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 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表示氧气

B. Y表示二氧化碳

C.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下列能验证光合作用是否生成了氧气的是()

A. 用碘液检验光照后的叶片是否变成蓝色

B. 观察放了水草的鱼缸中的鱼能否正常生活

C.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

D.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 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4.将一棵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健壮的叶片,用透气但不透光的黑纸将1处正反两面遮住(如图),然后将植株移到阳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加数滴碘液。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1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不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 3处颜色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C.用不透光的黑纸把1处从正反两面遮住,是为了与2处对照

D.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氧气

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A、B都是清水

B. 液体A、B都是酒精

C.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6. 如图所示,甲是在有光条件下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两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 只有乙

B. 只有丙

C. 乙和丙都是

D. 乙和丙都不是

7.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图①~④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指标。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丽水中考)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15℃恒温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除了光照强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9.推理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法之一。某生物探究实验小组的

同学在完成教材中“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的推理后,在当地现代智能温室内

通过实验尝试对“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与光照和温度有关”进行推理。下图中,图甲

表示现代智能温室,图乙表示测定的温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在一天中的变化,图丙表

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夜间温度控制在20℃和30℃时,分别测得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推理过程。

(1)同一种水果的含糖量是由其积累的有机物多少决定的。图乙中,造成AB段和DE 段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该过程,水果内的有机物的含量会____________;造成BD段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水果内的有机物含量会____________。根

据曲线乙,增加甲图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丙中,对比两条曲线,相同时间内,温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高,实验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水果的____________

越强。可见,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甲图中水果的含糖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

B组自主提高

10. (绍兴、义乌中考)对如图中各曲线的解释,正确的是()

11. 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在培育超级杂交水稻时,专门挑选叶片直、窄、厚的水稻植株,其目的是()

A. 减少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B. 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

C. 叶片互不遮挡,增加光合作用

D. 加快蒸腾作用

12.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如图所示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氧气

B.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二氧化碳

C.实验表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3. (邵阳中考)如图一为某植物叶片所进行的A、B、C三项生理活动,图二为该植

物在晴朗的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在光照充足时,图一中植物叶片吸收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

(2)该植物白天和晚上都能进行的生理活动是____________(填“光合”或“呼吸”)作用。

(3)图二中,代表光合作用的曲线是____________;乙曲线与图一中的____________(填“A”或“B”)生理活动相对应。

(4)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是为了提高图一中____________(填“A”、“B”或“C”)生理活动的效率。

参考答案

1—5. CCBDC 6—7. BB

8. (1)等于(2)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强度就越强,二氧化碳吸收量越多(3)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

9. (1)呼吸作用下降光合作用增加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2)30 呼吸作

用夜晚适当降温

10—12. ACB

13. (1)二氧化碳(2)呼吸(3)甲 A (4)C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北师大版光合作用教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史,让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对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进行探讨。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新鲜树叶的徒手切片,认识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最后,对光合作用的实质和重要意义进行总结归纳,通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体会光合作用的实践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叶片的结构,说出叶片与其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意义,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对作物种植的指导意义。 ●能力目标: 独立完成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操作,尝试制作叶的徒手切片,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 ●情感目标: 1、通过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等各种实验活动,初步领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义,养成爱护一草一木的生态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的实验。 2、叶片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 1、探究叶绿素在光下形成的实验。 2、制作和观察叶徒手切片。 五、教学课时:7课时 课题一从柳苗之谜说起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对光合作用大体 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 能认识到 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 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关系。 2. 教学难点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 学生了解了在光合作用探索历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于沿着科学家的发现思路作了一次思维的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同时为讲述光合作用的原理做好知识铺垫。因此,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是教学的重点。

