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核酸蛋白质

DNA RNA

组成元素基本元素C、H、O、N、P C、H、O、N、P C、H、O、N 特征元素P P S(一般)

相对分子量几十万~几百万几千~几百万

组成成分磷酸磷酸磷酸氨基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共有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特有胸腺嘧啶(T)尿嘧啶(U)

单体名称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种类4种4种20种结构简式

分子结构一般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

结构一般为单链结构氨基酸→多肽

链→空间结构

→蛋白质分子

分布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

叶绿体、质粒中也有分布主要在细胞质中,

叶绿体、线粒体、

核糖体中也有分布

广泛分布在细

胞中

合成主要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主要在细胞核中合

均在核糖体合

反应名称聚合(DNA复制、逆转录)聚合(转录、RNA

复制)

缩合反应(翻

译)

可能参与的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逆转录酶等

DNA解旋酶、RNA聚酶

种类核DNA、质DNA mRNA、tRNA、rRNA结构蛋白、功能

蛋白等

多样性DNA分子上脱氧核苷酸的

数量、排列顺序不同RNA分子上核糖核

苷酸的数量、排列

顺序不同

氨基酸的种类、

数量、排列顺序

及肽链的空间

结构不同

主要功能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

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

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可通过复制、转录等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病毒中,RNA是

遗传物质;mRNA是

蛋白质合成的模

板,tRNA是氨基酸

的转运工具,rRNA

是核糖体的组成成

组成生物体的

重要结构物质,

催化功能、免疫

功能、调节功

能、运输功能

等。

分。少量RNA具有催化功能。

鉴定试剂二苯胺(呈蓝色)

甲基绿(呈绿色)吡罗红(呈红色)双缩脲试剂(呈

紫色)

水解产物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彻底水解产物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

基磷酸、核糖、含氮

碱基

氨基酸

氧化产物CO2、H2O、含氮代谢产物CO2、H2O、含氮代谢

产物

CO2、H2O、尿素特异性均具有特异性mRNA具有特异性,

tRNA、rRNA没有特

异性

均具有特异性

联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关计算

系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60588

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与联系 比较项目核酸蛋白质 DNA RNA 组成元素 基本元 素 C、H、O、N、P C、H、O、N、P C、H、O、N 特征元素P P S(一般) 相对分子量几十万~几百万几千~几百万 组成成分 磷酸磷酸磷酸氨基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 含 氮 碱 基 共 有 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 特 有 胸腺嘧啶(T) 尿嘧啶(U) 单体 名称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种类4种4种20种结构简式 分子结构一般是反向平行的双螺旋 结构一般为单链结构氨基酸→多肽链→空 间结构→蛋白质分子 分布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 叶绿体、质粒中也有分布主要在细胞质中,叶绿体、 线粒体、核糖体中也有分 布 广泛分布在细胞中 合成 主要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均在核糖体合成 反应名称聚合(DNA复制、逆转录)聚合(转录、RNA复制)缩合反应(翻译) 可能参与 的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逆转录酶等 DNA解旋酶、RNA聚合酶酶 种类核DNA、质DNA mRNA、tRNA、rRNA 结构蛋白、功能蛋白等多样性DNA分子上脱氧核苷酸的 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RNA分子上核糖核苷酸的 数量、排列顺序不同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 排列顺序及肽链的空 间结构不同 主要功能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生物体内的主要遗传物质;可通过复制、转录等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 质;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 模板,tRNA是氨基酸的转 运工具,rRNA是核糖体的 组成成分。少量RNA具有 催化功能。 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结 构物质,催化功能、免 疫功能、调节功能、运 输功能等。 鉴定试剂二苯胺(呈蓝色) 甲基绿(呈绿色) 吡罗红(呈红色)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步骤

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 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蛋白质的抽提 通常选择适当的缓冲液溶剂把蛋白质提取出来。抽提所用缓冲液的pH、离子强度、组成成分等条件的选择应根据欲制备的蛋白质的性质而定。如膜蛋白的抽提,抽提缓冲液中一般要加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tritonX-100 等),使膜结构破坏,利于蛋白质与膜分离。在抽提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避免剧烈搅拌等,以防止蛋白质的变性。(三)蛋白质粗制品的获得选用适当的方法将所要的蛋白质与其它杂蛋白分离开来。比较方便的有效方法是根据蛋白质溶解度的差异进行的分离。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方法: 1.等电点沉淀法不同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用等电点沉淀法使它们相互分离。 2.盐析法 不同蛋白质盐析所需要的盐饱和度不同,所以可通过调节盐浓度将目的蛋白沉淀析出。被盐析沉淀下来的蛋白质仍保持其天然性质,并能再度溶解而不变性。 3.有机溶剂沉淀法 中性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它们的介电常数比水低。能使大多数球状蛋白质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降低,进而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因此可用来沉淀蛋白质。此外,有机溶剂会破坏蛋白质表面的水化层,促使蛋白质分子变得不稳定而析出。由于有机溶剂会使蛋白质变性,使用该法时,要注意在低温下操作,选择合适的有机溶剂浓度。 (四)样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

