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

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趋向网络化和系统化。激烈而动态的全球竞争环境、市场开放的要求、技术开发、传播、转移和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研发投资大幅增加与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风险的不断上升,使得高技术所带来的收益随着技术扩散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减少。[39]高科技企业由于其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具有前沿性、复杂性和交叉融合性,一个单独的企业,很难拥有全部的技术储备,独自面对错综复杂的企业环境进行创新,这将使得高科技企业更加迫切的进入到包含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中。正如Adner(2006)认为的,企业创新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完成的功绩,而是要通过它与一系列伙伴的互补性协作,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才能打造出一个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的产品[55]。如Intel与微软进行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生产出走在行业前列的芯片。当今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企业之争”演变成为“供应链之争”,进而升级为各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创新生态系统之争”。[1]

自从1912年,著名学者熊彼特第一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之后,创新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到个人、高校、企业,大到区域、国家、社会都在进行着创新。随着创新在各行各业的全面实践,许多学者对创新也在进行着全面深入的研究,创新本身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演变。从强调企业内部创新的线性创新阶段,到注重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阶段,再演变为现在的创新生态系统阶段。创新主体间的不断合作,创新要素的不断流动,与创新环境的不断交流,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企业在进行自身创新的同时,也注重与配套产品企业、上下游供应链企业、科研院所、用户等创新主体进行合作交流,使得产品及配套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够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获得各方面信息与协助,最终获得产品收益。即企业需要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外部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加速突破创新资源短缺的限制,实现网络成员之间资源与能力的互补,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分散创新风险。[56]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得创新生态系统逐渐显现,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创新生态系统类比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在自然环境中不断进行着演化,以适应环境生存繁衍;同样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也在市场、文化、政策等内外部环境中不断演化,以适应环境进行发展。但相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动态性、复杂性,因此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规律进行研究成为研究重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构建以自身为核心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进行发

展壮大的趋势。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可以对系统成员进行选择,控制着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影响系统的运行和演化,使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极大的发展。

研究目的

本研究将借助管理学、生态学、系统动力学等交叉学科的的理论与方法对高科技企业共同进化、协同发展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其运行演化的一般规律,探究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针对核心企业在建立和发展自身的创新生态系统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促进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研究意义

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发展还是实践工作来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近些年,关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在理论上还有许多空白之处,另外研究方法多以案例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创新是一个由科技研发机构、投融资机构、生产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密切配合、协调互动的综合系统工程。[2]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本研究将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结构、功能等进行总结和进一步探究,分析其运行演化机制和过程,构建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作模型,并对模型仿真模拟,探寻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为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2.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一些高科技企业也着力进行自身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分析其演化的一般规律,可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指明方向,为我国高科技企业构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提出可行的建议。同时通过对典型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吸取到更多有益的信息,参考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路线,学习其系统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合理规划自身系统的发展。同时也对相关管理部门依据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恰当的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这对于我国高科技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提高国际竞争地位,保持经济的稳步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并在表格最后附上文献综述):

2003-200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先后发表《构建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信息技术制造业和竞争力》和《维持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保持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率先正式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2004年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表了《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中成长》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当下的创新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创新本身,创新者之间的关系也应有所改变,“企业、政府、教育家和工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形成一个21世纪的创新生态系统”[3]“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自此开始为学术界所接受,并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4]经过国内外学者十余年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领域包含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等各个层次,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文献与理论著作,现主要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演化机制、功能与绩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总结。

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之中进行研究的产物,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借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特征、功能等进行研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界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如李湘桔和詹勇飞(2003)从“知识发酵”模型的角度讨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对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知识结构的互补性提出了要求,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企业间的知识互补,而且也包括企业内部各部分知识的协调。[5] Iansiti和Levien(2004)认为企业在外部商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与其伙伴共享创新活动就是生态系统。[6] Ron Adner和Kapoor(2006)通过研究高清电视和空客的成长案例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协同整合机制,是企业联合上下游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并把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为针对市场客户的解决方案的过程。[9]栾永玉(2007)认为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技术构件/模块的创新体系,系统内部的这些构件/模块是属于相关性(配套)产品的构件/模块。[10]陈思琴、顾力刚(2008)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空间内由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组织与企业技术创新复合环境,通过创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的整体系统,

[11]张运生(2008)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分析,也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边界等进行了研究。[12]张利飞(2009)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认为面向客户需求,以“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为核心的技术标准化战略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系统一般生态关系特征,可视为一种“创新生态系统”。 [13]冉奥博和刘云(2014)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多个主体之间形成“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衍生”,通过信息传递而充分利用发展技术的复杂系统。[15]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方面的研究,刘友金(2005)指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和生态系统相似的特征,如共栖、互利共生、偏利共生等有利关系特征;抗生、寄生、捕食、竞争等有害关系特征。[8]陈思琴、顾力刚(2008)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企业间共同进化与价值创造是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1]]张利飞(2009)通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以界面技术的标准化、核心技术的模块化、合作共生的必然性、合作关系的锁定性、集群的高度虚拟性、协同创新的跨国性等显著特征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13]另外也有部分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作用及与产业、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如Persaud(2005)认为企业间通过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R&D基地间的密集互动,这不仅为各企业彼此快速进入对方的知识场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企业“知识和资源池”的价值[7]]伍春来等(2013)认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与其他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成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不同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又是区域和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4]

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做出了很多贡献。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方面的研究,Arcari (2002)等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信任机制、分配机制、协调机制和学习机制等。[16]李玉剑等(2004)认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就是技术标准联盟。[17]郭燕青等认为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等方而具有众多的相似性,并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20]贺团涛等(2008)通过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综述,认为技术标准联盟通过“正式或隐含的契约”把各种知识产权组织起来,以缓解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冲突,企业应该以技术标准“专利池”这一新的产权契约关系,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结构与机制。同时还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的结

