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被认为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文化权威的化身。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这一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传授学生经验,而是通过更加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的职能,因此,教师的角色相应地也向多重性演变。具体说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

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提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和阐述鼓励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从单枪匹马转向群体的协作者

协作学习是现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础。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时代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生生交互作用和进行师生交互作用,以及师师交互作用,即教师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协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合作开发教学软件等。打破以往封闭自锁或传统教学中的很小范围内、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教师之间的协作。

4.从授业者转向学习者和研究者。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角色的转换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教育领域中,网络学习成了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网络信息更成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无疑,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决无法回避网络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网络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网络时代教育的特征 人类的教育型式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而逐渐变化的,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则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推一和至高的目的。虽然知识型教育为人类文明进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无法培养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新人。智能型教育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期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形态。教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进入了加速更替的开放时代,凭借人类已有的文明之总和,再也无法从容应对未来之冲击,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感到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在网络时代还要扮演新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奴役者变为独立自主的创造者,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变为驾驭未来的先导者,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信息可以便捷地获得和使用,社会发展也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期。因此,对于教育,必须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以带动社会求新求变。若忽视了这一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迅速更新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而加强教育对未来的导向功能,则将会使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必须要现代化,具有未来意识,这是网络时代赋予教育的新的使命。网络社会飞速发展,不但不允许我们留恋“过去”,而且也不允许我们留恋“现在”,“现在”的东西马上就要变成“过去”,留恋“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面向“过去”。我们惟有选择“未来”,面向未来,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立德树人,做新时代的好老师 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有感 禹谟镇中心完全小学赵凌 教师是孩子行动的标杆,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习总书记说,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通过《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培训学习,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严以律己,注重言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潜力,每一天都带着一份好情绪投入到工作中,带着微笑迎接孩子。小学段的工作繁琐、压力大,但我都坦然的应对,不以个人的得失斤斤计较,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能够说每一天我都是以平和的心态、饱满的情绪,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孩子,保持着一颗平凡的心态工作和生活。 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二是淡泊名利。老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绿洲型或谋官的权利型。陶行知曾经对老师职业特征做过这样的分析:“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

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总之,在老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老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爱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二、尊重学生,平等待人 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与每一个孩子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在优秀品质,正确处理教师与孩子家长的关系。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用师爱铸就崇高的师魂,在教育中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天使,那么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学校在师德教育活动中,开展了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多层次、多角度学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使我感悟到教师职业的崇高性,认识到我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当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楷模,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正确认清和对待自己应履行的职责。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学习,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思维天真,好动,好闹,工作烦燥之时,我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的这种习惯当成不懂事。事实上,学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感觉和要求,优秀的学生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关键词】新课程互动课堂氛围 随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的颁布与实施,我国中小学涌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当改革的浪潮迎面撞来时,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已深切地感到,传统的教师也骤然转型——教师已由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主动构建者,由课堂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已由裁定学生成绩的“法官”转变为评价学生发展的阐释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逐渐推广和深化,广大教师的观念已开始更新。作为新型教师不再是“百科全书式学者”、“学富五车”式的知识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下面我针对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个合作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课堂上,常常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只能跟着老师学,复制老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不教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基于上述原因,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再只是单向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的课堂上,交往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合作交系。这就要求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更重要的是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融入到学生中间,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

