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1.文本的含义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

(1)“言、意、象”

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

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

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层

(1)含义

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文学言语要

力避这种语言的“自动化”现象。

2.文学形象层

(1)含义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2)特征

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又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假定性,必须与真实性结合起来,就是说,要“合情合理”。a.“合理”,是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b.“合情”,是指文学形象必须反映人们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意向。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又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

(1)含义

文学意蕴层,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2)内容

①历史内容层。有的形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历史内容。有的文学作品的形象,虽然本身不含历史内容,但却暗示了一定的历史内容。

②哲学意味层。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

③审美意蕴层。并非只有历史内容、哲学意味俱全的作品才算上乘之作。有些文学作品

的意蕴比较单纯,甚至仅有审美意蕴这个层次,也可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文学典型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论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

1. 17世纪以前,西方的典型观基本上是类型说,强调典型的普遍性和类型性;

2. 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了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把人类的典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定义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①特征的含义

“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②特征的属性

a.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b.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③特征化的含义

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称为“特征化”。

④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的两个层次

a.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b.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

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①生命的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②灵魂的深度

“灵魂的深度”,是作家艺术家的慧眼所在,是他们超越群侪的标志,更是文学典型的必备品格。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a.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b.要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典型人物“灵魂的深度”,不仅表现在符合历史真实的尺度上,还表现在从典型人物灵魂里所折射出的作家人格的真诚里。c.要看性格和炅魂是否合乎理想。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

(1)含义

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②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2)说明

①典型环境要充分体现现实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典型环境只能有一种模式、一种风貌,作家完全可以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场景来加工成独特的典型环境。

②每个时代的现实关系,都是通过个别的、具体的社会环境来体现,因此,典型环境便是特定的“这个”,是富有特征的个别性和概括性的有机统一,任何公式化或概念化的描写,都不算是典型环境。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环境,是指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2)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3)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①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失去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便失去了中心,失去了联系的纽带,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三、意境

(一)什么是意境

1.“境”的含义

意境包括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即“境”。“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象”和“象外之象”,又称实境和虚境。

2.意境的概念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它包括三种类型:

(1)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

(2)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3)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

2.虚实相生

(1)实境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

(2)虚境

“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①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

与感悟,即“不尽

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②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实境和虚境的关系

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3.韵味无穷

“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趣、味等多种因素,因此有“韵”、“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多种别名。“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三)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的分类

清朝刘熙载在《艺概》中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1)“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

(2)“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

(3)“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

(4)“雪月空明”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的分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种分类方法: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

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2)“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3.其他分类

在署名为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中,提出一种三分法:即“以境胜”者,“以意胜”者

和“意与境浑”者。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三种方式。

四、文学意象

(一)意象的四个种类

1.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它是指在知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

3.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

形象”或“文学形象”这个概念,简称“形象”。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简称意象或文学意象。

(二)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审美意象

1.意象的古义是“表意之象”,是指用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2.“意象”作为一个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里。从它“示义取名”的目的看,已是严格意义上的观念意象。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

理想的高级意象。

(三)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往

1.文学意象的状态

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也可以说是“象征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实际上也可分两种存在状态:

(1)表现审美理想不够充分的意象;

(2)表现审美理想充分的意象,即审美意象。

2.审美意象的特征

(1)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由于意象本质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2)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①象征的含义

a.狭义:象征往往是审美意象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b.广义:认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象征的,此观点缺乏理论针对性。

②象征的构成

象征一般由两种因素构成:“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但“呈现于感性观照”的只能有一个因素,即“意义的表现”。

(3)审美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荒诞表现在两个层面:①指形象上的荒诞性;②指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

(4)审美意象的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

由于意象本质上是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表意之象”,所以它的创作思维过程是从抽象到具象的。

(5)审美意象的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①求解性

由于在创造象征意象时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意象鉴赏思维的特点变成了审美“求解”的过程。

②多义性

好的象征意象,又往往使人始终也难得出最为确切的结论,好像有无数“解”。造成多义性的原因有:

a.作家有意隐藏自己的立意,以求神秘含蓄。

b.作家选择的象征物,对于作家来说虽是他为思想创造的“对应物”,但是读者并不了解作者的思路,而只能凭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去“猜想”。这样,不同的读者便会“猜”出不同的意义来。

