》,作品不多却部部精彩。他的成名作是《白毛女》,别具匠心的银幕显现,使原剧固有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生动。《林家铺子》是水华的颠峰之作,曾于1983年在葡萄牙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获评委奖。

王苹(1916年—1990年),本名王光珍,出生于南京。作品有:《柳堡的故事》、《永不消逝的电波》、《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及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等。晚年又成功地执导了另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柳堡的故事》突破了以往表现战争题材

只是描写战斗的框框,像一首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显示了导演的艺术胆识和追求。影片的音乐也十分优美,尤其是插曲《九九艳阳天》,直至今天仍四处传唱。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创作的主力军是“第四代导演”。“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还包括在同一时期自学成材的人。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几近不惑之年的“第四代导演”,一旦冲出起跑线,便显示出稳健的创作实力和持久的艺术后劲。他们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

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除上述导演外,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王好为、王君正、张子恩、宋崇、丛连文等都以不同风格的作品在这一时期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上海电影学校毕业生构成的创作群体,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几近不惑之年才开始的。在第三、第五两代人的夹缝中,他们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很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有持久的艺术后劲。

整个第四代的创作高潮是伴随着电影和戏剧分家的讨论和对历史的反思进行的,农村渐渐成为他们作品的中心题材。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滕文骥、黄建中、吴天明等。他们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创造了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谢飞,湖南宁乡人,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第四代导演中最有成就和有国际影响的导演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

年》、《香魂女》和《黑骏马》等。教师职业是谢飞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不同之一,也是他的作品贯穿着严肃的哲理思考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原因。他的电影受商业化倾向影响较少,娱乐因素很少,保持着一贯的严肃风格。谢飞电影的常见题材,是在大自然的慰藉下人性的复苏,人的心灵创伤和苦难的消解,生命意识和人格理想的重新振奋。谢飞电影中浓郁的民族意味和东方气质,正是他引起欧美电影界注目的原因之一。

吴贻弓,1938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0年与第二代导演吴永刚联合执导《巴山夜雨》后开始独立导演生涯。主要作品有《我们的小花猫》、《姐姐》、《少爷的磨难》、《巴山夜雨》、《城南旧事》、《阙里人家》、《海之魂》等。《城南旧事》为中国的散文电影提供了一个难以企及的范本。吴贻弓继承先辈对诗的电影语言的探索成果,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

黄蜀芹,1939年出生,广东番禺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代表作有《人·鬼·情》、《画魂》、《童年的朋友》、《青春万岁》、《嘿,弗兰克》、《我也有爸爸》等。黄蜀芹是一个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艺术家,女性的身份注定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书写女性,关怀女性。《人·鬼·情》以虚实结合的形式描绘一位戏曲女演员坎坷的一生,其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相交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奠定了她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

吴天明,1939年生于陕西三原,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做场记、副导演、导演、厂长。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崛起影坛,以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受人注目。深厚的文学造诣、对电影艺术经验的深厚积累、浓重的民族情感、强烈的艺术责任感,成就了吴天明电影质朴而凝重的独特风格。《人生》、《老井》真实再现了中国北方贫瘠山村的生活风貌;《首席执行官》让人感受到他对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祖国的热切关注,对发展、前进的渴望和企盼;《变脸》、《非常爱情》则是对在商业狂潮中依然涌动的人间真情的倾情颂歌。吴天明以深沉、饱含忧患意识的目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手法去发现、弘扬美好的东西,在长期的电影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

翟俊杰,1941年出生,河南开封人。1963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1982年进北京电影学院编导进修班学习。1986年执导影片《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

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1988年,他编导并出演了影片《共和国不会忘记》。1989年,《大决战》摄制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翟俊杰担任第五摄制组导演,真实地再现了决战之际国民党统帅部的情景特别是蒋介石的形象,再次证明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力。在第四代导演中,翟俊杰擅长导演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代表作有《大决战·辽沈战役》(上下)、《大决战·平津战役》(上下)、《大决战·淮海战役》(上下)、《金沙水拍》、《长征》等。

中国导演简介之承前启后的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

每一个人都属于一个时代,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只是装饰这个时代的风景,只有强者才能真正经历风雨见彩虹——骄傲地赢得属于自己的时代。

整整20年前,一群怀揣着形形色色梦想的毕业生告别了偏安于京城北郊朱辛庄的北京电影学院。照片上这些衣着像当时那个时代一样朴素的年轻人大概没有料到:他们很快就穿着锦绣的礼服频繁出没于世界各地大大小小锦绣的电影节颁奖舞台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凭借自己的实力被人们约定俗成地封为“中国电影第五代”。现在回过头去看,他们的个人奋斗、他们的功成名就、他们的走向世界甚至他们的从被指责到被承认,一切都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拨“番号”为北京电影学院78级的学生到毕业时有的正青春年少,也有的饱经沧桑。不管是老是小,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一律美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给了他们相信未来的权力,也给了他们各显神通的机会,于是,他们用镜头写下了前辈所没有的辉煌。电影圈内按年龄与出身完成了中国电影人的代际划分,现在大概已经炒作到“第七代”了。但知名度和美誉度却仍以“第五代”为最高,他们的成功由此可见一斑。每一代人谁都想赢得属于自己的时代,但生活的戏剧总是以一些人专美而另一些人抱憾谢幕。凭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显赫成就,中国电影第五代用整整20年的时间打造了自己的强者形象。

¤中国电影第五代让中国电影走向了世界

今天,陈凯歌、张艺谋们已经是国际电影界认可的大师与贵客了:他们包揽过几大电影节的各种金奖;他们现在每一部新作拿出去无论大小都能捧个把奖回来;他们每一次出手都踌躇满志舍我其谁指点江山激扬影像。然而,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记得当年拍《黄土地》、

《一个和八个》时是怎样的忐忑不安,又是怎样的青春冲动。是一座又一座国际电影节的奖杯让他们更加自信,也把中国电影的招牌越擦越亮。现在早已不是那个“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都反对”的年代了,国际电影节的肯定也不再是什么人的别有用心而成为了媒体热烈追逐的喜报。在中国电影第五代横空出世之前,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远非今日可比,除了国内的热火朝天之外,最多也就是在某些友好国家举办的电影节上赢得一些并不十分重大的奖项。正是借了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电影第五代登上影坛后初试啼声的第一批作品如《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迎来了进军国际影坛的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中国电影新锐的种子很快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全面开花。