大学生角色转变及角色认知

大学生角色转变 所谓转变角色,主要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一)、认知自我 [案例分析] 小周是某高校2004届的毕业生,学习成绩较好,连年取得奖学金,甚至还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在年前年后,他与同学们一道参加了几次招聘会,眼看同学们一个个“名花有主”,而他不但没有落实到用人单位,而且有的用人单位还对他这个“优等生”冷言冷语、不屑一顾,小周心理非常难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小周经过分析,认为找到了原因,比如他是来自于偏远落后的农村,没有什么可用的关系;个子矮、长相不好;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等。总进行了辅导,帮助他正视了其问题所在。随后,小周又走出校门,终于在深圳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点评:小周因学习好,起初他对自己找工作是满怀信心的,但随着求职的失败,他开始找自身的原因,夸大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进而出现了求职恐惧。其实,小周从开始求职时就是比较盲目的,他缺乏对就业形势和具体用人单位的了解,也缺乏对自己全面客观的认识。 小周在求职前,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心理测试、测量。在出现求职挫折时,应进行及时调适,而不是自暴自弃。 从小周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求职障碍关键不在社会而是在毕业生自己,毕业生应认清形势,积极进行自我调整,勇敢地面对就业挑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教师角色也有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会发生如下变化:1、教师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当前,学生的学习正在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下向探究式、研究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播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变化的一个飞跃和突破。2.从独白到对话。由于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交往过程,教师需要从过去的单

向的独白式表演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展开平等交流的对话者。传统的教师吧自己置于课堂的中心,以知识权威者的角色说话,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个人秀”。在这种“独白”式的教学中,教师忠诚于学科知识,却背弃了学生;关注的是自己的扮演忽视的是学生的反映和参与;体现了独断和专制,忘却了民主和平等。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几乎垄断了课堂里所有的话语权,从而吧学生置于“失语”的境地。与此相反,新课程把教学视为师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是语学生平等交往的场所。3.由权威转化为民主平等的关系。我国解放以后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情境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创制者和教学成果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习惯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来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的将学生不很规范,但很有见地的,甚至是创造性的想法,按自己的要求进行“模式化”。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说这种传统的师生观必须得到改善。 其次,从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师角色转变。1、终身学习者。“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变革孕育出了教师的学习者的角色。当今社会,知识随时间呈“几何级”

【精品】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析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地 发展并深刻地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也在不断地融入到这一时代背景之中,进而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 方法、教学模式等课堂教学各个因素的适应性转变。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在面临教育领域内的这一重大变化时,应该做出怎样的准备来迎接挑战 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做一简要探 讨: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应然;教师应对角色转变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地发展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过程的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信息化时代给教育领域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使教师不得不审时度势,一方面要继续肩负教书育人的传统使命;另一方面,应及时把握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方向,有效地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各个环节的冲击,从而在信息化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使教育更好地发挥出其 育人的价值。 一、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性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世界里,教师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上课、做作业、上辅导班也不再是学生巩固学业、提升自己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 通过各种信息手段如计算机、手机、远程视频等获取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近年来慕课的大规模来袭,使得学生仅用一台电脑就能修习自己感兴趣的课 程。这些颠覆传统教育观念的学习方式更加提高了学生对自身知识增长、智力发展的自主性,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经验。在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在课下通过信

智慧课堂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探索智慧课堂中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到指导师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摘要】:在智慧课堂中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教师从繁重的重复的教书匠工作中逐渐解脱出来,以往需要花上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制卷,考试,阅卷和评讲等工作,现在一节课内就能高效完成;以往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反复练习的单词,对话和简单问答,现在都可以用课前作业预习的形式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并且通过师生联网交互实现对预习效果的实时掌控。因此改变传统课堂中需要花大量时间的老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过程,在智慧课堂下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角-教师的角色应该如何进行转换呢?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新型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方式,从而发现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奇心和创造性呢?这些都是由传统课堂过渡到智慧课堂中教师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初中英语教师为例,来探讨一下智慧课堂中教师角色由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展示课堂艺术的指导师。 【关键词】:初中,英语,智慧课堂,转变,指导师 一.初中智慧课堂的定义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既增长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智慧课堂是基于大数据,AI人工智能和配套的智能化教学硬件的全新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是以“大数据构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智慧发展” 为方向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变革。智慧