(四)审美意象的分类

审美意象从表意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即寓言式意象和符号式意象。

1.寓言式意象

寓言式意象是指通过一则故事直示一种哲理或观念,而这正是这则故事的主旨。其显著特征是有故事情节,哪怕是最稀薄淡化了的故事情节。此类意象常见于叙事性作品,以叙事诗、小说和戏剧的形式,通过有情节的整体形象系统来实现某种观念的表达。

2.符号式意象

(1)含意

符号式意象是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意象和单个意象。这类意象,以它整体的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着某些观念或哲理,其作用从本质上看,不过是一种表意的符号,所以称为符号式意象。

(2)类别

①抽象型

抽象型是指找不出适当的自然物体概念来描述它的形态,而只有借助于某些抽象的概念、术语去表达。

②具象型

具象型符号式意象,一般是由自然物体的变形、夸张和拼接组合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名词解释: 1、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的审美结构。 2、文学言语层面:内涵: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3、文学形象层面:内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4.文学意蕴层:所谓文学意蕴层,是指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本文结构的深层内容和意味。 5、哲学意味层:指通过具体事物对对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即在诗意描绘中启发人产生对于人生、宇宙、生存等问题的思索、领悟。 6、审美意蕴层:是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愉悦感(形象引发的单纯的美感体验)。 对于美的感悟、体验:自然美、人生美、人性美 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重点:1、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人物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重点:2特征性《化》:就是通过以具体、生动、独特外在形象所表现的丰富、深刻的内在本质。 3: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重点:4意境的定义: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与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5.韵味无穷:指由艺术作品的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6.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指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7、重点:审美意象:就是充分表现审美理想的意象,是高级形象形态之一,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8、哲理:人类能够取得与自然的和谐却难以消除同类间的隔膜,并且无声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 叙事性作品 1、叙事的含义:最早的叙事文学是原始社会中通过口头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如荷马史诗就是叙事体史诗。叙事(narration)的涵义: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黛玉葬花,作品中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系 列事件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情节的事件;2.塑造形象的事件。 3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人物同时具有“行动元”和“角色”两重特性,但这两重特性并不总是相互吻合。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 4、 行动元、“角色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角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wxwbjd@https://www.sodocs.net/doc/7114804492.html, 密码:ks999999 电话:移动小号69999 段圣玉 《文学文本解读》复习要点 1、文学文本的解读 (1) 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 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 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 5、诗歌的含义 (6) 6、诗歌的特征 (7) 7、诗歌的意境 (12) 8、意象 (14) 9、意象迭加 (14) 10、语境 (15) 11、用典 (16) 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 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 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 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 1、文学文本的解读 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

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其实,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部分,常常反而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解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文本事实上无法在解读者那里获得真正的反映和实现。 美学的重要理论家伊塞尔认为,正是文本中那些需要读者“以揣度加以填充的地方”,把读者“牵涉到事件中,以提供未言部分的意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本文是关于如何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感谢您的阅读! 文学是人学,尤其是小说,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的主题,揭示生活的本质,表达作者的审美意识、美学观点。因此,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就成为小说阅读的考查热点。鉴赏人物形象一般分三步走:首先,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心理、性格等;其次,要通过作品对人物的种种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最后,要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认识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想以近年高考试题为例分类简析一下其设题方式及答题策略。 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方式】 示例: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2010年高考山东卷) 【答题策略】 “简要概括”“性格特征”是审题要点。据此,只要找到答题语域,提取或整合出体现“性格特征”的词语即可,无需分析。先找出答题区域在节选部分的最后一段。祥子的性格特点在作者描写和叙述中有体现。比如,“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是善良本分的体现;“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是写祥子的勤劳;“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

