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
第一章 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 练习题1

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概述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幼儿园 B 小学低年级 C 小学高年级 D 初中

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

B 2岁以后

C 3岁以后

D 4岁以后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道德意识 B 道德认识 C 道德思想D道德情感 E 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包括()。

A道德概念B道德习惯C道德信念 D 道德推理E道德评价3.()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道德概念的掌握B道德信念的确立 C 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 D 道德情感的出现E道德习惯的形成

三、判断题

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2.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

答案一、1.D 2.B二、1.BDE 2.ACD 3.ABC三、1、×2、√

第一章练习题2

一、单选题

1、针对一定的价值测评目标进行差异程度的评定,体现了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反馈功能 D 预测功能

2、根据学生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可、差五个级别,体现了品德测评的()。

A评定功能 B 区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反馈功能

二、多选题

1.道德情感形式的层次包括()。

A直觉的情绪体验 B 道德形象所引起的情绪体验 C 伦理道德的情感体验D 个体的情绪体验 E 社会性的情感体验

2.道德目标制定的原则()。

A层次性原则 B 渐进性原则 C 系统性原则 D 整体性原则 E 阶段性原则3.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应包括()

A政治素质 B 思想素质 C 道德素质 D 法纪素质E 心理素质

4.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豪感;B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

C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

D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E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

三、判断题

1、道德情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道德情感的形式;另一个是道德情感的程度。()2.道德情感在发生道德行为的基础上产生的。()3.道德行为主要包括的行为技能和技巧。()答案一、1.A 2.B二、1.ABC 2.ABC 3.ABCD 4.ACDE

三、1、×2、×3、×

第一章练习题3

一、单选题

1.区分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 激励作用C改进作用D选拔作用

2.品德测评反馈功能的反向发挥,表现为()。

A误导作用B抑制作用C排斥作用 D 束缚作用

3.()的反向发挥,则表现为紧张、焦虑、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忌妒或无所谓。

A评定功能B区分功能C反馈功能D预测功能

二、多选题

1.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包括()。

A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B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C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荣辱观;D讲科学、不迷信;E热爱党;

2.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包括()。

A建构性 B 顺序性C系统性 D 阶段性B不平衡性

三、判断题

1.品德测评的主要功能包括评定功能、区分功能、反馈功能、教育功能、预测功能,其中教育功能是最显著的功能。()

2.品德测评中,反馈功能的正向发挥表现为:诊断作用、调控作用与纽带联结作用。()

参考答案一、1.B 2.D 3.B二、1.ACE 2.ABCE三、1、×2、√

四、问答题

1、举例分析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

A皮亚杰 B 科尔伯格 C 班杜拉 D 弗洛伊德

2.科尔伯格采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进行研究。

A对偶故事法 B 临床法 C 道德两难故事法 D 观察法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

A认知派 B 行为派 C 认知行为派 D 行为认知派

4.某个学生一向热爱集体、团结同学,我们常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

A道德 B 品德 C 道德情感 D 道德动机

5.品德形成的第一步是()的形成。

A道德认识 B 道德动机 C 道德意识 D 道德情感

6.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 B 柯尔怕格 C 班杜拉 D 杜威

7..班杜拉认为,影响儿童道德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是,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行为主体的观察 B 先天的遗传

C 后天的环境影响

D 教育者的说服教育

8.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9.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形式和客观标志,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的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10.儿童(青少年)能够借助于自身的道德判断、情感等因素自觉体认道德价值与规范,进行道德行为的发展阶段是()。

A. 无律阶段

B. 他律阶段

C. 自律阶段

D. 自由阶段

11.作为道德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主体对道德的认知已经达到了所谓的“化境”,对自我与世界、绝对与相对、道德判断与决策等等的对立统一的认识都已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发展阶段是()。

A.无律阶段 B.他律阶段 C.自律阶段 D.自由阶段

12.根据柯尔怕格的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阶段(3) 的儿童是()。

A.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

B. 以比较行为的工具作用为定向

C. 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一致(成为“好孩子”)为定向

D. 以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为定向

一、单项选择题

1.A2.C 3.A4.B 5.A6.C 7.A8.B 9.D 10.C 11.C 12.C

第二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是属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发展阶段。

A前道德阶段 B 好孩子定向阶段 C. 自律阶段

D.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E 社会约定向阶段

2.个体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是由社会性的()决定的。

A基本性质 B 基本内容 C. 基本矛盾 D. 基本目标 E 基本任务

3.初中的年龄阶段又可以称为()。

A童年晚期 B 少年期 C. 少年初期 D. 青春期E前青春期

4.初中生的品德具有()的特点。

A动荡性 B 反复性 C. 稳定性 D. 可靠性 E 敏感性

5.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过渡性表现为()。

A. 从强制性向自觉性过渡

B. 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

C. 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

D. 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

E. 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

三、判断题

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2.能力是社会性发展的核心。()

3.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是道德认知。()

4.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是道德行为。()

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BDE 2.AB 3.ABD 4.ABE 5.BCDE

(三)判断题1.√2.×3.×4.×

第三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A.自律道德B.无道德规则C.他律道德D.依存性道德

2、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

A.道德信念B.道德行为C.自律道德D.道德情感

3、()是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A.小学B.幼儿期C.中学D.大学

4、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

A.学校环境B.经济状况C.教学水平D.同伴群体

5、针对个体时,教师抓住个别学生表示某种态度、志向、目的、兴趣及活动的时机,做出适当而简短的言语反应,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所说所为作进一步的反省与探讨,达到辨析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目的,这种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方法称为()

A.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B.价值澄清C.价值辩论D.群体约定

6、道德评价能力最初是在()的影响下形成起来的。

A.家庭教育B.学校教育C.自我评价D.别人评价

7、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被称为()。A.道德认识B.道德观念C.道德信念D.道德准则

8、道德信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

A.中学阶段B.小学阶段C.大学阶段D.青年初期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C

2、A

3、C

4、D

5、B

6、D

7、B

8、A

第三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

A.应用阶段

B.选择阶段

C.赞赏阶段

D.约定阶段

E.行动阶段

2、中学生道德信念形成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

A.理解

B.练习

C.模仿.

D.信服

E.内化

3、中学生道德信念具有情绪情感色彩、()等特点。

A. 社会性

B. 稳定性

C.深刻性

D. 习惯性

E. 内隐性

4、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A. 认知失调

B.道德情操

C.态度定势.