热爱中国电影的人们不会忘记,1988年初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从当时的西柏林电影节上捧回“金熊”的情景。那是一部改变了中国观众审美习惯的全新风格的影片,那也是中国内地电影人第一次登上世界三大电影节的最高领奖台。此后数年间,以第五代为主流的中国电影人频繁在柏林、威尼斯和戛纳斩金夺银。其中尤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戛纳电影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电影节这两次登顶最为风光。此外,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张艺谋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曾先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在国际影坛上的一个亮点。如果要历数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李少红等中国电影第五代的获奖记录,那将是一份长长的名单,它记录着一代人的成长与辉煌。

中国电影第五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们毕业于中国电影百废待兴、人才断代而全社会又思想十分解放的时刻,所以很快就等来了大显身手的机会;他们以创新前卫的观念驾驭自己的电影创作,所以很快就拿出了面貌焕然一新的作品;他们积极融入了国际时尚的审美潮流,所以很快就登上了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不管曾经有多少口诛笔伐指向他们,甚至将他们中一些人的创作和道德倾向上纲上线到“卖国求荣”或“暴露中国的丑陋和落后以讨好洋人”的高度,但今天全社会已经为他们翻案并承认他们是中国电影的主流,这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与表现。

¤中国电影第五代让中国电影走向了市场

进入90年代之后,望着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电影院,中国的影迷们开始怀念起当年影院的繁华景象,并以悲观的心情抱怨市场的衰落。其实,当年中国影院门前的热闹只能叫繁忙不能叫繁华,我们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的低票价福利也不能称之为“市场”。中国真

正的电影市场是在计划经济的福利支撑停止之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是最近十年伴随着以中国电影第五代为主体的一批电影人的成熟而形成的。

有趣的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是以蔑视市场的姿态登上中国电影的历史舞台的,但中国电影的市场化却开始于并最终将完成于他们这一代人手中。80年代中期,陈凯歌的《黄土地》和《孩子王》、田壮壮的《盗马贼》和《猎场札撒》等代表着中国电影第五代当时最前卫、最反叛、最极致水平的电影都是很少有观众的,那时尚属“愤青”的中国电影第五代的骨干分子们,头脑里也压根没有多考虑市场甚至没有市场这个概念。但是随着他们创作心态的日益成熟,随着他们眼界的日益国际化,他们不间断的艺术探索日益与思想深度相结合,他们的电影创作日益与大众的欣赏口味相结合。从《边走边唱》到《霸王别姬》再到《荆轲刺秦王》,陈凯歌电影的故事性越来越强,当然其哲理思考也并未削弱。张艺谋十年来也随时揣摩着观众的好恶,不断迎合着电影市场随时变幻的风向。包括田壮壮后来拍的《大太监李莲英》、李少红后来拍的《红粉》等等,都比他们早期的作品更富观赏性。在中国电影第五代们不知不觉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电影越来越重视来自观众、来自市场的反映,也越来越具备对抗好莱坞的眼光与能力。当然这其中还有虽不是北京电影学院78级同学但在广义上属于中国电影第五代的姜文、何平、冯小刚等人不懈的努力。

20年匆匆弹指一挥间,他们推动着中国电影一步步地走向市场。誉之者称他们为向大众靠拢,毁之者谓他们是向市场妥协。其实这其中的差距只在于你怎样看待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拥有市场的基础上实现思想启蒙和艺术追求,是创作者走向成熟的体现,也是艺术走向进步的标志。中国电影第五代之所以具备了今日这般的号召力,除了开艺术风气之先与不断创造获奖的辉煌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这也恰恰是中国电影第六代、第七代们尚未捅破的那一层窗户纸。

外面的世界,里面的市场。在20年间为中国电影开辟了这两条战线并在两条战线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中国电影第五代可以笑傲中国电影的江湖了。再过20年,他们应该不会是那时中国电影的主流了,否则中国电影该多么悲哀。但再过20年,我们肯定可以清点他们更多丰硕的成果。

中国导演简介之第六代导演:抗拒归纳的一代

伴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从以张石川、郑正秋为代表的“第一代导演”开始,中国的电影导演们已经升级换代了多次。如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是号称“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陈凯歌们,他们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中国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与民族心理的结构上,成就了颇具中国文化寓言诗式的风骨,然而,令人尴尬的是,似乎渐成气候的“第六代导演”却无一例外的趋向于个人主义,风格迥异的颠覆了代谢规律,游离在“出生于60年代之后”的简单归纳中,成为无法命名的一代。他们关注个人内心情感,消解终极关怀主题,纵然镜头再写意,技法再娴熟,他们也不能象他们的先贤一样,被膜拜为中国电影的传承者,因而,有人不无担忧的惊呼:中国导演要止于第五代了。

导演张元:地下导演,所谓的独立导演、自由导演,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我自己现在又变成什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我都特别厌烦。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可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所以他们会这样说,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导演陆川:我只关心我的电影在精神上是不是独立的。

导演王强(王贺):我要用作品唤醒人们的一种回归,不能“一肚子可乐(现代文化)浩浩荡荡,把茶水(传统文化)渐渐洒在路上”(选自王强电影《新一年》插曲)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6代,我对这个词不以为然。

导演们似乎都极力反对“第六代”这个集体冠名,但是,好事者却为导演们找到了强行归纳的标准:一曰北京电影学院85级学生,二曰60年代之后生人,按照上面这些既成准绳,合乎情理的导演就有了一大批,比如张元、王小帅、姜文、娄烨、管虎、章明、路学长、施润玖、张扬,贾樟柯、王强(王贺)等,都应该是“第六代导演”的生力军,然而,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象“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因此,城市语文企图从这些离经叛道的导演当中肆意圈取几个,自成单元的加以解剖。

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高等院校,接受过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

其中还有一部分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

代表导演包括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管虎、贾樟柯等。这一群体成长于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年代,此时正值中国建设市场经济初期,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国外各种电影理论。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经历了电影从神圣的艺术走入寻常生活,降格为一种文化产品供人们消费的无奈,观念和作品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他们的影片没有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直面现实的冷酷。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在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張元,1963年10 月生於江蘇,祖籍南京,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被美國《時代週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新週刊》和新浪網聯合評選為全國十大新銳青年;被《中國青年》雜誌社選為將影響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授予文化和平獎。

作品:《我愛你》、《綠茶》、《江姐》、《媽媽》、《兒子》、《廣場》、《過年回家》、《瘋狂英語》、《東宮西宮》、《北京雜種》,《看上去很美》

賈樟柯,出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法國《電影手冊》評論他的首部長片《小武》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是標誌著中國電影復興與活力的影片。德國電影評論家烏利希格雷格爾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主要作品:《有一天,在北京》,《小山回家》,《嘟嘟》,《小武》,《站臺》,《公共場所》(DV作品31分鐘紀錄片),《狗的狀況》(DV作品5分鐘紀錄片),《任逍遙》,《世界》。

