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必修一 2.4 全球气候变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组成

本节教材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个部分,教材内容基本上浅显易懂,重点是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适应对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内容,本节是作为本章的总结学习,为一个学时。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3、教材的特点

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本节内容有比较充分的阅读和活动,可以通过这些阅读和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根据以上特点制定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图表等资料认识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对策, 并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所采取的对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帮助学生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理解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2.了解当前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以及原因,通过阅读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和图“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近五十年来我国气温变化速率图”,分析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暖的原因和特点。

3.自主学习,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吸收两方面等讨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 增强全球气候变暖的忧患意识,树立学生爱护环境,养成节约能源等思想观。

二、学情分析

1、学习基础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气候对本章前几节内容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学生学习实际上是在掌握了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个小结性内容的学习。

2、学习能力

该节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本节内容是要在通过讨论、探究发现而引导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高一的学生一方面,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互联网对天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经历和认识,了解了一些的信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其中主要起到的就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三、说教法

1.启发式教学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讲述法,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2.案例分析法

3.探究讨论法

4.合作学习

5.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导课:放映视频片段,美国科幻影片《后天》描述了“明天之后”的未来世界:北半球冰川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在全球肆虐,这种气候变化所引发的灾难是怎样产生的呢?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生:————————————————

师:在讲述第三个问题时结合图2.28,引导学生分析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同时分析两种类型地质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时期气候的关系。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生:

师:目前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怎样的呢,同学们看一下图2.29。

生:—————————————————

师:那是不是地球上的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呢?那我们就来看下这幅图,引导学生分析近五十年来我国气温变化的速率图。

生:——————————————————

师: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又有哪些?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方式等。

生:——————————

师:现在我们全球气候变化现象以及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把握近现代全球气候的总的趋势是在变暖,那这又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导致海平面上升。

生:

师:第二个方面则是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了解对不同纬度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害。

生:

师:第三个方面是影响水循环。配合图片讲解影响的过程。

师: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情况和分析能力呢,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分组讨论活动。

分组合作探究讨论这些地区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受大气变化的不同影响。

小组1:俄罗斯;小组2:印度;小组3:新疆;小组4:福州。

教师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指导:

1、分析影响可以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考虑;

2、自然:主要包括降水和气温;气温升高会引起蒸发加剧,使得该地区趋于干旱。气温升高与积温密切相关,积温的多少和植物的产量有关。

3、经济:主要讲对农业的影响,也可以涉及其他经济活动,如河流航运等等;

课件展示参考评价标准——“预期结论”:

1:俄罗斯——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河流解冻,航运条件改善,农业产量增加,供暖需求减少。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带面积减少,中纬度植物所分布范围变大。

2:印度——夏季更加炎热,带来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健康和食物供应。降水分布也会改变,干旱地区更干旱,而湿润地区更湿润。主要河流水量减少,缺水情况将加重,影响到森林变动和生物多样性分布。沿海地区土地及一些设施将被淹没。

3:新疆——地处内陆,气温年较差更大,夏季更加炎热干燥,冬季更加寒冷,河流枯竭,旱灾严重,出现大规模沙化。短期而言,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弊大于利。

4:广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台风强度更大,频率更高。旅游业受到危害。

师: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呢?大家自由发挥,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提交自己的答案。

生:————————————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目前的我们人类并不能改变气候变化,但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延缓气候变化,减小危害。下面我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1.你们好! 2.我是__组,__号。 3.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4.<【板书】: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5.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二节的内容。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__节,前面已经学习过了_______,前面的学习是本节的基础,所以上课前我会用__分钟的时间,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 (因为本节是本单元第一节,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还很陌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心中有数。上课开始,我会以单元前的序言里提供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倒入白让你单元,并从整体上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分析,明确重点、难点,为学生提前预习做好心理准备,并说明本节课在本单元的地位、作用,引起他们的重视。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本册卷首有篇院士给予,主要从整体上介绍了地里的性质、人物、初中地里的内容、作用,这对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初中地理学习,树立科学的地理学习观非常重要。因此,上课前,我会用几分钟时间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体会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向学生介绍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学习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树立地理学习的信心。 (因为本节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学生对本册内容还较为陌生,所以上课前几分钟,我会赵忠向学生介绍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在初中地理课程体系中的 地位、作用,激发学生探索兴趣,也为学生提前的预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更好的有的放矢的进行学习。