构及其运作关系进行了研究。[2][21]张利飞(2009)研究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指出系统的四种运行机制:基于平台的开放式创新机制,强有力的技术标准推广机制,生态位决策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同时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组织机制和伙伴遴选机制进行了探讨。[13][22] 张运生(2009)研究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等耦合战略。[23] 卢中华和李岳云(2009)通过总结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四个阶段中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发现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37] 张运生和邹思明(2010)针对创新生态系统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员机会主义行为,提出了包括决策机制、谈判协调机制、平台定价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在内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24]R·朋迪斯(2011)对技术和信息流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25]杨荣(2013)在回顾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创新生态系统分成7个子系统:知识与人力资源,研究活动,市场条件,制度条件,金融体系,创新过程和技术成果,并对系统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究。[27]曹祎遐、高文婧(2015)认为,创新生态系统由核心(关键)企业、创新链、价值链和创新环境等部分组成,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系统的发展。[29]陈衍泰等(2015)通过对杭州、深圳两个电动汽车龙头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案例分析,探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机制。[30] 杨荣(2013)在回顾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创新生态系统分成7个子系统:知识与人力资源,研究活动,市场条件,制度条件,金融体系,创新过程和技术成果,并对系统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究。[27] 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研究,陈思琴、顾力刚(2008)通过研究手机的技术创新,将其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成核心层、开发应用层和创新平台,由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代表的核心层控制、利用技术创新平台,由技术创新相关企业代表的开发应用层发展、利用技术创新平台共同进行技术创新。[11]吕玉辉(201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可分为输入、生产和输出三个亚系统。系统输入物质、能量、信息,经过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系统,以新产品、新知识的形式构成输出。冉奥博、刘云 (2014)研究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将各个主体划分为生产者,一级、二级消费者,分解者等,并进一步将创新生态系统运转模式分成寄生型、平衡型、嵌套型和开源型等四种。[15]武学超(2015)研究分析了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自然环境等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运行机理。[28]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方面的研究李柏洲等(2005)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除传统的项目本身风险之外,还存在依赖性风险和整合性风险,同时技术标准化不但会增加研发环节风险,而且会导致产品缺乏多样性,从而诱发企业体系的内生性风险,并对相应的风险控制提出建议。[18]卢兵等(2006)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带来的协作R&D一定程度上会削

弱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技术资产专用性、利益目标差异、成员道德风险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企业技术联盟关系风险的主要根源,如何在系统运作中对这些风险合理进行控制应当引起企业的重视。[19] [26]

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研究,Lambooy(2005)指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以核心企业为依托,依靠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组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32]李湘桔、詹勇飞(2008)总结出了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的渐进式推进策略。[34]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研究,Jablonka等( 2000 )认为生物进化中的基因、遗传、变异、选择、涌现、灭绝和群落等都能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相对应,但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更复杂。[31]吕玉辉、丁长青(2006)从企业仿生学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进行初步探讨,探究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进规律。[33]罗国锋、林笑宜(2015)类比自然生态系统,认为创新生态系统存在遗传、变异、衍生和选择四种演化机制,其动力来源分别是政府、企业、用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35]李恒毅、宋娟(2014)通过分析两个不同性质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联盟,对其创新生态系统资源的整合和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36]郭立新和陈传明(2010) 从知识和资源网络的视角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能量系统演进的“驱动因素”,认为量增加更能推动系统的演进。[38]覃荔荔(2012)通过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法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机理与演化趋势。[39]Yin等(2014)以iPhone应用程序创新生态系统为例研究发现,发展机遇、竞争水平和需求偏好造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不同演进过程[40]Stil l等(2014)等基于基础关系和网络中心性方法构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框架,并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独特性特征[41]胡京波等(2014)以SF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案例研究对象,探讨航空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特征、原因和核心企业创新的轨迹。指出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经历了零部件转包生产、大部件制造和风险合作式研制3个阶段。[42]王宏起等(2016)探究了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机理,指出其创新生态系统依次遵循基于“渐进性小生境、开放式产品平台、全而拓展”的三阶段演进路径,并在创新驱动、需求拉动和和政策引导的动态综合作用下持续演进。[43]武建龙,刘家洋(2016)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为例,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研究三个演进阶段依次存在的系统脆弱性风险、盲目扩张风险和匹配依赖风险,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44]

4.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关于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不多,而且其中较多的是关于区域、产业层面的研究,关于企业层面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评价的研究较少。另外在系统评价的内容上,主要关注于风险和生态位适宜度方面。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方面的研究,张运生、郑航(2009 )从企业融合、机会主义、资源流失、技术和文化的锁定以及外部环境风险等五个方面,构建了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体系。[45]周大铭(2012)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分为企业融合风险、机会主义风险、核心资源流失风险、外部环境风险、创新单元风险,并在理清风险管理程序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模型。(2014)并进一步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47] [46]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方面的研究,郭燕青等(2015)将生态位适宜度的相关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评价问题中,考虑创新生态系统中生态因子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48]姚远等(2016)将Vague集理论推广到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问题中,提出Vague集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Vague集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50]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对系统评价进行了研究,如李福,曾国屏(2015)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两大目标的框架下,构建出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和生长力四种力量“四轮驱动”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模型。[49]覃荔荔(2012)在述评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39]

5.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已经取得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不足和空白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视角不同,差异性较大,还没有明确权威的,受到众多学者公认的解释。

●国内外学者针对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演化的研究较多基于总结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但从理论研究到实证研究方面稍有不足,仍需完善。

●针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领域多以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等中观视角为主,而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这一微观视角的研究还不多。

因此,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可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很有前景的议题。

本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动力学模拟仿真,研究其演化的规律。

2.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理论分析——系统分析——案例研究”的总体研究思路展开。

●理论分析在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界定与总结,归纳出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边界、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等要素,为后面的系统分析做铺垫。

●系统分析基于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边界、内涵、特征、结构和功能等要素,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发现演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案例研究寻找一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实际案例,收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的资料,对其演化过程进行分析,以用来对上文系统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

3.研究内容

●首先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评述,结合研究背景,提出要研究的问题——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

●之后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要素、结构、功能、运行、演化进行明确界定。

●然后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系统仿真,发现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一般演化过程及演化规律: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系统规模的发展趋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用户创新与创新产品销售的演化趋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平台建设与系统收益的演化趋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标准化推进与系统收益的演化趋势。

●最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出建议。

4.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特点与功能: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由结构模型和数学模型所组成。

