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W.1871-1938)。

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身高(厘米)=实龄╳5+80(2岁后)

体重(公斤)=实龄╳2+8(1岁后)

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二、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2、由近及远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三、动作发展的训练

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生理成熟。

第三章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1、反射行为

2、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二、视觉的发展

1、视觉集中

2、光的察觉

3、视敏度

4、颜色视觉

三、听觉的发展

四、嗅觉

第二节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

五、跨通道知觉p78

6、感知运动结合

7早期经验对知觉的作用

专家认为3-4月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第四章儿童认知发展:皮亚杰理论

从广义上说,认知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知觉、记忆、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策略和幻想等。狭义地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

心理学对人知道探讨主要受了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皮亚杰理论,二是信息加工理论。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等很少加以注意。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如知觉、加以、推理、评价和规则等

皮亚杰,维果茨基,布鲁纳

第一节皮亚杰关于思维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瑞士人,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的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认识也总是表现出同时存在又互补的两个方面,即同化和顺化。

2、同化和顺化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格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换句话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在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或完整形成的结构内。顺应就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或“个体在对环境的要求作出反应时发生变化的倾向,亦即修改观念或改变行动(格式)。

第二节思维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反射练习期。

2、第二分阶段(1~4、4.5月)习惯动作时期。

3、第三分阶段(4.5~9个月)有目的动作逐渐形成时期。

4、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5、第五分阶段(11、12个月~1.5岁)

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解来解决新问题。

6、第六分阶段(1.5~2岁)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感知动作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联系形成。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思维阶段又称前概念阶段。儿童往往把最初学到的语言附加到一些事物上而形成概念。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儿童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另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

三、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1、获得了守恒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

2、集群结构的形成

集群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集群运算,一种是系列化运算。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五、对皮亚杰思维理论的简评

第五章儿童认知发展:信息加工理论

第一节认知单元

一、图式

图式(schemata)由一个场景中典型的独特的特征或事件的程序所组成。

二、映像

映像或表象是一种感觉印象——一幅图,一个声音,或一种气味,也就是心理上的再产生。

三、概念或范畴

概念或范畴是第三个认知单元。概念是对一组对象或搜集的符号表征。

四、判断

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被联结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判断。

第二节信息加工过程

一、信息加工的阶段

1、感觉登录

有时又称为感觉贮存。

2、注意

3、知觉

4、短时记忆

5、长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变化

1、复述

2、组织

组织是把儿童学过的材料加以序列化、模式化或范畴化的过程。

3、元记忆

元记忆就是儿童关于记忆过程的认识。

4、信息加工的水平

5、提取

四、记忆测量

测量记忆最好的方法有三种:再认、重组和回忆。

自我监控和自我检查能增加儿童回忆的信息。

五、元认知

元认知是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1、计划

2、激活认知规则和策略

3、监控学习

4、控制分心和焦虑

5、评定结果

六、简评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

第六章人体语言的发展

严格地说,语言发展是从儿童在1岁左右说出第一批真正能被解释的词开始,因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整个过程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两大阶段。本章第一节阐述语言准备期,第二节阐述语言发展期,第三节阐述语言获得理论。

第一节语言准备期

语言准备期也称前语言期,可分产生和理解两个方面的准备。

一、语言产生的准备

1、反射性发声阶段

2、牙亚语阶段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

2、词语理解

第二节语音发展期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义的发展

1、普通名词

2、形容词

3、时间词

4、空间方位词

5、指示代词

6、人称代词

7、量词

三、句子的发展

1、句子的产生

(1)不完整句

①单词句。1~1.5岁。

②电报句。1.5~2岁。

(2)完整句

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儿童话语的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

(2)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严谨。

(3)自己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

2、句子的理解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句子的理解先于句子的产生。儿童小能说出某种结构的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未满1岁的儿童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却已能听懂成人说出的某些词语,并对之作出恰当的动作反应。

