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分

年,岁地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

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地《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地苦海!”这独具异彩地三句话“杂感”

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

叫绝,破例给了他分地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

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地,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

相惜”地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地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

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

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地.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地三年

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地比较安全地"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地.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地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

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地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地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地"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地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地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地"绝配"了!

出这道题地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地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地形式来检阅考生地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一些文学青年挥笔写文每每得心应手易如反掌,但在数学面前却往往如临深渊束手无策,其命运如何呢?民国时期一些青年才俊地高考经历,也颇值得回顾地.

一九三年,二十六岁地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他写地《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地苦海!"这独具异彩地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九十八分地高分.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只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它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地,闻一多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地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地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一九二九年,钱钟点书报考清华大学,数学考试遭遇"滑铁卢",只得了十五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却特别优秀,英文还得了满分,当时地清华校长罗家伦打破常规,破格录取了他.从此二十世纪地中国文坛多了一位学术大师,其日后地代表作《围城》、《管锥编》、《谈艺录》等更是名满天下.无独有偶,一九三年吴晗报考北京大学时,国文、英文各得了一百分地满分,数学却考了零分,北大不予录取.他不甘心,又转考清华大学,结果国文、英文又考了一百分,数学依然是零分.但清华大学经过慎重考虑,毅然决定破格录取他为历史系学生.吴晗果然不负众望,成为我国著名地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其杂文《谈骨气》还入选中学课本,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

作文地优劣,可以衡量一位学子地国学涵养,但"学术有专攻",作文优秀者不一定是全才,数理化不一定好;同样,"数学王子"也难以写出绘声绘色地美文来.从这个角度考虑,如金陵客在《"不考语文"错了吗》一文中所述,今年上海几所理工科高校决定不考作文,也有一定道理地.说此举是"数典忘祖",实在有点言过其实、有失公允了.当然,高校究竟考不考作文、怎么考作文,可以坐下来研究讨论,也应该倾听社会各界地意见,任何地"一刀切"、"一言堂"总是不妥地吧.

高考语文题目众多,内容涵盖包罗万象,而其中地作文题更是当之无愧地核心所在.如何在短短地时间内,做出一篇切合题意、符合要求地高质量文章,是对考生地莫大考验.每年高考之后,各类优秀作文都不断被公布,引起广泛关注.今天,我们特为你精选了十年来地数篇高考满分作文,一起来体味下作者们地生花妙笔.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1930年,26岁的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的《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三句话“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叫绝,破例给了他98分的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的,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相惜”的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的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的。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的三年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的比较安全的"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的。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的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的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的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的"绝配"了! 出这道题的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的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的形式来检阅考生的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臧克家是闻一多先生的得意门生,师生二人之间的相识相遇颇具戏剧色彩。1930年夏,闻一多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邀到青大主持文学院工作,臧克家也于当年报考青岛大学。当时入学考试中,国文出了两个题目,一为《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一为《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一向判分极严的他竟给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大。 臧克家开始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到闻一多先生的国文系。臧克家非常珍惜自己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师生俩还时常在闻先生家中的书斋里吸着纸烟,喝着红茶,热烈地讨论诗,浓郁的诗的气氛充满了斗室。 在闻一多的精心教导下,臧克家成为青大国文系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很快就在《新月》、《现代》等杂志上发表了《罪恶的黑手》、《忧患》等作品,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成为诗坛上的一颗新星。 闻一多先生殉难后臧克家悲痛欲绝。建国后山东大学将闻一多故居命名为“一多楼”,后来海洋大学又在此为闻一多先生塑像立碑,臧克家用充满激情的文字撰写了《闻一多先生纪念碑碑文》,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缅怀和敬意。(摘自《团结报》)

