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

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

全国首屈一指。它与徽州的砖雕、石雕、

竹雕一起并称为“徽州四雕”。至今在皖

南的青山绿水间还遍布着大量的古民

居、祠堂、塔、牌坊、寺庙、井、桥、坝等古建筑,它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以及高超的建筑技术闻名中外。

徽州木雕艺术有使其蓬勃生长的土壤:徽商的崛起与兴盛给予了徽雕艺术雄厚的财力支持,徽州的地域文化给徽州木雕提供了崇儒兴文的文化氛围,山灵水秀的自然风物是徽州木雕产生的地理环境。

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也极具启示意义。

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雅俗共赏,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选择花鸟山水,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

徽州木雕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难懂的徽州方言保留了秦汉时期的语音,徽州木雕中也蕴涵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之中。士大夫重儒学哲理,而世俗社会倾向于儒教伦理。徽州木雕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先秦时期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徽州木雕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徽州木雕是从徽州崇儒兴文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的母体中诞生的。儒学在两千年的发展中派别林立,呈现出各种面貌,各时期研究、注解、讲授、谶纬儒家经典的学术活动更是不胜枚举。但民间美术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却是一条单纯、明晰的主线,即“治国、齐家、修身”。三者相互联系,一以贯之,代表了先秦儒学的本质精神。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徽州木雕的内容和形式,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源于原始儒家审美理想的中国艺术的古典精神。徽州木雕肯定具有广大群众的一般情感,没有原罪观念和禁欲意识,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又讲求中庸有度,避免了不受节制地刺激感官。隶属于装饰艺术的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较之于历代宗教

雕塑、陵墓雕塑来说,更贴近于生活。

比如,孝道是徽州木雕常用的题材。孝悌观念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人最基本的道德伦理准则。孝文化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形态。徽州民居木雕中就有雕刻着全本“二十四孝”的窗格心。“二十四孝”的故事很动人,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是人性中最神圣的情感。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所言所行仿佛西方的圣徒一般,有着浓重的道德伦理教化色彩。但是木雕人物的线条却很圆润流畅,不似西方圣徒题材的雕像、绘画那般构图刻板、飞离现世,而且非但确乎存于现世,脸上还有神般的大欢喜在。看到这些木雕,观者会觉得孝道不仅是道德伦理规条,更是纯净人性的表征和道德完善的体现。尽孝道在顺乎人性的同时也能得到道德喜悦。生活在有此装饰的建筑空间中,既耳濡目染了最精粹的道德教训,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雍容有度,自然真淳。

又如,“公艺百忍”也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忍让、谦和培养了中国人宽厚兼容的胸怀和厚德载道的品格,塑造了中华民族平和宽容的民族精神。窗栏板上张公艺和唐高宗的脸上都有欢喜在,“忍”体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博大的人类之爱。

徽州木雕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并无装腔作势之态或是过火的恶趣。与其它各地的木雕相同,徽州室内木雕最普遍的题材仍然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另外,民间艺人经常运用谐音、典故赋予某些作品以特定的吉祥含义。比如雕有“宜寿”的窗格心,以如意喻“宜”,以寿桃喻“寿”。还有雕着“喜上梅(眉)梢”的窗栏板,以“梅”字谐音“眉”字。徽州人信奉“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在梁柁上左雕蟾宫折桂的书生、右雕经营四方的商贾,有意将读书人和商人塑造在一起,这样的创意只有徽州才有。这生动地体现了徽商的人生态度和儒商的特点。徽州木床花板上的雕刻更加人性化,“状元及第”、“文科殿试”、“武科殿试”、“送郎赶考”、“长亭送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衣锦还乡”、“折桂”都是常见的题材。徽州文风昌盛,明举科考人才辈出。游子新婚便出外博取功名,思妇望眼欲穿,盼望夫婿衣锦还乡和“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情恐怕兼而有之。这种题材的木花床板的雕刻很有生活气息,既有“一夕欢娱,两地相思”的闺房之乐,又不落尘俗;既是对健康的世俗情感的肯定,又雍容有度,讲究典雅。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

二、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

徽州古建筑一般都是青瓦、白墙,朴素简洁,给人一种淡雅明快的美感,但同时又比较讲究装饰,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不像北方的官邸府宅施以浓漆重彩,在得到一定感官冲击的时候,也有很强的压迫感,不易使人精神放松。徽州木雕黑白比照,光影协奏,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徽州人含蓄内敛、温柔敦厚的个性气质。

徽州民居建筑由大门、天井、堂屋、厢房和院落等一组室内外、明暗、开闭的空间组合而成,鳞次栉比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磨砖门罩、石雕花窗,都表达着空间的韵律感。徽州建筑装饰简洁,色彩清淡,室外墙面以黑、白、灰组成单纯统一的色彩。室内梁架均不髹漆,造型简单,屋宇墙面采用挺拔的直线,内部木构架采用圆润的曲线,铺地采用庄重的斜线,利用线形的长短曲折变化,体现节奏感。徽州木雕、石雕、砖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既能融于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自然、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为古色古香的艺术锦上添花。而且木雕与平面绘画不同,它有立体的空间效果。走入徽州民居,会被雕刻艺术所包围——动物的神采、花瓣的张合、树梗的穿插、叶片的舒展,都表现得自