课堂中的课堂定义已区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教室,由于教师教学平板和学生学习平板的应用,教师可以按照更加弹性的时间规划进行作业的发布,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和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讨论,不必局限于教室内,学生也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习题练习,语音朗读测评等。智慧课堂将传统的课堂做了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有助于实现了教学和学习的高效性。 二.智慧课堂推动教师转变为课堂教学艺术的指导师 智慧课堂中的智慧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往往我们认为的智慧课堂实际上只是一个智能黑板的课堂运用,包括电子课本,多媒体资源运用,课堂交互提问,测试,抢答和分组讨论等等,这些酷炫的新技术的确是智慧课堂中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在这些技术的背后真正的智慧是体现在由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协助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调整,这种调整将以前要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重复去做的听,读,写放到了课前和课后去做,而把课堂上大家集中起来面对面的宝贵时间留给更有挑战性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团队合作,以及创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分享。从而实现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做到学与用相结合,达到学的牢固,用的灵活,养成学生学习发展的核心素养。 以初中英语教学为例,在智慧课堂中老师可以将熟悉课文中的新单词,熟读课文和完成简单的课后练习放到课前预习中去做,可能在传统课堂中的英语教师也会这样布置预习任务,但常规课前预习的效果处于一个不可控的状态,预习读单词和课文的过程只能交给家长来监督,这既超过了家长的能力范围也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早读或晚自习也无法做到一对一的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和薄弱环节。而在智慧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师平板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协助下对于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督与分析,并及时的进行指导和干预,实现学生预习的效果最大化,也为老师对课堂高效教学时间的安排与规划起到参考作用。在掌握学生预习

