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案:人体的排泄

教案:人体的排泄

教案:人体的排泄
教案:人体的排泄

教学课题:人体的排泄(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能分辨出肾脏各部分结构。

2、 能详细的说明肾单位的结构组成

3、 能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描述出肾单位各部分的形态。

4、 能列出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及其排泄方式。

5、 能举例说出如何减轻对肾脏的伤害。

6、 能清晰的描述你尿液的形成位置和形成过程。

7、 能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膀胱的贮尿和排尿过程。 8、 对人工肾有简单的了解。

9、 培养学生理解记忆和比较记忆的能力。

10、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对信息的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肾脏结构、肾单位结构、人体的排泄途径、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学难点:肾单位的结构、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约80分钟) 内容要点:(板书设计)

第二节 排泄

一、肾脏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1、肾脏:外观像蚕豆,呈红褐色

二、尿液的形成

3

、肾单位:肾

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肾小球

肾小管

肾小囊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尿液

课后分析:1、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2、知识体系是否有条理。

3、是否教会学生理解记忆。

(完整版)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的排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滤过分数 3、肾糖阈 4、球管平衡 5、渗透性利尿 6、水利尿 7、血浆清除率 二、填空题 1、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为,由和两部分组成。 2、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由、和组成。 3、肾血流量主要靠,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和。 4、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的结果。 5、肾小球滤过膜由、、三层结构组成。 6、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而滤过的动力为。 7、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小囊内压)。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生成原尿,及,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 11、葡萄糖可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其部位发生在。 12、在肾小管液中的HCO3-是以的形式被重吸收的。 13、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氨基酸的重吸收需要伴随的重吸收才能进行。 14、NH3的分泌不仅促进的分泌,而且增进的重吸收。 15、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H+增多,H+-Na+交换,K+-Na+交换,因而血钾升高。 16、肾髓质组织间液中主要的渗透物质是和。 17、肾小管中滤液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这种定比重吸收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 18、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和的调节。 19、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________的升高和________减少。 20、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其分泌受和的调节。 三、选择题 1、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D ) A、肠道 B、泪腺 C、肺 D、肾 E、皮肤 2、肾的功能最重要的是( D ) A、排出代谢终产物 B、排出多余或无用物质 C、分泌肾素 D、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E、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3、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E A、肾小球 B、肾小体 C、肾小管 D、集合管 E、肾单位 4、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D A、致密斑 B、系膜细胞 C、间质细胞 D、颗粒细胞 E、感受器细胞 5、肾脏致密斑的分泌是直接感受 D A、肾血管血压变化 B、肾血流NaCl 含量变化 C、肾小管内压变化 D、肾小管液NaCl 含量变化 E、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6、有关肾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它是由近端小管细胞分泌的 B、肾素分泌可导致血钠和水丢失 C、肾素分泌是由平均肾动脉压升高引起的 D、它使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 E、它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7、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D A、血流量小 B、血流分布均匀 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8、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A、自身调节 B、神经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前馈调节 9、当动脉血压( A ),肾血流量可保持不变。 A、80~180mmHg B、60~180mmHg C、80~120mmHg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导入 师:----播放老母亲不顾反对割肾救身患尿毒症的儿子视频 老母亲不顾反对坚持要将自己的肾捐给救身患尿毒症的儿子,可见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如果儿子不移植肾脏会怎样?会死吗?如果移植了肾脏他会像健康人一样正常生活吗?正常人都有两个肾脏,母亲捐了一个肾脏,对他的身体健康有影响吗?要想知道答案,就必须先得了解肾脏到底有怎样的功能,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 (一)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师: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哪些物质? 生: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粪便 师: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气的形式排出体外;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组成,而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皮肤,它分为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内,产生的汗液经导管排到皮肤的表面这就是排汗;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排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些物质都是细胞内产生的,经过血液循环的叫做废物,他们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而粪便是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肛门以排便的形式排出体外的,它不是细胞内产生的不叫废物,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师:排泄有几条途径?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条是主要途径? 生:排尿 师:排尿是通过泌尿系统实现的,它由哪些结构组成?它们又有怎样的功能呢?(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活动一:下面请同学们翻到73页,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一会儿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给大家据图讲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功能。 师:他讲的好不好?讲的非常清楚,大家掌声鼓励一下。他是弄清楚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那你们是不是都清楚了呢? 生:清楚了 师:好的,弄明白的同学呢请你们一起大声的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1、2、3、4生: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师:那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 生:形成尿液、输送尿液、暂时储存尿液、排出尿液。 师:同学们肾脏是形成尿液的重要器官,那尿液的形成跟血液的循环有关吗? 生:有关 师:有什么关系?血液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流出,在流经肾脏的过程中,肾脏将血液中的废物过滤出来,形成了尿液。 (三)肾脏和肾单位的结构 师:大家见过肾脏吗?见过人的肾脏吗? 生:见过/没有 师:除了医生,一般人是没有见过的,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认识一下(展示图片),这就是肾脏。

