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2、色素型:结节较平而浅,损害与结节溃疡型相同。由于含有较多色素,损害边缘除有珍珠色光泽外,还有点状或网状暗棕色或黑褐色的色素斑,中央部位亦可见有色素沉着,揭痂容易出血,痂下可呈暗棕色甚至炭黑色颗粒,与恶性黑色素瘤类似,容易误诊。

3、硬斑状或纤维化型:常见于头颈部,为坚硬淡黄色或黄白色斑块,略微隆起,边界不清,似硬斑病样,可长期保持完整,最后发生溃破。

4、浅表型:皮损表浅,多发生于躯干,呈一片或数片浸润性红斑,表面脱屑或结痂,边缘或整个皮损稍隆起,至少有一部分边缘呈细小珍珠样或线条样堤状。本型最后可纤维化。类似银屑病、湿疹或脂溢性皮炎。基底细胞癌损害发展缓慢,一般极少发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也无远处转移。

皮肤癌不同症状的表可以区分三种皮肤癌的类型。其中以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其次是鳞状细胞癌,最后才是恶性黑色素瘤。而80%的皮肤癌致死病例都是恶性黑色素瘤造成的。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是能够被治愈的。早期诊断是皮肤癌治疗成功的关键。

一、病因

自从1775年Percival pott首次报道扫烟囱工人因接触煤烟发生阴囊鳞癌以来,鳞癌的发病机制为人们所注意,许多致病因子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主要为紫外线长期照射,其次为放射线损伤、热损伤、致癌化学物质,如砷、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煤焦油、木馏油、石蜡、蒽、烟草焦油、铬酸盐等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1.日光长期暴晒1948年Blum证明致癌射线是太阳光谱中波长为290~320mm 的部分。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这就是白色人种易受紫外线损伤而好发皮肤癌的原因,而他们喜欢日光浴的习惯,也是造成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放射线过量照射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如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亦可使皮肤发生癌变。长期与放射线接触的工作人员,如缺乏保护措施,亦可以诱发皮肤癌症。

3.化学物质刺激某些化学物质如砷、沥青等可致皮肤鳞癌。与沥青接触的工人皮肤鳞癌的发病数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沥青、煤焦油、石蜡、含有砷剂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特别是导致鳞癌。

4.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某些慢性皮肤病,如寻常狼疮、红斑狼疮、黏膜白斑、慢性溃疡或窦道、烧伤瘢痕、射线皮炎、慢性肉芽肿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骨髓炎、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5.人类乳头瘤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特别是16,18,30和33型;免疫抑制、器官移植亦为诱发的重要因素。

6.遗传因素遗传亦为重要的发病因素,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色素性干皮病、白化病等有色人种鳞癌的发病数比白种人发病率高。国内孙绍谦等1956年报道191例皮肤癌,其中,鳞癌占78.5%,而德国Bosenberg 1953年报道133例皮肤癌中鳞癌仅占15%。

着色性干皮病是一种常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青壮年时期即发生皮肤癌。

7.癌前期皮肤病某些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黏膜白斑、砷角化病、X线和镭射线性皮炎等均易致鳞癌。以及其他慢性皮肤病,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溃疡、慢性窦道、慢性骨髓炎、慢性红斑狼疮、寻常狼疮、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

8.瘢痕各种创伤性瘢痕,尤其烧伤性瘢痕更易发生鳞癌。

二、发病机制

1.组织病理所见癌细胞大致有以下三种:

(1)已分化的棘细胞:与正常棘细胞不同,瘤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短梭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有细胞间桥,伊红染色,不均匀。若内含糖原,细胞透明呈空泡状;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一,有多核、巨核和较多核分裂象。

(2)角化细胞:单个或簇集成团,癌细胞团块的中央出现角化珠,由同心层状排列(如洋葱状)的角化物质构成。胞核较大、深染,胞浆深红,示嗜酸性,完全或不完全角化。此为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性的结构。

(3)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细胞: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胞核深染,细胞间无网状纤维。

上述几种癌细胞常相互混杂,排列成乳头状、巢状、条带状或假腺样结构。

2.鳞癌一般分化较好,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癌细胞呈乳头状,巢状、条索状或腺样结构,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

(1)Ⅰ级:分化成熟的鳞癌,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珠为鳞癌特征性结构,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

(2)Ⅱ级: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包括癌细胞体增大,核大小不等,染色深浅不一,核分裂多见,癌珠少,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

(3)Ⅲ级:细胞分化差,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细胞体积增大,核大异形明显,核分裂多见,无癌珠,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浸润真皮较晚。

(4)Ⅳ级:为未分化型,无棘细胞,无细胞间桥和癌珠,癌细小呈梭形,核细长染色深,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可作为诊断依据。