●以仿真实验为基本手段和以计算机为工具。

●能处理高阶次的、非线性的、多回路的时变复杂系统问题。

●通过系统仿真,可以把一个复杂系统降阶成若干子系统,以便于分析。

●通过系统仿真,不仅能启发新的思想或产生新的策略,还能暴露出原系统中隐藏着的一些问题,以便及时解决。[51]

●能够明确认识和体现系统中诸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能够对系统进行各种控制因素的设定,当输入的控制因素变化时,可以观察系统行为和变化趋势。

●作为一种结构型的模型,对参数的要求不是很高,不一定要求有非常精确的数字,而着重研究系统的结构和其动态行为。[52]

由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要素众多,结构复杂,难以通过线性或者静态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能够清楚地对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进行描述。

本研究将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按照三大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进行划分子系统。在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由于核心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居于系统的领导地位,并进行着制定技术标准,搭建系统创新平台,统筹系统内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共同完成一项创新活动,并对合作伙伴进行评价与选择,使得整个系统不断完善。同时还需要对系统内部各成员的技术创新提供能量和传递信息,发挥着生产者的作用;核心企业、合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用户等系统成员通过利用核心企业传递的能量和信息,进行协作研发,最终得到技术创新成果或产品,发挥着消费者的功能;而最终的产品用户通过购买产品,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并向创新生态系统支付资金,使创新生态系统获取创新所需要的资源,最终用户发挥着分解者的作用。而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是在市场环境、技术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法律环境等共同组成的大环境中进行着演化与发展。因此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以下3个子系统:生产者创新子系统、消费者创新子系统、分解者创新子系统。下图为系统的因果关系图。

企业退出量

5.论文大纲

1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目的

1.1.3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1.2.2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1.2.3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化的研究

1.2.4关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绩效评价的研究

1.2.5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3.1研究方法

1.3.2研究思路

1.4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研究框架

1.4.2创新点

2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基础

2.1生态系统理论

2.2演化经济学理论

2.3自组织理论

2.4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5系统动力学概述

3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及演化分析

3.1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含义、要素与结构

3.2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

3.3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发展

4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系统边界及要素的界定

4.2构建因果关系图

4.2.1生产者创新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4.2.2消费者创新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4.2.3分解者创新子系统因果关系图

4.2.4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总体因果关系图

4.3构建系统流图与DYNAMO方程

4.3.1生产者创新子系统流图与DYNAMO方程

4.3.2消费者创新子系统流图与DYNAMO方程

4.3.3分解者创新子系统流图与DYNAMO方程

4.3.4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总体流图与DYNAMO方程

5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仿真

5.1模型有效性检验

5.2仿真模拟结果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的主要结论

6.2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课题预期的进展和成果:

以本研究为基础,在毕业前预期将会产生一篇学术论文和一篇毕业论文。

本课题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对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仿真研究,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

●已有文献多是从区域、产业等中观层面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研究,本文从企业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是对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一种补充。

●本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对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定量研究,是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检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预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及解决办法:

由于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不是很多,特别是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文献寥寥无几,所以在建立仿真的结构模型和量化分析模型方面会有难点。而且寻找用于检验的案例企业时,对于一手资料的获取会有一定困难。

由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合理地通过多途径获取的二手资料同样可用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53]而且一手资料存在主观性较大的不足,而二手资料具有稳定性好、覆盖面广、时间跨度长、可反复阅读等优点,因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案例企业的二手资料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54]

参考文献

[1]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管理理论与应用[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28-56

[2]贺团涛,曾德明.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8(11):28-31

[3]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 Washington.DC: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2004.

[4]Homas Wallner,Martin Menrad. Extending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 Framework[R]. Upper Austri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School of Business,2010

[5]李湘桔,詹勇飞. 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2):7-12

[6]Iansiti M,Levien R. The keystone advantage: What the new dynamics of business ecosystems mean for strategy,innovation,and sustainability[M].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4:52-72

[7] Persaud A. Enhancing Synergistic Innovative Capability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22):412-429.

[8]刘友金,易秋平.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重组[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7-70

[9]Adner R,Kapoor R. 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 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1):306-333.

[10]栾永玉. 高科技企业跨国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形成、特征[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5): 113-116

[11]陈斯琴,顾力刚.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8 (7):453-456

[12]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边界与结构解析[J]. 软科学,2008(22):95-98

[13]张利飞.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

70-75

[14]伍春来,赵剑波,工以华.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研究评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110-121

[15]冉奥博,刘云. 创新生态系统结构、特征与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 (23):53-58

[16]Arcari,Anna,et al. The Governanc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s: Assessing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R]. Working Paper,2002

[17]李玉剑,宣国良. 专利联盟:战略联盟研究的新领域[J]. 中国工业经济,2004(2):48-54

[18]李柏洲,孙立梅. 解读企业成长[J] 工业技术经济,2005(3):86-88

[19]卢兵,岳亮,廖貅武. 企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一个分析模型[J] 预测,2006(25):31-36

[20]郭燕青,刘丹,衣东丰. 中小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困境与优化路径——以山东省为例[J].低碳经济,2015(8):16-19

[21]贺团涛,曾德明,张运生.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0):83-87

[22]张利飞.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9(4):57-61

[23]张运生.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9(1):134-143

[24]张运生,邹思明.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10(5):785-792

[25] Rich Bendis. Science&Innovation Based Trends in the U.S [R]. 36th Annual AAAS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2011

[26]吕玉辉.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探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5-17

[27]杨荣. 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动力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科技和产业,2013(11):139-144

[28]武学超. 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理[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 (6):50-53

[29]曹祎遐、高文婧.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发展[J]. 改革,2015 (4):135-141

[30]陈衍泰、孟媛媛、张露嘉等.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J]. 科研管理,2015:68-75

[31]Eva Jablonka,John Ziman. Bi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es and Phenomena[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2]Lambooy. lnnovation and Knowledge: Theory and Regional Policy[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05(13):1137-1152

[33]吕玉辉、丁长青. 基于生态意义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演进[J]. 创新论坛,2006(3):22-23

[34]李湘桔,詹勇飞. 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管理的新思路[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5- 48

[35]罗国锋、林笑宜.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动力机制[J]. 学术交流,2015 (8)

[36]李恒毅、宋娟. 新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资源整合及其演化关系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4(6):129-141

[37]卢中华,李岳云.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构成、演化与优化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9(1):142一149.