则体现了他的真诚自然。 【答案示例】 勤劳;朴实(憨厚老实,善良);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 二、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 【设题方式】 示例: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2010年高考浙江卷)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题语域】 在弟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答题策略】 “加点的动词”“简析”“心理”是审题要点。据此,要联系前后文和文章的主旨,对每个动词加以分析,从而把握其心理特点。比如,父亲在弟弟困难的时候“喝令”他收下自己的退休工资卡,语言是强硬的,但其中的疼爱也是不言而喻的。 【答案示例】 ①拍拍:表现了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②喝令:以强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汇总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点: 1、了解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2、掌握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文学典型、意境和意象的特征,难点是文本层次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材内容提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4学时)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中外学者探讨了它的多层次审美结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言、意、象三层次;西方现代美学:英加登:声音、意义单元的组合、生活世界、观点—世界、形而上五层次。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可分为三个大的层面: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言语层面是指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具备形象性、生动性、凝炼性、音乐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拒阻性等特点。 文学形象层面是文学话语经过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而构成的艺术世界,具备四个特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的意蕴层面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内容,是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具备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面;哲学意味层面;审美意蕴层面。 第二节文学典型(4课时) (一)典型论的发展 典型是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以前的类型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布瓦洛;2、18世纪以后的个性典型说:莱辛、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成熟:恩格斯致敏·考茨基信: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对典型进行把握和观照。

(二)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这是指性格描写的“特出的东西”’。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整个生命的“总特征”;其二,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它们源自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人物是在典型中形成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性格形成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 二者互相依存。 第三节文学意境(4课时) (一)意境的界定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1、古代“意境”论的形成:(1)萌发期:先秦至魏晋。《论语》:“诗可以兴”;《文赋》:“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物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奠基期:唐代。王昌龄《诗格》“三境”:物境、情境、意境;刘禹锡:“境生象外”;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3)发展期:宋代。尚意:尚韵:(4)总结期:明清。王夫之:情景论;王国维:境界论 2、“意境”的现代阐释:(1)王国维:境界论与近代美学;(2)朱光潜:诗的境界与克罗齐直觉说;(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4)李泽厚: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 (二)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图文稿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 析方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

浅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一、小说对人物的刻画中分析人物形象 一)、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描写。 1、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言为心声”,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例: 1)“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不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

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 2)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去世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

浅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法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鲁迅先生通过闰土的肖像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性格的巨大变化,从而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给人民造成了苦难。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范进中举》中写胡屠户的贪婪相:……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 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里通过胡屠户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看当前中国作家的成就 根据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文学…四要素?理论”:“生活——作家——作品——读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文学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活动的艺术活动。艾布拉姆的意思似乎是说:生活产生了文学作品,但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只能算作作家的“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接受、欣赏后,才能成为审美对象,这才变成真正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作家的“文学文本”再好,没有经过读者的欣赏、接受的检验,充其量也是一个“文学文本”。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广大读者的接受,才能算真正的文学作品。但是,要能通过广大读者的接受,这个“文学文本”就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就是说,必须得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严格地说,“文学文本”还得有一个“大众化”的媒介来向接受者传播。因此,从当前文学发展现状的角度来说,艾布拉姆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似乎应该说成是“五要素”,应该增加“传播媒介”这一关键要素。因为,传播媒介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作家的“文学文本”是否能够成为广大读者接受的文学作品。 从“传播媒介”这个关键要素这一层面来看,当前的中国文学就值得令人担忧。在当今中国文坛,能够冠上“作家”头衔的作家,以省级作协会员以上算,数以万计。虽然其中不乏佼佼者,但总体成就不容乐观。在资讯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文学作品的传统传播媒介似乎越来越走向孤立的边缘。能够代表当今中国文学的,似乎永远是那些被

