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23602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123602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天津市蓟县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3年5月

天津市蓟县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3年5月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任务书编号:水〔2002〕028-02

项目编号:200212400027

项目负责人:张 全 周志勇

编 写 人:张 全 闻秀明 李学宁 周志勇

翟子梅 梁明剑 秦秀春 陈瑞军 单位负责人:赵维明

总工程师: 王家兵 田树信

提交单位: 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提交时间: 2003年5月

目 录

序言 (1)

一、目的任务 (1)

二、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

三、地质灾害灾情 (3)

四、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4)

五、本次调查工作部署、方法及质量评述 (4)

六、工作完成情况 (5)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7)

一、地形地貌 (7)

二、气象与水文特征 (8)

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9)

四、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11)

五、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12)

六、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14)

七、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特征 (15)

第二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6)

一、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6)

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8)

三、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及稳定状态 (21)

四、地质灾害发育史 (28)

第三章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29)

一、评估的原则、要求与方法 (29)

二、地质灾害损失现状评估 (30)

三、各灾种经济损失预测评估 (32)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35)

一、地质灾害分区划分原则 (35)

二、地质灾害分区方法 (35)

三、地质灾害分区综合评价 (35)

第五章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评述 (39)

一、基本情况 (39)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述 (39)

第六章防治建议 (44)

一、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44)

二、防治目标与要求 (44)

三、防治分区的划分与评价 (45)

四、重点防治的灾害种类、乡镇、居民点及重要工程设施 (48)

I

五、主要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48)

六、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勘查、监测、防治及分期安排建议 (51)

七、群测群防系统建设和防治管理建议 (52)

第七章结论 (57)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 (57)

二、建议 (57)

图版 (60)

附 图 目 录

图号 顺序号 图 名 比例尺

1 1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1/100000

2 2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100000

3 3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100000

附 件 目 录

序号 附 件 名 称

1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草案)

2 天津市蓟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3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报告

II

序言

蓟县地区紧邻首都北京,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区内有世界闻名的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国家级盘山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景点星罗棋布。国土资源部已经批准建设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公园规划面积130平方公里,总投资3亿元。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将迅速展开。同时,蓟县山区历史上曾是天津市建筑材料生产基地,大量的开采砂石造成地质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根据天津市总体规划和市政府对蓟县山区的重新定位,蓟县将建设成为天津市的后花园和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因此,防治地质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查明蓟县地区的地质灾害现状和隐患,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2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计划》,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下达了《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地质调查子项目任务书(水[2002] 028-02号),项目承担单位为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一、目的任务

工作目的:查明天津市蓟县的地质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初步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为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任务: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包括灾害易发区内的分散居民点)、重要交通干线、重要工程设施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性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清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对其复活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

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

4.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预案。

5.结合调查成果,对县(市)有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指导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6.协助当地政府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7.建立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二、交通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蓟县位于天津市北部地区,地处燕山南麓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坐标位置为:东经117°08′-117°47′,北纬39°40′-40°15′。北与河北省兴隆县相连;西与北京市的平谷县、河北省的三河县相接;东与河北省的遵化、玉田县为邻;南与宝坻县以泃河和蓟运河为界。总面积1470km2,其中北部山区面积为755km2,南部平原面积为715km2。蓟县处在 京、津、唐地区的交汇地带,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处在本区的盘山发电厂是华北力主干电厂之一,大秦、京秦和津蓟三条铁路干线以及京哈、津围、邦喜和宝平公路等均经过本

1

区,津蓟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图1)。本区总人口79.7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69.46万,

图1 交通位置图

1:1000000

非农业人口占10.26万,耕地面积87.6万亩。全县有26个乡镇级行政区(图2),949个自然村。

2

蓟县历史悠久,物产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工业形成了食品、服装、纺织、建材、建筑、轻加工等六大行业为主的企业群体,农业建立了粮食、畜蛋、果、瓜、水产、苗木等六大生产基地,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146.19亿元(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