闻一多慧眼识得臧克家 1930年夏天,31岁的闻一多在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的盛邀下,出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年招生考试时,闻一多拟了两个作文题:《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和《杂感》,考生可任选其一。 有一个考生一口气把两个题都写了出来。其中《杂感》只有一句话:“人生永远追寻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看了这篇一句话的作文,闻一多连声叫好,当即给了98分。而平时能入他“法眼”的作文少之又少,给60分就算不错了。 然而,这个作文成绩独占鳌头的考生却给校方出了难题:他的数学考分竟然是零。按照规定,这样的学生理所当然要被淘汰。然而,闻一多力排众议,硬是把这个名叫臧克家的学生领进了大学校门。 闻一多在破格录取臧克家的时候,一定想起了自己当年投考清华大学的经历。在大多数科目成绩惨不忍睹的情况下,他唯独作文拔了头筹,并因此受到主考教师的赏识和力挺,最后顺利地进了清华。 当年的际遇成就了闻一多的学识和慧眼。但这双识才、惜才的慧眼并不是偶然生光的,而是一种凝聚着学子的温暖记忆和师者的博大胸襟的传承。 臧克家起初读的是外语系,系主任是梁实秋,但是热衷于文学尤

闻一多先生地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领悟文意。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3、体会文章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4、学习闻一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教学重点: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作敢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介绍 一、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2、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1946),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

闻一多《一句话》教案

一句话 闻一多 一、学习要点: 1、了解闻一多的诗作情况。 2、把握本诗反映的社会现实及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思 想。 3、把握诗中隐喻、反复、排比手法和闻一多关于新诗 的主张及本诗的特点。 二、出处与作者 1、本文选自《死水》 2、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 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1913年考入 北京清华大学校,“五四”运动曾对他有所触动和 影响。1922年赴美留学,研习美术和文学,颇受西 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时,目睹美国种族 歧视和民族压迫的现实,激起强烈的反帝爱国热 情。1923年出版了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 华大学等学校教授。1928年与徐志摩等人创办《新 月》杂志。同年出版的诗集《死水》,在思想深度 和艺术表现技巧方面都较前更前进一步。他的诗继 承了中外诗歌的优良传统,精练、严谨、富有创造 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抗日战争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任教。 1943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下,积极参加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 被国民党特务暗害于昆明,终年四十七岁。有《闻 一多全集》。 三、题解与背景 1、一句话,指“咱们的中国”,即民众的中国,人民 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中国。诗人通过这一句 话表达了对理想中国的切盼和歌颂,表现了深厚的 爱国主义情感。 2、背景:《一句话》写于1925年留美回国之后,在留 学期间,他对帝国主义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有切 身的感受,激起他强烈的爱国激情。他怀着对祖国 的无限思念和挚爱回国,但他看到的却是封建军阀 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他对祖国和 人民的爱之甚。求之切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 批判,转化为痛苦、失望和焦急的情绪但作者对民 族的复兴和祖国的重新崛起一直是充满期待和自 信的,他渴望现实的变革和祖国的富强,并相信, 这一理想会实现。 表现在创作上,回国后,爱国主义与现实主义更紧这首诗选自闻一多的哪一本诗集?诗歌主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28年,闻一多与徐志摩等人创办什么刊物? 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臧克家与鲁迅