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讲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讲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节是生物学习的一个基础知识,对与本节单独考察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对于氨基 酸的结构特点及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氨基酸数目的计算仍然是考察的主要对象,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梳理】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及特点 二、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1.元素组成 2. 基本单位 3. 肽链 三、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四、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五、试验探究: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点解析】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必须确定中心碳原子,然后确定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四部分:氨 基、羧基、R基、H原子。不同的氨基酸就是由它的R基确定的。在书写相关的化学基团时,其一端总是保留半个化学键,如--COOH —NH2、一R、一H= 2.在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至少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以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是判断构成蛋白质氨基酸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R基的不确定 性,因此在一个氨基酸中氨基和羧基的总数也就不确定。如天门冬氨酸有两个羧基,赖氨酸有两个氨基。 例1.某氨基酸分子含有 2 个氨基,其中一个氨基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则另一个氨基的部位就是() A. 和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B. 一定连在羧基上 C .在R基上 D ?与氨基端相连 解析:考察的是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结构是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共同连在同一个C原子 上,还有一个R 基和一个H。 答案:C 二、蛋白质的结构层 1.元素组成 一定含有 C H、O N,由于R基中组成元素的不同,多数含有P、S,有的还含有Fe、Zn、Cu、B、Mn、I 等元素。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专题训练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操作,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A.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B.样品处理、凝胶色谱操作、纯化C.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D.样品处理、纯化、粗分离、纯度鉴定 2.下列对在凝胶柱上加入样品和洗脱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加样前要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缓冲液下降到与凝胶面平齐 B.让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贴壁加样至色谱柱顶端,不要破坏凝胶面 C.打开下端出口,待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后直接连接缓冲液洗脱瓶开始洗脱 3.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中,下列对样品处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血浆中的葡萄糖、无机盐 B.洗涤时离心速度过小,时间过短,白细胞等会沉淀,达不到分离的结果 C.洗涤过程选用质量分数0.1%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 D.透析的目的是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4.下列是有关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相关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可采集猪血作为实验材料B.用蒸馏水重复洗涤红细胞 C.血红蛋白释放后应低速短时间离心 D.洗脱液接近色谱柱底端时开始收集流出液 5.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技术是蛋白质研究的重要技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特性,可将样品中各种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B.根据蛋白质所带电荷性质的差异及分子大小等,可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 C.根据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 D.根据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密度不同,可通过离心沉降法分离蛋白质 6.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使用的凝胶是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G—75),其中G、75的含义分别是()。 A.G表示凝胶的使用量,75表示加75 g水 B.G表示凝胶的交联程度,75表示需加热75 ℃ C.G表示凝胶的交联程度、膨胀程度及分离范围,75表示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水7.5 g D.G表示凝胶的膨胀体积,75表示每克凝胶膨胀后体积可达75 cm3 7.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 A.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B.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快 C.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慢D.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8.下列关于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处理步骤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的洗涤:加入蒸馏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 B.血红蛋白的释放:加入生理盐水和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 C.分离血红蛋白: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 D.透析: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然后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 h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电泳使样品中各分子分离的原因的是()。 A.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B.分子的大小C.分子的形状D.分子的变性温度10.下列有关提取和分离血红蛋白的程序叙述错误的是()。 A.样品的处理就是通过一系列操作收集到血红蛋白溶液 B.通过透析可以去除样品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杂质,此为样品的粗提取 C.可通过凝胶色谱法将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杂质蛋白除去,即样品的纯化 D.可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血红蛋白的纯度 11.下列有关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透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利用蛋白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特性 B.采用透析法使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分离开来 C.离心沉降法通过控制离心速率使分子大小、密度不同的蛋白质分离 D.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同的电极移动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和表征 第一节蛋白质的酸碱性质 各个解离基团的pK 值与游离氨基酸的不完全相同。等电点要用等电聚焦等方法测定。 第二节蛋白质分子的大小与形状