[38]郭立新,陈传明. 模块化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演进的驱动因素[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59-66.

[39]覃荔荔.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与评价研究[D]. 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2

[40]Yin PL,Davis J,P,Muzyrya Y.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killer apps in the iPhone eco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104):255-259

[41]Still K,Huhtamaki J,Russell M G,Rubens N. Insights for orchestrating innovation ecosystems:the case of EIT ICT Labs and data-driven network visualiz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4(66):243-265.

[42] 胡京波、欧阳桃花、谭振亚、周宁、曾德麟. 以SF民机转包生产商为核心企业的复杂产品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J]. 管理学报,2014(8):1116-1125

[43]王宏起,汪英华,武建龙,刘家洋. 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基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6(4):81-94

[44]武建龙,刘家洋. 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风险及应对策略——以比亚迪新能

源汽车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72-77

[45]张运生,郑航.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7):7-10

[46]周大铭.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11

[47]周大铭. 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风险评价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8):48-51

[48]郭燕青,姚远,徐菁鸿.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价模型[J]. 统计与决策,2015(15):13-15

[49]李福,曾国屏. 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内涵及其评估分析[J]. 软科学,2015(9):1-4

[50]姚远,郭燕青,李磊,徐菁鸿. 基于Vague集的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2):89-94

[51]汪应洛. 系统工程(第四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52]张贵,周立群. 产业集成化:产业组织结构演进新趋势[J]. 中国工业经济,2005(7):36-42

[53] 苏敬勤,刘静. 案例研究规范性视角下二手数据可靠性研究[J]. 管理学报,2013(10):1405-1418

[54] Yin R K.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4

[55]Adner R. 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6,84(4):98-107

[56]Johne A. New Style Product Development.[J] Management Decision, 1992,30(1):8-11

小议品牌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小议品牌商业生态系统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区域品牌市场失灵商业生态系统构建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区域品牌的“市场失灵”现象,运用相关经济学原理解释共同拥有某个区域品牌的企业之间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和产品同质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品牌商业生态系统,以期改善区域品牌生存状态,提高我国区域品牌国际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区域品牌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而传统的经营模式、竞争战略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越来越迟缓和被动。 区域品牌是一种公共资源,良好的区域品牌会有正的外部效应,凭借地理位置接近、文化背景相似、产业的相关性发挥优势,由众多企业共同创品牌,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解决单个企业创品牌难的问题,有助于本区域内部企业的成长,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与此同时,由于信息的传输比以前更容易、成本更低,市场中参与竞争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多,消费者的选择倾向随着信息的快速流动也动态地改变,因此企业感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 区域品牌“市场失灵”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一)恶性价格竞争:企业的“囚徒困境” 共享某个区域品牌的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所采用的经济竞争方式主要有非价格竞争和价格竞争。为什么企业更偏好价格竞争方式? 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广告宣传、重组分销和售后服务四种方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忠诚的且在价格上不敏感的购买者,但企业要投入高昂的研究及开发成本。为产品做广告宣传及创建企业品牌,是企业谋求市场地位的途径之一,而这也会造成较高的交易成本,规模较小的企业难以承担。为了打败竞争者和吸引忠诚顾客,企业还可以选择重组分销渠道,包括发展新的后勤网络、批发站点、专有零售商店、邮寄订购商业等,这也要耗费高昂的成本。对于技术复杂或难以使用、难以修理的产品和服务,售后服务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竞争工具,但投入可能极高。 在一个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差别程度小、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企业

(尔雅)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课后题

绪论1 1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 A、城市污染 B、交通拥堵 C、城市问题 D、城市环境恶化 我的答案:C 2 城市的构成要素有一定的地理范围、城市人口和()。 A、城市文化 B、城市历史 C、城市建设 D、城市环境 我的答案:A 3 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城市经济组织的基础。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劳动分工 C、分配制度 D、经济制度 我的答案:B 4 社会学认为城市是()的产物。 A、社会分工 B、历史发展 C、人类活动 D、人类属性 我的答案:D 5 生态学认为各种物理的、化学的环境是城市的()。 A、无生命环境部分 B、后天形成环境部分 C、非自然环境部分 D、人为环境部分 我的答案:A 6 帕克1925年提出“城市生态学”之后()成为了城市生态与环境学的研究中心。 A、城市环境 B、城市生态系统 C、城市系统 D、城市人文环境 我的答案:B 7 最早提出“城市生态学”概念的人是英国学者帕克。() 我的答案:× 8 城市既是产生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也是生态文明的发源地。()

我的答案:√ 9 行政管理学派将城市看做是行政单元。() 我的答案:√ 10 心理学将城市看作是一种心理状态。() 我的答案:× 绪论二 1 城市化的标志主要体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和()。 A、城市文明现代化 B、城市环境现代化 C、城市居民方式现代化 D、城市文化的发展 我的答案:C 2 城市系统是以一定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综合体。 A、人 B、经济 C、政治 D、聚居 我的答案:B 3 下列不属于城市生态系统的是()。 A、大学 B、公园 C、湖泊 D、商场 我的答案:D 4 土地作为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之一分为自然状态土地和()。 A、人为改造土地 B、建筑用土地 C、城市用地 D、脱离自然状态的土地 我的答案:C 5 一般人们将城市生态系统划分为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三个亚系统。 A、经济生态 B、心理生态 C、人群生态 D、文化生态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组成一个相互依存、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社会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

