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2019版】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2019版】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2019版】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2019版】

77.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概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DM )是以肌强直现象(主动或被动肌肉收缩后无法及时放松)和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为主要特点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类型。除肌肉受累外,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眼、心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分为 1 型和 2 型,1 型 (DM1)由 DMPK 基因 3’端非编码区 CTG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所致,2 型(DM2)由 ZNF9(CNBP )基因 1 号内含子 CCTG 四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所致。1 型较为常见,2 型相对少见且病情较轻,患者间差异较小。

病因和流行病学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 型、2 型的异常增多重复序列均位于非编码区。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为异常 RNA 毒性理论。当重复序列异常增多后,在基因转录为 RNA 后,不再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而是形成发卡结构留存在细胞核内。这些异常 R

N A 占

据了与

剪切

切相关

的重要

R N

A

族和

CUG-BP and ETR-3-like-factors (CELF ),使其不能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多种下游蛋白剪切异常、功能受损,最终造成多系统受累表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成年起病的最常见肌营养不良类型。估计患病率约为1/8000。D M1 较DM2 多见,但也有部分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DM2 患者与DM1 患者相当,甚至更多。

临床表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因 RNA 毒性作用导致多系统受累,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 肌肉 四肢远端起始并逐渐向近端进展的无力萎缩,影响手部精细动作, 造成垂足。面肌亦可受累。同时有明显肌强直现象,累及肢体肌、咽喉肌等。查体可发现大力握拳后手指不能立即展开,用力闭目后不能立即睁开。叩击手部大鱼际肌、舌肌等,可引出肌强直,称为叩击性肌强直或“肌球”现象。肌强直存在“热身”现象,反复活动后,肌强直减轻。下肢肌痛和全身疲乏感也是常见临

床表现。

2.心脏心脏传导系统常有受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传导异常。严重时可造成猝死。确诊患者需定期监测心电图,必要时植入起搏器。

3.中枢神经系统睡眠增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睡眠障碍多见。可伴有认知及情绪障碍。头M RI 可见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及皮层萎缩。

4.眼随着年龄增长,几乎所有患者均会出现白内障。常在30~40 岁影响视力。

5.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多种内分泌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钙磷代谢异常、性激素异常、睾丸萎缩(造成不育)等。

此外,还可有额秃、胃肠道动力不足、限制性通气障碍等。

DM1 型随着CTG 重复数增多,病情逐渐加重。一般从轻到重分为轻型、经典成人型、儿童型、先天型。在同一家族中常呈现“遗传早现”,即子代发病更早、症状更重。

DM2 临床表现与DM1 类似,通常程度较轻,婴幼儿起病或重症患者罕见,无“遗传早现”。颈肌和肢体近端肌肉受累更早、更明显。

辅助检查

1.肌电图针极肌电图可见肌强直放电,同时合并肌源性损害电生理表现,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血清肌酶谱检测肌酸激酶(CK)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3~

4 倍。

3.肌肉活检病程不同时期的肌肉病理改变有很大差异,早期可仅见肌纤维大小不等。典型的肌肉病理改变包括中央核明显增多、大量肌纤维含有肌浆块、Ⅰ型纤维优势及萎缩。目前根据临床特点、肌肉电生理改变和基因检测基本可以明确诊断,肌肉活检并非必要。

4.心电图或Holter 疑诊患者需行心电检测,明确有无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类型传导异常。确诊后也需定期随诊心电图,如出现逐渐进展的心律失常,如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需考虑起搏器植入。

5.眼科检查通过眼科裂隙灯等检查,明确有无白内障,并予针对性治疗。

6.内分泌检测对血糖、甲功、钙磷代谢、性激素等方面做全面评估,明确有无内分泌异常,并予相应随诊治疗。

7.其他方面如有认知、情绪、睡眠等方面问题,应行头MR、睡眠监测、认知及情绪量表评估等,并予对症处理。

8.基因检测根据临床特点判断分型,然后分别对致病基因DMPK、ZNF9 进行检测。因重复数可能高达数千,对重复序列的检测一般采用特殊的TP-PCR 方法,重复数特别大时,可采用Southern blot 法检测。

诊断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的诊断依靠病史(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史、“遗传早现”现、特征性体征(远端或轴位为主肌肉无力萎缩、肌病面容、肌球象和肌强直现象)

、肌电图、心电图、眼科、内分泌检查发现多系统损害,最终通过现象、额秃等)

基因检测确诊。

鉴别诊断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主要需要与其他强直性肌病或遗传性肌病相鉴别。

1.先天性肌强直(myotonia congenita)患者通常儿童早期起病,有明显肌强直现象,常有肌肉肥大,呈运动员体型,强直症状经反复运动热身后减轻。病程更为良性,不伴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检查可见肌强直放电,但无肌源性损害。为CLCN1 基因缺陷所致。

2.先天性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congenita)患者亦有肌强直现象,肌电图可见肌强直放电,但一般无肌源性损害。症状以面肌、颈肌和上肢肌肉受累为

,遇冷时强直现象亦明显加重。运主,在活动和反复动作后加重(无“热身”现象)

动员体型一般不明显。患者常有发作性无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为S CN4A 基因缺陷所致。

3.远端型肌病GNE 包涵体肌病、Miyoshi 肌病等远端型肌病肌肉无力萎缩特点与DM1 相似,但前两者没有典型肌强直现象,肌电图也没有典型肌强直放电以及缺少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多系统受累特点可资鉴别。