然生动,充分显示了工匠高超的技艺。

徽州民居木雕的采光一般依靠天

井,其惟一的光源就是头顶像井口一样

的天光,这种从上方流泻下来的散光是欣赏木雕的固定光源。民间艺人为了使人物部分更加突出,雕刻时都是上深下浅,在散光投影下,显得人物影影绰绰,光影协奏,富有动感。

三、实用与审美相结合设计理念

人类用木的历史可追溯至远古时期——构木为巢。建筑木雕作为木结构建筑的伴生艺术,在战国时期就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几千年来经历了由简到繁又由繁至简的多次轮回后,至明清两代,木雕装饰无论从使用数量、装饰内容、题材表现,还是环境创造诸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徽州木雕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木材资源丰富,徽州古建筑梁架均为木结构,构造奇巧,装饰丰富多彩,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木梁中部微微起拱,端部清代雕成圆形,明代为扁圆形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异常宏大壮美。立柱向上多有收分,显得雄而不笨,明代常做成棱柱形,而梁托、叉手、雀替等大多进行雕琢,饰以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房檐下撑木多雕成各路神仙、人物、走兽,生动异常。梁架上的叉手及霸拳则多雕成云朵状,相互迂回,飘逸流畅。整座梁架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渗透,达到珠联璧合的妙境。一般也不施彩绘而髹以桐油,保留原木的柔和色彩与木纹的自然肌理,又避免影响雕刻的细部,与建筑内外的粉墙、青瓦极为协调,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反映出徽州人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倾向。此外,建筑室内门窗、栏板及陈列也多有雕饰,装饰华丽而不琐碎,格调温馨而不庸俗,内容上也多蕴含历史教育意义或象征家族安康兴旺。

传统的建筑装饰雕刻从结构上重视牢固与美学协调统一,处理雕刻的地方很有分寸,形象、色彩皆自然得体。徽州古建筑亦是如此,它很少有大型的单独雕刻,而大多掺杂在构件之间,很多装饰构件同时也是结构构件,具有一定的建筑感。明清民居木雕多是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的,本身多根据所分布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内容与构图,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如门窗和隔扇中的雕刻画面,其构图需适合于门窗等原有的形状,梁垫和牛腿的雕刻面需符合其所处的位置,且不可雕刻得层数过多,以免破坏其功能。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的栏杈、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在家具方面运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主要用高级木材制作,一般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门扇和博古架一般在相同形状的窗扇中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窗户在大体上统一协调,而每一处都完全不同,做到多样统一,显示了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徽州木雕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明代初年,徽州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浮雕取代平面浅浮雕成为主流。

徽州木雕原始、大胆的构图充分体现出民间艺术的勃勃生机。木雕中,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一颦一笑尽在眼前。民间工匠在内容上并非面面俱到,在物象的取舍安排上有很大随意性。为突显主题,在表现风俗、风景、动物和花草题材的雕刻中也常用概括简化和夸张虚构的手法,开门见山地直奔主题,抓住人物和事件的特征加以刻画,在时间、距离、比例、透视法上并不拘泥。一些在构图上看似非科学的错误比例、错误构图,却呈现出颇具意味的装饰效果。比如雕有“清夏”的隔扇裙板,花缸、荷花、莲蓬与画面中的老汉、童子明显不合比例,但大胆活泼的构图很具感染力,能轻而易举地将欣赏者带入画面的意境,欣赏时扑面而来的清新夏风中似乎有淡淡的荷香。这种反映在民间木雕工艺上的装饰性,是美化艺术、表现对象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共同特点之一。这种极富装饰意味、稚朴天成的艺术造型,也是文人画不可替代的。经济发达促进文化发展,当时徽州书肆林立,戏曲书画得以广泛传播,这些都使民间匠人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徽州雕工的文化素质高于当时其它地方,其作品在质朴天真中见精巧典雅,于繁复缜密中见古拙单纯。

徽州木雕,实际上是一种文人木雕,为我国南方著名的明清木质雕刻流派,因产生并流行于安徽的徽州地区,故名。它与徽州的著名的石雕、砖雕并列为"徽州三雕"。王老先生也正是当今正宗的徽州木雕传人。

徽州木雕历史非常悠久,产生及流行的时期是元末至民国初期。由于它扎根于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儒学思想渗透的结晶,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木雕作品的题材以人物为主,所表达的也多为儒家文化,通常出现的内容有教道、忍让、中庸、崇礼、恩荣、宗义、冠礼、读书、及第、诗教、耕织等。再例如琴棋书画题材,在徽州木雕中也居多,它体现了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思想。另外,姻姻和合题材是儒教宗法伦理道德的范畴,此类内容有"百年好合"、"门当户对"、"子孙满堂"等。徽州木雕中还有一个重要选题,那就是文学戏曲典故人物,什么"文王访贤"、"舜使大禹"、"三顾茅庐"、"关公送嫂"、"严贵别窑"、"柳毅传书"等,无不是儒学精神的体现。有人说,徽州木雕雕不离儒,儒不离雕,雕儒合一,可谓入木三分。正因为徽州木雕表达的题材是人物为主,故多采用留底浮雕艺术手法。

徽州木雕的创作风格古拙而朴实,造型浑圆结实,其风格近似汉代画象砖,刀法简练挺拔,人物形象比较夸张。至清代,雕刻风格趋向慎密、繁复而精巧,以追求精细完美为时尚,似有过分雕琢之閚,雕刻力度感已明显收到削弱,渐失明代粗放刚劲的气势。在雕刻手法上,明代只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及至清代,又增加了凹雕、浅刻、多层雕、还出现了透雕、最为常见的当多层雕,有的甚至有七、八层之多。画面边框的处理常常打破单一的方框模式,以八宝奇珍或花卉叶蔓等各种装饰纹样组合,具有极佳的立体视觉美感,木雕的画面一般没有多少空白。

与其它木雕流派不同,徽州木雕从不一味追求雕刻木材的名贵性,不拘一格用木材,徽州木雕的原材料,有"阳春白雪"类的柏、檀、樟、榧、楠,也有"下里巴人"类的松、杉、榆、柳、槐、杨,它们不分彼此,不论高低贵贱,都可走进徽州木雕的创作天地里,这在其他木雕流派中极为少见。

徽州木雕的再一个特色,大多不失髹漆,以显示木质的天然纹理之美,它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生丽质难自弃"的徽文化。有些徽州木雕即使用髹漆,色彩也十分单纯,一般只用红、黑及金色。这样的色彩处理,更显示出木雕的大器感。