一、根据化学组成测定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假定某种微量成分只有一个,测出其百分含量后,可用比例式算出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若测出两种微量成分的百分含量,分别用比例式算出的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不相同时,可计算两个最低相对分子质量近似的最小公倍数。 例题:一种纯酶含亮氨酸(Mr 131)1.65%,含异亮氨酸(Mr131)2.48%,求最低相对分子质量。 解:按照Leu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1: X1=(100′ 131)/1.65=7939.4。 按照Ile 的百分含量计算最低Mr X2: X2=(100′ 131)/2.48=5282.3。 由于X1 和X2 数字差异较大,提示这种酶含Leu 和Ile 不止1 个,为了估算Leu 和Ile 的个数,首先计算: X1/X2=7939.4/5282.3≈1.5。 这种酶含任何氨基酸的个数均应是整数,说明该酶至少含有2 个Leu,3 个Ile,其最低相对分子质量为: 7939.4 ′2 =15878.8或5282.3×3=15846.9。 二、渗透压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三、沉降分析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原理: (一)离心力(centrifugal force,Fc) 当一个粒子(生物大分子或细胞器)在高速旋转下受到离心力作用时,此离心力“Fc”由下式定义: F=m·a=m·ω2 r a—粒子旋转的加速度,m—沉降粒子的有效质量,ω—粒子旋转的角速度,r—粒子的旋转半径(cm)。 (二)相对离心力(relative centrifugal force,RCF) 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因此在文献中常用“相对离心力”或“数字×g”表示离心力,只要RCF 值不变,一个样品可以在不同的离心机上获得相同的结果。 RCF 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 蛋白质和核酸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蛋白质和核酸 1.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葡萄糖、麦芽糖均能与银氨溶液反应 B.甘氨酸和丙氨酸缩合最多可以形成四种二肽 C.富含蛋白质的豆浆煮沸后即可得人体所需的氨基酸 D.油脂在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可制得汽车洗涤用的液体肥皂 解析:选C葡萄糖、麦芽糖结构中均含有醛基,故均可与银氨溶液反应,A项正确;甘氨酸和丙氨酸缩合形成二肽可为①两甘氨酸缩合、②两丙氨酸缩合、③甘氨酸羧基与丙氨酸氨基缩合、④丙氨酸羧基与甘氨酸氨基缩合,故最多形成四种二肽,B项正确;富含蛋白质的豆浆煮沸后只是蛋白质的变性,并不会水解为氨基酸,C项错误;油脂在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可得高级脂肪酸钾,为液体肥皂的有效成分,故油脂在氢氧化钾溶液中水解可制得汽车洗涤用的液体肥皂,D项正确。 2.甘氨酸在NaOH溶液中存在的形式是() < 解析:选D在NaOH溶液中甘氨酸分子中的羧基与氢氧根离子发生中和反应。 3.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有沉淀析出 B.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而呈现黄色 C.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沉淀析出 D.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植物种子 解析:选A A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饱和硫酸铵溶液,是盐析过程,析出的蛋白质性质并无变化,即没有新物质生成,加水后,析出的蛋白质仍能溶解,A项不是化学变化;B 项皮肤不慎沾上浓硝酸显黄色属于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化学变化;C项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析出沉淀是因为蛋白质变性,是化学变化;D项用稀释的福尔马林溶液杀死种子上的细菌和微生物,即使这些生物体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反应,是化学变化。 4.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发生变性 B.在豆浆中加少量石膏,能使豆浆凝结为豆腐 | C.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一,蛋白质的提取 大部分蛋白质都可溶于水、稀盐、稀酸或碱溶液,少数与脂类结合的蛋白质则溶于乙醇、丙酮、丁醇等有机溶剂中,因些,可采用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及酶。 (一)水溶液提取法 稀盐和缓冲系统的水溶液对蛋白质稳定性好、溶解度大、是提取蛋白质最常用的溶剂,通常用量是原材料体积的1-5倍,提取时需要均匀的搅拌,以利于蛋白质的溶解。提取的温度要视有效成份性质而定。一方面,多数蛋白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温度高利于溶解,缩短提取时间。但另一方面,温度升高会使蛋白质变性失活,因此,基于这一点考虑提取蛋白质和酶时一般采用低温(5度以下)操作。为了避免蛋白质提以过程中的降解,可加入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如二异丙基氟磷酸,碘乙酸等)。 下面着重讨论提取液的pH值和盐浓度的选择。 1、pH值 蛋白质,酶是具有等电点的两性电解质,提取液的pH值应选择在偏离等电点两侧的pH 范围内。用稀酸或稀碱提取时,应防止过酸或过碱而引起蛋白质可解离基团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蛋白质构象的不可逆变化,一般来说,碱性蛋白质用偏酸性的提取液提取,而酸性蛋白质用偏碱性的提取液。 2、盐浓度 稀浓度可促进蛋白质的溶,称为盐溶作用。同时稀盐溶液因盐离子与蛋白质部分结合,具有保护蛋白质不易变性的优点,因此在提取液中加入少量NaCl等