D.道德情感

E. 道德认知

三、判断题

1、当个体对某一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是这样时,就形成有关的道德信念。()

2、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

3、当认识继续深入,达到坚信不移的程度,并能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形成了道德观念。()

4、惩罚不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严禁使用。()

5、一个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同他所掌握的道德知识有关,同他的成熟和智慧并无关系。()

6、对于自己的评价往往领先于对别人的评价。()

7、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它最初是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从掌握具体的道德行为开始的。()

8、中学生道德信念一旦确立,就比较难于改变。()

第三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BCE

2、CDE

3、ABDE

4、ACE

(三)、判断题1、×2、√3、×4、×5、×6、×7、√8、√

第四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当看到他人的某种情绪时,通过推人至己的想象,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和心理感受的一种能力,称之为()。

A.道德

B.品德

C.移情

D.情感

2、具体的、直接的或冲突性的(),是道德情感出现的条件。

A.道德认识

B. 道德情境

C.道德信念

D.道德观念

3、()是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

A.中学阶段B.小学阶段C.大学阶段D.幼儿期

4、我国学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趋势,其转折期在()岁之间。

A.8~9 B.10~13 C.12~14 D.15~17

5、伦理性道德情感逐渐占据优势,而由道德形象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也不断地受到自我意识的自觉调控,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则逐渐减少。这是指的()。

A.初中生

B.高中生

C.大学生

D.小学生

6、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包括对象目标、功能目标和()。

A.政治目标

B.教育目标

C.成效目标

D. 阶段目标

7、依恋感、安全感、自我认同感、归属感、秩序感等情感属于()。

A.自然情感

B.高级情感

C.低级情感

D. 集体主义情感

8、受教育者对他人的“良言、忠告,显示温存或者责备的目光这类极精细而纯人性的教育手段”保持着一种高度快速反应的心理状态,这称为()。

A.定势

B.道德敏感性

C. 心灵敏感度

D.移情

第四章练习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B 3、B 4、A 5、B 6、D 7、A 8、C

第四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功能的是()。

A. 移情功能

B. 评价反应功能

C. 调控,维系功能

D. 动力导向功能

E. 人格塑造功能

2、道德情感的特征有()

A. 群体功利性与个人奉献性的统一

B. 社会普遍性与个人独特性的统一

C. 依附性与自觉性的统一

D. 内蕴性与外显性的统一

E. 道德理性与心灵感性的统一

3、根据我国心理学家对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研究,少年期道德情感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A. 动力导向性

B. 冲动性

C.社会性

D. 理智性

E. 偏激性

4、中小学道德情感教育的原则有()。

A. 重视儿童早期情感培育的原则

B. 尊重人的自然情感需要的原则

C. 培养积极情感为主的原则

D. 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E. 维护个体的心灵敏感度的原则

三、判断题

1、道德情感的产生以人们的道德认识为前提,它是基于人们的道德经验、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之上,对道德行为进评价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2、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起着引发与支持的作用。()

3、道德情感只是具有移情功能。并不具备评价反应功能。()

4、道德情感具有人格塑造功能。()

5、小学三年级是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

6、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

7、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性含义,已经能够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这表明高中生具有了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8、道德情感的生成是以人的自然、基础性情感的满足为前提的。()

第四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

1、ABCDE

2、ABDE

3、BDE

4、AB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五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受一定道德意识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行为,称为()。

A.道德行为

B.利他行为

C.攻击行为

D.问题行为

2、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具体包括分享、合作、捐献、援助等等,这被称为()。

A.道德行为

B.积极行为

C.亲社会行为

D.爱心行为

3、年龄较大的儿童(6-7岁)则更多使用()的攻击行为。

A.肢体冲突型

B.言语型

C.工具型

D.敌意型

4、促使个体将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结合,最终成为道德行为产生的情感动力的要素是()。

A.内疚感

B.移情

C.亲社会行为

D.责任感

5、小学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型。

A. 马鞍

B.抛物线

C.倒U

D.直线

6、()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动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

A.道德信念

B.利他行为

C.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习惯

7、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具有不一致性,有时候会表现出言行不一等等。这反映出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中存在着()。

A.不协调性

B.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C.不均匀性

D.主观性和可变性

8、前苏联心理学较重视研究道德行为,特别是提出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意志行为具有()的特点。

A.逆反

B.协同

C. 矛盾

D.两极性

第五章练习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A

6、D

7、B

8、C

第五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青少年言行一致的类型包括()。

A. 意志力不强而引起的言行不一;

B. 有良好的道德动机,道德言论与道德行为统一;

C. 由不良道德认识或情感引起的言行不一;

D. 私下的错误认识与不良行为一致;

E. 错误的道德认识引起的言行一致。

2、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着手:()

A. 教给儿童有效地减少冲突的策略;

B.增加对攻击性行为的惩罚力度;

C.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D. 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

E. 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资源条件。

3、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内部因素有()

A.人格类型;

B.智力水平;

C.学习能力;

D.受教育水平;

E.道德认知水平。

4、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增加奖励、惩罚的力度;

C.道德动机的激发

D.道德行为效能感的提高;

E. 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5、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中的外部条件主要有()

A.社会风气;

B.经济状况;

C.同伴集体的影响;

D.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E.家庭环境。

6、提高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效能感的具体做法有()

A.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B.提高学生的移情能力。

C.为学生提供榜样。

D.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少惩罚。

E.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自我归因。

7、道德习惯形成的方式有()

A.提高道德认识

B.模仿与重复

C.有意的练习

D.根除不良习惯

E. 自我归因训练

三、判断题

1、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需要外在监督和自己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

2、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行为者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主选择的行为。()

3、道德敏感性高的人,道德事件容易引起他的关注,容易捕捉到面临情境中的道德信息,能够体察道德情境中他人的情绪反应。()

4、我国心理学界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从研究资料来看,青少年道德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水平上。()

5、道德态度的养成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标志。()

6、道德行为是行为者自愿选择的行为。()

第五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2、ABCD 2、ADE 3、BD 4、CDE 5、ACE 6、ACDE 7、BCD (三)判断题1、×2、×3、√4、×5、×6、√

第六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以下选项中,()是影响幼儿友谊的因素。

A.共同的活动及所有物

B.共同的兴趣

C.强调朋友的品质

D.个体的相似性

2、在少年早期,儿童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比和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要多,特别是和有亲密朋友关系的伙伴,我们称之为“()”。

A. 集团

B. 群体

C.团伙

D.小团体

3、按交往的方式和对象多少来说,同伴关系主要可分为两种,同伴群体关系和()。

A.朋友关系

B.玩伴关系

C.学习关系

D.友谊

4、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

A.玩伴型

B.依恋型

C. 疏远型

D.反抗型

5、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称为()。

A.非社会团体

B.亲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玩伴团体

6、同伴的角色功能包括:(1)作为强化者的同伴;(2)作为榜样的同伴;(3)作为()的同伴。 A.社会反馈 B. 社会参照 C.目标参照 D.自我教育

7、同伴关系是()产生的必要条件

A.道德观念

B.道德信念

C.他律道德

D. 自律道德

8、在儿童道德判断由他律到自律阶段之间,有一个称之为()的阶段,

A.中间律

B.过渡律

C.社会律

D.教育律

9、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的合作行为,是影响合作行为的一个活跃因素。

A.价值取向

B.人格特点

C.学习态度

D.移情能力

10、能够识别他人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能力,称为()。

A.移情能力

B.社会观点采择

C.角色采择

D.共情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D

4、C

5、A

6、B

7、D

8、C

9、A 10、B

第六章练习题2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儿童的自发群体可分为()等几类。

A.亲社会团体

B.非社会团体

C.有组织的团体

D.反社会团体

E.自由团体

2、同伴关系的特点包括()。

A.互利互惠

B.交往的平等性

C.交往的自愿性

D.同伴交往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吸引力强

E.有共同的理想和人生目标

3、下列()是影响中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

A. 社会技能

B. 外表

C. 性别

D. 年龄

E. 儿童的自我评价水平

4、同伴群体的特点有()。

A.同伴成员互利互惠、互通有无;