第五章 肾脏的排泄

第五章肾脏的排泄 排泄是机体新陈代谢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机体将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终产物以及不需要或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机体的排泄器官有肾脏、肺脏、皮肤、消化道等。至于经粪便排出体外的食物残渣,因为它既未参与体内细胞的代谢,又不是从血液循环中排出的,故不属于本章所指的生理排泄物。 经肾脏排出的物质不仅种类最多,数量也最大,一个健康人的肾脏通过对血浆的不断处理,能使细胞外液的各种条件,如水、电解质、酸碱度、渗透压以及各种有机物等得以保持在细胞活动所需的最适水平。因此,肾脏的泌尿功能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表8一1 机体的排泄途经及其排泄物 排泄途经排泄物 肾脏水分、尿素、肌酐、盐类、药物、毒物、色素等 肺脏二氧化碳、水、挥发性药物等 皮肤水、盐类、少量尿素等 消化道钙、镁、铁、磷等无机盐、胆色素、药物、毒物等 唾液腺重金属、抗生素等 肾脏除排泄功能外,还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例如产生对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以及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本章重点讨论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一节概述 一、尿量和尿的理化性质 1.尿量:正常人每昼夜尿量约为 1000~2000 ml,平均 1500 ml。正常情况下,机体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总是保持平衡的。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水分的摄入量和经其他途经的排出量。如果水分经其他途经排出量不变,水的摄入量增多,尿量也增多,水分经其他途经的排出量增多,则尿量减少。 每昼夜尿量长期超过 2500 ml,称为多尿;持续在 100~500 ml范围之内,称为少尿,持续低于 100 ml,称为无尿。多尿会因为水分的大量丢失,而引起脱水;少尿或无尿会因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而影响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特别是无尿,后果更加严重。 2.尿的理化性质新鲜尿液呈透明、淡黄色。尿的颜色来自尿色素,并受某些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如服用大量胡萝卜素、维生素B2时,尿呈亮黄色。病理情况下尿的颜色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乳糜尿等。 尿的比重与所含溶质成正比,并受年龄、饮水量和出汗的影响。正常情况下为1.010~ 1.025之间。大量饮水时,比重可低于1.003,缺水时,比重可高于1.030。尿的比重与肾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有关,因此尿比重的检查,可以作为了解肾功能的指标之一尿的渗透压一般比血浆高,介于 925~3727 kPa(350~1450 mOsm)之间。尿的渗透压与所含溶质的颗粒浓度成正比。大量饮水,尿被稀释,渗透压可降低为154 kpa(60 mOsm);缺水时,尿被浓缩,渗透压可升高至3727 kpa(1450 mOsm)。尿液渗透压可反映肾稀释和浓缩尿的功能。 正常尿一般呈酸性,PH值在5.0~7.0之间。尿的酸碱度受食物和新陈代谢产物的影响。富有蛋白质的饮食,在体内产生硫酸盐、磷酸盐较多,尿为酸性。富有蔬菜或水果的食物,其中的有机酸根在体内氧化,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进而转变为碳酸氢盐而排泄,故使尿呈碱性。 二、尿的化学成分 尿液中水分约占95%~97%,溶质约占3%~5%,其中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有机物中以非蛋白氮为主,如尿素、肌酐、尿酸、马尿酸等;无机物中以电解质为主,如正钠离子、负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磷酸氢根离子、正钾离子和氨离子等。 正常尿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质和葡萄糖,但用一般检验难以测出,故可忽略不计。若查出尿中有葡萄糖时,称为糖尿,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尿中蛋白含量增加,称蛋白尿,多见于肾炎患者。 三、肾脏的结构特点 (一)肾单位和集合管 1.肾单位:是肾脏的功能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机能。人的两侧肾脏约有2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的组成如下: 肾单位可分为两种类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2)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血浆、原尿和尿液成分的不同。(4)掌握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泌尿系统模型和有关泌尿系统组成视频,掌握泌尿系统组成知识。 (2)通过视频和动动手环节学习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肾单位的结构,认同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树立卫生保健意识。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人体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主要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对人体非常重要,而排尿时却会排出很多的水。那么,人体为什么还要排尿呢?你做过尿常规化验吗?这项检查能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呢? 今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排尿有关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 (一)排泄 教师讲述:人体生命活动中会产生许多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这些废物必须及时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个概念。 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知识拓展】粪便的排出也是排泄吗? 排遗是生物体将食物经口进入如胃、小肠等消化器官消化吸收后,排出不能消化的剩余废物的过程,如排便等。与排泄不同的是,排遗是消化系统作用的一部分,不属于排泄系统。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教师讲述:人体产生的废物中,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主要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泌尿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观察与思考】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组织同学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 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1)由图示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2)注意观察标注的肾动脉和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 (3)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结论: (1)泌尿系统主要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2)肾动脉的颜色为红色,肾静脉的颜色为蓝色,肾的颜色为红色。推测血液经肾动脉流入肾脏,经肾静脉流出肾脏。 (3)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着密切的关系。肾动脉中的血液将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尿素、无机盐和多余的水带到肾脏,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静脉则将已过滤的血液送往人体其他部位。 播放视频:《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尿的形成和排出 1、肾单位的组成 教师讲述: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它的哪些结构特 点适宜完成尿液的形成呢? 展示图片: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组织学生观察肾单位结构模型,结合阅读教材73页,指导学生描述肾单位的结构。 r 肾小球一一毛细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 肾单位肾小囊一一由肾小管盲端膨大凹陷形成。套在肾小球外面,下接肾小管。 肾小管一一弯曲细长,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播放视频:《肾单位的结构》 【动动手】制作肾单位结构模型 组织学生分组集思广益,利用线团、塑料袋等模拟制作肾单位的结构模型。 展示学生作品,看看哪组同学做得最好。 教师讲述: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肾脏的排泄功能测试试题及答案

