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4-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4-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4-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14-呼吸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

2.抗原转变;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二.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

、等。

2.流感病毒根据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和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 其显著特点是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 , 和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 , 和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和呈蘑菇状的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和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5%女性患者并发 .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壳粒和12个

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或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3.可引起全身感染的呼吸道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麻疹病毒

C.鼻病毒

D.冠状病毒

E.腮腺炎病毒

4.麻疹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A.新生儿

B.二月龄婴儿

C.四月龄婴儿

D.六月龄婴儿

E.八月龄婴儿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是一种由

A.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亚急性感染

B.麻疹病毒引起的持续感染

C.疱疹病毒引起的隐伏感染

D.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E.狂犬病毒引起的慢性感染

6. 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

A.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

B.RNA多聚酶抗原

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D.血凝素(HA)

E.神经氨酸酶(NA)

7. 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主要免疫因素是

A.干扰素

B.细胞免疫

C.粘膜局部神经氨酸酶抗体

D.粘膜局部血凝素抗体`

E.血清中血凝素抗体

8. 流感病毒最易变异的结构是

A.甲型流感病毒的HA

B.乙型流感病毒的HA

C.核蛋白

D.M蛋白

E.RNA多聚酶

9. 造成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原因是

A.流感病毒型别多,毒力强

B.流感病毒抗原性弱,免疫力不强

C.HA和NA之间易发生基因重组

D.甲型流感病毒易形成新的亚型

E.HA和NA易发生点突变

10. 甲型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是

A.核蛋白

B.血凝素

C.神经氨酸酶

D.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

E.多聚RNA 酶

11.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是

A.脑膜炎

B.肺炎

C.肝炎

D.肾炎

E.睾丸炎或卵巢炎

12.核酸类型为DNA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呼吸道合胞病毒

D.腺病毒

E.麻疹病毒

13.抗原型别最多的呼吸道病毒是

A.腺病毒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麻疹病毒

E.鼻病毒

14.抗原只有一个型别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鼻病毒

15.可使感染细胞发生融合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腺病毒

C.麻疹病毒

D.鼻病毒

E.埃可病毒

16.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型流感病毒易发生抗原转变,而使人群对新病毒株缺乏免疫力

B.丙型流感病毒不发生变异,抗原性稳定

C.流感病毒不能进行组织细胞培养,因此只能依靠血清学试验进行病原学诊断

D.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E.甲型流感较乙型及丙型流感病情严重,且易酿成流行或大流行

17.关于流感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

A.不耐热,56℃30分钟被灭活

B.耐低温,-70℃可长期保存

C.不耐干燥,低温真空干燥下易失活

D.对紫外线敏感

E.对甲醛,乙醚等化学药物敏感

18.下列对麻疹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麻疹病毒包膜上有H和F刺突,但无N刺突(无神经氨酸酶活性)

B.麻疹患者有两次病毒血症,第一次病毒血症时,体表不出现红色斑丘疹

C.麻疹是急性传染病,但极少数患儿于病愈2—17年后可出现慢发感染患亚急性硬化性全

脑炎

D.儿童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可获得牢固的终身免疫,隔6—7年不必再次接种加强免疫

E.麻疹自身感染后,患者可获得牢固免疫,持续终生

19.下列对腮腺炎的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腮腺炎病毒经被患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也能传播

B.引起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一般3—4周自愈

C.约20%男性患儿合并睾丸炎,可导致男性不愈症

D.约5%女性患儿合并卵巢炎,可导致女性不孕症

E.可并发脑膜炎和耳聋,是儿童后天获得性耳聋的常见病因

20.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即胎儿或新生儿患先天性白内障(失明),心脏病,耳聋等缘由孕妇

A.在孕期1—5个月患风疹

B.在孕期6—7个月患风疹

C.在孕期8—9个月患风疹

D.分娩时患风疹

E.缺乏血清特异性风疹抗体

21.为预防风疹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禁忌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的人群是

A.育龄期女青年

B.婚前女青年(结婚登记时)

C.注射过抗风疹人血清免疫球蛋白的非孕妇

D.妊娠期妇女

E.1岁以上少年儿童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医学微生物习题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漂移:指甲型流感病毒的抗原性仅发生亚型内部较小的量变,即HA和NA仅发生小变异。而形成新的变种。

2.抗原转变:指甲型流感病毒每隔十数年发生抗原性大的变异(或质变),而产生新的亚型。抗原转变可分为大组变异(HA和NA均变异)和亚型变异(仅HA变异,而NA未变或小变异)。

3. 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为流感病毒包膜表面蘑菇状抗原,它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NA可抑制流感病毒从细胞内芽生释放,但中和病毒作用。

4. 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流感病毒包膜表面柱状抗原,因能和人、鸡、豚鼠等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血凝而得名。它具有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的血凝抗体(抗-HA)为中和性抗体并可可抑制血凝。具有酶活性和抗原性,抗-

二、填空

1.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鼻病毒、腺病毒。

2.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甲、乙、丙。

3.HA,NA.