(1)儿童对复杂句子的理解。4、5岁儿童已能和成人自由交谈,但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则不能很好理解。

(2)理解策略。儿童往往采用一定的策略去解释一些尚未掌握的新句子。

①事件可能性策略。

②词序策略。

(3)非语言策略。

①如果参照物是容器,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里面。

②如果参照物有一个支撑面,儿童就喜欢把玩具放在它上面。

③“预期”也是非语言策略的严格方面。儿童在具有了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以后,在理解时就要受到知识的影响,也就是说理解前有个预期。

四、语用技能的发展

1、说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2、听话的语用技能的发展

第三节语用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1、模仿说。机械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

2、强化说。

二、先天决定论

1、先天语言能力说(乔姆斯基)

2、自然成熟说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1、认知相互作用论

2、社会相互作用论

第七章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一节智力的一般理论

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1、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

桑代克说智力表现为学习的速度和效率,又认为智力是一种适当反应的能力。斯腾说“一般智力就是有具体对于新环境完善适应的能力。”比纳、推孟等人也都认为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50年代,韦克斯勒较全面地定义智力是“一个人有目的地行动、合理地思维和有效地处理环境的总合的整体能量。”

2、智力是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二、智力的特质结构理论

1、二因素说(斯皮尔曼)

智力活动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这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是某一智力活动所特有的。

2、多因素说

塞斯顿的群因素论。

3、阜南的层次结构模式

三、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如机械记忆、分类和图形关系等;晶体智力是通过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和普通常识等以回忆贮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四、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式

第一维称之为过程(或操作),指智力实现的过程或方式;第二维是内容,即智力操作的对象;第三维是成果,指智力实现的结果或产物。

第二节智力测验

一、智力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1、测验项目的选择

2、标准化

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分数解释的程序的一致性。

3、常模的制定

4、测验的信度

测验的信度指同一组被试用同一测验实施两次后所得分数的一致性,或者同一组被试经过一次测验,而后用一个等同形式的测验再测一次,两次得分的一致性。

5、测验的效度(准确地测量到它所要测量的东西,谓之有效,或效度高)

一般说来,信度系数不宜低于0.9,效度在0.4至0.7之间。

二、几种常见的智力测验

1、比纳-西蒙量表

2、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简称S-B量表)

3、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

主要特点:把智力分成言语和操作两个部分;采用离差智商估计智力的相对聪明程度。

4、婴儿的智力测验

第三节智力的发展、变化

一、智力的成长曲线

(1)推孟认为资料发展在10岁之前呈一条直线,超过这个年龄开始减慢,到18岁停止生长。

(2)贝利发现13岁以前测验分数呈直线上升,以后逐渐减慢,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6~36岁属于保持水平的高原期,随后有所下降。

(3)韦克斯勒与塞斯顿等人分别在1958年和1965年得出下列结论:(A)一般人的智力发展自3、4岁至12、13岁呈等速趋势,13岁后成负加速前进,即随年龄增加而渐减;(B)智力发展速度与停止年龄,虽然有个别差异,但是与人的智力高低有密切的关系,智力低的人发展速度慢,停止年龄较早;反之,智力高的人,其智力发展速度较快,而停止的年龄也较晚;(C)智力发展大约在25岁达到顶峰。

二、智力的稳定性问题

4岁时测得的智力分数对后期有较可靠的预测性。

三、关于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

1、智力发展的因素分析离不开年龄维度

2、如何用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智力发展

3、因素数量随年龄而变化

4、因素比重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5、在一定因素结构中,因素内容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四、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问题

1、智商的稳定性存在较大的个别差异

2、智商的分布与智力的分类

(1)智力优异(140以上)