2020年新时代教师师德心得体会.pdf

新时代教师师德心得体会 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职业达到专业化水平的基本素质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一支为人民服务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为师德建设注入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当前,在爱是师德之“魂”这个共识的基础上,把责任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是一个成熟的人对自己的内心和环境完全承当的能力和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任务”,一名人民教师,他的责任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责任意识,就不会明白自己的职守,不会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就办不好教育。因此,我们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尽责任。 教育部周济部长最近阐述了当代教师面临的三项主要责任,即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每天所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之中,始终牢记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当你每天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神圣职责的时候,也就是在为自己负责,你将成为一名新时期合格的人民教师。 敬业----明责之源泉 敬业,是对良知的尊重,是神圣在工作中的体现,是在工作中流露的优秀品德和人格。敬业的人,会专心致志于本职工作,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自己的义务,努力将工作做好。对教师而言,就是尽自己应尽的教育义务,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得起职业,对得起学生的教育良心。 面对着现实社会纷纷袭来的丰厚的待遇、优越的条件、诱人的工作,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呢,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她尽管没有令人羡慕的物质财富,但她拥有充实的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在发挥影响,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精神财富之中,精神财富对培养人的心灵和意志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一精神财富就是我们的敬业态度、职业良心。教师的劳动,很难用严格的时空、具体的标准来度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工作,主要靠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自律精神。教师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把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工作的座右铭,经常用职业良心这个天平去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从而产生强大的工作动力。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与促使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策略 华亭县西华初中数学课题组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由重“教”传递向重“学”发展转变,由统一标准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结构形式向重过程探究转变,由单项信息传输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民主和谐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文作者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一、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先前,教师被认为是长者、有学问的人;随着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又被认为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有人认为教师应当为学生的启发教师或鼓励者,因为教师在获取信息方面和学生是平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仅要考虑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兼顾学生教室外的经历,包括来自家庭的和社会的影响。教师的角色也许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编导或学生的朋友,换句话说,教师也需要学习、合作、创新或做学生的朋友,在这里教学相长。 (二)教学理论的发展。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创造潜力和追求发展的本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美国教育家埃立克詹森认为:影响学习者的核心因素是状态和策略,状态即学习者的适应心理情况,策略代表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方式。多种教学媒体的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了愉快互动的学习氛围,这使以往的一些教学理论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三)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新课程中改革中,教师的角色与传统的完全不同。首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满堂灌”;其次,学生应全面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再次,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的内容也更灵活,所学的东西来源于生活实际并应用于生活实践。换言之,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一个成功的老师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研究。总之,新课程并不是要教师完成某种任务,而是要教师本身明白如何成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者、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帮助作用的引路人;同时从具体意义上说,要求教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语言学习环境,从孩子本身出发,精心设计,敢于创新,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重视文化的情感熏陶,重视行为的自我评价,以人为本。《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就是要改变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时代教师标准 “新教师”显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扮演4个“者”:教育专业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信念的传播者1. 教师必 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感,努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心灵进化。现阶段,必须敢于投身课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做教育大任和使命的担当者。教师要成为一个信仰者,服务人类,奉献教育,热爱学生。2. 3. 专业者,应包括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个方面,教师专业化的支撑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就是基于“人本”对学生的尊重、研究、认识。教师专业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要具备学科知识“心理学化”的能力。教师必须清楚,教学不是灌输和表演,从“教中心”到“学中心”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勇气,而且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高度和境界。必须“认识”学生,一切“从儿童出发”。 4. 扞卫学生主体,保卫学生的好奇心和展示欲,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5. 6. 教师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理解和宽容学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营造一个温暖、自然、信任的场所。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可越权、盛气凌人甚至扮演某种权威。7. 不随意布置作业,不侵占学生的生活隐私空间。8. 激励和奖励学生,敢于让学生超过自己。9.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成就学生、发展自己。10. 从狭义的教育学角度,“信仰”解读:我们一直不厌其烦地倡导教育必须是基于对人的。这个信仰应该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方式的“遵顺”,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我们应该用“四新”概念承载这样的教育认识: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四新”的关键在新教师,核心在新课堂,唯有新教师才能有新课堂,有了新课堂才可能有新学校,只有新学校才能培养新学生。我们所说的“新教师”与工作年限、学历、年龄、性别甚至知识水平都关联不大,也不是指新入职的教师,而是指具备“三观”的教师。一是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所谓“三观”,认识、接纳、包容;二是教学观:以“学中心”来围绕学、设计学、服务学;三是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一切的学习都是自学(自主学习的简称)。按照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条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理,“四新”在内涵发展、教师评价和教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念,即育价值指向上完全符合条例要求。提高课 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的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而且学生的原有基础、教学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效性的获得,不仅教师的专业知识、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作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但在诸多因素中,在于人的活动本身,在于教学活动的投入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一.(1)转换角色,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学习的主人。(2)充分相信学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新时期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 1. 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我们应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 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 由“一桶水”向“长流水”转变 我们曾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具有取之不尽的“长流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实施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 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实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那么,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如何定位呢?概括起来为: 1、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第一,老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及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另一方面教师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那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怎样去做呢? (1)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助他们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 (3)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5)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6)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尔泰在《第三次浪潮》中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教师就必须变课堂上的传授者为学习上的引路人。 2、教师将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是教师教得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就会有很多教师为学生成绩提高不上去而苦恼。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单单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教的本质在于引导。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参与所教内容的探索过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在当好导演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引导的价值是无穷的,因为“给”只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努力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作为引导者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1)以催化者代替领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以学习者代替无所不能者。“教学相长”,学生也可能是教师成长的一面明镜。 (3)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

如何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每年都要招聘部分优秀的应届 毕业生来补充新鲜的血液和活力。而如何能够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新工作、完成角色转化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司及新员工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公司每年都对新员工进行了很多相关的专业培训,并开展了不同的迎新活动,从而让新员工尽快的融入新环境适应自己新的角色。其中道路设计二室更是采取了特色的迎新活动——新员工毕业设计汇报。通过这种特色的迎新活动,既起到了技术交流的作用,又活跃了科室的气氛,也更好的让新老员工彼此多了一些了解。 总的来说,公司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作为应届毕业生、作为职场新人,更应该积极的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的融入新环境从而更好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下面就目前应届毕业生经常存在的问题和如何能够很好的完成