4.单股负链RNA, 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5.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

6.核心,内膜和外膜,HA(血凝素),NA(神经氨酸酶)

7. HA,NA

8.麻疹迟发性脑炎和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9.睾丸炎,卵巢炎。

10.轻微,先天性风疹。

11.六邻体,五邻体。

12.鼻病毒或冠状病毒。

三. 单选题

1.B

2.E

3.B

4.E

5.B

6.C

7.D

8.A

9.D 10.D 11.E 12.D

13.E 14.D 15.C 16.C 17.C 18.D 19.B 20.A 21.D

四. 问答题

1.人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人感染流感病毒只对同型流感病毒产生短暂的免疫力;而感染麻疹病毒后则可获得持久的、牢固的免疫力。因为:(1)流感病毒是局部感染,病毒不入血;而麻疹病毒是全身感染,有两次病毒血症,病毒抗原可和免疫系统广泛接触。(2)流感病毒有三个型别,尤其甲型流感病毒又可分为许多亚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而麻疹病毒仅有一个型别。(3)流感病毒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麻疹病毒的抗原习惯内稳定。

2.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主要的原因是甲型流感病毒的HA,NA容易发生抗原转变。构成HA,NA的大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均可发生改变,出现抗原性完全不同的新亚型。变异由量变积累为质变。当新的流感病毒亚型出现时,人群普遍对其缺乏免疫力,因而容易引起大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3.简述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其主要结构成分的功能?

流行性感冒病毒为正粘病毒科的唯一病毒属,它包括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及猪、马、禽等流感病毒。流感冒病毒直径80~120nm,呈球形、椭圆形或丝状,新分离的毒株多呈丝状。病毒的结构包括核心、基质(M)蛋白缓和包膜。核心由核蛋白包绕螺旋状单股负链RNA(-ssRNA)和RNA多聚酶构成,核蛋白具有型特异性,是人类甲、乙、丙流感冒病毒的分型依据。基质蛋白包括基质蛋白(M1)和摸蛋白(M2)共同构成病毒衣壳,M蛋白亦具有型特异性。包膜为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并镶嵌着2种粘蛋白刺突,即柱状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NA易变异,形成新的病毒亚型。

流感病毒核心基因结构为5’帽状结构-mRNA-3’-polyA。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

即RNA1~RNA3节段编码RNA多聚酶,RNA4和RNA6分别编码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RNA7分别编码基质蛋白膜蛋白蛋白,RNA8编码非结构蛋白。丙型流感病毒基因组分为7个节段,缺少RNA6节段,RNA4节段编码蛋白具有HA,NA两种活性。

4.简述分离与鉴定流感病毒常用的实验室检验步骤及结果判定

分离流感病毒最常用的是鸡胚接种法.取可疑流感患者急性期咽漱液或鼻咽拭子Hanks洗涤液,加入抗生素后,接种于10~20日龄鸡胚羊膜腔,35℃孵育3天后,分别收集羊水和尿囊液,进行血凝试验并测定其滴度.如血凝试验阳性者,在分别以亚型特异性血凝抗体进行血凝抑制试验2,鉴定其流感病毒的型别、亚型和毒株。如血凝试验为阴性者,应在鸡胚上再盲传1~2代,血凝试验仍为阴性者,才能报告接种分离流感病毒为阴性。

5.从流感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特征,来阐述对流行性感冒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流感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2小时,多为1~2天,患者的传染期为5~7天,即发病初期至发热消退前。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定位于上呼吸道黏膜,在黏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黏膜的充血水肿及分泌物增多。患者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外患者的高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可能与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和细胞免疫调理作用以及病毒代谢毒素与宿主细胞坏死产物有关。

免疫学特征:(1)由于流感病毒不引起病毒血症,故病后免疫不十分稳固,感染后仅对同亚型病毒维持1~2年的免疫力;(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不容易变异,故病后免疫相对稳固,而甲型流感病毒多容易变异,大约每10~15年发生一次大变异,产生新的亚型,有可能酿成一次世界大流行。