中性盐,一般以0.15摩尔。升浓度为宜。缓冲液常采用0.02-0.05M磷酸盐和碳酸盐等渗盐溶液。 (二)有机溶剂提取法 一些和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不溶于水、稀盐溶液、稀酸或稀碱中,可用乙醇、丙酮和丁醇等有机溶剂,它们具的一定的亲水性,还有较强的亲脂性、是理想的提脂蛋白的提取液。但必须在低温下操作。丁醇提取法对提取一些与脂质结合紧密的蛋白质和酶特别优越,一是因为丁醇亲脂性强,特别是溶解磷脂的能力强;二是丁醇兼具亲水性,在溶解度范围内(度为10%,40度为6.6%)不会引起酶的变性失活。另外,丁醇提取法的pH及温度选择范围较广,也适用于动植物及微生物材料。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根据蛋白质溶解度不同的分离方法 1、蛋白质的盐析 中性盐对蛋白质的溶解度有显著影响,一般在低盐浓度下随着盐浓度升高,蛋白质的溶解度增加,此称盐溶;当盐浓度继续升高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不同程度下降并先后析出,这种现象称盐析,将大量盐加到蛋白质溶液中,高浓度的盐离子(如硫酸铵的SO4和NH4)有很强的水化力,可夺取蛋白质分子的水化层,使之“失水”,于是蛋白质胶粒凝结并沉淀析出。盐析时若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则效果更好。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颗粒大小、亲水程度不同,故盐析所需的盐浓度也不一样,因此调节混合蛋白质溶液中的中性盐浓度可使各种蛋白质分段沉淀。

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介绍

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介绍蛋白质和核酸是组成生命的主要生物大分子,研究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目前,研究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很多,今天,小编帮您来梳理下。 一、 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检测(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是一种检测蛋白质和DNA序列相互结合的技术,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目前已用于研究RNA结合蛋白和特定的RNA序列的相互作用,是转录因子研究的经典方法。EMSA可检测DNA结合蛋白、RNA结合蛋白、特定的蛋白质,并可进行未知蛋白的鉴定。 二、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 ChIP)是将样品中同抗体靶蛋白相互作用的DNA随免疫复合物沉淀,是研究体内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利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以及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三、 / DNA Pull Down 蛋白质与RNA的相互作用是许多细胞功能的核心,如蛋白质合成、mRNA组装、病毒复制、细胞发育调控等。使用体外转录法标记生物素RNA探针,然后与胞浆蛋白提取液孵育,形成RNA-蛋白质复合物。该复合物可与链霉亲和素标记的磁珠结合,从而与孵育液中的其他成分分离。复合物洗脱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特定的RNA结合蛋白是否与RNA 相互作用。 四、RIP RIP 技术(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RNA 结合蛋白免疫沉淀)主要是运用针对目标蛋白的抗体把相应的RNA-蛋白复合物沉淀下来,经过分离纯化就可以对结合在复合物上的RNA 进行q-PCR验证或者测序分析。RIP 是研究细胞内RNA 与蛋白结合情况的技术,是了解转录后调控网络动态过程的有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发现miRNA 的调节靶点。 五、双 双报告基因用于实验系统中作相关的或成比例的检测,通常一个报告基因作为内对照,使另一个报告基因的检测均一化。理想的双报告基因方法应该使用户能够以萤火虫荧光素酶所具有的速度,灵敏和线性范围对同一样品中的两个报告基因同时测定。 六、酵母单杂交 酵母单最由技术发展而来的,通过对的表型检测,分析DNA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研究真核细胞内的。由于酵母单杂交方法检测特定与专一性相互作用的敏感性和可靠性,现已被广泛用于克隆细胞中含量微弱的、用生化手段难以纯化的特定转录因子。 蛋白-蛋白互作研究 一、酵母双杂交

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

蛋白质提取与制备具体操作方法 1、原料的选择 早年为了研究的方便,尽量寻找含某种蛋白质丰富的器官从中提取蛋白质。但至目前经常遇到的多是含量低的器官或组织且量也很小,如下丘脑、松果体、细胞膜或内膜等原材料,因而对提取要求更复杂一些。 原料的选择主要依据实验目的定。从工业生产角度考虑,注意选含量高、来源丰富及成 本低的原料。尽量要新鲜原料。但有时这几方面不同时具备。含量丰富但来源困难,或含量 来源均理想,但分离纯化操作繁琐,反而不如含量略低些易于获得纯品者。一般要注意种属 的关系,如鲣的心肌细胞色素C较马的易结晶,马的血红蛋白较牛的易结晶。要事前调查 制备的难易情况。若利用蛋白质的活性,对原料的种属应几乎无影响。如利用胰蛋白酶水解 蛋白质的活性,用猪或牛胰脏均可。但若研究蛋白质自身的性质及结构时,原料的来源种属 必须一定。研究由于病态引起的特殊蛋白质(本斯.琼斯氏蛋白、贫血血红蛋白)时,不但 使用种属一定的原料,而且要取自同一个体的原料。可能时尽量用全年均可采到的原料。对 动物生理状态间的差异(如饥饿时脂肪和糖类相对减少),采收期及产地等因素也要注意。 2、前处理 a、细胞的破碎 材料选定通常要进行处理。要剔除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如不能立即进行实验,则应冷 冻保存。除了提取及胞细外成分,对细胞内及多细胞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的分离提取均须先 将细胞破碎,使其充分释放到溶液中。不同生物体或同一生物体不同的组织,其细胞破坏难 易不一,使用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如动物胰、肝、脑组织一般较柔软,作普通匀浆器磨研即 可,肌肉及心组织较韧,需预先绞碎再制成匀桨。 ⑴机械方法 主要通过机械切力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坏。常用器械有:①高速组织捣碎机(转速可达 10000rpm,具高速转动的锋利的刀片),宜用于动物内脏组织的破碎;②玻璃匀浆器(用两 个磨砂面相互摩擦,将细胞磨碎),适用于少量材料,也可用不锈钢或硬质塑料等,两面间 隔只有十分之几毫米,对细胞破碎程度较高速捣碎机高,机械切力对分子破坏较小。小量的 也可用乳钵与适当的缓冲剂磨碎提取,也可加氧化铝、石英砂及玻璃粉磨细。但在磨细时局 部往往生热导致变性或pH显著变化,尤其用玻璃粉和氧化铝时。磨细剂的吸附也可导致损 失。 ⑵物理方法 主要通过各种物理因素的作用,使组织细胞破碎的方法。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5高中《蛋白质和核酸》教案一