在思索的時候,賈樟柯又點上一支煙,臉埋在陰影之中,懸挂在頭頂上方的燈泡仿佛在搖晃著。不一會兒,賈樟柯抬起了頭,這是一雙溫柔得如同綿羊的眼睛:“我拍山西是在拍中國。我離不開中國,但我不是離不開山西。山西跟別的地方都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

賈樟柯的工作室位於青年電影製片廠院內的半地下室裏,墻上並排張貼著他的前三部電影的海報。很快,他的第四部電影《世界》的海報也將出現在這面墻上。《世界》是賈樟柯被恢復導演身份後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故事發生在“世界公園”,採用了大量歌舞元素,與賈樟柯以前的作品有很大區別。

春節後,《世界》劇組從上海移師北京。在攝製現場,劇組麵包車的車窗上,一張白底黑字紙寫著《美麗心世界》,這是《世界》原來的片名。世界公園國際街一幢閒置的小樓被選作背景,賈樟柯呆在二樓的一個房間裏,看上去有好幾天沒有刮鬍子了。

這次賈樟柯給觀眾帶來的是一部“歌舞和人物一樣重要”的影片,講述的是山西人走出山西的故事。賈樟柯說《世界》與自己以前的電影最大的不同是,用大的工業團隊來完成即興的創作,用寬銀幕強調巨大的城市空間和很渺小的個人之間的關係。

賈樟柯不僅將外景地選在深圳和北京,他還要帶著攝製組去蒙古首都烏蘭巴托。早在電影《站臺》裏,就已經有臺詞提到了“烏蘭巴托”。遙遠的烏蘭巴托與賈樟柯童年收聽電臺播送的天氣預報有關,天氣預報裏經常有“冷空氣從烏蘭巴托過來”的說法,讓賈樟柯對烏蘭巴托產生了很多幻想。賈樟柯說:“看看那裏的空間,看看那裏的建築,看看那裏的酒店,看看那裏的火車站,看看那裏最小的酒館,這都是我對一個城市的興趣,我覺得那個城市一定會超出我的想像。”《世界》裏有一個俄羅斯的角色,需要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遊走。於是,賈樟柯就很自然地選擇了烏蘭巴托。

《世界》中的演員沿用了賈樟柯以前電影的班底,有趙濤和王宏偉。女主角趙濤和男主角成泰生的個人經歷為賈樟柯寫作《世界》提供了素材。他在《世界》裏用了演員的真名實姓,影片從準備到拍有8個月的時間。“一開始我們是進入到故事裏面,經過8個月的沉澱之後,故事都收起來了,留下的是更重要的東西,即便這是觀眾不習慣看的東西。

記者:你非常著迷在現場的興奮和非常良好的競技狀態?

賈樟柯:我特別喜歡這種感覺。很多電影只是在轉述事件。對我來說,這是不夠的,我的興趣是轉述我的感受,事件本身可能對我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在我的電影裏面事情永遠是在後面的,事情帶給人的感受永遠是在前面的,甚至事情發生了,但它不會出現在觀眾面前,出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對這個事件的感受。

記者:你當年考電影學院連考了三次,如果第三次沒有考取的話,你會繼續考嗎?

賈樟柯:不會了。那時我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退路……也不是退路,是安排好了自己的生活,幾個朋友一起在太原要成立廣告公司。如果沒有去電影學院,我可能現在做廣告了。

記者:電影學院對你意味著什麼?

賈樟柯:是電影資源的開放。10年前,一個生活在山西的小夥子,如果想接觸電影,接受電影,惟一的地方就是電影學院。資源對我們是封閉的。如果2003年我是20歲的話,我就不一定選擇電影學院,我有很多方法可以學習和接觸電影。今天還沒有拍電影的小孩對電影節的了解比我們多多了,這些知識都是從網路上來的。那時候,我拍完《小武》之後,哪知道電影節這回事啊,哪知道電影怎麼出路啊?今天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

生活是很消磨人的,如果10年前,我沒有去電影學院,我可能已經被生活改造成另外一個人了,我可能對電影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我對藝術一點興趣也沒有,我可能變成一個家裏連一枝筆都找不出來的人。我的人生裏面,有很多階段是很容易墜到谷底的。

記者:最初你的電影在電影學院放映時反應並不好,反而是普通大學的大學生和搞其他藝術的藝術家喜歡,這是什麼原因?為什麼電影圈的人這麼挑剔,這麼不寬容?

賈樟柯:不,我覺得不是他們挑剔,也不是他們不寬容,是一種文化習慣。我們的傳統真是太深厚了,深厚到任何東西都能找到既有的價值系統來衡量的地步,而不是真的來分享這個電影帶給他的感受。他可能看電影的第一分鐘,就開始拿一千個價值來衡量:哎,是不是像戈達爾的電影?是不是在學阿巴斯?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那樣的……各種各樣的價值體系,太多了,我幹什麼事情都能找到既有的價值來支援我的體系,我幹壞事都能找到,因為我們的文化古老到有各種各樣的(價值),電影也是。這也是中國觀眾的一個遺憾,不能那麼放鬆地打開,來接受一部電影。

我拍《小武》的時候27歲,內心隱隱約約有一種東西,覺得傳統跟我沒有關係,最起碼我要做一個標新立異的創作者。但今天我越來越覺得,傳統跟我太有關係了,包括人們接受我的電影,每個人都在傳統之內。中國人有一種情節劇和戲劇的傳統,我們從白話小說,從評彈,從戲曲到評書,所有的東西都是戲劇性的傳統,到今天我們說拍電影還是說拍戲。如果我們認識到這個傳統的話,當有的觀眾看了《站臺》,他覺得不過癮:你為什麼什麼都沒有拍出來?我是很平靜的,我會知道我這電影恰好是背離了這個傳統。因為裏面沒有任何戲劇性,沒有任何驚心動魄的東西,裏面沒有傳奇、沒有英雄,甚至創作者講述的態度也是一個弱者的態度,不是一個精英式的、強者的角度講述自我的經驗。

在我們的民族性裏面,這麼多年,集權性的影響遠遠沒有消除。在我們的文化裏面,沒有消除的一個表現就是,人們那麼崇拜法西斯性的作品,或者說滲透出來那樣一種氣質,我覺得是很可怕的,也是面對我們作品那麼多質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看新導演的作品,有一個很了不起的轉變就是,在這些電影裏面,敘述者本身是一個疑惑者,他不是一個無所不知、上帝式的人物,他不是強制性的觀影,不是強制性地把自己的意識和感受強加給觀眾的一種敘述的態度。如果存在新電影和舊電影之分的話,這是最大的區別。如果拿這樣一個角度觀察電影的話,我們真的能把電影分開。

記者:第六代導演,特別是你,承載了過多的與電影無關的東西,你覺得這是一個過程?還是必然的代價?