甲型流感是一种高流行率、高死亡率(低病死率)传播迅速的传染病,目前预防甲型流感的主导措施依赖于世界性协作,共同对毒株的变异和人群对优势毒株免疫水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株日趋站优势,应尽快接种相应的流感疫苗,尤其对儿童和老人,宜采取应急接种。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 发表时间:2019-05-22T10:30:45.237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6期作者:潘雷 [导读]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湖北省宜昌市惠民医院 443000 摘要:目的:研究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诊的132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临床观察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66例患者,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炎琥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的治疗药物为利巴韦林,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结论: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巴韦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关键词:炎琥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不良反应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疾病,若未进行及时诊治则可能会出现咽后壁脓肿、支气管肺炎、中耳炎、扁桃体脓肿等病症。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效药物。本文主要对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66例患者,男性35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6至63岁,平均年龄为(46.2±2.1)岁;对照组66例患者,男性32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7至65岁,平均年龄为(45.3岁±2.3)岁。 1.2方法 治疗阶段,对两组患者均采用退热、补液、加强临床治疗等常规的治疗手段。对观察组患者使用炎琥宁治疗,炎琥宁粉针剂0.24g/d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0.5g/d静脉滴注[1]。出现感染问题的患者口服适量抗生素,发热患者及时进行物理降温。临床研究过程中,不采用其他药效不明确的药物,2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d。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致热样反应等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观察2组患者的退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调查显示,因上呼吸道感染而入院治疗的患者中,超过80%以上是因为病毒性感染。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多发于春秋季节,由于换季原因,气温变化大,人体免疫力下降,非常容易出现病毒感染的问题。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鼻塞流涕、咳嗽、咽部充血等,症状和普通的感冒类似。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分为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普通感冒两种类型,咽炎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表现是扁桃淋巴增殖并伴有少许分泌物、咽部红肿、下颌淋巴结肿大等[2]。而普通感冒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则多表现为流涕、鼻塞、白细胞减少或增多、咽痛等,一般不需要入院治疗,3d~7d即可自愈。 作为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常用药物,炎琥宁的主要成分是穿心莲内酯,主要作用是清热解毒,临床上多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和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穿心莲内酯对于因病毒引起的头晕、发热等症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够起到增强机体抗病毒性、镇静的效果。 为了对炎琥宁的不良反应有充分地了解,本文对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炎琥宁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利巴韦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要远远低于对照组患者的退热时间,说明炎琥宁对病毒性上呼吸道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的治疗方法。在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要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与患者的年龄、给药方法、病程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对幼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使用炎琥宁药剂的时候,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成人。而在给药方法上面,炎琥宁药剂分为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两种,有部分患者

呼吸道病毒题库1-2-10

呼吸道病毒题库1-2- 10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麻疹最有效的预防途径是() A.大量注射抗生素 B.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 C.注射患儿恢复期血清 D.注射干扰素 E.注射丙种球蛋白 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是麻疹最有效的预防途径。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可侵犯() A.睾丸 B.肾脏 C.骨骼 D.结肠 E.胃 腮腺炎病毒除侵犯腮腺外,还可侵犯睾丸。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可能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变种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流行性腮腺炎病毒 C.麻疹病毒 D.冠状病毒 E.呼吸道合胞病毒 本题考查呼吸道病毒所致疾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是一种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亦称非典型性肺炎。其病原体SARS病毒为一种新型变异冠状病毒。 (辽宁11选5 https://www.sodocs.net/doc/7218083658.html,)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人是唯一宿主,且患者主要为学龄儿童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 B.呼吸道合胞病毒 C.风疹病毒 D.腮腺炎病毒 E.麻疹病毒 本题主要考查呼吸道病毒的感染特点。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主要是学龄儿童,通过飞沫传播。

问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均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毒为() A.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 B.风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 C.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 D.腺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病毒 E.巨细胞病毒、鼻病毒、腮腺炎病毒 本题考查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的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均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感染胎儿,可致先天性畸形。

人体的呼吸试题及解析

人体的呼吸 1、人体呼吸道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 ①温暖②湿润③清洁④干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的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鼻腔有鼻毛,可以阻挡灰尘,清洁空气,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使空气顺畅通过,其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上的黏液能湿润空气,黏膜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空气.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又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故选A. 2、卫视热播节目“中国最强音”很受青少年喜欢。下列器官不会直接影响歌手发声的是() A、鼻 B、喉 C、肺 D、食道 考点:呼吸道的组成和功能. 解答: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喉不但是气体进入的通道,也是发生的器官.食道属于消化系统,与发声没有关系. 故选D 点评:关键点:喉既是呼吸通道又是发声器官. 3、肺泡的气体进入血液,需要经过几层细胞。() A、一层 B、二层 C、三层 D、四层 考点:肺泡的气体交换. 解: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血液中的氧气浓度比肺泡的二氧化碳浓度低,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会穿过毛细血管壁、肺泡壁进入肺泡.因此,肺泡的氧气进入血液要穿过两层细胞. 故选: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知道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细胞构成的. 4、人在呼气时,膈肌舒,膈的顶部() A、下降,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B、下降,胸廓的左右径缩小 C、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D、回升,胸廓的左右径缩小 考点:呼气和吸气. 解: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肺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成. 呼气时:肋间肌舒时,肋骨向下向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都缩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肺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的过成.故选项C正确. 故选:C 点评:理解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引起胸廓扩大和缩小来完成的. 5、当肋间肌和隔肌收缩时,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218083658.html, 上呼吸道感染常用药物种类 作者:袁玉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7期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7-0043-01 “上感”是上呼吸道感染的简称,也就是普通感冒,是鼻腔、喉部和咽部等发生的急性炎症的总称。上感在广义上指包括普通感冒、喉炎、病毒性咽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扁桃体炎、疱疹性咽峡炎等组成的疾病;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疾病,具有自限性的特征,但存在较高的发生率。 每年成人可发生2~4次,而儿童则会每年发生6~8次。该病不受时间限制,在冬春季节相对较多。 其中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占70%~80%,而由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占20%~30%。另外如淋雨、受凉、过度疲劳、气候突变等会降低呼吸道或局部防御能力的各种因素也会为从外界入侵或原已在上呼吸道存在的细菌或病毒的繁殖加快,促使该病发生。免疫功能低下、老幼体弱、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都是易感人群。 1 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1)普通感冒。发病比较急,起初表现为咽痒、咽干或烧灼感,起病数小时或同时会伴随鼻塞、打喷嚏、鼻涕清水样等症状,会出现咽痛现象,还可能会因耳咽管炎对影响到听力,也可能有声嘶、流泪、少量咳嗽、呼吸不畅、味觉迟钝等情况。通常不表现出发热或全身出现症状,或只有轻度头痛、畏寒或低热情况。 (2)病毒性咽炎、喉炎。急性病毒性咽主要表现为咽部有灼热感及发痒,没有持久性疼痛,也没有突出表现。声嘶、咳嗽时疼痛、讲话困难等都属于其临床表现症状,常伴随着发热、咳嗽或咽炎等现象。 (3)疱疹性咽颊炎,一般表现为发热、咽痛明显,大约持续一周。通常在夏季发作的情况较多,儿童较常见。 2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的區别 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内在存在一定联系,人体上呼吸道抵抗力会在感冒后明显下降,因此而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病毒学