徽州木雕的载体,出现在家具中主要是木床花板及橱门等。由于徽州木雕属于建筑大类旧时古家具的书籍中很少介绍这种木雕流派,随着近年来古董家具收藏热的兴起,徽州木雕中的雕刻家具收

徽州木雕的创作风格古拙而朴实,造型生动传神,其风格近似汉代画像砖,刀法简练挺拔,人物形象比较夸张。至清代,雕刻风格趋向缜密、繁复而精巧,以追求精细完美为时尚,似

有过分雕琢之赘,雕刻力度感已明显受到削弱,渐失明代粗放刚劲的气势。在雕刻手法上,明朝只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及至清朝,又增加了凹雕、浅刻、多层雕,还出现了透雕。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木雕的艺术特色 徽州古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建筑空间和雕刻装饰展现着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瞩目,徽州木雕,更为古色古香的建筑锦上添花。 以砖木结构为主体的徽州古建技艺,经受大自然暴力的考验,数百年来依然耸立,从建筑学和美学两个方面展示着自身的生命力,它不仅体现了徽州人民的智慧与伟大,也表明建筑与雕刻装饰艺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是徽州木雕一大特色。木雕选用木质多为特种木材,如圆柏、梓、椿、银杏、楠木、榧、甲级杉树等,为炫耀木材质地的高贵,雕艺品均不油漆,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及自然纹理来充分体现徽州人的建筑风格和气派;同时雕刻的细部在自然成色中更是熠熠生辉,尽显匠心独韵。家具方面,如床和衣橱,一般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徽州木雕是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它的艺术特色能充分体现在刀刻形象上,应该感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能工巧匠,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徽州木雕作品绘画性很强,作品从正面观赏最佳,每地一块或一组献词是在一个平面上,采用阳刻的手法,依据画面的结构,逐渐递增使层次加深。它们的形体受雕刻材料的实用板面所约束,处理层次基本上在允许雕刻深度的平面上变化,整体感很强。 从雕刻装饰角度,安装时也有技巧,这类雕刻 在动工之初,设计者已有整体规化,特别是梁托, 梁架,斗拱,雀替,檐条,月梁上的雕刻,需待雕 成后方能安装,使用什么样的内容与形式,既要考 虑美观,又要重视实用,不损梁柱承重功能。 如大窗子下方栏板,天井四周上方横板,檐条 等,板薄采用浮雕较多,雕刻戏剧题材如连环计里 的貂蝉和吕布,白蛇传里的许仙与白娘子,庆功堂 上的八千岁程咬金与众将官等多采用亮相式的手 法表现,一天到晚在窗下或檐条上粉墨登场,也有 表现动态的如打仗、比武、游艺等。 在窗子和屏门隔扇下方的雕刻花鸟走兽,虫芋、八宝博古等也都是采用浅浮雕表现手法,但刻画的比较精细。 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粗大的月梁上采用圆雕,高浮雕、镂空雕,还要不妨碍它的承重力。如休宁陈霞村一户清代民居,月梁“双狮相对抢绣球”很巧

徽州木雕图案的装饰风格--婺源宏村写生报告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 采风写生课题研究报告(工业产品造型设计) 班级:2009级工造2班 姓名:** 学号:2009183022** 指导教师:张悦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 采风写生课题研究报告综述 班级:2009级工造2班 姓名:** 学号:2009183022** 采风地点:江西婺源、安徽宏村等 采风时间: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周11—12周 指导老师:张悦 (一)、课题研究方向:徽州木雕图案的装饰风格 (二)、资料调查及收集方式: 1、书籍资料收集; 2、网络资料收集; 3、实地考察资料收集; 4、图片资料收集; 5、影像资料收集等方式; (三)、课题研究调查综述: 徽州木雕图案装饰风格 徽州木雕是徽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部分,遍及全城,至今还保留在明、清时的古建筑祠堂、大厅、寺庙、书院和民居中。木雕广泛

地应用门楼、镂窗、门檐、屏风、窗棂、拦柱、家具等,具有平面立体生动等特点。其图案纹样更有很多吉祥的寓意。 徽派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雅俗共赏,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选择花鸟山水,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而且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徽州木雕所具有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浅谈徽州木雕的技艺精髓

浅谈徽州木雕的技艺精髓 本文浅谈了徽州木雕的技艺精髓。 标签:徽州木雕技艺精髓 徽州雕刻是徽州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四种雕刻技艺的总称。作为灿烂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雕刻其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时代而达极盛。皖南的山区盛产木材,房屋建筑以砖木石结构为主,其中木料的使用占据比例更大,这就为木雕艺人展示雕刻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徽州木雕作为徽州四雕之一,也是中国木雕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木雕区别于其他木雕流派的特性是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艺术风格,徽州木雕的创作者多为民间艺人,雕刻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地映射出古时徽州的社会生活情景、社会各个阶层的情趣,大多以删繁就简、细化局部的手法来表现所选取的题材,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联想。 徽州木雕的艺术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因材施教、因需造型,徽州木雕在设计局构图上善于采用谐音来寓意,例如荷花螃蟹则比喻为:和谐;青蛙荷花喻为:和鸣等。此外徽州木雕还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就取材方面,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书画经典、自然现象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都是徽州木雕艺人取材的对象。 徽州木雕見证了徽商的兴起与衰落,同时也是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木雕是文化积淀,更是高品位的艺术,蕴藏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儒家文化内涵,是徽州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了几百年岁月的洗礼和一代又一代木雕艺人技艺的传承与积累,徽州木雕形成了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适用于审美完美结合的设计理念,是值得我们不断地研摩学习的,从中汲取文化精髓,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徽州木雕艺术。传承和发展徽州艺术木雕,首先最重要的是要革新观念,提升审美水平。也只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才能不囿于原有的思想,不断地向前发展。 艺术家的观念决定了其作品的题材、表现形式及创作手法等。表现题材、表现形式、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应尽可能的丰富多样。反过来,题材的丰富、表现形式的变化、雕刻手法的创新也会逐渐引导艺术家观念的变化。 一是要丰富题材。徽州艺术木雕的表现内容主要是宗教人物、历史人物以及表示吉祥的动物、花鸟树木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徽州艺术木雕的题材还是局限在传统的那些内容上,则难逃陈旧之嫌。 二是要把握好构思设计的关键。所谓的“构思设想”是指创作者在实际的制造作品之前,对于想要制造的作品心中已经有了某种想法,或称之为意念或者想象,然后将这些创作意念进行整理、综合,最后付诸实践形成具体形式的艺术作品。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徽州古民居木雕牛腿的图案题材解析