賈樟柯: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這話特土,但的確是。每一個時期的導演都沒有辦法超脫時代的局限。比如我們以前說謝晉的電影怎麼怎麼樣,現在可能又在談論張藝謀、陳凱歌的電影怎麼怎麼樣,對每個人來說,可能自己也會變成謝晉,這個是很正常的一個過程,它是我們文化局限性的一部分,我們跟以前的藝術家一樣,背負這個國家和這個社會額外的太多的東西,我們恰好生在這個時代。

導演真的很麻煩,要擔負各種各樣責任,要擔負道德責任,要擔負創作責任,擔負市場責任,擔負把中國電影介紹到世界的責任。哪一次電影節拿不了獎,就會有人說:華語電影怎麼著了?其實對導演來說,即使是拍娛樂性的電影,最原始的樂趣還是非常個人性的。

記者:可能因為人們覺得你已經成了標誌性的人物才這樣要求你。

賈樟柯:但這恰恰是我最討厭的。我實在不願意扮演任何一種角色。我一直想堅持兩個東西,一個就是不扮演任何角色,還有一個是不被定義。

記者:《世界》這次是和上影集團合作,有人就說賈樟柯現在投降了。如果我們從善意的角度去看,這是擔心你有可能因為某些方面的妥協而失去獨立性。這個合作對你來說除了可以公映之外,還有其他的好處嗎?

賈樟柯:這種擔憂是非常可以理解的。惟一的好處就是可以公映,沒有其他好處。我們團隊很多人的才能沒有被公眾了解,是很可惜的事情。透過那樣一張壓縮了的碟片,可能最後就是導演浪得虛名。我們這個團隊大家的年齡不是毛頭小夥子了,都30齣頭了,得到行業裏的尊敬是挺重要的。你的電影永遠進不了電影院,人家永遠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從這個角度來說,是一個很私心的選擇,不是文化的選擇。如果從整個文化的角度來看的話,碟片一樣可以做很多事情,我非常尊敬那些碟片。

記者:你以前有一個說法,等到自己創作力衰退的時候,就離開電影。你會去幹什麼?

賈樟柯:教書吧,我特別喜歡當老師。可能今天在廣院,明天在北師大。我自己不是一個特別有思考習慣的人,講課能夠幫助自己整理工作裏面沒有意識到的事情。(南方週末)

姜文自己說,“我做導演,大部分是因為別人的暗示和鼓勵。”

姜文幾乎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話題的人物,他是成績斐然的出色演員,也是同輩中最為卓越的導演。作為演員,姜文天賦過人,不到22歲就獲得了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他的成名得益於謝晉、淩子風、謝飛、張藝謀、田壯壯等導演大家的合作,使他參與了上世紀80年代多部重量級作品的拍攝,這其中包括《芙蓉鎮》、《紅高粱》、《本命年》等。姜文的志趣與野心不僅局限于表演,1994年他所執導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令人刮目相看,而第二部作品《鬼子來了》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新審視歷史。儘管至今只有兩部作品問世,作為導演的姜文已經堪稱殿堂級的人物,他所達到的創作高度在同輩的電影人中已是鳳毛麟角。

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的姜文算的上是少年得志,30歲還不到,就已經主演了《末代皇帝》、《芙蓉鎮》、《紅高粱》、《本命年》、《春桃》和《大太監李蓮英》等六部電影,憑藉

《芙蓉鎮》中的“老右派秦書田”,和《春桃》中的“劉向高”,兩度獲得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一舉奠定了他在中國影壇實力派演員的地位。

在拍攝《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若干年前,姜文就已經顯露出他的導演才華,在《芙蓉鎮》中,他把劇本台詞改得亂七八糟,還得到了導演謝晉的鼓勵,在《大太監李蓮英》中,導演田壯壯跟他開玩笑說“你導戲,我來給你演。”到了《紅高粱》,他和導演張藝謀因為自己的角色塑造問題從頭吵到尾,最後吵出了一個轟動世界的大作……姜文自己說,“我做導演,大部分是因為別人的暗示和鼓勵。”姜文除了在表演藝術上具有獨特的創造能力之外,在電影編導方面也不斷顯示出其不凡的藝術才華。雖然至今姜文只有兩部導演作品問世,但只憑此“導演姜文”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演員姜文”。1993年,他首次自編自導根據王朔小說改就的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獲第51屆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1996年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劇本改編、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最佳音效六項大獎。美國《時代週刊》在1995年底將其評為“九五年度全世界十大最佳電影”之榜首。

姜文執導的第二部作品《鬼子來了》,描述抗日戰爭時期,村民因處置兩名日軍俘虜而引發的悲劇,2000年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評審團大獎。此後他重新回到熟悉的表演領域,先後主演了《尋槍》、《天地英雄》、《綠茶》、《茉莉花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多部頗受海內外關注的中國影片。

沉寂五年的姜文2005年再次出手,導演其第三部影片《太陽再次升起》。(來源:新京報)

陸川

處女作《尋槍》就拉來姜文當主角,第二部電影《可可西裏》在國內外榮獲大獎,很多人都十分羨慕陸川的好運氣。

其實除了好運,陸川的成功更多取決於他對電影的堅持。“很多年輕導演在拍片時,常常會受到各種力量的干擾,比如投資方、製片人、演員,都會提出很多與導演的本意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見。我認為,這時導演應該要頂住壓力,不能屈從於外界因素,而對自己的感覺撒謊。”陸川還拿自己舉例,最初在拍攝《可可西裏》時,最後是一個較為完美的結局,但陸川認為影片拍到那個程度,就一定要有個震撼的悲劇性結局,巡山隊長也一定要死,這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中国电影主要几代导演及作品 1905年随着《定军山》问世,中国电影开始了举步维艰的漫长旅程,经历了战乱,国破家亡的电影人在新中国前仆后继,一直不停地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努力探索。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张石川(1922—1980),和郑正秋联合创办新民电影公司,并联合执导了《难夫难妻》表达改良社会的愿望,通过包办婚姻把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送进洞房,造成了难夫难妻的生活,对现实批判意义极大。《劳工之爱情》是以戏剧的手法通过一个木匠为追求爱情和开诊所治骨折的未来岳父的闹剧来勾画了当时贫困的社会普遍现实,也是中国电影喜剧萌芽的开端。 秋【1888----1935】

黎民伟(1882—1953),中国电影之父,生于日本,早年参加同盟会,1913年,和兄弟黎海山,黎北海,妻严珊珊共同创作并演出《庄子试妻》,黎民伟反串庄子之妻,1926年,他随军北伐,在炮火纷飞的战场拍下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1930年组建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了他著名的作品《古都春梦》。抗战爆发后,他辗转于粤桂为抗日宣传而奔走,抗战胜利后,他返回香港,继续电影事业,直到1953年逝世。