①心理与身体特征。记忆力强,识字多,观察细,努力探求各种问题的答案并且想象力丰富,才智超群。

②游戏方面。喜欢与年龄大的儿童玩。

③家庭背景、性别、出生次序。老大或独生子女多。

④成人对智力优异儿童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2)智力缺陷

①智力程度。

②社会适应。

第三篇情绪、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

第八章儿童情绪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的组成成分

1、情境

2、身体状态

3、情绪表现

4、情绪体验

二、婴幼儿的情绪

1、先天的情绪表达能力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指出,新生儿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爱、怒和怕。

2、婴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3、婴儿的微笑

婴儿的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6个月起)。

4、婴儿的害怕。

第二节儿童情绪的获得

一、学习理论

二、知觉再认理论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指对人类和恋人事物的知觉、思维和推理。

第三节儿童的害怕和一些情绪障碍

一、害怕的发展

1、怯生

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影响怯生的因素:父母是否在场;环境的熟悉性;陌生人的特点;抚养者的多少;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婴儿接受的刺激。

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二、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

1、对抗性条件作用

把一些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的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反应。

有些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可靠起见,与其采用对抗性条件作用的方式,不如让儿童简单地去适应害怕的对象为好。

2、系统脱敏法

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3、模特塑造法

4、认知疗法

通过认识和改变不适当的思想来达到改变行为和情绪的目的,是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

三、害怕的预防

四、儿童期的一些情绪障碍

1、沮丧

2、社会退缩

3、焦虑反应

4、青少年抑郁症

两种表现;一是缺乏感情,有一种空虚感;二是以长期、反复体验挫折为基础的抑郁,很难消除。

第四节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

一、道德感的发展

1、直觉的情感体验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

儿童的道德感是从外部的、被动的、未被意识到的情绪表现逐渐转化为内部的、主动的、自觉意识到的道德体验。

二、理智感的发展

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幼儿求知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与动作相联系的“破坏”行为。(玩具)

成功和兴趣是推动儿童理智感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美感的发展

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

学龄初期儿童对事物的美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仍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如色彩鲜艳、新奇性;二是真实感。

儿童情绪的发展大致呈现这样的趋势:

(1)从情绪表现的形式看,是从外显到内隐,即从明显的、外露的向不明显的、内含的情绪表现发展。

(2)从情绪控制的能力看,是从冲动的到自制的,即从毫无控制地表现到有一定的能力控制情绪的表现。

(3)从情绪引起的动因看,是从直接到间接,具体到抽象。

(4)从情绪表达的内容看,是从生理需要到社会性需要。

良好的情绪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我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良好情绪的特征:

(1)正向情绪或积极情绪占主导地位;(2)情绪体验丰富多样;(3)情绪稳定;(4)能控制情绪冲动;(5)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悦纳自己,悦纳别人;(6)能及时地宣泄、转移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第九章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儿童个性发展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1、人格结构的形成

伊底(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伊底可以理解为人格的生物成分,自我为人格的心理成分,超我理解为人格的社会成分。一个人的行动实际上是这三种成分互相作用的动力过程。

2、人格发展的阶段

3、简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如何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洛伊德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埃里克森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埃里克森认为存在向善或恶的可能性。

2、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八个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基本的自主感对基本的羞耻感与怀疑感。

要使儿童获得自主感,首先要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给予一定的自由。

(3)基本的主动感对基本的内疚感。基本任务: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

(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乱。

3、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情绪的、道德的和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发展过程来研究人格的发展。

(2)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

(3)重视教育的作用。父母的作用、同伴的作用、教师的作用,还有游戏的作用。

(4)未完全摆脱弗洛伊德的本能说。

(5)描述了个性发展各个阶段中社会要求与自我的冲突。

第二节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因素

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生物学因素,二是社会化因素,三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同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最初的个性或气质

大部分儿童可划归为三种气质类型:一种是“容易(护理)的”儿童;二是“困难的”儿童,三是“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