4.先天性肌病先天性DM1 患者病情严重,出生即表现为“松软儿”和呼

医学院遗传学考题回顾

医学遗传与胚胎发育考题回顾 一、单选题: 1.【10级】自残综合症症状 2.【10级】睾丸女性化综合症症状 3.【12级临五】关于再显风险估计说法错误的是 A.发病率和亲缘级数成反比 B.一级亲属发病率一定等于群体发病率开平方 C.患者越多再显风险越高 D.患者症状越严重再显风险越高 E.发病阈值高的性别一旦发病再显风险增高 4.【12级临五】关于肾移植配型说法错误的是 A.供者与受者血型抗原相容 B.供者与受者HLA-1抗原相容 C.供者与受者HLA-2抗原相容 D.供者与受者预存抗原相容 E.供者与受者预存抗体相容 5.【12级临五】绒毛取样术和羊水穿刺术相比不具备的特点是 A.简单,不需培训 B.7-9周取样 C.胚胎早期诊断 D.有利于检测生化特征 E.作染色体检查不用PHA 6.【12级临五】基因治疗的步骤不包括 A.靶细胞选择 B.靶细胞培养 C.目的基因选择 D.目的基因表达 E.安全措施 7.【12级临五】一对夫妻核型分别为45,XY,-21,-21,+(21q21q),46,XX,建议是 A.再怀孕做羊水造影 B.再怀孕做超声扫描 C.再怀孕做羊膜穿刺 D.由供精者人工受精 E.由供卵者胚胎移植 8.【12级临五】大耳郭、大头围、巨睾症语言行为障碍、智商35可能为什么疾病 (Martin-Bell) 9.【12级临五】下列哪种病属于遗传病 A. 夜盲症 B. 乙型肝炎 C. 因服用反应停引起的短指畸形 D. 蚕豆病 E. 中暑 10.【12级临五】关于孟买型说法正确的是

A.H抗原阳性,A抗原阴性 B.H抗原阳性,B抗原阴性 C.H抗原阳性,A和B抗原阳性 D.H抗原阴性,A和B抗原阳性 E.H抗原阴性,A和B抗原阴性 11.【12级临五】姨表兄妹近亲结婚来遗传咨询,半乳糖血症杂合子概率为1/100, 后代再现风险为 12.【12级临五】关于G6PD缺乏症说法不正确的是 A.AR 遗传 B.服用抗疟药物诱发溶血 C.服用磺胺类药物诱发溶血 D.红细胞内可见海因茨体 13.【12级临五】不能用开平方根法计算基因频率的是 A.尿黑酸尿症 B.Wilson Disease C.MN血型 D.ABO血型 E.女性Xg血型 14.【12级临五】关于遗传度说法错误的是 A.是群体值,对个体无意义 B.其他地区的遗传度可以适用于上海 C.用Falconer公式估计一级亲发病率 D.用Holzinger公式估计同卵双生患病一致率 E.表示遗传因素在多基因病中的作用大小 15.【12级临五】一个Tuner患者45,X,同时患有Hunter综合征,其父母的表现型 正常,外祖父患有Hunter综合征。该患者的异常核型与Hunter致病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A.异常核型与基因缺陷均为父源 B.异常核型与基因缺陷均为母源 C.异常核型为母源,基因缺陷为父源 D.异常核型为父源,基因缺陷为母源 E.异常核型为父源,基因缺陷由父母共同遗传 16.【12级临五】有关原癌基因的激活机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点突变是细胞癌变的始动作用 B. 染色体的双微点与基因扩增有关 C. 原癌基因杂合性丢失可致癌 D. 染色体重排可激活原癌基因 E.需多个基因协同作用 17.【12级临五】不影响Hardy-Weinberg平衡率的是 A.智商超高的男女婚配 B.黄种人和白种人婚配 C.无血缘关系的汉族男女婚配 D.孤岛上的人婚配 E.姨表兄妹婚配 18.【12级临五】关于线粒体基因病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母系遗传 B.核基因遗传 C.阈值效应 D.多系统受累 E.遗传瓶颈 19.【12级临五】关于癌家族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发病较早 B.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病增加 C.腺癌增加 D.与性别有关,女性患者多 E.肿瘤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0.【12级临五】甲基化最可能导致基因的(沉默) 21.【12级临五】关于基因表达的重新编程,表观遗传标记删除的时期是 A.配子成熟的过程中 B.胚胎发育早期 C.胚胎器官分化 D.胎儿出生前 22.【12级临五】张先生今年32岁,婚后不育,身高186cm,胡须稀疏,喉结不明 显;体态女性,乳腺发育;阴茎短小,睾丸小且软。性染色质检测见X小体,睾丸活检在精细管中未见精子。张先生最可能患有何病 A.Marfan综合征 B.Turner综合征 C.Klingfelter综合征 D.女性假两性畸形 E.男性假两性畸形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2020 ASCRS克罗恩病手术治疗指南 克罗恩病(CD)是一种特发性、无法治愈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典型的透壁性炎症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进而导致炎症、纤维狭窄和穿透性病变。CD的疾病程度可变,患者可能需要慢性免疫抑制药物和手术治疗。2020年7月,美国结肠和直肠外科医师学会(ASCRS)发布了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指南,主要针对CD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指导建议。 1 手术适应证 ?药物难治性疾病 1.对于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发生并发症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患者,一般应考虑手术治疗。(1C) ?炎症 1.对于严重急性结肠炎患者经药物治疗应答不充分或存在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穿孔的症状和体征时应进行手术治疗。(1C) ?狭窄 1.对于短节段、无炎症、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的患者,可以考虑内镜下扩张。(1C)