导演(中国第一代到第六代)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郑正秋、·任彭年、侯曜、沈浮、史东山、何非光、袁牧之、蔡楚生、洪深 第二代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陈怀皑、桑弧、崔嵬 第三代导演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这一代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在影片努力反映时代,深入地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的追求上,都有十分有益的探索,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谢晋、谢铁骊、谢添、沙蒙、水华、林农、李前宽、肖桂云、凌子风 第四代导演 第四代电影人大多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生构成的创作全体,他们一毕业就遇到文化大革命,以至于他们的创作生命是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的。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导演在学习时期没能接触到苏联以外的电影,这直接影响到*导演电影语言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但他们提出电影不应该受僵化的舞台限制,应该选择自然、真切和简单的形式挖掘普通生活的诗意和哲理,同时也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整个*的创作高潮正是伴随着这次反思而爆发的,*的创作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复兴。农村渐渐成为*作品的中心题材,他们以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缩影的表现手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第五代导演。 ·黄蜀芹、黄健中、郑洞天、谢飞、王启民、滕文骥、吴贻弓、丁荫楠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一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吴子牛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不仅是一个时空意义上的聚合体,更重要的是由一个文化姿态、创作风格相对一致而形成的在1990年代带有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或群落)。他们在当代中

中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10个导演

1.张艺谋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我只想拍我感兴趣的东西,一种清新、自然和返朴归真的东西。”如今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 代表影片: 《英雄》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创新作品奖 《一个都不能少》中国电影“华表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活着》法国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秋菊打官司》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大红灯笼高高挂》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大卫奖)最佳外语片大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红高粱》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十大华语片。 2.李安华人电影的骄傲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9 年薪:9千万 李安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最特别的一位。他游刃有余地用电影语言来处理东西方的情感与伦理,并且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同。 作为一个自小在传统中国家庭里长大的人,他除了拍出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及最近正大红大紫的《卧虎藏龙》等华语片以外,居然还能拍出令国际影视界一致叫好的跨文化的《冰风暴》、《理智与情感》及《与魔鬼共骑》等英语片。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

(完整版)中国电影导演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郑正秋、张石川等人。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民族电影的奠基人,拍摄了中国首批无声故事片。影片内容多受“五四”精神影响有反封建倾向,形式上保留较多的舞台程式,表演上受卓别林影响。注重教化、讲求戏剧性、强调情节性、突出场面性。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浙江宁波人。他一生拍摄了150部影片,在150部影片中,《难夫难妻》是中国故事片的开山之作。《孤儿救祖记》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黑籍冤魂》是第一部长故事片;《火烧红莲寺》敲开了武侠影片的大门……他的创作特点:首先是故事性强,情节曲折,让观众有戏可看;其次,作品大多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线索清晰,内容通俗易懂,比较符合早期观众的欣赏口味;再次,喜欢在影片中穿插嘘头,善于抓住一个细小情节尽情渲染,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郑正秋,原名芳泽,他的电影艺术思想和戏剧艺术思想一脉相承——改革社会、教化。他一共编、导、演了53部影片,这五十余部影片比较复杂,既编写了一批以妇女命运为题材的、较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玉梨魂》、《盲孤女》《上海一妇女》等,又屈从与商业化的要求。他始终执着于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其创作思想及创作风格可归属于现实主义流派。郑正秋尤其关注妇女问题,并由此构成他的选材和表现主流,这与他坚持电影的社会教化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创作特点:首先,影片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多为通过描写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达到抨击旧制度、旧礼教的目的,寄托了对弱者、被压迫者的深厚同情。其次,作品富有民族特色。影片故事性强,戏剧冲突激烈,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因果关系,细节丰富,引人入胜。他为电影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代导演:指30~50年代的一批艺术家,如蔡楚生、史东山、孙瑜、应卫云、张骏祥、吴永刚、成荫、汤晓丹、沉浮、郑君里、桑弧等。他们常通过家庭的悲欢离合去反映社会,讲究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节奏平稳缓慢,善用长镜头。他们拍出大批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和民族风格的优秀影片,是中国电影成熟的标志。左翼电影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对中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电影创作的倾向(反帝反封建)、显示了进步电影的主导地位(通过电影争夺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发言权,显示进步力量的正义和号召力,是行之有效的。)、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渔光曲神女)、大大提高了电影创作的质量。有声电影和无声电影同样都有成就。《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和郑君里合编。东方传统延续——人伦情感的魅力(以家庭人伦悲欢离合的故事来透视社会人生);传统表现的丰富化——戏剧结构的严谨缜密(以戏剧冲突达到批判主题的体现);历史认知的价值——史诗悲剧艺术(以电影手法从宏观角度反映重大历史的道路,把个人命运与整个历史事件和时代风云有机结合);人物性格的鲜明化——现实主义的典型化 第三代导演:指五十年代起参加电影工作的导演,如水华、谢晋、谢铁骊、凌子风、翠微等人。他们继承了老一代古朴深沉的传统,有赋予时代的新理念。内容上较多的反映社会变革,歌颂英雄,艺术上追求现实主义风格,明朗、朴直、抒情健康,具有强烈的民族气息和时代风尚。讲究戏剧结构,注意电影特点,善用蒙太奇手法,少用长镜头。他们一批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投身电影事业并有所成就的电影人,如桑弧、石挥、严恭等。更多一批导演则是新中国建立后开始走进电影创作的新电影人。他们怀着对艺术的真诚的崇敬,更有明确歌颂新生活、批判旧时代的思想意识,大胆无畏的对原本陌生的电影艺术进行探索。《早春二月》谢铁骊,成荫《上海姑娘》、《西安事变》谢晋《牧马人》《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红色娘子军》水华《林家铺子》《白毛女》等。 第四代导演:指七十年代末才走上导演岗位的一批中年导演,如吴贻弓、吴天明、滕文骥、胡柄骊、郑洞天、黄蜀芹等。他们是新中国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电影导演,既熟悉电影规律,又主张用新观念去改造电影,提出“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程式化,追求开放式结构,散文化风格。郑洞天《台湾往事》散文化的叙事故事中,收敛的表演、含蓄的情感表达、精致的镜头语言、诗化的氤氲气息。第四代的独特之处:“厚德载物”可以形容第四代电影人的精神存在,就精神传扬而言,他们的价值更多在传统的承继上;“悲悯情怀”是第四代的内在气质。对人性的关怀和人生命运关注是本源于第四代电影人的悲悯心态;社会道义是第四代电影关注中心;“心有余而力不足”是他们艺术成就得拖累(文革影响,在创新上缺乏。);坚持坚守韧性的过于变通导致艺术风格的游移不定并遭到怀疑。 第五代导演:指80年代毕业于电影学院的一批青年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等人。他们有全新的电影理念,追求表现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把情节放在次要地位,多用象征、比拟手法直抒己见,有很强的主观性、抒情性、象征性和寓言色彩。寓言化创作;造型语言与民族取向。我们可以再他们的大量的无论是表现生命还是表现死亡的作品中,看到以往的作品中少有的激情,包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的崇拜、对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的深刻反省。他们用以表述的电影语言大多极富个性,有的甚至刻意追求标新立异,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区别于他人的作品,其中甚至充满了狂野的气质,把影响美学推向了极致。