二、体貌与性格的影响

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

三、成熟速率的影响

成熟晚的男青年比较多地感到自己的不足;早熟者表现出独立、自信,在人与人相处中能承担成人的角色。但是在要求取得成就和别人的承认方面没有差别。

成熟早的女孩相对于成熟迟的女孩来说,可能存在一些不利的社会条件。似乎晚熟随女孩更有利些。

第三节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

一、父母的管教活动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

威权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较好;娇宠型父母的女孩能力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专制型父母的男女儿童发展水平平平。

父母的作用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

二、家庭结构

三、家庭的物理环境(如噪音)

四、电视的影响

第四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有关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

2、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

二、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学龄初期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

总的来说,小学生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水平还是很低的。

2、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研究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

(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的发展。

(2)自我的分化。

(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

(4)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第十章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3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 岁 B. 0 —3 岁 C. 0 —6 岁 D. 0 —13、14 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3. 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 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 A .横向研究 B .纵向研究 C .平行研究 D .实证研究 4. 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 A.抓握反射 B ?吮吸反射 C ?转向反射 D ?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 A )。 A .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 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 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 .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 . 出生后一年 C .出生起 D .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 )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 .生后1 个月 B .生后2 个月 C .生后3 个月 D .生后4 个月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 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 A.吉布森和福克 B .皮亚杰C .维果斯基D .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 .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 .再认记忆D .重复记忆 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

A .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 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 抽象思维阶段D. 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 A )。 A .皮亚杰 B .吉布森和福克 C .维果斯基 D .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 B )进行思考 A.动作B .表象C .语言D .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B ?习惯动作时期C ?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 ?感知行动时期 14. 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 B ?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 )阶段,儿童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对错题(每题1 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积累或直观的位置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 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对) 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对) 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 息综合。(错) 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对)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此资料根据重点所着,只供学习参考,不可用于商业行为!! 第一章 一、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发展心理学,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年龄范围出生到17-18岁左右):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①描绘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②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③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④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⑤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四、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他认为个体发展及其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仅起引发作用。 五、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六、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尔杰。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论点:①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②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③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七、关键期:它是从植物学、生理学和形态学移植过来的,人类胎儿在胚胎期(2—8周)是有机体体内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和器官迅速发育生长的时期。这时的有机体对外界抵抗力十分微弱,胎儿受到不良刺激影响,很容易造成先天缺陷,这个时期就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八、最佳学习期——劳伦兹 九、德国生理学家、实验学家普莱尔在1882年出版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着作《儿童心理》。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普莱尔则成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十、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儿童心理学家是陈鹤琴,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是我国较早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他用日记法进行了3年的追踪观察。 十一、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探究心理发展规律或特点的研究优点——时间短、取样大。缺点——由于被试来自不同年龄的个体,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十二、纵向研究: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验,探究心理发展规律。优点——通过对个别或若干个体的长期追踪性研究,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是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缺点——时间长、耗资多 十三、跨文化研究(交叉文化研究):是指同一个课题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进行研究,以期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 一、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①孕妇的营养②孕妇的疾病③药物④辐射⑤孕妇的情绪 二、身体的发展——儿童生长具有的四个显着的时期:①从出生到2岁,发展十分迅速;②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③青春发育期开始,发展急剧迅速,变化极大;④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 三、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上至下;②由近及远;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第三章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①发射行为;②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③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④视觉偏爱 二、定向反射: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一个个体,包括新生儿都会产生定向反射 三、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如果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的现象 四、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之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的这种对新事物的兴趣现象。 五、新生儿(颜色视觉)①近视眼;②色盲 六、形状知觉:①婴儿是带着观察复杂的模式超过简单的模式的偏爱而出生的;②婴儿还喜欢看清晰的图像;③婴儿还喜欢看活动的和轮廓多的图形;④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新生儿更喜欢注视曲线,不喜欢注视直线或角 七、深度知觉:新生儿产生深度知觉是在9个月的时候。 八、视崖实验:吉尔森和瓦尔克做的实验。描述:P7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儿童发展心理学_笔记_刘金花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 、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 1、绝对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Galton ,F)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和一个我自己可以给予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性以及他祖宗的种族和职业。”(1930) 2、共同决定论 代表认为是“辐合论”的倡导者斯腾(Stern ,W.1871-1938)。核心:人类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这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发展观。 格赛尔(Gesell ,A.1880-1961)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祖宗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格赛尔的理论——成熟优势论,主要来自双生子研究。(双胞胎爬梯实验) 3、相互作用论 代表认为是皮亚杰。相互作用论的观点是当前普遍承认的观点。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通常是年龄越小,遗传的影响越大;低级的心理机能受环境制约少,受遗传影响大;越是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高级情感)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 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 岁)(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 岁) (5)童年中期(6岁~11、12 岁) (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 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 岁) 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S、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 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儿童身体、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展 人体的生长发育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波浪式的,发展的速度是不等速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交替着进行。 1、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身高和体重。 2、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的增长水平可用以下公式计算:身高(厘米)=实龄 ╳ 5+80(2 岁后)体重(公斤)=实龄╳ 2+8(1 岁后)儿童身体正常的发展遵循两项原则:头尾原则(从头到尾)和远近原则(由近及远)。 、儿童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年龄越小,神经的兴奋过程就比抑制过程占优势,兴奋也特别容易扩散第四节儿童动作的发展 一、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上至下头-翻身-坐-爬-站-行走。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线作业.