2.对于有症状的小肠或吻合口狭窄患者,不能接受药物治疗和/或内镜扩张的,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C) 3.对于结肠狭窄不能充分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应该考虑切除治疗。(1C) ?穿透性疾病 1.游离穿孔患者应接受手术切除穿孔节段肠管。(1B.) 2.对于穿透性克罗恩病伴有脓肿形成患者,可应用抗生素联合或不联合引流,然后根据临床情况和患者偏好进行择期选择性切除手术或药物治疗。(2B) 3.如果患者经适当的药物治疗后仍存在肠瘘,则应考虑手术治疗。(1C) ?出血 1.稳定性胃肠道出血患者可应用内镜和/或介入放射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不稳定患者,尽管采取复苏措施,通常还要进行手术探查。(1C) ?结直肠发育不良和癌症 1.长期克罗恩结肠炎至少存在1/3结肠或超过1个节段受累患者,应定期进行内镜监测。(1B) 2.内镜下完全切除的可见非典型增生患者通常应进行内镜监测。如果异常增生不适合内镜切除,在周围平坦黏膜中也有发现,或为多灶性,或诊断为结直肠腺癌,一般建议进行全结肠切除术或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总

四个阶段: 一、以导致遗传病的基因突变位点为靶标,以DNA分子杂交为核心 二、以PCF技术为核心 三、以生物芯片为核心 四、以DN做H序技术为核心 广义:分子标志物包括基因组DNA各种RNA蛋白质和各种代谢物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靶标主要以核酸(DNA和RNA为主 基因组DNA是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中最常用的分子靶标 病原生物基因1.菌种鉴定:PCR测寸序和PCR-DNA^针杂交;缩短检测时间 2. 确定病毒感染和病毒载量:明确感染源,判断病情,监测疗效 3. 病毒分析:基因型变异产生不同临床症状 4. 细菌耐药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指导选择 治疗方案,控制病原菌的感染传播 基因变异 1 .致病基因的分子缺陷 2. 线粒体基因突 3. 肿瘤相关基因 单基因病 1. 致病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影响了编码产物量和质的改变,如血红蛋白 病、血友病、Duchenne 肌营养不良等。 2. 致病基因中核苷酸三联体重复序列发生高度扩展,如脆性X综合征、亨廷顿 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等。 基因多态性用于: 1.基因定位和疾病相关性分析 2.疾病诊断和遗传咨询 3.多基因病的研究 4. 器官移植配型和个体识别 循环游离核酸检测(包括游离DNA和游离RNA用于:产前诊断、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病例检测 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以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芯片技术、双向电泳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为主要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可用于微生物感染的确诊、感染性病原体的分型、耐药监测。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有利于临床上对遗传性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重要国际生物信息中心:1.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2.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 3.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DDBJ 一级核酸数据库有GenBank EMBI和DDBJ 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有SWISS-PRO T PIR、UNIPRO等。蛋白质X射线晶体三维结构数据库有PDB等。 蛋白质数据库常用的有SWISS-PRO、T PIR 、PDB 数据库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诊疗指南【2019版】

77.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概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 ,DM )是以肌强直现象(主动或被动肌肉收缩后无法及时放松)和肌肉进行性无力萎缩为主要特点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类型。除肌肉受累外,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包括眼、心脏、内分泌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分为 1 型和 2 型,1 型 (DM1)由 DMPK 基因 3’端非编码区 CTG 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所致,2 型(DM2)由 ZNF9(CNBP )基因 1 号内含子 CCTG 四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增多所致。1 型较为常见,2 型相对少见且病情较轻,患者间差异较小。 病因和流行病学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1 型、2 型的异常增多重复序列均位于非编码区。目前认为发病机制为异常 RNA 毒性理论。当重复序列异常增多后,在基因转录为 RNA 后,不再进一步翻译为蛋白质,而是形成发卡结构留存在细胞核内。这些异常 R N A 占 据了与 剪切 密 切相关 的重要 R N A 结 合 蛋 白 家 族和 CUG-BP and ETR-3-like-factors (CELF ),使其不能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引起多种下游蛋白剪切异常、功能受损,最终造成多系统受累表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成年起病的最常见肌营养不良类型。估计患病率约为1/8000。D M1 较DM2 多见,但也有部分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DM2 患者与DM1 患者相当,甚至更多。 临床表现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因 RNA 毒性作用导致多系统受累,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1. 肌肉 四肢远端起始并逐渐向近端进展的无力萎缩,影响手部精细动作, 造成垂足。面肌亦可受累。同时有明显肌强直现象,累及肢体肌、咽喉肌等。查体可发现大力握拳后手指不能立即展开,用力闭目后不能立即睁开。叩击手部大鱼际肌、舌肌等,可引出肌强直,称为叩击性肌强直或“肌球”现象。肌强直存在“热身”现象,反复活动后,肌强直减轻。下肢肌痛和全身疲乏感也是常见临

2010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1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AS的患病率在各国报道不一,日本本土人为0.05%~0.2%,我国患病率初步调查为0.3%左右。本病男女之比约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发病年龄通常在13~31岁,高峰为20-30岁.40岁以后及8岁以前发病者少见。 AS的病因未明。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的发病中发挥作用。已证实,AS的发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家族聚集倾向。健康人群的HLA-B27阳性率因种族和地区不同差别很大,如欧洲的白种人为4%~13%,我国为2%~7%,可是AS患者的HLA-B27的阳性率在我国患者高达90%左右。AS的病理性标志和早期表现之一为骶髂关节炎。脊柱受累晚期的典型表现为“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的滑膜炎在组织学上与类风湿关节炎(RA)难以区别。肌腱端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 2 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隐袭。患者逐渐出现腰背部或骶髂部疼痛和(或)晨僵,半夜痛醒。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部晨僵明显,但活动后减轻。部分患者有臀部钝痛或骶髂部剧痛,偶尔向周边放射。咳嗽、打