臧克家与鲁迅杨洪勋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首诗自1949 年诞生以来,半个多世纪里,在亿万人民中传颂,读过此诗的估计不下10 亿人。全诗共七小节28 行诗句,却饱含着诗人对一个人的“生” 与“死”的深刻理解与哲理透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用简洁,凝炼的语言;通俗易懂、容量极大、哲理性极强的诗句,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全诗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有的人》教育了几代人,以耐人寻味的深刻,烙印在亿万国人脑海中,耳熟能详。这篇响遍神州大地的诗作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当代诗坛大师、世纪诗翁、山东大学著名的校友——臧克家。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那一天,到北京阜成门里去瞻仰过他的“故居”后,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 、。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有的人》写了这首短诗。其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 。有中国诗坛泰斗、诗翁之称的臧克家,他的“诗生活” 是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开始的,他与鲁迅先生的交往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1930 年,国立青岛大学在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被鲁迅先生称为“极描写人间疾苦”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杨振声出任校长。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出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同年夏天,臧克家以祖叔臧瑗望的名义考入国立青岛大学。在这场考试中,显示出了他非凡的诗人才华。当时,国文考试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另一个题目是《杂感》,任选一题。臧克家当时才华横溢,挥笔立就,将两题都做了文章。当他注册报道时,一位职员看到他的名字,笑着瞪了他一眼,报喜似的说:“你的国文卷得了九十八分,第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为严格,五分十分的都有,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臧克家恍然大悟,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他想到: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他所写的三句杂感是:“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臧克家当时考入梁实秋任系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又酷爱文学,便转入闻一多任主任的中文系。从此,便成了闻一多门下的一位高足。臧克家后来用感激的语调回忆到:“从此,我成了闻一多先生手下的一名中文系的弟子,从此我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 在闻一多、王统照等文学前辈的帮助下,这位“夜夜苦吟”的诗人,在大学毕业时,贡献出两本诗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两本诗集。一跃而成为20 世纪三十年代一颗冉冉升起的诗坛新星。当时,诗界评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闻一多《烙印》序);茅盾称赞:《烙印》“ 的二十二首诗只是用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活一一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印》的作者是最优秀中间的一个了” 。朱自清说,以臧克家的作品为代表的诗歌出现以后,“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中国现代文学史评介说,在三十年代,他坚持诗歌与现实结合,走表现人民疾苦的路,但又避免了政治情绪高昂却艺术粗燥之弊,对新诗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臧克家在青岛登上诗坛,同样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同鲁迅先生的交往。他敬仰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纪念鲁迅、研究鲁迅伴随着臧克家的一生。他写了许多纪念鲁迅、研究鲁迅的诗文。一、赠书显真情第一本诗集《烙印》出版后,好评如潮,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 ,他的短诗也被称为“烙印体”或“臧克家体” 。之后,臧克家又将视角转向了在城市生活的贫民。青岛是一座风光秀美引人向往的城市。可生活在这里的臧克家却感到窒息苦闷,痛楚悲愤。在他眼前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都失去了色彩。他看到的是美日帝国主义的军舰,

闻一多一句话赏析

闻一多一句话赏析 《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 国!”赏析:咱们的中国!”这句话看似平常,却包含着人民当家作主,反对专制压迫的丰富潜台词。 在封建专制统治时代,中国人处于毫无民主权利的奴隶地位,这句话五千年来都没有说破。 直到新中国成立,人民才有了扬眉吐气当家做主人的希望。 诗人闻一多一腔爱国主义情感燃烧、升腾着,好像快要爆发的火山,他盼望着铁树开花”、火山忍不住了缄默”的那一天,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诗人内心的这股激情强忍着,压制着,终于没有冲破火山的缄默”,情感和理智难忍地保持着平衡。 而在诗的形式上,全诗两节16句,节与节,行与行,音节之间,却对仗工整。 细读前后两节的前五句,字数完全相等(九个字,四个音尺),情感是递进的;后三句词语大致相同(只是将突然”改换成等到”),造成反复回环的效果,这种整齐又有复沓韵味的诗形,也透露出诗人内心情绪的奔放与节制。

闻一多是诗人,也是严谨的学者,高度理性,执着,自制力很强,自称东方老憨”;但他内心有一团火,情感丰富,热情洋溢,理想主义,像一座表层冰冷内蕴火焰的没有爆发的火山”,这种特殊性格在诗中亦有典型的表现。 就感情奔放热烈而言,闻一多的诗和郭沫若的《女神》存在着某种精神联系;可是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与《女神》大不相同。 郭沫若的自由体抒情犹如决堤的江河,飞流直下,一泻无余,而闻一多崇尚节制”美学,主张带着镣铐跳舞”,他的现代格律诗往往将火热的情感浓缩、包裹在一个外壳冰冷的特定的艺术境界里。 《死水》本来可以写成呐喊诅咒式的诗,现在却把愤怒情绪包裹在一个曲折隐蔽的象征里面,故意把丑恶的东西美化,抒写出爱恨纠缠的复杂情绪;而在《一句话》这首诗里,他把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渴望和对于光明美好新中国的追求,浓缩在咱们的中国!”这句平平常常的大众语里面了。

