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汇编)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汇编)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汇编)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汇编)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T5791一1993 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7929一1995 1:500 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

GB 50162—19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 50188—1993 村镇规划标准

GB/T 50265—1997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6—199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 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 18—199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72199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 73—19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 021—1989 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 Y/J002—1987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 总则

3.1.1 本标准所称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3.1.2规划的基本原则

a)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b)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c)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因地制宜。

3.1.3 规划的内容

a)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b)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

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d)配置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e)项目规划的可行性论证。

f)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3.1.4规划的依据

根据规划任务书的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1.5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3.1.6 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3.2 规划编制程序

3.2.1 规划准备

规划准备是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小组、搜集整理资料等。

3.2.1.1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规划任务书制订项目规划工作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及经费预算等。

3.2.1.2 成立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规划。

3.2.1.3 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

3.2.1.4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

a)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

1)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覆盖范围、区内人口

等。

2)自然条件。包括项目区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地质。植被、自然灾

害等情况。

3)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4)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与

文化等。

5)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

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行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等的规定和标准。

b)资料分析整理:

1)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

2)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

3)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

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利用现状分析,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程度。

3.2.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根据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3.2.4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沟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等。

3.2.5规划编制

根据项目规划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项目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和生物措施的位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

3.2.6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

3.2.6.1 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a)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能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对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人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体系(如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构)筑物修筑、生物措施等)以及项目规划目标实现的保障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3.2.6.2 社会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城乡居住和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单位面积耕地供养人数等。

3.2.6.3 经济效益评价

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率、耕地面积增加率、投人产出率、技术措施增产率等。

3.2.6.4 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土地沙化治理面积、土地污染治理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

3.2.6.5 规划方案确定

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

3.2.7 上报审批与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及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农用地开发整理项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的工程,其他工程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

3.3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提高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是:

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

b)提高农村人口聚居程度。

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

d)提高土地质量。

e)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f)增加耕地收益。

g)提高土地利用率。

h)改善生态环境。

农用地整理可根据整理后土地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重点是耕地整理。

3.3.1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3.3.1.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的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目标。

3.3.1.2 项目总体布局

a)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2)经济发展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

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b)总体布局

1)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情况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用地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和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沟渠布局情况,确定区内交通道路的类型和位置。

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

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和发展方向。

3.3.1.3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是指在对洪、涝、旱、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

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对沟渠的灌排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沟渠的协调配套。

——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沟渠长度与水源地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A 表AI。

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

——平原地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用。冲田沟渠系布置可随地形在山坡来水较大的一侧沿山脚布置排水沟;山坡来水较小。地势较高的一侧,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旁田来水。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间布置排灌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A表AZ、表A3、表A4。

3)地下排灌工程

应考虑渠(管)首(泵站)位置适中,渠(管)线最短;干支沟渠相互垂直,各级排灌设施配套;渠(管)线沿高地布置,路渠(管)结合。布置形式根据地形可分为:两边分水式、一边分水式。

4)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

——排灌系统的其他工程规划要求。满足渠系输水、分水、蓄水、泄水、排水及防洪等要求,保证渠系正常运行;建(构)筑物数量、类型在满足安全运行、便于管理的条件下,做到数量少、工程量省,应尽量采用联合布置形式;应使流态稳定、水头损失小,能控制较大自流灌溉面积;保证灌区交通顺畅,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小型水库规划。包括库址、坝址。坝型选择,库容确定以及其他水库建(构)筑物的规划设计。

——小型抽水站规划。包括抽水站布置与站址选择,抽水站流量、扬程的确定及机组配套与选择等。

——排灌水工建筑物配置。进行水工建筑物规划,必须保证排灌水顺利通过各种天然与人工的障碍,并能调节水量、联结工程等。其中包括控制泄水建筑物、交叉建筑物、联结建筑物和量水建筑物等的配置。

b)喷滴灌工程规划

1)喷滴灌系统的选择。根据地形、土壤、气象、水源、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方式,选定喷滴灌系统的类型。

2)管(渠)道系统布置。根据水源、地形、作物分区及喷滴灌系统工作特性,对干、支管进行布置。滴灌系统分干、支、毛三级管道,布置时应相互垂直。

c)坚井工程规划

1)竖井工程规划一般与灌排系统配合进行。竖井工程规划时要进行地下水资源估算.查清地下水储量、可采量及可利用量;计算降雨人渗补给、灌溉回渗补给、河渠引水补给及地下径流补给量;进行水资源采、供平衡计算,确定宜开采水层,合理规划井位、井距,确定井的数量。大面积开采地区.必须进行总体规划,避兔造成地下水的恶化和产生地面沉降。

2)竖井工程规划。包括井型选择、井数确定、井的平面布局等。

d)排灌电气工程规划

确定电力排灌设备总容量、受载系数和同时率,计算负荷量。合理布设变电站,确定主变容量和电压等级.确定馈线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3.3.1.4 道路规划

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已有道路相连接,路宽选择参见附录A表AS。

3.3.1.5 田块规划

a)规划要求

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b)耕作田块方向

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在风蚀区,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o-45 o方向布置。

C)耕作田块长度

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田块的长度。田块长度一般为500-800 m,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

d)耕作田块宽度

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

机械作业要求宽度200-300m

灌溉排水要求宽度100-300m

防止风害要求宽度200-300 m

e)耕作田块形状

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

f)耕作田块土壤

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

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1)平原地区

水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 cm以内,长度保持在60-120 m为宜,宽度以20-40 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40 cm为宜,埂顶宽以10-20cm 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

2)滨海滩涂区

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为30-50 m,长宜为300-400 m。

3)丘陵山区

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可将其修筑成水平

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

——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应因地制宜,视地形、地面坡度、机耕条件、土壤的性质和干旱程度而定。梯田应尽量集中,并考虑防冲措施。

——梯田田面长边应沿等高线布设,梯田形状呈长条形或带形。若自然条件允许,梯田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m,以150-200m为宜。

——田面宽度应考虑灌溉和机耕作业要求,陡坡区田面宽度一般为5-15 m,缓坡区一般为20-40 m。

3.3.1.6 防护林规划

包括整理过程中涉及的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和保护草等规划。

a)农田防护林规划

根据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的要求又上休带配置方向、林带防护间距进行规划。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

b)其他防护林规划

水土保持林、护岸固滩林、固沙林、海防林、防岸林、护路林等其他防护林规划,应参照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

C)保护草规划

在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地区,在种树的同时种植草本植物,恢复草被,增加覆盖率,蓄水保土,防风固沙,减少径流和沙移。草场根据项目区地形、士壤、草被情况及固坡要求,与林业的工程措施配合进行规划。

3.3.1.7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

a)治坡工程规划

1)坡地梯田规划。包括水平梯田、隔坡梯田和坡式梯田规划。

2)鱼鳞坑与水簸箕工程规划。鱼鳞坑一般布置在坡地上部,上下两排呈“品”字形分布;水簸箕布置在较缓的坡地、集水凹地,根据集水面积、地面坡度等确定其大小和间距。3)坡地蓄水工程规划。指对截留沟、蓄水池、水窖等工程设施的布局安排。