徽州装饰木雕牛腿的图案题材解析1 张军魏洁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淮北 235000,江南大学,无锡 224122) 摘要:通过对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造型种类的分析,指出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题材贴近生活、造型引人入胜,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徽州;木雕牛腿:图案;题材解析 徽州明、清两代古民居的建筑装饰多种多样,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三种形式为主。其中,木雕的运用最为广泛,存量巨大。因为古民居的主体构架和内部墙壁等结构主要是靠木材来建构和围合的。穿木、牛腿、垂花柱、斗拱、雀替、栏杆、挂落、护板、等木构架的主附部件,其上面的雕刻装饰使徽州的古民居光彩夺目,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一份不可多得的灿烂文化珍品。 在徽州古民居的装饰木雕构件中,艺术效果最为诱人的应当是厅堂立柱上的牛腿。牛腿高居在檐柱外向的上端,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牛腿转移到檐柱上,牛腿保持了建筑结构的稳定。牛腿还支撑着挑檐的椽木,使屋面的出檐增加,使廊檐的面积扩大,保护了立柱、木质墙面和门窗。同时,屋檐与檐柱之间的牛腿正处于人的最佳视域位置,形成了视觉欣赏的焦点,引人注目,对建筑起到了装饰美化的效果。 视觉效果诱人、对徽州古民居具有画龙点睛般装饰作用的牛腿受到了民居主人和雕刻工匠们的高度重视和精心雕琢。其装饰造型展现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装饰内容题材显示了明清两代徽州人的精神追求。牛腿的题材内容丰富多彩,从不同的层面反映着当时徽州人的人生理想与生命态度。对徽州装饰木雕牛腿图案题材的解析可以体味传统文化在教化人上的作用,并获得传承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形式与方法上的启示。 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牛腿图案主要有人物类题材、动物类题材、博古类题材、花卉瓜果类题材和山水田园类题材几大类别。题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张军,安徽灵璧县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11级在职工程硕士,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工美系讲师。魏洁,江苏徐州人,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传统造物设计研究。

浅谈木雕的形式美

XXXXXXX学院 本科毕业创作(论文) 题目浅谈木雕的形式美 学生姓名 XXX 专业班级08级雕塑 学号 2008XXXXXXXX 院(系)XXXXXXXXXX学院 导师(职称)XXXXX 完成时间 XX 年 00月 20日

浅谈木雕的形式美 摘要 木雕是雕塑材料表现中的一种,木雕艺术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木雕艺术正在从形式美向艺术形式发展,其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应当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并且包含艺术性,让木雕作品更加富有内涵。艺术家在创作木雕作品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并把握创作的意念与追求,还要结合木材本身的形状与特性,从原始材料的形态中挖掘到美的要素,并且体现出木雕作品的艺术美,然而这样又是形式美和艺术美的集中表现,但是我们在艺术美中能看到木雕作品表现出来的形式美,所以形式美和艺术美是相辅相成,后者又是前者的统一。到了现代社会,我们所判定审美属性的一些最初步的因素,美丽的东西最简单的表现是艺术语言的来源。 关键词:木雕;形式美;内涵

目录 一绪论 (3) (一)课题简介 (3) (二)选题背景 (3) 二现代木雕的发展与美的要素 (4) (一)现代木雕的发展 (4) (二)现代木雕美的要素 (4) 三现代社会对木雕的审美趋向 (6) 四现代木雕形式美的艺术发展 (7) 五对创作的启迪与思考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10)