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说课稿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常见天气系统》 一、说教材 (一)、课标解读: 1.运用简易天气图或天气系统图,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常见天气系统》是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地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课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具有很大的实用性。本课上承前两节的内容,以前两节的知识为基础,学生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后,对平时碰到的一些天气现象可以做出合理的解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学习的大气运动及气候形成及其特点,也为后面学习全球气候变化打下基础。(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结构和高一学生的认知心里,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 (2)、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画讲解冷暖锋的形成及其过境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 (2)、通过列表分析法归纳冷暖锋的特点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天气现象,使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到他们的区别。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的要求,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五)、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关,特别是冷锋。把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教学难点,因为锋对天气的影响很抽象,学生很难想象到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有明显差别,而且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现象有何差别,知识点比较零散、抽象,学生很容易混淆。 为了讲清教学重难点,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学情分析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3 2012-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3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各位老师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抽签序号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XX版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X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

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试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册说课稿 20XX-12-25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 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的共性以及轨道位置和自身条件上的特性。运动特征共性包括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

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 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从全球变暖谈起》说课稿

初中物理《从全球变暖谈起》说课稿 《从全球变暖谈起》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从全球变暖谈起》,是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学生身边谈起,通过全球变暖温室引入: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刻度规定,使用方法和体温计的特殊结构。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物态变化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本节的学习,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在认识温度计的结构、量程、分度值,比较体温计的不同之处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获得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增强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 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学生通过以前学习的知识, 已经知道了大部分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学生在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上是没有大的障碍。 但是摄氏温度的读,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读, 容易出错,要加以引导。 三.目标分析 新知目标 ①知道温度的概念和摄氏温标的规定。 ②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刻度方法,并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思维目标 ①经历温度计测温原理的探究活动,学习利用“转换法”解决实际问题。 ②体验“放大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中的巧妙利用。 情态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养成乐于参与实验、探究,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难点重点 ①重点:理解温度的概念,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②难点:理解摄氏温度计的分度方法——“等分法”。 3、教具与学具 教师演示用:演示温度计 学生每组器材:实验室温度计,烧杯,冷水,热水,温水。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与学法方面,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评价方案,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全部 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5)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8)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一)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说课稿(二) (13)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一) (16)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二) (18)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一) (21)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说课稿(二) (25)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7)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一) (31)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说课稿(二) (33)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一) (36)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说课稿(二) (39)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一) (41)

第三节大气环境说课稿(二) (44)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一) (46)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二) (49)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51)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一) (54)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说课稿(二) (57)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一) (61)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说课稿(二) (6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一) (67)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二) (71)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4)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一) (76)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说课稿(二) (78)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一) (81)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课稿(二) (85)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一) (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二) (91)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说课稿(一) (96)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宇宙环境》是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唯一的家园,也是目前为止在宇宙中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天体。要了解地球,首先就要了解地球的环境,因此,本节课揭开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序幕,在整个地理教学中起着最为基础的不容忽视的作用。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新生的知识结构及其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2.4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各节内容联系紧密,环幻相扣。教材以大气运动为主线,将大气运动的原因(第一节)—能量交换作为基础铺垫;将大气运动的结果(第二、三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天气和气候作为大气运动的深化部分呈现;而本节是综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阐明全球气候变化,既是本章的概括和总结,又是联系实际、指导实践的重点内容。 2教材结构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 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3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产生影响、适应对策等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情景、辩论、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全球、我国及身边的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说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教材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索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重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难点: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体会研究过程与方法,难点在于这种大跨度的思维活动学生以往少有接触,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因此教师要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促进学生思维的进步。 二、说教学方法及选择依据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内容浅显易懂,文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完整,适合于学生阅读学习。从学生来看,我授课的对象为实验班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自学、探索能力较强。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对这节课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课这一崭新的教学手段,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教学系统,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学习情境。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进行交互通讯。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平昌县驷马中学刘光辉 一、教材分析 第一节内容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围绕大气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这一主线展开的。内容的安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讲述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阐明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以后的能量转换过程。而太阳辐射能量的分布不均及其能量转换,又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也是形成一切大气过程和大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是本单元重要的基础知识,在逻辑上起着铺垫作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生能说出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学生能说出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2、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理由:这些都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都大有帮助: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理由: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包括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是本章的基础,掌握了这部分知识,也就达到了本节课的要求。所以定为重点:而且该内容较为抽象、难理解,所以定为难点。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气现象比较熟悉和感兴趣,但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抽象现象感到难以理解,要运用原理来解设一些常见现象,难度更大;而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乃至本章的基础知识,起着铺垫作用,这必然要求学生深刻理解、掌握、会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多媒体演示、导学法和程序法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指导 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 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