喷嚏、突然扭动腰部疼痛可加重。疾病早期臀部疼痛多为一侧呈间断性或交替性疼痛,数月后疼痛多为双侧呈持续性。多数患者随病情进展由腰椎向胸、颈部脊椎发展,则出现相应部位疼痛、活动受限或脊柱畸形。24%~75%的AS患者在病初或病程中出现髋关节和外周关节病变,其中膝、踝和肩关节居多,肘及手、足小关节偶有受累。外周关节病变多为非对称性,常只累及少数关节或单关节,下肢大关节的关节炎为本病外周关节炎的特征之一。髋关节和膝以及其他关节的关节炎或关节痛多出现在发病早期,较少或几乎不引起关节破坏和残疾。髋关节受累占38%~66%,表现为局部疼痛、活动受限、屈曲挛缩及关节强直,其中大多数为双侧,而且94%的髋部症状起于发病后前5年内。发病年龄较小及以外周关节起病者易发生髋关节病变。1/4的患者在病程中发生眼色素膜炎,单侧或双侧交替,可反复发作甚至.可致视力障碍。 本病的全身表现轻微,少数重症者有发热、疲倦、消瘦、贫血或其他器官受累。跖底筋膜炎、跟腱炎和其他部位的肌腱端病在本病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来自压迫性脊神经炎或坐骨神经痛、椎骨骨折或不全脱位以及马尾综合征,后者可引起阳萎、夜间尿失禁、膀胱和直肠感觉迟钝、踝反射消失。极少数患者出现肺上叶纤维化,有时伴有空洞形成而被误认为结核,也可因并发霉菌感染而使病情加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及传导障碍见于3.5%~10%的患者。AS可并发IgA肾病和淀粉样变性。 3 诊断要点

第三军医大

试题集(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患者听力正常,但不能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言语属于: A.运动性失语; B.感觉性失语; C.命名性失语; D.失读症; E.以上均不是 2.下列哪项属于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A.肌张力增高 B.腱反射增强 C.肌肉明显萎缩 D.有病理反射 3.不产生疼痛感觉的颅内结构是: A.硬脑膜 B.静脉窦 C.颅底动脉 D.脑实质 E.脑内血管 4.核间性眼肌麻痹是指: A.内侧纵束病变导致的不完整凝视麻痹 B.额叶皮层侧视中枢病变所致的凝视瘫痪

C.动眼神经病变所致的眼肌瘫痪 D.外展神经核病变所致的眼球凝视麻痹 E.滑车神经病变导致的眼肌麻痹 5.双颞侧偏盲病变部位位于: A.视神经; B.视交叉; C.视束; D.外侧膝状体; E.视发射 6.基底神经节的主要结构为: A.内囊和豆状核 B.新纹状体和尾状核 C.新纹状体和黑质 D.新纹状体和苍白球 E.旧纹状体 7.Wallenberg综合征不会出现: A.双眼向病灶侧的侧视障碍 B.构音障碍 C.瞳孔不等大 D.眩晕 8.视神经交叉中央部病变表现为: A.同向偏盲 B.双鼻侧偏盲 C.双颞侧偏盲

D.象限盲 E.黄斑回避 9.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不包括: A.痉挛性瘫痪; B.假性球麻痹; C.中枢性面瘫; D.真性球麻痹; E.胸段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10.帕金森病的最主要病变是在: A.黑质 B.苍白球 C.尾状核 D.壳核 11.动眼神经麻痹时可出现: A.眼裂增宽 B.眼球向内斜视 C.瞳孔散大 D.角膜反射消失 E.闭目困难 12.锥体外系病变可导致: A.慌张步态 B.跨越步态 C.剪刀样步态 D.偏瘫步态

第六章遗传毒性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p147 第六章遗传毒性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突变是遗传物质中不是由于遗传重组产生的任何可遗传的改变。突变按发生原因又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遗传毒理学主要研究理化因素的致突变作用,即诱发突变。已知, 理化因素对DNA的损伤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修复,DNA序列将改变并导致突变。由于突 变是单个基因和基因组信息结构的改变,因此常常引起基因功能的丧失或改变。如果这些 损伤是非致死的,将导致可遗传改变。因此,遗传毒性(genotoxicity)通常被定义为损伤DNA 和改变DNA序列的能力。即遗传毒性是指遗传学的改变(或损伤),而与一般毒性的概念有 所不同,不是指遗传损伤的生物学后果如遗传病、肿瘤等。鉴于此,本章所指的遗传毒性类 型是指遗传学改变的类型,同样其形成机制也是指遗传学损伤的形成机制。 第一节遗传毒性的类型 遗传毒性的类型依分类方法而异可分为不同的类型,至今尚无一致的意见。从机制 角度,可分为以DNA为靶的损伤和不以DNA为靶的损伤,前者包括基因突变(gene mu— tation)和染色体结构畸变(structural chromosome aberration),后者主要指染色体数目畸变(numerical chromosome aberration),包括整倍体(euploidy)和非整倍体(aneuploidy)改变。 从遗传损伤能否为光学显微镜所见分为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类损伤。从遗传学角度或 突变角度可分为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改变和染色体数目改变三类。从遗传毒性上来分, 除三类遗传学改变外还包括DNA损伤(DNA damage)。另外,Thilly于1986年认为整倍 性改变与人类遗传病的关系极微,故主张分为基因突变作用(mutagenesis)、断裂作用(clastogenesis)和非整倍体作用(aneuploidization)。 须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包括国内分子遗传学界)常将mutation和mutagenesis狭义 地指基因突变,而遗传毒性仅指DNA损伤。在毒理学和预防医学中,通常采用广义的概 念:如将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染色体数目畸变统称为染色体畸变;突变既包括基因突变也包 括染色体畸变。同样,诱变剂(mutagen)狭义的指能引起基因突变或增加突变速度的物 质,而将引起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物质分别称为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 剂(见下述)。广义的诱变剂则既包括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也包括了引起染色体结构或 数目异常的物质。 一、基因突变[1,2,4,6] (一)基因突变和突变体的概念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贮藏、传递与实现单位。基因的主要信息内容包含在其核苷酸碱 基的线性序列中,由于核苷酸的增加或缺失,或在DNA复制和修复过程中一种核苷酸和 p148 另一种核苷酸的替换,都可导致DNA序列的改变,任何一种引起单个基因功能改变的上 述分子变化称为基因突变。简言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和排 列顺序的改变。这种改变可发生于生殖细胞或体细胞,发生于生殖细胞的突变可以遗传 给下一代,发生于体细胞的突变可以遗传给该细胞有丝分裂而产生的子代。 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群体(或株系),称为突变体( mutant)。正是由于突变体中 DNA碱基序列的改变,因而产生了突变体的表型。突变位点可能存在于基因内,该基因 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没有发生突变的基因称为野生型(wild type)基因。例如, 负责细菌合成Arg的基因arg为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如果该基因突变而失去了 合成Arg的能力,就必须由外界供应Arg,否则细菌就不能生长。细菌的这种表型就称为 Arg -表型,即精氨酸合成缺陷表型,其基因型写作arg -。由此可见,突变体是指有机体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百科名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英文:progressive muscula dystrophy,PMD)是一种原发横纹肌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肢体近端开始的两侧对称性的进行性加重的肌肉无力和萎缩,个别病例尚有心肌受累。有人报道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约占神经系统遗传病的29.4%,是神经肌肉疾病中最多见的一种。 概述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肌肉逐渐萎缩,使行动能力渐渐消失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直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疾病。患者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着自己由于心肌衰竭而死亡,国际医学界形象地称之为“渐冰人”。该病症已被International Seven Three Society(国际七三学社)列入十大医学课题进行研究。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渐进性遗传性骨骼肌变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选择性受累的骨髓肌呈渐进性对称性无力和萎缩,最终丧失运动功能。本病为单基因遗传,发病年龄为5~6 岁左右,发生率为出生男婴的13~33/105 。近年研究认为其病变的基本原因在于肌肉细胞膜的异常。