一绪论 (一)课题简介 本论文课题是关于木雕的形式美,通过研究木雕的发展,其色彩、纹理、神态都能充分体现出木雕艺术的形式美,体现现代的人们审美趋向有了显著地提高,木雕创作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现实存在的一种表达,只是在整个的表达过程中,艺术大家们或多或少的融入可自己的思维,通过美的方式表现给欣赏者。我们的艺术家创作作品是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表达,都是满足人们美的需要,是社会现实的一种真实的表达和写照。通过研究木雕的形式美也能把这些运用到我的创作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与创作水平。 (二)选题背景 木雕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的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孕育出了璀璨的木雕艺术,是中华文化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承载着更丰富的意义和内容。 木雕的形式美是木雕的关键,本文通过探索木雕形式美的法则,从而做到掌握木雕设计中的形式美规律,达到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高度统一,以引导木雕设计者做出有价值更具有形式美的作品。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徽派建筑特点及其文化 摘要: 中国建筑以其独有的特色立于世间,而徽派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 珠,它有着独有的建筑特色,与当地环境和文化相得益彰。徽派建筑在建筑背后, 更多的应该关注其在建筑背后存在的文化,徽州特殊的环境之下,徽州文化完 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其余各种思想的综合提纯。 关键字:徽派建筑特征文化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造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先而粗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也。”这是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绪论中第一段所写,完美的阐述了中国古建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徽派建筑,中国建筑史上的明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徽州文化密切相关。 徽州,地处我国皖南丘陵地区,大致在黄山山麓一男,天目山以北。古徽州区辖地一府六县,文化圈辐射周边区域,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徽州文化。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后期成熟的建筑流派,它体现在民居,园林,牌坊,祠堂等建筑物中,其中古民居尤有代表性。 徽州的形成: 徽州的形成与移民离不开关系,始于汉代,终于南宋的移民潮改变了原本徽州古山越人的人口结构,也给徽州地区带去了中原巨大的财富和文化,吸收了古山越元素后,中原文化在此落根。后世所观徽派建筑,也因此而常常看到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其形成与皖南当地的丘陵环境也有着离不开的关系,为了迎合山地特殊的地形气候,徽派建筑多为“干栏式”结构。黄山新安江等环境的促使下,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的徽州自然就诞生了有“画里乡村”美誉的徽派建筑群。 当然这样庞大的建筑群,与徽商的存在不无关系,“无徽不成镇”彰显了徽商强大的实力。而徽商的存在,使得当地学仕之风极盛,“东南绉鲁”的美誉彰显着徽州地区学术氛围的浓厚,这样的学术氛围之下,徽州考取进士的人数自然不会少。富而好儒,仕而拥贾,这样,就形成了徽州官商学一体的文化形态,旧时风俗,致富高升,自然是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光耀门楣,由此可见,徽州建筑都是徽商不惜斥巨资所建。 徽派建筑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但建筑的本身没有脱离中国建筑基本的营造方法。诸如木质结构,“梁柱式”的结构,以斗拱为关键等等特点,这些特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建筑史,木质建筑也成了中国亦或东亚地区建筑的特色之一。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 徽州三雕是一种汉族传统雕刻艺术,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汉族传统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2006年5月20日,徽州三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雕,清末民初,绩溪县胡国宾、汪聚有名噪一时。歙县李祥顺善雕,作品有歙县深渡下铺姚氏祠堂、大茂村朱氏祠堂、定潭张翰飞宅等。民国期间,歙县吴炳烈、汪叙伦、王金九俱擅木雕,20世纪30~40年代,结为木雕团体在歙行艺。吴氏等人以徽剧为内容,丰富了木雕题材,他们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木雕制作,流传于世的主要作品有《喜庆丰收》、《郑成功解放台湾》、《和平颂》、《牛》、《耕织图》、《黄山风景》、《雷锋》、《红灯记》等。民国初年,黟县宏村怡和堂(承志堂)梁架和门窗、楣罩分别聘请歙县方子贵师徒5人和黟县程双喜师徒3人雕刻,十分精细。 石雕,相传黄鼎、朱云亮、余香等善石雕,余氏为清乾隆年间黟县人。歙县北岸吴氏宗祠“叙伦堂”于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祠内西湖景石雕拱板为黟县余忠臣所刻。歙县王仙伯曾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石雕制作。1979年以后,歙县吴观光在徽州古建公司耄期授徒,吴氏石雕构图严谨,刀法细腻。屯溪区冯有进、程佑福等人俱擅石雕,建石坊多座,并擅硺石狮。 据史记记载,古徽州历史悠久,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古徽州建郡之始迄今近两千年。它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黄山脚下,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历以商贾众多、文风兴盛而蜚声海内外,徽商的发展繁荣了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雕等徽州文化,成为我国三大学派之一。徽州"三雕"就是在这样发达的徽文化大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能工巧匠的佳作。 "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一般只有平雕和浅浮雕,借助于线条造型,而缺乏透视变化,但强调对称,富于装饰趣味。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炫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流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清代雕刻细腻繁复,构图、布局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表现手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到了明清年间,"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尤其是其刀功、技艺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艺术意境。雕者执刀有力,运刀自如,刀随意动,意指刀达,刀中有笔,相得益彰,体现了刀法与艺术一致,内容与风格统一的手法。"三雕"真可谓是徽州人民的艺术创造、智慧的结晶。螺纹槽管https://www.sodocs.net/doc/7512841911.html,它深深地吸引了中外游客和考古者。

浅谈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浅谈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以石台县仙寓镇大山村王村为例摘要:本文对具有特色资源的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观点,认为在当今部分古村整体风貌破坏的背景下,应重视古村落的保护。以具有特色资源的古村落王村整治规划为例,通过其制定的层次性的整治方案及对于发展模式的思考,对具保护与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资源古村落整治发展经营模式 1 古村落需要保护与整治 皖南古村落一般没有系统的就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作出完整、系统的规划,古建筑残破较为严重,新建建筑没有一定技术指导,其体量、布局、造型和材料都与传统民居大相径庭,造成古村整体风貌的破坏。忽视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的耕作方式、生活习俗正被现代化生活取代而逐渐消失。古村落正在被破坏,急需要保护与整治。 2 村庄的整治与发展的反馈关系 村庄的整治与发展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在实践的具体进程中,整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着更长远的发展,反过来发展是判断整治成效的尺度。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应着眼于发展,立足于发展,整治必须适应与服从发展的需要。 3 具有特色资源的古村落的发展定位 下面就笔者参与过的大山村王村的整治规划浅谈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大山村的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硒,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癌症、心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中心化验大山村土壤硒含量高于普通土壤20倍,与陕西紫阳、湖北恩施并称国内三大富硒区,现有人口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12%,被称为“长寿村”、“瘦子村”。 王村的旅游资源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即自然、人文与特色旅游资源。本地最