3.Broders分类根据未分化细胞在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

(1)Ⅰ级:瘤组织不超过汗腺的水平,未分化细胞<25%,角珠较多。

(2)Ⅱ级:未分化细胞<50%,只有少数角珠,角珠中心角化细胞较少,非典型细胞稍多,癌细胞团界限不清。

(3)Ⅲ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珠,可见较大的角化不良细胞,胞浆深红、核深染,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

(4)Ⅳ级:未分化细胞>75%,无角化,肿瘤细胞不典型,无细胞间桥,诊断较困难。

未分化细胞所占比例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除此之外,侵袭的深度也是估计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中,罕见癌细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组织。

按Broders分类,鳞状细胞癌大多为分化较高的Ⅰ或Ⅱ级,分化低的Ⅲ或Ⅳ级少见。

如何预防

鳞癌为高度恶性肿瘤,预后极差。预防主要是针对可能的诱发病因进行。去除致病因子和诱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平时注意避免过度日晒和紫外线、X线照射,及频繁接触砷、沥青等化学物质。对长期不愈的慢性溃疡或黏膜白斑等要积极治疗并定期检查,有助于防止鳞状细胞癌的发生。

Stem等建议在18岁以后必须经常地应用日光保护因子(如遮光剂)来保护皮肤,这样皮肤癌的发生率可减少28%。可见防晒在防止皮肤癌的发病上占重要地位。在今后环境污染,大气臭氧层破坏,地球表面接受更强烈的日光照晒的情况下预防皮肤癌,防晒霜将起更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临床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含丰富的真菌多糖、虫草素、甘露醇,还含有20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现代研究证实,冬虫夏草能明显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活性,促进抗体形成,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确的抑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医学界认为抗癌药用价值最高的虫草来自西藏那曲以及青海玉树海拔4200米线,其典型代表是知名品牌福临门冬虫夏草,天然虫草素含量最高,用于抗癌效果最为明显。

食疗方

1.升麻大肠煲

【用料】黑芝麻150克,升麻20克,猪大肠2条,葱2根,姜2片,适量的淀粉适、黄酒、食盐。

【制作】首先用淀粉揉洗猪大肠,洗净之后把黑芝麻、升麻塞入大肠内,然后放入沙锅中倒入适量的黄酒、盐、葱、姜。大火烧开之后改用小火炖3个小时即可食用。

【食用】隔日1剂。

【功效】黑芝麻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功效。升麻有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之功。故适合皮肤癌术后、放化后的气血虚亏。

2.鱼腥草鲤鱼汤

【用料】鱼腥草50克,鲤鱼1条,姜2片,葱2根,盐适量。

【制作】首先,把鱼腥草浸泡在800毫升水中20分钟后大火烧开,改用小火30分钟后捞出鱼腥草,放入去除内脏和鱼鳃洗净的鲤鱼和姜、葱、盐,然后,用小火煮至鱼烂,即可食鱼喝汤。

【食用】每日分2次食用。

【功效】本膳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作用,用于皮肤癌放疗后局部热源性肿胀者。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_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_杨金谷 (1)