128.44亿元,农业总产值17.75亿元。已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在发展布局上,建立经济开发区、绿色食品示范区、环湖经济区、综合商贸区、旅游度假区等五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形成京哈、津围、邦喜、宝平、环湖五条公路沿线经济带;在发展规模上,形成农业、县乡工业、旅游业、商饮服务业、建筑业和运输业等六大支柱产业。

三、地质灾害灾情

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是本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汛期降水异常和人们过量的工程活动是造成本区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滑坡、泥石流民间俗称“水鼓”或“龙扒”,多发生在山区的沟谷和坡麓地带,不同程度地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1958年7月11-14日,全县普降大雨,山区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发生山啸、泥石流481处,冲毁山区小水库多座,受灾519个村,33.39万人,其中伤14人,死28人,受灾农田100万亩; 庄果峪村西山体陡坡的后缘发育张性断裂,曾多次发生岩块崩塌,淤塞河道,压毁民房。目前陡坡体岩石风化破碎严重,岩层开裂变形明显,发生崩塌的危险性较大,直接威胁着庄果峪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996年7月底至8月初,连降暴雨,山洪冲垮了泃河上游的下营桥,津围公路小岭子到黄崖关沿线发生多处崩滑,在黄崖关北与兴隆交界处,山洪夹着碎石形成的泥石流冲向路基,将4、5米的路面冲垮,路基被掏空2米。

3

在2000年以前,蓟县山区存在较多小采石场,这些采石场在对本区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存在无序开采的现象,它们也成为本区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地段。1991年10月29日,蓟县城关以西五名山南麓采石场发生一处较大型滑坡,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白涧至刘吉素、许家台至大石峪、于桥水库以南的翠屏山至别山一带的采石场比比皆是,道路两侧处处可见采场的高陡边坡和弃渣堆,如至汛期极易导致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本区的山间盆地和和山前平原属基岩浅埋区,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城关、西龙虎峪、大康庄和下仓石化等水源地。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加大地下水的开采量。在开采条件下,基岩水位低于上部孔隙水位,引起水动力场的改变,在双重负压作用下,可能导致上部土层的不均匀沉降。近年来,在出头岭至西龙虎峪一带已出现地裂缝,造成农田漏水并迫使农田排灌水渠改道;在下仓镇小胡庄一带,浅层地下水位已形成沉降漏斗,沉降漏斗的形成与大量开采地下水不无关系,可能会使基岩上覆土层存在不均匀沉降的隐患。

四、以往工作程度及评述

蓟县地区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特别是八十年代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所在蓟县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许多单位先后在本区进行了大量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基岩水文地质普查、水源地供水勘查及岩溶水科研工作,近年又进行了岩溶水形成条件与运移规律研究和水资源评价;随着本区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围绕着不同类型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如:蓟县电厂、大秦铁路、引滦入津工程以及国家主干公路工程的建设,提高了本区的工程地质工作程度。同时围绕地质灾害也进行了部分勘察与调查工作,这些为本次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2年,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蓟县矿产资源管理局共同对蓟县城西五名山南麓采石场发生的一起较大型的滑坡灾害进行调查,并提交《天津市蓟县五名山滑坡调查报告》。

1992~1993年,中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牵头,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实施,对天津市地质灾害现状进行调查,并提交《天津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报告》,对天津市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初步总结。

1999~2002年,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城市地质研究所对蓟县山区危岩体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研究,为本次地质灾害区划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诱发和加剧了多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查明本区地质灾害的隐患,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对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五、本次调查工作部署、方法及质量评述

本次工作在广泛搜集了区内已有的区域地质、遥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特别是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的基础上制定工作方案。按设计要求,采用国家