作业 1.第1题 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 A.婴儿期 B.童年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2题 按照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B.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C.发展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D.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3题 以下不属于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的是() A.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B.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C.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D.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具体形象思维仍然起主要作用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4.第4题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对儿童心理研究时,在较长的时间序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这种研究方法叫() A.相关设计 B.横断设计 C.纵向设计 D.交叉设计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5题 艾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将人格发展分为()阶段。 A.三 B.四 C.五 D.八 您的答案:D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6题 ( )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在怀孕后7~8周完成。 A.听觉 B.视觉 C.嗅觉 D.皮肤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4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 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 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 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 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两大类。 1) 三、简答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 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 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9)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试题(9)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心理发展的特点的是:() A、方向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社会性 2、认母的关键期是;() A、2—3个月 B、5—6个月 C、1—2个月 D、1岁前 3、儿童基本具备想象的基础是在() A、2-3岁 B、1.5-2岁 C、1-1.5岁 D、4-5岁 4、不属于儿童口吃的原因的是() A、生理原因 B、心理原因 C、暗示 D、模仿 5、“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蒙台梭利 D、福禄贝尔 6、1岁半的儿童只能集中注意:() A、10-15分钟 B、8-10分钟 C、5-8分钟 D、15-20分钟 7、顶叶属于:() A、运动中枢 B、体觉中枢 C、视觉中枢 D、听觉中枢 8、使用排除法时,小班的图片为() A、3张 B、4张 C、5张 D、6张