2011年4月第18卷第11期研究进展 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务必避免误诊和漏诊,根据临床症状和常规结合特殊眼部检查,对干眼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干眼治疗的目标是稳定泪膜,保持润滑,减少磨擦,增加水液的生成和睑板腺的分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为角膜上皮愈合创造正常的泪液环境,恢复视功能。作为临床医生应该从认识干眼做起,分析其病因,尤其是手术源性干眼,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手段给予相应的治疗,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视觉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风鸣.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53-1160. [2]Lemp MA,Baudouin C,Baum J,et al.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Dry Eye Disease: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subcommit-tee of the international Dry Eye Work shop(2007)[J].Ocul surf,2007,5: 75-92. [3]葛坚,赵家良,崔浩.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6-140. [4]Willson SE,Mohan RR,Ambrosio R Jr,et al.The coneal wound healing response:cytokinemediated interaction of the epithelium stroma,and in- flammatory cells[J].Prog Retin Eye Res,2001,20(5):625-637. [5]邓志宏,赵少贞,张未娟,等.立宝舒卡波姆眼用凝胶治疗干眼的临床观 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9(8):1540-1542 [6]刘璐.聚乙烯醇治疗和预防干眼病的药效学研究[J].医学导报,2007,26 (29):980-982. [7]柯宁,赵敏.干眼的免疫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 (10):1009-1012. [8]岳军.0.5%环孢霉素A滴眼液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观 察[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4,32(1):40-41. [9]杨代慧.用玻璃酸钠联合抗炎药治疗沙眼性干眼病的疗效研究[J].南 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26(12):1252-1254. [10]高明华.应用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妇女干眼症的临床观察[J].甘 肃科技,2010,26(15):151-152. [11]高卫萍,杨瑛,陆绵绵.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J].中 医药信息,2010,27(1):80-82. [12]蒲海生.玄麦地黄汤治疗肺肾阴虚型干眼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医 药导报,2010,16(4):56-57. (收稿日期:2011-02-24) 在我国,皮肤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左右,其中皮肤基底细胞癌(SCC),及鳞状细胞癌(BCC),的发病率占皮肤癌的90%以上,且在逐年升高[1]。皮肤恶性肿瘤中,BCC是最常见的,占所有皮肤肿瘤的65%~75%[2]。而SCC由于容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它的危险性比BCC高得多。所以近年来对BCC和SCC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1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1.1组织病理学检查 目前,BCC、SCC的确诊主要靠活检和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是诊断肿瘤性质的可靠手段,但它是一种有创操作,存在肿瘤细胞扩散的风险,而且可能因为取材不准出现假阴性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金标准。1.2皮肤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的检测 鳞状细胞癌抗原是从子宫颈鳞状上皮中分离出来的鳞状上皮相关抗原TA-4的亚单位。多数研究显示,SCC-Ag与SCC的侵袭、转移、复发和预后密切相关,是反映SCC生物学特性的重要肿瘤标志物。SCC-Ag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SCC,并可能作为皮肤鳞状上皮癌变及鳞癌复发风险预警的一种方法。 1.3PET 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是通过检测来自放射性物质正电子的释放来获得关于组织代谢率的信息,并通过图像反映出来,从而对病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分析。PET灵敏度高,当疾病早期处于分子水平变化阶段,PET检查即可发现病灶所在,并可获得三维影像,进行定量分析,达到早期诊断,这是目前其他影像检查所无法比拟的。PET还可以诊断恶性肿瘤是否发生了转移,以及对转移的部位一目了然,这对肿瘤诊断的分期,是否需要手术和手术切除的范围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外,PET被广泛用于皮肤恶性肿瘤诊断的研究[3]。在我国,因PET仪器昂贵,检查费用高,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1.4皮肤镜技术 皮肤镜技术是一种在体观测皮肤表面下部微细结构的非创伤性技术,近年来在恶性黑色素瘤、BCC、SCC以及一些非肿瘤、非色素性皮肤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Newell B等[4] 人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诊断及治疗 杨金谷1,熊舒原2*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福建福州350004 [摘要]皮肤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和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是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以老年人多见,因其病因复杂,临床及病理表现呈多样性,常引起误诊和漏诊,并进而导致治疗方法不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本文就人皮肤BCC、SCC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皮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013-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8043)。 [作者简介]杨金谷(1983-),男,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 皮肤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熊舒原(1956-),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 师、副教授。 13 CHINA MODERN MEDICINE中国当代医药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2020中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诊治策略专家共识(全文) 【摘要】我国是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食管鳞癌疾病负担沉重、防控态势严峻。食管鳞状上皮在癌变前存在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阶段,早期诊断并合理干预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有助于提高食管癌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是食管癌防控工作的重要抓手。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提出并规范了我国食管鳞癌癌前状态和病变的定义、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 【关键词】食管鳞状细胞癌;癌前状态;癌前病变;诊断;治疗 食管癌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鳞癌)和腺癌等。2018年全球食管癌发病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第7位,死亡率居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发病率、死亡率相当高的国家之一,2018年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我国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总数的53.7%和55.7%[1]。食管癌的发病模式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差异显著:东亚高发地区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我国约90%的食管癌病理类型为鳞癌;而欧美等相对低发区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主

[2]。 食管癌的预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确诊时的临床分期,早期食管癌经微创治疗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中晚期食管癌经手术、放疗和化疗后五年生存率仍不足30%[3-4]。食管癌存在长达5~10年的癌前状态、癌前病变及早期癌阶段,这为筛查和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窗口期。美国胃肠病学会[5]、英国胃肠病协会[6]、我国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均已就食管腺癌癌前病变、癌前状态(巴雷特食管)的诊治和监视制定了指南和共识意见[7]。但对于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其癌前状态及癌前病变的定义、诊断、随访和治疗等关键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2020年,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牵头组织消化病、消化内镜、病理学等领域专家讨论,充分参考国内外研究和专家共识[8-9],提出和规范了我国食管癌前状态和病变的诊治和随访策略,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控发挥指导作用,进而实现对食管癌的早期阻断和干预。本共识采用国际通行的Delphi方法达成相关推荐陈述,临床证据质量的评估采用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系统[10],分为高、中、低和很低4个等级,推荐等级分为强和弱。共识意见投票由参与讨论的多学科专家完成,表决意见按照对共识意见的同意程度分成5级:①完全同意;②部分同意;③视情况而定;④部分反对;⑤完全反对。表决意见①+②占比>80%的陈述条目属于达成共识,共识水平即①+②占比。本共