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作一些简单的阐述。 一些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常常发牢骚,抱怨自己工作环境不好。有的毕业生到一个工作岗位没多久就跳槽,有的甚至一年之内跳几次槽,到哪个单位都感到不顺心。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一部分大学生将工作满足感和好工作联系在一起。可是,是否有成就感和满足感,更为重要的因素是你能够将一份工作做得有多好。 如今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也是企业与人才创造双赢的时代,因此,大学毕业生的思考方向不能只是做“自己的生涯赢家”,而同 时要做企业认同的“职场赢家”。 我认为,作为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成为职业新人之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从而更好的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成为真正的职场赢家。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毕业生不能适应新环境,大都与其事先对新环境、新岗位估计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给课堂教学带来质的变化。教学模式、课堂结构等方面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讲练。教师口若悬河,学生正襟危坐。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司空见惯,虽然也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师生互动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通常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特别高,教师以为自己付出了艰苦的劳动,讲得声情并茂,讲到口干舌燥,课堂的教学效果以讲者的自我感觉作为评判的标准。课堂上也设置了问题情境,也进行了启发诱导,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按道理学生应该能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如果学生还不会,教师不乐意,可能会说学生“基础不好”,或者怪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甚至斥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然后就是一遍又一遍讲概念,讲方法,讲步骤,一直到学生听懂为止。被动学习模式下,教师讲得累,学生学的累。恨铁不成钢会演变成语言暴力,变相体罚这些事例曾经在我身上真实地发生过,由此带来的懊悔内疚,曾经让我的内心产生过迷茫和挣扎。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智慧和潜能,新的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特别的爱心和耐心,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学生渴望的眼神和柔弱的心灵。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理念呈现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说到底是服务者,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问难质疑,教师着重点拨,学生分层练习,重视反馈检测,巩固学习效果。新型导学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师给于学生更多的信任,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相信学生能养成独立钻研的能力。 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自由,通过自主探究进行知识迁移,掌握新的概念,理清知识脉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构建知识模型,在教师点拨下强化重点解决难点,化难为易,逐步学会归纳演绎推理,合理进行抽象概括总结。这样的学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评价也偏重于启发、鼓励、赏识。宽容积极的学习氛围,特别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高效实用的课堂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优化课堂教学,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进步。

互联网下教师角色转变

二、互联网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 (一)“互联网+教育”环境对教师的影响。 1.教师的教育功能发生转换 社会在变化,教育在变化,教师能不变化吗?那么,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作用是不是在衰减呢? 对此,我校周宓宓老师认为: 在线教育到底需不需要教师,教师是否会被最终取代?在这一点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随着在线教育的发展,系统会替代老师的授课作用,最终会实现去教师化。另一种观点认为,授课教师是不会消失的,其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在这两种观点上,后者似乎更占上风。传统教育巨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表示,培训教师永远都不会消失。在他看来,互联网颠覆不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身离不开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你可以把所有的哈佛课程都到网上,但是哈佛校园永远存在。特别是,任何互联网教育,不可能把小学、中学、或者培训老师消灭掉,而面对面的交流,具备在线教育一些所不具备的优势。 而传统教育另一巨头学大教育CEO金鑫也给出了相似的观点,金鑫认为,在线教育不应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应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据了解,学大教育在今年3月推出了e学大智能辅导平台,主张把利用该平台,将诊断、测试、课后作业等传统教学模式下需要老师完成的任务交给e学大,而老师则将更多

的精力放在教学中,包括教学的准备、执行和评估等方面。通过这种O2O的教学模式,线上、线下在教学环节中完成各自的分工。 虽然,教师仍然具有互联网替代不了的功能,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冲击了教师的权威,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由于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此外,教师的教育功能也发生了转换: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的功能,他把人类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经验通过输出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进行着知识的复制。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教育的封闭状态,突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充分敞开,如果教师还像传统教学那样详尽传授,便会限制学生的视野,而且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主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师生关系发生转化。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的代言人, 其世界观和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的普遍要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因此,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网络的广泛延展性和其他媒体的快捷性,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问题,教师也可以随时