西医定义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病因不明的,遗传性、进行性肌肉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其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假肥大型 (Duchenne型) 由Duchenne (1868年)首先描述,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类肌病。属性连隐性遗传,几乎均影响男孩,占活产男婴的l/3 000~1/4 000(欧美)和l/22 000(日本)。_女性仅为异性染色体携带者,不发病。多于儿童期起病,常以骨盆带肌无力、肌张力低、走路缓慢、易跌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较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速,可逐渐累及肩胛带、四肢远端肌群及面肌。背部伸肌无力则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臀中肌无力则行走时骨盆向两侧摆动,呈典型的“鸭步”;患儿仰卧位站起时,先翻转为俯卧位,再用双手支持床面及下肢才能缓慢站起称Gowers征;由于肩胛带肌及前锯肌无力,可呈现“游离肩”和“翼状肩胛”,以上为该型的特征性表现。约90%的患儿有肌肉的假性肥大,以腓肠肌最明显,三角肌、股四头肌、臀肌、冈下肌、肱三头肌及舌肌等也可受累。多半患儿还伴有心肌损害,约3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病情多呈进行性加重,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中预后最差的一个类型,多数在15岁左右即不能行走,大部分患者在25~30岁以前因呼吸感染、心力衰竭或慢性消耗而死亡。另外,尚有一种与此型临床表现类似的类型,称为良性假肥大型(Becker型),由Becker(1957年)首先报道,常在5~25岁期间缓慢起病,病程较长,多在起病后15~20年才不能行走,占出生男孩的3~6/10万,心肌受累少见,智力多正常。 疾病症状 体征:本病根据病患的主要临床特征、起病年龄、肌无力的分布以及病程的长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型。(一)症状\r\n1.假性肥大型(Duc he nne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 ?经典的基因治疗:指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基因组以校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 ?广义的基因治疗: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在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基因治疗与常规治疗方法的不同:一般意义上疾病的治疗针对的是因基因异常而导致的各种症状,而基因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异常的基因本身。 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基因治疗发展简史 1990年9月14日:第一例正式批准的基因治疗实验开始进行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 1991年7月中国开始进行基因治疗试验 第一个基因临床治疗的实例

其他实例

1993年法国将Ad-RSVmDys(腺病毒-罗斯病毒小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重组体)注入小鼠肌内成功。即用腺病毒为载体,与小肌营养不良蛋白(minidystrophin)基因的cDNA重组,在RSV启动子启动下,作肌肉注射,证明可在mdy小鼠肌肉表达。 在中国 1991年,我国科学家进行了世界上首例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目前已有4名血友病患者接受了基因治疗,治疗后体内IX因子浓度上升,出血症状减轻,取得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随后,我国科学家利用胸腺激酶基因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方案获准进入1期临床试验,初步的观察表明,生存期超过1年以上者占55%,其中1例已超过三年半,至今仍未见肿瘤复发。此外,采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外周梗塞性下肢血管病基因治疗方案也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目前,我国已有6个基因治疗方案进入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 总的来看,我国基因治疗产业比美国落后了约4年,正处于成长阶段, 绝大部分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仅有大约5个项目通过审批进入特批临床试验或I、Ⅱ期临床试验。 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一)治疗性基因的获得 (二)基因载体的选择