2019-2020学年 人教版 必修1 光合作用的原理 作业

第二课时 光合作用的原理 知识点一 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部分实验 1.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荧光标记法探明了CO 2中的碳如何转移到有机物中 B .恩格尔曼以好氧细菌和水绵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得出氧气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结论 C .美国科学家阿尔农发现,光照下叶绿体可合成ATP 且与水的光解相伴随 D .鲁宾和卡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答案 A 解析 卡尔文用同位素示踪法探明了CO 2中的碳如何转移到有机物中,A 错误。 2.希尔从细胞中分离出叶绿体,并发现在没有CO 2时,给予叶绿体光照,就能放出O 2, 同时使电子受体还原,希尔反应是H 2O +氧化态电子受体→还原态电子受体+12 O 2。在希尔反应的基础上,阿尔农又发现在光下的叶绿体,不供给CO 2时,既积累NADPH 也积累ATP ;进一步实验,撤去光照,供给CO 2,发现NADPH 和ATP 被消耗,并产生有机物。下面关于希尔反应和阿尔农发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光合作用释放的O 2来自于水而不是CO 2 B .NADPH 和ATP 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C .希尔反应与CO 2合成有机物的过程是两个过程 D .光合作用的需光过程为CO 2合成有机物提供ATP 和NADPH 答案 B 解析 由题中的信息(希尔反应式)可以知道,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氧气来自于参加反应的水,A 正确;从希尔反应和阿尔农发现的叙述,得不到NADPH 和ATP 的形成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膜上,B 错误;希尔反应和有机物的合成过程可以分别进行,在光下积累NADPH 和ATP ,在暗处可以进行有机物的合成,C 正确;希尔反应只有在光下才能进行,在暗处是不能进行的,在光下积累NADPH 和ATP 在合成有机物过程中被消耗,故需光过程为CO 2合成有机物提供ATP 和NADPH ,D 正确。 3.下图是用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示意图。图中A 和B 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是 ( )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3、水参与光反应。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事,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实验,体验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及生化反应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限制因素与主要矛盾的对应哲学观念。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教材分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一光与光合作用》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内色素的种类和功能、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方法。本节内容是对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的提升,又是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原理和应用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通过“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联系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热爱,分析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色素的提取分离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绿叶、滤纸条、纱布等材料用具,配制好层析液。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光合作用探究公开课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萧县中学宏新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节的教学设计 萧县中学宏新 设计说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生记住这段历史和结论,而是要将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方法整合其中,充分应用二手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重走科学家之路,体验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认识的过程和探索的精神。本案例中,用二手资料探究光合作用发现的科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过程,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又可以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并培养了他们学习的能力。 一、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学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探究性学习是实现此课程基本理念的极为有效的载体,生物学史能够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的经典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探索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素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只是照本宣科介绍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不能调动,要通过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再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经典实验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探究过程和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采用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课外”到“课堂”再到“课外”的开放式思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第高中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容“光 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的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本册教材第五章介绍了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四节是对细胞的能量来源进行探讨,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代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必修一的重点容之一。 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容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光合作用的学习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普利斯特利、、英格豪斯、梅耶、萨克斯、鲁宾和卡门、卡尔文等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的研究。课文还结合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科学领域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并通过这些经典实验归纳得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这些容能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科学家三百多年的研究历程体会到科学发现的艰难;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还能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实验设计的巧妙,新技术、新理论的发现和综合应用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从中也可以深切体会到技术的发现和应用,特别是物理、化学技术的使用对生物学起到的推动作用,再一次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理念;在科学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1 第1课时 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教案

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与探索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 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有句谚语是“万物生长靠太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植物靠太阳干什么?( 进行光合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二)新授: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讲解法: 实验一: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对这一结论产生置疑,作出了挑战,他设计了课本上第一个实验----柳苗生长之谜。跨出了光合作用发现历程的第一步。 要提出的问题有:

(1)哪位同学能描述该实验的过程? (2)柳树增加的质量是多少?74.5千克。而土减少的质量是多少?0.057千克分析讨论: (1)柳苗增加的74、5千克从哪儿来的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减少的0、057千克干泥变不出来74、5千克柳苗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只有水。 (2)海尔蒙特的这个实验设计很巧妙:是最早通过实验来解释植物生命现象的学者,而且结论来源于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3)通过数据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使柳苗增重的物质来水。 (4)海尔蒙特在实验设计中,考虑到土壤要已知“干”重、要“加桶盖”,有何意义? 防灰尘落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体现科学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学们也要学习科学家的认真严谨的态度。 (5)我们来看看海尔蒙特的结论。(课件6) (6)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不完全正确,他只考虑土壤中物质对植物生长和影响,没有考虑空气中物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那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植物能从空气中获得什么。 对比式: 实验二: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利。 (学生每2个人一组,自学普利斯利的实验,时间是7min,教师巡回指导,