浅谈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纯,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被认为是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文化权威的化身。然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从教育目标到教育方法等都在发生巨大变化。虽然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这一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却不能再像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传授学生经验,而是通过更加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的职能,因此,教师的角色相应地也向多重性演变。具体说来,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 。 而是应该激疑善问,提倡鼓励学生大胆怀疑、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提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和阐述鼓励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从单枪匹马转向群体的协作者 协作学习是现代教学论和课程论的基础。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新时代网络环境支持不同地域的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公平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因而对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教师作为群体协作者的作用体现在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组织、监督生生交互作用和进行师生交互作用,以及师师交互作用,即教师之间在网络环境中超越时空和地域界限的协作,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师可协作设计课程,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交换意见,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合作开发教学软件等。打破以往封闭自锁或传统教学中的很小范围内、很少有学生参与的教师之间的协作。 4.从授业者转向学习者和研究者。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师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生的职业角色转变

从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的顺利转变 经过了本学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导论》的略读,对大学生如何获得职业规划能力有了些许了解,帮助了我认识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职业规划的知识和方法,树立了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观,提高了职业素质,增强了求职就业的竞争力,为我顺利就业,融入社会,实现人生职业理想,走向成功做了铺垫。 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面对的大多是找到一个好职业,那就需要在现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是一种社会角色的重要转换。 从大学生到职业人其核心是从“要”到“给”的转变,是“索取”到“贡献”的转变。学生时代因为父母的付出,可以从家里“要”到宠爱与照顾;因为老师的付出,校里“要’’到知识与技能;因为社会的付出、国家的付出,可在社会中“要”到社会的资助与培养。不需要考虑贡献,大可以尽管去“索取”。 大学生在学院里,考试成绩不好不会给班级和学院造成经济损失,会有补考的机会;如果和同学不能相处融洽,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孤芳自赏;如果你不喜欢那个老师,你可以不去听他的课,可以期盼着下学期换另一个老师;如果迟到、旷课只是耽误你自的学习,与其他同学没有多大的关系。总之,校园里的大学生是“娇子”,是全社会培养的对象,享受着各种优惠的待遇。 然而,大学毕业生从校园走上社会成为职业人,如果工作失误,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没有挽回的机会;如果与同事关系不好,会被组织认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将成为出局的人;如果迟到、旷工,耽误的是整个团队的业绩,你随时有被开除的可能;作为职业人,在单位里你必须成为社会、企业或老板财富的创造者。 大学生要转换成职业人,必须先“给”,否则你什么也“要”不到。将“索取”的心态变成‘‘贡献”的心态,是成为职业人的关键。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对人的判断有两个要求,一个叫做潜力,看你未来成长的空间,一个叫做贡献,你的加入对这个团队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作为职业人,应考虑我能为单位带来什么?我能为企业创造什么?而不应首先去想单位、企业或老板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回报?只有既能为我们的企业或老板带来实际的贡献,又能有可持续的发展,这样的员工才最受欢迎的。 三、大学生与职业人的根本区别 一是承担的责任不同。大学生是以学习、探索为主要任务,在校园里是不怕犯错误,什么事情你都可以去尝试,为了学习的尝试哪怕是错了,学院是会原谅你。所以要是给大学生一个简单的角色定位,那就是你可以做错,你做错了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应为大学生有天然的获免权。其次,大学生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有依靠,在学习方面可以依靠导师,有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向他请教;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依靠父母。总之,大学生在学院里基本没有基本负担。 成为一个职业人以后,应尽快地适应社会。首先必须学会服从领导和管理,迅速适应上级的管理风格;职业人如果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是要承担成本和风险的责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 实践表明,凡由大学生到职业人的社会角色转换比较快的人,则容易更早地获得单位的认可,能更快的寻找到新的起点,也就更容易享受到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喜悦。因此,大学毕业生应正确面对社会,正确处理工作与人际关系上的诸多矛盾,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培养良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