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富硒,具有强烈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自然旅游资源以山、水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民俗文化为主。各类旅游资源结构合理,特点突出。 对于王村的整治规划是在分析现状条件的基础上,以政府和村委会、村民共同关注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把村庄整治的目标定位在经济可行性及政府和多数村民可以接受的标准上,确定了“以村庄整治为载体,以养身度假旅游产业、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为核心,促成村庄经济提升”的规划思路。 3.1 总体定位 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旅游资源条件,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当地古村落人文环境、历史文化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把王村发展总体定位为:以“富硒养身、特色乡村”为核心竞争力,以古村落为载体,以将军岩景区和神龙谷景区为依托,生态文化为基础、民俗文化为特色、乡村风情体验为时尚、富硒产品为亮点,把王村打造成集养身度假、生态观光、乡村体验于一体的,怡人的生态度假地。并冠以“富硒福寿地,养生第一村”的美誉。 3.2 产业定位 以村庄整治开发为契机,以“富硒”为品牌,以旅游业和富硒茶产业为龙头,带动富硒生态林业、富硒生态农业、富硒生态养殖业等生态产业的发展。以改善当地经济环境,产生旅游影响,促进本地产业结构转型、优化升级、扩大就业,塑造本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偏爱度,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完善乡村旅游及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 3.3 旅游市场开发战略定位 根据王村旅游资源现状和市场感应分析,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总体定位是:以开发皖南、皖中、华东旅游市场为核心,拓展国内旅游市场为目标。在石台县大旅游的背景下以“两山一湖”为依托,牢牢抓住黄山、九华山、牯牛降风景名胜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 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其分布之广,在 全国首屈一指。它与徽州的砖雕、石雕、 竹雕一起并称为“徽州四雕”。至今在皖 南的青山绿水间还遍布着大量的古民 居、祠堂、塔、牌坊、寺庙、井、桥、坝等古建筑,它们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其浓厚的文化内涵、地方特色以及高超的建筑技术闻名中外。 徽州木雕艺术有使其蓬勃生长的土壤:徽商的崛起与兴盛给予了徽雕艺术雄厚的财力支持,徽州的地域文化给徽州木雕提供了崇儒兴文的文化氛围,山灵水秀的自然风物是徽州木雕产生的地理环境。 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徽州木雕艺术是古典精神的民间范本,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也极具启示意义。 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以山水为题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雅俗共赏,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一般选择花鸟山水,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 徽州木雕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难懂的徽州方言保留了秦汉时期的语音,徽州木雕中也蕴涵着先秦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之中。士大夫重儒学哲理,而世俗社会倾向于儒教伦理。徽州木雕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十分清晰地体现了先秦时期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伦理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强调“礼”的行为规范,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徽州木雕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徽州木雕是从徽州崇儒兴文的独特地域文化氛围的母体中诞生的。儒学在两千年的发展中派别林立,呈现出各种面貌,各时期研究、注解、讲授、谶纬儒家经典的学术活动更是不胜枚举。但民间美术所体现的儒家文化却是一条单纯、明晰的主线,即“治国、齐家、修身”。三者相互联系,一以贯之,代表了先秦儒学的本质精神。 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徽州木雕的内容和形式,人文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源于原始儒家审美理想的中国艺术的古典精神。徽州木雕肯定具有广大群众的一般情感,没有原罪观念和禁欲意识,肯定日常世俗生活的合理性和身心需求的正当性。又讲求中庸有度,避免了不受节制地刺激感官。隶属于装饰艺术的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较之于历代宗教

徽州图形符号的象征

徽州图形符号的文化传承在文化强省中的作用 姓名:常皖娟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学硕)学号:2150620115 摘要:安徽省作为徽州文化的代表省份,皖南地区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徽州文化的韵味和图形符号,如何将徽州文化的发展合理运用到安徽文化强省建设当中,是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徽州民居艺术风格文化内涵文化强省 一、徽派民居的艺术风格 徽派民居的总体风格特色被一些专家总结为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景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徽派民居的内部基本形式是天井、庭院式的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对称、封闭的空间,院内以朝南方向的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美丽的图案。有的甚至还有假山、鱼池、花台、盆景等。庭院的围墙上,还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漏窗。这些布局给人以园林化情调,回味无穷。 天井是徽州民居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座民居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天井的主要功能当然是使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与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沐浴朝霞,观看星斗。这是名副其实的坐“井”观天。 徽派民居的外形,几乎全部都是粉墙青瓦。远处望去,较大的村落,往往是绿树丛中灰白的一片。这种灰白色,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会产生一种宁静祥和的效果。并且这种单色色调的构成,往往体现了更多层次的审美内容。 徽派民居的外观造型还有一重要特色,便是“马头墙”的设置。这种高大的马头墙是在邻居发生火灾时,起着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所以马头墙又称封火墙。马头墙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千变万化,为塑