国内著名导演分析

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风格 张艺谋的作品分为前张艺谋时代和后张艺谋时代,前期作品主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后期作品有:《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期作品的特点: 1、他的电影的主题都有一个或明或暗的“性”问题,尤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展示形成他的电影表现的潜在魅力和叙事主线。 2、民俗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中随处可以见到民俗,《红高粱》中的“颠轿”“回门”《菊豆》中的“出殡”《活着》中的“皮影戏”等,张艺谋的电影大都是改编自小说,小说中的民俗在他的手中起死回生,成了一种极富特色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气概的弘扬。民俗在影片中完全艺术化了,完全是一种美学追求。 3、对色彩的迷恋。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首先对接受者产生的正是这种来自色彩的强大视觉冲击力。在影片《红高粱》中,漫野摇曳的红高粱,泼洒大地的红高粱酒,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血红的土岗、血红的袄等,这种红色呼唤着一种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表现了人物对生命赤裸裸的欲求,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这种红灯笼是在封闭规整的乔家大院里使用的,并在扭曲中使用,形成了对扭曲生命的否定,散发着腐朽的美丽气息和血腥的灾难气息。《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的红棉袄,这种红色是母亲对爱情的积极释放。 后期作品的特点 张艺谋后期作品对形式美的追求高于对内容的追求,形式大于内容,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成了这类作品的特点,华而不实,内容苍白。 1、影片《英雄》耗资3000万美金,堪称国内超大手笔,国内票房超过两亿,从票房上说,《英雄》意味着张艺谋电影商业突围的成功,但不意味着张艺谋电影文化突围的成功。影片中加入了传统的儒道思想,“书法”、“剑道”等,即所谓的雅文化,同时又把影片的主题上升到“和平、统一”的高度。但整个影片的形式过于丰富多彩,压得本不精彩的影片内容喘不过气来。影片中的故事是老掉牙的刺秦,不同的人讲了三段不同的故事,似乎套用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罗生门》,真真假假,以假乱真。同时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似乎也不是很明显,身为赵国人的无名,为报灭国之仇,练剑十年,一意刺秦,其志坚意决可见一斑,而导演却让他这种积蓄良久的决心在残剑的一番劝说中灰飞烟灭,最终放弃刺秦。其转变之快、思虑之深,已不符合一个侠客的身份,更像一名理性的智者。即使这个人物的性格变化具有某种特殊性,而片中对这种特殊性也缺少必要的铺垫和合理的艺术表现,因此其结局显得突兀而可笑,观众被导演的如此设计迷糊的团团转。 2、《黄金甲》中导演更是采用上万盆真实的菊花来做道具,还有演员身上用重金属打造的黄金服装,色彩斑斓的琉璃柱子,场面铺设的如此豪华,似乎只有张艺谋能够玩得起这样的大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 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 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 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 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 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 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 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代表人物:张暧忻、谢飞、吴天明 时间:1978——1982。 代表作品:《城南旧事》、《青春祭》、《人到中年》、《人生》、《老井》、《本命年》等。 主要功绩:1)倡导追求实践电影语言现代化,冲破中国电影中根深蒂固的戏曲化影响。 2)追求电影语言的诗意化,人文化,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

中国知名影视机构一览表

中国知名影视机构一览表 1. 中国电影集团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英语: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也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电影公司。 2. 海润影视 目前国内最大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年平均产量电视剧400多部剧集,制作业绩已超过大多数国营公司。2003年海润影视获得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海润影视不仅以规模化占据市场份额,更以号召力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价值笑傲群雄…… 1.广告公司到影视制作公司的成功转型 海润影视被中国传媒界评为:中国年产量最高、获奖最多、品质最好、在民间最具知名度的影视制作公司。海润影视正逐渐从一个成功的影视制作公司晋升为一个更具规模化、规范化的影视制作企业。 1991年至2000年海润国际广告连续十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广告公司之一。1993年,海润进军民营影视制作发行。海润影视短短8年就向社会制作发行了《警察本色》、《陀枪师姐》、《二马》、《肥仔妈咪》、《粉墨奇冤》、《捕蛇行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大人物李德林》、《可爱先生》、《永不瞑目》、《九九归一》、《致命邂逅》《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你的生命如此多情》、《都市丽人行》、《三少爷的剑》、《沉星档案》、《故事2000》等三十余部优秀影剧作品,工作业绩卓著。其中《永不暝目》等许多电视剧不但捧红了陆毅、徐静蕾等一大批青年优秀演员,还为海润赢得了中国长篇电视剧金鹰奖。 2.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实力不逊“国家队”和几大“地方队” 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年平均产量电视剧600多部剧集,无论是在电视的生产规模还是社会反响上都成为中国民营电视制作公司之翘楚,且在各个方面均不逊色于电视剧的“国家队”和几大“地方队”,制作业绩已超过大多数国营公司。2003年海润影视获得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颁发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甲种)证书。海润影视不仅以规模化占据市场份额,更以号召力强大的品牌效应、品牌价值笑傲群雄。 全国热播的作品《永不瞑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一双绣花鞋》、《一米阳光》、《平淡生活》、《重案六组》、《长恨歌》等有着令人惊叹的收视率。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业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而真正的奇迹不是这个了不起的数字,而是海润影视产品的质量。一个公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电视剧知名导演 1.陈家林:演员,现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剧导演工作委 员会会长。导演的电视剧作品有:1993 年《武则天》、2000 年《太平天国》、2001 年《康熙王朝》、2003 年《江山风雨情》、2004 年《大清风云》、2005 年《大敦煌》、2006 年《王昭君》、2007 年《好男当家》、 2008 年《乔省长和他的女儿们》、2011 年《老病号》等。 2.赵宝刚:演员,国家二级导演;1990 年曾执导电视剧《渴望》、1991年执导《编辑部的故事》和2007、2008 年的《奋斗》以及姐妹篇《我的青春谁做主》等诸多耳熟能详 的影视剧作品而不同凡响。供职于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 公司董事长。作品有1996 年导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20 集)、1997 年导演《无雪的冬天》(21 集)、1998