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

《闻一多全集·序》 朱自清 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大概从民国十四年参加《北平晨报》的诗刊到十八年任教青岛大学,可以说是他诗人时期,这以后直到三十三年参加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五四历史晚会,可以说是他的学者时期,再以后这两年多,是他的斗士时期。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的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本集里承臧克家先生抄录来三十二年他的一封信,最可以见出他这种三位一体的态度。他说: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始终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觉出我的火来。 这是斗士藏在诗人里。他又说: 你们做诗的人老是这样窄狭,一口咬定世上除了诗什么也不存在。有比历史更伟大的诗篇吗?我不能想象一个人不能在历史(现代也在内,因为它是历史的延长)里看出诗来,而还能懂诗。……你不知道我在故纸堆中所作的工作是什么,它的目的何在,……因为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方单的形式是什么——一部文学史(诗的史),或一首诗(史的诗),我不知道,也许什么也不是。……你诬枉了我,当我是一个蠹鱼,不晓得我是杀蠹的芸香。虽然二者都藏在书里,他们的作用并不一样。 学者中藏着诗人,也藏着斗士。他又说“今天的我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后来的他却开了“民主”的“方单”,进一步以直接行动的领导者的斗士姿态出现了。但是就在被难的前几个月,他还在和我说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 闻先生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2019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消息时,激动得一夜没睡好。第二天,他便写了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连同1942年出版的《我的诗生活》一书,一起寄给了闻一多。闻一多于1943年11月25日给臧克家写了回

一句话 闻一多

二六一句话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陈榕 【教学目标】 l.品味关键词句,感受诗人对新中国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念。 2.通过朗读,感受闻一多新诗的美,培养阅读新诗的兴趣。 说明: 这首诗感动人心的正是诗中酣畅淋漓表达出来的爱国之情、赤子之情,感受这种强烈的爱国之情就成为学习本诗最重要的一个情意目标了。诗歌的情感是通过具体的话句来表达的,无论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要深层理解其内涵,必须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细细品味,这也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就本诗来说,其“个性特点”除了上述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外,还有韵律整齐、节奏分明、语言朴素等特点,非常适宜朗读,尤其是闻一多一贯遵循的新诗格律法则“建筑美、绘画美、音律美”在这首诗中也有所体现。这些虽不必要求学生全都掌握,但通过朗读及教师适当的引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初步了解诗歌的艺术规律。 课时建议:l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l.重点: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爱国激情和诗人的坚定信念。 2.难点:结合写作背景,品味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涵。 说明: 诗歌最宜朗读,尤其是情感充沛、激情四溢的诗歌,多读自能读通并沉浸其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是进入文本的主要途径。通过多种形式、反复的朗读,学生会被诗人的激情感染,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会步步深入。本诗中有一些诗句对于现在生活在逐渐强盛起来的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比如:为什么这一句话“说出就是祸”?为什么说是“火山的缄默”?为什么要提到“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品味关键词句,进而理解诗歌内涵,理解诗人在目睹祖国的黑暗苦难之后含着血泪迸发出的呐喊,理解诗人在这样的时刻对崭新的中国必将出现的坚定信念,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诗人火热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情;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很自然地领悟诗中所用的比喻、对比等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