普外科病案中存在问题

普外科病案中存在问题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选药起点高,疗程过长 住院号3591左侧腹股沟高位结扎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选用二代头孢、头孢替唑(32.70元/支)从入院一直用至出院,达6天之久。根据卫生部2009年38号文件精神,疝修补术为I类清洁手术,术前预防用药应选用针对主要致病菌金葡菌作用最强的一代头孢—头孢唑啉(1.82元/支);并且对疗程有明确规定,其总的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特殊病人可延长,但绝对不超过48小时。病案中头孢替唑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均有作用,但两者作用均不强,作用有限针对性不强,不足以预防手术过程中从手术切口掉进去的金葡菌引发的感染。所查病例I类清洁手术无一例预防用药控制在2天内,一般3-7天左右,从手术开始一直用至出院才结束,且病程中无继续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体温不升高,血象正常,伤口无感染,甲级愈合,患者年轻体质好,无基础疾病等特殊事项。 二、未根据药物药代动力学选用最适当药物 住院号3712,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选用头孢替唑,连续使用32支。头孢替唑脂溶性低,穿透力弱,不能穿透前列腺包膜,在前列腺滤泡中达不到有效浓度,作用极有限。医嘱中联用氧氟沙星,可能真正起疗效的就是氧氟沙星(2.08元/瓶)。从成本效果分

析来看,氧氟沙星医嘱中使用20瓶仅41.60元,联用头孢替唑后两种药药费高达1088元,两组方案药效无差异。因此,在药物的选用上要选用最恰当、最适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效果。住院号3845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先后用头孢替唑、替硝唑、依诺沙星、加替沙星、地红霉素五种药物预防感染,实属不必要。能用一种药解决问题的,绝不联用两种、三种或更多的药物,采取大包抄式的盲目用药,既不能做到有敌放矢,同时也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造成院内耐药菌的滋生,患者肝肾功能损害,不良反应增加,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 三、无适应证用药 住院号3205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不明确,无鉴别说明。医嘱先后使用头孢甲肟(元.12-20号,34支,2059.04元),头孢地嗪(2.6-2.9,791.00元),头孢丙烯咀嚼片(5盒,201.25元)治疗。泌尿系感染在使用抗生素第二天复查尿常规转阴性,结果未进行分析与说明,以后未再复查。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一定要有细菌学证据:必须存在感染的部位,致病的病原菌、感染的体症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支持。绝不能盲目、随意使用抗生素。抗菌药物对老年退行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无效的,属无适应证用药。另患者胸片DR检查报告左下肺渗出性病灶,病程、诊断上均未记录,更未深入探查病灶是感染性的,还是非特异性的,感染性的是细菌性的?结核性的?真菌性的?或其它非典型性的致病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克罗恩病临床路径 (2019年版) 一、克罗恩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克罗恩病(ICD-10:K50),行小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61-45.62),大肠部分切除术(ICD-9-CM- 3:45.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临床表现:慢性、反复发作性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胀,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门部病变,以及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体征:消瘦体质,脐周轻压痛,常伴肠鸣音亢进,偶可有腹部或肛周边界清的包块或外瘘口。 3.辅助检查:建议检查顺序:肠镜、CTE/MRE、钡剂灌肠及钡剂小肠造影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及CTE或MRE可明确诊断,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确诊需要病

理结果支持。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编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 38(9):796-813.]。 1.基本治疗:包括纠正代谢紊乱、心理支持及对症处理等。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选择水杨酸制剂,病情重时改用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生物制剂及生物类药物,肠道继发感染时加用广谱抗菌药物。处于缓解期和活动期的患儿首选肠内营养药物治疗。 3.有手术指征时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50克罗恩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中医治愈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中医治愈奇病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痿症) [病案]黄某,男,40岁。1975年3月10日初诊。患者于1974 年6月底患泄泻,治愈后一周发现右手拧不动自来水龙头,左 手亦觉无力,难以蹲下,以后手足无力日益明显,症状逐渐加重,以致体重减轻消瘦,肌肉萎软,上肢不能上举,穿衣脱衣亦需他 人帮助,平卧时抬头困难,下肢不能自行蹲下站起,大便时要扶 着凳子,不能上下公共汽车,手脚及小腿显得肥大,穿鞋由39 码改为41码,全身有僵硬感,上述症状与睡眠休息却无关系。患者皮肤干燥搔痒,口不干饮食减少,既不能饱食,不耐饥饿, 毛发腋毛易于脱落,面色黯滞多黑斑,舌质两边及口唇均有大 片青紫色瘀斑,两少腹亦有大片棕色斑块,脉缓软。检查:肌肉 消瘦萎软,右手肘后部及右眼眶上部各有一慢性溃疡面,不化脓,但亦久久不能愈合,其他无异常。曾去多方求治,均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假性肥大型),治疗数月无效。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 [方药]黄芪30~120克,川芎6克,当归尾9克,桃仁9克,赤芍9克,地龙9克,川牛膝9克。每剂3次服,服药30余剂,自觉肢 体较前有力,活动亦有进步,毛发脱落得到控制,但皮肤搔痒加剧,故方中加桂枝6克,炙甘草12克。再服50多剂,患者上肢 抬举较高,能半蹲拾东西,两处慢性溃疡亦渐好转,毛发始长新。