B.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相互交往;

C.限制其成员对其他团体的归属感;

D.具有明确的或隐含的行为标准;

E.发展使其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组织。

5、良好的同伴关系的作用有()

A.有助于儿童获得必要的社会技能

B.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

C.能使儿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D.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E.能促进儿童的言行一致。

三、判断题

1、社会观点采择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

2、同伴关系是两个个体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较为持久稳定的双向关系,而非简单的喜欢和依恋的关系。()

3、在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4、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容易被同伴所接受,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不太容易被同伴所接受。()

5、儿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悦纳与他被同伴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

6、在友谊关系中,出现对他人的敏感、互惠互让和承诺的发展也许就是道德成熟的基本标志。()

第六章练习题2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1、ABD 2、BCD 3、ABCDE 4、BCDE 5、ACD

(三)判断题1、√2、×3、×4、×5、√6、√

第七章练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是自我意识的主要部分,是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A自我体验B自我控制C自我认识D自我评价

2、从内容上来看,自我意识包括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A现实自我B社会自我C理想自我D自然自我

3、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期是指()。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4、高中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发展特点:(1)自我概念趋于稳定;(2)()。

A自我评价更加深化B社会自我形成C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趋向和谐

D不平衡

5、()能力发展的最终结果将导致高中生更好地实现自我监控和自我完善,是有目的地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

A自我控制B自我表现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

6、“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幼儿期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

7、道德自我教育的模式有:(1)自我认知模式;(2)自我控制模式;(3)()模式。A自我调节B自我体验C同伴辅导D价值澄清

第七章练习题1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A

5、D

6、C

7、B

第七章练习题2及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自我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动态系统,下面()属于自我意识的内部结构。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表现E自我教育

2、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的特点

A独立性B过渡性C闭锁性D不平衡性E幼稚性

3、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有()。

A独立性有所发展B具有闭锁性C个体差异明显D稳定性逐步提高E全面性有了进一步发展

4、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A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B平等尊重引导自我监督

C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

5、高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可以从()等几方面着手进行。

A促进全面认识,完善理想自我B客观评价引导正确自我认识

C正面鼓励,提高自我效能感D鼓励交往促进自我意识E充分尊重,健全自主管理

三、判断题

1、儿童1-3岁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一次飞跃,是以使用代词“我”为标志。

2、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关键,能影响自我认识和评价,是自我调控的动力,制约着个体行为的方向和特征。()

3、自我意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现象。()

4、初中生在心理上把自我分化为“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两个部分,这种分化形成了他们思维或行动上的主体性,产生按照自身想法来判断和控制自己言行的要求和体验,同时也出现了自我矛盾。()

5、高中生开始出现观察者自我和被观察者自我的矛盾;自我意识闭锁的同时又渴望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6、智力活动的抽象水平和“内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初中生的自我认识产生越来越明显的闭锁性,而且年级越高自我意识的闭锁性越明显()

7、初中阶段,女生的自控能力普遍强于男生。()

8、一般来说,初中生在自我意识与情绪自我意识比社会学习上和身体上的自我意识发展的更好。()

9、就整个童年期而言,儿童评价他人的能力一般落后于自我评价的能力。()

答案(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DE

4、ABD

5、ACE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第八章练习题1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心理上产生的支配自我的独立感称之为()

A.独立意象B.自我意识C.自我概念D.独立倾向

2、社会观、哲学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属于()。

A人生观B宇宙观C价值观D世界观

3、()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A理想B道德信念C价值观D世界观

4、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呈现出()。

A协调性B不同步性C不平衡性D均衡性

5、()阶段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萌芽。

A小学低年级B小学高年级C初中D高中

6、学校的组织气氛包括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等等。

A教师的学历B师生关系C同伴交往D班级、学校的集体舆论

7、衡量()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个体能否经常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

A自我意识分化B自我意识协调C自我意识平衡D自我意识水平提高

8、辩证思维能力的萌芽在()。

A小学阶段B初中阶段C青年晚期D青年前期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会受到()等心理条件的制约。A.思维发展的水平B.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C.社会服务能力发展的水平

D.感觉发展的水平E.情感发展的水平

2、要能自觉地反思人生意义,个体的自我意识必须达到以下发展水平,具体为()。A.自我控制能力高度发展B.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与统一

C.自我体验成熟D.独立意向的扩展

E.个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稳定地映入自我意识

3、要使个体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其思维发展应达到一定的水平,具体为()。

A.思维对象的社会性B.思维能力的分化与未来职业定向相联系

C.思维策略水平的明显提高D.思维具有极强的独立性E.辩证思维能力的提高

4、学校环境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A.教学因素B.学校的学习条件C.师生关系D.同伴交往E.学校的组织气氛

三、判断题

1、个体自我意识的分化,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了生理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两个部分。()

2、价值观给予人生观、世界观以一般的观点和方法论的指导。()

3、通常人生观、世界观在形成的时间和成熟的程度方面要早于价值观。()

4、成年初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确立的时期。()

5、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开始形成价值观。()

6、个体具有强烈的自尊心、责任心、荣辱感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所必需具备的心理前提之一。()

7、从对世界观、人生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来看,个体思维发展过程中思维对象的社会性、分化性和思维形式的策略性、辩证性这些特点中尤以思维的分化性和思维形式的策略性最为重要。()

8、进行“三观”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D 3、C 4、B 5、C 6、D 7、A 8、D

(二)多项选择题1、ABC 2、BDE 3、ABCE 4、ACDE

(三)判断题1、×2、×3、×4、√5、×6、√7、×8、√

第九章练习题1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

1、中小学生在明知道德规范与准则的情况下却故意发生违反道德规范与准则的行为,称之为()。A.品德不良B.问题行为C.过失行为D.犯罪行为

2、学生情绪很容易消沉,不愿意学习,不爱参加各种活动,或在活动中不积极主动,对自己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B困惑型C压抑型D不良品德型

3、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会情绪激动,常对抗、报复、迁怒身边的人,且带有公开的、爆发的特点。其后果往往对他人或集体造成某些不良影响,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B攻击型C压抑型D不良品德型

4、学生对校规校纪有错误的认识或明知故犯,缺乏道德感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常进行偷窃、欺骗、斗殴、破坏公物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