年导演《永不瞑目》(27 集),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连续剧奖、2000 年导演《像雾像雨又像风》(30 集)、2002 年导演《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23 集)、2003 年导演《别了,温哥华》(22 集)、2005 年导演《给我一支烟》(20 集)、2007 年导演《奋斗》、2008 年导演《夜幕下的哈尔滨》、2008 年导演《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 年导演《婚姻保卫战》、2011年导演《男人帮》(30 集)、2011 年导演《北京青年》等。 3.康洪雷:演员,1996 年正式调入内蒙古电视台制作中心任导演至今。获得第20 届军事题材电视剧“金星奖”、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十七届飞天奖优秀导演奖、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最具实力导演奖。电视剧作品有:2002 年导演《激情燃烧的岁月》、2003 年导演《青衣》、2003 年导演《有泪尽情流》、2005 年导演《一针见血》、2005 年导演《民工》、2006 年导演《士兵突击》、2006 年导演《末路天堂/幻想之旅》、2008 年导演《我的团长我的团》、2009 年导演《奠基者》、2010 年导演《我的非常闺蜜》、2011 年导演《我们的法兰西岁月》、2011 年导演《酒城破晓》、2012 年导演《推拿》等。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各代导演及其代表作

中国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二代导演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历代导演及代表作品

第一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 先后拍了十八集 )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第二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长。第二代导演是在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开始电影创作的,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影片。他们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程步高的《春蚕》、费穆的《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袁牧之的《桃李劫》等。 第三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经典打造 建国后走上影坛的导演艺术家,人称中国电影导演的“第三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于彦夫、鲁韧、王苹、林农等,他们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第三代导演的活跃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65 年文革前为第一阶段。优秀作品有成荫的《南征北战》,水华的《白毛女》,崔嵬的《青春之歌》、《小兵张嘎》,谢铁骊的《早春二月》,谢晋的《女篮五号》等。第二阶段是 1966 年至 1976 年的文革十年。除了《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几部较好的影片之外,故事片创作几乎一片空白,中国电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镇》、《鸦片战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的曲折发展时期。 第四代导演 -- 中国电影的夹缝生存者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中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十大电影作品 (2006-08-02 10:44:45) 转载 分类:生活总在别处 一篇发表在《大众电影》上的旧文,就算普及电影史知识。 不过如今看看觉得自己的选择难免偏执,黑白片多了些几乎占了一半,而把《悲情城市》排出在外就是自己的大失误了。昨夜又看《悲情城市》,感觉到好电影真正的力量。 以下是原文—— 什么是电影的影响力?电影不同于其他所有具有影响力的事件、事物,电影作为一种涉及人文、社会、历史、宗教等多个重大领域,集强大视听功能于一体,利用最为形象与直接的语言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媒体形式,其可能的影响力之广之深之远可谓无所能及。电影的影响力给电影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赋予电影创作新的可能性,它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它开创新的电影风格并使之成为潮流,它直接促成了新的文化思潮、新的时尚潮流。以此为标准,我们从1905年至今创作的中国电影中选取了10部,这就是我们评出的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十部电影作品。 1,《神女》 《神女》是中国无声电影的高峰之作,一方面源于其内容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艺术质量。这是一部重视电影的视觉艺术因素,运用得也相当成功和影片。在这部影片中,银幕的视觉形象不仅作为一种形象化的叙事手段出现,而且本身也具有较强的电影美感。《神女》的视觉造型虽保留了早期电影的基本风格,但与此时的大量影片比,仍透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清新气息,吴永刚很注意环境和人物造型的融洽自然,反对脱离剧情和人物片面追求造型的形式美。同时他又很注重画面造型与电影的剪接和蒙太奇的运用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简洁鲜明的画面形象成为影片叙事和表现中的有力手段。并且还在某些地方大胆试用了一些不做完整的空间交待的处理方法,尝试直接以最有表现力的画面展开段落,造成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片对于光影、构图等手段的某些有明显戏剧性目的的应用,也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影片创造的一种真实朴素而又凝炼鲜明的视觉风格,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各代导演 中国第一代导演(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 1.郑正秋: 1913年与张石川合组新民公司,共同编导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22年与张石川等共同创办明星影片公司,设立明星影戏学校。 1923年摄制完成《孤儿救祖记》,是郑正秋的第一部社会片,使演员王汉伦成为中国第一位悲剧女演员。 1924年郑正秋创作第一部妇女题材的电影剧本《玉梨魂》。 1933年编导的《姊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1935年参加苏联的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 2.张石川: 1928年导演神怪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31年导演了以蜡盘配音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 中国第二代导演(夏衍的《春蚕》,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 山的《女人》) 1.吴永刚: 1934年编导无声片《神女》。 1936年编导国防影片《壮志凌云》。 1947年拍摄《终身大事》。 1978年导演戏曲艺术片《刘三姐》。 1980年与吴贻弓合作导演的《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2.费穆: 1932年执导了《城市之夜》。 1948年导演《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3.蔡楚生: 1929年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 1931年夏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 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4.沈西苓: 1931年编导《女性的呐喊》、《乡愁》、《船家女》、《十字街头》等影片。 1938年拍摄以抗战为题材的《中华女儿》、编写电影剧本《神鹰》、《大时代的小人物》。 5.袁牧之: 1934年拍摄并主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桃李劫》。

中国十大著名导演年薪排行榜

中国十大著名导演年薪排行榜 1、张艺谋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总是令人刮目相看。在张艺谋看来,“城市题材和农村题材不能构成一个话题,现在好的题材不多,我只是找有感觉的、合适的拍”。如今电影市场不景气,可张艺谋10多年来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 2、李安华人电影的骄傲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9 年薪:9千万 李安无疑是为数不多的好莱坞亚裔导演中最成功最特别的 一位。他游刃有余地用电影语言来处理东西方的情感与伦理,并且在东方和西方都得到了认同。也许对于一个真正的金 牌导演来说,电影不存在什么文化与国别的区别,只要他的作品能触动观众。3、吴宇森闯荡好莱坞的华人导演名誉 指数:8 票房指数:10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8 年薪:8千万携东方导演之名,与西方巨星在好莱坞交流出票房与口碑后,这位东方执导人,已经深受观众的认同和好莱坞的肯定。自从14年前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开始,就是台、港最受影迷喜爱的动作片大导演,吴宇森拍电影,全是暴力与书卷气,动与静、正直与邪恶交替有