皮癌前病变和皮肤癌

皮癌前病变和皮肤癌 皮肤癌的警告信号 皮肤癌——包括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通常以你的皮肤变化开始发病。他们可能是新的肿瘤或癌前病变,这些变化一开始并不是癌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展为癌症。估计有40%至50%的白色人种到65岁可能会罹患一种皮肤癌。所以要学会发现这些预警信号。如果早期发现和治疗,皮肤癌是可以治愈的。 据报道,现年45岁的金球影帝“金钢狼”休·杰克曼,前日在社交网站上宣布:“我得了基底细胞癌。”他公布了鼻子手术后贴了透气胶带的照片,感谢老婆黛博拉提醒他检查鼻子上突然生成的斑,并呼吁大家:“要搽防晒油!”本月初他的鼻梁出现可疑色素沉淀斑点,他不以为意,但老婆要他去检查,结果确诊是基底细胞癌,幸好发现得早,已开刀切除病灶。

光化性角化病(日光角化病) 由于日照时间太长,损伤皮肤引起小的鳞片状的斑块,一般多见于头部,颈部,手,或身体其他部位。他们可能是皮肤癌的早期预警信号,但是很难判断一个特别的斑块是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进而发展为癌变。虽然大部分不会发生癌变,但医生建议早期治疗,防止发展为皮肤鳞状细胞癌。拥有浅肤色的、金发或红发,并拥有蓝色或绿色的眼睛的人是高危人群。

光化性唇炎(农民嘴唇) 光化性唇炎与光化性角化病、光化性唇炎有关,是一种癌前病变,通常出现在下唇。表现为嘴唇有鳞状斑块或持续的下唇干燥。不常见的症状有嘴唇肿胀,嘴唇和皮肤之间的边界不明显,及显著的唇线。如果不及时治疗,光化性唇炎可能演变成浸润性鳞状细胞癌。

皮角 皮角, 在皮肤上的发红位置衍生的一个漏斗形增生。它是由压缩角蛋白构成的(与指甲中蛋白质相同),是光化性角化病的一种特殊状况。它的大小和形状的增长相差很大,大多数有几毫米长。它可能会发展为鳞状细胞癌,通常发生于白肤色的有日光曝露史的老年人。 什么时候痣是一种隐患? 痣是黑色素细胞的良性生长。尽管痣大多不会发生癌变、但一些异常或非典型的痣可能发展成黑色素瘤。“正常”的痣通常表现为扁平,突起,或随着时间互相变化,表面一般都是光滑的。而可以变成皮肤癌的痣通常形状不规则,有多种颜色,大小比铅笔头的橡皮擦大一点。大多数痣出现在青年或成年早期。通常不会在成年后长痣。

常用肿瘤标志物

1.甲胎蛋白(AFP)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 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 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 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正常参考值:0~15 ng/ml 2.癌胚抗原(CEA)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7年后一年一次。若发现升高,两周后再测一次,两次都升高则提示复发和转移。 正常参考值:0~5 ng/ml 3.癌抗原125(CA125 CA125是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标志物,如果以65U/ml为阳性界限,Ⅲ-Ⅳ期癌变准确率可达100%。CA125迄今为止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预后判断、监测复发及转移的最重要指标。CA125测定和盆腔检查的结合可提高试验的特异性。对输卵管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乳腺癌和间皮细胞癌诊断的符合率也很高,良性病变阳性率仅2%。CA125水平的升高是女性生殖系肿瘤复发的信号。 动态观察血清CA125浓度有助于卵巢癌的预后评价和治疗控制,经治疗后,CA125含量可