介绍徽州木雕的艺术价值与特色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之美在于其高超的雕刻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木雕是指徽州古建筑中的雕饰部分,那些隔扇、窗扇和拦板、梁、柱、斗拱、雀替等,到处都是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构成徽州建筑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徽州木雕艺术具有中国正统文化思想,又带有地域文化的烙印。在徽州木雕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国正统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贯穿于其中,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徽州木雕艺术特色 1. 徽州木雕展现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徽州木雕产生于明清时期,由于徽州区域经济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徽州木雕同时又洋溢着浓郁的祥和之气。徽州木雕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活泼。表现远景的木雕作品构图紧凑,层次分明。表现近景的木雕作品着重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将人物身材雕刻的较为短小,衬托人物的脸更加饱满生动,徽州木雕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明代,徽州木雕以平面淡浮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雕细刻过渡,多层透雕成为徽州木雕的主流。 清朝以后,由于追求木雕装饰美感,使有些作品因过于精工而趋向繁琐。明初为发展期,明中叶至清中叶为鼎盛期,清末至民国间为衰落期;明代的风格呈古朴特征,接近汉画像砖风格,造型浑圆结实,简朴中富有变化,用线粗放刚劲,人物形象略有夸张,其间雕刻工艺有浅浮雕、深浮雕和圆雕几种。清后期又一改明代的质朴,趋向繁复精巧,增加了透雕、凹雕、线刻和多层雕刻等手法。到民国时,由于受到绘画的影响而呈现出较强的写实性,民间的拙味相对减弱。在雕刻的题材内容上,明代木雕内容相对单纯,清代更为注重情节和典故,如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更加普及,内容更为丰富多样。从整体风格上来看,徽州木雕呈现出民族上升时期所特有的生气勃勃的艺术风格,其原因就在于徽州地区当时的强盛,这种热情的格调与地域经济生活的富庶是契合的。明清时期古朴的艺术风格中,人物造型非常生动,造型准确,栩栩如生。 2. 徽州木雕强调主观的艺术表现手法。建筑装饰反映了一定群体的意识,民间艺人根据世俗情感和传统观念来确定木雕的内容和形式,在体裁的选择上也反映出不同文化层次的审美标准。木雕的题材丰富,有人物故事、山水;有抽象的纹样也有动植物的题材,如“凤穿牡丹”。一般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往往选择花鸟山水,由于文人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在富商云集之处,由于其文化层次不高但经济富有,雕刻装饰常取传统中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雕刻的主题也是表达了民间艺术的特性。可见,徽州木雕较之于历代宗教雕塑来说更贴近于生活,具有生动的特点。皖南某宅门扇木雕《仙饮图》是一幅出色的作品,陶渊明倚坐塌上如仙,手执长茎荷叶如执如意,一童子正往荷叶中倒酒,憨态可掬,而“仙人”仰头眯眼,口含荷茎,仿佛已吸到甘咧的酒水,人物前有几案和杯、碗。整副画面构图完整,言简意赅,体现了木雕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主观意向性。徽州的建筑天井起着四水归堂的招财作用;中堂条案上摆放的钟、镜子和花瓶表示终生平静(钟声瓶镜),这些式样每家几乎相同,木雕作品也不例外。徽州木雕主要表现传统吉祥图案,装饰题材广泛,大多为人物故事、风俗民情,木雕相对于其他的建筑装饰方式,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它属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方式偏向于世俗化和生活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常见的有如意、祥云、五子登科,还有五福捧寿等吉祥图案。 3. 徽州木雕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徽州木雕在装饰

宏村门窗木雕研究

宏村门窗木雕研究 引言: 黟县老房子除了村里村外旖旎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气息、独特的建筑结构以外,最突出的地方建筑特色就是朴挫和谐、清新雅致的室内装饰。 老房子室内所有的木雕、彩绘、书法、图画、家具等等都是明清时代徽商鼎盛时期产生的独特风格的地方艺术品集合。徽商贾而好儒,崇文识礼,在雄厚的财力支持下,徽文化日益成熟。徽州建筑文化是当时徽州社会自然产生的一种艺术时尚,并在当时社会上普遍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准的催生下,产生了成千上万的高层次的艺术精品。 一幢房子的木雕图案的整体设计,要求构思严谨,前呼后应,题材新颖,画面生动,大小适配,总体和谐。总体设计和各个部件单个画面的设计,是木雕成功的基础,需要房主与工匠的默契配合,既要遵照主人的意愿和财力的大小,又要充分发挥工匠高超的技艺和大胆创新的潜力。看起来房主的意愿是首要的,实际上工匠的技艺才是真正的关键。无论是构图和雕刻,工匠的专业水准的高低,决定了木雕图案的艺术水平,而房主的艺术审视

的眼光,促使工匠在同行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出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艺术精品。 老房子里的木雕团的题材,主要来源于民间流传的历史典故和传统故事,比如“二十四孝”、“忠孝节义”、“天伦之乐”、“中庸之道”、“八仙过海”、“读书及第”、“福绿寿”、“聚焦耕读”等等反应儒家礼教、道家风骨、佛家教义的各类题材,突出反应主人的吉祥如意、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有的直观的场景,有是取动植物的谐音,有的粗狂、有的细腻,有的简约、有的缜密。在色彩的运用上,大多不施髹漆,显示木质的原色之美,少数部位才用金色,显得富贵堂皇。 从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徽商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明星商人。他们发家致富后,遵循儒家文 化传统,纷纷回故乡置良田、造豪宅,并以木雕技艺雕梁画栋进行内部装修,形成了一股徽州民居木雕艺 术装饰风尚。而文化 的基因,杂交文化冲撞的开放,使得徽商在木雕艺术中更多的追求儒家文化的气息,并使其成为 具有鲜明的儒家文化特色的木雕艺术流派。 徽州木雕属于我国民间木雕史上的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尤其其木雕“文化试卷”,可以披阅其 为“状元”。

徽派建筑之浅析

徽派建筑之浅析 ——从安徽歙县民居建筑风格到现代建筑的继承发展摘要:徽派建筑是古徽州人创造的灿烂的建筑文化的结晶,徽派是中国古建筑最有名的流派之一。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徽派建筑尊重自然,重视和谐人居的精神,汇集山川灵气,融通俗文化精华,风格独树一帜,建筑结构严谨,雕镂技艺精湛,至今已经流传数百年。安徽歙县作为徽派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为研究建筑的历史和古人的建筑设计风格、技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也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更促进了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 关键词:徽派建筑;歙县;现代建筑;融合 引言: 歙县是古徽州所在地,北倚美丽的黄山,南临景色绮丽的千岛湖。歙县在徽州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文化名城之一。歙县是一座山庄式的古城,四周山水环绕,风景非常秀美。 歙县的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数量非常之多。世间罕见的许国牌坊与棠褪碑坊群,气势恢宏古雅壮观。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祠堂等,数量繁多,历经时间的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构思之巧妙,三雕之精美,堪称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有名的安徽民俗的旅游胜地。 一、安徽歙县徽派建筑风格特点 歙县地处黄山脚下,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自唐代以来歙县文风昌盛,宋代以后文化发展更加繁荣。这里的徽派建筑构思非常奇巧,集徽三雕于一体,在古建筑中占重要一席之位。这里的古代徽派建筑保存的较为完好。在歙县从小桥流水,到粉墙黛瓦,从那些精美绝伦的木雕,到长满青苔的旧瓦,都像在诉说着歙县昨天的繁华。古民居渗透着的点点滴滴,让人回味无穷。 歙县的古建筑多依山而建,古宅前水流通畅,场地宽平,视野开阔。水口之处白石阑干、月牙桥等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再加上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和沿河两岸的红花绿树,宛如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歙县的古徽派建筑十分丰富,棠樾牌坊群和许国牌坊,气势恢宏,壮观典雅。歙县境内的明清古民居、宅院和祠堂,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古貌尚存。