具体规定参照GB/T 16453.1。

b)治沟工程规划

1)沟头防护工程。包括修筑土鬼树桩珠截水沟埂及造林护沟。主要布局于沟头。

2)谷坊工程。布局在沟谷比降较大,沟谷狭窄、切割较深,一般难以耕作的山区。

3)淤地坝。布局在沟谷较宽、比降较小的沟谷中下游。

具体规定参照GB/T 16453.3。

C)治滩工程规划

主要是通过人工垫土、水力冲土办法,治理河滩地、淤地造田,包括修堤、改河道、引洪淤滩工程等规划。

d)防洪防潮工程规划

根据洪潮特点,合理确定堤围位置。按防洪、防潮标准,设计堤顶高程和堤线。

联围筑堤工程,要合理进行联围布局,缩短防洪堤线,应对上下游、左右岸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规划干、支流的联围和分流,并要进行联围水利计算。

e)潮排工程规划

包括潮排与机电排工程规划。通过潮位频率计算及围内水位推算决定排水方式,确定排水面积、潮排、抽排范围及配合方式,进行潮排工程布局。

f)引淡防咸工程规划

包括防咸标准、咸田淡水压咸用水量确定、淡潮期“偷淡”工程、筑闸拒咸工程及蓄

淡工程等规划。蓄淡工程包括海滩地围海蓄淡、海港堵港蓄淡、挡潮堤蓄淡、围垦区内港道蓄淡及低洼滩地蓄淡等规划。

g)防护草规划

确定草被种类和密度,并根据地形、土壤、草被情况及固坡的要求进行布局。3.3.2 园地整理项目规划

3·3.2.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区位条件、技术水平以及土地的适宜用途和水资源条件,确定园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2.2 园地种类的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确定园地的种类。

3.3.2.3园地小区规划

a)面积。根据地形条件、田间排灌工程、生产管理和机械操作的需要确定。

b)形状。平原地区以正方形为宜,丘陵山区以沿等高线走向等宽弯曲形状为宜,其他地区以长方形为宜。

C)方向。平原地区以南北向为宜,长边应与主害风向垂直。

3.3.2.4 排灌渠系、防护林网规划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3.3.2.5 道路规划

项目区一般布设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干道设在中部,呈十字形或井字形布局,外与村镇、公路相通,内与支道相接;支道一般垂直于干道,设于小区边界上;小区内设置田间道和生产路,供人畜行走和作业。

3.3.2.6 生态环境保持工程规划可参照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相关内容进行。

3.3.3 林地整理项目规划

3.3.3.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与项目区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以及周边土地的用途,确定林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3.2 林地种类确定

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确定林地的种类。

3.3.3.3 树种的选择和配置

根据已确定的整理目的,按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结合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和配置树种。3.3。3.4 道路规划

根据采伐、集材、营林、护林的要求规划道路网,并与林外的道路网相连接。3.3.4 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

3.3.4.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牧草地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以及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定牧草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4.2 放牧地规划

根据草地生产力和牲畜习性及便于管理的要求,划分季节牧地,合理配置各畜牧群固定放牧地段。在各放牧地段内划分轮牧小区,确定轮牧小区的数目、面积、位置及配置。

3,3.4.3 割草地规划

选择割草地,划分轮割区,制定轮割制度,确定贮草场的位置、面积及内部配置。3.3.5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3.3.5.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需求、项目区地形、水文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确定水面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3.3.5.2 水源地保护规划

根据当地需水量、地形和水源地的来水条件,确定水源地的整治方式和保护范围。3.3.5.3 水产用地规划

根据气候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和布局。

3.3.6 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区内村镇人口预测、服务半径、土地适宜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区位条件等,确定村镇数量、用地规模、布局工程规划。

3.3.6.1 村镇数量和规模确定

a)按村镇地位和职能将其划分为村庄和集镇两个层次,并按规模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等级,参见附录A表A6。

b)预测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根据各层次。各级别村镇的服务半径及经营半径,结合项目区内现有村镇规模。布局情况,确定各层次、各级别村镇数量及人口数量。

C)各村镇用地规模按公式(1)确定:

S村镇=n·S人均X 10-6……………………(1)式中:

S村镇——村镇用地规模,km2

n——村镇人口,人;

S人均——人均建设用地,m2/人。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GB 50188(见附录A表A7)确定。同时,应根据建设用地构成比例,进行人均建设用地的控制(见附录A表AS)。

3.3.6.2 村镇用地评价

根据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条件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建设要求,对村镇用地进行评价:

a)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地形平坦、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水灾等危害的地段。若是扩建原村镇,一般应要求村镇基础设施良好、建筑物布局合理。

b)基本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必须采取一些工程准备措施才能修建的用地。

C)不适用修建用地:是指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田或土地承载力低或地形坡度陡、常受自然灾害侵袭等用地。

3.3.6.3 村镇用地布局

综合考虑当地的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生态环境、经营半径、服务半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村镇用地现状等因素,确定村镇用地布局。

当涉及多个村镇合并时,应征求相关村镇居民、单位与政府的意见,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村镇归并协议,并得到上级人民政府的批准。

3.3.6.4 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进行村镇内部用地整理规划。供水、道路。供电、通讯、灾害防治工程等用地规划参照GB 50188。

3.3.6.5 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

按照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求需要搬迁的村镇,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实施村镇用地的复垦规划,以达到满足农业生产对用地的要求。

3.4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4.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项目区土地的适宜用途、当地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目标。

a)完善城市士地功能分区和布局;

b)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

C)增加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

3.4.2 开发整理类

a)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b)低容积率、高建筑密度、无规则、杂乱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C)闲置和废弃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

3.4.3 原则

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应以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推进科学文化事业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原则。3.4.4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

a)项目区建设用地构成按城市现划对该区的要求确定;

b)城市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以提供适宜的城市建设用地为目标,同时根据城市规划对该区的规划要求.布局各类用地。

3.4.5 基础设施用地规划

以有利于生产、生活,建设和美化环境为原则,项目区按城市规划要求布局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系统,并制定保护环境的工程措施。

3.5土地开发项目规划

土地开发项目规划是指对荒山、荒地、荒水、荒滩涂等未利用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使宜农荒地改造为可利用的农用地所做的统筹安排和具体部署。

3.5.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开发项目规划目标。

a)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b)改善生态环境2

C)提高土地利用率;

d)增加土地收益。

3.5.2 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条件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确定待开发土地适宜用途。

3.5.3 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3.5.4 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开发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开发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的土地开发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3.5.5 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开发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防止风沙、改良盐碱、引水蓄淡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

3.6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

土地复垦项目规划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根据其可恢复能力的适宜用途,对其复垦后土地利用方向及配套设施作出的具体安排。

土地复垦类型包括水灾、地质灾害及其他自然灾害引起的灾后土地复垦、矿山开采引起的矿地复垦、各种污染引起的污染土地复垦、交通水利等已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3.6.1 目标确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当地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以及待复垦上地资源的适宜用途,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土地复垦项目规划目标。

a)重建永久景观地形;

b)恢复土地生产能力;

c)提高土地利用率

d)增加土地效益

e)改善生态环境

f)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3.6.2 待复垦土地适宜用途确定

以满足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对土地性质的最低要求为标准,根据土壤侵蚀程度、地形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文与排水条件、盐碱化改良条件、微地形起伏程度、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等确定待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

3.6.3 原则

a)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复垦土地资源,实现良性生态循环;

b)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最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C)有利于促迸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满足人民生活和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3.6.4 土地利用结构确定

根据待复垦土地的空间特性、区位因素、土地适宜用途、各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要求,确定复垦用地结构(具体参见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大型的土地复垦项目应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用地、居民点用地的合理配置以及沟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用地的综合配套。3.6.5 配套设施规划

土地复垦的主要配套设施有道路、灌排水、防洪、防涝、水土保持、改良盐碱等设施,各配套设施的规划参见耕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具体要求。

3.7 因大型工程建设,使部分土地破碎零乱,为合理、高效地利用土地,必须对其进行整理,若涉及到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则按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迸行,若涉及建设用地整理,则按建设用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要求进行。