致的故事。4、王家卫都市生活的阐述者名誉指数:9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8 年薪:7千万王家卫的电影里永远是那种宿命的、边缘的、破碎的世界,那里永远上演着让你心动、感伤的故事。王家卫总是倾 向于拍都市中最一般的小人物。没有根,没有理想,换句话说,没有起与止,生生漂浮于多彩而冷漠的都市中。他们孤独而无言,只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表面也冷漠,内心也脆弱、易感,很重感情5、陈凯歌理想主义者名誉指数:8 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7 潜力指数:8 年薪:6千万陈凯歌的影片突破了传统叙事的规范,强烈地表现 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以诗化的电影语言创作了独特的视觉风格。陈凯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黄土地》、《大阅兵》、《霸王别姬》、《孩子王》、《边走边唱》、《风月》、《荆柯刺秦王》都为他带来极大的荣誉。6冯小刚贺岁片霸主名誉指数:7票房指数:8 投资指数:8 潜力指数:7 年薪:5千万冯小刚给中国观众留下的印象不仅是导演的形象,还有一个演员的形象,但这决不是因为他出演过电影,而是因为他的身上夹杂了一种冯氏特有的痞味。这种痞好像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在中国并不太景气的电影市场中“冯小刚”这三个字已经成了票房保证。他的电影总会闪现出很多奇思异想,但又让你觉得贴切无比。7杜琪峰香港影坛的中流砥柱名誉指数:7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7 潜力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 关于中国导演的代际划分,实际上不属于学术范围,或者是从没有得到电影界官方的正式认证。它只是一些电影学者,民间的或其他人员的自行研究。但是,时间一久,中国电影导演的代数划分便成为了不成文的规则。关于这种代际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依据,此文的代际划分是最普遍,认可度相对较高的一种。 另外有必要澄清的是: 关于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什么严肃的学术问题。可悲的是,这样的论资排辈,居然很长时间以来成了电影学者们研究中国电影历史、特别是导演历史的公认参照系,一直到所谓“第六代”,发现终于没什么可研究的了,于是又出现了什么所谓“新生代”、“无代期”、“六代后”等等无聊的“术语”。这种对代际划分的热衷,显示出中国电影学者们在80年代摆脱了政治化的电影史分期后,对“谱系空白”的担忧和失语;同时,这种偏重导演、偏重作品的电影史(或者说,偏重导演代表作的历史),是一种极端片面、甚至极端扼杀其他工作人员(制片人、摄影师等工种)和扼杀非主流电影(非故事片,包括纪录片、实验片等)、扼杀电影生产其他环节(电影发行、放映、评论等等)的历史观。 因此,各位对于国内导演代际的划分,只需要作为知识了解明白即可,无须过多的进行研究。 ——————写在前面

一、“第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在世纪初到20年代末。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1905~1930)。 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任庆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纪录片《定军山》为中国电影史首开先河。随后,梅兰芳也应邀拍摄了《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直至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拍摄了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挪用,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 这段时间涌现的导演总计约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为代表,活动的时间大体是在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 “第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但是,从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不了解什么是电影,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张石川(1889—1953)、郑正秋(1888—1935)。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但两人相比,郑正秋比张石川更有艺术主见与追求,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

国内外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品

国外导演.Foreign.Directors ├—--==++ 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未完待补]◆++==-- │├—【===新命运三部曲===】 │└—【===欧洲三部曲===】 │└—Europa.Europa.1990.DVDRip.DivX-SFM_欧洲特快车 ├—--==++ 俄罗斯大师米哈尔科夫++==-- │├—Burnt.By.The.Sun.1994.SUBBED.DVDrip.XviD.iNT-NewMov_烈日灼人 │├—Territory.Of.Love.1991.DVDRip.XviD.AC3-YYddr_Urga │└—The.Barber.of.Siberia.1998.DVDRip.DivX-MDX_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Father.and.Son.2003_父子情迷 │├—Mother.And.Son.1997_母与子 │├—Russian.Ark.2002_俄罗斯方舟 │└—Spiritual.Voices.1995_精神之歌 ├—--==++ 南斯拉夫著名导演库斯图里卡++==-- │├—Arizona.Dream.1993.DVDRip.XviD.iNT-LYmdG_亚利桑那之梦 │├—Black.Cat.White.Cat.1998.DVDivX.AC3-JAFFA_黑猫白猫 │├—Do.You.Remember.Dolly.Bell.1981.DVDRip.XviD-iMBT_你还记得多莉.贝尔吗? │├—Life.Is.a.Miracle.2004.DVDRiP.XviD-TxxZ_生活是个奇迹 │├—Super.8.Stories.2001.DVDRip.XviD-iMBT_巴尔干庞克 │├—Time.Of.The.Gypsies.1988.DVDRip.XviD-SuchWorld_流浪者之歌 │├—Underground.1995.DVDRip.XviD-QiX_地下 │└—When.Father.Was.Away.On.Business.1985.DVDRip.XviD-iMBT_爸爸出差时 ├—--==++ 法国著名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Balthazar.1966.DVDRip.XviD-PROMiSE_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https://www.sodocs.net/doc/7112443706.html,ke.1974.DVDRip.XviD-FRAGMENT_武士兰士诺 │├—Mouchette.1967.DVDRip.XviD-tOlaNd_少女穆谢特 │├—Pickpocket.1959.DVDRip.XviD-FRAGMENT_扒手 │├—The.Devil.Probable.1977.DVDRip.XviD-RiZZ_CN_很可能是魔鬼 │└—Trial.Of.Joan.Of.Arc.1962.REPACK.DVDRip.XviD-FRAGMENT_圣女贞德的审判├—--==++ 美国独立电影宗师吉姆.贾木许++==-- │├—Broken.Flowers.LiMiTED.DVDSCR.XviD-DoNE_破碎之花 │├—Coffee.And.Cigarettes.LiMiTED.DVDRip.XviD-FTS_咖啡和香烟◆[未完待补]◆│├—Dead.Man.1995.DVDRip.XviD.iNT-TxxZ_离魂异客 │├—https://www.sodocs.net/doc/7112443706.html,w.1986.DVDRip.DivX_不法之徒◆[未完待补]◆ │├—Mystery.Train.1989.DVDRip.XviD_神秘列车 │├—Night.On.Earth.1991.DVDRip.DivX-MDX_地球之夜 │├—Sling.Blade.1996.DC.DVDRip.XviD.iNT-NewMov_弹簧刀 │├—Stranger.Than.Paradise.1984.DvDivX_SMB_天堂异客 │└—◆[未完待补]◆Permanent.Vacation.1980.DVDRip.XviD_漫长假期 ├—--==++伯格曼++==-- │├—04.28.03.Through.A.Glass.Darkly.1961.iNTERNAL.DVDRip.DivX-Az │├—06.02.02.Fanny.&.Alexander.1982.DVDRiP.SUBBED.XivD-DDX芬妮与亚力山大│├—06.28.03.The.Silencet.1963.DVDrip.Divx.AC3-HFDX沉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