4

基础地理数据编制了1:5万工作底图及1:10万成果底图。工作方法采用航片解译与实地访问、勘察相结合的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全区划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和调查访问区,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填写地质灾害调查卡片,进行现场拍摄,并注意采用GPS技术,将野外调查点标绘在野外手图上。同时注意调查具有潜在隐患的地质灾害现象,并向当地群众干部宣传防灾知识,落实灾点监测责任人,提出避险防灾措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注重已有资料和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对全区地质灾害分布现状、危险性、危害性进行了评价,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与气象因素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充分采用数字化技术,利用计算机对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并进行成果资料的编制,建立了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为保护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

本次工作的质量监控贯穿了项目的始终,项目组设专人对项目设计、资料收集、野外实施、室内资料整理、成果报告编制的质量进行全面质量监督。

⑴自检情况:

自检以野外调查表为主,收集的资料为辅,逐个对调查表进行检查核对,自检率达100%,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保证了第一手资料的准确可靠。

从专业图的编制到图形数字化及最后数据库、图形库的建立,从图面内容到内部属性,一一核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根据记录结果,重新核查其相应的内容,反复若干次,最终达到数据准确无误,图面反映的情况真实可靠,内部属性与图面内容相符,自检率100%。

⑵互检情况:

同自检一样,双方100%互相检查对方的每一个工作内容。

(3)抽检情况:总站质量监督领导小组抽检率30%以上,均合格,符合要求。

六、工作完成情况

1.工作阶段划分

本次工作共分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02年6月~2002年7月)

充分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编写项目设计书,确定目标任务及技术方法。

航片解译,进行工作部署。

实施阶段(2002年8月~2002年12月)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阶段(2003年1月~2003年5月 )

室内整理、图件编制及报告编写。

2.完成主要工作量

本次调查工作涉及14个乡镇、近百个村庄,人口近10万。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

5

表1 实物工作量表

利用航片(张)调查点

(处)

访问点

(处)

滑坡

(处)

崩塌

(处)

泥石流

(处)

地裂缝

(处)

填写卡

片(张)

拍照

(张)

收集资

料(份)

600 62 95 4 47 10 2 157 74 14 提交主要成果:

⑴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⑵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点分布图 1/100000

⑶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1/100000

⑷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100000

附件一: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草案)

附件二:

天津市蓟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

附件三:

天津市蓟县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报告

6

第一章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一、地形地貌

本区地势北高南低,北起长城,南至蓟运河,逐渐下降,呈阶梯分布。北部群山连绵起伏,最高点在县境北缘的九山顶,海拔1078.5m;南部平原一望无垠,最低点在下仓镇小芦庄村东的马槽洼,海拔1.8m。南北高差1076.7m。山区与平原面积大体相等。本区属于半山区,地貌可分为中低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和洼地等五种类型(图

1-1)。中低山地貌分布在北部边缘与河北兴隆相连的黄崖关长城至八仙山自然保护区一带和西北部边缘与北京平谷相连的盘山至沟河北一带,海拔高度大于500m。最大切割深度前者约500m,后者约400m,坡度多大于35°,仅局部地势较低的地带坡度在20°-35°之间。本区北部山区大部为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小于500m,切割深度一般为100-400m,坡度多为20°-35°,仅局部地区坡度大于35°。于桥水库以南翠屏山、别山以东的山地地势低缓,海拔高度多小于300m,切割深度一般为100-200m,坡度多为15°-25°,局部小于

15°。仅个别地段的零星主峰海拔大于400m,坡度20°-35°。马伸桥至西龙虎峪一带四周被群山环绕为山间盆地,平均海拔20—50m,地势向南西微倾,由淋河、沙河、黎河冲淤而成,残留一些海拔小于100m的孤丘。本区南部为山前冲积洪积平原,是泃河与州河水系的出口,地势北高南低,地面坡度一般1/300-1/1000,海拔高度大体由50m向南延伸,

7

一直下降到1.8m,形成洪积、冲积扇前缘洼地青淀洼和太河洼。青淀洼分布在泃河与州河之间;太河洼在州河、蓟运河、蓝泉河的中间地带。

二、气象与水文特征

蓟县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具有四季分明的特征。据蓟县气象站多年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678.6mm(图1-2),最大降水量1213.4mm(1978年),最小降水量351.7mm(1981年),最大与最小相差