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

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 作者:殷操,沈丽佳,谢思明,谢立群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口腔癌;口腔扁平苔藓 【摘要】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70,90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口腔癌中的作用及其意义. 方法: 采用SABC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口腔鳞癌、22例口腔扁平苔藓、20例口腔白斑、10例正常黏膜中HSP70,90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 HSP70在OLP组中主要以阳性和强阳性表达为主,占91%(20/22),明显高于正常黏膜、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癌组(P<0.05); HSP90在OLP, OSCC组中主要以弱阳性和阳性表达为主,分别占73%(16/22)和70%(14/20),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口腔白斑组(P<0.05). 结论: HSP70,90在口腔扁平苔藓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同时HSP90可能还参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0引言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一类非常保守的蛋白质分子家族. 自从20世纪80年代确定HSP的序列和基因结构位点以来[1],很多研究发现,HSP在细胞保护、免疫应答、信号转导及调节凋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还能诱导细胞毒T淋巴细胞活性,特异杀伤肿瘤细胞. 目前有关HSP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和作用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通过检测HSP70及HSP90在OSCC及其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探讨HSP70,90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1999/2003年本院手术及活检标本94例(患者术前均未采用化疗、放疗),其中正常口腔黏膜(normal oral mucosa,NOM)10例,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22例,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20例,OSCC共42例,按照其分化程度分为I级20例,II级12例,III级10例. 所有标本均经HE染色,并经口腔病理专家确诊. 鼠抗人HSP70 mAb(浓缩型)、鼠抗人HSP90 mAb(浓缩型)均购自DAKO公司,工作浓度分别为1∶300和1∶200. SABC法试剂盒及DAB显色液均购自DAKO公司. 1.2方法常规石蜡连续切片4 μm,常规脱蜡、梯度乙醇水化至水,微波修复,自然冷却至室温. 采用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AB显色3~5 min,苏木素复染5 min,盐酸乙醇分化数秒,流水返蓝15 min,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用TBS代替一抗作为空白对照,已知阳性片作阳性对照. 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HSP70阳性定位于胞质及胞膜,HSP90阳性定位于胞质,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 采用双盲法统计实验结果. 随机选取10个高倍视野进行计数,计数阳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根据阳性细胞的比例分为以下四个等级:<5%为阴性(-),5 %~25%为弱阳性(±),26%~75%为阳性(+),>75%为强阳性().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因各组指标均为等级资料,故其组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检验水准取双侧α=0.05. 2结果 2.1HSP70的表达见表1. HSP70在口腔正常黏膜中以阳性表达为主,占70%(7/10),主要表达在基底层及棘层;在OLP组中主要以阳性和强阳性为主,占91%(20/22),主要表达在基底层及棘层,固有层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也有阳性表达(图1A). 在OLK中以阳性和强阳性表达为主,占90%(18/20). OSCC组中则以弱阳性和阳性表达为主(图1B),占76%(32/42). 各组间经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 Wallis Test, χ2=17.348,P=0.001<0.05,有统计学差异. NOM, OLK, OSCC三组间经非参数秩和检验,χ2=5.058,P=0.0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这三组合并为非OLP组后与OLP组相比,χ2=12.948,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SP70在OLP中表达上调. OSCC各级相比,χ2=0.006,P=0.99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检验项目介绍-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检验新项目介绍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而且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它最初从宫颈癌组织中分离获得,就生物活性而言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它包括两个基因SCC1和SCC2。SCC广泛存在于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中(含量极微)和恶性病变的上皮细胞中。在血清中至少有四种形式的SCC:游离SCC1、游离SCC2、以及与相对应的丝氨酸蛋白酶结合物。SCC在正常的鳞状上皮细胞中抑制细胞调亡和参与鳞状上皮层的分化,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有助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癌的诊断和监测,例如:子宫颈癌、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癌、食管癌以及外阴部鳞状细胞癌等。现在临床上一般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总SCC,其临床意义有: 1.对子宫颈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原发性宫颈鳞癌敏感性为44%-69%;复发癌敏感性为67%-100%,特异性90%-96%;其血清学水平与肿瘤发展、侵犯程度及有否转移相关。在宫颈癌根治术后SCC浓度显著下降;可及早提示复发,50%患者的SCC浓度升高先于临床诊断复发2-5个月,它可以作为独立风险因子加以应用。 2.辅助诊断肺鳞癌: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它配合CA125、CYFRA21-1、NSE 和CEA联合检测可提高肺癌患者诊断的灵敏性。 3.食管鳞癌的预测: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联合检测CYFRA21-1和SCC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 4.其它鳞癌的诊断和监测:头颈癌、外阴癌、膀胱癌、肛管癌、皮肤癌等。 即日起你可在医生工作站“免疫”上选择SCC一项进行开单。 注:肿瘤标志物(肺部) 组合套餐中已包含SCC,切勿重复开单!

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构架

P16和Ki—67在宫颈鳞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诊断价值分析构架目的探讨Ki-67与P16这两项免疫组化细胞增殖标志指数在宫颈鳞癌癌前 病变中的具体表达,分析其架构,并验证其所具有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行宫颈癌筛查的90例受检对象,其中包括30例健康受检者,30例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患者以及30例宫颈鳞癌患者,分别命名为A组、B组与C组。为三组受检者给予免疫组化检测,分析各组的Ki-67与P16表达。结果就Ki-67与P16的阳性表达率而言,C组>B组>A 组,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宫颈上皮内瘤变)Ⅲ>CIN Ⅱ>CIN Ⅰ,病变越严重,阳性表达率越高,且C组、B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i-67与P16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宫颈组织病变程度轻重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临床可以根据Ki-67与P16的表达结果来鉴别患者宫颈组织的病变程度,给予患者准确的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Ki-67 and P16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 in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nd to analyze their structure and verify their diagnostic value. Methods 9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the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1 to November 2016 were enrolled,including 30 healthy subjects 3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and 3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they were named group A,group B and group C,respectively.The expression of Ki-67 and P16 in each group was analyz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The order of positive rate of Ki-67 and P16 was group C>B>A group,CIN Ⅲ>CIN Ⅱ>CIN Ⅰ,and the more serious the lesion,the higher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https://www.sodocs.net/doc/7311765545.html,pared group B and group C with group A,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Ki-67 and P16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has a more closely link with the severity of cervical lesions in patients.The expression of Ki-67 and P16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degree of cervical tissue and provide accurate diagnosis. [Key words] P16;Ki-67;Precancerous lesion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xpression;Diagnostic value 宮颈癌从发生到发展都呈现出渐进性的演变过程,所耗费的时间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常规检测难以得到准确诊断结果,临床需要选用Ki-67与P16等作为免疫组化指标,借此对患者宫颈组织的病变程度给予明确鉴别,以实现对宫颈癌的有效预防[1-2]。本文选择2011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于本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90例受检者,试分析Ki-67与P16的表达以及其所具有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常见肿瘤指标的意义