A不良人格型B攻击型C压抑型D不良品德型

5、品德不良行为则不涉及()因素。A人格B社会C生理D心理

6、问题行为的防治主要采用()的方法。

A思想政治教育B法制教育C德育D心理学

7、中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三个阶段。A自新B自觉C稳定D巩固

8、每当品德不良的学生出现所期望的心理与目标行为,或者在一种符合要求的良好行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以增强他们进行这种行为的频率,这种品德不良矫正操作技术称为()。A表彰法B阳性强化法C系统脱敏法D负强化法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C 3、B 4、D 5、C 6、D 7、A 8、B

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

1、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共同特征包括()。

A.问题行为是显著不同于同龄正常人的行为;

B.有问题行为的中小学生智力是正常的;

C.问题行为常伴随着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躯体症状;

D.问题行为因其违反社会和文化的要求而难以被人们接受;

E. 问题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2、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有()。

A不良品德型B不良人格型C压抑型、D攻击型E过失型

3、品德不良学生在认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

A是非观念模糊甚至没有是非观念B人生观有一些偏离C思维混乱,不计后果

D有些违法犯罪的中小学生已形成一定的反动立场

E认识中并不是没有一点正确的道德观点

4、品德不良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

A缺乏自我教育能力B对自己的评价水平低,并有时候自相矛盾。

C自我控制力要比优秀学生差。D内心的体验复杂多变。E性意识发展与年龄不相符合。5、品德不良的诊断工作必须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A是不是经常性有不道德的行为;B是不是政治观点错误、模糊;

C区分个性品质上的缺陷;D是不是精神异常E行为结果会不会导致犯罪。

6、品德不良矫正的具体操作技术有()。

A价值澄清法;B氛围调整法;C榜样示范法;D阳性强化法E活动引导法。

三、判断题

1、真心育人,真信取人,真知吸引人,真理说服人,这是当代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2、中小学生问题行为中内倾问题主要是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

3、品德不良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人格。()

4、品德不良有时会表现在生理心理发展方面。()

5、中小学生出现的典型的问题行为有:有意破坏班级纪律,借打闹故意伤害同学,损人利己,倚强凌弱等。

()6、中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防治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方法的结合。()答案(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CDE

3、ABDE

4、BCDE

5、ABCE

6、BCDE

(三)判断题1、√2、√3、×4、×5、×6、×

思想道德学习概述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 体主义为原则 2、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3、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 4、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 5、法律权力与义务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治观念 6、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有平等权、政治权力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7、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 (4)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5)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1、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范围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反应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3、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方式: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合理调控情绪;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关系 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理想的含义和特征: 在一定意义上,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理想具有阶级性、现实性和预见性。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

1、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 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主要表现在:a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b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c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道德的特殊本质: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主要表现为:a.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非制度化的规范,一种非权力规范,一种内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2、道德的基本功能: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道德最重要、最突出的社会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是指道德对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作用);道德的教育功能(是指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的导向功能(是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方向性指导及其要达到的道德价值目标)。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a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注意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b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c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主要规范:职业道德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包括以下几方面:a爱岗敬业,勤于职守b尽职尽责,奉献社会c遵纪守法,诚实守信d文明竞争,友好协作e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4、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概念: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基本内容:A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尊重自我,热爱学生C团结协作,开拓创新D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6、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1)教师的劳动是自觉的、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所需的过程。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根本在于他的活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3)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尽管他可能教过数十遍相同的课程,但教师还是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变换、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安排、重新处理;4)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要求比其他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影响比其他职业道德更深远;3)~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8、大学精神的内涵:1)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具体包括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两个方面。2)独立自治的精神,大学自治是西方大学最悠久的传统之一。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物为尺度,旨在求真;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旨在崇善。二者在价值上相互渗透,相互支撑。4)开拓创新的精神,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一是指科学研究,二是指向人才的培养,三是只向社会发展。5)理性批判的精神。 9、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a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模式、师生朋友关系模式、师生代际-朋友式关系模式)b师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宪法、民事法、教育法、经济法律关系)c师生之间的管理关系(强制型、民主型、放任型)d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传统型、现代型) 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一种人际关系。a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b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c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角16、师德修养的意义及其过程 意义:a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就其本 质来说也是道德素质和道德力的竞争;b完善自我的需要;c是 实现现代化的需要;d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e是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过程:a提高师德认识b陶冶师德情感c磨炼师德意志d坚定师 德信念e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 10、现代大学精神对高校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1)教学与科研 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大学是通过高深学问即学术研究来培育 高级专门人才的,其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与学术性的统一,这就 内在地决定了大学教师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双重身份——即 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必 须要珍视学术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求大学教师要清醒的把 握和审慎地使用这种权利。3)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对于大学教师而言,也应当对现实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 树立起服务社会的自觉意识。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培养,为社会 提供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要以 知识权威的身份更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决策中来,以便使自己在 社会发展中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大学教师担负着既要服务 社会又要引领社会前进的双重责任,他们是社会进步的领跑者 而不是追随者。4)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学术研 究既表现为一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坚定信念,又表现为一种 超然独立的学者人格,学者的学术造诣和精神品格是相互支持 相辅相成的。 1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区别:a二者产生的时期不同,道德产生比法产生早得多b二者 社会作用的特点不同,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 惯、传统和教育的力量来发挥作用的,而法则是由国家制定并 由国家强制执行的c二者同为行为规范,但法具有更强的刚性 度d二者作用的范围不同,比较而言,法律具有明确性,法律 所干涉的范围有着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而道德具有模糊性, 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人们关系或多或少或强 或弱的调节作用。 联系:a二者遵循的根本原则同一,道德和法都是人们的行为规 范,调节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二者都以一 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为基础,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二 者遵循着相同的根本原则c二者在作用上相辅相成,一定的道 德要以一定的法律为后盾加以维持d二者在特点上、层次上、 作用范围上交叉重合。 13、正确处理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1)确定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 也是主体,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无法进行。教师应该做到 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 动性,②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 用,③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①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 育教学的需要,②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 要求,③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还表 现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 往范围,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 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其次,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的要求 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 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 (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格教育是学生成长和成才的 需要,如果教师不对学生严格教育,只能贻害学生。严格教育 学生应当全面地科学地要求学生,要遵循以下原则:严而有理, 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14、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 内在根据: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a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 道德理性b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c提高教师在集体活 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外在条件: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 15、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a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 方向b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c有助于大学生创造性人格 的养成d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e有助于大学生 科研素养的培养 17、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科 学的教学理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①教学对象的主体性②教 学目标的发展性③教学要求的全面性。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①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 养③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④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 进取。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②教师把 握教材的能力③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a.对教材的组织加 工能力;b.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c.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 注重全面教学改革。①确立主动性教学的价值追求②建立整体 性教学目标模式③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系 统。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①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②对学 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9、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依据 动机和效果作为行为过程的两个重要环节和因素,在道德 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机论者以动机作为衡量行为道德性质 及其价值大小的主要依据,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只存在于行动 的动机之中,与其效果无关;而效果论者主要从实际教育效果 来考察教育的道德性质和价值。动机论和效果论都有一定的合 理性,但两者也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因此,在道德评价 中,要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当动机与效果不一致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a坚持动机 与效果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中不偏废任何一方,这是评价的前 提基础;b在强调两者缺一不可的前提下,也不否认两者在道德 评价中有主次轻重之分;c教育善恶评价还应坚持历史性原则。 对教育活动的道德评价不应脱离社会历史联系,这样才能恰当 衡量它的道德性质和意义。 5、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1)作为一个有意识的、有 思想的、有主动生的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 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2)教师的 劳动“加工”过程,必然要包括教与学两种浑然一体的活动3)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学习的过程4)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 中的反作用特点。 22、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A引导性原则:主要是从师德 教育的他律性特点出发,师德规范于教师个体而言,需要通过教 育使受教育者懂得这些规范之所以重要的道理。B内化性原则:主 要与道德的自律性相联系,在进行师德培养时,一定要注意师德 规范向受教育者内心的转化。C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师德 培养过程中,教育者既要重视对受教育者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 受教育者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问题,知道自己的行为,以便 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D差异性原则:首先指高师院校 的师德培养工作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品德形成的规律来 进行,要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真正掌握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实际 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其次,还要注意到在职教师 的不同特点,又针对性的做好个别教育,重视解决个别性问题。E 连贯性原则:反映了师德养成过程时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 规律。影响师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具有社会性,另外, 师德的形成与发展还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18、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1)关心集体:重要意义:之所以要将关心集体作为对教师在 处理和集体关系时的道德要求,既在于教师集体对于教师个人 的重要意义,也在于它对形成团结和谐的集体的极端重要性。 ①在各个教师努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 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②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 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①一个关心集体的教 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②自觉维护集体的 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③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 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什么是真实的集体?“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 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 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 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①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 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②集体的总体价值和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第一章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2.B【解析】题干文言文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这体现了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要求。 3.D【解析】略。 4.D【解析】教师的期望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 5.A【解析】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 6.B【解析】师德的教育伦理价值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从劳动对象角度看,学校教育是以向师性和模仿性强的未成年人为对象的。没有伦理道德参与的教育过程,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过程。 7.A【解析】略。 8.C【解析】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干地位。 9.A【解析】略。 10.B【解析】师德内涵不断融入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热情主动——教师走向成功必备的第一心态; (2)端庄大方——教师形象塑造的基本要求; (3)规范得体——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要求; (4)宽容公正——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5)沟通合作——教师与家长真诚交流的基本原则; (6)双赢思维——教师之间协作的首要原则; (7)关注细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养成的重要习惯; (8)不断更新——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2.(1)世界发展趋势对师德建设的挑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前提下,我国经济要在国际竞争中得到超越性发展,必须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完成这一使命,关键在于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教育能力。 (2)面临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挑战。在多元价值取向并存的现实中,学校作为社会化机构,教师作为这一机构的代表,必须按照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要求,选择与社会相一致的信仰价值和行为规范来教育自己及学生,这就需要我国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3)面临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挑战。社会发展需要法制作保障,更需要道德做基础,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能力、道德意识和道德能力,主要靠教育来培养,所以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升华自己的道德。 (4)面临实施“科教兴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品质,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教育的发展。 3.(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4)对教师自身修养的引导功能。 4.(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5.(1)教师的人格、品质、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 (2)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和激励作用; (3)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 (4)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的作用。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教师道德教育一方面对教育劳动的对象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有重要作用。 教师道德教育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心;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教风;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能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2.(1)理想主义的师德观,理想主义的师德观的基本内涵是指以集体利益或他人利益为基点来协调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行为方式,它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有两个特征:起点高(教师应该是社会上高尚的人),精神价值明显(社会提倡以精神的丰富来弥补教师物质利益获得的缺乏)。(2)现实主义的师德观,现实主义的师德观从考虑社会现实和人性现实这两