3.8 规划成果

3.8.1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附件。3。8.1.1 规划文本的主要内容

a)前言。简述规划的目的、任务、依据和规划期限。

b)项目区概况

1)项目区基本概况。

2)自然条件。

3)自然资源。

4)社会经济条件。

5)土地利用现状。

6)土地利用潜力状况。

7)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

c)规划目标与方针。简述规划目标和开发整理的方针。

d)规划方案

1)规划标准。

2)项目的总体布局及各项工程规划。

3)各类用地指标调整计算。

e)规划方案评价

对规划方案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评价,论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f)实施规划的措施。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可提出在组织领导、机构、经费、政策、科学研究、技术培训等方面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所提出的措施应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3.8.1.2 规划说明的主要内容

a)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

b)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

C)规划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规划的有关技术问题、规划的协调情况及其他必要问题的说明。

3.8.1.3 规划图件

a)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件包括主件和附件。

l)主件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

2)附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b)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10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应分幅编制。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的主要内容:

——境界线、土地权属界线。

——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明显或重要地物点。

——现状图例应符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GB/T 7929、GB/T 5791。

c)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编制要求

1)比例尺:不小于1:ito)(。

2)士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应以士地开发整理项目现状图为基础进行编制。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图的主要内容:

——必要的地理要素。

——设计高程。

——水流方向。

——沟、路、林、渠及建(构)筑物等的位置。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布局。

—权属界线。

4)图面配置内容应包括:图名、图廓、方位坐标、坐标系统、指北针、邻区名称

界线、图签栏等。图签栏应包括图名、图号、核定人、审查人、校核人、规划单位、制图单位、制图者、比例尺、制图时间等内容。

5)图例

图例应符合规范(见附录D)。

3.8.1.4 规划附件

a)规划方案审议及重要会议纪要。

b)规划数据、图表等基础资料。

C)涉及到村镇用地整理的项目区,应附上村镇建设规划图。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设计

4.1 基本规定

4.1.1 设计依据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以项目规划和设计任务书为依据。

4.1.2 设计原则

a)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要求。

b)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C)因地制宜。

d)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兼顾。

4.1.3 项目设计的类型

a)耕地整理工程设计。

l)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2)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3)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5)农田生态防护林设计。

b)园地整理工程设计。

C)牧草地整理工程设计。

d)养殖水面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e)林地整理工程设计。

f)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g)城市、村镇用地整理工程设计。

h)土地复垦工程设计。

i)土地开发工程设计。

4.1.4 项目设计应由项目提出者委托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

4.1.5项目设计应由具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4.1.6 项目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4.2 农田平整工程设计

4.2.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4.2.1.1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原则

a)因地制宜。

b)确保农田旱涝保收。

c)填挖土方量最小。

d)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相结合。

4.2.1.2 农田田面高程设计

a)地形起伏小、土层厚的旱涝保收农田田面设计高程根据土方挖填量确定。

b)以防涝为主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涝水位0.2m以上。

c)地形起伏大、土层薄的坡地的田面高程设计应因地制宜。

d)地下水位较高的农田,田面设计高程应高于常年地下水位0.8in以上。

4.2.2 梯田田坎设计

4.2.2.1 梯田田坎设计原则

a)安全稳定。

b)占地少。

c)用工省。

d)因地制宜选择田坎材料。

4.2.2.2 梯田田面宽B,田坎外侧坡度α,原地面坡度θ,田坎高H(见图1),从图中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

B m=Hctgθ

Bn=Hctgα

B=Bm-Bn=H(ctgθ-Ctgα)

H=B/(ctgθ-ctgα)

B1=H/Sinθ

式中:θ——原地面坡度,(o)

a——埂坎坡度,(o)

H——埂坎高度,m;

B——田面净宽,m;

B n——埂坎占地,m;

B m——田面毛宽,m;

B1——原坡面斜宽,m。

图1 梯田断面要素

4.2.2.3 梯田田坎设计

土质粘着力愈小或田坎愈高,田坎外侧应愈缓。田坎高度在3m以下的外侧坡,一般可选用45O-80O,田坎内侧坡可选用45O-60O。田坎稳定性要求按土力学方法进行计算。4.3 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设计

4.3.1 目的

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农田水利设施工程有两类,一是水源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蓄、引、提相结合的工程等。二是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以及系统上的建(构)筑物等,田间工程包括排灌沟渠、畦、格田工程以及土地平整工程等。

4.3.2 设计标准

4.3.2.1 堤防工程的级别及设计标准

a)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及级别

1)堤防工程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区内防洪标准较高于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确定。堤防工程的级别应符合附录B表B1的规定。

2)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巨大,影响十分严重的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提高;遭受洪灾或失事后损失及影响较小或使用期限较短的临时堤防工程,其级别可适当降低。采用高于或低于规定级别的堤防工程应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当影响公共防洪安全时,应同时报有批准权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3)海堤的乡村防护区,当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农作物高产或水产养殖产值较高时,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海堤的级别亦相应提高。

4)蓄、滞洪区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应根据批准的流域防洪规划或区域防洪规划的要求专门确定。

5)堤防工程上的闸、涵、泵站等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设计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

b)安全加高值及稳定安全系数

1)堤防工程的安全加高值应根据堤防工程的级别和防浪要求按附录B表B2的规定确定。l级堤防重要堤段的安全加高值,经过论证可适当加大,但不得大于1.5m。

2)无粘性土防止渗透变形的允许坡降应以土的临界坡降除以安全系数确定,安全系数宜取1.5~2。无试验资料时,无粘性土的允许坡降可按附录B表B3选取,有滤层时可适当提高。特别重要的堤段,其允许坡降应根据试验的临界坡降确定。

3)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4的规定。

4)滨海软弱堤基上的土堤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当难以达到规定数值时,经过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适当降低。

5)防洪墙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5的规定。

6)防洪墙抗倾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附录B表B6的规定。

4.3.2.2 灌溉标准

a)设计灌溉工程时应首先确定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的灌溉工程也可按抗旱天数进行设计。

b)灌溉设计保证率可根据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灌区规模、灌水方法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按照附录B表B7确定。

4.3.2.3 排水标准

a)排涝标准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应根据排水区的自然条件、涝灾的严重程度及影响大小等因素,经技术经济论证确定,一般可采用5-10年,或参照经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批准过的地区性提法。经济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经济条件目前尚差的地区,可分期达到标准。

b)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泊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l-3d 暴雨从作物受淹起l-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l-3d 暴雨3-5d排至耐淹水深。具有调蓄容积的排水系统,可根据调蓄容积的大小采用较长历时的设计暴雨或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排空调蓄容积的时间,可根据当地暴雨特性,统计分析两次暴雨的间歇天数确定,一般可采用7-15 d C)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附录B表B8 选取。

d)设计排涝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根据

排水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生产发展水平等,选用经过论证的方法计算。

e)设计排渍深度、耐渍深度、耐渍时间和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农作物试验或种植经验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资料或调查资料时,旱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8-1.3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可取0.4-0.6 m;旱作物耐渍深度可取0.3-0.6 m,耐渍时间3-4 d。水稻田适宜日渗漏量可取2-8 m m/d(粘性土取较小值,沙性土取较大值)。

f)有渍害的旱作区,农作物生长期地下水位应以设计排渍深度作为控制标准,但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水排除后,应在旱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至耐渍深度。水稻区应能在晒田期内3-5d将地下水位降至设计排渍深度。土壤渗漏量过小的水稻田,应采取地下水排水措施使其淹水期的渗漏量达到适宜标准。

g)适于使用农业机械作业的设计排渍深度,应根据各地区农业机械耕作的具体要求确定,一般可采用0石-0.sin。

h)设计排渍模数应采用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测资料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公式(2):

103μH

q h=

86.4T

(2)式中:q h一设计排渍模数,m3/s·km2;