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

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 【摘要】:在长江河口口门附近存在一个滩槽相间的拦门沙系,自南向北为南槽—九段沙—北槽—横沙东滩—北港—崇明东滩—北支。九段沙系—河口砂坝,是三角洲前缘的重要沉积体,也是长江河口拦门沙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九段沙形成及演化的系统研究不仅可丰富河口动力地貌学和河口动力沉积学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且对通海航道治理、港口选址、护岸围垦等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采用动力沉积和动力地貌、GIS技术和DEM模型、历史资料与现场观测资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九段沙的沉积特征及形成与演化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九段沙沉积物特征研究方面,主要通过2003年枯、洪季的现场观测与采样以及室内样品分析,对九段沙及南北槽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沉积速率等能够反映其形成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的几个参数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九段沙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研究方面,主要利用长江河口1908年以来丰富的历史海图资料,用先进的GIS技术及建立DEM模型,对九段沙形成的背景与过程、形成后的变化及南北槽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不仅加深了对九段沙形成与演变规律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九段沙与南北槽相互制约关系的认识。【关键词】: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演变沉积特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343.5 【目录】:第一章绪论13-261.1研究意义13-151.2国外河口拦门沙研究进展15-191.2.1水文泥沙15-161.2.2地貌与沉积16-191.3国内河口拦门沙的研究进展19-211.3.1水文泥沙19-201.3.2地貌与沉积20-211.3.3数学模拟及其它211.4选择九段沙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及论文框架21-261.4.1缘由211.4.2框架21-26第二章长江口动力与泥沙特性26-412.1区域背景及河口区分段26-272.1.1区域背景262.1.2河口区分段26-272.2河口区径流特征27-332.2.1来水来沙的年际变化27-312.2.2来水来沙的年内变化31-332.3河口区动力特性33-392.3.1潮汐潮流33-352.3.2余流352.3.3波浪35-362.3.4盐淡水混合36-392.4小结39-41第三章九段沙的沉积特征41-713.1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41-423.2九段沙及南北槽的沉积特征42-633.2.1粒度参数42-433.2.2南北槽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特征43-523.2.3九段沙表层及短柱状样的粒度变化特征52-633.3九段沙的矿物组合与沉积速率63-693.3.1矿物组合63-673.3.2沉积速率67-693.4小结69-71第四章GIS与DEM 在九段沙研究中的应用71-784.1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71-744.1.1地理信息系统71-724.1.2数字高程模型72-734.1.3GIS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附件1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专题规划 编制大纲

目录 前言 1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1 1.1主要成效 1 1.2突出问题 2 1.3面临形势 3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规划目标 5 2.1指导思想 5 2.2基本原则 5 2.3规划目标7 3、城市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构建8 3.1 构建目的8 3.1 构建原则8 3.3 构建方法9 3.4 指标体系框架构想 1 4、城市生态系统分区域保护与建设策略 2 4.1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分区域引导 2 4.2重点地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指引 6 5、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7 5.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7 5.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地表水/地下水)9 5.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与改善11 5.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与建设12 5.5城市资源能源高效利用13 6、政策与保障措施13

前言 阐述项目来源、项目背景、规划编制目的及城市生态系统认知等。 1、城市生态系统面临形势 本次规划首先要对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利用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遥感等技术和手段,对不同区域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科学地认知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概况、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面临形势。 1.1主要成效 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总结全国城市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全国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况与历年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城市生态系统五大方面的现状概况与取得的主要成效: (1)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到2012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6%,…… (2)城市水系统保护与建设积极推进。城市湿地与水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恢复,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有所提升,…… (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取得一定成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全国大气污染物年浓度有所降低,…… (4)城市土壤环境保护积极推进。加快城市废弃地生态修复,加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

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 作者:来自:发布时间:2005-8-28 22:45:27 品牌被企业用做区分工具已经由来已久。实际上,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现在,品牌的用途已远远超出早期的“识别”范畴,此变化主要发生在19世纪后期。由于不断演化,品牌已经具备了识别、质量承诺和质量保证、广告和导购、心理效用、资产、获利、竞争、延伸和价值链等一系列功能,品牌运营已经代替产品经营、资本运营成为当今国际大企业成长的主要方式。中国商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由资本、市场、品牌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逐步向品牌集中。可见,“品牌管理”已经成为公司发展最重要的因素。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双向互动和共同进化时代的到来,品牌又具有了构建关系、价值范畴和生态系统的新功能。然而,传统品牌理论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和发展,已经严重束缚了企业品牌管理的视角,当务之急是更新和发展品牌理论。 一、品牌问题的复杂性及其生态特征 从企业的视角来看,发展品牌至少有36个关键要素:即市场定位、品牌辐延、驰名商标、工业设计、专利发明、新产品开发、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市场调查、公关策略、广告创作、CI策略、新闻宣传、企业外脑、价格策略、销售观念、营销改革、战略联盟、企业竞争、CS理念、市场扩张、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作业管理、人力资源、企业财务管理、企业文化、资产评估、上市公司、股份制、资产重组、企业融资、风险投资、扩张兼并、海外战略以及国际市场等等。由此可见,品牌管理再也不可能仅仅由营销部门独自承担了,它应成为公司整体战略的核心。而品牌生存的真正意义更在于和市场生态的相互作用之中,这是企业无法控制的领域。很多公司看到的品牌,只是印在产品包装上的名称和商标,它们忽略了以下真相:真正的品牌其实是存在于利益相关者的内心。换言之,即使公司拥有品牌名称和商标所有权,品牌的真正拥有者却是利益相关者(Tom Duncan,1998)。利益相关者可分为四类(David Wheeler和Maria Sillanpaa,1997):(1)主要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员工和管理人员、投资者、客户、供应商、业务伙伴和当地社区;(2)次要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竞争对手、贸易团体、媒体和评论家、压力集团和工会、社会和政府;(3)主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非人类物种,人类后代;(4)次要非社会利益相关者:包括环境压力集团,动物利益压力集团。因此,企业的品牌问题是由各种复杂的物理、事理、情理关系综合在一起的复合生态系统的调控问题,牵涉到各种组织和人的行为、体制和观念问题,单靠经济或营销手段是解决不好的(Agnieszka Winkler,1999)。 从外部环境来看,目前品牌管理的层次已经与以前大不一样,其视野已经扩展到了生态系统的疆域,其中至少有四股力量成为这场剧变的催化剂,即科技进步、全球化、自由化和民营化 (Philip Kotler,2002)。这些催化剂的改变造就了“新经济”、“今日(新旧混合)经济”和“旧经济”的分界、区别以及行事方式的根本性差异,奠定了现代企业和现代经济兴起的基础和前提,即“技术和最终使用者是固定的、既有的”,“管理的范围由法律和政治界定”,“管理领域只限于内部”等假设已成为一种限制和管理政策失误的最大根源(Peter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各国“创新生态系统”盘点 日前,社交网站脸谱正式上市,并以约160亿美元的融资规模创下美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募股新纪录。脸谱在美国硅谷成长为世界级IT新贵,有评论家指出,脸谱的崛起证明“硅谷模式”依然有效。半个多世纪以来,在IT产业的每次重大技术变革浪潮中,几乎都至少有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公司成为全球市场的引领者。也有人指出,硅谷长盛不衰的奥秘在于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在这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盘点美、英等国家的“创新生态系统”不难发现,无论老牌发达国家还是后起之秀们,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都不乏企业的身影。 美国: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 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目前,美国中小企业创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新增就业岗位。美国主要采取提供创新资金、税收优惠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在2011年新版的《美国创新战略》中,总统奥巴马再次呼吁简化研究和实验税收减免政策并使其永久化,从而为美国企业创新和加大研发投资提供持续动力。 英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 英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并不断加大对这两方面的统筹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协同发展。2009年,英国政府将过去的“商业、企业和管理改革部”与“创新、大学和技能部”合并,成立了新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统管商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英国已经形成一套将高校科研成果推向市场的成熟体系,以剑桥大学为例,过去几十年来,在剑桥大学的各种科研成果基础上,先后出现1000多家科技企业,出现了“剑桥现象”。 韩国:企业主导科技创新 作为后起之秀,韩国同样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并积极扶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韩国在科技研发计划及项目选择上始终以实用为主,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评价也以市场为标准。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自主创新模式开始由政府推动型向企业主导型转变。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法规和配套科技政策,从资金、税收、信息、人才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重点扶持企业拥有的研究所。目前,韩国国家科研院所主要承担国家战略领域的研发,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大量的高新技术和产业技术均由企业完成,韩国形成了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 俄罗斯:科技创新面临三挑战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组成主体营养结构系统功能能量流通调控机制自然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金字塔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在通过食物网各生物间流通具有自净能力城市生态系统人类倒金字塔型还具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利用机械设备依赖性强,易被破坏组成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 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 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 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 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