新人教版化学选修5高中《蛋白质和核酸》教案一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 2、年级:高二年级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四章第三节 5、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来自人教版选修 5 《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生物高分子化合物,它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这节内容从蛋白质在生物界的广泛存在引入,教材先介绍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结合插图常识性地介绍了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然后重点讨论了蛋白质的水解、盐析、变性、颜色反应等性质。教材最后对酶和核酸作了介绍。氨基酸的教学,应抓住氨基酸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在教学中应用迁移、替代、延伸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学生已经学习羧基的有关性质,在生物课中已学习酶和核酸的知识,本节教学可在这些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生活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 3、设计思路: 本节的教学设计总的思想是从身边事从学生已有知识引入,然后引导学生在探询相关问题的答案中学习新知识。具体来讲就是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学习,蛋白质的性质的学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来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 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能 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氨基酸的性质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及原理

(二)利用溶解度差别 影响蛋白质溶解度的外部因素有:1、溶液的pH;2、离子强度;3、介电常数;4、温度。但在同一的特定外部条件下,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溶解度。 1、等电点沉淀:原理: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他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在等电点之上或者之下时,蛋白质分子携带同种符号的净电荷而互相排斥,阻止了单个分子聚集成沉淀,因此溶解度较大。不同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等电点,利用蛋白质在等电点时的溶解度最低的原理,可以把蛋白质混合物分开。当pH被调到蛋白质混合物中其中一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这种蛋白质大部分和全部被沉淀下来,那些等电点高于或低于该pH的蛋白质则仍留在溶液中。这样沉淀出来的蛋白质保持着天然的构象,能重新溶解于适当的pH和一定浓度的盐溶液中。 5、盐析与盐溶:原理:低浓度时,中性盐可以增加蛋白质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盐溶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吸附某种盐类离子后,带电层使蛋白质分子彼此排斥,而蛋白质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却加强,因而溶解度增高。球蛋白溶液在透析过程中往往沉淀析出,这就是因为透析除去了盐类离子,使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增加,引起蛋白质分子的凝集并沉淀。当溶液的离子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蛋白质溶解程度开始下降。当离子强度增加到足够高时,例如饱和或半饱和程度,很多蛋白质可以从水中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盐析作用主要是由于大量中性盐的加入使水的活度降低,原来溶液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自由水转变为盐离子的水化水。此时那些被迫与蛋白质表面的疏水集团接触并掩盖他们的水分子成为下一步最自由的可利用的水分子,因此被移去以溶剂化盐离子,留下暴露出来的疏水基团。蛋白质疏水表面进一步暴露,由于疏水作用蛋白质聚集而沉淀。 盐析沉淀的蛋白质保持着他的天然构象,能再溶解。盐析的中性盐以硫酸铵为最佳,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而溶解度的温度系数较低。 3、有机溶剂分级分离法: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丙酮等)能使蛋白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在室温下有机溶剂会引起蛋白质变性,如果预先将有机溶剂冷却到-40°C以下,然后在不断搅拌下逐滴加入有机溶剂,以防局部浓度过高,那么变性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缓解。蛋白质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随温度、pH和离子强度而变化。在一定温度、pH和离子强度条件下,引起蛋白质沉淀的有机溶剂的浓度不同,因此控制有机溶剂浓度也可以分