人为地区分开来的“严肃文学”。然而,这些正统的严肃文学作家却越来越孤芳自赏,他们不是写出一些自己都不能具体地说得清楚是什么意思的“文学文本”,在一些发行数千份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以外,就是自费出个千把册书在各自的小圈子里散发一下,过一把干隐。就算遇上国家级的文学评奖活动,也不过就是几位或几十位“评委”看看,发现其中相对优秀的,就被定为“第一名”,头奖。获奖后,才被某出版社“再版”,这才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不过,也才发行几万、十几万或几十万册,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值得令人骄傲的数字,可这个范围(相对十三亿中国人)还是没有“广大”的底气。何况,既能获奖又能真正卖出十几万几十万册的作品是不多的。不客气地说,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展中国文学,是很难真正发展得起来的,中国作家的成就是很难得到体现的。 文学作品的第一传播媒介是文学刊物和出版社,也就是纯文学杂志,大多数出版社已经不再做这种赚不到钱的事了。那些主要担负起这一任务的权威的纯文学杂志最多也不外乎发行十来万册,而相对权威的就只能发行数万甚至数千册。这样的传播渠道能将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广大的受众接受吗?显然是不行的。 按照艾布拉姆的理论来说,这些作家的作品其实也还处于“文学文本”的层面,因为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广大”的读者接受。而在我们当今的中国,还处在这一层面的作家所占总数的比率,不言而知。我们提倡“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什么是“优秀作品”呢?是“优秀作品”至少应该是广大的受众能够接受的作品吧?广大的受众很难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怎样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本文对小说塑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它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多样性,对故事情节的依赖性,还有通过具体描绘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特别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与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分析得尤为详细,并引用了古今中外小说名着中大量的实例,从道理和事例两方面进行了论证。塑造人物是创作的首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失去了对人物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描写,就无法反映具体、生动的社会图画。”本文对进一步提高小说的写作能力和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综合运用描写 正文 在文学作品中,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一)、肖像描写是指用精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外形各个方面的特点。如容貌、服饰、姿态、神情、风度等。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够使人物凸现在读者眼前,而且可以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遭遇,从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下面就肖像描写的特征、方法、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 1、肖像描写关键在于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如:曹雪芹《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含情目。态生两靥,娇柔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柔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段肖像描写显示出林黛玉孤独、苦闷、深沉、阴郁的气质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同时也刻画出林黛玉容貌娇美,体弱多病的柔弱女子的形象。 2、肖像描写要善于抓住人物的突出特征。要极省俭地刻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能够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能够表现性格特征。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极为成功。作者通过她眼睛的变化,反映她精神的变化,表现她被害的过程,揭露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压迫至死的不幸遭遇。 3、常见的肖像描写方法。 概括起来,中外小说家在肖像描写上所用的技法一般不外乎三种形式。即整体的描绘,局部性的描绘和烘云托月式的描绘。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北京一中语文组 在世界文化史上,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璀璨的群星,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林黛玉,还是哈姆雷特,无论是刘和珍,还是少年维特,无不可歌可泣,令人感动。本文试图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做一些分析,研究人物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同行们的共鸣。 主题 对典型人物的解读直接决定了对主题的理解。对人物的评价总是基于一定“价值坐标系”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价值坐标系”,因此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对作品来说,也就会获得不同的主题。 