品牌生态管理

品牌生态管理 1、 品牌经济时代的冲击 (一)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如今,经济形态的演变趋势是新经济的突现,其本质特征至少有以下四点: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资源知识化;管理人本化。时代的变革推动着品牌战略范式的转变,也推动着品牌管理思想与观念的转型。 (二)传统品牌管理理论的缺陷 在品牌经济时代背景下,品牌战略范式的革命逐渐开始导致上述这些传统品牌管理理论和模式纷纷落败,其症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关注品牌的消费者驱动因素,忽视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和多变性,其结果造成营销目标和营销传播目标相互冲突。 2)品牌管理层次较低。许多公司把品牌管理作为企业营销工作的一部分,是营销部门的事情,对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3)品牌塑造过分信奉广告,依赖大众媒体,对一对一媒体的运用策略缺乏认识。常有企业家感叹为什么自己投人了大量广告费,可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仍是模糊的。 4)品牌群的组合效应弥散,形不成合力。 5)缺乏品牌文化的培育。由于许多公司把品牌塑造当作营销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员工无关,因而没有对全体员工进行以客为尊的品牌文化教育。 (三)品牌的复杂性及其管理复杂性 1)品牌的客观复杂性。首先是品牌生命系统的层次性;其次是品牌的动态性,各层次都处于不同程度的发展变化之中;再次是品牌的开放性,品牌管理自始自终都与外部环境密切联系,并与环境相互作用。 2)品牌的主观复杂性。任何一个品牌决策都是由企业的经营者根据其对环境的未来变化预测进行的,不同企业经营者往往对未来环境的把握不同,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品牌决策。 3)品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升级。从品牌管理的新模式可见,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协调所有增殖行动去体现完整统一的品牌。 二、品牌问题的生态学实质及特征 品牌生态管理的实质就是要与利益相关者群体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塑造名牌,当然这并不排除品牌间竞赛、争夺与对抗。 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品牌研究是对物理量、生物量和关系量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的品牌问题可以分成三类: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一节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一、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 表现两种形式: 城市数目增加; 城市规模(人口、空间)不断扩大: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二、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三、城市化带来的优点 (1)由于人口集中,劳动力集中,便于组织大生产; (2)产业集中,交通发达,有利于扩大贸易,繁荣经济; (3)通讯便捷,信息集中,促进了文教、卫生、科学技术的发展; (4)城市中良好的医药卫生,周到的公共服务,方便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娱活动,提高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为人们发挥多种才能提高了机会。 四、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各历史阶段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畜牧业带来的生态问题 (二)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生态问题 (三)现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五、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定义 1.城市(City):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 从生态学角度定义: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是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生态系统。 特点: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常为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将城市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二、城市生态学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城市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城市社会问题)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矛盾(城市生态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实现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

平台生态系统发展及应对战略探究

平台生态系统发展及应对战略探究 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平台生态系统的力量不容小视,平台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进化和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平台生态系统发展的关键。通过增强内部多样性,把握产业价值链及对竞争对手实行自我防御三个方面来对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进行探究。 标签: 平台生态系统;价值链;竞争 F27 1 引言 电子商务中各行各业的相互合作对电子商务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借用James J.Moore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概念,对我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尤其是平台生态系统的发展试进行战略探究。 2 平台生态系统概念 平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首先由盛博咨询提出,在研究互联网企业,如Google、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体现了其卓越的优势。Jeff Jarvis在2009年版的新书《Google将带来什么》也提出了“成为平台”的说法。贾维斯认为,网络是建立在一定平台上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台。Google等都是一个服务平台,他们帮助别人创造价值。不过贾维斯并没有把Google看作一个平台生态系统,而是把Google作为多个平台的集合。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平台生态系统就是以能为消费者提供某项服务的环境或条件的平台为中心,整合其他提供消费者进行消费时所需要资源的企业所形成的经济共同体。 3 平台生态系统应对竞争的战略探究 (1)增强内部多样性。 百事集团的现任CEO曾说:“人类伟大的构想仍然来自于人民。面临的挑战是创造合适的环境,以鼓励创新和想法。企业中人力的多样能促进企业创新,因为它创造更多多样性的想法。多样性和创新之间的联系,不是假象,而是事实存在的。”由此可见企业要想得到创新和发展,企业内部成员的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