设计概论思考题

思考题 1.设计学怎样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分离出来的?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的产生是20世纪以来的事件;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它毫无疑问有着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关系,这使得设计学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文化、艺术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 2.设计史,设计理论与涉及批评对于设计实践分别具有怎样的意义? 我们一般将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和设计批评三个分支。设计史必须要研究科技史与美术史,研究设计理论必然要研究相关的工程学、材料学和心理学,研究设计批评必然要研究美学、民俗学和伦理学的理论要求。 3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意义? 4从历史与社会角度论述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5设计与科学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改) 由于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及其他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人类在自然界面前获得空前的主动地位,人类的生产、经济、军事等实践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着越来越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生命科学、遗传学的发展,在不断地揭示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创造着新的生产力,给人类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代科学技术和人类生活紧密地结合在—起,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速度不断加快,规模也不断扩大。 工业和科学技术以渐进的甚至惊人的突变速度发展,传统的手工艺设计和艺术美学理念被工业社会和技术变革所打破,设计不得不接受工业和技术的洗礼。 进行现代运动的设计师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最终得出反对装饰风格的纯几何形式。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们致力于从事最新观念和最先进的设计,他们强调一种单一的现代运动的设计方法,即利用现代材料和工业生产技术,以原色红、蓝、黄和圆形以及方形为基础形成纯几何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现代设计也被称为国际风格。这是因为这一新方向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予以的美称。在现代设计运动中有一部分人是服从现代设计的规则的。而在同时期还有部分人并不愿意完全的服从这一当前比较流行的规则。服从规则的突出的代表有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构成派,斯堪的那维亚的阿尔多和阿斯普朗德的设计,还有美国的流线型设计。尽管这些设计和制作展示出了复杂和多变性,但是他们其中始终有着共同的联系。例如,荷兰艺术和设计运动中的风格派,提倡严格的审美观,在创作中使用原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按照几何的式样。此次运动中法国和意大利也有杰出的代表。意大利未来派把自己和左翼法西斯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要利用工业文化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国家。法国勒.柯布西埃的建筑设计艺术也是把纯粹的现代主义精神具体化的杰出代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2015课件资料