高中语文 阅读之做人与处世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素材

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情 1930年夏天,国立青岛大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这位考生却幸运地碰上了一位慧眼识金的主考人。这位主考人就是国文系主任闻一多。闻一多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在的才气,便打破常规,一锤定音破格录取了他。他就是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纪诗翁”臧克家。 一天,闻一多把臧克家叫到他的办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无比亲切地说:“从你的《杂感》,我看到了你的才华,看到了你的前途,看到了中国诗坛的希望。努力吧,诗的春天是属于你们青年人的。” 临走时,闻一多拿出自己新出版的诗集《死水》,并在扉页写上自己的名字,赠送给了臧克家。臧克家手捧着诗集,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努力学习,写出好的作品来。 从此,臧克家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不但把《死水》中的每一首诗背诵得滚瓜烂熟,还潜心研究它的表现手法和遣词造句等。不仅如此,臧克家还时常来到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宿舍,虚心向他学习文学知识,聆听他的谆谆教诲,并以难民、洋车夫、妓女等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为描摹对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诗作。在闻一多的精心指导、极力引荐下,臧克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处女诗集《烙印》。《烙印》很快被抢购一空,并有好几家书店争夺其再版权。许多名重一时的评论家特意为其撰写文章。茅盾认为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最优秀的一个”。朱自清评论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王统照说:“臧克家的出现真像在今日的诗坛上掠过一道火光。”看到学生骄人的成绩,闻一多按捺不住无比激动与喜悦的心情,赞美道:“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臧克家与艾芜、沙汀等另外五人一同成为了“1933年文坛新人”、“最耀眼的星”。 在以后的日子里,臧克家与闻一多的交往更加频繁起来。当闻一多写出《杜甫交游录》时,交给臧克家说:“我们过去是师生,现在已变成文朋诗友了。请你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臧克家是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几天后,他就把这本书郑重地放在了闻一多的办公桌上,并诚恳地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闻一多看后,心悦诚服地说:“提得好!提得好!”并当场下笔修改。 在诗歌创作方面,闻一多非常赞赏臧克家的出众才华。当他看到臧克家《炭鬼》诗中把挖炭夫的眼睛比作“像两个月亮在天空闪烁”时,就很兴奋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外国人写的诗集,翻到其中的一页说:“美国诗人把炭夫额上的灯比喻成太阳,而你把炭夫的眼睛比作月亮,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 从此,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上一发而不可收,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愈加深厚。 1932年夏天,闻一多要调到清华大学任教了。在宿舍里,臧克家与闻一多倾心相谈,一直谈到黎明。在青岛火车站分别时,臧克家紧紧攥住闻一多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闻一多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说:“请回去吧!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啊!”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徐徐开动了,闻一多从车窗里伸出手挥别,而臧克家也不停地挥着手,向着火车驶去的方向追了好远、好远…… 到北平三天后,闻一多便给臧克家来了信,信中说:“人生难得一知己。我无憾的是,在青岛,我找到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知己——臧克家。因此,我一生足矣!” 臧克家细细地读着闻一多的来信,泪水不由得滚落下来。 由于战乱,臧克家与闻一多曾一度失去联系。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臧克家更加挂念闻一多。当他获悉闻一多在西南联

闻一多《一句话》写作背景

闻一多《一句话》写作背景 一些论者曾根据现代中国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压迫的现实,指出,对觊觎中国这块“肥肉”的帝国主义来说,倡导爱国主义就是无法无天,就是犯上作乱的“祸”,这实在有些想当然,在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渗透主要还是经济形态上的,它们毕竟没有控制我们的行政大权,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对一位宣传爱国主义理论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直接的干预;掌握着中国人生杀予夺大权的终归还是中国人自己,准确地说,是中国人自己组成的政府。那么,是旧中国的腐朽政权禁止爱国言论吗?恐怕也不够确切。从本质上看,一个封建专制的政权恐惧人民的力量,害怕知识分子的自觉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这毫无疑问,因为,真正的充满理性精神的民族意识,必然引向对民族历史及现实的深刻反省,必然会将思索对准腐朽的现实统治本身(闻一多后来的确是走上了这条道路),这对他们的反动统治是莫大的威胁。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封建专制政府又往往最善于用光彩夺目的、不切实际的“爱国主义”言辞来自我打扮,在通常的情况下,他们也富有利用一般的爱国情绪的本领。——从这个意义来看,一句普普通通的感叹“咱们的中国”显然就算不上什么扰乱纲常的“灾祸”,说不定正是封建专制主义者求之不得的“敲门砖”呢! “祸”与“火”都只能是闻一多自己的,是闻一多心理意义上的,这实际上是源于诗人自我的矛盾和冲突,某一种内在情绪酝酿已久,能量奇大,一旦冲破外壳爆发出来,就会大大地破坏外在的某些平衡关系,仿佛就是“祸”、就是“火”了。 闻一多是一个颇矛盾的诗人,以外表看,行为谨慎,严肃,在生活中保持着高度的理智,以致还自称为“东方老憨”;但是,任何熟识他的人都知道,此人感情丰富,热情洋溢,拥有一个诗人的灵魂。一内一外的这不同的生存方式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尽情发展,终究会发生 闻一多剧烈的冲突。比如诗人曾对臧克家说,诗集《死水》里充满了“火气”,“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他对别人称他是“技巧专家”也很恼火,这说明,从内心情感方面讲,他是更趋向于那种外向的,冲荡的情感;但是,从整部《死水》(包括这首《一句话》)来看,他又的确是位“技巧专家”,而且特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阅读理解(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臧克家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54.第①②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55.作者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方面”?请分点概括。 56.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含义?5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98分