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原理及应用》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为了突出学科特色,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自己选择仪器,独立设计实验过程,重现或模拟科学家的实验。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总结归纳出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内容。继学习了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光能的利用,即光合作用。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本节围绕着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设计了如下内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材从光合作用的科学史出发,用大量的事实引导学生概括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引导学生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同时感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为说明光合作用的复杂变化过程,教材又安排了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核心概念来加强对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前面所讲的呼吸作用及必修3 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密切联系,是必修一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高考及各类考试的重要采分点。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设计和分析实验的能力是高考理综考试目标,学生虽有一定认识,但还比较薄弱。高一学生对有机化学等知识还没有学到,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即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历程的再现知道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基础知识并概括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理解说明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学习,分析并掌握其原料、条件、产物、场所和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场所 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师:出示 1、生态系统中,人们把植物称为什么?为什么? 2、从柳苗生长之谜说起 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1,阅读资料思考柳苗生长之谜中的问题。 新课推进: 一、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师;出示 (一)思考题 1、实验前为什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黑暗处理? 2、实验选用的叶片,一部分被遮光,一部分不遮光,这两部分在实验中各有什么时候作用? 3、你怎样解释在酒精溶液的绿叶脱色而使酒精溶液变绿的实验现象?

4、用碘液染色后的叶片颜色发生怎样的变化,这种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二)模拟实验动画:“探究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生:结合查阅教材内容和观看实验过程的动画,独立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 师:出示问题答案并纠正学生的误区。 (三)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师:结合视屏过程引导生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 生:完成P54表格。 二、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场所 (一)、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师: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生产者,植物的绿色和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的?有机物的“加工厂”主要分布在植物体的哪一器官? 生:阅读教材P55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利用水绵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实验过程,思考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场所。 师:出示恩吉尔曼实验过程图片并讲解并补充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为二氧化碳和水。 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并完成对P56胡萝卜、仙人掌、银边春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部位的辨别。 (二)观察叶片和叶绿体的结构 师:出示叶片结构和叶绿体结构图。 生: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叶片和叶绿体结构。

5.1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1节光合作用 课题二探索光合作用(3课时) 第一课时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4、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体验生物探究中的科学方法。 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各实验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将实验用植物进行必要处理。 3、查询有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资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植被,爱护森林的意识。 教师准备: 根据课本准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准备两株不同处理的天竺葵(洋绣球)。一株是与书中实验要求一致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选取一个叶片让它全部被遮光纸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结束暗处理的植株,注意在这株植物上要选取不同着生位置的叶片进行遮光处理,在叶片的处理上同样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区别。 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设计方案。 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收集有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实质,意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忆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植物体的自养的营养方式是通过什么生理过程进行的?植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资的积累从何而来?植物体内有机无制造的条件、场所和过程是怎样的? 2、分析蒙特海尔实验和萨克斯实验,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二、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1、方案:学生4人一组,按照书中实验要求进行实验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针对实验步骤提出问题,也可针对实验步骤提出改进实验的措施。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思考】

2019第1课时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语文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第1课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课标要求(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课标解读 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相关内容。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是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是《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第一节内容,后面还要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因此按照课标的要求,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概念,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基础。课标中对“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一主题的重要概念梳理主要为: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能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为人类提供许多可利用的资源。 2.第五章的教材内容,突出了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主线,按照这一主线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分为两节(第四章、第五章第一节)内容一一向学生展现,既保证了光合作用内容的整体性,又帮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来认识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本章不仅介绍了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等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在了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更加全面地认识光合作用的基础上,认同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续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养成自觉爱护植物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 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难点设计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教学 准备 相关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这一章实际上就是对光合作用的总结,教材从生物圈大环境出发讲述光合作用,更加体现了关注环境、关注生物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好地加以引导。教材主要是集中在对于实验现象归纳和总结,在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的层层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运用观察、讨论、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整理实验数据,并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设计检验实验,设计过程中锻炼学生设计的严谨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地球上凡是生物都要呼吸,而凡呼吸,必激发求知欲和探究问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3单元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北师大版