861.7mm,最多年降水量是最少年降水量的3倍以上。最多降水日100天(1964年),最少降水日48天(1975年)。年内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全县降水集中在夏季,夏季雨量又多集中在7、8两月,有时一个月的雨量就相当于一年的雨量(图1-3)。1978年7月,降水量达538.2mm,占常年平均降水量的79%,比少雨年一年的还多。有时,全年的降水量又往往是几场暴雨的结果,甚至一天的雨量就可超过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1978年7月25日),一小时的降水量高达71.2mm(1985年7月24日11时03分至12时03分)。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1907.8mm,潮湿系数0.57,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1-2.8倍。

多年平均气温11.6°C。夏季气温最高,均在24°C以上;冬季气温最低,均在0°C 以下。7月为全年最热月,而极端高温多出现在6月,最高温度达41.2°C(1961年6月10日);1月为全年最冷月,极端低温多出现在1月,最低温度达-23.3°C(1969年2月24日);全年无霜期181天,土壤冻结期124天,最大冻结深度81cm。

8

蓟县水系均属蓟运河水系,州河纵贯平原区,上游由淋河、沙河、黎河三条支流组成,一并汇入于桥水库,引滦入津后成为入津输水河道。北部源自河北省兴隆山区的泃河是山区唯一的河流,向西经平谷流向东南成为蓟县西南的界河,向东汇入蓟运河(表1-1)。

表1-1 蓟县主要河流天然年径流特征表 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亿m 3) 河名

流域面积(km 2) 系列 年数 平均径流量(亿m3) 20 50 75 95 泃河

2641 24 5.169 7.25 4.408 2.958 1.733 州河

2060 24 6.12 8.45 5.63 3.92 2.08 淋河

126 24 0.429. 6.17 0.36 0.232 0.129 沙河

799 24 2.67 3.82 2.38 1.52 0.721 黎河 402 24 1.22 1.66 1.12 0.793 0.439

三、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1.地层岩性

本区自下而上发育中-晚元古代、寒武-奥陶纪、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和第四纪地层。 中-晚元古代地层最大沉积厚度近万米,发育齐全,出露于北部山区,并向南延伸到平原之下的广阔地带,是本区分布最广的地层单元。该单元不整合于太古宇之上,顶界被寒武纪昌平组平行不整合覆盖。本区缺失震旦纪沉积。该单元由一套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地台型富镁碳酸盐岩、碎屑岩、粘土岩夹少量富钾火山岩组成,富镁碳酸盐岩占优势。自下而上划分为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团山子组、大红峪组、高于庄组、杨庄组、雾迷山组、洪水庄组、

9

铁岭组、下马岭组、龙山组和景儿峪组等十二个岩石地层单位。

寒武-奥陶纪地层主要分布在本区南部平原之下,下仓向斜的北翼,厚约1050m,为一套滨海-浅海相以灰岩为主的沉积建造。

石炭-二叠纪地层仅分布于本区南部边缘平原之下下仓向斜的核部,厚510-963m,下部为一套以碎屑岩为主夹少量灰岩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向上逐渐过渡为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的沉积建造。与下伏奥陶纪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其间缺失晚奥陶纪至早石炭纪的沉积,顶部被第四系覆盖。该单元自下而上划分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等四个岩石地层单位。

侏罗纪地层隐伏在邦均镇至别山镇一带第四纪松散堆积之下,呈东西向带状分布,西宽东窄并在蓟县电厂一带尖灭,厚约100-847m。下部主要为一套安山岩夹少量玄武岩和棕红、绛紫色泥岩;上部主要为一套灰紫色砾岩、棕红色砂质泥岩。自下而上划分为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与下伏和上覆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呈不整合接触,为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岩系。