病毒学 Virology 传播性广;占传染病的80%。病死率高;持续感染;肿瘤的形成关系;第一节病毒形态学单正链RNA=mRNA 结构和非结构蛋白中间复制体正链翻译晚期蛋白负链复制子代核酸单负链RNA 正链RNA 中间复制体(依赖RNA的RNA多聚酶)裂解(Disintegration): naked virus cause the host cell lysis 出芽(Budding): enveloped viruses 亚病毒:一类比病毒还小的、结构更简单的微生物。包括类病毒和Prion。Penetration、Uncoating 融合---有包膜病毒胞饮---无包膜病毒直接穿入在溶酶体酶作用下,脱壳。Biosynthesis (隐蔽期)6大类型:双链DNA病毒单链DNA病毒单正链RNA病毒单负链RNA病毒双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区域:DNA病毒核内(除痘病毒)RNA病毒胞质(除流感病毒及逆转录病毒)dsDNA病毒复制示意图亲代DNA mRNA 早期蛋白(功能蛋白)子代DNA 子代mRNA 晚期蛋白(结构蛋白)子代病毒复制子代核酸蛋白RNA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示意图逆转录病毒复制动画Assembly and Release 缺陷病毒因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基因发生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所产生的子代病毒。辅助病毒可以辅助缺陷病毒完成正常增殖的病毒。顿挫感染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如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细胞中不能合成本身的成分,称为顿挫感染。非容纳细胞、容纳细胞。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种细胞,常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复制的现象,称干扰现象。机制:IFN、受体、DIP。二、与病毒增殖有关的异常现象第三节病毒遗传学(一)基因突变条件致死性突变株:温度敏感突变株:28-35℃可增殖,37-40 ℃不能增殖,具有减低毒力而保持免疫原性的特点。宿主范围突变株:病毒基因组改变影响了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范围,可感染野生型病毒不能感染的细胞。耐药突变株病毒的基因重组(二)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重组:两病毒的基因组发生互换,产生具有两个亲代病毒特性的子代病毒,并能继续增殖。互补作用当两株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有其中一个病毒株提供另一个病毒增殖所必须而不能生成的基因产物,使后者能增殖。表型混合一种病毒的衣壳或包膜可以包在另一种病毒体的核酸外面,称为表型混合。多倍体有些病毒的不同株同时感染同一细胞,许多基因组的子代病毒常是多倍体。(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第四节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一、物理因素的影响温度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在-70℃(数月)或-196℃(数年)条件下,病毒感染性可保持数月至数年。一般加热60℃经30min或100℃数秒钟可使大多数病毒灭活。pH值多数病毒在pH6~8范围内稳定。射线和UV 射线使核苷酸链发生致死性断裂;UV则是在病毒的多核苷酸上形成双聚体(如胸腺核苷与尿核苷),抑制病毒DNA 或RNA的复制。* *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1、1892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原体能通过细菌滤器,并定名为滤过性病原。2、1898年,荷兰学者Beijerinck命名此种病原体为病毒。3、1898年,德国学者Loeffler和Frosch发现了口蹄疫病毒,揭开动物病毒学新篇章。4、十年后,相继发现了鸡瘟病毒(1900年)、黄热病毒(1901年)、鸡痘病毒(1902年)、狂犬病病毒(1903年)、鸡白细胞增生病病毒(1908年)、细菌病毒--噬菌体(1915、1917年)等。病毒的发现第三十四章病毒的生物学形状什么是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对抗生素不敏感,而对干扰素敏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的比较- - - - - + 干扰素敏感性+ + + + + - 抗生素敏感性有性或无性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二分裂复制增殖方式+ - - + + - 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RNA DNA或RNA 核酸类型+ + + - + -

病毒习题2 呼吸道病毒(详细参考)