μ——土壤给水度(释放水量与土壤体积的比值);

H——地下水位设计降低深度,m;

T——排渍历时,d。

i)改良盐碱土或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其排水标准除应执行上述各条规定外,还应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地下水临界深度应根据各地区试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试验或调查资料时,可按经验值确定,其数值可查附录B表B9。4.3.2.4 防洪标准

a)蓄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0确定。

b)引水、提水枢纽工程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l确定。

c)灌排建筑物、灌溉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2确定。

d)潮汐河口灌排(兼挡潮)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级别按附录B表B13确

e)灌区内必须修建的排洪沟(撇洪沟),其防洪标准可根据其洪流量的大小,按重现期5-10年确定。

f) 灌区内防洪堤或挡潮堤的防洪标准,应根据防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和受灾后损失的

大小,按GB 50286的规定确定。

4.3.2.5 灌排水质标准

a)以地面水、地下水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与工业废水作为灌溉水源时,其水质均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

b)在作物生育期内,灌溉时的灌溉水温与农田地温之差宜小于10℃。水稻田灌溉

水温宜为15-35℃。

C)灌区内外农田、城镇及工矿企业排人灌排渠沟的地面水和污水水质必须符合GB 3838和GB 8978的规定;回灌地下水的水质除应符合上述规定外,还应该符合GB 5084的规定。

4.3.3 蓄水工程设计

蓄水工程是指通过人工修筑工程的方法拦蓄天然降水或利用地下水,以供灌溉用。

本项工程应由具有资质的水利工程设计部门专门负责。

4.3.3.1 设计要求

a)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应以项目规划和灌区灌溉设计标准为依据。

b)大、中型灌溉供水水库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灌溉设计保证率、水资源的可利用条件、灌溉用水量和其他用水量等,经调节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c)以灌溉水稻为主的水库,应采用分层取水的方式。取水口的分层及底部高层应根据当地或相邻地区水库的水温与水深相关关系及其季节性变化的特点等分析确定。大、中型水库可采用塔式取水建筑物,小型水库可采用卧管式取水设施。

4.3.3.2 用作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库,蓄水量在旷-l”d范围内,筑坝材料应因地制宜,采用当地材料,如上料、砂砾、石料以及混凝土。

4.3.3.3 水库工程包括挡水建筑物、放水建筑物和溢洪道。挡水建筑物即蓄水坝,是水库的主体工程,按建筑材料分,蓄水坝分土坝、堆石坝、土石混合坝,习惯上还包括浆砌石坝。

4.3.3.4 水库位置应充分利用天然地形,根据经济与安全原则考虑。坝址尽可能选择河谷较窄、库内地形平坦、地质可靠、不漏水、不坍塌、不滑动、水源可靠、有足够来水量的地段,集雨面积应是灌溉面积的1.5倍以上;坝址附近有足够的适宜筑坝材料。坝址尽可能接近灌区,缩短渠道线路长度,减少渠系建筑物数量和沿途渗漏及蒸发损失;要注意保护库区内的山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避免造成水库淤积。4.3.3.5 设计内容包括水库容积、来水量、用水量计算和水库建筑物设计。4.3.4 引水工程

4.3.4.1 渠首引水工程设计应根据河(湖)水位、河(湖)岸地形。地质条件和灌溉对引水高程、引水流量的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后选择采用无坝引水或有坝(闸)引水方式。

4.3.4.2 当河(湖)岸地形较陡。岸坡稳定时,渠首工程宜采用岸边式布置;当河(湖)岸地形较缓、岸坡不稳定时,可采用引渠式布置。

4.3.4.3 元坝引水的渠首的引水角度宜取30O-60°。引水角前沿宽度不宜小于进水口宽度的2倍。

4.3.5 灌溉泵站设计

4.3.5.1 灌溉泵站设计应对扬程、流量、泵的数量进行计算,泵址应根据地形、地质、水流、动力源等条件确定。

4.3.5.2 泵站应进行泵房、泵房机电设备、进水管系、出水管系及配套设施的设计计算。

4.3.5.3 灌溉泵站设计详见GB/T 50265和GB 50288。

4.3.6 机井设计

4.3.6.1 机井设计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情况进行设计,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3.6.2 机井设计应计算机井最大可能出水量、最大可能水位降落值、单井群井影响半径、机井数量及井距。详见GB 50288。

4.3.7 灌溉输配水工程

a) 输配水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渠道或管道系统及相应的建(构)筑物等。4.3.7.1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幻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各级渠道上可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桥梁、涵洞、涵管和量水建筑物等。

b)灌溉渠道系统设计包括横断面设计和纵断面设计。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及渠道横断面、纵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1、C2、C3。

4.3.7.2 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a)灌溉管道系统组成及配置

1)灌溉管道系统可根据地形、水源和用户用水情况,采用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

2)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配水口的位置、给水栓的型式和规格尺寸,必须与相应的灌溉方法和移动管道连接方式一致。

3)各级管道进口必须设置节制阀,分水口较多的输配水管道,每隔3-5个分水口应设置一个节制阀;管道最低处应设置排水阀。

4)水泵出口逆止阀或压力池放水阀下游,以及可能产生水锤负压或水柱分离的地方安装进气阀。

5)管道的驼峰处或长度大于3km但无明显驼峰的管道中段安装排气阀。

6)水泵出口处(逆止阀下游或闸阀上游)安装水锤防护装置。

7)在适当位置设置压力、流量计量装置。

b)地下灌溉管道断面形状

1)圆形管,以预制混凝土管套接埋设或现场浇制。

2)马蹄形管,上圆下方,可以预制构件装配,也可现场浇制。

3)椭圆形管,宜现场浇筑。

c)灌溉管道系统设计

1)系统进口设计流量应根据全系统同时工作的各配水口所需要设计流量之和确定,设计压力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如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提高全系统

工作压力又不经济时,可另行增压;部分地区水压过高时,应安装调减压装

置。

2)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计算可详见附录C中C4的有关部分。

3)管道设计流速应控制在经济流速0.9-1.5m/s,超出此范围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4)管道的纵、横断面应通过水力计算确定,并应验算输水管道产生水锤的可能性及水锤压力值。管道转角不应小于90°。

5)输水管道的强度可按下列各种荷载组合情况进行计算。

—填土和运输工具对放空管道的压力。

—管道中水的工作压力、土压力和运输工具压力。

—管道中产生水锤时的水压力和土压力。

d) 管材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所选管材的工作压力应大于或等于灌溉管道系统分区或分段的设计工作压

力。

2)固定管道宜优先选用硬塑料管、钢丝网水泥管或钢筋混凝土管,选用钢管、

铸铁管时,应进行防腐蚀处理。

3)所选管材外形、规格、尺寸、公差配合和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的规定,管材使用年限应符合SL 72的规定。

4)所选管材必须经国家计量认证的质检机构抽检合格。

e)千亩以上连片农田的灌溉管道系统,宜采用优化方法进行设计。

4.3.7.3 渠道防渗工程设计

a)渠道防渗工程是节约用水、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

b)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灌区规模、水资源丰缺情况以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诸因素综合评价,经论证确定,优选符合当地具体条件的防渗工程。

c)防渗材料的运用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量力而行和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可选用土料、砌石、塑膜材料、沥青混凝土、混凝土等材料。各种材料的防渗性能应经过科学试验,材料配合比应经过试验确定。详见SL 18。