第四纪地层广泛发育在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不整合于本区所有时代的地层之上。在山区自下而上划分为中更新统赤城组、上更新统马兰组和全新世地层。中更新统赤城组分布于沟谷的三级阶地上,其下部为红褐、绛红色砂砾石,上部为褐红色粉砂质粘土;上更新统马兰组分布于沟谷的二级阶地和坡麓的边缘,下部为杂色砂砾石,上部为褐黄色粉砂质粘土;全新世地层分布于山间河床和洪积扇。成因类型主要有冲积和洪积,岩性为砂、砂砾石、卵砾石、砂质粘土。在平原区和山间盆地,第四纪地层较为发育。其厚度由北向南迅速变厚,一般厚约50-200m,西龙虎峪一带的山间盆地最厚可达250m,平原区南部的青淀洼最厚可达350m。自下而上划分为:下更新统饶阳组、中更新统肃宁组、上更新统西甘河组和全新世地层。成因类型主要有坡洪积、洪积、冲积、湖积、湖沼积,岩性为粘质砾石、砾石、含砾亚粘土、砂、亚粘土、粘土,局部夹淤泥和泥炭层。

2.岩浆岩

本区较大的侵入体为盘山岩体,分布于蓟县盘山、官庄镇和许家台一带,出露面积60km2,为一套多次侵入的复合岩体,主要由中粗花岗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含斑石英二长岩组成,其平面呈椭圆型,界面外倾,与围岩共同构成盘山穹隆构造。根据区域资料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盘山岩体为印支期的产物。此外,在罗庄镇石臼村一带发育几个不规则的小岩株或岩支,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石英二长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斑岩;在孙各庄乡发育规模较小的朱耳峪正长岩体;在马伸桥隐伏基性、碱性杂岩体;在下仓一带隐伏霏细斑岩体。区域岩脉主要为辉绿岩、石英二长斑岩及煌斑岩等。

火山岩主要是长城纪大红峪期所形成的富钾基性熔岩(粗玄岩、粗面岩)、火山碎屑岩及少量潜火山岩。其次为侏罗纪的一套安山岩和玄武岩。

3.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的南缘。以蓟县断裂为界,北部处在马兰峪复背斜的南西翼;南部位于区域上东西向褶皱构造带西段的延伸部分。北部基岩裸露区构造形态相对复

10

杂,发育几个规模较大的次级褶皱,主要有:府君山向斜、水峪向斜、庄果峪向斜和盘山穹隆。前三者原属同一褶皱,受后期构造叠加而形成现今与盘山穹隆共翼的周缘向斜构造;南部构造绝大部分隐伏于第四系之下,仅在于桥水库南岸的丘陵区出露于地表,地层产状平缓,构造形态相对简单。受后期构造叠加影响,本区南部边缘地带变形较强烈,形成规模较大的次级褶皱—下仓向斜;此外在邦均—别山一带发育东西向的中生代断陷。

主要断裂的展布方向为近东西、近南北向和北西西。近东西向代表断裂如蓟县断裂、殷

溜断裂,近南北向代表断裂如黄崖关断裂、燕各庄断裂,北西西向代表断裂如杨庄断裂。这些断裂都是对本区地质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断裂。例如:蓟县断裂是一条断面南倾,规模宏大的逆断层。位于其北盘的府君山向斜、庄果峪向斜和盘山穹隆等靠近断面的翼部,均发生强烈的变形和破碎。由于其早期的推覆作用,在府君山顶还残留着飞来峰。黄崖关断裂两盘发生较大规模平移,东盘岩层在下营一带发生倒转,西盘岩层发育强烈的牵引褶皱,两盘岩层产状多直立,在地貌上形成陡崖。燕各庄断裂右行错位移距达1.2km。蓟县地质构造简图见上图1-4。

四、新构造活动与地震

发育在山区沟谷阶地上中更新世以来的松散堆积显示,本区有新构造运动发生,表现为山区阶段性的抬升和平原区阶段性的沉降。据前人调查蓟县断裂和殷溜断裂可能是控制山区抬升和平原沉降的活动断裂,黄崖关断裂有现代活动的迹象,燕各庄断裂控制了断裂两盘第四纪地层的厚度分布。