第26章呼吸道病毒测试题 填空 1.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冠状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等。 2.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和M抗原(NP和MP)抗原的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三型。 3.决定流感病毒亚型的特异性抗原是 HA(血凝素)和 NA(神经氨酸酶) . 4.流感病毒的核酸类型是单股负链RNA , 其显著特点是分7~8个节段且容易发生基因重组 . 5.流感病毒的核心由RNA,核蛋白和RNA聚合酶组成. 6.流感病毒的结构由核心,内膜和外膜组成. 其吸附细胞的结构是HA , 成熟病毒自细胞膜上的释放依赖 NA 的水解作用. 7.流感病毒的包膜镶嵌着2种糖蛋白刺突,即呈柱状的 HA 和呈蘑菇状的 NA . 8.麻疹病毒感染除引起麻疹外,少数患者尚可并发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即麻疹迟发性脑炎和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9.腮腺炎病毒除引起患者双侧或单侧腮腺肿大炎症外,20%男性患者并发睾丸炎 ,5%女性患者并发卵巢炎. 10.孕妇在妊娠5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后临床表现多为轻微 ,而其胎儿或新生儿易患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腺病毒为双链线状DNA,无包膜病毒,其蛋白衣壳由240个六邻体壳粒和12个五邻体壳粒共同构成20面立体对称球状体,并在20面体每一顶角壳粒各伸出一纤维隆起. 12.少年儿童和成人普通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引起. 三. 单选题 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 A.流行性感冒杆菌 B.流感病毒 C.副流感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鼻病毒 2.普通感冒的最常见病原是 A.流感病毒 B.副流感病毒 C.腺病毒 D.风疹病毒 E.鼻病毒和冠状病毒

流感防治培训测试试题及答案

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培训测试试题 姓名:分数: 一、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关于流感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ABCDE) A.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B.病初2~3天传染性最强 C.某一时期的流行多由单一血清型引起 D.少数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或多 脏器衰竭而死亡 E.咳嗽明显,食欲减退,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等 2.下列哪些是典型流感的主要临床表现(ABCD) A.突起畏寒、寒战和高热 B.全身酸痛明显,尤以背部和腿部最为明显 C.部分以呕吐、腹痛、腹泻为特点,常见于感染乙型流感的儿童 D.可有咽喉刺痛、胸骨下烧灼感、干咳 E.头疼及中毒症状明显 3.关于流感患者的肺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BCE) A.流感病毒本身可引起病毒性肺炎 B.病程中若持续或反复发热,呼吸道症状加重,提示可能并发细菌性肺 炎 C.并存慢性心、肺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迅速致死 D.都必须尽早应用抗生素 E.护理上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

4.流感需与下列疾病鉴别(ABCDE) A.伤寒、麻疹 B.肺炎支原体肺炎 C.钩端螺旋体病 D.急性细菌性扁桃体炎 E.肺炎球菌性肺炎和流脑的早期 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为危重病例(ABCDE) A.呼吸衰竭; B.急性坏死性脑病; C.脓毒性休克; D.多脏器功能不全; E.出现其他需进行监护治疗的严重临床情况 二、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关于流行性感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D ) A甲型流感易发生变异 B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 C临床表现以上呼吸道症状较重 D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2.关于流行性感冒病毒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B ) A流行性感冒病毒属副粘液病毒 B甲、乙、丙、丁四型 C甲型不变异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扁桃体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物、植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病原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的最小的一类微生物。4.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细胞器不发达的微生物。 5.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的微生物。 6.正常菌群:是指正常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正常情况下它们与宿主间以及它们之间保持相对平衡,通常对人体有益无害,称为正常菌群。 7.菌群失调:是指在原微生境或其他有菌微生境内正常微生物群发生的定量和定性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量的变化,故也称比例失调。 8.条件致病菌:某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正常菌群当其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或宿主抵抗力的严重降低时,可引起疾病,称条件致病菌。 1.细菌:是—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它们形体微小,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除核蛋白外无其他细胞器。 2.L型细菌:细菌细胞肽聚糖受到破坏或肽聚糖的合成被抑制后,在高渗条件下,有部分细菌仍能存活而变成细胞壁缺陷细菌,称为L型细菌。 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的环状双股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4.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5.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细菌的运动器官。 6.菌毛:有些细菌表面在电镜下可见有较鞭毛短而细的丝状物。包括性菌毛和普通菌毛两种。 7.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l.前噬菌体:在溶原状态下,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 2.溶原性细菌:温和噬菌体的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基因组整合,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1.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原来的敏感变为耐受的变异现象。 2.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并整合到受体菌的基因组中,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 3.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把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给受体菌,使其获得新的性状。 4.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的DNA作为一种外源性基因与细菌染色体通过溶原性整合而重组,使细菌的遗传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菌性状的改变。 5.接合:细菌间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质粒上的遗传物质从供菌转移给受菌,使受菌获得新的特性。1.血浆凝固酶:是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在体外,此酶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在体内,凝固酶能使纤维蛋白沉积在菌体表面,形成保护层,使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另外,由于纤维蛋白的沉积和细菌被固定,一方面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另一方面,可能是导致细菌栓子形成和局部毛细血管栓塞,一旦细菌栓子脱落可造成远距离转移和迁徙病灶形成。临床上检测此酶常作为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SPA可与人类和多种哺乳动物IgG Fc段结合。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另一方面,SPA与IgG Fc结合后IgG的Fab段仍能特异性结合抗原,可用于协同凝集试验,检测多种细菌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 3.链球菌溶血素O:是A群链球菌产生的一种外毒素,能溶解红细胞,并对机体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人体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后,血清中可出现大量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抗体。检测抗“O”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后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1.大肠菌群指数:是指1 000ml水中或100ml(g)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采用乳糖发酵法检测。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可反映待测样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我国的卫生标准是饮用水的大肠菌群指数不得超过3。2.肥达试验:系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菌的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血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八版)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280040 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 学分:3 总学时:60学时 理论学时:36学时 实验学时:2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教材: 1、医学微生物学,李凡、徐志凯主编,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教材: 2、《现代医学微生物学》闻玉梅主编,第一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3、Medical Microbiology, David Greenwood, (15th Edition),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原则等的科学。它与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及外科学等学科感染性疾病高度相关。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为学习以后的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基本原理、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四篇。在基本原理中主要叙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在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中主要介绍几种引起较为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2、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学名解 Dane颗粒:是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颗粒,电镜下呈双层结构的球形颗粒,直径42nm。外层相当于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病 毒编码的包膜蛋白组成,包膜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L蛋白,F质粒,又称致育因子,编码性菌毛,相当于雄性菌,接合时作为供体菌 prion朊粒,是一种由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构象异常的蛋白质,不含核酸,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传染性,是人和动物传染性海绵 状脑病的病原体 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和耐药决定子组成,RTF编码性菌毛决定质粒的复制接合及转移,r-det决定菌株的耐药性 SPA(葡萄球菌A蛋白):90%以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存在SPA蛋白质。SPA为完全抗原,能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的IgG 分子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 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巴氏消毒法,用较低温度杀灭液体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热成分不被破坏的消毒方法 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包涵体: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看到有与正常细胞结构和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称为包涵体。