常见肿瘤指标的意义 全网发布:2012-09-26 22:51 发表者:朱陵君(访问人次:740) 1.甲胎蛋白(AFP)正常参考值:0~15 ng/ml AFP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最敏感、最特异的指标,适用于大规模普查,如果成人血AFP值升高,则表示有患肝癌的可能。AFP含量显著升高一般提示原发性肝细胞癌,70~95%患者的AFP升高,越是晚期,AFP含量越高,但阴性并不能排除原发性肝癌。AFP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大小,其动态变化与病情有一定的关系,是显示治疗效果和预后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AFP值异常高者一般提示预后不佳,其含量上升则提示病情恶化。通常手术切除肝癌后二个月,AFP值应降至20ng/ml以下,若降的不多或降而复升,提示切除不彻底或有复发、转移的可能。在转移性肝癌中,AFP值一般低于350-400ng/ml。 妇产科的生殖腺胚胎癌、卵巢内胚窦癌AFP也会明显升高。AFP中度升高也常见于酒精性肝硬化、急性肝炎以及HBsAg携带者。某些消化道癌也会出现AFP升高现象。孕妇血清或羊水AFP升高提示胎儿脊柱裂、无脑症、食管atresia或多胎,AFP降低(结合孕妇年龄)提示未出生的婴儿有Down’s综合征的危险性。 2.癌胚抗原(CEA)正常参考值:0~5 ng/ml 在正常成人的血液中CEA很难测出。CEA是一种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腺癌患者CEA高度阳性,在其它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顺序为胃癌(60-90%)、胰腺癌(70-80%)、小肠腺癌(6

0-83%)、肺癌(56-80%)、肝癌(62-75%)、乳腺癌(40-68%)、泌尿系癌肿(31-46%)。胃液(胃癌)、唾液(口腔癌、鼻咽癌)以及胸腹水(肺癌、肝癌)中CEA的阳性检测率更高,因为这些肿瘤“浸泡液”中的CEA可先于血中存在。CEA含量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存在一定关系,当发生肝转移时,CEA的升高尤为明显。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CEA的检测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临床、病理检查及X光检查。 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术前或治疗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术后6周CEA回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微转移者,可见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无法切除而作姑息手术者,一般呈持续上升。CEA浓度的检测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疗效。其疗效不一定与肿瘤体积成正比,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有效;若经治疗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须更换治疗方案。 CEA检测还可对经手术或其他方法治疗使CEA恢复正常的病人,进行长期随访,监测其复发和转移。通常采用以下方案:术后第六周一次;术后三年内,每月一次;3-5年每三月一次;5-7年每半年一次;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 鳞状细胞癌是什么?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 鳞状细胞癌多见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巨大鳞状细胞癌,其恶臭无比,脓性分泌物较多,易出血;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发病部位以粘膜皮肤连接处鳞状细胞癌发展最快,粘膜发病者更容易转移。下肢皮肤癌发生转移的较多,其次为手背部和面颈部,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一般分为4型,最常见的是结节溃疡型。 1、结节溃疡型:初起是表皮出现一个小米粒至豌豆大小的蜡样结节,质地硬,表面有少数扩张的毛细血管,略高出于皮肤表面,或仅似红斑而并不隆起,或略呈结节状,表面的皮肤轻度向下凹陷。结节可逐渐扩大或新的皮损出现,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有蜡样光泽的盘形斑块,中央往往结成棕色、黄褐色或暗灰色瘢,继而痂下发生溃疡,逐渐扩大,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溃疡,大小如指戒或铜钱不等,溃疡边缘坚实及卷起,往往呈半透明状并凹凸不平,周围皮肤无炎症,底部呈珍珠样或蜡样外观,有时损害表面完全为痂所覆盖。溃疡缓慢向四周及深部扩展,如鼠咬状,形成基底细胞癌的一种典型临床形态,故名为侵蚀性溃疡,溃疡可部分愈合而发生瘢痕,亦可扩展至皮下组织甚至软骨及骨骼。各种组织可被摧毁而成深坑状。发生于面部能破坏鼻、耳、眼眶及上颌窦等部位的软骨和骨组织,引起出血或颅内侵犯或毁形。