《教师职业道德概论》近四年试卷 2010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2、道德是一种从(实践—精神)上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之一。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为人民服务)。 4、教师劳动最具影响力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具有(主导型)的主体。 6、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反映了他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基本职责。 7、确立教师道德教育引导性原则的依据是道德的(他律性)。 8、符合师生关系实际的师生之间关系模式是(代际—朋友关系)。 9、在真实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不存在)价值序列的轻重与优劣。 10、统率师德评价全过程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质的分析原则和(目的性原则)。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教育对象的向师性。 2、大学精神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师德修养要做到哪三个结合? 4、科研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 5、如何理解“发展性团结协作关系”。 三、论述题 1、论述高校教师服务社会中的道德要求。 2、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当如何开展有益竞争。 四、案例分析题 1、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思想,谈谈对教育公正原则的理解。 2、从“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权利”以及教师对学生要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等材料中,谈谈对学生严格要求应遵循什么原则。 2011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2、职业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专门业务以及(主要生活来源)。 3、《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4、大学精神指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开拓创新、理性批判和(科学、人文精神)。 5、提出“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教育家是(梅贻琦)。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 2011年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意识形态)。 2、职业的要素包括社会责任、专门业务以及(主要生活来源)。 3、《论语》中反映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4、大学精神指学术自由、独立自治、开拓创新、理性批判和(科学、人文精神)。 5、提出“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教育家是(梅贻琦)。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来比喻教师“为人师表”的意义。 7、提出“真实集体”思想的是(马克思)。 8、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师德行为习惯)。 9、师德评价的原则有目的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质的分析原则)。 10、教师在教育中是具有(主导型)的主体。 二、简答题 1、道德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如何把握。(性质、利益、变化发展、独立性)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真题集(含答案)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制性规范(B)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C)道德对于人的要求高于法律(D)道德从来没有阶级性 参考答案:B 教材P2 2.以下关于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就业成功取决于知识和技术,道德不十分重要 (B)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才能起到统领作用 (C)强调道德会束缚人的创新精神 (D)道德主要是说教,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答案:B 教材P2 3.下列说法中,属于道德范畴的是()。 (A)畸形与正常(B)偏私与公正 (C)赢弱与强壮(D)丑陋与漂亮 参考答案:B 教材P2 4.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A)“德”为心声 (B)“德”为失去的意思 (C)“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德”即信仰 参考答案:C 教材P3 5.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是()。 (A)“礼”(B)“气”(C)“诚”(D)“仁” 参考答案:A 教材P3 6.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道德发展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A)社会舆论 (B)风俗习惯 (C)经济关系 (D)领导示范 参考答案:C 教材P3 7.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A)“德”为心声(B)“德”为失去的意思 (C)“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D)“德”即信仰

参考答案:C 教材P3 8.下列关于道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起源和概念内涵上看,中西方“道德”均含有规则、规范之义 (B)动物之间同样存在互助和友爱行为,道德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道德与社会生产方式无直接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共性道德 (D)相比于法律,道德不仅适用范围小而且调节力度弱 参考答案:A 教材P3 9. 正确说明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关系的表述( )。 (A)二者没有任何关联(B)二者完全重合 (C)法律规范涵盖道德规范(D)二者部分重叠 参考答案:D 教材P4 10.下列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违法行为会受到强制制裁,但违背道德却不然。因此法律比道德威力大 (B)法律的规定明确而具体,道德规范的界定总是含糊其辞的 (C)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道德相比于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D)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性 参考答案:D 教材P4 11.关于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道德与法律相辅相成、共同发展(B)道德依附于法律,衬托法律的权威 (C)道德始终滞后于法律的发展(D)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具备相同的规范功能参考答案:A 教材P4 12.关于道德与法律在调节社会关系领域的不同作用,正确的说法是()。 (A)道德的调节主体比法律多(B)法律的适应范围比道德广 (C)道德调节的力度比法律弱(D)法律的可接受性比道德强 参考答案:A 教材P4 1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作( )。 (A)阴阳相和 (B)鸟之两翼 (C)主仆相随 (D)众星拱月 参考答案:B 教材P4

艺术设计概论总结含课后答案

艺术设计概论 第一章导论 设计是文化和文明的产物,又创造着新文化和新文明。 第一节、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定义 一、“设计”的概念 1974《大不列颠百科全书》“Design: blah blah........只要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从事设想、规划、计划、安排、布置、筹划、策划的都可以说是‘设计’” 郝伯特·西蒙:“凡是以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最本质的意义是计划/设计,即预设一定的目标并为此而建立方案。(不是以大工业生产为前提的意义) 二、设计的意义 设计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是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涉及人类一切有价值的创造活动。【设计的宏观定义】“一种对目标问题的求解活动” “从现存事实转向未来可能的思想跃迁” “......”“......” 1950麦德华·考夫曼·琼尼:现代设计的12项定义:【大工业生产后的定义】 1)应满足现代设计的需要

2)应体现时代精神 3)应从不断发展的纯美术与纯科学中不断汲取营养(自我发展) 4)应灵活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并不断使其发展(与时俱进) 5)通过运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不断丰富产品的造型、肌理、色彩等效果(外观创新) 6)应明确的表达对象的意图、绝不能模棱两可(理念清晰) 7)应体现使用材料所具备的区别于他种材料的特性及美感(忠于材料) 8)应明确表达产品的制作方法,不能使用表面可行、实际不能适应大量生产的欺骗手段(诚实) 9)在实用、材料、工艺的表现手法上,应给人以视觉的满足,特别应强调整体效果的满足(效果展示) 10)应给人单纯洁净的美感,避免繁琐的处理 11)必须熟悉和掌握机械设备的功能 12)追求豪华情调的同时,必须顾及消费者节制的欲求及价格问题(物美价廉) 1957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CSID)1964年定义:“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他的目的是解决工业产品的造型质量,这些造型质量不但是外部特征,而且主要是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他从生产者和使用者的观点把一个系统转变为连贯的统一。工业设计扩大到包括人类环境的一切方面,仅售工业生产可能性的限制。”【设计从物向人的转变】【表明了设计的创造性质和意义;注重内部结构、功能与外观形态的统一;从人的需要出发(即

道德概1

第一节道德概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以下一些问题:推销员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贿赂客户,这是道德的吗?如果推销员用自己的佣金进行贿赂,情况又如何?是否有什么不同?一个人为了能在经济衰退时期找到一份工作而压低自己的学历,因为这份工作通常无须拥有较高学历的人去做,这是道德的吗?公车私用是道德的吗?用单位的电话打私人长途是道德的吗?请单位的秘书打私人信件是道德的吗?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判断的过程。为了能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道德下一个较准确的定义。 一、道德的定义 1、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一定义,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决策人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不同组织的道德标准可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组织,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道德标准。此外,组织的道德标准要与社会的道德标准兼容,否则这个组织很难为社会所容纳。 2、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管理道德研究有关在一定道德标准体系内的决策问题。 3、管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健康管理行为的规定,是对人类协调人际关系管理活动所形成的道德体验的总结和概括。 4、管理人格:即管理者的人格,表现为管理者的道德心理、道德意志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5、管理道德评价:是对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是否合乎道德性所进行的价值评定。 二、四种道德观 1、道德的功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受到忽视。 2、道德的权利观:这种观点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