4824-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说课稿

说课稿: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课题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自转进行学习,为下一节学习地球公转打下了基础,也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过程与方法: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所以本节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平时的积累与练习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关于高一地理城市化说课稿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承接了上一章人口的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分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背诵出城市化的概念; (2)分析说出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其推动因素; (3)说出城市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图片对比分析出一个区域城市化发展的证据,再结合材料判断一个区域城市化的阶段; (2)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科学城市发展观,尊重人地和谐发展。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 (2)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 2。难点: (1)根据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征判断一个地区城市化的水平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根据课标的要求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不同城市化阶段的特点作为本节的重点内容。而城市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变化发展 过程。各个阶段之间区别明显,但在过渡阶段却兼有两个阶段的特点,所以给 学生具体分析判断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时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通过多媒体动画 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城市化的形成及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同时借助多媒体动画,采用设问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完成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主动去理解知识,运用学习成果。 四、学法指导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有了对城市 的基础知识,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 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材料,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 如下:导入环节3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7分钟,一共40分钟。 (一)联系生活,设问导入 由于学生对于“城市化”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但前两节已经涉及了一些城 市的基础知识的具体情况,再加上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采用 结合具体时事热点材料,引入本课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回忆2010年5月1日开

高中地理高二《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说课设计与反思

《全球变暖》说课与反思 一、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采自高二地理课本(试验本)《专题十三、人类活动与气候》一课中“温室效应”一节。最终定题为“全球变暖”是有如下考虑: 1、温室效应并非全球变暖的唯一原因,若以温室效应为主题,由温室效应引出全 球变暖再讨论其影响,会造成学生理解片面。因此我以全球变暖为主题,先提出全球变暖的现状然后再讨论造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温室效应及其影响,并依此来探讨全球变暖的对策。 2、我以全球变暖为主题,重点是讨论一种气候问题和它的影响,而将造成此种气 候问题的原因作为次要目标和解决气候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要提升课程的高度,从全球气候问题及其对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一方面激发全人类共存亡的全球关怀,另一方面更方便引发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本节课需要学生归纳并掌握一定的解决气候问题的思路;在探讨全球变暖对人类的影响时,学生将书本上的气候知识升华到对自身乃至全人类的生存的关怀,而在小组讨论如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时又将气候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本课内容在气候一章中具有总结和升华的作用和地位。 (二)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变暖这一气候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起可能产生的后果,探讨全球变暖的对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理解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主要影响,促使学生爱护环境,树立正确地环境观,资源观。难点:首先要理解温室效应的两面性,不能完全否定温室效应;其次在于学生对于已学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二、教法 (一)教学方法 考虑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针对本课的三大部分: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全球变暖的对策,教师分别用了三种教学方法,即讲授法,自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三篇汇总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__章第__节,题目是________.课型是新授课。 下面我就教材、教学法设计、教学程序三大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展示一下我的说课设计。 首先说教材。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在整个自然(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且贯穿本节很重要的一条线索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来指导生产生活。 其次说说教材内容特点。本节课内容具有以下特点 1、有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知识原理性比较强。 2、教材安排上增加地图,减少文字叙述,主要是问了增强直观性,以减轻难度。这符合"地图是地理的语言""地理就是在地图上说理"的地理学科特色。 3、教材内容有较强的比较性且知识前后联系密切,可采用比较法教学。 4、学生在以前的知识中有相关知识积累,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相关认知。因此,教材内容对学生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5、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教材选材的实用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制定如下三位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 分析

理解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或技能对本节课所学的的地图及文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交流或当众表达。培养学生观察、读图析图能力、归纳能力;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地理课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并逐渐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及科研,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通过对本课中原理性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每节课教师都在这些方面对学生有积极期望,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皮革马利翁"效应,学生会逐渐具备这些能力,并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目标的确定及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内容的重难点。 重点是 确立依据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特别密切。 涉及到知识较多而且比较难以综合。高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解决本节课问题时相对较弱。 难点是 依据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对高一学生来说,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难以理解。 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的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 以上我对教材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再说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一。教学方法 "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按照问题去读图读书,先自己学会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且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