臧克家高考作文仅三句话闻一多给分 年,岁地青年诗人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 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而臧克家却把两题都做了. 他写地《生活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地苦海!”这独具异彩地三句话“杂感” 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咏诵再三拍案 叫绝,破例给了他分地高分. 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其实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时,也是因作文过于优异(其他科 目平平)被主考老师赏识而破格录取地,闻先生对臧克家恐怕也有“惺惺 相惜”地心理罢.臧克家因此成为闻一多地高足爱徒,与另一诗人陈梦家 合称“闻门二家”. 见识下民国高考作文:你能得多少分 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国民政府没有搞全国统考和联合招生,高考全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也受到教育部管理备案.至于是否考作文、 怎样考,则是各有各招、各自命题地.只是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地三年 多里,由于全国各大学纷纷迁移到以重庆为中心地比较安全地"大后方",才实行全国统一招生,但作文题还是各出各地.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学地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即曾国藩、李鸿章)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

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地作文题,是要考生将诗圣杜甫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白话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华大学地国文考试,有三四题目供考生自选,其中一题是"对对子",上联为"孙行者",要考生对下联."孙行者"即人们耳熟能详、协助唐僧西天取经地"齐天大圣"孙悟空,下联三个字当然也应该是个人名,此题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结果只有三位考生对上,较佳一联对地是"胡适之"."胡适之"是当时北大名教授(后为北大校长).这里,一为神话人物,一为当代大儒,"孙"对"胡"(猢狲),"行"对"适","者"对"之",可谓对仗工整、严丝合缝,既有趣又合乎要求.另一位考生答得更好,他写地是南北朝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祖冲之"对"孙行者",更是天衣无缝地"绝配"了! 出这道题地是清华名教授、国学大师陈寅恪.有人认为陈寅恪出此怪题是为了调侃一下胡适,其实非也,陈寅恪内定地标准答案是清代学者王引之和祖冲之二人.楹联也算我国国粹之一,陈寅恪希望通过"对对子"地形式来检阅考生地古文基础和国学修养,其初衷和用心之良苦不言而喻了.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招生,作文题是《学校与社会》,这道题目很简单,容易驾驭,挥笔即就,多数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写来,不到半小时就写出一千余字,当时京津一些报纸副刊还争相摘录刊登该届高考范文呢.

高中语文 议论文素材积累 闻一多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浪人反把学生送到警察局扣押。警察一面向日本人谄笑,一面打电话指责校方放纵学生。闻一多闻而大怒,一面大声疾呼:“中国!中国!你难道亡国了吗?”一面找校长评理。在闻一多和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下,警方不得不释放学生。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和山东地方势力的争权夺利斗争延伸到青岛大学内部,派系纷争,风潮迭起,闻一多受到不少攻击与诽谤,被迫辞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朱自清,闻、朱两位诗人兼学者,开始论学共事,并且成为挚友。除任清华教授外,闻一多还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艺专等校兼课,学术上也从唐诗的研究上溯到先秦两汉诗歌的研究,重点开拓了《诗经》与《楚辞》的研究领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西南联大任教授,积极参加爱国民主斗争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文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4、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说过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人一身傲骨让山河为之动容,他就是闻一多。 1、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闻一多? 2、出示幻灯显示闻一多资料;(并反复强调“民主”;暗示抗日时“留须蓄志”能否选材入文。) 二、文中有一个成语是用来表现那种气贯长虹的志向,能表达闻一多先生的心声的,这个成语是: 气冲斗牛:1、解释斗牛;2、解释词语;3、词语出处;4、名句积累;5、斗字读音;6、投影出示文中的其他成语及其近义词。 三、与学生一起走近这个斗士: 1、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的? 2、作为学者、民主战士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四、我们总结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可是我怎么没听到他说什么呀,文章主要是在表现他的行动上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1、划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言行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有一句交代了作者为什么没有写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的说和做,是哪句?看来作者就是把他与闻先生的交往分成两个阶段了。 3、学者和民主战士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 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为民族需找一剂文化药方 4、闻先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却具有那样的气魄胸襟,他让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敬佩他,(出示幻灯)他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民主)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①朱自清先生: ②毛泽东主席:

闻一多和臧克家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那是1930年的夏天。臧克家是青岛大学英文系的新生。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臧是借臧瑗望的文凭考入青大的)。“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此后,臧克家读了闻一多的《死水》,便放弃了以前读过的许多诗,也放弃了以前对诗的看法;觉得如今才找到适合自己创作诗歌的途径。 对《死水》,臧克家几乎全能背诵,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对臧的诗,闻是第一个读者。一次暑假,臧克家把自己的《神女》寄给老师,寄回来时,在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上有了红的双圈,让臧克家高兴得跳了起来! 臧克家应该算作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臧克家成为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与闻一多先生有著直接的关系。当初,臧克家接到青岛大学的入学通知书时,曾感到有些意外。因为青岛大学这次招生要求很严,很多人落榜。臧克家在回忆录《诗与生活》中写下了这段经历: “这场考试,数学得了零分。国文,出了两道题目,任作一题,我两题都作了。当我到注册科报到的时候,清华大学毕业的一位姓庄的职员,看到我的名字,笑著瞪了我一眼,报喜似地对我说:…你的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闻一多先生看卷子极严格,五分十分的很多,得个六十分就不容易了。?听了这话,我解决了数学吃…鸭蛋?还被录取的疑问。同时我想,一定是我那三句…杂感?打动了闻先生的心!” 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敏锐,看中了臧克家这首《杂感》,相信这是一个可堪造就的诗才,于是给了臧克家九十八分的最高成绩。几乎可以这样说,闻一多的慧眼识才,改变了臧克家的命运。 臧克家最初入的是梁实秋先生做主任的英文系,因为记忆力差,吃不消,想转兴趣读中文系,而中文系主任则是闻一多先生。当时,在青岛大学,学生可以转院或转系,那是首任校长杨振声的一贯主张。于是,臧克家便去找闻一多先生。当时,想转到中文系的人太多,全被拒绝了,当臧克家忐忑不安地站在闻一多先生身旁,自报姓名时,闻先生十分高兴地接纳了他,并告诉他记得他的《杂感》。从此,臧克家成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一名诗的学徒。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在品读中,初步体会诗坛巨匠的生动语言,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学习闻一多澎湃的爱国激情,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上幕上的照片,这是青年时期的臧克家,你们第一感觉是什么?进而引出臧克家与闻一多的渊源,从而入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检查预习 1、认识作者臧克家 作者是谁呢?(臧克家)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他。 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其中以《老马》和《有的人》最为有名。 臧克家,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此处教师可给与适当的提示及补充。) 师:老师对作者也做了一些整理,大家看大屏幕,用黄色标注的内容是需要同学们重点识记的。我们一起来记一记。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师:认识了作者,老师再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把握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生字的读音你都能读准了吗?(生读) 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 三、目标导航: 师:了解了作者,扫除了字音障碍,对于本课我们还需要把握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位同学你来读一读。(师指定坐在最前排的一位同学读。) 四、初读课文,走近闻一多 师:目标已明确,就让目标引领着我们走近闻一多,认识闻一多,看看他究竟说和做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大屏幕显示:朗读课文,明确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作者是如何对他评价的?)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闻一多是如何处理“说”和“做”的关系的? 生: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作为革命家,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啊? 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了概括。 师:同学们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很强啊! 师:那对于这样的学者和革命家,本文作者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好,来抢答。 生读: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