4.3.7.4 喷灌、滴灌系统设计

喷灌系统一般包括水源、动力、水泵、管道系统及喷头等部分。喷灌系统设计包括灌水定额和灌水周期的设计及计算喷头数。支管数、管道系统的水头损失及水泵选择动力功率。

滴灌系统一般包括压力源、输配水管路、滴头等部分。滴灌系统设计包括确定系统用水率、确定系统面积及进行滴灌系统布置设计、滴灌系统水力设计。

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4、CS。

4.3.8 农田排水工程设计

农田排水工程,根据排水的目标基本分为除涝降低地下水位和洗盐除碱两种类型。4.3.8.1 排水方法有明沟排水、暗沟排水、竖井排水以及生物排水法。按照排水在地面水水位与承泄区水位之间垂直距离,也可分为自流排水和机电抽排水。4.3.8.2 排水系统由田间排水集水沟、各级输排水沟道、承泄区以及附属其上的控制建筑物(水闸)、交叉建筑物(涵洞、渡槽。倒虹吸、桥梁等)、联接建筑物(跌水、陡坡)组成。

4.3.8.3 农田排水工程应进行排水沟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

排水沟设计流量、排水沟设计水位计算及排水沟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具体方法参见附录C中C6。

排水暗管埋深、间距、设计流量、管径及比降的具体计算方法参见附录C中C7。4.4 排灌电气工程设计

4.4.1 根据电力排灌站的特点、重要性,确定电动机的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及合数。200 kw以下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380 V,200 kw及以上的电动机额定电压一般采用 6 kV。

4.4.2 电气主接线的设计

4.4.2.1 电气主接线设计的原则

a)满足电动机起动要求。

b)尽可能与成套设备标准方案相符合。

c)不影响近区农村用电安全。

4.4,2.2 电气主接线设计

根据电力排灌站安装的电动机额定电压、单机容量、台数及供电电网情况确定电气主接线、供电电网、输送容量及输送距离的关系,一般可参考附录B表B14。

a) 一般排灌站在非排灌季节短时停电对排灌影响不大时,其主接线可以比较简单,可采用一回路电源进线,一台主变压器,单母线接线。

b)短时停电对排灌站排灌影响较大时,其主接线的可靠性要求相应提高,可寻找二个电源,采用二回进线,母线分段等。

c)排灌站专用变电站的电压多为35/6 kV、35/0.4 kV、10/0.4kV。变电所一般为露天布置,电动机配电装置放在机房内。

4.4.3 配电装置设计

4.4.3.1 配电装置组成: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高压开关箱。

4.4.3.2 配电装置的确定。根据额定电流、内部电器设备要求及安装要求确定低压配电屏,动力照明配电箱和高压开关箱的型号,500 V以下低压动力系统中,多采用BDL -l,IK;1.型配电屏,其主要技术数据见附录B表B15;动力照明配电箱普遍采用XL (F)-14、XL(F)-15型,其主要技术参数见附录B表B16;高压开关箱大多采用固定式GC-1A(F)型。

4.4.3,3 室内配电装置布置

a)室内配电装置布置的尺寸,与电气设备的电压等级、操作元件的型式以及载流部分两侧是否有廊道等因素有关。不同相带电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带电部分与建筑物其他部分之间的最小距离见附录B表B17,设计尺寸要略为放大,以便安装和检修。配电装置前面的走廊宽度,应保证设备搬运和维护方便,但不应小于下列数值:设备一面布置时1.0m

设备两面布置时1.2m

对于有开关及隔离开关操作装置的走廊,其宽度应为:

设备一面布置时1.5in

设备两面布置时2.0m

b)高低压母线空墙安装,载流母线的布置距地面应有2.5m以上的高度。

C)电缆与导线敷设,排灌站采用的电缆和绝缘导线,在数量较少时,一般穿管敷设。

1)管内穿一根电缆时、电缆管内径为电缆外径的1.5倍。

2)一根管子内穿过多根绝缘导线时,导线的总截面一般不大于管子截面的40%。

3)电缆弯曲半径一殷为15 d(d是电缆外径)。

4.5 农村道路工程设计

农村道路是乡镇道路网的延伸.沟通乡镇、村庄与田块之间的联系。设计应参考交通管理部门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道路设计的标准。

4.5.1 项目区内的农村道路,按主要功能和使用特点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4.5,2 干道、支道技术要求

4.5.2.1 交通量:根据旺季交通运输及生产运输车流量保证率确定,见公式(3):

A=2N/dp (3)

式中:A——交通量,辆/昼夜;

N——一定时段内的平均货运量,t;

d——汽车运输期,d

P——每辆汽车平均载重量,t。

4.5.2.2 道路宽度:干道路面宽6-8m,高出地面0.7-l.0m;支道路面宽3-6m,高出地面0.5-0.7m。

4.5.2.3 道路纵坡:主要指干道。平原地区一般应小于6%;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

4.5.2.4 道路弯道半径:根据地形、工程难易及行驶安全确定。平原地区或丘陵地区弯道半径不小于20 m,山区最小半径可为15 m,对翻山越岭回头弯道半径一般可采用12 m。

4.5.3 田间道设施设计原则

a)道路中心线以平直线为主,路长最短,联系简捷。

b)道路坡度、转弯角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

基本农田整理(土地平整)-技术标(完整版)

目录 第一章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第二章工程概况及工期要求 第三章施工准备 第四章施工组织及部署 第五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六章主要材料的投入计划安排 第七章工程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设备及进场计划第八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第九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一章保证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十二章确保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十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及进度网络图 第十四章施工总平面布置

第一章编制原则及编制依据 1.编制原则 根据**市**等两个镇基本农田(血防)“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8施工招标文件规定的内容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在勘察现场的基础上,对本标段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同时考虑了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及运输道路、料源、民情等施工条件的制约,并结合我单位的实际情况,依如下程序编制了本标段的施工组织设计。 (1)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施工程序; (2)认真执行招标文件要求和双方约定条款; (3)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组织施工的原则; (4)采用流水作业组织施工,积极采用网络计划技术进行施工组织与管理,确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原则; (5)施工工艺与机械设备配套的优选的原则; (6)最佳技术经济决策的原则; (7)专业化分工紧密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8)供应与消耗的协调原则; (9)坚持质量第一、积极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切实贯彻施工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制度的原则; 2.编制依据 (1)**市**等两个镇基本农田(血防)“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8施工招标文件。 (2)**市洗脚湖高产农田建设示范项目工程合同编号:HBGD/XT2008-11/SG-6施工招标答疑文件。

强制性条文汇编16版全

强制性条文汇编

目录 第一篇施工质量 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0 1 地基基础 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0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6)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7)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8) 《土方与爆破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1-2012 (22)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 (2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24)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5) 《复合土钉墙基坑支护技术规范》——GB50739-2011 (26) 《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2011 (26)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26)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7)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30) 《冻土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118-2011 (30)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0) 《载体桩设计规程》——JGJ135-2007 (31) 《地下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规程》——JGJ165-2010 (31) 2 主体结构 (32) 《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78-2008 (32) 《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50113-2005 (32)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13 (33)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2011 (34)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11 (3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20204-2002(2011版) (35) 《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37)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40)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41) 《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GB50574-2010 (41)

2018年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最新版

现行最新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地基与基础 序号规范名称规范编号 1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3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11 4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5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7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8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主体结构 序号规范名称规范编号 1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130-2011 2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2 5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2010 6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2011 7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2014 8 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115-2006 9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138-2012 10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13 11 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12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98 1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14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924-2014 建筑装饰装修 序号规范名称规范编号 1 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50327-2001 2 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54-2005 3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4 机械喷涂抹灰施工规程JGJ/T105-2011 5 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103-2008 6 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126-2000 7 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172-2012 8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13 9 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2013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前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更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的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2000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1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2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7—19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3838—19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T5791一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7929一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 GB/T1645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 GB50162—19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50188—1993村镇规划标准 GB/T50265—1997泵站设计规范 GB50286—19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19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217—19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18—1991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7219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73—19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021—1989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 Y/J002—1987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安全技术规范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2018年度