品牌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品牌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并充分结合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统计学、系统沦等学科方法,对品牌生态、品牌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以便为品牌的市场运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南。品牌及其产品与其它生命体一样,存在于市场生态系统之中,适应则生存,创新则发展;品牌发展具有明显的产生、成长、扩张、成熟及衰亡的生态学表象。品牌生态学 - 概念介绍 品牌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美国着名品牌专家Lynn 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迈克尔·穆恩等在中论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质;世界营销管理大师(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在市场中,它具有无限的灵性。可以说,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它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感应、运动等特性。基于品牌的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必须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革命性地创造21世纪成功的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品牌生态学作为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然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数理论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

及现象描述的层面上,而对深藏在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内部的生理生态运行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品牌生态学 - 相关概念 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关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所采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前,必须要明确生态学中的几个相关概念。 :研究与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这里,生命系统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组成的不同的,而环境则是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和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国内众多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_吴淦国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 吴淦国1 , 张 达1 , 彭润民1 , 吴建设2 , 高天钧2 , 陈柏林3 , 汪群峰1 , 狄永军1 , 张祥信 1 (1.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2.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福建福州350003;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作用时代与华夏古陆的形成演化,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及中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东南沿海成矿作用时代主要与该区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局部裂陷环境、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环境等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中生代以来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在东南沿海成矿史占主导地位。根据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出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转换的早期,即早侏罗世也存在一期重要的锡、金成矿作用。福建中部地区存在早期成矿被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强烈叠加的特征。文中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东南沿海成矿区不同时代区域成矿系列演化特征,为进一步找矿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东南沿海成矿带;同位素年代;成矿时代;成矿系列;构造域转换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1023711 收稿日期:200403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50);地质大调查项目(200310200064) 作者简介:吴淦国(1946— ),男,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区域构造与成矿、构造地球化学及矿田构造研究。 东南沿海矿产丰富,成矿富有特色,矿床的时空 分布与构造应力场的转换、多期次岩浆、沉积作用等多因素有关。成矿时间的分布规律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该区构造运动的强度、岩浆活动的频率,从而可以预测区域成矿的主要阶段及找寻矿床的主要方向。M .E .Barley 等依据古大陆聚散等大地构造背景,提出地史上存在3个大陆成矿高峰期[1];翟裕生对地史期成矿7个阶段的构造背景与矿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和构造演化的历史一样,东南沿海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成矿演化史。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时代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于用不同同位素定年方法测定主要矿床及成矿围岩的年代,厘定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时代、主要构造事件作用时代、和成矿有关的变质事件年代等。前人研究成果表明东南沿海大规模成矿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及中生代中晚期 [3~5] ,大部分矿床成矿物质来 源老(元古宙基底岩系)[6] ,成矿时代具有明显的迁 移性,自南向北逐渐变新[3,4]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 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新发现的3个大中型矿床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对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时代分布规律进行探讨。 1 区域地质背景 东南沿海是从华夏古陆逐步演化而来的[7~11] ,历经华夏古陆的形成与裂解、扬子与华夏板块的碰撞拼合、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阶段。 东南沿海主体位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岩带之上。该区历经自太古宙古陆核形成以来的地壳的多期次岩浆活动[10] ,其中尤以中生代岩浆活动最为宏伟壮观。岩石类型齐全,从超基性—超酸性及碱性岩类均有,以酸性岩类为主体。花岗岩成因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陆壳改造型、同熔型、A 型及地幔分异型[12];岩浆活动与构造运动关系密切,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岩浆岩分带性明显。由中部向西北、东南,后期叠加的岩浆岩时代有变新的趋势,幔源成分亦随之增高;中生代中、晚期岩浆岩规模大,侵入岩和火山岩紧密共生,形成双峰式火山侵入岩岩石组合[13~15]。这些岩浆活动与中生代以 第11卷第1期2004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 ing )Vol .11No .1 M ar .2004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学的理念来考察创新系统而形成的概念体系,本质上是“创新系统”的“生态学隐喻”;它的提出和兴起,既是创新模式演进的规律使然,也是全球创新实践的共同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和实践界掀起了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潮和持续关注,但从“演化”的视角来审视区域或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还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学术领域。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生物进化视角揭示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功能及其演化的一般模式和动力机制;参照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的分析逻辑,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要素E-关系R-功能F三维模型(ERF模型),并以上海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为例,从构成要素(创新物种)、网络联系(创新网络)、系统功能(创新功能)等三个层面,探讨其演化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模式;同时,设计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系统演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演化状况进行综合测度;最后,从政府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推动上海创新生态系统良性演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从创新生态系统提出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梳理阐释了生态系统、演化经济地理学、自组织理论以及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发展脉络及其分析框架。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详细论述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构成要素、结构模型及其主要功能。创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创新主体(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知识、技术、文化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大小和特定结构的功能复合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具有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发展驱动和文化引领等功能,一般由知识生产群落(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创新机构,也包括一些具有知识生产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知识应用群落(主要是各类企业)、知识扩散群落(主要是指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和创新环境要素(经济、政策、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构成。第二,基于“演化”的基本要义,分析梳理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个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不可逆性、协同性、路径依赖性和阶段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或再生期等几个阶段。演化过程和路径通常受到不同因素和多种动力的共同作用。

四大生态系统的特点

陆地生态系统: 地球陆地表面由陆生生物与其所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这一系统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1/3,以大气和土壤为介质,生境复杂,类型众多。按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生长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受人工干预的农田生态系统。该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主要是各种草本或木本植物,消费者为各种类型的草食或肉食动物。在陆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复杂,生物种类最多,生产力最高,而荒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最低。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湖泊、水库、江河和海洋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而水库实际上是“人工湖泊”,有与湖泊基本相同的特征。对水域的划分,生态学中常依据对水生生物分布、生长等起重要作用的主要生态因子如水温、盐度等为依据。科学地划分水域的类型是开展水域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水域类型不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就不同,因而对外界干扰的反应和抵抗力亦不同。例如,同是淡水水域,湖泊和河流这两个类型之间无论是在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系统的功能特征还是抗干扰的能力(如自净能力)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因水具有流动性,广大水域比较均一而较少变化,并且很少出现极端情况,使许多水生生物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系统的类型也因此而比陆地少。根据水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 一.城市生态系统 1.结构: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如图)。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 2.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不仅有生物组成要素(植物、动物和细菌、真菌、病毒)和非生物组成要素(光、热、水、大气等),还包括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这些要素通