皮肤癌症状图片

皮肤癌症状图片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皮肤癌症状图片 专家免费 更多资料: 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肿瘤诊疗中心版权所有 本文档之涉及内容版权归所有所有阅读或知悉此文档人士均已默认此文档的保密原则和版权所属 并保证不将文档之内容透露或间接透露于第三方知情什么是皮肤癌 皮肤癌是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皮肤癌多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占%。皮肤癌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之分。前者多发于眼旁、鼻、鼻唇沟和颊部,后者多发于颞部、眼睑、耳、头皮、唇等部位。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日光暴晒,X线及热辐射,经常接触石油、沥青、砷、焦油等化学物质,经久不愈的溃疡等因素有关。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其中基底细胞癌多见于40岁以上,鳞状细胞癌多见于50岁以上者。 皮肤癌多发于老年人,51岁~60岁为发病高峰期,皮肤癌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2:1。皮肤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所有其他恶性肿瘤的总和。是我国发病率的100倍。皮肤癌症状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症状很相似,恶性黑色瘤则有特殊的症兆。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起初可能只是一些表面粗糙的小斑,比周围皮肤略红或略白;也可能是微小的肿块或一个很易出血、愈合缓慢或不能愈合的小溃疡。 基底细胞癌:皮肤起初为米粒大或豌豆大黄红色有蜡样光泽的坚硬结节。上方黄褐色或暗灰色痂皮,随后可出现溃疡,形成圆形、椭圆形成不整齐的侵蚀性溃疡,触之易出血。鳞状上皮癌:皮肤起初出现疣状结节,基底部较硬,表面呈暗红色,角质不易剥离,用力剥去易出血。继而中央破溃,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充血。 参考文献 版权说明 本文档为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肿瘤诊疗中心()专家所编写。本文档版权归南京鼓楼医学研究所所有。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协议授权不得转载、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获得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以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单位将依法追究责任。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简介 英文缩写(Acronym): SqCa 英文全称(English): squamous carcinoma[1] 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 鳞状细胞癌是皮肤表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眼睑恶性肿瘤的8%。多见于50岁上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眼睑皮肤结膜交界处的皮肤棘细胞层。开始呈结节状,与基底细胞癌很相似,但角质丰富,随肿瘤之发展,可出现疼痛,特别是当肿瘤侵及眶上、下神经时。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可分为二种类型:溃疡型:溃疡底部坚硬、充血、溃疡较深,高低不平,边缘高起,甚至外翻,有时呈火山口状。菜花状或乳头状:肿瘤向表面发展,可以很大,表面呈菜花状或乳头状,表面有破溃感染则有腥臭味。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大,生长快,破坏范围广,可以破坏眼睑、眼球、眼眶、鼻窦及面部等。一般易沿淋巴组织转移到附近组织,如耳前及颌下淋巴结甚至全身。这是它与基底细胞癌的不同点。2症状 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常见于面部、头皮、下唇、手背、前臂、阴部等处。