选修5化学教案第4章第3节蛋白质和核酸教学设计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三节蛋白质和核酸 一、教材分析: 本节书是在学生对有机物知识有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要认真了解的一部分重要知识。同时,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蛋白质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物质。所以学生对蛋白 质是既感到熟悉又感到神奇物质。这一节的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探索新的知 识,做到乐学和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2)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了解蛋白质的用途。 (4)了解酶的作用和用途。 (5)了解核酸的作用。 2.能力和方法目标 通过蛋白质的学习,提高对“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的认识。调动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蛋白质、酶等重要物质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蛋白质的性质。 难点:氨基酸的性质和肽的形成 四、学情分析: 教材中,主要突出蛋白质的性质,还有是氨基酸的性质和成肽反应。本节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蛋白质的性 质入手,必修2讲蛋白质的性质时,简单介绍了灼烧蛋白质的现象和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先让学生回忆总结,引 入蛋白质的变性,盐析,水解。再着重介绍蛋白质水解的产物——氨基酸,羧基的性质学生已熟悉,氨基的性质 是新知识,但氨的性质也是较熟悉的。利用学生已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思考探索氨基酸的性质。同时还复习相关 知识。然后简介结构完全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引导进行探索。以问题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对比、分类、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实验,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实验操作】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

优选精品资源欢迎下载选用 实验操作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和纯度鉴定。 (1)样品处理 ①红细胞的洗涤洗涤红细胞的目的:去除杂蛋白,以利于后续步骤的分离纯化。采集的血样要及时分离红细胞,分离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如500r/min离心2min,然后用胶头吸管吸出上层透明的黄色血浆,将下层暗红色的红细胞液体倒入烧杯,再加入五倍体积的生理盐水,缓慢搅拌10min,低速短时间离心,如此重复洗涤三次,直至上清液中没有黄色,表明红细胞已洗涤干净。洗涤次数、离心速度与离心时间十分重要。洗涤次数过少,无法除去血浆蛋白;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 ②血红蛋白的释放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人烧杯中,加蒸馏水到原血液的体积,再加40%体积的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10min。蒸馏水和甲苯作用: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 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将搅拌好的混合液转移到离心管中,以2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可以明显看到试管中的液体分为4层。第1层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第2层为白色薄层固体,是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第3层是红色透明液体,这是血红蛋白的水溶液,第4层是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将试管中的液体用滤纸过滤,除去脂溶性沉淀层,于分液漏斗中静置片刻后,分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 ④透析取lmL的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中,将透析袋故人盛有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中(pH为7.0),透析12h。 (2)凝胶色谱操作 ①凝胶色谱柱的制作 ②凝胶色谱柱的装填将色谱柱垂直固定在支架上。计算所用凝胶量,并称量。凝胶用蒸馏水充分溶胀后,配成凝胶悬浮液,在与色谱柱下端连接的尼龙臂打开的情况下,一次性缓慢倒入色谱柱内,装填时可轻轻敲动色谱柱,使凝胶装填均匀。色谱柱内不能有气泡存在,一旦发现有气泡,必须重装。装填完后,立即连接缓冲液洗脱瓶,在约50cm高的操作压下,用300m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充分洗涤平衡凝胶12h,使凝胶装填紧密。 ③样品的加入和洗脱打开色谱柱下端的流出口。使柱内凝胶面上的缓冲液缓慢下降到与凝胶面平齐,关闭出口。用吸管小心地将lmL透析后的样品加到色谱柱的顶端,加样时使吸管管口沿管壁环绕移动,注意不要破坏凝胶面。加样后,打开下端出口,使样品渗入凝胶床内。等样品完全进入凝胶层后,关闭下端出口。小心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20mmol/L 的磷酸缓冲液(pH为7.0)到适当高度,连接缓冲液洗脱瓶,打开下端出口,进行洗脱。待红色的蛋白质接近色谱柱底端时,用试管收集流出液,每5mL收集一管,连续收集。

高中生物蛋白质和DNA技术第1节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教案中图版

第一节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一、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 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包括离心技术、层析技术和电泳技术等。其中电泳技术最为快捷灵敏、简便易行。 二、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1.蛋白质中含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pH条件下带有电荷。 2.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3.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移动得越快;电荷数相同时,分子量越小,移动越快。 三、结果分析 不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经过同一电场电泳后,会在凝胶上形成不同的带纹,每种带纹可能就是一种蛋白质。 四、“血清蛋白的提取和分离”活动程序 1.点样:取新制血清5微升、质量浓度为0.4克/毫升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1%的溴酚蓝指示剂等体积混匀后,用微量加样器吸取5 μL样品加到电泳样品槽的胶面上。 2.电泳。 3.染色:用质量分数为0.05%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对凝胶进行染色。 4.脱色:用体积分数为7%的醋酸溶液对凝胶板进行浸泡漂洗,至底色脱净。 5.制干胶板:将已脱色的凝胶板放在保存液中浸泡3 h~4 h后,放在两层透气的玻璃纸中间自然干燥。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问题4