常用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条文内容汇总 1.《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2.《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5.《建筑施工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196-2010 6.《建筑施工升降机安装、使用拆卸安全技术规程》JGJ215-2010 7.《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276-2012 8.《起重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78-2010 9.《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JGJ305-2013 10.《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50720-2011 11.《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02-2010 12.《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JGJ311-2013 1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4.《建筑塔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GJ332-2014 15.《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 16.《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17.《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JGJ146-2013

序号强条 编号 强条具体内容 一《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1 3.4.3 可搞托撑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支托板厚不应小于5mm。 2 6.2. 3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3 6.3.3 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 500mm (图 6.3.3)。 图6.3.3 纵、横向扫地杆构造1-横向扫地杆; 2-纵向扫地杆 4 6.3. 5 单排、双排与满堂脚手架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5 6.4.4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且不应大于4m。 6 6.6.3 高度在24m 及以上的双 排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 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 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 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 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 不超过15m的立面上,各 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 图6.6.3 高度24m以下剪刀撑布置 7 6.6.5 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8 7.4.2 单、双排脚手架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大于两步时,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9 7.4.5 卸料时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10 8.1.4 扣件进入施工现场应检查产品合格证,并应进行抽样复试,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管脚手架扣件》GB 15831 的规定。扣件在使用前应逐个挑选,有裂缝、变形、螺栓出现滑丝的严禁使用。 11 9.0.1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装与拆除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的专业架子工。架子工应

最新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最新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1地基与基础 规范名称规范编号变更情况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有效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有效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有效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有效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有效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有效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有效 湿险炷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有效 湿陷姓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 术规程JGJ167-2009有效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有效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有效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有效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有效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有效 2主体结构

规范名称 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 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 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 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规范编号变更情况GBJ130-90有效GB50496-2009有效JGJ1-91有效JGJ3-2002有效 JGJ12-2006 有效被JGJ19- 2010 JGJ19-92 替换JGJ92-2004有效JGJ95-2003有效JGJ114-2003有效JGJ115-2006有效JGJ138-2001有效JGJ145-2004有效JGJ149-2006有效JGJ137-2001有效JGJ99-98有效 JGJ7-91有效JGJ61-2003有效GB50165-92有效GB50078-2008有效

汇编语言知识大全

第一章基础知识: 一.机器码:1.计算机只认识0,1两种状态。而机器码只能由0,1组成。故机器码相当难认,故产生了汇编语言。 2.其中汇编由三类指令形成:汇编指令(有机器码对应),伪指令,其他符号(编译的时候有用)。 每一总CPU都有自己的指令集;注意学习的侧重点。 二.存储器:1.存储单元中数据和指令没任何差别。 2.存储单元:Eg:128个储存单元(0~127)128byte。 //1字节=1B=1byte=8bit 条件反射:1存储单元=1B=8个2进制;以后的ax,cs之类的占两个存储单元, ah之类的占一个 3.CPU对存储器的读写:地址信息+控制信息+数据信息 三.总线: 1.地址总线:寻址用,参数(宽度)为N根,则可以寻到 2^N个内存单元。 //因为一根总线只能表示0,1,N 根的话可以表示2^N 2.数据总线:传送数据用,参数为N根,一次可以传送N/8个存储单元。 3.控制总线:cpu对元器件的控制能力。越多控制力越强。

四.内存地址空间: 1.由地址总线决定大小。 2.主板:cpu和核心器件(或接口卡)用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 线连接起来。 3.接口卡:由于cpu不能直接控制外设,需通过接 口卡间接控制。 4.各类存储器芯片:RAM,BIOS(主板,各芯片)的ROM,接卡槽的 RAM CPU在操控他们的时候,把他们都当作内存来对待,把他们总的 看作一个由 若干个存储单元组成的逻辑存储器,即我们所说的内存地址空间。 自己的一点理解:CPU对内存的操作是一样的,但是在cpu,内存,芯片之间的硬件本身所牵扯的线是不同的。所以一些地址的功能是对应 一些芯片的。 第二章寄存器 引入:CPU中含有运算器,寄存器,控制器(由内部总线连接)。而 寄存器是可以用来指令读写的部件。8086有14个寄存器(都是16位,2个存储空间)。 一.通用寄存器(ax,bx,cx,dx),16位,可以分为高低位

通信工程建设常用规范强制性条文汇编_公共部分

目录 1、《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 YD/T 5003-2014 (2) 2、《综合电信营业厅设计标准》YD/T 5047-2010 (2) 3、《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YD 5054-2010 (2) 4、《通信局(站)节能设计规范》 YD 5184-2009 (3) 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YD 5059-2005 (3) 6、《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 YD/T 5026-2005 (5) 7、《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技术暂行规定》 YD 5191-2009 (5) 8、《通信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 YD 5192-2009 (5) 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GB 50689-2011 (6) 10、《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 YD/T 5175-2009 (6) 11、《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YD 5039-2009 (7) 12、《通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操作规范》 YD 5201-2014 (7)

1、《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 YD/T 5003-2014 3.2.2 通信建筑的结构安全等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特别重要的及重要的通信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一级; 2.其他通信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4.0.3 局、站址应有安全环境,不应选择在生产及储存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建筑物和堆积场附近。 4.0.4 局、站址应避开断层、土坡边缘、故河道、有可能塌方、滑坡、泥石流及含氡土壤的威胁和有开采价值的地下矿藏或古迹遗址的地段,不利地段应采取可靠措施。 4.0.5 局、站址不应选择在易受洪水淹灌的地区;无法避开时,可选在场地高程高于计算洪水水位0.5m以上的地方;仍达不到上述要求时,应符合GB 50201《防洪标准》的要求: 1.城市已有防洪设施,并能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时,可不采取防洪措施,但应防止内涝对生产的影响。 2.城市没有设防时,通信建筑应采取防洪措施,洪水计算水位应将浪高及其他原因的壅水增高考虑在内。 3.洪水频率应按通信建筑的等级确定:特别重要的及重要的通信建筑防洪标准等级为I 级,重现期(年)为100年;其余的通信建筑为Ⅱ级,重现期(年)为50年。 4.0.9 局、站址选择时应符合通信安全保密、国防、人防、消防等要求。 6.3.3 局址内禁止设置公众停车场。 8.3.2 在地震区,通信建筑应避开抗震不利地段;当条件不允许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特殊设防类(甲类)、重点设防类(乙类)通信建筑,不应建造标准设防类(丙类)通信建筑。 13.0.8 通信建筑的接地系统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进行设计。 2、《综合电信营业厅设计标准》YD/T 5047-2010 2.0.2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综合电信营业厅不应设置在电信生产楼内。对于地(市)级城市的综合电信营业厅不宜设置在电信生产楼内。 3、《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YD 5054-2010 1.0.3 抗震设防区的所有通信建筑工程应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新建、改建、扩建的通信建筑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3.0.1 通信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三个抗震设防类别: 1.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通信建筑工程和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通信建筑。简称甲类。 2. 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通信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通信建筑。简称乙类。 3. 标准设防类,指除1、2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通信建筑。简称丙类。

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2005年9月出版的《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2003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JGJT 14-2004 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1.html#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03 JGJ18-200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条文说明 JGJ102-2003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 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2.html# JGJ107-2003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2004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2002(上)共3部分 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规程JGJ 81-2002(下).part1共2部分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3.html#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8-2004)标准宣贯培训教材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4.html# 2005年9月出版的《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目录 1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SM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SM 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5.html#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SM 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SM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50346-2004 https://www.sodocs.net/doc/7317212790.html,/forum/detail3311271_6.html# 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34-200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2 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03