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512841911.html, 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研究 作者:袁乙宸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6期 摘要:徽州地处安徽与浙江、江西的交接处,地域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清朝年间便有著名戏曲家汤显祖一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派木雕可追溯到宋朝,以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称著,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到了巅峰状态,所以明清时期的徽派木雕也是我国木雕艺术的顶峰代表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故而笔者将从明清时期徽派木雕的艺术背景谈起,具体分析其艺术特点、艺术手法以及艺术价值。 关键词:明清时期徽派木雕传统民间艺术 引言 徽派木雕历史悠久,但如今所称的徽派木雕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徽州木雕,与徽州著名的石雕、砖雕并列为“徽州三雕”。徽派木雕内容多为传说典故,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徽派木雕题材主要表达了孝道、忠义等思想。另外,徽派木雕区别于其他流派最主要的特征在于选材不分高低贵贱,选材范围十分之广。 一、明清时期徽派木雕艺术的背景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徽州被环山所包围,地势奇特,陶冶了徽州人民的艺术情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令徽州树木丛生古木撑天,松、杉、柏、樟、檀、梓、椿、银杏、框、楠木等各类亚硬木材或软木材为徽州建筑木雕提供了广泛的选择。尽管徽州交通相对闭塞,但也促成了徽州独一无二的木雕艺术,成为如今木雕行业的一大流派。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木雕隶属民间工艺品,在民间文化的熏染下不断发展形成,徽州的程朱理学的故乡,明清时期徽州地区受程朱理学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十分注重礼仪和宗法秩序,渗透了理学的徽派艺术注重了设计的灵魂与精神,视淡泊为雅为真,视五彩为邪欲,所以即便是达官显贵之人在房屋设计上仍然追求雅致与含蓄。儒家思想也可以称作徽派木雕的主题背景,充分体现在了徽派木雕的图案与纹样上,“岳母刺字”与“卧冰求鲤”发扬了孝道精神,“苏武牧羊”和“周仁献嫂”传达了仁义之情。确切而言,儒家文化是贯彻徽派木雕的灵魂。 (三)封建统治者的控制。封建统治者对百姓住宅规模的控制,使得房屋建设只能从雕刻入手,在建造祠堂、书院、房屋时,极尽装饰之能事,将木雕、砖雕、石雕等雕刻精巧、典雅的装饰物装点在建筑结构上或室内摆设中,凡在梁坊、雀替、轩昂、柱撑、桩托、挂屏、檐栏、楼沿、床架、几案、门窗隔扇、隔心和其他家具上的雕刻部件,都镌刻雕镂得富有美感、

安徽民俗,徽州木雕

走进雕刻的世界 ---徽州木雕 摘要:徽州木雕是安徽省传统文化民俗之一,它是“传统四雕”之一,大多用在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之上,多表现一些山水、名人轶事等,在古代的徽州民居之中随处可见。徽州木雕起源于大概徽商崛起之时,与徽商密切相关。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特征和内涵,体现着徽州当时的民俗风貌,具有一定的传承意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徽州木雕从未丧失它在民间艺术殿堂中的地位,并在时间的沉淀下散发出更大的魅力。这篇文章将带领阅读者走进徽州木雕的世界,让我们在感受徽州木雕的魅力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安徽文化与民俗的瑰丽之处。 关键词:徽州木雕、起源、特征、作用、看法 徽州木雕介绍与起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像我们熟悉的朱熹、胡雪岩、胡适等一些著名人物都出自徽州。自然,这样一个地方也有着独特的文化。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徽州题材的电视剧或者到一些徽州民居旅游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在建筑物上看到雕刻的身影,有山水虫鱼、名人故事,还有宗教神话、民俗风情……这就是出自徽州被世人铭记的“徽州木雕”。 “徽州四雕”(砖雕、木雕、石雕和竹雕)名扬天下,其中又数木雕最负千古盛名。徽州木雕,就属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区盛产木材,且大多纹理清晰、材质柔软,徽州木雕的主要木材有楠木、紫檀、沉香、红木等;建筑物绝大多数是砖木石结构,又以木质建筑为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木雕艺人们提供了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拦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旦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1】 徽州木雕都出自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之手,来自民间又回归于民间,无声的木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时各阶层的社会状况,给人返朴归真的联

徽派建筑浅析

浅析徽派建筑 徽州文化,又称“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敦煌文化、徽派文化、藏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政治上大力提倡的“德治”和经济活动中讲求的“诚信”都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作为徽州文化重要内容的徽派建筑,是中国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谐人居的精神,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建筑风格独树一帜,并流传数百年。徽派建筑蕴含着徽州从唐宋之时崛起直至明清时期鼎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观赏和使用价值,为研究建筑历史及建筑设计、技艺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例,对于当今建筑设计、构造的参考借鉴,乃至对于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州的先辈在古徽州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繁衍,在为改善居住环境而成年累月的劳动创造之中,创造了辉煌的建筑文化。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唯一可以与财力雄厚的晋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贾大帮。与此同时,一批批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另外,徽州人“儒而后贾”、“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因此“亦儒亦贾”,实现了“官”“贾”“儒”的三位一体。

这些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给徽州的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盛产木材,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内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内涵丰富,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大派系”。 徽州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后来中原士族大规模迁入,人稠地狭,构建楼房就成为最佳选择。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是电脑术语"防火墙"的鼻祖)应运而生了。正是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二、徽派建筑的构成 徽派建筑通常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三类。 徽州人讲究“无山无水不成居”,重视房屋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与亭、台、楼、阁、塔、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