肾脏的排泄功能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体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A. 肠道 B. 肾脏 ( 正确答案 ) C. 肺脏 D. 皮肤 正常成人每天的尿量为() A.1000~2000mL ( 正确答案 ) B.1000~2500mL C.100~500mL D.500~1000mL 无尿是指每天的尿量在() A.1000~2000mL B.200~600mL C.100~500mL D. 少于 100mL ( 正确答案 )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血浆晶体滲透压 B. 血浆胶体滲透压 C.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 正确答案 )

D. 囊内压 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的是()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 正确答案 ) C. 静脉注射高滲葡萄糖液 D. 注射抗利尿激素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B. 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 正确答案 ) C. 每分钟一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D. 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下列滤过分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能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好坏 B. 滤过分数约为 29 % C.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 正确答案 ) D.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终尿量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某患者因外伤急性大出血,血压降至 60/30mmHg ,尿量明显减少,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 ( 正确答案 ) B.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D. 肾小囊内压升高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减少或消失 ( 正确答案 ) 可主动重吸收 CI 的部位是() A. 远端小管 B. 髓袢升支粗段 ( 正确答案 ) C. 近端小管 D. 髓袢降支粗段 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 葡萄糖含量 B. 尿素含量 C. 蛋白质含量 ( 正确答案 ) D. 肌酐含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滲透压 + 囊内压 B.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 正确答案 ) C.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人教版)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材分析 顺利完成本章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这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室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系统。 4.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课时安排 2课时。 0 / 4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练习题及答案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肾小球滤过率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3.肾糖阈 @ 4.渗透性利尿 5.球-管平衡 二、填空题 1.肾单位由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血压较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3.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静脉注射甘露醇后尿量将_______,这种利尿方式称为_______________。 5.促进ADH合成和释放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 6.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_______________的重吸收和对_______________的分泌。 三、选择题 1.完成尿生成的结构是() A.肾单位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D.肾单位、集合管和输尿管 E.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 2.关于致密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近球小管起始部 B.是钠离子含量的感受器 C.可释放肾素 D.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E.是晶体渗透压感受器 3.肾不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下列哪种情况时()A.囊内压升高 | 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C.血压降至90毫米汞柱 D.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4.下述哪种情况会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A.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B.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 D.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 E.血浆蛋白质浓度降低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平塘县第二中学陈谋韵 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德阳市通威第六中学:刘道金 1.教材分析 ⑴物理地位:本节课内容为普通初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第五章《人体内物质的排出》。 ⑵知识地位: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有3种:一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尿素、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二是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分;三是通过皮肤中的汗腺排出少量的水分、尿素和无机盐。第二种途径在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中介绍过。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要求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和“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除过程”,因此本节介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要内容。从知识内容的逻辑性和人体生理活动的顺序来看,本章是前四章内容的自然延续。本章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刚从小学升为初中生,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且基础知识不够多;在学习方法和认识水平方面还不够熟练;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但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对一切都很好奇并会努力做好,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热情高,求知欲强,积极性高,学习潜力很大。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径。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泌尿系统的结构,肾的内部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提高读图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肾脏的结构是与它承担的功能相适应。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肾单位的结构。 3、尿液的形成过程。 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 2、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5、课时安排 2节课时间