光合作用 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课前一个星期布置学生进行课外生物科技活动,观察植物的叶子结构,植物的向阳部位的生长状况。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师生的互动和师生的双向交流,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的方式,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问题中得出结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设计对比实验,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提高,使学生从接受式学习逐步向自主学习过渡。本节课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交流,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同时通过增加猜想、模拟、探究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学生发挥其主体性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因为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一、教材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人类研究光合作用这种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理过程的艰苦历程,同时介绍了在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几个著名实验,介绍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实验是探究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创新精神。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是本节的重点,实验是本节的难点。 学生必须在搞清楚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及其吸收光谱,基粒片层结构的垛叠形式、色素在片层上的分布、基粒和基质的关系基础上,才有可能深刻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及其相互关系。 教材在介绍叶绿体中的色素时,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即《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使学生易于对叶绿体色素有一个感性认识。本实验可以在讲授完叶绿体色素后作为验证实验处理,也可用于叶绿体色素的探究实验;另外教材中叶绿体中各色素的吸收光谱也可作为课上学生讨论叶绿体色素生理作用的探究课题处理。 三、教材中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难点。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教学难点】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学习者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5.4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2、知道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 3、了解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提高小组合作意识并能多参与思考过程 2、通过对照、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强化实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意义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好处从而懂得保护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 难点:光合作用 三、教学用具;演示实验 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对实验设计进行讨论得出 实验演示:对淀粉的检验采用实验检验 对比归纳:对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产物的探究过程中注重对比、归纳五、教学过程: 引入:植物与动物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从该问题探知学生的已知知识并且引入课题:光合作用) 新课: 问题:什么是光合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知道其实质,借此问题查漏并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探究1:绿叶在光照下通过光合作用主要制造什么有机物?如何鉴定? 实验演示:碘酒+淀粉糊——变蓝色(PPT重现结果) 小组讨论: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讨论并产生实验方案,在方案的设计中让学生相互评价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最终形成基本设计方案) 视频:绿叶在光合作用下制造淀粉 思考:为何暗处理?

为何酒精加热用水浴? 为何脱去叶绿素? 遮光的作用是什么? 叶片滴入碘酒叶片颜色的变化? 结论: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中有淀粉 探究2:如何证明光合作用需要氧气? (在上一步中已有基础,这一步方案设计在原有稍作修改即可) 结论:必须有二氧化碳参加,绿叶在光下才能制造淀粉。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思考:如何验证氧气? 小老鼠钟罩实验与金鱼藻实验的优缺点? 演示:金鱼藻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并检验(天气不好时用视频代替) 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探究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 思考:这个实验有几个变量?(阳光、二氧化碳(主要的变量)、植物的叶片)如何防止植物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演示:介绍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指出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以及实验的简单过程。 思考:1、甲、乙两套实验装置有什么主要区别?(要求回答:甲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的槽里放的是清水。)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最后概括。)探究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介绍:海尔蒙特柳树实验 (得出光合作用需要水,并且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之能力) 探究4: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在叶绿体中进行 (选用银边天竺葵的好处) 思考:光合作用除了物质发生改变,同时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结论:光合作用是化学变化并且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小结】光合作用的实质得出光合作用的意义,并完善板书

(完整版)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 福安二中阮建英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与光合作用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光合作用知识在全书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高中阶段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沿着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从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的高度作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引导学生从物质和能量转变的角度去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掌握本节重点;同时希望通过对教材中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体会经典实验所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下: ●对光合作用大体内容基本了解 ●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待于系统研究 ●对光合作用详细的过程有待深入探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2)描述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控制自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生能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同时能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和探索中前进的。通过光反应和暗反应关系的分析,能树立科学的辨证观点。 四、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1.教学重点