一、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1.蛋白质分离的基本过程 破碎细胞―→抽提(粗制品)―→纯化蛋白质 2.破碎细胞的方法 在分离与纯化蛋白质之前,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使蛋白质呈溶解状态释放出来:通常先将生物组织进行机械破碎,再根据细胞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破碎细胞方法(常用的有研磨法、超声波法、酶解法)。 3.抽提 细胞破碎后,各种蛋白质被释放出来,再根据蛋白质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剂进行抽提。 4.纯化 (1)原理:纯化主要是指根据蛋白质之间以及蛋白质与其他物质之间在分子大小、溶解度大小、所带电荷的多少、吸附性质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的。 (2)方法:①透析法——分子大小 ②离心沉淀法——分子大小、密度大小 ③电泳——所带电荷多少 二、“血清蛋白质的分离”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由于制备凝胶的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并且容易被皮肤吸收,因此操作必须在通风橱内或通风处进行。 2.将电泳凝胶片放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中染色30 min后,多次更换脱色液至背景清晰。脱色后,可将凝胶浸于保存液中,长期封装在塑料袋内使其不会降低染色强度。为保存永久性记录,可对凝胶进行拍照,或将凝胶干燥成胶片。 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如图为某些氨基酸在pH为6时进行电泳的结果,请回答: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是《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5.3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蛋白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基本知识,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凝胶电泳的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方法。“血红蛋白分离与纯化”实验不仅是学习血红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而且也是进一步掌握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对蛋白质有了一定的了解,“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体验从复杂细胞混合物体系中提取和纯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原理、过程和方法,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原理清晰,动手机会较多,学习兴趣很高。学生有必修“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基础知识,学生在进行实验前还是能大概了解影响蛋白质分离纯化的因素的,再者经过老师的指导,实验能取得良好的结果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2.说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能力目标】 运用凝胶电泳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观点。 2.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血液中提取蛋白质;凝胶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教学难点】 样品预处理,色谱柱的装柱,纯化分离操作。 四、实验实施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学生按学科能力的强中弱平均分组,各组尽量平衡,各组自行分工,并由实验员统一安排实验过程。 2.实验材料:血液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离心机、研磨器、透析袋、电泳仪等。 试剂:20mmol/L磷酸缓冲液(pH为8.6)、蒸馏水、聚丙烯酸铵、生理盐水、5%醋酸水溶液等。 【学生准备】 1.预习实验“蛋白质分离纯化”,了解蛋白质的相关信息。 2.进行分组。 五、教学方法 【教法】分析评价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媒体 黑板、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80min) 一个课时用来讲述理论部分知识:样品处理与色谱柱分离纯化蛋白质的原理与方法; 另一课时用来进行实验。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

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一班胡冠南 3010207234 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 蛋白质(protein)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所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是研究生物科学的基础。蛋白质分离纯化是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从混合物之当中分离纯化出所需要得目的蛋白质的方法。由于深入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需要用到高纯度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分离与纯化技术是生物产业中的核心技术。然而该技术难度、成本均高;例如一个生物药品的成本75%都花在下游蛋白质分离纯化当中。所以对该项技术的改良与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蛋白质分离的准备 从正常生物基质中提取各种蛋白质均需要有特定的条件。如果不能满足这一条件,蛋白将很快失去生物学活性,其生物半衰期也将迅速降低。因此,在蛋白质的特性研究中,确定提取条件是一个关键问题。在不同的实验中所通到的困难各不相同,有的困难是如何抵抗外源性蛋白酶的作用而维持蛋白质的稳定,在有些实验中的困难是如何维持酶的活性。在不同的实验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来解决不同的问题。然而对蛋白质研究而言却有着一些共同的参数。缓冲液可以抗衡蛋白质溶液中pH值的改变,选择合适的缓冲液对于维持—定pH 值下蛋白质的稳定及保证实验的重复性十分重要。pH和pKa是描述缓冲液的两个重要概念。pH值是指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log(H+)。 pKa值是溶液中酸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溶液的pH值与pKa值越接近表明溶液的缓冲能力越强,离pKa值越远则缓冲能力越弱。 表1 常用缓冲液的pKa值

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第一节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 科目:生物备案人:学生:时间: [知识梳理] 一.背景知识 1.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提纯技术有和等。其中技术最为快捷灵敏,简便易行。 2.电泳现象:。 3.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二.实践案例——血清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材料用具(略) 2.活动程序 (1)点样:新配制血清5μL,与质量浓度为0.4g/mL的蔗糖溶液及质量分数为的指示剂等体积混匀后,用加样器吸取5μL样品,小心加到电泳样品槽的胶面上。 (2).电泳:打开稳压稳流电泳仪的电源,将电流调节至mA,待样品进入分离胶后,改为mA,当溴酚蓝前沿距离硅胶框下缘时,将电流调回零。关闭电源。 (3).染色:取出凝胶,放入质量分数为的中,染色与同时进行,使染色液没过胶板,染色。 (4).脱色:用体积分数为的浸泡漂洗数次,每隔更换脱色液,直至底色脱净,背景清晰。 (5).烘干胶板:将已脱色的凝胶板放在保存液中浸泡然后将凝胶板放在两层透气玻璃纸中间,自然干燥即可获得血清蛋白的电泳谱带。 3.结果分析 (1)分析没有出现电泳谱带的原因 (2)通过辨认电泳谱带可初步判断血清中蛋白质的种类 三.探究活动 1.牛奶中酪蛋白的提取和检测 提取原理:当pH= 时,酪蛋白的溶解度降低,并析出沉淀。用除去酪蛋白中的脂肪后,即得到纯的酪蛋白。 检测原理:酪蛋白中的酪氨酸,能与起颜色反应,首先生成白色沉淀,加热后变成。