(完整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合同

第四章合同主要条款 鄂州市华容区段店镇2012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标段) 施工合同 工程名称: 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 签订日期:

第一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合同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湖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 3、项目计划批准文号: 4、设计单位: 5、工程内容:1、土地平整;2、道路工程;3、农田水利;4、其它工程。 6、承包范围:总承包单项单价结算 第二条工期。依照国家颁发的工期定额,经双方商定,本工程开竣工日期如下: 1、开工日期:年月日 2、竣工日期:年月日 3、总日历工期:天 第三条工程质量标准:达到《土地整理标准》和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 第四条合同价款(人民币): 金额大写(人民币): 第五条合同文件应能互相解释,互相说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其组成和解释顺序如下: 1、合同条件; 2、洽商、变更与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纪要、协议;

3、招标承包工程中标通知书、投标书和招标文件; 4、确定工程造价的工程预算和图纸; 5、标准、规范和其它有关资料、技术要求; 6、国家和省市关于施工合同管理的规定。 当合同文件出现含糊不清或不相一致时,在不影响工程进度的情况下,由双方协商解决,双方意见仍不一致时,按第二十二条的约定办法解决。 第六条合同文件使用的语言文字、标准和适用法律。 1、合同语言:本合同文件使用汉语。 2、适用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有关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有约束力。 3、适用标准、规范:按国家和省市现行标准和施工验收规范执行。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合同履行中,双方协商同意的有关协议签证资料均是合同的组成部分,在竣工结算、工程价款支付完毕,乙方工程交付甲方后,除有关保修条款仍然生效外,其它条款即告终止。保修期满后,有关保修条款终止。 本合同一式五份。正本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副本两份,由甲乙双方分送有关部门备案。 发包方(章):承包方(章): 地址:地址: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委托代理人: 电话:电话: 开户银行:开户银行: 帐号:帐号: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最新版建筑规范汇总

最新版建筑规范汇总 转自:建筑技术杂志社 新版建筑规范汇总小编为您整理了包括设计、节能改造、地基基础、模板、质量验收等方面的最新规范,快来看看吧。设计1. GB50116—201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2. GB50037—2013《建筑地面设计规范》 3. GB50034—201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节能改造1. GB/T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 2.JG/T420—2013《硬泡聚氨酯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 3.GB/T50908—2013《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 4.GB/T 29759—2013《建筑用太阳能光伏中空玻璃》 5.GB50367—201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6.GB/T50905—2014《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 7.GB/T 30595—2014《挤塑聚苯板(XPS)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材料》 混凝土1.JGJ/T308—2013《磷渣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2.GB50119—201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3.GB/T50912—2013《钢铁渣粉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4.GB/T 29733—2013《混凝土结构用成型钢筋制品》 5.JGJ/T322—2013《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检测技术规程》

地基基础1.JGJ/T301—2013《大型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 2.JGJ311—2013《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3.GB50330—201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试验1.JG/T429—2014《外墙外保温系统耐候性试验方法》 2.GB/T 9780—2013《建筑涂料涂层耐沾污性试验方法》 3.GB/T 4111—2013《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 4.GB/T 30100—2013《建筑墙板试验方法》 5.JGJ/T27—2014《钢筋焊接接头试验方法标准》 模板1.JGJ 65—2013《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 2.JG/T418—2013《塑料模板》 3.GB/T50214—2013《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4.JG/T428—2014《钢框组合竹胶合板模板》 质量验收1.GB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2.GB50944—2013《防静电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3.GB50946—2013《煤矿设备安装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4.GB50937—2013《选煤厂管道安装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 5.GB 50877—2014《防火卷帘、防火门、防火窗施工及验收规范》 6.JGJ/T324—2014《建筑幕墙工程检测方法标准》 建筑施工1.JGJ305—2013《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标准》

2019年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全)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以下简称“规划设计”)工作 、提高规划设计得科学性以及更 好地实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制定本标准得补充规定,报国土资源部备案。补 充规定不得与本标准相抵触。
本标准从 2000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得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都就是标准得附录。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本标准协作单位:浙江省国土管理局、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向军、范树印、吴次芳、叶艳妹、叶剑平、胡江、吴昌洋、童菊儿、梁进社、 张占录、彭群、王爱民。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土资源部部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1 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总则、内容、程序、方法及成果得基本要求与项目设计得原则、 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标准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得编制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得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得概预算、 审批等方面得依据。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得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得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得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得可能性。
GBJ 7—19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3838—19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5084—1992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T5791 一 1993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 GB/T7929 一 1995 1:500 1:1000,1:2000 地形图图式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5772—1995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 GB/T16453、1—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 GB/16453、3—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T 16453、4—1996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小型蓄排水工程 GB 50162—1992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 GB 50188—1993 村镇规划标准 GB/T 50265—1997 泵站设计规范 GB 50286—1998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19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SDJ 217—1987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平原、滨海部分) SL 18—1991 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72199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SL 73—1995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JT/J 021—1989 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 LY/J002—1987 林业工程制图标准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 总则 3、1、1 本标准所称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 3、1、2 规划得基本原则
a)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与切实保护耕地。 b)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汇编选修课作业 1、叙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中对消防车道的规定。 答:1)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m或总长度超过220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2)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m;门垛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m 3)沿街建筑物应设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其间距不宜超过80m 4)工厂、仓库应设置消防车道 5)易燃易爆材料露天堆场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藏区,应设消防车道或可供消防车通行的且宽度不小于6m的平坦空地6)超过3000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超过3000㎡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环形消防车道 7)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8)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2、《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22—95中对建筑装修的规定有哪些? 答:1)装修材料的燃效性能等级,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由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确定,B3级装修材料可不进行检测 2)安装在钢龙骨上燃烧性能达到B1级的纸面石膏板,矿棉吸声板,可作为A级装修材料使用 3)当胶合板表面涂覆一级饰面型防火涂料时,可作为B1及装修材料使用 4)单位质量小于300G/㎡的纸质、布质壁纸,当直接粘贴在A级基材上,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使用 5)施涂于A级基材上的无机装饰涂料,可作为A级装修材料使用;施涂于A级基材上,湿涂覆比小于1.5kg/㎡的有机涂料,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

使用 6)图书馆、资料室、档案室和存放文件的房间,其顶棚、墙面应采用A 级装修材料,地面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7)建筑物内的厨房,其顶棚、墙面、地面均采用A级装修材料 8)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设置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四层及四层以上时,室内装修的顶棚材料应采用A级装修材料,其他部位采用不低于B1级的装修材料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中对灭火设施的一般规定是什么?答:1)在进行城镇、居住区、企事业单位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必须同时设计消防给水系统 2)消防给水宜与生产、生活给水管道系统合并,如合并不经济或技术上不可能,可采用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系统。高层工业建筑室内消防给水,宜采用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 3)室内消防给水可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或低压给水系统,如采用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管道的压力应保证用水总量达到最大且水枪在任何建筑物的最高处时,水枪的充实水柱仍不小于10m 4)高层工业建筑的高压或临时高压给水系统的压力,应满足室内最不利点消防设备水压的要求 5)消火栓给水管道设计流速不宜超过2.5m/s 4、《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95中对供电系统的规定有哪些?答:1)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进行的措施2)供电系统的设计,除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外,不应按一个电源系统检修或故障的同时另一个电源又发生故障进行设计 3)供电系统应简单可靠,同一电压供电系统的变配电级数不宜多于两级4)高压配电系统宜采用放射式 5)据负荷的容量和分布,配变电所宜靠近负荷中心 6)在用电单位内部临近的变电所之间宜设置低压联络线 7)小负荷的用电单位宜接入地区低压电网