包膜,某些病毒在成熟的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宿主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还有宿主细胞膜或核膜成分,包括脂质多 糖和少许蛋白质, 孢子(spore):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胞表面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融合作 用。 鞭毛(flagellum):许多细菌(所有弧菌和螺菌,半数杆菌和个别球菌)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由蛋白质组成,是 细菌的运动器官 病毒体(virion):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 病毒体,一个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是病毒在细胞外的典型结构形式,有感染性 插入序列IS,是细菌中最简单的一类转座元件,是细菌染色体质粒和某些噬菌体基因组的正常组分,两侧末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一般指编码一种参与转移作用的转座酶,可双向插入,通过正 反向整合与基因组上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超抗原,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其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是植物

第8版 医学微生物重点问题

【第8版医学微生物重点问题】 作者:绪论 1、什么是微生物? 2、微生物分哪几类?各有何特征? 3、什么是病原微生物?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与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的功能是什么? 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化学组成有哪些?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 4、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是什么? 5、细胞壁有何功能? 第2章:细菌的生理 1、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是什么?细菌生长曲线的分期和医学意义? 2、细菌的合成性代谢产物有哪些?有何意义? 3、常用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理化因素? 第3章:噬菌体 1、什么是噬菌体? 2、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的相互关系? 3、毒性噬菌体与温和噬菌体的概念与复制周期 第4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常见细菌的变异现象有哪些? 2、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有哪些? 第5章:细菌的耐药性 1、控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策略是什么? 第6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什么是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医院感染? 2、什么是细菌的毒力?其物质基础是什么? 3、内毒素与外毒素有何区别? 4、细菌全身性感染的临床类型有哪些? 第7章:细菌感染的检验方法与防治原则 1、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有何区别? 2、细菌标本采集与送检时应注意什么? 第8章:球菌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2、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及所致疾病类型有哪些? 3、淋球菌的感染方式及所致疾病如何? 4、常见化脓菌的微生物检查的采样、检测方法与鉴别依据是什么? 第9章:肠杆菌科 1、比较几种重要肠道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2、大肠杆菌致病性如何?致病性大肠杆菌类型? 3、常见沙门菌有哪些?致病因素如何?可致哪些疾病? 4、痢疾杆菌致病因素和所致疾病如何?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上感约有70%-8O%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另有2O%-30 %的上感为细菌引起,以口腔定植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见革兰阴性杆菌。但接触病原体后是否发病,还取决于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淋雨、受凉、气候突变、过度劳累等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致使原存的病毒或细菌迅速繁殖,或者直接接触含有病原体的患者喷嚏、空气以及污染的手和用具诱发本病。老幼体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如鼻窦炎、扁桃体炎者更易发病。 【病理】 组织学上可无明显病理改变,亦可出现上皮细胞的破坏。可有炎症因子参与发病,使上呼吸道粘膜血管充血和分泌物增多,伴单核细胞浸润,浆液性及粘液性炎性渗出。继发细菌感染者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脓性分泌物。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有以下类型: (一)普通感冒 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咽干、咳嗽和鼻

后滴漏与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豁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经5-7天痊愈,伴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 (二)急性病毒性咽炎和喉炎 咽炎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痒和灼热感,咽痛不明显。咳嗽少见。急性喉炎多为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明显声嘶、讲话困难、可有发热、咽痛或咳嗽,咳嗽时咽喉疼痛加重。体检可见喉部充血、水肿,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有时可闻及喉部的喘息声。 (三)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多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为一周。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愕、愕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疤疹及浅表溃疡,周围伴红晕。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 (四)急性咽结膜炎 主要由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多发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 (五)急性咽扁桃体炎 病原体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