6、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参考书,关于人体内废物的排除课件 7、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的每日饮食和排泄切入,使学生由亲身感受认识到身体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的必要性,明晰排泄的概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的组成示意图和肾单位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肾脏结构的直观感性认识。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资料分析”活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利用动画视频演示尿液形成的动态过程,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过程的理解,突破难点。通过分析常规化验单推理病变部位。

生理学06肾脏的排泄功能

肾脏的排泄功能 考纲要求 1.肾脏泌尿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重要性,同排泄功能相关的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及影响肾小球的滤过因素。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机能:重吸收的方式,几种物质重吸收的过程和特点。H+,NH3,K+及其它物质的分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机能的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机制: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及其与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系。 5.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作用。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意义。 7.排尿反射。 考纲精要 一、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肾脏是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稳定而言,每天排尿量不应小于500ml,否则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体内积聚,因此,每昼夜尿量在100~500ml之间,称为少尿,而少于100ml称为无尿。 2.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肾脏对水的调节依赖于抗利尿激素,而调节血Na+,血K+的水平则受醛固酮的影响。 3.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有: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的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激肽、血管舒张素等,而抗利尿激素不在肾脏产生。 记忆方法: ①肾素即肾脏的激素,必然在肾脏产生; ②由于肾脏是调节体液平衡最重要的器官,因此,血液容量主要由肾脏调控,那么,占血液近一半容积的红细胞数量也应由肾脏控制,所以调节红细胞数量最重要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该在肾脏内产生; ③前列腺素、激肽等为局部体液因子,全身大多数组织都必然合成供“自身”利用,因此,肾脏内也需要产生这类局部活性物质; ④肾脏的作用是形成尿液即“利尿”作用,因此,对抗“利尿”的抗利尿激素绝不可能在肾脏产生,只能在脑内产生,因为只有脑具有“抗利尿”的思维。 二、肾脏血液循环特征 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 (1)两侧肾血流量十分丰富,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90%以上分布在皮质,5%~6%分布在外髓,不足1%分布在内髓,这与肾小球(主要分布在皮质)滤过血液的机能相适应。(2)肾脏血液经两次毛细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脉,其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滤过血液的重要结构,而球后毛细血管内血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肾脏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化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变。 (2)神经和体液调节:当全身机能状况发生变化时,肾脏血流主要受神经、体液调节,使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分配的需要相适应。 总之,在通常情况下,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血流量的相对稳定,在紧急状况下,全身血液将重新分配,通过交感神经及肾上腺素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分配到脑、心脏等重要器官。 三、近球小体 由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间质细胞、远曲小管(或髓袢升支粗段)的致密斑组成,近球细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知识准备: 本章的教学内容与前面三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吸收的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组织细胞再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废物排出体外。这些生命活动需要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的协调活动来完成,这些系统的活动互相关联,互为因果。 学生在学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之后已经建立了对人体几大生理活动的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顺理成章,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作为铺垫。 二、单元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人体的泌尿系统的组成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 1、能说明肾的滤过作用和重吸收作用;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3、了解皮肤的结构、皮肤的卫生保健知识。 4、理解皮肤的功能。 5 、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 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皮肤结构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关注人体废物排出的处理, 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感知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对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感知人体的 和谐之美,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通过学习皮肤的知识,提高保护皮肤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策略