以后改用健脾升气活血化瘀,用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陈皮3克,当归9克,白术9克,桂枝6克,赤芍9克,炙甘草9克。再服30多剂,患者手能上举,能自己穿衣服,能蹲下,两溃疡区基本愈合,唇舌、少腹瘀斑消退,病情好转。以后用补中益气汤合桂枝甘草汤加赤芍、丹参。前后服药近半年,四肢力量恢复正常,形体肥满,不仅生活能自理,能上下 公共汽车,步行10余公里亦不觉累,诸症均恢复正常,手可提20公斤重东西。随访一年正常。(见《新中医》1977年第4期) [评析]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认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本患者尚未发现有关线索,该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患者唇舌有瘀斑,少腹有斑块,面色黯滞,瘀血症状突出,毛发脱落亦为瘀,故《医林改错》云:“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又因脾主肌肉,主四肢、四肢不用,肌肉萎软脾虚之故,所以开始以补阳还五汤加味主治。以后病情有所进步,改用健脾升气佐活血化瘀之品,使脾健,饮食精微得以上升,又因祛瘀使脉络通,使饮食精微得以运行输布,使肌肉得到充分营养,故而治愈。(李祥云)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克罗恩病CD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 1患者常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腹泻每日2-10余次,便质软或糊状,少有脓血与黏液。 2.可伴肠梗阻、肠穿孔、腹腔脓肿、肠痿和肛门病变,以及 发热、贫血、体重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 (二)体格检查:右下腹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亢进,外 痿管等。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贫血,外周血白细胞可增高,粪潜血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等。 2?领剂小肠造影或领剂灌肠:病变呈节段牲分布,多累及回 肠及结肠。可见黏膜皱嬖紊乱、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 隙状溃疡或裂沟、痿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 ?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粘膜炎症、3 纵行或阿 跳跃式分布。超声内镜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发现腹 腔内肿块或脓肿。 4.CT检查:肠壁增厚,肠管狭窄,窦道和痿管,炎性包 块和脓肿形成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及白塞病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1)、非连续性或节段性病变。 (2)、铺路石样表现或纵行溃疡。 (3)、全壁性炎症病变,伴有腹块或狭窄。 (4)、结节病样非干酪性肉芽肿。 (5)、裂沟或痿管。 (6)、肛门部病变。 具有要点(1)、(2)、(3)者为疑诊,再加上(4)、(5)、 (6)3项(3)3、(2)、(1)项者,只要加上(4)中之任何 一项可确诊。有第 项中之任何两项亦可确诊;诊断举例CD小肠型、中度、活动期、肛周脓肿。 【治疗原则】 1. 一般治疗 少渣、易消化、富营养饮食,忌浓茶、酒、咖啡等。病情较重者可用要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应予以肠外营养,使患者卧床休息,适当输液、补充电解质,以防水盐平衡紊乱。 2.药物治疗

肌肉病考题

肌肉疾病考题 一、单选题 1.重症肌无力属哪种疾病( D ) A.神经本身病变的疾病 B.遗传性疾病 C.炎症性疾病 D.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性疾病 E.肌肉本身病变的疾病 2.重症肌无力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是( D )A.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多 B.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C.乙酰胆碱受体数目增多 D.乙酰胆碱受体数目减少 E.乙酰胆碱抗体数目减少 3.重症肌无力最常受累的肌肉是( B )A.四肢肌 B.眼外肌 C.咽喉肌 D.咀嚼肌 E.面肌 4.重症肌无力常与哪种病合并存在( D )A.小细胞肺癌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多发性肌炎

D.胸腺肥大或胸腺瘤 E.系统性红斑狼疮 5.有眼睑下垂的重症肌无力患者,还可能有的症状是( C ) A.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B.调节反射消失 C.眼球向内、上、下运动受限,复视 D.眼球震颤 E.角结膜反射消失 6.关于重症肌无力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E ) A.临床特征为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C.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D.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有效 E.腾喜龙试验阴性 7.21岁男大学生,白天参加运动会长跑比赛,晚饱餐后人睡,翌日晨起见四肢瘫痪,查血清钾降低,心电图出现U波,ST段下移,可能的诊断是( C ) A.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B.脊髓出血 C.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D.急性脊髓炎 E.癔病性瘫痪 8.关于多发性肌炎,下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D ) A.肌无力以四肢近端为主,常伴有肌力弱 B.咽喉肌亦可受累,眼外肌一般不受侵 C.仅少数伴有肌肉疼痛、压痛,无客观感觉缺失 D.血沉大多不快,血清CPK无明显增高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 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 遗传性的肌肉萎缩病可分为 进行性的营养不良症,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这属遗传性疾病,是基因缺肌所引起,无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治方法主要是做好遗传咨询,产前检查,携带者家谱分析和检查,是预防本病在下一代发生的重要措施。 杜兴氏肌肉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乃遗传性肌肉萎缩病。它的基因(Dystrophin gene )存在于X 性染色体中(Xp21 ),因此它是透过性连锁式隐性遗传型态传播的。男性只有一个x性染色体,因此病患者大多为男性;若女性的一对x性染色体中其一个携有异变的Dystrophin 基因,她便成为一个DMD 的携带者,她的儿子有二分一的机会成为病患者,她的女儿则有二分一机会成为DMD 基因携带者。 Dystrophin 基因乃现时所知人类基因中体积较大的一种,它的制成品Dystroph in ,与其他相关的蛋白质,是稳定肌肉细胞膜的一个重要部份。它最重要的功能是维持肌肉细胞的稳定性,使它在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杜兴氏病患者因肌肉中缺少了Dystrophin ,令到肌肉自出生后,便不断受到破坏和萎缩。Dystrop hin 基因亦会受到另一种较轻微的突变所影响,导致病情较轻的碧加氏肌肉营养不良症(Becker's Muscular Dystrophy ,BMD )。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六种检查办法 来源:时间:2010-5-5 10:37:56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是一种由位于X染色体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特点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肌力逐渐减退,最后完全丧失运动能力。主要发生于男孩;女性则为遗传基因携带者,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史。 (一)血清酶测定: 1、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CPK增高是诊断本病重要而敏感的指标,可在出生后或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已有增高,当病程迁延时活力逐渐下降。亦可用于检查基因携带者,阳性率为60-80%。 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增高,在活动性肌病中,尤其是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病人中,可显著升高达1000至数千单位。 2、血清肌红蛋白(MB):在本病早期及基因携带者中也多显著增高。 3、血清丙酮酸酶(PK):也很敏感, 20岁以下正常男女血清PK值为119.00,20岁以上男性为84.30,女性为77.50,以上三项血清酶中CRK,PK的阳性率