品牌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品牌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并充分结合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统计学、系统沦等学科方法,对品牌生态、品牌生态系统进行研究,以便为品牌的市场运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南。品牌及其产品与其它生命体一样,存在于市场生态系统之中,适应则生存,创新则发展;品牌发展具有明显的产生、成长、扩张、成熟及衰亡的生态学表象。品牌生态学 - 概念介绍 品牌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美国着名品牌专家Lynn 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迈克尔·穆恩等在中论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质;世界营销管理大师(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在市场中,它具有无限的灵性。可以说,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它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感应、运动等特性。基于品牌的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必须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革命性地创造21世纪成功的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品牌生态学作为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然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数理论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

及现象描述的层面上,而对深藏在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内部的生理生态运行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品牌生态学 - 相关概念 生态学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关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所采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前,必须要明确生态学中的几个相关概念。 :研究与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这里,生命系统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组成的不同的,而环境则是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和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国内众多

当代高科技术主要有哪六大领域new

当代高科技术主要有哪六大领域 最佳答案(一)信息技术领域 信息技术是六大高技术的前导。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信息技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 当前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在: (1)集成电路。目前世界上1兆位和4兆位的动态随机存储器芯片已得到广泛应用,16 兆位的芯片也已产生。此外,光子集成电路和生物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也已获得重大进展。(2)电子计算机。目前世界上计算机的装机台数超过一亿,超巨型计算机速度已超过100亿次。现在的计算机,类似人的左脑进行逻辑思维方面的工作。而形象思维方面的工作则要通过人的右脑完成。为解决形象思维问题,人们正在研制神经计算机和模糊计算机。神经计算机从微观上以自底到顶的方式接近人脑,而模糊计算机则是从宏观上,以从顶到底的方式接近人脑。 (3)软件技术。信息技术主要由两部分技术组成,即计算机硬件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创新、传播和应用等环节的运行,将以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前提。 软件技术是各类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或编辑技术的总称。目前软件技术主要有四大类: ①根据计算和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为计算机设计成编辑指令性语言程序的软件技术; ②为计算机操作、管理人员或编辑操作、编辑、检索、调试、诊断、维护等程序的软件技术; ③为满足用户的特殊需求而设计或编辑计算机应用、专项程控、系统管理等程序的软件技术; ④为各类用户计划或编辑知识信息资料,网上操作和电子读物程序的软件技术。 (4)通信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了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数字交换机和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 (5)激光技术。激光器是20世纪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齐名的四项重大发明之一。以激光器为基础的激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能源动力、通信及信息处理、医疗卫生、军事、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各个领域,激光技术是正在走向实用化的高技术。 (二)生物技术领域 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和工程原理等生产制品的综合性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四个领域。生物技术是21世纪技术的核心。它有两个标志性技术,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对环保、能源技术等都有很强的渗透力。 (三)新材料技术领域 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优异性能的一类材料。 新材料技术是高新技术的物质基础,包括对超导材料、高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陶瓷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等的开发和利用。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材料设计或分子设计,即根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

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的优先领域 生态系统监测、评价与模拟。生态系统监测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基础,将典型生态系统的过程监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提高监测效率。生态系统评价内容包括脆弱性、稳定性、完整性、生态系统健康等。生态系统模拟能够弥补监测时空尺度有限性的不足,为理解多尺度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系统监测、评价和模拟能够提供数据支持、阐明不同尺度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动态特征和尺度变异性。 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学。全球及环境变化构成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要素,生态系统变化也是全球及环境变化的组成部分,对全球及环境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的研究是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直接服务于全球及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适应和管理对策的研究,为国家应对全球变化、处理相关国际事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土地利用和城市化、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生态系统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提供指

导管理干预的概念和操作性框架,从而对环境破坏进行修复。生态恢复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从局地到区域、从社区自发的行为到多部门的联合行动,恢复模式上从单纯依靠自然力的自然修复到旨在加速或者改变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和方向的生物和非生物干预。生态恢复的目标包括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和服务,其长期目标是通过恢复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代社会中的重大环境热点问题研究推动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学科融合使得保护生物学正在发展成为保护科学。保护科学直接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推动下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研究是保护科学的核心领域之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建立提供基础。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机制研究实际上对经典生态学中关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等科学问题进行了整合,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又进一步将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福利相关联,从而为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城市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 组成 从组成上看,自然生态系统有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而城市生态系统主要有两大部分,即由生物物质与无生命物质两部分组成,生物物质主体是消费者——人,而不是动植物。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营养结构 从营养结构上看,我们知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自然生态系统内能量的流动是靠各种有机体来转化和传递的,能量在顺着营养级序列传递时,大部分用于呼吸,只有10%左右输送给上一级。这样便形成了逐级地、急剧地、梯级般的递减图形,即能量金字塔。

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则成倒金字塔,即生产者所占比例很小,消费者所占比例大。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正常生产的物质与能量,必须从环境中或外界输入,并同时向环境排泄废物,因此,城市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 系统功能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系统及其内部各子系统或各组成成分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各种类型优的服务。 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上面3个流以外,还有人口流和价值流在发括重要作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为系统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货币及人力资源的输入、转换和输出。 生物生产功能 1 生物的初级生产: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2 生物的次级生产: 非生物生产功能 1 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所需的各类有形产品及服务。包括,各类生态产品;生态建设的设备产品;服务性产品 2 非物质生产:是指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种文化艺术产品及相关的服务 城市起到了保存与保护人类文明与文化进步的作用。城市又始终是文化知识的“生产基地”,是文化知识发挥作用的“市场”,同时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