11

本区在空间上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与张家口-烟台带的交汇部位,属唐山远震区的一部分。邻区历史和现今的强震都对本区造成了严重破坏。1679年发生的三河-平谷8级大地震曾造成“县城城垣、官署破坏,房屋倒塌无数,地裂深沟,缝涌黑水,压死人畜甚多”。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本区,有20个公社、421个大队受灾严重,全县死亡257人,伤10392人;大量牲畜死亡;房屋倒塌2.32万间,震裂15.25万间,全县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

仅机井就毁坏1430眼;北部山区多处发生山体崩塌,平原区出现大量地裂缝和喷砂冒水。在邦均、东二营至殷溜和别山一带长约30km,宽约3-5km的地带以及于桥水库南岸、州河、泃河和蓟运河沿岸震害较为严重。据国家地震局研究,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见上图1-5)。

五、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本区地下水受岩性、地貌、构造等多方面因素控制,其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为复杂。从宏观上看,山区基岩裸露地势高耸,是区域地下水补给区,山间盆地和平原区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区。不同岩类富水性各异。工作区的地下水属蓟运河地下水系统,根据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及埋藏特征,将本区地下水系统划分为蓟北山地裸露基岩岩溶裂隙水亚系统、于桥盆地孔隙水及岩溶水亚系统和山前平原全淡孔隙水及浅埋隐伏岩溶水亚系统。

蓟北山地裸露基岩岩溶裂隙水亚系统:该亚系统位于蓟县北部山区,根据含水介质类型、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其水动力特征,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次亚系统、碎屑岩裂隙水次亚系统和火成岩裂隙水次亚系统。

12

1.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次亚系统:分布于穿芳峪、磨盘峪、赵家峪、庄果峪一带,由高于庄组(Chg)、雾迷山组(Jxw)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组成的单斜构造为主,构成穿芳峪、磨盘峪、赵家峪、庄果峪四个贮水构造,以泥质岩隔水层、断裂或侵入岩为相对隔水边界。

2.碎屑岩裂隙水次亚系统:分布在蓟县北部山区,由常州沟组(Chc)、团山子组(Cht)、大红峪组(Chd)砂岩、砂砾岩、白云岩组成,含裂隙潜水,地势较高,裂隙发育不均,富水性差。

3.火成岩裂隙水次亚系统:分布于盘山、官庄一带,为燕山期花岗岩裂隙水,裂隙发育不均,以风化裂隙为主,含水性较差,涌水量小于500m3/d,但在构造带往往水量较大,且水质较佳,往往偏硅酸含量较高,形成矿泉水。

于桥盆地孔隙水及岩溶水亚系统:该亚系统位于蓟县山前于桥水库及其周围,分为盆地南侧裸露型岩溶水次亚系统和沙河—淋河冲积扇孔隙水及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

1.盆地南侧裸露型岩溶水次亚系统:位于于桥水库南侧,由雾迷山组(Jxw)灰质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构成含水介质,南侧为分水岭边界,接受降水补给,向北补给盆地孔隙水和下伏岩溶水。岩溶裂隙发育,多受构造控制,含水丰富。

2.沙河—淋河冲积扇孔隙水及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位于于桥水库及其东侧的山间平原,上部由冲洪积层、冲积层构成上部潜水和下部承压水含水层。由北向南和自东向西有含水层粒度变细,厚度变薄,涌水量变小的规律。中部受龙门口—燕山口断裂的控制,西部薄,东部厚。除受降水和河水补给外,来自北部和东部的的侧向补给是重要补给量,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和由东向西。下部由高于庄组(Chg)、雾迷山组(Jxw)构成贮水构造,基岩顶板埋深自西向东增大,由80至250m,中部横切含水体的龙门口—燕山口断裂对岩溶水埋藏条件、富水性、水质有明显控制作用。北部和南部由泥质岩和分水岭构成隔水边界,西北部和东部为补给边界,与上部孔隙水有密切水力联系,构成多层结构越流含水系统。