职业道德概论

职业道德概论总结 1从哪些方面把握道德含义(道德的含义)P3-4(简答) 答:道德是有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 道德是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2道德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P7-8(简答) 答: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 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反作用,我们在承认道德总是一定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的产物的同时,也要承认道德又具有其相互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存在规则和发展规律。道德的这种独立性突出的表现为它既可以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可以起消极的阻滞或促退作用。 2)道德的特殊本质(怎么理解道德的特殊本质?):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P8() 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由原则、规范、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构成的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具有特殊的规范性(A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B道德是一种非权利规范。C 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为什么说道德是实践精神/怎么理解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主要是促使人类结成相互满足的价值关系,推动人们改善这种关系,调解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完善人的人格。同时,道德又不仅仅是价值,更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道德的基本品质概括为:道德是人们从“实践-精神”上掌握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目的是按照“善”的规则去创造性地完善社会和人自身的存在。 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15 答: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因此,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及其观念的灵魂,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本质上也就是人民自我服务。职业分工是人民有组织的自己做自己的事业,客观上的联系和认识转化为主观认识,转化为一种道德要求,就是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变“客观为别人”的旧职业道德转变为“主观为别人”,激发主人翁式的劳动态度,成为人民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力量与源泉 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产生、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基本要求。因此为人民服务,不仅贯穿职业道德发展的始终,而且在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范畴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4 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体系) 答: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整人们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

第一章-职业道德概述-真题集(含答案)

第一章 职业道德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道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制性规范 (C )道德对于人的要求高于法律 参考答案: B 教材 P2 2.以下关于道德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就业成功取决于知识和技术,道德不十分重要 (B)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对才能起到统领作用 (C) 强调道德会束缚人的创新精神 (D) 道德主要是说教,不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 参考答案: B 教材 P2 3.下列说法中,属于道德范畴的是( (A) 畸形与正常 (C )赢弱与强壮 参考答案: B 教材 P2 4.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 (A) “德”为心声 (B) “德”为失去的意思 (C) “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 “德”即信仰 参考答案: C 教材 P3 5.在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思想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范畴是( )。 (A) “礼” (B ) “气” (C ) “诚” (D ) “仁” 参考答案: A 教材 P3 6.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决定道德发展状况的根本因素是( )。 (A )社会舆论(B )风俗习惯 (C )经济关系 (D )领导示范 参考答案: C 教材 P3 7.下列关于“德”的说法中,符合古代典籍“道德”之“德”本意的是 ( ) (A) “德”为心声 (B ) “德”为失去的意思 (C ) “德”乃对道的认识和把握 (D ) “德”即信仰 参考答案: C 教材 P3 (A ) 从起源和概念内涵上看,中西方“道德”均含有规则、规范之义 (B ) 动物之间同样存在互助和友爱行为,道德不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C ) 道德与社会生产方式无直接关系,人类社会存在共性道德 (B )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D )道德从来没有阶级性 )。 (B )偏私与公正 (D )丑陋与漂亮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一

设计概论试题与答案第一套 注意:(红色字体为重点) 第一章设计的内涵 思考题答题要点 1."设计"(Design)的本义是什么? 设计(Design)源于拉丁文Designave,其本义是"徽章、记号",即事物或人物得以被认识的依据或媒介,在中国,设计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设"指预想、策划,"计"指特定的方法策略等。 2.不同的学者对设计的理解提出了哪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设计是人类的行为; 设计的本质是人为事物; 设计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设计。 3.如何理解设计的内涵? 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设计的内涵: 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的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这个界定几乎涵盖了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文明创造活动,其所蕴含着的构思和创造性行为过程,则是现代设计的内涵和灵魂; 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design特指在一般的计划和设计中,对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的结构关系上,

组织成为一个作品的创意过程。 4.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①对"艺术"《辞海》解释为:"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珠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 ②设计虽然超越了纯艺术,存在于设计、生产或制作的全过程,和技术、材料、工艺、市场、消费、等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与艺术创作并不能截然分开,设计师的设计至始至终总是要考虑到具体设计对象,根据生产技术条件和制作技艺的可行性,而进行创造性工作,这个创造性过程始终与审美发生联系。 5.什么是设计的形式?它包括哪些因素? 设计的形式指形态、色彩、肌理等外在造型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形式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同时又对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①形态:通常指某种特定的外形,即物体在空间中的特定形态。物体的形态特征是我们区别不同物体的依据,这里的形态概念既指设计物外形,也包括设计物内在结构,是设计物的内外要素的统一的综合体,构成形态的基本形式有点、线、面、体等; 设计物的形态创造要善于运用变化与统一,韵律与节奏,主从与响应、过渡与均衡、对比与协调、比例与尺度、比拟与联想等多种造型手法,以达

职业道德概论考点总结 (2)