医学微生物学模拟试题(一)

医学微生物学模拟试题(一)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 B、 C、 D、 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方框涂黑。 1.用来测量细菌大小的单位是 A. cm B.mm C. um D.nm E.Pm 2.细菌缺乏下列哪一种结构仍可存活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以上均可

3.下列有鉴别意义的细菌代谢产物是:A.靛基质 B. 色素 C.H2S D.酸性气体 E.以上均是 4.H—O变异属于 A.毒力变异 B.菌落变异 C.鞭毛变异 D.形态变异 E.耐药性变异 5. 是已知毒物中毒性最强者 A.肉毒毒素 B.破伤风痉挛毒素 C.白喉外毒素 D.霍乱肠毒素 E.金葡萄肠毒素 6.抗毒素 A.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B.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D.由细菌内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E.B十C 7.湿热灭菌法中效果最好的是 A.高压蒸气灭菌法 B.流通蒸气法 C.间歇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E.煮沸法 8.哪种实验不属于细菌的生化反应 A.糖发酵试验 B.外斐试验 C.VP试验 D. 靛基质生化试验 E. 甲基红试验 9.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A.产褥热 B. 风疹 C.风湿热 D.波状热 E.以上均不是

10.关于淋球菌 A.女性感染者比男性更严重 B.G+肾形双球菌 C.空气传播 D.无垂直传染 E.人是惟一宿主 11.关于痢疾杆菌 A.易入血引起败血症 B.菌毛是致病的重要因素 C.不能引起休克 D.福氏痢疾杆菌因能产生外毒素,故引起的痢疾比较严重E.我国以志贺氏痢疾感菌感染多见。 12.肠道致病菌特征 A.抗原结构复杂,均有H、 O抗原 B.在SS琼脂上为无色不透明菌落 C.多数分解乳糖 D.可用免疫血清鉴定分型 E.革兰阴性杆菌 13.霍乱弧菌 A.有周鞭毛,运动十分活泼

第八版微生物学 考试复习资料

绪论 概念: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知识点: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一,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概念细菌L型周浆间隙中介体质粒异染颗粒 知识点: 1,细菌L型的类型、诱发因素、生物学形状、生物学性状、临床意义 2,细胞壁的功能、结构:基本结构 .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 .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它们所对应的功能)。 细菌的染色性—革兰染色:革兰阳性(G+)菌:紫色 革兰阴性(G-)菌:红色 3,G-菌细胞壁特殊成分——外膜的组成 4,G+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 G+ G- 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多达50层 1-2层 肽聚糖含量 50%-80% 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二,细菌的生理 概念生长曲线热原质外毒素内毒素消毒灭菌防腐 知识点: 生长曲线各期特点 1,生长条件:最适的酸碱度7.2--7.6 最适温度 37℃ 2,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 3,巴氏消毒法71.7℃15-30秒 高压灭菌法21.3℃103kp 15-20分钟可灭芽孢 紫外线265—266nm最强 4,化学消毒的原理和分类 三,噬菌体 概念: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 知识点: 1,以上6个概念所对应的特征 2,,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概念: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 知识点: 1,细菌基因组包括:染色体,质粒和噬菌体基因组 2,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质粒、转座子、整合子、噬菌体 五,细菌的耐药性 六,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概念:正常菌群侵袭素全身感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知识点: 1,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特征区别:P72 2,感染的种类:内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 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带菌感染 七,球菌 知识点: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形态特点、主要生化反应、毒素、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链球菌的分类,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 3、乙型链球菌与甲链、肺链的区别要点 4、奈瑟菌属的形态特点 八,肠杆菌科

流感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题2018

株洲市中心医院 流感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科室: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血凝素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 变异所致,HA变异更快(√) 3.乙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 4.流感患者气管深部咳痰或气管吸出物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上呼吸道标本。(×) 5.人感染流感病毒时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6.甲型流感血生化检查可伴有酶学的改变及C反应蛋白升高,肌红蛋白升高。(√) 7.血凝素能水解细胞膜上各种多糖受体末端的唾液酸,促使流感病毒的释放(×) 8.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 Yamagata系。(√) 9.流感病毒可以说是世界上变异最快的病毒,而乙型流感病毒是变异最为频繁的一个类型(×) 10.甲型流感抗病毒治疗有效,抗病毒药物应尽量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 二、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容易感染人类的流感病毒亚型是() A、H7N9 B、H1N1 C、H5N1 D、H5N6 2、属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亚型是() A、H7N9 B、H10N8 C、H5N1 D、H1N1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与()结合进入细胞 A、上呼吸道的唾液酸α2-6受体 B、下呼吸道的唾液酸α2-6受体 C、上呼吸道的唾液酸α2-3受体 D、下呼吸道的唾液酸α2-3受体 4、对于甲型流感传染性,描述正确的是() A、容易感染人类,容易在人际间传播 B、不容易感染人类,有限的人传人 C、容易感染人类,有限的人传人 D、不容易感染人类,但容易在人际间传播 5、流感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血液传播 D、垂直传播 6、对疑似或确诊禽流感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戴()、护目镜及穿隔离衣。 A、外科口罩 B、一次性医用口罩 C、医用防护口罩 D、脱脂棉纱布口罩 7、.对疑似或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应采取的措施不适宜的是() A、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病区 B、病情允许时,患者应戴一次性口罩 C、指导患者注意呼吸道卫生和手卫生 D、患者出院后,需进行终末消毒 8、流感病毒感染后发病几天内应用奥司他韦疗效最佳( ) A、2天内 B、6天内 C、4天内 D、3天内 9、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定义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发热(腋下体温≥38℃); B.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C.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D.经抗生素规范治疗3~5天,病情无明显改善。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重点归纳整理