以《促织》为例,我们就可以从三个价值角度来看待人物的命运。 其一,从个人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迂讷的成名最初因被迫缴纳促织备受摧残,但他并未像县令与里胥一样去压迫别人,几经波折,最终因献“异虫”得厚赏成巨富,体现的是“善有善报,苦尽甘来”的主题; 其二,从“异史氏”(蒲松龄)所处的饱受封建制度之害的角度来看,成名刻苦读书未能显达,进贡了一只善斗的蟋蟀就立刻得厚赏成巨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政治的荒唐表现得生动而形象; 其三,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成名的儿子因为弄死了一只小蟋蟀害怕得投井,后来又神奇地变成一只蟋蟀给全家带来了财富,人的生命价值得不到认可,只能通过充当其他东西来改变命运,这是一种深沉的悲剧,即“人的异化”。 可见,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人物的典型性塑造越成功,则人物越具备还原性,也就是客观真实性,我们也就能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多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优秀的作品往往是多主题的。 人物分析的选取角度是多种多样的。再以《促织》为例,选取中国传统的价值判断角度,也能得出“善有善报”的主题,只是“个人利益得失”这个角度更便于学生理解并做出判断。所以在选择主题分析角度的时候,起码的原则就是从学生容易接受的入手,但要设计一个梯度,有一定的深入,给学生认识的提高创造空间。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展现自己的舞台,正确认识典型环境是正确认识典型人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外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总结 1.阿喀琉斯形象: 阿喀琉斯,是神人结合而生,其母是海神的女儿忒蒂斯,他的母亲得到神谕说阿喀琉斯有两种命运:一是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死,一是在和平的生活而获得长寿。然而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入世,重视现实,不怕死亡的英雄主义精神,他宁愿在战场上争得荣誉而早死,也不愿意过着和平生活而长寿。这就是他固执的性格,为了头上的光环而在所不惜,在民众的威望是他心目中最大祈求,他绝不会想到在平凡中老死,只有荣誉和尊严的依托,他必须战斗,在战斗中才会获得他追求的荣誉和声望,以及得到的尊严。 阿喀琉斯性格特征多方面,他孔武有力,而又常如孩子般在母亲面前哭泣,但他珍惜友谊与帕特克洛斯亲如手足,当得知帕特克洛斯被赫克托耳杀死后,他为失去他的至交好友而痛不欲生,阿喀琉斯愤怒地叫:“如果命运女神不让我保护我的被杀的朋友,我宁愿死去!他远在异乡丧命,我没有援救他,现在我的短促生命对于阿耳戈斯人还有什么用呢?让宙斯和神祗们所规定的命运降临到我头上来吧!”正是这个亲如手足的情感,使得阿喀琉斯在战场上把杀敌报仇,作为对朋友的爱的体现和对敌人的恨,,使他成为嗜杀的恶魔,见到特洛伊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使他们的尸体堵塞了克珊托斯河的河道。河神出面阻止,他竟然同河神厮杀起来。仇恨在他心中燃烧,发誓把赫克托耳杀死来祭奠好友的亡灵。在同赫克托耳决战时,赫克托耳曾哀求说:当决战一方死后,不要凌辱他的尸体。而阿喀琉斯根本就没有理睬,残暴地把赫克托耳的尸体拴在马后倒拖着围绕自己的挚友的灵柩跑了三圈,并以十二个被俘的特洛伊青年为帕特洛克斯陪葬,可见阿喀琉斯手段的残忍,这都是他把爱完全建立在对朋友的爱的基础之上,但这残忍的手段却令赫克托耳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心伤透彻。 在另一方面,他出于对朋友的挚爱,珍视友谊,对朋友承担义务看得高于一切,反映了他善良温厚的一面。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前来恳求阿喀琉斯赐还儿子赫克托耳的尸体,此时的阿喀琉斯刚刚亲手杀死了帕特罗克洛斯的仇人赫克托耳,失去挚爱的悲痛和手刃仇人的快意,以及被普里阿摩斯的请求带来的矛盾心理,正反复在他心头交织。但看到普里阿摩斯对失去爱子情感的流露,以及对他本人诚恳切切的请求,使他想起自己年迈的父亲而起了恻隐之心,答应了普里阿摩斯的要求,并设法保护其安全离去,且承诺休战十二天,让老王从容地为赫克托耳举行葬礼。阿喀琉斯的这种温厚善良的本性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天性的善良和尊敬长者充分得到呈现。 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为个人荣誉而战。阿喀琉斯为了个人的荣誉的追求,不畏死亡而起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的荣誉,认为怯懦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还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的荣耀,这就是希腊人的观念,同时也是阿喀琉斯的观念。只有战斗才体现他的价值所在,才能保证的永久的荣誉,才能获得民众的爱戴和尊崇,视为神明。战斗,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英雄主义形象,当他出现了希腊联军面前的时候,欢呼声是那样热烈和高仰,就算是同敌军作战,士兵跟着他勇气和信心也倍增,连敌手也胆怯地逃避和阿喀琉斯的正面交战。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当个人的荣誉和尊严受到损害的时候,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会上升到第一位。在阿伽门农从阿喀琉斯的帐篷抢走他心爱的女奴的时候,与高贵的阿伽门农发生冲突,那里因为他感觉到自己的荣誉和尊严受到伤害,从此,他不再出战,也不参加什么会议,任凭自己同胞的血流于特洛伊城下,并祈求宙斯让希腊人流血牺牲,而他自己却在帐篷里看着自己的同胞一批批地死去,没有一点的恻隐之心,正是对阿伽门农的愤怒,拒绝出战,使希腊联军遭受到了重大的伤亡,要让希腊人知道,战斗没有他不行,从而器重他。在这里可以看出,为了维护个人的荣誉而使希腊军队重创,这个代价实在太大了。这些个人主义英雄形象不单反映在阿喀琉斯个人身上,也反映到整个希腊文化。