山前平原全淡孔隙水及浅埋隐伏岩溶水亚系统:该亚系统位于蓟县山前平原,分为州河冲积扇孔隙水及覆盖型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和泃河冲积扇孔隙水及埋藏型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

1.州河冲积扇孔隙水及覆盖型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分布于蓟县城关西南部及山前平原东部,含水层自北向南有粒度变细,厚度变薄的规律,以中部富水性最好。由于厚层粘性土阻隔,一般与下伏岩溶水较少水力联系。蓟县城关岩溶为断块型贮水构造,西南部为阻水断裂隔水边界,北部为补给边界;大康庄储水构造西南侧为弱隔水边界,东北部为补给边界,地下水流自北而南,与上覆第四系孔隙水一般少有水力联系。由古生界构成的下仓向斜,岩溶发育受断裂控制,有三个富水带。

2.泃河冲积扇孔隙水及埋藏型隐伏岩溶水次亚系统:分布于蓟县山前平原西部及邦均—东二营—候家营以西一带。第四系冲洪积层厚度100-300m,含水层以中细砂为主,粒度与厚度自北向南变细变小,在与州河交汇地带,水量有变小的趋势。与下伏岩溶水无水力联系。第四系之下为东西向分布的侏罗系、中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厚70-400m,东薄西厚,两侧

13

为断裂控制,上仓以东为透水断裂,西段透水性差。火山碎屑岩含水性差。其下伏岩溶水埋藏较深,岩溶发育程度变弱,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

六、岩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1.中厚层坚硬石英砂岩中等风化岩组

此类岩组主要为长城系常州沟组砂砾岩、石英岩状砂岩,主要分布在蓟县最北部中低山区,岩石坚硬,垂直节理发育,由于地壳抬升及构造活动影响,局部形成陡崖峡谷地貌,岩石遭受风化剥蚀,局部地区较为破碎,固体堆积物较多,为地质灾害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软弱页岩强风化岩组

此类岩组主要为长城系串岭沟组、蓟县系洪水庄组、青白口系下马岭组,分别分布在蓟县山区的北部、中部及南部的低山丘陵地区,岩石软弱,风化剥蚀强烈,其上部较厚的残坡积物易形成土质滑坡。

3.中厚层次坚硬白云岩中等风化岩组

此类岩石主要为蓟县系高于庄组、杨庄组及雾迷山组,分布在蓟县山区腹地,岩性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含砂泥质泥晶白云岩,岩石较坚硬,强度高,但受溶蚀后岩体连续性和整体性被破坏,强度有所降低,裂隙发育,透水性增加。该岩组出露区山势较陡,沟谷狭窄,山坡坡度多大于35°,地形切割强烈,常形成“v”型沟谷,岩石节理发育,崩塌严重。

4.块状坚硬花岗岩中等风化岩组

此类岩组主要分布于盘山地区,为中酸性侵入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正长岩,岩石坚硬,但球状风化强烈,局部较为破碎,已产生崩塌,固体堆积物多,也是产生泥石流的隐患。

(二)土体工程地质基本特征

1.黄土、亚砂土、砂砾石多层土体

区内主要是第四系上更新统棕黄色黄土、黄土状亚砂土、砂及砂砾石层土体,含钙质结核,一般粘结较硬。主要分布在小东沟-小港一带串岭沟组页岩夷平面上及组成现代河流两侧的三、四级阶地。

2.砂、砂砾石、卵石多层土体

主要为全新统近代河流堆积,成份主要由砂、亚砂土层、卵石层组成。分布在现代河床及沟谷中。

3.黄褐色粘土、亚粘土、砂土、亚砂土多层土体

为全新统冲洪积物,主要分布于山前平原的浅表层,层状构造,层理发育,结构较密实。

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