呼吸道病毒

冠状病毒: ①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②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③无疫苗 肠道病毒 肝炎病毒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分别属于不同病毒科,性状显著不同,但均以肝细胞为唯一复制

一、基因结构、功能 HBV的DNA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短链——正链(S+) 长链——负链(L-): 【负链为模板,编码病毒蛋白,至少含有4个开放读码框架(ORF)】 ■S区:S基因、PreS1、PreS2基因 →HBsAg、Pre-S1 Ag、Pre-S2 Ag ■C区:前C、C基因 C基因→核心蛋白HBcAg Pre-C与C基因→Pre-C蛋白 Pre-C蛋白经切割加工后形成HBeAg ,入血。 HBeAg为非结构蛋白,一般不出现HBV颗粒 ■P区:→DNA多聚酶。最长。有RNA酶H和逆转录酶活性 ■X区:→HBxAg,可反式激活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及HBV基因, 与肝癌的发生有关。 二、HBV的复制P272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逆转录病毒P306 备注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 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 代。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 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 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出血热:是一大类疾病的 统称。具有“3H”症状 ①高热(hyperpyrexia) ②出血(hemorrhage) ③低血压(hypotension) 休克及不同脏器的损 害。 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生物学性状单正链RNA,20面体,有包膜。单负链RNA,分L、M、S 三个片段。分别编码RNA 聚合酶、包膜糖蛋白G1、 G2和核壳蛋白NP ■刺突 →gp120:病毒的表面糖蛋 白,与病毒吸附有关,有 中和抗原位位点,能刺激 机体产生中和抗体,易发 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 免疫清除。 →gp41:为跨膜蛋白,介 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 的融合。 传染源主要是带毒的家畜和鸟类,如猪、牛、马等。幼 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新生的幼猪缺 乏免疫力,具有高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 蝙蝠亦可。病人血中病毒滴度不高,不是主要传 染源。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 物。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 和褐家鼠 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 传播三节吻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 乳鼠是最易感动物。 我国是乙脑主要流行区。流行季节与蚊子密度的 高峰期一致。 尚未完全明确①性传播:是HIV的主要 传播方式。 ②血液传播:静脉毒品成 瘾者是高危人群。 ③母婴传播:胎儿经胎盘 感染最多见。

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细菌性与的临床症状比较相似。下面四个方面是细菌性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区别。 1、流行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群体发病的特点,短期内有多数人发病,或一家人中有数人发病;而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则以散发性多见,患者身旁少有或没有同时上感发热病人。 2、一般鼻腔流涕症状比咽部症状明显;而细菌性则扁桃体或咽部红肿及疼痛比较明显。若伴有腹泻或眼结膜充血,则倾向是病毒感染。 3、单纯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多无脓性分泌物,而脓痰是细菌性感染的重要证据。 4、病毒性感染起病急骤,全身中毒症状可轻可重;而细菌感染,起病可急可缓,全身中毒症状相对较重。如果开始发热不高,2-3天后,病情继而加重,则多为细菌性感染。 小儿病毒性感染与细菌性感染的区别 如何根据原始初级资料判断上感病原 1、从发病率上讲,85--90%为病毒,细菌大概不足10%,另外,支原体等亦可引起。 2、细菌:中毒征重,热退后精神依然不好;病毒:中毒征轻,热退后精神如常。 3、细菌:多为驰张热型(体温忽上忽下);病毒:多为稽留热型(体温居高不下)。 4、上有脓点------细菌;扁桃体上有疱疹、滤泡-----病毒。 5、扁桃体充血,表面不平、乌暗------细菌;扁桃体充血,表面光滑、色鲜-----病毒。 6、有卡他症状(留清涕)----病毒;有脓涕、脓性分泌物----细菌。 7、病毒感染常伴皮疹。 8、小年龄组(婴幼儿)-----细菌多;大年龄组------病毒多。 9、上感>3--5天,多合并细菌感染。 10、清涕、稀薄痰----多见病毒感染,但也有人认为其中少数为杆菌感染。 11、咳嗽痰多----多为细菌;咳嗽痰少-----多为病毒。 12、祖国医学认为:清痰(涕)为寒,黄(脓)痰(涕)为热,现代医学从另一侧面认为:前者为病毒感染,但也有例外,小部为杆菌,后者为细菌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