1.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本节内容教学中通过大量实例,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体验中来。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受,总结并巩固人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生生交流,对自己的体验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感悟。小组合作学习是生物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学习者之间的争论、交流、协商能促成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超越简单的纯粹个人化的建构,达到深刻而全面的理解目的。 2.本章内容力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如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解读数据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层次上均得到发展。 3、学习汗液的形成和排出部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观察汗腺的结构入手。在了解汗腺结构 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为了把微观的内容变得形象和直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汗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制作动态课件,以便学生观察、体会和描述。同时,在课件中还体现出了温度对汗液分泌的影响,即环境温度升高时,汗腺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汗液排出量也增多,当环境温度低时,则相反。从而加深学生对皮肤具有调节体温作用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 (一)、导入新课: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许多的废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必然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 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 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新授过程: 1、理解排泄的概念(问题引入,小组内部解决)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七年级生物教案)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人体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七年级生物教案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 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教学的设计 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 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 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

人体的排泄教案

第7章第4节人体的排泄 教学目标: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 2、了解明脏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教学用具课件、新鲜的猪肾脏标本、肾脏模型。 教学方法观察、讲述和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那么这些系统是有什么联系吗? 人体从外界摄取的食物通过消化系统分解成可被小肠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并吸收进入血液循环,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细胞。外界空气中的氧通过呼吸系统也进入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每个细胞。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一部分用来制造细胞,一部分被贮起来备用;被贮存起来的营养物质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是代谢的终产物。有些有机物分解时,还会产生尿素。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无机盐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因此,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排泄。 排泄的概念: 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提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看,排泄有哪些途径?(答:1.排汗;2.呼气;3.排尿。 排泄的途径: 1.通过皮肤排汗排出。 2.通过呼吸系统呼气排出。 3.通过泌尿系统排尿排出。 (教师补充说明排便不是排泄) 讲述皮肤的排汗、呼吸系统呼气这两条排泄途径,我们在前面都学过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讲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 展示:泌尿系统模式图 教师边提问边出示各组成部分名称和功能。