2020年福建省《经内科学》测试卷(第43套)

2020年福建省《经内科学》测试卷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 一、A1(共30题) 1.卡马西平对癫痫最有效的类型是( )。 A.强直阵挛发作 B.失神发作 C.间脑发作 D.单纯部分性发作 E.复杂部分性发作 2.Alzheimer病的确诊依据为( )。 A.详细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B.精神量表检查 C.MRI示海马萎缩 D.病理 E.基因检查 3.脊髓压迫症的病因最常见于( )。

A.椎间盘脱出症、后纵韧带钙化和黄韧带肥厚等脊柱退行性变 B.脊柱外伤 C.肿瘤压迫 D.颅底凹陷症、寰椎枕化、颈椎融合畸形等先大性疾病 E.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 4.脑部病变的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是病变损害了( )。 A.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 B.优势半球中央前回下部 C.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 D.优势半球角回 E.颞上回后部 5.一个半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为( )。 A.炎症或小血管瘤压迫脑干脱髓鞘病或腔隙性梗死 B.基底核部位的多发腔隙性梗死或炎症 C.脑干脱髓鞘病或腔隙性梗死 D.小血管瘤压迫或脑干脱髓鞘病 E.腔隙性梗死或小血管瘤压迫 6.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为( )。 A.儿童期 B.出生后 C.青年期 D.老年期 E.任何年龄 7.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病因治疗最理想的药物是( )。 A.阿昔洛韦(无环鸟苷)

除了CRISPR,你还应该知道的基因编辑方法

除了CRISPR,你还应该知道的基因编辑方法 图片:Argonaute蛋白(模型如图)是潜在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替代品之一 CRISPR–Cas9系统让科学家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改造基因,由于比先前的技术更简单、成本更低、更万能,CRISPR–Cas9几乎席卷了全世界的实验室,为基础研究和医药领域寻找更多有应用价值的发现。但与贡献相对应的是,CRISPR–Cas9也有其局限性。今年中国的研究人员韩春雨发布了一套新的基因编辑系统NgAgo,让全世界的研究人员都燃起了极大的热情,因为它有望替代CRISPR–Cas9,但正如哈佛医学院的遗传学者George Church所言:这也同时提醒我们每一个新技术都很脆弱。 NgAgo也只是越来越多的基因编辑工具之一,它们有些是在CRISPR的基础上进行改变,

有些是寻找新的基因组编辑方法。本文总结了目前主流的基因剪辑技术研究方向。 1、mini-me 或许未来CRISPR-Cas9会被用来改写遗传疾病的基因,但一条RNA链和一个Cas9酶的组合太过庞大,并不适合用于目前最常用的疾病治疗——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病毒上再转入人体细胞这一过程。目前的解决方案是采用一种从金黄色葡萄球菌里提取的mini-Cas9[1],它足够小能够进入目前市场上用于基因疗法的病毒内部。去年12月,有两个研究组用mini-meCas9来修正了小鼠的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2,3]。 2、扩大剪辑范围 Cas9并不是随意剪辑基因,而是只能在有特定DNA序列的位点进行剪辑,很多基因组都能满足这个需求,但对于另一些实验就是很痛苦的限制。研究人员正在寻找能够提供剪辑不同序列的酶的微生物,这样才能扩大能够修饰的基因的范围。其中一种叫做Cpf1的酶可能会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它比Cas9小,有不同的序列要求并且高度特异[4,5]。另外一种酶C2c2,它的靶序列是RNA而不是DNA,它的潜力在于可以通过研究RNA基因组来对抗病毒[6]。 3、真正的基因编辑 很多实验室用CRISPR–Cas9都只是删除部分基因来废除某种功能,正如Church所言:“人们希望听到胜利的消息,但是烧掉一页书并不算是编辑一本书。”那些想要交换序列的研究面临的困难更大。当Cas切掉基因后,细胞通常会把断裂的序列链接起来,这就是做基因切除的研究人员们想要的。但对于想要改写基因的研究人员,他们依赖的的是另一种可以插入序列的细胞修复机制,这当然比普通的连接修复机制频率低得多。明尼苏达大学的植物学研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是怎么回事 导语: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什么的,也不是很不了解,单单听名字的话,可能只是认为是营养不良,不太严重,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 很多人都是不知道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什么的,也不是很不了解,单单听名字的话,可能只是认为是营养不良,不太严重,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其实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一类出生时或出生几个月内出现肌无力和肌张力低,可伴有不同程度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一大组疾病。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数月内即出现的肌力和肌张力低下和关节挛缩。肌活检病理可见典型的肌营养不良改变。本病1960年由日本学者福山首先提出,但因缺乏完整的病理资料,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目前先天性肌营养不良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已经得到国际公认。 1.福山型(Fukuyama type)本型的主要特点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伴广泛的神经系统先天畸形,包括大脑、小脑的脑回增多、增宽,脑沟变浅,脑白质广泛营养不良。有时还伴有脑积水和视网膜变性。肌肉病理改变为肌纤维坏死、再生和肌间质增生,肌纤维merosin染色呈阳性表达。本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9q31-33,编码蛋白为Fukutin。日本多见,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临床表现为肌力肌张力低下,抬头、端坐延迟,面肌受累明显,呼吸肌也可受累,仅少数患儿可独立行走,常有假肥大和关节挛缩,精神发育迟滞。血CK常增加10~60倍。多在2~23岁内死亡。 2.非福山型指除福山型以外的其它类型先天型肌营养不良。主要包括merosin缺乏症、Walker-Warberg综合征、肌-眼-脑病(muscle-eye-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