第十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注意: 文学类型:是对文学史上所有作品的归类描述,揭示的是作品外在形态上的共性。文本层次:通过对某个具体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揭示作品内在审美形态上的个性。 《爱情诗集》海子坐在烛台上 我是一只花圈 想着另一只花圈不知道何时献上不知道怎样安放解读步骤: 1.字词(word)——读音、词义 2.形象/意象(image)——比喻意象、象征意象 3.意义/意蕴(meaning) 蕴含的思想、情感等 王弼《周易略例》 P200 “夫象者,出意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文本分析结构图 文本: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言①文学言语层面 文本象②文学形象层面 意③文学意蕴层面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言语层面p201: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简答)思考: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的不同? 文学言语的特点: P202 1.文学言语具有内指性(文学言语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突出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陌生化,指文学言语打破日常的语法规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二、文学形象层面p203: 是指读者在文学言语的感染下,经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所构成的一个艺术世界。 思考:如何创造文学形象? (名词解释)艺术概括 P158:就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以主体的审美价值追求能动介入的方式,对富有特征的事物给予独特艺术处理,从而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相当普遍意义、体现着一定审美价值取向的艺术形象之方法。 1.从“个别”到“一般” 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典型……………现实型文学 2.意境……………理想型/抒情型文学 3.意象……………象征型文学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P204 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三、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学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意蕴层的不同层次 1.历史内容层(再现客体层) 2.哲学意味 3.审美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典型 一、文学典型的含义(名词解释):Type,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在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论的发展 1.类型说 2.个性典型观 3.马克思主义典型观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文学典型的特征性p209 特征:指事物有异于他物的、表现本质的个别标志。 特征性的具体内涵 1)外在形象极其生动、独特; 2)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极其深刻。 (名词解释)特征化:是指在创作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2.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p211:是指文学典型所体现出来的、打动人心的总体审美效果。 文学典型魅力的具体表现: 1)典型人物所呈现的性格层面的丰富性(主要性格/次要性格) 2)典型性格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刻性