《第1节光合作用(一)》教案7.docx

《第1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品和不懈努力的结果。 ②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 2、知识目标: ①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②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领悟科学家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3、说明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题】【多媒体播放】请学生观看屏幕上几幅图片,问:这几种鲜嫩蔬菜和诱人可口的水果中储存着什么物质?这些物质怎么来的? 谁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是哪些人发现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一一从柳苗生长Z谜说起。 【教授新课】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 科学家实验过程或结果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1648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 3肚增重 至76. 8kg; 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吋放 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1779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 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02,释放。2C02是原料,02是产物索热尔 1804植物增重大于 CO?吸收量减去02释放量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有机物是产物 (1)海尔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 3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纯 净的的雨水,但不供给他其它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增重74. 5kg, 土壤仅减少0. 057kg。 提出质疑:柳苗增加的74.5kg从哪儿來呢? 首先不可能来自泥土,因为仅少0.057kg的干泥土变不出来74. 5的柳苗树来。而整个实验中施加的唯一的东西只有水,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什么?如果你是海尔蒙特,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长需水作为原料。 过渡: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 (2)时光推移到十八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対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们來观察他的实验,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在一个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结果很快也死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们的现象?请同学们分析蜡烛熄灭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教师引导得出结论: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会使瓶中的空气变坏。 进一步质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气变好,当时科学家曾用水来试验,但都没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净化空气呢。 我们來了解一下科学家们是怎么做的。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蜡烛和小白鼠都很好。 植物和蜡烛为什么能长期共存,小白鼠因为有了绿色植物也没有死去。 总结归纳:植物生长不仅需要空气而且能净化空气。因为在当时,普利斯特利仅知道这些。 (3)提问:请同学们仔细思考第一个实验,柳苗增加74. 5kg是什么物质? 有机物。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呢?我们来学习19世纪萨可斯的实验。 讲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屮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无颜色变化,而照光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成都市玉林中学吕茜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 2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学案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条件及场所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 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对 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课,小组长与教师共同准备实验 教师:准备实验,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欣赏榴园风光(幻灯片展示石榴树—石榴花—石榴)晶莹剔透的石榴籽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人体提供物质和能量,你知道石榴籽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石榴树叶通过哪一生理过程制造出来的吗? 生:光合作用(也可能回答不出来)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提出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导入本节课。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师:展示课题并板书: 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引导探究,层层深入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完成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 请大家阅读材料(展示材料) 材料一:

家里种植的花草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亡。 材料二: 向玉米果实的纵切面滴加碘液,有些部分变成蓝色。 (淀粉的特性:遇碘变蓝) 生: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并展示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 (一)提出问题(二)做出假设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吗?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吗? 生1: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生2: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探究活动的方法步骤主动探究,小组合作,根据材料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这些问题和假设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是学生自己的东西,能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并为下面的制定计划做好铺垫。 (三)制定计划 师:展示并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我们看导学案上制定计划中的第一个假设:绿叶制造淀粉需要光,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请根据所给材料(盆栽天竺葵、曲别针、黑纸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生:设计实验,展示实验操作并说出设计目的。 师: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设置对照试验 师:变量是什么? 生:光 师:我们接着来看导学案上的第二个假设“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绿叶中有淀粉吗?生:有 师:你有什么办法去掉绿叶内原有的淀粉呢?请利用:天竺葵、黑色塑料袋来设计实验。生: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并说出设计目的。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还可以把天竺葵放在不透光的箱子里、橱子里······ 师:(举起一片绿叶)这是一片经过遮光处理的绿叶,请仔细观察遮光部分与见光部分有区别吗? 生:没有 师: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见光部分有淀粉生成呢?根据淀粉的特性应该滴加哪种液体? 生:碘液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第6节光合作用(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 如图为光合作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表示氧气 B. Y表示二氧化碳 C.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D. 有机物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2. 下列能验证光合作用是否生成了氧气的是() A. 用碘液检验光照后的叶片是否变成蓝色 B. 观察放了水草的鱼缸中的鱼能否正常生活 C.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复燃 D. 检验金鱼藻在阳光下释放的气体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 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B.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C.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D. 分解有机物,储存能量

4.将一棵银边天竺葵(边缘呈白色)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后,选一健壮的叶片,用透气但不透光的黑纸将1处正反两面遮住(如图),然后将植株移到阳光下,数小时后,将叶片摘下,去掉黑纸片,经酒精脱色处理后加数滴碘液。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 1处颜色不变蓝,原因是不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B. 3处颜色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 C.用不透光的黑纸把1处从正反两面遮住,是为了与2处对照 D.将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是为了耗尽叶片中的氧气 5.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要对图甲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处理方法如图乙所示,图乙中大烧杯内盛放液体A,小烧杯内盛放液体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液体A、B都是清水 B. 液体A、B都是酒精 C. 液体A是清水、液体B是酒精 D. 液体A是酒精、液体B是清水

6. 如图所示,甲是在有光条件下验证O2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装置。乙和丙是另两个装置,通常可作为甲的对照实验的装置是() A. 只有乙 B. 只有丙 C. 乙和丙都是 D. 乙和丙都不是 7.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图①~④部分装置来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实验以观察倒置的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指标。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8.(丽水中考)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水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15℃恒温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 (1)图中B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呼吸作用强度(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2)图中BC段曲线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除了光照强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