9、儿童大脑中接受,加工和保持信息的结构是() A、脑干 B、大脑皮层 C、后脑 D、沟回 10、大班幼儿的游戏多为() A、规则性游戏 B、角色性游戏 C、模仿性游戏 D、社交性游戏 二、填空题 1、传统气质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3、2岁以后,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__________。 4、婴儿形成对父母的依恋是在__________月时。 5、培养儿童正确发音的关键期是__________。 6、儿童言语发展的基本规律是__________。 7、人们把记忆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过程。 8、儿童大脑皮层各区成熟最晚到是__________。 9、第二信号系统是以_______最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 10、__________保证了新生儿最基本的生命活动。 三、名词解释: 1、无意想象 2、超限拟制 3、亲子关系 4、观察法 5、电报句 四、简答题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笔记】发展心理学笔记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 概念 1. 二因素理论p10 2. 复演说p18-p19+p187 3. 比率智商p19 4. 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普莱尔”-《儿童心理》 简答、论述 1. 心理发展的内涵是什么?P2-P4 2. 什么是“遗传与环境之争”应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作用?P9-P11 02年论述。 3. 如何看待心理发展的阶段论?P12两个观点说一下,P12-P13 4. 什么是白板说?对此应如何评价?P15-P16 5. 什么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此应如何评价?P16-P17 第二章 1. 格式P23 2. 同化和顺应P23 同化是01年名词 3. 平衡过程P26 4. 客体永存P30 5. 守恒P32 02年名词 6. 心理社会危机P40 01年名词 7. 同一性P217 8. 观察学习P43 9. 内化P44-P45 10. 最近发展区P46 简答、论述 1. 比较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观点?P24 2. 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P27-P34 3. 为什么说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02年简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试分析他的观点?01年论述 4. 在维果斯基理论中,工具意味着什么?如何理解内化过程?P44-P45 5. 比较经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P37-P41 6. 比较几种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在观点上的异同?P41-P43 第三章 1. 组群效应P49 02名词 2. 序列研究P51 01名词 3. ABAB设计P57 4. 跨文化研究P52 5. 文化公平测验P56-P53 简答论述 1. 说明横向研究的优缺点P48 2. 说明纵向研究的优缺点P50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1(第1至2章)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 4.横向研究: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 二、填空题 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 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 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1) 三、简答题 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 (1)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2)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1)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当前反应的影响。此外,若研究控制不当,容易造成虚假结果。 (2)纵向法的最大有优点在于可以是研究者随着时间的进程,直接测量个体变化的速率,取得发展的第一手资料。纵向研究对于探索某种心理现象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和发展快慢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种研究耗时费力,对象又是缺乏典型性,且难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业2(第3章) 一、名词解释 1.直觉行动思维:是指思维活动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儿童心理学》读书笔记感悟1500字: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学科。(为人父为人母我们是不考证的,没有上岗证就诞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我们亦步亦趋,从马虎大意,一个孩子的身份转化成有母爱,有父爱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也是走向成熟的历程。 教育是终身的事,也预示着,当我们老去,还是有不懂的教育问题,吾生有涯而知无涯,用有限的生命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那就要抱着一颗平常心,不求穷尽,只求日醒。) 人的儿童时期(包括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一般为0-18岁) (原来总以为儿童仅仅是13岁以前的,青春期也是儿童的升级版,孩子还是个孩子,不当做完全的成人要求,也不当做绝对的孩子教育。随着个性化发展,自由的渴望,读懂他们的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决定沟通的钥匙。) 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 (德国哲学家辈出,康德、马克思、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莱

布尼茨、海德格尔、哈贝马斯、谢林,真是个值得花费精力的国家。)弗洛伊德核心是情欲说,超我包括两部分:良心和自我理想。 (在龙岗书院王阳明要求学生务必做到: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不立志不可能勤学,不勤学志也无法完成。为人处世,不可能无过,但应有过必改。同理,一个孩子具有善念、自我约束力、正的目标,学习就有东西,自然形成自推的力量,这股力量是多少家长梦寐以求的。 我们常说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再好,我们孩子最爱自己的孩子,那何必过多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自毁自家的呢。要是更看重激发内推力,是不是轻松很多呢?) 主动感对内疚感(4-7岁),勤奋感对自卑感(7-16岁) (主动与内疚是希望父母高兴吧,这个时候只是想做听话的孩子,得到父母的表扬。到了入学年龄后,孩子通过集体生活,真正具有了荣辱观,无论是一起嬉戏还是竞争,学知识,都造成孩子会跟同伴比较,抓住机会促进他们趋于勤奋、坚强、乐观的品质,逃离享乐、攀比、懒惰的价值观。) 4-7岁培养靠自己的良心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性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天性使然,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不要做过多的干涉。) 7-16岁学习,帮助儿童勤奋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正确对待竞争,勤奋品质。 (当孩子刚入学要帮助他们适应,在前期多花精力,后期就轻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