一、道德的含义: 道德就是一定时期一定社会靠舆论、习惯与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所有行为关系的总与。道德就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以善恶为评价标准来评价与规范人们的行为;靠舆论、内心信念与传统习惯来发挥自身的调节作用;就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得一种行为规范。 二、道德的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 一般本质:指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就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的利益直接决定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 特殊本质: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的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与其她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表现为:道德就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即就是非制度化的规范、非权力规范、内化的规范; 道德就是一种实践精神,就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就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 道德的特点 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 社会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结构的性质会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主要规范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 三、道德的类型:社会道德, 职业道德, 家庭道德 四、道德的基本功能 调节功能,论证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 一、职业的道德意义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负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二、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原则:为人民服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型人际关系;体现了新的劳动态度,就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就是非的最高标准。 主要规范: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竞争,友好协作;勤奋学习,熟悉业务。 三、职业道德的特点与作用 特征: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具有有限性;职业道德的规范内容具有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职业道德的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 作用:1、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就是职业生存的条件;3、对从业人员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4、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尊重自我,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严格自律,以身作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她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 一、教师职业: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就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1、教师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教师就是人类智能的积极开发者,对人类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就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对提高新的一代及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教师就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者,直接丰富人类文化宝库。 2、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3、教师的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主导作用。 二、教师劳动特点 1教师劳动劳动的目的与任务的特殊性 ---教育劳动的目的就是培养人; ----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 2、教育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2)劳动对象的向师性;(3)劳动对象的主客体的双重性。 3、教育劳动方式与工具的特殊性 劳动工具的特殊性;劳动方式的创造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效果的特殊性。 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1)教师职业活动最富有创造性,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2)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教师还要根据知识的发展、对象的变换、条件的变化而重新安排、重新处理。(3)教育就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4)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就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 4. 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1)关系众多,组成复杂;(2)网络教育与新型师生关系。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教师职业规范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 由于人类社会分工与劳动分工,形成了纷繁复杂的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在教育劳动中形成的。在教育劳动中,主要有四种利益存在: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的个人利益、教师集体的利益、社会教育事业利益。为了有效而顺利地进行教育活动,需要调节各种利益矛盾。教师职业道德正就是由于调节教育劳动实践中的利益关系,保证教育劳动顺利开展的需要而产生与形成的。 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体上可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中国历史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中的伦理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随之发生变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表现出历史继承的必然。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大学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方式的转变。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比其她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影响比其她职业道德更深远;调节方式更具自觉性。 三、学习与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1)树立新型的人才观;(2)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3)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是完成教师的崇高职责与历史使命的需要;就是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大学精神的概念:就是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为大学人所普遍认同并追求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大学教师就是大学精神的践履者、承载者、直接体现者、建设者。 二、大学精神的内涵: (1)学术自由的精神、学术自由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 (2)独立自治的精神、独立自治就是在指大学作为一个 法人团体不受国家、教会及任何其她势力的控制与干预,有自由、自主地决定与处理学校内部的所有事务(3)科 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就是在科学研究中凝练与提升出来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 其成果的升华。(4)开拓创新精神、就是指向科学研究;指向人才的培养;指向向社会发展(5)理性批判精神 学术自由的精神的阐述: 学术自由就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学术自由就是西方大学精神中最为经典的部分。它具体包括教师“教的自由” 与学生“学的自由”两方面。“学术在本质上必然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就是 学术”。 大学的开拓创新精神:1,就是指向科学研究2,指向人才的培养3,就是指向社会发展 三、大学精神的作用 1,定向与规范作用2,维系与凝聚作用3,激励与驱动作用4,感染与教育的作用 四、现代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 二、权利与自由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 三、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 四、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 怎样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基准性。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就是教师在道德实践中进行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 选择与道德评价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教师道德市建活动的行为准则。此原则对教师道德行为具有普遍 的约束力与指导意义。2、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本质性。此原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社会本质最直接、最集中 的反映,就是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其她各种不同类型道德的最根本、最显著的标志。3、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 稳定性。此原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相对具体性。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自身独特性。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就是调节教师个人与她人,以及与社会间关系的根本的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 的本质,具有与其她职业道德不同的独特性,且这种独特性或这种区别具有本质性。 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客观依据包括:1,反映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2,符合一般社会道德原则的基本要求3,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书育人的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1、教书育人原则 教书育人原则确立的依据:教书育人就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就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 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育规律。 2、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原则确立依据: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就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 求。 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3、教育公正原则 依据:教育公正就是社会公正总原则的要求;就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就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 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 4、依法从教原则 依据:依法从教就是依法治国原则在教育领域贯彻的要求;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公正与教育人道主义 等原则的重要内容与贯彻保证;就是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特别就是教师与学生等各 方面社会关系的要求;依法从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求:尊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基本内容:现代教育应体现尊重人权的精神,应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教育人道主义确立的客观依据:教育人道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就是处理 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不关心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矛盾冲突的原因(已考) 师生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与相互对待的态度 等。 师生关系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伦理关系;教育管理关系就是核心;心理关系就是重点,法律关系就是条件,人 际关系就是基础。 1、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层次上的差异性 情感,角色期待上的互动性 评价标准上的冲突性 2、高校师生关系矛盾冲突的原因 对专业或课程不同的理解与要求 教育教学方式云涌不当 缺少必要的沟通 “代沟”与“心理差距”的存在 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 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 第三节师生关系的道德调节要求 一、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就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承受者,也就是学校管理活动 的主要对象、 二、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1,尊重学生就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 2,友好、平等、信任、自制就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 3,对学生 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的人格的尊重,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的另 一重要方面。它包括:一就是尊重学生个性,二就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个性 三、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 1,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就是 教育学生的一种客观需要 2,教师应当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四、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 严格教育的出发点就是爱护学生。严格教育学生就是一门学问。严格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而有理。(2), 严而有度(3),严而有方(4),严而有恒 第六章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教师集体中的人际关系分析 1、教师集体中人际关系的特点:教师劳动的集体性决定了成员的依赖性;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独立性;教师集 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2、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 (1)由于教育劳动的分工所导致的矛盾;(2)教师之间由于存在着的个体差异,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3) 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冲突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4)历史传统与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 集体中的矛盾冲突 第二节教师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一、关心集体 (一)关心集体的重要意义(1)在各个教师努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团结与谐的集体对教师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义。(2)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二)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 的具体实现路径(1)一个关心集体的教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2)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 对待集体的矛盾(3)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三)关心教师集 体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1)教师所关心的集体就是一种真实的集体(2)教师集体应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个体利 益的实现a,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生活条件,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b,要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c,为教 师创造良好的学习进修条件,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二、尊重同事 (一)尊重同事的道德意义(1)尊重同事就是要求尊重人的一般道德要求在教育劳动中的具体体现(2)尊重同事 有利于良好的教师集体的形成(二)尊重同事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1)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2)尊重不同学科的 教师(3)尊重优秀的与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4)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与教育思想的同事(就是办好大学的必 然要求;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式科学事业发展的需要)(5)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6)领导与教师 的相互尊重a,服从正确领导,支持领导工作b,体谅领导,为领导分忧解难c,维护领导的威信 领导尊重教师:要尊重教师价值选择的权利、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事业心、教师的民主权利 三、团结协作 团结协作的意义: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事从学校与育人的大局出发,既能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 极性、创造性与个性风格,又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促进、 互相激励的教育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最终形成育人合力。 团结协作的内涵: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意识,教师集体的团结协作行动,学校院系与教研室的团结协作传统,学 校中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氛围等。具体地说,要形成教师之间团结协作的氛围,又应该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就是处理好教授同一年级以及同一班级的教师之间的关系;二就是处理好从事同一学科与不同学科教学研究 教师之间的关系;三就是处理好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关系;四就是处理好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的关系;五就 是处理好不同个性心理品质的教师之间的关系。 1,高校教师的团结协作表现为维持性团结协作与发展性团结协作 (1)维持性团结协作,主要就是以保持有教育人际关系,不伤与气为目标与出发点。 (2)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就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促进发展为目标与出发嗲吧,表现为教师同齐之间为 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与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提出当前,“言者无罪,闻者足 戒”,寻求与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在价值取向 上,我们可以很明确地肯定与追求第二种意义上的团结协作 四、有益竞争 (一)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的必要性1,就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2,就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 要3,就是促进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二)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1,竞争的手段必须 符合道德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与协作的关系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节调节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之实现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依据:1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2形成教师对 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3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社会规范与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这种激励机制大体分两个方面内容:一就是主体的自我激 励二就是客观的外在激励 就内在依据而言,将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设定为规范与激励机制两个方面,就是由道德本然意义上所 具有的抑恶与扬善这两个方面的功能所要求,所决定的。换言之,就外在保证而言,教师集体道德的实现,既需要 规范机制防范道德之恶,又要求激励机制褒扬道德之恶。 第七章高校教学工作的道德问题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 1、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2、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劳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造就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待教学 的态度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教师严谨治学,善于钻研,勤于进取,学识渊博, 热忱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目前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1)教师的业务素质跟不上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2)积极的教学 效果需要教师高度的自律精神支持(3)“浮躁”之风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3、做好教学工作就是展现教师的良好素质 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没有工作本领就不能做好工作,没有特定的专业素质就不可能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最终由教师的业务素质所决定。离开了具 体业务,教师道德就失去了载体,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学就会落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第二节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