最新建筑规范大全

最新建筑规范大全.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本文由GGZB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一部分最新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第一篇制图、数据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 50001—200l 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 建筑制图标准 GB/T 50104—200l 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GB/T 50lOO 一 2001 第二篇分类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2003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40—2003 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JGJ 76—2003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 50038—94(2003 年版)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 50025—2004 第三篇特殊要求建筑设计规范沽净 J‘房设计规范 GB 50073—2001 小型水力发电站设计规范 GB 50071—2002 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 GB 50029—2003 石油库设计规范 GB 50074—200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 T 规范 GB 50156—2002 冷库设计规范 GB 50072—200 1 第四篇安全防火、防雷与防噪声污染环保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 16—87(2001 年版)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2001 年版)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3—2004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84—2001 同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38—2003 T 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47—2004 建筑物电了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3—2004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 50336—2002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2003 第二部分最新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大全第一篇工程测量与施工组织技术规范湿陷性黄十地区建筑规范 GB 50025—2004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46—2004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03 人民防空 T 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 34—2004 安全防范 T 程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第二篇建筑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 6l 一 2003 混凝土结构-『: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4—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02 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lGJ 95—2003 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114—2003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3—2002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JGJ/T14—2004 工业炉砌筑 T 程施 T 及验收规范 GB 502 1 1—2004 智能建筑 T 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39 2003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JGJ 145—2004 第三篇建筑装饰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屋面_I: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002 屋嘶 j I:程技术规范 GB 50345—2004 玻璃幕端工程技术规范 JGJ 102—2003 建筑地面-r 程施 T 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9—2002 建筑装饰装修 T 程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10 2001 建筑涂饰_丁程施。L 及验收规程 JGJ/T 29—2003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IGJ 1l 3—200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30—2002 第四篇建筑施工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 GB/T50344—2004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JGJ/T 77—2003 建筑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JGJl47—2004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JGJ 46—2005 建筑施 T 现场环境与卫牛标准 JGJ 146—2004 第五篇建筑施工配套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通风与空调 T 程施_r 质嚣验收规范 GB 50243 一-2002 建筑电气 r 程施 T 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03—2002 电梯_r 程施 T 质量验收规范 GB 503 10—2002 建筑物电 f 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 50343—2004 1

汇编语言指令

汇编语言指令集 数据传送指令集 MOV 功能: 把源操作数送给目的操作数 语法: MOV 目的操作数,源操作数 格式: MOV r1,r2 MOV r,m MOV m,r MOV r,data XCHG 功能: 交换两个操作数的数据 语法: XCHG 格式: XCHG r1,r2 XCHG m,r XCHG r,m PUSH,POP 功能: 把操作数压入或取出堆栈 语法: PUSH 操作数POP 操作数 格式: PUSH r PUSH M PUSH data POP r POP m PUSHF,POPF,PUSHA,POPA 功能: 堆栈指令群 格式: PUSHF POPF PUSHA POPA LEA,LDS,LES 功能: 取地址至寄存器 语法: LEA r,m LDS r,m LES r,m XLAT(XLATB) 功能: 查表指令 语法: XLAT XLAT m 算数运算指令 ADD,ADC 功能: 加法指令 语法: ADD OP1,OP2 ADC OP1,OP2 格式: ADD r1,r2 ADD r,m ADD m,r ADD r,data 影响标志: C,P,A,Z,S,O SUB,SBB 功能:减法指令 语法: SUB OP1,OP2 SBB OP1,OP2

格式: SUB r1,r2 SUB r,m SUB m,r SUB r,data SUB m,data 影响标志: C,P,A,Z,S,O INC,DEC 功能: 把OP的值加一或减一 语法: INC OP DEC OP 格式: INC r/m DEC r/m 影响标志: P,A,Z,S,O NEG 功能: 将OP的符号反相(取二进制补码) 语法: NEG OP 格式: NEG r/m 影响标志: C,P,A,Z,S,O MUL,IMUL 功能: 乘法指令 语法: MUL OP IMUL OP 格式: MUL r/m IMUL r/m 影响标志: C,P,A,Z,S,O(仅IMUL会影响S标志) DIV,IDIV 功能:除法指令 语法: DIV OP IDIV OP 格式: DIV r/m IDIV r/m CBW,CWD 功能: 有符号数扩展指令 语法: CBW CWD AAA,AAS,AAM,AAD 功能: 非压BCD码运算调整指令 语法: AAA AAS AAM AAD 影响标志: A,C(AAA,AAS) S,Z,P(AAM,AAD) DAA,DAS 功能: 压缩BCD码调整指令 语法: DAA DAS 影响标志: C,P,A,Z,S 位运算指令集 AND,OR,XOR,NOT,TEST 功能: 执行BIT与BIT之间的逻辑运算 语法: AND r/m,r/m/data OR r/m,r/m/data XOR r/m,r/m/data TEST r/m,r/m/data NOT r/m 影响标志: C,O,P,Z,S(其中C与O两个标志会被设为0) NOT指令不影响任何标志位SHR,SHL,SAR,SAL 功能: 移位指令 语法: SHR r/m,data/CL SHL r/m,data/CL SAR r/m,data/CL SAL r/m,data/CL 影响标志: C,P,Z,S,O ROR,ROL,RCR,RCL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编制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和实行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编制,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依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或国家参与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第三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由项目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编制,并对其编制质量负责。 第四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应根据项目规划、设计(即施工图设计)的工程量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的施工方法,参照国家或省最新颁布实施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等预算标准,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要求进行编制。 第二章项目预算文件的组成 第五条预算文件由封面、目录、预算编制说明、预算计算表格及附件组成。 第六条预算文件的封面和扉页应按规定格式制作,扉页应有项目名称,项目承担单位,编制、复核人员姓名并加盖印章,编制日期等内容(具体格式详见附件一)。目录应按预算表的表号顺序编排。 第七条预算编制说明的文字力求简明扼要。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概况 说明项目的性质、类型、地点及地貌类型,开发整理总面积、预计净增耕地面积及其占总面积的比例,项目预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分期进度安排,分年度说明项目实施内容及分年度投资计划等。 (二)预算编制依据 说明项目预算编制所依据的项目规划、设计图件及说明、图纸资料批准文号,就采用的指标、定额、费用标准及价差调整等有关文件的依据或来源进行详细说明。

(三)取费标准和计算方法的说明 简要说明预算表格中各项数据的计算方法和定额换算关系。 (四)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着重投入与产生经济效益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实物工作量的部署、增减调整因素分析,施工方案与技术需要与可能分析,单项工程技术手段、生产组织组织对工种成本的影响分析等。其中,投入指标重点分析项目总投资和总成本;对产出指标,重点分析产量指标(整理面积、新增耕地面积)、工程质量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等。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主要说明项目的建设优势及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其他与预算有关但不能在表格中反映的事项。 第八条项目预算应按统一的预算表格计算和填制。预算表格主要包括: (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总预算及分年度预算表,是汇总项目总投资和编制分年度投资预算的预算表格。 (二)总预算汇总表,主要反映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并列出了项目各个阶段投资金额的预算表格。 (三)工程施工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算表,是对各单项工程预算的汇总,具体反映项目施工阶段投资额度的预算表格。 (四)直接费预算表、其他直接费预算表和间接费预算表,是对工程施工费预算表中内容细化说明的预算表格。 (五)人工费预算表、材料费预算表和施工机械使用费预算表,是直接费具体说明的预算表格,各预算表中应包合各单项工程中设备安装、调试所发生的费用。 (六)设备购置费预算表,是针对项目各单项工程涉及到的设备购置价的预算汇总,不包括设备安装、调试等费用的预算表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