第10章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

第10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一)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 1.文本的含义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2.关于文本层次问题的研究 (1)“言、意、象” 三国时期的经学家王弼,在对《周易》进行诠释时,详明地理清了“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王弼看来,“言、象、意”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审美层次结构。人们首先接触的是“言”,其次“窥”见的是“象”,最后才能意会到由这个“象”所表示的“意”。 (2)黑格尔 在西方真正把作品由表及里的构成观当做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黑格尔。黑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和内容。黑格尔把“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为“外在形状”,它的作用是“能指引到一种意蕴”。 (3)英伽登 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地分成四个层面: ①第一个层面是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这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面; ②第二个层面,即意义单元,是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它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③第三层面是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着若干“未定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④第四个层面是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英伽登有时又补充说,在某些文学文本中,还可能存在“形而上的特质”。 (二)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1.文学言语层 (1)含义 文学言语层,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2)特点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有时它也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文学言语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自动化”言语,是指那些过分熟悉的不再能引起人的注意的语言。文学言语要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 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解放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理论基础。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中国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但任何矛盾都有其两面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剥夺了她们的许多权力,但同时又赋予她们另外的权力,也就是这种束缚所造就的性别差异,可以使妇女通过对自身贞洁的肯定来实现某种威望,从而获得某种超越感的心理体验。因此,当前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应避免过分的性别对抗,而应结合社会历史现状,实现双性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客观而论,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文学中屡受当代女性主义者诟病的作品,其实并非无一是处。例如汉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和认同,尤其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心理活动体验以及审美特征的表达,说明相当部分的作家与作品并没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对立位置上,因此并不可全部予以否定。 2. 汉代文学中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 许多中外论著都谈到了女人的“三性”,也就是女儿性、妻性和母性。“三性”不仅是中国传统女性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诠释,同时也深刻体现着女性本身的社会身份特征。 在女儿性方面,班昭在《女诫》中指出: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而从女儿一词的结构来看,为儿前加一女字,说明虽然男尊女卑,但是女儿也要担当儿子之道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班固的“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的感慨。汉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体地位的日渐消亡,她们只有通过构建自身的“德”这一新权力,通过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反映到女儿性层面,就表现为忠孝、勇气乃至非凡的才能。这些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女性形象,也是原始女性意识的某种自然流露。 在妻性方面,随着汉代以来封建礼教的逐步形成,女性被限定在家庭之中,同时也要承担与之相对等的各种义务。除了操持家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对丈夫的绝对忠诚,即使死了也不可停止。但另一方面,道德对男性的约束很轻,面对丈夫的背叛,女性唯一可以动用的力量就是情与理。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怨妇的形象屡见不鲜。汉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诗歌通过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和悲剧性的结局,告诫父母不要无端干涉子女的情感,即使在今天,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叙事美学》读书报告: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文学迷信,我以此称谓那些以忘记语言是文学的条件为通病的种种信条。被抽去精髓的生灵——所谓人物的生命和心理,即属此列。” ——P?瓦莱里《原貌》 谈到小说,我们并不陌生,她是我们精神生活的养料,而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仅停留于比较轻松的感悟方式,缺少理性的内在力量。感悟往往被小说众多的现象所阻挡,从而使我们局限与情节甚至故事当中,这就导致最为优秀的文本,往往都被阅读降格,成为仅可以满足我们日常好奇心的通俗读物。董学文等编著的《文学原理》中有一句对小说人物作出精辟的定位:“在小说中,人物是灵魂,只有扣紧灵魂才能制服小说庞大有力的文本,产生更为有效的解读。把握住人物,小说复杂的语境、结构和作为对象的丰富的生活内容就开始变得清晰……”。当然,小说中的人物是复杂的,主要由主人公和配角所构成。 随着人们对小说愈来愈深入的探讨,逐渐形成了一门以解读小说为主的理论学科——叙述学。荷兰著名的文学博士给叙述学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叙述学(narratology)是关于叙述、叙述本文、形象、事象、事件以及…讲述故事?的文化产品的理论。”而由王泰来等编译的《叙事美学》刚好是这门学科形成初期的作品。这本书的各篇主要是从语言学和符号学来对叙事作品作出精当的分析。由此,我门课不可以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呢?这样我便抽出“人物”这一范畴且主要从中国古典美学来简单的阐明我个人的观点。人物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在文本中扮演什么角色? 一、人物的概念 无论我们研究什么事物,首先就要从它的概念入手。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是非常庞杂的,就拿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来说,《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清朝嘉庆年间姜祺统计共四百四十八人,而民国初年兰上星白编了一部《红楼梦人物谱》共收七百二十一人。一部书竟容纳如此庞大的人物,这不能不让我们叹为观止,也许把莎士比亚戏剧中所有人物加起来也许有这么多或许还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哪怕是很简短精炼的诗词都不能离开人物,可以说人物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没有灵魂就如同行尸走肉。 明代以前,我国古典小说已经经历了古代神话传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宋代话本小说等发展阶段。但是,这一发展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前后,我国的古典小说美学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在明末清初,我国的古典小说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并且产生了我国土生土长的小说美学理论,同时也产生几位小说评论家,他们是: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和脂砚斋。就我所知道的,《脂砚斋评红楼梦》是每位红学家所必备的参考书籍。其中,叶昼曾指出“人物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理论在当时是很前沿的观点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科门类愈来愈齐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密,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愈来愈强,“人物”这一概念也不断的更新。西方文学主要从语言学和符号学来研究“人物”这一概念,在菲利普?阿蒙的《建立人物的符号学分析方法》中,他把“人物”这一概念局限于下述四个方面“A、人物并非一个专门的…文学?概念;B、人物并非一个仅仅涉及人类形态的概念;C、人物并非局限于单一符号(特别是语言符号)体系;D、既是读者的一种再构建,又是文本的一种构建。”而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人物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作家通过形象思维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创造出来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施动者、叙述者、行为者、作者和读者的综合。歌德的创世纪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维特是作者虚构的,他可能是歌德的“代言人”或许他的事迹中歌德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