2.卵清蛋白的分离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同上) 四.意义 1.胰岛素的提纯 2.对细胞癌变做出诊断 [复习指导] 本节课复习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为例,以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为基础,注重电泳技术的主要的步骤,明确点样、染色、脱色等在整个实验中的地位,明确各步骤所用试剂以及它们的作用。 [典题解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质中含有游离的氨基,是碱性电解质 B.蛋白质中含有游离的羧基,是酸性电解质 C.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同的电极方向移动 D.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解析] 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蛋白质中既含有游离的氨基,又含有羧基,属于两性电解质,并且蛋白质在一定pH条件下带有电荷,作为带电离子,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方向移动。 [答案] D。 [自我测评] 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移动的越快 B.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越少,移动的越快 C.电荷数相同时,颗粒越大,移动越慢 D.电荷数相同时,颗粒越小,移动越快 2.在提取和分离血清蛋白的过程中,要进行点样,关于点样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用新制血清5微升点样 B.只用质量浓度为0.4克/毫升的蔗糖溶液点样 C.只用质量分数为0.1%的溴酚蓝指示剂点样 D.用等体积的新制血清、质量浓度为0.4克/毫升的蔗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0.1%的溴酚蓝指示剂混合液点样3.下列有关电泳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相同蛋白质的溶液,经过同一个电场电泳后,会在支持物凝胶上形成相同的带纹 B.不同蛋白质的混合溶液,经过同一个电场电泳后,会在支持物凝胶上形成不同的带纹 C.每一种带纹可能就是一种蛋白质 D.每一种带纹一定不是一种蛋白质 4.在提取和分离血清蛋白的过程中,进行染色时使用() A.新制血清5微升 B.质量浓度为0.4克/毫升的蔗糖溶液 C.质量分数为0.05%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 D.质量分数为0.1%的溴酚蓝指示剂 [拓展提高] 1.关于“提取和分离血清蛋白”的活动顺序正确的是() ①染色②电泳③点样④脱色⑤制胶板 A.①②③⑤④B.⑤②①③④ C.④①②③⑤D.③②①④⑤ 2.关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最早使用的电泳技术 B.是区带电泳的一种 C.凝胶上层加浓缩胶可提高分离效果 D.分离血清蛋白质可以得到20种以上的组分 3.电泳技术分离蛋白质的原理:蛋白质中既含有游离的和,属于电解质,并且蛋白质在一定pH条件下带有电荷,作为带电离子,蛋白质在电场中可以向与其自身所带电荷的电极方向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蛋白质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移动的;电荷数相同时,颗粒,移动越快。

蛋白质分离纯化步骤

一、蛋白质分离纯化的一般原则 大多数蛋白质在组织细胞中都是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结合在一起,而且每种类型的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的蛋白质。许多蛋白质在结构、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蛋白质的分离提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能把任何一种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来。但是对于任何一种蛋白质都有可能选择一种较合适的分离纯化程序以获得高纯度的制品。且分离的关键步骤、基本手段还是共同的。 蛋白质提纯的目的是增加产品的纯度和产量,同时又要保持和提高产品的生物活性。因此,要分离纯化某一种蛋白质,首先应选择一种含目的蛋白质较丰富的材料。其次,应设法避免蛋白质变性,以制备有活性的蛋白质。对于大多数蛋白质来说,纯化操作都是在0~4℃的低温下进行的。同时也应避免过酸、过碱的条件以及剧烈的搅拌和振荡。另外,还要设法除去变性的蛋白质和其它杂蛋白,从而达到增加纯度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二、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程序 分离纯化蛋白质的一般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材料的预处理及细胞破碎 分离提纯某一种蛋白质时,首先要把蛋白质从组织或细胞中释放出来并保持原来的天然状态,不丧失活性。所以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组织和细胞破碎。常用的破碎组织细胞的方法有: 1. 机械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力的剪切作用,使细胞破碎。常用设备有,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器、研钵等。 2. 渗透破碎法 这种方法是在低渗条件使细胞溶胀而破碎。 3. 反复冻融法 生物组织经冻结后,细胞内液结冰膨胀而使细胞胀破。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注意那些对温度变化敏感的蛋白质不宜采用此法。 4. 超声波法 使用超声波震荡器使细胞膜上所受张力不均而使细胞破碎。 5. 酶法 如用溶菌酶破坏微生物细胞等。 (二) 蛋白质的抽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