鳞状细胞癌 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有角质物附着,不易剥离,用力剥后可出血。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表面有少许鳞屑,边境清楚,向周围浸润,触之较硬,迅速扩大形成溃疡,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可深达肌肉与骨骼,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不易移动,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有坏死组织,有脓液、臭味,易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外翻,有明显炎症,自觉疼痛。 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发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状,破坏性大,有明显疼痛,易转移,预后不良。 病变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肿大、固定。大部分肺鳞状细胞癌起源于中心性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或段支气管。 肿瘤科、眼科、疾病描述鳞状细胞癌亦称皮样癌,主要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皮肤开始。 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其多发部位。此类癌肿恶性程度较基底细胞癌者为高。发展较快,破坏也较大。即可破坏眼部组织,侵入副鼻窦或颅内,又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耳前或颌下淋巴结,甚至引起全身性转移。多发发生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睑缘皮肤粘膜移行处。 3诊断 表皮角化,肿瘤由鳞状上皮细胞团块所组成,不规则地向真皮内浸润,棘细胞呈瘤性增生,呈条索状或巢状细胞团,边缘以基底细胞层,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细胞团内有很多分裂象,周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1.注意发病年龄、癌肿部位、职业。有无长期风吹日晒或海上生活史,有无吸烟嗜好 及慢性热刺激,有无不稳定性瘢痕、慢性骨髓炎、慢性溃疡病史。 2.注意病变是否粗糙、脱屑、溃破等,邻近淋巴结及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固定。 3.胸部X线摄片检查,疑有骨质破坏时尚应作骨X线摄片。 4.邻近淋巴结切除送病理检查。 影像学 放射X线检查:中央型SCC可发生肺叶或整个肺萎陷,伴有纵隔向患侧移位。中心性段或段以下支气管肿瘤可扩散至局域淋巴结,表现为肺门、肺门周围或纵隔阴影,伴或不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 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 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https://www.sodocs.net/doc/7311765545.html,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 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8位。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 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则是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其组织学定义为: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细胞核扩大,多形性和染色过深),细胞正常极性消失,异 常组织成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指南,建议不再使用“异型增生”这一术语,现在使用“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替代。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核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和上皮累及的深度,分为两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部分中国病理学家主张将食管鳞状上皮内不典型增生分为三型:上皮内不典型增生不超 过上皮全层的下1/3,为轻度不典型增生;不超过上皮全层的下2/3, 为中度不典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为重度不典型增生。LGIN 包括轻度及中度不典型增生,HGIN 包括重度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食管鳞状细胞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度不典型增生逐步发展为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早期癌及中晚期癌的过程,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5年的癌变率分别为5%、26%及65%。同一组队列观察13.5年的结果表明,重度与原位癌的癌变率为75%左右,轻、中度不典型增 生的13.5年癌变率分别为25%和50%左右[1] 。 二、内镜下常用切除技术 1.EMR :EMR 是一种用来切除消化道浅层(黏膜层和黏 膜下)无蒂或平坦型肿瘤的内镜技术,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 功能,主要用于切除<2cm 的病灶或者对更大病灶进行分片切除。常见的辅助技术包括:注射、透明帽和套扎。操作前,对病灶边界进行表面标记。注射辅助EMR ,又称为“盐水辅助”息肉切除术,常用于治疗结肠大块平坦型息肉。EMR 进一步分为“注射-切除”法(经单通道内镜使用电凝圈 套)和“注射-抬举-切除”法(双通道:抓钳抬高病灶,另一通道进入圈套)。此外,尚有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 ,EMBM ),其应用改良的静脉曲张圈套器完成,可连续切除多次,无需预先黏膜下注射;以及分片黏膜切除术等。各技术原则基本相同,多是先进行注射将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然后切除局部隆起的黏膜病灶。目前最常用的是透明帽法和EMBM 法。 透明帽EMR 操作步骤:按常规内镜检查进行准备,先全面观察食管情况,然后进行碘染色,明确病变距离和位置。在已确定病变部位周围1~2mm 外进行电凝标记,分别距病变远/近端1~2cm 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确定病变处黏膜下组织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安装透明帽后再次进镜,圈套器放置于透明帽内,通过负压吸引将病变组织吸入透明帽内,收紧圈套器通电切除黏膜,将切除的黏膜组织吸入透明帽内随内镜退出。检查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再进镜观察食管黏膜切除后创面有无出血、穿孔等,染色后观察是否有残留。若残留较多,按上述步骤再次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若仅有少量残留,可应用APC 治疗。切除后,除术前有反酸病史,术后均无需服用制酸剂。术后应用抗生素3d ,禁食3d ,1周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及工作。黏膜切除术后创面的愈合:黏膜切除直径小于3cm 者,2周后溃疡表面全部由鳞状上皮覆盖,4周完全愈合,形成疤痕;直径大于

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文章目录*一、鳞状细胞癌的概述*二、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三、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四、鳞状细胞癌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鳞状细胞癌的并发症*六、鳞状细胞癌的防治方案 鳞状细胞癌的概述 1、定义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又名表皮癌,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癌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角化。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处。此外,有些部位如支气管、膀胱、肾盂等处虽无鳞状上皮覆盖,但可通过鳞状上皮化生而形成鳞状细胞癌。 2、别称表皮癌、鳞癌 3、发病部位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皮肤科

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 1、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症状鳞癌在外观上常呈菜花状,有时癌组织发生坏死而脱落形成溃疡,产生恶性臭味,若癌细胞向深层 发展则形成侵袭性生长。癌细胞也可向远处转移,形成继发肿瘤。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是红色硬结,以后发展成疣状损害、浸润,常有溃疡、脓性分泌物、臭味,见于颞、前额及下口唇。 2、鳞状细胞癌的分类根据临床形态,通常有两型: 菜花样(乳头状)型:初起为浸润性小斑块、小结节或溃疡, 继而隆起成乳头状以至菜花样,淡红至暗红色,底宽,质硬,表面 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附以鳞屑和结痂,顶部中心区常有钉刺样角质,若将其强行剥离,底部容易出血。此型多见于面部和四肢。 深在型:初起为淡红色坚硬小结节,表面光滑,有光泽,渐增大,中央呈脐形凹陷,周围有新发结节。结节破溃后,形成火山口样溃疡。边缘坚硬、高起并外翻,溃疡底面高低不平,有污垢坏死组织和恶臭、脓样分泌物,发展较快,向深处浸润,可达肌肉和骨骼。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很高,很早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但很少血源转移。预后较差。 鳞状细胞癌的病因病机 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的刺激有明显关系,长期日光晒曝 和慢性刺激是主要发病潜因,外伤、放射线照射、焦油类衍生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