排泄系统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教案) 复习目标: 1.区分排泄和排遗,了解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2.记住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课本图)。理解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3.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课本图) 4.记住排尿的意义。 5 .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并知道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复习重点: 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尿的形成、排出过程。 复习难点: 掌握尿的形成过程及由泌尿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 板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一、区分排泄和排遗,了解排泄的途径和意义 排泄:细胞代谢的终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和无机盐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遗:由食物残渣形成的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途径: 1.皮肤:以汗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2.呼吸系统:以气体的形式排出二氧化碳、水 3.泌尿系统:以尿液的形式排出水、无机盐、尿素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尿道(排除尿液)。 三.尿的形成及排出 1.肾单位结构: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部分组成 2. 尿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两步骤: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不能滤出的物质有(血细胞、大分子物质)。滤出的物质是(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形成原尿。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的物质有(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四.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四、排尿的意义。 1)排出废物 2)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平衡 3)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人粪尿的处理 1.人粪尿的优点:来源广、养分全、肥效持久、能改良土壤、成本低 2. 无害化处理:建沼气池、高温堆肥、建生态厕所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赛号:ZB-05 时间:2014、4、8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安排: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等。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说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这节课分为两课时,我所讲的是第一课时,本课时包含的内容有“代谢废物的类型”、“排泄的概念”、“区分排泄和排遗”、“代谢废物排出人体的途径”‘‘泌尿系统的组成”等内容,为下一课时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这一本章的难点打好基础。 2、说地位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科的内容是?生物圈中的人?。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紧接着安排“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有利于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这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通过消化系统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从空气中获取氧,再通过循环系统将这些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处。那么,人体细胞代谢后产生的废物如多余的水、尿素、无机盐和二氧化碳就会通过各个系统排出体外,其中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由此可见,泌尿系统在本册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3、说联系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在本册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这些知识,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4、说课标 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具体要求为: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描述人体的排泄途径;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其中,“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下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处理 本节课在开篇就安排了排泄的概念,但同学们仍然会对“人体排出粪便为什么不属于排泄”而有疑问,因而在此增加了一些问题的设置。例如:让学生思考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平塘县第二中学陈谋韵 教材分析: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的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了解其他排泄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图片、视频,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推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习惯。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性特点,逐步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如观察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动画、图片等将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学法:观察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案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尿液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巩固“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出尿液的形成过程。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过程,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泌尿系统的作用、人体其他排泄途径。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尿毒症以及血液透析的原理。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不久前刚刚学习了《人体的呼吸》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本节内容涉及很多与自身相关的知识与实例,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 (3)教学条件分析: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学校各教师已安装了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更加多样化,教学效果更加灵活。教师可使用传统的黑板,也可使用多媒体电脑和电子白板。图片、音频以及动态视频等普遍使用于教学中。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其功能; 2、尿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难点: 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肾脏的排泄功能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功能 排泄是指机体将进入血液的代谢尾产物、体内过剩物质以及异物排出至体外的过程。 肾脏是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肾脏还是具有内分泌功能的器官,它可以分泌肾素、1,25-羟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等。肾素和前列腺素在学习指导书第59页关于心血管活动调节的内容中有介绍,促红细胞生成素在第34页红细胞的生成中有介绍,同学们可以进行温习。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单位的组成可由下图表示: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单位 近曲小管 肾小管髓袢 远曲小管 肾单位根据肾小体所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数量多,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有利于肾小球滤过;近髓肾单位数量少,髓袢长,出球小动脉在离开肾小球后,部分形成细长的直小血管,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近球小体包括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致密斑(感受小管Na+变化)和间质细胞。 二、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肾脏的血液循环有两大特点:一是血液供应丰富,分布不均;二是形成两套毛细血管网。 两套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和特点: 入球小A分支→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汇成出球小A,→肾小管毛细血管网 (血管压力较高,利于滤出)(血管压力较低,利于重吸收)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 我们前面在学习器官循环时,知道脑血流量有自身调节机能,自身调节的范围是动脉血压在60-140mmHg之间时,脑血流量可保持相对恒定。那么,肾脏在动脉血压在80-180mmHg 范围之间变动时,肾脏血流量也可保持相对恒定,由于这种调节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参加,所以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在特殊情况下,为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在肾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等作用下,肾血流量可减少。 四、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结构:肾小球肾小管集合管 功能:滤过重吸收和分泌重吸收和分泌 结果:原尿生成终尿生成

肾脏的排泄

第七章肾脏的排泄 一、目的要求 掌握尿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其调节。熟悉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了解尿的理化性质,肾脏的血流特点。了解肾脏在排泄及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意义;排尿反射。 二、要点 1.排泄的概念。尿量。肾脏功能概述。 肾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肾单位和集合管。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近球小体。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肾血流量的调节。 2.尿的生成。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尿生成调节: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醛固酮的作用。 3.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髓质高渗梯度现象。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尿液浓缩和稀释过程。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4.尿液的排放。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于肾脏的:() A.近曲小管 B. 髓袢升支 C. 髓袢降支D.髓袢升支粗段 E.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2.大量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肾血流量增大 C. 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升高D.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E.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3.可感知肾小管内Na+浓度的是:() A.近球细胞 B. 间质细胞 C. 入球小动脉壁 D. 致密斑E.出球小动脉壁4.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从入球小动脉端到出球小动脉端 A. 相等的 B. 递增的 C. 递减的 D. 先低后高 E. 难以确定 5.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与哪种离子的转运有关:() A. Na+ B. Ca2+ C. K+D.Cl—E.HCO3- 6.葡萄糖的重吸收部位是:() A. 髓袢升支 B. 髓袢降支 C. 远曲小管 D. 近球小管E.集合管 7.静脉注射高渗甘露醇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B. ADH分泌减少 C. 肾血流量增加 D.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 E. 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升高 8.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主要是由于:() 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 ADH分泌减少C.醛固酮分泌减少D.肾素分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